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时间:2023-05-30 10:3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第1篇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 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第2篇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动物对下雨的预报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

蜘蛛结网,久雨必晴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蜘蛛爬出来结网,说明天气很快就转为晴天。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第3篇

1、晚霞行千里晚上有霞的意思:的时候第二天天气会很好,可以出行。

2、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2)“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一、看云识天气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二、看风识天气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三、看天象识天气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四、看物象识天气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第5篇

关键词: 日照俗语 民俗文化 生产活动风俗 生活活动风俗

关于俗语的定义与性质,语言学家各有解释。在社会传承文化中,俗语是各民族语言、各种方言所共有的语言现象。就俗语的整体而言,其内容纷杂广泛,包罗万象,雅俗多姿,金石与泥沙并存;社会历史、民俗、技艺、道德伦理等诸文化事项多入其中。[1]P169例如,温端政提出:“俗语是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是以语言形象、生动、活泼为特点,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为宗旨,具有风格定型的语句”。[3]它们大多数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口头传述,长期积累,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具有很多特性,民俗性便是其一。“俗语的民俗性指俗语的民族性和通俗性”[4],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因此,通过对俗语观察研究我们可以透视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

日照,地处山东省东南隅,濒临黄海,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建县于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其地“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5]P1山东省日照市位于东经118°35′—119°39′、北纬35°04′—36°02′之间,地处中国沿海中段,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邻青岛,南接江苏连云港,西通中国内陆诸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照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水土深厚,民风淳朴,日照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世代相传,在蓝天碧海金土地的养育下积累与创造着富有特色的乡土语言。以日照俗语为例,我们可以透视出日照市民间特有的一些跟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一、跟生产活动风俗有关的

日照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西部多山,丘陵与平原分布其间。岚山区等靠近沿海的地区以捕鱼业为主,西北部内陆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高粱、玉米、红薯、花生为主。在农村,尤其是以前农机还未普及的时候,按照农民的话说就是“靠天吃饭”,天气晴雨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自然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状况。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这大多反映在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俗语中。

1.反映人们对气象变化认识及其与农作物关系的

(1)东绛雾露,西绛雨,南绛出来卖儿女,北绛出来杀秫秫。

绛,即彩虹,在日照农村方言中中称作“绛”;雾露,即雾,和“雾忽”类似,区别于雾露毛(毛毛雨);秫秫,即高粱。此谚语使人们根据彩虹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判断之后的天气情况,以及作物的收成怎么样。意思是如果彩虹出现在东方,接下来几天内会有雾;如果出现在西方,那么将会有雨;如果出现在南方,那么以后要么会大旱,要么会大涝,从而导致农作物没有收成,老百姓的日子将不好过,夸张到会卖儿卖女;如果在北方出现,则是良好的征兆,意味着将风调雨顺,作物收成很好,所以会“杀秫秫”。

(2)八月初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在八月(农历)初的时候下过一阵雨之后没有接连着下,那么就有可能直接旱到来年(明年)的五月末。而在这段时间内,田地里的作物主要是小麦,跟农民生活最为相关的农作物。这就提醒农民提早做好防旱的准备,不让农作物大面积地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期待一个较好的收成。

(3)缸出汗,山戴帽,毕竟大雨到。

缸,指水缸。“缸出汗”,即如果水缸里有水,浸渍到外面来了,就是水缸外面是潮湿的;“山戴帽”,就是山头被云雾遮住了,像是戴了顶帽子一样。如果出现以上两种情况,那么即将有大雨来到了。在西部山区,人们生活在山脚下,这种“山戴帽”的雨,即指地形雨,指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在暖湿气流过山时,如果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可以产生对流,形成积状云;如果气流过山时的上升运动,同山坡前的热力对流结合在一起,积云就会发展成积雨云,形成对流性降水。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如果其前进方向有山脉阻拦,锋面移动速度就会减慢,降水区域扩大,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时间延长,形成连阴雨天气。因此,是有科学道理可循的。

