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文阅读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阅读;审题;作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74-01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可见阅读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阅读中,现代文阅读又占了很大的权重,在义务教育各个学段都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评价,语文中考分值达到30多分,占语文总分值的1/4,因此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既是一块能提高分数的大肥肉,又是令人头疼难以下手的硬骨头,为了能吃得香,啃得妙;掌握解题技巧很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纵观全文抓住题目,把握主旨
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文章的题目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的语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第一遍速读,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些题目就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二、认真审题,圈定范围,就地取材
现代文阅读,由略到精至少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现代文的阅读语段,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读文前认真审题,把问题读懂读透,带着问题有选择性读文,选择圈定范围,要善于寻找与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找准了对应的区域,也就锁定了“取材”范围,为答题找准了方向,在梳理和整合答题时,最好用阅读材料中的语句作答,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我们也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作答,切不可脱离本文材料胡思乱想,随意揣摩,信手胡答,以至不着边际,比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其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明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再次,依靠重点词语完善采分点,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就盲乐观,考生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比如,考生在在说明文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因此提醒考生,越是简单的问题,越应该慎重,言简意赅,分条作答,也是提高考生现代文阅读的分值一个技巧之一,有些考生书写的文字较多答案要点,模糊不清,他们常常怀有侥幸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考题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如果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注意条理清晰,逐条回答,标明序号。那么,阅卷的教师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总的说来,考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一定要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巧妙作答
学生在做高考阅读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答题时词不达意而丢失分数。其主要原因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没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导致没对文本进行思考,只是囫囵吞枣地浅阅读,所以“食而不知其味”。本文以近年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分析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一、遵循阅读顺序,体会思想感情
阅读应遵循“情感——思维——情感”的顺序,“情感——思维”层次表明了要从文章思想感情底蕴上体会语言内容,“思维——情感”则表明要通过分析字句之间的关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的设计由于经过了理性的分析和推敲,才能品味出它独特的味道来,才能凸显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来。当前一些阅读理念过于追求阅读过程的情感体验,过于追求感性的作用,这是不恰当的。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形成要以对文本的合理分解、理性分析和读者一定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而文本语言的理解也要有思想感情的氤氲感染,很难想象没有感情做引导的阅读会对文本语言本身有精确的把握和理解,这就给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如,2011年语文高考题《审丑》第22题,分析下“审丑”作为小说标题,所蕴涵着的几层含义。如果只从对着墨最多的小臭儿的丑陋言行的描写看,很容易得出“审丑”是对小臭儿嫌弃爷爷追逐金钱的丑陋灵魂的批判,而只答出这一层含义对于分值6分的题目来说显然是不全的。回到文本中来,阅读过程中仔细品味文章中其它跟“丑”相关的语句,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就比盲目的阅读更能发现文本中有意义的信息。比如,此文还可以从艺术(审丑是一种艺术形式)、社会(人们对丑陋形象的嫌恶)、曾老头(好面子)、丑儿与曾老头心灵的美丑对比、“我”与丑儿心灵的美丑对比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得高分不容易,要靠对文本仔细进行一番考量和推敲才行,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于情于理都能解释顺畅,应该都是可以的。
二、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是阅读的最基本方法,解题时如果将某些关键句子省略或置换掉,联系上下文,结合内容及主题,对比改变后跟原来有何不同,对比的过程也是用思维进行联想分析判断的过程。这种方法是解“好处题”“作用题”的常用方法。例如,2012年高考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19题“本文采用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在反复阅读文本的时候就应该带着这样的问题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思索、推敲。设想一下,如果文章不是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而是按照从晚到早的顺序叙述,跟原来的内容设置结构安排会有什么不同。首先,与题目《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出入,从题目可以看出,既然时间决定,就应该有个先后顺序的。其次,读到最后一段,“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可以看出,作者对“按部就班”“不慌不忙”的“悠悠节奏”的生活步履的向往,所以按时间早晚进行叙述的方式更能强调这种如静静流淌着的河水一样的生活方式,文章的最后一句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的赞美之情。
三、琢磨“文眼”,推敲疑难句
