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时间:2023-05-30 10:3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第1篇

一、读题训练

1.通读材料,全面把握。

只有全面把握了材料,不断章取义,才可能正确立意。如: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对于这一段材料,如果立意为“大谈书法或者音乐或者医术的妙处”,或者三个领域一起谈,这都是跑题的。如果只谈“要注意向大自然学习”“要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也有失偏颇,因为只关注了其中某些段落。最后一句“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概括了前面三段的含意,因此立意最好确定为 “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全面把握材料:一是在字面内容上全面把握,关注材料所有的要素、对象、情节、事件、特点;二是在含意上全面把握,关注整段材料的含意。

2.找关键句。

材料中常常有主旨句、抒情议论句,这些句子便是关键句,是打开材料含意的钥匙,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关键句大多出现在材料后半部分甚至是最后,它能概括整段材料的含意。上段材料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关键句,把握住了,就能很精准地立意了。

3.概括情节,化繁为简。

有些材料只是一段故事,没有代表作者观点的议论句、主旨句,那么,就要概括情节,化繁为简,从中提炼含意。如: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山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这段故事的情节可概括为: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这样一简化,寓意就昭然若揭了。

概括情节可以先勾划要点,再连缀成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要大胆舍弃次要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再让学生练习,再点评。

4.梳理要点,分析角度。

有的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含意,很难有一个中心,那么,考生就要耐心梳理这些要点,从中选择最适合的立意写作。如: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显然,钓鱼者的几句回答各有含意,分别可以得出多项立意: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选择其中一个立意,进行写作即可。

二、寓意探究训练

1.理解关键句。

找到关键句以后,还有一个理解关键句寓意的过程。同一个关键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寓意。如,“其实,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这个关键句,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任,才会改变整个世界;抱怨无益,做事最要紧;人人都要尽力,人人都要尽责。

2.抓住情节,展开联想,物人对应。

叙事性材料,先要概括情节,然后就要围绕情节进行联想,推广升华情节的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物,那么要对应地想如果是人,会是什么情节,有什么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人,要推广地想如果应用在类似的情节上会得出什么寓意。如,上文概括的情节――“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可以进行如下联想: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才能让子女成才;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成才;等等。

3.分析结果、条件、原因。

大多数材料其实都可以概括为“原因(条件)+结果”的模式,这是一条立意的捷径。不管你材料多复杂,往往可以概括成这种模式。得出这个模式,要立意也就不难了,立意一般都是强调原因和条件。如,上段提到的“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严格训练是原因条件,掌握飞翔本领是结果,自然立意可以确定为“严格要求才能成功”。

三、立意训练

1.联系现实,立意要有时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有很强的时代感,才更有价值。一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生活,多看新闻,了解这个时代和社会,有更多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立意时,一定要多想想自己的立意是否紧密针对现实生活中一种观点或现象,如果针对性不强,就要作修改或者更换。

2.联系自我,立意要扣住生活与内心。

作文要有我,要写出青春的朝气、理想与激情,不能学固步自封的老学究。首先,要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去立意,不用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过多的政治术语,过多的圆滑世故,不属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其次,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立意和选材,比如,高中学习生活,自己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事件。即便是写议论文,也需要联系自身实际,显得更有说服力。

3.比较推测,立意要新颖。

第2篇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作文训练

一、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又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不足。

新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四自”和“三不”。“四自”(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体现了写作高度的开放性,“三不”(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则体现了写作严格的限制性。

为区别原来的给材料作文,我们将2006年高考以来的材料作文都称为新材料作文,它提供的材料更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所以在进行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有: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尽可能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2.由果溯因: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3.舍次求主:有些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4.: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鉴别材料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或从共同点出发,或将不同点对比,或将不同观点补充叠加,提炼出正确的主旨。

四、方法例说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多角度立意。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说完,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从猪八戒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多从自身找原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打击报复;勇于接受正确意见;不因小失大,或不把宝贵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事上;胸怀宽大才能集思广益。

从镜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光明磊落难能可贵;有理走遍天下;不畏;委婉胜于直言;讲究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忠言“顺”耳利于行。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多角度立意。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审好这个题后,可从以下角度写: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多角度立意。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该材料从表面上看,虽然是三则不同的事例材料,但最后一句概括语是对三则事例的总结概括:“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三则事例都是说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三则事例是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人才成长的三个规律:人才成长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好奇心很重要,人才成长必须具备一种探索精神,要勇于拼搏,不断体验、百折不挠,表现出对新知的极大渴求,有努力创新的愿望,这是成才的内因;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才成长有积极作用。

第3篇

一、洞悉题目内涵

一般来讲,命题作文的标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中心内容甚至主题思想。因此,审题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标题的内涵。内涵不清楚,就意味着方向不明确,路线不明晰,往往导致文不对题。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以“生动”为例:

“生动”的词典义―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近义词有活力、生气、朝气、形象、精彩、韵味等等。

结合词典义和近义词,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生动的―嫩芽萌生、花儿含苞待放是生动的,落叶纷飞、树枝孤零也是生动的;初升的太阳是生动的,雨后的彩虹也是生动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生动的,暴风骤雨、霜天雨雪也是生动的。当然,还可以指人,呱呱坠地、牙牙学语是生动,生龙活虎、朝气蓬勃也是生动,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生动的。一句话,有生命的是生动的,没有生命的也可以是生动的。

扣住“能感动人”来说,含义就更为广泛了。世界上、生活中能感动人的事物触目皆是。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诸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某个场面、某个情节,生活当中的某件事等等,都在“生动”的范围之内。

引申义―如实反映事物的内在属性,形神统一,即通常讲的形象传神,如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等等。另如生活要有滋有味,不能黯淡无光,人生要活出精彩,拒绝平庸。

综上,洞悉题目的内涵,首先要思考它的本义是什么,对象是什么;其次要联想它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和双关义;第三,为了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还可以联想它的近义词、反义词有哪些。

二、挥洒自如巧立意

与话题作文一样,命题作文的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写作范围。但要写出深度、写出思想,又不能贪大求全,遍地开花。必须化大为小,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所以,立意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思路的主题生发点,才有可能做到挥洒自如。一般来讲,命题作文可以借助以下思考角度的巧妙立意:

(一)增补信息定角度

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标题提问,或者在题目的适当位置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的目的。

就“生动”而言,可以组成这样一些短语:

生动是什么、什么叫生动―对生动的内涵进行个性化阐释;

生动的什么、什么的生动、什么是生动的―写出具体事物的生动之处,兼顾人、物;

为什么要生动、不生动怎么样―阐释生动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

怎样才能生动―阐释生动的条件兼顾生动的内涵。

提问的角度无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好不好”“要不要”等等,限制词可以是时间、空间、范围,还可以是对象,还可以是否定词。通过提问或加限制词,考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同时还可对写作的方向做出明智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增补信息时不能破坏标题的整体含义。比如写“生动”,就不能写“生命在于运动”“文体活动”等主题。

(二)化虚为实巧突破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其中的某个词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事物。

“生动”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如果能够通过具体示例去把握它的内涵,文章的立意也就不难了。

化虚为实的要领:把标题的内涵放到某一具体事物上去思考,找到具体事物与标题内涵的相通之处,从而达到化虚为实的目的。如“风”,可以比喻一种风气、风尚,阐释为“攀比风”“文明风”,也可指一种风格,阐释为“精神之风”。

(三)明确重心定方向

所谓“重心”是指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如果把主要内容或中心放在次要词语上,就很容易偏题。

“生动”这道命题作文,中心很容易把握。但是有些题目,如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在审题时要重点对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又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强调的重点应该是“诗意”,而不是“生活”。如果把主要笔墨集中在“生活”而不是“诗意地”,那就离题甚远了。

一般来讲,标题的中心往往体现在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制词上,亦即事物的特征、状态等方面。

(四)一分为二求辩证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对于“生动”这个题目而言,就可以这样思考:生动是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吗?不难发现,生动只是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并不意味着是最佳状态,比如:竹子开花,十年难见,该是一种生动迷人的景观吧?但是,繁荣的背后有时也伴随着萧条、消亡。

一分为二,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某个方面为重点,兼顾另一个方面。

(五)虚化标题作情景

第4篇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

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

(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

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

(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

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大多数材料都具有感情倾向性(即带有出题者对材料中人或事的褒贬态度)。这种感情倾向直接反映着出题者的意图,反映着材料的主旨,审题时若不把这种感情因素考虑进去,就会造成立意的失误。例如:

(材料三)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日:“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日:“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第5篇

作文题目如下: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卷之后,发现学生的思维真是太“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立意,比如:把握机遇;严酷造就辉煌;涌泉相报;月亮也曾是个贼;感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等。这些都是明显偏题走题的。学生们怎么会得出这么多古怪的结论?我们在进行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问题一:脱离材料内容

材料作文,强调的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作文,就是说你写作的主旨应该是从材料中得到,有个学生写“月亮也曾是个贼”,作文中这样写道“钻石不发光,依靠别人发光,由此联想到月亮,也是一回事。所以说月亮是个贼”,然后就对月亮进行描写了。还有个学生写“严酷造就辉煌”,作文内容有这么一段话:“原本都是黯淡无光的石头和钻石,遇见星光就不一样呢?因为,钻石经过了高温高压的考验,才能变成晶莹剔透的钻石,所以,严酷造就辉煌。”

