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皖南民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皖南古称新安,是历史悠久,经济文明发达的地区。皖南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形成具有特色的皖南文化,优美的自然风情和个性鲜明的居住形态。皖南民居,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清末(1911年)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水系等民用建筑群体。皖南古民居村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是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宗族观念为社会基础,以及徽文化熏陶下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
一、文化依据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可以从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本源的解释得到证明。中国古代的哲学就是强调天人同构,把人融于这个广大的天地中,由于受这种“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风水观念影响,注重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讲究负阴抱阳,藏风聚气,这种思想对人类居住、生存有着可取的成分。皖南民居就是这个哲理影响下的建筑形态。
二、建筑特色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皖南古民居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背景极具特色,自然风景优美,居住形态个性鲜明。徽商的成功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及文化意识形态,这些特点赋予了皖南民居特有的建筑文化形式,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一)外在环境规划
皖南民居依山傍水,巧妙利用大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运用大自然的不同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空灵通透的特色建筑群。建造设计师们对整个村落进行了整体规划,利用地形制造水系,让地形上的落差形成水的流动性,村落中的每个用户都方便地享受到了水系带来的便利。这种水系的利用完全解决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同时接近水源还可防止火灾。这种水系设计给人一种和谐之感,水系的设置利于生活、生产,利于防火、调节水位、美化环境。这种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地势、地形,减少了土、石移动工程,节省了人力、物力。
(二)本体空间结构
皖南的古民居建筑多以砖木为主,简单大方、端庄典雅,每个院落都有着高墙,高墙里面是另一片天地,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室内装饰上,都透露着精心设计的细节,显示了主人不俗的品位。皖南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就是黑瓦白墙以及马头墙,黑瓦白墙色彩分明,在蓝天的衬托下,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使传统色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除了马头墙之外,皖南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井。因为皖南民居没有对外开窗的习惯,即便是开了窗也是有较高的高度,多是一尺大小的小窗,这就造成了住宅采光、通气、换气、排水问题,这时候天井的使用就弥补了光线昏暗的不足,也使室内的通气、换气、排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另外中国有“四水归堂”的说法,也就是天上的水犹如四方之财,伴随着降雨不断地通过天井聚集到家中来。封闭的古居民内,天井上晴雨变化,阳光与细雨让厅堂里的人感触大自然的魅力,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街道是皖南民居中又一道风景线,街道体系构成了皖南有序的空间结构,街贯巷连也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景观。街道的形成是由于早期的商业和手工业经营方式决定的,当时的街道多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这样的街道既可经商,也可以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各式景观,是人们日常交流和商业流通的重要场所。街道又连接每个院落,公共的环境与隐私的空间相串联,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街道。这样富有变化的街道充满了生活的趣味,是生活的体现,也是空间的延续。
三、传统装饰风格
皖南民居除了建筑艺术还有装饰艺术,这主要表现在砖雕、木雕、石雕,甚至把三者融为一体与木柱、梁结构巧妙的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技艺独特、气韵生动、自成一体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雕刻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表现内容有孔孟之道的伦理教化、有吉祥图案、有各种市井生活等。这种砖雕、木雕、石雕形式使皖南古建筑群发出璀璨的光芒,深深吸引着现代人不断地思考。在皖南,木雕装饰极为普遍。木雕质地大多纹理清楚、质地优美、材质柔软、易于雕刻。制作过程首先根据安置的部位进行构思,然后完成取材、出胚、描图、粗雕、出细、整修等工序。木雕主要表现在内部建筑的重要部位上,明代的木雕简单明快、线条粗拙奔放、图案简单,菱形、回纹和方格型较多,清代的木雕较为精细。石雕的制作技艺大体与木雕雷同,但是石雕必须在图纸上描绘,在石材上凿出初胚,然而木雕细琢精雕主要用在梁枋、梁架、斗拱、扇窗、扇门、栏板、栏杆等部位,以及桌椅、凳、案、几等家具装饰上,而石雕主要体现在外部门罩,白墙上的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等。石雕的纹样主要用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动物纹样。石雕的出现突破了单调的色彩,为民居外观增添了不少风采。砖雕的用料、制作过程非常讲究,技艺上有平雕也有立体雕、透雕、浮雕等手法,砖雕装饰多用于门罩、墙面、牌坊、屋脊上人字顶、庭院的透明窗等。
四、结语
皖南民居的特色建筑是我国哲学的一个体现,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皖南民居一直保持着其典雅、端庄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皖南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的结晶创造出这份伟大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皖南古民居不仅仅是皖南人民的,也是中国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皖南民居的功能美、形式美、艺术美是任何建筑形式都无法取代的。皖南民居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是建筑文化不朽的光辉。虽然皖南民居已经随着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而衰落,但是其内涵和特色是我们现代建筑仍需关注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一、建筑特色
(一)外在环境规划
皖南民居依山傍水,巧妙利用大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运用大自然的不同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空灵通透的特色建筑群。建造设计师们对整个村落进行了整体规划,利用地形制造水系,让地形上的落差形成水的流动性,村落中的每个用户都方便地享受到了水系带来的便利。这种水系的利用完全解决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同时接近水源还可防止火灾。这种水系设计给人一种和谐之感,水系的设置利于生活、生产,利于防火、调节水位、美化环境。这种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地势、地形,减少了土、石移动工程,节省了人力、物力。
(二)本体空间结构
皖南的古民居建筑多以砖木为主,简单大方、端庄典雅,每个院落都有着高墙,高墙里面是另一片天地,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室内装饰上,都透露着精心设计的细节,显示了主人不俗的品位。皖南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就是黑瓦白墙以及马头墙,黑瓦白墙色彩分明,在蓝天的衬托下,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使传统色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除了马头墙之外,皖南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井。因为皖南民居没有对外开窗的习惯,即便是开了窗也是有较高的高度,多是一尺大小的小窗,这就造成了住宅采光、通气、换气、排水问题,这时候天井的使用就弥补了光线昏暗的不足,也使室内的通气、换气、排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另外中国有“四水归堂”的说法,也就是天上的水犹如四方之财,伴随着降雨不断地通过天井聚集到家中来。封闭的古居民内,天井上晴雨变化,阳光与细雨让厅堂里的人感触大自然的魅力,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街道是皖南民居中又一道风景线,街道体系构成了皖南有序的空间结构,街贯巷连也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景观。街道的形成是由于早期的商业和手工业经营方式决定的,当时的街道多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这样的街道既可经商,也可以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各式景观,是人们日常交流和商业流通的重要场所。街道又连接每个院落,公共的环境与隐私的空间相串联,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街道。这样富有变化的街道充满了生活的趣味,是生活的体现,也是空间的延续。