阅读文本时,一些重点内容应格外重视,怎样甄别重点非重点内容也应该在平时的训练范围内。心理学研究表明,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能力导致有效的理解。这种能力在应付时间紧迫的语文高考时就显得尤其重要,有时候细细琢磨一两句“文眼”比泛泛地浏览文本能更有效地促进理解。像一些对重点句和疑难句的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等问题都可以从这个办法入手加以解决。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20题理解句子意思。“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这句话初次读来的确挺难懂,“动作”“压缩”“改变”这些抽象的词语代表了什么意思?这句话具体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都需要联系上下文,对问题展开联想,推理出合适的解释来。在这句话中,“这一动作”是指上文中林劈柴的动作“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为什么说“压缩”呢?从原文意思可得出,几千年来,从鸡鸣响起起床到林父的劈柴,如果说劈柴的动作在历史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进化,比如,劈柴工具如果经过了斧头——锯——电锯的演变过程,这个动作就不能用“压缩了的短暂时间”来说了,正因为相同,才能被压缩,“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则用借代的手法说明几千年来这种古老的劈柴方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突出了这一古老动作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意义。
总之,语文不仅是一门知识课、记忆课,而且是一门思维训练课。如何在阅读中有效地发挥思维的作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 紧扣具体语境
紧扣文章具体语境,即通过题干所涉及的前后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品味词语、句子,推断其隐含意义,体会其作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具体的语境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让学生首先回到原文,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看看题干所指内容与上下文哪些内容有关联,有什么样的关联。如问排比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就不能只是回答增强气势,而要根据语境找出其增强了什么气势,这样才能准确作答。
[案例2] 当拾起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水龙头正酝酿着滴落一颗椭圆形的水珠,一只手紧紧拧住闸门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凝望宝蓝的天空因为浓雾而浑浑噩噩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注视到一个正义的人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孤苦无助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截选于2005年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试题] 文章开头的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文章开头连续用了四个句子分别呈现了四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拾起遗落的麦芒、拧紧滴水的闸门、凝望天空而浑浑噩噩、面对正义受侵而无能为力。从形式上看,四个句子对仗工整,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那该排比句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呢?我们先带着问题回到原文语境中。从整篇文章的基调来看,作者反复是一个长者,向后辈们娓娓讲述着一个真理。作者先呈现了四个具体的生活场景,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作者想要阐述的主题:爱
惜。所以,结合语境不难得知,该排比句的作用就是通过一组具体的情景来表现什么是爱惜。
二、 结合文章主旨
文学作品,讲究整体理解。我们通过整体阅读,抓住文章的标题、中心语和关联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思路结构,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或主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然后,我们再从句子表层意思入手,结合我们领悟到的文章主旨大意,思考句子所要表达的意图。我们平时在做题训练时就要有意识地关注议论抒情性的句子,结合文章主旨体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案例3] 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截选于重庆市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试题] 品读文章第11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解题思路] 文章中的每个段落,每个句子都是在为文章的中心主旨服务的。我们在思索句子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图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文章主旨,断章取义。这篇文章揭示的主旨是我们要放下物质的束缚,走到心灵的花园,欣赏自己内部的人格香气。结合文章主旨,我们就不难得出“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的正确答案: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敝他的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他能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三、 联系写作手法
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领会句子的弦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还少不了对该句子的写作手法的思考。众所周知,比喻能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排比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感叹句可以加强语气,……把握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进而思索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手法。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洞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出作者的行文意图,进而达到对重要句子的准确理解。
[案例4]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 门外。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截选于2003年山西省中考试卷)
[试题] 文中加“――”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解题思路] 不同的修辞手法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说比喻是要借助他物,把事物描述得更加形象生动,排比是要增强气势,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文章中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马蜂”比喻成“战斗机”,而且比喻成是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通过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作者把马蜂在家园遭到毁坏,家族成员受到伤害后的那种视死如归的复仇气势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四、 盯准文中位置
