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民经济核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统计局、计委、经贸委、财政厅(局)、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管理局,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
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增强国民经济核算在总体框架、基本原则、计算方法上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指标的国际可比性,20**年以来,我们对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做了重大修订,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新体系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充分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涵盖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在方法上更加科学,既考虑到需要,义考虑到可能。新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由5张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2张附属表组成。5张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2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的全面实施,将更全面、更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将于20**年开始逐步实施。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为此,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加强对新体系的宣传和业务培训,加强相关的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基础工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提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需的有关财务、统计和业务资料,以及有关的行政记录,保证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任务的顺利完成。
20**年**月**日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迁
一、供需框架
为了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类。在这一领域成绩最为突出的是V?w?拉坦(VenronW?Ruttan)和林毅夫。v?w?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舒尔茨和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SNA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给结构单一、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SNA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言,SNA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动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标,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标基本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SNA供给与SNA需求主体、目标既然存在上述差异,同时,SNA所具有的巨大信息含量和丰富的方法,使人们在考虑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时,必须首先对SNA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引导机制加以重视。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SNA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SNA供给,二是增加SNA需求。然而对于SNA来讲,显而易见的是,政府的供给如果是理性原则下的行为,一般是增加而不会减少。由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因而最好由政府来承担,在此政府不妨进行“垄断生产”。客观地讲,消除SNA需求缺口最好由增加SNA需求着手。潜在需求主体、目标的显性化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在SNA中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并且,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典经济学中萨伊定律(Say’sLaw)所描述的现象,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特殊功能,扩大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及优势的宣传,以及安排相应配套的措施来进行SNA的强制性推扩,即强制性变迁。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制性变迁。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维护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力工具,其作用就在于减少国家机器运行的交易费用。因此,以制度变迁为背景考察的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强制性的特。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认识,制度安排中“搭便车”的问题也是决定国民经济核算强制性变迁的原因。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
这一论述可以归结为两个理论: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性质。作为第一个理论基础,来自信息经济学关于“信息作为一种商品”的研究,信息是商品的关键是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有萨缪尔森、海德和阿罗。信息是公共产品,自然以信息库出现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就具备了这种特点;第二个理论基础,来自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产品,而这个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两种理论基础,决定了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这一性质。所以,不管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还是单独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民经济核算变迁就应该是强制性的。
(二)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搭便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从而使创新者缺少激励。
五、较为一般的集体行动(注:此说法是为了区分统计与一般制度分析中的集体行动)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诱致性安排,可能会是政府更看重的。因为,政府需要了解权力以外的变迁因素。在强调制度变迁主要力量的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变迁是强制性的;而在强调核算变迁的目标等方面时,这种诱致性变迁就更重要了。
诱致性变迁的主体一般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通过诱致性安排所达成的变迁,其制度结构的稳定性也更高。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市场应用结合更接近。而根据杨仲山的论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部本身是市场化的。
在改革初始阶段,政府的强制力是最突出的,其他经济主体的作用在这时是较难发挥的。因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各种利益团体、利益个人可能会感到,这种变迁的起始与他们无关。他们作为个人的、集体的行动并不会影响改革的发生,但接下来情况就会有变化。在目前情况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为政府管理经济服务。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会增加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他们需要通过这种工具(或制度)提供的相关服务,来帮助自身增强竞争的实力。因此,各经济主体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方法的需要会增加。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来说,其实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核算微观化要求”。
对核算信息与方法的大量需求,是目前核算体系的“外部利润”之一。由此,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各经济主体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起到相应的作用。而由各相关利益个人所组成的团体,就会形成有关核算改革方面的集体行动,以便使这项改革按照满足他们要求的方向去演进。他们会提出各种变革的具体措施,如变革现有的调查方式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市场数据;对服务行业新的分类与核算;非正规部门活动进入核算范围;增加信息产业方面的新内容,等等。总之,集体行动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
1 绿色国民经济的理论概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绿色国民经济的根本和重要依据,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损耗的成本费用以及环境损耗的总量指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将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因素之后的经济成果进行准确的展现。其实,绿色国民经济是真实反应出国民经济增长净正效应,绿色国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简而言之,只有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作以全面统一的核算,一方面,在绿色国民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将会逐渐转变原有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有效缓解和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环境资源的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相统一的局面;另一方面,绿色国民经济将自然资源成本以及环境损失成本都列入到绿色国民经济的范畴中来,从而使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升;最后,绿色国民经济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了政府工作由以往的传统GDP为业绩考核为标准的观念的转变。
2 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如今,绿色国民经济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然而一些专家学者却对此有着不同看法,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和认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本质,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落实,环境保护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关键性内容,然而一些领导官员却一味的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没有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没有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来,忽视了资源环境的重要性。绿色GDP的最后总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写协调发展和进步,从而完整的体现出国民经济活动的优秀成果,绿色GDP的运用将会迎来干部考核体系的彻底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干部政绩的考核都是以GDP的增长为基本的标准和依据,必须在此基础上与社会进步和环境的协调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考评,因此很多干部就会有一些怨言和想法,这对实际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不完善
现阶段,进行绿色GDP的核算还不够充分,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关键就是对于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资源消耗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因为环境的破坏程度和经济发展的步调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就为环境成本的计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因素很难准确的把握。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对于绿色国名经济核算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之久,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总的来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上还存在继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由于每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其核算制度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和系统权威性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在核算工作中,由于核算不够系统全面,核算误差,等导致结果存在偏差,也将无法真实的表现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3 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的方法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探索绿色国民核算体系方法
在大力倡导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原有的过分注重经济指标,而对环境效益忽视的评价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调整,积极推动全社会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队伍中来,除此之外,还必须不断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积极开展和投入到环境污染、生态损耗和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中来,实时统计和核算试点。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做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同时,将其列入到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中来。
(二)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
要实现发展绿色国民经济的最终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尽力完善系统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完善的环境统计标准加以规范,从而对环境问题达到有效的统计。第一,自然资源的统计,其主要涉及到土地、石油、煤等,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等,和水资源等。第二,生态环境的统计,所包含的内容有:土地、森林以及水。这里要强调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时,要同时将生态效益和环境损耗同时考虑在内,就拿森林生态环境来说,生态环境主要带来的效益就是对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主要造成的损耗就是由于肆意的砍伐以及破坏所致。第三,全面统计环境污染的状况,实现全方位的检测和防治,准确了解和把握对环境造成影响、损坏人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各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防治的成本。
(三)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绿色GDP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为绿色GDP的核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绿色GDP核算制度的推行政策。对于绿色GDP核算的内容、形式以及所涉及到的范围明确到位,建立绿色GDP并将其应用到干部考核环境会计审核制度中来,使绿色GDP的核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对“三废”再利用价值进行定位,由“三废”所产生的环境损失应该被排除在外。只有国家充分认识到“三废”再利用的重要价值,并将其落实到位,才能有助于绿色国民经济增长稳步增长。通过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增加调整项,将“三废”再利用价值列入到调整项的范围中来。
(四)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在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中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加以学习,实现核算体系能够紧跟国家通用体系的步调,使其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要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一些相应的配套机制,比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宣传与教育机制,使更多的民众对绿色国民经济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来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并以此来运用相应的指标来加以衡量;建立起环境损害补偿机制,使环境损害的承担着得到相应的补偿措施。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国民经核算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无法适应当今的时展背景,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和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核算的方法和内容,重视环境资源的影响因素,促进和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张宏亮.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04:93-98.
