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春的诗句

有关春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10:3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春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春的诗句

第1篇

本课将美术和语文两学科相整合,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用已学的水墨画技法表现画面,让学生感受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本课以春天为主题,鼓励学生说说、写写、画画有关春天的古诗,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感受水墨表现情趣,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对水墨能力的运用。

技能: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诗为主题,合理构思构图,恰当表现古诗意境。

情感:感受诗、画两种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熟练运用笔墨技巧及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诗配画,将二者巧妙结合。

难点:巧用笔墨、表达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PPT、水墨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知识回顾

课前连续播放山水画图片,学生欣赏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尝试了解学生:你画过水墨山水吗?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生:中锋、侧锋的运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练笔,师简单评价。

2.导入古诗

出示一张水墨画,问:你觉得这幅水墨画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生:桃树、竹子、鸭子戏水。

师: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学过吗?

生读一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师:画面表现了诗中哪两句内容?(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3.完成诗配画,揭示课题:像这样根据古诗内容表现画面,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称为诗配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温顾前面学习的相关水墨画知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运用水墨画知识,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给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诗

师:春天,万物复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除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生:《春晓》《清明》《咏柳》《鸟鸣涧》。

拿出纸,写出有关春天的古诗或诗句

师:唐代诗人王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写下了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维古诗《渭城曲》。

生读一读。

师:如果给诗配画,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画面?

生:柳树、细雨、饮酒的故人。

师: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境?

2.访问艺术家

出示现代画家傅抱石《渭城曲》。

师: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之情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诗的意境。(板书:意境)

师小结:所以给诗配画,首先就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再进行景物的描绘。(板书:抓住词句、描绘景物)

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师小结技法:中锋勾勒枝条、人物,绿色晕染出柳色、淡墨晕染远山、云雾,突出整首诗的意境。(板书:突出)

【设计意图】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先说说、写写有关春天的古诗。通过欣赏大画家的作品,感受诗的景物描写与画面表现之间的关系,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及诗配画的创作方法,体会诗配画的意境美。

3.欣赏学生作品

出示学生作品两幅《绝句》《游园不值》。

师:与大师相比,学生的诗配画又有着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处呢?

学生欣赏,比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运用。

4.教师示范

以古诗《忆江南》为例,示范。

出示古诗,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来表现景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现画面?(浓墨中锋表现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锋表现江边的树,大红和曙红点染桃花,淡墨晕染远山、花青晕染江水)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之在,通过欣赏学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诗配画表达的诗的意境,教师的示范中将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现,让学生不仅了解诗配画对诗的传递的过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画的构图与章法。

(三)自主表现

给刚刚的古诗配画。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关键的景物表现画面,用熟悉的水墨画技法突出古诗的意境。

(四)评展作品

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评价作品。对画面的构图、意境的表达、技法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用笔,自主创新。

(五)课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画作:在《忆江南》诗配画空白处写下古诗句,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排列,从右往左书写,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励学生课后也能在画面空白处添加诗句,将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完善作品,体现诗配画的内涵。

【设计意图】将古诗与画面相统一,二者结合,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更加完善作品,真正体现诗配画特有的魅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七、板书设计

诗配画 水墨画

抓住词句 中锋、侧锋

第2篇

1熟读诗句,体会诗人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咏柳》诗句上描写的是柳树,实质是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古诗中既然能用文字将柳叶精致的裁剪出来,那么鲜艳嫩绿的花草也能修饰出来,自然繁花似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请问同学们,在春天你们还与欧留意什么事物吗?请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景物进行描写,结合诗中的写法,使学生在运用中去感受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将真情融入到表达中,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4《咏柳》的教学过程

首先,要熟读该诗,老师要学会新课程的导入,让学感受诗中的美。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几张有关春天的图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体验。接着再将课题引申出来,师生共同去了解本诗的作者、内容。其次,老师先深情的朗诵全诗,接着领读,让学生走进诗中、走进课堂。然后提出要求:1、熟读该诗,概括本诗的大致意思;2、对诗中不了解的字、词、句做上符号,之后讨论;3、怎么理解诗中“裁”;4、熟读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难点等。学生再通过自学之后,说出自己的对《咏柳》的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柳树,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领悟力、感受力、观察力、思考力。再次,有疑问才会有动力。让学生找出诗中的疑问,随着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咏柳》中的重点主要指针对“诗人为什么会将二月的春风似作剪刀呢?那么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根据这点引导学生分析《咏柳》。第三,准确无误的认读诗中的生字词,例如“绦”、“裁”等。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本诗。理解和品位本诗的意境,想象其中美丽的景色,再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大自然在作业本上描绘一幅属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树。

第3篇

因为你的降临,这一天成了一个美丽的日子,从此世界,便多了一抹诱人的色彩。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愿你生命中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生日快乐!

