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情感的日志

关于情感的日志

时间:2023-05-30 10:3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情感的日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情感的日志

第1篇

关键词:人人网,大学生,使用需求

一、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随着大学生人群使用人人社交网络热情的高涨,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与SNS(社交网站)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现状与其心理需求相联系(齐宁,2011),探究用户网络社交的深度与广度,另一些研究从网站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效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网站的组织与发展(蒋广学,2011),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大学生使用需求和需求满足情况的研究却相当缺乏。大学生作为主要网络社交人群,应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只有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其未能满足或没有很好满足的需求,才能真正促进网站设计优化和发展,优化用户体验。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我们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为例,调查大学生对社交网站--人人网的使用状况,探究其使用需求,并进行需求满意度分析。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使用人人网最希望满足哪些需求;2.人人网各个功能的设计和使用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主要满足了哪些需求;3.大学生使用人人网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样本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笔者所处地理位置,我们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在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学生密集区域有针对性的发放问卷。从调查样本所涉及的年龄、性别、所在年级来看,调查样本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能够满足我们的调查需求,通过对样本的分析能够推断出学生对人人网站的使用状况和需求满足度。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人人网各功能使用情况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人人网上最经常使用的功能是日志、状态、相册功能,其中调查对象在人人网浏览日志、视频的比例占到87.9%,分别有76.1%和73.2%的大学生会在人人网上了解同学近况、状态,照片、玩游戏、留言互动的比例分别占到15.3%、13.7%和31.7%。可见,被调查者在网上活动主要有三方面:浏览日志、视频,了解同学近况和状态。日志功能最经常使用,但多为浏览日志,发表日志的只是少部分,表明大部分同学愿意在人人网上获得有用信息并了解身边朋友近况。

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需求分析

如表2.1所示,我们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的需求分为10类:包括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信息、巩固感情、了解动态、获得认同、归属感、放松娱乐、求知欲望。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巩固感情为主要的需求,信息、获得认同、放松娱乐的需求较弱。分析可见大学生希望在人人网上获得信息、学到知识,同时希望通过人人网获得交际方面的提升,包括与朋友进行情感沟通、巩固感情、了解朋友的信息。

3人人网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分析

我们侧重于从功能的角度考察人人网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从问卷调查分析中我们得出,日志主要满足了大学生了解动态信息、获得知识的需求,状态主要满足了展示自我、情感诉求、巩固感情等需求,相册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巩固感情、了解动态、归属感、放松娱乐等需求。从各个需求的满足情况来看,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放松娱乐等都通过多方面的功能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但是学生最希望满足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巩固感情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满足。

从以上分析中总结出大学生使用人人网以满足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扩大交际网络

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功能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或是想要关注的人和事情,通过 "加为好友"功能产生互动,从而建立人际关系,扩大交际网络;人人网不仅满足了结识新朋友的愿望,由于人人网有身份信息的认证,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老同学。

(2) 获取多维度的信息

在人人网上,用户不需要进入某个特定的话题或专栏分享来获取信息资源,所有的信息资源均可以在新鲜事页面上呈现。同时,这些信息资源的范围种类不受每个用户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规模大小所限制,确定信息资源范围的是该用户的所有好友的数量及这些好友分享,传播的信息。

(3) 构建自我形象与群体身份认同

大学生在人人网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和写日志来记录生活、展示自我、增加人气,满足每个大学生内心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心里,人人网的页面设计简单时尚,为传播信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使用人人网建构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群体身份得到认同,从中得到了社会归属感。

(4) 宣泄情感,放松娱乐

大学生通过信息的进行情感的诉求与交流,通过各种游戏以及其他应用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

4人人网存在的不足

人人网在满足大学生以上需求的同时,还有一些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发挥的效用不高

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认识的"陌生"好友仅仅限于在网上交流、相互分享信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联系,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在交流真正为现实中的好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还是持有较低信任度的态度,他们并不能将这种在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2)人人网对于满足大学生获取其他有用信息方面的需求不够

目前大学生通过人人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身边的新鲜事以及一些娱乐休闲方面的资讯,而对于其他诸如就业、考证、专题学习方面的信息很少,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齐宁.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151-160

第2篇

关键词:博客;浏览器/服务器;;SQL Server 2008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64-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得到了广泛普及,2011年初,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4.57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从网络中得到信息,更愿意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将自己的个性与思想展现出来,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传统的WEB1.0时代,无论是论坛、社区还是个人网站,都试图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却始终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直到进入WEB2.0时代,一种全新的网站运营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它不仅满足了网民的这种需求,而且为广告业务拓展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它就是——网络博客。

Blog(博客)缩写自WEB LOG,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博客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用文字、图片等素材定制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网络空间。博客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它在传播人类智慧、思想意识,以及个人的情感状况等方面有着具大的推进作用。它不仅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更加融入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因此更具开放性和建设性。博客也是一种新文化现象的象征,它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展现了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步入更高的阶段。

目前博客技术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是两大方面:⑴日志与评论发表的文字功能⑵具有图像管理的相册功能等等,但是只有不断的更新博客的相关技术,才能适应社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该文研究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追求博客新技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1 需求分析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1]。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因此博客特性如下:

时间性:每个帖子的发表日期会自动显示,同时会根据帖子的更新来自动排列顺序。这是Blog区别于普通网页之处,带有传统日记的特点 。

自主性:Blog与BBS不同,主要表现在管理权限上。普通BBS只要通过注册,取得相关权限,即可自由发言,而Blog适用的范围是个人或者固定的团体。管理权限的唯一性保证了它的自主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个人观点,无怪乎有人将它称为“自媒体”。

公开性:具有网络媒体的共性,即固定的网址,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地址阅 读上面的文章,具有公开性,类似成了一本公开的记事本。

互动性:在Blog上,如何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最流行的方式便是采用留言。其形式多样,可以个别留言,也可以统一互动。在Blog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不同的链接,这就是网络上知名的Link功能。只要用鼠标一点击就可以跳到和主题相关的其他信息页上。这种互动性是建立在不对主体作者进行干预的基础上展开进行的。

1.1 基本功能

第一部分是前台用户模块。该模块包括一下几个功能:

用户注册,普通上网用户访问博客网站后可以点击注册按钮,填写相应注册资料进行注册,注册后才拥有自己的博客页面。

用户登录,已注册用户点击登录按钮,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密码方可登录。

编辑个人资料,用户登录后可以进行编辑个人资料的操作,包括修改个人信息,联系方式,登录安全信息以及个人头像。

日志编辑功能,用户登录后可以发表日志和对已发表日志进行编辑和删除的操作。

相册管理功能,通过登录可以具有新建和删除相关权限,针对每个相册可以上传、删除添加注释。

添加好友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好友功能,将其他博客用户添加为自己的好友,在好友栏中可以查看已填加的好友,同事具有删除好友的功能。

回复管理功能,用户登录后可以对其他用户的日志和相册发表评论的操作,同时也可以回复其他用户对自己的评论以及删除评论的操作。

第二部分是后台管理用户模块,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管理员的添加与删除功能,其权限只有超级管理员具备。

管理博客用户的功能,管理员可以对违规博客用户进行删除账户的操作

资源管理功能,管理员对用户上传的照片、日志、回复具有监督权力,对于含有不良信息的资源,可以进行删除操作。

1.2业务功能

业务流程图(transaction flow diagram,简称TFD), 就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接来表示某个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2]。

网络博客管理系统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前台即客户端,客户进入首页,在首页用户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即可登录网站成为博客用户。博客用户可以进行资料管理、日志管理、相册管理、回复管理和好友管理。

后台管理部分,管理员在登录页面选中管理员单选框并在输入框输入账户密码登录后台。后台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员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