二、传统装饰风格
皖南民居除了建筑艺术还有装饰艺术,这主要表现在砖雕、木雕、石雕,甚至把三者融为一体与木柱、梁结构巧妙的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技艺独特、气韵生动、自成一体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雕刻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表现内容有孔孟之道的伦理教化、有吉祥图案、有各种市井生活等。这种砖雕、木雕、石雕形式使皖南古建筑群发出璀璨的光芒,深深吸引着现代人不断地思考。在皖南,木雕装饰极为普遍。木雕质地大多纹理清楚、质地优美、材质柔软、易于雕刻。制作过程首先根据安置的部位进行构思,然后完成取材、出胚、描图、粗雕、出细、整修等工序。木雕主要表现在内部建筑的重要部位上,明代的木雕简单明快、线条粗拙奔放、图案简单,菱形、回纹和方格型较多,清代的木雕较为精细。石雕的制作技艺大体与木雕雷同,但是石雕必须在图纸上描绘,在石材上凿出初胚,然而木雕细琢精雕主要用在梁枋、梁架、斗拱、扇窗、扇门、栏板、栏杆等部位,以及桌椅、凳、案、几等家具装饰上,而石雕主要体现在外部门罩,白墙上的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等。石雕的纹样主要用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动物纹样。石雕的出现突破了单调的色彩,为民居外观增添了不少风采。砖雕的用料、制作过程非常讲究,技艺上有平雕也有立体雕、透雕、浮雕等手法,砖雕装饰多用于门罩、墙面、牌坊、屋脊上人字顶、庭院的透明窗等。
三、结语
皖南民居的特色建筑是我国哲学的一个体现,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皖南民居一直保持着其典雅、端庄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皖南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的结晶创造出这份伟大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皖南古民居不仅仅是皖南人民的,也是中国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皖南民居的功能美、形式美、艺术美是任何建筑形式都无法取代的。皖南民居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是建筑文化不朽的光辉。虽然皖南民居已经随着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而衰落,但是其内涵和特色是我们现代建筑仍需关注和思考的。
返回求学网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
查济古村,就是此行的一个惊喜的邂逅。
被遗忘的皖南最大古民居
这个位于黄山山脉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的古村落――查济,是一处被世人遗忘的皖南最大的古民居,它位于安徽泾县城西60公里处的厚岸乡。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
查济村方圆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隋初,至今己有1380多年历史,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村中当时建有108座祠堂、108座庙宇、108座桥梁。岑溪、石溪、许溪三条潺潺河流穿街而过,成了村落的主线。
查济古镇,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这里的“查”念“zha”,而不是“cha”。相传唐朝之前,这里本无村庄可言,因此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唐朝初年的时候,就吸引了查姓人氏到这美丽诱人的地方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根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这里的查姓人氏最多有7万多人,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绵延数十里地。
我们驱车来到村里时,由于太早,景区工作人员尚未上班,于是,我们找了一家客栈,安顿好行囊,徒步进村。
古拙恬淡的画中村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一首七绝,尽述查济之美。
一座座小桥,潺潺的流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飘逸的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灵。
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
穿行在村中,发现村中民居均为典型的徽式建筑,粉壁黛瓦马头墙。更奇妙的是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
村中民风古朴,家家门户大开,任游人出入,即使出门也只随手将门虚掩,村中虽早有自来水,但村民们还是喜欢沿溪淘米洗菜,拉家常,棒锤锤衣,俨然成了一道难得的乡村风景。
走在青石街道上,感觉村中一景一物无不透射出它的久远,它的古老,置身村中恍如隔世……
明清古建文商盛
走进一家民居,我看到房屋结构为多进式,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房屋均为木质结构,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只可惜在中,人物图像被去头抹面。
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古旧的宅子在清晨的阳光下愈显得颓废,墙门反射出冷冷的光。忽然觉得,只有连绵的雨才和古村相配,水气氤氲中的查济一定有着更为沉静的美。
据当地人讲,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文风极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于清嘉庆年间投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徽派建筑和人文,在中国是一大旅游看点,查济古村也因其建筑特点和人文特色,吸引了众多美术院校的学生前来写生。走在村中,随处可见三三两两随地而坐的学生,用画笔描绘着这个村落的钟灵毓秀。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旅行攻略
交通:
长三角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旅游大巴线路直达查济村。
【上海出发】上海出发―A9―高速―宣城西下高速―泾县―云岭方向直走到溪口―右转到包合―厚岸―查济。
【南京出发】南京上绕城高速―宁马高速―马芜高速―芜湖西下高速―转205国道―南陵―泾县―云岭方向直走到溪口―右转到包合―厚岸-查济。
【杭州出发】杭州出发―宁杭高速―转进―苏申浙皖高速―宣广高速―宣城西下高速―泾县―云岭方向直走到溪口―右转到包合―厚岸-查济。
美食:
在查济可以吃到很多正宗的徽菜,臭鲑鱼、竹笋烧肉、凉拌蕨菜、野味。还有绿豆兜、甜酒酿、蝴蝶面、火焙豆腐、麻酥糖、火烧冬笋、苞芦松、豆豉、芙蓉糕、“杜”字虾米豆腐干、绩溪菜糕、徽州豆腐乳、徽州醉蟹、五城茶干、徽州裹粽等。
关键词:皖南; 建筑装饰;以人为本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人们的视线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转换处。如径县桃花潭镇“踏歌岸阁”门楼,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连村内外空间的人口标志。它高大的体量形态在宽广的水面显得格外醒目,透过二层明间的雕格漏窗观桃潭风光,碧波烟云,如临仙境。每户厅堂和卧室厢房之间的天井横门,如今门头上还存有垂挂珠帘用的桃形吊钩或石雕的凤颈钩眼,这种今日看来装饰性极强的横门,过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一步是闺中绣房,退一步是会客厅堂。不论是主体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还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门窗洞及墙的转角,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屋顶与屋身之间用雕刻精致的撑拱和柱间坐斗作过渡;屋身与台基地面则以石雕柱础和浮雕墙裙来连接;室内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饰以圈边。屋面檐口的瓦则做成云头和滴水状。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所作的装饰处理,其细微考虑更是令人叹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础上的柱脚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线上,都挖了一个如意头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实际上每个柱脚底端垂直交叉的四个孔槽,是施工时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标记,同时也是防止柱脚受潮腐烂的通风孔。只是匠人们将其艺术化了而已。这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装饰处理,很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
