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大海的语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下面是一个在语法上并无毛病但却不注意句式选择的句子:
我的家乡是江南的名城无锡,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多少年来我的梦想就是能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判断句,雷同而缺少变化的句式使整个语句显得平板乏味。如果把它改为:
在北方长大的我,常在心里惦记着江南的名城无锡,因为那里是我的老家。不知哪一天才能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样一改,意思还是原来的意思,但由于句式的灵活多变,就把思念老家的感情表达得深沉动人。
作文中锤炼句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表达要清楚,语句要连贯
表达清楚、语句连贯,这是作文对句子的最基本要求。可是很多同学在平常的作文中这一点做得不够好,他们往往是东敲一棒,西打一枪,看了叫人摸不着头脑。如下面的句子:
今年二月,我来到香港①。第一次领略到了蔚蓝色大海的美景②。大海的各种不同美景才真正地让我折服③。
这一组句子就犯了表达不清楚、语句不连贯的毛病,可作如下修改:
①“我”后面加上“随爸爸、妈妈”;圈去“来”字,你人已经不在香港了,怎么能用“来到”呢?在“香港”后填上“旅游”一词。②将“领略”改成“看”;将“的”放到“大海”前面;删去“的美景”,再补充“啊,大海一望无际,波涛汹涌澎湃”。③将“不同美景才”换成“奇异景色令我赞叹”。
这样一来,原句就变为:
今年二月,我随爸爸妈妈到香港旅游。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啊,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澎湃。大海的奇异景色令我赞叹,让我折服。
经过这样一改,表达就很清楚,语句也很连贯了。
二、排比句式在整齐中要有变化
有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往往爱用排比句,这对于增强语言的气势很有作用。虽排比句是一种整齐的句式,但整齐中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同学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整齐中求变化,语句才有更醇厚的情味。如有这么一句话:
猴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追逐,有的观望,有的静坐,有的攀援,有的觅食,有的捉虱。
若把它改为:
猴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追逐嬉闹,有的翘首观望,有的静坐以享悠闲,有的攀援以试身手,有的向游客“伸手”乞食,有的则互相搔痒捉虱。
由于排比的部分由原来的词变成了形式各异的词组,语句也就在整饰之中有一种参差之美,读来抑扬顿挫,让人不觉陶醉其中。
三、要克服句子雷同,寻求变化
克服句子雷同,选择适当的句式,可以使语言摇曳多姿,显示灵气,而句子内部成分的次序变化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同学们在学习古汉语时对于倒装句比较熟悉,而在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就把它抛诸脑后了。鲁迅先生是使用倒装句的一位高手,我们从中是可以获得不少启发的。比如:
1 “雷锋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2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两个句子中,第一句是主谓(我认为)后置,强调了前面的见解是鲁迅先生所独有的。第二句是定语(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后置,突出了新生活“新的”“前所未有的”性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时作文中旬式的排列不必都那么规范,不是非按通常的顺序不可,有时可变换颠倒一下。这样造句可以使语言富于波澜,有一种隽永的意味。
四、运用技巧,使表达形式灵活多样
要想使语言更富韵味和情调,还必须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往往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注意变换角度和手法,使表达形式灵活多样,也能产生立体效果,使语言具有感染力。例如:
下课了,刘老师把我和王伟、张朋、刘秀秀叫到了办公室。刘老师问我:“丁明,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我说:“早晨起来肚子疼。”刘老师又问王伟:“王伟,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王伟说:“妈妈看错了时间。”刘老师接着问张朋:“张朋,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张朋说:“奶奶没及时准备好早餐。”刘老师最后问刘秀秀:“刘秀秀,你为什么迟到了?要说老实话,你们四个人怎么会不早不晚一起迟到呢?”刘秀秀说:“我们一起去公园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字•词•句(47分)
1、照样子,看图写字,再组词。(6分)(先仔细看图哦!)
2、多音字组词。(4分)
yān( ) jiānɡ( )
燕 将
yàn( ) jiànɡ( )
3、看拼音写字词。(23分)
tuo liǔ mō zhòu
骆 杨 抚 宇
fēnɡ fēnɡ lánɡ lánɡ
山 蜜 走 牛
sǎ jiāo shī chá
种 水 肥 采
tà tī yāo xiōnɡ
步 腿 弯 挺
pànɡ yǒnɡ yìnɡ
对瘦 害怕对 敢 柔软(ruǎn)对坚
miǎo ɡōnɡ lán lún
一 钟 一张 一 水果 一 明月
4、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6分)
( )星( )月 赏( )悦( ) 争( )斗( )
千( )万( ) 习( )练( ) 生( )活( )
5、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6分)
(1) 已经
(2) 忙着
(3) 觉得
三、课文回顾。(17分)
1、这学期,我们在课本里认识了几个优秀的人物,他们是:英勇救母的 、替父从军的 、法国的科学家 、让晚上也有“太阳”的 、还有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的 _ 、勇敢机智的小英雄 。(6分)
2、这学期,我们一起去过台湾的 和五彩斑斓的蝴蝶共同飞舞,我们在青海湖西部的的 上看群鸟飞起飞落,而西双版纳的 (填节日)带给我们一年的吉祥如意。(3分)
3、这学期,我们学过不少诗歌,如:“ ,报得三春晖。”
“ ,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
“ ,处处闻啼鸟。”(4分)
4、本学期我们还读了好几篇童话及寓言故事,如《 蜗牛的奖杯》、《 》、《 》等,这些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 。在课外阅读中,我读了 《 》这本书。(4分)
四、课外阅读。(8分)
秋天到了,雨水连绵,河水纷纷涌向黄河,黄河顿(dùn)时波澜(lán)壮阔。黄河的河神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得意地说:“天下宏(hónɡ)大的景象都在我这里。”他一直向东游去,发现东边的大海是那样广阔。大海简直是无边无际啊!河神这才明白自己的见识短浅。河神很惭愧:“我哪里比得上大海的宽广呀!如果今天不到这里来,以后肯定会被有见识的人笑话的。”海神说:“我们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小石头在大山之内,十分渺(miǎ o)小,自夸是没有意义的。”
1、在阅读中我们发现,短文虽然告诉我们“渺”的读音,但仍不太理解“渺”的意思,这时应去查字典理解,如果用部首查字法,“渺”应先查 部,再查 画;如果用音序查字法,“渺”字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4分)
2、选一选(填序号)。 (3分)
秋天,河神看到自己 ,心里很得意;当他看见大海 ,才明白自己 。
(1)无边无际 (2)波澜壮阔 (3)见识短浅
3、海神的话让河神明白了:( )(1分)
(1)天下宏大的景象都在我这里。
(2)我哪里比得上大海的宽广呀!如果今天不到这里来,以后肯定会被有见识的人笑话的。
(3)我们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小石头在大山之内,十分渺小,自夸是没有意义的。
五、写话。(20分)
小 蚂 蚁 在 草 地 上 发 现 了 一 个 红 果
子 , 可 是 红 果 子 很 重 , 它 搬 不 动 , 怎
么 把 它 运 回 去 呢 ?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写好铅笔字:抄写正确,得8分;工整9分;美观10分。
三、课文回顾:4、主要写《猴子种果树》、《会走路的树》、《谁的本领大》、《狐假虎威》
