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包粽子的作文

关于包粽子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3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包粽子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包粽子的作文

第1篇

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作文: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作文:端午节又到了一看到妈妈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道端午节又到了。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原的传说,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每到端午节,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大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栓好了的五色线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才可丢掉。妈妈告诉我说,据老人们讲,这样可以避免灾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

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大枣、葡萄干、鸡肉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肉的,吃起来特别的香。

端午节的早晨,妈妈总是在我睡眼朦胧时叫醒我,去远处的树林、小河边洗脸,凉凉的河水冲走了我的困意,热闹的人们来来往往,真的像过年一样。

回到家,吃着鸡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作文:过端午节端午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屈原的遗体。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屈原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它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闻讯赶来的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它们不要啃吃屈原的尸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第2篇

端午节趣事作文300字:我最喜欢端午节今天,是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我很喜欢包粽子了,我家的人都会包一种“咸棕子: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咸的粽子就是咸肉啊,烧鸡,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我妈妈端咸肉粽子,我迫不及带的拿咸肉粽,子,我打开了我自己做的咸肉粽,我自己吃了我自己做的咸肉粽子,我哥我姐都吃自己做的咸肉粽子,我们全家去看龙舟,看他们努力的力量了。

我最喜欢端午节!

端午节趣事作文300字:有意义的端午节今天是端午节,我吃过早饭就要出去玩。我拿出羽毛球和球拍,准备和爸爸去打一场羽毛球。我们来到了大院的健身场上,一场羽毛球赛就开始了。

先是由爸爸发球,爸爸发的球特别高,这不是有意的在刁难我吗?我一蹦便把球回了过去,而爸爸出乎意料,所以他没能把球接着。本想打我弱点的爸爸反让我领先了一分,接着我发球,我就发到爸爸的反手位,结果爸爸又输给了我。这样你来我往的,比分紧紧咬着,我和爸爸不分胜负。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中午的时间,我们只好鸣锣收兵。

我们刚一到家,饭桌上已经摆上了一盘粽子。我剥开竹叶,轻轻的咬了一口,“哇!好好吃呀!”我赞叹道。里面白色的糯米特别诱人,再加上里面的豆沙真是好吃极了!我听爸爸说,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妈妈对我说:“屈原真是太伟大了!他的爱国精神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也延续到了今天。”我点了点头。

这个端午节过得真有意义啊!

端午节趣事作文300字:端午节真快乐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说起端午节,我还知道它另外的名字呢!如端阳节、诗人节、女儿节等。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屈原一生写了许许多多的着名诗篇,提出过许许多多爱国政治主张,但是楚王不采纳。最后,楚国国土被侵占,屈原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祭奠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就把粽子和许多的好吃的投到江里,目的是不让鱼儿吃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那天,我问妈妈粽子是怎么做的,妈妈说: 粽子是用翠绿、鲜嫩的芦苇叶包着雪白的糯米和蜜枣包的,如果没有蜜枣的话,可以用豆子等代替。熟它,需要煮一个晚上。煮熟以后,剥开变成墨绿色的芦苇叶,就可以看见洁白的糯米和枣团在里面,既好吃又甜,并且吃不腻。它既是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

端午节真快乐,真有趣!我又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过端午节真好!

端午节趣事作文300字:我喜欢端午节今天是端午节,几天前妈妈就给我脖子、手和脚带上了用五彩丝线编成的彩链。听大人说带着它一年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第3篇

摘 要:“粽子”(Banh Chung)是越南春节的饮食象征。与中国饺子相同的粽子是越南人过年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拜祭祖先的主要贡品。春节前几天,在红红的炉火边,全家人围坐在粽子锅旁准备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

关键词:越南粽子、越南饮食、粽子。

像中国人一样,春节是越南人最重要的节日。如果中国人一提到过年,许多人想到的都是一家围在一起包饺子。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它带着深刻的文化含义。那么,对越南人来说“粽子”(Banh Chung)是越南春节的饮食象征。与中国饺子相同的粽子是越南人过年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拜祭祖先的主要贡品。春节前几天,在红红的炉火边,全家人围坐在粽子锅旁准备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

