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燕阅读理解

海燕阅读理解

时间:2023-05-30 10:3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燕阅读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燕阅读理解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初中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有突破,也有困境。鉴于此,笔者在深入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应对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清

阅读理解的题型与课文完全相似,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够,他们只是关注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学生只是根据预定的教学方案追随学习,学生对课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这种讲解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清,阅读的范围仅仅限于课本,而且阅读教学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致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领会能力比较差,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写作能力提不上去,这与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内容相背离。

2、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不论是课本中的文本事例还是语文考试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试题在出题主旨上都是希望读者能通过细心的揣摩和品味,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产生共鸣。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和作品心灵交流的过程,读者与作者以作品为纽带,产生灵魂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读者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大环境和背景,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和事物,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人生思考,聆听作者对人事的感悟和告诫,感悟文章的真义,使灵魂得到洗礼。有的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的主动权,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观显然与时代不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符。这种将学生与文本对立的二元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旁观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

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是受客观教学条件限制产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文学形式见之于客观实际生活上的载体,作者所作的文章都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事实来源,也只有社会阅历丰富,经历多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听课,以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学生远离社会实际活动,缺乏对生活的理解、积累和感悟。因此,将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课堂范围内的教学方法,无疑会导致学生“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4、学生文学素养较低,阅读积淀不足

有数据显示,当今中学生中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初中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又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当前不少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和提高班,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静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是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整堂课都以自己教学为主,留给学生自己体会阅读的时间所剩无几。

三是历来对语文教学的误区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对国语文化的学习,而中学生已经有了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对语文解题技巧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都偏重于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引导并投入到数理化、英语科目的学习之中。

二、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困境的几点对策

1、采用多种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除课本内容外,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又符合课程要求的课本之外的一些阅读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再现文章的情境,以补充学生原有经验的不足。例如朱自清《背影》中那份眷眷的父子深情,《春》对生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等。因此,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浓浓的父子之情。吟诵《海燕》,则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深层含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热情高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2、根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门艺术,模式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多变的,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选择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型:如朗读课、文学欣赏课、活动课、辩论课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内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朗读课、文学欣赏课;面对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的文章时,我们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辩论课。但不管何种课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和激发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

3、精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语文教学要有实效,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做得到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日积月累,没有日常语文知识的积累,不精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堂阅读教学永远都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除新课程规定的初中生必读名著外,还可以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知名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等。

参考文献:

第2篇

1激发兴趣让学生从 “被动”学到“主动”学

传统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以读、说、做为主,教师干巴巴的讲,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晕脑胀,趴在桌上睡觉。而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美妙的音乐,直观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教师带领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在讲《海燕》这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教师讲要如何学习海燕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学生可能会理解作者的意图,但不容易受感染。笔者在上这节课时,运用了课件。展示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不屈的海燕飞翔的画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几个生动的画面配以音乐的伴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让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寓教于乐让学生从“欣赏者”成为

“制作者”乐在其中

在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做好课件,或是选好教学中需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边教学边用。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和老师一起制作课件效果更好,他们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读课文,熟悉课文,掌握课文的内容才能确定制作课件要什么,怎样寻找素材,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自由发言确定最适合的素材,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课件。如朱自清的《春》可以分为几个画面:空旷的草地上瞬间钻出嫩绿的小草,花儿一朵朵开放、小孩子在草地上翻跟斗打滚乐此不疲,细雨飘飘洒洒似牛毛花针。一幅漂亮的春图栩栩如生展现在大家眼前,在播放过程中配着学生的朗读。学生看到自己制作的课件变成如此生动的画面,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在制作课件过程中他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配上教师富有感情的讲解,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3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相得益彰

3.1合理利用多媒体继承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是万万不能丢的,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许多经典散文还是需教师富有情感的讲解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要多读,感受语言的美,体会优美的意境,通过语言交流提高语文修养。不能让教师成为整节课播放幻灯片的机器,学生的新鲜感也不可能保留整节课。只有在教学中遇到难点学生“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即使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也难以理解时可以借助使用多媒体教学。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使用一些课件来辅助,教学避免喧宾夺主,才能利用好课件

3.2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留白”

第3篇

一、指导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呢?

(一)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读

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凡是学生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有目的地观察、比较、思考,并让学生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阅读。同时,教师应大力挖掘数学阅读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可利用早午读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读数学概念、收集的数学故事、数学普及读物、报刊、师生自办数学阅读材料集等,让学生能真实地进行数学阅读,形成阅读数学的大环境。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抓关键字,以“辨”明读。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有“历尽关山未解围”的苦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却显得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大多因为学生没有把数学语言读懂、读透。在阅读中,必须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能凭感觉随意读,造成知识理解错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反复琢磨,细细品读,体会含义。例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品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再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勤思多想,以“疑”导读。数学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指导阅读时,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勤思好问的好习惯。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读完题后,学生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什么是余数。如果只有阅读没有思考,学生只能从表面识记,只会模仿,在解决问题就不会灵活应用,不会创新。所以,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1)为什么叫余数?(2)商是怎么来的?(3)为什么题中只能商这个数,其他数行吗?(4)想一想,余数是怎么求出来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在结合具体分的过程中分析算理,理解了知识,同时也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3.反复比较,以“辨”促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是存在着一定的分辨难度的。为了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清楚概念、规律间的差异与联系,避免计算方法的滥用、误用,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在阅读中甄别,找出联系和区别,对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分数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数量和分率混淆,如一根绳子剪去“xx米”和剪去“几分之几”的理解常常会出现偏差。对于这样相似度较高,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结合相似点,设计“姊妹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强化体验。如:(1)一根绳子长6米,剪掉1/6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6米,剪掉1/6,还剩多少米?如此,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去伪存真,深入理解。

