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

时间:2023-05-30 10:3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二黑结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二黑结婚

第1篇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主人公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恋自由的故事,二诸葛与三仙姑滑稽而生动的行为话语,在那个时代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继而被以各种文艺方式搬演、传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与辐射力。《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性作品,在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的特色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性元素。

一、民俗性的载体:富有民俗色彩的叙述和情节

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赵树理写三仙姑时,他说:“刘家有两个神仙,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如今,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小说叙述中提到的求仙、扮神、鞋子绣花、裤子镶边这些迷信色彩和她衣饰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普通老百姓当中的习俗。

在布局谋篇和组织情节方面,民俗性描写几乎成了小说情节的骨干。在《小二黑结婚》中,小说开头即推出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落后于新时代的迷信、落后的小人物个体,更是蕴含几千年的保守、愚昧因素的古老民俗的情节内容。故事的发展更是围绕旧的民俗展开。小说中新旧思想交锋,作家辛辣的讽刺,诙谐的笑骂,幽默的文采都借相关民俗得以发生发展。

二、民俗性的表现:小说中带有民俗印记的人物形象

具有整体统一特征的民俗性,同样充分体现在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上。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借用封建迷信和民俗心理塑造了两个惟妙惟肖的经典人物形象:二诸葛和三仙姑。赵树理是这样描写二诸葛的:“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一句话就把一个前怕狼后怕虎的老实农民形象刻画出来。作者还给他添加了与当地民俗风情恰好能融为一体的特色。春一下了雨,人们都抢着下种,他却掐指算出“不宜下种”,结果不仅误了最佳的播种时机,还凭空给自己添加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外号。三仙姑之所以称为三仙姑,是因为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设香案并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一项迷信活动,如果分析仙姑的由来,就会看出三仙姑的跳大神其实并不只是搞迷信,而是一种在困厄的环境下,不得已舒展个体生命的手段。在刚嫁给于福时,她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媳妇。由于生性活泼,常常引发一群小伙子来家里红火。这样快乐的日子受到了丈夫和公公的限制,于是,这个女子不得已变换了一种方式,以另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民俗方式――跳大神达到自己的目的。三仙姑跳大神的活动不仅展示了民俗的权威性,而且展示了迷信与娱乐活动的微妙转换关系,而一种民俗的保留传承与其自身的娱乐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民俗性的外显:幽默诙谐的民间语言特色

《小二黑结婚》彰显了赵树理朴实简洁、机智风趣、诙谐幽默的个性化、生活化、民俗化的语言功力。三仙姑是作者着重刻画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她好逸恶劳,爱享受。作者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让这个老旧时代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说有个打官司的老婆,四十五了,擦着粉,穿着花鞋。邻近的女人们都跑来看,挤了半院,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半辈没有脸红过,偏这会儿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交通员领着小芹来了,故意说,‘看什么?人家也是个人吧,没有见过?闪开路!’一伙女人们哈哈大笑。”这里的记叙生动形象,没有作家的议论,而是对一个平易真实的故事的讲述,语言朴实无华,有音响、有色彩、有情状,三仙姑的尴尬狼狈被描写得淋漓尽致。“三仙姑都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这段话中“虽然”、“却”、“仍”、“盖”、“只可惜”这几个词,既真实地刻画三仙姑的“老来俏”,又辛辣而讽刺,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她的畸形性格。“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这句话极为口语化,风趣幽默,使三仙姑的形象丰满生动,呼之欲出。

赵树理的小说描绘的环境带着泥土气息,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民间俗语,可以说是成功地摄取俗语的典范。如《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威胁小芹与别人订婚时说:“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这句话是由“前世姻缘一线牵”衍化来的,是一句充满了宿命思想的俗语,过去在民间十分流行的这句话,对三仙姑对这样的人而言应该是不陌生的,但由于她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所以在说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些改动,这样听起来更贴切,更符合一个装神弄鬼的人的身份。

四、民俗性的传承:借鉴和创造性地运用民间文艺表现手法

赵树理向来都注意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增强自己作品的民族特色,他的小说既注意情节的迂回曲折,又做到上下连贯、有头有尾,他往往把许多小故事连接在一起,或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设计出波澜起伏的情节。

第2篇

在40年代的文学史上,赵树理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使他成为抗日根据地人尽皆知的名

人。赵树理的父亲是当地民间艺术组织“八音会”的成员,他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参加“八音会”的活动,民歌、民谣、、鼓词尤其是评书和地方戏曲等民间艺术的熏陶在他的作品中有明确的体现。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很少有的真正农民出身的作家,他是革命根据地土生土长的作家,熟悉农村的生活,熟悉农民。赵树理20岁的时候还曾在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接触了大量新文学。这些独有的经历使得赵树理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风格。

赵树理在抗战前曾写过一些鼓词和快板,真正成熟的作品出现在抗战爆发后,包括《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在赵树理的这些作品中,他都选择了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写作的准则,塑造了一些独特的农民形象。在《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写了在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一个名叫刘家峤的村庄,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自由恋爱过程中遇到各种阻挠并最终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取得胜利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现实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太行山区的岳冬至和智英祥,这一对青年也一样为了自由恋爱而与封建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结局却是岳冬至惨死在几个村干部的棍棒下。赵树理因为要表现反封建的思想主题,所以改动了结局。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主要描写了三种类型的人物形象。首先是小二黑和小芹,他们作为农村中青年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面对种种阻挠时敢于用也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爱情、婚姻自由,这对青年也是赵树理心中理想的农民形象。二诸葛和三仙姑也是这部作品中作者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作者着力表现他们身上的落后因素,二诸葛和三仙姑都是受封建思想毒害、旧的道德观念比较浓厚的老一代农民。在与小二黑和小芹的抗衡中赵树理选择了让后者取得胜利,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他笔下的农村的一种希冀。还有农村中的青年干部,尽管赵树理对农村中的青年持肯定态度,但对农村中的青年干部态度却不同。从《小二黑结婚》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金旺、兴旺兄弟是持批评态度的。这三种类型的人物塑造也是赵树理作品中人物的一个汇总。在赵树理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故事都发生在山西晋阳以及太行山区,这是他生活和工作的两个地区。赵树理在对这两个地区进行表现时,往往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对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状态、乡土民俗的描写上,着重突出这种社会环境的表现,而不注意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如在《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中,赵树理都是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事件来构造故事,将民俗的表现穿插其中,而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老杨来到刘家峤,被安排到农户家吃饭,因为是客人,老秦家向邻居借来面粉,自己家依旧只吃山药蛋。再比如,当地的人们喜欢端着碗在大槐树下边吃边聊。对于当地的这些民俗,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广大农民善良的本性,都不是赵树理刻意要表达的,这些都依附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

