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春天的诗文

描写春天的诗文

时间:2023-05-30 10:3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春天的诗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春天的诗文

第1篇

“诗家清景在新春”,春天百花开放,莺歌燕舞,泉水叮咚,万物勃发,能使人心生美好之情,让人陶醉;另一方面,绵绵的春雨缠绵悱恻,不可断绝,美景转瞬即逝,也容易触发诗人们敏感的情绪,发出各自的感慨,因而古代的诗人们似乎都特别偏好春天。到了当代,春日也同样总是能引发人们的遐思,我们一起看看三位作者都抒发了各自怎样的情感吧。

同点: 阅读三篇文章,写作对象都是春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由此生发出的感慨或思考。都有对春天美景细致的描写,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都十分清新雅致,尽显春天的生命气息。

异点: 虽然都是面对春天,面对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地方,作者的艺术手法不同,文章呈现的文本内容也就不同。

写作对象不同:虽都是写的春天,但具体对象有所不同。《故园春》写的是早春二月平原上的各种景象,包括春花、山歌、扫墓、多种动植物以及农夫耕种的场景,它们共同汇聚成了一首清新活泼的早春之歌以及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野旷天低树》写的是阳春三月城市里的景象,重点写了杏花、洋槐、柿树、柳树等春景,它们的灿烂热情让自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让蛰居在城市的作者展开了对人生的思考。《春来半岛》写的是四月时节在香港看到的木棉、相思树等几种花,并由此产生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主题不同: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三文表现的主题不同。《故园春》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早春时节平原上各色青嫩的景致,表达对平原早春的热爱对辛勤耕种的父辈的讴歌以及对收获季节的期盼之情。《野旷天低树》写“我”春日,遥想故乡迤逦的春景,各色春花的风姿绰约,作者由此发出感慨:后辈失却此忆,在他们是有幸还是不幸?《春来半岛》写了自己在香港看到的几种花,联想到了台湾,表达的是对台湾的思念和对自己半生以来一直四处漂泊的伤感之情。

艺术手法不同:就表达方式而言,三文都有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但仍各有侧重,《故园春》夹叙夹议,兼有少量描写,侧重议论;《野旷天低树》集中笔墨描写了早春的各种美景;《春来半岛》则在描写各种花树时侧重抒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就写法而言,《故园春》缘事说理,以小见大,以生活中的发现来阐发人生道理;《野旷天低树》着眼于全景写意,精致地描绘早春各色景致;《春来半岛》重在联想,由“木棉花暖鹧鸪飞”的诗句过渡到现实中的花树,由眼前的花树想到台湾以及南国,多处引用古诗文,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淡淡的伤感。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主旨。

第2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拓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全面地发展。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A。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以《渔歌子》为例,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教学时着重在还原和拓展意象中,让学生读懂词中景,更读懂词中情。

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还有的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此时再问“张志和为何不须归”时,学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说“向往自由不须归”,有的说“爱好垂钓不须归”,还有的说“留恋自在不须归”。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3篇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古人描写春的诗句很多,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的确,春天是美丽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初步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

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同时思考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全文围绕“春”字,写了三部分内容。请用一个“动词+春”的形式概括。(盼春、绘春、赞春)

(2)春天尚未来临,人们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人们则尽情描绘了图、图、图、图、图。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同学们通过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一份独特情感呢?(喜爱赞美)

三、精读赏析

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欣赏美的景物时,我们也要学会发现美,学会用美的语言来表达美。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赏析环节,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1.师生合作共同学习“春草图”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春草图”。

(2)以“春草图,美在(特征)”的句式叙述,并作简要赏析。

赏析:

①“偷偷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钻”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②“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运用叠词分别写出了小草的质地、颜色和姿态,突出了小草的“新”,充满活力。

③“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由近及远;“一大片一大片”“满”写春草的长势,表现春草的勃勃生机。

(3)师生小结:

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②运用准确的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叠词、动词)

③.写景要注意顺序、层次。

④写景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仿照评析

(1)明确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春花图”和“春风图”。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相应的课文,还是运用与春草图相同的句式,找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批注理由。如遇到你认为值得商洽的语言,先陈述你的想法,再请教同一小组的同学。

