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柳永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

时间:2023-05-30 10:35:56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柳永,《雨霖铃》,阐释,评析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为宋以后慢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词从士大夫的狭隘中回归到了市井细民的生活中,扩大了词境,转变了词风。柳永的词写得有真情实感,通俗易懂,在当时就风靡全国,“凡有井水饮处即歌柳词”,从皇帝到市民都争唱柳永词,妓女乐工更是以能得到柳词为荣。年轻的柳永在家乡福建崇安学成举业后便往京城应试,因屡试不第,长期留连市井坊曲,与乐工歌妓打成一片,写了大量咏妓词,第一个站在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位置上为她们歌唱,为她们呐喊,也与妓女有了一定的感情。《雨霖铃》就是柳永离开京城与妓女离别时所写。词的上片写一幅清秋长亭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一开头就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凄切”,使整首词都笼罩在凄惨的气氛中。“寒蝉”,蝉之一种,鸣声凄厉冷清。《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一句交待了离别的季节,在清秋寒蝉凄鸣的时候,当是深秋时节,在这个季节中更有亲人团圆的中秋节,可是词人却在这样的美好季节里与心上人离别,而且是在一个深秋凄清之时告别。“长亭”写离别的地点,古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文学艺术论文,“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意即此处一为别,归期杳杳,写离别之地点,进一步写离别之凄惨。一“晚”字更显出这凄惨之烈,“晚”是万类生灵归巢之时啊,主人公却要在这归巢之时离别,人生之无奈更无以言说。在这特定的凄惨的离别时间离别地点中,闪出了一丁点希望:“骤雨”这雨下得好啊,在这傍晚时分下这么大的雨,可以不走了,至少今晚可以不走了,今晚还可

以和心上人“偎红依翠”。可是“骤雨初歇”,雨停了,希望立即破灭。人生就是这么无奈,有了一点希望,希望常常被无情粉碎,正如李煜所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消失得太快了,快得让我们来不及心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城郊外。“帐饮”,设帐摆宴饯别。“无绪”,无情绪,没心情,心情黯淡无光。这酒实在不是滋味,实在难以下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雨霖铃》是柳永在京城受到沉重打击之后,苦无出路,不得不远涉江湖,与情人分别时所作。如果不能了解这一点,初读此词,心就像江南淅沥缠绵的秋雨打湿了一般,一种失重的悲伤和凄怨难以自禁地袭上心头的感觉就会没有着落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1]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这里是对船的美称,以美酒兰舟这些美好的事物衬托出离别之凄惨、无奈。“催”交待船家心情之急切,一边是留恋,一边是催发,雨停了,天晚了,船家催发了,一步一步紧逼,留是留不下了,“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2]千情万种,千恩万爱,此刻不得不分开,不得不出发。“催发”还暗示着行程之遥远,相见之无期。留恋处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恋恋不舍的主观情感与催促开船的客观形势之间尖锐的冲突,下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恨才因此而更加触目惊心”。[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手拉着手啊,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哽喉咽。“这两句细腻、真朴、感人,描摹离人的绵绵儿女别情,五内俱焚的复杂心态,酣畅淋漓,妙至毫颠。”[4]“执手相看泪眼”这一细节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一方面柳永与歌妓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歌妓追求普通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更主要的是柳永与歌妓在大道上执手相看泪眼,已完全不顾及士大夫的含蓄蕴籍,完全沦落为浪荡公子,要知道,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文学艺术论文,男女之间更不得在公众场合拉手泪眼相对。当然封建士大夫也做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但那是在暗处,不是在明处,更不是明目张胆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并把它诉诸文字。难怪晏殊要说柳永“公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尘”。是啊,封建社会容不得真实,他们需要的是伪善、权术、阴谋,这些东西“常常表现在假面的告白之中,而绝少作为内心的抒情独白袒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中华民族的含蓄、自我克制这样一些美德和与此有联带关系的麻木忍受这样一些缺点,也何尝不与沉重的压迫有关”。[5]柳永能够把他的真情实感如实地书写出来,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坦率,这正是词人柳永的可贵之处,也是柳词之所以感人的地方。柳永“这一离别形象和传统爷娘妻子走相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没有什么家国之感,没有什么道德之思,也没有什么家庭之责,它有的是纯粹的男女风情之愉悦。设宴饯别的主人上是纯粹的大众愉悦的对象——歌妓……对这一对象,大众的责任只需甜言蜜语,千金酬一笑足矣……它走向下层贫民的审美趣味,追求的是内心的愉悦和实实在在的快感满足,这样的风情离别,有着更令人刻骨铭心的惨痛,这种惨痛更具有现实性、功利性”。[6]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是设想。“想想男女主角的身份和境遇。同是沦落人,君心似我心,写出来唱出来就教人难分彼此了。”[7]“去去”是去了又去,表示行程之遥远,同时也暗示着不愿去也得去,不得不去,为什么不得不去呢?为了蜗角功名,为了区区名利,游宦成羁旅。“千里烟波”写前途之遥远,之渺茫,加之后面之“暮蔼沉沉”更是黯淡一片,更衬托出那离愁如烟波之深广,如暮霭之浓密,离愁层层递增。字字写景,句句含情,景为情设,情随景生。“楚天”指行者要去的南方。船一起航,就只剩下了“泪眼”、“烟波”、“暮霭”,心情之凄然可以想见,前途之渺茫可以预卜。离愁之深,别恨之苦,充溢毫端。