赵树理的生活背景决定了他的思想价值取向,他深深根植于农村,了解农民的一些想法和思想,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同样是农民化了的。他自己也曾说过:“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大体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开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赵树理与农民有着最密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这也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一种农民化、群众化的风格。赵树理认为小说就是故事,因此他的作品情节连贯、结构完整、故事性很强,这大概也是赵树理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原因。赵树理很善于用语言、动作来写人物,而他的语言大多是鲜活、生动、幽默的。赵树理经常改写或采取生活原话来写作,不同于启蒙作家所使用的欧化语言,这种群众的口头语言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赵树理作品在语言、结构上形成的这种民族化、群众化风格进一步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对后来出现的山西派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赵树理对文学创作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也使他在现当代作家中显得比较突出,同时也成为他创作思想上的一个局限。他发自内心的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认为文学作品应为社会政治需要服务。他的创作也逐渐为主流文化所肯定,并于40年代末被立为典型。就曾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中指出:“我与其说是在批判甚么,不如说是在拥护甚么。‘文艺座谈会’以后,艺术各部门都达到了重要的收获,开创了新的局面,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我欢迎这个胜利,拥护这个胜利!”赵树理的创作基本上都和当时的政策有关,但他作品中所散发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却值得肯定。

与2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不同,20年代的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家后来大都离开了农村,在写作故乡时都是回忆性的,这也就使得他们的创作也就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而赵树理是真正置身于民间的立场来表现农民、农村,赵树理作品中所反映的问题都是他在工作中碰到的。赵树理始终保持着与民间的联系,执著地关注着农村,表现农村的现实。赵树理的创作固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作为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单位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闻德中学)

第3篇

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上的问题

中国民族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诞生起,它的发展方向就备受关注。对于它的发展与创新,至今仍是各执一词:一是全盘西化。认为外国歌剧一切都好,一切都可以照搬。二是全盘本土化。认为中国戏曲有100多个剧种,他们是中国民族歌剧取之不竭的源泉,拒绝吸收外国歌剧中有益的文化元素。他们认为借鉴与吸收外国歌剧中的创作模式和技巧既费神又费力,不如沿袭本土已有的音乐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歌剧。三是形式化。长期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资金匮乏、捉襟见肘,却追求豪华时尚,大搞形式主义,舞美的设计、服装、场面、灯光等无不极尽奢华之能事,讲形式、比排场,形式与内容不相称,形式大于内容。中国民族歌剧要发展与创新,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二、影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浪潮对民族歌剧的冲击

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完全摆脱经济的影响,大家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歌剧,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歌剧难以发展。

(二)多元文化格局和娱乐方式影响歌剧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港台流行音乐以它清新自然的风格冲击和影响着大陆,这种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由单一转向多元,而电视、电影等新传媒体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也成为影响制约民族歌剧发展的客观因素。

(三)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在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沉积,已变成了一种带有遗传性的审美习惯,并且这种审美已融化在血液和灵魂里,难以改变,致使某些歌剧上演之后昙花一现,难以在基层观众中产生影响。

(四)缺乏高质量歌剧版本

剧本是根基,衡量一部歌剧的好坏,看他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贴近大众,倘若没有一本好的剧本,绝不会出现优秀的歌剧,而音乐是灵魂,但国内懂音乐的剧作家少之又少,只有懂得戏剧的规律,根据剧情的发展配以合适的音乐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五)表演人才流失问题

在我国,培养歌剧演员的院校寥寥无几,培养一个优秀的歌剧人才,需要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而培养好的演员由于市场经济不好,工资太低,大部分去音乐院校当老师或者是签约国外各大剧院而不愿留在国内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歌剧的发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制约我国歌剧发展的因素很多方面的,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也就决定了我国歌剧发展的基本走向。

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

(一)吸收戏曲精华是民族歌剧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长期陶醉于戏曲那种浪漫与实在的心理逻辑的奇妙结合之中。“因此中国民族歌剧要想被中国民众所认同,就必须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想融合,适合中国民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态。”任何艺术都具有民族性,歌剧艺术也不例外,中国歌剧若要被中国民众所J同,必须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与中国传统文化想融合,适合中国民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态,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歌剧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符合中国普通观众的审美观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生活的载体,他们身边涌现了无数令人激动的人物故事,他们需要反映现实生活、符合其审美文化。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充分运用了现实生活题材,把发生在普通民众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作为创作素材,感受和体验了他们的辛酸和疾苦。因此,民族歌剧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让老百姓接受、喜欢、爱看。

(三)政府支持是歌剧发展的客观因素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歌剧为推动我国历史进程、社会变革贡献力量,也为培育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文化素质发挥过作用,如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产生的,为培育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作出贡献。作为民族文化形式的民族歌剧,其发展应该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从事歌剧演出的团体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上形成体系

中国民族歌剧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虽已初具特色,但尚未像戏曲那样在世界文化中形成自己成熟的艺术体系,因此,在其发展中,更应该学习戏曲音乐创作、戏曲的演唱艺术、戏曲的综合表演艺术等发面的知识,逐步建立起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创作和表演体系,为民族歌剧向更高层次大家发展奠定基础。

第4篇

羊羊永远都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他一进门就一脸豪气地嚷道:“双双店小二,给我一壶白酒,要温的;一斤牛肉,七分熟;再来一个……”羊羊睁开眼,看了看墙上的菜牌,“再来一个‘乱棍打死猪八戒’!”

“好咧!”双双把肩上的白毛巾一甩,转身走进了厨房。没多久,“乱棍打死猪八戒”被端上桌了,羊羊一看,原来是绿豆芽炒猪头肉!羊羊二话不说掉头就走了!

巨蟹座

秤秤被气走了之后,从学校放学回家的蟹蟹也进来歇脚了。“哇!有‘母子相会’呢!今儿可真是应景了!双双小二,就给我来这个吧!”

蟹蟹也没能逃脱“厄运”,双双给他做的“母子相会”原来是黄豆炒黄豆芽!