二、结语

总之,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保持一个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进行一定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得他们会读数学书,愿意读数学书,让他们在理解中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作者:王海燕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

第4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个性之美 解读方法

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品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予人的艺术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它与非文学性现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泛化解读,不能异化为考试的工具,而背离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何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从各个层面和不同角度完成解读文学作品的任务,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商榷的一件事。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尝试和比较,认为结合生活体验,寻找个性美点,感悟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和完成文学作品教学任务的较好渠道。

一、寻找语言之美

面对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几十篇文学作品,尤其是选入教材中的优美古诗文,如何让学生阅读、领悟和获益,达到工具性和文学性兼收并得的效果,为师者必须做到匠心独运,不能仅靠简单的翻译和耗时费力的盲目背诵。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具有双重目标,一是语言教育目标,二是文学教育目标,其中语言教育目标是首要目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1]。然而诗的语言又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违反”(摘自俄国诗学家雅各布森的《何谓诗》),呈现出一种不合常理的“非逻辑”特征,由此造成一种语言的疏离与陌生感,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阻断了我们对语言的习惯化感知方式,延长了感知过程,从而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新颖别致,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感。例如,杜甫诗歌“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便是典型的例子,按照一般语言规则这句话不合逻辑,不可理解,但在诗歌中却能达到特殊的表现效果[2]。基于诗的语言表达非常理性且又承载、浓缩作者情感的这一特殊性,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寻找语言美点,让学生咬文嚼字,感“语”悟“文”,入境怡情,内化提升,产生情感共鸣,寻找艺术美感。如教《春夜喜雨》,只要抓住诗眼“喜”来品味,然后抓住关键词“知―发生”、“潜―润”、“俱―重”解读就能让该诗歌的意境在学生的眼前展现。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抓住诗眼“绿”,整首诗的无穷韵味就体现出来了,“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色彩,使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色画笔吹到哪里就把哪里染绿,吹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析马致远的《秋思》小曲,我紧紧抓住“枯、老、昏、古、瘦”这些最能够表现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最能融入作者情感,也最能勾起学生想象的意象之词,与学生一起赏析品味,尤其是“瘦”字,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再结合自身对生活的体验,真正体会到作者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取功名之困苦的无奈心理。

通过对生动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的分析品味,既使学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不枉古人“合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苦心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只有这样,无声的古诗才会有色彩,才会有声响,才会有画面,才会有气息,才会有情味;学生才会记忆,才会喜欢,教师才会实现文学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目标要求。

二、寻找文情之美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其情感人至深,其理益人非深。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深刻体味课文的“情”,领悟课文的“理”,然后在课堂上“情动于中”、“理存于内”,将这种“情”和“理”传导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情与理”。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抓住了“情”让学生感悟作品。

当讲到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处时,教师发现学生一个个木然地听着,阅读课文时,也干巴巴的,似乎找不到感觉。此时我意识到学生刚进初中,知识贫乏,阅历短浅,加之时代隔膜、年龄差异等诸多因素,很难领会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甚至对作者的某些情感不理解,作品与学生有一定距离,而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敬的长者,面对学生的“木然”就需要“导”出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我立即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节奏,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性地描述迎来送往的既平常又感人的画面,勾起了学生心目中所见所闻或者亲身经历的回忆,然后叫个别学生发言,并配以音乐。当整个课堂沉浸在“情”的氛围中的时候,我把学生的情绪带回到作品中。

此时,全班学生满含激情朗读课文,读着读着有几位学生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热泪。可见作品的此情此景完全化为了学生的我情我境,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这里,生活中的“情”接通了作品中的“情”,同时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角色换位,“经历”和还原了作者构思行文的心理操作过程。父亲的爱子深情,儿子泪水中交织的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以及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都从中得到领悟和启发。

当学生被课文的感情打动后,我有意识地激励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进行类比联想,学生由课文中的“背影”很快想到了“妈妈的手”、“爸爸的脸”、“奶奶的眼睛”、“爷爷脸上的皱纹”等典型事例。这样,学生从作品和生活两条渠道受到审美情感的陶冶,领悟了作品内涵。由此可见,文学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贵在一个“动”字。只有教师体味作品时,受到感动,才能有效地触动并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并将这种美不断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有了美的发现和感悟,对作品的阅读就非常容易,达到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三、寻找文理之美

