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诗歌朗诵

清明诗歌朗诵

时间:2023-05-30 10:3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诗歌朗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明诗歌朗诵

第1篇

社区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一

为纪念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街社区紧紧围绕关爱我们的家园文明缅怀文明祭祀为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祭扫活动,让传统节日的情怀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价值观,我社区重点做好清明期间的宣传工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利用橱窗、黑板报,向社区群众宣传文明缅怀 文明祭祀的理念。出专题黑板报介绍了清明节有关的知识和民俗文化,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二是倡导文明祭奠新风。充分利用宣传栏张贴文明祭祀倡议书,并向居民们散发了多份殡改宣传资料,大力倡导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奠、家庭追思会等文明健康的祭奠方式,从而营造了浓浓的清明文化氛围,大力倡导绿色殡葬。

三是响应文明祭祀,平安清明的号召,我社区对清明节消防隐患十分重视,通过张贴、发放文明祭祀倡议书,道路两边悬挂横幅进行大力宣传。安排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带领辖区志愿者及老党员在晚间值班巡逻,对焚烧祭祀的居民,劝解用文明方式祭祀。对已焚烧的现象严格控制,不让半点火星外散,确保社区一方平,让辖区居民过了一个平安和谐的清明节。

社区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二

为纪念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鲁迅园社区紧紧围绕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清明节活动,在社区范围内推进殡葬改革,引导并规范丧事活动,更好地做好清明期间的宣传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出一期清明节宣传板报

利用黑板报向群众宣传祭扫活动及殡葬改革的必要性、方针、任务,更新的殡葬理念,倡导绿色殡葬。充分利用现有的小区宣传栏张贴了多幅清明宣传画,出专题黑板报介绍了清明节有关的知识和民俗文化,并向居民们散发了多份殡改宣传资料,从而营造了浓浓的清明文化氛围。

二是开展以更新殡葬理念

倡导绿色殡葬为主题的清明节纪念活动,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努力普及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知识,让居民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积极倡导文明祭祀新风,摒弃丧葬陋习,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三是破旧俗,树新风

在社区内严禁个体小贩卖冥币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物品,清除各种隐患;提倡鲜花祭祀传真情,寄语告慰已故人,及时告知居民长江公祭时间,倡导破旧俗,树新风低碳祭扫活动。

第2篇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

接到文件后,教体局召开会议安排了此项工作,要求局团委全面负责活动的开展。局团委把关于开展此项活动的文件,转发到全县各学区、中学、县直各学校,要求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广泛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他们缅怀先烈、继承光荣传统,帮助他们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辉煌业绩,增强心向党的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

二、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1、组织学生参加了“网上祭英烈”活动。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在“文明网”上进行网上鞠躬、网上献花、发表感言等活动。学生们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并向烈士们献上鲜花、鞠躬,在留言栏上留言,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活动期间全县38所中小学校全部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参与学生人数24000余人次,留言12000余人次。

2、组织开展班、队会主题教育活动。各中小学积极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共筑中国梦”主题班(队)会,积极组织学生阅读革命书籍,观看革命电影,重温革命先烈的英勇感人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激发爱党爱国、奋发有为的思想情感。

3、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各学校开展了不同的纪念活

动,县镇二小北校区举行了“清明祭英烈传承民族魂”诗朗诵读活动,南校区举办了“清明祭英烈放飞中国梦”演讲比赛。胜利中心小学举办了“缅怀革命先烈”演讲比赛。铁东小学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共筑中国梦”征文比赛。武河小学举办“感悟清明,诵读经典” 诗歌朗诵比赛。同时,各中小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班会、黑板报、手抄报、讲革命先烈的故事等各种形式开展了此项活动。

三、效果明显,意义深远

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烈士们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感人事迹,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先烈们那种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能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向英烈们学习,沿着先烈足迹,接过先烈手中的接力棒,继承先烈的遗志,勤奋学习,奋勇拼搏,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为使中华民族傲然立于世界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3篇

神农镇团东小学位于神农镇团东村中心,1970年3月建校,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588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学校设有录播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各类教学设施齐全。

我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3名,教职工41名,其中山西省教学能手1名,晋城市教学能手2名,高平市教学能手3名。

多年来,我校本着“特色立校育人为本面向未来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活泼 主动 创新 崇真 感恩 尚美”的校风,“德优 艺精 爱心 责任”的教风,“乐学 善思 合作 探究”的学风。学校先后荣获“山西省养成教育示范学校”“晋城市和谐校园”“高平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神农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我校为创建文明校园,主要做法如下;

1.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主题。一楼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二楼以“我的家乡美如画”为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三楼以“立志成才报国家”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东西两侧的楼道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要内容,中间楼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故事,提高自身素养和思想品质。每个教室外面的墙上设置的是“学生作品栏”,上面张贴的是学生的绘画作品、以及手抄报等,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我校尽力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2.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

2019年1月21日,我校开展了以“迎新春、敬炎帝、制灯笼”为主题的灯笼制作比赛。学生制作了独具匠心的花灯,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每年的3月5日为“学雷锋活动日”,我校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组织四五年级近40名小志愿者们前往我镇敬老院献爱心。清明节,我校开展“缅先祖诵功德”清明祭祖活动,前往炎帝陵寻根拜祖。5月8日,在高平校园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我校舞蹈《快乐狗娃》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儿童节举行了“争当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入队仪式,并进行了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红色传递”活动;举办了“七彩阳光”广播体操比赛及文体表演。2020年10月,我们举行了 “向英雄致敬为祖国自豪”的诗歌朗诵比赛,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和对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2020年6月,我校郜畦雨、暴禾婧同学在高平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二十七届“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作文比赛优秀奖;9月,我校闫宇博同学在山西省教育厅举办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软笔、硬笔书法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3.加强教改教研

我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三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此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投身课改。马群娟老师荣获高平市首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学科个人一等奖,孙芳丽老师、朱彩琴老师分别荣获高平市第二届课堂教学团体赛英语组、品社组三等奖,李晓老师荣获高平市第四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组评课二等奖,张晋娟老师荣获高平市第五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组讲课一等奖。我校每学期末开展教案作业展评活动。评选出规范的教案和作业进行展览。

团东小学简介:

神农镇团东小学位于神农镇团东村中心,1970年3月建校,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588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学校设有录播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各类教学设施齐全。

我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3名,教职工41名,其中山西省教学能手1名,晋城市教学能手2名,高平市教学能手3名。

多年来,我校本着“特色立校育人为本面向未来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活泼 主动 创新 崇真 感恩 尚美”的校风,“德优 艺精 爱心 责任”的教风,“乐学 善思 合作 探究”的学风。学校先后荣获“山西省养成教育示范学校”“晋城市和谐校园”“高平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神农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我校为创建文明校园,主要做法如下;

1.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主题。一楼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二楼以“我的家乡美如画”为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三楼以“立志成才报国家”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东西两侧的楼道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要内容,中间楼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故事,提高自身素养和思想品质。每个教室外面的墙上设置的是“学生作品栏”,上面张贴的是学生的绘画作品、以及手抄报等,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我校尽力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2.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

2019年1月21日,我校开展了以“迎新春、敬炎帝、制灯笼”为主题的灯笼制作比赛。学生制作了独具匠心的花灯,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每年的3月5日为“学雷锋活动日”,我校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组织四五年级近40名小志愿者们前往我镇敬老院献爱心。清明节,我校开展“缅先祖诵功德”清明祭祖活动,前往炎帝陵寻根拜祖。5月8日,在高平校园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我校舞蹈《快乐狗娃》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儿童节举行了“争当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入队仪式,并进行了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红色传递”活动;举办了“七彩阳光”广播体操比赛及文体表演。2020年10月,我们举行了 “向英雄致敬为祖国自豪”的诗歌朗诵比赛,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和对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2020年6月,我校郜畦雨、暴禾婧同学在高平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二十七届“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作文比赛优秀奖;9月,我校闫宇博同学在山西省教育厅举办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软笔、硬笔书法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第4篇

