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

时间:2023-05-30 10:3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暗示效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暗示效应

第1篇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使象牙“少女”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的愿望实现了,与她结为伉俪。这种由于真诚期待而出现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在动物与学生中分别做了实验研究。

罗森塔尔把一群小老鼠分成两组。A组交给一个实验员,并告诉他这一群老鼠特别聪明,要好好训练;B组交给另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是一群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穿行迷宫的训练。对于老鼠来说,走出去就有食物,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它们会经常碰壁。只有有一定记忆力、一定智力的老鼠才有可能先走出去。实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比B组老鼠聪明,都先走出去了。事实上,这两组老鼠都是普通的老鼠,只是罗森塔尔教授在告知实验员时暗示了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于是,实验员采取的方法与对老鼠的期待就不同,从而造成了奇妙的结果。

这种实验被罗森塔尔等人同样地运用于学生的研究之中。1968年,罗森塔尔等人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做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最佳发展前途”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最后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其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暗示的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成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积极的暗示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暗示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暗示。

此外,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对人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和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世界上最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全集》 编著:赵一 等)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后进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 班主任工作

我国大学生在参加高考前,通过严格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养成了时刻有人管理的习惯。一旦他们进入高校,离开家庭,首次独自在外生活与学习,会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大量时间与自由,可很多人对个人发展方向却还没有定下明确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经过淘汰,每个班级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后进生:他们逃课,彻夜上网,虽然不犯大错误,却小毛病不断。这些后进生往往是班主任最头疼的对象。如何转化这些后进生,防止他们犯错误,走歪路,成了班主任的重点工作。

殊不知,每个人都会有发光的一面。往往后进生蕴含着无限潜力。他们像是一块块泥巴,不经艺术家的雕刻,只能静静地躺在泥地里,永远成不了生动美丽的雕塑。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像是这把无形的刀,渐渐刻画出后进生精彩的一面。后进生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自信心不足,有些学生甚至会通过做出乎意料的事情吸引大家的目光。如果班主任能很好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则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期待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相信事情就会顺利进行,且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是暗示的力量。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围了一条自认为是很不错的围巾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围巾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围它去上班了。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班主任如何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影响班级后进生的情感和观念,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改变其学习生活现状呢?

一、语言暗示

语言是一种精神力量。暗示效应中,语言的暗示在于通过简单的问候、温和的语气、夸张的赞赏,使人如沐春风,产生莫大的力量,激起学生无限的潜力。班主任通过语言的沟通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行之有效的批评能激励部分学生的斗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对于后进生,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出他的缺点批评,鉴于他的自信心不足,不但不会接受,反而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魏巍在《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说给:“中国人民中蕴藏的不可测量的潜力,有如揭开地层之后喷出的冲天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人与生俱来就有记忆、学习与创造的莫大潜力,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比所能想象的还要大得多,关键在于如何开发。例如我班有位学生,文化成绩一直较为落后,进入实验室学习织布操作时,他完成的作业虽然费时长、颜色用得很杂乱,但是效果很好。如果这个时候,班主任仅仅是根据专业教师的评价,直接告诉他哪里需要整改哪里需要提高,就可能得不到应有效果,反而会降低他织布的热情甚至会放弃这门课。她故意没有看见他的名字对全班说道:“哇,这是谁的作品?这颜色用得真大胆,将来一定是个成功的色彩搭配师。色彩搭配师可是现在最流行的职业呢!”第二天,那位学生就主动过来找到班主任问:“老师,怎样能成为色彩搭配师?我想成为一名色彩搭配师。”这就是暗示起到了作用,他为自己确定了目标,从而有了努力的方向,并且带动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改变了一贯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可见暗示语言的力量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二、行为暗示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论语.子路》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有些场合,给予学生行为的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开学首次下课,我看到地上有滚落的纸团,桌上有吃完丢弃的包装袋,同学们却施施然起身就想走。我想板起脸把垃圾的主人叫停训一顿,让他们打扫干净,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很好的一次行为教育机会么。我请大家坐下,当面弯下腰开始捡纸团,捡了一个,再捡第二个的时候,课堂其他同学们就开始纷纷低头看地上是否有垃圾,并主动把脚边的纸团包装袋捡起,之前扔了垃圾的几个人看了看周围,也把自己扔的垃圾捡起来了,走时投入了教室后面的垃圾箱。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后每次上课,他们都会默契地带走废弃品,即使是最喜欢扔垃圾的男生,也不好意思留下垃圾。这样,同学都潜移默化地养成了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庄子・天道》说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有时行为暗示更胜过语言暗示。

三、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个比较微弱而又持久地影响人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情绪状态,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能让学生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现在许多学生都会迷茫,后进生更加会因为没有自信心,缺乏目标,而在茫茫学海中迷失自我,找不到出路。积极的心理暗示像是一盏灯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是一处暗礁。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说明每个人都有优点,成功的人把优点放大了,失败的人把缺点放大了。后进生有时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会执著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甚至会放大这些缺点吸引家长的注意。这说明他们没有很好地认识自我,这时可以通过组织班会“金子挖挖看,石头敲敲看”这样的活动查找优点和不足,让每个学生都举出十个优点和三个缺点,后进生找不满十个优点,缺点又不止三个的时候,就让其他同学扮演矿工帮忙找闪光的金子,积极发掘后进生的优点,而后把这些优点放大,让后进生很愉快地接受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班主任可以通过评语肯定这些优点,让后进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扬长避短,一展所长。

