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巨人的花园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呢?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互动对话中以及熟读成诵中点燃激情,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一、在情境创设中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法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就像一条导火索,能够一下子引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它将点燃整个课堂的生命火把,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这几句话,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我先给学生播放录像。在录像中出现了两组对比强烈的画面:一个画面是孩子们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花园中快乐地玩耍,不时地传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另一个画面是花园中白雪皑皑、狂风呼啸,到处显出一片死气沉沉……随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呢?这样,有了这个教学情境的呈现,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感悟也就更为深刻了。
二、在自主探究中点燃学生的激情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如教学《猫》这篇课文,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你从课文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产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及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在互动对话中展示学生的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相关内容及问题展开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互动对话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生命幸福成长的过程,让学生的激情喷涌而出。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在感悟到“中华不振”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怀和远大抱负,使学生与少年的爱国情感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围绕如下问题进行了互动对话:(1)少年是从哪些事情中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2)少年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妇女受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少年会想些什么呢?(3)假如你当时就在少年的身边,当听到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时,你有什么感想?通过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对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少年的爱国情怀的感动,也会产生立志报国的冲动与想法。
四、在熟读成诵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2)出示课件,播放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欣赏课件,出示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3)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教师范读一边在脑中想象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促使学生进入文本内容所描述的意境之中;(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5)让学生背诵课文。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进行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语文课堂教学是富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师要饱含深情地投入教学,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语文学习,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富有激情的风采。
(作者单位 福建省诏安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同时,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网络信息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而探究与发现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服务呢?笔者谈了几点经验。
一、巧借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这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予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问题的趣味性、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小兴安岭的美景,播放与文章相关的音乐,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领略小兴安岭的美景。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也对小兴安岭充满了向往,学习兴趣自然更浓厚了。
二、巧借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与发现学习中,学生是认知主体。创设情境后,教师有必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空间,引导他们参与到轻松愉快的探究活动中。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先让每位学生自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提出疑问:“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变化?”笔者让学生根据提示先自主探究,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巨人回来之前花园的样子,以及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样子。通过前后对比,学生能发现巨人情绪的变化,从中引出“快乐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主题。又如在教学《杂交水稻之父》时,笔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事迹。待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笔者再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學习的快乐,从而有信心更深入地探究学习主题。
三、巧借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适应教育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生字“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
体演示“车”由甲骨文—金文—小篆
—简化汉字的全过程。在演示中,教师可以讲解:“最初的车字很像车厢、车轮、辕轭齐全的车,简化之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车’。”通过呈现生字的演变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汉字识记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计动感画面,以课堂游戏的形式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四、巧借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生写作时“知其物却言之无物”的困惑。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其他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讲评与修改,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并由此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继而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写作的难点。
五、巧借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学生无法体验社会实践时,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最鲜活的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如在教学《夸夸我的家乡》时,笔者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茶文化。然后,笔者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安溪观音茶文化寻踪”活动。