(注:“春花图,美在春花竞放”“春风图,美在和煦、芳香和悦耳”)

(2)学生小组合作,评析春景图。

(3)师生合作具体评点作者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展现春光之美的。

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②运用准确的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叠词、动词)

③写景要注意顺序、层次。

④写景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⑤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四、感悟主旨

在分析《社戏》的写景语句时我们学到了一句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的意思是: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其实,阅读文本与阅读自然有相通之处。只有当你全身心地置身于作者笔下的世界,课文在你的视线里才会变成有生命的东西,你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的韵律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五、课堂反思

1.这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写景方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从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 想象力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见到那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觉夏深。”;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样,便将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古诗词生动化,引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第5篇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呢?在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故事引路,轻松学习内容

古诗文在结构和词语方面和今天的语言形式有一定的差别。古诗文语言凝练,时过境迁,难于理解,学生学起来感到为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诗文的意思,因而可选择一些进行趣味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老师可以编一个李白在外求学思乡的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听着听着就会走进古诗的意境,从而轻轻松松的背下了这首古诗。杜甫的《绝句》也可以和这样的故事相联系:据说有个穷书生用两个鸡蛋招待客人,却使客人非常高兴,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用两个蛋黄衬了几根青菜丝,做成一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把蛋白切成长方形放在衬有菜叶的盘子里,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用菜叶剪个框放在白色的盘子里,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用蛋壳做一盆汤,叫“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鸡蛋,做成三菜一汤,巧妙地借用杜甫的《绝句》做菜名,客人品出的自然是意境,是情趣,而学生呢,自然会发挥想象力或联想,在头脑中形成诗情画意。有意有境,这诗读起来才有味。在诗情画意中,学生会而且还会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产生学习古诗文的乐趣,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多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和其中的内涵。

二、引领诵读,品味语言魅力

古诗文的语言极富特色,字字经典、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韵律美、意境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特色。

1.感受修辞魅力

古诗文中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丰富的画面、壮美的景象,读起来让人叫绝。这样极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值得欣赏、品味。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的十个字就描绘了大雪时山中无飞鸟、路上无行人的景象。两行诗对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在诵读的时候教师稍做引导,就能使学生体会这些写作手法的妙处。

2.领悟佳句美妙

古诗文中有不少佳句流传千古,至今还经常被人们引用。这些都是精品古诗文中的经典之处,更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千古佳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不朽之处。这里边是作者看到了探出墙来的一枝红杏,想象到了院内春景,想象到了春天生气勃勃的力量,(当然也可能是看到的)而且写出了自己虽“游园不值”却并不觉扫兴的心情。由一点写到了整个花园,写出了整个春天,这是多么绝妙的写法呀。《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经常被人引用,而且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

有了这些了解,学生会深刻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在内心深处产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丰富积累传统滋润童心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告诉学生: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在哪里,不管是南极还是北极,也不管是地球还是月球,只要你会背几句唐诗宋词,你就会立刻被人认出你是正宗的中国人,是从诗的国度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大量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提高。课本中的《三字经》是节选原文的一段,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全文。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与《三字经》类似的古文,比如《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三十六计》等,通过小组赛等有趣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试着写一写“新三字经”。在学习古诗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把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总结在一起。比如:总结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写月亮的诗,写爱祖国爱家乡的诗等等。还可以把写同一事物的诗放在一起来记诵、比较。比如:李贺的“马诗”就有23首,可以搜集来作比较读。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但会增加学生的积累,还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会逐步的形成。

另外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都是中华诵读精品,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把这些诗文的重要影响介绍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比如《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问世起,以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并且早已走出中国,传向世界。它不仅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中间,而且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这些内容我们一定要向学生介绍。还可以引导学生再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想象,当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时,学习热情一定倍增,而且会产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它艳丽芬芳,独领,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古诗文,其作用绝不仅是学习语言,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第6篇