2 设计分析

2.1 设计思想

通过对网络博客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整个系统功能设计为前台与后台两大模块。前台包括服务用户注册、资料、相册、日志、回复、好友的管理。后台主要由管理员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组成。

通过以上各模块分工界面的定位,可以清晰实现对:用户、个人资料、相册、日志、博客回复内容、好友、系统权限以及其他资源的管理,满足实际生产对系统功能的要求。

通过对前后台分工的明确界定,可以在非常时期关闭前台部分。即可以在保障后台正常管理整个博客系统的同时屏蔽与互联网的连接,进一步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防卫能力。

2.2开发环境

本系统采用用技术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主要用到以下几种工具: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工程管理、代码编写及调试;SQL Server 2008——建立系统的后台数据库;Microsoft visio 2010——系统设计;PhotoshopCS5——图片处理。

2.2.3 系统配置要求

硬件环境:

服务器端: 推荐配置为512M内存,CPU为Intel Pentium Ⅳ 1700MHZ,硬盘容量为80G的微机。

通信网络: Internet网

软件环境:

服务器端:

操作系统: Windows NT/2003 Server/XP/7

数据库: SQL Server 2008

Web服务器:Internet 信息服务5.1或以上版本

Microsoft .NET 框架:.NET Framework 2.0

客户端:

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XP/7

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 6.0或以上版本

推荐分辨率:1024*768或以上

2.2.4 B/S结构

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与改进的结构。它具有如下特点:⑴简化民系统客户端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运营总成本。⑵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多方位、多层次对数据库访问和操作,通过服务器对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进行有效保护。B/S架构模式在当今最流行的跨平台语言JAVA中,显得更加便捷与高效。

3 实现方法

3.1数据库操作设计

在本系统中,对数据库的操作封装在DBclass公共类中,通过调用DBclass类对象的方法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装载数据库驱动程序; 通过建立数据库连接;访问数据库,执行SQL语句;断开数据库连接。

3.2用户主界面设计

用户主界面,是用户登录网站后的第一印象,必须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审美观点。它也是用户了解网站功能的重要窗口,用户进入个人主页后应该能很清楚的看到网站包含哪些内容,这样用户才能直观地了解这个网站并轻易上手使用。

在本系统中,为了保持风格一致,采用了母版页技术,以蓝色为主色调,力求界面清新大方。通过导航条,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博客管理系统的各个模块,点击相应的链接按钮,可以跳转到各个功能页面进行操作。

左侧边栏显示用户的个性头像、日历及有最新回复的日志主题,点击可以查看所有回复。主体部分显示博客用户发表的日志的基本信息及内容摘要,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发表人用户名查看该用户的所有完整日志,也可以查看关于此篇日志的所有回复或参与回复。

3.3 总体结构

系统总体主要分为六大功能设计,分别为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相册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回复管理模块、好友管理模块、后台管理模块。

从功能上将系统分为前台用户和后台信息管理两方面,按照流程对网络博客管理系统的进行详细设计。

4 结束语

本系统不仅基本实现了传统网络博客系统应有的各项功能,而且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从界面到系统设计都是本着方便用户的管理操作,同时兼顾管理员的管理。具有:系统界面协调度高、系统权限设计合理好、系统异常应急强、及可移置性高等特点。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于爱

我坚持的 都值得坚持吗

我所相信的 就是真的吗

如果我敢追求 我就敢拥有吗

爱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个什么东西?青春的我们就敢这样么,它已经不再陌生了,说真的,我不相信爱情这东西,拥有它有能怎样,一时的一时,爱情是有保质期的,当我们厌倦它的时候有迈向另一段情感,我们又有什么呢?甚至有些是为了钱才靠近你的,爱情能相信么?那虚伪的东西,是我们太单纯了,可是单纯并没有悲哀,我们对爱的好奇换来了一段又一段伤害的情感,这真的值得我们相信么?想到一些歌词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之前的经历,就会想到这首歌曾拥有多少回忆,或许吧

有些爱是很纯美的,就像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空间的日志说男的为了救女的,付出了生命,是的,那很令人感动,但问世间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呢?如果你问我;问世间情为何物?我会直接回答:废物!曾经的欺骗,我已经学会了忘记,它真的不是现在的我们能面对得起的,认真得越多,我们只会悲伤更多。或许只有尽力过的人才明白,有时觉得你们很夸张··失恋又怎样,转眼就可以把它忘记了,就像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或许是因为经历的太多使自己变的那么忧郁。那么爱上了黑色,爱上了寂寞……对于它,我该怎么做?我真的不想想那么多…。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平台 爱的教育 QQ

随着网络的日新月异的普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本子、一支笔、一张嘴走天下,要想走进学生的心里,就需要接受他们的方式,而网络就是一个与他们交流的平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近半年的学生工作中,我通过QQ聊天、邮件及网络日志等各种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大的感触就是要用春风化雨般的热情和爱为学生营造教育的春天。

一、QQ邮箱诉衷情

“谢谢您,杨老师,……以后我会努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多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改正自身的一些不足,您不必担心我,我会好起来的,再次谢谢您的回信。”打开00邮箱,看到这封来信,我欣慰地笑了。这样的来信在信箱里还有很多。这也是我和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随着网络普及化。尤其是学生个性的各异,在和学生交往中我感到很多学生还没有勇气和信心与老师面对面交谈,喜欢用书信的方式和老师交流。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此在工作中和学生通过QQ邮件交流是一个好办法。

当学生对某件事想不通时,当他们有什么想法时都会发邮件给我。给学生作了讲座,学生会写信反馈对讲座的建议和想法;一些非班委也会对班级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向我介绍班级的情况,以便我能及时了解班级动态;节假日,大家会发来QQ贺卡,表达对我的祝福……一封封恳切的来信,一封封热情的回信,加深了我和学生的感情,也搭建了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二、QQ聊天传心声

在众多网络聊天软件中,学生最常用的是OO聊天,所以作为老师,一个希望走进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我一接手班级就将自己的QQ号向全班公布,并要求加入各班的QQ群,让群主将我设为管理员。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可以通过QQ群及时班级通知,在公告里写些激励的话语鼓舞学生,另一方面也有权限可以随时在QQ共享中上传我认为比较好的文章、资料和全班同学共享,让他们能及时阅读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

学生之所以喜欢QQ聊天这种方式,也许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面对面那种约束和紧张感,而且自己的任何不安或表情都不易被觉察,所以,如果是初次交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互相了解的机会。曾有个开始不愿说出姓名的学生这样和我聊道:“老师,我是个外表看上去多么开心快乐的人,但我都是装的,我实在太累,我的压力好大,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耐心地倾听了他为什么要装得那么开心和快乐的原因后,我和他慢慢交谈起来,通过给他讲我身边的故事,向他介绍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不快乐的事,最主要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它,并传授自我放松的方法后,这个学生慢慢地向我敞开心扉,自我剖析了为什么他要装得开心快乐,甚至到了最后告诉了我他的名字。并开玩笑说以后可以观察他能否走出这种带着面具生活的日子,他要洒脱一点对待生活中的点滴,如果以后有什么困难,希望我能继续陪他谈心,不过下次就可以从网上走到我的办公室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在QQ群中,经常也能看到学生之间对某事、对某人的看法,大多数时候我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静静地关注着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认识他们的心理状态,因为我知道此时不能过多干预他们,要让他们尽情宣泄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如果发现他们有些极端或偏激的想法时,我会适时进行解释和制止,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看法,如果遇到非常偏激的学生,会采用私聊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曾有个学生对学校一些政策不满,发表过激言论,于是我单独和他交流,向他介绍学校各项政策,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政策,听了我的介绍后。学生也表示能够理解学校的决定,只是刚开始知道心里不是很舒服,但也慢慢想明白了,并对老师对他的关注表示感谢。