试题在设计题干时,所选择的重要句子都在文章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准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就要找到这些句子在文章的具置,结合上下文,找出前后的联系,并确定其“地位”,再运用语法规则对句子进行剖析,理清其脉络。从位置入手,内容和结构综合考虑,更容易理解该句子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5]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截选于2003年山西省中考试卷)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72-01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字审美能力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现代文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现代文中的内涵,提升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技能也就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现代文的基本特点
现代文是“现代文学”的简称,主要包括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段及结构组成上,与传统文学相比都有很多新的创造。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文的写作更加自由、表达方式也更为多样,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是当代文学的主流。想要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的一些基本特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去分析、探究。
总体而言,现代文的基本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就是有丰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次就是有多样化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呼告、反问、顶真等;另外还有常见的一些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比如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成就了现代文内容的多元化与语句的多样化。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够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与写作目的,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阅读理解的有效进行。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现代文的写作特点
在现代文中,由于不同的文章结构、不同的人称角度、不同的描写角度以及选材特点,也就会造成文章逻辑性的不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不同文章类型的不同写作特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去进行阅读。比如不同的文章谋篇布局就有不同的类型,例如一波三折型,就往往会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又比如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就能够更好的去突出重点;还有很多文章在结尾的时候出人意料之外,但却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巧设悬念、逐层深入的文章就能够吸引读者去继续阅读,同时其环环相扣的情节也使文章结构显得更为严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空间、时间的对比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特点,更好的去凸显主题。又比如不同的人称就会给人以不同的阅读感受,例如第一人称(我)就会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同时也能够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第一人称(我们)就会使文章显得更具说理性、更具号召力,同时也便于抒情,提升文章内容的感染力。而第二人称(你,你们)则往往体现在赞美性质较强的文章中,使文章整体显得更具亲切感,或者相反的具有很强的批评性质:使质问之势表现的更为强烈,能够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使用第三人称(他,他们)的文章全篇以第三者角度进行论述、表达,就会使文章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增强信服度。另外不同的文章语言特点也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一些抒情散文、诗歌,其语言特色往往是生动形象,之类文章修辞多、语言华丽,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有一些文章其整体语言特色较为平实,多见于小说、记叙文、哲理性散文,这样的语言特色就会使人倍感亲切,更能够实现作者表达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小说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能够加深读者的认知,使人愿意继续读下去。
三、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现代文的答题技巧
由于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面对教师的教学指导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总结一些现代文的“答题技巧”,让学生进行识记、背诵,这样一来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得分率”,再者也能够使他们在长期的“锻炼、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现代文阅读认知,实现他们阅读能力的逐渐提升。
再者对于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答案模板”,比如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对于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使头绪清楚,照应得)。
参考文献:
要想提高学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该以阅读方法的训练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实现读写能力之间的迁移,有效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型中,评论分析类的题目占有比较重的分量,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解读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在理解教材中的现代文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以致用。
(二)以丰富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课堂上的语文现代文教学应该注重方法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选择和推荐阅读材料时,应该有针对性,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合适的阅读材料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提升。
二、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的教学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该关注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结合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下简单介绍以引导学生以日常基础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以合理的阅读顺序进行阅读,关注重点句子以及代词用法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
