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农产品

绿色农产品

时间:2023-05-30 10:3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农产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农产品

第1篇

[关键词] 绿色农产品 物流 配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创设或改变自身的物流渠道,力争在物流这个“第三利润源”中为企业取得更多的可得利益。生产销售绿色农产品的企业也不例外,纷纷寻找绿色农产品的切实可行的物流策略。由于绿色农产品的物流策略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为了强调文中的重心所在,本文试图分析绿色农产品企业在自营方式下的销售物流策略。

一、相关概念以及绿色农产品物流策略的意义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方式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农产品的总称。

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现、控制管理的过程。(1999年联合国物流委员会)。

由于绿色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在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如生产时要求的绿色生产、流通时对渠道要求严格、销售时的包装策略以及价格与普通农产品的差异性等,使得绿色农产品的成本比较高,同时相应的导致其价格较高,市场竞争优势下降。而在绿色农产品比较高的成本中物流成本占的比重很大,因此要提高绿色农产品在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价格降低是其中的一种选择,而降低价格要先从降低物流成本入手,找出适合绿色农产品的物流模式,从而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降低绿色农产品的总成本,进而使价格有下降的空间,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二、绿色农产品的物流策略

由于绿色农产品的物流策略的范围很广,但绿色农产品是要面向最终的消费者,因此,销售物流在整个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销售物流是指企业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绿色农产品的销售物流中,要研究包装水平、送货方式、运输路线以及配送等策略,使绿色农产品能在消费者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到达消费者手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包装策略

对于绿色农产品的包装而言,从广的范围来看,应该属于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产品策略。但由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再加之流通中的特殊要求,这使得绿色农产品的包装与传统的普通农产品的简装和散装有很大的区别,绿色农产品的包装不仅要适合绿色农产品的绿色的特点,同时还要在运输途中保证不受到污染直到最终的消费环节。

(1)包装材料的选择

绿色农产品物流中包装材料的选择一方面指的是产品销售时的包装,另一方面也包括产品在运输途中和配送时的包装,因此在选择时要考虑产品的特性、销售方式和消费方式,避免绿色农产品在分销时受到污染。在选择包装材料是尽量考虑使用绿色环保的包装,但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合理的目的,并且可以保证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品质的持续。

(2)包装方式的选择

由于绿色农产品的种类和消费特性不太相同,因此包装方式也不应该完全相同,即要体现出产品的特色,同时也要保证产品的品质不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种类的,如蔬菜、水果这一些易腐烂并且消费者对新鲜程度要求比较高的绿色农产品,可采取小量包装,而对于可以存放时间比较长的绿色农产品,如干果类的可以采取大包装方式,这样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又可以节约包装成本。

2.运输策略

在绿色农产品的运输策略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运输方式、运输路线。如何选择合理经济的运输方式、快捷便利的运输路线是运输策略的重点。

(1)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在传统的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航空运输等所占的比重不太相同。对于绿色农产品而言,选择运输方式是不仅要考虑运输成本的问题,还要考虑产品的特性以及运输方式的特点。对新鲜程度要求高的绿色农产品如海鲜类,可采取航空运输方式;而易腐烂有要求比较及时的其他绿色农产品,可采取公路运输方式;其他类型的绿色农产品可采取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方式。

(2)快捷便利的运输路线

在绿色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各地区为发展绿色农产品,经常会给予特殊的优惠,如绿色通道等。因此,在选择运输路线时应优先考虑农产品的绿色通道,通过这种路线可以经济合理的进行运送。对于没有绿色通道的地区,可在可供选择的运输路线中选择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路线。

3.配送策略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在绿色农产品的配送策略中要考虑地区的消费水平、消费数量以及配送的成本等。

(1)配送中心的选择

由于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受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的制约,因此不同地区消费的数量和品种不太相同。对于消费数量比较大的地区,生产商可以考虑采用配送中心,这样可以根据绿色农产品的各个需求者的要求,迅速、准确、低成本、高效率的将商品配送到需求场所。在选择配送中心时要考虑不同的类型之间的比较,如批发商为主导的还是制造商为主导的;公共配送中心还是个别配送中心等。

(2)配送成本问题的考虑

配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成本,因为配送直接就针对了最终的用户(消费者),因此生产商要考虑配送时使用的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力争使用经济合理的成本达到满意的结果。

在绿色农产品的物流策略中还涉及到其他的方面,如库存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这一些策略的选择同样也会影响绿色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也应给予相应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2篇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 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6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

(1)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按照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的要求,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

(2)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市场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积极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制对手交易模式;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内部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4)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获取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加大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以品牌拓市场,抓品牌促规模;按照“创名牌、树形象、拓市场、增效益”的要求,组织各地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的评优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等,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推进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

7参考文献

[1] 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2] 严立冬.生态紧迫性与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81-86.

第4篇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

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第5篇

近年来,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贸易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农产品贸易壁垒日益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规则整合问题也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深受绿色壁垒的危害。鉴于此,针对农产品贸易壁垒的动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动因分析

(一)世贸组织有关文件为绿色壁垒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为了增进贸易自由化,减少各国基于本国利益而设置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国际环保公约和世贸组织颁布了一系列的绿色法律,如《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以确保国际贸易的公平与公正,防止各国政府凭借技术优势任意设限,人为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然而,规则中的某些弹性条款对限制绿色壁垒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在某种程度上还为绿色壁垒的设置、滥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发达国家往往以人类健康和安全、维护动植物生命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为借口,制定许多苛刻、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以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

(二)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

绿色壁垒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人类科技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由于全球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将环保措施纳人国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其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要求,对产品加工的技术标准,甚至对动物的福利问题等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这些规则和标准的增长和改变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在短期内难以适应,从而限制了出口的增加。

(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使贸易规则凌驾于环境保护政策之上,竞相降低环境标准以吸引投资的国际贸易模式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鼓吹设置苛刻的环境法规,以保护本国的环境。再者,发达国家在享受全球自由贸易带来的效益的同时,却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兑现其对发展中国家彻底开放市场,提供优惠的承诺,拒绝降低对本国农业的保护程度。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本、韩国、欧盟这些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和地区纷纷以食品安全为由,采取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等办法,致使绿色壁垒的使用大大增加。

(四)农产品分散经营,缺乏协调统一

我国农户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形式进行的,这种小户型分散生产经营方式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屡遭绿色壁垒的根本原因。由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以家庭为单位自主进行,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缺乏协调统一,农药喷洒次数和数量不一致,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另外,农户分散经营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及时,而绿色壁垒正是以信息和技术的不对称为基础的,此外,目前我国在农业的信息搜索、整理、和反馈体系方面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从而导致在实际生产中盲目性大,风险高,解决问题的反应速度慢。