以情感人和以情移人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作品中的特定氛围,除了对作品,包括词汇、句段、节奏、韵律及其包含的情感进行直感的把握,把作品中的可能性空间加以具体化展开外,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需通过视野融合,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填充和改造文本。我在上《海燕》一课时,借助多媒体巧妙地将音乐和影视引入语文课堂。通过播放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和海燕搏击风浪的画面,感受海燕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时以乐观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再将“激切的急板”的乐曲和背影画面配上抒情朗读,情境点拨,让学生在热烈而激奋的乐曲声中,体会海燕搏风击浪,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的到来的信念。再通过学生初读、熟读、精读的过程,诱导学生认识来自社会底层、深知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是如何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以此让学生领悟:作品通过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几个场景,刻画“海燕”这一象征着大志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表现一种坚强无畏、豪情万丈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最富有感染力的是教师示范性配乐背诵重点语段,引发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和思维火花。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入情入境,伴随着乐曲诵读起来,不难发现,幻化在学生周围的不是课堂的你我他,而是海燕搏击风浪的画面。这一情景设计,与其说是对创作者意境的理解,不如说是一种新的创造。课后,当学生再以审美态度欣赏作品时,在他们身上所唤起的不仅是感情,还有感知、认识、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种认识判断能力的培养,不是其他思想道德课所能够代替的。这就验证了文学作品不仅能用感情感染人,还能用感情改变人、提高人。这种方法,将文学作品中的文理抽象性活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东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学作品,更好地提升自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寻找拓展之美

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想象力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教师可以寻找拓宽的空间,譬如提示学生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类比,不同读者之间的类比,作者与生活之间的类比联系起来,重塑作品中的情境,然后设身处地以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生活”在这种情境中,这样就比较容易与作品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如在指导青年教师上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时,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在美读中的想象力和提高体验水平,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后,请学生选代表担任导游,这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的良好开端。果然学生不仅有声有色地运用总说和分说的结构解说了课文,还发挥了丰富的联想,争先恐后地上台当“导游小姐”、“导游先生”,将苏州园林的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生动、形象地介绍给“游客”,使“游客们”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的美景中,真切感受到:无论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更可贵的是导游们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外、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的东西。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作者写完文本时就已产生的,而是在阅读过程中才由读者完成的。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触发学生新颖、独特的见解,教师又展示“山城夜景”图片,让学生介绍“山城夜景”的特色,学生纷纷要求担任导游,创造性地运用课文所学知识,精彩地讲出了“山城夜景”的美及突出特点,这是学生听完前面“导游”的解说由此及彼的生发、联想能力的再次展现,也是学生美读课文,“情”“理”类比――创造美的一次检验。

寻找个性美点,还可以从表现手法着手,或从个性感悟着手。总之,结合学生体验,寻找个性美点,感悟文学作品,是我在教学中最好的尝试。其实从美点入手后,培养学生的情感,逐步培养学生对美的需求和美的创造,是教师不可忽视和缺失的一大任务。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181.

[2]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01.

第5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认知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之一。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英语教学乃至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中,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其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编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实践中验证这样做是正确和必要的。然而,如此之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要弊端

1. 学生被动阅读

在传统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他们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把握阅读文本,学生只是被动地或被迫地接受教师的理解,不敢有反抗,把教师当作一切的权威,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阅读训练。

2. 每篇课文都采取精读的方式教授,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

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可见阅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通过阅读,学习者也可以得到必要的语言输入,从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课普遍采取精读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句子和词组,过于重视知识点的掌握,如单词、短语、语法等,脱离了真实生活中阅读的功能,以致误导了学生对阅读目的的认识。

3. 过于强调语言点的学习,忽视培养阅读能力

传统阅读课上教师普遍重视语言点的讲解,如讲解单词、短语和句法,阅读课变成了语法分析课或单词讲解课,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遇到生词的时候,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忽视训练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技巧,其他必要的阅读技巧还包括略读和寻读、预测等。阅读能力还指语篇分析能力,也经常被教师忽视。如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段落的过渡、衔接、文章结构、写作风格等。长期下去,阅读课只是单纯的单词短语的堆砌。在错误的指导下,学生习惯分析语言的细枝末节,而不重视对语篇的整体把握,分析、归纳、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

4. 重视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

大学英语课每周只有四个课时,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只讲解课文,学生的课内阅读量是很有限的。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以支配,但教师通常没有给予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只能随意或无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通常没有办法正确把握阅读材料的难易度、可读性,这种阅读是比较盲目的,不能达到很好地提高阅读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效果。

二、英语阅读认知模式

1. 自下而上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认为阅读的关键在于单词辨认与注意力的集中。Gough认为阅读过程是一种由简入繁的直线型信息处理过程。阅读时,读者首先通过感官系统对字母、字母特征、单词拼写等作出反应,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词义、词组、句子直至整个语篇的理解。同时注意力也是阅读的关键所在。La Berge和Samuels认为由于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注意力有限,因此只有对低层次信息如单词、简单词组辨认等达到类似自动的程度,读者才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语义、语篇的理解上。这种阅读过程是一种信息驱动的、受文章支配的过程。它有助于阅读者辨别新的信息或不符合阅读者对文章所作的假设的信息。