四、课外阅读:2、(2)(1)(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接地气”,就是指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借助学生原有基础,给学生创造更多直接参与语文活动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平时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教师可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理解语文知识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促使小学生转变了以往的语文学习观念和方法,能有效激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快、更容易融入课堂活动中。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只是基础目标,教师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思考学生自身成长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教师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生活与小学语文课堂结合。此外,教师不能仅局限在教材中寻找生活元素,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教学元素,引导小学生综合利用学校与家庭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发现生活中蕴含的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从课本出发,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生活元素。如在讲解《雨点儿》时,由于下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个生活现象,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贴切雨的特点的语句。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参与课本互动,让其能自然而然意识到生活与课本的紧密联系,从而对语文和生活产生浓厚兴趣。此外,在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学生在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生活中的情景。如在学习《烟台的海》这一课时,对于生活在内陆的部分学生来说,其对大海的印象较模糊。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大海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或者是向学生介绍相关描写大海方面的书籍,或者是让见过大海的学生分享自己对大海的认知,学生之间的思维和语言会更容易使他们相互理解。多种形式的内容讲解,必定能激起学生对节课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教学活动生活化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需要教师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活动方式,同时利用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内容呈现主题化。在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主题式的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生活气息浓厚的语文课堂,让教学活动充满生活乐趣,继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也做一回解说员,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卉,阐述自己喜欢的原因,介绍这种花的形状、颜色等。学生不仅学到了本节课知识,还了解到其他许多花卉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还使教学活动变得灵活,具有吸引力。
三、教师的引导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度,要合理分配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读书、思考、练习。教师生活化的引导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如写作是学生的必修内容,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训练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少讲、精讲,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更多时间去交流、练习。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在平时让学生多关注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者去学生写日记、周记,抑或者让学生每天都读书20分钟,并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必要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与能力。
综上所述,生活化课堂教学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有更多机会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并从教学实际入手,提升自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遣词造句的精妙
小语教材中的选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遣词造句独具匠心,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要发掘那些语言的精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著名作家季羡林的《夹竹桃》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其中的“袭”字可谓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教学时引导学生探寻:句子中的“袭”换成“飘”或“传“好不好 ?经过反复品读感悟,学生懂得“袭”字的使用妙不可言,不但体现了香气的浓烈,还含有一种主动的意味,说明这香气浓得你无处可躲;而且“袭”是拟人写法,使香气成为活的,更有动感;而“飘”和“传”的表达效果就显得平淡无奇了。这样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修辞手法的精妙
语言表达要生动灵活、新鲜别致、有美感,修辞的运用必不可少。教材中妙用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比比皆是,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探寻这些语句的精妙,能提高学生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烟台的海》文字非常优美,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句洒脱,富有诗意。例如写冬天:“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个比喻把涌浪的气势表现得真切酣畅,千万头暴怒的狮子该是怎样惊心动魄的景象啊!写春天则是:“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边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浪花像个顽皮的孩子,孩子是天真浪漫的。这里除了打比方以外,作者还赋予海浪以人格色彩,它们仿佛是有生命的了。冬天的海浪“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多么的执著而坚韧呀,让人联想起奋斗不息的志士、冲锋陷阵的勇者。春天白色的浪花“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孩子般的天性,多么可爱、活泼啊。教学时,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些精彩的比喻句、拟人句,学生在此基础上仿照“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的写法,说(写)一处景物,就会自然的有感情了。
三、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构段方式的精妙
小学阶段的选文中最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先分后总 、先总后分 、总―分―总)、递进式、承接式、并列式等。这些典型的段落形式有很强的示范性,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寻这些构段方式的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有序、流畅表达的能力。
《广玉兰》第3自然段:“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远远看上去……”这段话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先写广玉兰花开有各种形态,再按花开的迟早顺序具体写了四种花的形态,最后写广玉兰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这类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掌握构段的特点,然后要求仿照本段的写法,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仿中,既走进了文本,又学会了有序表达。
四、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布局谋篇的精妙
现行教材中蕴含着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方法。教学中引领学生探寻文本谋篇布局的精妙,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一、把握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培养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从被动记背结合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读,快乐地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蔚蓝的王国》一课的教学中,开头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先播放了有关大海的几幅图片,在画面上出现蔚蓝的天,蔚蓝的地,蔚蓝的大海,一群群快乐的年轻人驾着一条条华丽的小船,在大海上随风漂流,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诉说着爱……学生伴着欢快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上美丽的景色,完全陶醉了,他们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动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他们将心理活动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氛围的推动下,我接着说,这就是俄国著名的作家屠格涅夫向我们描绘的蔚蓝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来感受大海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学生的兴趣一下字调动起来,不用我说,接着就大声的朗读起课文来。