上阙主要写饯别时恋人间难舍难分的长亭离别图,抒发离情别绪,写得缠绵婉致,意旨绵密。

下片写离别后孤独寂寞之种种设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由个人的离别场面转向离别人的普通感受,由个人的感受写出普通哲理。这是词有点有染中的“点”。接下来词人用景来渲染心中之情,这些意象如“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淋漓尽致地渲染离情别绪。江淹曾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离别而已矣”。生离死别本已令人黯然神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何况离别在这凄冷寥落的清秋时节,万物萧条,人何以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写尽了凄凉孤寂之情景。“酒醒”呼应上阙“无绪”,尽管无绪,还是喝醉了,喝醉了好啊,离别是就少了一点缠绵,少了一点痛苦。但是今宵酒醒后,面对寂寥的河岸,凄风袭来,冷月挂在杨柳梢头文学艺术论文,不见了心上人,不见了汴京的繁华与烟花酒地,独自一人孤身苦旅向天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俗,因“柳”与“留”谐音,取其“惜别”之意。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实甫《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更是借助杨柳把离别写得透彻淋漓。柳永将情境置于岸边残月柳树下,组成了一个美丽凄清孤零的境界,这一境界“更加使人悲生寒心,寒增悲意;更觉得凄冷难耐,苦痛难忍。”[8]对“杨柳岸”这一千古名句,也有不以为然者,如明俞彦《爰国词话》:“子瞻词无一语着人间烟火,此自大罗天上一种,不必与少游、易安辈较量体裁也。其豪放亦止‘大江东去’一词。何物袁绹,妄加品骘,后代奉为美谈,似欲以概子瞻生平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不知万顷波涛,来自万里,吞天浴日,古豪杰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外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9]清冯金伯《词苑萃编》亦沿此说:“况‘杨柳岸’句,又本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只改二字增一字,焉能独擅千古。”此不足为训,改前人句而顿生色者,成为千古名句,自古及今,举不胜举,仅李白杜甫就例不可数。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一年又一年,分别之久,相见无期。“应是”是设想,是离别人设想别后之漫长难挨的孤寂日子,“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10],因为离别后纵有良辰美景,也如同虚设,子虚乌有。于是词人万般无奈地感伤地呐喊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有良辰美景,有千般柔情,万般蜜意,从今以后又对谁去说呢!这样的结束,蕴含着无限的意味,“使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这种离愁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11]

柳永《雨霖铃》意象鲜明,景景含情。如: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以凄清的意象抒写离别的愁苦,层层扣进,曲折回环。运用白描手法极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状清秋之景,达伤别之情,又如“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刻画人物神态,生动传种,“几笔勾勒文学艺术论文,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2]点缀渲染,意境深邃,清刘熙载《艺概》:“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反复渲染,相互烘托警句闪烁,意境全出。

词人选用《雨霖铃》曲调,声情婉致。《明皇杂录》、《杨贵妃外传》载:“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柳永选用这一词调声情哀婉的特点来抒写一对恋人的离别情绪,显得声情并茂,柔婉凄恻,如泣如诉。

声韵凝噎,文情交融。《雨霖铃》韵脚字: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为入声字,而多为舌齿音字,且不属一个韵部,读起来气流受阻不畅,有凄噎之感,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大量使用舌齿音字,如“蝉”、“凄”、“切”、“对”、“长”、“亭”、“骤”、“初”、“歇”等造成一种急促、凄厉、掩抑的“声情”,从而更好地与“文情”相协调,相一致,更好地表达哀怨,悲离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李林圃.体验阅读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以《雨霖铃》为例[J]. 现代语文,2008,1.

[2]张文光,刘党桦.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J]. 现代语文,2006,2.

[3]王兆鹏,姚蓉.柳永词[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刘寒松.奇章秀句精工英雄巧思——柳永《雨霖铃》艺术手法浅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5]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龙杰.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J]. 语文学刊,2010,12.

[7]刘占泉.柳永《雨霖铃》研究[J]. 中学语文教学,2000,10.

[8]陈华.从《雨霖铃》看柳永对宋词的贡献[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

[9]唐圭璋,词话丛编[C]. 中华书局,1986.

[10]何乔锁,陈采霞.最是黯然销魂的别离情——柳永《雨霖铃》赏析[J].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第2篇

关键词:苏轼 柳永 爱情词 表现手法

柳永爱情词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清丽的语言,采用清雅脱俗的意象来抒发美好而纯真的感情。薛砺若先生将柳永一代之词称作柳永时期,把他视为宋词革命巨子。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言:“苏轼的爱情词在缠绵中透露专注,在细腻中体现洒脱,在热烈中表达质朴,在哀思中蕴藏沉稳,突破了刻红剪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语。”接下来我们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一.相同点

(一)在白描基础上借景抒情

《江城子》上片描写对亡妻的思念,下片描写与妻子梦中相会的情景。“不思量,自难忘。”感情真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无限惆怅;“夜来幽梦忽还乡。”无比喜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比悲痛。《雨霖铃》起首通过“寒蝉”“骤雨”写出离别前环境的清冷;接着通过“兰舟催发”写离别时的苦楚、无奈。最后通过想象之景写离别后的悲凉、孤独。全词不着一个离别的符号,但读来别情俱显,不着一爱字,但爱恋之心溢于言表。正所谓:“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