2. 自上而下模式

这是一种与自下而上的方式完全相反的阅读模式,它强调读者认知能力与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Goodman认为读者的注意力并非局限于辨识单词以及由辨识单词过渡到理解文章的全面信息,读者更需要利用已经拥有的背景知识或先验图式对所读的文章进行不断地预测、肯定、修改与删除,也就是说整个阅读过程受阅读者对文章思考的支配。预测能力以及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是这一阅读模式的关键因素。

3. 交叉模式

交叉模式是前两种阅读模式的综合体,支持该阅读模式的专家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不可能单纯地停留在辨识单词或利用背景知识上,成功的阅读应当是读者有效地从各种相关的渠道中去获得信息的综合过程。即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一定的逻辑分析、理解能力。

4. 图式理论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图式理论更加强调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罗姆尔哈特等人指出:“图式是知识的建筑块件。”这些块件在各个抽象的层面上表示知识,读者对输入材料中信息的理解建立在他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能及时激活这些知识,相应的图式一旦被激活,就可指引读者加速理解过程。Grellet也强调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她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猜测的过程,读者已有的知识比起要接受的新的知识更为重要。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较高要求是: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阅读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或寻读。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四、基于阅读认知模式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改进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 重视语篇教学法

语篇分析法是从语篇入手,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明确的篇章结构分析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而要上升到对文章的架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深层意义的把握;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机会;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的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语篇分析法克服了传统的逐句分析的精读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文章的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即文字表面传达的信息,深层理解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搞清楚表面文字的内在含义及作者的目的、意图等。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分析文章,能够让学生从表层理解上升到深层理解。

再比如对文章进行篇章结构分析。有些文章学生读后“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抓不住文章的脉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结构。一个段落经常以主题句,即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开头,而随后的句子则是从各方面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语篇分为叙述总结构、论证总结构和试验总结构几种语篇模式,课文中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体裁,而这些文章中,基本上由主题段、描写或解说段、过渡段和结论段构成。这些文章所具有的特征,都可以为我们快速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所利用。无疑,通过篇章结构的分析加强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2. 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根据阅读认知模式以及图式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读者对阅读文本的背景知识认识得越多,他理解文本的能力就越强,阅读速度也就越快,因为他不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文本,读者利用已经拥有的背景知识或先验图式对所读的文章进行不断地预测、肯定、修改与删除,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英语阅读的困难不仅仅是陌生的单词、短语和句法,还有对文本背景知识的欠缺。语言是文化、思想的载体,不同语言负载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会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些困惑。因此,教师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以便学生日后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和交流。

3. 设置符合现实生活中阅读目的的任务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中对阅读的要求是读懂报纸等真实的英文材料。现实生活中阅读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从而提高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想,在现实中,有什么样的阅读又有多少阅读会要求读者在读完文章后进行多项选择或正误判断?因而,为了体现阅读的现实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例如,读说明书做东西;把文字信息与相关图片、表格等进行比较;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表格或其它图形;利用读到的信息写回信、留便条、填申请表、评估卡等等。这样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也可以扭转阅读教学以应试为主的弊端。

4. 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技能可包括多方面,如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略读、跳读、预测等。这些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不容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5.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大学英语课程每周只有三到四个小时,课内的阅读很有限,完全靠课内阅读不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大部分学生有兴趣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给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选取有效的阅读材料。

五、结语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英语阅读是我们获取先进知识和信息的有效途径,英语阅读也是大学英语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当认清阅读的本质,改进以往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不足,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Francoise Grellet;冯晓媛.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何智应,巧雅.语篇分析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J].文教论坛,2007,(6).

[4]刘海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优化改革之浅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