皮格马利翁效应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当时具体的情况进行暗示,引导后进生的性格、意志品质、生活习惯、学习成长方面发生改变。暗示效应就像是一缕阳光,光亮小却能照亮黑暗的地方。通过暗示效应,让后进生意识到自身的优点,开发潜力,积极地朝进步的方向努力。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51-01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都必须谨小慎微,因为孩子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引导学生在调整考试心理时,变“我一点底儿都没有,我恐怕要考砸”为“别人行,我也行”;家长不应当对孩子说“你真懒”或者“你怎么就这么笨”,因为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真的变得“很懒”或“很笨”,即使他本来很勤快也很聪明。

自从承担新一届班主任工作以来,笔者尝试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注意回避心理暗示的消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训练学生早操入场时做到“快、静、齐”为例,在集队音乐播放之前,笔者事先告诉学生做操整队的要求是“快、静、齐”,这样就给了学生第一个“快、静、齐”的心理暗示。在学生离开座位走向操场时,笔者反复强调几次“快、静、齐”,不断强化这种心理暗示效应,学生自然会走得快点。当然,第一天肯定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笔者借此观察到哪些学生有磨蹭的习惯;第二天做操时,笔者继续重复“快、静、齐”的要求,同时继续观察哪些学生爱磨蹭;第三天,笔者在继续重申“快、静、齐”的同时,让体育委员在教室里倒计时,督促那些磨蹭的学生加快脚步走出教室。这样来几次,学生走出教室到进入操场所需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当然,个别学生就是始终比别人慢,始终排在最后一名,这时笔者就会对他(她)说:“××同学,快!迅速出去!”这样一来,这个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比往常加快速度。重复几次后,学生不停接受“快、静、齐”的心理暗示,从而自觉提高了早操入场的速度。

这样不停督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反复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效应,最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前,笔者往往会对那些爱磨蹭的学生猛批一通:“你怎么这么慢,就你一个人拖后腿!”两种方法一比较,毫无疑问,前者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效应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效果要比后者好很多。如果笔者不停地批评拖拉的学生“你慢得跟乌龟一样”的话,那么这个学生有可能即使本来不慢,也会认为自己慢,最终真的变得像乌龟一样慢。

再以培养班风为例,培养良好班风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班主任对每个学生所说的话和所做的评价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平时在班上,笔者通常以班级的同学为榜样,如赞扬某同学做事有条理、某同学善于利用时间、某同学学习认真、某同学上课积极发言、某同学学习进步很快、某同学乐于助人、某同学敢于拼搏、某同学富有美术天分等,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每当一个学生有闪光点出现时,笔者也会尽量抓住时机对其当众表扬,让学生之间彼此欣赏、相互学习,并且这种当众表扬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有句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想必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的结果。让学生在周围的同学身上看到阳光、积极向上的一面,使他们觉得自己身处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这种整体氛围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让更多学生自觉地好好表现。这样,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被带动起来,从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反之,如果班主任经常在班上公开批评某些学生或列举种种违纪问题的话,有可能会让学生经常受到消极影响,则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第4篇

学生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它具有强大的功能。儿童教育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即跳出自己的圈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社会、国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通过集体生活,孩子们接触面扩大了。在集体中,教师的爱是集体成员积极上进的重要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集体生活中,模仿是指在集体的一定刺激的影响下而产生与他人相似的行为;在班集体中,越是有威信、有影响的人,其暗示效应越高,容易引起别人的模仿;在集体生活中,集体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影响集体心理气氛和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最完善的阶段。集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其成员是对于整个群体和每个个体都有意义的共同价值。学生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使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

一、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它具有强大的功能。

(一)关心身边,感受温暖。

现在的中小学生,讲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教育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即跳出自己的圈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社会、国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而如今独生子女多,大多数孩子在较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别人为自己服务,很少有机会去为他人做些什么。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集体这块沃土,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运用集体的魅力感染孩子们,使他们关心的重点由"自我"转变到"他人"和"社会"。

(二)适应变换,争做主人。

校园也许是社会中最纯净的一方沃土,但集体仍旧是一个小型社会--儿童社会。告别了家庭的温馨呵护,远离了幼儿园老师的温柔话语,孩子们猛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学生,每天要学习很多知识,按时完成作业,和别人比高低,突然之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中。通过集体生活,孩子们接触面扩大了。在集体,有老师、同学,它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这就使得集体成员间的交往突破了亲缘的界限,具有了社会性质,而孩子们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也进行了角色的转化,已经不再是只受保护的对象了,作为集体一员,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享受集体生活的权利,争做集体的小主人。这种角色的转换,是每个人准备进入社会、做社会主人所必需的。学校的各种规则,则使孩子们不断地学习如何适应社会。

(三)发展个性,健康成长。

只有在集体中,儿童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个性化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行动、认识、智能、兴趣、思想、情感等所有个人特质的综合发展。集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为媒体,通过儿童主体性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儿童的的个性。

实践证明,优秀的集体可以使个人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优秀的集体能够给予个人丰富的精神财富。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配合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责任与荣誉,可以使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了解集体功能,发挥集体魅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强大集体的教育力量是由于其本身的特殊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决定的。