关键词 主体活动 专题探究 问题讨论 社会实践游艺活动

1主体活动类

此类活动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主体,采用多种形式,与其它课程整合。例如,在学习了课文《春雨的色彩》后,可设计”‘你好,春天!”这一主题活动,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到外面去看看,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把看到的画出来,并加以交流。如春天来了,教师可让学生感受春天,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文举办“春之声”,让学生走进春天,用笔加以描写,展示“春之画”,让学生请教师指导,排演”春之歌”。我们针对儿童对科学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将语文与科学沟通,提高学生用语文内容的能力。如观察种子发芽、幼苗破土、幼苗成长的过程,写观察日记。

2专题探究类

此类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自我生活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中目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游白马关后,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三国演义》小说,看《三国演义》画册……引导学生走进“三国”,走进作品中所描写的历史场景,走进作品里人物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深切地感受经典著作的文化魅力,感受祖国厚重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问题讨论类

此类活动一般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这些问题应该由学生去发现,然后应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研究、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多种多样,有身边的、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家庭的小事。问题的提出:①教材中涉及的问题。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的“其它动物在雪地上会留下什么画?”、“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道到哪里去了?”等问题。②是学习、生活中学生自发产生的问题。如:“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空?”、“为什么每天早晨上学时,街道总是干干净净的?”。③也是学校、社会、国家的大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等方法解决,可以合作完成,问题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争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4社会实践类

此类活动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游览活动,访问名人,进行社会调查等。

5游艺活动类

此类活动将语文知识融人生动的表演、游戏、竞赛等有趣的语文活动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是学习情节比较集中的课文,还可以进行课本戏的创作、排练、表演。学生定会从改写到编排、表演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课本资源的深入理解,实现了二度开放,经历了文本语言的内化和内部语言情感化的过程,使学生的语言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7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入意境

千古流畅的古诗文,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冲。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忆江南》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花红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春江花月夜》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诵读,抒情、柔美的曲调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随之步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特定事物。释疑解惑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和物,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教师就可以通教学软件将古老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教师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这种东西古代很常见,现在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同样,古诗《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的解释,只需一幅画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学中,利用CAI课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准确,更加精当。

三、利用信息技术点拨渲染。激起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辞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塞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为小学生的情感易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我让学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会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可通过CAI,哗哗的流水声,美妙的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

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江畔独步寻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诗,学生背的摇头晃脑;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总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春夜喜雨 导学设计

导学理念:本课导学是按照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的要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品味阅读时进行真情体验和阅读想象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怀。结合课本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这场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导学目标:1.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积累古诗文的语言并感悟诗情体会意境。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学具准备:A.学生准备: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描写春雨的诗句或精彩文段,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关资料,给杜甫建立一个“诗人资料袋”。B.教师准备:1.图片(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图片)2.歌曲《小雨》3.课件(制作写雨诗句的课件)

导学过程:

一.春之激情。1.谈话激情。边播放《小雨》的曲子边说:同学们,当我们走进春天怀抱里的时候,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和煦的春风,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时而传来了婉转的鸟鸣。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啊!春雨,预示着新事物的诞生。你看画家用优美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赞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声赞美它;诗人用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同学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来赞美它吗?2.赞美春雨体验情感。(举行“春雨之赞”的比赛,)学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带着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朗诵,再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体会到了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释题。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让学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不妥当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3.真棒啊!大家查找的资料真丰富,可见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请大家利用以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继续自学这首诗。4.自悟诗意。(学生参照注释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揣摩出诗意。)5.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要求统一,大概意思一样即可)6.小老师讲诗意。(教师用投影呈现这首诗的字幕,请一“小老师”上台讲解这首诗。讲的过程中有不恰当之处教师适时点拨。)7.看着图片齐声朗诵这首诗(出示投影仪春雨的图片)。