第6篇

2.关于开展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思考陈海涛

3.改进教学优化课堂段巧凤

4.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朱明霞

5.英语创新教育应开发的三个空间潘亚萍

6.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霍晓东

7.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鲁丽

8.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教学上官秀花

9.英语课堂学生的"表演"在教学中的应用王永清

10.英语否定疑问句的学习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 张巧兰

11.英语课堂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张常立

12.浅谈阅读能力如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段玲玲

13.归纳和总结是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郑会勉

14.初中英语写作常见问题探讨王秀兰

15.优化英语教学方法的点滴体会韩香捧

16.阅读理解题及其解题对策麻瑛梅

17.浅谈被动语态中考考点孙明杰

18.多媒体英语教学值得注意的问题韩香捧

19.信息动态

20.中招专项复习——情态动词孙明霞

21.201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感想董红敏

22.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韩武权

23.浅谈英语阅读教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冉光进

24."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首要教法王安

25.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胡永庆

26.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刘阳

27.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张受明

28.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田梅雪

1.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侯亚静

2.用好的评语激发学生的潜能邢素婷

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策略周晋,刘轶群

4.谈任务型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定位赵研婷

5.建构主义下的以"学生为中心"情境教学设计里维维

6.学生语感的培养张玉玲hHTTp://

7.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听力技能赵利平

8.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王梅花

9.提高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张桂贤

10.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王志英

11.高一英语教法学法初探刘海燕

12.兴趣是学习之母王凤环

13.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杨春丽

14.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宗向锋

15.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激励余月娥

16.情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赵晓强

17.也谈多媒体英语教学崔红梅

18.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刘玉华

19.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岳利娜

20.从培养方法入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向虹

21.浅谈英语语法教学马琳

22.初中生英语作业的困惑与对策梁天华

23.巧对短文填空常瑞红

24.易混淆的It's+time+…句型例析陈同雪,庞利华

25.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 小逗号,大不同崔红梅

26.初中英语听力测试的应试技巧高焕青

27.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微刘蕴霞

28.Goforit在初中英语中的创造性使用张杏丽

29.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郭书红

第7篇

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3)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4)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会,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二、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一课时,我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阶段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分为三阶段: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进行不同手段的教学,这是由于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思维能力不同,且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知识会逐渐升级。就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就已比较扎实,且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就要改变原本以教为主的模式,多从指导的方向入手,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从中得到提升。

一、营造阅读氛围,建立阅读资源库

开展教育要从环境做起,因为人都极易受氛围影响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并督促学生更自觉参与阅读活动,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班级营造阅读氛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班级内学生的资源进行拓展,许多小学生家中都有一些书籍,阅读过后就闲置着或者丢弃一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图书资源库。让同学们将自己家中闲置的或者认为可以拿出来分享的书籍登记后统一放在班级书柜中。第一次收集书籍时,可以是每人两本,后可每个月进行一次书籍更新,让想要更新书籍的同学重新登记即可。这些书籍日常由一位学生进行钥匙管理,在阅读课上或是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书籍阅读,并统一回收。有了丰富的图书资源,同学们能够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这能够帮助学生将阅读精神带到学习中。这种方式较适用于高年级小学生,因为他们具有一定自控能力,并能够较好保护书籍。当然,我们老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检查,这样他们不但从优秀作品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更能获得美的熏陶、善与爱的教育。

二、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方法指导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班级的整体阅读能力进行阅读方式设置。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推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利用课文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十分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因为他们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并能够从课文拓展思维、创新能力。

如在《圆梦飞天》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事先进行课文预习,并在课前再次阅读,在课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课文结构分析,并让学生尝试阐述。接着,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投入个人感情,将自己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也是飞天的一员。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的标注方式进行一旁注释,可以对好词好句进行标注,还可以对要点和难句进行标识,并在课文空白处加注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过程,并且还要对课文中自己认为能够受感动的语句进行个人联想及情感分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阅读。

学生的阅读层次不同、阅读能力各异。因此,他们对课文阅读深浅不一,我们对此可以展开分层教学,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重视阅读分析,提高自我认识

考试的阅读题目往往会是语文教师头疼的讲评板块,我却认为抓住这一板块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是必要的。考试形式的阅读能够督促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果以达到既要完成文章阅读,还要理解文章大意和主旨,并顺利完成题目解答。

因此,在每次考试后,教师都要针对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做登记,在课堂上做整体评价和题目评讲;每次还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具体题目得分分析,这项看来数量庞大的工作可以由教师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单元成绩细项登记表,在每次考试后都进行细项分数登记。首先,对于阅读分数整体较低的学生,教师要抓紧对学生进行考试后的个人谈话,了解学生对考试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是阅读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引导。其次,对于某次阅读成绩突然下滑的,教师也要进行该学生的试卷分析,查看学生在哪个方面出现问题,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近况,也能让学生感到存在感,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是否在阅读上出现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成绩。

四、深挖教材阅读,有效对比阅读

由于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教学板块是相连的,教师可以进行结合性教学。例如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在每一单元的“习作”练习教学后,让学生进行单元文章写作,并在班级内开展习作交换交流阅读的活动,让学生在练习写作后,可以广泛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内容,并由同学们推荐觉得优秀的作品投稿到学校的广播站或者报刊社,争取为班级赢得荣誉。另外可以有效开展对比阅读,学生在不同文本阅读中训练学生常规思维,获得阅读的常规方法和思路。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武艺高强、谦虚的林冲与骄傲自大的洪教头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不仅认识到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能够提高阅读中人物描写的能力。当然,将课文与同质阅读材料对比阅读,也能多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同、求异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形式的改变,让他们在发挥主动性、自主性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丰厚。

参考文献

[1]燕志伟.小学四――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0 .