班级德育管理中的“诗教”,是指班主任在实施班级德育管理活动时以诗歌为媒介,发挥其道德教化与情感熏染的功能,以使学生得以智慧的颖悟、道德的砥砺、情操的浸润、精神的陶冶、德性的完善。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指导学生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迎接高考。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复习备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时帮助他们排解学业疑难、心理困惑、情感纠结等,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实践中融合“诗教”,能起到较好的启迪、熏陶、引领的作用。

一、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中“诗教”的运用途径

1 立志笃行与“诗教”

“立志笃行”是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的先决目标。朱熹云:“百学须立志。”确立志向,制定学习目标,是高考成功的前提。1917年,24岁的青年有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一种不为檐间雀,要做万里鹏的宏伟抱负,才有后来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影响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历史进程的时代巨人的横空出世。清代大学者、思想家魏源的《晓窗》诗云:“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他巧借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之典,警示人们要立志奋发,有所作为,切不可蹉跎岁月,要有时不我待,立志济天下,安邦民,为国献身。高三学段是青春岁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的阶段,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必将消磨斗志,萎靡不振,难有好的收获。因而,预先订立奋斗目标,并将分化到各个小的阶段和环节里,将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见可控的具体的实践行为,才能最终梦想成真。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的《竹石》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在这首诗里热情赞扬岩竹的正直品格与坚韧精神。它启发人们;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与刚劲坚韧的节操,才能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开拓奋进。高三学段学习必定要遭遇种种挫折、困难乃至失败的困扰、阻挠,这就需要我们自强不息,刻苦磨砺,向着既定目标毫不松懈、妥协地勇往直前,这样才能从坎坷中踏出平坦来。

2 惜时守时与“诗教”

“惜时守时”是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高三学段学习时间紧、作业任务重、考试频率、难度、广度都要甚于高一、高二学段。因此,学习时间能否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是制约高考成败的关键。高三学段的班级日常德育管理中,应把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为避免说教的枯燥,教师可援引与“惜时守时”主题相关的诗歌来进行教化。班主任应启发学生充分体悟时间的短暂与珍贵;如《长歌行》诗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文嘉的《明日歌》诗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些诗歌都强调要珍惜时间,抓牢当下。这样的古代诗歌,通俗易通,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寓教于诗,富有启发性。班主任还要经常性地开导学生要树立“勤”字当头的竞争意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劝学》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歌劝告人们年轻时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才能不致于大好青春被轻易弃置。用前贤先哲这些有关时间观的诗章来作为鞭策学生惜时守时、充实人生的媒介,富有哲理的感召力。

3 良往与“诗教”

“良往”是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要和睦,能促进学业进步,品德完善;避免因不良交往、过度交往而导致学业荒废的结局。高三学段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中要重视学生的交往状态。班主任对高三学生“交友”的指导主要应关注以下若干点:

(1)要结交良友、益友。如唐代诗人骆宾王《萤火赋》说:“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又如,唐代诗人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中说:“以文常会友,唯德自称邻。”交朋友要交德行好的朋友,志同道合,才能相互促进。

(2)要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把握好尺度;切勿因沉迷早恋而耽误高三紧张的学业。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可援引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来作为启发教育的媒介,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区分友谊与爱情的不同,指导学生理智应对悄然袭来对于异性同学朦胧的“好感”“爱恋”,树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爱情观。例如,给学生推荐诵读舒婷的爱情诗经典名作《致橡树》,让学生认识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分担痛苦、共享幸福,爱的基础不是一味奉献,而是独立平等。要让学生认识到:现阶段对某位异性同学的好感,并非真正的爱情,它只是爱情最浅的萌芽,是心中的空中楼阁,缺乏必要的稳固基础;而高中生自己尚未独立,还依赖父母,此刻努力的方向不是所谓飘渺的爱情,此刻的人生任务注定了我们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复习备考,才能最终金榜题名。成大事者必须会用理智战胜情感,在高三旅途,当你邂逅一种美丽的“爱慕”,应当好好珍惜,悄悄埋藏,积聚全部时间与精力投入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去。

此外,诸如养成良好习惯、从容调适心态等等方面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中,也可恰切引用诗歌素材,来进行宣讲、劝导、交流、沟通,使学生在诗歌语言的润泽中得到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字样、思想的淬炼与道德的感化。

二、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中“诗教”的运用原则

1 简明凝练,自然熨帖

诗歌作为“诗教”的一种媒介,要求语言文字简洁凝练,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明白晓畅。晦涩、多义、艰深、隐曲的诗歌一般不适合用作德育教育的言说媒介。高三班级德育管理中“诗教”介入,宜自然熨帖,忌矫揉造作。所谓“自然熨帖”,就是说用以辅助德育宣导的诗歌与宣讲的主题、教育的动机存在有机的联系,又贴近生活常情常理,贴近学生置身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状况下,援引诗歌宣教,才能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班主任平时有意识地收集编制“诗教”素材资源库,整理“诗教”案例,写作“诗教”反思随笔等等,都是积累诗教媒介素材的重要途径,厚积方能薄发,才能让“诗教”逐步趋向自然熨帖。

2 找准时机,方式多样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三班级德育管理中的“诗教”应契合时机,对症下药,切忌生硬说教。例如当学生在阶段性考试中遭遇不测的失败倍感颓唐丧气、郁闷不已的时候,你可以引用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南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期。”给他发一条劝慰的短信,或者在恰当的时候送给他一张写有该诗的卡片等等,或者让他来朗诵这首诗,并阐释阅读感悟,从而迂回地启引他走出考试暂时失利的阴影。再如,某一喜欢读书的女生遭遇一段朦胧情愫的突袭正有分心学业的危险,在“如何正确与异性同学交往”的主题班会上,你让她来朗读席慕容的一些抒写青春情感的明丽清新的诗歌,并在读后的教师评点环节见缝插针地予以简要告白,提醒她学会珍重,专心学习,让理性驱散朦胧好感的雾霭。“诗教”时机的选择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因主题的不同而恰当把握。

“诗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班会课的专题宣讲中,由教师引用某一诗歌来辅助说理;也可以是在晨读、课前三五分钟,通过经典诗歌欣赏的方式,诸如配乐诵读音频、诗歌朗诵动画视频等等呈现形式,给予学生美的熏染,使其欣赏中得以默会;还可以利用短信、QQ、跟帖、电子邮件、明信片、贺卡、手写书信等等信息传输工具在与学生个体交流时,恰当征引诗歌,给学生以点拨,使之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顿悟;再如开诗歌欣赏会、诗歌朗诵会、节日(生日)送诗祝福、经典诗歌阅读笔谈等,都是好的方式。总之,让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的言说变得更具柔性的力量,能切近学生心灵的底页,给他如坐春风之感,自然而然地在诗意的语言中受惠,是应该积极去探索的要事。

3 持之以恒,注重内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班级德育管理中的“诗教”介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坚持细水长流,潜移默化。要让学生在长期而细腻的“诗教”滋润中明理悟道、怡情养性、存真去蔽、祛恶扬善,将真善美的识见固化下来,外塑为可见的行为、形象与气质。欲达此目标,需要班主任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努力创设、精心营构诗意的氛围。这一点,语文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当充分发挥诗歌的心理诊疗功能,让诗歌的灵光照耀学生。

第5篇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办学中始终把塑造“中国灵魂”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保障。学校开发了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为选择国际教育、未来走向世界的学生打上中国烙印,使其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时刻心系祖国,学成回馈家庭、报效国家。

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梳理了传统文化内容和对学生的影响,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四个维度构建出四大课程体系:传统经典课程、文化修养课程、华夏寻根课程、名家启迪课程。同时,制定出配套的《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规划书》,详细制定出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评价体系,形成1~12年级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链条。

一、传统经典课程:传承经典,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传统经典课程的设立与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教化主要体现在诗教、儒教、礼教、乐教等方面。

