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革命烈士诗

革命烈士诗

时间:2023-05-30 10:3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革命烈士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我的故乡安远,有很多著名的旅游胜地,无为塔是其中一处。

三月的无为塔在春天的装点下,显得格外迷人。在这个日子里,我走进了无为塔。走进无为塔,有一座高大的塔耸立在面前,那就是无为塔。它高二十米左右,楼层有十层。墙上记载了建这塔的历史,距说当年就在这塔旁边的屋里住过。

我漫步在过道里,来到了无为塔的主广场。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块巨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四周有鲜花陪伴。每年的清明节,全县的人们都来这儿祭奠和扫墓。因为大家不会忘记这些牺牲自己我们也保护大家的革命烈士们的。士身亡

抬头眺望远处,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来: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志未穷。是呀,如不是这些烈士,我们就看不到今天无为塔的辉煌。

走出无为塔,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有多少人为了我们的今天而奋斗,牺牲啊!所以,要努力,去谱写一曲辉煌的乐曲。这一刻,无为塔才是最美丽的。

第2篇

一、课堂教学积累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二、三百篇之多,这些文章既是学习语言的范例,又蕴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真地学好这些课文,会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例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住宿在新市徐公店看到的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的是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生活的喜爱。而透过字面生发出来的无尽的画面尽在想象:树枝上吐着嫩绿的新叶,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黄色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透着几许晶莹。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古诗中这类景物描写的诗篇很多,也很美。结合《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我补充了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还补充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诗。对于补充的古诗,中高年级学生要求读背之外再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扩充组合,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这一组田园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他们在颂读过程中,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继而能够主动地阅读背诵其他古诗诸如边塞诗、送别诗、爱国诗等等。

二、课外知识铺垫

叶圣陶先生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因此教师除了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积累,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铺垫。课外知识的铺垫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注重课外书籍的阅读。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看的多了,了解的自然就多了,语感的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课外书籍的阅读方面可以这样做:

(1)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教师要鼓励同班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相互借阅图书,立下诚信借阅的班规,形成良好的借阅习惯,及时认真地阅读每一本书并写好每一份读书笔记。四人一组,组成具有协作精神的读书小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每周利用四十分钟的时间,鼓励先进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或者讲述精彩的阅读故事。

(3)可以多种渠道获得课外知识。除了相互借阅、互相交流以外,还可以收听广播、利用网络进行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阅读。比如可以利用“书香江苏”这个平台来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4)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记忆和背诵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是积累的基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文化中,那些闪闪发光、煜煜生辉的古诗文,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素养最好的教材。通过对这些古诗文的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自然会增强。

2、注重在实践中积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从点点滴滴中观察生活、勤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名言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品味生活,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分期请革命烈士家属为全体学生做革命烈士事迹的报告,参观烈士陵园及其故居,了解烈士的生平,走进烈士的思想,领略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充分感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第3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对项羽的写照。当阵阵秋风从项羽吹过,这位曾经雄霸一方的霸主就这样死了,仅仅是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可他曾想过,他这一死是解脱了一了百了,但那江东的父老可怎么办?

拥有雄心壮志的他可曾听说过“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他想过可他放不下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失败。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由他嘴中说出来。“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无颜见的是自己的失败。过高的要求自己使他走向了那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人走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甫志高就是一个从狗洞中爬出的人。他为了自己能苟延残喘几载,他选择了从狗洞中爬出来生存。他可曾想过他的几栽是他拿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自古中国有句话“士可杀,不可辱”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失去了他的尊严失去了,他的信仰,失去了他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生他选择了别人的死,以别人的死来换取他的生。还不知悔改的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笑的理由。他将被万人所唾弃,被后人所憎恨。

冤屈之屈原兮,如今汝之安否

汩罗江江面上有你的诗歌,黔中郡的山中有你的身影,陵阳的大地上有你叹息。你的一生是那么的悲屈,一生为江山社稷操劳换来的却是满腔的悲屈。无力回天的你怀着满腔的悲屈跳下了汩罗江中。

也许你的死是对你对楚国的一种解脱。楚国的人们记住了你的好,忘却你的不得志,如今的端午节就是因你而来的。如果当初你不悲愤的投江而去如今的人们可能不你是谁。如今的你在得知也许会含笑九泉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我读文天祥的这句诗时,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生与死的选择——生要无愧于心,死要无愧于地。这才是正真的生死之道。死要死的其所,生要生的无愧心。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04-02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我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系列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培养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一、认识“我们的节日”,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我们的节日”是指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特有情怀和文化,是美好的、幸福的、希望的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动人的传说、缤纷的故事、丰富的习俗。为了让传统节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我们努力寻找各个节日蕴涵教育的切入点。首先,学校利用周一晨会“国旗下讲话”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在校园内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全面引发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其次,各中队组织学生开展节日民俗文化调查。通过小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制作一期相关手抄报、黑板报,再将那些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板报张贴在班级文化园地中,使其对学生产生较为持久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最后,各班开展中队活动。通过讲一讲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诵一诵有关节日经典诗文,演一演相关节日的歌舞小品节目,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独具匠心营造节日的氛围,从而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例如,中秋佳节到了,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标语,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着同学们制作的灯笼、灯谜,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举行“月是故乡明”的庆祝中秋节班队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领悟其丰富内涵。元旦到了,教室布置一新,灯笼、窗花、中国结充满过节的喜庆氛围,各中队队员们已经开始酝酿策划迎新年活动――相约春天迎新诗会,喜迎新年的到来。营造浓郁的节日的气氛,犹如绵绵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传统的节日精髓浸润心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让每一位队员都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中,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1清明节时节雨纷纷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每年清明,我校都会隆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祭奠活动,活动地点或在人民公园烈士墓前,或在南湖公园韦拔群像前,或网上祭奠……形式多样。看看我们开展的祭奠活动:讲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重温那红色经典的震撼魅力;配乐诗朗诵《烈士墓前》,表达了学生祭奠先人、缅怀英烈的情感;有关春天、清明的古诗吟唱,如《寒食》《清明》《春夜喜雨》《赋得古草原送别》……让同学们浸润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里。班队会课,我们还邀请了年过八旬的老军人张树德爷爷来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使同学们受到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努力学习。