关于粽子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一段传说。相传越南雄王时期,雄王因年事已高,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但是他有22位王子。为了使王子们不出现争执,他决定组织一次比赛,让王子们每个人都去寻找或制作一种最好吃的食品,用作祭祖的祭品,谁的最好谁就能继承王位。王子们竞相派人寻遍天涯海角,准备献给雄王,只有排行十八的王子阿僚(Lang Lieu)从小失去母亲,过着贫穷孤单的生活,家境贫困的他没办法像其他王子一样派人寻遍天涯海角,只能在家附近寻找菜肴。离雄王规定的期限只剩三天了,阿僚还是两手空空。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女神从天而降来帮助他。女神对他说:“世间天地为大,粮中稻米为大,没有什么比稻米更贵重的了。咱们不用做别的,只做两种粽子就可以了。”她让阿僚捡些米,找一些绿豆,然后打开一张张又大又绿的叶子,把糯米和其他一些用料包起来。女神一边包一边解释说:“这支粽子象征着大地,形状是方的。大地上有森林、田野和耕地,应该是绿色的。除了大米还有肉和豆子,象征着大地上的禽兽和草木。”她又将一种香糯米蒸软捣烂做成雪白的圆形粽子,说它象征着苍天。阿僚醒来后,立即按照梦中女神所讲的做了方、圆两种粽子。比赛那天,人们看见在王子们摆出的各种美味佳肴中阿僚做的几只大粽子,都不屑一顾。但当人们品尝之后却不禁啧啧称赞。雄王尝了几口也觉得口味新奇,便叫阿僚前来询问粽子的制作方法。阿僚一五一十地讲了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寓意。雄王宣布将王位传给阿僚,并说明自己看重粽子的原因:“这种食品不仅好吃而且意义特别,显示了儿孙后代尊父母有如天地的孝心,还包含了对故乡原野的一片真情。这种食品的原料是普通的大米,人人都可以做,而大米又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人人都不能缺少它。只有有才华的人才会想出制作这种食品的办法。”阿僚继承了王位,而这种粽子从此也就成为越南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包粽子,以缅怀祖先。

在越南人心目中,粽子不仅仅只是一种美食,而且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十分深刻。它体现了越南人在饮食方面对阴阳、五行原则的讲究;并且也反映了“稻作文化”的社会性。首先,跟中国一样,越南在饮食中很注重阴阳、五行原则。粽子从内到外都能够体现出来。一切开粽子你就能看见饼里面有五个颜色;这代表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黄黄豆子代表土性、红红猪肉代表火性、白白糯米代表金性、青青尖苞叶代表木性、黑黑胡椒粉代表水性。粽子的外各和设计还体现了传统的阴阳理念,粽子是正方形(代表阴)、里面的馅是圆形(代表阳)。

其次,粽子象征地球。其中,绿色代表植物,绿豆代表水果,猪肉代表动物和糯米代表人。粽子表示人民的梦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

做粽子是一个全家的活动,一家老少都要共同准备。包粽子的主要原料是:尖苞叶(La dong)或是香蕉叶,叶子必须清洗干净才能保持粽子的美味。糯米和绿豆都要挑品质比较好的,挑选完毕之后,绿豆泡水2小时,糯米泡水12到14小时。猪肉则是偏好选肥的,切成片状加进盐,黑胡椒,洋葱调味。然后,把所有的原料包进粽子里。再把粽子包成方形的,包粽子用的绳子要先浸泡过盐水,绳子才有足够的弹性。粽子的外形呈四方,另外使用横竖两根竹蔑扎起来,外形像田地,代表新年五谷丰登的意思,而猪肉则表示出入兴旺。

第三,通常情况下,粽子需要煮10到12个小时,每当这个时候大人和小孩都会围在一起边聊天边守着粽子锅。之所以煮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所有的原料(如糯米、猪肉、绿豆和黑胡椒粉)都煮熟,并有足够的时间相处融洽,打成一片,成为风味独特的越南香粽,同时也体现了越南民族的和睦相处和和谐生活。越南气候湿热,越南粽子可以在室温下保持将近1个月,因此被视为过年期间的重要菜色。

现在,粽子在越南也有很多变化。南北粽子的形状不同,北方还保持传统的正方形粽子,南方更流行圆筒状之类(Banh Tet)。虽然形状存在差别,但是粽子里面的原料都一样,都能体现越南人的。

以往越南的传统,会在过年时候全家人团聚在温暖的火炉边,一边合力做粽子,一边聊天分享过去一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许愿过个好年。近几年来,越南家庭人数逐渐减少,生活也日渐忙碌,越来越少家庭在家里自己做粽子。但过年吃粽子仍旧是越南人过年必备的重点活动,在过年时期,仍旧可以看到许多卖粽子的店家挤满了人,准备卖粽子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团聚,享受团员的味道。粽子让人想起新年或者新年让人想起包粽子。也许,粽子和春节这样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文化象征――粽子象征新年,新年团员的喜悦。因此,在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包粽子已成为越南文化的美好传统。

第4篇

端午节作文范文参考

两千五百多年前,屈原抱石在汨罗江纵身一跃。这一跃,成就了他的气节,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

夏天是个热闹的季节,北方有冷空下来,而南方又被暖湿气流占据着,因此很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从而出现大量而集中的降水现象,人们把这个时段成为“龙舟节”,还会举行比赛。这背后有哪些寓意呢?