二、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绿色壁垒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

设置绿色壁垒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出台各类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名义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所谓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健康食品”的需求,而实际是为了有效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入,保护本国进品竞争产业。

(二)绿色壁垒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减少,国际竞争力下降

加入世贸组织前,根据人们的普遍预期,在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应有较大的国际比较优势,加入世贸组织会使农产品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从2002年的实际数据看,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因农药残留,化肥污染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而遭拒收、扣留、停止进口的事件大大超过了历史同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前景。2002年初,欧盟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2002年2月,欧盟对中国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的检验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的6种扩大到62种,农药最大残留量的标准提高了10~100倍。尽管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有成本低、价格廉的比较优势,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升反降。

(三)绿色壁垒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

要跨越绿色壁垒,就必须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必须增加有关环境的检测、测试、认证等手续,从而发生一些额外支出,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另外,近年来,美、日、韩和欧盟等国和地区为了限制种植业产品进口,不仅扩大检验的种类和范围,还大幅度减低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凡超标产品一律不许进口。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一项,最高时检测指标有200多种,这些无疑会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

三、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

中国应结合国情,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采取有力措施冲破绿色壁垒,使壁垒成为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

(一)要为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建立绿色壁垒信息库

各级政府应开展对重点国家的情报搜集和调研,建立绿色壁垒信息库,面对国外不断变化的绿色技术标准和各种绿色制度,按产品实行专门分工,不间断连续跟踪,以获取第一手情报材料,通过专门的渠道将信息及进传递给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为其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做到知己知彼,以寻求突破绿色壁垒的策略。

2 建立微观主体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利益激励机制

国家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框架下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绿色产业项目给予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农业保护、产业保险等优惠条件,对农业外贸企业的绿色农产品出口实施税收减免优惠与财政补贴等一系列绿色补贴政策。

(二)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建立农产品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首先,我国出口农产品应争取获得IS09000和IS014000认证,以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争取取得贸易方自定的一些认证要求,如美国水产品的HACCP认证,英国的BSI认证,德国的GS认证等。其次,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认证制度和贸易制度与国际接轨,为绿色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因此,应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和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还应加强对世界产业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及标准趋势的长期跟踪和预测研究。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对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容量大的农产品技术领域的环境标准国际化研究,如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标准。再次,要加强管理,确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全程监督管理,加强对绿色产品区域内环境监测,防止环境恶化,损害绿色产品质量。

(三)科技兴农,实施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面对绿色壁垒的存在,科技兴农'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首先应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全程监控高技术成果,加快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尽快改变我国这些领域技术落后、瓶颈制约因素突出的现状,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其次,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点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带动绿色特色农产品产业跳跃式发展。

第6篇

绿色壁垒的定义、成因及表现

通常情况下,“绿色”可以被理解成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了这一目的,WTO协议中有许多与环境有关的绿色条款,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很多国家以此为借口,制造绿色壁垒,实施保护贸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绿色壁垒可以被当作贸易保护的手段之一,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进口方以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为借口,以保护环境、维护人们的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名义,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法律、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达到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的目的。

绿色壁垒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威胁,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保护环境成为世界性议题,这也是WTO制定绿色条款的原因,为绿色壁垒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各国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关税在保护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本国市场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遭受冲击,就利用WTO协议中的绿色条款在环境和生态问题上作文章,实施保护贸易,绿色壁垒由此出现。

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更为强大,绿色壁垒也就更为广泛地被发达国家所利用,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绿色壁垒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a环境保护法规。环境问题作为国际性问题,国际社会制定了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的公约,世界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以达到保护贸易的目的。b绿色环境标志。即根据环境保护的标准,在产品或外包装上印制图形,表明该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没有损害。c绿色技术标准。这是发达国家比较常用的一种保护贸易手段。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为名义,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对产品在生产、销售、使用后处理等各个领域的技术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d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制度要求产品的包装必须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在使用后可以回收或自然分解。e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对不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制定标准,进行限制,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此外,还有绿色补贴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等等。在对外贸易中,上述形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实施保护贸易的重要手段。

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虽然保护环境和维护人类身体健康是绿色壁垒得以出现的借口,但从根本上来讲,绿色壁垒确实能在这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客观上可以促进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中国实现环境与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

但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农业生产发展程度相应比较高,农产品比较容易进入中国。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非常大。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出口整体水平不高,1995年,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只相当于美国的23%,法国的35%,荷兰的39%,而且目前变化不大。因此,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难度仍然很大。

首先,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壁垒的过程中,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要求,结果就是欧盟不允许中国的牛肉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美国不允许中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农产品因技术要求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其次,严格的环保标准,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传统优势。在传统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中,中国的花生、茶叶、蜂蜜等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口号,对产品的包装标准也提出要求,中国农产品目前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中国的花生产量本来居世界首位,在对外贸易中曾经与美国、阿根廷一起成为世界三大花生出口国,但是,近几年来却因为黄曲霉毒素含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导致出口量下降,茶叶、蜂蜜也因为含有污染物质出口下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中国每年有240亿美元出口产品因为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标准而间接受到影响。

再者,严格的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美国除了实行进口卫生许可证制度和良好食品生产规范注册认证制度外,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对所列指标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甚至三位,中国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中国出口到德国的蜂蜜,因不能满足进口方特殊的卫生要求,使中国输往德国的三万多顿蜂蜜不得不停止出运而一度失去欧洲市场。同时,发达国家还针对中国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设置绿色壁垒。欧盟宣布禁止茶叶使用的农药标准由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的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

由于进口国的苛刻标准,以及中国经济实力和农业水平的限制,中国农产品成本增加,价格上升,普遍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以1998年国际期货市场价格为100,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为:小麦143,大米101,玉米180,大豆179,豆油156,花生油153,蔗糖183,棉花107。过高的价格,降低了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冲破绿色壁垒。

中国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绿色壁垒的产生是国际社会对环境与贸易关注的结果,也是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实施保护贸易的手段。面对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国必须结合绿色壁垒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形式,采取积极措施,冲破绿色壁垒,确保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