清明不仅仅是追念先人的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花大世界去赏花踏青,去南湖公园野餐,在野外开展踢毽子、放风筝、羽毛球赛等,清明节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了解了节日的习俗,充分地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2五月时节话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活动。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还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爱国故事、去南湖观看龙舟赛、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诵一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

3中秋明月格外圆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了迎接中秋节的到来,我校各班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佳节话团圆”的班队会活动。各中队充分结合学校打造的书香校园活动,首先布置队员们去了解月圆与团圆之间的象征意义,查阅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背一首赏月诗、团圆诗,然后将活动由学校向学生家庭延伸,自己拍一拍举家团圆赏月的照片,最后邀请家人来参加主题班会活动。队会上孩子们着旗袍,猜灯谜,讲中秋节的来历,说中秋节的故事,诵有关中秋的古诗,唱“八月十五月儿圆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家一起分月饼,品月饼。学生在欢乐中过节,在快乐中学知识,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4开日叙重阳

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是个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的季节。每年重阳之际,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我校都会开展“绿色出行,快乐野餐”秋游活动。

孩子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跟着教师徒步登高,闻着花香,看着风景,像一只只小云雀一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欢呼。每个班级“安营扎寨”后,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始了:胯下传球、跳绳踢毽子比赛、野外“卡拉OK”大赛……临近中午,“野餐聚会”开始了,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美味佳肴,和同学一起分享。重阳登高秋游活动,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友情。“秋天”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眼里和心里。

重阳节还是敬老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我校各中队开展以“九九重阳日 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中队活动。队员们讲重阳、唱重阳、演重阳,通过小品、故事、敬老三字经宣讲着百善孝为先,当深情的《感恩的心》《最美不过夕阳红》歌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向前来参加本次活动的爷爷奶奶们赠送礼物和节日贺卡,祝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最后,各中队辅导员还布置一道特殊的亲情作业: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分担一点家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传统节日教育、感恩教育,赢得了长辈们的交口称赞。

5古诗新歌贺新年

新年到了,为了营造辞旧迎新的校园氛围,我们举行了元旦迎新“相约春天”新年诗会。迎新诗会上以“春天的诗”贯穿节目的始终。学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摄,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古诗朗诵、击鼓传花使人耳目一新;相声、小品令人捧腹大笑,歌曲、舞蹈异彩纷呈。从各中队传出的喝彩声、掌声、祝福声此起彼伏,校园内洋溢着一片欢快的节日气氛。

“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过了一个个文化内涵节,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第5篇

当看到门口那光滑细致的巨石时,我更为惊叹的是那巨石下面的一个彪形大汉。刚开使是以为那是一个革命烈士的故居,没想到这-----美丽而神秘的南昌里,却有如此伟大的人物,他们的首领。

走进园里一股淡淡的幽香拌这刚发芽的竹笋一起袭来。

那是一种包含着古色古香,书香墨浓,幽深玄远的味道,就算这已经不在存活着一位伟大的人,但…

步入景区,犹如走进了苏州园林又仿佛置身于徽州水乡。放眼望去,清溪蜿蜒,水明如镜,泊岸曲折,溪畔农田阡陌纵横,似乎可谓独揽湖山田园之美,在加上用粗糙木版铺成的殿宇堂阁…一切都显得多么美好!

走进一座小屋子里,红色的木版盖成的平房,显得这个房子的“主人”是多么的朴素。曲径幽幽,森森翠竹掩映着以石刻方式展现的人类艺术精品的书画碑廊。边走边看,跨越时空的书画艺术,释放出巨大艺术能量,似乎能听到三百年前诗人的娓娓独言,将已逝去的流光重新唤回眼前。

走出园内,两棵巨大的罗汉松挡住了我的视线,那是一种怎样的树呀!顽强,粗壮,我清楚的记得较大的那个树的编号是031,单单是因为那数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吗?不是的,随然青叶苍干,却不失那帅气挺拔的身影,这是让人真正欣赏的地方,你觉得呢?

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愉快地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般的感觉。

累了,做在染着红漆的椅子上再歇歇。起身,看见树梢上的一只百灵鸟,轻快的步伐给这圣处添了一份美好。还,还调皮地眨着眼!

他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那一个个似简单,又似忧伤的动物,无不告诉着人们主人一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他画中的动物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倔强的性格,但倔强中,又,似乎又有一点底气不足。从他的书写中也可以看到不太豪迈的大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性格和处境。

出了大门,发现了进门时没发现的一点:当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呀!

第6篇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各单元的“诵读欣赏”部分是一个亮点。“诵读欣赏”以诗词美文为主,所选文章与各单元的主题相关。如七年级下册“爱护动物”单元选的是《蝉》《孤雁》《鹧鸪》,八年级上册的“爱国情怀”单元选的是革命烈士诗两首《把牢底坐穿》《花》,九年级下册“戏剧教学”单元选的是《莎剧独白两则》等。这些作品语言优美,思想深刻,艺术特色突出。“诵读欣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诵读欣赏”所选的诵读内容和编者说明,我认为“诵读欣赏”教学的重点在于“诵读”和“欣赏”。