二、抓住重点词句,领悟思想内容
为了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在课文表达中,往往出现一些重点的词或句子,而这些词、句大多具有概括性或总结性,把这些词、句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重点词或句子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我感悟,在读中探索,在全文中捕捉。
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全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在读完第一遍后,有不少同学就提出“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同学们要多读课文,走进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到文章的结尾去找一些总结性或概括性性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找出本文的中心所在。然后小组合作,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又开始了阅读,第二遍读完之后,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就找出来“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应该本文的一个中心句。由此学生们也理解了“门”的含义。找到了这一些,本文再讲起来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在阅读中感悟、探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经过这一系列的课堂小组活动,学生不仅领悟了课文的内容,还培养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语言,发展了思维。
三、创设阅读情境,抓住情感线索
在阅读富有情感的文章时,老师应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发现文章的情感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有利于体验真情实感,再抓住描写人物或作者的心理活动、神情、态度、情感、动作、行为等词句,联系上下文或背景进行细细领会,体验情感。
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抓住“中秋佳节,人们合家团圆,欢欢喜喜过节,而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可离别已有七年,如今看到别人在中秋佳节亲人团聚,心中就更加思念弟弟苏辙,为不能与弟弟团聚而感到惆怅与伤感到悟出人生哲理”的情感线索,体验到苏轼思念弟弟,热爱生活,笃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遣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的祝愿的情感。
四、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造意识
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而且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凡是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当然,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能够独自提出问题,而有的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使他们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并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初中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与教学的实际需要,这严重影响了初中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推动了写作教学模式的变革。在多媒体辅助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更富生机与活力,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灵感、丰富学生素材积累、培养学生想象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学生写作方式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彻底转变,真正实现了主动写作、乐于写作,使学生能够写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感情真挚,富有个性色彩的优秀作品来。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会以高涨的热情、积极的情感来对待写作,会积极调动一切知识储备来主动完成写作。这样,写作过程是愉悦的、快乐的,学生会把写作当做喜欢的事物与游戏来认真完成。相反,如果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就会产生消极甚至是对抗情绪,这样就会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动机、写作行为,写作就如同一件繁重而艰苦的任务,学生懒于动笔,不愿完成。因此,历来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都非常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多媒体的运用使得传统写作教学枯燥无味的写作氛围、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得以彻底扭转,可以优美形象的图片、动听悦耳的声音与精彩动态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这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使得写作教学更富有趣味性与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对写作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写作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写作。因此,在写作课上,我们要精心运用多媒体,提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与要写作的内容相关的各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呈现给学生,甚至可以将优秀的文章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顺利转移,进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激情与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乐于写作。
二、再现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写作的激情是不够的,没有写作素材再优秀的学生也无法写出好的文章来。以往学生不愿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无内容可写的问题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只有植根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我们的写作才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这些宝贵的生活经验就是学生写作丰富的素材。我们要唤起学生的回忆,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丰富的生活写入自己的文章。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于学生眼前,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这样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让学生积极调用相关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与体验,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与感触,从而不会出现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与写作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如让学生描写春天时,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春天有关的相关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这样学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与春天相关的经历等就会出现在学生的头脑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交流,以说促写,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写作,打破了以往笔有千斤重、不知从何下笔的状态,学生一气呵成,优美的词语句流于笔端,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的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是无法写出新颖的文章来的,可以说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但是,想象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一定的基准点。