愿你的每一天都如画一样的美丽--生日快乐!

祝佳节有关春节的祝词爱情祝词贺卡祝词大全新春贺卡祝词搞笑春节祝词春节及新年祝词范例元旦节祝词婚礼祝词企业新年祝词集锦婚礼司仪祝词寿辰祝词

你的热情,温暖了我冰冻的心;你的大胆,鼓起了我爱的热忱;你的关怀,激起我感激之情。新年伊始,愿我们透过那爱湖的波光水雾,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

常常思念你,在我的心里;默默祝福你,在我的心底。愿你佳节愉快,幸福甜蜜。

轻轻推开冬季的窗,静看雪花飘起。于是想起,给你捎个讯息,你还好吗?真是惦记。祈愿你新年快乐甜蜜。

一年又一年,风风雨雨;一日又一日,日起日落。朋友的厚爱渗入心底。在这新春之际,敬上一杯淳淳的酒,祝君健康欢欣!

多一份欢欣就多一份美好,多一份快乐就多一份如意。愿节日的欢欣永远伴随着你。

两行足迹,吟着长长的诗句;爱的力量,撑着浓浓的冬夜,引我们走进洁白的梦里。祝你新年快乐!

希望最美好的祝福与喜悦,充满你即将来临的一年。从你的心走向我的心。让我们踏着一路鲜花,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吉祥康乐。

祝福是一束鲜花,祝福是一份深情,祝福是一份责任,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把这一片祝福寄给你。

匆匆一别,谁知难想见,热切的期盼,久久的思念,融入衷心的祝愿。祝我的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如意。

瑞雪兆丰年,瑞雪下深埋着朋友对你的默默关注和无声祝愿。祝愿你新年过得充实浪漫,快乐常驻满你如诗的心怀。

相遇是缘份,相知是理解,相见好困难,相聚好短暂。唉,我只有在遥远的地方捎上一份祝福,佳节愉快,万事顺利。

撷取一束浓浓的诗意,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我在默默想念你,让美好的回忆留在怀念中,将温馨的祝福送予你,愿你佳节快乐。

这节日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这些日子里的想念。祝福的花朵,正细细说起我们曾有的期盼。节日快乐!

吉祥如意花开富贵金玉满堂福禄寿喜

在我记忆的画屏上增添了许多美好的怀念,似锦如织!请接受我深深的祝愿愿所有的欢乐都陪伴着你直到永远。

第4篇

1、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2、到处是郊游踏青的人群,有老年人的慈爱满意,有情人的欢乐开怀,有孩子的天真笑容。

3、恍忽间明白:春光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

4、春雨如丝、如雾、如烟、如潮。透着这缕缕蚕丝,世界的万物如同淡淡、蒙蒙的写意画,忽隐忽现。

5、春的来临,使我的心情焕然一新。那是因为它赶走了令人畏惧的寒风,它请走了冷漠孤僻的冬雪,春也带走了四季之神的冬,让大地之母找回七彩的颜色,重新散发温暖的光芒。

6、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

7、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一阵阵沁人心肺的花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嗡嗡嗡地边歌边舞。

8、春是活泼的、春是狂热的、春是姿意生长的、春是年青旺盛的。

9、这春天,既给人以新的生命,也给人以新的希望,我爱这美丽的春天。

10、哦!春雨呀,原来你跟着春姑娘一起来到大地,使大地生机勃勃,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你灵巧的手,拔动着人们的心弦,拔动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11、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飘到那油绿的草地上。

12、我喜欢春雨,不光喜欢它换来的雨后春笋的英姿,更喜欢的是:踏进这淡蓝色的烟雨,在这雨季,你为我撑出的一片无雨的天地。

13、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吗?