要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就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个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储备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的题型规律,文体知识的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现代文的教学过程,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等,根据文章的类型不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类的文章注重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记叙类的文章注重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议论类的文章则关注文章的结构以及论据。
(二)通过合理的教学步骤使学生掌握阅读顺序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合理的教学步骤,在讲解教材中的现代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顺序。合理的阅读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全面阅读文章,掌握作者创作文章的写作主旨,记叙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事件以及关键人物,议论文则要抓住主论点和分论点;其次要根据课后习题的引导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并加以分析;最后是对筛选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总结,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习题的答案。
(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主旨
无论是课堂上对教材中现代文的讲解,还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阅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因此应该注意文章本身表达的道理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的写作主旨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上的脉络进行分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关注首句、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的同时,要注意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以概括出作者的写作主旨。
(四)关注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含义
解读考纲考点,析清命题思路。二、重视方法指导,不忘文本品味。(一)整体阅读技巧(二)具体题目解答技巧 三、得法课内,运用课外。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基本技巧 复习策略当中考阅读试题成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杆时,对阅读复习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高强度复习没有获得相应的高分并逐渐迷茫我们的眼睛,困惑我们的心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复习行为,力图解开复习低效的症结,廓清纷乱杂陈的复习通道。针对云阳县2010年中考阅读试题平均分只有15.67分的现状,分析近三年重庆市中考阅读命题的规律,我认为我们现代文复习走进了无章可循的误区,下面我将从考点归纳、基本技巧和复习策略方面略陈浅见。
一、解读考纲考点,析清命题思路
重庆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里,现代文阅读部分明确规定: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4.把握文章基本意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对文章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5.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6.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细读考纲,再分析08年、09年、10年各道现代文试题的命题规律就会发现,每道试题都是一个考点再现。掌握考点要求,析清命题思路是复习好现代文阅读的宗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牢牢把握好这个宗旨,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重视方法指导,不忘文本品味
在初三教学过程中,每次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我发现学生考卷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1.文章内容不熟悉,答题不得要点。2.答题不规范,思路紊乱。3.理解词语和句子往往脱离语境,答题不全4.提取信息以偏概全。
针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在训练学生做阅读题时,要善于教方法,训练解题技巧,总结解题思路,进行专题复习。
(一)整体阅读技巧
准确解答好现代文阅读题,可采用四步法:第一步: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内容、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同时对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特别注意一下,以便快而准把握文章主旨。第二步:审。即必须解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审清楚题目问什么,解题方向和思路是什么,答案有几点。审好题目,可以防止学生由于紧张、粗心而看错题干要求,出现答非所问现象。第三步:联。课外阅读经常是“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所以学生在解题时,要迅速再现课本上所学知识,联系所学过的知识点来解题。另外,答题时,要联系原文的内容来作答,尽量引用原文的词或句子答题。第四步:练。即对查找的信息认真分析、提炼、整合,以形成准确规范的答案。
(二)具体题目解答技巧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先要教会学生从这几方面归纳主要内容:(1)从结构层次出发整体把握。a.全文把握行文思路。b片断把握行文结构。(2)从情节内容出发整体把握。a全文把握内容b局部概括情节或内容(3)从感情心理变化出发整体把握。a理作者的感情变化b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解题思路:首先标出句序,合并相似相近内容,理清层次,然后概括每层所写内容要点,力争准确全面,最后使用“首先、然后、最后”连接词来连接几个层次的句子。
2.归纳文章主旨:训练学生找中心句、首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点题句、总结句、过渡句来弄懂文章主旨,通过多次有意识的专项训练,改变学生在未读懂文章的情况下便轻易胡乱下结论的不良习惯。
3.理解,赏析重要词句在具体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与人物描写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见下表)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特点)表现人物的——品质。
②与景物描写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待背景。B、衬托人物。C宣染气氛。D、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XX”词语写出景物的——特点,有——的作用。
③修辞句或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的鉴赏。
解题思路:第一可以从各种修辞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妙处进行赏析。第二、可以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角度谈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专题训练落到实处,定会让学生的阅读有快速提高,但技巧不是万能的,我们还应该让品悟文本来引领技巧。2009年现代文阅读《为我唱首歌吧》第14题:理解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这是一道理解词语含义表达效果的题,许多学生答成“表现孩子们高兴的心情”。很明显只注重答题技巧,而忽略“孩子们为音乐取得巨大成功而忘记病痛”的文本内容,所以老师在讲评试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所有答案均需紧扣阅读材料,才能做到准确理解。而要做到准确理解阅读材料,就必须有语言的积累,还要有较高的语言敏感度和语言审美能力。教师必须通过正确的阅读复习提高学生的答题素养。有了这些,再告诉他们一些术语,一些答题技巧,答题就可保无虞了。