关于这个话题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有两个。其一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该习俗,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项目,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其二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据说他由于目睹故国被侵略悲愤投江而亡,人们为了寻找他的真身,划着船不断追寻,后人纷纷效仿这个行为,到了今天就演变成划龙舟比赛。 除了上述纪念特殊的历史人物以外,它还有其他的寓意,反应了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比如苏州的赛龙舟,据考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而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广西地区是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福州则是纪念闽王王审知。到了现代,它也是民众最富有激情的民间体育娱乐项目,因为赛龙舟需要众人密切配合,一起划桨开大船,只有万众一心奔向前,才能最快到达终点,这期间得过程,表达大家积极向上,勇做弄潮好儿郎的奋斗精神。

现在常见的有吃粽子的习惯,临近节日时家家户户会准备艾叶包粽子吃。在以前还有佩戴香囊的活动,有驱邪避瘟之意,还会给小孩栓五彩线,认为可以让他们避开蛇蝎类的毒虫伤害。大人还会早早上山采集艾草,挂在大门两侧,据说具有杀虫灭菌的功效。在江淮地区还会悬挂钟馗的画像,主要目的是为了驱邪祈求家宅平安。

 

第5篇

关键词:纵向 主动 “觅优” 动态

无论哪个班级,孩子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学习态度、家庭背景的影响,孩子的作文能力差距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去评价能力不同的孩子,用打分的方法,把孩子的习作分出个三六九等,结果使许多孩子长期笼罩在挫败的阴霾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如果在两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消失了”。可见,划等、呆板、结论性的传统作文评价只会使孩子习作的热情慢慢消退,潜质逐渐被抹杀。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改变孩子的消极情绪,使他们能怀着轻松、期待的心情,微笑地面对习作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变横向为纵向

以往的评价多以统一的标准来判定孩子习作的等第,是横向的评判,当然这有利于检测孩子习作水平是否达标,但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主观努力,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丧失习作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在平时的练笔中,我们不妨变革一下评价的标准,找到每个孩子的“出头处”,以此为基准,只要他们“长高”了,就给以鼓励,使评价由横向变为纵向。

实施纵向评价的关键是老师要对每个孩子的习作水平作细致分析和研究,对孩子习作能力的初始状态一定要做到了然于胸。批改习作时,只要孩子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了进步,老师就给他高分。原先不分段的分段了;原先记叙不完整的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了;原先写流水账的文中开始有具体的描写了……老师要毫不吝啬分数。我班有个孩子,原先作文只能写两三行,逢到习作就捧着头,咬着笔,一副痛苦状。于是我先对他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他认真写,结果交上来的习作篇幅明显比原先长了,批改时我在他具体叙述事情的句子下面加了红圈,并给了他九十分。我清楚地看到他发到习作时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又一遍的激动样,以后他的习作越写越具体,习作课上的他也轻松起来。

二、变被动为主动

原先习作的评价标准都高擎在老师的手中,孩子被动地向着这个目标跳,结果有少数孩子摘到了果子,好多孩子使尽浑身解数,也够不着,只好无奈地望“果”兴叹。“教学创造着孩子的发展”,老师有责任不断创造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因此我们在关注新课标统一要求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给同一习作设置分层目标,引导孩子制订出习作的评价标准,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申报能及目标,老师根据孩子申报的目标来评价孩子的习作。

今年的端午前夕,班里开展了织蛋兜、包粽子、采访家人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指导习作“咱们这样过端午”时,根据训练的要求,我制定了习作总目标和分层目标,指导孩子分层练习作文。总目标:叙述清楚、具体,语句流畅,详略得当。分目标:A组――语句通顺,错别字少,标点基本正确,段落清楚。B组――详略得当,语句流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C组――选材新颖,语句生动流畅,注重细节描写。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本次习作的目标。目标选好后,老师先按照习作的要求,对全体孩子进行统一的初步指导,然后,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差异指导。对于C组成员,重点指导立意选材,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思考。B组成员侧重审题、选材等方面的指导,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A组成员,用范文引路,使他们有章可循,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提问,老师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帮助。