集体的凝聚效应

集体的凝聚效应是指集体对其成员有一种吸引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能满足青少年儿童多种不同的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儿童对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他们需要朋友,希望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朋友,对朋友的信赖逐渐超过对家长的信赖。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孩子们能够体验到被理解的幸福。这更加促使孩子愿意加入到某一集体中,希望受到集体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这个集体的认可。而一个良好的集体总是充满着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爱护,可以不断地满足孩子们对于爱的需求。

值得强调的是,集体可以满足孩子们成就的需要。要知道,孩子们普遍具有一种探索、创造并且取得成就的需要,当孩子们通过努力,在某个方面取得哪怕一点点成绩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然而正如刚才所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得到集体中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不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魅力,更会在集体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们不仅得到多种需要的满足,同时还逐步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只有集体每个成员都对集体负责,主动承担集体义务,逐渐形成集体意识,产生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的时候,集体才真正具有凝聚力,才能产生凝聚效应。需要指出的是,凝聚效应也具有两重性,防止狭隘小团体思想的滋生,是教师在集体教育中需要正确引导的。

集体的驱动效应

驱动效应是指集体的影响能使集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态度,形成个体内部的驱动力。

集体中多种心理因素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是驱动效应得以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这多种激励作用汇聚、融合成集体本身的动力系统。这些激励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

1、师爱效应。

在集体中,教师的爱是集体成员积极上进的重要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爱一个人就等于塑造一个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可以产生正确的教育方法,爱学生可以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教师的爱可以毫无选择地、公正地给予每个学生,尽力摆脱偏执狭隘的感情。教师的爱不应该是溺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体贴照顾,而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是诲人不倦的爱,造就一代新人的爱。

2、集体规范、舆论的作用

集体的规范、舆论,对于积极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与支持,对于消极落后的行为则是一种约束。

3、超越自我意识的作用

在集体中,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通过相互比较,不断地发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同时也能发现自我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超越意识。

集体的同化效应

良好的集体能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同化效应是指集体成员在活动中,接受了集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

1、模仿

在集体生活中,模仿是指在集体的一定刺激的影响下而产生与他人相似的行为。模仿一般分为自觉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自觉模仿是在集体的号召下产生的;无意识的模仿则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模仿。一般来说,小学生对于榜样的模仿要经过一个过程:从盲目的模仿到选择地模仿;从模仿自己的伙伴到模仿周边的成人;从模仿身边的人到模仿影视中人物;从外部行为的模仿到心理品质的模仿。

2、暗示

集体中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集体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集体成员的心理或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其出现与集体的意志相一致的倾向。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暗示性,它是我们生活中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小学生能否接受暗示的影响,主要和一下因素有关:

(1)主观因素

主要受暗示者的性格、智力水平和对暗示的意识程度等。集体中,缺乏主见的孩子容易接受暗示,而自主性较强的孩子则不易接受暗示;聪明的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暗示,而反应迟钝的孩子则不易接受暗示。

(2)客观因素

如果暗示者的威望较高,则孩子容易接受暗示;受暗示的人数越多,个体越容易接受暗示。在道德行为判断上,孩子们在人数多的情况下容易受暗示,而在学习上,则易受教师或成绩优秀者的暗示。在班集体中,越是有威信、有影响的人,其暗示效应越高,容易引起别人的模仿。

3、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主要是指在集体中,学生的种种情绪体验通过表情、姿态、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感染他人,从而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在少年儿童期。孩子们对于情绪情感的体验具有不深刻、不稳定的特点,容易接受外界的情绪情感的影响。在集体生活中,集体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影响集体心理气氛和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生气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中,接受着各种积极的情绪感染,会不断地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活泼开朗、坦率的性格。相反地,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死气沉沉、情绪低落的集体中,则孩子们也容易形成孤僻、多疑的不良性格,不仅容易挫伤他们的上进心,更会妨碍孩子们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他们,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另外,教师主动贴近孩子,用自身的热情、乐观等情感感染孩子,也可以促进孩子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

4、从众

从众是指在一定形式的集体压力下,孩子放弃个人的立场,在观念上,行动上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班集体中,常常见到"随生附和","人云亦云"的现象,这些都是从众的表现。主要因为孩子的年龄小,依赖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从众。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考虑这种从众心理,在参与学生的讨论时,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并巧妙地利用这种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促进集体的团结,树立良好的班风。但也要注意从众所具有的消极作用,避免挫伤孩子们的积极创造性,积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创新精神,直到形成正确的决定。以次来促进班级良好气氛的形成。

第5篇

说是在古希腊的塞浦路斯,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性情孤僻,喜欢独居,并且擅长雕刻。有一天,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他理想中的美女,他天天凝望着美女雕像,把全部的痴心和热情放在了这座雕像上。终于,雕像被他的爱和期望所感动,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美人,于是两人结为夫妇,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有趣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常常借助这个故事来说明心理暗示的作用,也跳开这些神话传说,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心理暗示进行了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设计和实践的。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从学校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的学生,为他们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试完毕,罗森塔尔在没看测验结果的情况下,随机选出了20%的学生,然后以赞美的口吻告诉相关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些的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提高。

由于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所以那20%的学生,并非都是成绩一直优良或者智商较高的孩子。罗森塔尔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了学校的老师,老师再用他们教学中的行为和情绪暗示这20%的孩子,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增加了“我是最棒的”信念,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成绩。

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暗示是怎样起作用并且带来效果的――虽然不能如神话传说那样把雕像变成活人,但是对个体的塑造和激励作用却同样惊人。因此,人们以神话中男主角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实验,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由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这个实验具有重大贡献,所以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暗示的“红”与“黑”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教育领域,鼓励与正面的引导能够帮助人们发挥潜力,做到更好。那么在其他领域,心理暗示是否仍然有这样神奇的威力呢?