1.积极利用WTO的有关规定,保护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WTO协议条款为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明确规定,各个国家可以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本本国利益;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也明确把“市场准入,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其中最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列为首先要考虑的十个问题中的第六个;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的例外条款规定:(1)在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如果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等使某种国际标准不适用时,不要求勉强与该标准一致;(2)执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优惠的待遇,允许其保护当地技术,而不需要与国际标准一致,在一定时期内,可全部或部分免除义务。因此,中国在进行农产品贸易时,要积极与WTO技术壁垒委员会、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保持联系,充分利用利用上述规定和条款,根据中国的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以及气候状况、地理条件等实际情况,争取自身利益,努力获得对外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要加强对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分析、研究,对于确实属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要求要努力做到,对于以此为由实施保护贸易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出现贸易摩擦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有关国家和组织提出交涉,维护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

2.建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环保机制,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绿色壁垒的产生与环境保护和技术要求密不可分,而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和技术要求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但中国只有0.17-0.27%;而且,中国的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农业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大多数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中国必须在农业生产的环保问题和技术问题上下功夫。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样,中国的农产品就可以通过本身质量的提高来冲破绿色壁垒,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积极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受绿色壁垒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经营方式有关。目前,中国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出口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生产、加工出口没有实现一体化,同世界各国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不够。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出口农产品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重,降低初级农产品生产比重;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通过与其它国家签定互认协议,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通道。这样,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4.以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明确农业补贴的方向。适度的农业补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冲破绿色壁垒具有一定作用。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发达国家自1995年起六年内出口补贴额及数量须分别削减36%和21%,发展中国家用10年时间分别削减24%和14%。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WTO中的农业协议规定,成员国对农业的补贴可以分为"绿箱""黄箱""蓝箱"政策三类。目前,中国对农业进行补贴时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使用“绿箱”政策时很多补贴没有用于农业生产;使用“黄箱”政策时对特定产品支持力度不大;同时,补贴重点不明确,几乎面向农业的各个领域。这样,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不利于优质农业品种的出现,从而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面对农业补贴中的问题,应该努力采取措施,提高农业补贴的效益。要根据国际市场农产品竞争的实际情况,对中国产量高、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重点补贴;加大对良种研究、培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产品品质;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对受冲击严重的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进行转作补贴。这样,对于中国农产品冲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大有裨益。

5.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符合WTO协议绿色条款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不能盲目进行,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了解国际农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国际农业行情和中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在此基础上,要改善环境,保护土壤质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这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第7篇

“三聚氰胺、鸡蛋、橘子,现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的朋友圈中谈论的仅次于金融危机的话题了。”出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回国创业的秦先生不得不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蔬菜来源。

事实上,不仅仅是安全,食用新鲜有机的蔬果也俨然成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张女士一年前参加了某生机清体俱乐部,于是每天吃新鲜蔬果,每周拿出一天时间来只喝绿色蔬果汁已经成为她的生活规律。

她在俱乐部里食用的新鲜蔬果,来自于城郊的农场,有时候俱乐部还会把大家拉到农场开课。会员们偶尔也会在农场订购一些新鲜蔬果。

秦先生的农场是2007年开办的,农场里种植的蔬菜大概有三十几个品种。还有鸡鸭大米等总共有七八十个品种。其中蔬菜年销量500吨左右,鸡鸭年销量2万多只。农产品80%-90%都是卖给高端客户,高端定位保证了毛利。虽然前期投入很多,但毛利很大,能达到40%~50%。

当前一系列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对该类项目是利好消息,农场的优势就是确保食品安全。该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农场可采用会员制的方式,每年支付一定额度的会员费。就可以每周把一定量的新鲜蔬果送到会员家里。还可借助网络渠道,用货到付款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新鲜蔬果,订购超过100元则免运费。

一周花100块,一年下来5000块。能够承受这笔消费的上海家庭数量不少。市场容量巨大。潜力很大。即使只有10%的人成为消费者,利润也非常可观。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要亲近这些高端农产品,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秦先生看来,所谓的高端农产品事实上是缺乏监管的。“在美国。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识已经是一个基本常识,但是我国的农产品很少有认证。即使有也是鱼龙混杂。”

2006年的一份数据显示,美国总人口中有65%的人购买过有机农产品,团体消费者中有10%的人主要购买有机农产品。而且消费群体日益扩大,产品种类也逐渐增加。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者70%为女性,其中有37%是有孩子的家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把农产品分为两种,一是安全、优质农产品,一是普通农产品。就目前而言。人们通常所说的安全农产品主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类。严格来讲,无公害是食品的一种基本要求。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则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而有机食品,则更为严格,不仅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而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但是目前,对于这些高端农产品,消费者普遍觉得没有办法证明其生产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奥岩松表示,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诚信机制并不健全,否则生产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得起考验,不同级别的农产品对应的产品价格能够合理体现出来的,消费者愿意花钱去买高品质的农产品。

另外一个高端农产品不那么容易亲近的理由。秦先生认为则是它们的供应渠道和数量非常有限。购买不方便,且价格较高。

“除了在大超市,我好像没有看到过有机农产品的专门店。而且在其他地方买也不放心,毕竟价格这么高,花了这么多钱。”在某大型沃尔玛超市。王女士告诉记者。记者在几个超市对众多消费者所做的随机采访显示,价格太高,购买渠道太少是限制人们购买的重要原因。

据胡定寰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的各大超市中,绿色农产品是普通农产品价格的一倍以上,有机农产品是普通农产品的三倍以上,高高在上的价格令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如果普通农产品的销量是100%。那么有机农产品的销量不会超过5%。”

“农产品是必需品,真正的高端农产品不应该是奢侈品,而应该是社会中产阶级,收入在白领阶层等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都愿意消费的农产品。”在胡定寰看来,绿色农产品只能比普通农产品高20%。有机农产品只能比普通农产品高50%,这样的定价才是比较合理的。

胡定寰解释说,高端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之间的生产成本差异不会超过一倍。“生产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土地成本,二是劳资成本,三是生产资料成本。前两者与普通农产品没有什么差别。由于高端农产品化肥投入量减少,不能用农药,生产资料成本就降下来了,因此两者之间的成本差价并不是非常大。成本相差不会超过一倍。”胡定寰说,降低价格,增加销售数量,这才是我国高端农产品主要的发展方向。

作为高端农产品的长期消费者,忻效秦认为这一市场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生产者成本高。渠道少,必然价格高,而价格高导致消费人群少,买者少,企业利润就低,为了追求利润还是要高定价,这样的传导必定是恶性循环。