(4)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北一阵黑,云彩向东一溜青,云彩向西小放牛的披蓑衣。

此谚语是反映天气变化的,此处云彩一般指乌云,如果乌云向南,即冷湿气流遇到暖湿气流形成锋面雨;如果乌云向北,相对北方冷湿气流来说,是暖湿气流与之相遇,也是形成锋面雨;如果云彩向东,则是到海面上空了,这边的天气就是晴天了,“一溜青”指天空一片蓝色,在日照方言中“青”指蓝色;如果云彩向西,同上一条谚语类似,因为会遇到高山的阻挡,形成地形雨,所以放牛娃就该“披蓑衣”了。

(5)旱枣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在日照西部山区,多种植枣子,板栗,柿子。这句谚语反映的就是一年的天气情况与其收成好坏的关系。意思是如果天气比较干旱,那么枣子就会甘甜一些,收成也好一些;反之如果天气比较涝,就是雨水较多,那么板栗的收成就会好一些;而如果晴雨搭配相当,即不旱不涝,那么柿子收成就会较好。

2.反映农民生产经验的

(1)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乱赶集。

此谚语反映了日照西部农村部分作物的收获时间。即七月核桃成熟,八月梨子成熟,而到了九月在集市上就可以看到柿子的影子了。

(2)青割麦子吃白面,青割谷子是憨蛋。

“青割麦子”,意思是如果想吃到比较白的面粉,就不要等到小麦都完全成熟的时候再割;而如果谷子还是青的,就割掉了,那就是笨蛋了。“憨蛋”,就是傻瓜、笨蛋的意思,因为谷子不完全成熟就割是不行的。

二、跟生活活动风俗有关的

1.反映节日风俗的

(1)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头疼;照旮旯,照旮旯,长虫蝎子都憋煞。[5]P698

此谚语反映了日照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提着灯笼到处照的习俗。在正月十四至十六夜间,家家上灯,县城会有灯会。而在农村会燃放“滴滴金”(是一种微型烟花,用手拿着燃放,会滴下金色的火星,因此称为“滴滴金”,这也反映了农民期待美好富裕生活的愿望。),孩子们会提着灯笼到处照,并且哼着歌谣:“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头疼”;“照旮旯,找旮旯,长虫(即蛇)蝎子都憋煞(憋死)。”

(2)九月九,大米干饭堵着口。[5]P699

九月九,就是重阳节。在以前,人们一般结伴爬山观景,然后晚上聚在一起吃大米干饭,因此有“九月九,大米干饭堵着口”这一说。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3)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伸手——稳拿糖瓜。[5]P697

这句歇后语反映了日照岁时习俗中跟过春节有关的民俗文化。所谓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又称为“辞灶”,指灶王爷回天庭,跟年后的初六灶王爷下界形成呼应,所以有“二十三上天言好事,初六下界保平安”一说。在春节这天贴对联,要贴在厨房烧饭的大锅旁边的“灶门头”(一种板画,画有灶王像)两边,图吉利。“稳拿糖瓜”是指二十三这天晚饭前要供水饺、麦芽糖瓜等,祭灶王,企求他能够“上天言好事”,即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反映婚嫁习俗的

(1)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5]P700

此俗语反映了日照当地人结婚时挂门帘的一个习俗。是指结婚当天,中午新娘过门之后,要在新房的门上挂一喜庆门帘。这个任务一般由新娘的弟弟(堂弟)来完成,在挂的时候,嘴里要一边念叨着“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一边上下轮一轮,然后两手举起挂上。反映了长辈对新郎新娘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

(2)今年扔(heng4)墩子,来年抱孙子。[5]P700

此俗语指结婚当天闹完洞房的人们散去,待夜深新郎新娘就寝之后,婆婆在洞房窗外扔一个木墩子,嘴中叨念着“今年扔墩子,来年抱孙子”,这反映了婆婆期待儿媳早生贵子的愿望。