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启发探究
首先,由师生共同研讨,确定活动主题,即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过程,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动态。然后,学生分小组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选择研究茶文化的方法。
2.第二阶段:深入调查,实践探究
第一,查阅资料。每位学生都积极行动,利用多媒体查找有关茶文化的资料,或者去书店寻找茶文化的书籍,了解茶文化。
第二,社会调查。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请教当地茶王,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参观安溪茶叶大观园,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近茶叶,了解茶叶。
第三,聆听茶事。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茶仙陆羽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查找赞美茶的美文佳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茶叶的了解。
3.第三阶段:资料整合,交流汇报
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对茶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进行初步总结,统计搜集的各种信息。然后,学生按照自愿成组的原则,分小组研究茶叶制作工艺、茶诗、茶画等,最后以各种形式汇报各组的收获。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1.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 式词语。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回顾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进行片段修改,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教师制作复习课件,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巩固字词练习
(一)字词过关
1.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读准生字,读对词语。
(2)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完成复习单1、2小题,并校对。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脸颊(jiā jiá) 铁锹(qiāo qiū) 树杈(chà chā)
一副(fú fù) 彼此(pǐ bǐ) 拽住(zhuàn zhuài)
(2)看拼音,写词语。
fù gài chāi chú lóng dōng níng shì
( ) ( ) ( ) ( )
fá mù lěng kù gào shì pái
( ) ( ) ( )
cǎo cuì huā kāi
( )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词语运用
1.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联系童话人物,用好这些词语。
3.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并选择一个造句,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同桌互相评价,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创设语境,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理解童话特点
1.围绕自主复习单,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并说说理由。
童话人物 喜欢理由 星级
巨人
智慧女儿
鸟儿
小木偶
2.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围绕童话人物,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再次出示童话故事,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童话故事 启示
《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
《去年的树》
《小木偶的故事》
5.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②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③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以童话人物为线索,进行小组合作,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互相评价
1.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填写表格。
2.对照童话特点,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语句通顺( ) 好词佳句( )
想象丰富( ) 情节精彩( ) 有所启示( )
3.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伙伴评价,教师点评。
修改1: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曾几何时,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像一阵疾风迅速刮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讨融合了执教者多年的经验与智慧,经过了反复的实践与检验,确实有可以学习借鉴推广的价值,尤其是为很多苦于找不到教学“诀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操作起来简单易学,容易上手。但是,我们也无奈地发现,无论是哪种风格的作家作品,无论是哪一位老师执教,在一个教师群体中,大家逐渐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人,最后都统一在同一种教学模式的令旗之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似乎成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标志了。于是乎,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也不管时间是否允许,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能适应所有教材篇目、所有老师,成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万能钥匙”吗?
我们看到有些模式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却缺乏了深入涵泳、品味文本的余地,除了个别优秀学生的展示,更多的学生成了看客。课件繁杂,老师却不范读,不板书,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有时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时,学生却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的课堂似乎被略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于漪老师说过:“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特别复杂,怎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呢?现在提的什么派什么派,也许都不正确。可以说,建国50年来根本就没有形成什么真正的语文流派。当年《文汇报》刊文要提于漪是情感派,我马上表示反对。流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必须在相当范围相当数量的人们认可参与。”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中也说道:“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由此可见,作为尤其讲求艺术、复杂多变、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应该与具体的教材内容、学生、老师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二、“本色语文”的实践观摩与教后反思
日前,本系语文教研室开展了高级职称教师示范观摩课活动,笔者观摩并参与了本次活动的整个过程,受益良多。尽管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带着欣赏学习而非批判挑剔的眼光去看,每一节课或多或少难免有不足,却都有它的闪光点及可取之处。
石高峰老师执教的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尽管诗歌本身篇幅短小,但石老师把自己对诗歌理论独特的研究与感悟,巧妙地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和旁征博引的例子融合进诗歌的赏析中,让学生在直观感性的会心一笑中真切感受到诗歌独特的魅力,提升了审美情趣、陶冶了诗意人生。