秦先生聘请进城打工的农民夫妻,每个家庭承包3-5亩土地,包工不包料。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由农场统一供应。年底,农场根据当年的经营情况,将所承包土地利润的40%分给承包户,每年每户收入至少有数万元。

这种包工不包料的方式,可以从生产资料上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统一的采购,统一的种植管理,再以同样的品牌统一的卖出去。保证生产出的是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与此同时,开放农场,欢迎各种团体或个人在农场里组织活动。近距离接触生产过程。

胡定寰说,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应该有着不同的流通渠道。当前我国70%左右的农产品供应都是分散的农户通过摊贩、批发市场等出售。通过这种渠道流通的农产品,食品安全不可避免存在隐患。与中国不同的是,2003年以后日本农产品的50%以上由经过农民的协会组织直接提供给超市。

胡定寰认为,可以把一家一户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专业农民合作社,和超市等对农产品安全有所保证的销售点能对接,采用“超市+龙头企业(农产品供应商)+农户”的模式,引导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农户进入超市供应链。

“社会和政府部门对超市供应链的管理和监督成本远远低于对传统的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成本,这样可以一箭双雕,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可以降低高端农产品的价格,拓展销售市场。”

重点转移到有效销售。用最现代的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通过网络、社区和农场体验直接和消费者接触,形成会员制度,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

借助此前在超市做蔬果采购的人脉和经验,秦先生的农产品首先打入了各大超市,甚至还在一些超市里建立了形象专柜。农场每天的销售额很快达到10万元。

为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秦先生选择了网上销售,选择行业内知名网站台作,自己负责供货,借助网络的配送队伍进行网上销售,利润双方按比例分成。最多的时候,每天可以通过网络接到2000笔以上的订单。

第8篇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优势,通州区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得天独厚。自20世纪90年代,通州区在城郊型农业基础上积极开展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探索。现今,通州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蓬勃兴旺,前景向好,不仅有一定规模的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传统种植,还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重点突出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通州农业一直着力实施设施化、标准化、特色区域化农产品生产,重点推进了优质蔬菜规模化发展、食用菌产业提升、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和畜禽健康养殖等工程。蔬菜面积一直稳定在1.2万公顷,其中设施农业0.5万多公顷,蔬菜年总产量达80万吨;生猪、家禽及其他畜牧产量稳定增长,年出栏生猪稳定在45万头,禽肉600万只,禽蛋生产1.5万吨,奶牛存栏1.2万头,生鲜乳产量5.5万吨;高效生态渔业得到大力发展,新建改建12个规模水产养殖基地。在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全区以推进“三品一标”工作为重点,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目前,全区已有87个基地的176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3个基地的17个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有15个基地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已覆盖全区97%以上的农产品。创建了“西集好农夫”大樱桃、“金娃娃”鲜猪肉、“永旺”山药等50多个农产品名优品牌。

“菜篮子”工程建设专业高效,特色发展

通州区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以产业带、产业群、专业村、高效点为建设重点,又快又好发展,推进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引进新优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质量安全,使通州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首都“菜篮子”商品主要供应地。

一是蔬菜规模化生产区,已经初步建成了以宋庄、潞城、西集和县等乡镇为重要区域的优质蔬菜规模化生产区, 形成了以县镇徐官屯为核心的万亩生菜专业生产,年产生菜6万吨;以于家务果村为核心的万亩芹菜生产,年产优质芹菜 7 500吨;以及以永乐店镇大务村为核心的果菜专业生产区,以潞城镇八各庄为核心的叶菜生产区,以张家湾镇陆辛庄为核心的水生菜生产区。通过示范推广成熟的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培养重点生产基地和骨干农民,全面提升设施蔬菜生产能力,从而推动蔬菜产业发展。

二是食用菌产业生产区,建成了以永乐店、县和马驹桥等乡镇为区域的食用菌产业生产区,以发展农产品工厂化生产为主要特色,建设“一带两园三个中心”。一带是孔兴路食用菌产业带,包括孔庄、陈新庄等八个村;两个园区及食用菌主题公园和低碳型高效生产示范园;三个中心即菌种与配套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大宗菇和中高档类菌棒生产中心。仅永乐店镇2013年就已建成的林地棚室面积达到267公顷,年产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食用菌1.8万多吨。

三是水产养殖示范园产区,建成了以台湖、张家湾和西集等乡镇区域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产区,建立了观赏鱼、食用鱼良种繁育、科技试验示范和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水产品监、检测工作,加大水产养殖环节监测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水生动物疫情。2013年,通州区观赏鱼养殖水面约418公顷,年产量2.5亿尾,产值1亿元。已建成食用鱼养殖水面67公顷,年产鲤鱼、草鱼等2 655吨。

四是畜禽养殖示范生产区,建成了以潞城、西集、永乐店、宋庄和梨园等乡镇区域的畜禽健康养殖示范生产区,突出生态、效益理念、稳定发展养殖业,对原有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改造,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降低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保障首都人民肉、蛋、奶的有效供给。

五是设施农业集中生产区,建成了以永乐店、于家务、马驹桥、西集等区域的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设施蔬菜,建设工厂化育苗、蔬菜标准园、蔬菜出口加工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基地。利用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项目优势,推进集约化育苗程,培育引导育苗场进行市场化运营,促进自身健康发展。西集镇育苗场是连栋温室加日光温室,育苗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每年繁育各类优质种苗400万株,于家务的育苗场是半地下的日光温室,面积1500平方米,以繁育叶类蔬菜种苗为主,每年繁育芹菜、生菜、番茄、西兰花等种苗500万株。全区集约化育苗1000万株,除满足本地蔬菜生产需要外,还供应河北坝上地区蔬菜生产需要。

从农产品种植栽培的源头入手,绿色防控

通州区农委副主任朗德峰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种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是从农产品的种植栽培技术入手,从根本上抓起。”首先,通州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以集体组织为主,企业或合作社的专业标准和集约化的生产程度高,生产主体以质量求生存的要求更加迫切,技术资金投入多且手段相对完善,以技术提高生产品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菜篮子”工程的工厂化育苗基础工作扎实,机械化育苗程度高,病弱苗少,而采用机械化栽苗机栽植,不仅提高生产功效,还解决了人工栽苗弊端,栽苗质量好,苗纯苗壮作物自然生长得好。第三,设施农业改变了种植方式,利用夏季不能棚内生产的空当,注重对土壤和棚室进行消毒处理,以达到灭杀虫卵病菌之目的。如果一旦发生了病害,区镇农技推广部门的绿色生态防控措施首先被实施,即利用生物和物理方法及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达到降低病虫害暴发的几率。

