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时间:2023-05-30 10:3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第1篇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界的热门名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想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需求

目前,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以应付应试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将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阳光的心态和创新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根据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得到更好的身心发展。

(三)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初中?A段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人才也是当今国家建设紧缺的人才类型,因此,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方法。还包括了数学思想以及通过数学建立的价值观,对于学生体会数学情感,形成数学意识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性

数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概念来理解数学知识,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版帮助学生通过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将知识充分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也更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应该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交代给学生,方程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很多种类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方程等。学生在了解了方程的整体概念后,对接下来学习各种各样的方程类型时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二)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数学课程是一门典型的理科课程,很多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老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不仅能将数学知识深刻记在头脑中,还能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景和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情感与数学意识,另外,很多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可以将数学作为桥梁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圆周率”这一章节的知识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圆周率的发展背景,比如现代数学计算中用到的圆周率是由南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的后7位,体现了古代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老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景,引导学生向数学家学习这种坚持探索知识的精神。

(三)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中有一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对这样的知识难免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变换教学的方法,通过一些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情景教学以及通过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数学思维。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概率”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扔硬币和扔骰子,每一轮规定一个朝上的面,哪个学生扔到这个面就算赢一次,通过这个游戏计算获胜的概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为蹙额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还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高,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2篇

1微课以及智慧课堂概述

1.1微课的概念及其特征

微课主要是指以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为主要依据,借助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制作和播放精简的教学短视频的教学方法,而且,这些教学短视频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还可以延伸到课前预习环节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环节。微课的特征主要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以及传播途径更广等几个方面,首先,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是因为微课的开展主要是以相应的教学短视频为载体,而制作这些教学短视频时不仅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还摒弃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述环节,令教学短视频的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使得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教学时间更短这一特点。其次,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是微课最为核心的特征之一,教师开展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讲解,并通过对关键问题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数学知识理解障碍,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程度以及学习质量的提升。第三,微课的传播途径更广,主要是因为教学短视频主要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而且微课的实施是以网络为主要途径,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借助手机以及电脑等多种设备对微课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微课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制约,学生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教学短时间进行学习。

1.2智慧课堂概念

智慧课堂是对智慧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应用,是在为学生们构建更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先进教学辅助手段,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智慧课堂更加重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提倡让学生由原本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和了解知识,使学生们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知识的产生过程,并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和适当指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思维活跃性,从而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教师应从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加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学活动配合程度,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以及素质能力培养成效的提升。其次,智慧课堂的实施除了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情况给与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教师给与学生及时的引导和指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以及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第三,智慧课堂的构建和实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比如,提高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性,以及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开展微课教学活动等,通过多层面、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2基于微课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意义

2.1有助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及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帮助数学教师从网络中获取更多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通过将其合理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既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数学教师获取更多的优秀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灵感,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系统性和实效性的提升,也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将教学活动合理延伸到课外,并借助具有较强内在联系以及延续性的教学内容,将不同时间段的教学活动进行串联,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2.2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以应试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方式,也是以大量的数学题练习为主,虽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牢固程度,并提高学生对相关类型数学题的解答能力,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较为有限。而借助微课促进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以及更多的层面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3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

初中数学教学中借助微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微课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初中数学教学所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还可以帮助初中数学教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并对相关优质教学素材进行更好的整合以及利用;其二,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的复习以及知识巩固提供有效的帮助,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和效率,也有助于实现相关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

3初中数学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3.1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方面的影响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以往教学成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重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些数学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他们更为熟悉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环节依然在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偶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抽出一部分课时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锻炼和提升,而微课通常是以代替板书等等形式出现的课堂教学环节,这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对于部分数学天赋以及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素质能力培养效果,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核心素养培养作用较为有限。

3.2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微课的理解和认识较为片面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微课及其使用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导致他们在规划和使用微课时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这是影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以及微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错误的认为微课与课件等同,只是在内容呈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很多数学教师在制作微课内容时只是简单的将课件转化为视频的形式,使得微课的真正作用难以得到切实发挥;其二,还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存在微课内容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微课内容并没有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而是将课堂教学活动完整的录制成视频并提供给学生们,一方面会难以充分发挥微课应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会对微课的实效性产生较大影响。

