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依据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提出“碎片化”的概念。在碎片化背景下,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出“碎片化”应用。以某大学本科班级的全体学生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从结构性,因素性,关联性三个方面探究碎片化时代下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结果显示碎片化时代群体重聚现象显著。
[关键词]
碎片化;社会网络分析;人际关系;重聚;群体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在日益加快,空间移动与转换频率的增加使得人们有限的时间被划分的越来越细,呈现“碎片化”的特点[1]。移动互联的的兴起让生活变得愈加便捷,“碎片化”应用充实了碎片化时间,即便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位置,群体间依旧可以相互联系得以重聚。因此研究了碎片化时间与“碎片化”应用相结合,群体之间人际关系的变化。大学生是当代活跃度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群体,本文旨在通过大学生这个典型群体从结构性、因素性、关联性三个方面得出普遍规律。
2碎片化时代的概述
“碎片化”起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学术研究中,原意为完整的事物被分成零碎的部分。近年来,“碎片化”作为一个新兴词汇在不同的领域的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碎片化”时间指的是移动化的“等候时间”,包括上/下班途中,出差途中等一些分散的时间。“碎片化”应用是人们在零碎时间内消费时间使用的一种移动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任何位置,状态下进行。“碎片化”应用使用时间是碎片化的,短则一分钟,长则半个小时,应用种类是多样的,“碎片化”应用凭借其良好的体验逐渐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2]。碎片化下的重聚指群体利用应用软件进行交流沟通重新相聚相识的过程。重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同群体之间互动性增强,另一方面主要指传统意义上的不同群体按照兴趣,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共同的行为方式重新聚集起来。
3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基础及现状
3.1社会网络分析简介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收集和获取网络数据更加便利,社会网络分析逐渐受到公众和学界的青睐[3]。社会网络数据基本测量包括密度、中心度等。密度是度量客体之间互相联络程度的重要指标,网络密度越大则关系越密切,点度中心度是考察各个节点的相对中心度,即与该点有关系的点的数目。中心度研究集中在各个节点,而中心势考察的是一个整体的内聚性,即整体中心化的程度[4]。
3.2社会网络分析有关人际关系的研究社会网络分析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结构性,关联性,因素性三个方面。人际关系网络的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依据不同的属性划分出不同结构的人际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网络,为进一步量化提供数据及依据,包括情感网、咨询网、情报网、信任网等。Milgram的“六度联结的小世界”充分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关联性,通过计算平均距离即人们通过多少个中间人建立联系,进而说明人际关系的关联性。人际关系的因素性是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普遍意义[5]。
4碎片化应用对群体影响的研究设计
[6]4.1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碎片化时代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按大学生在关系网络中的结构主要分为情感网和情报网,情感网表现在个体与他人的亲密程度,包括聊天,学习,旅游,休闲娱乐等,情报网主要研究个人获取他人信息时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碎片化时代下,应用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现实的生活需求都会间接转化为应用呈现给群众,现实与虚拟已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对应关系,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结构性进行前后对比,利用数据对人际关系网络的关联性与因素性进行探究,最终验证重聚现象。
4.2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本专业全体28名同学为研究对象,主要的原因包括:(1)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群体具有双重特征;(2)大学生是青春与理想兼并的一代,对于信息技术及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3)班级全体同学因为性格等方面不同呈现的人际交往关系具有普遍性。
4.3数据收集与处理
4.3.1情感网数据收集与处理本文数据的收集主要是通过观察、访谈以及材料分析,首先通过微信与班级中的全体同学建立联系,根据日常生活班级人际关系的观察,一对一进行针对性的提问,问题主要基于“碎片化”应用的背景,在现实生活中,与应用相对应的一系列互动包括某人自愿主动性的和某同学去图书馆学习,逛街,看电影,享受美食及旅行等,根据班级全体同学的回答建立28×28矩阵。其次基于碎片化时代下应用的普遍,研究班级同学使用相同休闲娱乐类应用的情况,本研究以手机游戏为例,通过3个微信游戏将全体同学联系在一起,同样建立28×28矩阵,与上一个矩阵进行对比分析。
4.3.2情报网数据收集与处理本文情报网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更多探究班级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全体同学的角度,班级中的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微博这个平台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构成一个人际关系网络,把班级全体同学看成一个相同的社会群体,班级同学所共同关注的对象构成另一群体,实则是研究不同群体在碎片化时代下所呈现的状态,群体内部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不研究。这项数据的收集是通过微博的微关系对班级全体同学关注的对象进行汇总,最初的数目庞大,分析生成的社群图过于复杂,难以发现其规律,于是不断求平均值从最初的100多缩减到20个个体,这20个被关注者至少有7个研究对象关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5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情感网人际网络关系图1表示现实生活中班级同学彼此存在非组织共同活动(唱歌,看电影,逛街)的关系,有两名同学社交关系十分薄弱暂不考虑,此社群图实际是26个样本。从整体角度分析,图一的网络密度为0.1749,该数值较低,说明大学同学共同活动更多以寝室为单位,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的机会甚少,存在小群体现象。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645,即任意两个人进行沟通平均需要2个人作为媒介,个体之间关联性较弱,同学之间的互动频率低。图2则表示通过碎片化时代下的应用班级同学所形成的密切关系。班级中有4名同学不玩此类游戏,因此样本总数为24。图2的网络密度为0.933,该数值明显高于图1,则表明在碎片化应用的条件下使群体重聚的现象十分显著,同学们互动频率加快,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链;节点的平均距离为1.067,任意两个人都存在沟通的机会,每个同学之间都建立了一条交流通道,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关联性增强。通过社群图图2,图2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碎片化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明显的重聚现象。碎片化时代下的应用加强群体的内聚的同时,成员自身的中心度也在不断增加。“核心人物”即点度中心度排名靠前的个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5.2情报网人际网络关系从微博的角度出发,被关注的人更新了一条状态,那么本班同学中同时关注这个人的一些个体也会查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个体可以实现在该被关注的人下发表评论、收藏以及转发等功能,进而引起被关注人的关注,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交流环网。该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涵盖许多因素包括社会阶层、家庭背景、学历、收入、兴趣爱好等,微博作为一种碎片化时代下的产物促进社会群体重聚。
6结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碎片化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应用使群体重聚现象得以体现,这种重聚是重新聚合,相同群体之间的重聚即通过虚拟促进现实人际关系,虚拟与现实的一致性是我们一直所期待的。不同群体之间的重聚相对复杂,但同时这种重聚更具有现实意义,碎片化时代下人际关系的独到之处正是不同群体的重聚,社会地位、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不同的个体都能依据某个特征聚集在一起,社会分化也是群体重聚的过程,重聚也是分化的进一步提升。社会网络分析为重聚现象的提出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所研究的样本较小,只是对这种现象进行初步探索,重聚的形成包括各种因素,后续的研究可以从内因,外因入手搜集更全面的社会网络数据,利用网络动态学,复杂网络理论等进行更深入研究[7]。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冉.“碎”眼看“聚”———以微博为例看碎片化背景下的群体重聚[J].新闻世界,2011(8).
[2]常政.移动时代的经济学———碎片化应用[J].程序员,2011(6):56-58.
