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雨的诗歌

有关雨的诗歌

时间:2023-05-30 10:3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雨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雨的诗歌

第1篇

幼儿园文学作品仿编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诗歌仿编就是其中的基本形式。幼儿诗歌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趣味性,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鉴于诗歌这些特点,引导幼儿进行仿编,幼儿能够接受,但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体验,语言贫乏,进行仿编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诗歌仿编活动被弃之不教或流于形式的现象,下面就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诗歌仿编活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诗歌仿编活动存在的问题

1.诗歌仿编活动流于形式。

幼儿园诗歌仿编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仿照某一首诗歌的框架,调动幼儿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自己编出一首诗歌。

仿编活动前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进行诗歌内化和感悟吸收,以便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仿编活动。但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诗歌仿编常常只是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出现,孩子们在短短的二十五到三十分钟时间里,既要理解和感受原诗歌的内容,又要进行仿编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要求太高。孩子们对诗歌理解不透彻,没有把握结构,老师的引导也只能流于形式。我认为应该把诗歌仿编活动放在一首诗歌教学的第二教时进行,这样孩子们就有一个知识内化和感悟吸收的过程,为仿编活动做好铺垫。

2.诗歌仿编活动弃之不教。

进行诗歌仿编活动,既要调动幼儿个人经验参与其中,又要求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活动中,常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久而久之,老师们知难而退,弃之不教。

二、诗歌仿编活动的方法

(一)借助图片,引导幼儿进行仿编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性,借助可视的图片,有助于丰富幼儿表象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如在诗歌《小花伞》的仿编活动中,我准备了如下图片青蛙、花朵、松鼠、荷叶、松叶、蜜蜂。首先,我把所准备的图片全部出示,先请幼儿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找出有关联的两幅图片,如青蛙—荷叶、蜜蜂—花朵、松叶—松鼠;其次,引导幼儿加入恰当的形容词。设计如下提问:荷叶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大大的、绿绿的…),蜜蜂为什么爱花朵?(花上有蜜,引导幼儿说出“甜甜的”),松叶是什么样的?(尖尖的、绿绿的),最后引导幼儿把仿编的主体部分串联起来,加上不变的开始两句话和最后两句话,一首完整的诗歌了就编出来了。

原诗歌:《小花伞》

下雨了,下雨了,

快快打开漂亮的伞。

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伞,

黄黄的叶子是蚂蚁的伞,

白白的蘑菇是兔子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大家都有一把伞。

仿编的诗歌:《小花伞》

下雨了,下雨了,

快快打开漂亮的伞。

大大的荷叶是青蛙的伞,

甜甜的花朵是蜜蜂的伞,

绿绿的松叶是松鼠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大家都有一把伞。

(二)精心设问,调动、扩展幼儿相关经验,进行仿编

想象是幼儿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活动。在诗歌仿编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幼儿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如在诗歌《成长的故事》的仿编活动中,幼儿对原作品已有深刻的理解,懂得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在渐渐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或成熟时都会留下痕迹,如大树用年轮记录成长的痕迹,花儿用果实记录成长的结果……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时,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或植物长大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孩子们会说出:禾苗会长大。这时要让幼儿明白麦苗、花生苗、玉米苗都是禾苗。接下来我就把问题设计得具体化:那么麦苗把成长的故事藏在哪里呢?(引导幼儿说出麦穗)花生把它成长的故事藏在哪里呢?(引导幼儿说出泥土里)幼儿还会说出蝌蚪会长大,小鸡会长大,那么蝌蚪把成长的故事藏在哪里呢?(引导幼儿从颜色变化上说出藏在衣服里)小鸡把它成长的故事藏在哪里呢?(引导幼儿说出叫声里)最后,老师和幼儿共同把仿编的部分串联起来,一首新的诗歌就编好了。

原诗歌:《成长的故事》

成长的故事在哪里?

大树把它藏在年轮里,

花儿把它藏在果实里,

山羊把它藏在犄角里,

乌龟把它藏在龟壳里,

宝宝把它藏在书包里。

仿编的诗歌:《成长的故事》

成长的故事在哪里?

麦苗把它藏在麦穗里,

花生把它藏在泥土里,

青蛙把它藏在衣服里,

小鸡把它藏在叫声里,

第2篇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这是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三类:诗人的自我形象、山川草木自然景物、民风民俗社会风貌。高考语文考查的诗歌形象,一般包括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诗歌叙述者以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自然风物形象、比喻性形象、音乐形象及特定形象等。要求考生能够借助对形象的赏析,洞悉作者情感及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美。

【解题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简而言之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通过了解背景,把握形象的理解方向

作者抒情言志,怀古咏物,大多是因被现实生活中某种因素所触动,有感而发,其喜怒哀乐与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及自身的生活遭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考生要解答诗歌鉴赏题,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倾向及创作风格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适当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其文学作品。有时候命题者会利用注解的形式提供相关创作背景,这其中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有助于考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还要把握形象的言外之意,这是答题的关键所在。古代诗歌经常会利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如:杜鹃多喻愁情,归雁多喻思归,老虎多喻霸气,红豆多喻相思,杨柳多喻惜别,松树多喻坚贞,竹子多喻劲健,梅花多喻孤傲,兰花多喻高洁,多喻隐逸,牡丹多喻富贵,落叶多喻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大鹏、骏马、凤凰多喻志向远大的人才,台城、吴宫、黍离多喻昔盛今衰,长亭、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大漠、孤烟、长空多指边塞风光,夕阳、西风、残照多指个人身世沉浮和历史沧桑巨变等。考生要善于对这些诗歌形象的外形与内涵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通过再造想象,填补形象的空白