射手座

双双的老朋友射手掐指一算,选个吉时也来了。他乐呵呵地看着菜牌,挑了道最有国际意义的“波黑战争”。谁料,双双连老朋友也不放过,给射手上了一道菠菜炒黑木耳。

不过,乐观的射手并不介意,反倒和双双凑在一起,又琢磨出一道名为“绝代双骄”的菜来,说白了,也就是红辣椒炒青辣椒!

处女座

不过最惨的还是处女座,作为卫生检查员的他,这天中午检查完双双的餐馆后,肚子也恰好咕噜咕噜闹起了革命,于是决定就地就餐,点了道“心痛的感觉”。谁料上桌的只有一杯白开水,竟要价50元!顿时,处女座心痛的感觉遍及全身!

天蝎座

这一来二去的,双双的餐馆就出名啦!这天来了个蒙面剑客。他那双锐利的眼睛直盯双双,从牙缝里挤出一句:“我要‘青龙卧雪’和‘火山下大雪’。”

双双领命而去。一会儿菜上桌了,只见一盘白糖上面躺着一根黄瓜,这就是“青龙卧雪”,另一盘是凉拌西红柿上撒了一层白糖,这就是“火山下大雪”。

剑客气得一把扯下脸上的面纱,狠狠地说道:“双双,你居然敢惹恼我蝎子!你给我记住!”

水瓶座

双双的餐馆从此扬名海外。向来对稀奇古怪的东西情有独钟的瓶子,指定要去双双餐馆走走。一来到餐馆,居然发现有道凉菜叫“一国两制”,瓶子当然不会错过了!而双双也没令瓶子失望,端上来的这道菜是由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混合做成的。

最喜搞怪的双了个“名不副实”餐馆,餐馆开张之时,在鞭炮的噼啪声中,十一星座意气风发地朝餐馆一一奔来。

天秤座

接着进门的是不甘落后的秤秤。秤秤坐定后,就优雅地品着香茗,细细看着菜牌,轻声唤道:“给我来道‘泰山三美’吧!”双双口齿伶俐地说:“真是人美,点的菜也美呐!”

等双双把“泰山三美”端上来后,秤秤顿时花容失色!只见精致的菜盘里盛满了水,水中躺着两根白菜叶和一块白豆腐。“泰山的水最美……”这是双双的解释。

摩羯座

此时,羯羯这个平时省吃俭用的“小气包”难得大方一回,请了新加坡籍的好友吃饭。羯羯想:难得请客,那就点道既好吃又有特色的菜吧!

想让外籍好友领略中华文化气息的羯羯,点了一道“小二黑结婚”,满以为会像小说《小二黑结婚》那样充满山药蛋派的风情,谁料盘子里装的就是两个剥了壳的皮蛋!

金牛座

至于牛牛,就更冤了。他是拿着双双在大街上发的宣传单来的。“听说你这有‘猴子捞月’这道菜是吧?”这是老实的牛牛见到双双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的,是的,请稍等!”双双忙应和道,随后端出一碟醋,在上面滴了一滴香油,把来看热闹的牛牛气得干瞪眼!

双鱼座

还有鱼鱼,据说也曾因为到双双的餐馆走了一遭,被传为全城笑谈。那天鱼鱼要了一道叫“白马王子”的菜。等菜端上来一看,居然是一块大豆腐,上面还插了张刘德华的照片。于是鱼鱼眼冒金星,倒地昏厥了……

狮子座

接到蝎子投诉双双“名不副实”餐馆的电话后,狮子也来了!

狮子一身官服,一跨进门槛就厉声喝道:“谁是这儿的老板啊?听说你这‘名不副实’餐馆坑人啊!”

双双一看,连忙呼道:“我冤哪!本就是‘名不副实’,不信您也点个菜试试!”

狮子拿起菜牌,端详了好一会儿后说道:“我就要‘独秀峰’吧!”

第5篇

关键词: 歌曲演唱 《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 咬字 情感

一、引言

我们在对一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时,首先就应该朗诵歌词,理解歌词内容,然后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风格特征,通过这些挖掘歌曲的内涵,找准歌曲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情之所在。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正确地咬字吐字;准确地运用适合角色特征的音色;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地演唱。

二、“字”

“声乐是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的艺术,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早有‘语言是歌之本’之说,歌唱的语言可谓声乐的灵魂”[1]。所以,只有掌握正确的咬字与吐字,达到字正腔圆,才能正确、完美地表达声乐作品。但是在实际的声乐学习中,有的同学在做发音练习时,声音都是比较自如的,但一旦开始唱歌,就很容易因为吐词不清,导致歌词到底唱的是什么,老师同学都不清楚。正是因为他们都是过于强调注意发声的技巧、“正确”的呼吸,而淡化了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中国传统的演唱理论将声母和韵母的发音归为‘五音四呼’,以体现汉字音节中声母和韵母的构成因素和发音位置,五音为‘唇、舌、齿、牙、喉’,四呼即‘开、齐、合、撮’”[2]。在演唱歌曲时,都要认真地对照、分析,然后做到正确咬字吐字。

歌曲《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是我国民族歌剧中的选段,它的发声和共鸣都与语言有关,想要唱好,首先就要有准确的咬字、吐字和归韵收音,才能做到完整的字正腔圆。例如,《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第一部分中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此句中的开始一个字“清”(qing)就是闭口音,在发此音时字头要咬重一些,“清”的字头“q”是牙音,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立字在齐字呼的“i”上,“归音的字尾‘ng’,发音时软腭下降,舌根上升贴住软腭,阻住口腔通路,使气流穿鼻而过”[3](P144)。在演唱时,收尾的部位归韵要准确。这个“来”(lai)字上一个复韵母,所以在咬这个字时,声音较响亮的那个元音为主要元音,在歌曲中还有几处也是运用了复韵母。第二句中的“蓝”(lan)的字头是“L”是舌音,归音的字尾“an”是前鼻韵母,切记在归韵时要正确,不要受有些地方方言的影响,而把“蓝”字唱成了“来”,这些在演唱时都要特别重视。众所周知,在演唱一首歌曲时,首先就是要开好头,唱好第一句,一开始就要把观众的注意力给抓住,这就是“先声夺人”。例如:“来到了河边”,这一句中的“河”(he)字,是由一个单韵母构成的,“河”的字头“h”是喉音,其用力部位在喉;而其韵母“e”是一个开口呼,“开口呼要求的是口腔要打开,发音时在咬完字头后,要马上归韵到“e”上,并保持口型一直不变,到结束”[3](P144)。因为这个字的音高较低,很多人在演唱时不自觉地就会把“状态”跨下来,不能让声音在位置上保持,所以特别要注意。后面的“边”(bian)字,也要注意位置的统一性。例如:“他说是今天回家转”,这个“转”(zhuan)的字头“zh”是一个齿音,“齿音发音时用力部位在上下齿间”[3](P144),立字部位的“u”是一个合口呼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应该收拢成圆形,其后的归音韵尾是“an”。演唱时要注意字音各部的衔接要紧密,过度也要圆滑。例如:“我前晌也盼,后晌也盼”,这里的“盼”(pan)字头“p”是唇音,“唇音在发音时用力在唇上,上下嘴唇喷口应有力清晰,不能含糊”[3](P144)。字尾音收在“an”上,此时软腭下降,舌尖抵在上齿龈,阻住口腔通路,放气流穿鼻而过,收向前的“n”音。歌曲中运用此种归韵的还有好几处,再如歌曲第二部分的“人多眼杂我没敢上前”中,“敢”(gan)和“前”(qian);“你红光满面站在讲台前”中的“满”(man)、“面”(mian)、“站”(zhan)、“前”(qian)等,在演唱时都应该注意,运用相同的方法唱。