[3][美]诺克,杨松.社会网络分析[M].第2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4][美]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申?,周策.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人际关系中应用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6]郭金龙,陆宇杰,许鑫.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
传统的公共管理政策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相应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缓解当前公共管理危机,要求政府机构应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来不断完善公共管理政策内容,且以新型理论范式来应对传统理论实践中的问题,提升整体公共管理水平。以下就是对社会网络分析与公共管理政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政府机构不断完善自身公共管理手段。
一、公共管理和政策网络概述
基于网络视角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概念界定的过程中融入了英美多元主义思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德国协商主义思路,继而由原有的议题网络形式转变为政策系统。此外,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公共管理和政策网络即为律师、专家学者等社会人员就公共事务治理的互动集合,在互动的过程中社会人员可充分运用网络平台等领域来达成信息共享及资源交换的目标,最终由此实现对公共政务问题的有效处理。另外,公共管理与政策网络的实施亦强调了对权力关系的依赖性。例如,美国政府在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即通过网络协会的设定达成了对公共管理和政策网络的深入研究。
二、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政治参与和公共政策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会网络在平衡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上在政治参与和公共政策中更为注重探讨主体间的行为管理。例如,艾柯达和里奇在科学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即将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化为自身研究重点,并以方差分析测量的形式掌控到网络层侧结构间的差异性,最终通过对研究数据的整合深层次分析出中层管理者、CEO等政治参与者在公共参与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继而以此来带动参与者在政治事务处理过程中可不断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此外,塞格尔在对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会网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以决策模型构建形式预测政治参与网络类型,最终表明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为政策问题。
(二)信息传播
公共政策危机存在着不可预测的特点,因而基于此,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国外学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强调了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警等纳入到研究领域中,继而由此来深化科学研究层次。例如,哈里斯在2006年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中即将公共卫生威胁化为研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基于应急规划系统构建的形式丰富了研究过程,同时带动个人与机构合作解决公共管理事务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威胁因素的影响,且通过信息传播的形式全面掌控到公共事务处理现状,继而达成高效率事务处理状态。此外,2009年卡普卡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将EMAC作为自身主要研究对象,且通过对网络分析软件的应用得出了“危机响应组织的关键能力即为合作协调能力”的结果。另外,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信息资源的流动性亦是研究重点,因而在此基础上2007年侯赛恩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功能获取到相应的通信数据,且以传播机制构建的形式来应对公共事务危机多变且复杂的问题,达到最佳的科学研究状态。
(三)公共服务提供
政府的主要职能即为提供公共服务。因而基于公共管理领域社会网络分析行为的展开要求科学研究人员在实践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探索公共服务高效性提升的对策,且充分发挥网络分析功能重点研究公共服务网络层次。例如,2011年国外学者斯泰恩在实践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即以Mkindo领域水资源治理问题的研究形式为公共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参考条件。同时,学者迪泰恩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70个组织的问卷调查形式掌控到第一手研究资料,且通过对资料的整合总结出Mkindo领域水资源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由此引导政府机构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以制度安排的形式不断缓解水资源治理问题,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用水环境。
三、网络分析对我国公共管理政策的启示
(一)基于政策制定的角度
网络分析对我国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社会多元化特征的不断凸显,传统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自我化的特征,即过分追逐个体利益而忽视了公众权益。因而在此基础上,网络分析形式的实现推动政府机构在政策完善过程中以利益诉求机制构建的形式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到政策完善中,并通过利益诉求整合结果的分析达到最佳的政策实施状态;第二,网络分析对公共管理政策制定所带来的启示亦体现在带动了网络主体互动形式的增强,即为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互动环境,继而由此来便于政策的实施,且形成稳定的社会发展状态。
(二)基于和谐社会建设角度
基于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得知传统的社会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网络分析手段构建多元社会治理观念,且通过新媒体宣传平台对多元治理模式的重要性展开宣传行为,以此来加快多元社会治理模式建设步伐,同时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涌现出来,继而由此转变了政府定位,并带动公民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中,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达到多元社会治理目标。另外,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带动下,我国政府机构逐步完善了社会公共责任机制,且以多方参与的形式倡导合理解决公共危机问题,继而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服务环节。
(三)网络分析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社会网络分析创新了社会治理路径,且带动公共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突破密闭环境的限制,将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成果融入到社会管理环境中,最终由此来应对传统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问题。此外,由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是基于复杂网络持续互动所获取,因而基于此,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在公共事务危机处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并基于网络分析的基础上,以网络演化动态的关注形式来强化政策实施成效,同时达成社会转型目的。
结论
[关键词]网络 路径分析 资源分配MAPGIS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005-02
1 网络简介
网络(network),是指某些线状要素之间相互连接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的模式,在现实世界中,许多网络系统,比如道路交通网、电力网、水系网、煤水管网等都可以用它来进行抽象表示,在现实中,网络起到了把资源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比如:车流的转移、煤气的分配、水系的汇集等;但在资源的运送过程中会伴随着资源消耗、堵塞、减缓的现象,这表明,当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类似活动时,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机制,使资源能够合理高效地进行流动。
网络功能用于模拟那些动态的,难以直接量测的行为,在一个网络模型中,现实的网络要素可以通过一套规则及数学函数予以表达。但这个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把网络规则和函数化,我们就可以用系统工具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基于网络的分析和辅助决策,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这个系统工具一般就是GIS,抽象的网络数据一般就是GIS的一种基础数据。
2 网络的数据模型
面向网络的数据通常利用数学中“图”(graph)的形式来模拟,因而可以用图论的一些理论成果来解决网络分析中的许多问题,但GIS中的网络又不同于图论中的“网络”,包括:
(1)其网线和结点具有空间位置的意义;
(2)网线和结点都可以有权值,且可以是多重的,比如,网线的正向及逆向阻碍强度、需求、容量等;
(3)结点可能有转角数据;
(4)GIS中的网络并不总是有向图,比如,自来水管网可作为有向图表示,但道路网却可以被看作无向图。
网络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属性有:
(1),结点(vi)/结点集V(G), 其中,V(G)=[v1 v2 …vn]T
网络中的结点,比如:车站、道路交叉口、港口等,其状态属性包括阻力和需求等,并包括几种特殊类型:
A,站点,在路径选择中资源增减的结点,如库房,车站等,其属性为资源需求
B,中心点,即接受和分配资源的位置,如商业中心,水库等,其属性有资源总量、阻力额度等;
C,障碍点,网络中资源不能通过的结点
D,转角点,网络中分割结点处,资源可能转向,比如公路上不允许左拐,则构成转角点
(2),边(e)/边集E(G)=[e1 e2…en]T
网络中的边,如街道、河流、水管等,其状态属性有需求和阻力;
(3),图,图是一个非空的有限结点和有限边的集合,可表示为G(V,E)
(4),网络,表示为D=(V,E,W),其中W为网络的权函数,为其网线和结点的权值表示
(5),流,网络中任意弧的资源流量,可记为f(aij)-fij
3 空间网络分析方法
网络分析是在线状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线状要素间的连接形式非常重要,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以矢量数据格式进行实现,在GIS的空间网络分析中,其主要目的在于:选择最佳路径、选择最佳资源布局中心等。所谓最佳路径是指从起始点到终点的最短距离或花费最少或途经覆盖最大等的路径;最佳布局中心位置是指各中心所覆盖范围内任一点到中心的距离最近或花费最少。
3.1 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
在空间网络分析中,路径问题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常想在地理空间网络中指定的2结点间是否存在路径,如果有则希望找出其中最符合要求的路线,如最短、景观最多等,这种路径问题对于交通、消防、观光,信息传输等有重要意义。从网络模型的角度看,最佳路径求解是在指定网络2结点间寻找一条阻碍强度最小的路径,其产生基于网线和结点转角的阻碍强度。最佳路径分析的实现算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基于单源点的Dijkstra算法和多结点对间使用的Floyd算法;另外,也用Prim算法和Kruskal进行路径的连通性分析;
3.2 定位-配置分析(location-allocation analysis)
定位-配置分析是根据中心地理论框架,通过对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2者空间行为相互作用的分析,来实现网络设置布局的最优化。 资源分配是模拟资源如何在中心极其周围的网线、结点间流动的。根据中心容量以及网线和结点的需求将网络和结点分配给中心,分配是沿着最佳路径进行的。当网络元素被分配给某个中心时,该中心拥有的资源量就依据网络元素的需求进行缩减,当中心的资源耗尽,分配就停止。
资源分配网络模型有中心点极其状态属性和网络组成,分配有2种方式,一种是由分配中心向四周输出,另一种是由四周向中心集中。
在算法实现上,包括P-中心问题、中心服务范围、中心资源分配范围等,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这些算法计算量过大,经常用一些启发式算法来逼近或求的最佳效果,比如:Teitz-Bart算法。
4 MAPGIS的网络管理
MAPGIS网络管理分析子系统为管理各类网络提供了方便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它迅速直观地构建各种网络并可以实现强大的网络查询和分析功能,能够进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关阀搜索、最佳路径、资源分配等功能,从而可以有效支持紧急情况处理和辅助决策。
MAPGIS网络分析子系统由2大模块组成:网络编辑模块:用来建立网络和录入数据;网络分析模块:用于数据查询、输出以及空间网络分析和辅助决策,在这一模块中不能改动关键数据。
在网络编辑模块,可以通过3种方法输入网络数据:手工输入,通过MAPGIS线文件转换以及通过外业探测数据库建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在该系统中都可以对生成的网络数据进行复杂的编辑,比如:对网线的编辑,包括网线的添加,删减,移动,转向,加、减点,线的参数设置以及网线属性结构和属性的编辑;对结点的编辑,包括结点的加减,移动,属性结构、属性内容的编辑以及结点参数的设置等;对网络整体的平差,转换等。
该模块在使用中比较直观,操作方式与输入子系统基本保持一样,但个别窗口操作方式不太好用,甚至无法实现,如鼠标中键功能。
4.2 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模块是MAPGIS进行网络数据空间分析的功能模块,在网络编辑模块的基础上,通过它可以实现网络查询检索及分析功能,总体情况下,该模块可实现连通性分析、路径分析、资源分配、追踪等功能。简单使用步骤如下:
*装入底图文件
*装入待分析的网络文件
*进行附属数据的设置,比如站点、中心、障碍等
*进行网络分析
*分析结果的保存或统计、出图
(1)连通分析
连通分析是为了检验某结点与其他结点间的连通性,比如,查看某个地方与全国公路网是否通车。使用时,鼠标捕捉并锁定待检验结点,系统就可以直接进行整个网络的连通检查,实现简单,但结果也较直观简单。
(2)阀门分析
阀门处理在供水、供电等方面应用广泛,如电力网发生断路,在查寻过程中必须关闭相应的电压开关,分析过程包括:
阀门指定:通过一个条件表达式,将符合条件的结点指定为阀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阀门搜索:使用时,用鼠标点出电线断点或水管爆管出,按阀门指定的搜索条件进行阀门关闭。系统将以醒目色显示搜索结果。
(3)路径分析
路径分析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求最短路径、求最佳路径、求游历方案。分析条件可通过一个对话框来设置,如图1。
最短路径其实是最佳路径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考虑其他属性,只单纯计算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当要考虑网线权值,考虑转角权值,障碍等时,就是最佳路径了,而当选择的结点多于2个时,可为游历方案。当系统按指定的结点及分析条件得出分析结果后,为便于直观显示,分析结果可以闪烁的方式显示,并可把路径输出为线文件或进行经历结点和网线的统计,如图2。
(4)资源分配
如前所述,资源分配就是为网络中的网线寻找最近的中心,资源根据中心容量及网线的需求将网线分配给中心,分配是沿着最佳路径进行的,在MAPGIS中,进行资源分配的大致过程如下:
*设置中心数据,指定中心点及其容量、限度、延迟
*设置网线需求以及网线权值
*设置转角及其权值
*实施资源分配,进行系统处理
对于处理完成的分析数据,为了直观表现,系统同样可以进行分析结果参数的设置以及输出网线结点集的单独显示。
(5)其他常用分析功能
除了上述分析功能外,MAPGIS还具备其他几种常用分析功能,主要包括:追踪分析、查询统计、网络的完整性检查以及动态分段分析等,其分析过程也都比较直观,在实际应用中都经常用到。
5 结语
MAPGIS的网络管理子系统在功能实现上算比较完整,其操作过程也比较简单明了,所以比较容易上手,并也容易理解,在了解网络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空间管理分析更是能得心应手。在众多网络管理领域,MAPGIS的使用都可以实现。但是,在其分析过程中,有些功能的实现过于简单,对于更加复杂的一些情况则难以应付。总体而言,其使用层次只能在空间网络分析中的表层阶段,对于非常复杂的一些网络分析需求,就需要求助其他一些功能更为强大的工具了。
[参考文献]
[1] 张宏,温永宁.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科学出版社.