在落实评价时,根据孩子自己申报的目标,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不管哪个层次的孩子,只要达到自己申报的目标,老师就给予较高的分数。突破自己预定目标的则得到更多的奖励。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得到赞许与鼓励,以激励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和飞跃,体验收获与自信。

三、变“纠错”为“觅优”

什么是激发孩子写作兴趣的“催化剂”?是老师留在孩子习作本上的一个个红圈,写在孩子习作本上的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所以,老师在批改孩子的习作时不要只当“啄木鸟”,找孩子习作中的缺陷,要变“纠错”为“觅优”,善于发现孩子习作中的闪光点,让“尘土”里开出花来。

我们班有个孩子,平时对待习作很不认真,但我发现在他的文章中经常会冒出一两处写得真切的句子,于是我就在这些句子下面加红圈,并写上点评:在你的习作中,老师经常可以读到从你的心理流露出来的真切感受,你有敏锐的观察和体悟的能力,你有写好作文的潜质!后来,这位同学文中的好句子愈来愈多,写作的热情高了,写作的态度也认真起来。所以,特别对于写作基础不是很好的孩子,只要有一点点闪光点,一个运用恰当的词语,一个优美生动的句子,一段较具体的描述,都要用红笔圈点出来,写好鼓励的话语,评讲时在班级里读一读,这样可以让孩子焕发信心,找回自我。

四、变终结为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作文教学,要求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孩子的写作能力,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老师一人下结论的终结性评价,主要功能是考查孩子的写作能力,而由孩子自己、同伴、老师共同参与,过程中孩子不断修改,并多次接受评价的生成性评价,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

实施生成评价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孩子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孩子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在上学期的活动作文“大手牵小手”作文评价过程中,我先让孩子给自己的作文写上等第,简要说明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评改。在分组评改时提醒孩子要从同学的作文中发现“闪光点”,汲取有用的东西,或者发现别人的不足。作文本交上来后,我再根据孩子自己的评价、组员的评价和孩子的修改,写出自己的评价。集体讲评时,我让孩子推选出自己小组里的一些优秀的作文,让大家进行评价赏析,在评价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评价中明白不足,以促进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接着让孩子根据集体的讨论,修改自己的作文,改完后老师再次对孩子的习作实行评价,根据修改的情况给孩子加分,使孩子立马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

这样的评价过程孩子是在宽松的环境下的一个多次学习的过程,既提高了孩子的作文能力,也关注了孩子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评价教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行习作教学中评价的四个转变,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唤醒孩子对习作的兴趣,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不再“谈作色变”,而是微笑着轻松面对,使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

2.朱水根编著.《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

4.褚树荣主编.《教室的革命》

第6篇

小学生汤圆优秀作文1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医务工作者,此次疫情期间,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忙得不可开交。

记得那天,医院收治的急诊患者好像格外多,感觉天还没亮,妈妈接了个电话便出门到医院为病人做手术。下午两点多,我欣喜地接到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妈妈疲惫不堪的声音:“我手术刚结束,早上到现在一共做了四台。你吃饭了没?”“吃过了,我叫了外卖。”“那就好,我现在回家。”挂了电话,我心中不禁一酸,估计妈妈到现在都顾不上吃口饭,想起妈妈平时喜欢吃汤圆,我便想着做一碗热汤圆。

我把冰箱翻了个底朝天,好不容易在冷藏柜的角落找到了一袋汤圆。不怎么进厨房的我,对各式各样的厨具十分陌生,对它们的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光是点火就让我废了好大劲儿,还不等点着,我就害怕得连连退后。三番五次,在灶前捣鼓了好一会儿,才总算是点起了火。

水烧开后,我把汤圆一个接一个地放进去,白色的汤圆像是一个个圆圆的小白胖子,在沸腾的水中不停地翻滚着,在不断冒出的泡泡间打着旋儿。随着一团团热气接连上升,在锅盖上掩上了一层薄雾,聚成一颗颗小水珠滚向锅边,汤圆变得滑溜溜的,皮儿变得晶莹剔透,中间的黑芝麻馅儿若隐若现,很是可爱,原本的清水也变成了乳白色。