三.体会意境,感悟深化。1.想像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场春雨之后怎样的春天景象呢?(出示古诗)让我们一起看看,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内容给你提供了春雨带来了喜悦。2.学生反复读古诗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图片让学生欣赏。4.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5.谈体会到的诗情(自由反复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喜悦之情来。6.配上音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语言,描绘画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觉的这首诗中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老师想看看谁是小画家?(根据后两句意思,发挥想像力,把春雨之后的景物变成画。分组合作画画,表达喜雨之情。)3.(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谁来评价小画家的作品?(围绕春夜喜雨的诗句来自由评价。)4.利用“想画面背诵的方法)让学生试看着画面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欣赏蒲四兰写的小诗《春雨》

飨赣

淅淅沥沥

湿润了黄土的肌肤

细雨蒙蒙

轻轻柔柔

网住我散乱的思绪

2.想象雨中的景物练习说话。(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树木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

3.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春雨只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吗?为什么喜悦呢?(联系上一环节,还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个别小动物等。)

六.作业。

1.(教师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课件所出示的诗句)读写雨的诗句儿,再说说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雨。课外自己搜集写雨的诗句,注明写什么季节的雨,看谁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第9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65-02[作者简介]秦秀丽(1973―),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红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并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笔者对培养小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可以以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多渠道尝试运用两方面培养小学生阅读积累习惯,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一、多形式激发积累兴趣,培养阅读积累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投身于阅读和积累之中,必须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

(一)在朗读中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读”,可以在朗读课文中积累。在教学中,首先,初读课文时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第一感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进行积累。如描写人物的课文《少年闰土》,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初读时可摘录文中描写云雾姿态万千的词语,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其次,重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用以读代讲、以赛激读、配乐诵读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和储备。

(二)在背诵中积累

如果熟读是积累的基础,那么背诵则是关键。只有将语言文字牢记在心,才是真正的积累,才能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学段均提出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对背诵的数量和篇目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小学阶段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教师可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笔者在教学中,一是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重点段落通过课堂上当堂背诵、课后组内背诵、期末集中抽查等形式加以落实,二是将教材中的各年段古诗、名言、警句、歇后语、描写优美的语句等加以归类整理,形成班级背诵篇目。如同一作者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描写同一类事物的古诗,如孟浩然的《春晓》、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描写春季的古诗,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引导学生利用每日晨读和课前三分钟以个人领读、集体诵读、小组接龙背诵等形式强化背诵积累,将古诗文的精华、经典语句内化为语言储备。

(三)在阅读中积累

大量阅读经典作品才能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笔者一方面根据课文适度拓展阅读,如教学《海上日出》后,让学生再阅读巴金的其他著作或其他作者写日出的文章;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繁星》《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等。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养成摘抄积累经典语句的习惯,让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并赋予“酿蜜集”“聚珍册”“汇美小书”等名字,分类摘抄,如写景类的、人物外貌类、性格类、心理活动类等,配上插图、注解,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笔者搭建系列交流展示平台,如:在黑板报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开展 “最佳采蜜者”评选活动,评选最佳摘抄本等。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二、多渠道尝试运用,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揭示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如果学生只是积累不会运用,那么积累的语言就是简单的堆砌,如同摆设,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要边积累边尝试运用,才能学以致用。

(一)在书面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笔者引导学生在写话、习作等书面表达中积极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如写春天景物的习作,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描写春雨的“淅沥淅沥”“叮叮咚咚”等象声词,以及“整个森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比喻句、拟人句进行仿写,再将自己摘抄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如写人物的习作,笔者引导学生将课外读物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各种儿童形象的描写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帮助学生把人物写活。对于学生引用合理的诗句、用得巧妙的词语和句子,笔者就用红笔标出并予以好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慢慢运用积累的语言了。

(二)在口语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积累语言必须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角色创编等具体语境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如在讲读课文《守株待兔》的教学中,笔者设计语言运用的训练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扮演邻居、庄稼人劝说种田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打破课内与课外界线,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积累,学会表达。在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中,常采用辩论会、小记者会、演讲等形式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如指导学生开始阅读冰心、老舍、朱自清、鲁迅、巴金等名人名作后,笔者开展名人名作简介活动,让学生将积累的精美的、有哲理的语句用于介绍活动中。

积累与运用密不可分,重视积累,养成习惯,多形式引导,积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如何打造高分作文技法