来说说两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

一战期间,前线流行一种心理恐惧症,叫“弹震病”――是因为炸弹的爆炸导致士兵长期受到惊吓而导致的。这种病患,轻者无法正常参加战斗,重者四肢瘫痪,丧失行动能力,但从医学的角度却检查不出任何病情。当时,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作为随军人员参加了战时治疗。他让士兵们信任的上司亲口告诉那些患病的士兵,他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医生,肯定能够治好他们的病。然后,他找来一支笔,在一个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双腿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各画了一个圈,并肯定地告诉患者,次日便会有知觉。第二天复查时,那个士兵果然觉得膝盖下方有了一些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往小腿下方画圈,最后画到脚面上之后,这个士兵便痊愈了。

而另一个故事则说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在战俘身上做的一个实验。

纳粹将一个战俘捆绑起来,蒙上双眼,把他的胳膊从墙上的一个小孔伸到另一个房间,然后用器械在战俘的手腕上扎了一针,并且告诉战俘,现在对你抽血处死。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嗒嗒声,哀号一阵后气绝而亡。

事实上,纳粹并没有抽这个战俘的血,滴血的声音是模拟的自来水声。战俘的死应该归咎于他的自我暗示:把嗒嗒声想象成自己的血流出的声音,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血流而亡,极度的恐惧使身体产生化学变化,最后真的死了。换句话说,这个战俘是被自己吓死的!

这两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暗示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积极与消极的结果,也同时告诉我们,不仅在教育领域,医疗、刑讯等生活工作中的诸多领域,心理暗示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心理暗示与权威性谎言

那么,心理暗示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其实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心理学家们已经给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心理暗示要想发挥作用,其中必须存在“权威性谎言”。

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心理学家们相对于学校老师是权威者,老师相对于学生也是权威者。又由于非权威者总是相信和信任权威的,所以老师对心理学家的话言听计从,而学生也会对老师给予自己的期望深信不疑,于是就出现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结果。

同样,心理学家麦独孤用心理暗示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他也运用了“权威性谎言”的技术――他让士兵们信任的上司(权威者)告诉患病士兵,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医生,以树立起患病士兵对他的信任和信心。于是,当他成为患病士兵们心中另一个权威的时候,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比平常更具威力,更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显然,在最后一个故事中,权威与非权威的对比也是分明的――相对于战俘而言,对他实施刑讯的纳粹是当然的绝对的权威。而正是因为战俘相信,纳粹有决断他生死的权力,所以他才会在一句宣判和特殊情形中,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利用积极心理暗示

第6篇

【关键词】破窗理论;大棒政策;金元理论;心理教育暗示

“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的,是说:有人打破了建筑物的玻璃,而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最终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

这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法。它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逐渐产生影响的过程,它用一种暗示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影响。比如上课时,一个人打哈欠,很多人都会跟着打;别人咳嗽,你的喉咙也会发痒等。心理暗示主要是被暗示者从别人和自己这儿获得某种暗示,使这种观念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生作用。当然它既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如何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

破窗效应在教育上屡见不鲜。比如,一个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其它学生就有可能从中得到某种暗示,认为教师是“无能”的,因此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站起来与老师“作对”,从而使课堂纪律变得无序;如果自习课上有一个人讲话,教师没有制止,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开始讲话,课堂纪律一片混乱;如果有一个学生作业没有写或没有交,而教师又没有找没有问,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学生不写作业,不交或迟交作业……

这些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事情,当代独生子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学生出现了这些问题要不要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管的过程中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这些都是班主任要考虑的问题。曾经某位做过教育领导的人说过一句话,“不要总是用过去的生活来教育这一代人”。而我认为当今学生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就是缺乏了朴素教育,缺乏劳动教育。

一个窗户不修,就会导致一大片玻璃破碎;一个学生不管,就会导致一大批学生沉沦,“破窗效应”不可忽视。庆幸现在很多一线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一些教师只是“狠”字当头,不放过第一个犯错误的学生,总想来个“杀鸡给猴看”,结果由于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以致师生关系越闹越僵。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不对,只能说方法有些偏激,可用却不可多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不能用过去来衡量现代,现在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班主任应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其实破窗效应中还应该有另外一种解读。如果班内有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会不会对其它学生同样起到好的暗示呢?我认为应该是存在的,学生会有表现欲,很多时候都希望能够得到肯定和赞许,因此可以在班级中树立多个优秀典型,运用心理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比如每次月考结束要组织表彰大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彰,发放奖品并在班级中张红榜宣布;比如评选班级本周道德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最佳宿舍等等,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当然只表彰先进肯定是不够的,同时也应评比最差宿舍、最差表现个人,以寻求对比,激发学生的荣辱观和上进心。长期坚持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这种方法可以套用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这是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美国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金元,跟我走的拿金元,不跟我走的大棒伺候,打完后在揉一揉给点金元。运用到教育上就是我们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时,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打揉结合有时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大棒”,学生对你充满了恐惧,师生关系僵硬,不利于和谐班级的形成;只有“金元”,学生就会藐视你的存在,认为你无能,班级纪律一片混乱。古语有云,“刚柔并济,方是取胜之本”,单一方法远没有综合法来得有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心理暗示;生活;影响