[2] 黄杏元,马劲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吴信才.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肖永东(1981―)男,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内科学;引用分析;期刊评价;
作者简介:徐浩(1989-),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药卫生科学评价;
引言
科学文献之间通过相互引证形成引文网络,表现为横向关联和纵向继承的交流形势。期刊作为论文的主要载体,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文网络引申出期刊引用网络,基于网络结构关系进行期刊引用分析,比基于单种期刊的影响力分析更容易得到学科层次上的宏观分析结果。目前,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用网络研究已日趋成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包括:政治学[1]、管理学[2]、新闻学与传播学[3]、哲学[4]、中国文学[5]、外国文学[6]、[7]、法学[8]、艺术学[9]、语言学[10]、体育学[11]、心理学[12]、社会学[13]等,但是对医学期刊引用网络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具体到内科学领域,相关研究大多仅针对学科内个别期刊[14-16],研究内容也仅局限于引文及互引[17-18],并没有揭示该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引用网络关系。因此,本文将借助引文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对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进行研究,揭示该学科期刊之间的引用网络结构,体现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以及新的交叉点,进而全面了解该学科期刊内在质量、利用率和在本学科期刊引用网络中的学术影响,为该学科的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笔者基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收录之医药卫生类期刊创建的《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MedicineSciencesCitationIndex,以下简称CMSCI)数据库。我们采集了CMSCI中2004-2008年24种内科学期刊的引文数据,并对期刊名称进行统一规范,主要包括:(1)同一本期刊在不同时期的期刊名不同,例如: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版)、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前沿版);(2)外文期刊全称和缩写并存,例如:NEnglJMed简称为NEJM;WorldJGastroenterol简称为WJG等。(3)原数据本身存在错误,如:AmJCardiol被误标注为AmJCardio等。此外,我们还剔除了不可用的数据,确保了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一、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
笔者选取24种内科学核心期刊作为统计对象,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1)通过引用次数考察其他期刊对内科学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2)通过被引次数分析内科学期刊对其他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中华高血压杂志》原名为《高血压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原名为《中华糖尿病杂志》,为了保证数据的延续性和一致性,笔者统一使用最新期刊名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此外,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期刊引用网络,主要考察期刊相互间的引用情况,所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引用和被引用的期刊均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来源期刊。
考察以内科学期刊为起点的引用网络,笔者发现该网络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引文量、自引率、涉及学科范围。一般来讲,引文量越大、自引率越低、涉及学科范围越广,则该期刊引用网络越复杂,反之,则越简单。表1统计了内科学期刊2004-2008年引用文献数据,并按5年引文量降序排列。
由表1可以看出:(1)《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的引文量远远大于其他内科学期刊,自引率低于学科平均值(6.9%),但是较窄的学科范围影响了该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2)《中国老年学杂志》位列第二,自引率也极低,涉及老年医药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衰老生物学及抗衰老研究等多个领域,可见该刊的引用网络必然较为复杂。(3)引文量在15000-18000之间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的引文量较为接近,自引率也较低,涉及学科范围也较广,不难推断出他们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中国内镜杂志》的引文量排在第五,但是涉及学科范围较窄,而且自引率较高,因此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有所下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涉及中医药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特种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引文量也较高,但是稍高的自引率必然削弱该刊的引用网络结构。(4)引文量在11000-14200之间的有8种期刊,其中:《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和《中华肾脏病杂志》的自引率较低,但是引文量在整个内科学24种期刊中处于中等水平,而且涉及的学科范围相对单一,因此,期刊引用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扩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自引率高于学科平均值,引文量不高、学科范围窄必然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的简化。(5)10000以下的有8种,其中:《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主要报道我国地方病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研究领域较窄,很难与其他期刊进行知识交流,从而自引率极高,必然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简单;《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和《中国循环杂志》的自引率并不算高,但是引文量均较低,而且仅涉及内科学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研究领域,期刊引用网络必然较为简单。
另一方面,期刊被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的复杂度之间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过高的发文量和自引率往往会对引用网络产生负相关影响,为此,笔者引入篇均他引强度指标进行分析。篇均他引强度=2004-2008年度内科学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总次数/2004-2008年度内科学期刊的发文量。表2给出了内科学期刊2004-2008年被引用情况,并按5年被引次数降序排列。
根据表2数据,从期刊5年被引次数进行分析可得:(1)6200以上的有4种期刊,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主要报道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在内科学期刊中排在首位,而且篇均他引强度也最高,说明该刊对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以其为终点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结构稳定;《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排在第二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远低于学科平均值(1.47),可见该刊的引用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位列第三、四位,篇均他引强度也较高,说明以其为终点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结构均衡。(2)3900-5100之间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篇均他引强度均在2.0以上,可见他们的期刊引用网络有一定的复杂度,结构也较合理;《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篇均他引强度也较低,必然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相对松散。(3)2000-3500之间的期刊有9种,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相对简单,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有限。(4)其余6种期刊均在2000以下,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较为微弱,引用网络结构极其简单。
二、内科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某个学科内的学术期刊往往会在其内部产生错综复杂的相互引用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如果我们将期刊看作富含学科知识的集群,那么引用与被引实际反映了知识在不同知识集群间的交流与渗透。为说明24种内科学期刊学科内引用网络的构成情况,揭示内科学期刊间的相互引证关系,笔者统计了内科学期刊2004-2008年相互引用数据,如表3所示。其中行标题为来源期刊,列标题为被引期刊,对角线加粗数据即期刊自引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期刊之间年均相互引用2次及以下视为偶然事件,因此,如果两种期刊之间5年引用或被引次数大于10,视为连通,出入度增加1,反之,出入度不变。
根据表3数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学科自引率
通常情况下,学科自引率越高,则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越简单。有17种内科学期刊的学科内自引率在50%以上,其中《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更是高达97.88%、93.38%,说明其与学科内其他期刊的交流微乎其微。学科自引率较高的期刊还有《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分别为89.46%、89.11%、85.52%、85.30%、84.40%、83.65%,他们基本上只关注本期刊已发表的成果,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极其有限。
(2)期刊出入度
内科学学科内部期刊引用网络的平均出入度为7.42,仅有9本期刊的出度、11本期刊的入度在平均值之上,说明整个期刊引用网络比较稀疏。《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出入度均排在前5位,说明这3种期刊活跃程度较高,在学术网络中的辐射度较广,辐射能力较强,处于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的中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入度分别是14、11,名列第2、4位,但是出度分别仅有8和5,说明这2种期刊被内科学其他期刊较多引用,但是其他期刊对其影响有限。《中国老年学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的出度名列前茅,但是入度仅有3和8,说明其在期刊网络中尚处于知识接收端,受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有限。进一步观察发现,《中国老年学杂志》从2007年开始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出版,《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从2006年开始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出版,导致这2本期刊2004-2008年的载文量排在24种内科学期刊的前两位,从而严重削弱了他们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
(3)网络连通性
如果表3所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中的24个节点完全连通,除去主对角线的自引情况,一共有552条有向边,那么有向网络图的疏密程度可以直观反映内科学学科内部24种期刊相互引用关系的强弱。根据表3数据,2004-2008年内科学24种期刊的连通度为178,连通率只有32.25%,进一步反映出该学科内部期刊相互渗透性有待加强。
笔者根据表3数据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绘制出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图,每个节点表示一种来源期刊,两个节点间的线条表示这两种期刊存在引用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引用次数的多寡。由此能够更直观地考察期刊之间的引用网络关系:(1)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关键节点的子网络,该刊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之间的线条较粗,说明相互联系紧密。进一步观察发现,这6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较多涉及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研究领域具有高度交叉性,因此关系密切是必然的。(2)基于研究领域的高度一致性,即都与消化疾病有关,《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4种期刊相互之间的线条较粗,联系紧密。(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构成引用子网,前者较多引用后两种期刊的论文,受其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肝脏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内科学领域的学者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离不开对肝脏疾病的关注。(4)《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和《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处于内科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的边缘,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内科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以学科为单位,通过分析学科期刊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可以反映期刊所对应的学科之间的密切程度,进而发现学科交叉点。为了考察内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笔者统计了2004-2008年度内科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之间的互引数据,按照学科类别进行统计,其中:表4统计出内科学期刊引用其他13个学科期刊的篇次,并按引用次数均值降序排列,表5给出其他学科期刊引用内科学期刊的篇次数,并按引用次数均值降序排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期刊的学科分类借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由于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通常会刊载多个学科的论文,无法将其归属于某一门学科,因此,笔者未将其纳入学科讨论范围。