3.3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

学生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数学学习兴趣较低以及学习能力较弱等几个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加上除了需要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记忆以外,还需要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这一现象在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长此以往会令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抗拒等负面情绪,哪怕数学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微课等学习资料,也难以真正调动学生数学学困生的自我提升意识,这也是影响初中数学微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微课在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中的应用策略

4.1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微课提升学生探究兴趣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普遍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等特点,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会显得较为枯燥、沉闷,这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活跃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合理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主动性,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整式》教学时,这一课是学生们接触和学习“代数”知识的初始阶段,也是后续根式、函数等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微课,对本课需要学习的教材主题以更加直观、精简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核心内容以及调动学生的课堂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重点,使学生们能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以及最大限度的确保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课堂重点以及难点内容的学习上。

4.2利用微课对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剖析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进行深度剖析,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是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既可以将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一课时,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对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理解,初步学习几何中图形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和清晰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由于初中生普遍存在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等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时常出现思维较为混乱以及把握不住关键点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旋转现象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对视频中旋转现象的特点进行观察、总结、记录和叙述,然后数学教师将教材中对旋转的定义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将刚刚各自对图形旋转的总结与旋转定义进行对比,再为学生们详细讲解旋转中心、旋转角以及对应点等图形旋转要素,最后为学生们播放归纳了图形旋转这一章节重点内容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系统的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并要求学生们将微课视频观看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互动环节通过教师的解疑以及师生之间的探讨予以解决。这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图形想象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课堂学习内容,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结构,除此之外,课堂教学所用的微课视频还能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以及知识巩固环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后复习质量,还可以实现相关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4.3借助微课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数学教师较为重视和头疼的教学任务,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更加透彻了解教材知识点,还需要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运用。而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丰富与补充,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还可以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记忆教材知识点,对学生抽象思维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时,这一课主要囊括了割线、切线的概念以及切线相关定理等知识点,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优秀教师对圆的切线的拓展讲解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环节展示给学生们,微课视频的内容形式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流程,数学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播放微课视频中的提出问题部分,给与学生们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解答,然后再播放后续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内容,并要求学生们根据视频中的讲解对各自的分析思路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4.4借助微课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延伸

微课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是指提高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这主要是利用了微课教学时间更为灵活以及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其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将微课合理运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微课视频对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总结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目的性,实现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其二,将微课运用于学生的寒暑假自学活动当中,放假期间数学教师往往难以及时为学生进行数学疑难问题的讲解,为了保证学生的数学知识记忆效果,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搜集或制作锻炼数学思维、巩固基础知识以及拓展练习等不同主题的微课视频,将微课视频上传到qq群等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下载和学习,并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将各自的自学情况以及疑问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数学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和巩固已学数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自学习惯等素质能力的培养。

5总结

第3篇

但是当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很少甚至不愿意去运用探究性教学,甚至认为数学探究性教学是“花哨”的东西,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公开课、观摩课;在一些初中学校,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校,数学探究性教学还没有真正走进课堂,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情况依然存在.

鉴于此情况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当前我国数学探究性教育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初中数学教师自身的内在因素;二是初中数学教育的外部环境.

一、初中教师的内在因素

1.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探究性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数学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认为数学探究性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通过比接受式教学更好的方式去掌握知识,却没能理解数学探究性教学有着比获得知识更丰富的意义.

2.初中数学教师驾驭探究性教学的能力欠缺.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教学技能.由于初中数学教师自身的探究教学能力的限制,使得数学探究教学过程力不从心.如有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有完整的探究教学程序,却没能关注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给学生数学探究的时间,却没给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善待差异;让学生尝试探究,却不能宽容学生的失误.

二、初中数学教育的外部环境

1.探究性教学文献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目前也有大量有关探究教学的著作和论文出现.然而它们的理论性太强,中小学初中数学教师比较喜欢的直接结合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案例以及教学视频却很少,初中数学教师很难将一些宏观抽象的探究教学理念和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也是束缚初中数学教师放不开手脚的一大因素.

2.体系的滞后.