几分钟后,我小心翼翼地揭开发烫的锅盖,雾气包裹着黑芝麻的丝丝香甜扑面而来,我开心地盛上满满一碗汤圆,小心翼翼地端上餐桌,静静等待着妈妈的归来……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门口响起了钥匙转动的声音。我赶紧跑过去开门,哈,妈妈果然回来了!妈妈的脸上写满了疲惫,这是连续紧张工作大半天的妈妈。“妈妈,洗手赶紧来吃饭!”我拉着妈妈往餐厅走。“啊,我的宝贝会做饭了啊!还是我最爱的汤圆!”妈妈十分欣喜地看着桌上热腾腾的汤圆。妈妈吃着汤圆,欣慰地竖起了拇指朝我笑了笑,这一笑,更让我无比欢喜自豪。就在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小学生汤圆优秀作文2

今天早上,我来到了厨房。我看见婆婆正在准备包汤圆,于是我也加入了婆婆的“阵营”。

由于我没有包过汤圆,所以先看着婆婆是怎么包 汤圆的。只见婆婆先把一块儿面,捏成碗形,然后把馅儿塞进去,按平,最后把口子捏在一起。这样一来,一个汤圆就包好了。婆婆又把那个汤圆递给我说:“这个 汤圆不够圆,你把它搓圆把!”“yes!”我一口答应。我搓呀搓呀,不一会儿,一个又白又圆的汤圆就诞生了。

看了一会儿,我就觉得应该可 以了。于是我就对婆婆说:“婆婆我也来包吧!”婆婆就说:“好”。我按照婆婆这样来包,但是不知道是馅儿多了还是什么的,刚把口子捏好,结果裂开了一条 缝,刚把这条缝补好那里又裂开了一条缝。婆婆看见了就来帮我。哇!婆婆还真神,不一会儿就把问题解决了。婆婆对我说:“有些事情是越干越熟练,包汤圆就是 这样。”果然如此,我越包越熟练。不一会儿,我就能包出一个又圆又白的汤圆了。这还要多谢婆婆的教导。

汤圆包完了,就等着下锅了。过了几分钟,汤圆煮好了,马上就要进入我们的嘴巴里了。

小学生汤圆优秀作文3

今年我在奶奶家过年吃汤圆,吃出了新的感受。

那是元宵节晚,我们一家子吃过饭,就围坐在电视机旁,等着收看元宵晚会。这时,奶奶从厨房里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糯米和芝麻,准备包汤圆。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过年都要吃汤圆呢?”奶奶神秘地笑着说:“你先帮我包汤圆,包好了我告诉你。”

为了早一点知道结果,我请来哥哥帮忙。在我俩的努力下,我们很快就把汤圆包好了。由于我技术不到家,我做的汤圆,要么大,要么小,要么圆,要么扁,很不规则。

大约22点,我请奶奶快告诉我答案,可奶奶还是不慌不忙地一边拿碗一边说:“等你吃完了汤圆,你就会懂的,如果你还不明白,那时我再告诉也不迟呀!”我心存凝虑回到客厅。

“快来吃汤圆了。”厨房里传来了奶奶的声音,我第一个冲到桌前,看到一碗碗热汽腾腾的汤圆,馋得口水直流,恨不得一下子全都吃掉。

我吃得正香,不知什么时候奶奶来到我的身边,她笑着问我:“现在你该知道答案了吧!”“吃汤圆是不是代表着团团圆圆,美美满满。”我脱口而出。奶奶没有告诉我对不对,而是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从奶奶的笑中,我看到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

小学生汤圆优秀作文4

每逢元宵,品尝着碗里的颗颗汤圆,我总能回想起幽幽的一缕暗香,那是外婆的味道。

外婆住在充满尘土气息的小镇,做着满含家乡味道的吃食。年初包饺子,年尾煮汤圆,端午包粽子,中秋打月饼,来来回回几趟跑去城镇,寄给上学的我。

我七岁时,和外婆住在一起。那时的我就已经学会用懵懂可怜的眼神央求地看着她了,希望她能拿起那神奇的锅铲,变一个厨房里的戏法。我呆呆地望着她,遗失了手中的蜻蜓。看她用盆口大的老锅先煮了一汪浓白的沸汤,那味道已经开始弥散,说不清是怎样,浓浓的甜,淡淡的香。下了锅的汤圆就像清晨在门外,大声唱着童谣融进晨雾中的玉露连珠,也有出生婴孩般皮肤的娇嫩。