结合表4、表5数据可以看出:内科学期刊引用其他学科期刊的次数不仅很多,而且引用的学科种类也较多,13个学科均有涉及,这与内科学的学科特性密切相关。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二级学科,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及中毒部分,因此,内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根据平均引用和被引次数,我们把13个学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内科学强相关的学科,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第二类是与内科学部分相关的学科,分别是:药学、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特种医学、肿瘤学;第三类是与内科学弱相关的学科,包括:五官科学、妇产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与内科学强相关的学科
内科学引用临床医学位列第3,被临床医学引用的次数排在第1,可见内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因此内科学知识对学习、掌握其他学科大有裨益。
引用内科学次数较多的学科还有中医学,中医学与内科学交叉形成中医内科学,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内科学对中医学研究的渗透。
与内科学关系密切的还有预防医学卫生学,平均引用次数和被引次数分列学科第4和第3位。预防医学卫生学着重在保持、促进与维护社会大众、特定群体或一般个人的健康,并包括预防传染病、疾病、残疾、癌症、其他身体组织变异、与过早死亡的发生,因此涉及多个科学、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
基础医学平均引用次数和被引次数分列学科第2和第4位,可见其与内科学关系紧密。基础医学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因此,内科学的发展必然借鉴基础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2)与内科学部分相关的学科
药学、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特种医学、肿瘤学都是与内科学部分领域相关的几个学科。首先,内科学与药学的关系好比内科医师与药师的关系,内科医师要想临床用药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除了自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的临床诊断外,合理用药更为关键,这就需要医师和药师的通力合作,二者密不可分,只有这样才能将正确的诊断转化为有效的治疗。其次,外科学与内科学的关系比较特殊。内科学引用外科学名列第1,被外科学引用的次数排在第6,尽管如此,年均也达到421.8次,与基础医学、药学相差不大。另外,儿科学与内科学也存在交叉,形成儿内科,主要研究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循环系统疾病、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小儿血液系统疾病、小儿内分泌疾病、小儿免疫缺陷疾病等。再次,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交叉,形成神经内科学,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从学科性质上,神经内科隶属于内科系统。另外,特种医学有关放射诊断、放射治疗、临床核医学和介入治疗等研究主题被内科学期刊较多引用,例如:CT仿真结肠内窥镜、门脉造影CT、多层螺旋CT、X线放大摄影、TIPSS技术、双介入栓塞治疗等。最后,内科学的很多期刊都涉及到各种癌症的治疗,例如:胃癌、肝癌、结肠癌、大肠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白血病等,这方面往往会引用肿瘤学的期刊。综上,这些学科在部分领域与内科学都有交叉,并在交叉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少新兴学科。
(3)与内科学弱相关的学科
五官科学、妇产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都与内科学有一定的引用关系,可见内科学的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也说明内科学拥有很强的学科引用网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科的研究范围比较特定,其引用内科学期刊的次数相对较少,表明内科学与这些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较少,影响也较弱,但它们对内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内科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引用外文文献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学科与外国研究成果同步的程度。为提高我国内科学研究水平,内科学界必然会借鉴很多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外文文献,引进吸收国外优秀研究方法。鉴于过高的载文量往往会拉高总引文量,因此,笔者采用篇均引用外文数量这一指标进行分析。表6为24种内科学期刊引用外文情况,并按篇均引文降序排列。
结语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网络结构;专利合作;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引言
合作专利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在研究产学研合作中有较高的可量化价值[1]。青岛市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快速发展,专利合作初具雏形[2],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3]。从社会网络的视角下分析青岛市产学研发展的现状,探究其关键节点,对促进青岛市产学研合作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青岛市产学研合作专利现状
专利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分析系统()。为了了解合作专利在青岛市的现状,且避免任何遗漏,检索式选用“申请人=大学 and 公司”,“地址=青岛”的方式检索专利,其他情况以此类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的检索,截止2016年5月20日,共检索到专利990件,剔除干扰项如“青岛大学科技教育开发公司食品科学研究所”非合作专利项及高校间的合作专利项,共获得有效合作专利947项。
如图1所示,整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市合作专利的申请量逐年上升,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特征,一是1985-2006年为萌芽阶段,二是2006-2010年为起步阶段,而三是自2010年前后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进入快速发展段。
三、专利合作社会网络分析
将前文所述的合作专利数据进行处理,以合作次数确定权重,删除重复数据,以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GEPHI中,获得1985-2016青岛市专利合作网络图,如图2所示。图中节点表示专利申请主体,节点标签的大小代表与之合作节点个数的多少;连线表示节点相互关联的关系,即高校与企业合作申请了专利,连线的粗细则代表合作次数的多少。
观察图2可以看出,青岛市专利合作网络具有较明显的以各大高校为关键节点的社区结构[4]。
将2009-2015年青岛市合作专利数据逐年导入GEPHI软件,获得专利合作网络参数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其中加权平均度呈上升趋势,表示各节点的合作节点数量逐年上升;图密度逐年下降,表示节点连接逐年松散;平均路径长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网络直径呈上升趋势,表示节点的连接难度逐渐增大。
结合合作专利申请数量不难看出,青岛市专利合作网络结构逐渐向大范围、低密度、多社区的结构发展,各关键节点的辐射范围日渐扩大,作用也逐渐增强。图4为近年专利合作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介中心度的变化趋势。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同领域的专利发明创新周期和难易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利合作网络的结构。
四、结论与展望
青岛市近年来产学研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成果显著,以高校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势头良好,专利合作网络范围日渐扩大,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在专利合作网络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呈现出“二八分化”的特征。由于不同行业领域专利的异质性,对区域专利合作网络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将在后续研究中针对特定领域的专利合作网络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伟,吕旭峰,余晓.协同创新视阈下部属高校合作专利产出发展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09:12-18.
[2]丁海德,綦晓卿,周晓梅.青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基于专利信息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103-107.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6-0135-04
引言
自然资源管理由于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显得非常困难[1]。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大都是公共资源,众多行动者争夺导致资源耗尽以及管理冲突,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行动者对公共资源管理规则的认同、资源使用协议、冲突解决、信息共享、共同认知建立等[2]。研究显示,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对自然资源管理往往无效,人们开始转向于多行动者参与自然资源共管,通过把不同行动者纳入到管理过程中,可以解决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问题[3]。
为解决当代自然资源管理问题如森林资源的枯竭、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研究如何克服资源管理的合作难题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的研究把社会网络作为有效处理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分析,以有效地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困境。社会网络在自然资源管理规则的实施上甚至可能比正式制度还有效。
关于社会网络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作用的讨论,引发越来越多实证研究。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关系结构如何促进或者阻碍自然资源管理行动。社会学家广泛研究了社会网络的运用,使得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逐步发展起来[4]。然而到目前为此,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首先讨论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应用,接着研究社会网络怎样影响自然资源治理的进程,最后讨论未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复杂问题的方向及趋势。
1 社会网络分析(SNA)及其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SNA)最早诞生于社会学领域。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是一种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厘清行动者之间、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还是一个视角,是由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本身成为研究的对象[5]。
最近十年,社会网络分析(SNA)在国内已被广泛运用于传播学、管理学、项目管理、组织管理、知识管理等领域。社会网络可运用于传播学,吴飞认为传播是一个网络状模式,只有那些善于利用多种传播网络的个人或者组织才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他们也就拥有更多的社会和文化资本[6]。姚小涛等认为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解决新的环境下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挑战[7]。社会网络分析还可以运用于产业集群研究,符正平等对企业社会网络进行测量,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网络异质性、网络和中心性强度对集群产业转移有显著影响[8]。朱庆华等总结了国内外社会网络分析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成果[9]。社会网络分析还可用于构建项目管理的网络模型,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降低利益相关方的治理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10]。
社会网络分析运用于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在国内甚少,但在国外的文献中已出现一些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成果[11]。为更好理解社会网络如何影响自然资源管理,首先有必要了解社会网络的类型、特征及其主要运用(见表1)。
表1 社会网络类型及其特征
序号 类 型特征图例
图1高粘合性网络网络没有任何清晰辨别的子群(具有高的粘合性)
图2网络子群网络被分成独立的两个子群
图3高度中心化网络中心节点比其他的节点在中心度上高很多
图4交互网络网络有两个子群,子群间通过两个桥接点进行联系
图5中心外围网络网络中心成员之间紧密联系,外围的成员只与中心成员联系,相互之间不联系
本文将从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节点3个维度总结社会网络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影响。从网络连接密度、网络凝聚度与子群、子群间的桥接点、个体行动者的网络位置与影响力、网络中心度、中心―外围网络等6个方面总结社会网络如何影响资源管理,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信息共享、共识构建所产生的影响。
2 社会网络分析(SNA)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2.1 网络连接密度
社会网络的基本功能是在行动者之间建立社会联系,从而将孤立的行动者转化成相互联系的行动者。因此社会联系越多,社会网络功能就越发达,可预见的结果是行动者合作和集体行动就越容易达成。众多的研究证实,较高的网络连接密度可以帮助行动者避免资源利用冲突,建立公共资源利用规则使集体行动可能性就越大,集体行动的增加将提高信息和资源交流的可能性,继而提高互惠和互信水平[12]。