三、得法课内,运用课外
大部分初三教师阅读复习以各省市中考阅读材料为主,而根本不用课内阅读材料,甚至根本不教课本中的现代文。其实,正确的阅读教学观是:阅读得法于课内,运用课外;以课内养课外的做法,在阅读复习的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我在复习“重要词语在文中含义”的一组复习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有何表达效果
①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已))。②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自向上缩;他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策略
如何真正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学生们在多次考试之后,总有不尽人意之处,老师们也往往苦不堪言,劳动与所得不成比例,学生也大失所望,怨天载道。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呢?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虽然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经历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历练,但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现代文的时候还是以自我分析与感知为主,学生只是顾着做笔记,被动消化。这种学习方式其实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益处不是很大,到了高中阶段,我们教师一定要坚决摒弃这种不良的教授方法,积极放手,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时空自由,让他们用鲁迅先生所主张的对待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来对待现代文阅读。首先,他们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有的女生喜欢琼瑶,喜欢毕淑敏,喜欢铁凝,就让他们读去好了,在他们沉浸在这些作家所创设的氛围中的时候,他们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便在不自觉地提升当中。有了这些做铺垫,再利用合适的时机,让他们开始接触余秋雨,接触贾平凹,接触莫言,他们的能力自然能够接受,并且能够做到以自己的眼光和情感审视作品,拿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来应对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可以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想达到的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以及他们的整体语文素养与能力便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我们要拿出这样的勇气和魄力,很多老师反映与担心,那要是最后高考成绩不佳怎么办,试想,你想以前那样死讲活背地,一言堂地浇灌着,学生就能考得一个好成绩了吗,与其怎样都不行,不如放手一搏,干脆来一个自断后路,将课程改革切实进行到底的好。
二、掌握方法,巩固训练
即使是对于现代文来说,也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类型,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兴趣,然后给他们以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那散文教学来说,笔者就主张学生针对题目,先找出与文题有关的段落与句子,反复研读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同类作品与文章风格,得出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来。有着最为基本的中心主旨,再指导学生延续这一脉络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以情节取胜的,就一定要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与结局,是以情感取胜的,就一定要把握准确作者的情感跌宕路线与起伏脉络,这样更有利于升华学生对于作品主旨的把握,有利于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延伸积累,提升能力
不客气的讲,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积极引导与氛围创设,需要学生付出长期的努力与坚持。笔者以为,单单靠我们的几本教材就想达到目的是不现实的,我们还需要在具体地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与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与努力。譬如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在每一周的语文课中拿出几节来让学生走到图书馆、阅览室自己选择读本,这样他们课上的兴趣与疑问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就会主动地将其延伸到课下,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四、体味、品评、鉴赏
1、悟篇章结构技巧。结构技巧的作用在于把写作内容巧妙排列,使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时要看它的行文顺序、自然段起讫,层次间衔接、过渡、照应等,体会其精妙之处。比如,学习《项链》这篇文章,就要思考文章在哪些地方暗示了项链是假的,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揭示这挂项链是假的。
2、悟开头、结尾技巧。开头看其选用开门见山、宕开一笔、环境切入、巧妙铺陈、抒感、恰切比兴、设疑吸引等方法中的哪一项。结尾看其运用了呼应篇首、启发联想、卒章显志、意外结局等方法中的哪一种。
3、悟语言。好的文章语言或词采华丽、激情澎湃;或简洁朴实如行云流水。体会其语言时关键看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使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详略得当;描写形象逼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议论简明扼要、画龙点晴、振聋发聩的。
五、重视名著阅读,厚积才能薄发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每学期伊始都要求同学们购买名著或借阅名著,并做好不少于20篇的读书笔记。由于学生素质不同,教师可以给语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学规定阅读任务。也可以让这些同学口述某些章节的内容和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或者问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同学口述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老师要求这部分同学详细地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及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鉴于此,我挑最精彩的名著情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讲名著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提高大家对名著的认知度。