以往的写作教学过于呆板,并不能有效刺激学生。而多媒体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可以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形兼具、动静结合的特定情境中,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展开充分而大胆地想象。如许多学生并没有亲眼见过大海,只是从电视上或文字中了解了一些内容,因此在布置学生写关于海的文章时,我用多媒体从声、形等方面来呈现大海,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来感触。学生如痴如醉,如同身临大海,看到了大海的辽阔、闻到了涨潮的气息、听到了大海的声音。这时再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出现那些类似的词语,而是极富个性色彩。在学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闪现的学生个性与创新的火花,这样的文章更富感染力与吸引力,更能打动读者。
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的写作有质的飞跃
写作离不开观察,只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才能更好地认识大千世界与现实生活,才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没有观察,写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观察是捕捉信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和评价能力。只有认真观察、学会观察,才能将大千世界收入脑海,在写作时才能进行加工与整合,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真挚感人的情节。运用多媒体可以将大千世界搬到课堂,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集中观察,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利于学生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多媒体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开创了作文教学新纪元,在写作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多媒体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激情,使学生乐于写作,爱上写作。当然,如果多媒体运用不当不仅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反而会对学生的写作造成负面影响。这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创新,以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活写作教学,开创写作教学全新的局面。
(责编 张翼翔)
母亲的阅读题答案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 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 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 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17.选文中与母亲有关的事,都带给“我”深刻的感受。请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与母亲有关的事情带给“我”内心的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①
②幸福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③
我接到母亲去世的长途电话④
18.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19.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21.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案】17.①陶醉 ②妈妈炖海带排骨给我吃 ③心痛(痛苦)④自责(懊悔)
18.示例一:不能(1分);用台湾美食家蔡澜对妈妈做的菜的评价能够衬托出“我”对妈妈做的海带炖排骨一菜的感受(1分);这种共性促使“我”探究出其中的三个原因(1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赞美了母爱的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在痛失母爱后的懊悔、自责之情(1分)。
示例二:能(1分);台湾美食家蔡澜对他的妈妈做的菜的评价与“我”对妈妈做的海带炖排骨一菜的感受在情节上的关联不大(1分);去掉后,行文思路更简洁,衔接更顺畅(1分);去掉后,文章的主旨仍能得到充分表达(1分)。
19.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只答细节描写不给分。)(2分);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的动作和心理特点(1分);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母亲又依依不舍的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1分)。
20.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母亲比成了易碎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的特点(1分);作者意识到:能够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一定要珍惜(1分)。
21.写法2分;后三点中,答出其中的任两点即可给满分。
关键词:教材;修辞;语言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73-01
有关修辞的内容,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检测中比比皆是。毫无疑问,我们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对修辞有所感悟,有所接纳。对于小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学习时能更好地领悟课文的思想,习作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初步懂得修辞格的用法。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防止在素质教育检测中的不期而遇,做到有备无患,现结合教材,谈修辞的学习。
所谓修辞,就是选择语言形式,以便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则和规律。它主要包括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积累的精彩语句,大部分是应用修辞才产生的特殊效果。
一、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最容易识别,它一般会用比喻。词“像”、“好像”、“犹如”和“仿佛”等等来造句。如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开国大典》)。如第六册《翠鸟》中的“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飞走了。”就是明显把翠鸟比做箭。暗喻较为隐蔽,需要动动脑筋才能鉴别。它也可用比喻词来造句,这类词有“是”、“成了”和“变成”等等。如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句中暗暗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又比作宝库。比喻句中最难判断的就是借喻。借喻不用比喻词,而且连本体都不出现,就直接把被比喻事物说成比喻事物。又如第八册《猫》中的“……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踩印几朵小梅花。”句中直接把“猫的脚印”说成是“小梅花”。当然,并非只要有“像”字有“是”字的句子就都是比喻句。如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中的“你不像狗,倒很像狼”和第九册《草原》中的“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这两个句子就都不是比喻句。
二、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用一个跟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如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望着望着……”、第七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中的“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和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刚到堂屋,几十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在这里,“红领巾”代替了“少先队员”,“夕阳”代替了“溪水”,“刺刀”代替了“鬼子”。借喻和借代很相似,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借喻中谈及的两种事物有共同特点,可以用明喻的方式表述为“XX像XX”。而借代中的两种事物没有共同特点,也不能像借喻那样更换表述方法。它只能把其中的一种事物理解为另一种事物,两者之间仅仅是“密切相关”而已。