(3)上床馉馇,下床面。[5]P700

“上床馉馇(水饺)”,即在结婚那天中午入洞房,新郎新娘要吃上床水饺,就是坐在他们的婚床上,一般情况下都是互相喂着吃包子,吃两个,预示着以后的生活顺利。而“下床面”指结婚第二天,即“二日”,新妇下床时要吃一碗“下床面”,预示着长长久久。

三、结语

俗语作为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广泛活跃的一分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地方、不同的时间,选用不同的素材,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交际需要创造出来的”[6],是语言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的产物,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虽然“就俗语的整体而言,其内容纷杂广泛,包罗万象,雅俗多姿,金石与泥沙并存;社会历史、民俗、技艺、道德伦理等诸文化事项多入其中”[1],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做是民间生活的文化实录。但是俗语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内容丰富,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俗语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还反映了其对生活的追求,以及美好的生活愿望。这些俗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不仅具有民俗文化内涵,还具有科学文化内涵,因此通过俗语发掘日照民间特有的民俗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

[3]王勤.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107-111.

[4]刘春清.俗语的来源及特性[J].殷都学刊,2000(2):98-100.

[5]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4.

[6]王勤.俗语的构成和意义(俗语论之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4-28.

[7]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8]刘晋利.从晋城俗语看晋城的民俗[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49-51.

[9]邓红华,田世雄.从郴州俗语透视郴州民俗[J].民族论坛,2007(4):38-39.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从教材内容看,本节内容围绕身边的现象来展开,由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三部分组成。从教材特点看,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气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和气候的复杂多样。学好本节对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内容实践性很强,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体现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

二、学情分析

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的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并感受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并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读图、析图等方法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来分析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片、视频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在德育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

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天气符号的识别。

五、教学过程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个关于天气的日记,观看的同时思考,从中你获取到关于天气的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发言。

带着我们对天气的初印象,进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多变的天气。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一)问天气

1.天气与气候

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我们这里今天的天气呢?(从身边的事情谈起,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学生交流发言。

刚才同学们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了正确的描述,你能描述下列天气吗?生交流。我们同学在描述天气的时候用到:阴晴、风雨、冷热,这就是大气情况。它有何特点?以我们烟台地区为例,十一前那周,突然来了一股冷空气,天气阴沉沉的并伴有大风,最近几天天气晴朗,说明天气的变化非常快;短短几天这么大的变化,说明天气是短时间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感知天气变化的特点,锻炼学生的思考与总结能力。

承接:天气是短时间内的,会经常变化的,那气候该怎么说呢?以我们家乡为例,10月份属于秋季,秋高气爽,降水比较少。出示招远气候示意图。(学生描述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师总结: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知识探究:你能总结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吗?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发言。

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检验学习成果。

活动:话说谚语。

2.天气的影响

承转:有人说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但是我们还经常谈论天气,那是因为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吗?

视频《寒潮的影响》

事例“我来说”

归纳:天气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我们的衣食住行,还影响到军事等。如果能够预知明天的天气,就可以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那么我们能从哪里预知明天的天气情况?

(二)寻天气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通常的方法是什么?(电视、网络、电话、广播、农谚、报纸、看云识天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收看天气预报)。

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借助报纸展示天气预报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符号,风符。

PK对决赛:巩固对天气符号和风向标的理解和记忆。

闪电思维: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假如没有天气预报,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承接:在天庠けㄖ校还常常可以看到卫星云图,你能看明

白吗?

认识卫星云图,感知卫星云图(视频)。

活动:争做优秀主持人。

设计意图:将课堂练习通过游戏的形式方式,实现讲练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天气符号的记忆,让学生看懂天气预报,

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护空气

拥有改造自然能力的人类,在利用天气的同时也改造了天

气。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我们的空气不再洁净,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时有发生。生活中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

读《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思考并回答。(生阅读,分享交流)

视频:小心“霾”伏――雾霾。

面对雾霾、沙尘暴频发的天气,我们该怎么做?