总之,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我们应该做到正确咬字吐字、归韵收音,让声音字正腔圆,以便我们更准确、完美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也让听众听懂歌曲的内容,并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领会歌曲的形象和意境。

三、“情”

《乐记》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乐艺术的魅力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声乐艺术的核心是情,声乐艺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每首歌曲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演唱者在对其二度创作时,一定要把握住歌曲感情基调。”[4]在声乐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人来演唱往往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演唱出来就像白开水一样的平常,而有的人演唱出来就显得委婉动听,动人心扉。”这样截然不同的演唱效果,到底是什么原因?有的同学会说是技巧上的差异,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除了这个原因,更多的是由于歌曲情感处理上的差异呢?当然要想把一首声乐作品演唱好,首先我们要对歌曲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朗读歌词、理解词意;哼唱曲谱、了解音乐形象;了解歌曲的背景等,通过这些找到歌曲的情之所在。在演唱歌曲《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前,我们应该对歌剧《小二黑结婚》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是小芹的形象特征,当然还要看歌词本身给我们的信息……通过这些,我们才能对歌曲的情感表现把握到位。因为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时,首先就要清楚地知道作品的创作者、创作年代及创作的背景、创作意图。

歌剧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是一个单三部的曲式,是主人公小芹的唱段。“这个选段主要讲述的是年轻姑娘小芹盼望见到去县里开会的小二黑,在村外抒发的对小二黑一片真情的内心独白”。歌剧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了解了歌曲的主要思想基调后,我们再具体地从歌曲的内容上来分析演唱时的情感处理。

歌曲第一部分:“清粼粼的水来,蓝(格)滢滢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是通过对村外景物的描写,也是小芹当天心情的写照,侧面描述了小芹的愉悦心情。演唱时就要把握好这一要素,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我前晌也盼,后晌也盼,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背着俺的爹娘来洗衣衫。”这一句描写了小芹焦急地等待小二黑的急切心情,演唱时要拿捏好歌曲的情感,要表现出小芹的焦急和可爱。

歌曲第二部分:“你去开会那一天,乡亲们送你到村外边;有心想跟你说呀说上那几句话,人多眼杂,人多眼杂我没敢上前,没敢上前。”这部分歌词虽然只有一句,但是把小二黑走的那天小芹的心思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歌词的重复,歌曲节奏多为后十六分音符,歌曲就显得舒缓下来,把小芹“害羞”的情态描写了出来,表现了小芹纯洁、可爱的形象。

歌曲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都有相当鲜明的对比,速度明显加快,情绪也随之激动起来。第三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小芹做梦的内容,她梦到二黑哥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他是一个好青年。所以,在演唱时要把小芹的兴奋和自豪的心理表现出来。在演唱时要鼓励自己,使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被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感动。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更多的情感回忆,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四、结语

总之,在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时,不仅要运用“正确”的气息把歌曲照曲谱唱出来,而且要注意歌曲演唱中的咬字吐字、声音音色和情感处理。只有做到正确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在听懂歌词的同时,更多地领会歌曲意境和内容;只有正确把握住了歌曲角色的形象,运用恰当的音色演绎歌曲中的人物形象,才能让听众更加投入到角色中;只有通过对歌曲的背景和意义作了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挖掘出歌曲的内涵,让自己融入到歌曲中,从而获得“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这样听众才能受其情绪的感染,和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1]王丽.谈歌唱的发声与咬字吐字[J].科学之友(B)版,2007,(3):147-149.

[2]刘蓉惠.歌唱中的汉语语言的处理方法[J].中国音乐学,2007,(1):159-164.

第6篇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意 火花

人才,缺乏创意,最终也只能是个庸才。我们这个时代,无疑是一个开拓性的时代,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是一个大创意才能满足它的需要的时代。时常教导孩子们要创意生活、创新学习,蓦然回首,才发现,孩子们有的是新奇的点子,有的是对学习的突发奇想,真真是创意无限。在一次次被这些“爱捣鼓”的“表现王”感动的同时,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迸发出了许多有趣的火花。

一、循循而善诱,创意当自发

有人评价我:你是个很有亲和力的老师。对于这一点,我很认同,并且认为“亲和力”是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课堂上,我愿意为成就“高徒”而甘当“严师”;在课下,我更愿意为成就共同的“战斗情谊”而成为学生的“心灵挚友”。我始终认为,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教会学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我们的责任,此外,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是责无旁贷。