一、熟读成诵

教育家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诵读就像一位神奇的引导者,能把读者带入一种单靠分析无法达到的感悟境界。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洪宗礼曾指出,在阅读板块中增设“诵读欣赏”,是为了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丰富语文积累。因此,在“诵读欣赏”教学中,应该首先拿出足够的时间引领学生去诵读,指导学生用心去诵读,读出丰富的感情,读入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古代诗文、名言警句、名篇名段,要达到张口能背、下笔能写的程度。如《〈论语〉八则》中有众多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名句,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等,一定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

二、欣赏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诵读欣赏”课中,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名篇占大量篇幅。古诗词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篇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欣赏优秀的古诗词,能从中吸收思想文化精华,从诗人的遣词用字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神韵。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在教学中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作品精美的语言,可以提出欣赏目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其语言美在何处,感悟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如组织学生欣赏“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段,可让学生欣赏文中的语言之美在于用荷叶比喻母亲、用红莲比喻女儿、用雨点比喻伤害,赏析文中的意境之美在于荷叶护红莲、母亲护女儿,从中感悟母爱的伟大。讨论“心中的雨点来了”的深刻含义,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女儿对母亲呵护的期盼,感悟伟大圣洁的母爱。又如学习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欣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组织学生体会“兴”“亡”“苦”的含义,从中感悟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悟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作者的悲伤心情,欣赏作品的语言凝练之美。然后,引领学生体会作品托物言志、以事喻理、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以培养学生的美文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延安纺车抒怀》一文中,作者把平凡的劳动加以诗化,把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使人读后对劳动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类似这样精湛的写作艺术,能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帮助他们逐渐丰富语文积累。

总之,“诵读欣赏”教学要在单元主题教学的基础上,在师生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实施。要以诵读和欣赏为主,吸收作品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丰富语文积累,陶冶学生情操,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责 编 晓 月)

第7篇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古语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而今又有人提出:"教之以渔,不如自己学渔",各有其道理,但说的是同一点,就是自己会学,在自学中不囿于传统,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更亦如此。本人在教学中尝试、出"带疑先学--再疑再释--练习自查--创新质疑"的"自学创新"教学,其教学行为结构图式为:"教师组织学生教师",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提示、指点、引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随机指导。 一、主要教学程序

1、带疑先学 是指在教师设置的几个基本下,自己读书,尝试解疑。要顺利落实这一环节,首先要十分重视课前的预习,在开始"扶"的阶段,教师要帮学生制定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带着对新课学习的预知感和对新课的求知欲来参与阅读,"扶"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己感知自已需要预习的内容,自己来设计预习提纲。如预习第九册《革命烈士诗两首》的预习提纲可设计为:①熟读直至背诵这两首诗。②利用课外读物来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简况。③用自己的话试说说诗的大意。④你还想知道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教学第一首诗《囚歌》,其自学步骤为:1、自读生字新词①先自读文中的生学新词;②同桌互听互正音;③同桌互听写;④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释字词大意。2、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文,我设计问题为:⑴"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人"和"狗"各指什么?⑵"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和"我渴望自由"中的两个"自由"意思相同吗?各指什么?⑶"一个声音"指谁的声音?"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⑷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⑸该怎样带着感情来朗读这一首诗。针对这几个问题,开始我是这样"扶"着学生来自学的:1、初读课文,查资料。2、再读课文,动手圈点画线,画出问题要点,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3、自学有困难的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学生凭借课前的预习和对这首诗的熟读,自己解决前三个问题应该不是很困难的。对于第四个问题各有说法可让学生进入小组讨论。讨论形式为先同桌议,无法统一的再4人小组议,再无法解决的进入全班议,讨论的过程主要让小组长来主持,教师作适当协调。讨论中要注意"先分散再集中"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由议论各抒已见后,再集中归纳反馈,对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照,整个过程要注意议读结合。讨论时,我在旁边巡视,时而停下低头倾听他们的讨论,时而辅导中下生,时而了解他们讨论的动向。要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再疑再释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了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后,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不能让他们满足于解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的现状,而要鼓励他们在阅读圈点中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新的疑问,这样才能在学习上始终保持"愤"、"徘"的状态,同时我把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教学资源,借这些疑问让同学们互本帮助解决,或教师来释疑,使课堂教学达到互动的效果。同是我们是将学生的自学定义为尝试学习,正确与否不是显得很重要,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学习过程。

如第八册《白杨》一课,通过带疑先学后,在我的诱导鼓励下,有的学生就提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爸爸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看见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杨长起来。"就微笑?这两个问题触及课文教学重难点,我让学生来说说"这个问题的答案谁来告诉老师?"让学生说完后,我再来引导:先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通过引导学生读,找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概括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广、生命力强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关键句,通过细读理解"爸爸表白是什么心","爸爸为什么先沉思后又微笑"这两个关键问题,再让学生试说,我在一边旁击侧敲见机点拨,学生或讨论或争辨,渐渐的就统一了看法,明白了作者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上是写像白杨树这样的人,爸爸就是像白杨树这样的人,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明白了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再读再疑"这一环节,同样要以学生为主线,学生会的让他们自己互相帮助解决,有困难的教师再适当趋势利导,让学生在读中解疑。

3、练习自查

练习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综合训练的环节,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的具体表现。练习设计时要精而少,突出重点,形成梯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学水平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后及时反馈评价,鼓励有创意性的答案,同时要控制练习时间,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8篇

城市急剧扩张,环境逐渐恶化,快节奏生活方式等导致人们回归乡土田园的心理越来越重,乡村通达性的改善、闲暇时间的增加、农民获取经济效益的动力等因素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广大农民支持和接受休闲农业,带动维护和管理旅游景观,积极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提供多种旅游有利条件,协助外来旅客更好地体验农村乡情乡貌。乡(镇)休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Lane.B(1994)对乡村旅游地域、旅游活动本身、规模、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及类型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本质进行了界定。MikeWoodS(2000)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地区所从事的所有旅游活动,以实现对乡村自然、人文的感知、体验,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赖恩(BernardLane,1994)提出了界定乡村旅游的五元素:位于乡村地区;具有广阔自然环境及传统文化活动;小规模经营企业;社会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旅游类型多样。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学者们虽未达成一致,但都认为乡村性(Rurality)是旅游者的重要基础。