生各抒己见。

调查报告:“洁净空气,防治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是破坏高空臭氧层导致酸雨、地球变暖、自然灾害增多的主要元凶。

面对空气,如果我们不能够找到新的文明方式,我们还能在地球上走多远?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爱护空气,与空气和谐相处,共创我们未来与洁净空气的幸福生活。

第7篇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气象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农业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2、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3、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4、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5、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6、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7、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8、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9、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10、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

11、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12、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13、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14、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15、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16、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17、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18、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19、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20、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21、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22、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23、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24、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25、春雷响,万物长。

26、枣芽发,种棉花。

卫生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5、伤筋动骨一百天

社会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

学习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的两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往往具有幽默讽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甚至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

第8篇

【关键词】 巧妙插叙 顺口溜 形象的描绘 第二课堂

1 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这是学生新学期的第一堂地理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是谁在宇宙间看到地球的样子呢?这是学生的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2 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 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3.1 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3.1.1 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

3.1.2 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1.3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谜语。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然后开始讲新课,效果不错。讲课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谜语,活跃课堂气氛。

3.2 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

4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9篇

>涉水渡河

安全指引

1、如果河水清澈,河底为碎石的时候不要赤脚,以免水底的碎石或其他物体伤到脚底。如果河底为烂泥,脱鞋脱袜,以免鞋子陷入泥中丢失。但是在河水浑浊无法观察到河底细节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不要赤脚过河。

2、在水中不可抬高脚部,否则重心会不稳。要拖着步伐,慢慢地移动脚步,尽量将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上,涉水时一定要一步步地侧跨,不可以前跨,以减少水流的冲力。溪中的大石头上往往长满滑溜溜的青苔,一定要避免踏在大石上。

3、如遇到冬天或者天气寒冷的时候渡河,尽可能脱去身上保暖衣物包括鞋子,待渡过后马上穿上,保暖衣物一旦浸水会造成严重的失温。

4、在整个渡河过程中,包括有渡河工具的情况下,一定要将背包的腰带解开,这个时候背包可能是要命的负担,这一点适合所有的渡河情况,过河要解开背包的腰带和胸带扣子,预防河流中滑倒之时可以快速解开背包,脱离危险,切记!

5、万一在涉水渡河途中身体失去平衡,甚至不慎滑倒,而水流又很急时,就很容易招致不幸。因此,一定要万分沉着才行,千万不可慌乱。不论如何,首先要尽力在溪底站稳,然后才能冷静地想办法爬上岸。

渡河种类及动作要领

1、单人渡河技术

寻找结实的长棍,以肩部为支撑,长棍置于前方两米左右,身体前倾抵紧长棍,和双腿形成稳固的三角形,面向水流方向横渡过河,渡河时遵循两点不动一点动的原则,在另外两点稳固之后方可移动第三点。同时注意双腿和长棍形成的支点保持平衡,横渡线路始终保持与水流方向垂直以减小冲击力。

面朝上游,在你前方垂直抓住撑杆以便形成一个坚固的三角支撑。一步一步地移动,每一步只挪动一只脚,一定克制不要让一只脚离另一只脚太近,然后把撑杆挪回三角形的顶点,在继续移动之前确保脚安全站稳、撑杆放稳。

附图意思是:人面朝水流的上游站立,两只脚和撑杆在水底形成三角形支撑,人横向移动过河。

如图所示:人要面向水流方向如螃蟹一样向左横移过河,特殊时候(如脚下石头不稳)向前走几步也是可以的,但切忌后退,否则很容易被水冲倒。

2、双人渡河技术

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单人渡河方式的变种。

一个人按上述位置站立,第二个人站在他后面,也面朝上游,牢固地抓住前面人的背包肩带,倾身给予支撑,也像上述一样拖着脚缓慢横渡即可。

第二种方法,如果没有撑杆可用,就两个人面对面和水流成直角站立,互相紧紧抓住对方的肩带,两脚保持分开,以保持一个稳定的四点支撑。确保两人都侧面朝着水流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转身面向水流了,另一个人的膝盖就会很容易被水流撞击得往前弯。