火花一,从高一开始,我一直坚持在语文课前给孩子们做一个“三分钟课前口练”,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他们能够把握这样的“上台”机会,努力做到以后上台不打哆嗦了,口齿愈加清晰了,能自如表达自己的意愿了,能把最优秀的自己表现出来了等等。一开始,大部分孩子肯定都是很紧张的,他们大都只能是抱着材料上来,头埋书本,哆哆嗦嗦口齿不清不分顿挫地给它读完了事。在每次口练结束之后,我会利用有限的时间,简单给他们做一个点评,直接点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并清楚地告诉他们:这个时代,学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极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才是最终能取得成功的人,年轻就应该“爱表现”。我还不只一次地在课上或是在课下告诉他们,我个人有很强的表现欲,我做人的目标就是让人们记住我。如果你因为不敢表现或是不善于表现而错失良机的话,那么你将悔不当初。看来孩子们是相当受教的,这个学期的“课前口练”就经常出现令我眼睛耳朵都为之一亮的事件。高二7班无疑是高二年段的佼佼者,他们班的气氛,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活跃,在他们的语文课上,我可以完全放松下来,尽情地畅所欲言,把我所知道的知识倾囊相授,七班有三个“活宝”级人物:擅长画画,创意无限,模仿能力超绝的如川;思维敏捷,为人幽默,才情洋溢的小唐;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甘当配角,却不掩锋芒的耀翔。他们三,个顶个地能表现,我也很愿意给他们足够的展现自我的空间。语文课堂无疑成为了这样一个绝好的舞台。

二、耳濡而目染,风范必自成

还有人评价我:你的个人风格很明显。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这个社会太多同样机器复制出的模子,却少了愿意成就个人风格、彰显个人魅力的精神。我认为,我的风格是正面的、是积极的、是向上的、是活泼的。我渴望用我的乐观的心态去感染这些敏感多思的孩子们,青春的光彩就应该在活泼开朗的岁月中绽放。在课堂上,我要把我所欣赏的文学通过感性的语言和生动的表现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先是成为我的拥护者,再吸收自身的特点,成就个人的学习风格。

火花二,说完高二7班,下面来说说高二8班。再一次,我要表达一下,能够成为这两个文科班的任课老师是我的荣幸,能够不断接收他们给我带来的惊喜,也是我的心脏的荣幸。高二8班有一个“才女”――“婉约派”代表人物――叶秀灯同学。在语文课上,她总是张着她那双慧黠的大眼睛,眼睛里闪现着学识和智慧的光辉;她的课桌上常常让你能够发现惊奇。她真是个神奇的女孩子,对文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作文或日记中表达真实并且唯美的自我。她也是8班看齐的榜样似的人物,因为她的博学,因为她的优雅,也因为她的勤奋。我还在课上对其他的孩子们这样说:我希望,叶秀灯给大家起个好头,她的学识和涵养,她的激情和为梦想努力的热情能够鼓舞更多的同学为自己的理想勇敢而战!

三、多思于生活,灵感自无限

更有人评价我:你的点子很丰富。对于这一点,我感慨良多。我认为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生活中总是有这些那些新奇的闪光点等待有心人士去发现。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埋头于书本和教参,更应该把敏感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发现并提取对于教学有帮助的重要信息。那些精彩的“脱口秀”,可以成为课堂导入的借鉴;那些分分新鲜出炉的新闻,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提炼;那些感性而智慧的生活随笔,哪怕只是路人随性的只言片语,都能成为心灵的启发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知识因源于生活而充实,因应用于生活而圆满。

第7篇

一、我国母语发音与美声唱法融合

美声唱法至传入我国以来,一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科学的发声方法,美声唱法成为了衡量各国声乐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而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一直被错误地认为重声不重字。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出现用模糊的发音方式来进行美声唱法的教学,认为美声唱法就是含糊其词,甚至在表演过程中故意夸大美声唱法的发音。事实上,这是对美声唱法的歪曲和误解,美声唱法同我国传统音乐一样,注重发音的标准以及咬字、吐字,对歌唱者的发音的准确、清晰以及生动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我国声乐的传统发音注重字正腔圆,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出了“五音”“四呼”“十三辙”咬字发声规律,讲究出声、归韵、字头、字尾、起声、过腔、收声的技巧等。以字音来确定发音的位置。

做到字与声的完美结合,根据我们传统音乐发音规律以及技巧的掌握,结合美声唱法的在呼吸方面的要求和技巧,打开喉咙,追求声音的立体感和整体性,将人体作为整个发音的乐器来进行训练和把握,演唱时要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的演绎中,使发音准确,声音厚实而响亮,圆润而又不失雄厚,使声乐艺术的魅力得以展现。我国母语的发音注重以字行腔,以情代声。因此,我们在发音的过程中要做到清晰有韧性,在日常做好基本功的训练和掌握,将语言和声音以及技能有机结合。

二、我国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有机融合

纵观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孜孜不倦地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大量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也产生了形式各异的演唱方式。最早的民歌演唱注重原生态的演唱,运用纯真声,使人们感悟最真实自然的表演方式,而后北方出现了在高音区则运用了假嗓(民间称小嗓)演唱的方式,注重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强烈的地方民族风格得以展现,但这种纯真的演唱方式往往由于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柔美圆润。随着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我国民族唱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部分民族声乐教学在吸收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

随之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剧如《柯山红日》《小二黑结婚》《红湖赤卫队》《刘三姐》《刘胡兰》《海霞》《草原之歌》《红珊瑚》《江姐》等经典作品的问世,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总之,将美声唱法置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境域下,使其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文化语境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于西方音乐文化形式进行整合时,要以我们民族音乐文化语境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音乐文化为己所用。

作者:马璠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第8篇

横向

一、安徒生的一部童话,后被迪士尼公司拍成3D动画电影《冰雪奇缘》。

二、实的一部小说,讲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三、中国第二大岛。

四、汉代皇帝刘彻的庙号。

五、成语,形容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六、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节气表示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

七、现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福贵》等。

八、柳宗元诗《江雪 》中“孤舟蓑笠翁”后一句。

九、2005年《超级女声》主题歌,由张含韵首唱,最近由TFboys翻唱。

十、商代的一个方国,位于今天的冀东和辽西一带,该国最有名的人物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十一、成语,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十二、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主人公是小燕子和紫薇。

纵向

1.一部元杂剧,叙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2.成语故事“滥竽充数”里的主人公。

3.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交汇处的一个岛国,首都是雷克雅未克。

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重要作品之一,书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展现了一个想象中的完美优越的城邦。

5.读了一本书后,表达自己的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的文章。

6.指对自己有大恩情的人。

7.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

8.指一个人演唱歌曲的形式。

9.越出常规,超出范围,形容言语行动与众不同。

10.《三国演义》中刘备托孤的地方,位于现重庆市境内。

11.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中的第一句,其诗的最后一句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12.成语,指伪装被彻底揭开,本来面目完全暴露。

左脑风暴

最近,周先生所在小区接连发生自行车被盗案件。周先生提高了警惕,打算用一条铁链锁住车子,但他只找到了5条很短的链子,每一条短链都是由三个链环连接而成的,只有把这5条短链全部连接起来,才能派上用场。不过连接起来比较麻烦,必须先将链环切断,再把它们连接起来。最初,周先生决定切断其中的4条,然后连成一条链子,但是他很快想出了只需切断三个链环就能连接整条链子的好办法。

周先生到底是怎样连接链子的呢?