三、QQ日志写真情

我一直有写QQ日志的习惯,喜欢通过这种平实而真切的方式记叙自己的生活,但随着和学生交流的增多,我的QQ学生好友也渐渐增加,有很多学生喜欢进入我的QQ空间看日志,就这样,我再次找到另一个和他们交流的方式。

我开始通过日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对某本好书的推荐,某部好电影的介绍,一方面是写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写给我的学生。很多学生通过看我的日志,给我留言:“老师,你生活得很阳光,我们应该向你学习。”“老师,这本《大学新生》我一定要看,只可惜现在才知道。”“老师,我们一定会全力配合您的工作,把班级工作建设好。”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回复,将我的想法和他们继续交流。在日志中,我把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态度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没有过不去的坎,每个人都有困难和烦恼,主要是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让学生总能看到阳光的老师,这样也能指引他们快乐地生活。我还会经常进入到学生的空间去看看,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苦楚。在看到一个学生在空间中感叹“我的世界很灰暗”时,我在空间里给他留言,让他明白自己不是被遗忘的角落,有老师、有很多朋友都在关注他,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有的学生在看到我对他们空间的留言后,感叹道:“虽然我们交流不多,但我真的发现您很懂我,谢谢!”“我喜欢老师的只要开心快乐就好的心态,我会努力调试自己的心态。”“老师,您不是一个人在桂林,您有我们和您一起拼搏,您不孤单。”这些温情的话语,让人感动,我为这群懂事可爱的孩子而欣慰,也为自己的工作付出感到值得。

四、QQ公告表心意

公告作为一个向全班同学通知事情的窗口,简洁明了是其要求,而且字数有限,但公告又是最醒目、最能吸引眼球的地方,因此我充分利用公告将学校的通知、逢年过节为大家的祝福话语及班级宣言等都表达出来。让大家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五、QQ共事长见识

第5篇

摘 要:《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研究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一方面确立了功能主义人类学把田野作业、理论、民族志等三要素相结合的范式;另一方面强调了体谅世界,反思自身这一人类学研究伦理。对人性的关注可以说是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目标,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探索人类学的实践意义才有可能保持其永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民族志工作;人性伦理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052-02

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生活着一群进行库拉交易的土著人,马林诺夫斯基赋予了他们“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这一称号。他们好像是这片广阔海洋的天然点缀一般,其行为举止带有这一片天地的独特气质,又同时为这片天地增添了许多民族志特点,亟待众多的民族志学者去探索发现。如果马林诺夫斯基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描述者创作这本书,只是描述他所观察到的土著人的生活,库拉的整个过程,没有方法论层面的提升,没有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那么,他带给人们的最大感触也许更多的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原始数据资料的积累,他的学术意义不是由自己而是通过他人的使用所体现出来的。但马林诺夫斯基将观察描述与研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个人类学的新时代。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民族志学者而言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有效的田野工作的奥秘所在,这一方法被作者归纳为三条:首先,学者理所当然必须怀有科学的目标,明了现代民族志的价值与准则;其次,他应该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主要是指完全生活在土著人当中而无须白人介入;最后,他得使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搜集、处理和核实他的证据。而关键的方法论论述也是围绕着以上三方面展开的。首先从进入田野的实际工作步骤入手,作者认为和土著“保持接触”的机制对于一名民族志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适当条件,这里第一次明确了田野工作的具体操作,想要真正地得到反映研究对象的资料,不再只是简单进行一些短暂的采访或是观察,而应该真正使自己处于所要的调查的社区中。土著人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陌生的,甚至其文化与自身生长的社会文化很可能存在着严重冲突,但是无论如何必须置身其中,先是从地理距离上就要使自身无法顺利地回到白人社区,不得不开始与土著人共同生活。一旦做到这一点研究者就为自己的未来研究调查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在此之上采用积极的研究方法,即调查研究需要预拟问题,这里与“先入之见”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一个有着严谨研究态度的民族志学者,要要求自己价值中立,但这不代表研究者在深入田野之前毫无准备,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研究者带到田野的问题越多,根据事实铸造理论和运用理论看待事实的习惯就越强,其装备就越精良。可以说,先入之见在任何学科中都是有害的,但是预拟问题却是科学思考者的主要禀赋。

而积极的研究方法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的观察视角。民族志田野工作的首要理想,在于清晰而明确地勾画一个社会的构造,并从纠缠不清的事物中把所有文化现象的法则和规律梳理出来。首先探知部落生活的骨架,能够冷静、严肃地研究部落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每一个方面中取得一致性、法则和秩序,从而加以结合,成为一个清晰的整体才是真正的田野工作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研究框架才能够得以构建。首先我们在构建部落的组成及进行文化剖析时,会遇到许多问题,首要的就是这些规则及文化不是固定的,现成的,他们都是存在与最扑朔迷离的材料——人——之中的,用抽象的社会学名词询问一个土著人是毫无用处的,那么克服这个困难的目前的权宜之计就是搜集具体的广泛的证据资料,并为自己理出大体的推论,然后再将这些推论在实际生活中去得到验证,从而最终得出理论论点。这里作者给予我们一种实用的方法,即使用大纲图表,这些大纲图表包括得到的资料,大致推导出的结论等等,从而能够使自己清晰地看出所缺乏的资料数据,清晰的理论推导过程,困难和问题在我们列出大纲时,就自然而然地自行显露出来了。其次,而我们的研究框架还包括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类型。这些重要的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不能用询问或计算资料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只能在完全具体的状态中观察。而关于行为类型,从所有社会学或心理学分析的观点来看,或对任何理论问题而言,在行动中观察人的行为方式与类型是至关重要的,行为是一种事实,一种相关性事实,一种可以记录下来的事实。不能因为看不到这些事实的理论意义,就将其忽略,这是一种对现实现象的浪费,而对于其的记录观察要求我们在研究一个社区的过程中,应尽早地开始记录印象的工作,因为某些微妙的特征在新奇的时候会给人以深刻印象,一旦习以为常就不再受到注意了,这里作者又强调了民族日志的重要性,在从事这类研究时,做田野日志应该系统地贯穿于整个考察过程中,常态与特例是互为补充的,往往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我们的一些理论论点得到发现或是发现新的问题。最后,我们除了部落组织的固定轮廓与定型化的文化项目,除了日常生活与普通行为资料,还存在着必须予以记录的精神,即土著人的观点、意见与说法。因为在部落生活的每项活动中,首先存在着由风俗和传统规定的常例,其次存在着行动得以实施的具体方式,最后存在着包含在土著人观念中的对行动的评论。一个人服从于习惯性的义务,追随行动的传统规程,这是因为受到某些动机的驱使、某些观念的引导,并伴之以某些情感,这些观念、情感和冲动受到其文化的制约,因而也都是该社会的民族学特征,也因此我们必须记录下来。由以上研究框架具体进行的田野工作,才能最终达到民族志田野的工作目标,即把握土著人的观点、他与生活的关系,搞清他对他的世界的看法,而之于我们自身,我们最终才能真正认识清楚野蛮社会的面貌,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世界观,而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甚至可以称得上粗陋的片面之言。

真正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异文化,是我们作为一名严肃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品质,社会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支离破碎的骨架,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构造,从中,我们得到的也不只是一些社会表象的描述,而是表象背后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构造,从而通过原始社会来反溯到我们自身,这才是我们做民族志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6篇

关键词:班级博客;协同教育;应用;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7-0033-04

引言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观念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协同教育的本质是学校、家庭、社会交流与共享信息和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怀,改善亲子、师生和社群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2006年南国农先生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把协同教育定义为: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 为教育变革提供了物质平台。然而一直以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信息互通,影响了协同教育的效果。伴随协同教育基础支持技术的逐渐成熟,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有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和便捷的传播通道,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将成为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在当今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博客日益成为人们信息、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博客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博客是一种通过网络表达个人思想和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表现形式,所具备的积累、分享、互动和交流知识的功能,以及信息组织和传播的形式,使教师和家长能多方位地参与到内容的共享、思想的交流之中,为教师和家长带来了新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3]。所以,如何将博客运用于协同教育中的研究也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一、班级博客的应用特点