自从探究性教学引入基础教育以来,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也理解探究性教学的优势及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中考命题也正在一步步地向着新理念靠近,但在操作方法上却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评价体系,很多学校仍然沿用原有的评价机制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评价.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迫于中考、高考成绩等评价的压力,而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3.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中也常常使用演示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或一些偏远山区,学校很难负担得起学生探究实验甚至初中数学教师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初中数学教师外出交流、培训需要的经费,学校无法满足,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探究教学的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掌握,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了. 三、从教师内在因素入手,促进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第一,初中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发出思维的火花,这些都应该在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数学学习的探究性.

第二,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数学探究的情境,创设情景、类比联想、问题开放和动手操作的探究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的过程,从本质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

第三,善于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完一个数学问题后,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应掌握什么方法,弄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探究获得的数学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从而牢牢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是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关键,也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

四、从教学外部环境入手,推动探究性教学的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政策上进行支持.

由于数学探究性教学实践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如制定激励制度、聘请专家或教研员深人数学课堂教学,对一线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专业支持.使他们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与评价等环节人手,亲身感受数学探究性教学如何从理论的庙堂走向实践.

2.探究性教学技能培训应落实在初中数学教师上.

第4篇

当前,由于受初中数学新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制约,一些现实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具时代特征的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仅让初中生体会不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不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激情,更加认识不到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和问题。因此,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要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力度,且这已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推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可使初中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同时,也可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我结合自身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就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作以分析探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

有关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初中生都是有个性的,他们受兴趣的支配而产生一些活动的需求。但是,一切有效的活动,其首先的前提条件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基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枯燥、乏味、敬畏、惧怕等不良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初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逻辑性。此外,由于一些教师受到过去那种传统落后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影响,不能积极有效地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在当今科学信息与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其教学、信息等都呈现出立体、丰富、生动、有趣的趋势。面对如此众多丰富的信息表现与形式,初中生一般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把他们的这些好奇心理和求知欲发挥好、发展好,进而变为对数学的认知兴趣,必然极大地提高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学资源,促使初中生去认识现实生活中隐藏的丰富数学知识和问题。同时,也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一般情况下,初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现实生活基础及规律的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数据在我们周围”一文有关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就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视力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进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与研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制作一些动画教学课件,自然而然地导入课程内容。这样一来,把初中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了,进而促使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2.培养合作精神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的精神。而在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则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训练其思维为核心任务,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前提,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只有这样科学合理地引导初中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在达到满足自己兴趣、情感等需要的同时,不断提高初中信息素养与数学素质。如,在教学“立体图形”一节有关内容时,我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并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适当调节。在上课时不再需要班长叫起立,而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一些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提高情感与智商,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然后我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进而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教学。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必然使得课堂生动活泼,也使得初中生的很多美好愿望逐步得到实现。而且推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更为科学,更为合理,也使我们有机会寻找更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生之间协同合作等方式来逐步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而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3.拓展学生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为其核心任务。但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需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高。推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也是这样,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知识、基础、特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一般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不等式的应用”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进行一段时间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以后都要继续往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在某一段路上,一种汽车刹车距离x米与车速y千米/时存在以下关系:x=0.055y+y2/160,当车速y在[30,40]时,求刹车距离的最小值。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操作。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既体会到数学在交通安全保障中的作用,又体会到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感受。这样,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更为实际,更为丰富多彩。此外,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积极创设一些比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更具启发性、教育性、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实验,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让初中生感悟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内涵,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任重而道远,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积极探寻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进而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

第5篇

一、当前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新教改实施以来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教师专业素养薄弱,应变能力差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数学教材亦增添了许多创新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但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却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导致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数学课堂新教改所提出的新要求。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策略打乱。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与教材相结合,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形成了阻碍作用。此外,新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然而,当前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较差,不仅使教学策略与新教改的教学目标脱节,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进行良好的点拨。