试问,材料涉及到月亮吗?写到钻石经过高温高压的考验吗?没有,很明显,这审题是大错特错了,完全偏离了材料,偏离了题意。

所以,写材料作文,必须紧紧扣住材料,对材料进行辩证全面地分析,不能脱离材料内容,进行任意地联想,所有的一切立意都是从材料中得出来的。这是前提。

问题二:没有注重整体性原则

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一定要注重整体性。

整体框架是石头和钻石的对话,石头评价钻石,认为两个事物是一样的——黯淡无光,钻石客观分析自己——不会发光,但能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下文写钻石变得熠熠生辉就是得益于正确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样就把材料内部的关联解读出来了,这里从整体来看材料主旨就是正确认识自己与正确看待他人,钻石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但石头没能做到这些,这是材料的整个方向。

而上面学生审题立意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没有体现整体性原则,这是错误的原因所在。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立意,学生就是抓住最后一句“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错误地认为钻石吸收星光,但比星光还灿烂,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握机遇”学生可能抓住这句“天边露出一丝星光,钻石熠熠生辉”这机会钻石抓住了等等。

所以,审题立意时一定要注重整体性,要抓住材料的内涵,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

原因三:抓错关键句,理解不当

我们说,在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时,除了看整体,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只不过这些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同时要抓住关键句,正确理解关键句。材料中钻石的话语很有哲理——“它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笔者讲解时,发现这一关键句,有些学生未能注意到。同时还要注意“光芒”的含义,指人的优点、长处、成就、贡献等,就是说钻石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长处、成就等,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呢?下面写道“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说明钻石本不会发光,但借助某种外力,学习了别人的长处,钻石就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由此可见,这段文字的最佳立意是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而学生写“涌泉相报”,错误地理解了关键句,认为钻石懂得别人给他怎样的恩惠,你就应该回报更大的恩惠,这是错误的理解。

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同时明确寓言性材料,“关键句”是隐藏寓意的语句;评述性材料“关键句” 是议论抒情的语句;事件性材料“关键句”是揭示因果的语句;哲理性材料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关键句。

评阅试卷时,发现学生大多是从钻石的角度审题立意的,其实材料作文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审题时还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材料从石头角度看:立意为(1)环境影响人的认知;(2)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长处、成就、荣誉等。当然,有的材料里会涉及几个对象,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我们审题时要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否则会出现偏题现象。

第6篇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我们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四.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第7篇

一、对比求“异”,开拓视域

在对比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候,首先必须要弄清材料所给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在事物的矛盾关系中进行客观冷静的对比分析,找到事物矛盾关系的差异性。这样考生可以把矛盾的差异性和材料的情感倾向性结合起来,从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作文立意原点,最终摆脱立意上“众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困境,开拓出立意的全新视域。

2014年江苏卷的作文是关于青春的“朽”与“不朽”的问题。其实这个作文题目本身就有着很强的思辨性,青春的“朽”与“不朽”本身就是一组显性的对立矛盾,这种显性的对立矛盾也为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形成思辨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但由于新材料作文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对于审题立意来说角度比较宽广不易偏题,却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立意“撞车”,也使得阅卷者审美疲倦难得高分。2014年江苏考生大多数都是写“青春不朽”“享受青春”“珍惜青春”等,其实多数考生只是单一的选择了“朽”与“不朽”的一个方面来写,却忽视了“朽”与“不朽”内在的显性对立矛盾。从材料作文的题旨来看,青春的“不朽”应该作为写作的重点,有着命题者的倾向,但也不能忽视青春的“朽”,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理青春又不能“不朽”,所以学生面对这样类型的题目就必须抓住显性或隐性的对立矛盾,把握内在矛盾关系,客观冷静的对比分析并抓住差异性,更要结合题旨情感倾向,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作为审题立意的原点。例如201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朽叶的栀子花》就是由深巷锅贴老太联想到青春的“不朽”,既关照了材料的对立矛盾由在情感倾向上有所侧重,可谓思辨性很强。

二、类比求“同”,探寻本质

在并列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候,首先必须要弄清材料所给事物之间的并列关系,从而在事物的并列关系中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各则材料的立意指向,并找到各则立意指向的相似性,以此把这个立意指向的相似点作为审题立意的原点,确保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鲜明与准确,从而把握住材料中的本质。

2013年浙江卷的作文是“三句话看童心”。作文材料是由丰子恺、赫胥黎、菲尔丁三个人各一句话构建成的并列式材料。这种并列材料的审题立意时,我们就必须先逐一分析其立意指向,然后把各则材料的立意指向综合起来从全局把握,或是相互弥补或是取其共同之处来做整个材料的立意原点。我们所常见的并列材料多是取其共同之处,而这个共同之处也就是材料的核心所在,以此原点来立意肯定会赢得精彩。从2013年浙江卷材料作文来看,丰子恺那句话的立意指向应该是孩子童真的可贵;赫胥黎那句话的立意指向应该是人不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落那最美的童心;菲尔丁那句话的立意指向应该是失去了孩子的童心也就会变得世俗。透视各则材料分析立意指向,综合起来最为恰当的应该落在“保持童真”这一指立意向上。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勿忘初心》就是由“钻石”与“珍珠”珍贵的界定开始,接连回忆自己攀爬大银杏树数叶子和浦阳江旁的泥潭、废船上嬉戏两件事来写初心的可贵,最后写自己要保持那柔软、憧憬。其实这个考生就是在三则材料中抓住了共同的本质的立意指向“童心”。