博客即Blog,一般称为“网络日志”。它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以超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志。Blog 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班级博客是以服务班级为目的建立的博客。

1.简单易用

博客是一种方便的、即时性很强的网页,使用者不需掌握网页制作和Web编程方面的知识,只需要注册一下就可以了。同时,其维护与管理也不需要复杂的专业知识,博客平台提供自助选择模板、博客设置、日志管理、添加日志等功能,只要能上网,就能很简单地建立、更新、编辑自己的博客。因此,对于使用班级博客的教师和家长不需要有高深的网络技术知识,双方的沟通变得轻松方便。

2.展现个性

与传统门户网站相比较,博客进一步深化了知识管理的专业化。博客中的文章,无论是原创的还是转载,都体现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其栏目内容分类是由博主决定,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博客个性化特点。班级博客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记录教育心得,共享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反思。

3.开放互动

博客作为web2.0网络技术核心软件之一,具备了网络突破时空、地域限制的优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博客中的日志,在浏览后可以做出回复,提出自己对此日志的观点。班级博客可以营造一种交互的协作学习模式,使参与的教师和家长通过其“发表——评价”机制,发表个人见解,相互地反馈评价,共同提高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促进家校的交流。

4.内容形象生动

博客的内容丰富全面,形式灵活多样,从文字、音乐、图像到动画、视频等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动态记录活动过程。博客里的文章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弥补了传统的文字记录形式的不足。班级博客可以通过上传学生课外活动的图片,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这些也能够吸引家长对博客的关注度,每位家长都希望能够在班级博客里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班级博客可以上传一些教育视频供家长和学生学习,比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等。

二、班级博客在协同教育中的运用

1.为家长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文化更是呈多元化格局。各种各样的信息诱惑着学生,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只有发挥家庭教育的本质作用,才成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真正实现家校协同和社会和谐。然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多失误,有的家长过于严格,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并不能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去解决。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提供具有先进理念和实效性的家庭教育资料,帮助家长学习这些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家校协同教育的首要任务。利用班级博客可以向家长宣传成功的家庭教育理念,介绍身边家庭教育的模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开阔家长的教育视野,丰富家长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使家长们最终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责任重大,体会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班级博客,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使家长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不做闹钟妈妈》针对孩子早晨起床困难的问题提出一些巧妙的解决方法;《如何纠正孩子“马虎”的学习态度》,通过分析孩子为什么马虎,并给出一些纠正孩子马虎的方法,及在纠正孩子马虎这一不良习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提醒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时要注意与孩子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而不应该是命令、呵斥……还可以为家长推荐一本好书等。也就是说,班级博客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引路人,它引导着家长改变观念,引领着家长共同成长。

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主,师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一定的互动,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师生交流受到很大限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放在博客上,学生课后通过这些博客上的开放资源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收集的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记录在博客上,通过博客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然而,由于班级教学面向的是整个班级,所以,教师有时并不能关注到每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补充课堂教学的局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利用班级博客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个性的展示空间,在班级博客中开设展示专栏,学生可以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上传,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参与点评。好的作品大家给予更多的肯定和表扬,对不足的地方则可以提出修改建议,这样的博客可以吸引学生踊跃参与。通过班级博客,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评价主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在相互比较和评价中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欲望,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同时,它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

3.拓展了家校沟通的渠道

博客等网络平台为教师与家长提供讨论问题的平台,使双方的交流不受思考的时空限制,可以保持冷静而理性的头脑去思考,提高对问题思考的深度[4]。班级博客的互动包括评论和留言板。博客平台为每篇日志提供了评论的工具,家长可以对教师发表的日志进行评论,教师也可以把需要与家长讨论的问题以日志的形式写在博客里,与家长共同探讨。在班级博客的留言板中,家长可以对学校、班级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师可以将学校、班级的最新动态写在班级博客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在班级博客里记录自己的教育感悟、教学案例、学生的典型行为、课堂的学习氛围及其教育思考等。家长则可以进入班级博客跟帖讨论,对存在的问题和疑问向教师寻求帮助。利用班级博客,家长还可以通过回帖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教育经验,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博客进行友好交往,既能相互沟通,又能增进情感的交流。这种以网络的形式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能够促进家长之间不受时间的约束、也无须面对面的无限制地深度交流。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往往采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进行,这些传统方式往往会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以科学、方便、快捷为特点的班级博客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家长与教师沟通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创新了班级管理与教育的形式,提升了家校协同教育的有效性。成功的班级博客既丰富了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又增强了家校协同的互动性和实时性。班级博客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协同教育方式,必将成为家校协同教育的有力补充。

4.提供社区教育资讯

社会教育是协同教育三大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大众化,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而是呈现出教育渠道的多样化,社会教育的作用也逐渐凸显,然而在协同教育中受到关注较多的是家校协同教育,关于社区协同的研究很少。为了补充社区教育在协同教育中的空白,可以在班级博客中开设社区教育信息专栏。在社区教育信息专栏中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包括少年宫、图书馆等社会团体的信息和公告,介绍协同社会教育活动报道和展示,包括图片、视频等,还可以给家长和学生推荐热门的教育资源。家长们通过公告信息可以得知一些社区活动,以便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增长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视野。例如: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帮助孤寡老人等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同时,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班主任老师可以把一些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图片放在博客里,以鼓励更多的孩子参与社区活动;在班级博客中上传一些社会教育活动报告和展示,可以让家长了解带领孩子参加社区活动的重要性。教师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基于社会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5]。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班级博客在协同教育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班级博客内容要及时更新

持续更新是博客赖以生存的催化剂,如果注册申请一个博客,将近半个月内没有更新,这样的博客可以称为“睡眠博客”。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速度快,没有了更新,博客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条件允许,坚持做到每天都更新。要使家长对博客关注,前提是博客的内容必须是新的,家长才会对博客感兴趣,并有目标的发表评论和留言与教师互动沟通[6]。所以,班级博客的信息和内容要定期、及时地更新与维护。班级博客的创建与管理需要花费教师的很多精力,创建班级博客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善于积累各种资料。强调持续更新,就是培养勤奋能力,考验坚持系数。班级博客的更新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如果有些教师没有时间经常上网更新消息,或对家长的反馈信息没有及时的回应,则会导致沟通地不及时,交流的不畅通,就会减弱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的兴趣,使家校双方的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2.班级博客的使用应当以鼓励为主

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发自内心的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自觉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于学生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教师应真诚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教育中鼓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教师的鼓励密切相关。有了班级博客,教师一定不要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网上通报,考试成绩是学生的隐私,把考试成绩放在博客里会让一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同时,其家长的参与热情也会受到影响。在运用班级博客的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每位学生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与肯定,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3.班级博客必须与传统家校协同教育形式相结合

家校协同教育通道是多样性的,单一通道很难达到效果,为了提高通道的效益,各种通道必须综合利用,优化整合各种通道方式,充分利用混合型通道,将传统与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协同教育通道方式有机地整合, 将家校协同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评价和管理中,建立更为有效、快捷的协同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最大功效[7]。班级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家校协同教育形式,新颖独特、交互性强、内容丰富全面,又有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但它是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形式,自身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虽说现在大部分的家庭拥有了计算机,但并不是每个家庭中的计算机都可以上网,而且一些家长对班级博客的热情并不高。因此,网络环境下家校协同教育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科技、新技术,为了真正实现家校协同教育,提升家校协同教育的效果,必须把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与网络环境下新的协同教育形式相结合,真正发挥家校协同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家校协同教育形式有其优越的作用,我们要意识到班级博客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形式,在综合使用各种家校联系方式的基础上,发挥班级博客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作用。

总之,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通道进行协同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班级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其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使用优势已经逐渐凸显,所以,要不断完善班级博客在协同教育中的使用模式。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

[2]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2005.