第9篇

关键词:阶段性 互动 创新能力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62-02

在日语教学中,日语精读课程是日语专业的主干科目,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各大设有日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在一二年级会开设精读日语这门课程。该课程为日语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属于主干课程。一个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日语能力的高低也可以从该课程的成绩上充分地表现出来。我校在精读日语这门课程上采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1―4册。该书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入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功能用语等方面的内容。题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体裁除了会话和短文之外,还有少量简短的阅读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语法详实。

我校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一周10个学时的精读课程,二年级学生为8个学时,一二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在同一老师近两年的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和腻烦心理。再加上教材于90年代编成,所以据学生们反映,在他们眼里精读课的特点就是:单词多、句型多、本文与会话部分重复、题材广泛但有些陈旧。并且老师一成不变的授课方法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们在学习上容易进入瓶颈期,甚至腻味的心理。由此,本人从这些问题点出发,在教学中尝试以阶段性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在实践中探索日语精读课的教学方法。

1 “阶段性”教学模式

“阶段性”教学就是将四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本文提出的阶段性教学与传统的基础教育阶段、提高阶段的概念不同,主要是针对一二年级日语专业学生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探索其阶段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常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入学之前对日语这门学科是一无所知。因此,第一阶段也就是第1―2学期是学生理解与认知外语的阶段,即外语语感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指第3―4学期,也就是大学二年级阶段是中外文转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日语精读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五项重要能力,缺一不可。特别是在非母语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走入书面能力强于口语表达的误区。而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教学的一大重点难点。

2 一二年级教学上的比较及问题点

大一新生刚入学,大多数人对日语的知识为零,抱着对日语的兴趣开始学习发音。因此,第一阶段也就是第1―2学期首先应鼓励学生多模仿、多听录音。然后通过记忆大量的单词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词汇与句子所遵循的语法规则,从而运用所学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这一阶段我们往往称为初级阶段,是学生理解与认知外语的阶段。

单词是语言的基础,新编日语第一册单词有1245个,第二册1390个。单词的记忆就成了基础教学的第一大难点。由于在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太理解构词法或者一些日语汉字的读音,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如说做游戏,以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在玩乐中记忆。听写也能很好督促学生记忆。笔者每周听写一次,发现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另外学生在大一期间往往还严重依赖我们的母语。较为典型的是“中式外语”及语法句型的误用。特别是遇到有些汉字词汇在中日文中的意思截然不同,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了解汉语与日语之间在发音、词汇、语法、表达与理解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采用“正向迁移”,达到融会贯通,或者将两者不同之处加以对比研究,找出日语自身的特殊规律,对学生理解与表达技能的培养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阶段是指第3―4学期也就是大学二年级阶段是中外文转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三四册加起来有2565个单词,虽然单词量很大,但是这一阶段应培养学生从构词法和汉字读音规律去记忆,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了。比如“人”的读法,通过对前两册新编日语的学习,可以总结“人”有“ひと”、“にん”、“じん”等读音,跟哪些名词时应该读作什么。另外对助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等语法应针对性地对其在不同场合的正确用法加以总结,归纳,以使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句型的运用也是同样道理,多鼓励学生造句,写作文,通过他们的表达,老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阶段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由于受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当学生用外语表情达意的时候,会自然不自然地先用汉语第一反应,再将其句式转换成外语形式,即所谓“汉语译成外语”的转换过程。通过对前两册单词句型有一定的基础后,二年级应该开始阅读一些短篇的读解文了。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着用汉语习惯方式去阅读外语文章的普通现象。笔者根据每一课的主题选取一些相关知识的阅读文章,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加强了学生的语感。如讲到「お祭り这一课时就会给学生阅读一些日本传统的祭祀典礼知识,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口语听说能力是学生在完成对外语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必须进行的最关键的技能训练。口语表达的实质就是将听到的话语用自己的话语以口头的方式转述出来笔者在进入大二阶段后每周请一位学生课前在班上做口头发表,题目自拟,并让在座同学提问,收效不错。

3 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以致用”在外语教学中尤为重要。日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去生产第一线为日资或合资企业的外籍人员做翻译。在为中日交流服务地同时,如何能有效正确地起到桥梁作用,培养表达能力及礼仪方面的知识是关键。所以在精读课中应把培养学生表达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很容易依赖母语,在表达的时候往往先在头脑里构思好中文,然后再套句型套词继而翻译成外语。这点在中日互译练习中表现尤为明显。日语翻译成中文比中文翻译成日语要表达得好一些。在学生一年级的时期,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对词句和句型的理解。所以会在阅读理解和日译中上多给学生练习。到了大二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地道地表达外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上笔者会加强一些中译日的练习。题材也各种各样,涉及新闻报道、小故事、热点话题、旅游介绍等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应付各种文体的翻译。而礼仪方面的培养要借助于对日本文化知识的介绍,比如用餐、会客、外出、拜访等各种社会礼仪,在学校教学中就着手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也让学生在出入社会时就能很有礼貌地扮演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4 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由于精读日语课程教学量大内容丰富,教师们排除以往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日语人才。

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作者近三年的精读日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以供参考:

首先要使学生摆脱依赖母语的心理。这在教学上就要求老师尽量用日语授课,与学生沟通。当然入门阶段可以以双语教学,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的日语后,比如对单词的解释和文化背景的介绍等都用日语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很主动形成一种用日语思维,用日语表达的氛围。如有比较难懂的句型或词汇,可以先给学生标注出来。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多思考,多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外语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本文或应用文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

再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表达的能力。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容易让人产生腻烦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结合实际,如何表达新事物都需要有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自己做多媒体课件,发表,或者表演对话既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课文中的语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语法的兴趣和学好语法的信心,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能把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变成真实、生动、互动式的直观有声画面语言教学,而且把学习难度大的疑难语法问题,梳理链接成一个完整贯通的知识链。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法教学中系统性差、实用性不强、创造力低的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由于精读教学的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宽等特点,老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或一味灌输语法、句型,我们推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语

