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班级活动设计

班级活动设计

时间:2023-05-30 10:3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班级活动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班级活动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安全教育;校园安全;安全措施;安全意识

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保障学校教育有序进行的基础。然而,结合当前的学校安全教育情况来看,其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比如,许多学生普遍缺乏生存自救能力,一旦遇到危险根本不懂得如何自救;还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在课余活动或校外活动中常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以至于诸多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为当前班级安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班级安全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班集体作为学生开展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在班级内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明确好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安全知识,甚至具体到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等。其次,班级安全教育活动可以针对本班级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个性化教育,及时解决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为活动的参与者都是自己熟悉的本班级同学,这就让大部分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在团队合作中保持默契感,进一步促进彼此的友谊。

二、班级安全教育活动内容设计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班级安全教育活动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从意识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之后,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

1.活动宣传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主题班会、动手制作黑板报等活动,可以向学生普及消防、交通、饮食卫生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安全知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比如,组织“防火安全常识”主题班会,教会学生如何预防野外火灾、家庭火灾和公共场所的火灾等,以及遇到这些火灾时应该如何逃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期“交通安全常识”的黑板报,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和设计内容等。

2.口头宣传

安全知识应该渗透进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除了组织参加具体的宣传活动外,班主任还可以在教室内张贴简短又顺口的安全标语。又或者把安全常识编成押韵的顺口溜,让学生边念边加深记忆。比如,和火灾防范相关的《火灾应急“十要”》,既涵盖了发生火灾后应该如何逃生的主要内容,又简单明了,朗朗上口。

3.制度约束

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也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其次,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日常管理办法,组织学生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二)以活动为载体,在训练中增强教育效果

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渗透安全意识,是提高学生安全观念的最有效方法。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逃生训练、防灾知识竞赛和实际演练类的活动,将所学的安全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1.模拟灾难现场,进行逃生训练

为了提高班级安全教育的教学效率,在开展完安全主题班会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专门的训练室或者户外进行逃生训练。比如,模拟火场逃生训练时,可以运用舞台干冰等制作出烟雾效果,让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走安全通道逃生。或者,组织学生到消防训练基地进行绳索逃生训练等。通过参与这些演示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面对灾难时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沉着稳重的性格。

2.组织知识竞赛,开展小组讨论

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已学安全知识,也是强化安全教育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因为学生对于竞赛类的活动大多比较感兴趣,而且组织学生参加这些知识竞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班级主题会上组织一些安全知识辩论会、安全演讲活动的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表个人见解等。其次,在讲到某个安全事例时,班主任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分辨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从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班级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努力,从重视安全教育着手,在掌握基本安全常识的情况下,再通过实战演练和防灾训练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面对灾难时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班级安全教育的真正作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本文为了发挥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教化、内化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探索开放教育条件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本文以开放教育学生组织班级活动为例,阐述了班级活动设计的理念、组织模式及注意事项等。使开放教育的学生达到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班级文化 校园 开放教育 基金项目:获得2010年度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科学研究的规划课题立项,课题编号:DES-10G25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是指某一个班级大多数学员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由于相互沟通而产生并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心理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作为班级文化的载体—班级活动是提高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一、开放教育班级活动概述 (一)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理念 开放教育班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提高学习、工作质量,将活动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班级活动开发者应具备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及坚持学生亲历活动过程的理念。班级活动的主题就是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发现问题;或者是学生终身发展必需的,班主任将其提炼成问题,通过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活动进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中要寓教于生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同身受,从而达到自悟、自我教育、同伴相互激发感情的教育目的。 (二)班级活动组织的理论与模式:人际关系与角色调整法 人际关系与角色调整的主要方法有以下3种: 1.组织调整法。班集体中的正式组织有班委会,党小组或团小组,学习组等多种,每个集体成员在组织网络中承担一定角色。改变人在组织中的位置,可以改变人的角色地位,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与角色体验。在组织调整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责任调整法。责任调整有多种情况:一是结合组织调整进行责任调整;二是在活动中进行调整,使集体成员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角色,从而在活动中发挥潜能,同时改善人际关系;三是在集体中开辟新的责任领域,由合适的人选承担。班主任经常运用责任调整法,其实效高低取决于对人际关系和成员角色状况的把握程度。 3.心理调整法。许多时候,班集体中人际关系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成员出现的角色不适应,这就需要进行心理调整。心理调整有多种方法,如改变认知、情感交流、理解关注、真诚交友等,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二、组织班级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组织班级活动的基本方法 组织开放教育班级活动的成败,与是否能选择最佳活动项目主持人、最佳活动形式、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等紧密相关。 1、班级活动项目主持人的选择。主持人的基本素质:首先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有主持好班级活动的热情与信心;二是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且语言幽默、诙谐;三是要求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四是有一定的处事不惊的应变能力。班级活动的主持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数个。 2、班级活动形式的选择。班级活动形式要注意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与活动内容相适应。另一方面考虑活动形式的吸引力和为学生提供的积极参与面。 3、班级活动情境的创设。班级活动情境的创设,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游览名山大川,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场所等;二是创造环境,如搞模似法庭、晚会现场布置等。 (二)组织班级活动的注意事项 组织班级活动,应坚持以下原则:①坚持方向性原则;②坚持"自主性"原则;③坚持创造性原则;④坚持整体性原则。具体到组织每种类型活动应该注意的事项:(1)组织学习活动,班主任要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以及考试纪律的教育,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2)组织文体活动,要有充分准备,节目应事先安排,会场应预先布置,班主任要及时检查把关,注意各个环节的安排。(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确定社会实践的目标,对每项社会实践,班主任要使每个学生明确具体的要求,了解活动的意义和达到的目的;在活动中要教育学生听从指挥、严守纪律、虚心学习、会合作、会交流;活动以后要认真总结反思,组织交流。(4)组织班级活动,要做到:①目标适宜,即一次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不要定得太多,1-2个即可。②主题集中,即一次确定一个主题,力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③过程简洁,即活动组织的程序要清楚、明了,场面不宜过大。④收费公开。开放教育班级活动的费用可根据自愿参加、自愿交纳的原则,根据我们对全校67名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单位的学生抽样调