古代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考生鉴赏时要通过想象,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去丰富诗词所描述的形象,要在想象中看文字所构成的画面,多角度、多侧面地调动各种知识与经验去理解作品的内容,把作品中的留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四、把握意象的指向,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代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物象、形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构成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意象是渗透着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如何从意象入手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感情,是考生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从意境洞察心胸

“意”是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中的意境往往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的再现;把握了诗歌的意境,便有助于了解作者的风格及创作倾向。

【答题误区】

1.从设题角度来看,高考试题有的是仅就形象、意境、情感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进行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综合起来进行考查。考生在答该类题时有时会因为审题不清,将形象、意境和情感等混淆,或者是将要求回答的内容没有回答完整。

2.古代诗歌经常会利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考生在回答关于物象类题目时,由于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不了解相关物象所表达的意思,导致对诗歌思想感情或者主旨的误解。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游曲

王 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②。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③。

[注]①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②翠微:齐山上的翠微亭。杜牧于唐会昌四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③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说“(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①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倚棹:停船。②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一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书生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②谁肯重王孙③。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书・祖逖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这里是作者以刘琨自喻。②旅游:长期寄居他乡。③王孙:这里指游子。

诗中用了“芙蓉”“薜荔”“橘柚”等几个意象,请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歌是如何借“柳”这一意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赠裴十四

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 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②。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叔则:即裴楷,晋人赞他“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②金高南山买君顾:传郑子瞀不贪贵乐利,千金难买一顾。

诗歌是如何塑造“裴十四”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少年行

王 维

出身[注]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出身:出仕、出任。

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诗歌塑造了荷花什么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诗歌前两联运用“夜”“月”“春山”“花”这几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分析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作者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玉楼春

周邦彦

桃溪[注]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注]桃溪: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女,逐相慕悦,留居半年。后二人怀乡而归。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

1.请分别简要分析“桃溪”“秋藕”和“赤阑桥”“黄叶路”这两对意象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3篇

我感谢《儿童时代》,它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有一次,老师叫我们说有关“雨”的诗句,同学们个个苦思冥想,而我却高高地举起小手,老师和蔼地说:“陈鹏??,你来说说有关“雨”的诗句。”我站起来倒背如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师听了,竖起大拇指说:“陈鹏??的知识面真广!”其实这都要归功于《儿童时代》,因为我从那书里知道的啊!

我感谢《儿童时代》,因为它让我的生活添姿添彩。鹏鹏猪??最有灵感最幽默最好笑最机智最温暖最贴心的鹏鹏猪“现场”为我答疑解惑,解除我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快乐阅读??一本本儿童文学经典名著,一片片心灵成长的绿荫。降落伞??这是小读者“自己的天空”,专门刊发我们自己创作的故事、童话、诗歌,记录纯美生动的儿童时代。我是CEO??全国第一个少儿财经栏目,让你财窦初开!天黑别闭眼??情节紧张、充满悬念的故事,让你永远期待下一期!咕咕鸟论坛??男生女生,谁当班干部好?爸妈看我日记怎么办?……快来参与热门话题大讨论!

我感谢《儿童时代》......

第4篇

关键词:高考 诗歌阅读 设计

高考作为我国高利害的公开考试之一,对学生有的影响深远,而高考试卷的要求就变得更高,才能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水平。在语文试卷中,诗歌阅读是必考部分,近几年,古诗阅读的设计似乎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导致学生的古诗学习较为局限,有些学生甚至在追求诗歌阅读的通用答题模式,可想而知,这种设计模式会让学生的学习陷入一个误区。是否有更好的、更合理的诗歌阅读设计方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大陆高考诗歌阅读设计分析

回顾一下当前我国高考诗歌阅读常见的设计思路,以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为例。

示例一 2014年新课标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以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______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的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示例二 2014年新课标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单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祥。

8.韦庄在诗中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课标卷Ⅰ诗歌阅读设计依然采用常见的模式,一首古诗鉴赏题和补写题的形式。课标卷Ⅱ诗歌阅读鉴赏题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围绕“灯前”这一共同意象选取2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补写题呈现形式有一定改变,加大了难度,不是单纯地考察学生背诵和回忆,需要加入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鉴赏材料依旧是出自唐诗宋词,是学生不熟悉的古诗词;补写题来自课本、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诗歌阅读考察的内容主要侧重诗歌的内容、意象、情感、表达技巧和重要名句等,重在评价学生准确提取重要信息、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运用所学表达技巧的能力等。题目答案一般是固定的。

二、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诗歌阅读设计分析

香港于2009年实行高中新学制,学生结束三年制高中教育后,参加中学文凭考试,这相当于我国大陆的高考。了解一下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诗歌阅读的设计。

示例三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诗歌阅读设计(节选自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文学样本试卷)

根据《秦风・蒹葭》与下面三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乙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丙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在星斗与星斗间的路上,