总之,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勤于总结,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定会找到更好的方法、途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文阅读首先要有一定基础知识储备,现代文的基础知识储备体现在掌握现代文的表达技巧。现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等。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描写主要有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点面结合、多角度描写(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等。
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伤今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描绘类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比拟、接代)等。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代此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修辞手(对偶、排比、反复)等。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修辞手法(反问、设问、夸张、引用)等。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引用: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表现手法主要有人称的运用、叙述、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烘托、渲染、以小见大等。
人称运用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包括: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虚实结合可以丰富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的审美情趣,相反相成,形成对比突出中心。动静结合可以使文章变得有灵气,有变化,有活力,有节奏。
要明确考察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代文阅读我们首先应明白高考考察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事先做好准备,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现代文在2011年高考中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
我们在做现代文阅读的时候应该首先阅读文章后的问题,从问题中去发现一些可以帮助我们阅读的信息,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阅读时要注意圈点勾画),从大处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再解答其他问题就要简单的多了,考察结构主要考察:
开头的作用,在现代文中开头在结构上主要有引起下文,开门见山,点名主题,总领下文,欲扬先抑形成对比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铺垫,伏笔,渲染氛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作用。结尾在结构上主要有呼应开头,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等作用。中间段落作用在结构上主要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
在解题时应结合着文章的内容来回答,答题的形式一般为:内容+结构。如2010年全国卷2《大河家》中的第14题是这样的: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答案是: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此题的设计意图就是考察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的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和安排。在答题时要兼顾结构和内容。 2.鉴赏重要句子。
鉴赏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主要是鉴赏句子的表达技巧,鉴赏句子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鉴赏句子应联系上下文不应该脱离文本来解释句子含义,答案一般情况就在要鉴赏的句子附近。鉴赏句子首先,要体会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比如一些关联词,表范围的副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其次,还要注意掌握句子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一般答题思路为:本处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怎么样(生动形象富有韵味和地方特色)。2010年重庆卷《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中的第14题是这样的:“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是这样的: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理解句子的含义应联系上下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整个春天”是什么意思?“仰着脸”是什么意思?考生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来。“仰着脸”是对两只鸟充满了赞美、敬仰之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贯穿整个春天的。本体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3.另外就是鉴赏段落的表达特色,一般答题思路:
A、选取了什么样的富有代表性的事物。
B、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式,作用是什么。
C、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D、语言上怎么样。
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中的第11题是这样的: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答案是这样的: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表现特色”就是“表达技巧”“艺术特色”。所给语句主要是从感觉的角度写峡谷之险的。如:“亮亮而来”写水不写其汹涌,而是从视觉的方面来写。再有,“一派森气”“蓦的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均是感觉出其险。“深远似涓涓细流”采用了比喻。本体主要考察对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4、对穿插性材料的作用的考察
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看,文章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这种非主题材料我们称之为穿插性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古今中外名人成功事例,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作用而言,或构成参照对比突出主题,或为中心作者观点服务,增强说服力,或引出下文内容和议论,或铺垫衬托,或营造气氛表现风格,或渲染感情,丰富内涵,各尽其妙。如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中的第15题是这样的: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含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本题主要考查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5、探究
新课程改革后强调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2011年江苏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对于探究题学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所以好的探究题的答案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应该是建立在对文本思考基础之上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三、现代文阅读答题时注意事项