1 新田县骥村镇休闲农业的现状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骥村镇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8公里,东南与本县龙泉镇相邻,西北与本县冷水井乡、宁远县、祁阳县交界,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全镇总面积87.7平方公里,181个村民小组,人口21000人。地势北高南低,山地、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林9600亩,水田7047亩,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3座,地下水资料丰富,溶岩3处。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9%,古树木林立。

骥村镇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初期。特别是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精神,立足县委、政府“打造硒锶品牌、走高端之路、建养生之地”的目标。90年代以来,立足实际,着力培育农村支柱产业,走休闲农业发展之路,境内长达4公里的由溶岩形成的秀丽多姿多彩的“黄公洞”;全县面积最大,辽阔壮观、一马平川,面积达4000多亩的“桐木洞”;碧波荡漾、清凌凌绿油油的“肥源水库”;桃花、梨花、李花盛开时令人刻骨铭心、如诗如画的“花海”,使骥村镇成为了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闲圣地。

正在建设中的胡家小游园、园林式的集中供水工程,都将为骥村镇的休闲农业开发带来新的亮点。2012年骥村镇休闲农业以优质水果基地、蔬菜基地为主,接待的游客基本上是本市内居民,约占全县休闲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农民增收10000余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2 新田县骥村镇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

2.1 形成了十大支柱产业

全镇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重点突出烟果林开发、生猪品改、特色养殖等工作,已培育了十大支柱产业,即以肥源、林家源、肥溪源村为龙头的林地基地;以杨家、黄公塘、李家山、黄栗山村为龙头的蔬菜基地;以乌下村、李家山、麻子塘为龙头的果业基地;以桐木洞、?^坪为龙头的优质水稻基地;以万家鹅业为龙头的家鹅养殖基地;以上槎、星子坪、下槎村为龙头的特色养殖基地;以流芳桥村为龙头的牲猪养殖基地;以陆家、胡家、杨家、小岭、黄公塘、上槎为龙头的烤烟基地;以星子坪、桐木洞为龙头的育苗基地;以上槎、李家山、杨家、陆家为龙头的优质油茶基地等。

2.2 花的海洋

骥村镇共有水果10000余亩,以桃、李、梨、枇杷、柑桔、板栗为主。油菜面积1500余亩,春暖花开时节,油菜黄花满地,粉红桃花,纯白梨花遍山,已成为了市内外较有名气的花海,是永州市乃至周边城市最大的水果基地。

2.3 烟稻的基地

全镇共有烤烟1500亩,烟稻轮作,7月前种植烤烟,7~10月种植水稻。集中连片种植在桐木洞,春天,烤烟郁郁葱葱,秋天,随风飘拂的稻浪金黄惹人爱。

2.4 垂钓的圣地

全镇共有中型水库一座,大小山塘300余口。野生鱼肉质鲜嫩,夏天清凉的水让人忘却夏的炎热。

3未来发展的方向

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农庄10家,同时,以混合开发的休闲农业为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古树参天,未完全开发的溶洞、小游园都是休闲好去处。新田县骥村镇是革命烈士曾令均、曾令铨的家乡,是全县的德育教育基地。

第9篇

1、谁说校园生活百般枯燥,谁说校园的一切充满无奈。看我的校园:校园生活时时处处充满色彩,时时处处充满欢笑。因此,我要说:“我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2、校园的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温暖如春,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美丽的校园也是幸福的。

3、每天清晨,我们会戴着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也随风舞动。望着它们,我就会想起那些革命烈士,红旗和红领巾是被他们的鲜血染红的。在红花绿草的衬托下,我觉得校园更加神圣了。

4、走进校门,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印入了我的眼帘。花坛的最上方有两颗槐树,因为已入冬,槐树的叶子已是稀稀疏疏,不像春天那么密密麻麻,但颜色依然那么碧 绿,它像一个坚定挺拔的巨人,更像一把绿色的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的好朋友。花坛中央无数棵小树拼成了“爱我中华”4个大字,表现出了浓厚的爱国 情操。咦!那棵长着刺的树是什么树啊?哦!原来是罗兰松。听说这棵树是今年刚栽上去的,它的样子活像一只绿色的刺猬。我还在书上了解到,罗汉松又名罗汉 衫,原产于我国,喜欢暖湿和半阴环境,怕水涝和强光直射,而且它四季常青。哦!怪不得它长在花坛最后面呢。

5、我来到假山,假山下面是水池,微风吹 来,水面泛起一条条波纹,水池旁边是花,几 只小飞虫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一边唱着歌儿, 一边嬉戏,我被深深地吸引着了。

6、温馨的校园,温馨的家。看,路两旁的树,正是实习的保安,耸立着。风吹过,树又向你招手。看,那棵树,高大,粗壮。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 的树梢快碰到二楼的窗台了。说它粗壮,确实够惊人的,两个小朋友也抱不过来。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啦啦的,似乎老槐树也和我们一样快乐。

7、文土出文人。一句问候,一个热情的招呼,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点头,能让学校处处洋溢着和谐与温馨。平凡的学校,平凡的老师,却造出了不平凡的学生,不平凡的阿姨,平凡的我们却创造出不一样的情让爱充满校园!