一、心理暗示的定义

心理暗示,是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指人或环境以潜在的方式向人体传达某种信息,人体在潜意识下受到信息影响,作出相应的行为活动的心理现象。

二、心理暗示的分类

1.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指有直截了当地发出暗示信息,使受暗示着直接接收信息以作出预期目标的反映。间接暗示指暗示着含蓄传达信息,使受暗示者有一个心理反映过程。

2.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

自我暗示是人主观心理活动由思想意识与潜意识下支配行为活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启示、提醒、命令。他人暗示指暗示信息源自于他人,由于他人发出的暗示信息影响自身心理活动作出反映的暗示。是个体与他人交往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身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

3.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激发调动人的潜能,发挥出最大的能效。而消极暗示则是指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心理暗示对生活的影响

心理暗示是人的情感和观念,被暗示者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暗示人的暗示信息从而获得下意识的影响。对于善于运用心理暗示的人,心理暗示的力量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法宝。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人们积极向上,自信而主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人们心态消极,做出负面的行为活动。

1.心理暗示对生活的积极影响

(1)心理暗示能够提高人的潜能。通过固有方式,坚持不断,潜移默化地对心理暗示输入正确的、积极的内容,控制习惯,影响行为,从而达到修炼气质的行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就是激发潜能的“兴奋剂”。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不良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激发潜能,使人受益终生。

(2)心理暗示是最好的教育者。通过运用 “皮革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在教育中,拒绝随便给教育对象贴上负面的标签,应多用激励手段给予教育对象正能量。在充满信任和欣赏的环境中,人们极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向着更好地方向努力,随着心理暗示对心态的积极影响,个体行动也愈加积极,最终表现出更好的成绩。不管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暗示还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暗示,心理暗示都将产生较好的激励效果。

(3)心理暗示是最好的医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以促进脑中有益激素的分泌,增强身体健康。良好心境的建立,可以使人体身体机能上向有益于病情稳定和消除的方向发展。

2.心理暗示对生活的消极影响

心理暗示是操作人体潜意识的有效途径,不利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消极行为。

(1)心理暗示的传染作用。完全确定的态度会使人放弃对不同意见的思考,而这种确定往往是错误的。心理暗示的消极作用也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犯罪行为的传染性是众所周知的,犯罪高峰或者流行性犯罪的存在说明,思想会受各种心理暗示的影响,从而引导个体做出错误的行为。

(3)心理暗示的信仰行为导向表现。他人的消极暗示会利用信仰工具引导被暗示者做出负面行为。这种暗示的他人消极暗示的表现,思想和潜意识受到不科学的支配从而引导被暗示者的行为举着。

心理暗示是人类与生俱来并客观存在的心理活动现象,对人类个体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借助心理暗示这一隐形工具,积极运用于人体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对人类发展塑造的关键期产生较大影响作用。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思考问题上应多从积极乐观,引人向上的角度出发,引导发展人类个体良性心理暗示态度,有利于人类个体在逆境中面临挑战,增强人类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和改善生理疾病,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伯特·伯顿(Robert A.Burton).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

教师情态是贯注于教育教学的精神能源、包括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愿望、志趣、情感、精神等一切内心生活,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育人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内在引领。是教师用以温暖和照亮学生心灵的精神火焰,是教学情感表现的深层化,是理性因素在情感的艺术渗透;是教师精心备课中思情渗透的晶体、语言表现的晶体;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感悟和思考。

二、教师情态的提出

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得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暗示在木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教师的情态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它不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对教育学生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三、教师情态的丰富内涵

1.得体的身体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研究结果指出,人们获得信息总量分配=文字7%+声音38 % +姿势:i:i % },可见身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度、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能够修饰、润色}}头语言,有时不但可以代替}}头语言,甚至能表达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从美学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审美趣味中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诚然,课堂教学尽管需要进入角色,但毕竞不同于舞台表演,教师也不是演员。那种手势过多,动作过大,过分地摇头摆脑,大幅度地前俯后抑,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效果。教师的情态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最容不得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呈现给学生的基木情态应是能给有声语言以补充,让教学内容充满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2.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行动、表情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施加影响,使受暗示者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用心理暗示教育学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与说服教育不同,暗示教育含蓄而委婉,避免了学生容易产生的逆反心理,融洽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使受教育者于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行为举i1=,及健康的情感志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尚不成熟、不稳定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对他们施加积极的暗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

3.高尚的价值引领

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不懂道理,不懂尊重别人,常常会感到他们自说自话、不理睬别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长者,我们不得不思考,孩子们身上出现种种毛病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和我们与他们的沟通交往方法有什么关系?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学生吗?我们是他们的老师,在与学生、与孩子们的沟通交往中,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我们自己。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学生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而且还能把我们对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受尊重。在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个理念和这项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能得到锤炼和完善,教育效能就能够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智慧,独特的工作方法,宝贵的工作经验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好的教育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使粗糙的石块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教师要因材施教,遇到突发事件,光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要讲求方法,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讲方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想自己的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先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会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讲智慧,要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必须有爱,更需要高尚的价值引领。

四、教师的情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一尊特殊的偶像,不但教师的品德修养、业务能力,就是风度仪表,在学生看来,都应符合一定标准规范。教师情态的影响指导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感染着学生,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1教师的情态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良好的情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使之不知不觉接受知识的熏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举止、装束、言谈、态度都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并产生教育效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使学生产生美感效应。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的话,则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计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术乃伊。