1、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属于主观题,文面好坏对于分值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注意文面。
2、答题要有层次,语句要通顺。
3、答题要全面。
4、尽量用文中的话回答。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是高考必考的能力之一。因此,提高高中生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抛弃错误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今后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泉州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占了40多分,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升学的命运。同时,还要让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硬背或临场发挥就好了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做到勤于动脑、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要注意充分运用教材,更新教学观念,改革陈旧教法,强化阅读训练
现行教材现代文文体齐备,范文较多,结构合理,语言准确、生动、鲜明,是我们进行阅读训练的极好的材料,关键在于改变那种仅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死板的教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作为准则,因文制宜地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回答问题,有计划地把一些讲授课上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基本规律的新型课。这样,至少避免了“碗外讨米”,另觅阅读材料进行训练的麻烦。省时、省力,既减轻学生理解的负担,又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明确阅读要求养成阅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8.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9.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四、运用技巧,提高效率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语句、阐释含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揣摩语言特色、评价文章优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其一是直接代入法。现在有些学生主观表述题不得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中资源。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曾明确表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答题要领,即直接从原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词语、句子,直接录入。其二是选摘概括法。有些试题,从原文中难以找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词语加以简化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其三是还原辨析法。这一方法主要针对选择题。主要做法是把选项回归原文,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加以比较、分析、辨别,确定是否与原文的说法保持一致。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阐述。
【关键词】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偏向;纠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现代文阅读愈来愈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很多学校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提高了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和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学校由于教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致使现代文阅读教学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下列三种偏向:
其一,轻视中学语文课本中现代文的学习和复习。高考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很少直接选自课本,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把教学和复习现代文的时间放在课本上作用不大,不如把课本上的现代文抓紧讲完,多搜集些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复习资料让学生练习,或许还能在高考时碰上一两道题。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些学校高二就把高三的课程赶完了,余下的时间大都是撇开课本教材,让学生做大量课外练习。
其二,忽视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方法的指导。有些教师认为,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大、题型灵活多样,指导学生学习现代文必须把着重点放在这些方面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为此,有的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不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去推敲词句,品味语言,分析理解立意谋篇和表达的方法,而是想方设法搜集或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高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练习。由于忽视了阅读知识的教学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既没有学会如何分析解答高难度的现代文阅读题,又把原来在初中阶段就掌握了的诸如怎样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内容、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主题思想等最基本的分析文章的方法给荒疏了。
其三,缺乏精心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现代文阅读解题的能力,必须多练,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那就失去了多练习的意义。而现在有些学校的做法正是这样,教师对来自四面八方满天飞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材料往往不经过认真筛选就印发给学生做。结果是这一类练习题做了不少,时间也耗费了不少,学生仍旧昏昏然。主要是这些练习题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有些习题设计得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存在错误,所以学生难以从中摸索出分析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规律和方法,阅读能力更是难以提高。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偏向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的突出表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产生更加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尽快予以纠正,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老师该如何做呢?