[1] [2] 

查结果,一般的活动收费在--元之间合适,活动结束后将经费的使用情况公开。 三、成效与评价 (一)解决了过去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保证了班级次级文化的连贯和稳定性,优良传统得以保存和发扬。如我校成立了开放教育学生会,把每个班的主要干部加入到该组织中,使班级组织工作更加严密和规范。第二,促进了班级间的交流,传帮带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在交互中实现促进提高。第三,有利于班级间的横向比较和均衡发展。为班级工作深入细致的开展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激发了各班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文化品牌特色独树一帜 成立以专业为依托的班级文化品牌,形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亚组织文化,由于组织文化的稳定性,能有效保持班级逐年形成的特色和品牌,实现班级组织工作创新与发展。在班级组织内部建设、班级生活形式、与社会共建等各个方面都能在有效性和长效性工作方面进行探索。如走出校园,与社区共建就是其中一个优秀项目,共建的社区和居委会对我校的班级活动模式表示热烈欢迎,希望与我们长期共建“阳光家教”、“社区活动”等活动,并进一步拓展共建领域,校园文化工作也在互动中得到了良性发展。 (三)创新活动和实践的平台——“QQ群” 我们把“学生班级QQ群”设置作为班级文化工作创新的开端,通过教师、班级、学生共同的专业、学科背景,搭建起“班级QQ群”的活动和实践平台。这一模式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了绳索构造,进一步强化纵向的径向力;在组织活动内容改变了学生生活单一、枯燥、缺少专业背景支撑的尴尬局面。这种班级组织生活形式和活动平台加强了开放教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思想和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次级文化氛围。 (四)调研的情况反馈效果好 最近我校作了一次问卷调研,学生们对开放班级组织活动有很高的期待,.%的学生认为在班级组织文化建设工作中,师生应该共建、互动,.%的学生希望教师在就业、课外科技创新、学习等方面对自己有所指导或有所帮助。调研数据反映出班级组织活动形式非常符合大学生们成才的要求和愿望,实现了班级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中心工作的一致性。 班级文化的差别,是衡量高校实现教育目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开放教育要突出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优势,引领成人教育走向辉煌,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必须把班级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同时树立全员共建意识,发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目的。 周学高.试论远程开放教育的亚文化建设.中国远程教育.,() 周礼良.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韦钰.努力培育基于互联网学习的先进文化.中国远程教育,,() 王永辉,冯丽樱.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文化的视角.中国远程教育.,() 田建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文章屋在线:wzk.co

    

第3篇

一、活动目标:

通过室标设计及装饰教室这项活动,宣传团队意识,丰富课余生活,使大家更热爱自己的班级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设计室标及装饰教室,加强团队意识和归属感

2、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带给同学们舒畅的心情。从而带动学习氛围

3、设计室标,可增强对各专业的认识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拟定)

1、10月27——11月7日

2、地点:5#105教室

四、活动内容

1、活动形式:室标设计,装饰教室(室内环境设计)

2、活动要求:室标要突出特点、要创新,个性鲜明,简约大方

教室装饰要求总体整洁、主题鲜明

3.活动评分:室标分占总分30%,教室装饰分占总分70%

4、活动结果: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十五名

获奖的班级可在期末评优中加分

五、活动流程(拟定)

1、宣传期:以海报形式装饰大赛的通知(10月27日)

2、设计及装饰期:各班级装饰及设计进行中11月1日——11月10日

3、比赛评比:根据评比标准,由系办公室及学生会成员评比各班级装饰结果11月12日

4、照片展示期:11月15日,以红榜形式公布获奖班级名单,并展示优秀获奖班级照片

六、分工

海报宣传:宣传部 各班班长会议:各部部长

评分: 红榜展示:生活部

由系领导颁发奖状

七、活动经费

宣传海报:

活动之二:以瓶换苹

一、活动目的:

通过以瓶子换取苹果的活动,鼓励大家不要乱扔塑料瓶,从而使同学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珍惜资源

二、活动对象:

财艺系全体学生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11月2日下午15:20——5#105

四:活动内容及流程

1、宣传期:10月20日,由宣传部做出宣传海报并张贴在公告栏

2、准备期:11月1日,购买活动所需物品

3、活动期:11月2日下午15:00,在5#105教室,由学生会成员负责以瓶换苹的内容

4、后期工作:将换来的瓶子卖掉,将卖得的钱捐给希望工程,替同学们为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贡献一份力量

5、将募捐的款项通过博客或红榜的形式张贴

五、活动分工

10月20日宣传部写出宣传海报,并张贴

11月1日生活部购买所需材料

11月2日中午,外联部及文体部布置场地,

下午13:00,文体部负责苹果及瓶子的交换及登记事项,

外联部负责前来参加活动人员的队列及人员疏通

11月3日,后期整理工作由各部长完成

11月5日,宣传部将募捐结果通过博客张贴

六、活动经费

1、宣传海报:

2、场地布置材料费

3、苹果

活动之三: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通过主题班会,在班级内开展一些游戏及讨论,深入了解此次班会的主题,是班级内部更加团结友爱

二、活动对象:

财艺系所有班级

三:活动时间

11月20日——12月10日

四:活动内容及流程

1、11月20日,召开全系班干部会议,通知活动内容,令各班准备,并抽出时间开展主题班会

2、11月27日——11月30日在各班开展主题班会时,安排人员去各班旁听,并评出游戏开展及讨论最精彩的几个班级

3、12月3日将几个班级的优秀主题班会搬上系里,令全系同学观摩,从中学习

4、给几个班会优秀的班级颁发奖状,以资鼓励

五、活动分工:

班干部会议:系学生会主席、各部长

第4篇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载体。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为队员营造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使文明守纪、勤奋读书、乐于助人蔚然成风。

二、活动主题:

创建和谐校园 展现班级风采

三、总体目标:

提炼班级文化精神,营造人文关怀、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习惯,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馨的家。

四、主要依据:

让教室成为一个散发书香的天地;让教室成为回归生活的家园;让教室成为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让教室成为一个挑战自我的场所;让教室成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让班级成为一个有精神的集体;让班级成为一个师生共同耕耘的园地;让班级成为一个凝聚力量的支柱。

五、具体内容:(简称“1121”)

(一)“1”围绕一种精神(班训):

用简明扼要、含义深远的核心精神凝聚班级所有学生,制定出具有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核心精神,让它无形地赋予班级一种无尽的自豪和长足的干劲!如:“紧靠团结、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二)“1”建立一种制度:

为了使学生具有秩序观念,能够自觉维护各类公共秩序,遵纪守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大家共同认可的班级公约或守则。

(三)“2”开展两种活动:

班级静态文化氛围布置活动

1、设计好中队别名和班徽,组织学生学习班名、班徽的深刻内涵,理解班级精神;

2、布置如学习园地、班级风采、卫生角、图书角等学校统一的和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园地;

3、用好“班务公开栏”,主要用于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内容;

4、结合活动主题出好墙报,教室后面墙壁可贴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或兴趣小组作品。

班级动态文化教育活动

1、有班委会,实行民主管理,并能定期召开小干部例会,围绕班队主题开展活动;

2、有社区服务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外发挥作用;

3、有班级文化特色的主题班队会,设计一堂围绕班级精神而开展的中队主题会;

4、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等课外兴趣小组等集体活动,活跃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1”形成一个档案:

积累 “班级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及班集体成长的足迹。内容可以包括:班级公约及学生签名;大型集体活动的记录及照片;主题队会的方案设计;个别学生在某一个班级活动后的体会;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典型的好人好事案例;优秀的祝岁册;班级轶事等等,最终加以整理美化,每学年形成一份《班级成长记录档案》。

五、时间安排:

起始阶段:

第一阶段:各班酝酿班级别名(如映雪班)、班徽、班训。(学校统一制作)

第二阶段:各班学习理解班名、班徽、班训的内涵,据此制定《班级公约》,并将公约布置上墙。

第5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12-04[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课题(Y201225133)。

[作者简介]朱丽芳(1979―),女,湖南双峰人,硕士,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胡世文(1975―),男,湖南双峰人,博士,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辅导教育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班级团体辅导,是指以大学自然班级为单位,在心理辅导人员或班主任、辅导员的主持下,全班学生都参与的辅导、教育。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既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也有许多迷茫和困惑。他们的这些迷茫和困惑来自对陌生校园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意识的调整等。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处于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而且他们也面临着共同的人生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非常适合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班级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必要性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全程教育的起点,是高校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而进行的预备性教育。目前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主要采取的是开讲座、听报告的单一形式,这些单向模式的确是新生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师资设备情况及专业现状及前景的快速教育手段。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主流,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坚持务实、重点突出、具有亲和力的教育风格。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形式,能使广大青年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通过活动体验、成员互相交流、彼此启发、相互支持,促进人格成长,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初来一个陌生的环境,人会本能地寻找一个集体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目前班级是大学里常见的组织形式,而且以前在中小学时就已经习惯了班级团体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依然保留着对班集体的渴望。如果这个集体是温暖的,他们可以获得帮助和爱,可以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大一上学期也是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关键时期。[1]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以游戏活动为方式的团体辅导,可以在短时间里更快地增强班级凝聚力,帮助新生更快地找到集体的归属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始,新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发展性问题,适合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教育与引导。叶玉清(2005)将班级团体辅导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发现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激发新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促进新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新生适应能力;能够改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缩短入学适应时间。[2]钟向阳、张莉(2009)研究发现与没有团体辅导的班级相比,参加过团体辅导的班级后测的FARS(大学新生适应量表)总分和因子分、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和大部分因子分以及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的E(内向与外向)、N(神经质)分都有显著性的改善。同时,实验班后测的FARS总分和多数因子分、EPQ的E,N,P分都显著优于前测。[3]

二、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

班级团体辅导为了吸引团体成员的投入和参与,必须设计多种多样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活动对团体辅导有较大帮助,如可以增加辅导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活跃团体氛围,减少成员焦虑,促进成员投入团体,还可以增进成员的觉察能力及体悟等。[4]班级团体活动的方式很多,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类型。

1.纸笔练习

纸笔练习是通过用纸和笔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成员的观念和想法。一般先有活动的主题,要求成员深入思考,用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把全班分成6~8人一组,与其他成员分享、讨论各自的观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深化自己对主题的认识和思考,也可以通过进一步认识自我和了解他人。如在做探索自我时我会用“我是谁”“我的人格盾牌”等纸笔练习来促进成员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2.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是通过肢体活动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主题或思想,可以用来作为热身,活跃团体气氛,还可以用来改善成员之间的不适感,达到辅导的目的。如热身阶段常用“集体按摩”“模仿秀”来活跃团体氛围。在工作阶段可用“肌肉放松法”“呼吸放松法”使成员放松,减轻焦虑。