三、联想求“真”,追求深邃

在联想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候,首先必须要弄清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从而在这种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中深度挖掘出材料的现实指向,并由此展开发散性思维,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并能发现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相契合的立意原点,这样既能保证审题立意的正确性,也能使作文因现实指向而变的深刻、透彻。

2014年福建卷高考作文是“空谷”。作文材料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三个关键词即空谷、悬崖、栈道桥梁。要想做好审题确定立意就必须要弄清材料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先看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说是因果关系,因为看见空谷,才能联想到悬崖和栈道桥梁,即空谷是原因,悬崖、栈道桥梁是联想的结果;从各体之间来说又是矛盾的关系,看见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也就是说不同人不同心境结果却是不同的。再看它们三者之间的隐含意义,空谷的隐含意义是问题、事物、环境等,其实它就是一个外在条件,而面对这样的外界条件人们的反应却不同。这时我们可以把悬崖理解成危险、绝境等,把栈道桥梁理解成求生的路径;也可以把悬崖理解为问题、困难,把栈道桥梁理解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也可以……例如2014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摆渡》就是由泰戈尔的话开篇并引出观点,又连续写了桑迪亚哥、巴尔扎克等人物来论证面对困难需要够的勇气,最后在结尾强化了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个考生既弄清了空谷、悬崖、栈道桥梁三者的逻辑关系,也弄懂了三者之间的隐含意义,立意深刻、思辨性强,可谓是佳作。

第8篇

关键词:审题;立意;角度

成也审题立意,败也审题立意。在日常教学中,唯有高度重视、加强训练,确保审题万无一失,方能创新独到,不落窠臼,方能在考场上文思泉涌。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材料: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学生只要抓住老切割师最后的话,就可以准确立意出“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成功来自勇气”“成功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做事需心无旁骛,无所畏惧”等,就容易写作了。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之间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材料。

三、从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这样我们可以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2006年高考的材料作文是“乌鸦学老鹰抓羊”,百分之八九十的考生,只注意到了本材料中的前面几段内容,因而“否定乌鸦”,而围绕如下主题来写作的:把握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从实际出发、做真正的自己等等。其实,材料中的最后内容――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这不仅是一句归结全文的话,而且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审题立意,值得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选取最佳角度,最好是能集中表现材料主旨的角度,这样立意行文,才能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闻钟.名校天下・2012-2013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文特辑.朝华出版社,2013.

第9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44-01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自主命题的增多,高考作文题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但其总体走向还是要求作文题能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发展个性、突出人本、鼓励创新。由于考场气氛紧张,考生常因时紧心急而致思维艰涩,行文呆滞。要想临战不乱,快速行文,抢夺高分,考生还是要掌握一些应考策略。对作文来说,第一要着就是要过好审题立意关。

审题的目的,就是通过认真地分析题目,把握题旨,明确要求,确定范围,理清思路,定好文体。审准了题意,我们就可以拓展思路,开掘视点,选准角度进行立意。为使自己的立意新颖、独特,不落窠臼,立意时务必要跳出四个小圈子:一是跳出物质性的小圈子,进入精神世界的理性思考,使思想有高度;二是要跳出个人圈子,从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视角换位思考,分辨是非,权衡利弊,使观点有高度;三是要跳出眼前的小圈子,适当进入历史的昨天和前天,以古鉴今,使视界有深度;四是跳出生活现象的小圈子,进入文化层面透视社会文明,使思维走出肤浅、进入哲思层面。

具体来说,考场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应掌握以下主要方法:

1.审读文题,辨明题意,确立主旨

有些文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旨在文题之中。我们要能抓住命题者的意图,做到符合题意,确立主旨,不必另起炉灶。常用的方法是“抓题眼”、“明范围”、“扣要求”、“定文体”。如以“明星虚假代言”为材料的作文,材料中列举了五种观点:甲:47%的人相信明星代言,认为可以帮助认识产品,有助于销售;乙:91%的人认为明星代言有问题,比如“三鹿”奶粉,责任就在代言人;丙:有的明星并不知情,是经纪人或朋友介绍才代言的;丁:明星代言相当于证言,他们挣几十万上百万的广告费,应当负责人;戊:政府监管不严,舆论、监察部门也有失察;人家好莱坞影星代言就有被罚百万美元的。 命题者意在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分析这5个观点可以发现,其实都是围绕了一个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即明星代言的社会责任及诚信等问题。考生在写作时,就不能只针对一个人的观点进行评论。从列出的观点来看,考生可以选择道德法律、社会公德的角度写作,但材料中有一关键词“责任”,因此,从整个材料来看,应扣住“责任”这一核心题旨立意,由明星代言生发开去,旗帜鲜明地指出,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不应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2.审读文题材料,扣准中心句,确立主旨