第一,学校和教师应切实端正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克服短期行为,真正把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上来。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学习现代文是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科学的多阅读多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就高考而言,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总是有目的地形成较大的覆盖面,而且测试的内容十分具体,要求非常严格。概念模糊,知识不系统,记忆不牢固,头脑不灵活,都难以适应,因此不经过严格有序的训练,不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行的。
第二,一定要抓好课本中现代文的学习。选入课本中的现代文大都是名家名作,不论是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是学习的典范。而且每篇课文后编者精心设计了思考与练习题,从初中到高中,基本上形成了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科学序列。因此抓好课本中的现代文学习,就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稳步地提高阅读能力。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虽然有的没有直接出自课本,但命题的依据还是源自于课本,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没有超出中学统编教材的范围,所以学好课本中的现代文,对于学生解答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提高应试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考;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结合;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22-02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初三学生中考的必考内容。以往这类阅读材料,有些年份选自初中三年所学的课文。记忆力好的学生能一字不误地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回答出来;记忆力差的学生也能一知半解地写出部分答案。可近几年来。无论是中考试卷,或是语文单元试卷、大量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均来自与基本课文程度相当的课外读物。单元测试,现代文阅读语段得分率最低。认真仔细分析原因,这类阅读材料不只是差生几乎空白,连平时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得分率也很低。叫来这些学生问原因,大部分学生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没教过的语段,答题实在太不容易了。”而事实上,同一文体的语段,在刚结束的单元教学中就有好几篇课文,问题关键所在是学生没能把教师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材料面前茫然无措,只能以“一知半解或完全空白”的答题形式结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攻克现代文阅读这一难关,教师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当今社会,现代语言是各种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作为基础工具课,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按照现代语文的知识体,由浅入深的排序编选课文和练习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作为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理解他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基础的内在语言的积累,在语文中主要由篇章为单位的阅读教学完成;作为学生理性认识基础的语、修、逻、文等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在初中阶段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课文而抽象地教学。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师除了给予足够的思想认识外,还应该抓好课内阅读指导。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话入木三分地指出了学习范文的重要性。事实也正如此。能够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蕴藏着高超的文字功底。教师把教材钻深吃透,分门别类地给学生讲清不同文体分析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懂得阅读文章的具体步骤和规律。固然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和侧重点,但所有的文章都有共同的阅读步骤和规律,这就是:认知文字,了解词语,找出结构,把握全局,总结内容,归纳中心,探讨技巧,找出特色。用这些步骤和规律教学教材这个“例子”,几个单元下来,大部分的学生也就了解了阅读的程序和规律。他们在考试时即便看到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文章,也能学以致用,应付自如,不会以“一知半解或完全空白”的答题形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能以这种形式显示,是值得我们教师为之而辛勤付出的!
在上述了解、运用阅读步骤和规律的基础上,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方法及特殊规律。
阅读记叙文要抓住记叙的要素、顺序、人称、结构、详略,以及含蓄的语言,谋篇的技巧及叙议的结合等等;说明文要抓住说明的类别、特征、本质、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鲜明性以及说明方法;议论文要抓住议论的三要素以及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犀利的语言;小说要抓住小说三要素,以人物形象为核心,分析其人物塑造的方法,情节发展变化的安排,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从而概括出人物的性格。三大常用文体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因为这三类文体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材料来源。
要把这些阅读的步骤、方法教给学生,在给学生上阅读分析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上课来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虽说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却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教学效果甚微。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只是对课文泛泛一读,粗知大意,就认为已领会全文,无视老师上阅读课文的分析,课堂上要么走神要么做小动作。孰不知,他们只是了解了阅读文章的皮毛,什么段篇章,语修逻,他们浑然不知,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更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分析现代文阅读材料,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因此,在阅读分析文章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抓住、抓好学生主体,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因材施教,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以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样不仅阅读分析能力增强了,而且也体现了阅读分析课以范文为目标,知识为主线,教师为导演,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落实。
现代文阅读能力既要注意课内的培养,也不能放松课外阅读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充实、发挥和提高的过程。“与其让学生在题海里泡,不如让他们在文海里游。”,“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些对阅读的见解都说明平时读些好书,让大量健康优美的人类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田,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那些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你可以问他们,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有些还被同学戏称为“小书虫”、“小书痴”。作为教师,在上好课内阅读课文的同时,课后又要推荐、指导学生读课外读物,以此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你可以这样做:与教材同步,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以课内带课外,扩展学习的知识视野。在推荐介绍的同时,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是因为;课外阅读是在无人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己阅读,可想而知,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浏览地读是--大略地看书名、内容提要、目录,了解书的大体内容;泛读是--指读的范围要广泛,掌握书的主要内容;精读是--对描写精彩、含蕴深刻的重点内容细读、理解、欣赏、领悟;速读是--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凡此种种,对初中生来说,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不仅阅读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今后参加中考也是极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