[3][4][6] 田金露.网络在家园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09.

[5] 柳繁华等.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

第7篇

这是我的一位好友发表的对网络交友的文章,值得一读。我把它推荐给网友。文章的副标题是我添加的。

她想离开前,几次与我交流,听取我的意见。这期间,她删除空间里的日志,更换网名,又连续发了几篇日志,能看出她复杂的心里。我对她说,上网了解信息和学习是必要的。不过网络里垃圾太多,很难做到不吸食垃圾食品。关于网络交友,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把握自己。

我与她结识于半年前。她的文字清晰明快,情感表达真挚,有一定文字和作文能力。为辅导她作文,我与她通过两次语音,多次文字交流。对她的印象:是个热爱生活,喜欢读书,为人正直的职业女性。

与其他网友离开一样,对她的想法,我同样心情有点复杂:即欣慰又有些不愿她离去。我理解并尊重她的抉择,希望她能控制自我,通过互联网了解时事、社会,学习到文化知识。在这里,祝她一切诸好!

(曹老师)

走入网络,还得从两年前说起。由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失去两位至亲至爱的老人。为此,我因思念父母心切而常常陷入深深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多数时候都是以泪洗面,对生活没有丝毫的热情。我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女人,对事情总是提不起放不下。四年的同窗朋友见状,就帮我弄了个。刚开始我没多大兴趣,一两个月不会上一次网。后来,随着上网次数的增加,我认识了一些朋友,有的聊过一两次就再也没有联系,有的却是一聊就聊得很投机。俗话说;日久生情,久而久之,就会有一上线就想见朋友的那种冲动,见不到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失落和忧伤油然而生。除了自己想见的人好像对谁都不会有兴趣。于是我慢慢学会了隐身,逛起了朋友们的空间,学着写一些凌乱的文字,所谓的“诗歌”“散文”之类的东西写了不少,在朋友们的赞扬声中兴趣越来越浓。我真真切切的感到了网络中真挚的友谊,于是内心不再孤寂,对父母的离去也渐渐淡忘。( :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展到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的程度,只要一有空,就坐在电脑旁,聊天,写东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充实而愉快。于是对孩子的关心少了,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天天下滑,对老公也逐渐有些冷落。由于常常很晚才去睡觉,惹得老公总是不高兴,说我玩物丧志,还说我中毒,要让我去戒毒所戒毒。对现实中的朋友也日渐疏远。为此,我产生过戒网的念头,把空间的东西都删了,可是过不了几天,烦躁的内心又驱使我二度走进网络。

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位女性网友,我们聊到了一位共同的网友,她说那男的说喜欢她并爱上她了,还说要见面什么的,当时我吃了一惊,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个男的也向我作过同样的表白,刚刚才对我说过的话,怎么又会向另外的女人说起呢?这次聊天,让我真正看清了网络世界中虚伪的一面。

后来,我很少聊天,偶尔聊聊都是跟那些比较正派的人聊点有用的东西。对于开视频查户口的网友极为反感,这些人只要跟你一聊,就没别的,为开个视频都要折腾个老半天,如果你不开视频,就用“不真诚,不够朋友”之类的话语来激你。慢慢的,我不太喜欢聊天,开始在网上不厌其烦的写着自己想写的东西,去逛那些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的空间。可不知为什么,自己总是那么入迷,写东西也能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忘了自己该做的事。

回想这一两年来,自己虽然也在网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失去的更是不少,感觉很对不起老公,对不起孩子,常常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是:现在仍痴迷于网络交友的朋友们,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得好了,将会收益多多,反之,将会对自己,对家人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茫茫网海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我们千万要慎行,不能滥交朋友,一定要交那些实在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提升。网要上,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能影响家庭的和谐,不能偏离现实的轨道,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好好爱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吧!

第8篇

论文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本文阐述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活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

在教育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之争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支持他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应该不是或主要不是教育学教科书或研究者们提出的高深理论,而是另外一些性质和存在方式都不同的教育知识。但是,如果要问他们那些教育知识到底是什么,从哪里获得,以什么方式存在和发挥作用等,他们又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却明显地受到了这些知识的支配。这类知识正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在无形之中支配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也即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反思自身及其他教师的行为,而逐渐建构的能有效指导其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这种知识产生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应用,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管理绩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即学校管理者采取一定措施,将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活动,力图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适时地传递给需要的人,协助教师分享并应用于实践,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目标。

按管理的主体不同,,知识管理可分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和教师个人层面的知识管理,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活动,即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在本文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转化、系统化分类等活动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因为教师是实践性知识的承载者,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共享、转化等活动都离不开教师本身,所以很难将实践性知识管理与教师管理截然分开。

二、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我们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分为隐性实践性知识和显性实践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形、图表等符号进行表征的知识,也是一种经过编码化、格式化或结构化后的知识。教师的显性实践性知识主要指经过外化的存在于教师外部的文档化知识和电子化知识(或成为数字化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清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隐含于行动和过程中的知识,教师的隐性实践性知识是指那些深植于教师内部,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情感、认知、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经验性的知识。笔者认为,没有被教师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即没有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即教育领域内的隐性知识,因为与教育理论相比,它具有不系统性、不规范性、情境性、个体性等特点,因而受知识霸权的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

在知识管理理论方面,野中郁次郎较好地发挥与运用了波兰尼的理论,认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包括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不易传递给别人,它比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更具创造价值,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而知识管理就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换,为此,野中郁次郎构建了一个名为SECI的知识转换与创新模式,分别是:共同化、外化、结合化、内化。

1 共同化(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人们通过和他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解彼此的思想与感觉,交换和分享彼此的经验、心得、价值、行为模式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通过“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与“同化”方式实现隐性知识从一个群体(个人、团队、组织)转移到另一群体。“内隐学习”在这里是指通过师徒制,经由沟通、交换心得、自我思考、反省、观察、模仿、练习、言传身教等方式而获得隐性知识的过程。

2 内化(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将显性知识内隐化,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不断地教育训练(training)、边做边学(lerning-by-doing)以及不断地练习(exercises)等,使组织成员逐渐接触到团队和整个组织的知识,最终改善其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3 外化(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隐性知识,例如经验、心得、想法、心意、价值、心智模式(MentalModel)等进行结构性的概念化,从而转化为可定义、可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gurafive language)、图片或影片表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将隐性知识以让人能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人能够明白。例如程序设计师编写程序,建筑师设计建筑蓝图等。

4 结合化(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许多外显的观念和知识通过分析、分类、分享及重组等系统化的方式加以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将原来较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更为综合性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与转化模型,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其核心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同时它包括了知识的获取、转化、共享、应用、创新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加强了组织成员对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状态,并且教师实践性知识大多属于隐性知识,促进两种形态实践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因此,本文将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模式或过程

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笔者所调查的几所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活动的分析和归纳,笔者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过程分为共同化、内化、外化、结合化四个部分。

(一)共同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共享环节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之间通过共同的备课、 “师徒帮带”、教研活动等形式来交流、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首先通过知识共享,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得到检验、才能为其他教师所借鉴,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对于新任教师而言,知识分享是他们学习实践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再次,教师通过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分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会发现实践当中存在的新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发现新的问题……的循环过程,来不断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集体说课、备课