我们底车舆是无声的。

曾嬉戏于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于无水的小溪,

――那是,挤满着莲叶灯的河床啊,

是有牵牛和鹊桥的故事

遗落在那里的……

遗落在那里的――

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斜斜地,斜斜地织成淡的记忆。

而是否淡的记忆

就永留于星斗之间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满人世了……。郑愁予《雨丝》

(a)《蒹葭》与《望天门山》在体制上有何不同之处?试略加分析。

(b)四首诗歌内容均与河流有关,试从每首诗摘举一例以证。河流对各首诗歌的主题产生什么作用?试分别说明之。

(c)有人认为“文学源自现实,却比现实更具感染力”。试以《望天门山》《竹枝词》或《雨丝》任何一首,证明此说法。

香港诗歌阅读设计选取4首诗歌作为评价内容,以课内诗歌为基础,汇集其它材料,同一主题(如示例二所选材料都与河流有关)让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产生内在联系,这种方法将更多的材料整合为一个整体,汇集古今的多首诗歌,使得阅读内容更为丰富,而且课内诗歌以不呈现的方式出现,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重在考察学生对不同时期诗歌特点的掌握、诗歌主题的理解以及诗人所选的特定意象与主题的关系。允许学生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三、分析总结

香港和大陆的古诗词阅读设计思路存在明显的不同,我国高考古诗词阅读设计或许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构思方面,比较阅读的方法更能够加深问题的难度,更有利于考察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划分为6个维度,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我国当前诗歌阅读重在评价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两个维度的能力。如何考察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是试卷设计者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今年课标卷Ⅱ也在进行一定的尝试,认识到需要改变诗歌阅读的固有设计思路,使设计不拘于模式的限制。

第二、选材方面,兼顾课内课外、古今中外。虽然现在的阅读设计兼顾课内课外,但是不难发现,课内材料一般是出自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要求学生必备的内容,课外主要选自唐诗宋词。这种设计思路的弊端之一是会导致日常教学对中外现代诗歌的忽视。比较阅读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纳2首或2首以上有共同点的诗歌,丰富阅读的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三、任务方面,设计应该更为丰富。回忆特定的名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这些任务的设计重在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考察学生其它较高层次能力的任务也非常重要,比如香港诗歌设计中分析《蒹葭》和《望天门山》两首诗歌体制的不同,分析某首诗歌与某个观点之间的一致性(香港C题)等等。又如课标卷Ⅱ区分“灯前”这一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

第5篇

一、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明确,诗歌鉴赏隶属于“古诗文阅读”板块,能力层次D级。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要求: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材中古代诗歌主要呈现在必修四的“笔落惊风雨”这个专题;另外,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里面精选了大量的诗词。

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诗歌教学,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基于此,我们不一定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可以将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如“边塞军旅诗”“送别怀人诗”“怀古咏史诗”等,以小专题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赏析某一类型的诗歌。

二、学情分析

高中基础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过不少诗歌。但是背诵得多,鉴赏得少;被动接受得多,主动赏析得少。因此,学生在理解诗歌层面上,尤其是对诗歌感情的把握上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会有相反的理解。还有些学生,因为古代诗歌的时代感较强,语言文字障碍较多,在理解的时候耗时较多,收获甚少,磨磨蹭蹭好长时间仍然不得要领。种种原因导致诗歌鉴赏题的得分较低。

三、对策研讨

1.看诗题

有不少诗歌的题目很直白地表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江苏省高考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陆游《书愤》中的“愤”。还有的诗歌题目仅需稍作理解就能得出诗人的情感倾向。比如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访友不遇,心情可以想见;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送别友人,感情显而易见;再比如清代词人毛奇龄的《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很多学生没有看出题目中隐含的感情:词人身处淮西客舍,孤孤单单,这时候收到友人书信,当然高兴不已,甚至兴奋得情不自禁地吹响芦叶,手舞足蹈起来。

2.看题材

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有其常见的情感。比如“送别怀人诗”的一般情感: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对友人旅途的牵挂担忧之情;借送别言志,吐露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对友人的劝慰勉励之情。再比如“怀古咏史诗”的一般情感,要么怀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要么怀古讽今,表达对统治者的劝谏或不满,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这些常见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整理归纳。

3.看诗人

我们不妨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杜甫的诗情感深沉,他一生忧国忧民,诗歌内容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再比如,辛弃疾、陆游是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因此,他们的诗词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4.看显词

这里我借用了语言训诂学里的“显词”,它是相对“潜词”而言的,就是诗句中能够明显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比如“愁”“怨”“喜”“恨”等,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圈画这些“显词”,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比如陆游的《书愤》,全诗紧扣一“愤”字,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再比如柳中庸的《征人怨》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面对着荒凉的环境和单调的生活,心生怨苦之情。

5.看意象

中古代诗歌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有不少意象已经固化为某种感情,为我们有所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杨柳象征离情别恨;梧桐象征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黄叶易生悲秋之感或美人迟暮之叹。东风一般指春风,西风一般指秋风,朔风一般指寒冷的北风,等等。

6.看注解

有时在诗歌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容。或者说,命题人提供的注解一定是有其命题意图的,我们不可忽略。比如有的诗歌注解交代作者家乡在某处,而现在寓居某处;有的诗歌交代作者正处于被贬途中;有的诗歌交代诗人多次科举未能成功,等等。

第6篇

一、批文入境,把握诗歌物象之境

诗歌离不开诗中描绘的人或事物所呈现的画面,要表现作者的思想,必须借助于这些内容。所以我们阅读诗歌时,首先要寻找出诗歌中描绘的生活画面,认识所描述的艺术形象;其次,这些诗歌的形象并不是生活中一系列事物的简单罗列或叠加,每一内容所表现的都是诗人内心所要表现的,都有着诗人要表达的特定内涵。因此在找出这些形象后要把它与作者本人的有关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找出作者内心的具有个人主观情感的形象;另外,每一位读者由于自身的经历、学识等,对不同的形象都会有着自我的体验,要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就要求我们读者能够结合作者与诗的内容,对诗歌形象进行重新理解整合。