14、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15、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

16、进入到阳光明媚的3月,春天就来临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它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刻。小编汇总了一些列有关春天的诗句、优美现代句子、作文等资料,和大家分享。

17、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第5篇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

第6篇

【关键词】识字;语文;低年级;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关系到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应达到1600个左右,并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还提出了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那么,如何把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呢?本文试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多方面探讨提高该学段学生识字能力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选取形象教具,直观讲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低年级段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根据这一特点,我选取了形象直观的教具进行教学。如教学汉字“象”时,我先出示了各种大象的图片,再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大象生活习性的视频。将识字与图画、音像联系起来,就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这样,学生对“象”字的认识就深刻多了,课堂也变得充满生趣。

再如讲授《春笋》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对春笋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它具体长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从市场上买来一只春笋带到课堂。学生们可开心了,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老师再借机讲述有关春笋的词语,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了。

二、积极创设语境,加深理解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其认知方式也是感性的,因此可创设

适合儿童特点的语言环境或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在教“风”字时,我创设了这样的语境:“春天,____春风____吹过,杨柳随之摆动;夏天,沿海地区有时会有刮____台风____;秋天,____秋风____习来,略有凉意;冬天,____寒风____刺骨。”通过对特定语境不同“风”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风”字,还了解了四季风的特点。

再如教“孤零零”一词时,我这样设计:

“小熊一个人住在荒岛上,没有花草,没有树,没有朋友,它很难受,感到孤零零的。

(出示图片)瞧,小鸟被关进了笼子里,它望着窗外的天空,感到孤零零的。

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小明一个人在家,没人陪他说话,也没有玩具玩,他感到孤零零的。”

如此一来,学生对“孤零零”一词的意思理解得就深刻多了。

三、提高课堂趣味,寓学于乐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应经常变换形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提高其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猜字谜的识字方式很感兴趣,而他们也经常自编字谜相互猜。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编故事的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如执教苏教版一上《认一认2》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今天,熊猫宝宝来到了我们教室。快和它打个招呼吧!(出示熊猫图)熊猫宝宝最喜欢吃什么,有谁知道?对的,就是——竹。我们小朋友都吃什么呀?(米)米穿上衣服的时候还有一个名字,叫——谷。它们都是农民伯伯在庄稼地里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有一首反映农民伯伯种地辛苦的诗就叫——《锄禾》。

现在,熊猫宝宝吃饱了,躺在咱们班门口呼呼大睡起来了。有几位小朋友忍不住上前摸摸它,呀,它的毛真软呀!快放学了,熊猫宝宝还没醒怎么办呢?大家商量着把它扛回家。于是,有人找来了丝线,哎呀,太细太软了,于是又换成了麻绳。不错,这下可以搬动它了。这时,只听见熊猫宝宝嘴里不停地说:“我的皮包,我的皮包……”

学生在听的时候,哈哈大笑起来。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通过故事的讲解,他们也记住了本课的生字。

四、让学生“动手术”,参与其中

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利用这一点,我经常故意设下陷阱,让学生尝试着当“小老师”和“小医生”。如在教《乌鸦喝水》时,我指着图片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乌鸦。”然后在黑板上写“乌鸦”二字。学生哄堂大笑,连说老师写错了。我故作镇静,说:“老师写的是对的呀!”这时,几个孩子急了,说:“乌’没有上面的那一点。”我会心地笑了。我相信对于“乌”和“鸟”他们一定能记得更牢!

五、联系日常生活,拓展教学

语言文字源于生活。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识字,是十分有效的。讲授苏教版一年级(下)《识字1》的时候,我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带领学生一起唱,把他们带入那个柳絮飘飞、百花争艳的季节。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天的景象都有哪些,并相机出示词语认读。

第7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望而生畏,或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

新大纲强调:“小学各年级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整体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为此,课前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如《荷花》中“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又冒出来”一句,我这样引导学生:

T: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特别美?

S:我觉得“冒”字特别美,但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

T:说不清是正常的,你能觉得“冒”字特别美已经很好了。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S:生、钻、探、长……

T:作者为什么没用这些字,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才可以叫冒出来呢?

S:生机勃勃地、使劲地、兴高采烈地……

T:分别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再来读读、悟悟。(生读……)多么可爱的荷花啊!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荷花变得更美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读词、读句、读段、读篇,学生就读懂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课文讲的意思,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得以发展,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主阵地。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我觉得课堂教学艺术中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如教学《》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特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启发学生:为什么不用石块去堵敌人的枪口,而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四、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如《咏柳》:“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课前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了兴趣。前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学生很感兴趣,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

五、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第8篇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激活 课堂导入 课文讲解 教学辅助手段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场景的模拟和再生。语文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还是涵养学生的人文品质,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情境,情境教学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进入了课堂前沿,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文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三方面来浅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1 因材定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即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时机。

1.1 讲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故事总是吸引学生们的,学生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讲解《孙权劝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由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也有所了解。甚至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