说课和备课都是教师日常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次好的说课,可以在说教材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可以在说教法时听出说课教师对目标与手段的把握;可以在说学法时听出说课教师的学生观——是担心学生还是相信学生;是控制学生还是引导学生等;可以在说流程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的这种种理解,正是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说”、讨论、争辩,使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共享。集体备课是学校中同一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对某个教学内容共同研讨,形成一个大家都遵从的基本的教案。在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表达出来,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提问和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和共享。当然,如果只是把备课当作一种形式,备课组长一言堂,其他教师只参加不发言,只有定论而没有争论,那么,备课就失去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意义。

2 “师徒帮带”制度

“师徒帮带”,在此指的是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校中,根据初任教师(一般指上岗1-3年的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在业务水平和师德素养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的指导,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学效果的考核,班主任工作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尽快熟悉和掌握,从而达到促进和加快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师徒帮带”侧重实践性知识的传授,与初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结合。与传统的师范教育是人文课程加上专业教育课程和有限的教育实习相比,“师徒帮带”实质上是初任教师在“看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选择、借鉴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资深指导教师教学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渐进拥有教学知识和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是其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学者将其纳入内化这一阶段,但笔者认为,从对整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管理来讲。“师徒帮带”制度更多的体现的是专家教师与新任教师共享其本身已有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因此,将其纳入到共同化这一阶段。

3 网上互动

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中的共享,而知识的流动,又可能会遇到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社会差异等多种障碍,利用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很大程度克服这些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和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广大中小学实施的“校校通”工程,更为我们实现校与校之间、学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更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教师可以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某些教育问题或现象的看法通过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如:Email、QQ、Blog等)与专家及同行进行交流,在对话中实现实践性知识共享。

4 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

听课,即“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过程。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及其原因作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听课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无可非议的,在客观上促使和授课教师不断进取,使之想方设法组织好教材和学生,上好课,促进教学双方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听课后的评课,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是教师们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实践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因为很多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教师本人很难记录下来,而同事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却能发现教师的这些习惯,在评课时能够提出中肯的建议,让教师对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所觉察,同时,也让这些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分享。

(二)内化:实践性知识在实践中的生成

这一阶段是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习得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尝试自己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创新,直至能有效地改进其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习得了实践性知识并自动化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践性知识还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应该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认真对待工作中的专业困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过程。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行动边研究。由于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行动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应依据行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完善行动,在良性的变革之中达到问题的解决,使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成为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达到研究和行动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教学实践者——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当然也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在行动当中不断生成实践性知识,并将该知识内化到其知识体系中去的过程。

(三)外化:实践性知识的明晰化

这一阶段是教师将其在实践中习得和积累的实践性知识以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实践性知识的外化是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将其系统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反思,又可以为其他教师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为:

1 教育反思日志

教育日志是一种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它有意识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它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假定。0教育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也要每周记录一次,记录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当然,日志的主体部分还是对自己的或自己所观察到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记录和白描。而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笔者在此将教育日志和教育反思结合起来,将其称为教育反思日志,即在记录教育事实(教育日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教育反思日志是教师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情境的结果,它展现了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教师的情感和认知方式,将教师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心得体会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教育反思日志是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外化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途径。

2 教育案例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每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形形的问题,例如如果正确引导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组织自己的教学、如何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共享。

3 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并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这里之所以把教学课例作为实践性知识外化的重要途径单独列举出来,是因为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教学课例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再现,其中一定蕴含着教师大量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知识。课例与案例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案例自始至终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虽然其中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并且实际情境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等常是列举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两者在问题的结构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是教师对自己一堂课真实情况的详细记录,它体现了教师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和构思,展现了教师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技巧,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也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等等,这些实践性知识也通过教学课例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结合化: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化,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

第9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 人际交往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200-01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并重塑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前人们靠书信传递消息,每天定时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滴,习惯于与朋友见面交谈,闲坐喝茶,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这些保持许久的习惯渐渐被打破,重新塑造。

一 生活习惯的改变

手机媒体是个性化信息的载体,它指的不仅仅是手机短信、语音通话,还包括手机上网后的一些有个性化的传播功能软件,如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微信、手机飞信等。手机媒体尚未出现时人们习惯每天记日记,若干年之后翻出来是一种回忆,日记不可能时刻都在写,一些转瞬即逝的事情根本无法记录。手机的出现使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日记模式,改为日志。手机媒体上传的内容如果选择点对面的传播模式,那么手机用户的所有好友会在同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你的最新状态、生活状况以及心情状态。

二 情感表达的改变

“网络沟通脱离了限定的场合,不用顾忌自己给对方留下的声音、表情、动作,对双方而言都更为轻松自在。”中国人情感的表达往往很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对待情感直接明了,直面的表达感情在中国是很难见到的,手机媒体给受众提供了隐秘的空间,使人们可以非面对面的交流情感,转化成文字的感情往往比直面的情感表达更容易说出口。手机媒体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磨砂玻璃似的隔板,不会隔离声音却模糊了周围环境。人的感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此消彼长,就如盲人的听觉往往比正常人强大,没有双手的人为了生存往往双脚的活动能力强于有双臂的人,与此相类似交往环境的模糊强化了感彩,通过手机媒体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传播亲密感给他人既是通过言语直接地,也是通过诸如拥抱、目光接触、声调、抚摸、时间分享等行为,非直接地文字和语言有时很难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感。”

三 信息流动方向的改变

手机媒体不是一个单纯的点与点之间的传播途径,它也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传播,手机媒体定向功能中的“向”指的是传播者赋予接受权限的一类人而不是指单一的接收者。“每个手机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发送或接收信息,不仅可以进行人际传播,还可以进行群体传播。”

四 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展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传播途径,已经逐步取代了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在笔者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中显示,48.4%的学生主要通过手机与他人交往,35%的学生通过网络与他人交往,16.6%的学生通过面对面与他人交往。调查显示,53%的学生认为手机媒体拓展了他们的交友范围,11.3%的学生认为手机媒体缩小了他们的交友范围,35.7%的学生认为无差别或者感觉不到。通过调查报告显示,大二、大三是学生较为活跃的时期,他们的交友面较为广泛,与朋友交往较频繁,大一仍处于懵懂时期,主要生活还是适应大学的环境,交友范围多限制在宿舍和同班同系有接触的同学之间。

五 结束语

21世纪的科技进步神速,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最近出现的手机微信、手机微博中的新的交友模式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新渠道。手机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但是无论手机媒体的作用有多大、影响范围有多广,它都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交往渠道,我们应该学会掌控这种工具而不是受它的控制、让它掌控我们的生活。由于科技还在不断地发展,手机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新鲜事物不断出现,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郑彤彤.用户创新的网络效应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3)

[2]陈浩天.城镇化布局下的村际治理:论域潜变与构架前瞻[J].湖北社会科学,2014(3)

[3]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第10篇

关键词:博客教学;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1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38-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能力愈来愈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与其具有的元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因为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对自我调节和影响自主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领域中,通过教学培养、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职前教师很快将成为一名新教师,迅速教给他们如何使学生获得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而要使学生获得元认知能力,职前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元认知能力。

一、博客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博客教学的含义

博客(blog),其含义为网络日志,是通过时间线记载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借助网页形式来展示个人日志并与他人交流分享的一种网络工具。在社会已发展到信息技术时代的今天,博客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和一种方便快捷的知识管理系统,它已逐步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中,而且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并成为网络时代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博客教学是通过信息技术,借用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将教师的课程计划、教案、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心得及生活感悟等相关资源上传发表,学生通过在线学习,以个人留言和群体互动等方式,实现教师不断提供知识、学生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

(二)博客教学的特点

博客教学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本文只从学习者角度分析博客教学的特点。

1.博客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博客教学,教师不仅可以把电子课件、课程教案和录像、教学感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相应网站,供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受特定教科书的限制,而且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随时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相应的过滤,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资源进行限定,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有序进行,避免一些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2.博客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协作的能力