近年来,高考材料加话题式的作文频频出现。对这种作文题,应该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方法是,首先找到中心句,然后或由表及里,深入本质;或寻因究果,因果互推;或总结归纳,指出规律……对材料的分析提炼要做到客观公正、切中肯綮,能提炼出独到深刻的主旨。

如“兔子学游泳”材料作文题,针对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一事,材料中列举了各种观点:

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无视受教育者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承认了个体的差异性,并能分析其优劣强弱,教育中主张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既重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又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

像这样的材料命意作文,在审题时,我们就可以先对每个观点进行剖析,抓住问题的实质,然后再选择自己感悟较深的角度去写,这样才能既保证审题的准确度,同时又可以使立意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

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 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是一类;培训班教练野鸭 ,评论家青蛙, 思想家仙鹤是一类。 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象征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具体可以说是我们青少年;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 思想家仙鹤象征社会,学校,家庭等。

写作时,我们可以站在社会、学校、家庭这个角度谈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既发挥受教育者的长处,同时又要多了解发现孩子的生理特点、个性特点,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的技能,因材施教,作智慧的引路人;也可以站在孩子自身角度来谈,作为新世纪的年青人,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你又要了解他人和社会,然后寻找自己的潜力空间,加以培养和提升。

3.理清关系,辩证分析,确立主旨

有些作文题目或话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我们把这种命题称之为“关系型”命题。对于这类命题的作文,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抓住两头,辨清构成题目的词语或词组之间特定关系,在辩明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主旨。如以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为材料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没有全面理解材料,因此从材料中提炼的观点就很容易偏离话题要求。如,有考生在立意时,就把“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朋友间的互相关心,爱人之间的互相体贴”比作绿叶与根的关系,这就与材料中的感恩之味有了距离。其实,我们在审题时,应考虑绿叶与根的双元关系、辩证关系: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可葱郁,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因此,像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的立意就符合题意了。当然如要写出深意,学生就要超越感恩,从材料中品出根与绿叶的延续性关系--“给予与吸收,及再给予”,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比如,“乡愁的文化心理”等,那就能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4.调动联想和想像,虚实转换,确立主旨

第10篇

关键词:发散思维;新材料作文;高品质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86

众多事实显示,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立意,体现得最明显的是新材料作文。事实上,考生要立意准确、深刻和新颖,写出与众不同的佳作,就必须进行思维发散,从多个立意之中选择最符合要求又最适合个性的立意,以避免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匆促立意而偏离、脱离材料。因而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不仅是打开高考作文思路的根本途径,更是准确立意、深刻立意的重要基础。

一、新材料作文与发散思维的结合点――高品质立意

新材料作文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可见运用发散思维立意乃是新材料作文的内在要求,而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的无一定指向性,在头脑里呈散发型,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性。因此,两者的结合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新颖而准确、深刻而富有个性的立意,即高品质立意。新材料作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审题和立意的能力,这正与发散思维的特点――变通性、独特性契合。作为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主要就是要求学生在选材和立意方面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侧面思考,以便从众多的素材中选出自己最熟悉,最容易把握,又最有意义的材料,并能提炼出深刻新颖、别具一格的立意。

二、析出材料中可立意的多个角度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客观事物皆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固有特性。写作就要通过多种角度,反映各种各样的事物和丰富多彩的的生活。近年最典型的多角度立意莫过于2012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其角度可以有:船主、油漆工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研究,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又如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探险者角度、蝴蝶角度、两者关系的角度。平时要善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其途径可以是通过归纳典型文章的多角度从而进行模仿(如朱自清的《春》,从春树、春花、春雨和春天里的人来写),可以进定向发散训练(如通对“水”的思维发散进行立意),也可以进行迁移训练(比如对一段精彩有趣的视频艺术进行思维发散,从合作、音乐、色彩、内容等方面思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高考满分作文进行分析、探讨和学习。