在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社会网络密度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联性也得到证实。例如,研究者利用案例证明,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纳入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网络中可以显著增加他们之间的联系,并增加集体行动的可能。King研究了村庄渔业资源管理,案例显示当地渔民通过与更多的政府官员、有影响的个体之间交往联系,成功地解决了与渔业有关的系列问题[13]。
较高的社会网络密度不仅可以增加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增加网络内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研究证实,农林业资源管理中,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联系加大了新技术和可持续管理实践信息的流动和交换,这些信息既来自于网络内部,也可以来自网络行动者与外界的联系[14]。
2.2 网络凝聚度与子群
网络凝聚度员评估社会网络在多大程度上连接在一起的指标,高凝聚度的网络不会存在可以清晰辨别的子群(见表1中图1和图2)。凝聚子群是相互之间有稳定、直接、强烈、频繁联系的行动者子集[15]。社会网络子群的存在可能给自然资源管理集体行动带来挑战,对自然资源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与高的网络密度相反,一个群体密度低的网络如果存在清晰可辨的子群,那么子群之间的合作就会产生消极影响[16]。
3.1 社会网络的平衡
社会网络及其结构特征对自然资源管理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积极作用。当网络行动者之间的关联较多时有利于集体行动达成。但过多的网络连接则会形成同质化,以至于降低团体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水平,需要平衡那些相互之间抵消的网络结构,以达到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效率的作用。另外网络粘合点有利于团体内部的协调和集体行动,而网络桥接点有利于获取外部行动者的信息和支持,粘合点和桥接点的搭配比例将影响社会网络对资源管理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3.2 社会网络建立和行动者的参与
社会网络及其结构对自然资源管理很重要,那么是否可以建立或设计不同形式的社会网络?研究显示,改变社会网络中那些容易同质化行动者之间的节点布局可以显著提高管理产出。不同机构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确保那些不同利益相关团体代表被邀请到资源管理过程中,帮助提高网络参与性,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但是,对于很多类型的社会网络,往往只有当内部成员自愿建立基于个人偏好的关系时网络关系才能保持长久,被动的设计会使行动者抵抗。研究显示,在不同行动者之间促成建立有效的跨边界的自愿网络是可行的。因此需要提供网络内部交往的场所,鼓励广泛的网络参与、帮助协调网络关系等。如何在资源管理中创造条件建立广泛社会网络的同时,促进行动者基于内在的参与是另一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公园绿地;网络分析;空间可达性
1背景及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园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关心城市公园的数量与质量,更加关注能否方便快捷地到达公园,距离成为影响人们有效利用公园以及衡量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服务半径评价体系以直线衡量市民与公园间的距离,过于笼统、机械,不能真实有效的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游憩服务能力。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以矢量数据――道路网络为基础,能更为真实地评价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以程度。反映了人们到达目的地过程所克服空间阻力大小,常用时间、距离、费用等指标来衡量[2],已被广泛用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合理性与服务公平性研究,是评判城市开敞空间设计合理性的重要方面[1];而网络分析是通过研究网络,如交通道路网、供水网、供电网、排水管网、水系网等的状态并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将与网络有关的实际问题抽象化、模型化,通过利用网络元素的拓扑关系来考察网络元素的空间属性,从而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配置等进行优化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图论和运筹学。由于公园开口设计、小区出入口、河流水系山体等空间障碍物等导致直线距离不能反映其实际的行进路径,网络分析法则能够较好地实现行进路径与现实路径的拟合,能反映路网对空间可达性的影响。
本文依据网络分析原理,以现状城市道路网络的矢量数据、城市人口数据与分布状况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平台在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管理以及数据与图形交互显示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对深圳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为深圳市公园绿地规划以及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2 深圳市公园建设现状概况
截止至2012 年2月,根据各区城管局、各街道办相关部门反馈的公园名称、空间位置等信息,结合公园相关审批信息,通过业内核查航拍图、地形图、建筑普查等基础数据和抽样现状踏勘调查的方法,将各区、各街道办反馈公园信息落实在空间范围。据统计,全市公园面积在500m2 以上的公园数量共791个,公园总面积40267 公顷。其中,自然公园23个,面积约33584 公顷;城市公园110个,面积约5774 公顷;社区公园658个,面积约910 公顷。全市现状城市公园及社区公园总面积为6684 公顷,按2011 年底人口统计数据,现状人口为1046 万,全市现状人均城市公园面积(不含自然公园)为6.39m2/人。
3 研究方法
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能够客观地反映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服务公平性,是评价城市居民能否方便和平等地享用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可达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缓冲区法、最小邻近举例法、引力模型法、费用加权距离法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但缓冲区法和最小邻近距离法忽略了达到目的地过程中的障碍,易高估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以真实的道路为基础,由于建筑物、围墙等人工景观河流、峭壁等自然障碍的存在,使得进入公园的实际路径一般大于直线距离。引力模型法和费用加权距离法也未曾考虑到达目的地的真实路径。多采用对分类景观赋以相对阻力为基础,但是景观类型的区分和相对阻力的赋值大小具有不确定性、主观性较大。
3.1 网络分析原理
网络关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如:水系网络、绿化网络、道路网络、通讯网络、地下管网等。网络是由一组边和结点按照一定的拓扑关系彼此连接而成的,边是具有一定长度和物流的网络元素,结点是两条或两条以上边的交汇处,它可以实现两条边之间的物流的转换,边与结点是网络的两类基本组成元素。在地里研究中,很多领域都会遇到与网络有关的问题。网络分析是指对地理网络(如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如电力网络、给排水管网等)进行地里分析和模型化处理,其根本目标就是研究、筹划一项网络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它是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资源等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图论和运筹学。
3.2 网络模型的构成
网络模型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网络系统(如交通物流网、通信网、暖气管网等)的抽象表示。按照空间实体的几何形态,可被抽象为点、线、面3种类型。一个基本的网络由中心(center)、链(link)、节点(node)和阻力(impedance)4部分组成[3] ,中心,即源地的源点,为具有一个容量能够接受或分配资源的节点所在的位置,本研究中代表城市公园的出入口,以点的形式表达;链是构成网络的骨架,是现实各种线路的抽象,具有方向性,在本文中代表道路;节点是网络中网线的汇合点,本研究中代表道路的交点,考虑到数据获取的有线性,本研究对路网进行简单处理,不考虑高快速公路,其他等级道路凡是平面交叉路网在交叉口均打断,且不考虑交通管制因素,均认为四个方向可通行。;阻力通常指从中心到链或通过一条链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或者费用等。本研究借鉴经验,一般人行速度为80米/分钟,考虑红绿灯因素及不同等级道路步行便利程度不同,分析采用内部道路、支路、次干路步行速度为80 米/分钟,主干道70 米/分钟,快速路40 米/分钟。
3.3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需城市公园数据根据各区城管局、各街道办相关部门反馈的公园名称、空间位置等信息,结合规划一张图系统中公园相关审批信息,通过核查航拍图、地形图、建筑普查等基础数据和抽样现状踏勘调查的方法,将各区、各街道办反馈公园信息落实在空间范围。公园入口数据结合现状公园出入口数据和公园设计方案,对其矢量化后得到。道路数据来自我委2010年现状路网数据(GIS格式)。
(1)公园数据库:包括公园名称、公园类型、公园面积、建设状态、绿化覆盖面积、公园地点、管理单位、定位与特色等。
(2)公园入口数据库:包括公园名称、公园类型、公园面积等。在公园可达性分析时,认为到达公园绿地入口即为进入公园绿地,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代表公园的公园入口点文件。
(3)道路数据库:主要由现状道路网数据和现状公交数据构成。现状道路网数据主要用来评估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由道路红线和道路中心线构成。道路中心线数据有道路长度、道路名称、道路等级、步行速度等属性信息。以道路中心线为基础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由于数据获取渠道有限,没有获得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行设施数据,因此在步行可达性分析中,不考虑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认为在任何道路等级的数据交叉口人的步行都可以四个方向通行的,但考虑到不同等级道路步行便捷程度不同,分析采用内部道路、支路、次干道步行速度为80米/分钟,主干道70米/分钟,快速路40米/分钟、高速路20米/分钟。现状公交数据主要用来评估公园绿地公交可达性,由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数据构成,在进行公交可达性分析时,不考虑交通管制问题(如单行线、红绿灯、禁止左拐等),认为在任何道路等级的交叉口车都可以在四个方向通行。
(4)人口数据库: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现状建筑普查数据、现状居住用地数据,生成全市百米网格人口空间分布图。
3.4 公园服务范围确定
针对深圳市城市道路状况、人的出行方式、公园服务功能等特点,结合人们到达不同公园心理期望花费的时间等因素考虑,在评估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分析时,本文选取面积大于500m2的社区公园和市区级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步行耗时10分钟可达,市区级城市公园25分钟可达;在评估公园绿地公交可达性分析时,本文选择综合公园和自然公园,耗时25分钟公交可达。利用GIS软件的Network Analyst分析工具,生成源点沿道路网络和公交线网络行进相应服务时间所围合形成的范围图,此范围即为一定时间成本的可达性范围。
3.5 搭建规划公园工作平台,构建模型提高方案评估效率
利用ArcGIS桌面软件,将规划公园工作相关数据按照专题分类整理,借助共享网络,搭建规划公园工作平台,项目组成员均可在线使用,实现同一基础数据、同一平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利用地理设计方法,将规划公园工作涉及到需要反复操作的功能进行集成(包含步行可达性分析和公交可达性分析),定制成 模型,建立工具集,高效率评估论证规划方案,展现不同规划方案下,不同的预期实施效果,可在方案编制过程中组织多部门参与的项目研讨会时候,利用评估工具集,在线动态评估调整效果,高效率评估完善规划方案。
3.6 评价指标
将GIS模拟得到的公园服务区范围图、城市行政区划图、城市人口分布图、城市居住用地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通过服务居住用地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可衡量现状公园步行范围服务居住用地和服务人口,同时也可以看出现状公园步行范围服务不到的居住用地即服务盲区,这些地区是规划公园方案优化重点需要考虑的区域。
服务居住用地面积比=服务居住用地面积/研究区总居住用地面积*100%
服务人口比=服务人口/研究区总人口*100%
4 结果与分析
4.1 现状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分析
4.1.1 步行
从下图可以看出,全市步行可达公园范围覆盖居住用地12583公顷,占全市居住用地的64.03%,其中,原特区内整体比原特区外覆盖率高,福田区覆盖率最高(88.38%),龙华新区覆盖率最低(39.20%);覆盖人口709.63 万人,占总人口的68.43%。其中,龙华新区中部地区、布吉周边地区、坪山、西乡等局部地区存在步行覆盖盲区。这些地方需要在本轮公园规划中重点加强。
4.1.2公交
考虑公交出行的普遍性,结合现状公交线路及站点信息,对现状公园的公交可达性进行评估,若考虑公交换乘,全市25 分钟公交可达服务范围可覆盖98.61%的现状居住用地(图2-6);若不考虑公交换乘,全市25 分钟公交可达服务范围可覆盖77.43%的现状居住用地。
4.2 规划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分析
为有效公平地提供宜人的休息空间,在规划公园选址和优化时,重点考虑现状公园可达范围覆盖不到的区域和现状超负荷运行公园周边区域。通过多方案论证,最终形成公园规划方案。全市规划公园步行25分钟可达公园范围覆盖居住用地17616公顷,居住用地覆盖率由现状的64.03%提高89.64%,其中,现状居住用地覆盖率较低的龙华新区由现状的39.20%提高到85.82%。
5 小结与讨论
本文基于网络分析法原理和GIS技术平台,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以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研究了深圳市公园绿地步行和公交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状况,解决了公园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公平的问题,与此同时,为城市公园规划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但可达性不仅包括物理的距离和时间,也包含社会、文化和性别的因素以及公园本身“吸引度”,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尽管公园的可达性很高,但居民却不愿意使用这些公园。研究时没有考虑居民对公园绿地的实际需要和游憩行为,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骆秋.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10;
Abstract: Taking iPhone APP Stor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VNA model to analyze the value network structure, builds the e3-value model of the iPhone App Store, and obtains the relevant basis factors of the strategy formation based on participant profitability and financial sensitivity analysis.