(二)结合自身境遇抒发感情

两首词中融进了自身际遇,倾注了人生酸楚。柳永年轻时得到别人举荐,但仁宗由于其狂妄只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从此封杀了柳永的仕途人生。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未来的生活无所保障。苏轼的妻子王弗不但是其生活上的伴侣,还是文学上的知音,更是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王弗在与他生活了十年后病逝。这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痛苦。期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使他经历了仕途上的艰难和生活上的困顿。适逢亡妻10年忌辰,苏轼写下了这篇悼念亡妻的词作。

(三)正反衬结合

两首词运用正反衬相结合的抒情艺术,使词达到了深邃隽永的艺术效果。《雨霖铃》上片从“寒蝉”和“骤雨”正衬出清冷之秋。又在这凄清缠绵的离别情绪中,反衬出作者身世的不幸。《江城子》由上片对妻子的追念到下片梦幻与妻子的欣喜相见,最后到梦幻消失的深沉失落。用乐景反衬悲情。

二.不同点

(一)《雨霖铃》几经转折,《江城子》悲喜转换

《雨霖铃》中“帐饮”与“无绪”是一转折。“留恋处,兰舟催发”又一转折。“执手相看泪眼”却“竟无语”是转折,几经转折,写足了两人难舍难分的情状。冯煦曾评析柳永慢词“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江城子》由起初思念之悲到梦中相会妻子之喜,再到梦醒失落之悲。悲喜转换,情意尽显。

(二)在虚实相生基础上,《雨霖铃》以想象为主,《江城子》巧设梦境

《雨霖铃》中一个“念”字由实入虚,推想别后情景,衬托出诗人对未来一切不可预知的茫茫然。“今宵酒醒何处”的设问,再次引出想象之景与上片遥相呼应。苏轼把现实感受与梦幻交织。由于爱妻之深,积思成梦。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感情真挚和无比凄婉的梦境。两词借助于想象和梦境的虚幻与缥缈使词若虚若实间,真情无限。

(三)柳永善用意象,苏轼用词精确

《雨霖铃》中通过“寒蝉”来衬托出离别时场景的落寞。用“长亭”“柳”等意象来抒发离别之情。《江城子》中“不思量”,用反语的手法去表达对妻子感情深厚。“纵使”表达本不可能相见,却幻想可能,表达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一个“忽”字表现出词人又惊又喜的心情。可见苏轼用词的精妙之处。

两篇文章在遵循大体的词作特色上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恰到好处的变化表现手法的形式技巧。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优美的词作,还是凄美的画卷,更是凄婉哀怨的乐曲。

参考文献:

[1]薛砺若《宋词通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3]柯迁娣.浅析柳永雨霖铃的艺术技巧[J].池州学院学报.

[4]林语堂《坡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3篇

笔者在此以自己教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知人论世,激发兴趣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因此,知人论世是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前提。以《雨霖铃》为例,学生通过预习也能感知这是一首离别词,但对于柳永为何而离别,离别为何如此缠绵悱恻等问题却无法理解透彻。而且如果学生不了解柳永的生平,教师就无法激发他们阅读柳永作品的兴趣。所以,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一些关于作者的知识。

我将柳永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一)出生世家性不羁;(二)考场失意漫填词;(三)落拓青楼成词宗;(四)千红一哭吊柳七。并特别突出了其二、三两个人生阶段。在讲述柳永考场失意的经历时,我在课件上展示了柳永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让学生能够充分领略一代词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不羁任诞。在讲到他的作品流传广泛时,我引用了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的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并将柳永和学生们熟悉的流行音乐制作人周杰伦、方文山作比较,成功地拉近了青年学子和一千年前的词人之间的距离。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介绍“雨霖铃”词牌的来历和本词的写作背景:《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本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这部分内容虽然和课文并没有直接关联,但学生们的情绪已经被感染,兴趣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二、披文讨源,缘景明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所以,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双方的交汇点最终都落在一个“情”字上。由此可见,细品文本是读者感知作者情感非常重要的步骤。而落实到词这种文体上,”“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能够使学生在《雨霖铃》这首词中感悟到其中的言长意深,首先还是需要从意象入手。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选择词中的几个意象分析其特点和其所传达的情感。通过学生的发言,我发现不少同学在对“寒蝉”这个意象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有不少同学认为蝉代表了夏天,所以这个意象是热闹有活力的。这时,我就指导学生们在阅读诗词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意象,而且要注意意象的修饰词和句子总体传达出的氛围,把意象放到句子中去感受。很快,有同学指出蝉是由“寒”来形容的,因此,这个意象给人感觉是凄冷的,和其凄切的叫声配合在一起,更从听觉上营造出一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后,同时也对“寒蝉”这个意象向学生们进行了介绍,并引用元朝诗人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进行了课外拓展,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个意象的印象,也让同学们了解到对意象的正确理解必须建立在结合上下文的基础上。

学生虽然读明白了这首词,但这首词为什么美,为什么能感动古往今来这么多读者,缺少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比如在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时,有学生分析满月象征着团圆,而残月是残缺的,就如同作者的心情残缺不堪,充满了凄凉离愁。我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幅类似意境的国画,又饱含深情的叙述了该句所描绘的情境。同时,我要求学生们用心品读,联系背景和前后文,细细琢磨每个字词,想象若自己就是柳永,在此时此地、此景此情中,会是怎样的黯然神伤。