盛斌老师执教的余秋雨的《三峡》,则重在感悟余秋雨散文与传统散文的不同之处,结合文中引用的余光中的《寻李白》,分析比较余秋雨文化散文与传统散文写法上的不同,盛老师慷慨激昂,联系当前的南海争议,反思历史,显示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最终自然而然引出结论“只有健全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蒋长兰老师执教的蒙田的随笔《热爱生命》,由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颁奖词导入,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将文中提到的“糊涂人”与“哲人”进行比较,进而引出“怎样活?”的思考,要乐于生,就应该增加生命的分量,让生命丰盈饱满。怎样增加生命的分量?就应该关心生活、抓紧时间,让我们的生命充实,有价值、有意义。并自然引出随笔的特点:信手拈来、任意挥洒、意到笔随、结构松散。蒋老师的语言干净利落,思维缜密,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理性思考的魅力。
谢东老师讲的《中国古代的天干和地支》,结合十二生肖的由来,天干地支的用途及在古典文献中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倪丽霞老师执教的《宝玉挨打》则发挥了她一向细腻温婉的特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将贾政为何会由最初的平静到最后的勃然大怒,筛选信息,由表及里,层层剖析,从读者感性的角度去解读作者隐秘的意图,淡化了政治的解读,感受出人物鲜活的情感。
郑雅匀老师执教的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则由对家乡的思念开始,将充满异域风味的法式长面包、普罗旺斯的浪漫之旅与贫瘠脏乱、甚至是令人失望的中国湖南乡下进行对比,凸显出小女儿家细腻的思乡情怀。
观摩六位老师的课,似乎是品尝到了六种不同风味的美食,各具特色,别具风味。就六位老师执教的不同课堂来说,无疑发挥了他们自身在某一领域的长处,体现出自身教学语文的“本色”特点,有的诙谐幽默,有的严肃理性,有的细腻温婉,各有其特点,当然由于自身在某些知识领域的不足,还存在知识的短板与盲区,有的理性有余,动态不足;有的细腻有余,思考却缺乏深度……如能在发挥自身本色特点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采他山之石”,多实践、多磨炼,无疑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个性。
三、“个性语文”的独特魅力与孜孜以求
课堂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只有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活中求变、变中求新,语文教师永远充满着一股不断汲取新知识的学习热情、不断更新新观念的生机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会千姿百态、各具个性。
正如西方几所名牌大学的校训,真正体现了他们“因个性而精彩”的独特魅力。哈佛大学的校训有口皆碑――以亚里士多德为友,以柏拉图为友,但更要以真理为友;耶鲁大学鼓励学生追求“光明与真知”;普林斯顿大学把“富有想象力”作为培养目标;斯坦福大学在学生心里培植的信念是“呼唤未来”。在英国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牛津大学,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们所崇尚的“牛脾气”,有人说这是一种高贵的固执和固执的高贵,因为牛津和其他平民化的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总是毫不含糊地表明――我排斥普通人。牛津也许是惟一的既看重才华又看重气度的大学,也是惟一以没有气度作为理由拒绝学生的大学,这一点我们从雪莱和撒切尔夫人身上也许就能领略一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已经走过十余个年头,当中不乏对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活教学法、多媒体辅导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质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期望通过对这三种教学方法的分析,就小学语文教学品质的提高进行深入研究。
一、生活教学法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语文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生活化教育的研究,采用生活教学法,建立语文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导入新知,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
以修辞格知识当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讲解为例。为了加强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认知,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八月十五的月亮真圆啊,圆得像一轮挂在天空当中的玉盘。月亮和盘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哪怕是小学生,他们也不会感到陌生。借用这两个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修辞格知识,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化教育这一主张,同时化繁为简,加深了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经验毕竟有限,这就导致他们在理解一些概念的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采用生活教学法,正是为了解决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这一问题。通过在课本知识与生活之间架构桥梁,帮助学生与语文建立亲密联系,降低理解课本知识的难度,教师再开展课堂教学活动,W生就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二、多媒体教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班班通、电子书包、电子白板技术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巨大便利。教师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以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间休息时间,跟学生玩一次“听音频、猜名字”的游戏:多媒体随机播放树叶飘动、蟋蟀振动翅膀、大雁鸣叫、谷粒绽开等声音,学生进行抢答,比一比,谁猜的最多。《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歌,小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一组秋的声音,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体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印象,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容量,有助于教学品质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小学生年纪小,注意力易分散,容易被课堂之外的东西吸引。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教学设备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让那些华而不实的课件分散学生注意力。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建议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播放视频、音频或者图片资料,以免课上分散学生注意力,耽误教学进度。
三、故事教学法
瑞典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会区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成人看来无生命的东西,在儿童眼里都是活的、有意识的。”仔细观察专心致志的儿童,你会发现它们常常把周围的世界与想象中的世界艺术般结合起来,并渴望进入这个世界。故事的存在为儿童进入这个世界提供了契机,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故事的魅力是巨大的。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这当中选入了众多优秀故事:早期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经典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巨人的花园等。这些故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着强烈的号
召力。
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故事教学的研究,巧妙利用故事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体意识,促使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时,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本文提到的这三种教学方法,比较典型的还有情境教学法、趣味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等。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有法”,这些教学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分割的关系,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这几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