[2]於方,蒋洪强,曹东,王金南,高敏雪.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体系与方法概论[J].环境保护,2006,18:30-39.
论文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在全国十省市试行了绿色GDP核算,发现存在着核算资料缺乏、环境损耗难以量化等不利因素,既而转向绿色会计、单位GDP能耗等.本文丰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做了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以此,中国开展了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试图测算出环境的破坏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增长中计人环境成本,从而提倡更为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有关《中国放弃“绿色GDP”计划》的报道,对此,国家统计局则表示先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物测算方面,暂时不做价值的估算,作为需要给出一个数字的绿色GDP,现在确实难以实现。并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绿色会计”作为绿色GDP的替代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一研究。
1.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1.1绿色会计及主要内容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早期,最为突出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在连续几次的会议上讨论过绿色会计问题,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准则。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绿色会计突出核算企业自然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全面监督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基础内容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其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人、环境污染收人、资源环境保护收人等;绿色会计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1.2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人会计报表的过程。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原法等。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1.3绿色GDP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传统的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投资活动,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就越多,GDP也就越大。绿色GDP就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概念来理解,绿色GDP是建立在GDP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指标;从核算方法上看,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之上,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绿色GDP并非一种全新的概念,也不是对传统GDP的颠覆性变革。应该说,绿色GDP是一种对待人与自然的新态度,一种人类对以往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是非市场化的,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这就给估算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可见,绿色GDP核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其核算方法还很不成熟,依旧处于探索过程之中。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亦称为资源环境综合核算体系(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切实推苛侧录色会计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绿色GDP核算提供坚实基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整体,它非常重视三个宏观经济变量———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包括统计学家在内的宏观经济学家力图用这些变量既解释经济事件,又制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政策。这些经济变量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没有国民经济核算资料,难于作出正确的分析;而没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只是数字的堆积,是对统计信息的极大浪费。国民经济核算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研究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关系密切。清楚地认识这种关系,对于我们搞好国民经济核算,开发核算资料,发挥统计作用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联合国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和许宪春、赵彦云、李仁贵、王宏昌、林少宫等的着作和译作对笔者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2][3][4][5]。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属于实证经济范畴,具有对象的系统性和分析的实证性特点。它是建立在完整反映经济现象客观数据基础上的分析,这是统计分析有别于其它经济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体系,它提供了一个经济体的全面观察数据,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SNA提供了一个包罗广泛的核算框架。在此框架内,经济数据可以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的程式编制和表述”[1,P1];“1993年SNA提供了一种分类体系和一种可在不同详尽程度上加以运用的核算框架”[1,P2];“它增强了各类使用者可得到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力量”,“它反映经济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其经济活动的结果。它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联结工作,因而提供了一幅某经济体支配其资源的全景。它统一了经济中某些重要部分的信息———例如,人口与劳动力、价格与物量的计算以及购买力平价———以前这些都是互不相连的”[1,P3]。
事实上, 198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就是为了奖励他对发展该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经验经济分析基础的基本贡献。在授予他奖金的时候,主持人说“……体系取得了独特的国际影响,……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确实,没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无米之炊。可以想象,没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形势的描述可能就只能用“好”、“比较好”、“越来越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等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词语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相互联系的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只是支离破碎的,无助于国民经济政策和决策的制定。1990年,我国出现市场疲软、生产不畅、财政困难等问题,有关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改变调整力度,增加400亿元投资,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建议,被国务院所采纳,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以后,又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样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提出了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中逆风飞扬,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此写进了党的章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要达到357 768.88(89 442.2×22)亿元左右。一定的经济总量要有经济速度作保证,从2001年起,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该不低于7.2%,年均增长额至少为134 16亿元。到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为3 500美元左右,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统计表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容易,而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年均7.2%的增幅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目标,但这又是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根据就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决定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领域。“国民经济核算的突出应用是与公共政策相连的。主要依靠货币和财政手段的国家发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十分有用,因为,经济核算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政府政策所需要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1,P9]。比如SNA提供了价格和物量核算,“使之有可能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1,P415]。