将数字1~9填入九宫格,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宫内的数字不能重复。

图形前线

你离开海滩走向一个安全的洞穴,但你必须确保正确的路线,如果选择错误,那你将成为鲨鱼的美餐哦!

脑筋急转弯

1. 乌龟和兔子比赛竞走,哪个能取胜?

第9篇

可自1976年逝世后的三十多年以来,在一些期刊上发表了对马可的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理论、戏曲音乐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虽然他们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研究的成果观点,却拓宽了今后对马可研究的思路和视野。这不仅加快了我们对马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研究的进程,而且促进了对马可音乐思想层面研究的提升。本文将回顾与梳理马可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及戏曲音乐改革领域的资料,以及马可逝世后的三十多年来,我国音乐工作者对马可音乐研究的基础上,反思和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马可音乐思想研究能继续深入而有效地开展。关于马可音乐创作历程已有前人文章,本文不再赘述。

一、马可音乐思想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马可音乐创作思想的研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马可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对马可音乐创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清马可在不同阶段创作思想特点和脉络,而且也是分析和研究马可音乐创作思想理论形成的基础。对此,音乐界学者们进行了以马可音乐创作思想为核心的学术研究。

1984年,冯光钰撰写的文章《马可的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一文,文中从创作理论方面总结了马可音乐创作的特点:“根据艺术地反映生活的需要,选取民间音调素材,进行加工、创新和发展。”①21世纪以来,研究马可音乐创作的文章大多都是围绕马可的音乐观点写作的。譬如《马可戏曲音乐改革综述》②、《略论马可的音乐观――写在马可逝世30周年之际》③、《为人民大众的歌――马可的歌曲创作观》④等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从音乐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了马可在戏曲音乐改革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指导贡献,以及围绕马可的音乐作品,研究马可的音乐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深刻表达劳动群众思想感情的民族音乐语言的论述。

(二)马可音乐贡献的研究:基于传统,勇于创新

马可依靠着对党的革命事业和艺术事业的巨大热情,依靠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专业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他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以及在戏曲音乐的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在歌曲创作和戏剧音乐创作上,马可是一位基于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理念、又敢于大胆创新的音乐家,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阐述马可音乐贡献的研究文章,笔者在音乐期刊上和网络中查阅到有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对马可的音乐成就进行研究。汪毓和的文章《为人民的事业贡献终身――纪念马可逝世二十周年》,文章从马可的生平中,详略得当地从学术角度,阐述了马可创作的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的历史价值,阐述了马可在戏剧音乐创作方面的创新,从延安时期的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白毛女》,到解放后的歌剧《小二黑结婚》等民族音乐创作探索,作者从理论的高度,论述了马可在民族音乐创新能力方面,对推进我国歌剧音乐的戏剧化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⑤马可不仅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方面有贡献,而且还有鲜为人知的贡(责任编辑 荣英涛)

第10篇

扇情者不是煽情者,扇情者是一个对扇子情有独钟的人。扇子曾是中国文人的名片。当年文人雅士出入社交场所,折扇为必带之物,聚会时大家先从玩赏扇子开始,通过扇面的精美、扇画的精致、扇骨的精到、扇套的精巧,来表明各自的身份。从这个意义来看,扇子近乎面子了。

黄沂海,典型的上海男人,白白净净的面皮,戴一副金丝边眼镜,全身穿得挺挺刮刮,皮鞋擦得清清爽爽,整天笑眯眯的,比书桌上那尊弥勒佛还要开心。

黄家书房叫“扇有善报”斋,主角不是书,是各种扇子,平时一把一把摊开来,比书占地方多了。好在收起来又比那些大部头大砖头容易得多:一旦赏完乐完,主人就把它们统统塞进行李箱:扇骨、扇面、扇套,三位一体放放好――“呼哧”一声,拉链一拉,谁也不知道这个貌似平常的行李箱到底值多少钞票;还有一些单独的扇面则被安放在书桌右手边的抽屉里――不能说胡乱,因为主人对每把扇子的方位都清清楚楚。

黄沂海新近出了本《扇有善报》,说尽自己和扇子的故事。黄沂海诚恳地说自己还是“小学生”,并检讨以前爱好太多,连小人书都收。后来觉得扇子好藏、好看又好玩,“扇有善报”还能讨个好口彩,于是专一起来,只对扇子抛洒爱。他说自己收藏的第一幅扇面是贺友直先生的“小二黑结婚”,因为从小就爱看贺先生的漫画,所以这第一回藏得既开心又有纪念意义。至于价钱:“够买四五台空调的!”

为什么会对擅自情有独钟呢?黄沂海给自己编了个小段:“扇子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扇中来,收获特别多。”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四大古典名著里就有关于扇子的描写:《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楼梦》里有晴雯撕扇的情节,《水浒传》里蒋门神驱暑赶蝇的蒲扇,《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手中微摇的羽扇……

于是黄沂海爱扇藏扇,为扇痴狂。以至于《扇有善报》就成为一本他收藏扇面的图文集。他将收藏扇面归结为三大好处:好藏、好看、好玩。先说好藏:扇子体积小,折扇收拢后仅尺把之长,故有“怀袖雅物”之美称。不像收藏明清红木家具,或是四屏条八屏条字画,家里无处安身。他集藏的百来把扇子,一个拉杆箱足矣,藏而不露,委婉涵蓄,非常符合主人的性情;再说好看:扇面艺术源远流长,方寸之间蕴含着大千世界。在扇面上挥毫,难度极大,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曾将扇书比作美女在瓦砾上跳舞。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形式特殊,要求画家必得精心构思,巧妙布局,使扇面疏密聚散有序,“长河无点墨,似见笔纵横”,视觉上有延伸感和想象力;最后说好玩:扇子赏玩最方便,不管是一人独处,还是邀三两知己,烹一壶新茶,展一柄折扇,可关注笔墨,可赏析意境,可检弄扇骨,可把玩扇囊,情景交融,心灵相通,不再讲究谁人职位大小,亦忘却窗外的阴晴雨雪。“好吃不如饺子,好玩不如扇子”啊!