关键词: e3-value;APP Store;价值网络分析
Key words: e3-value;APP Store;value network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98-02
0 引言
iPhone自2007年问世以来,凭借其独创的智能手机与应用商店结合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应用开发者和终端用户进入iOS系统平台,构建了一个双边市场[1]。苹果公司作为双边市场平台的拥有者,从其核心逻辑APP Store商业模式角度看,应用开发者、苹果公司、广告投放商与用户与苹果公司间频繁的价值交换构成了价值网络。
在价值网络分析方法方面,荷兰学者Jaap Gordijn提出了基于价值网络建模的可视化工具e3-value模型[3],W阳峰等人利用e3-value仿真分析了数据库服务提供商、网络出版商、移动商务等商业模式[4-6]。Alain Biem等也在e3-value基础上提出一种value network analysis(VNA)模型,分别从参与者的投入、能力、资源以及产出方面描述价值网络中经济实体[7],增强了价值网络分析的战略决策支持能力。
1 iPhone APP Store价值网络结构分析
根据Alain Biem和 Nathan Caswell提出的VNA模型,各参与者的价值创造过程分析如图1所示。
已认证的应用开发者在苹果公司提供的开发工具、技术支持等基础条件下,运用丰富的开发经验创造出无数的精品APP,这些APP又为广告投放商提供了无数的广告展示平台,苹果公司负责对开发者提供的APP进行审核,整合广告之后在APP Store上架供用户选购。用户付费购买、下载使用APP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同样经过苹果公司的系统平台反馈给应用开发者和广告投放商,以帮助两者对于目标顾客进行相关的决策。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不同参与者间的循环流动构成了图2中的APP Store价值网络结构。
2 iPhone APP Store价值网络传递过程分析
在iPhone APP Store价值网络中,各成员通过苹果公司分别为顾客提供了不同的价值,如产品、服务、信息等等。采用e3-value模型分析价值网络的交换细节(如图1),描述了各个参与者之间谁向谁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并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苹果公司通过面对不同参与者设立不同的合作机制,建立起iPhone APP Store的价值网络。应用开发者群体为用户提供了APP Store中多样化的应用,广告商的加入使得免费应用成为可能,他们提供的价值经过苹果公司的汇集最终提供给终端用户,而用户在使用iPhone的过程中,也变为价值的创造者,其产生的用户信息经过苹果公司的处理,将用于开发者与广告商的价值创造。因此,各参与者间价值的交换都经过苹果公司平台的传递完成。
3 iPhone APP Store盈利能力分析
文章借鉴苹果公司2015年财务报表、苹果案例研究文献以及相关调查机构报告,模拟现金流量评估参与者的资金吸引能力,即参与者的盈利能力,并通过财务敏感性分析找到在iPhone APP Store的价值网络中关键的影响因素。苹果公司的盈利能力如表1所示。
表1所展示的是2015年苹果公司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价值交换量化,其中收入项包括用户购买iPhone产品的1550亿美元,购买APP Store内应用的214亿美元,广告投放商支付的广告费用15亿美元,应用开发者注册费9.9亿美元,而支出项有向开发者支付的应用收入和广告收入的70%约160亿美元,采购iPhone硬件产品花费487亿美元,以及苹果公司用于研发、运营、维护的费用223亿美元,最终苹果公司结余为盈利918.702亿美元。
4 APP Store财务敏感性分析
根据得到的各参与者盈利能力表,可以看出影响iPhone APP Store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用户数量,开发者数量及用户支付比例。文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一些建议,不仅为提高苹果公司的收益,也希望能够为其他采用应用商店商业模式的智能手机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4.1 用户数量
按照iPhone用户数量设置为2.31亿,计算得到的苹果公司收益值为918.702亿美元,假定用户数量减少50%,iPhone销售收入和应用收入将下降一半,在平台运营成本不变的前提下,苹果公司收益降为353.6亿美元,减少了565亿美元,约占原值的62%。可见,用户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iPhone的销售收入,在其他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对苹果公司的总收益有显著影响。用户数量对于苹果公司的收益是一个敏感性因素。未来苹果公司如果进一步升级iPhone硬件配置,创新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系统,或者推出中低端满足功能但价廉的产品系列,来吸引更多智能手机用户进入iOS系统平台,甚至与苹果公司其他智能产品相互关联,增加用户粘度,则可利用用户数量这一敏感性因素,为苹果公司带来更加直观的经济效益。
4.2 开发者数量
iOS平台的应用程序开发者数量按照开发者账户估算为1000万人,按照用户在APP Store中获得的服务价值估算为140美元/人计算,得到的用户获取价值约为108亿美元。假设开发者数量下降50%,用户在APP Store中花费不变的情况下,用户获取价值降为-51亿美元,减少了159亿美元,约占原值的148%。获取价值为负值表明在该状况下,用户的付出甚至不能得到等价回报。开发者数量减少使得用户在APP Store中获取的服务价值降低,用户流失直接影响到苹果公司智能手机硬件的收益,开发者数量对于用户获取价值的变化是一个敏感因素。
利用开发者数量这一敏感性因素,苹果公司可以从应用营收、应用推广以及应用审核三个方面来促进APP Store的繁荣。如适当提高开发者在APP Store中的分成比例,或者通过建立起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评价沟通渠道、关联推送等方法帮助开发者更有效的推广应用,或者缩短应用进入APP Store的审核时间及审核流程,提高审核透明度,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提高用户获取价值,让更多的用户进入iOS平台,进而提高苹果公司的收益。
4.3 用户支付比例
用户消费习惯存在地区差异,中国区iPhone用户数量约1.49亿,然而在APP Store的付费比例仅为3%左右,消费总额约32.8亿美元,人均年消费约734美元。假设中国区的用户付费比例提升1%,即596万用户有付费购买意愿,在人均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额增至43.75亿美元,增长10.95亿美元,占原中国区应用消费额的33%。可见,用户支付比例对于应用销售额的变化是一个敏感性因素。苹果公司若通过优化支付流程、提升应用质量、推出限时打折优惠应用等方式鼓励用户绑定银行卡或者信用卡进行消费,培养用户付费下载应用的习惯,提高用户下载应用中付费比例,不仅可以为开发者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将吸引更多的开发者进入iOS系统平台,为更多的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用户就会获取到更多的价值,带来更庞大的用户群体,从而推动苹果公司的收益持续增加。
5 总结
文章首先运用VNA模型分析iPhone APP Store价值网络中各参与者利用能力和资源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价值创造过程;其次运用e3-value模型模拟iPhone APP Store商业模式的价值交换细节,通过设定参数模拟得到了系统各参与者的盈利状态;最后根据财务敏感性分析,可得出影响iPhone APP Store发展的敏感性因素。文章提出的价值网络的分析模型仍处于静态分析和模拟的阶段,所选案例的系统成员也较为简单,未来的研究方向可扩展到动态模型的分析和复杂网络的分析。
⒖嘉南祝
[1]张虹.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苹果App―Store模式研究[J]. 科技与企业,2013(06):3.