人们在评价SNA的目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经济统计的组织系统。所以SNA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分类和定义的一致性,以及它对经济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的显示。这种观点导致对基础统计改进的偏重,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核算体系。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为促进经济的分析和决策服务。综观SNA的结构和定义,它不但决定了能够被开展的分析类型,而且也影响考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方式。
这种观点导致对国民经济核算用途的重新评价,有关这个主题的研究也已经提出来了”[1,P14]。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我们长期以来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金融市场,不承认会出现经济周期,不承认我们国家存在通货膨胀,不承认有失业现象;国民经济的中心指标是工业、农业、建筑业、货运与生产性邮电、商业总产值。因此,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指标都没有,谈不上有真正意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国民经济的分析最主要就是检查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重要产品的来源和使用平衡,对重要经济领域的分析只有财政收支平衡分析、信贷收支平衡分析。缺少这些无法将生产、分配、使用统一起来,无法分析全社会资金的运动,无法分析人们的实际生活消费,无法进行国际比较等。当我们实行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后,生产范围扩大到全社会,生产规模和水平、分配关系和使用的范围扩大了,有了国际通用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等,我们才可能全面地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全社会资金的运动及在各个部门和国外之间的流动,分析三次产业的结构和分配结构,分析国际收支和进行国际比较等。第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变量的确定、宏观
计量模型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复杂关系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也用于研究在经济中起作用的因果机制。
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GDP统计调整的主要内容
BEA每五年调整一次国民账户核算体系,这是第十四次调整,也是1999年将计算机软件产业纳入统计以来的最大一次调整,主要包括:(1)将私人和政府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产;(2)将私人用于娱乐、文化及其他艺术创作的支出作为固定资产;(3)扩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住宅的所有权转移成本,改进相关资产价值和使用寿命统计;(4)房屋交易时的多项税费和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赤字等也将并入计算,以权责发生制来测度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的交易,将养老金计划视为金融企业部门的子部门;(5)对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中的工资和薪金统一按照权责发生制估计。
日本政府宣布将于2016年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由于基础数据不足,新标准未考虑将娱乐作品计算在内,如果加上动漫作品等知识产权的价值,GDP将有扩大空间。相比其他国家,日本GDP的增加率将更大,因为在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的同时,研究开发基地仍然留在国内,并一直保持了高水平的投资。据日本内阁府统计,如果将研发费用纳入GDP,日本的名义GDP有望推高3.1~3.4%,被推高的金额将达到约15万亿日元。
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已经采用了加上研发费用后的新核算标准,GDP上调了约1.1~1.6%。欧盟将在2014年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
全球国民经济核算演进新趋势及其影响
1.SNA的修订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新。2009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SNA-2008(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 ),并鼓励各国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这一新的国际标准。SNA-2008(“新国标”)对SNA-1993作重大修订的44个核心议题,几乎贯穿了SNA的所有内容,但它更加关注政府公共服务活动、资产、金融服务和国际经济活动,强调对国民经济账户的拓展应用,新增加的内容基本都是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基础,扩展在新经济环境和重要核算问题上的应用。
SNA-2008版本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
(1)对生产性资产分类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并扩展了资产边界。主要包括:生产性资产不再区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原称为“无形资产”的资产改称为“知识产权产品”并进行了扩展,将该类资产划分为研究与开发(R&D)、矿藏勘探与评估、计算机软件与数据库、娱乐、文学或艺术原作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产品;将军事武器系统确认为生产性资产等。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R&D的资本化,由于R&D由原来的中间消耗转变为固定资产下的知识产权产品,即转变为资本,这一变化将产生以下影响:
一是资产规模及结构发生变化。资产分类的细化和资产边界的延伸,使得固定资产规模加大,非生产性资产减少;知识密集型行业资产规模加大;科技创新活动活跃地区的资产比重上升。2013年,美国R&D投资重点领域有生命科学、信息通讯、能源和新材料领域。这些领域的资产比重将会有所加大。
二是增大GDP统计数值。SNA-1993中,研发作为非生产性资产中的以无形资产摊销的方式计入中间消耗,因而不构成增加值。而SNA-2008中,研发是作为资本处理,因此将全面影响GDP统计数值。经过新方法的调整,美国1929-201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向上修正0.1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GDP增长从2.4%上调到2.5%,2011年GDP增长维持1.8%不变,2012年GDP增长从2.2%上调到2.8%。
(2)引入资本服务的概念。新增了一章来阐述资本服务的功能和表现,从而在SNA中引进近年来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此外,SNA-2008引入了金融衍生工具类别,对金融主体进行了新的划分,扩展对金融资产的核算。
2.开发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全面性不足问题。与以往相比,SNA-2008明显的一大变化是对卫星账户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与补充,将SNA-1993之后开发的卫星账户纳入到了SNA-2008。如国家资产负债表核算、环境核算账户、旅游卫星账户、卫生卫星账户、未付酬的住户活动等。
SNA-2008新核算方式推出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和国民经济核算专家组最重要的工作是推动SNA-2008的实施,并强调联合国成员国要根据全球实施方案,制订实施SNA-2008的本国方案。当前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已相继启动新标准,欧盟和日本也提出了实施的时间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仍采用SNA-1993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方式明显滞后。
建立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2002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运行了10年多,已经明显滞后于国际新标准,此外,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淡化传统GDP导向思维,加快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并以此为标尺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与SNA-2008接轨。其一,确定优先实施的领域。SNA-2008涉及生产性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产品的修订比较多,而且知识产权产品测度的难度较大,基础资料难以获得,国际上也没有通用的标准。因此在实施时,应结合中国基础资料的可获得性来确定重点研究改进的方面及优先实施的顺序。其二,逐步细化资产分类。目前,中国在核算支出法GDP 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仅分为住宅、非住宅建筑物、机器和设备、土地改良支出、矿藏勘探费、计算机软件、其他七个主要类别,由于基础资料的限制,没有对研究与开发、数据库、娱乐、文学或艺术原作、非生产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进行核算,与SNA-2008建议的分类差距较大,因此须对资产进行进一步细分。
2.完善国家资产负债表账户核算。编制资产负债账户,完整地反映国民经济乃至各经济部门经济循环全过程。按照经济活动的观察时间,经济循环表现为一定时期的经济流量及在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存量,只有将反映经济存量的资产负债账户与反映经济流量的账户相结合,才能完整反映国民经济乃至各经济部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国家统计局曾于1997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出版《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迄今为止还处于试编阶段,尚未公布数据。应加快编制国家、金融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反映国家国民财富存量和资产负债表结构及风险状况。
3.完善R&D统计与核算。中国的R&D统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初步建立了依托于科技统计制度的符合国际标准的R&D统计制度。但现行R&D统计制度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如统计范围不全面,存在遗漏;专门针对R&D活动的统计指标较少,分类不够细致;缺乏详细行业分类的R&D统计等。此外,如果将R&D纳入固定资本形成,还需要研究解决作为资本的R&D 的界定问题、R&D 产出的评估问题、R&D 价格指数的编制问题、R&D 资产存量及折旧率的确定问题等。