“咕咕……”木锅盖合上,只剩下一阵鼓动。待得墙上蒙了雾,起了氤氲,外婆才小心翼翼将手探进柜台上那个黑色神秘的坛子,抓了一把东西撒进去,像一坛点金石,将灰冷的石壁也点上了淡金色。那坛“点金石”碎碎的,呈诱人的橙色。它点上的金子不知怎的,弥散出橙红色的香味,浓浓的甜,淡淡的香。幼时的我,甚至将这不知具象的光与味道视为最美的玩意儿。

外婆终于把绸汤端上餐桌,我迫不及待,一连吞了两颗羊脂似的玉珠。两腮撑得鼓鼓的,小脸渐渐变得通红,眼中满是满足之意,瞪的像一颗发亮的星星,轰然从板凳边上爬了下来,揪着耳朵,吐着舌头,跺着脚,仿佛幽深的厨房里的一个耍气跳脚的小精灵。背后的外婆笑着,用她那如老长青树一般的臂弯,对着那两碗玉色稠汤,轻轻摇着蒲扇,静静地,缓缓地,将时光吹慢了些……

如今,杂七杂八的零食吃厌了,我心中依旧怀念着那碗散着清香芬芳的玉色稠汤,怀念着外婆在厨房里变得戏法,撒下金石,播种对我的疼爱。

小学生汤圆优秀作文5

“身穿白外衣,心里甜如蜜。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猜猜这是什么?对了,这就是宁波有名的特色小吃——汤圆。正月十五,是吃汤圆的好日子。关于元宵节吃汤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居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而吃汤圆便成了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是汤圆的意思,是一种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的小吃。汤圆的煮法很多,可汤煮、油炸、蒸食。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第7篇

正月天里拜蚂蜴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广西以及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它是由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与周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期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颇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在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化自然与神人相通这种民族心理的影响下,壮族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认为万物有灵、万物皆有联系,并进而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崇拜文化。作为以稻作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对稻作丰饶的祈盼,也就在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青蛙崇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唐诗有曰:“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宋代词人辛弃疾更留有著名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出自汉族诗人之手的诗句多少反映了蛙声大小与雨水丰盈之间的天然联系,而世代生活在坪坡峒场,以操持水稻生产为主要营生方式的壮族先民亦早已认识到田间的蛙类与农作物生长的互利关系。有一句壮族俗语说得好:“蚂蜴(当地方言称青蛙为蚂(虫另))到,雨来到。”他们形象地把蚂(虫另)认为是专司人间雨水的神灵――雷神派驻人间的信使:“蚂(虫另)是天女,雷婆是她妈。她到人间来,要和雷通话,不叫天就旱,一叫雨就下。送她回天去,感动雷婆心,求雷婆下雨,保五谷丰收。”

历代壮族村民虔诚而质朴地相信这些捕食害虫、呱呱一叫雨就来的田间蛙类拥有沟通天人、掌控祸福的神奇法力,人类不能对其肆意捕杀或有不恭之举。广西历史上传说曾有个叫东林郎的年轻人痛失爱母,或许是他对屋外呱呱鸣叫的蚂(虫另)感到心烦,遂泼水烫之,结果从此“地上断蛙声,人间把祸招。蛙婆不叫了,日头红似火,草木全枯焦,人畜尸满坡。鱼上树找水,鸟下河做窝,几年不下雨,遍地哭当歌。”幸得布洛陀和姆六甲(壮族民间神话中创造万物、专司人间安乐的始祖神)的帮助和指点,壮族人点烛烧香设立祭坛向蚂(虫另)神请罪,并献上各种祭品,人间才得以恢复原本的安宁与祥和。于是,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年年欢度蚂(虫另)节,以此铭记蛙神之功。红水河流域百余里的壮族村寨便有了春节期间找寻蚂(虫另)、抬游田峒、游村拜户、守灵孝拜、安葬厚祀、歌舞娱神等一系列内容丰富、持续时长、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仪式。这也就成了人们常说的“广西十大怪”之一的“正月天里拜蚂(虫另)”。