1.2 问题是情境的源头,提出疑问,激发悬念。“学贵有疑”,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求知的情境中学习,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为一堂课创设探索的气氛。例如在讲授《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讨论,明确了好老师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本课作者为什么这么肯定的强调怀特森先生就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呢?孩子们一定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心,迫切想揭开谜底,于是就让孩子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学习本文。这样做其实就是抓住了孩子们对课文最初的情感体验,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学生就会主动走进文本找寻答案,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潜能。

1.3 诗词的美感陶冶学生,创设优美的情境。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如在《春》这一课中,我在课前就布置好学生去查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诗的描述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2 课文讲解中巧妙创设情境

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阵地,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积极的审美观,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况且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往往渴望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决定自己的情感倾向,而不愿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无疑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2.1 以情燃情,巧抓生活主线创设情境。中学课本中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如《背影》这一课,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故事。

2.2 利用教材的“隐性剧本”创设情境。有的时候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同学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认真的研究,收到了预期效果。课文《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再进行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又认识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最终收获了正确的知识。

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2.3 适时的联想、想象有助于课堂良好气氛的创设。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励、引导学生适时的进行联想、想象,使语文课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自己的“感”代替学生的“悟”。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设计了一个可供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空间的议题:范进中举后发疯,假如孔乙己也中了举人,其结局又会怎样呢?《月亮上的足迹》设计了这样一个议题:假如你是一个月球旅行者,此时你正在月球上行走。回首俯视地球时,你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对诸如此类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3 教学辅助手段与语文情境教学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恰似教学艺术殿堂中的一位“魔术师”,可以变无声的语言为有声的画面,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优雅生动的示范,让学生如痴如醉地置身于美的情境中,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人在制作《春》朗读课件时收集了20多幅春意盎然的图片,用flash将它们缀连起来,输入课文原文,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让文字产生动感,配上悠扬动人的《春之声圆舞曲》,使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来说,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仅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

2 王国维.人间词话

3 叶圣陶.二十韵

第9篇

一、春喜

迎春接福,自古便有,可见春天带给人们的是希望、是美好、是梦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读这首诗,脑海中自然浮现一幅春江晚景图。诗人通过桃花、春江、群鸭、蒌蒿、芦芽等意象来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与自然之美,从而从侧面烘托茅屋主人悠闲宁静的生活。所以,“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中的“上”意为“向上游”。唐代戴叔伦早就在《兰溪棹歌》中用到“上”字表示鱼的洄游:“凉月如眉挂柳湾,d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类似用景物美表现春天到来带给人们喜悦情绪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白朴的“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刘方平的“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纱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春来景物自然美,而春天最美不过人情美。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述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放飞自我的梦想,风筝飞上天,就如自己凌空而起、展翅翱翔;长堤绿柳自然美,最美不过孩子们纯真的欢笑与嬉闹。暂且将这春天的人情美称为“童真美”吧。

春天里的人情之美如果少了有情人,那就不再是真正的春天。李清照在《p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以平实的笔调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以口语入词,勾画出一个面如桃花的女子的可爱与自信、娇媚与真诚,更写出了两情相悦的幸福与甜蜜。同样是有情人,而储光羲的《钓鱼湾》却含蓄委婉:“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维舟绿杨岸”以景作结,意蕴悠长,而情人外貌气质与心情怎样,诗人只字不提,全让读者去想象品味。被等待的人也许是“秦地罗敷女”,相见之后定是“笑从双脸生”。就将这春天的人情美称为“真情美”吧。

二、春愁

曾有一首《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民歌自南宋起传唱至今,歌词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同样是春天,因为人们的遭遇不同,时局的变迁有别,国家的兴衰迥异,诗歌中的春天自然除了喜,也有愁。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春天里的愁绪,也有不同的来源,有伤春惜时之叹,有游子思妇之情,也有羁旅漂泊之感,还有国破家亡之苦。

(一)伤春惜时

春天,因为美好,人们才备加珍惜。王令在《送春》中写道:“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诗中巧借子归之声来表达对春天执着的挽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备加珍惜。贾岛在《三月晦日送春》中也表达了留春之意:“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这样痴痴地守着,有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不舍,更有许多的故事要在心中慢慢咀嚼、反刍、消融。在贾岛心中,春天不是按季节来去,而是按时辰计算。在这春天的最后时刻,只有静静相伴,相对静默,才能体会拥有的真实。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感人至深。