当下电风扇退避三舍,空调遮天蔽日,执扇纳凉难得一见。扇子本是生风物,一不留神,与书画结缘,成了文化的载体。艺术大师吴冠中说得精辟:“扇子送凉,不意成艺”。好扇无好画,恰如好马无好鞍,成艺之扇的审美价值,远超其实用价值。收藏界有“一把好扇四尺画”的说法,扇面虽小,天地无限,价值空间很大。不过,黄沂海藏扇作,不看重作者是否有名头,价值能否起蓬头,更在乎扇子是否有说头,这个“说头”,就是每把扇子都要有故事可说。因而,这一年多来,他忙里偷闲,以扇会友,集藏了一百五十余幅扇面,其间既有名声赫赫的书画大家,也有初出茅庐的丹青后生,并用尽可能风趣的笔调,记成扇缘扇事,以飨同好。日后,他的藏扇价值若能扶摇直上,自然春风满面,即便无甚回报,这“故事”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呐。他的“扇有善报”,善在过程,善在心情,扇情者,善在扇中。

罗素说过,“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赖以支撑生活的主要兴趣之外,必会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藏扇也是其一。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歌剧;声乐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38-02

在民族歌剧当中,声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通过声乐来表达出歌剧的一些思想感情和诉求,同时还要以民族歌剧为基点,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事实证明,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通性,二者早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基于民族歌剧分析民族声乐的变化,不仅可以拓展民族声乐的发展,同时对我国的艺术发展,也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基于民族歌剧分析民族声乐的变化。

一、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的相同点

对于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来说,在某些范围内,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因此我们才能够基于民族歌剧来分析民族声乐的变化。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都存在一个固有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将民族的相关元素、文化等发挥出来,让世界看到东方民族的神秘与美丽。另一方面,很多地区的民族声乐与民族音乐都在不断地发展,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体系。

(一)歌词内容相同

民族歌剧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主要是通过舞台演出来表现,但是民族声乐则是利用深厚的唱功和一些不同形式的音符表现出来。表面上,二者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但是在实际的发展当中,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的歌词是一样的。比方说我们熟知的《刘三姐》《南泥湾》等等,都可以通过歌剧和声乐两种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二者相同的地方之一就在于歌词内容相同。另一方面,由于歌词内容相同,因此大部分的思想感情和诉求基本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异,类似于《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系列的歌剧和声乐作品,都表达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由此可见,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具有高度相同性。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才能更加了解民族声乐。

(二)音乐基础相同

对于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来说,二者的发展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好像是“孪生兄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具有了高度相同的音乐基础。从民族歌剧的角度来说,音乐是一个核心的要素,人们在欣赏歌剧的时候,不仅仅会看到舞台上的表演,同时也会用心倾听舞台后的音乐,在强力的撞击节奏下,让自己充分地感受艺术。从民族声乐的角度来说,它能够通过较为纯粹的声乐形式,将思想感情、诉求以及一些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不同的音符上面,通过不同敲打的配合,让人们一边陶醉在音乐的美秒之中,一边感受文化的冲击。比方说,我国著名的歌剧《白毛女》就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青阳传》为基础的;还有《王贵与李香香》是以山西民歌《信天游》为基础的,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民族声乐与民族歌剧具有高度相同的音乐基础。

(三)演唱风格相同

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同的方面有很多,除了上述的方面相同之外,二者的演唱风格也有高度的相同处。对于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来说,二者都非常讲究字正腔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演唱风格都不一样,加上舞台表现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做到字正腔圆。但是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的魅力就在于此,通过不同的人来表演和演奏,都能够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其次,二者比较讲究声情并茂、韵味醇厚。相对于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都在高度强调声情并茂、韵味醇厚。从一般的角度来说,当一场民族歌剧或者民族声乐结束以后,多数的人不会立刻离去,因为他们还沉浸在歌剧与音乐的魅力之中。这就是声情并茂、韵味醇厚的效果。第三,二者都是秀丽柔美、淳朴自然的。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发展,原因之一在于这两种艺术方式都在利用最淳朴的方式去表达。虽然在演奏之前会进行一定的加工,但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亲近自然的纯粹感受,没有丝毫的杂念。在这个方面,二者是高度相同的。

二、郭兰英与民族歌剧

基于民族歌剧分析民族声乐的变化,要想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就不得不提到“郭兰英”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名字。郭兰英自从在1984年首次在《白毛女》中成功扮演“喜儿”形象之后,开始了漫长的“改戏从歌”的路程。之后的一些成功作品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方说《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等,这些作品都能够充分说明民族声乐以民族歌剧为基点在不断变化着,原有的一些瑕疵也在逐渐地改变。虽然在唱功等方面更加深厚,方式方法上也更加健全,但是原有的那份纯真与古朴气息却没有消失,依然萦绕在我们的周围。

(一)“戏歌唱法”初步形成

相对于一般的唱法来说,戏歌唱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这种唱法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民歌的亲切和自然的感觉,同时将吸取的韵味有效地融入进去,让人们对民族声乐有了新的理解。当时是我国的特殊时期,戏歌唱法可以是一种空前的创新。民族声乐长久以来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发展,即使民族声乐与民族歌剧有很多的相同点,但是二者毕竟属于两个领域,所以还是有严格区别的。郭兰英的这种创新,打破了多种界限,并且在很多的方面为民族唱法演唱中国歌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民族音乐曲折发展

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它不仅仅要有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要拥有一个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自成一派,同时允许融合一些相同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声乐的发展异常艰难。专业领域当中分成了众多的派别,每一派都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拥有很强的支点。在非专业领域,很多人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是大部分的观点并没有实践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阻力。综合来看,民族声乐的发展是非常曲折的。比方说《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从秧歌剧发展而来的歌剧,演唱上基本采用的是“大本嗓”的方式,要想让其转化为戏歌唱法是非常困难的。

(三)“洋为中用”

对于我国的民族歌剧来说,根本没有办法离开民族声乐独立发展。当提出“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以后,众多的艺术家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对于“洋为中用”来说,我们需要对其持有肯定的态度。首先,这种指导思想将民族声乐从混乱局面剥离出来,避免了恶性循环的发展。其次,部分观点和方法不符合“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因此遭到了淘汰。第三,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后,结合原有的优势、特点,利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民族声乐终于形成了自有的一套演奏方式,而且在唱法上也得到了革新,音调和音符也发生了变化,戏歌唱法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肯定,从而奠定了郭兰英的历史地位。