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情态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活泼开朗的性情,诚恳大方的待人,文雅谦逊的谈吐,都会使学生深深折服,从中感到力量、意志修养个性的美_使学生课堂注意力更集中_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效果更好,从而配合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和情态密切相关的。它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2.良好的情态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

第9篇

文/张玲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老王,最近常感到胸闷肋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而且出现了腹泻症状。老王看医生后进行药物治疗,可连续吃了一个月的药也不见效。

医生和老王进行沟通,在聊天过程中,医生得知,因为儿女的赡养问题,导致老王的家庭产生纠纷,让其心情苦闷,寝食不安。医生在劝慰老王的同时,也答应给他开一种特效药,效果非常好,其实,用的还是同一种药,不过是包装、剂型不同罢了。结果,过了一个星期,老王精神焕发地来告诉医生,药的效果真的很好,自己已经完全康复了。

为什么同一种药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其实,医生的话对于老王来说,就是一种良性的心理暗示,不仅对病人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还能够增强药效,促进病人尽快康复,这就是“药物的心理效应”。如果老王对于医生没有足够的信任感,对所谓的“特效药”也持有怀疑态度,那么,即使是对症良药,使用之后的疗效也不会很大。这也是在临床上,为什么有的医生会给一些病人使用“安慰剂”的原因。调查发现,不同患者服用“安慰剂”,其缓解感冒症状的有效率高达35%,而在治疗胃肠功能紊乱中,疗效可达50%之多。

药物的心理效应还会受到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不少人即使患了感冒这样的病也喜欢挂个专家号,其实这就是医生的权威性影响了患者的心理,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从此类患者的心理角度来说,专家开的感冒药确实比普通医生开的“有效”。这一类人常有类似的性格特点,比如好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等等。另外,病人对药物的信任感、依赖性和接受药物治疗的体验及外界的暗示,甚至药物的名称、剂型、价格和包装等,都可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

除此之外,患者自身的情绪变化同样可以影响药效。医学研究发现,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泌功能,进而影响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药物的效应自然就降低了。而乐观积极的情绪,可激活内分泌和潜在的免疫功能,让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增强,为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用药后疗效更好。特别是某些与精神因素有关联的疾病,比如心血管病、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性疾病,以及神经衰弱、头痛等,心理作用对药效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服药时,要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这样,对于增强药效和治疗效果非常重要。健康的心态不是说每时每刻人的心情都是阳光的、向上的,而是当你觉察到自己有负性情绪时,要学会接纳,不妨暗示一下自己:我需要保持好心情。这样的暗示,会使情绪张力下降,内心自然恢复平静。

焦虑情绪≠焦虑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 肖世富 医学硕士 李霞

焦虑是对应激的一种正常反应,适当的焦虑能让人鼓起勇气,去应对即将发生的危机。而每个人也都会在一生中遇到大大小小的危机,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显然,有焦虑情绪并不等于患上焦虑症,过分与过度的焦虑情绪才是焦虑症。

怎样才是过分与过度呢?首先,有事件引起焦虑大多是正常的。但如果没有明确要担忧的事情却又成天忧心忡忡,那就是过分了。焦虑症患者自己也知道没有什么值得紧张的事情,说不清楚自己在担心什么,但还是每天陷入惶恐紧张之中;或是患者现实生活中存在某些问题,但其担心或烦恼明显过度,周围人感觉患者在“小题大做”。

第10篇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摒弃消极心理暗示,倡导积极心理暗示。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小时候跟着妈妈去看牙医,他以为妈妈看完病就可以回家了。但是,牙痛可能引发心脏病,他的妈妈以前没有检查出有这个隐患,小男孩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他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手术椅上。这个阴影一直跟随了他40年,使他即使牙痛也不敢看牙医。后来他实在难以忍受牙痛折磨,在家人极力劝说之下,才答应把牙医请来家里医治。谁知,当医生在一旁整理器械准备手术时,却发现吉姆已经断气了,他其实是被40年来的一个念头(消极心理暗示)杀死的。

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学生能意识到自己有诸多的优势和潜力,从而迸发出实现个人信念与理想的动机,消极情绪骤然消失,心情豁然开朗,自信油然而生,以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为实现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锐意进取。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奠基人、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我们如果陷入自怜,人人都会躲避我们。如果学生陷入“自怜”,教师决不能坐视不管,要及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把他从“自怜”中解救出来,使之成为自尊、自信的人。很多学校把“差生”改称为“后进生”,把“差班”改称“后进班”,把违法犯罪的学生改称失足青少年,这些称呼的改变也是摒弃消极心理暗示的举措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爱默生说:“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同样,如果你天天想着美好的事,美好的心态就跟着来;只要你的意识下命令,你的潜意识就会完全接受这个命令,所以你永远不要说“我不行”“我会失败”。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它表明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