通州区近年重点实施了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示范点建设工作, 在全区范围建立31个高产高效示范点,以市、区专家及农民“专家”为技术依托,结合生产实际制定高产高效技术方案,并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示范点包括防虫网、遮阳网、黄板、生物农药以及优质种苗在内的多种物化补贴。在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聘请专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推广实施了10余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双网覆盖、黄(蓝)板诱杀、灯光诱杀、性诱剂、二氧化碳吊袋施肥、落蔓夹、防折环、膜下滴(暗)灌、重力滴灌、嫁接、生物农药以及精准施药等。通州区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从种植栽培技术入手,全程实行绿色防控,是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举措。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追溯管理

首先,通州区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全面启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蔬菜等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杜绝使用五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法行为。突出查处了在蔬菜用药中非法添加未登记农药的问题,积极推进农药经营者名录管理。突出查处违规使用抗菌药问题,规范兽用抗菌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突出查处鱼苗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等行为,并且注重防止反弹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和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建设。通州区针对乡镇是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最前沿阵地的现实,确保“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仪器设备、有经费”目标落实到位。完善农业标准化基地长效监管与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分级动态管理,扩大优级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数量,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的整体水平。

第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构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通过明确人员、建章立制、规范用药、开展自检自测等手段,构建生产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源头控制与保障能力。

第9篇

[关键词] 农产品绿色营销 对策 国际竞争力

加入世贸组织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规模受到制约,造成很大损失。出口受阻的农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和水产品。为提高中国绿色农业的国际地位,减少因绿色问题而产生的贸易纠纷和壁垒,农产品绿色营销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际市场上来看,绿色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营销将成为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绿色营销的涵义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

从以上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给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定义: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而对农产品进行策划与实施的过程。

二、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绿色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克服了国外技术壁垒和生产成本上涨压力的影响实现了较快增长。2006年1月~11月,我国农产品累计出口278.02亿美元,已超过2005年全年271.8亿美元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农产品的出口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在出口经验、技术控制、认证标准等各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凸现出一些问题:

1.国际、国内市场矛盾突出

在国际上,“绿色消费”观念与市场已经形成。在吃的方面,提倡使用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住的方面,提倡住所安静、空气清新,家具以原木、原竹为主;行的方面,提倡使用无铅汽油和能耗低的汽车以及骑自行车、步行,提倡生态旅游等。有资料表明:77%的美国民众表示一个公司的环境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82%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购买行为会考虑环境污染因素,40%的欧洲人更喜欢购买“绿色产品”,日本的家庭主妇中有91.6%的人对绿色产品感兴趣,预计到21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产品将上升到15%甚至是20%。

而在国内,农产品“绿色消费”发展滞后,存在着观念认识程度偏低、绿色产品成本过高、农产品品质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如2001年1月~7月我国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6万吨,主要原因是我国大米品质低劣和加工水平较低,导致大米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市场不能保持。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以及受种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许多农产品生产成本都很高,价格上缺乏比较优势。

2.绿色壁垒高筑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政府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等,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规定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得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者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我国由于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及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多方面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因此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有显著影响。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种,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1ug/kg~0.3ug/kg,远超过日本标准(5ug/kg)、美国标准(45ug/kg),以至于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也常常达不到这个标准。2006年5月,日本正式对进口农产品实施技术标准十分苛刻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准入标准,直接影响到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涉及到中国60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企业。

3.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加工过程及包装、储运、组成成分等诸多方面都不利于环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问题比较严重,除化肥的硝态氮及“三废”污染外,最突出的还是农药残留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农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检测检疫等技术性问题重视和研究不够,基本未建立起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仅为70%左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因农药、兽药残留等有害有毒物质含量超标而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停止进口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显然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严重阻碍和制约着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绿色营销的对策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已置身于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进一步加快农产品的出口成为最大化中国农产品贸易获益的必然选择。为加快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克服国际市场绿色营销的障碍,中国政府和农产品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于政府而言,应按照WTO的规则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1)重视绿色意识教育,营造绿色消费时尚,培育成熟的国内消费市场。这是开发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前提条件。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创造绿色农产品消费空间,为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契机。 从生产到消费,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完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利益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经济利益。

(2)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产品技术进步,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方面,应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和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绿色农产品方面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快绿色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绿色农产品的档次。

(3)进一步强化国家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全面、深入研究国际上各项农业标准,加快中国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要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论证体系,大力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

(4)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①及时跟踪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国际采标率,抓紧补充、修订和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以有效突破绿色壁垒,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

②在绿色农产品标志商标赴日本、我国香港境外注册的基础上,继续向绿色产品的其他主要目标市场延伸,保护出口企业合法权益。

③继续与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有影响的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合作,促进农产品企业扩大产品出口。完善境外农产品认证及管理办法,以解决国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为重点,继续做好跨国认证工作。

④积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出国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品促销和商贸洽谈活动,不断提高绿色产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拓展国际贸易渠道。

2.对于企业而言,要积极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绿色产品策略:开发绿色农产品,要从生产基地选择开始,避免污水灌溉、大气污染、化肥用量过大、施肥方法不当以及农药等,生产安全、卫生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农产品的的包装也应符合环保要求,应选择分解、无毒、无味包装材料。

(2)绿色价格策略:据查,日本绿色农产品比一般农产品价格高10%以上;芬兰绿色农产品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50%,而英国的绿色食品也比一般食品高20%~50%。因此绿色农产品可以定位在高档食品层次。我国的农产品应实施绿色食品优质优价,价格既不过高也不过于低廉,可高于进口国一般农产品的价格而低于国外同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3)绿色渠道策略:采用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配送环节,选择环保信誉好的中间商,并逐渐培养自己的供销商,以维护产品的绿色形象。

(4)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策略就是围绕绿色农产品而开展的各项促销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通过相关活动,达到树立农产品企业绿色健康形象,丰富企业绿色营销内涵,促进绿色农产品推广和消费。

此外,农产品企业应完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研究国外市场的消费倾向,学习国外成功企业的营销经验;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工作。

参考文献:

[1]惠献波:浅析中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2)

[2]刘晓红:循环经济下的农产品绿色营销.江苏商论,2006、7

[3]郑军婷:农产品绿色营销实施的障碍及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3

第10篇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物流;策略;河北省

一、绿色物流概述

物流(logistics)是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对自身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的各种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以及对仓储进行计划、实施、控制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全球物流业总体规模增长迅速。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美国Armstrong&Associates统计,2010年全球物流业的市场规模大约达70.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物流业市场规模已经高达1.21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物流业市场规模的17.3%,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位居第二位,物流业的市场规模大约为1.0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5.2%;日本位居第三,物流业市场规模约为4749亿美元,占全球的6.8%。