三、因声求气,反复品读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反对为读而读,缺少理解感悟的机械朗读。真正的品读重在“品”与“玩味”。诗词的“品”与“玩味”均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上的。通过反复品读,品出诗词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使学生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和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第4篇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经典语句。

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聂胜琼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邵瑞彭蝶恋花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武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第5篇

一、光影声色,双轨展示,初味古典诗意

别林斯基所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StarC学习平台便捷的双轨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双画面的形式双轨展示,声色并举,意义关联,刺激学生的左右脑,达到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的双重认知。在教授柳永词《雨霖铃》时,笔者运用StarC平台所采用的双屏呈现方式从视听两方面满足学生感官上的需求。一屏播放的是邓丽君的《雨霖铃》,另一屏滚动显示与之相配套的柳永《雨霖铃》全词及各场景图片,直观形象,视觉与听觉双重冲击,诗意穿越千年来到了学生们所熟悉的流行曲目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披文入境。

二、且读且思,师生共生,深品古典诗意

StarC平台所营造的声光色影情境能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但如若局限于此,课堂就会沦为一场视听盛宴而非心灵之宴。故而未来教室下借助StarC平台发掘探索学生灵动的鉴赏方式。

1.资源成库,超越期待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所提出的概念,即阅读文学作品前读者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现代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结合自身阅历体验与知识能力储备,形成一个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却又相对较低的期待视野。而在StarC平台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尊重并拓宽乃至改造这一视野,在StarC平台下,教师“点点拖拖”,把上课可能需要的所有资源保存到平台资源库里,甚至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学生手中的平板电脑上,或者直接进入网络在线资源,利用丰富的云资源来填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传统课件有限的资料展示的弊端。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自主选择资源观看学习,满足各自需求,获得一种在原有“期待视野”上的超越,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产生学习的引力。譬如在《雨霖铃》一课学习之前,笔者组织学生进入StarC平台智能录播教室,提供了3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柳永生平、《品读柳永》《柳永传奇》《北宋六大词家》《论柳永的文化人格》《关于柳永批评之批评》……直接丰富了他们对柳永的熟悉度,从而让其对诗词的情感主题有了新层次的解读。

2.交互学习,求深求美

未来教室空间的可重构性,能更和谐便利地组成协作小组,进行生生交互性学习。平板电脑的运用使得这种重构适用于整个教室,从而形成生生、师生、人机的交互交流。这种协作小组的构成,学习交互场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去深入诗歌意象、意境、情感的内核。

譬如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笔者运用网络通过百度搜索,在百度百科中真实直观地呈现了5个版本的词作。学生吃惊之余,更为好奇,于是结合百度百科及课文中的注释,以小组协作的方式交流这五个版本的不同之处。尤其在探讨“人间如梦”“人生如梦”时,小组成员主动要求必须查阅苏轼的思想,知人论世。这种生生交流,使他们敢于说出自我的见解,而人与机的交流,又及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了了解古典文化的兴趣。

而最可喜的是,这个平台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格局,它给予了学生自主发现、深入探究、协作释疑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不再把学习当任务。

3. 动态想象,求真求活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没有联想也就没有艺术的欣赏,没有艺术的创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模式,思维与想象驰骋飞翔,灵活随意,但容量有限,也缺了直观性,多了表层化、抽象化。

首先StarC平台拥有的独特的课件工程,将课堂教学分成多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下又设各个小活动,这些教学活动随调随用,这种动态的教学活动预设契合了课堂活动的灵活性。譬如笔者在教授《雨霖铃》时,学生在鉴赏活动中中间开花,对“都门帐饮无绪……”进行鉴赏。如若传统课件则需手动选择自定义播放,或者快进“泄密”,而在未来教室里,只需在菜单栏里点该活动即可调出待用。再如在对该诗句的鉴赏过程中,笔者运用了N+1功能添加了帐饮图片,电子双板的显示方式从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满足了学生对这幅送别画面的想象。

其次StarC平台功能强大的电子双板通^随手写、视频录入等功能,可以把课堂上的机智生成、思维碰撞的火花等记录下来。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笔者尝试将学生上课伊始的诵读通过视频录入记录下来,在课堂接近尾声时重新播放,对比之下,学生纷纷表示起初不在诗歌鉴赏状态不了解诗词内涵,读不出词的大气豪迈,这样直观的参照比较让学生能反思这堂课的效果,也让学生明白诗歌要读出诗意,读出声律,而这也使得课堂多了些“真”气和“活”气。

三、即录即放,教学相长,还诗词教学以真貌

未来教室还是一个智能录播教室。它的智能录播系统分别录制了学生镜头、教师镜头以及电子白板镜头,这些镜头清晰地还原了整个教学过程,展示了课堂中的细节,对于成长中的教师而言,关注课堂上自身是否将信息技术与古典诗歌教学的整合仅仅局限于利用其声、光、色、电等技术特性,是否使两者的整合走向“异化”,使信息技术的“物性”遮蔽了诗歌教学的“人性”,是否让学生成为了声、像、画的“观众”,自己变成了纯粹的技术“放映员”,去反思自身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评价方式……回播录放成为反思教学、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让回播录放成为学生深化巩固知识的微视频,自省自我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观察自我课堂状态,以其自勉,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6篇

摘 要: 本文认为,职业学校古诗词教学应通过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和情韵。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古诗词 朗读指导