3.接触练习

接触练习指通过成员肢体上的接触来强化彼此的感受。研究发现,身体接触能使人减少防卫,增加融洽度。有些活动要求成员相互接触对方的手、脸、肩等身体部位,带来感觉上的刺激,增加彼此的沟通和信任,提升团体凝聚力。常用的身体接触练习有“信任跌倒”“盲人和拐杖”“突围闯关”“同舟共济”等。

4.美术和工艺

绘画是一种表达内心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法。绘画作品能反映出成员独特的人格特质或想法,有时可以比语言更真实地反映出成员的情感和想法。在运用绘画练习时,要选好主题。画完后,请团体成员分享自己作品,并解读作品的意义意义,从而达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目标。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常用到“小小动物园”“绘画接力”“T恤衫设计”等活动。

5.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用表演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较常见的角色扮演形式有心理剧和生活演练。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成员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生活演练通常由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学习人际关系的技术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

6.游戏

游戏是班级团体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活动形式,目的是调动参与者的情绪,使团体气氛轻松愉快,同时游戏也可以增加成员间的互动和合作。游戏在开始阶段可以进行热身,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活动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作为主题活动。在热身时可以使用“马兰开花”“跑得快”等竞赛类游戏,在增强班级凝聚力时使用“组歌比武”“大合唱”等合作类游戏。

7.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对一个共同问题,根据资料与经验,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在团体讨论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团体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意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团体讨论中领导者的基本责任是建立一个友善、接纳和融洽的气氛,使团体成员能自由地、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而不会被别人排斥,或者遭到别人的反对。

8.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指团体活动结束时,领导者特别布置给团体成员,在下一次团体活动前需要做好的练习。因为团体活动的时间有限,成员练习的机会有限。家庭作业可以让成员在真实的生活中尝试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也可以促使成员在没有团体和领导者支持的条件下发展自我控制的策略,达到成长的目的。

三、新生班级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

新生班级团体辅导的领导者一般由接受过团体辅导培训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每次活动的时间一般为1.5小时左右,以班级为单位,在空旷的室内或室外都可以进行。一般一次完整的新生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共进行8次,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在大一第一学期内结束。

1.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方案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非常关键,详细科学的方案能使活动顺利进行。一般而言,针对团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方案设计与活动选择上要有不同的考虑。在团体初始阶段时,团体成员会有焦虑、担心、犹豫、拘束、缺乏安全感等,这时的方案应设计无压力状态下的互相认识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在团体的过渡阶段,成员之间彼此信任还不充分,信息分享不够具体、深入,因此应设计分享性的活动,引发成员中层次的自我表露,还可设计一些催化团体动力的活动。在团体的工作阶段,成员渴望学习、成长,方案的设计在于引发深层次的自我表露,可以设计探讨个人问题的活动、促进行为改变的活动等。在团体的结束阶段,成员常常有依依不舍、如释重负或问题悬而未决等感觉,因此方案设计应回到中层、表层自我表露,让成员有机会回顾团体经验,彼此给予,并接受来自他人的反馈。

2.每次团体活动的三步骤

团体辅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每一次团体活动也可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环节。开始阶段也称热身阶段,目的在于为团体打破僵局,促使成员进入团体,增加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彼此的互动,为中间的主要活动做准备。一般热身活动采用小游戏,如“刮大风”“松鼠与大树”“无家可归”等。中间环节即主要活动,是团体的核心活动,是关系到团体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应按照团体内容目标而设计。在团体辅导结束前5~10分钟,领导者对本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让成员分享心得、感受等,还可布置家庭作业让成员巩固所学或预告下次活动的主题。

3.团体辅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活动过多

任何一种方案或活动,都只是团体辅导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目标。初次带领团体辅导的教师容易犯这个错误,为了避免冷场,设计很多游戏活动凑足时间,没有讨论分享。团体活动的目的是考虑活动结束后成员之间坦诚交流和分享,需要时间来讨论。

(2)避免不适当的活动

团体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团体成员的心态也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变调整的过程。不适当的活动会阻碍团体的发展。如成员的自我暴露,一般浅层次的暴露在前,深层次的暴露在后。还有,活动不要偏离目的。活动不应该只是有趣好玩,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活动需要为目标服务。

(3)避免只关注少数几个成员

班级团体辅导是班级内所有学生都参与的集体活动。但是因个体差异,在团体活动中,有的成员较活跃,有的成员较沉默,团体领导者不应只是关注活跃的几个成员,对其他成员也应给予积极的关注。

(4)注意掌控团体辅导的时间

班级团体辅导的时间一般为1.5小时,时间太少活动无法深入,没有效果。时间太长成员疲劳,影响活动效果。热身活动也不能过长,以免影响主要活动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团体活动的参加人数不宜过多。如果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团体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或多采取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要尽量避免个人的单向度活动占用过多的时间。

四、班级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意义

大学新生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短暂的不安情绪,有孤独感,对于新环境中的许多新问题,会有迷惘和担心。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包括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特点、设施,熟悉老师与同学,同时还帮助新生在新环境里获得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技巧,对未来有新的规划。共同的困惑、共同的任务让新生有很多共同的语言,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非常适合解决这些问题。在高校入学教育中实施班级团体辅导能帮助新生克服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和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加强班级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团体辅导是班级所有成员都参与的活动,每个人都真诚地表现自己。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开始了大学人际交往,与班级同学建立了初步的信任。班级团体辅导能在短时间内使班级同学相识,相处融洽,能够帮助新生摆脱离家的孤独和寂寞。大学第一学期是良好班集体氛围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新生都满怀憧憬,希望自己在新的集体里和同学相处融洽,结交到知心朋友。在当今高校,班级依然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良好的班级氛围能给学生带来归属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级团体辅导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彼此的交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团体的凝聚力也通过成员的交流分享而得到提升。

2.帮助新生解决共性问题,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此时新生最迷茫的是怎样适应新环境、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怎样完成中学学习方式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怎样重新认识自己规划大学目标,这些问题是每个新生都要面对的。班级团体辅导完全可以以这些共同的问题为主题,进行交流和引导,他们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相同的困惑,大家有很多共同的语言,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在交流中他们进一步发现同龄人也有很多自己可以借鉴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和技巧,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找到自己的答案,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鄢呈,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236-239.