而伤春惜时写得最好的,当属张先的《青门引・春思》:“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姿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词中先点明自己在乍暖还寒时候的寂寞愁苦,今年将过,残花入酒,病苦相伴,而明月高照,隔墙却有青春女子荡着秋千,尽情享受着春天的绚烂轻松、宁静美好。两相对比,心有悲凄。最妙的是作者没有明确地描摹秋千上的人,只是通过影来表现。张先自己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后来,人们就称呼他为“张三影”。笔者认为,“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毫不逊色。

春天百花繁茂,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而春短易逝,韶华难留,人生亦如是。古人伤春,实是 伤己。

(二)游子思妇

同是伤春,在游子思妇眼中,却有更深更浓的情意。他们有的是两情相悦而不得相守,如李商隐的《代赠二首》:“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有的是写女子在家里苦苦守望,期盼之中有甜蜜与祝福,但更多的是惶恐与迷茫、担忧与烦恼、忧虑与焦急。这样直抒胸臆地写春愁的诗句有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安石的“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晏殊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等。借景抒情的如戴叔伦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关汉卿的“一春鱼燕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梅尧臣的“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等。也有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融合在一起,如贺铸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温庭筠的“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绿空迢迢”等。

游子思妇的诗读来往往觉得真挚感人,但读得多了便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情浓让人伤感,也许是浓情让人惶恐不安,但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无这种感受。全诗抒写了世间人们对同有的宇宙与人生生灭关系的困惑,人生短暂的无奈感慨。这样由宇宙及人生,由历史及现实,由社会及个人的写法,一诗纵贯千古,真可谓大手笔。《春江花月夜》号称“孤篇压倒全唐”,也是实至名归。

(三)乡愁国难

乡愁,是每个人共有的情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乡愁都让人魂牵梦绕。父母健在时,忧虑的是双亲;父母亡故后,思念的是妻儿;国破家亡时,眷恋的是故乡的热土与乡音。

崔涂在《春夕》中说:“蝴蝶梦中家万里”。睡时,家乡在梦里,梦里欢乐祥和,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醒之后,心还在梦中,然而无情的现实是孤枕冷寂,家在万里。不说乡愁,“梦家”二字则是乡愁的深层映照。再看苏轼的《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难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外乡的春色再清丽,也无法洗净词人心中的怀乡幽恨。乡书万里来,思乡之情暂得安慰,但转眼之间又更深更浓。填此词时,苏轼自请出京任州杭通判,虽不是被贬,但他已明了仕途之凶险,只能借酒消愁。然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东风吹来,热泪横流,韶华易逝,“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身已老,家更远,愁愈浓。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他所生活的时代就会深深地影响他的诗情。在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也是常用的方法。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他的被囚,于祖宗而言,是不孝之徒;于国来说,是千古罪人;于家而言,是无能之主。有此苦情,有此悲境,春花秋月毫无美好可言,在世间一日便是受磨难一日。往事不堪回顾,来日总是愁,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他只想早日结束。他内心积压着难耐的愁苦,胸口定有迸裂爆炸之痛。

经历亡国之痛的诗人有很多,但像李后主身份如此特殊的人少。清末丘逢甲曾写下《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人借看山来排遣内心的愁苦,但台湾被割让的屈辱让人无法释怀。作者把自己与台湾同胞的命运连在一起,升华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读者似乎能从诗歌里听到台湾同胞的同悲之声!

三、春闲

面对春天,还有一批文人雅士的心情总是闲适自在的。杜牧说“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日阴阴正可人”。在他们心中,无须留春的原因是夏天绿叶成荫,满枝之景值得人去珍爱。或者说,他们理解到四季流转,自有其内美,自有其意趣,自有其韵味,自有其回甘。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如秦观在《好事近・梦中作》写道:“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云当面化龙蛇,夭娇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春雨过后,山路上点缀着飘落的花朵,伤春者如黛玉见之悲痛不已,触景伤情,定要葬花并写下《葬花吟》;心情愉悦者见之,如履仙境,以花为地,身也快,心也轻,神也飘。放眼望去,一山春色,处处皆如画,时时都是喜。黄鹂信使,千百相鸣,婉转好音,悦人心神。闲看云龙变幻,醉卧古藤之下,忘却了所有的忧愁与不如意之事。