1.1~6年级“诵读”经典

1~6年级重在“诵读”。学校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的校本教材《快乐诵读》。该套教材涵盖250首古诗、178篇美文、300句名句,并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等纳入其中。每册教材设置吟诗词、读美文、赏名言、诵经典四个板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诵时间,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诵、个人诵、小组诵、师生诵、表演诵……同时,将晨诵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坚持每周一、周三20分钟早读分别为背诵诗词、蒙学经典(国学经典)时间;周五为速读经典时间。除晨诵之外,还有课前诵、晚诵、周末诵,以集体诵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和父母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

关注“诵读”过程,让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助读,感悟诗文意境,熟读成诵。同时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学习、语文竞赛和主题报告相结合,将文学经典以现代竞技游戏的形式呈现

出来。

2.7~9年级“品读”经典

7~9年级重在“品读”。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学的内容魅力。基于此,学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设置成丰富的选修课,如经典名篇赏析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语言鉴赏等,开发出《古典诗词欣赏》《水浒传》《三国演义》《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红岩》及《弟子规》《论语》的赏析教材。学生可根据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课程,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自主阅读赏析,评价作品人物及主题,赏析优美词语及写作手法,进行交流分享。

此时的经典传承,重点已经转移到理解上来,为此,学校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和评价设计:每日早7:25~7:45为古典诗词文背诵时段,以诵读背诵古诗词、古文为主,由领读、齐读、齐诵、背诵接力、背诵比赛等形式构成;晚上6:30~7:00为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最后五分钟,由学生进行诵读分享,分享诵读内容、感悟及方法等。同时,学校开展了传统经典的多样化诵读,如角色表演、制作人物关系图、人物形象漫画展、聊语文吧、建立“以书会友”朋友圈等,让学生深刻地把握、理解作品

内涵。

3.10~12年级“研读”经典

10~12年级重在“研读”。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更为迫切。经典阅读真正进入内化阶段,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逐渐提升,开始思考、研究、批判与输出,从辩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为他们今后成熟理性地扬弃传统打下基础。学校为此开发了《红楼梦》欣赏与研读等课程,对高中阶段的经典阅读进行深入引导。

课程之外,高中阶段开设常规读书会,为学生提供特色阅读环境,充实文学书籍,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如读书报告会、名家进校园等,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

此外,各学段通过传统经典课程在实践中力求做到:1~6年级,诵读为主,讲解为辅,熟读成诵;7~9年级,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10~12年级,师生互通,交流情感,形成主题研读报告。

根据学生特点,学校还举办了分门别类的实践活动,如小学阶段的“经典诗歌PK赛”,初中阶段的“读书节”“红五月诗歌朗诵比赛”等,高中阶段则利用校本教材,由诗词―小说―散文的阅读顺序,整体推进,定期组织小组交流会,让学生写下感想。

二、文化修养课程:艺体修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通过文化修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在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学习礼仪、茶艺、书法、京剧、武术、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领悟民族文化精髓,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在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课堂授课、讨论、自学、作业等学习过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逻辑进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文化的理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整体文化修养。

1.艺术修养:书画课程

在1~12年级,书法和美术教学分为四个学段。书法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文房四宝”文化,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美术课通过欣赏、临摹、观察、创作、设计等,达到四个层次的目标,即学习欣赏和评述、提高审美能力、创作美术作品、多角度欣赏作品的形色质。

每年,小学部会举办六一艺术节大型书画展,初、高中部举办新年书画展,展示本年度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学校还会开设书法、国画类兴趣班、社团,为喜爱书画艺术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硕果累累。

2.道德修养:礼仪课程

礼仪是伴随个人一生的重要知识,是衡量一个人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学校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为办学目标,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支撑起中国灵魂。

在实施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公民、博识等课堂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渗透,和学校“礼仪天下 魅力我行”项目组结合,组织了百人礼仪社团,对学生进行古代和现代礼仪的培训,让礼仪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并组织“少年孔子班”学生前往山东泰安、曲阜参观“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学习儒家文化,研习古代礼仪知识。

3.道德修养:茶艺课程

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学习茶艺,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茶文化,培养学生内省能力、自控能力及积极情绪,将茶艺融入生活中,可以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魅力。

在实施方面,除常规教学之外,我们成立了“茶艺社”。在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可以在温馨宁静的环境中体验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泡制功夫茶的过程中体验茶之乐;组织校外茶艺体验,发起寻找“爷爷泡的茶”活动,强化学生对茶的喜爱,增进与家人的亲情;在节日中鼓励学生用茶来表达对家人的喜爱,鼓励征集原创茶艺;在茶艺展中,将茶艺融合到艺术表演中,进一步传播和推广茶文化。

此外,鼓励学生走向校外,参与茶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在假期走进茶园,体验茶的美好,在行走中拥有一颗中国魂、茶人心。

4.健康修养:武术课程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武术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能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德。学校在1~6年级开设武术课程,7~12年级开设太极课程,就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招一式中铸就中国精魂。

此外,学校也成立了武术社团,制订了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让学生在每天清晨最好的时光里,感受武术的精、气、神;每天课间操,除传统的韵律操以外,融入武术操和太极拳;初、高中的太极拳,让中国文化和国际氛围完美融合。而且,在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比赛中,学校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北京站)中也获得了学校组一等奖的成绩。

三、华夏寻根课程:行万里路,达成民族文化认同

华夏寻根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门,结合文献资料和游学导读手册到不同的地点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地理风貌、饮食文化、历史沿革、建筑形态、艺术特色等方面探寻华夏文明产生的根源和背景,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根基的认知,能够比较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脉络,避免价值观的盲从。

1~6年级:览文化名胜。主要是在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北京市内进行外出游学,每月一次走进首都及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并设计了《博物馆课程》。

7~9年级:探文化起源。每学期(上学期11月中旬,下学期4月底)开展外出游学活动,为期一周。分别设计了:京津线(燕赵文化)、齐鲁线(儒家文化)、陕西线(汉唐文化)、山西线(晋商文化)、苏杭线(吴越文化)……每条线路都会设计《华夏寻根―游学导读手册》,指导学生了解游学路线和行程安排,确定寻根研究课题。学生的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南京、杭州、大连等地,近距离地寻根华夏文明,触摸历史印痕。游学课程带着文化行走,在行走中对文化触摸、寻根;回来以后,静下心来,沉淀一身的收获,进而创作,举办华夏寻根诗歌汇报展演。学生以“半坡神韵”“春秋风云”“梦回秦朝”“灿烂文化”“民族伤痕”“文化根・复兴路”等主题,带着对文化渊源的深刻感触,创作诗歌,表达出胸中的一腔热情。这是游学的目的,文化寻根的魅力;这是塑造一批批学子健全人格、深厚学养的课程。

10~12年级:以“集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学生研究展示促进传承”为主题,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欣赏课程,选取代表我国民风民俗、艺术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诸多元素,从历史渊源、特色风貌等方面展现它们的生存形态、发展传承;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确定“清明”“冬至”等节气为主题活动节点。例如,清明节举办“清明诗会”,主题分别是:缅怀先烈、思念亲友、春和景明,并穿插介绍清明由来及传统习俗;高中学生组建了“二十一世纪锦绣传说”社团,让学生利用暑假远赴贵州云上丹寨,与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一起,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两个妈妈工坊,向全世界推介我国精湛的民族手工艺。

四、名家启迪课程:走近大师,理解民族文化精髓

身教大于言传,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从学习和模仿开始。青少年正处于追逐偶像的阶段,对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身上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估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中华名人课程。

1.传统经典课程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王芬老师以《子曰》为题讲孔子,从孔子简介、孔子故乡、孔子生平、后人对孔子的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讲解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伟大人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肖玉和吴凯两位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诵读课,“要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将文字语言转换为个人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诵出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著名作家庄志霞老师围绕“如何朗诵古诗词”为学生举办了讲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感受到名家的人格魅力。