[2] 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76-79.

[3]钟向阳,张莉.高校新生适应性班级团体辅导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8):707-709.

第6篇

3.12是每年植树节活动日,在这大地回春,世界万物呈现勃勃生机之际,校团委、学生以植树节契机,开展“创绿、爱绿、护绿”创意、实践体验系列活动。学校要求各班积极宣传、人人参与,将学习知识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增强环保意识,为创建省绿色学校添风采。

二、活动口号

建绿色校园,树绿色理想

三、活动时间

2010年3月10日-2010年6月1日

四、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

1、“植树节”募捐倡议书(3月10日)

结合周一主题晨会,由值周班级光荣升旗手代表班级全体同学,发出倡议,然后以团委学生代表发表“植树节”募捐倡议书。

2、绿色环保主题班会(3月11日)

各班在周二下午主题班会上,开展有关“建绿色校园,树绿色理想”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植树节”募捐,募捐方式要强调自愿原则。

3、“植树节”募捐活动(3月12日)

3月12日,广播操期间,由团委、学生会组织完成“植树节”募捐仪式;募集的全部资金用于下面的班级绿化大赛;不足部分将由政教处向学校申请补足。

4、室内绿色评比创意设计大赛(3月10日-3月21日)

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同学为各自班绿色布置做好设计,设计稿必须图文并茂,说明设计意图,书面或电子稿均可。我们将各班绿色创意设计作品到校园网网络,供教师、学生、网络游客进行网络投票,请专业老师评价,评出最佳创意奖、优秀设计奖若干名,给与奖励。

5、室内绿色实践活动(3月22日-3月31日)

各班根据室内绿色设计,对班级进行绿色布置,通过购买花、草或者其它美化班级,但是班级布置不可花哨,要得体、美观大方、经济实惠。

6、室内绿色实践养护(4月16日-5月30日)

请大家通过网络搜索养护绿色生命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咨询行家、有经验的长辈,增长呵护绿色的知识;保护好教室的环境;确保设计方案全面得到保护。

7、室内绿化检查、验收评比(6月1日)

五、奖项设置

第7篇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一点绿色,为给学校发展作点贡献,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全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活动口号

行动起来,为地球增添一点绿色

三、活动时间

3月1日——3月31日

四、活动过程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在升旗仪式上号召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召开主题班会,讲解树木知识。

(二)活动阶段

1、学生对花草进行动手种植的实践,美化校园。

2、结合我校校园绿化活动,在校园进行集体种树活动。

3、各班级开展拣垃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

1、开展植物生长过程我知道活动。

2、以班级为单位发出一份倡议书。

植树节主题活动方案二: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历年来园林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为我区的绿化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年,我们根据市园林局的工作布置及安排,紧紧围绕创建“绿色、生态、和谐”的主题,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义务植树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提高对义务植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义务植树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义务植树法定性、公益性、全民性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动员适龄公民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形成全民参与城市绿化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使义务植树这一法定义务家喻户晓。

二、实施方案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把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要确定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在认真做好统计和规划工作后,科学合理地安排此项活动:

(一)时间:20xx年3月10日(周x)9:00时

(二)地点:1、山体北侧

2、水库

(三)主要树种:较大规格侧柏、柳树

(四)参加人员:区领导及机关干部、共青团组织、区园林

局工作人员、辖区内市民和志愿者等

(五)参加人数:1000余人

(六)种植数量:10000余株

三、参加形式

1、将义务植树地点及报名电话在新闻媒体公布,由专人进行接听记录群众报名情况。

2、按报名情况,区园林局统一安排,按指定地点进行栽植,并填写“义务植树卡”。

3、大力宣传发动各办事处及辖区单位和市民积极参与“绿地认建”、“绿地认养”、“以资代劳”、“绿地管护”等各种形式的爱绿护绿活动,针对有意向的单位和市民加强日常指导,建立健全相关档案,确保活动的长期有序进行。

4、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结束后,区绿委将在4月和10月进行两次验收,对苗木进行全面的养护和管理。

四、具体要求

1、苗木及水源由区园林局统一安排。

2、参加人员自备工具(铁锹、水桶等)。

3、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进行种植。

植树节主题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目的

3.12是每年植树节活动日,在这大地回春,世界万物呈现勃勃生机之际,校团委、学生以植树节契机,开展“创绿、爱绿、护绿”创意、实践体验系列活动。学校要求各班积极宣传、人人参与,将学习知识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增强环保意识,为创建省绿色学校添风采。

二、活动口号

建绿色校园,树绿色理想

三、活动时间

20xx年3月10日-20xx年6月1日

四、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

1、“植树节”募捐倡议书(3月10日)

结合周一主题晨会,由值周班级光荣升旗手代表班级全体同学,发出倡议,然后以团委学生代表发表“植树节”募捐倡议书。

2、 绿色环保主题班会(3月11日)

各班在周二下午主题班会上,开展有关“建绿色校园,树绿色理想”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植树节”募捐,募捐方式要强调自愿原则。

3、 “植树节”募捐活动(3月12日)

3月12日,广播操期间,由团委、学生会组织完成“植树节”募捐仪式;募集的全部资金用于下面的班级绿化大赛;不足部分将由政教处向学校申请补足。

4、 室内绿色评比创意设计大赛(3月10日-3月21日)