民间的信仰、神灵的崇拜对建筑装饰有着巨大的影响。过去的江西虽地理条件优越,人们丰衣足食,但仍把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憧憬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上,这种思想化作一种形在建筑装饰上体现无处不在。如龙、凤、龟、麒麟这四种神物都象征着祥瑞,它们是上天神灵,能消灾辟邪,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最为久远的传说。对神话人物信仰与崇拜也是随处可见的,如伏羲、黄帝、后羿、土地神、门神、灶神、关公,人们相信供奉这些神人,可使得家族树大叶茂、子孙富强。所以这些供奉便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中。古代的江西人对孔子、老子也是十分推崇的。当然“福”“禄”“寿”“禧”文字图案图形装饰在民间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古人认为“福”为木星,在春节的时候南北方都喜欢倒贴福字,讨个口彩,图个吉利,意思为“福”到了。光一个“福”字,在装饰图案样式就不下两百余种,由龙凤、松鹤、仙人、宝器、花鸟等组合而成的福字,福字还常与蝙蝠谐音,于是在很多建筑装饰图案中用蝙蝠来代替,还有用百福字组成的寿字图案,字中有字,妙不可言。“禄”则预示着人的仕途、财运。也因“禄”与“鹿”谐音,所以“禄”字的装饰图案也常常与“鹿”联系在一起。“禄”字书写的时候也常会把“礻”部刻画成一头站立着的鹿,“录”则用摇钱树、元宝或其他纹样来装饰刻画。“寿”字便很好理解,寿星原本为南极老人星,代表健康长寿,表现出人们对生命渴望长生的心理。人们常说:三星高照,幸福满,便是这个意思。“寿”字一直是人类追求生存愿望的象征。汉字中“寿”字有几百种书字方法之多,字体变化之大,图案性之强,应用极其广泛,在汉字中难觅其匹,而且每个“寿”字的写法都是一幅完整的图案,寿以圆形书写外轮廓进行装饰的谓之“圆寿”,书写以长方形为外轮廓进行装饰的谓之“长寿”。寿字在建筑装饰图案中还常以松柏、仙鹤、仙桃、灵芝、暗八仙等纹样出现。这种形意相间的图案刻画,可谓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典范之一。这些装饰图案多用于建筑的隔扇门、隔扇隔心与绦环板、窗户、裙板、房梁、栏板等装饰结构中,不但充分发挥木构架的材料性能,而且使得艺术与技术第一次如此完美地结合,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结构的功能,哪些又是一件纯粹的装饰构件由衷地赞叹。
二、流坑“三雕”
流坑民居的建筑以木、石、砖三雕装饰形式为主,说到“三雕”这里不得不提到皖南民居的“三雕”。江西民居与安徽民居同属徽州皖南民居的派系,江西民居同样有着绝好的“三雕”,砖雕虽不及皖南民居的精美,但石雕和木雕却毫不逊色,在木雕方面甚至超过了徽州的水平,这和江西的建材资源丰富是分不开的。江西盛产樟、檫、楮、楠、枫、银杏等树种,这些树种特别适合建筑装修及雕刻装饰,同时江西还有大量唾手可得的石料,这些条件都为江特的“三雕”技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江西民居中的大雕胜多,从窗棂到隔扇,从柱础到影壁、从斜撑到雀替无不精雕细刻,既美化构件,又丰富空间,再加上一些如油漆、彩画、贴面等技巧,使得装饰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为民居建筑增添了不少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彩画、油漆、贴面等也是江西民居建筑装饰中常用的技法,像轩廊、天花这些都是彩画的重点。流坑民居的彩画形式与其他民居有所不同,比如梁坊上的彩画不分枋心和箍头,而是一幅扇面画,把大梁绘画得似仙子般柔美。轩棚三面均可绘画,其多在花草粉底上绘制各种几何形或海棠、秋叶等形状的外框,然后再在其中描绘一些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等内容的彩画,其色彩清新典雅,笔法细腻,表现出江西民居建筑彩画的较高工艺水平。
三、江西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事的变迁,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那些优秀的传统设计和精美的装饰艺术都已经不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流失的可能,因此,如何把江西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用于现代室内外空间设计中去,势在必行。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单纯地提高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或某种时尚元素的噱头,更重要的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提高现代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一)借鉴与演变
江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大多是传承了中国礼乐文化中的幸福圆满的美学观。它将天、地、人、和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将美好的情感赋予在具体事物上,借物抒情。装饰的主题内容不仅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象征着过去人们希望改变生存环境的意志和决心。所以传统吉祥的建筑结构装饰是理想的、神性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民居建造艺术的传承,而且能丰富目前现代建筑中结构形式单一,没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状。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形式讲究内外统一,其中除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设计风格统一外,还包括装饰细节中的大小、色彩、质感、肌理、过渡、衔接的统一,更包含了与周边的地质环境的高度统一和融合,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些方面,传统的优秀建筑装饰语言能给中国当代建筑装饰设计许多经验与启发。所以当代设计一方面,应从建筑设计本身去传承其丰富的装饰的内涵;另一方面,当代建筑在结构、材质上虽已经改头换面,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构成特点、文化内涵、图案设计等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研究从而进行抽象提练,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抽象为一种符号特征。当代建筑材料的多样性,同样可以运用在这种最有强烈传统特征的语言符号中去,使这个元素符号成为一个很好的连接体,既承前又启后。
(二)对现代空间设计的启示
在现代空间设计中不乏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具有传统元素的现代空间设计方案,深圳万科润园第五园设计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项目主打特色是现代中式建筑风格,依循“岭南四园”的思路,建造了崭新的住宅小区。其实岭南民居与江西一带的民居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之为江南民居范畴。第五园融合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把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白墙黑瓦简洁的外观和色彩很有意境的和谐美,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表现出了传统的古典雅韵,又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简练。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方案,全部采用的是江南民居中的黑、白、灰色调,这样的色彩既有传统的文韵,又有现代设计的高雅。另外,古建中常见的格扇、罩、屏风在现代设计中也大有用武之地。这些装饰构件在过去的主要作用是起着分隔空间的作用,在现代空间中,它们可以基本不加改动地运用在现代空间中,除了有分隔空间作用,还有寓意富贵吉祥的含义,是许多高档酒店,饭店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这此设计案例都给我们在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只有这样,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粹才会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四、结语
关键词:皖南古村落;安徽宏村;景观价值;现代意义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地域范围内的具有古代文化特色的村落,在这些依山而建的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西递和宏村这两个古村落了。皖南的古村落有着其它古代村落所不同的特色,那便是它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摆脱对农业依赖的程度。
1 宏村的概述
在古代宏村并不是这个“宏”字,在官方的记载中是“弘村”,它的地理位置是在黄山的西南麓,距离黟县的县城大概有10km左右。宏村是古代安徽地区桃花源内的一座具有代表性特色的“牛”形村落。整个古村落的占地面积在30hm2左右,紧靠着雷岗,面对着南湖,钟灵毓秀,被世人誉为“水墨画中的古村”。水绕山而山色凝,山傍水而水盈盈,早在南宋绍兴时期,古宏村的村民以浇田与防火为目的,运用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修建了当时和现代都被称赞的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人工水,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仿生学”工程了。村民们受到牛的启发,以牛的生理结构做为建造的基础,创造出了“牛肠” 、“牛胃”、“牛肚”和“牛身” 。青山绿水与村庄叠院交相呼应,自然景致和人文环境完美融合,这便是宏村与中国其它村落建筑特色上的本质区别,这也就造就了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现宏村全村共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居住建筑140座左右,宏村的建筑内雕梁画栋,树影相称,被现代的研究学者盛赞为“山岭之楼阁,民间之故宫”。其中,宏村还拥有着独具特色的著名景点,包括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木坑竹海、万村明祠“爱敬堂”以及承志堂等景观。现代的宏村已经被有关部门保护了起来,随着它被世人所认识,其保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2 宏村的景观价值