2.文化修养课程

先后邀请高振普将军、罗援将军、陶克将军、钱永刚教授等名人为学生做励志讲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勉励他们成为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接班人;著名歌唱家龚琳娜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了民族自信与艺术之源―传统文化,她要把民族的声音唱给世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郎永淳、张绍刚、朱迅等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述阅读的重要性,分享独立拼搏的经历;奥运冠军李宁、杨凌、王丽萍、陈中,足球名将李金羽等体育名家,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磨炼学生的毅力;相声名家周炜、刘惠、刘全刚、何云伟等讲解了传统曲艺,带领学生品味传统艺术的魅力。

3.华夏寻根课程

我们会聘请相关文化领域的名人或熟悉当地文化的导游,为学生讲解文化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全面了解文化内容。北京偶得印刷工坊王璐老师及其团队给高中学生带来了主题为“穿越千年,与你相见”的雕版印刷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讲座,丰富“发现中国”选修课活动;“华夏寻根―清明诗会”邀请到全国朗诵师资培训高级班特聘专家胡静、著名演诵家朱剑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马宗武莅临学校,现场示范并指导学生,与学生以诗歌为媒介,以朗诵相酬和,共话清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世纪名人班还定期举办各类游学活动,邀请名家大师为学生做向导,讲解文化知识。例如,少年孔子班的教师、学生及家长一起游学山东,探寻儒家文化之源。

第6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感悟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预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大人小孩,谁都能吟诵一两首诗。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生背诵交流。

教师小结,投影显示常见思乡诗: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思乡诗—《乡愁》。

二、欣赏歌曲,简介作者

1、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

教师:这首歌是由著名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他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作为歌词。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作者余光中。

2、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四十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等。1971年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教师:仅仅用了20分钟就一气呵成的一首短短小诗,却广为流传,甚至成为诗人余光中的代名词。总理曾经在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就引用了《乡愁》中的诗句。他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觞,乡之深愁。”道出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声,这首诗再次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三、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思考:听着这样的一首诗,大家的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明确: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方法指导: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深沉柔美而略带哀伤,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具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点拨:矮矮的坟墓表达了自己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思念(教师板书:坟墓---母子死别)。如果说前两种思念纵有万般愁绪,终有所寄托可以排解。而此时,矮矮的坟墓却永远的阻隔了生者与死者,母亲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再也无法感受儿子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种凄凄的别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学生读出悲伤的情感。

(4)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教师板书:海峡---两岸隔离)。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还看不到两岸有交流的可能,思乡情切。作者在1992年首次回到大陆,在1995年回母校厦门大学参加校庆并发表演讲,回到台湾后,写下了绝唱《浪子回头》(投影显示):“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一百六十海里的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离开大陆时还是英俊年轻,回到大陆时已是雪满白头。作为一个浪子对大陆、对祖国近半个世纪的期盼终于实现。让我们带着这份期盼齐读第四节诗。

小结:这首诗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借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长长的爱情,借矮矮的坟墓抒发了与母亲凄凄的别情,借浅浅的海峡表达对大陆深深的思念。诗歌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主题得到升华,这正是这首诗高于其他思乡诗的地方。而现在有些人试图将台湾从祖国的版图上分割出去,这一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五千年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不可能被他们割断。余光中在《当我死时》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投影显示),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陆,死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而当诗人得知温总理引用他的诗句时,75岁的老人哽咽着说:“三十年前的乡愁已让我慢慢化解,而历史的乡愁还摆在这里……”(投影显示)“历史的乡愁”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结。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一背。

五、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到美丽的画面中飞翔。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描绘当时的情景。

学生想象描绘。

示例:

画面1:“生活还适应吗?学习还顺利吗?过节还回来吗?……”一声声的期盼、一声声的叮咛,满载着母亲的牵挂飞到我的身边,我不禁热泪盈眶,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小小的邮票也请你带着我最诚挚的爱,快快飞到母亲的身边吧。

画面2:亲爱的爱人,你还好吗?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紧紧地握着手中的船票,站在船舷上,想起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时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别时你婆娑的泪眼,那一声“等你平安归来”一直萦绕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诗人为何要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体验到原来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画面3:“母亲,你的儿子看你来了!”我撕心裂肺地喊着。跪拜在母亲的坟前,我双手捧起掩埋母亲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儿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尽孝,而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矮矮的坟墓竟活生生地将我们分开了,母亲,让我再叫一声---母亲。

画面4:海风呼啸,掀动着我的衣裳,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海峡那头——大陆,我多想能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海风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着你到我日思夜想的大陆;海浪啊,请你用尽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带到我亲爱的祖国吧!

六、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一起来回味品读《乡愁》的语言形式美。

1.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短句错落有致,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音乐上: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的基调。

2.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

小结: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仿照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

示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轮永远明亮的月亮。

乡愁是离家时父亲久久的伫立。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叮嘱。

乡愁是记忆中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余光中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八、结束全课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最后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再次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感情。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隔离普遍家国之思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第7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响音诗画《清明》;艺术传播;文化格调;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果山水建筑是骨肉,文化内蕴便是灵魂。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整体表现,需要靠文化来支撑。城市文化是城市格调的最佳体现,城市的文化格调是指由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文化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力量构成的一种文化状态,它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及发展模式。一个城市所具有的文化格调是在若干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是文化创新力、文化市场力、文化运行力和文化吸引力的合力呈现。要提升城市的文化格调,除了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重视城市环境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标志、引进优秀文化人才之外,还必须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直接构成城市形象,直接影响城市的文化格调。因此,要有效地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格调,就需要多元化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我们需要通过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整理、创造,融聚社会共同价值观念,整合凝练出能够继往开来的城市个性文化,这个性文化既包括历史积累的传统成分,又包括具有城市个性的现代元素。文化起源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与创新,通过不断的更新创造而向前发展,文化是整合和超越的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不一样:传播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在传承中加以保护,最有效的传承方式须与现代传播手段联系在一起。应该立足现实,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与现实的碰撞中寻找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可以是多种多样,但艺术传播是其中最有魅力,也是最有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文化格调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遗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以及与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这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要通过人格化载体、物化载体、文化空间载体、产业化载体等有形的物质载体来实现。”①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政府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重庆为例,重庆要实现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文化高地”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构建十大文化体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大都市,具体需要:1、构建以重庆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思想支撑体系;2、构建城市文化形象标志体系;3、构建城市文化产业体系;4、构建城市文化特色品牌体系;5、构建城市文化传播体系;6、构建城市文化人才体系;7、构建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8、构建城市文化保护体系;9、构建城市文化研发体系;10、构建城市文化保障体系。②其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就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这关系到重庆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对一个地区至关重要,它是地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直接反映大众的文化修养、精神状态和心理品味,能产生无穷的道德约束力和精神驱动力,是一个地域的内在形象和软实力,人文精神还是地区发展的内动力,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关系到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竞争力。

“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地域风貌和精神内涵代表着重庆人民的精神气质,是重庆城市精神培育的文化资源。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精神培育相结合,是城市精神培育的重要路径和实现手段。”③即便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贫乏的城市,也能够并且应该在普通的民俗文化环节中寻找到有价值的资源并进行富有地方色彩的艺术传播。节日民俗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重大文化事象,它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在传承过程中又不间断地延续着、创造着、发展着,构成了一部在时间和空间活动上丰富的节庆文化史。关于节日的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诉诸于文字的,一种是活形态的仪式表演,美国社会学家贝格森把仪式划分为微型、中型、大型三个层次,最后一个层次的大型仪式便是需要与日常生活区别开来的集体的庆典仪式。④在这里就有可能给各个城市的文化工作和艺术传播留下了余地。尽管例如清明这样的民俗节日不是重庆所独有的,但重庆的文艺传播工作者就以此民俗节日为主题创作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交响音诗画《清明》,既注重保护民间节日的活形态,又对这一民俗节日注入了时代的和地域的内涵,从而有效地凸现了重庆同时作为古代重要关隘,现代历史名都和革命英雄之城的文化特征与格调,培育并实践了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