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同学为各自班绿色布置做好设计,设计稿必须图文并茂,说明设计意图,书面或电子稿均可。我们将各班绿色创意设计作品到校园网网络,供教师、学生、网络游客进行网络投票,请专业老师评价,评出最佳创意奖、优秀设计奖若干名,给与奖励。

5、 室内绿色实践活动(3月22日-3月31日)

各班根据室内绿色设计,对班级进行绿色布置,通过购买花、草或者其它美化班级,但是班级布置不可花哨,要得体、美观大方、经济实惠。

6、 室内绿色实践养护(4月16日-5月30日)

请大家通过网络搜索养护绿色生命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咨询行家、有经验的长辈,增长呵护绿色的知识;保护好教室的环境;确保设计方案全面得到保护。

7、 室内绿化检查、验收评比(6月1日)

五、奖项设置

第8篇

一、德育课程化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德育课程化?我认为,德育课程化是指学校德育在生活化、活动化、序列化、体验性、参与性的基础上,借鉴学科教育之长,按照课程对德育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以期改善和提升德育的有序性与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德育工作纳入一种课程,更加注重规划、过程,更加注重实效。德育课程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在这儿所指的德育课程化是狭义的,仅指学校或班级进行的每一项德育活动的开展都要进行目标性、有效性思考,都要按照课程的要求、体系、流程来组织实施,即科学设计、缜密安排、悉心评估、生动活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详细记录、活动效果及时反馈等,并最终将一个学段开展的所有班级教育活动资源按照一定的体例整合成显性班级德育成果集。它和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活动化”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形成不仅仅是德育课前教育活动的设计,还特别强调活动开展过程中文字、图片资料的积累和活动结束后资源的整合,所以每一个班级最终形成的德育课程集子,不仅仅具有课程的意义,它更多地彰显了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做得比较好的班级形成的课程集子还具有班史的价值,它承载了一个班级一年的教育史。

二、我校德育课程开设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纵观德育“课程化”实施以来近三年的时间,我校德育课程内容涉及的点比较多,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学生处在不同的学段开设不同的内容,如班级文化建设、安全法制教育、养成教育、感恩励志教育、激励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生规划教育、向节日献礼、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课程内容。班主任根据学校德育系列活动安排和班级实际,坚持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按照德育课程化的要求在德育课时间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或由班主任组织,或由学生主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体验。每一个课例隶属某一模块,所有模块构成系列德育课程。随着德育实践的深入,新的课例不断出现,系列德育课程将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学校原有的德育资源进行回望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积淀的德育资源,按照课程要求合理配置,使之产生新的德育效应。我校德育课程化建设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深入学习―初步提出我校班级德育课程化建设的设想和思路―班主任培训―指定试点班级―跟踪督导―成果展评及交流―总结经验―全面扎实推进―跟踪督导―成果验收和评估。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加重了许多,班主任不仅要设计好、落实好德育课的内容,而且要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图文资料积累下来并最终整合编辑形成显性成果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许多班级的周会课发生了悄然转变,班主任曾经习惯于用一张嘴、满堂灌的说理方式被富有思辨性和趣味性的一些教育活动所代替;机械的条条框框的命令和要求被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主动体验和感悟取代;临时的、应景的、随意的、边想边说没有规划的周会被有计划、有准备、有目标、有落实、有反馈的德育课取代。目前一半以上的班主任基本采取的是小组负责制,即一个互助小组承担一项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的任务,一个小组内部的同学分别承担活动的设计、主持、通讯员、照相等任务和角色,班主任是活动开展前的指导者、活动中秩序的维持者、活动后档案资料的编辑者。这种方式应该是目前我们所提倡和推广的,它与我们所倡导的实施学生自主化管理的精神理念相一致,即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五个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种岗位、扮演一种角色、锻炼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感受、学会一种品质。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让学生体验到做主人的欢乐、自主成长的欢乐。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班主任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智慧、两年多的时间共有78本德育课程诞生。如,2013年度我们建设了19本德育课程暨成果集,如《感恩励志教育》《魅力3班》《寸草心》《小习惯成就大人生》《青想》《勤以修身 俭以养德》《细节决定成败》《学会感恩 励志成长》等;2014年度有29个班级建设了自己的德育课程,如《弘扬传统文化 丰富德育内涵》《好学有勤 立志有恒》《倾听花开的声音》《沃土》《爱在心头 情满教室》《爱在其中 乐在其中》《起航》;2015年度有30个班级开设了《成长路上》《匆匆那年》《一路走 一起飞》《在实践中收获》《始于高一 志在大学》《青春成长》《好学乐学 立志成才》《驻足三年 停留缘分》《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激发花开的力量》等30本德育课程等。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班主任认识到德育课程化是解决德育低效、针对性不强和体系不完善的有效途径,它促使德育有计划、有目标、有办法、有评价、系列化地开展,提升了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水平,进而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当然在德育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地表现在:

1.一些班主任对班级德育工作缺乏整体规划,缺少自觉的价值追求,其后果是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按部就班的常规管理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和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德育课程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学生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致使一些教育活动落实不力,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更谈不上开拓性地开展班级工作,致使最终形成的德育课程是一些课件或活动设计的简单组合,内容比较空洞。

2.班级部分教育活动是由学生设计和主持的,一旦缺乏班主任科学有力的指导,就会导致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活动的实效性不强。

3.一些班主任的资料积累意识较弱或是怕麻烦的心理,工作做了不少,但积淀的过程性资源太少或不能及时归档,导致最终形成德育成果集时,东拼西凑,资料缺乏真实性。

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系列化活动,推进和完善课程化建设,注重生活化教育,将是我校现在乃至将来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我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即成!