新时期的外语教学给广大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单凭老师灌输知识,始终围绕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是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的。老师更应本着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实践表明:在日语精读教学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内容上不断改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问题点着重训练。以教材为辅助,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既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希.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2]舒小沙.日语精读课程初期阶段的教学体会[J].长沙大学学报,2000.3.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模式 选用与创新

语文课是初中阶段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性课程,因此正确选用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新课标积极倡导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选用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多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发展,进而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类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呆板教条,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标的实施,使素质教育从书面走向现实。素质教育倡导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2、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正确选用

常用的语文教学模式有讲授模式(主要由教师讲解传授知识)、精讲多练模式(主要由教师精讲,学生通过练习将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自学模式(教师略讲,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自学提高能力)、讨论探究模式(主要由学生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模式(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兴趣活动或直接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基础、强素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应多采用自学、讨论和实践模式,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学和鉴赏能力、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二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复习巩固旧知识和学习阅读类文章时,可采用自学模式;学习浅显易懂的现代文时可采用实践模式;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现代文和文言文时采用讲授模式等。三是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模式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对于新入校学生,选用教学模式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其学习积极性;等学生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等。

3、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3.1注重学生情感培养,创新情境教学模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情感培养,创设情感和认识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虽说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大多数学生依然呈现好动、好玩的习性,如果课堂气氛沉闷,传授知识方法单一,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紧扣语文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学乐结合。

实现情境式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设计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通过游戏、音乐和表演等各种活动和启发性的情景,以情启思,以思促情,启迪学生思维,促其情感发展。比如教师在讲授《背影》一课时,针对文中儿子对父亲情感的把握,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学习《海燕》和《白杨礼赞》,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取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学会正确对待生活、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

3.2注重美学渗透,创新融合教学模式

世界上有众多美的事物,人们的生活是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美学原则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美的感染和熏陶下,学习知识,追求发展,提高素质,是现代化教育的关键。融合式教学就是要整合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教学中从美学角度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强调“读学结合,以用为主”,用美的内容、美的教法、美的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能。采取融合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比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通过创办校刊、校报,举办读书征文活动,编辑学生作文选,举办各类报告会、演讲会和辩论会,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具有趣味性的对话、绘画、歌舞和戏剧表演,以及诗歌朗诵、艺术设计等活动,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将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各种艺术形象和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融会贯通各类语文知识。

结论: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组成的双边活动,为了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具备良好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开放视野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模式的选用和创新。教师要积极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威德,《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M],新课程(教师版)

[2]张晓璐,“自主·合作”语文教学模式的尝试[J],山东教育

[3]严伟凯,简论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宁夏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文言文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其中不乏众多的传世名篇和经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散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文言文中的灿烂篇章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华。高中语文中加入文言文的学习可以通过古文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文言文中表达的爱国、爱民、热爱自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宣扬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养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加上教育倾向上对自然知识和理化知识的重视,从教学过程到社会应用过程,人们更关注教育的实际使用意义,教育也更加现实,人们逐渐忽视了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导致许多学校、教师、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文言文教学,及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许多学校开始着手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进行教学改革,以求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然而实践证明,改革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仍停留在应付、应试层面,不能真正用心去钻研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学习文言文,学习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和高考。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程时,为了应付考试,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古文的理解和词语解释上,因此,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甚理想。文言文成了高中语文教学学习中的鸡肋,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因此,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改变,转变教学方式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的白话文的发展与文言文的语法和词义上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学生往往感到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很大,学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记忆和背诵文言文却在考试时提笔忘字,学习效果不理想,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烦心理,学习动机不科学、不合理。在此情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客观现实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养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认识教学文言文的意义,从方法上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结合教材,通过历史、人文典故等引导,采取各种措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文言文的使用典故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历史底蕴。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可以播放电影《霸王别姬》的片段或电影《鸿门宴》,通过影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印象,并通过鸿门宴中的历史典故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在学习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之前,教师让学生通过电影或其他历史叙述中自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分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讲解这段著名的历史典故,并让学生比较古文《鸿门宴》与现代电影改编的区别。通过对史实的探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对历史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从学习文言文中体会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课堂参与和主观能动性。

二、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

中国古代的流传至今的古文数不胜数,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章仅仅选取了部分较为经典和有性的作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数篇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引导作用,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甚至写作能力,就必须对文言文有广泛的涉猎,通过广泛的阅读,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和语义都有了直观的了解,这样即使在考试中遇到较为生僻的文言文也能够通过对文言文的一般句式、语义的理解读懂文言文的意义。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读《史记》中的其他文章,通过阅读古文既能够了解史实又能够掌握常见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领略文言文中的古文化风采。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词汇教学