三、拟人。拟人就是把本来不会说话的动物、植物或者无生命的东西当作人来写。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如第五册《大海的歌》中的“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此方法使描写对象具体、形象、生动、亲切、感人。
四、夸张。是故意而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把事情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又如同册《金色的鱼钩》中的“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再大的碗也不会有千斤重,是心情沉重吧!这种方法渲染气氛,启发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留给读者深刻映像。
五、排比。将语气一致、结构相同、内容密切关联的句子成串排列。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连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句子。排比句里每个分句中往往会有相同的字词。这相同的字词可以在每个分句之前,也可以在每个分句当中,还可以在每个分句的末尾。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它的作用是有力地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使气势畅达,铿锵有力。
六、设问和反问。设问就是自问自答。有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以引起注意和思索。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它可以转换成陈述句。如第九册《蟋蟀的住宅》中有个设问句:“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还是第九册《海上**出》中有个反问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转换成陈述句便是“这就是伟大的奇观。”又如: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只有一个地球》)。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索。反问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无庸置辩。
七、对比。对比指的是两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桂林山水》)等,活用此修辞方法可以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透彻。
八、引用。引用就是引现成的名句格言来为己所用。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一般这种方法在说明文、议论文中常用,作用是使说服力强,可信度高。
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干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 曹操建安 山水 五言诗
中国的山水诗从何时开始?传统的解释,是认为中国的山水诗开始于谢灵运,同时,也承认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这就出现了一个难以圆通的问题。
一、山水诗之取代言志诗的历程
由于中国文化对于天地自然的重视,又由于比兴手法在华夏诗歌艺术历史中具有开山的地位,诗人在天地自然中得到使主观情感客观化的途径,于是,《诗经》中多有“鸟兽草木之名”,然其中心,终在叙说诗歌的中心而非鸟兽草木;在屈原楚辞中,开始有具体的场景描写,如《涉江》中的“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然而时代譬如文学生命的童年,虽然含纳了诗体生命的全部基因,却仅仅是作为社会人之人生历史的一个预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作为独立的“人”之本身。接下来,两汉诗人之所以不写山水,主要是由于:两汉诗人囿于汉大儒诗歌教化的正统观念,其诗歌写作多是一种政治类型化的表现,重心在儒家“类”的普泛化表现,因此,而罕有具体场景、具体事件的描写,也就罕有具体的情感。换言之,华夏诗歌在经历了天真烂漫、童言无忌的比兴时代之后,一时失去了前进的目标,也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所以曹操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
从东汉后期赵壹的《刺世疾邪诗》其一,到建安初期的孔融《临终诗》,甚至直到曹操的早期诗作《薤露行》,共同特点:1.都是言志诗,都是政治性的主题,仍然受着汉儒“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以及以诗歌作为政治教化载体的拘限;2.都将诗歌视为一种押韵记录的工具,因此,都用空泛的议论和叙说的方式来写诗,都还没有寻求到以山水景物等物体形象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手法。也就是说,曹操写作山水诗的诗史依据,仅仅有远古时代的传统,他所直接面对的汉魏诗坛,是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荒漠,一切都需要曹操个人自身的探索,这也是曹操仅有的几首五言诗移步换形,与时俱进,即以写作时间为序,每首之间一首一个手法,首首之间的水准都极为不同的原因。
从建安三年《蒿里行》,出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的细节描写,开始出现带有情感色彩的外物刻画,到建安十一年的第三首五言诗作《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这既是军旅战争题材,同时也是真正的山水景物的描写,《苦寒行》虽然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但“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等,却可以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句,这就为曹操《观沧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正由于曹操有一系列的诗作,才实现了由言志向抒情的转型。一般认为《观沧海》为曹操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正是由于有了前述的写作经验,曹操才体会到山水意象方式较之空洞言志的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从而产生了这首以山水来言志抒情的名篇。
从《苦寒行》到《观沧海》,曹操诗歌发生了某种飞跃,试比较两诗之异同:
1.两诗的起首,前者为“北上太行山”,后者为“东临竭石”,都是起首就将诗人置身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为王夫之所说的“一诗而写一时一事”奠定了基础。两诗随后的文字,想不说具体场景都难,因为,诗人起首就将诗人与读者的目光凝聚于某个特定的场景之中,这种写法,已经类似后来诗歌美学所说的意境、意象。所以,曹操山水诗写作的尝试,其意义不唯在题材方面,而兼及意象的写作方式。试比较赵壹《刺世疾邪诗》起首的“河清不可俟”,孔融的《临终诗》的开头“言多令事败”,曹操本人早期《薤露行》开头的言志议论“惟汉二十世”,都可以说是以四言诗的方式写作五言诗;而曹操后期的诗作,不仅这首《观沧海》的“东临碣石”,《短歌行》的起首“对酒当歌”,也是同样将作者置身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以后即便是多有议论,也是这“对酒当歌”中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对酒中的曹操所发出的感慨,因此,也就拥有了具象感。
2.在具体写作方式上,前者多有“艰哉何巍巍”“树木何萧瑟”之类主观的描述性语句,而后者除了结尾处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卒章显志之外,其余均为对“以观沧海”的客观性摹写,在摹写大海的同时,显示曹操自我之胸襟怀抱。曹操开拓的建安风骨并非不言志,而是要将抽象之志,附丽在浓郁的情感上,而情感又附丽在具体的场景事件的形体之中。如明人钟惺所评:“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也就是说,曹操通过“胸中眼中”的大海景物,完美地展示了他的“笼盖吞吐”的政治胸怀。其中又包蕴着某种悲凉的人生体验,如王夫之评《碣石篇》:“不言所悲,而充塞八极无非愁者。”一幅大海的画图,竟然包蕴了如此之多的内涵,这正是后来意象、意境理论之滥觞。而其中的大海描写,又通过山木草风的细节铺垫,使之更为细腻,如张玉毂《古诗赏析》卷八所评:“铺写沧海正面,插入山木草风,便不枯寂。……写沧海,正自写也。”曹操的观沧海诗句,并没有直接的比兴指向,而是具有某种朦胧的暗示,没有明确的、清晰的、功利性的指向,反而拥有了多层次的暗喻色彩:巨大的海涛将一轮夕阳吞没,又将一轮明月推向天空的舞台;灿烂的银河星汉,围绕着夜空的新主人,在海波的起伏里时隐时没。场面如此阔大恢弘,气势如此超卓不群,有并吞八荒之心,囊括四海之意。这里的“日月之行”和“笼盖吞吐”气象,让人联想汉魏之际的时代风云,曹操易代革命的雄心和开创建安曹魏一代新思想潮流的伟岸。
3.由两汉言志诗到曹操《苦寒行》代表的山水诗句,再到《观沧海》的独立意义的山水诗,是中国诗歌在汉魏之际山水题材方面的演进轨迹,但曹操写在早些时候的《苦寒行》却是五言诗,写得晚些的反而为四言诗,这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倒退,其实,渐进式的、交错渐进式的嬗变,正是中国诗歌演进的最为正常的状态,也是最为基本的规律。题材方面飞跃了(由言志而产生写作山水景物题材的诗句),而在诗体形式方面则退回到四言诗的外形,使用曹操最为娴熟的、得心应手的诗体形式,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进一步说,曹操是以五言诗的写作方法,来写作四言诗,是以五言诗的内形式来改造四言诗的外形式。