二、赏析形象,感受诗歌的情感之美

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形象之美。

1.抓住固定意象探寻情感线索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些形象是反复出现的,它们有着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不少学者都曾经对此加以总结,例如:明月象征思乡怀人,鸳鸯象征爱情等。这些意象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时代的变迁中,这些传统文化底蕴没有随时间消失,而是在诗歌中得以延续保存。

在古典诗歌中,同样的形象会因为作者渗透的主观情感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韵味,例如王维和李清照都曾经在诗歌中描写过秋天傍晚时“雨”的意象,但情感意蕴却完全不同。

在古典诗歌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但是同一个形象,在不同的场合却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我们也能从这些意象中发掘到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不了解意象的文化意蕴就不可能真正读懂诗歌,因此,教师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就不能只停留在诗歌中意象描写的表层,要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描写的表层去把握意象的文化意蕴,这也同时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看到这类意象时,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意象想到与它相关的传统文化底蕴,由传统文化底蕴想到诗人寄托其中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2.赏关键词,品形象的无穷韵味

一首诗往往由诗眼来透露诗旨的一些关键字词,诗中形象经由关键词串联后,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就是如此。

3.悟言外意,获象外之象

意境深邃的诗篇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你慢慢咀嚼,细细赏玩,就能穿透诗人所描绘的物象去领略别样的情趣,如同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经久不绝。

总之,意境的探寻是我们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的赏析、诗歌美感享受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环节,才能让学生挖掘到诗歌的内在美,得到美的熏陶,陶冶美的情操。

4.整体把握,悟情感之致

在一首诗中常常有几个意象,诗人通过创造一组意象群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许多意象共同组成了诗歌的意境,但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远远大于这些意象之和。在这个意境整体中,各个意象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意境。

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

三、把握整体基调,感悟审美意蕴

诗歌中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其时空的涵盖性造成了诗歌欣赏的审美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把握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特点,理解其艺术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这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主要思路方法。当然要领会其语言的各异风格,则需调动更为积极的文学思维,在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进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艺术探索实践。教和学一样,都是一个不断地接纳知识,整合信息,认识规律的过程。

第7篇

关键词: 创新 风格杂糅 连接 情感

唐诗成就的辉煌使得宋诗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却也使得宋代诗人被迫在艰难的境地下努力探索盛唐诗歌未涉及到的新天地。唐诗对宋代诗人创作的影响是极大的,纵观唐诗并恰当地利用以唐诗作对比的方法,可以使后代学者更好地了解宋诗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高度概括了宋诗的特点,即“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已成为后世的纲领性标准。在这一总结性论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宋代诗人在探索诗歌的创新之路时使宋诗呈现出的鲜明的特点。

唐诗之盛――后世求变之艰难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韩愈《山石》

唐诗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宏大的文学现象,造就了一批批伟大的诗人,他们在艺术史上各自占着自己独特的位置。从古诗的音律、章法、结构方面来讲,唐代诗人都已经做了广泛的探索,挑选了其中最适宜产生美感的诗歌形式,使得唐诗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登上了诗歌的顶峰,而其登峰造极的形势也给无数后来之人带来了继续探索的迷茫感。段首的诗歌所表达出的就是韩愈因感到盛唐的难以超越而产生的难以继承的困扰。即使是生活在唐代后期的人,也已感受到逾越唐诗艺术成就的重重困难,宋代诗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继盛唐之后宋代诗人进入的是诗歌急于求变的环境,他们只能以破坏庞大的唐诗体系中某一些链条来试探是否存在更好的表达效果。

求变过程――追求异于前人的表达

在宋代诗人不断的思考追问下,他们开始采取各种或继承唐诗风格或另辟蹊径的做法。有些诗人一边模仿前人,努力靠近自己喜欢或认可的诗人风格及创作原则,一边再进行自我的创新。由于时代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宋代诗人对前人的模仿只能是风格上的相似,所以他们的诗歌倒也走出了一条独具意味的小径。也有些诗人想走一条比较极端的路,直接摆脱唐诗的影响,一反唐诗的各种常态,以极其狂放恣肆的新式手法进行创作。

就在这种环境下,宋代诗人开始了他们持久的探索旅途,并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宋诗的序幕就在他们的探索中徐徐展开。

一、宋诗中杂糅了各种唐代诗歌风格

宋代诗人在经过长期的探寻后,有的一改之前的创作风格,转向学习另一家的主张及创作原则,其中有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自身心境的变化,因此取舍便有了差异,诗歌中的元素也随之增加。很多诗人都饱读前代诗歌,多彩繁异的唐朝诗歌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养分,使他们领略到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化样式所独具的魅力。他们在接触唐诗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多家影响,这样他们的诗歌就融入了前人的各种风格元素,显得丰富多彩而极具特色。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中就有浓厚的多家元素的意味,同时也不乏自己的特征。他以“适用“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准则,他的诗长于说理,较多议政论史之作。他早年诗风近韩、欧,以文为诗,奇崛雄健,后来则服膺杜诗,显得“绪密而思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他的《元丰行示德逢》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宋诗诗歌杂糅的特点:

“四山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这首诗王安石写于晚年,即使在当时他已经由于变法遭到了一些官僚士人的坚决抵制,导致他被迫第二次辞去相位,退居到金陵半山堂闲居,但他仍系心朝廷,关心变法。虽自身远离朝野,但是心中却始终系着朝廷。前八句中写的亦是农村中的干旱盼雨情景,类似杜甫笔下的农村景象,一系列的农村景物都和杜诗有相似之感。三四句写的很平实,不动声色不加修饰地写出了湖阴先生心中的急躁,他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的形象对所见之景做了叙述,看似平静实则波澜内蓄。七八句写的是久逢甘霖后田间作物面貌的焕然一新,诗人选取了最朴质的“旱禾、豆荚”,即农村中最常见的两种景物进行描写。但是就是这两种极为普通的农作物的丰收才能牵引出农民最深的喜悦之情。他有着杜甫对农民生活状况及心理的深刻描写和有力刻画,能从平实的景物中带出背后的深蕴。从一二句和五六句来看,王安石又兼有韩愈诗中恢宏的气势:一二句中写农村干旱的境况给人带来一种震撼感,“四山的草木植物在烈日的不断暴晒下像枯焦的鸟尾一样的颓废稀疏,没有气力,干涸的田地的坼裂像龟甲一样的坑坑洼洼而又深入骨髓,诗人这两句带有如此有力的笔劲,使得干旱严重之貌瞬间跃然纸上。五六句写雷声上下轰鸣,惊天动地,像电光般迅疾划过,乌云滚滚,浩浩荡荡而来,这两句话把雷雨天的场面写的极富声势,一片浩大之境立刻展现。以上体现出了王安石所受到前人的几种风格影响的状况。另外在诗中王安石也加入了自己的风格。从第六句中可以看出他的用字之精炼,他把雨的到来称为“载”,让人感受到了雨的绵厚实在,继而又用一个“输”字,与民众心里盼雨的长久渴望互相映照,也使人们感受到了旱中逢雨的舒畅与欢喜。最后四句与王安石的政治主张有关,他亦把此融到了诗歌中,使诗歌的元素变得更为丰富。宋代很多诗人受到很多前人诗风的影响,他们的诗中综合了多家的风采,因此使得宋代的诗歌显得更纷繁多彩,风格奇特多样。

二、以用典、化用连接前代艺术,极力突破传统观点,在立意上求新

西昆派作为一个北宋初年声势很盛的流派,在改正浅显平直的五代文风上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但是他们跳不出前人反复的几个典故,而极力吟咏风花雪月,歌舞升平。从西昆派往后,诗人们为了求新,想跳开声律、对偶、辞藻对诗歌的限定。其中江西派中黄庭坚的创新理论很有特色,它是与人文精神上相接连的,他提出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理论,采用用典、化用的手法,使得诗歌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从他的代表作之一《寄黄几复》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理论的实践。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左传》中有楚子问齐桓公的一句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原文是用来形容地隔遥远的,而黄庭坚却以此用来形容与亲密的友人间隔之远,就显得格外的幽默和风趣了,这种新意源于诗人的独具慧眼。第二句“鸿雁传书”的故事又典出《汉书》苏武之事,当时已成为固定的文化含义,前人已经把这一典故多次使用,而黄庭坚又深入一层,加入了鸿雁只能飞到湖南衡阳的传说,这一典故的运用使得原先各家对典故的普通引用黯淡无光。“谢不能”三字把对典故的使用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典故的叠加使用为诗歌增添了更深刻的文化色彩,连续的使用又衔接得很巧妙,没有任何堆砌之感。颈联中又使用了司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和《左传》中的“三折肱,知为良医”的典故,以此来表现友人的廉洁清正和治国救民的美好品德,完全是从侧面来烘托出,并未进行直接描写,用典使得诗歌减少了直抒情谊的表达。但是诗人经过了一番对记忆中相似物的搜索,并加以升华使得诗歌的蕴藉味更浓,时空感更强。

化用是指在前代诗歌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达到一鸣惊人效果的一种方法。面对先前如此多的文学素材,诗人们加以适当采撷运用使得创作出的诗歌更加出彩,还有些诗人不局限于只化用一句,开始采用连续化用各家诗歌的方法,加以恰当的衔接重组,倒使诗歌生出了独特的韵味。梅尧臣《东溪》中颔联为“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其中上句化用的是杜甫《漫兴》中的“沙上凫雏傍母眠”,下句化用李白《长歌行》中的“枯枝无丑叶”,把两句名家的诗歌经过七言的整合,放在了一起,起到了极美的心理感受。吕本中《春日即事》中的颈联“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化用了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和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并引》中的“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吕本中是把他人的作品化解开来,进行重新组合,灵活地加以运用,使得诗句读来产生一种独特的感受,呈现出一种新的意境,诗歌完全脱离了原本中的运用之意,转而用来表达诗人自己在某时的微妙心理感受。陈与义《襄邑道中》的前两句为“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分别化用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借此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但是他在化用中亦有创新,崔护用桃花映衬少女,写的是静景,显得婀娜多姿,而陈与义用飞花映衬自己,写的是动景,显得风流飘逸,展现出一片飞花飘散在船及波面上的景象。诗人在立意上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把一些旧的事例进行新的品味和解读,从独特的视角出发赋予事件新的观察角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安石所写的的《明妃曲》之一“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因为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这是一个极具反传统意味的立意,却引发了读者对事件的更深层次的探讨而不局限于表面。