2.对数学的基础知识重视不够

初中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若要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解题时的书写极不规范,而且在公式、方程类的题型解答中经常出现计算错误,进而使数学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3.师生之间的沟通较少,课堂活跃度不够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课堂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同时亦是新教改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然而,受“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被剥夺,被动地听取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师生间的沟通不多,进而使整体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有效途径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转变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教材中的内容得到了不断丰富。为了能够让教材的新内容充分与课堂教学相对接,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要周期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满足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此外,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学识知识的理解,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均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重视数学解题技巧与解题方式的培养。这便使数学基础能力的培养被忽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基本的公式记忆没有形成良好的基础。为此,要积极转变这种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将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升至数学重点教学任务中,进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3.转变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

第6篇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1.引言

“探究式学习”正在渗透和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从实践情况看,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正由过去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即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满足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需求。我国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提出进行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思想,就是在结合初中数学教育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实践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本领,提高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依据入手,针对初中物理电学部分较深入地进行专题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为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意义,以及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并积累了实践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2.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现状

探究式教学思想首次由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出。八十年代美国进行了一场全面、综合化的课程改革,将科学教育重点转变为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教育除了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之外,还应将科学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教学上重视观察、实验,提倡以学生的研究和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沿袭了这一做法,在开设科学课程中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法,且采用的课程设置原则中多数与科学探究有关。韩国和日本的科学教育标准中,从小学、初中的科学到高中物理等都强调科学探究。可见,探究式教学是国外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由于受历史条件、现实考试机制及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种情况下基础课教学存在明显弊端:如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和国际上信息资源几乎隔绝,处理信息能力差,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需求[1]。

3.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本质

“探究”(inquiry)顾名思义就是“探讨研究”之意。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2]。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分组的形式,以合作、探究为基本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合作探究则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营造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3]。

探究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选取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式。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强化思维效果,培养创新观念,发展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还有利于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有关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策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

4.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生从事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阶段[4]。在探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推动科学探究活动进行。从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不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事物,科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亲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知识,在体验中感受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思路,然后通过集体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并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1)问题性:任何探究性活动都源于某一具体问题。问题是打开思维空间的钥匙,问题的出现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最好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向解决问题的方向。

(2)开放性:探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可以是书本上的知识,又可以来自生活和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探究的问题虽然来自书本,但问题的载体可丰富多彩,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践情况。探究的题目是可变的,即范围可大可小,内容可深可浅。既可以是采取自主探究的形式,又可以采用有组织、有引导的探究形式[5]。

(3)互动性:在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互动性必不可少。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利于营造探究式教学的环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通过加强课程互动,形成探究式教学的氛围。教学中的互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又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为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模拟行为,所以加强探究活动的互动性可使学生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思维能力,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4)合作性: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协调。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并准确地表达各自的观点。与他人合作首先要能够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在合作中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思考别人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学会善待批评并审视自己的观点以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通过合作,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分析透彻、各自发表见解,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5)综合性:在初中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正因为拟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特点,解决探究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会涉及多方面和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有难度的综合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对问题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要点。

(6)渐进性:由于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及探索意识才刚刚养成,探索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递进性及可接受性,要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

5.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内容选择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基础数学模式,它的提出对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值得关注的是,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应探究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有些内容由于受时间、空间、学生基础知识及探究能力的制约,很难进行探究教学。另外,还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性内容,也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完成。因此,要综合考虑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和特点、学生的思维逻辑、教学计划安排等,选择适宜探究的内容。

(1)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内容。初中阶段,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喜欢探究问题。在确定探究性学习内容时,要使之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和生活经历。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学生就会产生成功感。因此,在探究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尽可能地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探究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实践表明,选择一些既结合教材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能够诱导学生更好地发挥积极思维、刻苦钻研,并使现行教材内容赋予新的活力。

(2)选择便于学生实践和交流的内容。加强学生实践和交流是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充分交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通过不断探索,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经验,并留有深刻印象。通过不断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使数学事实和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3)选择能够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内容。在探究性学习内容选择方面,即所选课题内容应该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核心知识,以新教材中的必修内容为主;且所选课题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好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并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探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以问题化为原则,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6.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关系

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探究态度和保持旺盛的探究热情,是否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探究学习活动,直接关系到整个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预期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增强民主意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探索活动;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强求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但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营造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而不是设计“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否则将违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初衷。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材料尽可能地为学生增加探究活动的机会,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在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时应为个人活动、组内讨论和小组交流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能够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既是探究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导航。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应要注意以学生探索学习为主,教师指导教学为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7.结语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初中生数学素养的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表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能。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颁布新的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时,将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列入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初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2]黄黎伟.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周小山,严生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质量,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合理性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这些滞后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正因如此,深化对于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很有必要.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引入更多高效的教学模式进入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探索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道路.