春天时,有一种闲适,是景、物与人和谐。如杨万里在《桑茶坑道中》写道:“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这里,不仅风闲、草闲,而且水也闲;不仅童闲、柳闲,而且牛也闲。这样的景、物、人的和谐宁静之景如果让孔老夫子看到,一定会捋须而曰:“吾与万里也。”百姓能闲适自在地生活,正是孔老夫子构建礼乐社会的梦想。刘Y虚在《阙题》中写道:“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是文人雅士不为功名利禄日夜静读的闲情。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经历磨难后的旷达。如苏轼在《定风波・三月七日》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之中自然会有风雨,若无能回避,让自己心闲的办法就是“莫听”“莫怕”。然后走过风雨,回首再望,风雨也如梦幻泡影,走向了曾经的时空。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心如明镜。王国维说:“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便是“无我之境”。王维的《鸟鸣涧》妇孺皆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只有心静之人,才能听到花落之声,才会体会到春山之空明之境。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志向。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但这样的诗歌极少,恕不做重点分析与论述。

第10篇

关键词:优化;作业设计;评价;语文素养

此前,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有关“减负高质”的文件――《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文件中指出“一定要深刻认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重危害性……坚决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巩固已学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课堂中激发的兴趣保持下去;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能让我们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但是从当前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做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大量的题海中沦为作业的傀儡。

一、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习形式单一,内容不新颖。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原因,老师布置的练都是再现式的,巩固性的练习。如大多数老师会布置字、词、段的抄写,课文的背诵,相关配套练习册中的练习。

(2)练习量过大,机械重复过多。学生埋头于题海中,重复练习着很多可能已经会了的东西,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使学生感到厌烦。

(3)过多关注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练习的设计教师客观性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

(5)评价的“标准化”,“单一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厌学,不想做练习,甚至有的怕做练习,这样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关注差异,作业分层设计。

(1)基础性练习想、易做的练习。对于一些知识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来说,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弱些,所以应降低难度,以基础性的练习为主,(比如说字词的抄写、好词好句的积累等等)使他们感到易做,从而乐做,在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说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学完后,可让他们积累书中有关春天的词语、优美的语句。

(2)发展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就是源于书本,但是又高于书本,要有学生自己个性化见解的练习。对于中等生来说,基础知识较为扎实,领悟能力较强,就有必要给他们增加难度。这一类学生,潜力是比较大的,要是努力一下,可能进入优等生的行列,要是松懈一下,就有可能退到后进生的队伍中。故应设计一些发展性练习,激发出他们的潜力来。同样以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为例,可让他们积累课外有关春天的词、句、诗,仿写课文的诗句,为课文配画等。这样,既能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在挑战自我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跳一跳中摘到桃子,向优等生靠拢。

(3)创新性练习:创新性练习就是源于课本的综合性、创造性的练习。这类练习题主要是给班里的优等生来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再“吃不饱”,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比如说,学了课文后,可做续写、仿写、配画、想象写、读后感等一些想象型、赏析型的练习。同样的以春天为例,他们就可以到野外找一找春天,写一写春天等。

可设作业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亦可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作业。这样,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做作业的兴趣,进而增强学语文的兴趣。

2. 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味,让学生乐做、爱做呢?语文练习的趣味化,在于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运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地感知知识,获取知识。

(1)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来描述题目。比如说找错别字,题目换成“看看谁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或“我来当当小医生”,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题型是一样的,但是描述的语言不同,学生的兴趣就不同了。

(2)练习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作业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力求新颖、多样,并尽可能贴近生活。比如说可结合游戏、体验、剪集、绘画、观察、表演、实验、调查、参观、访问、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语文作业与活动巧妙地融合起来,让作业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爱上做语文作业。

3. 与其他学科和谐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如何更好地把音、体、美、科等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渗透在语文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采用听、说、读、写、演、唱、画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4. 作业的评价应多维度、多手段、多方式。

让评价不再停留在对与错的甄别层面,使评价成为点燃学生练习兴趣的一把火。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得到发展的一种手段。故评价不仅仅是判断,更应该是一种改进和激励。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尽可能地从定量转化为定性的语言性描述性评价,呵护每一颗渴望长大的童心。

(1)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符号激励,语言鼓励: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孩子更是如此。当学生完成相应的分层作业时,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加以肯定。比如说,学生准确地完成了作业,教师可在其后面画上一颗五角星、小红花,如果字迹非常漂亮,可再加上一些小动物(比如说小兔)的笑脸,还可添几句鼓励的话:“你的字可真漂亮啊!小兔兔要向你学习哦!”有些学困生当他有了进步,应该马上加以肯定,如笑脸加鼓励的话“你的进步可真大啊!加油,你一定会更棒!”如果学生退步了,不该错的错了,可画上惊讶的表情,伤心的哭脸,写上“?”或几句期盼的话等。我们应该尽量寻找学生作业中的亮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肯定的机会。如学生的作业中有创新,与众不同,可画上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娃娃,内写“创意之星”。一张张生动的脸谱,一句句激励的话语,架起了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学生会在老师的肯定中获得成就感,喜欢上做作业,会在老师的期盼中改正,进步,得到发展。