三、与民族歌剧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每一个时期都拥有自己的成就和特点。在郭兰英之后,又为中国的民族声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所处的时代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新思维的不断涌入,既给民族声乐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如果能够利用好新涌入的元素,势必帮助民族声乐获得一个较大的发展,但是如果利用不好就会影响原来的成果。

(一)大面积革新

当我国的社会与国际接轨以后,很多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和加强。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民族声乐借助民族歌剧这个跳板,已经成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创作理念、表现方式、声音技巧等一系列的关键部分。在大面积的革新以后,总体所呈现出来的趋势非常积极,而且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变得更加广阔,比方说原来老一代歌唱家唱到g2就显得十分困难,而新一代的民歌歌唱家甚至可以达到c3,假声成分的增加使得声音更趋于统一,中高声区声音转换的痕迹比较少,声音紧张度的区域也随之提高。

(二)深化力度大

拥有较多的优秀作品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在深化民族声乐的时候,其深化力度堪称空前。例如《万里春色满家园》作为歌剧《党的女儿》中深刻揭示田玉梅内心世界的经典性唱段,作曲技法上的创新突破,使该唱段类似西洋大歌剧的咏叹调,具有强烈的戏剧表现力。由此可见,以民族歌剧为基础,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虽然具有较多的困难,但是很多的方面都得到了革新,而且能够呈现给观众更多的东西。我国的民族声乐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会有一个更大的建树。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其成就是不可小觑的。未来的努力需要不断地结合国情,将思想感情和具体演奏技术上的难度克服,帮助民族声乐拥有一个更大的成就。

――――――――――

参考文献:

〔1〕黄涛.浅论民族声乐体系中的戏曲唱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王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丁蜀还.对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的再探讨――以歌剧《白毛女》唱段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0(4).

〔4〕丁子,周源.中国歌剧如何能够再提高一步――首届中国歌剧节专家评委访谈简录[J].歌剧,2012(1).

〔5〕方海燕.第五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展演活动综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1).

〔6〕刘芬芳.现代歌剧作品的大众审美特征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第12篇

关键词: 立马 演变 马上

引言

关于副词“立马”,没有相关专题研究,在研究副词的语法专著中,只是略微提到。《新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立马”为方言中的“立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立马”也解释为“立刻”。李舟、刘正光(2013)提到了“立马”的语法化,但只对“立”做了详尽分析,但是对“立马”的整体演变过程未做细致考察。本文从历时角度出发,详细描写“立马”的演变过程,进而将其和“马上”比较,旨在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1.“立马”的历时考察

1.1“立”、“马”的本义考察

《说文解字》:中“立”是“一人正面立地之行”。首次出现在周朝的《山海经》。

(1)蛇巫之山,上有人操二东向立。(《山海经》)

(2)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山海经》)

例(1)是“在蛇巫的山上有人拿着子面向东方站立”。例(2)是“开明兽在昆仑山上面向东站立着”。

马的意义没变,解释是仍是一种哺乳动物,主要用作代替人们步行或是运输重物的交通工具。

1.2“立马”的历时考察

1.2.1“立马”充当谓语。

“立马”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动宾词组,“停马、驻马”之义。

(3)比投不释,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礼记》)

例(3)意思是:正爵就要走了,请你们为胜利的一方停马。“立马”用做谓语。

1.2.2与其他动词连用。

到了唐代,“立马”开始与其他动词连用,仍是动宾词组,意义不变。

(4)汰沙好平白,立马印青字。(《李贺诗全集》)

(5)红尘纷扰间,立马看南山。(《全唐诗》)

我们发现“立马”后面出现“印”、“看”、“望”等动词,意思是“某人停下马来去做某事”。整个句子的中心意思转向了“立马”之后的动词,“立马”演变成了做某事的前提条件,即做某事的方式或手段。

1.2.3“立马”由动词向副词转变。

随着“立马”的使用,句法功能发生很大变化,由动宾词组变为动词。到了宋元时期,“立马”与其后动词之间出现“以”、“而”等,表明它和其后动词地位出现了不平衡,它开始成为后面动词的修饰词,表示其后动作的一种方式。

(6)户讶其异于常犬,因立马以望。(《宣室志》)

(7)维翰行,遇李崧,立马而语。(《新五代史》)

1.2.4副词“立马”

随着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立马”短语和动词的用法越来越少,到了现代“立马”开始作为副词的用法逐渐定型。修饰动词,在句中作状语。意义为“立刻”。

(8)当晚,房东又一次冲我和吴强叫嚷:“明天再不交房租,你们立马给我搬走!”(《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8)中“立马”修饰“搬走”。

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立马”的演变过程如下:首先,在战国时期,“立马”是动宾短语,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停马、驻马”。到了唐代,“立马”开始和其他动词连用,共用一个主语,表示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发生,“立”、“马”之间的界限开始消失,向一个动词转变。意义不变。后来“立马”和其后的动词之间出现了连词“以”、“而”等,说明“立马”具有了修饰功能,“立马”由动词向副词过渡,意义不变。到了现代“立马”的副词用法得以固定,表示“立刻”。

2.“立马“和”马上“的异同

2.1两词共性之处

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表示时间较为短促且出现极快。

(9)吴月琴马上开腔了(《平凡的世界》)

(10)“老K”抓住机会,立马办了一家“知青回顾饭店”,专门经营棒子面窝窝头,玉米糁子稀饭。(《1994年报刊精选》)

2.2两词的个性之处

2.2.1“立马”表示某一件事情眼前就将发生,而“马上”不可以。

(11)“你哥一回家,你就马上再回学校来念书!”他父亲对他说。(《平凡的世界》)

(12)他立马站起身说:“我不要这个,不要这个!”那小姐却搂着他不松手。(《故事会》)

3.2.2“立马”只能放在主语后,而“马上”前后都可以。

(13)我在陈述他过去对我的不满。他立马纠正:不是的,不是幼稚可笑!分别时拉手又拉手。(《作家文摘》)

(14)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二黑结婚》)

结语

我们分析了“好在”的历时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它的词汇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它最初是动宾短语,与其他动词连用之后,功能发生了变化,最后成为副词。之后我们将其和“马上”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不仅形近而且用法类似,对其辨析有助于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舟,刘正光.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立即”、“立马”和“立刻”的语法化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