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是通过对意象的赏析达到的。但因为职校生相对来说文学素养的底子薄,赏析能力相对较弱,对有些意象本身所承载的特定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因此古诗词教学若从意象入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要么是启而不发,要么对意象的特点、画面的描述言浅而词穷,无法真正深入领会作品所展示的特有的情境中,最后赏析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精彩,学生成为一个聆听着、旁观者。

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这一特点,我认为为古诗词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诵读上,通过诵读一步步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感悟诗词所营造的意蕴美,从而带领学生真正体验诗词的情韵,领悟作者的喜怒哀乐,走进作者的内心。下面我就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步,初读,把握作品中饱含情感的字眼。

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是喜还是忧,是激昂还是忧愤,作者在画面的描述或意象的勾勒上往往会通过富有情感倾向的语言加以表现。譬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与恋人惜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画面将恋人之间的离别勾勒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也将一个仕途失意者内心的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通过一系列意象层层渲染离情别绪,抒发落寞失意之感。意象众多,而且是离别词别典型的意象,这是本词最大的特点也是鉴赏的难点。如果教学中直接从富有特色的意象入手进行赏析,如: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这些意象都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学生很难真正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赏析进入作品的深处,无法真正领会一个仕途失意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但如果抓住一些饱含情感的字眼,如作品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的“寒”“凄切”,通过诵读时声音的低沉、缓慢的语调加以表现,学生就能一下子感受到作品所流露出的凄冷、苦楚的况味,同时也能快速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通过诵读弥补赏析的不足,同时也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第二步,再读,切准情感脉络。

初读,只是感知了作品的基调,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和作品的神韵,还是不能准确把握的,因而在诵读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理解不到位、理解不透的情况下,对个别字眼的停顿、缓急、轻重的处理不太正确,从而也影响对作品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理解不透的地方多加指点,以读促悟。又如对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的诵读,“念”为这一句的领字,诵读时停顿需稍长些,词人由眼前之景的描写转为对离别后场景的描写,由实转虚,失落、难舍的情感和前相比,为更低沉些,读时要语速放缓,低沉有力些;“楚天阔”的“阔”字既展现画面的辽阔,又暗含天各一方,离别后与情人相见更是渺茫的怅然之情,因而读时声音低沉、缓慢。但因为学生对词句中蕴含的情感把握不准,读时会出现偏差,以为“阔”字就代表辽阔雄伟,读时应高昂一些。这时教师通过范读、比较等手法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诵读,反复体会,真正帮助学生把握住作品的情感脉搏。这样学生获得的感知、理解要比老师单纯的分析意象深刻得多,对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怀帮助也要大得多。

第三步,品读,走入作者的情怀。

在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述画面及作者流露的情感,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诵读诗词,品味作品在遣词上的独特和美感。如对《雨霖铃》的诵读,在完成第一和第二步以后,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描述画面不是一个太难的问题,学生的描述也能基本到位,这就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作品所流露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凄苦和缠绵。同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进一步帮助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手段,再让学生品读全词,相信学生诵读的效果会更好,达到“人我合一”的效果不会是一种奢望。

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比单纯的意象赏析教学更多的问题,但因为是学生自己探究性的活动,学生的感悟、收获会比赏析意象更多,避免教学中“曲高和寡”的尴尬。我想只要坚持尝试着做,职高的学生诵读、品悟的能力就会随之提高,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人不再畏惧古诗词赏析。

第7篇

一、千古绝唱诉离情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其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停歇的阵雨,清秋时节,面对自己功名未遂,触景生情,也不得不悲忧,何况一场秋雨一场寒,骤雨过后必是满目萧索,在这满目凄凉之中,远处传来一阵阵寒蝉凄切的叫声,更叫人黯然神伤。“自古逢秋悲寂寥”,长亭又乃伤心送别处,更何况此时是秋风萧瑟的黄昏,(寒蝉在嘶叫。寒蝉是蝉的一种,较一般的蝉小,鸣时天已凉,故名寒蝉。它是古诗词中一种特殊的意象,它的鸣声充满了对生命短促的哀怨。)这里景物凝上了浓重的萧瑟和无尽的凄凉,分手的恋人不言别离,离情已倍加凄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把恋人恨别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把离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看是实写烟波浩渺、暮霭沉沉、天地辽阔的别后景,实则是和恋人分别后前途难测的表达。此处景物涂上的黯淡色彩,使人感受到的不单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充塞着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及分别后的孤寂、落寞。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从个别说到一般。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伤离惜别,并非始自柳永,而是古今亦然,自古至今,多情人总是为生别所苦。而今,这种离别又被安排在清秋时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当时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宋玉道“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遥想不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让作者又重新回到了自身。由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梦回之际,已是孤零零一人,相伴自己的唯有杨柳低垂,晓风嗖嗖,残月如钩,景色凄清萧条,心情落寞惆怅。“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此以后,所有的良辰好景如同虚设。“良辰好景”往往与赏心乐事相系,只因没有知心人可以诉说柔情蜜意,所以今后所有的“良辰好景”皆形同虚设,不明言自己的相思而相思之情凝聚其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都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二、离情别绪之外是孤寂