三、自我作为独特个体的出现,更注重情感,形式退居后位

宋诗中更加注重融入自我,似乎自我也是诗中的一个要素,在诗中可以静默地观看,亦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苏舜钦有一首《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首诗歌写得非常明丽可爱,但是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体味后两句诗歌时,似乎能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主体独立于江边的场景。诗人于阴暗的天色下独自泛舟登岸,在满川的风风雨雨之中看着潮起潮落。诗人的思想情感融进了诗歌中,因此使得诗歌一读就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同时诗人的情感也体现出来,虽然在“孤舟”、“古祠”的转换下,在看到“满川风雨”时,面对着潮起又潮落之景,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致,潮起潮落自有时,风雨自有时。

而苏轼更是脱离了“象”的束缚,直接以表现自己、叙述事件为主要目的。他的《洗儿诗》突出表现了这一点“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全诗几乎没有形象性所在,完完全全在讲说自己的心境及自己的愤慨之情,公卿们没有才能却居高位,而有才能有抱负之人却被排挤在外,平实的话语道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诉说滑稽可笑的世道现象,以高傲的姿态进行着叙说。他的另一首诗《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中“我”作为一个重要人物,在诗中进进出出:“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诗人很自然的把生活场景艺术化,以平淡的笔调勾勒出了生活中的意趣。他使用平实的语言,随意叙说了一些身旁之事及心中随之而产生的一些想法,流畅又自然。诗人在诗中成为主体,在各种场景中出现并突出了自我。在诗中诗人把风浪升华到人生的风波,把自己的情感融进诗中,缓缓道来:即使风大浪大,却还是有着希望,还是随意而安,人生在世,适意为所求。

宋诗中的特点都是离不开宋代诗人的探索之路的,在艰难狭窄的路途中,诗人们还是奋力开出了一条道路并刻上了自己的独特印迹。面对盛唐诗歌的强盛,他们并未止步,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进行创造,给古代诗歌文化续接上了一抹绚丽色彩。

第8篇

        一、注意时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二、掌握作者人生经历

        正所谓,知人论世,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突破。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三、重视注解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

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从诗注里学生就可以获取重要信息,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写的这首诗。这对于学生准确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诗眼”

        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五、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第9篇

关键词: 《离思》五首之四 悼亡诗 艳诗 疑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五首之四

一、疑议产生之因

《离思》五首之四,总体而言是一首由多种意象组合而成、颇具象征意味的感怀诗歌。典故的运用,既增强了诗的文学性,又为其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多角度地感悟出别样的社会认知和美感享受,因此,使得对此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全诗仅四句,简练却意趣无穷。前三句均采用比喻手法,尤其一、二两句,作者巧借典故,破空而来,暗喻修辞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全诗曲折地表达了对心爱女子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末句以画龙点睛之笔点明旨意,令人豁然开朗。

首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舀”①变化而来。字面意思是说,曾经领略过大海的人,对于逊于沧海的小小的细流,是不会放在眼里的。大海苍茫广阔、雄浑壮观,它的境界是湖水、河水之流无法比拟、难以逾越的。全句仅七个字便营造出一种雄浑深远的意境,使人向往,希望一睹沧海的风采。

第二句中“巫山云雨”意象一般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神女辞别时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除却巫山不是云”与首句呼应,表面上赞美了巫山之“云”的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认为除它之外的云,称不上“云”。

两个典故经过作者为情造文的刻意加工,难见刀凿斧痕。对于美好女子的赞美,作者没有奢华的形容铺张,而是以否定其他同类事物的方式让需突出的形象屹然耸立,这种反常道而行的创作方式堪称精妙。这两句诗中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暗喻心爱的女子,可通其文意。至大至美的“沧海水”,突出女子的宽容的胸襟、包容的气度、广博的涵养;如诗如画的“巫山云”,展示女子轻盈的身段、飘逸的神态、多姿的风貌。就此而言,诗中赞扬的对象,既可以是亡妻韦丛,又可以是年少时的情人双文(即崔莺莺),我们难以凭此作出明确的判定。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以花喻人,作者直言自己如今信步经过“花丛”时,却懒于回头观看了,表示对女色已无眷恋之心。这种心境不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潇洒做作的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

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对此作了回答。元稹生平是尊佛奉道的,白居易就曾赞他是“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②)这里的“修道”,可能是修心养性的宗教皈依,有了,有了精神寄托,从而可以达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另一半则是为了“君”,而“君”指的是谁呢?我们也无法肯定地解释。但诗中饱含的相思之情却自然地洋溢开来,后两句虽吟哦平淡,却是全诗点题之笔。

正是因为这首诗有着类似与李商隐“无题诗”一般的浓郁象征意味,人们对诗歌的理解难以统一。如《石溪友议・艳阳词》谓此诗“初韦蕙丛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而《唐诗快》卷一五黄周星则评论说:“此皆为双文所做也。胡天胡地,美至乎此,尤怪乎痴人所想莺莺也”。③也许这种耐人寻味的不确定性恰是诗歌的魅力与风采所在。

二、非“悼亡诗”之证

(一)元稹未将其归为“悼亡诗”

悼亡诗,即“抚存悼亡,感今怀昔”④之诗。悼亡题材的诗歌早在《诗经》中便出现了,如描写一男子思念去世妻子的《诗经・邺风・绿衣》;表现一女子对亡夫的深切怀念的《诗经・唐风・葛生》等。但自西晋文学家潘岳创作的悼念亡妻杨氏之诗问世后,“悼亡诗”就成为伤悼亡妻诗作的专称,这类诗歌是“爱情与死亡”主题的结合,后世不乏此类佳作。