中国诗歌发展到曹操,实在是一大转关,两汉言志诗的空泛、无味、冗长、沉闷,被新兴的五言抒情诗所取代,诗人开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和宇宙,于是,一山一水,一场一景,一人一事,都有了新的审美意义。同时,四言、五言也被打并为一体,曹操开始时是以四言诗的方式来写作五言诗,后来,到写作《观沧海》《短歌行》的时候,则是以五言诗的体制写作四言诗,于是,魏晋时代的四言诗,也有了新的面貌。
转贴于 二、曹操之后建安五言诗中的山水
曹操的第一首山水诗,既不是偶然得之的特例,也不是随后就消亡的现象,而是既有着渐次形成的历程,又有着开一代诗风的诗史地位。换言之,中国山水诗始于建安曹操,经历曹丕兄弟和建安七子的承传,建安山水诗题材,成为中国山水诗演进史中的第一个环节,随之相伴而行的意象表达方式,也成为我国诗歌山水意象的第一个阶段。
曹操之后,首先是二曹六子继承了曹操的山水诗精神,以外物之形体来寄托或者渲染诗人的悲喜之情。如王粲的“北临清障水,西看柏杨山。回翔游广囿,逍遥波水间”、“幽兰吐芳烈,芙蓉发红晖”、(《杂诗》四首)“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杂诗》)等,都体现了情景之间的交融;陈琳的《宴会诗》、《游览诗》二首其一、刘桢《公宴诗》、曹植《公宴诗》、曹丕的《芙蓉池作诗》、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闺情》等,则是将景物描写附丽在女性题材之中。
不难看出,这些诗作虽然不是单纯的山水诗,而附丽在游宴和女性题材之下,但当我们将这些山水诗句摘录下来的时候,已经能清晰地看到山水景物在建安五言诗作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同时,建安诗歌对于意象方式的开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标志了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具有古典意义的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标志了由以儒家政治为人生价值中心向以山水自然的审美人生的转型。
刘勰认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对此,有学者提出异议,如新加坡学者王力坚先生认为:“刘勰的论断显然与事实不符。事实是:玄风炽烈之时,山水已滋;而山水大盛之际,玄风犹存。”将“山水已滋”的时间上提到“玄风炽烈之时”的东晋。而笔者认为,山水诗发轫于曹操的建安时代,从曹操首创山水诗的写作之后,到谢灵运的山水诗出现之前,可以视为中国山水诗的发轫期,其中又包含不同的具体阶段:曹操之后的建安时期,由于正在经历由两汉言志诗向建安五言抒情诗的变革运动,故抒发慷慨悲越的情感为此时期的主旋律,其总体特点是山水景物与情感结合,具有情景交融的审美趋向,而情感不是一个抽象物,需要寄托在具体的写作题材上。曹操之后的山水观照,主要附丽于游宴、女性、送别、游仙等题材;正始之后的山水,或附丽于哲思,或使山水成为绮靡流韵的载体,或使山水成为玄言的象征物,这一过程流变如同罗宗强先生所说:“建安以情,正始以哲思,西晋文学思想发展的走向则在结藻清英,流韵绮靡。”也就是说,从曹操的山水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经历了建安的情景山水,正始的哲思山水,太康时代的华美山水,东晋时代的玄言山水,最后,才推出了谢灵运的山水诗。
三、五言诗山水题材的本体意义
山水诗以及诗中景物的描写,对五言诗体制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就是使诗歌写作,限定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具体、生动、形象、精练的审美效果。
首先是具体和生动。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十九首实际上是建安之后的作品,故王夫之此论,应该是“自曹操至陶谢皆然”)这无疑是深刻而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概括。两汉诗歌,大体上没有“一诗止于一时一事”之作,这是因为“诗言志”的观念问题,既然当时对诗歌的本质认识是抒发或者记录政治志向的,自然就多是议论的、叙说的、概括的,从曹操的诗作开始,才逐渐出现“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作品”,到了建安十六年的游宴诗之后,才开始大量出现这种形式的五言诗作。曹操的乐府诗也好,建安十六年之后的游宴诗也好,都与音乐和演唱有关,与娱乐有关,这就使诗歌的目的得以脱离开政治教化,开始与审美的愉悦发生关联,而“一诗止于一时一事”写作方式的兴起,主题缩小,使诗歌得以走向更为细腻,更为生动的境界。譬如《今日良宴会》,就写今日眼前的场景和欢乐。题材小了,反而腾出了抒情的空间,同时,也为精练的诗意表达奠定了基础。除去十九首、苏李诗这些不明时代的诗作之外,两汉诗作可有“今日良宴会”“涉江采芙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这样的诗句否?
其次,是促使五言诗日益走向精练。建安时期从七子、曹丕到曹植的诗歌,有一个日趋精美、日益凝练的过程。总体来看,四言诗较五言诗为长:如以王粲为例:写在建安十四年之前的四言诗和杂言诗:《赠蔡子笃》42句,《赠士孙文始》58句,《赠文书良》46句,《思亲为潘文则作》56句。平均接近50句;而五言诗就相对短小,如《杂诗》16句,《杂诗四首》分别为8句、10句、8句、8句,《咏史诗》20句,《公宴诗》24句,《七哀诗三首》分别是20、18、16句。《从军诗五首》较长,分别是32、26、18、20、24句。平均不足20句,比之四言诗,精练了许多。四言诗之所以长,是由于其言志的性质和诗歌观念尚未完全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建安元年(196)王粲20岁写的《赠士孙文始》与散文的主要区别还主要是一押韵,二整齐而已,议论、叙说,无所忌讳,有多少思想表达,就写出多少语句。
就五言诗内部而言,七子之诗,尚多有具体场景记录的诗作,如应场的《侍五官中郎建章台集诗》,全诗28句,140字,而十九首和曹植五言诗多为十几句之作,如十九首前六首依次是:16句,10句,16句,14句,16句,8句,六首共计80句,平均每首13句强;曹植乐府诗较长,其余则与十九首相似,特别是其优秀的篇章,兹以余冠英先生编选的《汉魏六朝诗选》中的曹植五言诗前九首(因为有一题而多首)为例:《七哀》诗16句,《送应氏》其一16句,其二16句,《杂诗》其一12句,其二12句,其三14句,其四8句,其五12句,其六12句,九首诗共计118句,平均每首也是13句强,与十九首大体相似。十九首和曹植诗多为十几句的诗作,篇幅的缩短,正是这种精练化的结果。
当然,上述的这种转型历程,只是一个大体的走势,一个宏观的鸟瞰,需要忽略其中的许多的反复和细节。譬如王粲的诗歌,由四言而五言,无疑是明显的由长而短,但具体到他自己的五言诗写作历程,却未必是一直这样的走向,写于建安十六年左右的《杂诗》等较短,而写于数年后的《从军行》反而长,还有譬如前文所举的应场等也有短的五言诗,而曹植也有长些的五言诗作。这些,都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看具体题材的需要、表达内容的多少等等,但由两汉到建安时代,由叙事而抒情,由言志而抒情,由议论叙说而走向写景写象,由受汉赋影响的铺排而渐次走向抒情诗的精练,这一总体走向是大体不差的。篇幅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描写方式,七子的诗句更为具体一些,更为个人化一些,譬如前文所引的“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就是个人化的语句,而“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则是个人化的议论,这些,在十九首中都渐次得到淘汰。
这种叙说的繁简之变化,源于对诗歌总体性质认识的深化,也和民间乐府诗的叙事诗体向文人诗的抒情诗体的转型有关。民间乐府诗开始多有杂言体,如《上邪》和《有所思》,逐渐有五言体,尤其是汉魏乐府的五言体叙事诗。其中为众人所熟悉者,譬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皆为其中之翘楚。叙事诗中的情节、故事、人物形象、对话等,较之诗三百的叙事,更为成熟圆润,五言诗的体制实际上是在这种叙事诗中得到反复的练习,从而走向成熟。到文人五言诗出现的时期,仍然具有某种记录“言志”的成分,真正确立抒情五言诗体制的是曹氏兄弟和七子,特别是到了曹植的手中,才实现了完全的转型。因此,王瑶先生也说:“曹子建的成就,在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给五言诗奠定基础的文人。五言本出于乐府,但经过了他的手,诗和乐府的界限几乎没有了。……中国诗底发展的主流,是由‘言志’到‘缘情’,而建安恰恰是从‘言志’到‘缘情’底历史的转变。乐府源出民间,其初当然以叙事为主,由叙事到抒情,是从内容方面说明了由乐府到诗的进展。建安文学的特点是在这里,曹子建的成就也在这里。”所以,应该说,五言诗发展到曹植的时代,才实现了在精练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与十九首的接轨。
山水景物的描写,使诗人发现,可以使用较少的外物,达到表达丰富的情感的审美效果,从而使诗歌日益走向了精练的路途,到唐代近体诗形成,更是将这种精练的审美要求的格律化、定型化、程式化的表现。
其三,建安山水诗的出现,显示了诗人对于诗歌由记录功能向抒情功能的转型,建安时期五言诗体实现了由“言志”到“抒情”的转换。
一、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
阅读教学中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之所以积弊甚深,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变相的“全盘授予”。如要予以改变,则必须由浅入深地从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入手,使他们学会探究的思考方法,逐步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如教学《林海》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便自“审题”始,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敢于发现:
师: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大森林就是大森林,为什么要叫“海”呢?