因此,为了加快完善R&D核算,建议:(1)开展专项工作,分析测度R&D资本存量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2)进行R&D和知识产权资本普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中国R&D和知识产权统计核算体系;(3)研发和建立中国R&D卫星账户。
4.研究制定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联合国SNA-2008作重大修订的44个核心议题,几乎贯穿了SNA的所有内容,R&D核算只是其中之一。但从整体看,修订更加关注政府公共服务活动、资产、金融服务和国际经济活动,强调对国民经济账户的拓展应用,新增加的内容基本都是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基础,扩展在新经济、环境和重要核算问题上的应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协调,研究制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5.加大R&D税收激励政策,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国外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在R&D的投入上,而中国现行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的优惠重点却在生产投入和应用环节,对R&D活动的支持较为薄弱。因此,未来税收激励政策应加强对R&D投入的优惠力度。
二是允许企业建立研发基金制度。国外政府为分担企业研发风险,允许企业按标准提取一定的费用,用作科技开发基金,直接用于高新技术企业R&D活动。建议制定具体的税收激励措施,允许企业按照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研发基金,在税前抵扣。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 发展 启示
引言
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历经50年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但是面临着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美国哈佛大学Jorgenson教授和BEA局长Landefeld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在他人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于2006年建立了美国国民核算体系的新框架(NEW ARCHITECTURE FOR THE U.S.NATIONAL ACCOUNTS,本文中简称NA)。NA作为BEA的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NIPAs)2003基准化的一个调整。新框架的范围被严格限定在现存的市场账户,并专注于提供一个整合的、完整的和一致的账户体系。Jorgenson(2009)在《收入与财富评论》杂志上对NA又进行了一次完整修订,使之更能够适应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等新的经济形势,同时也和2008SNA取得一致。美国经济分析局在2013年7月已经部分推行NA,比如把研发、电影版税等纳入GDP核算体系。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新的核算标准的国家。
NA的主要贡献
(一)旧体系的修订起因
美国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由于不需要像SNA那样考虑国际通用性,因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了一些世界上较完善的经济核算账户。这些账户被定期更新,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在美国战后快速发展,以及应对各种危机的过程中,表现良好。但是,美国国民核算账户体系是为了解决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更多关注经济运行状态和维持经济的增长。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剧,新经济、创新经济的涌现,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的陡然增加,美国的经济也不能够有效地抵抗外部和内部经济环境突变带来的冲击。与此相适应的是,美国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已经从维持经济稳定到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方向进行转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研究新的理论模型,定义新概念、发展新的统计或指数方法、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和时效等。因此,美国的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很多数据使用者纷纷建议对这些账户进行修订。
(二)旧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少整合。为了满足不同的政策和分析需要,这些账户的某些组成部分是独立编制的。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编制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账户;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编制生产力统计账户和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编制其它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包容的。美国账户的不完整、不一致和缺口的存在降低了其用于分析的价值。尤其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矛盾更加突出。
2.范围和结构。从一开始,就有人建议扩展这些账户的范围来包括非市场活动。美国账户的创始人之一Kuznets认识到了只专注于市场活动,而把住户生产、研发、知识产权等和其它更广泛的非市场活动,以及有生产价值和产生回报的资产排除在外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战后经济增长的源泉,广大学者开发了多种补充序列。
3.概念和方法。美国账户在核算美国经济时所采用的概念和方法更新太快,以至于与更新较慢的国家间的可比性受到了影响。同时美国的账户系统和SNA也存在很多不一致。
(三)新账户体系(NA)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设计
NA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总体上讲,主要为了适应经济的全球化,以IT为标志的“新经济”,研发、创意和知识产权为标志的创新经济、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到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提高以生活水平评价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五个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以期实现为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提供最好的核算服务。
NA最重要的扩展包含对分析经济增长和生产率重要的无形资产,例如研发支出和住户生产一类的非市场活动,以及以所有权方式对国际交易或与微观账户相联系的宏观账户进行记录等。NA同时拥有现价和不变价的投入产出数据的一系列生产、收入和积累账户和高度一致的各个分行业的数据和汇总数据。
1.全球化的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对统计部门提出更多的要求,需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该国地区之间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世界经济的准确数据。全球化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的相互依赖,跨国公司的激增,技术的国际间转移,国内市场对国际贸易的与日俱增的依赖,货币、财政和监管政策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政策上的相互依赖导致对统计标准一致性的迫切要求。这些工作包括协调、规范、修订现有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SNA)和国际收支平衡手册(BPM),国际间数据传播标准以及一系列对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核算等的指导手册。
NA的优势在于弥补使用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和现有的国民账户体系之间的差距,从而满足经济变化需求。比如,为了提供跨国公司对经济影响评价所需要的数据,通常要求统计部门直接对公司的外国子公司的海外活动数据调查,同时开发可供选择的核算账户体系。
NA是在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NIPAs)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全球化直接发映在BEA的国际账户体系中。该体系包括记录进口、出口和来自国外收入交易记录等国外交易经常性账户。NA中涉及到核算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账户包括:国外交易经常账户、国外交易资本账户和美国国际状况账户。
2.新经济的适应。软件和硬件对于信息技术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这点反映在巨额的软件支出上。NA采用BEA的核算方法,对三类软件进行区分——预装的、定制的和自主化的软件。预装软件是以标准化的形式销售或认证的,以包装的形式配送或是从互联网下载的电子文件。定制软件是按照特定用户的需要设计的,并辅之以分析,设计和编程等所需的定制服务。1998年以来,BEA对来自BLS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所有预装软件采用匹配模型价格指数。BEA采用编程人员的工资数据来核算自主化软件和定制软件的价格。定制软件和自主化软件的价格采用预装软件的价格和编程人员工资的加权平均来核算,并人为地设定编程人员工资占75%的权重,预装软件的价格占25%的权重。
NA中整合的行业数据和汇总数据对于美国经济增长源泉核算作用明显,而且容易进一步分解分析。比如,可以揭示美国1995年后,有多少产出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来自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等IT投资品的生产效用的提升而引致的。
3.创新经济的适应。NA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创意投入等认为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将来会产生预期收益,而不是仅仅产生当期收益;而且研发等的收益可由其所有者来分配,这就使得研发支出具有经济资产的属性。长期以来,经济学者力图将研究开发视为创新、增长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并因此将研发驱动的经济称为技术驱动型经济或者创新经济。