三、从不同角度导出不同的立意

这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立意的最关键一步。在确定可立意的角度之后,再对每一个角度结合材料进行细致地揣摩、分析,从而导出立意。可以使用的方法有:抓关键词法、析褒贬倾向法、由果溯因法等。如2012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从船主的“感谢”、“送”这两个关键词,可以推出“要懂得感恩”、“要让好人有好报”等立意;从油漆工的“顺便”这个关键词可以导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心存善念”等立意;从船主与漆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析出隐含的一种赞美和谐的感情倾向,大而化之便可立意为“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再如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从最后一句的“影响”一词可知,探险者的无心之举对蝴蝶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导出“要学会尊重和体察别人”、“哪怕是无心之举,也可能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仅仅图自己的一时之快”等立意;从最后一句的“适合”一词,可推导出从蝴蝶角度的立意,如“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寻找最佳的环境”等立意。再用“由果溯因”法来探究,更容易导出不同立意。探险者一个小小的无心之举为什么会对蝴蝶如此大的影响?蝴蝶为什么会受到惊扰?蝴蝶为什么要退到更深的洞穴居住?由小见大,我们不难推导出一些诸如“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和谐相处”“如何保护自然”“生命是弱小的,该如何尊重生命?”“人类的贪欲何时有终点” “适宜环境促进发展”“环境影响成长”等立意。也有考生运用逆向思维和极度夸张的方法,跳出常规,“非宁静无以致远”“封个蝴蝶洞,利用蝴蝶赚钱”,立意极为新颖、深刻,别具一格。

古人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发散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为文章立意的深刻、准确和新颖提供了前提。发散思维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在观念和认识上,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思维放开了,才能力避陈旧、俗气的材料,紧密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抓住给人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写出独到的、有个性的、深邃的文章。

四、从多个立意中选择准确的、高品质的立意

高品质的立意既要具有个性又要具有深度,它的立足点应该定位于人生、社会和生活,要超越具象的表层,化实为虚,升华为一种抽象的情感和精神。在发散思维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陷入不准确、无个性以及没有深度的立意误区。如2013江苏题,单纯从细节或片面夸大细节,从改变自然与社会,从探险角度片面谈自然,不能从人类社会环境展开视为偏题。这也就是暗示了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立意也是有一定的准绳的。究其根本,偏跑题的原因有:1. 另起炉灶,完全抛开材料来立意。如只谈探险或环境;2.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审题不够全面。如单纯从“细节决定成败”立意;3. 笼统含混,泛泛而谈。如片面地谈自然或人类,不能把握两者关系。

因此,对于新材料作文,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立意,避免偏题跑题、选择高品质的立意的至关重要。结合上面三个立意方法,具体化为分三步走:第一,紧扣材料,任思维自由地发散,蔓延;第二,筛选最有意义的思维方向进行思考;第三,观察感受――寻找角度、关系,推究原因――联系社会、人生深化认知。唯有在整体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将各种审题立意方法融会贯通,才能走上准确、深刻立意的康庄大道。

总之,在新材料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并运用发散思维,推进多角度、多方位思维方式的展开,让学生在换位思考、求异思维中灵活地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走出高考作文审题的困境与瓶颈状态,站在社会、人生和生活的高度,提炼出新颖而准确、深刻而富有个性的高品质立意,如此才能在高考中取得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从而笑傲高考考场,圆梦高考,成就人生梦想。

第11篇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选取“海龟和老鹰”的故事作为命题材料,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可以看出命题者在命题取向上的新追求和由此带来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新特点。

08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以“海龟和老鹰”的故事作为命题材料。“海龟和老鹰”这个故事原作者是美国的伯罗蒙塞尔,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04版)将之选为课文,取名《自然之道》。原文的中心是:人们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海龟带来的反而是莫大的伤害。

命题人选材时进行了改编,删节,去除了其中的议论性文字,变为一则纯叙述性的材料,客观地讲了一个事实。作者的观点并未在材料中有所表现,材料的中心也很隐晦,就像一个影片的片断。这就给考生很大的审题立意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作文角度,提取观点,确定写作范畴。

对比一下06年全国卷于07年全国卷,在作文要求上有一个重要变化。06年全国Ⅰ卷“老鹰与乌鸦”和全国Ⅱ卷“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在作文要求上明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2007年全国Ⅰ卷“摔了一跤”、Ⅱ卷“歌手丛飞与大学生小李”,作文要求发生变化,去掉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其他要求与06年相同,2008年作文的要求延续了07年的提法。近两年对作文要求提法的变化,意图非常明显,就是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所以,从命题者的取向来看,08年的“海龟和老鹰”,应为多角度立意的新材料作文,作文的要求已经规避了从一个角度立意的思维束缚。就试题而言,既继承了旧材料作文思维聚敛的特点,又兼顾话题作文思维发散的优势,明显看出命题者在努力寻找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结合点。

二、审题立意:兼顾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特质

本次作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介于材料和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话题作文之间的新材料作文形式。作文材料明白易懂,寓意深刻。对“好心的游客、无知的幼龟、穴里的群龟、等待时机的老鹰”没有肯定或否定的感情倾向,这就给考生选取角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和原材料巧妙联系,或从中找出话题的引子,考生可以从理性的认识,价值的判断,明智的抉择,等待时机,把握机遇,习惯定势,危险危机,随波逐流,生命生存,错误信息,帮扶与捆绑等方面,展开联想,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人生作文。