生:“林”跟“海”是两码事,有什么联系?
师:很好。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而且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由我们深入地读课文求得解答。我们可以先解决两个问题: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林”与“海”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两句说明森林是绿的,所以像海。
师:那么花园的草坪也是绿的,能说像海吗?
生:不能一望无际的森林才像海。
师:对,能比作海的要范围很大。比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到处都是人,可以怎么形容?
生:人山人海。
师:站在高山之巅,放眼看去是一片白茫茫的云层,可以怎么说?
生:云海。
师:说得真好。现在浏览全文能自己找出“林”与“海”的联系吗?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说明林像海一样宽广。
生:“群岭起伏”这个词语写出了长满树木的山岭像海的波浪一样。
生:“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排的银裙”,课文中说就像海边的浪花。
生:“千山一碧”的森林美得跟大海一样。
生:森林可以综合利用,也像大海一样。
师:大家的理解很不错。你看,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就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还有几个问题,我们也要自己来解决。
二、激发乐于发现的兴趣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先要学生用课文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报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擦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看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三、提高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寻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1、坚强能让人在黑暗中看清前方的光亮,坚强能让人在荒漠中寻到清源,坚强是振作的呼唤,坚强是让人清醒的耳光。
2、雄鹰明白自己是蓝天的征服者,所以,它坚强地选择深渊,用纵身一跃实现展翅的梦想。小溪明白自己大海的波浪,所以,它坚强地选择坎坷的道路,克服一切困难,流向大海。蝴蝶明白自己是大地的色彩,所以,它坚强地破茧而出,成为了大地的一员。
3、坚强是我的导师,没有了她,我将失去生命;坚强是我的头脑,没有了她,我将成为呆子;坚强是我的四肢,没有了她,我将永远无法站立。
4、生之路,不是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但我们只要越过障碍,就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蓝天。人生不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坎坷,多少荆棘,但我们应该保持这样一个信念: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怎能见到绚丽的彩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这时,我们应化痛苦为力量,毫不犹豫的选择坚强。只要你在挫折时不屈服,失败时能从容,困难时能面对,坚强一定属于你!成功也就一定属于你!
5、坚强是自我的坚持,是对尊严的I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仙李白坚持自己的清白之躯,不肯为功禄阿谀奉承他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的坚守。一代“女侠”秋瑾为了动乱中的中国,为了自己的理想,投身于革命。即使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也坚持着自己的节操,镇定地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篇。
6、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灿烂的阳光。是的,生活处处有阳光,但阳光之前总是要经历风雨的。我不怕生活中诸多的风雨,所以我坚信一个信仰:坚强地面对一切吧,总会有出现阳光的那一天。
7、坚强,是我们必有的意念。是坚强,给予了我信心;是坚强,给予了我温暖;是坚强,给予了我关爱。
8、一只蝌蚪变成青蛙,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变得坚强;一粒沙子变成珍珠,它经历了磨难的考验,变得坚强;一只雏鸟变成雄鹰,它经历了天空的考验,变得坚强。而作为人,我们还不如这一切吗?对于人类而言,成功=挫折+信心+坚强。如果你有信心克服了困难,在坚强中不怕任何的挫折,那么,你就会获得成功。
9、“坚强”一词,让我想到了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告诉我们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并深刻地描写了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10、坚强,是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走向胜利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坚强,那他的心灵就永远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不要放弃自己就是真正的坚强,能够承认自己的缺点也是难能的坚强,虚心是坚强,努力是坚强,正直是坚强,善良是坚强,怜悯是坚强,自责是坚强,追求是坚强,自爱是坚强,宽恕是坚强。学好坚强的人,首先要学会爱惜自己,但舍已,又是最大的坚强。
11、以前,只要想哭,泪水总是毫不犹豫的掉下来了,现在,我学会了坚强,不会轻易哭泣,以前,总是因为疼,苦而放弃某件事,现在,我学会了坚强,即使疼,苦,也忍着把这见事做完,以前,遇到任何事都软弱,现在,我学会了坚强,我会坚强的面队生活中的事情。我知道,我一直有双坚强的翅膀,这双坚强的翅膀将带领我走出软弱的阴霾,飞向坚强的蓝天。
12、在人生的道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天才也离不开挫折,因为挫折能够造就天才。在挫折中我们学会坚强,在逆境中我们学会用不同方式生活,相信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乏味的。有时侯,我们很难改变生存的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13、我拥有开朗、乐观、活泼的性格,我喜欢微笑,笑有好多种:开心的大笑、鄙视的冷笑、纳闷的苦笑、崩溃的傻笑。但我拥有的微笑,是一种坚强的微笑,因为我经历的太多,因为我不曾平凡,所以,我的微笑永远是灿烂的、坚强的。
14、有人说:人,落地就哭,说明了人不愿意投胎做人,因为,人间有苦难。的确,人的一生,既不是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坏。每一个生命,都会历经酸甜苦辣的生活,为了生命的存活与延续,不停的奋斗在喜怒哀乐的人生路上,让不同的灵魂承受生活的摔打,接受磨难的考验。
15、我默默的承受着命运的折磨,在生活的绝望与失落中学会了勇敢,学会了挑战,学会了微笑,学会了坚强。一次次的孤独与彷徨是我经历的过程,在过程中提炼坚强,就算内心也累累苦水,外表也满满伤痕,精神也狼狈不堪,我也不服于这些令我徘徊的可怕的恶魔。
16、或许,命运的长线名注定要牵扯住飞翔的心;或许,岁月的长河中将带走花季的青春;或许,崎岖的山路,会困住那渴望的双眼;或许,世界的黑暗会将我永远吞噬。但,我相信,只要抓住坚强的翅膀,拥有坚强的微笑一定能带我飞向希望……
17、坚强是中国人身处逆境时的心灵灯塔。造物主给了他们极大的不公,他们是被上帝狠狠咬过一口的苹果,是坚强重塑了他们健全的品格,点燃了他们心灵的希望之火。
18、有一种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品质叫坚强;有一种被众人误解却据理力争的勇气叫坚强;有一种家徒四壁但悠然自得的闲情叫坚强。学会坚强,犹有开天辟地,移山倒海的勇气;学会坚强,就有守得云开见明月的耐心;学会坚强,就有大呼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概。
描写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二、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