NA对创新经济的重要扩展包括人力资本(Jorgenson,1996),研究与开发支出(Christensen和Jorgenson,1996),和自然资源(Wright,1990)。更近期的研究成果还对管理革新的价值和其它无形资本的重要性给予了关注(Corrado,2005)。所有这些资产对于增长的重要性是明确的,然而在这些资产上的投资通常是由个人或是公司使用资本完成的,这些形成的资产很少被买卖。其结果是尽管这些都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产,但是通常被作为非市场资产对待,其原因是这些资产不存在显著的第三方市场和附属的市场价格。NA如同针对耐用消费品和政府资本的处理一样,通过研究改进账户体系使其包括研发支出和其它无形资本,以改进这些账户的估价基础。在原则上,NA将未给研发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的研发不归为固定资产,而是记作中间消耗。除非直接计算出研发的市场价值,否则NA就按照包括失败研发的成本在内的成本总额确定其价值。
研究与开发支出是1993SNA没能解决的问题之一。该问题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3SNA增补修订问题清单”44项议题中位列第9号,属于“非金融资产”类别。2009年12月的2008年SNA中已经将研究和开发支出归为非金融类投资。2008SNA在这点上和NA是一致的。
4.经济增长的来源。经济增长的来源对估计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投资和劳动服务,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可以估计经济增长的潜力。NA中对不变价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的基本革新是,引入用户成本公式来虚拟资本服务的租金。SNA传统上以市场租金来做此虚拟,但是市场租金的数据在范围上受到限制,不能满足一个整合的和一致的美国国民经济账户对资本服务的需求。Jorgenson(2008)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来源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解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原因。
NA将GDP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产出等。为了构建GDP的数量指数,NA首先将产出在消费品和投资品之间进行分配。投资品包括耐用品和建筑物,消费品包括非耐用品和服务。NA构建消费者,机构和政府的耐用品服务,以及机构和政府不动产的价格和数量指数,作为虚拟的资本服务价值的一部分。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和数量采用环比的Fisher理想指数,来构建GDP的价格和数量指数。NA将GDI定义为包括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等项目。GDI中劳动收入的数量指数构建是根据工作时间和每小时劳动报酬的数据。同样使用环比的Fisher理想数量指数构建劳动收入的价格和数量指数。核算不变价的资本收入、财产报酬、折旧和资本资产需要资本品的价格和数量数据。通过联合劳动和资本收入指数来构建GDI的价格数量指数。劳动和资本的权重是劳动和资本收入在GDI中的相应比例。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不变价GDP与不变价GDI的比率。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以被解释为使用投入去生产产出的效用增加,或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出所需投入成本的下降。它是预测经济增长预期的最重要指标。NA中整合的行业数据和汇总数据对于美国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明显,而且容易在行业层面进一步分解,得到各个行业的生产率。
5.经济增长的质量。NA中净支出的数量指数是关于社会福利的一个核算;Weitzman(1976,2003)建议,其包括当期消费的数量和未来消费的净增量。相似的,净收入的数量指数是关于经济创造的劳动和财产收入的一个核算。不变价支出与不变价收入的比率称作生活水平(Level of Living),一个产生于当期和未来消费的福利数量指数,其与劳动和资本服务的供应形式相对应。生活水平的高低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从而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NA的创新
NA探讨了国家汇总层面和基于市场交易的账户。针对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创新有:
1.虚拟租金价格。基于Jorgenson(1963)提出的用户成本公式,系统化地利用了资本和资产的虚拟租金价格,这是NA整合BEA的NIPAs和BLS生产率账户的关键所在。为了在投资品生产和资本收入间获得一致性,NA虚拟了住户、机构和政府的资本收入,以及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的资本收入。对于居住用房,NA采取BEA根据出租用房的租金价值来虚拟自有住房租金价值的方法来处理。这一推算是基于市场租金价格。NA根据市场价格来推算耐用消费品,以及非营利机构拥有的耐用品和不动产的价值。
NA将耐用消费品的投资从住户消费中扣除,但是将其与相应资产服务的虚拟租金价值一道纳入GDP核算。NA对于非营利机构和政府部门持有的资产采取相似的处理。由于对等地处理住户、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投资品生产和资本收入,NA中核算的GDP比NIPAs中核算的GDP高10%左右,其中美国这次的调整主要涉及研发、知识产权等,高出3%左右。
2.NA的所有账户都以现价和不变价来体现。NIPAs提供现价和不变价GDP,以及现价GDI,而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提供现价和不变价GDI,以及定义为不变价GDP和GDI比率的多要素生产率。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提供了Jorgenson(2001)提出的美国经济增长来源分析所需的数据。经济增长的来源是劳动和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以及生产率的增长。
NA还包括一个整合的收入和支出账户。收入包括要素服务销售获得的收益,加上来自国外的收支净额,以及来自国外的净税收和转移支付。支出包括以市场计价的个人和政府支出,加上来自国内资本账户的净储蓄。NA中的这一整合账户的优势是部门间的付款互相抵消了,较大程度地简化了账户结构。为了将收入分解为支出和净储蓄的数据,NA提供了现价和不变价的收入和支出账户。经济增长的使用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净储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净储蓄来自国内资本账户和国外交易资本账户,其等于总储蓄减去折旧。NA将生活水平定义为净支出与净收入的比率。这就是当前消费和当期累积的未来消费与资本和劳动服务创造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NA的国内资本账户中投资包括私人国内投资、政府投资,以及住户和非盈利机构购买耐用品的支出,其都以市场价来估价。国内资本账户提供财富变化的数据,其等于净储蓄和资产重估价值之和。这为反映在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以及收入和支出账户中的当期经济活动,和反映在财富账户中的财富累积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内在联系。这些账户的边界在NA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模型账户中保持一致。
(五)NA的应用
NA的建立更多地是为了经济政策的制定,为了将政策从维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向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进行转变。
第一,比较明显的是NA能够对经济长期运行的趋势进行准确和一致的估计,尤其是对真实的GDP、生产率、通货膨胀,以及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的源泉。
第二,财政政策的制定高度依赖诸如潜在GDP、物价指数和生产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这些预测通常和它们近期的趋势密切相关。因此,明确这些指标的历史数据尤为重要。NA引进研发、创意、IT等时大幅提升了真实GDP的增长速度,当然也使很多研究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对生产率和潜在GDP增长的估计提高。几乎所有的财政决策流程是基于和服从于收入和产出的预测。因此,NA的改进提升了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三,NA也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新架构中的不变价和现价数据是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等的测算基础。这直接影响到很多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判断。比如,计算机、软件和通讯设备价格快速下降使预测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但是使预测的潜在的真实GDP提高,这样就引导美国政府制定通货紧缩的政策。
第四,NA增进了对账户之间的关键关系的理解。这种关键关系能够影响政策制定者,或者通过影响研究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进而影响政策制定者,这样能够产生不同的改进且更加有希望的经济政策。当然,货币、财政和日常政策的制定者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的信息,但是NA提供的更宽更深入的数据能够在制定更加精确的政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NA对中国国民核算体系修订的启示
中国于2002年《中国经济核算体系》,期间国民核算制度方法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国际最新的2008SNA的,以及美国近年采取的各种核算方法的调整,中国的核算方法也需要进行修订,形成新的文本。美国的上述实践对中国的启示如下:
首先,中国执行“人才兴国”、“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创新经济”等重大发展战略,无疑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这些战略不仅要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上,更要反映在统计监测和各级政府的统计工作中。即,中国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应该相应进行调整,不仅仅要符合2008SNA的规范,也应该效仿美国的NA,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决策者需要的核算方法和体系。
其次,增长必须保证质量。信息技术、创意产业等研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数量扩张,更在于其自身质量和对其他行业质量的提升。中国目前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质量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种变相的数量型扩张通常导致产能过剩,同时这种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现有的核算方法没能体现出这方面的数据,也无法进行预测,更谈不上为政策的调整做出提前的研判。应该效仿NA中的不变价和现价的账户结构以及分行业分质量等级的核算数据模式。