伴随着全球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活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是环保及能源浪费等,因此,在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物流的兴起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一)绿色物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考虑在企业行为中的物流活动。中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一书给出了物流的定义:在物流过程中,在降低物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又实现了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以达到充分利用物流资源的目的。①

绿色物流建立在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主要包括集约资源、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逆向物流等内容,其中集约资源是绿色物流活动中最本质的内容。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在物流过程中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此外,绿色物流的绿色形象可以提高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使企业有更多机会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是食品的基本来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产品绿色物流不仅关系到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关系着人们每日的生活。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逐渐被世界遗忘,绿色壁垒这一形式正在逐渐兴起,我国农产品受绿色壁垒的限制日趋严重。为了使得农产品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外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质量安全、仓储安全、运输效率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为农产品绿色物流研究奠定了基础。农产品绿色物流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这些国家已经拥有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建立了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并有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促进绿色物流条例的顺利实施。①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是促进其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但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引进物流的概念,绿色物流概念更是没有被全面普及,因此,农产品物流无论是在产品服务还是在产品运输方面还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的4-6倍,损耗率是发达国家的3-4倍,加工增值是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作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连锁超市还没有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二、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是我国粮棉等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绝大部分耕地种植一年两熟的农作物,农产品物流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主体很多,物流环节繁杂,物流设施设备仍很落后,农产品绿色物流没有得到普及。总体来看,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淡薄

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绿色物流及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的普及尚不全面,但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需求,近年来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千家物流企业,这就使得这些物流企业的水平良莠不齐。各级政府虽在着力宣传绿色物流,但基本上都是口头宣传,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更是注重暂时的利益,导致农产品从质量上受到了污染,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存储和运输的各个环节。

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认识依然淡薄。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具有局限性,还没有意识到应该通过绿色物流的方式来提高收益。此外,由于农村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农民不能及时获取物流的供求信息,不能完全介入供应链系统。虽然农产品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基础,但事实上农产品的利润是很低的,导致农产品企业主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甚至不愿从思想上接受绿色物流的观念。农产品生产者绿色意识淡漠,只是一味号称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商品、绿色生产和绿色服务,而消费者也只是重视绿色消费、绿色享受和绿色服务,但二者都忽视了绿色通道―物流环节,导致农产品绿色物流无法得到深入实施。

(二)农产品绿色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首先是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缺乏专业性和适用性,不能满足要求。其次,市场上适合农产品物流的软件极少。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往往不能与企业的客户系统兼容,造成了本来可以共赢的多个企业之间缺少了必要的交流,阻碍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即使有些企业引进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只包含一些基本模块,还达不到完善、完整,无法发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发挥的强大功能。再者,有一些企业信息意识淡薄,缺乏懂信息技术的物流人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河北省的信息设备非常有限,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模式,导致企业信息闭塞,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产品生产者不能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生产和储运的安排,这也是近些年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销售不出去的农产品也会因为长期存储导致变质,进而污染环境。

(三)农产品绿色物流法律法规及物流组织不健全

河北省农产品污染比较严重,批发、销售市场的卫生条件也较差,农产品污染问题极大地威胁着消费群体的身体健康。同时,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质量标准已多年没有更新。欧美、日本已建立了多个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相关的协会来规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污染。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但并没有制定农产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更是欠缺,至今仍没有一套完善的有关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规则来约束物流的相关环节。②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物流组织来监督相关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限制生产者及企业的污染行为,河北省更是缺乏相关的法律参照,也没有相关的协会或组织。

(四)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落后

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关键不在于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的建立和普及,也不在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的建立和实施,也不是建立起物流组织就可以解决的,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关键在于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并以此减少无效物流。河北省农产品基本还处于“足不出户、有场无市”的尴尬境地,农产品大量滞销以致升值空间很低。①

在河北省运输技术中,汽车运输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汽车运输必然会造成大量尾气排放和噪声,很显然这是一种污染环境的物流方式。河北省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也未给予重视,农产品几乎都是直接从生产地运往销售地,不进行任何加工处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无效物流成本。如果将与运输有关的废弃物处理、环保和市场容貌管理等这些消费考虑在内,那么要维持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正常的运作状态的成本将是非常惊人的。

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及网络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合理规划。物流规划的不合理容易造成交通阻滞、物流效率降低和环境破坏的加速。河北省农产品物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绿色通道,物流各环节间的衔接还不稳妥,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也比较落后。目前农产品流通基本上都是常温保存,容易造成较大的成本损耗,也会因农产品新鲜程度降低而影响收入。此外,河北省农产品的机械化水平也较低,农产品搬运环节基本局限于人工操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运输速度缓慢,且反复接触产品会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三、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一)加强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的普及

绿色物流观念淡薄是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必须对以往的传统物流观念进行革新,树立起全新的正确的绿色物流观念。

1、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融入到日常管理的基本思想中去。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大体上还是以个体农民为单位进行的生产,所以要加强对个体农户进行农产品绿色物流理念的宣传,提高所有农户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全面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或消费的个别环节。通过宣传使生产者了解什么是绿色物流、如何实施绿色物流,以及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会带来的利益。③

2、为普及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要全面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认识,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对广大农户进行绿色物流的宣传教育,如邀请专家下乡集中对农户面授物流知识,通过地方电视广告宣传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利用页面形式宣传,使广大农户认识到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巨大潜在效益,借此促使他们主动收集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仓储等方面信息,并及时应用到各物流环节中,促进物流的绿色化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绿色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河北省应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技术系统体系。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农产品供应商就可通过这个平台选择合理的准确的物流企业和物流方式;物流企业则可以通过物流信息平台与农产品供应商达成相应的协议,而与需求方进行交易的结算和交易发票的交付,并最终通过农产品物流将货物交与需求方。通过电子商务这样一个信息平台实现了农产品商务信息的查询与交易,解决了农产品交易的时效问题,并可有效地降低成本。

努力实现现代物流的自动化,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适用性,把大量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的相关物流信息通过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的网点全部都给集合在一起并且进行合理的组织,引进与信息处理自动化相关的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快速反应及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并以此形成产业结构,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建立全球性物流体系,专门从事物流的配送,实现物流真正的自动化,开展优质、功能齐全的物流服务。