[2]杨.网络平台产业商业模式研究――以苹果智能手机平台为例[J].管理学刊,2012(06):81-85.
[3]Gordijn J, Akkermans J M. Value-based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exploring innovative e-commerce ideas[J].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2003, 8(2):114-134.
[4]欧阳峰.基于e~3-value的电子商务模式的结构化分析――以数据库服务提供商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7(3):73-76.
[5]欧阳峰,赵红丹,郑广录. 基于e~3-value的网络出版商业模式仿真分析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8(03):134-139.
网络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我校,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有多少?历时六周,对610例在校学生进行座谈会调查,使用网络成瘾自评等心理测评量表,从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学生网络使用的一些状况。
课题名称:《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调查时间:2006年10月6日至2006年11月20日
调查对象:苍山一中的610名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座谈会调查
调查工具:
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上网次数、上网时间、上网浏览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项目;
2、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3、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虑六个因子;
4、情绪--社交孤独问卷;
5、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6、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7、领悟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个因子。
调查结果:其中男性310例,女性300例,平均年龄16.27岁。610例有效被调查者中,未上网中学生161人,占26.39%。上网中学生共449例,占73.61%。其中,发现网络成瘾者7例(4男生,3女生),发生率为1.56%,网络成瘾倾向者72例,发生率为16.04%,正常使用者370例。
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发生率为1.56%,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67%,女生发生率为15.41%,两者无显著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我校的中学生中网络成瘾只有7例,发生率为1.56%,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的差距较大。其原因可能与取样方法及测试人群有关。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网上调查方法,框定的是网上的特殊人群,这容易导致受测试人群缺乏代表性,往往夸大了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本文的调查采用了实名调查,克服了一些夸大成瘾的倾向性,但是也造成一部分学生掩饰自己网络依赖的倾向性及严重程度。
另外,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5%;二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4.60%;三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8.86%。三者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高三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最高。
二、对中学生迷恋网络因素的反思及个案分析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消极人格特质、社交孤独、对学校环境压力的适应承受能力及不良父母教养方式等五大因素有关。
因素一,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愈强。调查表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对学业的成就感降低,而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增加。幸福感的降低,使他们更加逃避社会,增加孤独和抑郁。
【案例1】缺少亲情关怀迷恋网上游戏
我校高中二年级学生,男,17岁。他初二就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刚开始还能克制,只在晚上学校熄灯或者中午休息时借机出去上网。中考时,勉强考取高中。但自上高中以来,迷恋游戏程度越来越深,常请假外出上网,周末通常也在网吧度过。该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没钱上网时,他就向爷爷奶奶以买学习用书之名骗钱。近一年来,该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脑海里经常浮现网络游戏的场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了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孤僻等症状。
因素二,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多具有消极人格特质。
调查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通常稳定性差,没有恒心,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自信,缺乏宏大的目标和理想,责任感不强,成就感缺乏,意志力较弱,克制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还表现出敏感、多疑、沮丧悲观、易紧张等人格特质。正是因为自律性低等特性,使得网络成瘾者不能自拔。
【案例2】迷恋玄幻小说争当新新人类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8岁。迷恋上网看玄幻小说2年,学习成绩下降。该女生个性腼腆,说话细声细气,不爱好团体活动,从小喜欢看科幻小说,是典型的《哈利波特》迷,只要有新版书籍发行,肯定要在第一时间买上一本,并要观看相关影片。但自高中以来,该女生又迷上了玄幻小说和魔幻小说。说起《小兵新传》、《幻城》、《魔戒》等著名玄幻小说,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视为新时尚。自称新新人类,讥笑大人不知道“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等现今流行的新名词。一说到学习,则紧皱眉头,一脸的无奈。
因素三,有网络成瘾倾向中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交孤独感。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人际和亲情的缺失。而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又反过来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更感到孤独,更远离人群。
因素四,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学校及学习的适应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高一、高三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学习竞争激烈,高一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功课负担过重,以及生活过于单调等因素有关。部分学生面对压力产生失落感,因此借助网络来寻找社会隶属感,缓解压力,寻找自我实现的感觉,最终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案例3】不适应新环境迷恋网上聊天
我校高中一年级学生,男,15岁。该生个性内向,因自觉长相难看,常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今年刚开始的高中生活和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常觉得与同学缺乏共同语言,没有知心伙伴。为此,感到非常孤独而到网上交友聊天,结果体验到了网上聊天的乐趣而不能自拔。问及网上交友聊天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有何不同时,该生说在网上聊天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话,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不用担心自己的说话是否得体,别人会不会笑话。
因素五,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过分干涉、惩罚严厉。
我国父母往往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他们的附属品,从而对子女有更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同时,我国父母更注重用严厉的管教,培养孩子顺从、孝敬等品德,更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养子女。调查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培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对他们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否定多于赞赏,使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尊重,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难或挫折时,又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就可能转向网络寻求支持。
【案例4】高三女生与网友离家出走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9岁。该女生自青春期以来,表现叛逆,与双亲关系紧张。自称不喜欢学习,想参加工作,自谋生计。为了打发时间,常留恋网吧,在网上寻觅良友。不久,结识了一位男网友,两人相约厮守一生。为了达到约会的目的,常在周末隐瞒父母,借口到同学家玩而与男友约会。曾经不辞而别,与网友外出长达一周多时间。问及与网友约会之事,该女生并不否认,称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会不到被爱的感觉。
从以上因素分析,以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人格特质为主,说明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消极人格特质是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内部原因。他们大多具有缺乏竞争意识,喜欢独处、敏感警觉,倾向于抽象思维,自律性差,缺乏恒心,情绪不稳定,不服从社会规范,在实际生活中成就感较低,自信心严重不足,自制力低下等特点。
调查显示,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水平较其他生活领域满意度低,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包括学业成绩不良、退学等。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学校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业目标和结果,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学校进行思考。培养青少年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帮助中学生走出网络困境的对策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网络成瘾的困境,以上调查提示我们,要充分重视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积极推行干预措施,防止网络成瘾的发生。
防止网络成瘾,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学生、家长、教师都要了解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出现生物钟紊乱、失眠、颈椎病及焦虑抑郁等情况,对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危害。
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要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了解和分析其个性特征、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特别要增强自律性,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对网络成瘾的学生,应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络成瘾程度较深者,往往会伴随一些心理问题,如头痛、头昏、失眠、焦虑、情绪低落及社会交往困难等症状,甚至有部分成瘾者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精神问题,如冲动控制障碍、抑郁症等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进行心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紧密相关,不少家长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特点等了解不够。不能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以至孩子迷恋虚拟世界寻找感情寄托。家长除关心物质生活外,应放下架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少一些说教。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中学生摆脱网络困惑。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因过度沉溺网络而造成的网络成瘾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以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就中学生迷恋网络进行了调查与反思。
关键词:“网络成瘾”调查反思
摘要: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中“苏-锡-常”三市的协同应急为例,针对灾害跨城域以及单个区域应急能力不足等情形,提出了区域应急联动的超网络结构。通过分析应急优化目标和对受灾点实施救助的最优决策行为,构建了区域应急联动的超网络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苏锡常协调应对水污染的资源配置方案优化设计中。结合关键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各出救点与受灾区域关联的脆弱性和应急能力上限、各受灾区域脆弱性直接影响到应急资源调配方案的选择。