描写的分类:按照描写的方式或者角度分——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按照描写的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按照描写的特征分——白描、细节描写。
3.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还可分为: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①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的刻画。
例如:材料一: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材料二:
小昭:原来她既非驼背,更不是跛脚,双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颊边微现梨涡,直是秀美无伦,只是年纪幼小,身材尚未长成,虽然容貌绝丽,却掩不住容颜中的稚气。冰雪上反射过来的强光照在她的脸上,更显得她肤色晶莹,柔美如玉,但见她肤色奇白,鼻子较常女为高,眼睛中却隐隐有海水之蓝意
②动作描写。即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突出其精神思想,性格特征。
例如: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③语言描写。就是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人物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
例如:孙犁在《荷花淀》中对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描写:“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有什么看头啊!”从这几句对话里可以看出,几个妇女 探望丈夫的愿望是一致的,其心理也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语言表达不同。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爽朗豁达,用片言只语,使人物形象声态并作,呼之欲出。
④心理描写。就是指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思考、梦境和幻觉等内心活动。
例如:这几天我一直都心思恍惚,神思飘荡,茶饭不思,心里常默默祷告:我滴神啊,千万要考好,千万要考好啊!不然我可就有6个月不能玩电脑了,还要附赠一顿大大的毒打。上天保佑,我以后再也不一边听广播一边写作业了,再也不偷看电视了。接下来,我的考试后综合症症状更加严重,因担忧过度导致神经衰弱,面孔发青,脸色发黑,眼窝深陷,还时常感到天昏地暗,星月无光,夜晚常梦见被老师批被爸妈混合双打的景象。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1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生活、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条件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描写。还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指的是对山川风光、季节气候、花鸟草虫等场景的描写。
如碧野《天山景物记》中的一段:“高山的雪水汇人湖中,又从象被一刀劈开的峡谷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去,水从悬崖上象条飞链似的泻下,即使站在几十里以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链的白光。”描写不但摹其形,还绘其声,形象地描绘了飞瀑的巨大气势。 ②社会环境就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的描写。
如鲁迅《孔乙己》中对鲁镇酒店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样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也展示了江南小镇的社会习俗。同时又通过酒客们的不同身份和姿态,描绘了酒店独特的格局,为作品增添真实的艺术效果。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
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练习一
④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睡觉了。或是换句话说,阅兵之后,老爸就没有好好睡过觉了。每晚,俺总是被你的梦话吵醒。你不是嘟哝着群众游行的口号,就是哼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你不是粉拳像巡航导弹无比精确地击中我的眼睛,就是大腿像战略导弹排山倒海地压在我的身上;你不是像驱逐舰在床上劈波斩浪地踢掉被子,就是像核潜艇钻进被窝蒙头大睡。早上醒来,看到你的个头越来越高,镜子里,老爸的眼袋越来越大。
1.指出第3段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方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练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
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1.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练习三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1.开头一段的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练习四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练习五
(三)爱如山路十八弯
她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她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跟前时,她难掩内心的激动,脸上有飞扬的得意。然而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她跑去问母亲,母亲抚抚她的头说:“怎么会呢?生你的时候,你爸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二锅头呢。” 回头看父亲,父亲不动声色地在翻一份报,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她不吭声,倔强地看着父亲,最终,是父亲先叹一口气,转身而去,脚步蹒跚。
高中分文理科时,父亲建议她学文,那是她的特长。她偏偏选了学理。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她偏不,而是填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有心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她一气之下,跑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地去了。
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她的心多了几层寒冷。那山重水复的十八湾,
那曲曲折折的小山路,时常出现在她的梦中。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的女儿啊,我也有个你这么大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那一刻,她想到父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那日,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热情的接待。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丫头,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她的惊奇无以复加。“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也只是电话里认识,还没见过面呢。”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张伯,是父亲战友的朋友的朋友。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