2.1 人文价值
皖南古村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直到现在还仍然保有很多当时建筑的形态和特色,形成了徽商文化的特色风景。从文化上来看,宏村是一个可以使许多艺术家彭发出灵感的地方,例如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曾在宏村有感而写道:“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真就从侧面描写了当时古宏村居民们的生活面貌,除此之外,在如今这里也吸引了众多知名的文学家、诗人、艺术家以及摄影师等,而他们都是因为被宏村所特有的艺术气息和乡土文化所吸引的,因此,宏村具有着非常大的文化价值。
2.2 文化遗产价值
现在皖南的宏村村落已经拥有了近8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两个朝代的更迭,全村共有140余座保存完好的明代与清代的古居,古居中雕梁画栋,树影掩映,典雅古朴,具有很浓的文化特色。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无穷的,因此,其成为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2.3 建筑景观价值
古时风格的建筑就是宏村古村落的标志,一座古老的民居、一条古老的小巷、一扇古老的木门,这些都代表着不同朝代背景下的宏村文化和建筑理念。皖南宏村的古风建筑中都是徽派建筑的精品之作,是徽派建筑中的代表,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黛瓦、粉壁、马头墙等;其装饰的特色在于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的装饰风格;建筑多是高院、深井、大厅,具有很浓重的皖南建筑风格。
2.4 水系景观价值
水绕山而山色凝,山傍水而水盈盈。自古山水尽一色,山水之中掩雕栋。宏村尤其自成一体的水系,这是宏村的前人们利用他们的智慧建造成的特有的用水系统。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以“牛肠”、“牛胃”、“牛肚”和“牛身”为主的立体式水循环体系,而如今再看这用水系统,其嫣然已经成为了建筑史上的艺术品。
2.5 村落的选址布局
皖南的宏村古村落依山而建,顺山势而成,充分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其建筑的建设位置也充分的利用了《易经》中的知识,并以此达到古人理想中的“天人合一”境界。其建筑特点和对地理的运用,放到今天,也是非常有学习价值的。
3 宏村的现代意义
从宏村的文化角度、建筑角度以及地理角度去看,对现代社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不管是研究历史的、研究文化的、搞建筑的、学地理的等,宏村对于很多科学研究都有着促进的作用,也为我们了解古人提供的方便,为我国的建筑业提供了参考的素材。因此,宏村村落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其本身优美的景色,还有它所内涵的文化、艺术、建筑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识。
4 结语
总而言之,宏村做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村落,其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财富和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后世的影响依旧会很大。
我的家乡黟县,座落在黄山脚下,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县城。
曾几何时,我的家乡是那样的闭塞,“黟”字不为外人所识,外来的信函地址上经常赫然写着“黑多县”,让家乡人哭笑不得,又黯然神伤,居然有那么多的人都把“黟”字读出“黑多”。
欣喜的是,我们的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家乡的人民凭借着智慧和保护完整的古民居,从无到有办起了旅游,既改善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条件,又让世人看到了久违的古民居。
靠着一边办旅游,一边对旅游景点进行修复、保护和宣传,2000年,家乡的西递、宏村终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县。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欣赏这“画里水乡”和“桃花源”。
黟县,一个人们不再陌生的地名,一个古民居的代名词。一封封来函上不再是“黑多”县了;一张张邮票上印着的正是“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改革开放,让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错读成“黑多”的黟县,成为了一个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徽派建筑、风格、空间、技术
1. 传统徽州建筑特征分析
谈到徽派建筑、皖南民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马头墙、粉墙黛瓦、天井这些词语,这里,我们将徽州传统建筑的特征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分析,即风格、空间、技术。
1.1风格特征
最能体现徽州民居特点的表象特征便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这包括人们最为熟悉的对徽州建筑的形象认知:粉墙黛瓦、马头墙、门头等等。
1.1.1屋顶
徽州村落的屋顶形式是坡屋面,参差错落。房屋的屋顶和山墙的上缘均铺以青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徽州民居中的“黛瓦”。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厅堂脊头有做成龙,鸡等花饰。普通山墙为硬山式不出屋顶,厅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墙用出屋顶的屏风墙,随着房屋进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的不同。
1.1.2墙面
与之前所阐述的屋顶一起,徽州“粉墙黛瓦”的说法早已为人熟知。古徽州的能工巧匠们刻画出墨色的屋顶与白色的墙面的对强烈比,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白墙面,却有着极为理性与低调的美感。
1.1.3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在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了使封火墙具有艺术美感,设计师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千姿百态,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
1.1.4门头
徽州古民居的门,有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券门等。徽州民居的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可以类比做现在的雨棚。门头也是建筑中最为讲究的精华部位,是房屋主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1.2空间特征
1.2.1建筑平面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整,绝大多数都以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为基本单元,单元之中的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围合,轴线取中,两厢对称。徽州民居典型平面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临天井。两侧辟有厢房,可住人或起到调节起居的作用。
1.2.2天井
天井是皖南建筑必不可少的部分,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天井是堂屋的延长空间,是空间受限的徽州民居里唯一能感受到四季交替变化的空间,正是由于天井的突出作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
1.2.3庭院
庭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生态化特色。一年四季,庭院里总是水常流,鱼常游,花儿常开,香气常飘,使人一置身其间就顿感赏心悦目,为浓烈的园林化情调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1.3结构特征
皖南木结构的建筑的建筑特点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穿斗式的木结构形式:
(1)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分离机制——墙倒屋不塌。墙体只起围护作用,木构架为承重体系。这是充分发挥大木构架结构作用和土材围护作用的最佳构筑方式。
(2)抬粱构架与穿斗构架互补机制。这些穿枋斗枋都是穿过柱身形成纵横交错的框架,柱枋间嵌入板壁加强框架刚度,增强抗震抗风性。
2.新徽派建筑创作手法分析
这里,我将新徽派建筑的乡土地域性传承也概括为三种主要的方式:风格特征传承、空间特征传承与技术特征传承。
2.1风格特征元素传承
2.1.1屋顶
传统的屋面形式可以再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具有生命力。这里笔者将新徽派建筑的屋面造型手法归纳为三大类.