(2)多方评价,师、生、家长共同参与。传统的评价以老师的评价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应让学生也参加进来,比如说可采用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相结合。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通常能发现我们老师未曾发现的亮点、缺点,既促进了被评者的发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也在互评中得到了提高。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再者,在减负的大环境下,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只留口头作业。比如说拼音的拼读,课堂的拼读训练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外进行巩固练习,而且这些练习的面广,需要的是即时评价,老师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这就需要同伴、家长的参与。这类练习可设四关:自评关、同伴关、家长关,最后是老师的抽查关。家校合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多次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是很难一次将作业做得完全正确,漂亮的。如果一次评价,好的学生可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但大多数学生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的。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那么时间久了,他就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纠错的习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可实施一次作业多次评价。学生没做对,可进行一次、两次甚至多次修改,在修改错误后,仍可得到老师的五角星、笑脸、小红花等。

作业评价应是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相结合,多方评价,多次评价,多元评价,让学生在充满激励的生长环境中体验成功,感受自信,得到可持续发展。

“教者有心,学者有益”。老师们,让我们都来优化作业设计,改变作业评价,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枷锁。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中,让作业成为学生飞翔的翅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11篇

①①我听见春雨哗啦啦地砸在红瓦上又迸射出几个更小的雨滴,散落在红瓦上、房檐上,又滴落到地面上,汇成小河向远方流淌。①①①①①①①

①①我听见春雨嘀嗒嘀嗒地落在小草上,小草轻盈地摆动,好像在跳着感激的舞蹈,感谢春雨让它们重焕生机①①我听见春雨哩哩啦啦地飘到小花上,花朵展开美丽的笑脸把雨滴轻轻搂在怀里,像搂住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心中睡着甜美的梦。①①①①①

①①“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走在路上,我没有看见鱼儿,倒是有一两只早回的燕子在雨中斜斜地飞,时而在地面低旋,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在我眼前掠过,好像给我做燕尾剪春雨的表演。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①①我索性收了伞,任春雨在脸上、身上浇,不一会儿,我的头发湿了,衣裳湿了,鞋子也湿了,就好像淋了仙露,灌了醍醐,飘飘欲仙。啊,我的心灵也遭受着一次春雨的洗礼呀!不是吗?仔细听,有雨儿在轻轻地对我述说:“我本是蓝天白云上的最小天仙,因为不爱学习,因为我不太努力,被老天爷罚下人间。但我是高兴的,因为我让世界焕然一新。”哦,雨滴也要好好学习呀,于是,我赶忙拿起伞,快步回到家,坐在书桌前,写下这段爱雨的宣言:①①①①①①

①①我爱春雨,它让万物复苏,让大地充满生机;我爱春雨,它让树木发芽,让人间更加美丽,我爱春雨,它让我更加珍惜时光,好好学习。①①

①①点评:淅沥沥,淅沥沥,作者用轻柔曼妙的文笔为我们的大地、为我们的花草、也为我们的心灵下了一场珍贵的春雨。春雨是无形的,可它分明在玻璃上、房顶上、树林间为我们舞蹈;春雨是无声的,可它分明在小草上、花朵中为我们歌唱;春雨它不会说话呀,可它却分明在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要抓紧努力!”微风习习,小雨飘飘,一把小伞,几只燕子,还有一个淋雨的少年,这就是作者为我们营造的一场美丽的春雨。①

“淅沥”是象声词,它形容轻微的风、雨、雪等的声音。它下在地上,怎么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呢?说春雨打在大地上像“炸响的迎春的鞭炮”,就更不合适了,春雨岂能如此猛烈?

第一句中用“飘落”来形容春雨,最后一句又讲是“微风细雨”而中间又连着用了三个“打”字,这是自相矛盾。

“砸”字也不妥。

这简直就是一场引发洪水的暴雨。

“哩哩啦啦地”和上面“嘀嗒嘀嗒地”这两个象声词皆可删除,春雨滋润万物是“细无声”的。

“睡着……梦”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做着……梦”好些。

诗句中的“斜”字最为传神,下面写燕子的飞,可围绕这一字展开,可是却写得一般化。

“浇”字用得不当,此字适用于倾盆大雨。改为飘洒好些。

活用了“醍醐灌顶”这一成语,但“灌”字却用得不妥。下面的“淋仙露”可以改为喷仙露,这样更贴切。

画了横线的这一段,可以说是文章的败笔,有点煞风景。为什么这样说呢?文后的总评中再作分析。

把此文说成是“宣言”,不当,可以改为感受。

这组排比句存在逻辑的问题。

用“轻柔曼妙”来形容学生的语言,不妥。

讲得过头了。

教师用自己的话把作文的内容重复一遍,对春雨又作了一番描写,这没有必要

春雨有让人好好学习的功能吗?牵强附会!