柳永在宋真宗天禧元年时赴京城赶考,自以为能金榜题名,却不想名落孙山,他淡然一笑:“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人生不短,有时可待。然而又等了三年,依旧榜上无名,这次他忍不住发牢骚了,写了著名的《鹤冲天》,其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着实害了他。柳永认为自己有才,即使不做官也无所谓,他在词句中表现的蔑视功名,在一定程度上是酸葡萄心理,是牢骚语,并不是真心话,只是寻求心理平衡、安慰自己而已。因为实际上,封建士子几乎没有不要功名的。据张舜民的《画墁录》记载,天禧三年柳永落第后曾找晏殊责问,“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如果没有强烈的功名情怀,柳永会化悲为愤地找晏殊论理吗?在第三次应试时柳永已经进入了钦点的名单,只等皇帝圈点放榜,却没料到天子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把柳永从进士名单中删除了。柳永当时可能也未想到那首牢骚词竟会传到皇帝的耳朵,使得龙颜大怒。

这次落第对柳永的打击肯定是最大的,因为皇帝亲口叫他“且去填词”,其实就是宣判了他仕途的死刑。《雨霖铃》这首词是词人在这次打击之后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所以它摆脱不了仕途绝望的悲情意识,词人离京南下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情人抚慰着柳永受伤的心灵,绝望的柳永却悲从中来,不能自已,眺望漫游的南方,暮霭沉沉,顿感人生前程一片黯淡,功名仕途已是泡影。离愁别绪的渲染只是表象,而仕途绝望的悲鸣才是真意。

三、悲其一生求功名

柳永被很多人视为浪子词人,因为其人其词涉及了很多风流浪荡之事。其实,他在少年时代并非浪子,而是很勤勉的书生。柳永出生于福建一个传统诗书之家,祖父、父亲、叔父都读书为官。据《福建省志·人物志》载,柳永父亲柳宜中雍熙二年(985年)梁灏榜进士,官至工部侍郎,他的叔叔亦都入仕北宋。柳永是最小的儿子,自家兄弟中排行老三,柳氏堂兄弟中排行第七,故称柳七。柳永就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的传统士大夫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诗礼传家的门第,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薰陶。柳永自然也是秉承着“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而刻苦读书的。早在少年时代,他就表达过“为公卿”的人生理想。他曾在其《劝学文》中写道:“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其儒家济世安民,建功立业的理想就是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形成的。

柳永的仕途经历是比较坎坷的。他自真宗祥符二年(1009)参加进士科考试开始,连续四次落榜,到仁宗景祐元年(1034)登第时,已51岁。为了实现儒家的人生理想,他一次次地走上科举之路,但是屡试不第,仕途长期处于蹭蹬沉浮的状态,生活孤独和寂寞。他自认为是“白衣卿相”,而正统一派却把他打入轻薄无行的“浪子”行列,这使得他心中有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孤独,这种对自我才能的自信,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彰显。然而“自许过高”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仕途的落魄使他意志消沉,放浪形骸于平常巷陌、妓馆酒楼,以此来寻求心灵的抚慰。由于柳永易放任性情,易情绪激动,是只图一时之快,还将风流韵事写出来让人到处唱,这就犯了忌讳。而那首《鹤冲天》又分明是对皇权的轻慢,写出来便是挑战,他是用对功名的不屑一顾来掩盖他对功名的渴求与求之不得的失望和难堪。

事实证明,即使是到了中晚年,柳永的功名仕途心仍然很炽热。他一直熬到五十多岁,及第做官以后,还成了江浙一带的“名宦”,可见,他的儒家理想、他的兼济天下之志还是很强烈的。柳永在景祐元年(1034年)高中进士后出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推官。他到任月余,“改变过去作风,勤于职守,很快得到州官员吕蔚的举荐”。(新编《福建省志·人物·柳永传》)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也说:“景祐中,柳三变为睦州推官,以歌词为人所称,至官方月余,吕蔚知州事即荐之。”这说明柳永在仕途上还是力求上进的。庆历四年(1044年),柳三变“为改变仁宗对自己的不良印象,改名为永,才得入京任著作郎”。(新编《福建省志·人物·柳永传》)“著作郎”就是在皇帝身边汇编“日历”(每日记录时事)的官员,可见柳永在仕途进取上是用心良苦的。中晚年的柳永尚如此积极于仕途,那就更不用说天禧三年(1019年)的他对仕途功名是何等在意了!因此,回过头来看,《鹤冲天》一词,乃是他应试失利时说的无奈之言、愤激之语。柳永不仅不曾忘怀功名,而且在第一次科考失败到最后进士及第的三十年间,为功名做过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桃坊.柳永词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第8篇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中的某种情感,远道而来,或觥筹交错,饮酒赋诗;或两情依依,互诉衷肠;或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或高山流水,一唱一和。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诗歌中表现“离别”主题的名篇佳作似乎远远多于表现相聚的,即使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这样的表现文人聚会盛况的传世名篇,也难免发出“死生亦大”“盛宴难再”的感慨。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的伤感更能触动诗人脆弱的心弦,更能激发诗人敏感的诗情,也更能让诗人感悟人生的聚少离多、命途多变。具体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的情绪的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浓重的环境渲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人间词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尽管范仲淹说过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诗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观的,他们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们认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们认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主体,一切客观的存在是服务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古道边的依依杨柳,吹拂着不忍离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伦对李白的友谊;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长亭外一声声凄切鸣叫的寒蝉,让柳永的心更添几分惆怅……