元稹也写了不少哀悼亡妻韦氏的诗作,今存33首。陈寅格在《元白诗笺证稿》中高度评价了元镇的悼亡诗:“微之天才也。文笔极详繁切至之能事。……则亦可推之于正式男女间关系如韦氏者,抒其情,写其事,缠绵哀感,遂成古今悼亡诗一体之绝唱。”⑤

元稹生前以对自己的诗过相关的整理,最后形成《元氏长庆集》一百卷。他曾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很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诗体分类观点,其中自叙:“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为题。”⑥而在《元氏长庆集》第九卷卷首标明此卷为“伤悼诗”而第一首《夜间》下有“此后并悼亡”五字,从此可见,卷九的四十八首诗皆为伤悼诗,而元稹将自己的悼亡诗归在了伤悼诗之列,可见他对于自己创作的哪部分是悼亡诗是十分清楚的,但元稹没有将其编入卷九之中,所以从诗人的编篡体例上看,此诗非悼亡韦氏之诗。而就《离思》五首之四诗歌本身含义而言,全诗主要写了对女子的歌颂,以及经历过如此美好的女子后,作者此后少有拈花惹草的兴致了,诗中也并未有明显的哀悼之意。

(二) “巫山云雨”属亵词

“巫山云雨”意象源于原始宗教、道教中男女巫术交感的祈雨方式,具有浓厚的神话传说的色彩。《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中记载的“帝女女尸”即传说中巫山神女的原型。 明人杨慎在《拔赵文敏公书巫山词》中提出:“古传记称,帝之季女瑶姬,精魂化草,实为灵芝。宋玉本以此托讽。后世词人,转加缘饰,重葩累藻,不越此意。”他肯定了宋玉借此故事所作《高唐赋》《神女赋》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范本。

“巫山云雨”与性活动相联系自古有之,《周礼・春官下》记载,司巫之职是“国大旱则率群巫而舞雩。”⑦凡大旱之年,巫者相率歌呼于群,以通神娱神,于是先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感应巫术,即男女以祈甘雨。《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毂我士女。”依照巫术交感原理,男女交合既可以促进万物茂盛,又可以感应雨水,《诗经》中描写的正是以此巫术祈雨的隆重场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曰:“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⑧也就是说在祈雨时命令官吏之妻和自己的丈夫相会。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崇拜生殖的信仰,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就有祭祀、祈雨、结合的特征。古人深信云雨和男女有关,道教经典《太平经》云:“天不雨,地不生物,阴阳隔绝,是由于男女不和,男女者,天地之本也,男为天,女为地,阴阳交会,乃致时雨。”⑨

本诗的“除却巫山不是云”正由此演化而来。自南北朝以来,“巫山云雨”一般被认为是亵词,诗中以这样的典故来形容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结发之妻,恐怕不在情理之中,而元稹这样的大才子理应不会犯如此的错误。

第10篇

那么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知晓一点有关这个作者的知识,比如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无因时代或者生活变故而发生风格上的改变?贯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负,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作者一首诗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艺术风格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其他的表达技巧等等。

在这里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第11篇

关键词: 古诗词语言鉴赏题 诗歌语言 肩上要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近年来高考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修辞句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几种。下面以几道题目为例,就常见古诗词语言鉴赏题的鉴赏要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析。

一、鉴赏“妙字”的巧用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许多诗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妙字,使全诗增色不少。如:周邦彦诗句“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肥”,蒋捷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绿”,张先诗句中“云破月来花”的“弄”,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炼字”题是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中主的打题型,考查最多的为动词、形容词。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一般会以这两种形式来考查:“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针对诗句中的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诗,给出两种说法,问: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

对于这种考查方式,我们一般从这几个角度考虑:①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要求从诗歌的整体内容来观照具体词句,结合全诗来理解该词句的意义指向;②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③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炼字炼句类考题作答时要重点着眼于分析字句涉及的修辞或手法,要通过分析字句意思来展示意境,联系主旨。例如:

江 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

有了解题思路,我们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一个“扑”“护”字,把“风”“花”人格化,写得很有情意。花落时,风去扑救,柳絮有情护春寒,却绵软无力,寄寓了诗人想要留春而不得的无奈与惆怅之情。诗人正是通过炼字来寄寓情感。

二、赏析“特殊词”的妙用

诗歌的语言在强调字句锤炼的同时,还讲究音韵的和谐。而诗歌的音韵之美离不开拟声词、叠用词。如古诗中常用表示时间的叠音词“年年(岁岁)”、“日日”、“朝朝”、“暮暮”、“夜夜”、“时时”等抒发强烈情感。如柳中庸《征人怨》中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和“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时间上倾诉征人的怨苦无时不在。还有许多形容词性的叠音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写出相隔很远的村庄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之态,画面给人平静安详之感。

因此叠词、拟声词等这些特殊词成了诗歌语言鉴赏的一个重点。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叠音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语意的表达效果。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问:叠词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发现:本诗通篇都用叠字,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同时增强了感情。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彩,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此外,叠字还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和谐流畅,并借助于形式上的统一,把本来分散的景与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特别是最后一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之悠长。写出了诗人年年岁岁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序变化、岁月变迁的孤寂心境,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融为一体。

三、述评“诗眼”的作用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这个字或词,就是“诗眼”。如宋祁《玉楼春》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闹”在诗句中起到画龙点睛传神的作用。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的“喜”便是诗眼。八句诗中未用到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一个“喜”字就起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抓住“诗眼”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所以鉴赏诗歌语言,“诗眼”题,备受出题者青睐。那么这类考题该如何作答呢?例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三、四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词?为什么?