3、三人渡河

最好的方法还是一个站另一个后面,成一条线拖着脚缓慢横渡,最前面的人用撑杆支撑。三个人应该互相紧紧抓住肩带,两腿分开,拖着脚缓慢横渡,最下游的人协调整个队伍的行进并保持队形成一条线。

如果没有撑杆可用,也可以三个人挤在一起,最强壮的人在下游一边面朝水流方向,第二强壮的人站在背朝行进的方向,第三个人面向渡河的方向。这时候有两个人的膝盖容易被水流撞击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控制好移动步伐和互相取得支撑可以克服这一点。

4、团队渡河

根据队伍的能力,你可能希望组成一个大团队过河,而不想分成单个的小组。有两种方式组织团队横渡。

首先,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如前所述,队长撑着杆,其余人在后面站成一条长支撑线。不过,如果是四五个人以上试图过河,协调每个人的移动就变得很难。队伍会不可避免地变得不直,给水流留出较大的冲击面,导致有人可能被撞倒。

一个更好的方法是构造一个箭头形编队。最强壮的人在前面,如果可能的话,再用撑杆加强支撑。两个人在他后面,然后是三个人,再后面再三个人,以此类推,并排不要超过三个人。此例中,较弱的队员要站在编队的中间位置,接受其他人的支撑。紧紧抓住前方队员的肩带,同样,由前方队员控制队伍的行进。

野外渡河战术

1、看水流――观察水的情况,是静水还是白水?河道河底情况?流向如何?流速如何?

2、选点――选择渡河的时间与渡河位置。

3、安排战术――提供备份的安全确保。

>应对洪水爆发

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

l、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5、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起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来势凶猛,且经常伴随山体崩塌,对农田和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坏极大。

TIPS

天气变好的征兆:

1 白天时,谷风一般自下而上吹,在夜间则正好相反,一般从峰顶吹向山谷下方。

2 白天(特别是早上)可见山口一朵朵的云团逐渐分化为雾气,并逐渐消散。

3 傍晚日落时,在西方山谷上空出现一片片橙色或玫瑰色晚霞(火烧云)。

4 傍晚时山下有雾,而且天气较凉(入夜寒),说明第二天天气可能较好。

5 清晨草地见有露水和霜冻。

6 夜晚星光稳定,很少闪烁。

TIPS

动物的气象谚语

1 燕子低飞天将雨

这是最常见的现象,当天将雨时,各种蚊虫因水汽及低气压的原因均在低空活动,因而燕子和蜻蜓等就会低飞觅食。

2 猪衔草,寒潮到

民间有“狗怕肚脐冷,猪怕嘴巴寒”,故天将有寒潮时,猪就会衔草垫窝御寒。这表明猪对气候变化的敏感。

3 鸡宿迟兆阴雨,鸡晒翅天将雨

鸡是喜干怕潮湿的动物,天将雨时,一方面这时的昆虫活动多,觅食容易,不愿归圈;同时在太阳下晒翅膀和在泥沙里“洗澡”就是为了防潮。

4 乌鸦成群飞叫,寒潮快来到

由于乌鸦是黑羽毛,在闷热的天气下就很难受,就会成群的飞叫,而这种现象常在寒潮到来前出现。

5 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蜘蛛靠张网捕虫为生,而风雨天会将蛛网破坏,故它会在天将晴时重新张网或补网,并且常常是在凌晨或上午的时间。

6 蚂蚁搬家,天将雨(蚂蚁垒窝,天将雨)

蚂蚁喜欢在干湿适宜的环境里生活。如果天气将进入雨天时,它们会选择高处掘新巢;如果是短时的雨天,它们也会将洞口垒高(像碉堡),而且它们搬家的位置和垒窝的高度往往正好同降雨的位置相近。以观察大黑蚂蚁较准。

7 青蛙成群叫,大雨将来到

第10篇

一、搜集性作业的设计

课改强调大语文观,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握已有资料并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的能力。搜集性的作业是在学习文本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物化的样式,传递、表达信息。