由于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意义差别较大,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不甚理解,文言文基础词汇的缺乏导致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字都认识,但通篇看下来却不知所云。文言文基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没有基础更谈不上理解文章的深沉含义。因此较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基础词汇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熟记文言文基础词汇的能力。笔者本人在教学高中文言文时,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那就是主要通过教师将高中教材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的词汇归纳总结出来,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辅助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句,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掌握这些常用的文言文基础词汇。学生掌握了这些文言文基础词汇后,在阅读其他从未见过的文言文时,往往能够将常用的词汇举一反三,结合其他句义,就能够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在考试过程中也能够理解其意义,回答出题目中的提问和问题。

四、通过加强文言文朗诵提高古文语感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朗读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不应忽视文言文朗诵、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反复的品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言语感。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程时应当对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文言文诵读方法。在诵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张弛有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尤其是在诵读文言文中语气词时,要注意语气助词的读法,选择恰当的语气诵读,这样才有利于感情的表达和对文言文语言感情表达的体会。文言文中经常存在排比句式,在诵读这些句式时应当体现出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气势。在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在读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时,我就很注意其中的轻重缓急和排比句式的感情表达,用短促、连贯肯定的语气烘托作者的鲜明的观点。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要想充分利用这知识的宝库,珍惜并传承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就必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视野,加强词汇教学和文言文朗诵等方面的优化,才能真正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传统文化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J].课外阅读,2011(7).

[2]鲍小军.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1(11).

[3]李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J].文学教育,2012(2).

第12篇

一、引言

在我国跻身世界旅游大国的同时,中高职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却不尽人意,因此,为了给旅游行业以及管理行业输送一线高水平高素养的专型人才,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汉语言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汉语言教学不仅能针对学科需求向学生教授理论文化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加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了使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旅游管理行业需求和发展,下面本文就细介绍汉语言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的重要意义。

二、为专业需求,提供必要服务

当下的中高职校语文教材,较为通用,没有针对专业需求,就无法体现专业的特色。部分学生会自认上职校是学习专业技能的,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以及作用,上课睡觉,缺乏动力,甚至渐渐的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但是汉语言教学却不如此,汉语言教学不仅仅是笼统的语文教学,汉语言教学会根据专业的不同,教学不同的专业需求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汉语言教学具有时效性、典型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自主、自觉、自信的学习专业相关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汉语言教学老师,必然会依据本专业制定教学计划,筛选好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选取一些与旅游管理专业相近的文章或古诗词,给教学课堂带来一些趣味性以及知识面的拓展。也能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可以选些典型的篇目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让其从专业的角度,丰富自己的文采、内涵和思想感情,既能掌握汉语言知识、陶冶情操,又能丰富旅游常识,非常有益。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水平

汉语言教学不仅仅能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更能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汉语言教学为了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从业以及创业等,不但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培养。下面就从一简单小例子来介绍汉语言教学是如何提升学生各方面水平与素养的。例如教师在课堂教授《登秦山记》这篇课文,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就会布置一些任务,例如要求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团队合作,互相模拟导游,做好相应的登山所需要的相关工作,查询最近天气以及最佳旅游天气和季节,使用电脑、地图、扩音器登道具,在地图上找到最佳旅游路线,进行标记,并找出相关的人文风景、名胜古迹、历史由来、故事传说以及名人诗画等等资料。并让其自行分类整理,制作旅游明信片之类的可收藏事物,并进行相应资料的存储,自制自己的旅游资源库。让每位学生展示并解读自己制作的旅行路线图,景点资料等,互相讨论学习,互相打分。并学习相关古诗词、美文的特点,若能自我创作更佳。汉语言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享受学,让学生爱上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素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汉语言教学结合其专业的特色,注重教学实践,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专业所需求的交际口语、阅读理解、信息处理、写作等专项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例如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诵、背诵以及演讲训练。随机抽取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训练至脱稿演讲,之后进行自我评价,再互相评价。不断的完整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诵、背诵、讨论、辩论、叙述故事、情景作文等等。并要求学生经常进行写作训练以及口头作文训练,提升文字功底和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用心体会用心感受,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汉语言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追寻、收集与课文、作者相关的素材资料,从中汲取、感受、体会作者以及作品的情感思想。同时汉语言教学也会从优秀文化中选取部分代表性的文章、诗词,使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集体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现如今的科技迅猛发展,教师会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搜索资料,拓展知识和视野,丰富自己的旅游资源管理库。在假期时,让学生进行导游社会实践,去学生家乡做志愿导游,为来此游玩的人们讲解人文风情。

五、全新考查方式,提升就业能力

依据当下中高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汉语言教学注重其能力的培养,有着全新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分析,为其在将来就业提供有利帮助。目前理论知识的考查较为简化,注重能力等级的评估,渐渐淡化分数的重要性。例如旅游管理专业考查主要内容为:汉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交际口语、社会实践调查。这几项里,教师较为看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社会实践经历这几项。实践出真理,理论筑成功。教师会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优缺点,进行详细的专项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总结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大热,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紧俏。汉语言教学不仅能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语言能力,使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缩减旅游业的培训成本;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健康心理,为旅游业带来蓬勃生气,使我国能更好的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树立良好的形象。

作者:张海燕 单位:新疆商贸经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