妙用四类精彩文段,撑起作文肥实“猪肚”写高考作文我们常常会用心打扮“凤头”,打造“豹尾”,其实肥实的“猪肚”更需要我们去浓墨重彩,因为“猪肚”的丰满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质量。如何让你笔下的猪肚圆润起来呢?笔者认为需要用精彩的文段支撑起“猪肚”来。一、活用诗文显深意诗词文句和中外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文章主题的阐明和揭示,有助于文章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作文中若能恰当引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例1:思念使诗圣感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杨柳岸晓风残月,思念使摩诘先生每逢佳节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国,思念使爱国词人“铁马冰河入梦来”。(《思念是一道风景》)例1巧妙地直接或间接地化用了多个诗词句,从多个角度具体地表现出思念的形态。二、善用修辞放异彩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文章中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猪肚”精彩的一个重要手段。例2:春天的雨本是那么迷人,像牛毛、像细针,丝丝缕缕,轻飘细扯,可是这一切在“运动

鞋”的心中都成了惹人心烦的东西。刚才那个“玻璃罐事件”把他的雅兴全赶跑了。(《春雨潇潇》)例2段作者在描写中接连运用了比喻、借代、对比等多种修辞,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看到了春雨迷人之景,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作者又通过对比反衬出“运动鞋”烦闷的心情。可见善用修辞能使清水出芙蓉,使文章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三、真情道白泣鬼神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灵魂所在。只有发自内心抒发真情的语言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如法国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例3:我的母亲,用粗糙的手掌不停劳作,为了我的明天;我的姐姐,在青春年华四处奔波,为了我的学业。我爱她们,因之而爱天下所有平凡或不平凡的女性??我在心底里想对她们说:“你们!永远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给平凡世界带来了美丽和真情??”(《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例3作者用真诚的话语表达出自己对母亲、姐姐的感激之情,这种真情不但会打动读者,更会流进他们的心田。四、创造妙语领富有哲理的妙语是作者智慧的喷发、思维的开放。用精彩的妙语表达理性的思想和观点,能充分地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提高文章的价值和品位,还能为“猪肚”镶嵌上一道亮丽的思想光环,给人以理性的愉悦。例4:执着的追求从拒绝平庸开始。如果你是一只仅仅安于低空飞行的鸟儿,那么你永远只是一只平凡的鸟;如果你是一尾仅仅安于浅海游弋的鱼儿,那么你将永远看不到深海醉人的湛蓝。我们应该追求成为翱翔蓝天的苍鹰,成为遨游深海的猛鲨。如若为土,我们就该成为山冈;如若为水,我们就该成为海洋;如若为树木,我们就该成为白杨;如若为风景,我们就该能够黯淡所有

的风光。拒绝平庸,追求完美,这样的生活才充满活力。(《执着追求的生活》)例4用理性的妙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崭新看法:拒绝平庸,追求完美。五、嫁接老树发新芽我们写文章老是为找不到素材而着急,但当我们翻阅历年来的考场优秀作文时便会恍然大悟。这些优秀作文不是在选用新材上取胜,相反,都是在许多旧材料上翻新,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例5:瞧瞧历史吧!我们的老祖宗归有光八次落第,于是有了《项脊轩志》这样的文章;英国大将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不朽的美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的豪言壮语!莫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那时花开》)例6: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我可以站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写绿色的陶醉,也可以站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我可以乘着刚朵拉去描绘东方威尼斯的图画,也可以静坐在荷花池边欣赏如舞女裙般洁白的荷花;我可以手执长矛独立寒风,感受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也可以在夕阳下看那“古道西风瘦马”??在文学

里融入自然会感到别有一番风味。在文学的殿堂里,我可以朝谒曹子建,拜访李太白;悲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叹孟姜女寻夫哭长城,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扇踯躅杏花江南??人类那永恒的美、悲壮的爱,在历史长河中闪烁,在我的心灵中升华??我还可以欣赏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唐的繁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庄严。(《在神圣的殿堂里》)以上两例文段的内容我们似乎眼熟,这些众所周知的事例,通过作者灵活地整合运用,观点顿时鲜明,形式顿时新颖,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浓墨重彩绘华章,让我们用心动神怡的语段撑出一个硕大肥壮的“猪肚”来!