因此,08年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作文的特点,寻找构成本材料的核心要素,找到本材料的四个信息源,即游客、老鹰、小海龟、群龟,然后从四个角度入手,根据材料四个信息源之间的关系,可以抽象出诸多话题,每个角度中可以找出许多话题,构成四个话题群。

比如,从游客与小海龟关系的角度,游客出于好心,帮助小海龟,结果造成群龟的灾难。抽绎出的话题有:违反自然规律与付出代价;好心办坏事;动机与效果;呵护与历练;牵手与放手;爱与害;等等。从群龟与小海龟关系的角度,群龟派小海龟侦察,由于人为的干预,而得到错误的信息,结果遭遇灾难。抽绎出的话题有:现实与经验;经验与盲从;综合判断信息与选择行动;习惯定势与审时度势;等等。从老鹰与游客关系的角度,老鹰被人赶走,没有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并未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抽绎出的话题有:失去与等待;退与进;挫折与坚守;放弃与坚持;等等。从小海龟与群龟关系的角度,小海龟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做“侦察兵”。抽绎出的话题有:牺牲小我与成全大我;个人与集体;等等。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即确定四个抽绎话题角度的依据是什么。原材料的任何一个词语、句子,都可以看成是信息点,为什么不能确定为抽绎话题的切入角度?这应该从原材料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我们所提到的四个角度,均能联系原材料中的核心要素,构成贯穿始终的思维链,这是确定合理切入角度的合理依据。举例说明,从老鹰与游客关系的角度,老鹰被游客赶走,它猎取小海龟的行动失败了,但老鹰并未气馁,而是坚持等待,直至最后捕获群龟,获得成功。这个思维链条是贯穿始终的,且关涉到各个核心要素,可以作为抽绎话题的切入点。而不能构成贯穿始终思维链的散在信息点,不能作为抽绎话题的角度,比如,不能把沙滩作为抽绎话题的角度。

实际上,08年高考Ⅱ卷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需要兼顾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特点。可以从材料作文的特质出发,找到抽绎话题的切入点,转化为话题群。在话题的范围之内确定立意,当然,每个话题群里的立意有高下之别。那么,如何使立意成为最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立意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比如说,要从游客和小海龟的角度入手,确定立意,那么,不能超出这个角度所涵盖的话题范围,如违反自然规律与付出代价;好心办坏事;动机与效果;呵护与历练;牵手与放手;爱与害;等等。另外,能顾及到话题中矛盾的双方要素,即从两者的关系来立意,有思辨性。像违反规律与付出代价,好心与坏结果,动机与效果等等,都具有矛盾双方的要素,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确定立意,且与所给材料联系紧密,又能恰当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就是符合题意的。比如很多学校设有尖子班,差生班。看起来不错,既保住了精英学习环境,又关注了后进生。殊不知大批有可能成为精英的普通学生也许被耽误了。这样的立意,就是关注到了话题中的双方矛盾因素。第二,有的立意也在话题之内,但从矛盾双方单方面因素考虑的,思维简面,而且与材料关涉不紧或有些牵强的,不能很好地引申到社会生活,就是基本符合题意了。比如一个考生写《一个人的责任》,从“侦察兵”小龟的角度抽绎话题是可以的,但考生在立意时,没有兼顾到矛盾的双方要素,即小龟的责任与群体安全之间的关系,从单方面立意,孤立地谈一个人对家庭、对朋友,对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有偏题之嫌。第三,立意不在话题范围之内,与话题的要素无任何联系,另起炉灶的,就属于偏离题意了。比如一个考生写《大海的掌声》,大海不能作为抽绎话题的角度,偏离题意。

总之,08年高考作文,从题型上看,是新材料作文,突出了高考作文的“三自政策”,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材料立意多元化,不明确设置话题,放开了学生手脚,易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从内容看,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同时提倡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可以肯定,08年高考作文,对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第12篇

“千古文章意为先。”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能否切合题意是高考新材料作文成败的关键。高考新材料作文主要分为故事类材料作文、图画类材料作文、话语类材料作文、多则材料类作文四种类型,高考作文立意也有切合、符合、基本符合、脱离材料立意四个等级。下面谈谈高考故事类材料作文如何才能切合题意。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存在的问题

以下面作文材料为例:

法国电影明星洛伊德有一次将车开到检修站修理,接待他的是一名年轻的女子。洛伊德是巴黎女性迷恋的对象,而眼前的这位姑娘却丝毫没有流露出兴奋和特别的热情。“你喜欢看电影吗?”洛伊德禁不住问,“当然喜欢。”女工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你那么喜欢电影,你知道我是谁吗?”“当然知道,你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影帝洛伊德了。”女工一脸平静。“既然如此,你为何对我这样冷淡呢?”洛伊德更不解了。“不,您误会了。我没有冷淡您,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影迷离不开您,驾车的人也离不开我。您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即使您不是明星,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好好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这位平和自信的女工的一番话,让傲慢的洛伊德沉默许久许久。