8、我爱校园,爱它的充满温馨的风气。望着奔跑在操场上的那一张张笑脸;盯着黑板的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有着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校风,推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9、最宽大的应该数足球场了,它非常大,全校同学都坐在上南也不觉得拥挤,足球场两旁有两个球门。足球场很绿,很干净,我们坐在球场的周围一点也不脏,远远望去,好像一条绿色的大毛毯,同学们在足球场上踢球,心情很愉快,都喜欢这个足球场。

10、往左看一棵棵小树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好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一样。嫩绿的树叶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是毕业时学生为了感谢老师辛勤的培育栽的。同时鼓励我们好好学习。

11、一进校园,一股清机关报空气迎面扑来,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人身上,还怪暖和的,不知不觉我业到了动物园,动物园内孔雀依然昂首挺立,骄傲的走着,而老虎,红腹锦鸡还在睡大觉。

12、走进校园,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大天井。中间是一个大花坛。里面的花草树木排成美丽的图形,紧紧围绕着一棵茂盛的桂花树,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校园 里处处弥漫着清香,令人心旷神怡,花坛四周是绿油油的草坪。早晨初升的太阳照着美丽的花,碧绿的树,绿色的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小草上沾满了小水珠,像一串串绿珍珠,晶莹剔透。课间,我们总围在花坛边,欣赏着这鲜艳的花儿。

13、美丽的校园,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它是一个个音符,串联起我童年的梦想;它是一只有魔法的大雁,带我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它是我快乐的源泉,同样也使我学到许多知识。

14、您是人世间最大的熔炉,把所有的渴望熔化并百炼成刚;您是人世间最美的花园,辛勤的园丁用汗水和着春雨浇灌着含苞待放的花蕾;您是人世间最甘甜的源泉,滋润着每一株稚苗茁壮成长;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少风霜,您依然书声朗朗,不管春夏秋冬月来岁往,永恒的是您为人类灵魂放声歌唱,我的母校!我的骄傲!

15、当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经过我们学校,冰雪融化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小草从睡眠中醒过来了,探出了绿色的可人的小脑袋,它似乎在想听一听小朋友的欢歌笑语。春天,把学校变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16、冬天,我去学校玩,校园里静悄悄的。大门口的 铁门有五颜色六色的条纹,左右两边各有一棵 铁树,稍向校门方向倾斜,好象在给我们鞠躬 。铁树旁边是宣传栏,上面写着各种消息。南 面是球台和灯光球场,东面有一棵大榕树,大 榕树很大,要十一个小朋友手拉手才围得住, 当冬风吹的时候,叶子都枯光了。教学大楼前 面有十二棵松柏,都穿着绿装,迎着寒冷的冬 天,像卫士一样,英姿飒飒地守卫着学校。

17、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家,舒适的草坪,楚楚动人的鲜花,在校园随处可见,微风吹过,阵阵花香从脸上拂过,好柔,好清爽,好亲切啊!每天早上起床后,走出宿 舍门,就能闻到阵阵的花香从你脸上拂过,太香了!看,那里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有桃花、玉美仁、小野花……有紫色的、粉红色的、大红色的……五彩缤纷,颜色 各异,花坛上的话儿更是颜色各异。

18、校园是诗,校园是画。校园是一条历史长河,校园是香山红叶似火。()这里是诗的海洋,这里是花的乐园。我们在这里耕耘,我们在这里收获。

19、文化长廊和教学楼中间是半圆形的花坛,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红的、粉的 、白的、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像云,这些花朵争奇斗艳的竞相开放,为学校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0、映入眼帘的是一丛丛翠绿的草儿,它们在雨中成长,在风中磨练。四周都是徐徐杨柳,似纷飞的发丝,高大的树木遮挡住点点阳光,这里四季如春。在这么一个幽静的地方休息,侧耳细听,远处传来了点点欢笑声。原来,不远处的操场上纯真的笑音正在空中回荡呢!

21、每当第一缕阳光射进校园时,我们便高高兴兴地来到校园,一进校园,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树木,瞧!这儿有梧桐,那儿有松柏,操场上遍地都是嫩绿的小草,它们仿佛都要把自己的绿色献给校园。我觉得校园像一个美丽的植物园。

22、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旗杆,上面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国旗的左右两边分别是花池,花池里面栽着绿油油的冬青和一棵棵柳树,从远处看一棵棵柳树就像一个个卫士,保护着校园。

第10篇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工具课,孩子们从降生便开始接触语文知识。在入学以前,父母便是第一任教师,他们直接传授和让孩子亲身去体验。而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有限,如何让他们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以得到更多的知识呢?巴甫洛夫曾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有感情。小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不稳定的,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兴趣,没有受内心稳定的需要支配,不论是其形成,还是其变化,都同某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有关,特别是来自授课教师的直接影响。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我认为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是根本的途经。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喜欢学这门功课的前提。假如学生跟教师的关系紧张,不要说喜欢学,恐怕一听到教师的名字就从内心生出抗拒的情感。无心向学,厌学情绪产生,在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去学习,怎么可能把学习学好呢?

二、让学生自设“问题情境”,寻找学习兴趣的支点

教学时要求学生学会质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田忌赛马》这个题目,要学生根据中心词“赛”来设疑。学生设的问题是:①田忌是谁?②田忌是怎样的人?③他是什么时候的人?④田忌跟谁赛马?⑤田忌怎样赛马?⑥赛马的结果怎样?⑦田忌为什么要赛马?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按照这个思路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一开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甘柚》一课,我先要学生找出中心句,并把这个中心句变化成问题:为什么说:“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呢?”带着这个问题回头来学课文。这样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调动起来。

三、根据课文特点选择教法

常规的教学步骤一般为字、词、句、段、篇。如果每课都这样按部就班,刚开始学生还有热情,可这种热情不能持久,这不利于教与学。常言道: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像《蔬菜》采用直观演示法;《田忌赛马》采用设疑铺展法;《苦柚》采用直奔中心教学法;《颐和园》采用整体――部分――整体教学法;《凡卡》采用内容分类教学法;作文教学中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演示法、导评法、评析法等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使用多种媒体手段配合教学