答案: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护”和“送”。绿水护田,青山送色,这一“护”一“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得极富感情,水“将绿绕”,山“送青来”,化静为动,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诗人寄情山水的性情也体现其中,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从该题答案可以看到,答“诗眼”题时首先要先找准“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然后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还应重点考虑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四、评析语言风格特色

语言特色指的是一首诗从整体上体现出来的语言风貌,或一个诗人整个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倾向,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工稳/泼辣、典雅/俚俗、精细/粗犷、用典/平易。如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是清新飘逸,杜甫则是沉郁精练;白居易通俗晓畅,李商隐则是绵丽典雅;陶渊明的诗风朴素自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语言则为“含蓄”,意在言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诗歌语言讲究含蓄婉曲之美,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需反复咀嚼,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响”。

因为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学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认识,所以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见的诗歌语言的类型,明确答题要点。下面以一首诗为例,看答题要求:

长相思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问: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第12篇

关键词:诗歌 情愫 沉醉 汲取

中图分类号:G623.2

正文: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品读诗歌,我们可以欣赏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大漠奇景;可以体味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的哀怨情思;可以欣赏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西湖美景;还可以领略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唯有诗,表心明志;唯有诗,尽善尽美。

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喜好问题,我也把这种情愫传递给了学生,也想让他们有机会多接触诗歌,多背诵诗歌,从诗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优秀经典文化的种子埋于心底,当汲取的营养足够时,这朵花会悄然开放于心间。

所以,在孩子们刚上一年级时,我就带领他们背诵《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每周一我把选定的古诗写在黑板的一角,“课前一首诗活动”中大声朗诵本诗,那么,每天六节课,同学们会大声朗诵这首诗六遍,一星期下来,不用挨个检查,每个孩子保证会背。当然,这种方法是最保守的背诗进度,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家长会很上心,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提醒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背诵。这样,一学期下来,有一大部分孩子七十首全会背了。其余的孩子剩下的诗歌在下学期继续采用保守法,利用“课前一首诗活动”背诵。这样,孩子朗诵诗歌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字,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促进。

当背诵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看到诗歌会有一种朗读与背诵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是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你喜欢什么颜色呢?

生:红色。

生:绿色。

……

师:同学们喜欢的都是明朗的颜色,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生活的孩子。同学们,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群伟大的诗人,他们用诗歌来抒发他们的所见所感,他们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心中的色彩。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共同领略诗人心中的色彩。

(出示杜牧的诗歌《山行》)

师:通过诵读,你发现诗中出现了哪种色彩呢?

生:白云的白色。

生:霜叶的红色。

生:二月花的红色。

(教师通过电脑屏幕打出火红的枫树林画面,学生对那片燃烧在半山腰的火红色叹为观止。)

师:杜牧之所以停车观看,原因是DDD

生:是因为枫树的颜色太漂亮了。

生:一大片火红的枫树林多像红色的海洋啊,再配上远处的蓝天白云,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想,这是杜牧停下来的原因。

师:说的多好啊,这么美丽的画面的确可以吸引过路的每一个人,想想看,枫叶的红色是怎么形成的?

生:叶子本来是绿色的,经过霜打才变成红色的。

师:是啊,原来这么美丽的色彩是要经历霜的严寒才能呈现,可见,这种红色来之不易。

生:老师,我明白了,杜牧停车观看,不单单是喜欢枫叶的红色,他更喜欢枫叶的坚强。

师:你从哪里看出枫叶坚强呢?

生:因为天一凉,杨树、柳树的叶子就纷纷落下,而枫树的叶子被霜一打不但不落,反而变得更漂亮了,这就说明枫树的叶子有着不怕寒冷的坚强品质。

师:说的多好啊,你简直就是杜牧的知音。

(师上前和这位同学握手,以表示鼓励。)

师:是啊,如此美丽的红色,是枫叶在他的生命结束前留给大地的精华,在经历了霜寒后,枫叶呈现了生命中的最美,获得了众人的夸赞与喜爱。正是枫叶的这种品质打动了杜牧,同时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杜牧写这首诗,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成功之前可能要经历困难。

生:没有人能随便成功。

生:不经历风雨就看不到彩虹。

生:成功在风雨后。

……

师:这些话听起来很熟悉,我想,这是你从歌曲中节选的一两句,可我却认为引用得很好,基本说明了成功之前经历困难与痛苦是一种正常现象。生活中有困难是正常现象,而且每个人会毫不例外地要经历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这时候要想到枫叶,想到霜寒,这霜寒就是成功前的历练,你要学会忍受,否则,就不会有夺人眼目的色彩,所以,每个人经历困难时,不要选择逃避,而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只有积极面对困难,你的人生才会精彩……

在三年级、四年级阶段,我给同学们进行了专题性的讲座,选择了小学阶段教科书中诗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作者------李白,他的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

课堂情境:

……

师:下面,老师再讲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听。(孩子们立刻把所有的好奇都堆在了脸上,目光中满含着期待)

师:李白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时,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于是,李白就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赠汪伦》。

生:原来李白和汪伦是朋友,这是送给好朋友的诗。

师:李白一生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也写了许多诗送朋友,汪伦只是其中的一个朋友,《赠汪伦》也只是其中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一首送友人的诗。

生:我觉得李白是个重视朋友的人。

生:我觉得李白非常喜欢交朋友,我也喜欢交朋友,我的性格是外向型的,所以,我感觉李白也是外向型的性格。

师:分析的很好,李白的性格非常的豪爽,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品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