这部具有独创魅力的音诗画组合,以“清明”为主题的大型交响音诗画《清明》音乐会“追思怀古、吐故纳新”,在对观众进行高雅艺术熏陶的同时,弘扬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音乐会以“亲近传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为线索,以音、诗、画为载体,通过交响乐、合唱、独唱、民乐演奏、配乐独诵、齐颂等多种艺术形式,梳理、传导清明与人、世的和谐关系,展现传统节日“清明”的丰富内涵,为市民献上一场人文气息浓郁的艺术盛宴。在音乐会中加入了童声合唱《放牛歌》,童声朗诵、童声小合唱让孩子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除了童声合唱,现场还有交响乐《清明祭》、配乐诗朗诵《清明•思乡•春》(马思聪曲,小提琴伴奏,其中包括杜甫、韩愈、朱熹、朱自清等古今文人名篇)、民族女声独唱《风筝》、女高音独唱《清明上河图》、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无伴奏合唱《日月共生相思魂》等。清明缅怀的哀思在现场悄然弥漫,从古代走来,经历现代,又走向未来,充盈着静穆、恬淡、舒展的神韵,尤其是原创的交响乐《清明祭》、歌曲《清明上河图》和二胡协奏曲《红梅主题随想》升华了观众对先祖、先贤、先烈的思念之情,营造了观众对传统、自然、生命的敬仰之意,同时呈现并阐释了山城重庆独特的人文和历史内蕴。

《清明》这一成功的艺术传播形式启示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传播设计中,应该注意几个重要原则。

(一)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艺术探索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有关“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新的定义中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大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分类相关的文化空间。应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对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更加有效的多形式、多业态综合开发,可以通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等“整体保护、统一展示”的形式,开发“川剧戏台”、“故事村”等,在旅游中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又是在物质文化生活交流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而集市、庙会、传统节庆活动是民族民间物质文化交流的传统聚会,也是民族民间艺术大展示、大会演、大交流不可错失的良机和舞台。因此,利用集市、庙会、节庆活动,繁荣、活跃民俗民间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把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6个节日列入名录,至于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从傣族泼水节到彝族火把节,从瑶族盘王节到藏族雪顿节等等,更是丰富多彩。既要在民众节日活动中保持传统节日固有的神圣性,使其合理文化内核或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又不可过度商业化娱乐化迷信化。现在的集市、庙会、节庆活动,普遍存在重视物质利益,轻视精神文化需求的倾向。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集市、庙会、传统节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必将使人赏心悦目,显示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引导已开发和正开发的遗产在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同时,逐步实现其经济价值,将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传承性和周期性是节日文化空间最突出的特征,文化记忆的形式及其在文化机制中所发生的作用,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必须保护节日的核心价值体系。传统音乐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密不可分,某种表演艺术既可能是民间仪式、节日、庆典等集中的表演行为,也可能是商业化的戏曲、曲艺表演行为,还可能像日常的民歌传唱那样,纯粹是一种社会风俗行为,但它们大都涉及人们在特定文化氛围中开展的特殊的集体文化活动或社交行为,也就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⑤

重庆的大型交响音诗画《清明》是重庆市着力打造的几大传统节日文化品牌之一,以传承中华文明,承载历史信息与古雅风韵。《清明》的艺术传播形态既丰富了人们的民俗事象,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格调,将清明节的“个体思念”提升统一到“社会缅怀”的轨迹上来,以清明为创作选题,用歌声颂扬品格,用音乐礼赞精神,用诗歌吟诵风物,用现代化舞台手段呈现国画风貌,最终起到振奋时代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视觉文化传播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新的艺术形态

文化遗产与文化安全密切相关,民间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积累性和继承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加强自身的文化的创新能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清明》音乐会用交响乐、诗歌朗诵、大合唱、流动画面等艺术呈现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清明”之美与蕴涵于“美”中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将音乐、诗歌、画面较为圆满地结合,选择了交响乐与民乐、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情达意,投影背景还会根据不同的章节打出相应的画面,令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营造了一种意蕴悠长的氛围。视觉文化传播的涉入是当代审美文化的普泛性特征的体现。视觉文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以独特的传播形态来表现和完成的,广义的“视觉文化传播”意味着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是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视觉文化传播引导现代社会走向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泛审美化。《清明》音乐会传播的不仅仅是音乐艺术,传播形态强调旋律、文字与图像的互补与互渗,既不妨碍各自独立的艺术价值,又拓展了意义的空间,在互动共生中求得艺术形态的审美增殖。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性与影像化生存。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些内容独特而内涵丰富的个性化博物馆,图片资料、录音带、光盘等现代影像媒介兼具艺术与传媒的双重身份,是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像川江号子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纯的被动保护是保护不下来的,必须让其文化内涵实现现代转型,把它们和视觉艺术传播进行有效结合。产生川江号子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原生态的川江号子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因为任何历史上形成的文化艺术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渐变的表现形式才能得以持续传承。我们可以对川江号子整合包装,保留老船工的原生态歌喉,请知名导演将川江号子打造为集音乐、歌舞、现代舞台技术为一体的大型实景演出,或拍成旅游短片,或者在朝天门两江交汇处设计“川江号子水道”,拉动体验“川江号子”的旅游热,提升重庆的外部人文形象,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通过典籍的整理传承自己的文化,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部综合性著作《川江号子》于2008年5月出版,全书近300万字,系统地介绍了川江号子的特征与形状,包括图片、文字、影响等内容。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转化中要注意本体性危机的问题。

(三)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艺术传播的地域特征

地域文化特征是中国城市文化的一种突出的品格。这就要求充分揭示本土的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特征和风貌,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强化对本土遗产的文化自觉。地域性是城市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地域性差异明显的城市文化或者说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对城市的生存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差异性这种城市文化特色其实就是一种识别标志、认同标识,它增强市民凝聚力、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促进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城市的精神内涵,是促进城市延续传承的根本。我们要辨析城市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原因,认清城市文化地域差异对于城市的重要意义,努力维持城市个性,理解城市内涵,继承城市传统,维护城市灵魂,以保护个性,求得城市的最大发展和社会的最大和谐,提升城市的文化格调。

《清明》特别截取了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情感高点“红岩精神”,来观照历史,呼应现实。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以及具有重庆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打造重庆文化高地的基点。《清明》音乐会中二胡独奏《红梅随想》,时而雄壮时而如泣如诉的乐曲,诉说着对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讴歌和追思,宣传了重庆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历史传承,是一代代先民的传统意识和心理状态的历史积淀和反映,更是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城市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由于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域文化又有着不同的特色。作为地域的中心,城市承载着其所在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这是城市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城市个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是城市应保存的有价值的文化内涵,是城市市民对本民族与本地区和本城市的历史、传统、及其载体的一种成熟的看法及行为表现。虽然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当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同性和世界性色彩,但这并不能完全取消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相反还刺激了各地的城市文化向更具有地域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的性质虽然是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传世性的,但遗产可以统一规划,多层次、多渠道、多办法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加强传播力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项目推广,提高人们对于艺术传播的关注度,促进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一个城市不能被代替的个性内容,就在她的历史遗存之中,一旦失去了历史遗存,与历史中断,就看不清自己的城市性格轮廓而陷入迷茫,只有不断去发现、确认、抢救、保护、发展、传播、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延续文脉,传承历史,提升城市的文化格调,融入现代,使城市发展走向未来。(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化保护与传承》,《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② 李炳仁《文化强市:重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重庆行政》,2007年第3期。

③ 牟延林《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风貌、精神内涵及城市精神的培育》,《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④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的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⑤ 廖明君、杨民康《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Artistic Communication of Inheritance of No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ion of Urban Cultural Style

LIANG Xiao-mei

(Center of Chinese Poetics Research,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第8篇