传统的教学媒体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这已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更不能满足学生那已被万花筒般的世界浸染的心灵。因此,要积极运用多媒体体现现代远程教学手段,创设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知识海洋中尽情吸收,探求问题。《梅花魂》这篇课文,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我在开课前让学生看《我的中国心》卡拉OK录相,注意歌词,从而引入课文,理解老华侨眷恋祖国的感情。老华侨因年纪太大不能回国,可祖国的山山水水令他魂牵梦系,不禁不住痛哭。随后又播放了《我爱你,中国》的卡拉OK录相,要学生从歌词、从画面去体会老华侨对祖国的日思夜想的深情。老华侨把浓浓的爱国热情寄托在梅花身上,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我让学生说了华侨老人为什么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我让学生说,从古到今哪些炎黄子孙具有这种梅花精神。最后我又播放《红梅赞》使学生从革命烈士江姐的光辉形象中感受到老华侨虽然身处异国,却永葆中国人的气节,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由于使用了卡拉OK录相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自始至终对课文的学习抱着浓厚的兴趣。

又如教学古诗,学生手上有不少参考资料,照本宣科实在乏味,我把学古诗的一般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学,然后采用给古诗配画,做模型,学古人吟诵全诗并配乐,或让学生当导演,把古诗画编成一组电视镜头等方法来巩固对内容意境的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都想一试为快。学生一旦有了学习上的激情,他们就会把繁重的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内心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产生一种巨大的内部推动力来学好功课。

五、运用恰当的竞赛也能提高学习兴趣

竞赛能激起孩子争上游的欲望,这种欲望会无形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上课时结合课题练习与学生个人之间、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把基础训练的内容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一单元课文学完了,根据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设计语文综合知识兴趣课,作为课文学习的延伸;学习阶段的课避免“炒冷饭”,以“夺红旗”、“登山比赛”“海边看日出”等专题,设计成学习知识的兴趣课。学生兴趣勃勃,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学得轻松愉快,正如古代一位教育家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激发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纪念碑雕塑空间语言 表达

中图分类号: TU2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纪念性雕塑是以历史上或显示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为主题,也可以是某种共同观念的永久纪念。纪念性的雕塑或建筑关系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承担着保存大众集体记忆、构造历史的功能。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罗丹的《加莱义民》这件作品,它讲述的是法国加莱市1347年受到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军队的包围,六个中产阶级分子自愿作为人质以使英王收回攻城及屠杀的命令,因而救了全市居民。罗丹在最初作品构思时是以传统的纪念像开始(金字塔式的人物构图,人物上升的动作强调出荣耀和受人尊敬)。但到后来,他体会到必须改变以往呈现伟大“历史”的方式,因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纪念碑的观念,他把作品直接放在地面,抛弃了原始的基座形式,而且六个人物的排序没有既定的顺序,亦没有身份的高低尊卑之分。就当时而言,这种颠覆传统的手法完全改变了作品和观者的关系,罗丹直接让观者能够置身于作品其中,缩短了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使观者能够直接与作品平视交流,这种方式从表面来看并非将历史摆在第一位,而以一种熟悉自然的方式存在,但从另一层面来看,却是让作品能以“当代”的方式与城市居民对话,这是以一种特殊的前所未有的视角来叙述历史。

中国纪念碑雕塑的当下情况

要回溯整个中国纪念碑雕塑的历史发展状况,我们绝不能绕开西汉时期的《马踏匈奴》,这件作品是汉武帝为了纪念英年早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而建筑的陵园中的大型石刻。此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纪念性,而且形态及其特殊,主人公并未依常规出现,而是用战马踩踏匈奴来进行象征和暗示,这种纪念碑雕塑方式堪称中国古代作品中的经典。

反观当下中国纪念碑雕塑的境况,其空间语言的表达方式还是趋于“同一种声音说话”,“同一面孔表情”。纪念碑雕塑的“纪念”性特征当然是最应突显的,但如何进行突显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纪念碑雕塑和一般城市雕塑相比,除了满足一般城市雕塑所注重的形态、材质、媒介等因素以外,还应特别注重空间语言形式表达上的独特性,即采取一种特有的情境来达到永恒的交流,或是平等的对话,这种情景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我在此把这种情境归纳为一种静态的“纪念”和“动态”的纪念的关系。而中国纪念碑雕塑的情境基本上还是呈现出“静态”的纪念,作品与观者的关系欠缺对应、欠缺平视。如同一段凝固的历史,我们突然闯入其中,在这空间之中呈现出大量叙事史诗般的舞台,而观者或群众被告知了一段时间化、一般化的历史故事,且更多地强调出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作用。如此看来,“动态”的纪念的缺失,使得观者不能引起共鸣的经验,从而减弱或丧失纪念的意义。

中国当下纪念碑雕塑空间语言表达的美学特征

当我们细观中国纪念碑雕塑所体现出来的气质时,虽然能够找出一些具有异质的作品,如潘鹤的《拓荒牛》、《和平》等,但也是能够从空间语言的表达上,从象征性情感的表现上找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1“静态”性

“静态”是相对于“动态”而定的,我认为,目前中国纪念碑雕塑更多呈现给观者的是“静态”性,“静态”表现为一种既定性,一种概念性,表现上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作品与多个观者对应,至于一对一(作品与单个观者、单个观者之间)的对应明显缺乏。这种“静态”性使得艺术无法进入观者的日常空间,或是心理空间,进而无法逐渐变成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媒介。许多城市标志性的纪念碑雕塑也徒有标志的功能而已,许多作品都是在建筑、地面设施或都市规划完成之后,被放置在建筑的前面或广场中央,它最后被添加进去,仿佛它与整个世界毫无关联,这种标志性作品的“静态”性更显无意义。