一、促使学生有效合作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阻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做出改善,减少填鸭式教学过程,而是转变为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探究,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习得,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值得提倡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机会.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而且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组织学生的合作交流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例如,在讲“概率与统计”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将学生按座位分组,并让学生给自己组起一个口号和队名,然后提问概率的定义、生活中的应用及特性等,让各小组自由思考并写出结果,推举出代表进行发言,并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关于概率的例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理论知识的教学变得轻松有趣,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出发,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些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展开知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实践中加强对于所学内容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于相应的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平行线与中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制作三角形纸片,然后演示如何使三角形纸片在笔尖上转动而不掉下来,再让学生动手尝试以及思考其中蕴涵的原理.最后引出三角形的中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相关原理,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核心,也是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得以具备的基石.随着学生知识掌握的不断增多,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模式也会慢慢积累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在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有自己的思考方式.这是数学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与素养,也是学生在面对很多复杂问题时能够有效解决的前提.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深化要注重教学引导,教师可以透过具体的实例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技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考和逆向思考的能力,改变学生思考的角度,增加变式训练的数量,让学生在解题时要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些都是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模式.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过程渗透在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中.例如,在讲“坐标”时,教师可以列举例题,如求y=5x+1与y=-5x+5的交点坐标,先让学生通过画图解出交点坐标,然后让学生思考其他解题方法,再指导学生往方程组的解题思路思考.这样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又能巩固其他知识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始终,这是学生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点的基础,也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体现.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非常重要.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融入更多轻松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乐趣.教师还要加深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深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提升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也能够让数学教学功效直观地得到体现.

第8篇

初中数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很多初中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都按照抽象的理论公式进行推倒和分析,即便最后将题目解答正确亦无法从中理会到题目分析过程的来龙去脉。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反思习惯培养,让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领悟,从而活跃解题思维,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创建反思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有利于其数学逻辑思维的强化,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习惯的培养变成为了每个数学教师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反思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需要解决数学本身与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而其最佳的方案便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反思能够深入数学题目的研究中去,并找到数学问题的核心,从而打破对原有知识的错误认知。学生在新的认知中会强化自身的数学思维,并以此来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成绩[1]。需要强调的是,初中数?W的关联性较强,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关联性学习中进行反思同样能够获得较大的提升。

二、合理安排课外作业,构建反思交流平台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与小学生相比明显增大,除了学科的开设数量增多以外,其知识点的学习内容也在不断增多。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要明确的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应用原理,还要懂得在实践解答的过程中找出其重难点,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传统的数学教育,教师会给学生布置较多的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大量习题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合理的对数学课外作业进行安排,将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创设,在每天的课外作业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供学生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领悟。学生在自主反思中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问题与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疑问进行记录,在第二天的课上与大家进行分享,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对其疑惑进行解答,一方面促进了其反思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促进了班级整体学生的协调进步[2]。

三、善于提出问题,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

初中数学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引发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问题并要去教师为其进行讲解。此时,教师不应该直接为学生解答,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互相探讨,在探讨中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主动性,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思考错误点,进而培养其自身的反思习惯。此外,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往往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培养学生说“为什么”的习惯,让学生自行寻找解题中出现的错误点,并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四、搭建趣味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根本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感兴趣才能进行自主反思。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善于搭建趣味性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并在无声的反思中进行自我评价[3]。值得强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对学生做出评价,找到每个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对自身不足有着清晰认识的条件下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反思习惯更具备针对性,更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反思。