一、活动目的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好重要时间节点,重点组织好清明祭英烈、六一学做美德少年、七一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和学习精神五项活动,引导学生熟读并牢记“三个倡导”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继承优良传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不断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

(一)清明祭英烈活动(4月1日至4月7日)。一是开展网上活动。清明期间,中国文明网、央视网将设计推出专门网页,中国未成年人网、文明网在首页显著位置链接。各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签名寄语,缅怀先辈,铭记历史。二是组织网下实践。各学校要结合校情举办征文演讲、诗歌朗诵、主题班(队)会、团日活动,城区学校和象耳片区学校组织学生就近到象耳烈士陵园祭扫、献花和宣誓,表达对先烈先辈的感恩怀念。

(二)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5月30日至6月8日)。一是宣传展示美德少年事迹。各学校要将市文明办制作并发到学校的市入围全省“美德少年”候选人优秀事迹宣传画报悬挂(张贴)在校园醒目位置,组织全校学生观看学习美德少年优秀事迹。二是开展学习美德少年活动。各中小学校要广泛组织中小学生举办主题班(队)会、学习心得展示、与美德少年座谈交流、“好家风好家训”学习交流等活动,开展力所以及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参与“美德少年行”活动。今年暑假,省上将举办“美德少年行”主题活动,通过组织美德少年看家乡、访先进、传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区教育局和相关学习要按上级要求组织区“十佳美德少年”积极参与活动。

(三)童心向党歌咏活动(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一是选择歌曲。党的十之后围绕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的歌曲,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爱国歌曲大家唱》和唱响中国推出的歌曲。二是歌咏形式。各中小学校要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利用音乐课、班团队会等,组织学生合唱歌曲。同时,依托区青少年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等课外活动阵地,组织学生学唱合唱。三是录制节目。5月30日前,小学完成“童心向党”歌咏节目录制,参加全省展演。

(四)向国旗敬礼活动(9月29日至10月9日)。一是网上签名寄语。国庆期间,中国文明网、央视网等网站将开设专门网页,各学校要组织学生上网面向国旗敬礼并签名、寄语,表达热爱祖国、祝福祖国的美好心声。二是网下教育实践。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红色旅游等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庄严感、仪式感强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演讲征文、歌咏演唱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升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

参与以上四项集中性网上活动,届时请登录中国文明网未成年人频道、央视网科教频道。同时,也可登录中国未成年人网、文明网,点击进入相关专题参与活动。请各中小学校校园网站进行链接,便于学生参与活动。

(五)“学精神、做红色传人”活动(8月1日至10月31日)。一是围绕纪念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各中小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以及举办专题展览、文艺演出、故事汇、主题团队日等方式,在学生中宣传和弘扬精神。二是利用好秋季开学时间节点,在新学期开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中,突出精神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纪念胜利80周年大会精神,观看题材的影视、出版物,引导学生重温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运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五项活动,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载体和具体举措,是今年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各中小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广泛深入动员,通过扎实有效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学习立志、学习创造,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做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第9篇

作文教学为什么不学新闻工作者,推行“走转改”的作文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从三方面谈谈体会。

一、走 ,即走近生活

“一头汗两腿泥”“俯下身子贴心百姓” ,即“走近生活”,是好新闻诞生的前提,也是做出好文章的根本。

自然是生命的襁褓。草长莺飞,水枯石干,四季轮换,生命不断地交互更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无动于衷,一切的美好就这样在身旁流失,而我们学生写作却手握笔杆,紧皱眉头 ,疾呼“作文榨文”,东拼西凑七八百字,习作内容失真,情感虚伪。

李祖贵老师在《让我们的孩子离生活近些,再近些》中写道“中小学作文平庸、虚假、雷同是祸及神髓的致命伤”。初中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总是推行学生限时当堂作文,作文题目大多数按单元训练要求安排,两周一大作一小作。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还大放其辞“快速成文的能力,只能靠当堂作文训练”。殊不知,如此作文教学,长此以往,将完全切断学生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完全禁锢学生思想的自由发展。

自然,社会是生活的两大栖息地,回归并关注它们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学生细致地观察、独特地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倾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杜绝抄袭行为。这些都是课标的新要求,“走近生活”,也是行之思想的精髓之一。

因此,在暴雨肆虐的清晨,雨雾迷蒙之下,三两个或四五个时而聚集一处,时而分开各自行动,伞下共同打扫校园的值日学生的奉献和团结之美,成了学生眼中靓丽的风景。午休时,值日的老师踮起脚跟走向敞开的窗户,并轻轻关上,师爱的无微不至被学生发现。我及时肯定指点,这就是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之美,是写作的鲜活素材。在西风嘶吼的寒冬,引导学生体会卖早点的老人的坚韧与乐观。清明时节,鼓励学生赶“乡会”,尝尝各路的小吃,凑凑“乡会”时的那份热闹,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化。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为写作创造写作素材。如一月一主题的“读书沙龙”,重大节日的“演讲比赛”,学习经验交流会,诗歌朗诵、书法竞赛,参观敬老院等。

多彩的生活为自由的思想插上翅膀,学生言行举止无所羁绊,生命个体得到尽情的舒展,内心变得丰满。“我心思我行” “我手写我心”,真实的感情自然会流淌在字里行间,又何愁语言苍白无力、矫情造作呢?有了生活,学生觉得课本里学来的不再是死知识,而是鲜活的例子,乐意写自己,而且写作多了联想想象。

二、转,即转变指导作风

也许,我说的大家也常经历着。每到作文课,无非是将学科组内拟写的文题板书,指导几句然后让学生写。老师固执地认为放手学生自由创作,作文才会百花齐放。结果呢?三年下来,写的文章四不像,文体不明,多个中心,更谈不上构思布局。作文,真的不用教,就靠自悟吗?也有老师以多样的命题形式,轮番地毯排雷式训练,不厌其烦地讲技巧,三年一个样。指导方法没差异,训练难度没梯度,老师讲了一大堆,学生读得泡沫飞,最后成效如何?还是一样,写成的文章中心游离,人物个性单一。

我想,这其实就是语文老师浮华的、唯师独尊的、高高在上的写作指导作风在作祟,与新课改呼唤的平等、合作、民主教风相背离的。换位思考,你是学生,当铃声一响,老师两手夹支粉笔写下文题,然后就是“开始写”,你的内心有何想法?

教学之余,我努力反思。写作技巧是不是“万能备胎”,适用所有文章吗?记叙文写作的要领是什么?写作的根本又是什么?我开始思考哪些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在教材内出现过,怎样呈现的,哪些技巧哪些学生已经尝试采用过,运用得当与否,如何将构思完善得更精巧……将自己的写作经历告诉学生,关注学生习作时的困惑,共同探讨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来提升记叙文。和学生同步写作,体会他们的痛苦,学生产生想超越老师的想法,写作热情得到激活。

三、改,即改变两种形式

“情动于中而发乎其外”,内心有感触,笔尖才能写得出。来自他们内心的文题,必然是其倾诉的需要,也就会一吐为快。而传统的老师拟题,最大的不足是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又在发号施令,产生消极应付写作的情绪。新课标 倡导自主选题,变化命题形式,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开展相互修改。课改中,我采用教师命题,学生自主命题或自选文题相结合的形式,更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校园网的普及为课改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变教师纸上独批为学生机上多人互改形式相结合,与考试评改真接轨。时常在微机房上作文课,自由写作二十分钟后上传习作,挑选不同层次的习作,白板投影评议,点评巧妙之笔,提出需要完善之处,让作者说出写作意图并及时修改。将讲、写、评融于一体,及时矫正习作中的偏差,解决习作困惑,提高评改的及时性,有效性,客观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胆识。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来探析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的影响,并以电视这个媒介手段为例分析节日文化内涵嬗变的原因和节日的电视化表现。  

 