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认为,无意识的旧经验因某些细微媒介而生动的引发。因而要强调艺术的介入和艺术的对应关系,不应只专注于创造具象物件,责成观众对这物件专注的回应,而是要创造人与作品,作品与整体环境的新关系,这样也就具有不可言诠的“动态”性了。

2“仰视”性

这种仰视性的美学特征是我对中国纪念碑雕塑的一种形象概括。从形态体量而言,巨大而且富有主题性,我们从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的纪念碑雕塑可以看到,如《广州解放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群雕》等作品,群众须仰视才能欣赏到作品的形态,且在作品的底部一般还加上较高的基座以更加凸显这种“仰视”效果;而从直达路径而言,一般需拾级而上,少至三五级,多则几十级甚至上百级,在这种拾级而上的过程中使雕塑在整个空间的营造中酝酿出了“仰视”的崇高和肃穆的气氛来,使观者或群众的情绪受其感染,进而使得作品所能承载的记忆和内涵沉重而沧桑。

3“远观”性

毋庸置疑,当下的中国雕塑与传统的中国雕塑在表现语言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近代雕塑土壤的断裂和西方雕塑雕塑手法的引入,尤其解放后在纪念碑雕塑的空间表达上收到前苏联的极大影响,加上意识形态的作用,导致中国纪念碑雕塑在风格营造之上特别迷恋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主题性的单体或多体雕塑只有远观才能体会到这种宏伟的叙事史诗一般的特征,而近观则可能丧失这种特征,也不可能满足瞻仰的需求,因此,“远观”性和“仰视”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就了理想主义的信念,也成就了一定时期人们需要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东西方纪念碑雕塑空间的感受差异

中国纪念碑雕塑在空间语言表达上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追本溯源可以从东方人或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找到些许答案。对照罗丹《加莱义民》以及后来欧美一系列形态迥异的作品,中国的纪念碑雕塑在空间的处理上表现为单级的趋势。我试图比较东西方在此问题上的认知差异来印证双方的特征。

1东西方公共空间的含义表述

纪念碑雕塑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对于公共空间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认知就导致东西方人对于纪念碑雕塑空间表现的理解差异。公共空间是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所开创的关于民主社会的定义,他认为最早的公共空间起源于奴隶制时期的广场集会,它建立在自由发表意见和相互平等交流基础上。我们研究得知,古希腊城邦广场是圆形的,它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采用圆形的象征造型来表现,它位于城市中央,从城市四周基本可同时到达广场,而广场集会是平等交流的场所,纪念碑雕塑一般立于广场之上,这就犹如雕塑作品与人们也可平等对话交流。而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即使有也是相对封闭的和缺少氛围的,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城市的城墙和院落的组合方式上感受到这一点。它不在城市中央,一般位于城门口或集市街头,它不是平等对话交流的处所,而是处决和跪迎接送之地,由此体现出威严的气氛和民众安静肃穆的习惯,相对于西方奴隶制城邦的平等说话的权利,中国人所具有的“安静”是与公共空间之中的气氛有明显之关系的。

2纪念碑雕塑的角色定位差异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自古就是知识分子身上必备的品质,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就曾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句子。在中国纪念碑雕塑的空间处理上也有这种使命感存在,作品当中所具有的使命感使得角色定位是沉重而压抑的,作品承载的东西太多,既要教育,又要审美,同时又兼具理想的精神,使得中国的纪念碑雕塑作品必须“仰视”,而人为的割裂掉了作品与观者的互动。

其实,欧洲传统的纪念碑雕塑也多是采用这种“仰视”的空间营造特点,从现如今欧洲各地广场的将军像、凯旋门之中可看出来。但在罗丹《加莱义民》之后,欧美在纪念碑雕塑空间语言的表达上逐渐走向多样化,而且在角色定位上皆从特定角度出发以表现独有的特质,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和《越战纪念碑》上来考察,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表现的是19个与真人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它没有按照通常的方法进行安放,而是按照真实的战争场景来构思,他们有的搜索前进,有的警戒。没有底座,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这组雕塑甚至将气候和环境都引入进来,以此体现战争的残酷并反衬生活的美好。而《越战纪念碑》就“只是”以黑色的花岗岩形成延续的墙面,高高低低的蜿蜒在草地之上,花岗岩打磨得光亮,上面刻满参与越战将士的名字:它一反传统纪念碑的做法,低矮得可供观者靠近、碰触,不像高耸的雕刻不可亲近,它沿着环境高低起伏,最后自然地融入地表,像是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而光亮的墙面可反射观者面容,并与凭吊的名字相叠在一起,安详而又让人思念,可以起到疗伤、洗涤心灵的作用。

假想的发展意义

对于当下的中国纪念碑雕塑作品,我无意品评优劣,只想通过其空间语言的表达特征来展现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我们的纪念碑雕塑当选择怎样的发展品格,是永远宏伟壮观,还是直达人的心灵。

1“空间”中的交流和作品个性定位

我们在进行具体纪念碑雕塑的创作过程当中,应该由具体情况来决定空间语言表达方式。我们需要提高,我们也需要人性的直白;我们不仅要注重作品与观者的对等交流,同时要注意作品与环境的协调与对话。随时空流转,作品之中应不断体现当代的含义,体现动态的交流和转换。作品个性的叙述来源于材质、组合方式、体量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和排他性,是根据独有的情节而设定的唯一表达,以体现更高的精神层次的要求。

2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积淀和反思

我认为,当下的纪念碑雕塑作品在深度上、文化内涵的积淀和反思上,不应该只是肤浅的表征语言的解释,不应该只是简单读图式的理解,不应该只是一种固定语境的框架产物。我想,应该对纪念碑雕塑语言的深度进行挖掘、借鉴、反思,并对作品体现的内涵性和广延性进行充分研究,使得艺术作为作品的上游精神可以跨越任何时空界限而悠然存在。其实,纪念碑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既与传统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含义对应存在,也与当代的人性含义对应存在。