二、细腻的情感刻画

浓重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而这类诗歌的主题在于抒发“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又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中。慈母把对爱子的“意恐迟迟归”寄托在“临行密密缝”(贾岛《游子吟》)中,李白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维则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无限关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与恋人别离时的缠绵悱恻、欲说不能,而高适则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豪迈,掩盖了许多离别的忧伤,给远行的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与勉励。

三、典型的意象选取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设,选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这样不仅显得意境优美,感情含蓄,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境界自出。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清王夫之《萱斋诗话》中曰:“情景名曰二,而实不可离。”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中,大致会用以下的意象。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有此种含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作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片段则将这一意象的内涵推至一个高峰。

3.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法家数》)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尽管他们“都门帐饮无绪”,但送别的酒是少不了的。在中国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更为突出的则是李白,他说:“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则更为洒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酒成了离别的佐料。

四、鲜明的衬托对比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写词人与他心爱的人离别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苍茫的海雾之中,境界宽阔,然而词人并没有因此而有“海阔任鱼游”的逍遥感,越走越远,反而越感孤独无依、与情人相见越是遥遥无期、前途越来越渺茫无望。这种境界与心境的强烈对比,还体现在其它一些诗歌中,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柳永《雨霖铃》中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既包含着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着时间的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令人荡气回肠。

第9篇

当前,语文教学不断地向老师提出挑战,既要求少讲,又要求精讲。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容量地让学生获取知识,的确是一门学问。当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口头传授时,习惯于自己阅读课文时,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可以放录像让学生欣赏,由于影片的直观性,学生们一下就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录像中人物鲜明的个性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在边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边评论。从而,学生能够很快地把握住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避免了我们以前在学习小说时花大量时间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情况,有效地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电教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剪切画面创设课文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如在看完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影片后,可以把杜十娘弹唱、杜十娘与老鸨作斗争、杜十娘安抚李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几个镜头剪切下来,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让学生口头概括杜十娘的形象,并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再把它写成两三百字的短文。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很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能产生共鸣,并且在内心深层次也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在看完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杜十娘为什么不先把百宝箱拿给李甲看?杜十娘有那么多金银珠宝为什么还要自杀?杜十娘为什么要等孙富把千两银子送过来以后才投江自杀?以上疑问,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的精神,一举两得。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欣赏能力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但由于课本中选取的篇目不多,所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意思。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诗词欣赏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并可以从课外选择名篇佳作供学生欣赏。我的具体想法如下:

1.文字输入及修饰。

利用PowerPoint多媒体大纲模式,将事先编制的大纲按照程序,逐一对每一幅幻灯片进行文字输入,内容包括需要讲解的诗词、有关诗词的背景解释等。在幻灯片模式中,对该片的文字进行修饰。让它与中国的书法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2.动画效果

在多媒体动画功能的辅助下,对输入和修饰好的诗词及有关解释,逐字逐句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使文字产生动感。

3.图像背景

图像背景设置是将一个图像文件设置为一幅幻灯片的背景,使幻灯片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与文字主要是诗词互为衬托。如,《雨霖铃》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现柳永当时内心对情人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柳永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

4.配置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给唐宋词的配置音乐,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雨霖铃》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雨霖铃》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这门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

5.扩展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所选篇目的基础上多学习几首课外名篇,以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如学习了《雨霖铃》,可以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并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设想。如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宋诗词欣赏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在其思维中注入“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一来,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

第10篇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廷筠《杨柳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审美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美读

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关键在于读,而现在许多学生读诗词还停留在唱读、念读状态。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中学生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我们提倡审美的读法,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美读”。

(一) 调动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组合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是由以前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而引起对与其在时空上接近、在情状上相似、在特点上相反相比照的食物的回忆。可见,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因此,要调动学生想象就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没有诸多生活经验的参与,联想、想象便不可能产生。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审美经验,产生了联想、想象,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才会产生相应的美感。这样,美读才有了可能。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可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造成一种氛围,使学生进想和想象的空间。这种导入设置,既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做好情感激发的铺垫,更包含运用绘画、音乐、艺术及多媒体视听艺术来开启情感之门。如教学李商隐《锦瑟》一诗,先介绍诗人凄婉的爱情婚姻背景,随后美读时再伴以古筝名曲《汉宫秋月》。醢声深婉沉郁,如泉淌幽涧,如怨女和弦,渲染了浓烈的情感氛围,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并深入到美读层次。

(二)美读组织形式

(1)教师范读。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大多配有教学朗读磁带,这给诗词朗读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录音磁带是否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朗读呢?窃以为教师现场饱含真情的美读是磁带录音不可取代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音色、音质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诗词当堂范读,那么学生更易受到感染,效果会更佳。我教李清照《声声慢》时,范读中配以优美凄清的二胡乐曲为背景音乐,深刻把握词的基调、节奏、韵律,认真领悟词的意蕴,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入角色,完全沉浸在与作者感伤灵魂的共鸣之中而发之于声。我的情感和语调随着词的内在气韵而波颤,转曲顿挫,幽咽低回。朗读结束时,我自己已双眼润湿,教室里雅静无声,学生们闪动着湿亮亮的眼眸沉浸其中。显然,此时学生情感的心扉已被打开。