积极心理暗示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时时处处要以身作则,以广泛的兴趣、良好的心境、丰富的涵养、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气质、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眼光去影响学生,以乐观豁达、坚忍顽强、真诚笃实去感染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要信任学生,对学生满怀希望。得到教师充分信任的学生,成绩进步快,长大后也有所作为。“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这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贴切的比喻道出了教师语言的重要作用。教师进行语言暗示时无需苦口婆心的说教,应做到言之有理(揭示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言之有启(引发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言之有趣(激发学生兴趣)和言之有序(合乎逻辑)。教师通过这些语言,暗示学生的本质是好的,是有无限潜力的,缺点和不足是暂时的,而这个暂时现象要归因于环境,是外部原因造成,不能归因于他本人。切忌把学生的缺点、弱点作为一个稳定的事实来陈述,这样学生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手势是无声的语言,能起到很好的心理暗示作用。教师可根据对学生心理暗示的内容确定手势的意向性姿势。如轻拍肩头表示鼓励和赞赏;紧握拳头表示充满力量;双手向下示意学生坐下或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不一而足。教师的手势诉之于学生的视觉,远距离看不清,过近有失庄重,教师应选取适当的距离,让学生清楚地对其变化的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领悟教师对自己是鞭策还是鼓励,是批评还是赞赏,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课堂 心理效应 心理场 教学质量

1.引言

现代教育原理阐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辩证的、互动共存的,师生之间是互为主客体关系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互动式的。课堂上,体育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动脑筋、动身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精神,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潜力和锻炼身体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包含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目的态度、学习兴趣、身体投入程度等)受教师的影响很大。但同样,学生的课堂应答反应,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教师由此产生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这似乎是一个“循环”,从心理学视角,我认为这是一个“心理效应”现象。教师、学生彼此内隐的心理活动相互影响,那么,必然影响到教与学的互动程度,影响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其有效性。因此,我对心理效应在体育课堂实际应用问题,如何才能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和实施策略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促进体育课堂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2.体育课堂心理场效应的厘定

2.1心理场效应理论。

什么是心理场?“力场”、“磁场”、“电场”是物理学概念,它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场”引进了心理学,根据他的理论,凡有存在心理现象的地方就存在着“心理场”。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心理现象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伴随内部的情感和内隐的思维、意识活动,课堂教学诸因素在心理层面上构成一个“心理场”,并自始至终充满整个课堂,围绕着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活动。

2.2心理场效应动力原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触及心理层面的教学方法才是高效的。在“心理场”中,只有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精神需要趋于一致,才能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和教师内力的激发。课堂心理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心理场,二是学生心理场。两者共生共存、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学者把教师心理场称之为强势心理场,把学生心理场称之为弱势心理场。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说法,两者的关系应该如同一台“发电机”。教师是主干“轴心”,学生是围绕电动机轴的若干匝“线圈”。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一个示范动作,一个指令,就像接通电流形成了电磁场,线圈围绕电机轴转动起来。而要输出“高压电流”,是主轴和线圈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教师心理场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起到心理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产生“学”的驱动力,渴望参与运动。学生如果接受到的“心理场”很弱势,就难免不出现消极心理状态,主体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学效果肯定很差,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但“线圈”如果排列不一,处于无序状态,就会阻滞运转,出现“死机”。教学实践表明,置身于强势心理场的学生出现消极心理状态的可能性极小。可见,积极的心理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

2.3体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心理场效应的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心理场一般呈现以下过程特点:第一,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策划者,在心理场效应营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二,教师心理场是相对主动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其心理作用更多是通过影响学生心理这个根本因素来实现的;第三,教师心理场效应反映在课堂氛围上,是适时、适度地调节和掌控;第四,教师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教师受到来自学生的心理场“力”是最大的,而且关注课堂上可能随时发生的很多不确定因素,乃至家长、学校社会方面的压力。

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受教师心理影响的,但学生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从课堂心理气氛来说,学生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心理场效应的根本因素。虽说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因素共同创造的结果,但教师心理场对课堂心理场效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而得以体现的。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要触及学生的情绪情感,满足学生精神需要。那种单一、机械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场效应激发学生的原动力,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兴趣,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3.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场效应的应用与途径

体育教学行为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目的的师生外部行为的总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情感交流、强弱等多种心理场效应,并注意对比、强弱控制与转化在课堂中演示、运用,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1心理暗示效应与激发学生动机相结合。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这样定义:“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此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这是教育者有意识的活动,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不被受暗示者感知和意识到的。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特异心理学现象早就存在,且被一些智慧者巧妙地运用,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一次成功的心理暗示应用。体育课堂上,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再接受指导,多次反复,才逐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教师授课即是在传递信息,同时也是与学生不断发生心灵碰撞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二者之间建立了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广义地说,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在客观上起到心理暗示、引导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都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起到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心理场效应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动机、求知欲和好奇心,形成巨大的激励效应。体育课堂集知识、趣味、艺术于一体,有典型的身体运动等复杂性特征,需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力量,强劲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持久地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

3.2情趣教学:情感效应与学生趣味相联结。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动力。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活跃,会自觉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应该从激发兴趣入手,唤起孩子的学习动机。在现代教学中,“情趣教学”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正逐步应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这里的“情”指情绪和情感因素,“趣”指兴趣。教学活动充满热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既是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场”的重要原因,又是衡量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课堂上教师本身的情感表达和投入会对学生产生“心理场”,会感染学生,使课堂上出现某种情感氛围,形成某种情感效应。热情的教师会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的情感效应让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绪反应,学生快乐,教师也快乐,学生苦恼,教师也苦恼。教师与学生情感紧紧连接起来,在教学情境中形成了暂时的统一体,使其意图、观点得到交融,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和学习任务之间发生转移,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自身的消极情感因素,具有理解学生的敏感性,即善于觉察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和情绪变化,体验到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并做出恰当的情感表达和反应。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打造生动的情感课堂。