例如,在教学《故乡》之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图片,有录音,有文字介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有关鲁迅的知识,能为更好地感悟课文奠定基础。

这样的作业既轻松,又能引人入胜,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探究性作业的设计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的内容,以学生独立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作业。

例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笔者让学生回家后探究自己村庄中各个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否也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并写出对探究结果的感受和看法。探究结果是各执一词,一方赞同,另一方不赞同,说的头头是道。这次调查,培养了学生的胆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判断分析能力等等,使学生更加懂得了珍惜亲情,学会去爱。

三、调查类作业的设计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调查,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笔者先请学生课前做一些调查: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哪些自然景物及动物的变化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呢?科学家们是如何准确预报天气的?收集几条关于天气的谚语,与现实作对照,看看灵不灵。学生在这一调查过程中,将语文学习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地调查研究,既了解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又了解了一些气象知识,且都感到受益匪浅。

四、观察性作业的设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2]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观察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只有全面地了解社会,才会有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倾吐出来的话语才会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洋溢出生活的气息。

如最近发生的,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巨大心灵震撼的小悦悦事件,笔者让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更触动了同学们的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从而懂得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国家的紧密相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笔者让同学们以“拒绝冷漠弘扬美德”为题写了篇作文,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操作性作业的设计

操作性作业完成的过程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以最自然、最真实的形式进行求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能更好地深化他们对知识理的解,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为了加深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及活生生的人物,笔者常设计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来。

例如,学习完语文实践活动――《动手做一份校报校刊》一课后,笔者就布置学生每一个人亲自动手做一份关于《语文园地》的手抄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事实上,学生的实践性作业的形式还有很多。总之,只有通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我们为孩子撑起自由翱翔的天空,让他们在这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1篇

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师面临的唯一选择。这种整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信息技术在冲击旧的教学观念,淘汰旧的教学手段,跨越过去不敢想象的教学空间的时候,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生存方式,形成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导入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导入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也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语文课堂一旦使学生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之前,展示一段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教学上来。例如,讲授《想和做》(人教版第五册第三课)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显示了这样一幅画面:田野的一条小河上泊着一只船, 一个农夫带着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来到河边。我问学生:“农夫要用船把狼、羊和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想出的办法。接着,我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动画,一一进行演示,用事实验证这些办法的正误。据此,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了课文上来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丰富情感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经构建学生宽松快乐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配音朗读、配画音乐、动画漫画、可以使静态的文字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象磁石一样有吸引力,学生入情入理。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动情的语音传入耳鼓,加上优美真切的画面映入眼帘,学生定会砰然心动激起情感。

现代技术教育媒体能创设出色的教学情境,更能突破教材极限,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实现教学信息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如上《安塞腰鼓》一课,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高原腰鼓表演,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心旷神怡,“余音绕梁三日”,让学生在这雄浑壮阔的情景中接受美的教育。又如在教授《花木兰》时,播放Flas,在优美的画面里,学生感受到木兰思念情人,为国效力的真挚情感,加深了对这首叙事诗的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在讲《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之学生平素生活阅历也不够丰富,对课文中提及的云彩的类型及相应的天气状况不能有形象的认识,因而也不能很好的吃透教材。课前我在信息网上搜集下载了许多相关的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制成课件,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课文中的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多媒体按课文中云的不同的光彩,把云分为晕、华、虹、霞四种也用图片一一显示,并且用多媒体配乐朗读课文,根据课文中的内容产生相应的天气画面。最后,为了拓展云和天气的关系方面的知识,还在课件中引用了经过劳动人民实践检验了的谚语,说明这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当那一组组图片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不仅仅得到的是视觉上,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在说明文写作上的匠心独运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自然运用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当然, 信息技术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和探索的地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还是一个新话题,我们期待着会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第12篇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直观,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如教《琥珀》一文时,苍蝇、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间在那一瞬间的运动关系,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我制作了三维动画,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烦琐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苍蝇、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间在那一瞬间的运动关系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