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养成反思的习惯将对其数学素养的形成会有作用,为了能够更快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引导其进行自我学习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学习的态度对成绩的影响,从而坚定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念,通过不断的纠错和反思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反思习惯,并从反思中自主思考,从而透彻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中对自身进行思考能够对其不足进行检验,从而优化数学思维训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懂得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任务,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反思,并从反思中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 氛围 情境 提问 思想方法 思维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顺利地进行数学学习,促进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必然要采取最优化的教学策略。然而目前的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过多地注重“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课程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功能,压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造成了数学教学虽费时较多,但教学效果并不佳的状况。因此,教师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而且还要努力探寻有效指导数学教学活动的策略,在建立更优的教学活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经历探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结合学生实际引用一些生动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思索,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数学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消极接受为主动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组织学生对小组内成员的书本进行整理归类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照学科分类、按照书本大小分类、按照是否包封面进行分类等等。通过游戏,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合并同类项的前提。这时,再让学生类比不同分类后每类物品的特征,探索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与步骤,就水到渠成了。

二、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感意识,使他们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去思维。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

如,学生对“众数”与“中位数”概念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家鞋店一段时间内销售某种女鞋30双,其中鞋的尺码(单位:厘米),分别对应22,22.5,23.5,24,24.5,25,对应的销售量(单位:双)分别为1,2,5,11,7, 3.1。在学生观察后同时提出:从这个表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你是鞋店店主,你比较关心什么?这样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激发了探究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不同水平、形式多样、难以适度的问题,选择适时的时机进行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讨论,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数学教学全过程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能增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如,教学 “相似三角形”时,我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提出:“两幅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图上让学生在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上海、成都三个城市,并连成三角形,又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对应的角和边呢?”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的比例关系,从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围绕着探究目标,设置一系列具有层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导入探究问题的核心。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素养体现在数学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方法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将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知识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教函数概念时,渗透抽象概括的思想,让学生懂得通过直角坐标系可将平面上点的位置用一对数即点的坐标来确定。在教函数解析式时继续渗透抽象概括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 这样通过两次渗透,学生不仅能初步体会到抽象概括的基本思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五、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精神。

如,已知:s≠t,且s2+3s-7=0,t2+3t-7=0,求s/t+t/s的值。如果从常规思维角度考虑,需先求出两方程的解,讨论分类后代入求原式,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本题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得到s,t是方程x2+3x-7=0的两个根,根据韦达定理便可求得答案。这样就跳出了常规的方程应用题的模式,根据隐含条件,使得解题过程更为简洁,从而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基础和目的,注重优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于耐好.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学周刊,2012.12

第10篇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编写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公布后,因为教材编写是“小学编小学的,初中编初中的”,导致了教材内容的重复,甚至脱节。分数、负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角和线段等知识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教材编写者未能注意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致使小学知识在初中教材中出现了简单性重复,很多初中生在学习相应知识时误以为自己在小学里已经学过,所以不再认真听讲,因而影响了初中学段的学业质量。

(二)教法和学法原因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去体验、理解知识,在体会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小学数学教学进度比较慢,老师可以详尽讲解。学生只要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基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的知识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难度有所提高,题目类型更加灵活,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无疑大大弱于小学阶段。许多学生面对这些变化难以适应,学习出现一定的障碍,成绩开始下滑。

(三)教育管理方式原因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全面而细致,家校之间联系较多,家长也盯得比较紧,对学生的作业辅导比较到位。初中阶段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老师和家长都不再紧盯学生,中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显得日益重要。所以,一些自觉性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

二、中小学数学的联系和区别

习惯上,人们把小学数学叫做算术,初中数学叫做代数。从算术到代数,这是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最主要的变化之一。[1]

算术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部分。自数学这一概念出现后,算术就成为了数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古代,算术是指操作“算”(一种竹制的计算器具)的技术,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主要是自然数的性质及运算方面的内容。现代小学数学的许多内容与古代算术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差别,现代小学数学中还有十进小数和它们的四则运算,同时孕育有集合和函数等数学基础概念及相关的近代数学思想。

代数是由算术演变而来的,是一种以解方程的原理为中心的、有系统的、更普遍的解决各种数量关系的方法,是对古代算术里积累的、大量的、关于各种数量问题的解法进行总结、提炼的结果。西方人将公元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看做是代数学的鼻祖,而真正创立代数的人是古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伟大数学家花刺子密。在中国,和代数相关的数学内容和方法出现得更早,早在《九章算术》中就已有方程问题。“代数”作为一门数学分支在我国正式使用始于1859年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列亚力共同翻译、出版的英国人棣么甘所著的《代数学》。在如今初中代数中的基本方法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面积法、几何变换法。