参考文献:

第9篇

近几年来,学校在创建市级文明校园活动中,把建设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努力塑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校园文化。

今年,我校以县教育局2011年2月行政会精神,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团结、合作、交流、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设科学、规范的班级公约是实施文化教育的前提。

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制订出更加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级公约。对于班级公约的制订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施:

(一)充分地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一方面任何一种能够被真正落实的班纪班规必须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信服,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否则背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班级班规形同虚设,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为隔膜,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看法能唤醒他们的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班级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及班集体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修订和完善班级班规。班主任组织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集中讨论,对班级班规加以修订和完善。在此尤其要注意班级公约的可操作性,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话和套话。

(三)制度设置要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全班学生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增强自信,进行自我教育。

二、设计班级文化墙、构建良好文化氛围,达到表层的影响和熏陶。

在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着相当的部分需要去充实。 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如何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此外,更主要的是,在班级布置上入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比如说墙壁报的设计,在形式应与教育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班主任仅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因为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多了。

三、保持良好的班级卫生及室内布置合理有序,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在布置和装饰教室时,首先,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瞭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做、互爱的综合素养。

开展灵活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是活跃班级生活、实现班级目标的有效途径。政治性活动,培育爱国情;规范性活动,遵守文明,讲究礼仪;知识性活动,开阔视野,增添知识;趣味性活动,活跃气氛,舒展性灵;文体性活动,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学习紧张情绪,使学习有张有弛,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等优秀品质。

在活动方面,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在班集体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从中得到磨练,而且可以发挥自身的潜能,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为班级的建设、文化活动出谋划策,积极参与班级文化活动,在班集体中快乐成长。

(二)、放手交给学生,极力鼓励学生参与班级文化活动。班主任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到开展都尽可能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感受自身的成就和价值,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使他们乐于开展各种班级文化活动。

(三)、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的文化活动。学生年龄不同,生理、心理和知识能力有所差异,所以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的放矢。学生年龄偏小的班级要注重活动的新颖、活泼,随年龄的增大,则需要增加知识性、趣味性,高断学生,则更要强调自主性、创造性。

第10篇

 

以下是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策略,欢迎阅读!

“环境创设”体现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精心设计与制作的环境创设让环境承载了教育的内涵,成为幼儿园的“第三位”教育者。作为幼儿园老师,首先需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个性发展,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幸福奠基,以《纲要》精神和《指南》目标要求为基准来思考自己的班级环境创设。“环境创设”需要围绕五大领域来进行创设,总原则是让环境说话,让环境参与教育;具体原则是体现艺术性、教育性、创造性、感染力。

1、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需要考虑显性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指教师层面的班级管理策略,即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班级管理的独特风格;隐性因素,指家园共育层面的幼儿与家长在环境创设中的参与度,即教师如何引发他们参与环境创设的信心、能力和快乐感。

2、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上层空间设计

上层空间是指从墙面1/3以上包括屋顶在内的孩子需要仰视才能看到的空间,不在孩子的主要视觉范围内,但它又是整体空间的组成部分,所以需要作适当装饰,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布置:

动态布置: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生动有趣的且富有美感的垂吊物或是悬挂物,活泼有序地挂在屋顶,使其形态和色彩都能为房间增添动态的美感,切忌多而繁杂,稍加点缀即可。

静态布置: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生动有趣且富有美感的平面图案,有规律地贴在屋顶组成美丽的画面。

3、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中层空间设计

中层空间是指墙面中间的1/3处,与成人的视线相平,幼儿则需要在远处或抬头才能整体感受的部分。它的面积较大,是构成房间主体的部分,需要选择符合幼儿心理及年龄特点的、比较大型的装饰。块面大、色彩和谐、形象生动。可以邀请本班的幼儿和家长一起参加,充分体现家庭参与的特点。在设计、布置和装饰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班级幼儿因素: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等因素,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

艺术因素:班级环境是孩子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呈现出班级成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倾向性,考虑文化艺术的因素,使孩子处于艺术化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

材料因素:用于班级环境创设的所有材料必须是无毒的、安全的,从气味、质感到形象、内容,都必须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从中获得益处。

4、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下层空间设计

下层空间是指墙面下部的1/3处和地面,孩子的视觉容易集中于这些部位,是孩子可以充分利用和参与的部分,应完全提供给孩子,让孩子能自由地展示自己。如设立孩子的个人作品展示区,留出一定空间让孩子能自由地画画,地面安排各种活动区角,给予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

设计好之后,再总体审视整个班级活动室从色彩、形式、空间的利用等方面是否协调统一,是否是孩子喜欢的,是否符合孩子的个性,是否与整个幼儿园文化氛围和谐统一。

5、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其他部分设计

考虑到与班级活动室的教育因素和审美因素形成和谐统一,需要整体设计走廊与角落墙面,可以使用一些充满艺术风格的装饰图案与画面,体现对比、大小、长短、高低、疏密、均衡的审美原则。

第11篇

关键词:人文理念;班级文化;方法探索

在班级建设体现人文理念,班级建设事无巨细,均需要精心设计,完善安排。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各个层面渗透人文理念,主要是班级文化的静态和班级活动的动态两个方面入手,这种班级建设注重人的内在品质。

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理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在班级发展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凝聚的共同文化环境与心理氛围,班级文化建设是影响班集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硬件条件的设置。包括设施的摆放。从班级的电教设施摆放、桌椅排列等,班主任都要精心策划,这其中包括座位安排,作品展示框,小黑板等,都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还有卫生用具、体育用品、图书角等合理安排,并在合适位置摆放有益于学生思想和学习的报纸书籍,给学生提供精神上的食粮。这种设计传递的是班级的特色,要在统一中有变化,减收单调与乏味,即要体现温馨的感觉又要感到学习的氛围。