再次,研究与开发支出等进行资本化。将研究和开发支出计作固定资本形成,并鼓励各级政府开展重点工作。美国在NA的研究基础上率先采纳并践行这一举措。美国BEA已把研发支出纳入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2013年国民收入与支出账户的核算与编制工作。将研究与开发支出纳入GDP统计,尽管面临着各种技术困难,但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由传统的要素投入推动增长向创新主导增长转型的趋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6)
2.Corrado Carol,John Haltiwanger, and Daniel Sichel, eds. Measuring capital in the new econom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3.Jorgenson,Dale W., Mun S. Ho, and Kevin J. Stiroh .A Retrospective Look at the U.S. Productivity Growth Resurg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22, Number 1 Winter 2008
4.Jorgenson,D. W..Empirical Studies of Depreciation.Economic Inquiry,1996,34
5.Jorgenson,D.W..The Embodiment Hypothe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74
6.Jorgenson,D.W..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placement and Depreciation, in W.Sellykaerts,Econometrics and Economic Theory,1973
7.Jorgenson,D.W..A New Architecture for the U.S. National Accounts.Richard and Nancy Ruggles Memorial Lecture.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Series 55,No. 1,March 2009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 新核算体系 改革 研究
一、前言
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学当中,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是其必然包括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国民统计学以及国民经济的核算关系的内容。国民经济统计学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站在五大核算系统的角度上来看,国民经济核算属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内容,相关学者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宗旨是及宏观统计之大成。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学必须要建立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否则将会无法很好的满足国民经济管理对统计的要求。
二、现代方法的统计化问题
对于国民经济的统计,主要是能够引入各种现代化的统计方法,在各个学术领域吸收相关的知识,以此来促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并且以此来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统计学的要求[1]。对于现代化方式的选择,不能够仅仅是模仿现代化的方式,必须要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研究,在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必须要重视应用理论的研究,这能够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方法将经济统计中的问题阐明,如此一来,现代方法也就属于统计化的内容了。要想使统计工作更好的完成就离不开对相应的统计指标的利用,但是目前对于指标的问题,其规定还不够明确,无法对其进行完整的探讨分析。指标是客观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反映,但是客观的现象是不断的变化的,因此,其指标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对于统计学的发展与研究,一定要能够对各项指标进行完整的确立,同时也要进行全面的解释,以此来满足国民经济统计的工作。
三、经济统计学的内容设计
(一)以社会再生产的环节来设计局限性
经济统计学,主要是按照再生产的基本环节进行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的,首先是对相应的社会产品进行生产统计,然后是对社会产品的流通性进行统计,尤其是要对其的分配以及使用进行明确的统计[2]。但是这种方式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主要的困难是难以对各个环节中的界限进行明确,以至于在价格方面以及金融统计的内容方面,无法对其进行定位,仅仅是按照再生产的环节进行安排,那么很多的内容是无法归纳到相应的学科体系中,这样只能将其归纳到相关的综合统计分析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导致这一模块中的内容越加的复杂与庞大。
(二)以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位置的设计需要深究
近年来,很多的学者都是对国民经济核算的五大系统进行研究,并且以此来对经济统计学的内容进行设计[3]。首先是对国名经济的总量进行核算,其中包括资金流量、国际收支核算以及资产负债核算等,这样的安排会导致现代化的内容逐渐增多,但却也十分简单明了,能够满足宏观调控对于经济统计的要求。与此同时,这种核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无法容纳一些国民经济中的动态统计内容。
(三)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与统计认识过程相互结合
要能够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与统计认识过程相互结合,根据近年来宏观经济管理对于统计的要求,要把其中的动态统计、结构统计以及相关的国际经济比较统计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补充,将其相互结合,对于国民经济统计学来说,必须要能在量化的基础上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高度,对统计方式进行研究,不能够仅仅是局限于再生产的四大环节[4]。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统计研究,必须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其中主要是包含了国民自愿的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的统计、国民经济过程的统计、国民经济动态的统计、结构的统计、国民经济关系的统计、国民经济效益的统计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方面。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必须要坚持先存量统计,后流量统计的形式,在流量的统计中,主要是按照总量的指标进行统计,但是对于指标的统计,要能够遵循着先总量统计、然后再进行分部的统计,最后进行动态统计以及结构统计。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人们能够迅速掌握到国民经济运行的概论。
(四)结构设计是动态的以及相对的
通过相关学者对于经济统计的不断研究,可以发现,在经济统计的内容上,属于一个相对优化的问题,很多的专著中都是主要讲经济的存量统计,并且能够在进行经济存量统计时候,将其中的存量以及流量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5]。一些学者则是先讲流通统计或者是分配统计,很多学者的阐述都是不相同的,并且内容的安排不是有序的,必须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一些设计。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的内容
首先,是国民经济资源的统计,其中主要是包含了劳动力资源的统计、自然资源的统计以及国民财产资源的统计等,在国民经济运行的时候,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源,这样才能够保证正常的生产活动,各项生产以及生活服务才能够得到有序的展开。其次,是对于国民经济总量的统计,主要是在一定的时期之中,通过对经济运行总量进行统计,能够使人们充分的掌握到相关的国民经济水平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其中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包含了生产、流通、分配以及使用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其中社会生产是主要的基础,生产成果则是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核心内容。然后,对于国民经济的过程进行统计,主要是指能够在完整的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将一些若干项目运行的子过程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国民经济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是国民经济的动态统计,主要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数量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预测,尤其是对其中的动态指标进行分析。对于国民经济结构的统计也要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国民经济的内部组成进行分析。最后,还包含了国民经济关系的分析、国民经济效益的分析以及国民经济的核算分析等方面。
五、结语
国民经济的统计必须要能够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结构进行完整的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要能够不断的对其进行研究,从而选择出适当的方式使其能够适应新核算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力.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回顾[J].内蒙古统计,2011,1(1):50-51.
[2]赵彦云.世界SNA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启示[J].北京统计,2012,2(2):60-65.
[3]孙中震.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历程[J].上海统计,2010,3(1):30-31.
[4]曾五一.关于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若干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1):40-41.