博客W习的最大特点就是群体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博客可以作为群体交流与协作的工具。通过博客,学生不仅可以记录本人的学习过程、心得和体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博客也可以进行群体资源共享。同学之间可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相互交流与讨论,分享心得与体会,了解彼此最新的学习状况,相互学习,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3.博客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博客教学将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的转变。学生积极上网搜索知识,激发了学习乐趣和愿望。学生可以针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对教师或书本上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博客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究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博客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自己对话,不断反思、回溯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

二、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把元认知定义为:元认知是以认识过程自身的活动为对象,即对认知的认知,其具体含义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具体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内容。职前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在未来教学中对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增强教学监控能力及提高自我教学效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发展职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具有的“元认知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实质上,以教学活动自身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的元认知过程,而教学反思过程亦是指教师把自己作为自我之外的他人来审视自己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职前教师在获得了相应的元认知知识后,就能有效地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教学活动,促使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帮助自己发展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以增强自身未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元认知能力有利于提高职前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活动本身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而教师的元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因此,职前教师具备了相应的元认知能力,就能提高其对教学活动的有效监控。它能促使职前教师在未来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选择相宜的教学策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维持学生良好的情绪与动机,主动评价、改进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未来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三)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增强职前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做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的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但是,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与实际的教学能力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如有些教师自认为自己教学效果良好,而实际上却往往教学效果不佳。因而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更多表现的是个体动机方面的特征,而元认知则属于个体较高层面上的心理调节机制,相当于能力范畴。因此,通过提高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可以增强其未来教学中的自我教学效能感,从而实现实际教学能力和自我教学效能感的协调一致。

三、博客教学对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影响

博客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职前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具体体现在:

(一)丰富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它包括元认知主体的知识、对目的和任务的知识、学习策略的知识。由于博客教学形式新颖、设计美观,又不受时空和地点的限制,它能帮助职前教师充分认识自己及自己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将要采取的学习策略。

首先,博客教学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网络平台,使其对自身的学习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职前教师通过在线学,利用撰写网络日志、灵感录、读书笔记、作业等方式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个人作品,使自己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他人交流,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评价,这种群体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不仅使他们彼此相互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自身学习特点的认识。

其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把与课程有关的教案、课件、教学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上传至博客空间供学生在线学习,能够使职前教师提前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

另外,自我表达、网上评语、与教师和同学的在线交流等形式,为职前教师提供了更多关于元认知方面的信息和灵感,这会增强他们的策略技能,使他们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增强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由于博客教学具有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与群体交流的功能,一方面,它使职前教师以学生的身份通过相互交流、小组讨论、分享心得、阅读日志等方式去体验其他同学的思想,并与他们建立广泛的联系,使职前教师既能分享他人的学习心得,又能分享他们的经验、思想和体验;另一方面,职前教师通过在线学习,能够有意识地去扮演教师角色,去分析、体验教师在整个博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并通过自身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职前教师通过自身扮演的“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学认知与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了整个认知活动。

(三)提高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博客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一黑板一教材三合一的满堂灌形式转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教师检查指导为主的新形式,使学习者从原来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输出、体验及运用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博客教学以不同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课程信息,使课程学习更加愉快和有意义,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博客教学是一种数字技术,也是丰富心理动力学的一种元认知心理方式。教师凭借教学博客这个平台,通过发表教学日志,指导、帮助职前教师在认知过程中实现对整个过程的计划、调节和监控,以提高其元认知监控能力。

四、实施博客教学提高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的策略

正因为博客教学对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高等师范院校要想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需要将博客网站应用于高校教学,充分发挥博客教学的优势,提高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

(一)加大对博客教学的重视程度

大学阶段不同于中学阶段,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博客教学真正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适应了现代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而作为即将成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当前网络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博客教学将逐渐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博客在高校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激发师范生学习的能动性,以提高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构建博客平台网络教学体系

高等师范院校在重视博客教学的同时,还应增加教育投入,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给博客教学提供充分的网络平台。

首先,要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为保证博客教学得以实施,学校要给广大师生提供充足的电脑,确保电脑配置先进,网络功能完善。要开辟专门的网络学习区,由指定人员负责对服务器进行维护与管理,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利用博客空间实施网络教学,发挥博客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完善软件及搜索引擎的建设。博客教学平台的设计要体现网络动态的、交互式的特点,网页的设计要体现出无限的扩充能力。同时要设计和开发出适合博客教学的专业搜索引擎,这样既可以对教学博客实施有效的分类和科学的管理,也可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检索和查找,提高博客的访问量。

(三)引导学生对博客的积极参与

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博客教学进行宣传,激发师范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吸引师范生更多地关注博客教学,加强师范生对博客教学的认识,使师范生树立起利用博客平台和网络工具来获取知识的思想意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引导师范生由最初的彼此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会自我评价。在博客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想方设法地为受教育者创造各种条件,使教育者自由地选择怎样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严格把好博客教学的质量关

教师在利用博客进行教学时,要严格把好质量关。

首先,教师要对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严格把关,以防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自身发表的言论是否适当、合理,杜绝个人的消极言论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化;结论;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3002

一、前言

从《羊城晚报》刊登的《美国学生为何能摆脱“数学恐惧症”》一文中得知,约有80%的人曾做过关于考试的噩梦,而其中约70%的人梦到的是考数学。另外,网络上的民意调查也显示,在是否赞成高考取消数学考试的问题上,竟有70%的人投赞同票,也就是说只有不到30%的人是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的。换句话说,不少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数学恐惧症”,而造成“数学恐惧症”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欠缺,从而致使数学教育上的不足。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不足,就是教师处理W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存在缺陷。因此,本文研究的主题就是如何把小学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转化为资源,实现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课堂错误资源化的文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课堂错误的研究已足够深入与成熟,这些文献中大部分的着重点在于研究错误资源化的措施上。而课堂的主体永远都是学生,错误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经过一定的调查与了解后才能下结论,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因此,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了解他们想法与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对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化的正确结论,使学生能够大胆尝试,不怕犯错,勇敢面对错误,让错误成为教师教学中最有效的资源。

二、文献综述

1.课堂错误资源化的定义

课堂错误资源化可以分为课堂错误和课堂资源这两个概念。课堂错误是指在师生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出现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或者失误。课堂资源则是指一切可以利用的,能进入课堂的,可以使40分钟的课堂更加有效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因素。综上所述,课堂错误资源化就是把合理的课堂错误转化为课堂学习资源的过程。

2.课堂错误的类型

潘登等发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文,对数学课堂中学生错误的类型进行了以下划分:(1)根据错误的来源对象可将课堂错误分为生源性错误和师源性错误;(2)根据错误的性质可将课堂错误分为合理性错误和非合理性错误。合理性错误的形成是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而非合理性错误是连获得结果的过程都不对,如答非所问等,这些都可以预防和避免。

3.错误资源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顾思逸在2012年发表的《变“废”为“宝”――发掘和利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中,强调了错误资源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即能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和积极情感。

三、结论及策略建议

为了解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的错误资源化现状,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四个维度进行,即学生对课堂错误的认识、学生对出错的担忧、教师和学生对待课堂错误的方式、学生对教师处理错误的期望与评价。

1.调查问卷结果

(1)大部分学生能够正面地认识错误。

现今,由于家长、教师的观念日趋现代化,所以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会愈发正面。如孩子跌倒,大人会鼓励其自己站起来,并鼓励道“受到挫折没关系,下次一定会更好”……这样的言传身教慢慢地便会被孩子吸收,化为他们自己积极乐观的思想,并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大多数的高年级学生都能从错误中进行自我反思,说明他们除了坚持不懈外,还学会了思考和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给下一次的努力加大胜算。同时,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低年级学生的思想相对脆弱,错误容易对他们造成打击,所以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与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2)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担忧课堂错误。