中国其实也有非常多的优秀纪念碑雕塑作品,但通过《加莱义民》的颠覆传统、《越战纪念碑》的极端简洁的提示,我们也可以呈现更加丰富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雷・H・肯拜尔,维・曼等著.《世界雕塑史》.钱景长 钱景渊译.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第12篇

因此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的阐释多种多样。

徐仪明认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1]

张岱年认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2]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文言或古白话为载体的,对古人思维特点、生活习惯、风俗世貌的集中反映。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内容不断充实,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总结出的历史的、世界的、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不是隐藏于书本中教条指导人民的规范,而是丰富人民生活,充实人民思想,愉悦人民身心的宝贵财富和珍贵遗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帮助个人修身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兴邦治国、维护和平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是我们吸收营养的宝藏。

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首先体现在个人身心的修养养成上。不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论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统文化都在教导我们要注意个人修养,弥补自己不足,积极进取,不懈向前。而且,儒家思想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直接地规范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体现了我们的人生价值。同时传统文化在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积极的影响。

其次,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教育领域内,仍有值得借鉴,值得践行必要。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学结合、温故知新、乐知学习、终身学习等等教育思想,仍然熠熠闪光。

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得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对周边国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东南亚诸国,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等方面体现出的安贫乐道、坚贞不屈等优秀人文精神,在抵御人们集体意识减弱,价值观混乱、道德沦丧、谄媚拜金等腐朽堕落,消极悲观等思想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出国门,为世人所接受。

(三)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1.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有效的德育方法。

传统文化的缺失,会导致人们心中没有共同的精神归宿,同时会丢失掉汲取营养和动力的源泉,更有甚者会造成精神涣散、价值观崩溃、人生观扭曲、世界观虚无、好逸恶劳、空虚拜金等不良影响。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心理逐渐成熟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树立起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影响其一生。许嘉璐曾表示为什么要用传统教育青少年呢?我国有着悠久的优秀传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固然有不少糟粕,但是能够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无疑是那些维系并激励民心的东西。[3]我们正是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递给每个中学生,以培养他们具有优秀的品质和高贵的人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2.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以口语和书面语为载体的,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通过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习惯、能力本领所展示出来的综合素养。

首先,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记能力。例如同样是看,却有顾睹望睨等不同词语和不同解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古诗文的诵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古诗文有一个共同的微言大义的特点。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联想的能力,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还有,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用自己的心灵通过文字媒介感知作者内心世界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努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要通过自己再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或是引用诗句,或是借用典故,或是创造意境等等方法都会使自己的作文顿生文采。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

20世纪初的之后,白话文,不论是在口语领域内还是书面语领域内被广泛应用。文言文以及传统文化、传统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加之社会对理工农医类人才的需求与重视,更加威胁到人们对文言文及传统文化中肯的认识与评价。虽然现在文言文出现在教科书之内,传统文化被逐渐重视,但是由于其缺乏实用性,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一)现阶段的中学文言文教学

在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反感抵触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文言文的讲解,要求教师备课的内容繁多,工作量加大。要知道每篇文章的体例,如古文中要区别铭说书论等有何不同。古诗中要区别《诗经》、乐府、绝句、律诗的不同。之后要了解作者生平,一般著述。最重要的是对文章大意的疏通,字义、词义、语法知识等等工作纷繁复杂。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不仅仅要背诵经典篇目,还要记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点语句的译文。大量的背诵、默写工作激起了学生的抵触情绪,越难越不爱学、越学不爱学越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现阶段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工作的重点,还是对字词、语句以及考试内容的学习与熟记。通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译字、译词、译文、背诵、默写、背答案。目的也只是为了应试,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答题技巧上,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标准答案上,从而忽略掉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丢弃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学习。造成了人们认为学习文言文事件枯燥乏味的心理。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应对传统文化回归

1.中学文言文教学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必要。

学习古诗古文,我们首先要弄清的就是字词句和传统文化的主客关系。不论是古诗还是古文,都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字媒介,也是表现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是传统文化而不是字词句。对于古诗和古文中字词句的学习和理解,知识为了扫清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障碍。教师应负起引领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次,传统文化不是封建思想的余孽,而是数千年来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厚的、宝贵的遗产。其中有放任四海皆准的道理,它明确了每个人存在的意义所在,有助于民族和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也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精神。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仁人志士。古人崇高的理想,傲岸的形象,可以激励学生养成坚强不屈的意志。

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的精神。不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还是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的集体认同感,都能够激励学生塑造完美的自己。

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关爱国家、关爱民族的精神。不论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千古良相,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贬谪文人,抑或是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的革命烈士,都以他们忧国忧民的一片丹心,激励学生要关爱国家、关爱民族。

总而言之,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能够正确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祛除、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2.中学文言文教学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方法。

要加大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其中,应加大经典篇目的比重。能够使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有一般了解;通过经典篇目的诵读,激发学习文言文、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范围,应明确指出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方向。否则,一切改进方法只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在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当中,要充分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价值。要明确指出,要求教师的讲授重点,是通过文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中学语文教师应注意提升自己的文言素养。首先做到是个读书人,要对古诗文、传统文化(各个方面)有大致了解。教师自己要先能够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讲解文言文要有内容可讲,要能够就某一点旁征博引地展开,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学生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出有文采的学生。再次,要做好准备工作,认真研读教材。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多样。文言文教学相对于一般现代文教学,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如果课文晦涩难懂,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所以文言文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首先,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古诗、游记、写景散文等,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图片等素材。讲授传记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扮演,猜想古人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寓言故事可以请学生表演出来。

其次,以诵读法和探究式学习为主。古诗文具有一定的韵律美,即便是不能理解文意,但是学生会读,可以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古诗文的韵律美,激发学习兴趣。在进行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