上则材料正确立意角度有: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人人都是平等的;名人也是人,不必特别优待(迷恋);傲慢者最可笑;自大使人狂妄,自信使人美丽;我很重要(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考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个词立意

一般考生都知道,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往往从对象、事件、原因、关键词、感情倾向切入,但是由于考生阅读能力不足,抓不住材料的核心话题和主要思想,像无头苍蝇一般在材料中瞎撞,胡乱寻找救命稻草,于是就出现避重就轻的情况。比如上述材料,有的学生只抓住材料中的“工作”一词,联想到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就立意为“爱岗敬业”;有的学生只抓住材料中的“你为何对我这样冷淡”一词,联想到了“职业道德”,就谈什么“坚守职业操守”;有的学生抓住“女工一脸平静”一句的“平静”一词,谈“冷静”。

2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还有考生偏离具体语境,偏离材料的具体内涵去立意。比如同样是上述材料,有的学生看到女工不管谁来都好好接待,就谈“坚持”,谈“脚踏实地”。

可以说,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个词立意,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是新材料作文包括故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如何才能切合题意

华南师范大学陈妙云教授说:新材料作文“角度有优劣之分,不要放纵学生乱选角度”。高考故事类材料作文切合题意有两个标准:一是切合材料主旨;二是切合命题者意图,即思想感情倾向。

1切合材料主旨,看故事的结局

请看下面例子:

(1)“一只蚂蚁要翻过一块玻璃挡板,爬上去掉下来,爬上去掉下来……”这里,看不出故事的结局,也就不太明白材料的主旨。

(2)“一只蚂蚁要翻过一块玻璃挡板,爬上去掉下来,爬上去掉下来……在失败了无数次之后,蚂蚁终于翻过了这块玻璃挡板。”故事的结局反映了材料的中心,立意角度就是“坚持就会胜利”。

(3)“一只蚂蚁要翻过一块玻璃挡板,爬上去掉下来,爬上去掉下来……蚂蚁一辈子都没有翻过去,最终死在了玻璃挡板下。”故事结局揭示了主旨:学会变通,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学会寻找另外一条路,学会“另起一行”。

(4)“一只蚂蚁要翻过一块玻璃挡板,爬上去掉下来,爬上去掉下来……一个人看到了说:‘多可怜的蚂蚁呀。’一个人看到了说:‘多可敬的蚂蚁呀。’一个人看到了说:‘多可爱的蚂蚁呀。’一个人看到了说:‘多可悲的蚂蚁呀。’”这里看似没有结局,其实四个人的评价就是四种结局,命题者的意图显然是让考生任选一个角度写作。

广东省2013年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援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2切合命题者意图,看有感情倾向的词句

有时,命题者的意图没有那么明朗,那就看材料中有感彩的词句或有感情倾向的词句。比如湛江市2013年10月普通高考调研测试作文题,有感彩的词句或有感情倾向的词句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这位平和自信的女工的一番话,让傲慢的洛伊德沉默许久许久。”

三、以“二切合”来检验审题立意

请看下面材料:《石头》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然而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就上述材料而言,需要注意材料中的“深山”、“寂寞”、“翱翔”、“不改初衷”、“拼命生长”、“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亲吻”、“梦想”、“幸福”等词语或句子,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最终的结局――不起眼的无人知晓的平凡石头,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高高翱翔的愿望。也就是材料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梦想可以创造奇迹,成就人。围绕这个主旨可以从下列角度立意:

(1)“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不甘平凡,不怕嘲笑,心怀梦想,就能创造奇迹。也可立意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2)“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实现梦想,需要长期努力,默默积蓄。

(3)“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实现梦想是最大的幸福。

石头的“梦想”是材料的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就会偏离题意。比如以下立意就是偏题:

(1)“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成功需要沟通。

(2)“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冲向蓝天。”――要善于借助他人。

(3)“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实现梦想要坚持信念,谈坚持,谈信念。

再看下面的材料:《狼与羊》

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狼和羊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为了促使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拿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

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上述材料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句子是“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在这句话中,“花言巧语”和“冤魂”两词明显表达了命题人对狼的批判和对羊的同情。所以考生必须在材料对二者流露的感情倾向基础上立意。

(1)从羊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看清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分清敌友”,“警惕陷阱”,“不要将自身的安全寄托于敌人的仁慈上”,“自身的强大才是安全的保障”,“羊应设防,不设防必定亡”等。

(2)从狼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恶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狼的形象在材料中是反面,因为材料中有“嗜血成性”、“花言巧语”等修饰语。狼吃羊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3)从羊和狼双方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讲诚信。维系双方和平相处的形式仅是“人质”和合同,但对敌对的双方来说,有时是靠不住的。一个人不要光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看他是不是讲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