【关键词】 会计 统计核算 增加值 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 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 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 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关键词:离退休人员;工资处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所编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一书中关于“离退休人员工资的处理方法”部分是这样认为的:由于在我国原有的工资制度下,在职职工的工资构成中一般都没有包括对职工未来退休后的生活支付,因此离退休人员工资可以看作是离退休人员在离退休前工作时期劳动所得的延期支付。在此前提下,尽管离退休人员已经不在核算期从事生产活动,其工资仍然可以算作“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但是,如何把“离退休人员工资”放在“离退休人员工作时的劳动报酬”中,或者如何在在职职工的劳动报酬中考虑他们退休后的工资所得,这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如果忽略不同时期离退休人员规模和工资水平的变动,也为了便于核算,现行的处理方法是将“当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计入“当期的劳动报酬”之中。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对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这种处理方法,由于既考虑了原有工资制度的缺陷和现实面临的技术难题,同时又忽略了与离退休人员工资密切相关的不同时期离退休人员规模和工资水平的变动两个重要变量的影响,因而具有简便易行、实务操作比较简单等优点。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该种处理方法其实并不严谨,不仅在理论上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而且在实务中会导致一系列相关核算数据的失真,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该种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表现如下:
1.将本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计人本期的劳动报酬中,这种处理方法明显违背了国民经济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我们知道,工资是由于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提供了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而得到的一种生产要素报酬,获得工资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必须参与本期的生产活动,必须为获得本期的生产活动产出付出劳动。因此,在本期生产活动中提供劳动要素是劳动者的“责”,而从本期的生产活动产出中获取应得的工资报酬则是劳动者的“权”,权责对等且应发生在同一核算期,这是国民经济核算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本要旨。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是其在离退休前工作时期劳动所得的延期支付,那么本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从理论上来说就应该与其工作时期的生产产出相对应,而与支付时期的生产产出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计入本期的“劳动者报酬”的直接结果,从收入法核算增加值或GDP的角度看就必然有虚夸本期生产活动产出和本期劳动者原始收入的嫌疑。所以将本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计入本期的劳动者报酬的处理方法,是一种权责错位,从根本上有悖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2.将本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计人本期的劳动报酬中,这种处理方法由于忽略了“工资水平变动”这个变量的影响,从而势必会导致本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与其工作时期应得的工资水平递延到本期的部分不匹配。毋庸置疑,本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是支付时期物价水平条件下的工资水平,离退休人员工作时期的工资水平与离退休工资支付时期的工资水平二者之间显然不具有可比性,况且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势必会有上涨的趋势,为了确保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对离退休人员工资的上述处理方法的结果,必然会使得本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与其在工作时期参与生产活动应得的工资出现不匹配。换句话说,计入“本期劳动者报酬”的“离退休人员工资”,在物价水平上涨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势必要严重偏离且显著高于其工作时期应得的工资递延到本期的部分,从而导致本期的劳动者报酬总量“虚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而低估离退休人员工资支付时期的GDP中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构成项目数据的真实水平,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导致国民经济流量核算后续环节核算数据产生扭曲和失真,从而对宏观经济分析产生误导。
3.将本期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工资计人本期的劳动报酬中,这种处理方法由于忽略了“不同时期离退休人员规模”这个变量的影响,因而仍然存在虚增本期劳动者报酬、高估本期生产活动产出和导致权责不配比的问题。不同时期的离退休人员规模大小,受人口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突出,未来各个时期的离退休人员规模将会逐期增大并呈曲线型上升的趋势,使得未来各个时期的离退休人员工资的支付总量将会越来越大,如果按照现行的处理方法,计人支付时期的劳动者报酬之中的离退休人员工资占该时期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由于其与该时期的生产活动产出之间并没有内在联系,仅仅是离退休人员在职时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因而虚增和高估该时期劳动报酬和生产活动产出以及权责不配比的问题将会愈发突出,从而使得离退休人员工资支付时期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水分进一步加大。
由此可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对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这种不科学的处理方法,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思考其改进和完善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吉才.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8,9.
2009年12月,联合国、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联合颁布了最新修订版本2008SNA,研究、开发和执行2008SNA成为当前统计部门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关键变化
2008SNA与其他统计标准、手册的协调性高于1993SNA,强化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首先,SNA与《国际收支平衡手册》的修订几乎同时开展,保证了2008SNA与《国际收支平衡手册》(第6版,BPM6)的一致性;其次,2008SNA中价格与物量核算采纳了国际比较项目(ICP)和国际消费者与生产者价格指数手册的成果;第三,2008SNA与国际劳工统计标准保持一致;第四,2008SNA中环境账户与《国民核算手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修订版一致,后者有望成为国际标准;第五,2008SNA与主要分类体系最新标准《所有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第4版、《主产品分类》第2版是一致的;第六,《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已基于2008SNA进行改进,并于2008年出版;第七,《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M2001)与2008SNA的差异已作注释,以备新版的修订。
相比1993SNA,2008SNA所做修订主要涉及六大方面:①对统计单位的进一步说明与机构部门分类的修订,包括对辅活动单位、非常住单位分支机构、多国经营企业常住地归属、特殊目的实体(SPE)、控股公司、总部办公室、金融服务的核算处理,以及非营利机构与金融公司部门次级部门划分问题的说明;②进一步阐明交易范围(包括生产边界),对研发活动、中央银行产出、非人寿保险服务、再保险、自产自用产品的处理做出了澄清与说明,改进了计算金融中介服务产出的间接测算方法(FISIM);③对资产、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消耗概念做出扩展和进一步说明,引入了经济所有权变化的概念,对资产边界与分类、知识产权产品、资产物量账户其他变化的项目分类进行了修订(刘伟,2010),对所有权转移成本、矿产勘查和评估、土地改良、固定资本消耗、水资源等方面的核算做了详细阐述;④进一步修订完善金融工具和资产的定义与核算处理,包括证券回购协议、职工股票期权、不良贷款、担保、指数联接债务证券、与外币联接的债务工具、未上市权益估值、未分配黄金账户、特别提款权(SDR)、租约和许可证、养老金权益等的处理方法,并调整了金融资产的分类;⑤有关政府与公共部门交易范围的进一步说明,澄清了私人/公共/政府部门的边界,对重组机构和政府签发许可证、公众公司用累积收入和资产出售所得作额外支付、政府向公众型准公司的额外支付、税收记录原则、税收减免、公共-私人伙伴关系固定资产所有权、保有收益征税的处理方法与原则等提出了详细指南;⑥有关SNA与BPM6概念和分类的协调,例如,对个人常住地评判及个人常住地变更的资产所有权处理、货物送往国外加工与中介贸易①的处理做了澄清与说明。
从文本上看,此轮修订并没有根本性的颠覆和改变,保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原有基本框架,以实现由1993SNA(甚或1968SNA,其框架仍在不少国家使用)到2008SNA的平稳过渡(Eurostat,2011)。但是,2008SNA几乎所有部分都有所变化,涉及统计单位和机构部门修订、交易范围、资产概念、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消耗、金融工具和资产的处理与定义等各个方面(UN等,2009;许涤龙、周光洪,2009)。归纳起来,2008SNA的关键变化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资产、金融部门、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见表1)。