3.3心理效应与学生身体生理反应相匹配。

体育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运动。一般表现为速度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大小和练习的密度,即身体要承受一定运动强度的生理负荷。如果把运动生理负荷与课堂时间建立一个运动曲线,那么这个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大小,学生在什么时间出现和低谷都应当在教师的精心设计范围内,并在课堂上完全体现出来。课堂上当学生身体承受强度较大的运动负荷时,心情是愉悦的、放松的,动作难度再大也会努力完成而且不容易产生疲劳感。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难度大的动作,特别是要依靠学生意志力来完成的练习,一定要积极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使其心理状态处于“”。营造一个强势的课堂心理场,课堂才会变得轻松、从容。

4.营造体育课堂中积极心理场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体育课堂有其特有的特点,它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身体运动是主要特征。在实施策略上,主要有主体参与策略,师生互动策略,环境激发策略,激励赏识策略,等等,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4.1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一个十分重要、亟待转变和落实的教育观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尽管我们也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应该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存在“顾问”、“同伴”、“权威”三种角色,教师只有因“时”制宜地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使其相互匹配。学生则是“合作者”、“竞争者”、“学习者”等。这种角色的定位和选择与活动情境相适应才能形成良性的心理互动。

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师生之间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为此,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还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教师的观点。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心灵交融。

4.2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把自身的幽默、风趣和机智带入课堂,对学生加大感情投入,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把微笑带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并将教材内容融于一种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中,在情境之中,通过暗示、角色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练习活动中。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促进师生心理互动的重要策略。学生是师生互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生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愿望与需要,然而参与水平与主动性程度是不大一样的,这就要教师设计一定的条件和教学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3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服从于教师的主观意愿,更不能僵化地执行某些文件。总的来说,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期望达到的某种教学效果,是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认知水平、体育运动基础等。其次是全面,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体能等多个方面。最后是具体,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这有利于检测,否则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

4.4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同一水平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队形可以多样新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实际操作,采用设疑法等。

4.5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进行适宜的课堂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与交流就是师生互动的典范。对话教学是对传统家长式教学的超越。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实施心理效应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日]大桥正夫.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3]韩向前.课堂气氛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3).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篇

[作者简介]

中国总裁网金牌培训师,国际职业培训师行业协会特约理事

[桥段]

处于人群之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肯

定,进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其实,要想得到他人的喜欢很简单,那就是想办法赞美对方

,让对方感受到他的重要性。在心理学上,这种通过赞美激励他人的现象被称为“激励的倍

增效应”。

某位企业家说:“要想使你的下属始终处于一种工作的最佳状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对

他们进行表扬和奖励。”喜欢受到表扬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正面的表扬,而不喜

欢得到负面的惩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赞美他人会使对方感到愉快,更会使自己身心健

康。因为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不仅会使我们更为自信,还会使我们更有魅力。

学心理学 Hold住职场

又到新人入职忙,前脚迈出校门,后脚跨进职场。很多时候,你不知道怎样让自己尽快

摆脱“菜鸟”的尴尬,不知道如何跟同事把关系搞好,如何当好领导的下属……即便是对于

“老江湖”,摸索职场数年,表现也够勤奋够努力,为什么既没有升职,也没有发达?

职业规划专家经过长期的分析研究,提出:10%的成绩+30%的自我定位+60%的关系网络

=成就理想。身处职场,如果想处理好人际关系、赢得大好前途,我们必须要懂得复杂而微

妙的心理,不然就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如今,如何摸透别人的心理和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诊

疗成为职场人的一大挑战。

《潜伏办公室的108条心理学法则》选用了在实践中经过磨砺精心总结出的百条心理学定

律,为你逐一揭开“他/她与你”的心理之谜,对办公室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

一一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最终,你会发现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抓住对方的心理,弄清自

己的心理,有助于消除内心的不安和困惑,让自己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在职场变得游刃有余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就业机会确实不少,但哪里竞争都很激烈,要想在这千万人同挤独

木桥的职场中胜出,就要随时有所准备,抓住任何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职场新人来说

,假如能够制造出效果良好的轰动效应,说不定整个人生都会不一样。轰动效应在心理学上

,指人们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冲动和对名人事件的关注冲动,是一种迎合人们心理的效应。轰

动效应的制造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抓住一个机遇,在重要的场合妙语珠玑,或者在关键事

件中做出成绩,你就可以立刻被大家刮目相看,求得自己的空间,甚至还伴随着超值的回报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恰逢良机表现得超出领导的预期时,就会为企业带

来绩效、人才的双重惊喜,自然会形成轰动效应,从此被周围人记住。

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有体会,遇到不顺和打击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不懂得安慰自己,难

免会陷入职场泥潭而无法自拔。可是他救永远没有自救来得及时,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

诉自己“你可以的”,那一切都会有所不同。安慰就像沙漠中的绿洲,能给一个人带来希望

。安慰剂效应,最早多见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医生常会跟身患重病的人这样说:“你的

病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你一定会痊愈的。”得到医生的安慰和暗示后,病人内心就有了战

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让原本治愈率很低的病,结果奇迹般有了转机。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

叫做“安慰剂效应”。

很多时候,痛苦并不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而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在逆境中保持积极良

好的心态,不放弃自己,选择善待自己,能让自己过得更好。同样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有一

颗坚强的心,就算遭遇再大的痛苦也不要绝望,要记得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助于尽快走出

低谷,抖落尘土,继续前行。

职场是一条很长的路,只有那些时刻都不松懈、不断学习的人,才能在一次次的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