其次环境的布置。即对教室的合理安排,一般在就是前面布置班务栏,教室后面墙上的正中是班级的板报或者墙报,按照半月或一月更换一次版。板报的内容注重丰富多彩,可以摘录国内的重要新闻、也可以表扬好人好事。注意每期内容新鲜,有针对性。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班级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以墙报、图片等为载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教室四周贴画,根据学生的喜好,或者不同年龄阶段,点缀卡通的或者活泼的形象。

三是深层文化的挖掘。这是一种隐形文化的建设,这相对于班级显露在外、易于发现的文化而言的,在班级中主要有学生的习惯,文明礼貌,班级的班风,学风等。往往这些才是的班级的核心,是一个班级具有凝聚力,如班级的一个口号,体现的是班级形象,释放的是积极信号,学生共同认可的一个手势或节奏,充满的是正能量,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为此,班级建设中,应该很好设计,并不断发扬和传承。

二、在班级活动中加入人文理念

班级活动是一个班级的外在体现,不仅包括课堂活动,班会等内部班级活动,而且在团队活动,表演展示,劳动,主题活动等,在过程中都要注重班级的集体意识和学生的全局观念。班集体可以说是教育化的微型社会,班级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都为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首先培养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座谈等活动,就班级发生的一些事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的认识趋于统一,使问题的解决能够取得学生广泛的认同。将自己自觉归属于班级集体,对班级集体的活动自觉参与,对班级集体形象的自觉维护。

其次培养学生的发展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依据班级的健康状况,学生活动兴趣和水平、发展趋向,合理规划活动内容和方式,要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班主任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集体的力量,使学生懂得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会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建立良好的班风与亲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走进教室就会产生一种向上、亲切、愉悦的感情,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在这里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在各种活动中如常规的广播体操,课间活动等,以及专题性的校外活动等班主任一方面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注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学会负责、学会关心、学会遵纪守法、学会合作协调。

第12篇

一、成人教育与校本教材相结合

内容:1.《生命成长教育手册》;2.《班级建设生命成长记录册》;3.《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4.《成长花絮》(期刊说明附后);5.《“三常规”实施手则》;6.每位学生自备16开软皮日记本一本,统一用名《青春碎语》。

操作方法:1.《生命成长教育手册》(用作主题班会、德育主题系列活动、德育道德讲堂等策划、设计、实施的参考教材,是指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成人成长教育的理论范本)。2.《班级建设生命成长记录册》(此手册是班主任工作纪实考评手册,一年内完成,内容分上、下学期)。3.《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此手册为学生的成人成长综合素质评定手册,高中两年内完成,初中三年内完成)。4.《成长花絮》(此手册为学生的德育文学期刊,稿件栏目及要求另附说明)。5.《“三常规”实施手则》(此守则分为“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希望班主任要不定期地就常规要求及内容认真、详实地对文本内涵作以解读,以此推进“三常规”在学生成人成长中的内化作用,为学生终生健康愉悦的发展奠基)。6.《青春碎语》(此文本为学生的成长日记,一年内完成)。

二、成人教育与主题系列相结合

内容:1.主题系列教育:三月份,文明礼仪月;四月份,革命传统月;五月份,安全法制月;六月份,理想感恩月;九月份,尊师重教月;十月份,热爱祖国月;十一月份,诚实守信月;十二月份,生命成长月。2.节日系列教育:3月份,学习雷锋纪念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国际尊严尊敬日;4月份,世界卫生日、清明节、世界地球日……

操作方法:1.主题系列教育:要求班主任依据上述规定的内容,在不脱离活动主题核心的前提下,结合本班实情,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可做个性化的设计与编排,要形成书面文本记录。2.节日系列教育:依据本班实情,对本学期的重大节日,班主任可做有选择性的教育。

三、德育教育与人生规划相结合

内容:中学阶段“人生规划”教育特指高中时期针对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主要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等。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具体方向。初中、高一主要撰写自我的学业规划;高二、高三学年可在原有学业规划的基础上,预设增补完成自我的职业规划。

操作方法:阅读《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指导篇中的内容,明确规划人生在自我成长中的目的、意义、作用,提高认识,树立意识,明确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成长规划设计中“第五部分”自我规划蓝图展望部分的三年远景规划,并按要求按月完成本学期的学期规划。

四、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家务体验)

内容:1.强化推进学年、班级社区、乡邻的长期服务机制,建立双休日、节假日助人、帮困的班级志愿服务小组,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参加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活动总时数一学期不能少于100小时。2.设立班级“成人节”或“成人宣誓日”,制作成人纪念卡,编写班级富于个性的班级誓词、成长纪念册、成人歌曲等,丰富成人宣誓仪式的内容。3.继续强化、丰富、完善军训、升旗、祭奠先烈、环境卫生我有责、班级自制周管理等提升学生自我成长意识的实践活动。

操作方法:阅读《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中有关学生社会实践概况简述内容,认识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意义,熟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树立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益于自我成长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初一、初二、高一学年每学期要求完成《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中的:①参加学校、家庭、社区劳动记录各一次;②家务劳动记录案例一次。初三、高二学年每学期除了要求完成“①参加学校、家庭、社区劳动记录各一次;②家务劳动记录案例一次”外,还需完成“③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④学生社团活动记录案例;⑤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案例;⑥社会实践活动记录案例;⑦中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案例”等项目各一次。

五、德育教育与班级参与意识的培养相结合

内容:班级小档案的六点创设:①班名设计与解读;②班风、班训;③班歌(歌词设计,曲调可借用流行的通俗歌曲);④班级形象设计(含学生的仪表、班级卫生要求及班级室内的环境布置);⑤班徽设计与解读;⑥班旗设计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