“蛙婆”里的生殖崇拜

可以看出,壮族蛙崇拜所蕴涵的文化本质主要是壮族先民对自身稻作文明精神生活追求的一种寄托。另一方面,蛙崇拜文化也是壮族生殖崇拜的表现方式之一。壮族一般称青蛙为“蚂(虫另)”,但对祭祀盛典中的青蛙则尊称为“蛙婆”,因此蚂(虫另)节也被称为“蛙婆节”。在“蛙婆节”里,青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但具有神性,同时还被视为女性――在远古时代常是生育神的化身。从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圆浑而膨大,蛙口与女性的亦相似;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育出成群的幼体,因此,蛙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深受远古先民的膜拜。在“蛙婆节”活动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围绕祈求生殖――农作物的丰收、六畜兴旺以及人类生命的健壮和寿命的延长来展开。

壮族民间艺术中常常出现青蛙的形象,最为有名的是蛙纹铜鼓以及花山壁画上的“蛙人舞”。铜鼓一直以来是壮族的神器、礼器、重器和乐器,兼具娱乐、礼仪和祭祀功能。在壮族人民的心中,铜鼓是有灵的,这个灵就是鼓精,而鼓精是由蚂蜴变入铜鼓而成的。于是壮族人把蚂蜴铸在铜鼓上,蚂蜴与铜鼓融为一体,蚂(虫另)能降雨辟邪的神性法力就附着在铜鼓上,铸有蚂(虫另)的铜鼓也就成为崇拜之物。作为精美的立体装饰物,蚂(虫另)造型的塑像通常浇铸在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因分属不同类型、不同时期,铜鼓鼓面上的蚂蜴造型也就有单体蛙、累蹲蛙或单体蛙与累蹲蛙相间环列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累蹲蛙这种造型的生殖崇拜意味最为明显。所谓累蹲蛙,其实就是指一只大青蛙(雌蛙)背上驮一只小青蛙(雄蛙),在壮族民间,此种造型被认为是繁衍的象征。壮族人民在生产劳作中发现雄蛙小、雌蛙大。每到春夏之交正是青蛙的繁殖期,这时节在水田、池塘的禾苗、水草边经常可以看到雄蛙伏在雌蛙的背上进行耦合排精产卵的繁殖行为。青蛙多子,繁殖能力强,将青蛙的繁殖之象铸在铜鼓上,生动体现了古壮人朴素而浓烈的生殖繁衍愿望。

除此之外,神秘的左江沿岸的花山壁画似乎也在暗示着蛙、铜鼓、生殖崇拜三者间隐含着的某种关联。这些壁画是壮族祖先骆越人的杰作。据学者考证,这些壁画的创作年代大约在战国至东汉之间。尽管学术界关于古人绘制花山壁画的目的及画面内容众说纷纭,但是壁画上曲肘举手、屈腿半蹲的众多人物形象呈现出的“蛙形舞姿”,总不禁让人猜想推测:此壁画应是对古壮人祭祀活动的写实性描绘,壁画上呈现的远古图像有着明显的生殖崇拜意味,是模仿生殖崇拜物青蛙的舞蹈、祭祀丰饶与生殖之神雷神、表达强烈生殖愿望的男女像和男女交媾图像。

可以这么说,铜鼓身上的青蛙塑像、花山壁画中的古代“蛙人舞”无不透出别有深意的历史信息,饱含着古老又深刻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壮族社会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人畜兴旺的期盼,也形象地传达了当地民众对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利害关系的蚂(虫另)的拟人化膜拜与敬意。

蚂(虫另)节“四部曲”

壮族蚂(虫另)节是以蚂(虫另)为崇拜对象的祭祀仪式,整个节日相当于一场大型的村落性葬礼。“我们怎么对待去世的人,就怎么葬蚂蜴。”村民们是这么认为的。只是与人的葬礼有所不同的是,整场葬仪都是围绕着蚂(虫另)进行的。

壮族蚂(虫另)节是在每年的正月举行,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月底或二月初的子日结束,历时一个月左右,与春节的时间基本重合。凡分布于红水河两畔规模较大、建村历史较长的壮族村落,几乎都过此节。虽然这些村屯的节日流程可能在细节处会有所区别,但是总的说来还是按照找蚂(虫另)、游蚂(虫另)、孝蚂(虫另)、葬蚂(虫另)四个主要程序来进行的。

节前,为了保证整个节日活动的正常进行,村里人会公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且具备组织能力的长者担任“蚂(虫另)头”,再由他组织一支主要由中青年男子组成、责任心强、热心集体活动、有表演技艺的蚂(虫另)队负责节日期间的相关事宜。正月初二的清晨,人们纷纷起床,妇女们忙着烧火煮饭,孩童们穿上新衣,准备