由以上对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密切联系,这也决定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的如下关系: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发展与延续。而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二者心理运算过程的不同:小学数学用的是算术方法,初中数学用的是代数方法。算术方法锻炼和形成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品质、深刻性品质、灵活性品质、批评性品质、独创性品质;代数方法的思维方式更为高级,它的应用面更为广泛。让学生在两种心理运算过程间自如转换,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衔接”一词是指事物的首尾连接;有效衔接是指遵循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必须对二者有系统、全面、整体的认知。中小学数学教学应特别重视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衔接;要以教学内容的衔接为中心,以教学思想的衔接为基本前提,通过教学方法的衔接,达成数学思想方法上的衔接这一核心目标。

(一)教学思想的衔接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以较强的责任意识,齐心协力地投入到有效教学衔接的实践中来。但实践能否收到实效,最基本的前提,是中小学教师能否在教学思想上实现有效衔接。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关系,是确立正确教学思想的基础。其中,数学知识是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简约状态下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分析、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数学方法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缺的内容。而数学思维素质的养成,也只有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思维是核心,数学知识是基础,数学方法是工具,应以在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根本诉求。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摆脱自己所任教年级教学内容的束缚,真正从整体上把握好九年一贯的数学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明确每个知识点在每一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对中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统一和整合。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数学,在各自的教学内容上,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教学内容的衔接是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必然切入点。教师对中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必要的梳理,熟悉相关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各自要求和相互联系,是改变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不良的必需功课。中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有下面几个衔接点:

1.从“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转变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的范围已从“算术数”扩展到了“有理数”。“负数”这一概念的出现,要求学生打破原有认知结构中“0是最小的数”“被减数必须大于减数”的观念,形成有理数中“没有最小的数”“被减数不一定大于减数”的观念。随着数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有些不适应,需要一个过程。[2]

2.从“数”到“式”的拓展

从“数”到“式”,从具体的数到用抽象的字母表示数,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是数学思想上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要注意发掘中小学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好由数到式的过渡。

3.从“算术法”到“代数法”的提升

小学阶段解应用题主要是采用由已知量推出未知量的算术法,这种方法将未知量放在了不同于已知量的特殊位置。而中学解应用题则将未知量放在和已知量同等的位置,依据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未知量。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算术法和代数法的异同点,在把实际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将较复杂的问题化难为易的意识,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和技能。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3]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作比较,感受代数方法的优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代数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一般讲得细、练得多,主要采用引导式教学,学生习惯于生活化、体验式、活动化的方法。所以初入初中,学生通常不太适应教师单纯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一方面需要小学高年级教师注意在教学中通过课前指导预习及课堂上精讲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师,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及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过渡。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数学的丰富内涵主要通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方法共同体现。其中,数学思想方法是将所学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的精髓所在,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当中,以内隐的方式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要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是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与中学阶段明确要求学生形成函数思想、样本估计总体思想等完全不同。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的培养,通过数学建模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慢慢经历、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一种模型意识,从而为初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时应努力做到有机、有度、有序。“有机”,即结合教学内容,梳理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为渗透这样的思想方法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适时渗透;“有度”,即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好渗透的度,不任意拔高;“有序”,即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体系,螺旋上升,逐步渗透,不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在各知识点的渗透中孤立起来。[4]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断深思和探索的课题。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统一数学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以“无缝衔接”为理想追求,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等更多方面真正实现有效衔接,并努力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小学向初中顺利、平稳过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宗跃,谢世凤.从关注“变化”开始——我眼中的“中小学数学衔接”[J].四川教育,2010,(1).