(2)学生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也各异,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学生这一鉴赏主体。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美读,除了要提示节奏、韵律、情感基调等要领,还要注意设计读的方式。如分小组或分声部找不同层次不同音色的学生读同一首词,或低回婉转,或音韵朗朗,或妩媚别致,或底蕴十足,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更能使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去体会诗词的音律之美和意境之妙,从而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做好准备。

二、美赏

(一)制造欣赏氛围,激发审美情趣

可通过音乐、绘画、语言和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多角度地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这种以“趣”入手,结合诗词内容精心营造一种美赏氛围的教学策略,尤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创设特定情境,体味意境美韵

教学中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想象大增,而且情感激越。教学的责任,就是教师以同样诗意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境界,把握写作旨趣。如教柳永《雨霖铃》就可采用图画展现法,先让学生欣赏一幅明代的《雨霖铃》插图(明代刊画,引自《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321页),然后播放一段音乐电视片《送别》,学生渐渐沉浸在一种清凉幽婉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畅谈美读体会,学生们得出最强烈的感受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我把这一点作为赏析讲解的切入点,让学生深切体会词境中“长亭、兰舟、江水、寒蝉”、“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暮霭沉沉楚天阔”等意象所寄蕴的诗人的情感,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觉空间和想像空间,打开了学生欣赏作品美韵的视窗。

三、美说

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凝练、准确、优美和雅致,有助于把诗词意蕴、意境等审美因素原汁原味地传达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作者审美体验的理解,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我教柳永《雨霖铃》时,在对“长亭”这一意象进行赏析时,引述了“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等名句,加深了学生对“长亭”这一意象在词中所包蕴的含义的理解;讲“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吟诵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胥觅封侯”,欧阳修《蝶恋花》“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名句,探析了“杨柳”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殊的指代含义;在对柳永词风格进行赏析时,我把柳永词与苏轼词进行比较,引述了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记载:“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生动地说明了柳词的婉约风格与苏词的豪放风格。这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催化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欣赏,同时又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此外,适当地采用排比、通感等文学性较强的修辞语言,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也是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美赏方法。

第12篇

一、囤中有“米”心不慌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修辞方法、描法、抒情手法。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互文、双关、对比、用典等。描法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视角变化、感官结合、烘托(含正面衬托和反衬)等。抒情方法常用的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熟知以上的各种表现手法,就是大脑中有了“米”,这仅仅是做好这方面题的第一步。

二、考点源头在课内

语文考试的考点并不是随意的、漫天的,像各个表现手法的考点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择的诗歌中均可寻到依据。笔者就各个考点到课内寻找源头。

(1)修辞手法。①比喻。在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把自己的亡国之愁、故国之思比作一江春水般滔滔不绝、绵延万里。贺铸的《横塘路》更是精彩,“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连用三个比喻构成博喻,写尽心中的无限闲情。②拟人。在晏殊的《蝶恋花》中,有“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佳句,月亮是那么的不解人意,惹得闺中人彻夜不眠,思念心上人。这句话和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赋予花儿鸟儿以人的感触,都是拟人的好例句。③夸张。在杜甫的《登高》中,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竭尽夸张,写尽秋天之景。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滕王阁的高。④修辞中比较重要,近年来在试卷有所出现,容易为学生所忽视的修辞是借代。在柳永的《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其中“兰舟”代指舟子,《滕王阁诗》中“佩玉鸣鸾罢歌舞”用“佩玉鸣鸾”代指,《琵琶行》中“门前冷落鞍马稀”用“鞍马”代指客人,“终岁不闻丝竹声”用“丝竹”代指音乐。⑤对比。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对战士的同情。⑥对偶。在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2)描法。景物描写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动静结合的绝佳例句,教材中,王维的《山居秋暝》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静后动,动静结合。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酒醒后的画面,惹人悲伤。景物描写中也有衬托和反衬的运用,如晏几道的《临江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成双成对的“燕子”反衬出人的孤寂。而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则是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3)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就是诗人直接说出心中情感,比较容易辨别。像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收束全词,亮出词眼,直点愁情。而间接抒情中,词人主要借助景物来抒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写景最终还是为了抒情。柳永的《雨霖铃》篇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运用了寒蝉、长亭、骤雨几个意象,开篇营造一种悲伤的离别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借景抒情,在词作中屡见不鲜。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通篇集中一个意象梅花,词人借咏叹梅花抒发个人的气节,是为托物言志。于谦的《石灰吟》也属于同类手法。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是借古抒怀和借古讽今,可以通过分析典故以及对词人的知人论世来解读词作的深刻主题。

三、审清题意是关键

遇到诗歌的表现手法题,要审清出题人的隐含提示,不能答非所问。首先,出题人明确交代了要回答“哪种修辞手法”,那就指明两个方向,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只能回答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哪种”明确为一种。一些学生的做法是写出了自己头脑中积累的所有修辞,世上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是甲就不是乙。其次,有些手法题,没有明确答题方向,但问题的出现是跟在前一问或一个概括内容的语句后面出现的,那么,手法题就是紧承第一问或内容来的。假如前一问问得是抒发了什么情感,再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题一定是指明了抒情手法的方向。假如前一句问描写了什么景物,那么一定是要求考生回答描写的手法。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在这里,问怎样“写鹰”,答案应为描法,“什么表现手法”,答案唯一。所以这题最终的参考答案是衬托或烘托,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又如,(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其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题第一问着笔在情感,所以第二问该思考抒情手法。“哪种”为一种。诗句很明显在写景,所以该题的最终参考答案是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