鞭炮。早餐过后,全村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陆续从各自家中结伴聚集。在蚂(虫另)头的带领下,蚂(虫另)队员抬着一个由泡桐木制成的蚂(虫另)棺,在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奔向田峒。这时男女老少相邀为伴,手持挖洞掘穴的工具,争相奔向村前的田峒地头四处寻找蚂(虫另)。按照传统规制,谁先找到蚂蜴,以鸣响铁炮或高声呼喊为号,向天地神灵与众人宣报捷讯,他就是当年幸运的蚂(虫另)郎了,将受到人们的敬重与拥戴,并成为当年祭祀仪式和节日活动的首领。人们闻讯蚂(虫另)已经找到,即停止寻找,蚂(虫另)队队员和村民们峰拥而至围拢过来,以先睹蚂蜴为吉。蚂(虫另)郎将这只代表吉祥如意的蚂蜴郑重地交由麽公。麽公(麽教仪式专家)在蚂蜴捡拾处焚香烧纸,口念祷词,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蚂(虫另)放入棺中,并在抬杆上点燃香烛,悬置红色挂纸。

找到蚂(虫另)后,壮家人便开行热闹地游蚂(虫另)。游蚂(虫另),其实就是抬蚂拐游村串巷,因为在当地壮族群众的心目中,蚂(虫另)是雷神的女儿,掌管人间雨水的神祗,是吉祥、丰收、平安的象征。春耕之前能有蚂(虫另)临门贺岁必将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所以村民对蚂(虫另)队的到来非常欢迎,早早准备好奉献给蚂(虫另)神的米粽、糍粑、香纸等祭品,并站在自家门前翘首等候蚂(虫另)队员的到来。

游完蚂(虫另)后,蚂蝎神被供奉在蚂(虫另)亭里或蚂(虫另)墓上接受村民们的祭拜,于是长达半月之久的孝蚂蜴活动开始了。每当入夜,全村男女老少都会齐聚蚂(虫另)墓前,先在蚂(虫另)墓前烧香祭奠,而后敲打铜鼓。此后,老人们或掌灯弈棋,或谈古论今;小孩们或游戏逗乐,或装扮羊虎;姑娘们或学歌练嗓,或插花做绣;后生们或舞龙舞狮,或表演武术。不时还会摆设歌台,青年男女往往对歌寻欢,达旦始散,气氛十分热烈,好不热闹。

葬蚂(虫另)是整个节日活动的,通常在葬蚂蜴的前一两天竖起一根蚂(虫另)幡,并以“吊鼠”来预卜来年光景。葬蚂(虫另)当天,暖阳高照,壮族的寨子里和田垌上,牛角长号昂首齐鸣,铜鼓唢呐响彻云天,把一年一度的壮族蚂(虫另)节推向了顶点。来自红水河两岸的天峨、南丹和东兰三县的群众云集,共同庆祝壮族蚂(虫另)节的隆重举行。在“伊呀”欢唱的水车旁和猎猎飘扬的蚂(虫另)图腾大旗下,人们唱起了传统的悠扬动听的蚂(虫另)歌,跳起了粗犷豪放的蚂(虫另)舞,虔诚地祭拜蚂(虫另)神,尽情表达壮家儿女渴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平安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人们保护青蛙、崇尚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节日里,人们还进行纺纱、织布、打糍粑、用石磨磨豆浆等壮族传统民俗表演,开展高竿抛绣球、板鞋竞赛、挑谷子赛跑、包粽子比赛等传统竞技活动;来自南丹、东兰、天峨三县的山歌手也放开歌喉,唱起壮族蚂(虫另)歌,让全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从而也为蚂(虫另)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乡土智慧与文化传统的重振

持续一个月,寄托着壮族人美好愿望的壮族蚂(虫另)节圆满结束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又开始重归原来的轨道。

壮族蛙崇拜是壮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且内容丰富,至今蛙崇拜文化还渗透于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有壮族蚂(虫另)节的春节里,壮族村民更愿意相信蚂(虫另)神上天后能够给人间带来福雨喜报。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拜蛙祈雨是广西红水河沿岸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培育起来的一种实地经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它代表着壮族群众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问题时的民间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日渐提高,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能够比较从容地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应对各种突发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遭受破坏的威胁,并找出预防和应对的措施。但是,对于一些灾难的预测与禳解,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某些方面,科学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毫无疑问,这些本土色彩、民族色彩浓厚的知识是不应该随意丢弃的,尤其是在今天,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家园屡遭破坏已成为当今时代全人类都必须直面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