第11篇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学习古诗,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增大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诗的形式短小,语言精炼,含意深刻,不易理解,学生对于古诗的学多停留在熟背的层面,对于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往往都不甚了解,学习古诗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均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古诗考试时只考默写,不涉及理解,因此,也即要求学生背熟即可。教学生读古诗容易,教学生读懂古诗则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古诗的能力,促进学生成才,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古诗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开展探究。

(1)创设意境,激起兴趣。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求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诗情画意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古诗有了兴趣,自然会自主去学习、探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了解诗人激趣。“诗如其人”,了解“其人”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介绍诗人的诗风;二是介绍诗人的评价;三是介绍诗的创作背景。②故事激趣。一个简单的故事往往能让学生领悟到深刻的道理,在古诗教学中,那类以叙事为主要内容的古诗,可以运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采用串讲法,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联想法比较适用。③以画激趣。包括挂图法、多媒体动画法、参观法、简笔画法。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要求学生先理解字词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简笔画。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传神地画出那陡峭的高山,湍急的水流,飞快的小船和站在船头兴高采烈的诗人。④音乐烘托。让音乐走进古诗课堂教学,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进入意境。

(2)巧拨妙引,教给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对课内古诗采用“五步法”主动探究。①课前查询知诗人。此环节主要做法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②介绍背景解诗题。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③质疑讨论明诗意。此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④想象诵读悟诗情。此环节可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古诗,接受诗人的情感的熏陶。⑤迁移运用背诗文。学完诗后,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三、超越文本,探究课外古诗

众所周知,光凭课内这几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仿写是远远不够的,且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并且新课标后面还附录了75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就是要求学生超越文本去探究古诗。笔者对课外古诗的探究指导主要采用“诵读――探究”两步曲。

(1)诵读古诗,增强文化底蕴。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我选择了100首,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写景状物之作。由于学生对古诗都有兴趣,他们会自觉地完成背诵任务。识记古诗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为整个探究活动及创造性仿写打下扎实的基础。

(2)探究古诗,倡导自主合作。在探究课外古诗时学生可分组探究、互相协作,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组:相约四季。诗词作者都不能跳出四季去写景状物。景物总是属于季节的,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和物,可以让学生从四季角度探究古诗词。第二组:“偷”得修辞解诗意。古诗多用修辞,且诗词作者手法高妙,往往不露痕迹,却极尽诗意,故我们可“偷”得修辞解诗意。第三组:一切景语皆情语。几乎没有哪首诗词是纯描写自然风光的,大都是作者当时心情的主观反映。如写“春”,杜甫面对国破家亡,抒发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痛心情。第四组:拷贝古诗。歌曲创作和广告创意大量借鉴了古诗丰富的资源。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借鉴张继的《枫桥夜泊》,而杜甫的《绝句》的四句诗均被作为菜肴名称。

四、拓展古诗,仿效古诗创意

走出课本,使学生在写作时能运用古诗。走出课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寻诗意。春天到了,按惯例要组织学生去踏春、放风筝,欣赏春天的无限风光。在春意盎然中描绘春天的古诗就会脱口而出。例如,《春晓》《咏柳》等,通过探究,孩子们都会被诗人敏锐的洞察生活的能力所倾倒,惊叹诗人们善于捕捉大自然神韵的才能。在前辈诗意的光辉指引下,这些“初生牛犊”们纷纷擦亮眼睛,用智慧同大自然对话,自己仿写古诗。

“它生长着,仿佛是一个黄中带绿的调色板,又好像一块淡绿色的桌布,它的脚步过处,那便是春天。”(小凡《草》)

我在春季里,贪婪地收集春日的美景――转瞬就是夜晚匆匆降临。(孙梦闲《恋春》)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胡逸文《阳春》)……

第12篇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会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独具特色,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的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_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人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选自《百科知识》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