(三)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法律法规及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及组织保障体系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改变以前落后的以及错误的传统物流理念,在全省树立正确的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府要根据各地特点和现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减少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外部约束,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建立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绿色物流园区、绿色物流中心,培育农业绿色市场;加紧对现有的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评估和改进,快速研究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农产品绿色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市场应遵循的标准等;加强农产品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关系,对农产品的生产流程给予以高度的监视和检查,严格做到“部门协调、社会监管、责任追究、严格执法”。

2、加强省级宏观调控,加大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全力支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此激励农产品的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及绿色管理;实行税收减免等政策及对废弃物收费和押金返还等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扶持体制。例如农民购买冷藏保鲜车等运输工具或建立封闭型仓库、立体式仓库或者冷藏仓库时,政府应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四)完善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避免无效物流

1、努力培育优良的农产品品种,应用无公害的栽培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密切结合,逐步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良好食品生产规范”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机械化水平、自动化水平;针对农产品在运输、仓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系统,减少农产品的环境污染;建立健全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规范市场相应主体的行为,建立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检测中心,制定相应的生产或者退出限制机制。

2、尽量避免使用普通油耗汽车进行运输,主动采取绿色运输,例如使用像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运输工具,减少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也可以通过提高内燃机技术或者采取清洁燃料等方式来提高运输工具的能效;统一协调农产品货源,建立面向社会的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公路、铁路等多式联运的绿色运输网络系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农产品在运输途中造成的污染,实现在全省范围内无污染、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

3、注重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发展反季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应用空间和附加值。使用健康、环保无污染的保鲜方式,根据农产品的属性采取不同物流形式进行生产、运输、保存和销售达到高效率低污染的目的。

注释:

① 韩立成 《我国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第一百零九页。

② 张刚,《浅析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A0农业展望2007年第七期。

③ 牛晓娟《浅议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三十三页。

参考文献:

[1] 张敏.现代物流与可持续发展[D].山东农业大学,2004.

[2] 郭淑缓.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

[3] 刘冬林.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 秦蓁.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No.07:53-56.

[5] 张刚.浅析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J].农业展望,2007,No.02207:43-44.

[6] 孙丹.我国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v.29;No.15304:39-40.

[7] 许红莲.发达国家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及其经验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No.29212:70-74.

[8] 许红莲.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12,v.26;No.20801:27-32.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农产品;策略

浙江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农业,随着浙江省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绿色贸易壁垒。因此,对浙江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原因的分析,探索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有用地发展途径,对解决我省农产品出口遭受的现实问题拥有长远及重大的意义。

一、浙江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浙江农产品出口因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涉及金额百多个亿,所针对的出口市场不断扩大,韩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这一些发达国家都是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在出口日本的农产品企业中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有27家;出口欧盟的农产品企业中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16家;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企业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有10家;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企业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5家。从品种上来说,在出口的蔬菜中,遭受SPS影响的企业共17家,在出口的水果制品中,遭受SPS影响的企业共11家;在出口的茶叶产品中,遭受SPS影响的共5家。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2.1降低了农产品的出口量

浙江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广阔的市场范围,各个国家纷纷利用绿色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制定苛刻的标准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入。严重束缚了浙江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出口数量不增反降的局面。2011年美国和日本对农药残留标准的提高,使浙江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的茶叶同比降低了69.1%,使原本作为农产品出口位居第一的浙江省退居第三。

2.2削弱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产品世界市场的不断推进,各国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更加喜爱绿色产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利益,纷纷制定了如绿色检验检疫制度、绿色许可证制度等严格准则。这一系列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浙江传统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达到世界市场的标准,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得不加大在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管理上的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进行的绿色化管理的费用,除此之外,还有增加的有关于绿色标准的测试、检验、国际标准的认证等方面的费用。因这一系列的改进也相应的增加了一大笔费用,使得浙江农产品出口的成本不断提高,从而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2.3提高了出口农产品的贸易门槛

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消费者对安全意识的提高,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绿色贸易壁垒标准,大力提出“有机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等绿色标准,还执行了一系列苛刻并且非常麻烦的进口检验检疫制度,从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来看,市场准入的门槛是愈来愈高。例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不仅对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在质量安全认证方面还加了一条ISO9000认证,指标甚至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数。日本在“肯定列表制度”中明确制定了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8种农药,并且对饲料添加剂暂定6万个标准。这一系列的高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浙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门槛,使得浙江农产品的出口严重受到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一些法律法规根据国际市场上的标准重新修改并完善,充分发挥自身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的职责。联合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力量,让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化方面这一项重大任务中来,在实施标准方面积极采用国际化的严格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化。大力发展浙江省的传统农产品所具有的优势,让制定的行业标准达到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从而大大的提升浙江农产品出口的产品标准,使浙江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进一步增进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再创辉煌。

3.2建立预警服务系统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建立有关国家和地区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和标准的动态数据库,提供互动式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根据跟踪监测和预测分析的结果,及时向农产品出口企业预警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对浙江省制定合理的对策来共同面对,加强与他国的合作。在谈判中,尽力争取建立公平合理的绿色标准和制度,从而约束部分国家利用环境保护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限制。

3.3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浙江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按照“有标可依、按标生产”的要求严格执行。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绿色环保的宣传,建立绿色消费观的意识,积极倡导和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倡导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绿色环保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栋霖.农产品出口突破环境壁垒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2013(8)

[2]姜启军,余从田等.食用农产品企业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决策行为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58~63

[3]李丹,吴玲.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9):145~147

第12篇

2008年初,山东省政府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次年,国务院批复了《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山东区域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首先是生态农业,用工业化的模式开发黄三角的生态农业,大规模生产绿色农产品。重视并发展健康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对促进高效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黄河三角洲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可行性思考

1. 区域生态环境是发展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的基础。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海洋与陆地交融在一起,生态完整、资源密集、基础条件相对成熟。国家也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规划》中同样指出,黄河三角洲土地后备资源丰富,人均未利用地为0.81亩,高出东部沿海城市平均水平约45%;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自然资源贮备丰富,生态系统及产业发展较好,具备大规模发展生态农业及特色产业的基础。

2. 绿色壁垒是发展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的推动力。山东省是全国的农产品出口大省,出口总值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85个。但在近年的国际贸易中,山东省农产品受到了主要出口国家绿色壁垒的限制,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绿色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某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由,通过制定复杂的环境保护条例、法规、标准和产品生产及包装要求,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和审批程序,对进口商品设置的一系列的贸易禁止和限制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及提高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保护农业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政策。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促使各国政府出台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及绿色技术标准,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新的要求。绿色壁垒的出现,对山东乃至全国的农业经济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及推广势在必行。