[2]黄豪杰,戴振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陈丽娟.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考试周刊,2011,(70).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内涵以及知识点要义的集中概括和生动体现,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实施载体和平台,其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发展功效显而易见。问题案例的解答过程实际就是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有效锻炼和实践的提升过程,而问题教学则是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活动高级形式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能力目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将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学生所应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因此,在问题教学活动中,以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问题教学活动势在必行。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紧扣问题案例的情感特性,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创新的内在潜能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艺术学科,更是学生思维活动锻炼的重要平台。问题案例作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中具有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创新的内在情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问题的生活应用性、表现生动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等情感激励“因素”,从外在方面刺激和影响学生学习情感,通过由外及内的形式,挖掘学生自主思维创新的内在情感。

如在“一次函数”问题课教学中,由于一次函数图像、性质以及外延等方面具有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这就为学生创新思维活动开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懒惰性和消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设置了“某服装店老板到厂家选购了A、B两种服装,如果购进A种服装9件,B种服装10件,共需要货款1 810元;如果购进A种服装12件,B种服装8件,则需要支付货款1 880元。试求A、B两种型号的服装每件单价为多少元?”这一生活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内涵进行感知活动。学生在感知问题内涵的过程中,对一次函数的生活意义有了显著认识,其内在情感得到了激发和作用,自主学习情感显著增强,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动性明显提升。

二、紧扣问题案例的发散特性,传授学生有效思维创新的方法要领

常言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问题分析探究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所用的知识,导致了学生的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思路多种多样。而数学问题案例自身所具有的解题灵活性、表现多样性以及解法丰富性,都是数学问题发散性的生动展示。这些都为学生思维活动及方式的“活”提供了条件和契机。因此,在问题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紧扣问题案例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以及一题多变等发散特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解答活动,通过师生互动作用,逐步掌握进行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提供有效思维创新活动开展的方法指导。

问题:如图1,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平分∠BAC,∠B=75°,∠C=45°,求∠DAE与∠AEC的度数。

在该问题解答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认识到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形方面的问题案例,同时经过观察图形,可知∠DAE与∠AED是直角三角形的ADE的两锐角,∠AEC是ADE的一个外角。因此,可以通过先求∠DAE或先求∠AEC的度数,然后再利用外角的性质求另一个角的度数。此时,学生可采用两种解题途径进行问题解答。最后,教师向学生明示,在解答求角度数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转化的形式,将求角度数的问题转化为已知角(或求已知角)的和或差的方法,关键是对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性质的综合运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该类型解题方法的不同途径和解题要点有了深刻认识和准确掌握,有效提升了他们思维创新方法的实效性。

三、紧扣问题案例的综合特性,培养学生树立思维创新的学习习性

综合性问题已成为新课改下中考试题命题的热点,已成为考查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重点,也成为教师问题教学的难点。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综合性问题教学作为学生思维创新素养树立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解答活动,使学生在分析、辨析和反思中,树立数学思维创新的良好素养。

如在“二次函数”阶段性复习课问题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如图2,抛物线y=ax2+bx+c与x轴相交于A、B两点(A、B分别在原点左、右两侧),与y轴正半轴交于点C,OA∶OB∶OC=1∶4∶4,ABC的面积为20。(1)求A、B、C三点的坐标;(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若以抛物线上一点P为圆心的圆恰与直线BC相切于点C,求点P的坐标”这一综合性数学问题案例,通过对该问题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案例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内容不仅有“二次函数图像性质”,还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等数学知识点,并且在解题过程中要运用到“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解题策略。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该问题案例,并在解题后进行辨析思维活动,找寻解题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倡导课堂教学与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一切都为了学生的发展。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激发学生的全体参与性,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参与式教学。

一、倡导学生张扬个性,诱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传统教学实施“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很被动,缺乏个性张扬,致使他们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教师想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需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和自,倡导学生张扬个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带动、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欲望。

二、理论联系生活,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教学的着手点,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有效起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性的教学目标。如,笔者在教“负数的意义”教学内容时,鉴于初中生对负数概念的陌生,而运用天气预报中0℃以下温度的表现形式来让学生对负数有个初步的了解。进而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负数的知识?讲述给你的伙伴听。让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交流,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三、教学模式不拘泥于形式,要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自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曾出现过启发式教学、主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等,同时这些教学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各有偏重,对于学生的全体参与性只是拘泥于形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拘泥于形式,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为核心,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内容等探究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性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参与需要解决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而有效参与的核心在于诱发学生开展思维能力,进而不断延伸、拓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参与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诱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等,推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确保参与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