一、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节日之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各国人民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仪式。我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奋进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所谓“生活中不可无节日,节日里不可无活动。”同时,传统节日有着定位清晰、指向鲜明、含蕴隽永的节日文化内涵,其传达的是较直观、质朴、浓郁的人文和情感信息。而节日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蕴涵着大量历史人文的内容,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底蕴。它是我们民族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显现了我们的民族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和美好愿望。它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节日逐渐被切断了它与人们实际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慢慢丧失了其内在的宝贵的价值。以往一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有实际上的准备工作,家里会开始备年货、给小孩子添置新衣、家庭成员悉数到齐以便团圆。这是一种对团圆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反映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的时候,“节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人过春节的时候就在外面的餐馆吃一餐来代表团圆饭。并且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传统节日受到了外来节日的严重威胁,圣诞节、情人节的火爆情景一年更胜于一年。这主要也是由于这些外来节日外在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物质承载较多,消费效果比较明显。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侧重于内敛,没有过多的物质承载,这就使得传统节日在现在这个消费社会中面临着困境。因而,传统节日想要进一步发展下去,可以尝试顺势接收一些消费主义的理念,借助于消费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同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性推广,吸引大众眼球,提升节日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二、电视媒体对于大众节日体验转变的引导作用 

1、消费行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节日体验 

鲍德里亚曾在其《消费社会》中提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这种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一个盲区,使人们认为似乎已经走过了需求阶段,正迈向满足阶段,这其中就伴随着消费社会的理念传播。鲍德里亚又曾指出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因而,消费行为应该被看成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实践,这种消费行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满足需求的“被动”程序,而是一种“主动”的关系模式,这不仅仅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集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和全面性的回应。正是在这一消费之上,文化体系的整体才得以建立。由此可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外在的表现形式已经在逐步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生活体验也已经在自己的消费行为中逐渐被改变。节日文化不单是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研究对象,而要放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去研究,与商业行为、消费行为都有着万千联系。 

处于消费社会中的我们,很容易被商家所引导,节日文化又为他们推行消费理念提供了新的领域。商家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利用“现代”、“时尚”等概念,将节日植入了现实生活,经过海量的不间断宣传,我们无奈地接受着情人节的高价玫瑰、平安夜的狂欢等等。此外,众多的商家还利用节日的文化内涵做文章,例如中秋的团圆、冬至的长寿、春节的喜庆都可以成为宣传的内容,以至于每逢年节,铺天盖地的各种宣传应接不暇。更为深远的影响是,消费社会理念的传播正在单一化乃至改变着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得节日的传统日常体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消费体验,节日的内涵发生巨大变化。因而节假日的消费活动已经成为人们过节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因为这时商家的促销力度最大,可以买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以感恩节的第二天为名展开的全年最大促销活动,使得人们在提及感恩节时最多的话题就是在黑色星期五那天消费了什么。于是,商家便乐此不疲地营造着富足、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从而带来了购物、郊游、聚会的消费狂潮。节日成为消费社会中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经济现象。而在这些商家的宣传中,大众传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电视这种普及率极高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例,分析媒介对于节日的商业性推广提供了哪些便利。 

2、电视媒体推动了节日的商业化 

在当代中国,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不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让电视把社会生活的画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费社会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媒体社会。没有任何其他一种媒体可以像电视这样充斥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电视的渗透面是如此之广,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同时我们处在消费社会中,节日的日趋商业化可以说是现代不可避免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现在世界经济不断的向前而去,人们心里对于形式上一层不变的节日多少存在些创新的欲望。商业化是带有目的性的推荐引导,商业化是节日发展的必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因而,在保留节日中不可改变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商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是可以接受的。 

   作为大众媒体的中坚力量,电视对于节日的商业化进程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每逢过年过节,电视新闻总是会报道一些商家的促销活动以及民众的疯狂消费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更多的人在看到电视之后加入到疯狂的消费当中,扩大了商家在节假日促销的影响范围。还有每年的春晚,春晚的植入性广告一年多于一年,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在不停的吸收着这些广告的内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接收到了这些商业信息,培养着潜在的消费行为。当然,电视媒体不光起到了推动节日商业化的作用,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节日体验方式。 

3、电视媒体拓展了人们的节日体验 

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电视能够调动人们的一切感官,是人们感到最轻松的媒介接触方式,从而电视的普及率远远大于其他媒介。电视媒体是一种感观上视觉和听觉相协调、声像上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以逼真的直观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信息生动化,从而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说服公众。不论文化程度,不论年龄大小,公众都可以从电视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复声像,使其多次出现,反复刺激人们的感观,加深公众的理解,这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特别重要。 

以2009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22个清明节特别节目为例,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节日内涵知识,拓展人们的节日体验。从这次电视呈现的清明节文化内容来看,集中在下面四点:一是比较集中地展现中华民族祭祖的文化行为,如祭奠亲人、追思逝者、公祭先祖、缅怀英烈等;二是展现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远足踏青、禁火寒食等;三是展现祭扫文明风,倡导祭扫新风尚和殡葬新形式,如花祭、音乐祭奠、网祭、花葬、树葬等;四是以电视的手段,通过诗歌朗诵、讲故事、民乐演奏、交响乐等艺术形式,传达清明哀思、歌颂青春和生命。电视媒介以自身的优势,营造清明节日文化氛围,传播清明习俗和节日文化内涵,一定程度地推动着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生活。使得很多对于清明节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刻的民众都能广泛获知,并且为他们在清明节时提供更多的体验方式,比如提倡殡葬新形式。 

2009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期特别节目《中国节·端午》,请来于丹、蔡澜、方文山等在各自领域都造诣非凡的文化学者、专家等,在主持人朱军的引导下,以论坛的演讲和对话形式,与到场的国外留学生一起对话,互动解读中华文化的节日。嘉宾从饮食文化、个人阅历融入节目交流之中,对话平和轻松,语言通俗富有趣味,赋予了节日内涵多样化的内容,将历史和现代通过亲切的交谈融会贯通。使得各种层次的受众都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深层的内容,在谈笑间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奥内涵,不枯燥、不造作。将电视媒体的传播力量最大化,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浅。这又在思想领域加深了人们的节日体验。 

 

参考文献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 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②[英]戴维·莫利 著,史安斌 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④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第11篇

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已经认识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是民族自杀的口号。我们要想创造新民族,只能提倡科学的看,科学的说,科学的听,科学的动!”他尖锐地指出了当时旧教育的弊端:“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毫无创造力。小学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联系实际,面向社会,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听、自己去说、自己去做。一、主题教育,增强道德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果认真开发就会对当下的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配合“文明单位文明行”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引导和动员全校师生认真践行公民道德规范,大力营造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学校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成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口号。在全校动员大会上,号召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营造和谐校园。一时间,身着校服,佩戴红领巾的“朵朵春花”忙碌在校园、马路、公共场所,他们清扫垃圾,清除“牛皮癣”,掩埋病死小动物。为了将这项活动延伸进行,学校动员学生“小手拉大手”,动员到每个家庭,传播到各个行业,形成了社会合力。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但民族文化的发展应是继承性和建设性的发展。我们学校开展的“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就是要将民族精神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抓手。活动中,我们邀请各行业的领导、骨干到我校讲演、座谈、交流,这里边有名人,知名企业家,也有普通人。通过不同行业的眼光,来解读时代民族精神的内涵,倡议少先队员“做了不起的中国人”。开展好“六个一”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社区;走进家庭,亲身体验。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系列活动。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学校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感人事迹。二、扬善爱心 学会感恩