3. 绿色消费是发展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绿色消费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靠农药、化肥成长的传统农产品逐渐被市场淘汰,消费者在如癌症、白血病等恶性疾病频发的环境下,对食品及农产品的选择日渐重视。同时,消费者越来越讲究营养健康,口味回归绿色自然化,也追求多样性。因此,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粮食、特色作物、野生天然型作物受到青睐。根据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消费者市场的调查,虽然数据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因教育背景、收入、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相对西方国家较低,但是知晓绿色农产品并尝试购买的消费者在逐年增加,其消费市场已初具规模。

二、 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存在的问题

1. 区域范围内未形成绿色农产品一体化经营模式。绿色农产品一体化经营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产业关联度,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依托于生态和生物技术体系,既注重环境监测,又强调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还要重视后期成品的加工、销售、包装、贮藏、运输的各类制度及标准的执行,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经营的意义在于它能有效地克服农民生产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又促进了生态农业及绿色农产品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地生产和发展。黄三角区域发育时间短,成分简单,生态系统脆弱,同时农业人口相对较多,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而处于自发状态。目前农村中基本的农产品生产单位是农户,仍然以小生产的地位与现状维持生计,其生产仍较为分散、孤立。因此,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小和效益低的问题非常突出,不利于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2. 绿色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短视行为,未形成标准化生产。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近年来可以说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农民能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范进行生产操作。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整体的认知能力依然普遍低下,知识水平不够高,因此在生产中经常因为经济利益而出现短视行为。常常因为少数的不良行为在国内及国外市场造成恶性影响,带来的负面效应波及到其他农民乃至全国范围的经济收益。此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较低,农村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作物种植的随意性很大,大范围推广农业标准难度大,费用多,推广效果差,很难形成标准化生产,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市场销售中缺少竞争优势。

3. 绿色农产品推广缺乏品牌意识,无系统营销规划。我国消费者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品牌消费意识, 凭借品牌来判断所购商品的质量和性能。黄河三角洲因发展时间较短,在农业市场上没有形成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及销售,无行业内龙头企业。企业及农户缺乏系统营销规划和战略指导,品牌宣传不到位,在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手段的实施上较为随意。甚至有些企业滥用绿色食品标识,滥竽充数,在市场中造成了较坏的影响,直接破坏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信心。品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体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如此,将会影响整个黄河三角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 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对策

1. 政府应采取措施大力扶持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

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在未来的市场需求中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与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如果通过政府推动,实行产业化经营,首先会规范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农户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会逐渐抛弃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按照标准科学合理地用药、用肥,规范自身的农业生产、加工行为,从而促进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品牌的建设。其次,消费者的需求逐渐从单一化过渡到多元化,随着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推广以及技术的提高,产品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从而更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提高我国生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破除绿色壁垒的阻碍。最后,绿色农产品进入到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整体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农产品及生态农业是今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实施优惠政策及金融扶持,同时正确引导农民和企业更新生产及营销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经营的好处。

2. 引导绿色消费潮流,培养消费者主动购买意识

根据对中国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调查中可以认识到,大部分消费者都听说过绿色农产品,但认知程度很低,对绿色农产品了解不够,概念模糊。消费者主动购买意识不强,购买过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者大部分是因为商场的宣传、别人的推荐以及导购人员的推销而购买的。要扩大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企业在目前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引导绿色消费潮流,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同时黄河三角洲政府部门和公众媒体也有责任帮助企业及农户积极宣传,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促进消费者产生主动购买行为。

3. 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巧妙运用营销组合推广销售

提高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竞争力还需大力发展品牌战略。品牌可以代表一个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甚至成为整个黄河三角洲农业的象征。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发展的瓶颈在于区域内的生产未形成规模,仍以分散、孤立的农户小生产为主,产业组织化较低,行业内无龙头企业,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中小农产品企业的成长,应重点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农村环保投入;对企业实行以优惠贷款为主的金融扶持政策,争取短时间内树立龙头企业,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成密切经济共同体,带动市场繁荣。其次,在企业层面,也可善用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面发挥竞争优势,打开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产品方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在生产中重视成本节约,保护环境,降低污染。技术创新及引进重点应关注生物生态技术、种植技术、病虫害预测及防治技术,以及涉及产品流通等各技术环节。同时,企业应不断检测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改革及新产品开发,产品应严格按照国内及国际标准生产。

价格方面:绿色农产品价格大约高出传统农产品价格的40%左右,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黄河三角洲区域拓展市场,可首先考虑使用渗透策略,在绿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初期,暂时降低利润的赚取,采用低价格高宣传的方式推动消费者尝试绿色农产品,待消费者逐渐了解绿色农产品的优势从而增加购买数量时,企业可再次调整价格策略以获取适当利润。

渠道方面:绿色农产品的分销渠道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如“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集种植、加工及销售于一体。也可采取区域总经销或多家经销的方式,在给定的区域内选择一家或多家销售商负责农产品的销售。同时,也可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网络直销,降低销售成本。随着消费者细分市场的增加和更多的渠道可能性,绿色农产品企业也应转变营销理念,考虑建设复合渠道分销系统,即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营销渠道去接触更多的消费者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

促销方面:积极吸纳或培养专业营销人才和推销人才,利用其专业知识系统推广绿色农产品市场。加强对绿色农产品销售信息的搜集,针对市场上目标群体有的放矢的传递信息,注重信息的反馈,及时改进产品开发方向及重点。短期可适当运用价格促销手段,达到进入市场的目的;长期可考虑运用各种媒体广告,视产品不同生命阶段而改变广告策略。同时,在政府参与下,可组织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借助政府力量进行集体宣传,吸引区域外购买。企业及农户也可走出去,参加外省市甚至其他国家的各种展览会、交易会,扩大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的影响范围及销售。企业也应注重公共关系营销,在适当时机通过新闻媒体,或参与公共事件等方式宣传绿色农产品的优点,引起公众注意。

总之,黄河三角洲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业比重大,生态系统脆弱,因此,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遭遇挑战,只有在坚持“生态”和“高效” 发展战略下,进行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营销,才能更好的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形成规模生产,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经济,必将为实现黄河三角洲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宏伟,冯伟田,王立冬.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及对策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0, 22(4): 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