1)抽象简化。将坡屋顶化为面和边界线进行处理,同时经常将部分结构框架外露以获得边界,抽象表达了传统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
2)传统符号的提取拼贴。在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中,大量应用了坡屋顶的符号,再重点配合中国传统庭院等元素的创造性运用,造就了一个现代感很强,但是又充满民族韵味的居住建筑精品。
3)隐喻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继承传统屋面的造型特点与实际的视觉感受,通过其他构件或是特殊的空间来营造具有传统屋面意向的建筑形式。
2.2.2墙面
徽州建筑墙面精髓在于低调典雅,不喧宾夺主,烘托出居住群落的山水意境。
2.2.3马头墙
现代建筑通过对马头墙的形式进行抽象提炼,并在实际应用中应做极大的简化,马头墙更作为一种代表徽州文化的符号出现,起着一种象征的效果。
2.3空间特征传承
2.3.1天井
有着“四水归堂”的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为有特色也是最主要的代表元素之一。在这里,我将天井这一空间原色的运用手法与作用大致分为三类来阐述。
(l)注意高度比尺度的把握。“井”与“院”的区别在高度比,相对于院落空间,天井更为高耸和封闭,这样才能表现“井”的光影效果及空间特性。
(2)对“井”的合理位置规划。天井设计在的一侧,这样当两个建筑体块对称拼接时,天井空间增大一倍,有利于节约用地。在建筑进深较大时,把天井设在两边,可解决了一侧的窗问题,从而避免暗房的出现。
(3)注重设计通风。传统徽派民居多采用大进深、小天井以组织穿堂风。现代建筑中可借鉴这一点。当建筑进深较大时,则设有两个以上的向内开敞的天井,其后天井做成楼井式,上部开通风气窗或者天窗。这样有利于通风,在保温节能上也是有很大贡献。
2.3.2庭院
庭院空间能够提高建筑整体的环境素质,使其从室内到室外的空间层次丰富多彩。在设计时,可将庭院置于建筑一侧,庭院设计应小巧灵活布局紧凑,把自然景观浓缩在建筑内部,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的效果。
2.4技术特征传承
徽派的斗拱,月梁,柱,凛,雀替等等木结构构件,已经渐渐的失去本来的的承重意义。所以在新徽派建筑中运用,更多的是做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性符号来表现。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方面,传统的砖、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徽派建筑的设计中,应当去抽象概括传统砖瓦等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传统建筑材料只作为辅助点缀材料,用的恰当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地域建筑创作手法总结
基于上述对于徽派建筑的传统传承以及创作手法的分析,将其范围推广到地域性建筑与乡土建筑的创作中,笔者将乡土地域建筑创作手法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对于地域性建筑风格特征的提炼升华。传承乡土地域建筑的表象特征,使得传统元素适应与当代建筑,这就需要建筑师运用类型学的手法对地域传统元素进行提炼、精简、重构,从而传承并升华地域建筑的各种元素,维持地域性的建筑风貌特征。
其次是对于地域性建筑空间特点的把握。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建筑给人带来的内在精神感受也在于空间。所以对于地域建筑的传承,重点在于对于其空间本质特性的继承。
最后是对于地域性建筑技术的继承。传统的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是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地域适应性创造手段。虽然往往传统的地域建造手法不适应当代建筑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改造,使其满足当代建筑适用、美观、安全的标准,同时有具有地域传统的建造特征。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等.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 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金乃林.传承徽派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 梁琍.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86-87.
[5] 高璐璐.论在现代小区规划中的徽派建筑的实践[J].安徽建筑,2009,(1):32-37.
[6] 聂玮.徽州古居的现代叙事—类型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 安徽建筑,2011,(1):28-30.
[7] 单德启.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问题研讨.2008,(3):30-33.
[8] 曹磊. 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生态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福建建筑,2011,(6):9-11.
关键词:徽商;文化线路;大运河;新安文化
一、徽商文化线路及其文化意义
近年来,国内文化遗产的学者们在梳理中国的文化线路时,都密切关注了大运河、丝绸之路这类留着明显物质遗存的线路遗产,“除长城和大运河外,在中国还存在着许多条可能的文化线路。如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以及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之路等,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线路。”随后,又有研究者提出浙东唐诗之路,而以新安江一徽杭古道一大运河为主体的徽商之路同样以它的区域影响力和广泛影响力引发我们对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精神价值的线路进行关注。
ICOMOS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在界定文化线路时提供了三个标准:“首先,它必须来源于并反映人类的相互间的往来行为,以及在人民内部、国家间、地区间或大陆之间在一段比较长的时期之内进行多层面的、持续性的、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互换。其次,它必须因此提升线路周围文化间的血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混杂。这种血缘混杂能影响本民族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三,它必须通过历史上的联系和证明其存在性的相关文化资产来整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徽商文化线路显然是符合ICOM0s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中所认定的三项标准的。由新安江、徽杭古道、大运河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形态构建的文化线路,穿越徽州、杭州和扬州,整合着新安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这条文化线路一端维系着水墨青山环抱的徽商故里,一端连接着由他们缔造的具有巅峰意义的商业文明的所在地扬州。
文化线路更注重线路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严格性,更强调线路在文化上的影响,强调交流和对话。因此,文化线路不仅仅是一条包含一些文化资产,将不同的人群联系起来的交通和运输的简单道路,它应该是一种不仅仅依靠某些人的想象和意愿来创造一系列拥有共同特色的相关的文化资源的历史现象。“文化线路不能和那些连接着遗产但不是历史发展形成的路线,或被连接的遗产元素根本没有通过它形成共有文化交流的线路混同起来。”
作为文化线路,无论是河流,还是道路,它们串起的必须是“意义”,或者是社会伦理学的意义,或者是文化人类学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它是悠久的社会历史见证、人文精神传承、哲学伦理启示和民间生活记忆。沧桑故道间,权倾一世、富甲一方,都只是短暂的烟与灰,永恒的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精神的成长,是历史的普遍价值。徽商文化线路承载的普遍价值就是徽商个体人生的价值转换之路,是中国传统商业文明格局下市场的地理转移之路,是中国儒家文明和农耕社会的集体迁徙之路。
这条徽商文化线路,从峰回路转的徽杭古道,碧水长流的新安江,到浩浩荡荡的大运河,行路、黄牛、车马、舟楫,千里之路,锻造出以诚信为核心的儒家商业道德,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入世进取精神,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同时,这条线路还代表着儒家思想在18世纪以后接受和吸纳商业文明的包容心态和趋于开明的转型姿态,代表着中国农耕文明后期,重农轻商价值传统被局部打破,不仕则商、弃官就贾的理性社会价值观由此诞生。而所有这一切,都已成为华夏儒家文明的珍贵精神遗产,因此,这条线路见证的正是人类文明史的成长。