每个人都明白面对错误时应该积极乐观,但心里还是会抗拒它的出现。低年级学生会更注重学习过程是否开心,如果结果错了,下次再继续努力就好了;而高年级学生则不一样,他们会将学习结果、学习兴趣以及满足感与成绩、老师的表扬、同学的亲近等挂钩,因此一旦出现课堂错误,他们就会联想到与之伴随的一系列不好的后果,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等,这使得他们更加担忧出现错误,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消除疑虑,重拾自信。

(3)目前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化的程度普遍较低。

面对课堂错误时,教师主要运用提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而学生也比较喜欢老师这样做。这种方式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能引导他们通过思考纠正错误,是教师比较常用的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真正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甚至通过错误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就是让错误得到资源化,其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要包含复习、练习巩固、拓展延伸等多个环节,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如果教师要慢慢地帮助学生纠正课堂上出现的错误,那么教学进度肯定会被拖延,甚至打乱教学计划。因此,大多数教师并不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认为学生对了答案、知道正确的解题步骤和结果就可以了。学生当时的确改正了错误,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忘记了,同样的情况反复出现,导致课堂错误并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

2.策略建议

(1)容许学生犯错,宽容接受错误。

万事开头难。教师可以从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开始定好规则,如错了要改正、不懂的一定要问到懂为止、不可以嘲笑他人等,并配以奖惩制度,让全班学生参与监督。同时,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如果是老师自己出错,要让学生提出来,让学生知道在老师心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出了错,教师除了帮助他们纠正外,还要感谢学生把一个错误点示范给大家。也就是说,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营造轻松、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构建多彩的课堂。

(2)重视课堂错误,促进交流讨论。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错误日志本”,把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附上正确的答案以及自己的注释、该注意的地方等。复习时,教师让学生拿出“错误日志本”来看看或者不看答案把题目再做一遍,检查自己还会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同时,教师自己也应该备一本“错误日志本”,用来记录学生有价值的、典型的错误,然后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采取对策把握和利用好每一个有价值的错误,使其转化为学生最有效的学习资源。

(3)抓住时机,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即具体错误具体对待。

低年级学生的心思单纯,只要上课内容具有趣味性,他们在课堂上就会比较活跃、兴奋,就算出错了也不会太放在心上。而高年级学生出了错,容易感觉没面子,自信心受挫,在他们看来事情的结果以及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是比较重要的,这时教师应该注重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答案。

当然,并非课堂上所有的错误都需要教师花时间进行引导和讲解。课堂错误分为合理性错误与非合理性错误,对非合理性错误教师可以一带而过甚至忽略,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合理性错误,这才是有价值的错误。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得到发展。如当错误发生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运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提问使学生意识到错误;也可以先不表态,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观点后再做总结……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如果学生没出现错误,教师还可以自己故意犯错或设置“陷阱”引诱学生犯错,再利用这些错误将之转化为有益的学习资源,达到更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毓智.美国学生为何能摆脱“数学恐惧症”[N].羊城晚报,20131130(9).

[2]白晶晶.思想政治课课堂错误资源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潘登、梁宇、张丽.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9:2728.

第12篇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陈淮这样评价他:“这不是一个个人的足迹,这是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走向大海的宣言。”

对于梦想,他做了什么?

《爱尚生活》:您的航海事业和油画创作是您的两大事业吗?

翟墨:油画创作是我的专业,航海是业余爱好。最初我因为学习电影摄影和美术去了北京,毕业后又去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了五年,但一直都没有放弃油画的创作,2002年的时候我正式在北京宋庄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而航海是跟我在2000年结的缘。当时我在新西兰国家艺术中心举办画展,主办方让我帮忙拍摄一部关于航海的纪录片。在拍摄中我认识了一位来自挪威的老航海家,他所描述的生活正是我向往的。我可以通过帆船航海的方式,去到其他交通工具难以到达的一些地区,去探索最古老的土著艺术,然后把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土著文化串联起来,寻找艺术的本源。所以现在航海和油画以同样重的分量占据了我的生活。

《爱尚生活》:我们都可以想象到单人环球航海的艰辛和危险,您为什么要选择单人航海?

翟墨:这跟我的个人性格有关系。我喜欢一个人完成一个独立的作品,不喜欢过多别人的干涉。航海算是我的一个行为艺术作品,这是一个艺术过程,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越是经历过大的险境,就会越期待体验更危险的情境,有时我会享受极度挖掘自身承受力的那种吧!

《爱尚生活》:在真正的航海开始后,这个感受和您最初的想象有什么不同吗?

翟墨:忙碌。没出海之前忙着学习航海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包括地理、气象,地域的风土人情啊,还要忙着筹备买船的资金。出海后每天眼睛一睁开,就开始驾船、掌舵,写航海日志,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晚上睡觉前我会把船帆降到最低,每睡一个小时就起来看一看,休息的时候也是处于一种半迷糊状态。

《爱尚生活》:您觉得要实现环球航海的梦想,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翟墨:最初买船我用了自己大半的身家,后来为了单人环球航海需要换条大船,我卖了自己的八件大尺幅油画作品,又找到了很多社会团体寻求帮助。但是我觉得金钱不是问题,航海最需要的是意志力。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强,很难做这种单人的环球航海,可能到一半的时候就崩溃了。

《爱尚生活》:那您遇到过哪些让普通人觉得可能会崩溃的事情?

翟墨:太多太多了。恶劣的天气、孤独、疾病和各种预想不到的危险。有时候浪高十几米,很大的风一刮刮几天,人在自然面前很渺小。海上七八级的大风很常见,有次我的船舵被风浪打坏失灵了,只好启用备用舵柄控制舵,用全部力量控制着船行走。5天5夜之后我也没有等到路过的船只,就冒险向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靠近。没想到那里是一个美军基地,我被怀疑是间谍而被抓去盘查。但那时真的太累了,想着能够到陆地上已经是幸运。他们问话的时候,我一屁股坐在地上,怎样都无所谓了。在深海航行时不会有任何人来救你,所以你自己就是一切。

《爱尚生活》:您未来还会再去做一次这样的单人航海吗?

翟墨:我最近的目标是想去一次南极和北极。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围着地球转三圈。我的生活是面向自然,与自然交流,这是我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别人看来,我放弃了陆地上的生活,在我看来我生活的空间比别人大得多,因为我面对的是海洋。

《爱尚生活》:您在航海的过程中有没有过动摇的时候?

翟墨:呵呵,有过这种想法,但没有过行动。有一次我航行到南太平洋汤加海沟附近,遇到了十二级的大风。当时船舱都被水淹了,帆已经被刮成一条一条的,脚上还划了一个口子。天色已经发黄,海都是黑灰色的,我尽可能地什么都不想,当时完全不知道下一步会是生还是死。风浪稍稍过去之后,我挣扎着爬起来,去船舱内找到医药箱,自己打麻药、缝针。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人孤独无援,和一艘小船一起对抗来自大自然的力量。当时心里那个后悔啊,你说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干吗要买一条船。但当我从大风和海浪中挣扎出来的时候,那种放弃的想法立马就烟消云散了,这样的苦难反而成了一种刺激和兴奋的体验。

《爱尚生活》:您去过了世界上这么多的国家和地区,您最喜欢哪个地方?

翟墨:我还是更喜欢老家,对泰安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别的地方再好也不如家好,我想最后我还是要回到泰山脚下。这个不太确定,因为探险的欲望随时随地都可以改变我人生的计划和轨迹。环游世界三圈的计划完成后,如果我能活着回来,可能还会想着去第四圈,第五圈。未来很想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航海,那时会有另外一个高度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