关键词:应急;超网络;区域;联动;资源调配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灾害事件逐渐呈现跨区域特征,随着各邻近区域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的愈发紧密,建立统筹部署的区域协调应急联动模式被提上日程。2009年在泛珠三角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区域性应急管理联动机制,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食品安全应急联动机制正式建立,2013年京津冀构建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2013年沪苏浙皖签署《长三角地区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方案》,这些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突破行政区域局限、集中资源、协同提高应急效率。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关注区域应急联动问题,如Tufekci早在1995年就提议构建区域救援决策支持系统以应对飓风灾害。Green等明确指出跨区域协调是未来应急领域重要发展方向。Groothedde等验证了各区域相互合作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滕五晓等构架了应对危机的区域应急联动模式。吕志奎等介绍了美国跨州应急管理协作制度和框架。Calixto等以巴西为例提出多组织跨区协同的应急模式。Arora等发现一些小区县更多受益于相互协调而非中央储备库的救助。Balcik等探讨了供应链协调机制在区域应急联动中的适用性问题。佘廉等提出以信息化和资源化为基础、纵横交错的区域应急联动综合体系设想。Sawik研究不同灾害情形下区域性紧急库存的预先部署问题。Toro-Dfaz等提倡建立应急医疗服务的跨区域联合选址一配送模式。Li等强调构建跨区域应急信息协同系统的重要性。
目前的跨区域应急相关文献以提出定性概念框架为主,也有少数是运用各类选址或分配理论模型的定量研究,但均未特别关注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化影响。本文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为例,应用超网络方法来定量分析在应对蓝藻事件过程中跨区域应急资源调配的内在协调机制。首先,介绍蓝藻事件中所涉及的太湖和长三角城市苏州、无锡、常州等研究区域概况及案例背景;然后,构建由来自不同城市应急主体组成的跨区域协调应急超网络结构,并通过定量化表达区域应急联动的优化目标和救助受灾点的最优决策行为,构建跨区域应急资源协调调配的超网络模型;最后,将所建模型应用于太湖蓝藻事件中应急物资的区域优化配置研究,对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为完善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1.研究区域概况及案例背景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苏南部、长三角中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共同管辖,管辖比例分别为70%、28.5%和1.5%。苏州位于江南部,总面积8848.42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常住人口1176.91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辖5个市辖区、1个县级行政管理区和4个县级市。无锡是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总面积4606.75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常住人口637.26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辖6个行政区、2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常州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至2012年底常住人口468.68万人,共辖5个市辖区和2个县级市。
2007年5~6月间太湖爆发蓝藻污染事件,对周边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运转造成严重影响:5月14日,太湖西北部水域出现较大范围蓝藻,面积达151平方千米;28日上午无锡贡湖沙渚取水口水色已略发黄,下午集聚在取水口的藻类突然大量死亡,水中溶解氧迅速下降,导致总氮(磷)等指标大幅上升;29日晨,无锡市民家中自来水夹带明显的腐败性臭味,无锡水源地水质严重恶化、水体黑臭,不能满足供水要求,水厂被迫停水。无锡市民纷纷前往超市抢购纯净水和面包,整个无锡笼罩在水污染的巨大阴影中。水危机发生后,无锡政府立刻采取了加大“引江济太”调水力度和容量、自来水公司紧急采取技术提高自来水水质、组织市民打捞蓝藻、实施人工降雨改善水质等一系列应急措施,并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从常州和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调运纯净水,对邻近区域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以保证无锡饮用水市场供应。自此次蓝藻事件后,政府意识到区域应急联动的重要性,针对长三角经济环境跨界联系紧密的实际情况,众多专家也一再呼吁构建区域应急合作机制。
2.区域应急联动的超网络结构和模型
蓝藻事件中区域应急资源协调调配优化可以采用超网络方法予以分析。最早将超网络用于物流供应链领域的是Nagurney,后扩展应用到电子商务、环境治理及全球化等场景。自王志平等撰写了第一本中文超网络著作之后,国内也逐渐关注超网络研究。事实上,区域应急联动体系具备典型超网络结构特征:多层级、多维性、多准则、拥塞洼和协调性,尤其超网络理论突破了对一般应急网络中“点”和“边”同质性假设的限制,能更准确地从定量角度刻画不同属性主体间的相互协调合作机制。
首先构建以A和B两城市为例的跨区域协调应急超网络结构(如图1左部):把各城市出救点和受灾点抽象成网络节点;将出救点与受灾点间的资源调配关系抽象成网络有向边(以实线表示);虚线则表示两城市应急网络间的相互协调关联。基于此超网络结构,再构建一个与之功能等价的层级网络用以建模分析(如图1右部),设立区域应急联动总指挥中心0来协调不同城市的合作应急。
论文关键词:PPP,网络分析模型,风险分析
1引言
PPP模式自1992年由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肯尼斯克拉克首先提出以来,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国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其应用范围涵盖地下轨道交通、城际高速公路、海底隧道、港口、机场、体育场馆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PPP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这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投资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1]。在PPP模式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并能够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比单方行动更优的结果。实践表明风险分析,PPP模式能够有效地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满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同时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效率。
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和经营周期长,建设规模大,涉及面广,投入资金量庞大,一般要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权利与义务关系复杂,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要复杂许多。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充分的考虑并能合理处理各方面的风险期刊网。PPP不仅只是伙伴关系的一种“模式”,而应该是一个确保以有目的的方式全面考虑并评估所有风险的过程。可以说,PPP项目自产生以来,风险问题就一直是项目参与各方所共同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现今PPP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考虑不够全面,缺乏合理的风险机制设置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不够透彻,低估了风险影响程度[2]。本文通过运用网络分析法等相关理论,对PPP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2网络分析法(ANP)
近年来,常规的层次分析法(AHP)已在系统决策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AHP方法的核心是将系统划分层次且只考虑上层元素对下层元素的支配作用。同一层次中的元素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这种递阶层次结构虽然给处理系统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也限制了它在复杂决策问题中的应用。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各层次内部元素往往是依存的,低层元素对高层元素亦有支配作用,即存在反馈。此时系统的结构更类似于网络结构。网络分析法(ANP)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由AHP延伸发展得到的系统决策方法[3]。
ANP一般将系统元素划分为2大部分:第1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风险分析,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均可用AHP方法获得。第2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其内部是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期刊网。
使用ANP分析问题,大体可分为4个步骤:(1)对问题进行结构分析,判断元素组与元素之间、元素与元素之间及元素组与元素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个超矩阵。
3 PPP项目风险因素的网络分析模型
3.1 风险因素的确立
由于国外对PPP模式应用研究更为成熟,因此查阅外文文献并结合实际,得到影响PPP项目的主要因素,如下表:
3.2 建立影响关系表,举例如下表所示:
R11
R12
R13
R21
R22
R23
R24
R31
R32
R33
R41
R42
R43
R51
R52
R53
R11
√
√
√
√
√
√
√
R12
√
√
√
√
√
√
R13
√
√
√
R21
√
√
√
√
√
√
√
√
√
√
√
√
R22
√
√
√
√
√
R23
√
√
√
√
√
√
R24
√
√
√
√
R31
√
√
√
√
√
R32
√
√
√
√
R33
√
√
√
√
√
√
√
√
√
√
√
√
√
R41
√
√
√
√
√
√
R42
√
R43
√
√
√
√
√
√
R51
R52
√
√
√
√
R53
√
√
关键词:收益分配 分配策略 网络分析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马士华、刘威、程国平,2008)。而收益分配能解决供应链整体与个体最优问题,保证供应链长期平稳运作。因此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研究收益分配策略的文献比较多,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并不全面。目前较多的文献把分配策略和需求定价模型分开考虑,关于需求定价模型都是从单因素方面分析的,但现实中需求与价格等因素之间不仅仅是单变量的关系,也会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于需求随时间和价格共同作用的研究较少。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需求随价格和时间共同作用的前提下,考虑联盟体的收益分配情况,并采用网络分析法确定六种不同分配策略的权重,得到一种综合收益分配方案,最终对整个供应链利润进行合理分配。
建模与求解
(一)基本描述
本文考虑一条由单一供应商(S)、制造商(M)与批发商(W)组成的三级供应链收益分配问题。其中,供应商负责原材料的供给,制造商负责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而批发商负责销售产品(本文考虑单一产品)。参数说明如下:
1.PS:供应商制定的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原材料的批发价格;PM:制造商制定的单位产品销售价格;PW:批发商制定的单位产品销售价格;CS:供应商提供的制造单位产品所需某原材料的成本价格;CM:制造商的单位产品边际成本;CW:批发商的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价格。
2.基本假设:设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Q与市场批发价格PW为线性关系:
Q=a-bPW,PW=α·e-θ·t (a>0,b>0且均为常数,α>0,θ>0,t为响应时间)
3.该链上的成员都为理性经济人,相互间信息完全共享且以制造商为核心,要使整个供应链处于稳定的运作状态,必须满足:第一,整体合理性。对于整个供应链而言,联盟企业间利益分配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甚至导致合作失败。因此,分配时应该满足总收益等于各企业的收益之和,记:π表示供应链的总收益。设I={1,2,…,n}表示合作企业的集合,x=(x1,…,xn)表示这n个企业所得的收益,其中xi表示第i个企业获得的收益,即: 。
第二,个体合理性。对于单个企业,应该保证结盟后的利润不小于独立经营时的利润。用xi表示第i个企业参与联盟后获得的收益,πi表示第i个企业独立经营时获得的利润。即:xi≥πi,i∈I。
(二)基本模型及结果
根据假设得供应链的利润函数为:
要使供应链利润最大,需满足:
(1)
由(1)式得,;由,得:当时,供应链收益达到最大值。则最优批发价格:
最大需求量:
最大收益值:
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一)基于不同分配策略的收益分配模型
1.基于各节点企业的“能力水平”进行收益分配。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由不同企业组成,由于管理水平和企业理念不同,表现出的能力水平也有差异。各成员的能力水平不同,各自获得的收益也不同。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针对各成员的实际贡献情况作出评估。
设:能力水平向量为a=(a1,…,an),对其进行简单的归一化处理可得:a*=(a1*,…,an*),且,则各成员的收益:πi1=ai*·π*;i=(1,…,n)。
2.基于各节点企业的“努力程度”进行收益分配。成员的努力程度表现为对供应链所做贡献的态度,各成员所分得的利润与其努力程度成正比。用e=(ei)1×n表示得到的努力程度向量,ei*表示第i个成员的分配系数:,则各成员的收益为:πi2=ei*·π*;i=(1,…,n)。
3.基于各节点企业所承担的“能力风险”进行收益分配。对于供应链而言,成员承担的风险越大,该成员分得的利润就越多。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针对各成员承担风险情况,作出具体评估。设得到的能力风险向量为:r=(r1,…,rn),对其进行简单的归一化处理可得:r*=(r1*,…,rn*),且r1*+…+ rn*=1,则各成员的收益为:πi3=ri*·π*;i=(1,…,n)。
4.基于各节点企业的“资源投入”进行收益分配。跟承担风险一样,投入的多少与分得的收益也成正比。体现“多劳多得”原则,投入的资源分为生产要素资源和创新资源。设资源的成本价值矩阵为:c=(cij)n×m,即表示第i个成员所投入的第j种资源的成本价值。设置一个资源成本价值权数向量:k=(kj)m×1,kj表示第j项资源的价值权数,其大小与该资源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成正比。即得到新的成本价值矩阵:c*=(ci*)1×n,即ci*表示第i个成员所付出的总资源成本价值,则各成员分得的收益为:;i=(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