二、新安江一徽杭古道:徽商文化线路的起点
“新安江是徽州境内最大的水系,沿江东下可达杭州。新安江上游的练江、浙江、丰乐水,皆可通舟楫。由绩溪境内的徽溪、乳溪顺流而下可达江南,祁门一带则由阊江可入鄱阳。”所以,新安江流域的古老徽州是徽商文化线路的起点,是徽州商人们丰饶美丽的故园,也是当年徽州商人背井离乡、乘风破浪进取人生的启程之地。至今,徽州的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江流域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婺源。黟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100余幢,古祠堂27座。
徽州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可观也”。皖南民居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的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注重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同时,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水准。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青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无论日后在他乡显赫发达,徽州商人没有反认他乡是故乡,徽州才是徽州商人永恒的故乡,这也是他们在富贵成功之后,还乡买地造宅、崇尚诗书耕读的儒家传统文化心理依据。
“徽商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故里,为宗族购置土地;徽商资本大量地流向宅基地……”
“当年徽商的足迹遍布全中国。而从徽州外出的线路主要有四条:一是东进杭州,入扬州、苏州、南京,渗透苏浙全境;二是抢滩芜湖,控制横贯东西的长江商道和淮河两岸,进而入湘、入蜀、入云贵,三是北上,通过大运河往来于京、晋、冀、鲁、豫之间,并远涉西北、东北等地,四是西挺江西,沿东南进闽、粤,有的还以此为跳板,入海从事海外贸易。”在这些线路当中,最普遍的,是东进杭州,然后渗透于江浙。从徽州到浙江的主要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以新安江为路线,走水路,沿着新安江到达浙江建德、淳安,然后到达杭州,然后再转到扬州、苏州、上海:另一条则是走陆路,即所谓“徽杭古道”,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绩溪县渔川村,东至浙江省临安市浙基田村,全长50余里,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青石板小道,长度大约5华里,这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
素有“江南都江堰”之称歙县的渔梁码头是徽商的起航地,这是明清时期徽州通往浙江、江苏一带的货物集散地,渔梁坝下水流的缓急和来往商贾的多少密切相关。这条线路上龙川的“胡氏宗祠”在曾经的徽商和今天的学者眼中,“既是阖族供奉祖先神主、祭祀祖先英灵的场所,又是借助 祖先威德和荫庇联络全族人们的感情、统一全族思想意志、发达全族伟业之所在”。
三、徽州―杭州―扬州:新安文化影响下市场的地理转移
杭州是徽商奋发进取人生里程的重要一站,是徽商文化线路的中点站。杭微为毗邻州府,仅隔一天目山,水路可沿新安江直达杭城,陆路就是徽杭古道,往来便利。从地理上看,杭徽关系素称密切,明徽人黄汴著有《天下水陆路程》,其卷七第37《休宁县至杭州府水路》云:“由休宁县出发至杭州水路总计730里。从徽州至杭州计600里。此为很珍贵的地理、交通线路图书,记载路程十分详细。”
从徽州一路风雨兼程抵达杭州,地处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既是丝织业中心、木材集散地,又是两浙盐业经营中心,徽州的丝绸商、木商、盐商在这里拥有极大势力,因此,离杭州很近的徽商把它作为经商发财的重要据点是很自然的。徽州米商几乎垄断了杭嘉湖平原的粮食市场。徽州盛产木材,冬时砍木,待夏时河水泛涨,其线路,“出浙江省,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西下,为力甚易。”
然而杭州并不是微商最巅峰的发迹地,他们一路沿大运河北上,凭借奔流不息的运河之水,在江南的苏州、镇江等城市流淌出富庶的财富和风雅的文化,但是他们生命的极致辉煌恰恰是在扬州得以实现的。这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给微商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事业土壤和世俗归途。18世纪的扬州旅游指南《扬州画舫录》中曾经屡屡提到扬州盐商奢侈的消费风气,从明嘉靖至乾隆年间移居扬州的80名大盐商中,徽商就占60名。当时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全世界8%的经济总量。当时的徽州商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群体,徽州商人的富足甚至连乾隆皇自叹不如。“盐商们的大量财富成了清政府特殊用项的来源,两淮的盐税直接关涉到清政权的经济命脉,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于是形成了上至皇帝,下至臣僚和扬州盐商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微妙关系。”
我们不能说扬州是徽商文化线路的终点,因为在明清时代,苏北淮安和山东运河流域,也同样遍布着徽商商业活动的踪影,并且徽商商业活动足迹也并非单纯的线状分布,而是以线状行进,然后辐射、发散为网状分布,但扬州无疑是徽商文化线路的制高点和顶点。作为历史上最大的徽商集中地之一,扬州有着丰富的徽商遗存和微商文化,走进这座城市,随时随地和盐商、徽商发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中,汇集了几十座盐商住宅、庭院和花园,其中东关街、东圈门和南河下三处地段最为集中。200年后的今天,当微商的足音远去,透过汪鲁门故居、卢氏盐商宅第、个园、何园、汪氏小苑、小盘谷那些遗迹,借以神游一个城市拥有的浮华,它们展示着扬州盐商与徽商血脉相连的独特风韵。那些古老的宅院、幽雅的园林、大大小小的盐商会馆,马头高墙、汉白玉雕花栏杆、砖雕、石雕、木雕、木格窗比比皆是,让人叹为观止。闻名遐迩的瘦西湖代表着清代盐商精致优雅的生活方式。其中卷轴画式的经营布局,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由于乾隆皇帝多次南巡的作用和扬州盐业经济的支撑,扬州成为当时中国造园最活跃的市场,瘦西湖畔古典园林群成为“扬州园林甲于南中”、“扬州园林甲天下”的代表作。比如,“虹桥”的修造者是黄履昂,《扬州画舫录》记载:“黄氏本徽州歙县潭渡人,寓居扬州,兄弟四人,以盐笑起家,俗有四元宝之称。”
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扬州,作为一种由外来文化催生的新安文化,它一直对维护宗族和开拓创新表现出相当的热衷,也表现出不断关注市场发展的宽阔视野。商人侨居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在乡土意识浓烈的传统中国,商人由祖籍地转入侨居地,迈出这一步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明清时期,以长江航线、运河航线、沿海航线为主的商路日益扩展,商路沿线的大小城镇成为商品流通的枢纽,承载着商品的集散与周流,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在渐趋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和稳定的销售市场之间展开。如此一来,商品的扩展与城镇枢纽功能的加强为商人追求利润创造了渐趋完善的市场氛围。
四、融入大运河的新安文化:由“开拓”转“开放”的文明进程
从杭州到扬州之间,运河与长江交汇。长江,横贯东西;大运河,纵横南北。江南运河特指从镇江到杭州一段,亦即隋时之“江南河”,邗沟是扬州境内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徽商在清代江南的活动范围大致与此吻合。徽商沿运河北上从事商品贩运活动,凭借地利之便和物产之源,以得天独厚的优势进入京杭运河区域,从事沿运河贸易。徽商在大运河与长江流域的经营活动使他们自己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从而积累了巨量的商业资本,同时也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杭州―苏州―扬州,这一连串江南运河城市群在明清时代的勃兴繁盛中,体现了运河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体现了徽商从事贸易经营活动的开明性和进取性,他们乐观、精明、开放的经商行为对轻商重仕的传统社会价值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营造了中国最早的农业资本主义的社会氛围。