“父爱如灿烂阳光,炽热而光明,她能融化冰川,净化心灵;母爱是盎然的绿草地,芳菲而宜人”、“ 我心永恒 ,我爱永存,为了父母的微笑,我们挥鞭从此起程,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这是学生在“孝敬父母、体验亲情”诗歌朗诵会上的精彩朗诵。学校开展了“扬善爱心,学会感恩”活动,其具体目标是:在家尽孝心、在学校先关心、在社会献爱心,争当五好小公民。在家尽孝心:(1)尊敬父母长辈,听父母的话,接物待人讲文明礼貌。(2)在生活上关心父母长辈,学会谦让。(3)为父母长辈做事,学会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4)不挑吃穿,不乱花钱,学会安慰父母,为父母排忧解难。在学校献关心:(1)尊敬教师,听老师的话,热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2)同学之间讲友爱,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不打架、不骂人,学会帮助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3)对待来宾有礼貌,主动问候,主动服务。(4)爱护学校公共财物,关心学校环境卫生,开展“弯一弯腰,学校更漂亮”活动。在社会献爱心:倡议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学会排队,不做违法乱纪行为,不破坏社会公物,力所能及的为灾区或生活困难学生捐款。为此学校将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定为“感恩教育月”,利用清明节,对学生进行一次缅怀先烈的活动;利用三八节和教师节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帮助老人洗衣服、梳头,给老人讲故事;到社区清扫街道卫生,清除“牛皮癣”。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感恩教育活动细化到每个月的主题活动中。如:(1)“孝心小调查”活动,调查了解父母的生日,平时做多少家务,是否了解父母的爱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2)“礼让孝举”活动,进门问候、出门打招呼,睡前说晚安、分别说再见,看电视让频道,吃饭让佳肴等。(3)“今天我当家”活动,通过观察父母一天的活动,试着当一次家,亲自体验一下父母操持家务、当家过日子的辛苦,将所作、所想、所感记入“感恩日记”中。可以说,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学生就会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他们就会明白事理,快乐的成长,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三、勤俭廉洁,倡导文明之风

根据上级关于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总体要求,坚持“廉政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廉政文化“进校园、进班级、进办公室、上墙壁、上课堂”等为主要宣传途径,做到图文并茂,易于师生接受,使广大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启迪和警示。把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的教师学习活动延伸到学生,组织全校各班级召开“廉政建设”主题班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习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良好习惯,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好习惯的工作。第一要求学生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二教育学生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第三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国家、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同时要求教师给孩子们做出榜样。四、多方共建,着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走进遗迹。尧王城的老百姓们,早就习惯了遗址上那一片片触目可及的陶器残片,他们代代相传着祖辈的传说,却没有人真正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王国。面对这近在眼前的社会教育资源,学校决不能浪费。专门组织班子开发校本教材,宣传尧王文化,每年的春季都组织学生参观尧王遗址,有计划有组织的引领学生探寻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通过图片展、游记、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拜访历史遗迹,追寻先人足迹,参观异域建筑,领略家乡文化,尽享家乡风情。聘请当地老人讲解乡村传说,激励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奋发图强、报效家乡。走进农田。高兴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对农田耕作、农作物种植了解不多,参与农田劳动的机会很少。学校领导决定在校园里划出特定区域作为农业基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耕地、播种、管理、收获的整个过程。我们按照班级进行划片包干,作物种类由学校整体规划,学生自主种植、自主管理,在老师的指导下,样样农活拿得起、学得快。看到自己亲手种植的作物、蔬菜喜获丰收,学生们异常兴奋。学生们经历了劳动体验之后,劳动的内涵自然的融入心间。走进企业。今年春季学校组织四五年级256名学生来到了实验基地——冠青茶厂,学生们走进茶园听茶农介绍茶树的生长过程、栽培技术、除虫方法、修剪技术、采茶技巧,并尝试着帮助茶农采茶。当学生们把自己亲手采摘的茶叶装进茶农的编织袋时,那收获的喜悦就挂在脸上。学生们还走进茶厂听技术人员讲解茶叶制作工艺,了解绿茶的制作工序,民间炒茶的方法和种类。通过实际观察体验,学生深深体会到了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无穷奥秘。五、加强经典诵读 构建书香校园

为了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校园”氛围,学校通过《请用名著滋养孩子的心灵》这封家长公开信进行宣传发动,号召家长少喝一瓶酒,少抽一包烟,每月给孩子们买一本能够影响学生心灵的名著。开展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进一步研讨、制定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确定经典诵读分低、高两个学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各班根据总体方案和学生实际落实计划,同时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大力宣传,让家长理解支持孩子的经典诵读,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举行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让经典滋养学生的心灵。(1)诗配画比赛,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相应的图画或者制成手工作品,看看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2)古诗考级活动,在各个年级确定必背的古诗,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对学生进行检验,背诵最多的学生被评为“诗文背诵小能手”称号。(3)评选“书香家庭”,将经典诵读活动延伸到社会、家庭中,通过“小手拉大手,儿童带家长”的方式,鼓励家庭诵读经典。在学校艺术节期间评选“书香家庭”,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师生同台经典诵读大赛、“读书论坛”、“柳树下的故事会”。国庆节期间,举行“爱国诗文朗诵会”、“金秋诗会”活动等。六、特长教育,凸现学生个性

大教育家夸梅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我校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加强学生特长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了小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展览,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并展开评比和经验介绍活动,激发学生爱科学搞创新的强烈欲望。开辟了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让孩子们的个性张扬。通过七巧板大赛、数棋比赛、计算机技能比赛等,以活动促发展,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学校管理方面,推行精细化、人文化、规范化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育人环境大为改善,素质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多元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92-01

当前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队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使学校的少先队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少先队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多元化的载体有助于丰富少先队活动,更有助于队员形成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寻求它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发挥少先队在促进队员身心全面发展方面的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来充分体现少先队工作的时代性,把握少先队工作的规律性,增强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

一、 班级载体

班级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重要的活动载体。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队员学习文化、获取知识的场所,而且也是队员开展各种少先队活动的常规载体。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领导者,同时也是少先队工作的组织者、引领者。班主任老师要有少先队活动的意识,又能大胆创新少先队工作的载体,既能落实好常规活动,又能捕捉到当前热点话题。例如:在课前,可组织班级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分钟演讲比赛”、“评定一周最佳队员”等活动;在课间,可开展“拔河比赛”等;在班队课上,可开展“谈理想”、“”、“我是环保小卫士”、“争当四好少年”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载体,推动班级少先队工作正常、有序、生动、活泼地开展,促进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的形成和队员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 学科载体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心理因素、养成因素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给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要忽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注重培养队员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更应发挥其学科的独特的育人功能。走进十二册语文的第二单元,发现本单元由《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和两个日本小姑娘》三篇课文和练习组成。老师在教授课文的基础上,不妨以少先队协作为基础自述自编自演课本剧、小品等形式,开展“正义必胜、热爱和平”各类活动。队员们通过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避免了空洞说教的苍白无力,又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觉悟,使真善美不仅走进课堂,而且走进队员的心灵。

三、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学校这一特殊场所共同创造并享用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少先队工作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载体,适应队员“求新、求美、求知、求乐”的愿望和要求。可以以“校园十佳歌手评比”、“校园之星评比”、“校园诗歌朗诵比赛”、“校园书法比赛”等目前所有学校都能有条件进行的传统少先队活动形式为载体,丰富队员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队员的思想情操。还可以进一步创造条件,通过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时尚文化、节日文化为载体,在提高少年儿童鉴赏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同时,也通过这些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载体,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创造出一种充满七色阳光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队员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各类节日载体

以清明节、儿童节、国庆节、建队纪念日等传统节日为载体,让队员在节日中不仅接受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且通过这些节日载体,获得了许多难得的情境教育和情感体验,并在内心中自然升华为健康的心理情感。

可以创造条件,举办校园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以这些创新节日为载体,开展少先队工作,能够充分发挥队员的个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丰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还可以利用对我国已产生一定影响的外来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西方节日为新的载体,开展“我为母亲(或父亲)做件事”等活动,体验天下父母盼望子女成人成才之心情,自然渗透感恩教育等思想和理念。

五、阵地载体

发挥学校开辟的实践基地、“新世纪书屋”、图书馆、板报、墙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少先队阵地载体的作用,渗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少年儿童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导向,营造浓厚氛围。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校报、校刊、校园网站以及少年宫、博物馆等载体开展少先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