“营造……春雨”不通。

这则评语,对文中的不当之处非但没有指出,反而还要重复和强化。

封面说明: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复旦大学,原名复旦公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秋节正式开学,“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复旦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着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诊断与建议

有句俗话说,春雨贵似油。春雨,不仅有着审美意义,还对人们生活、生产有着巨大的价值。古往今来以其为描写和歌颂对象的诗文可谓多矣。

这篇写春雨的思路是对的,――在写春雨形态、声响的同时还写了它的精神品格,但全文存在两处明显的败笔。

第一处是对春雨的形态未能把握准确。我们先看一段有关春雨的经典描写,它出自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者,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本文却说,春雨“打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像大地炸响的迎春的鞭炮”,“滴落到地面上,汇成小河向远方流淌”,还用了“打”“砸”“浇”“灌”等动词,这些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雨相差何其大也,也许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夏日暴雨更贴切些。也许有人会说,春天也会下大雨,甚至是暴雨呀,为什么不能这样写呢?是的,春天有时也会降大雨暴雨,而夏天也会有牛毛般的细雨,但不能因此而认为一年四季的雨怎么写都行。因为“春雨”这个词,已不是指某一天的具体的雨,而是对春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抽象的一个意象,而且经常被描写,已成为一个文学意象,在文化的传承中,它已有了某种规定的特征,是不可随意改变的,否则就很难被人所接受,比如提到“朝阳”这个词,我们脑中就会闪过“鲜红”“冉冉升起”“活力无穷”这样的印象,如果把它写成是暗红色的,因云遮雾绕而变得面目不清的,就会难以让人认同,尽管早晨的太阳并不乏这样的情景。

第二处是春雨的那段讲述以及“我”的顿悟:“我本是蓝天白云上的最小天仙,因为不爱学习,因为我不太努力,被老天爷罚下人间。但我是高兴的,因为我让世界焕然一新。哦,雨滴也要好好学习呀,于是,我赶忙拿起伞,快步回到家,坐在书桌前,写下这段爱雨的宣言。”

春雨,本是一个美好的意象,而到了作者笔下却成了因学习不好而“被老天爷罚下人间”的所谓“最小天仙”,显得十分生硬;后面春雨又说“但我是高兴的,因为我让世界焕然一新。”――一会儿又从不好好学习而变得很有思想境界、很有本领,写作岂能如此随心所欲!此段的最后又说,因为“雨滴也要好好学习”,所以“我”结束了雨中散步,回家写这篇作文。春雨对人居然能有这样的教育作用,真是匪夷所思。想象其实很难,它不是天马行空,不是生硬编造,而是要以严密的逻辑思维为基础,要合乎情理。照现在这样的写法,写起来倒是不费劲,但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不靠谱。

为什么这位同学会想到与春雨并无内在联系的学习呢?――说什么春雨是由于学习不努力而被老天爷罚下人间的;明明是在春雨中散步,却突然会萌发要好好学习的想法,回家倒写起作文来了。――也许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的好坏、分数的高低已像梦魇一样纠缠于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无法摆脱。从这一侧面似可看出,他们的心智情感并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大有被训练成学习考试机器之势,连想象也不能放飞,只是局限于考试和成绩而已。

最后谈谈那个排比句,――“我爱春雨,它让万物复苏,让大地充满生机;我爱春雨,它让树木发芽,让人间更加美丽;我爱春雨,它让我更加珍惜时光,好好学习。”这段话的问题在于:①第二句的“让树木发芽”已包含在第一句的“它让万物复苏”之中,犯了重复的毛病;②“让大地充满生机“和”让人间更加美丽”意义上也是重复的;③“它让我更加珍惜时光,好好学习”这句话不能成立,不合情理;④三个句子之间未能构成逻辑关系,缺少内在联系。

微格素材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出处]

唐・白居易《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早秋的虫儿叫了又停歇,残更的灯火灭了又点亮。隔着窗扉知道窗外下着雨,因为芭蕉先已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