“清代,运河区域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明代,特别是在丝织、棉布加工及农业这些具有经济优势的行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尤为明显。”微商投资的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自给性农业开始演变为商品性的农业。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发展了,使传统的生活习惯受到冲击。微商插手手工业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一些徽商为了收购手工业原料,甚至深入穷乡僻壤,徽商对推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过作用这一点说明,明清时期财雄势大的徽商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曾起到促进的作用。“与儒家语境中古代主流的农耕文化不同,它本质上是一种城市文化,与安土重迁、专制保守的农业社会不同,在运河文化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现代城市要素。最重要的是运河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它们对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起到重要的刺激与推动作用。”
千年古镇大有来头
查济古村落群坐落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距县城60公里,此地离黄山一个半小时车程。它位于黄山山脉北部,东靠桃花潭,南靠太平湖,西北与九华山毗连。
村庄方圆3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村落群之一。
这座古村四面环山,有三条溪水呈川字型穿村而过。沿水量最大的许溪溯流而上,古树掩映中,依河而建的徽派古居如水墨画般美丽。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制定出村落规划图,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
村外有钟秀、平岭、巴山、石门四门,环绕村围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有岑溪、石溪、许溪三条小溪穿村而过,其中主溪流许溪河两岸为商家,是经济、文化中心。明朝三品官查绛曾有诗云:“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相约明年看桃花”。
登高远眺,村落尽收眼底,民居像人字形分布,绵延10余里,古村青砖黛瓦,马头墙重重叠叠,鳞次栉比,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梁画栋,气度恢宏。查济古村规模很大,至今保留着明清老房子200多幢,祠堂5座,古庙3座,古桥30余座。借用《红楼梦》中的《杏帘在望》一诗放在这里倒是十分的贴切,“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陵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查济古村四面环山,民居建于一小盆地之内。山上有茂林修竹,村边有大片良田,既有收获之利,又有耕作之便。村外建有四门、三塔,三溪穿村而过。山水、田园、古村、小桥、古道、老屋,小桥流水,这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光成为富商豪门理想的隐居之所,没有兵家骚扰,又无衣食之忧,取恬静、安适之雅趣,真如世外桃园一般,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查济古村的风水屏障。
查济村民,十有八九姓查。据宗谱记载,查姓原是周朝伯禽的后代,其显于泾县则自三十九世祖查文熙公,他生于南北朝陈宣帝大建初年,隋大业三年明经登第,受封为天台宰,后任宣州刺史。公元618年唐高祖登位,又召兼任池州刺史。从此往返宣、池两地,途经查济,被这块秀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陶醉。公元625年致仕归里,迁居查济,开辟村落,距今已有1380年历史。
藏在深山中的璞玉
查济古镇环水而居,隐藏在黄山脚下,悠悠地散发着古雅气息。那些房墙已在许久的潮湿气息下变得斑驳不堪,布满了青苔,但在这破败颓废之下却有着厚重的沧桑之美。不同于乌镇的热闹繁华,不似丽江的绚丽浪漫,它如同藏在深山中的璞玉,保留着迷人的质朴。
在这里,除了供居住用的民居外,现存的遗迹主要是祠堂和牌坊,这些都是元明清时代留下的老宅子,它们都深深打上了氏族时代里彰显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
在查济,祠堂里的木雕也特别有名,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三雕就是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在查济的民居、祠堂、牌坊、桥梁、墓室等建筑上,处处散落着三雕的身影,或优雅,或雄浑,或繁复,姿态各异,美轮美奂。
除了这些比较有名的祠堂外,查济还有很多古建筑也是很有特点的。查济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
进入古宅大门便是庭院,殷实的家庭在建造房屋时都会在厅堂前建有天井,作用是通风采光和区分上下堂之用,另外就是取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水为财,要关住财水在家中。天井下石板辅面,有设置精巧的明沟或暗沟将水排出。天井还可以使人在家中享受“日月星辰”之灵气,观“风霜雨雪”之雅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井两侧井壁下有石雕碑刻,有长方形、正方形。石碑大部分是青石板,石质细腻,质地坚固,刻图清晰,几百年后如同新雕一样。图案有“麒麟送子、书香之家、喜鹊登梅、凤穿牡丹、五子登科”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生活物件的讲究,建造时的敬业精神,一种对于美的不懈的追逐。
这期间路过一个颇大的古居,院子也很大,里面的老人看到我们进来,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他的祖上曾出了位举人,从外观来看,也能感觉出这家肯定是大户人家。现在老人居住在这里,养着鸡,种些小菜,倒也悠哉。逛完古村,已是傍晚时分。
与其他著名古村落人头攒动的情景相比,查济无疑安静了许多。这里只有少量的自驾游客,一些来采风写生的人和当地的居民。在村里,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事情,互不相扰。或许在这里,才能体会到隐居的真正含义。
隐居“桃花源”的法国绅士
令人惊奇的是,查济常年住着一位名叫于连的法国人。于连22岁大学毕业那年,加入“海外志愿者”项目来到亚洲,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调查过周庄等古镇的建筑情况,他搜集很多资料,写了不少文章。通过这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中国的朝代、古建筑乃至中国古代文化都有了强烈的兴趣。
2003年于连到查济村采风,“到处是奇山秀水,这个原始乡村的自然环境太优美了。”来到这里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再也不愿走。村子里有一栋有700年历史的废弃老宅,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他将房子买下,请来当地工匠,花了6个月时间进行修缮。
于连还给院子做了非常中式的围墙,在整修房子的时候,他曾花了工夫研究李渔。他照着李渔的书,画下了墙洞的花样,拿给匠人们看。匠人们一看就明白了,帮他做出了古色古香的中式围墙和装饰。于连告诉我们:“他们虽然是农民,可是骨子里很高级。”于连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名作辑珍――仇英》,指着其中一张画说,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是最高级的。那张画上,一个古人悠然地坐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群山,听松涛阵阵,房间里仅仅一桌一榻,别无他物。所有的窗户和门都是打开的,自然和人融为一体。于连看着这栋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很是自豪,此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更好玩的是,他与女友――南京某小学的体育老师景小姐,在查济古村举行了中国传统婚礼。如今他和爱人及两个小混血孩子,过着怡然自乐的乡土生活。
别看房子陈旧,于连的这个家可大有来头,那是思么遄罟爬系慕ㄖ“德公厅”的后进院落。房前有一座元顺帝敕封“永德公”为“明羲官”而建造的牌坊,和许多皖南古建筑一样,德公厅的天井是矩形的,大厅呈五开间,体现着泾县古民居的宏大规模。思玫拿扛龅加温饭村中的小溪,都会指着于连的住所对来客说:“我们这里很美,连法国人都在这里安家!”于连无形中成了查济的一张名片。
2015年夏天,世界著名的《孤独星球》旅行指南跟他联系,但这位法国人请求对方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屋子写进去。“在别的地方,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旅游业进行;但是这里的人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与钱无关。”于连说,他和妻子感情非常好,在这个现代“桃花源”里,他们享受着浪漫的爱情和生活,真的好惬意!
刚进村,迎面就是一处宏大的高墙深院,人称“三堂上”,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柳村在清康乾年间进行大规模建设,延续200多年,形成36处成规模的宅院,各以“堂”命名,是为36堂,其中朱氏一族就有24堂。那时杨柳村人多出外经商,人在江湖,心系故土,难免起莼鲈之思,怀落叶归根之念,于是便在村里精心构筑憩息归老的一方宅院。杨柳村的36堂,凝聚了多少深受农耕文化影响的村民的人生理想与寄托。
“三堂上”,相传是清乾隆年间金陵巨商、杨柳村人朱侯山为三个儿子所建,三堂分别名为恩承堂、礼和堂、树德堂。三堂各立门户,有着各自的四进院落。三堂又密不可分,不仅建筑连体建造,大门也共用一个,第四进的“百米长廊”更是相互贯通达97米。想来朱侯山当年为三个儿子营造宅院时,该是怀着一种强烈的“和合”之念,寄托着“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吧。
“三堂上”有房屋140余间。三堂的木雕、砖雕、石雕极精美,天井又较苏州、皖南等地古民居开阔,冬日的一缕斜阳从马头墙上照下来,堂前院内的光线明亮而柔和。
信步走出“三堂上”,再去访村中的其他老宅。一路上青石铺地,古韵悠长,“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相传杨柳村过去遍铺青石板路,后来遗憾没能全部留存下来。曾为朱氏子弟私塾的“四本堂”,门匾书有“遵循韦训”四个大字,目前主要保留最后一进,由朱氏后人居住。“四本堂”小小的天井里,一株月季正绽着红蕊。
村后的“崇厚堂”更为隐蔽,前排是一栋普通的两层农村小楼,进大门、穿走道、过天井、绕厨房……推开一扇老旧的木门,面前现出一片拆除房屋后的空地,古民居的四壁还在,高大的门楼依然挺立,砖雕的“由斯直步”四字隐约可见。“房子老了,居民又没钱修缮,老房子渐渐破败下去,这是古民居保护的困境!”有人叹息道。
步出“崇厚堂”,便是村外了,天地豁然开朗。堂后一方清澈的池塘,有村民在此淘米洗菜,再远处是一片片葱绿的油菜地。油菜开花时节,400多q的杨柳村又迎来一个满目金黄的阳春。
小贴士
怎么去:G25长深高速湖熟收费站下高速,左转沿S337省道约3公里,右转走龙眠大道,根据杨柳村的标志牌前行约两公里即可到达。
罗平和婺源名气太大,如织的看花人潮未免让风光打了折扣。不如开辟一片新的赏花地吧,安徽绩溪家朋乡的油菜梯田,美得更质朴,乡间小调,更能舒缓心灵。
大地画卷
绩溪家朋乡的油菜花田,铺在层层梯田间、“十八弯”的山路旁,在群山的掩映之下,更有气势。
春天的绩溪,色彩相当铺张。站在山上俯瞰,漫山黄灿灿的油菜花夹着绿油油的麦田,中间错落着白墙灰瓦的民居,偶有人家冒出炊烟,袅袅绕过群山……这样的画面,对当地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春天,他们就在这铺张的大地画卷之间穿梭,享受色彩和丰收。而到访的摄影师们则兴奋不已,只是短暂融入绩溪生活,却能采撷绚丽春色,带回城市,用来奢侈地回忆。
从3月初到4月中旬正是家朋乡油菜花最美的季节,还是那句老话,出游要趁早啊,别错过花期!
探访民居古道
绩溪不仅油菜花美,还是历史悠久的“徽州古村落的明珠”。古镇内的古建筑90%以上为明、清、民国时期所建。先生,“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墨第一大家胡开文都是绩溪人。所以,赏民居、走历史上的徽杭古道,也是绩溪不可错过的旅行内容。
家朋乡一条小河将上千人的村子一分为二,河道两岸的村民住房依山就势,鳞次栉比,有浓郁的徽派风格。纪念馆也是其中有名的古建筑。
而历史上的徽杭古道正是西起绩溪县,东至浙江临安,是徽州人通往沪、杭两地的一条商道,全长约50余里。如今,探访古道已成为一条初级徒步线路,尤其在油菜花开的季节,更有情趣。
原味乡间生活
水街,不可错过。那里呈现了绩溪人原汁原味的生活。做草鞋、弹棉花、打铁、做糍粑、捣米……生活忙碌而简单。如果选择吃住在农家,还有机会与当地村民一起采茶、拔笋,乡村生活的味道全出来了。对了,绩溪还盛产名厨,即便是普通农妇,也会为你端上的地方美味的菜肴,配料都不稀奇,味道全靠功夫。
链接:
更多赏油菜花的地方
青海门源:高原地域的油菜花远比江南的壮阔。这里是无以匹敌的中国最美的油菜花赏花地,只是欣赏它,需要在7月份。
陕西汉中:汉中拥有112万亩油菜花田。每年春天,盛开的油菜花与镶嵌其间的麦苗相互掩映,构成汉中盆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合肥大圩:合肥包河区大圩乡,面积5万亩的油菜花田,有“都市庄园”之美誉。春天,大地披上黄袍,游客可以赏油菜花、摘草莓、吃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