二、对中国核算体系的影响
(一)主要影响
2008SNA的大多数修订是针对日益全球化的交易特点、金融工具创新、对私人和公共部门财富与债务来源等所做的反应(Eurostat,2011)。实际上,在本轮修订的45个核心议题中有33个议题涉及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核算,可见有关资本核算方面的研究是核算界关注的一个中心(杨仲山、何强,2008)。总体来看,2008SNA所做修订对核算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主要涉及:①部分修订将影响SNA主要指标如GDP、储蓄和积累等的估算;②其他一些推荐涉及广泛的元素,包括定义和分类的澄清、说明,对核算方法、流程与结果都将产生巨大影响;③相比1993SNA,此次修订影响最大的领域包括养老金计划、资本服务成本、研发、军事支出、中间品等的核算处理。从对中国核算的影响来看,除上述三点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金融核算、国际收支核算、非正规与服务部门核算三个领域。首先,金融核算是2008SNA最主要的贡献之一,2008SNA框架下金融核算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调整了金融资产分类,部分主要总量指标的估算、金融服务产出的核算和金融资产/负债的处理将因此而改变(陈梦根,2011;许涤龙、周光洪,2009),若采用“公允价值”核算呆坏账以及用新的口径计算FISIM,可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发生相应变化。其次,根据2008SNA中海外加工货物的所有权原则和中介贸易的核算处理方法,中国对外贸易核算将发生显著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收支数据(杨仲山、何强,2008),因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占比超过50%,采用新核算方法会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额大幅下降,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失衡的评估。再次,非正规部门与服务部门核算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例如,中国尚未正式建立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企业财务统计抽样调查制度,私营和外资道路运输业与水上运输业企业财务统计资料也处于空白状态(许宪春,2009),2008SNA对服务产出核算的要求更为细致、明确,对非正规部门核算的建议也更为全面、系统,采纳2008SNA对完善我国相关核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遇与挑战
中国从1990年代初开始采用SNA体系,国家统计局先后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原则、分类、基本框架和核算内容进行规范,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架构,但在制度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国家统计局,2003),例如,季度GDP核算制度尚不成熟;地区GDP核算制度存在明显缺陷;环比核算与统计制度很不完善;服务业统计极不健全;机构部门账户存在众多不足;金融核算留有太多空白;等等。与先进国家核算水平、国民经济核算最新国际标准以及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许宪春,2009)。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种新现象不断涌现,如股票期权、非上市公司分红、基金公司运营、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等一些新情况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1993SNA的修订和2008SNA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迎头赶上国际核算最新发展的良机(杨仲山、何强,2008)。中国应充分利用实施2008SNA的契机,积极采纳新的概念、分类、标准与核算方法,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宏观经济核算制度。实施2008SNA代表了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整个统计体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实施2008SNA,重点应关注:①构筑适应2008SNA要求的统计制度,诸如完善与2008SNA要求相符的法律框架、发展统计系统的战略规划、统计与核算数据生产的科学流程等,这些构成了实施2008SNA的制度基础;②完善统计与核算基础设施,如企业注册和分类、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账户编制IT工具等,促进我国核算工作与2008SNA概念、分类、方法与原则框架的一致性;③改进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如统计和行政数据来源、抽样框、原始数据到核算指标的转换机制等,2008SNA框架下许多方面如中央银行服务产出核算、非人寿保险服务产出核算、未上市权益估值等对基础数据要求更高,而且,改进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点之一;④改善2008SNA的实施环境,包括资源支持、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协调机制等;⑤编制国民账户部分特殊问题的处理,如发展中国家普遍较为薄弱的未观测经济、非正规部门和服务部门核算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2008SNA面临不少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①在中国部门权力分割明显、统计部门较为弱势的情况下,谋求强大的支持是全面、顺利实施2008SNA的根本保障;②2008SNA提供了一个普适性的核算框架,在具体实施当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有限资源(数据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条件下将2008SNA的方法要求适应本国国情,提高和发展中国的核算水平与能力,这需要大力加强对2008SNA的研究、开发;③采纳新的核算框架需要更多、更强的统计资源支持,2008SNA对统计基础设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行2008SNA要求加大对统计基础设施的各项投入,增强统计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支持能力;④2008SNA对核算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SNA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IMF的数据质量框架的协调性大大增强,对数据质量的各个维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核算数据质量是实施2008SNA时应关注的重点之一。#p#分页标题#e#
三、基于NSDS的实施战略
(一)NSDS与2008SNA实施
作为经济统计国际新标准,中国采纳和执行2008SNA是提升统计能力与改进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步骤,提升国民经济核算能力也是NSDS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者关系密切。
1.NSDS概念与SNA。NSDS旨在设计与实施一个发展统计的国家战略,以提高统计能力,改进统计体系的绩效。NSDS覆盖整个国家统计,遵循战略管理和公共统计的通用原则,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指明了途径,是一国为发展统计所实施的未来4至5年的一整套战略举措和一系列行动计划(陈梦根2008)。SNA作为描述一国经济全貌的核心统计框架,为政策设计与评估、国际经济比较提供支持,在政府统计体系占据非常特殊的位置(UN等,2009)。面对SNA的最新修订,统计系统必须对概念标准化、分类变化、方法调整、信息可得性与执行时间表做出反应,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NSDS题中应有之义。
2.NSDS评估和SNA。在NSDS统计能力评估阶段,实际也应包括针对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评估①,相关问题如:目前生产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有哪些;现行账户与2008SNA的差异;已有核算数据是否切合公众的优先需求;用户对核算数据的关注度如何及对所得数据是否满意;比照2008SNA要求,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编制和当中的管理、方法和过程是否有改进空间;等等。在NSDS框架下,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被用于统计能力评估的基准(邱东,2008),也是核算数据的评估基准,评估结果可用于指导2008SNA执行。
3.NSDS设计与SNA。NSDS战略设计阶段的目标是对计划期行动方案做基本的选择,有关2008SNA实施的战略设计工作主要包括:①采用新的账户系列代替当前的账户系列;②评估战略规划期内是否签署特殊数据标准(SDDS);③2008SNA实施的资源支持方案;④当前核算产品供给和未来核算产品供给计划的协调,包括有待增加的部门账户与额外的数据生产;⑤国民账户编制的质量管理和账户修订政策,以及时间限制、方法和数据机制等;⑥新的账户编制工具的采用(如ERETES)或账户编制工具的升级与更新;⑦SNA与其他机构的伙伴关系和规划方案的协调,如ICP等。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好2008SNA实施与其他方案或行动的协调,动员更多资源支持核算发展,将2008SNA实施战略融入NSDS框架。
4.NSDS实施和SNA。NSDS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计划的时间表内将规划中对不同领域的调整措施付诸行动,并对行动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控、评估(陈梦根,2008)。联合国、IMF等机构倡导各国建立国民经济核算委员会,作为国家统计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2008SNA实施方案的制定、执行、监控与评估(Eurostat,2011)。NSDS与2008SNA在实施时间上比较一致,一般都是4至5年左右。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NSDS的设计工作,形成了统计总体规划(SMP)的文本,但尚未正式实施,可以通过对规划文本做适当调整,将2008SNA实施战略纳入NSDS框架统筹安排。
(二)2008SNA实施战略框架
为提高执行效率,2008SNA实施战略应高度重视过程管理。从流程上看,执行2008SNA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目标、组织、编制和(见图1),共同构成实施战略的基本框架。
1.目标。受数据来源可得性、统计能力、核算指标需求等因素制约,中国目前要完全实施2008SNA并不现实,不同时期对核算数据需求的优先次序也并不相同。因此,实施2008SNA可先设定一个4至5年战略规划期的实施目标。根据联合国等提出的准则,设定实施目标通常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①国家统计能力现状,编制国民账户目前可得的数据源;②采用正规部门数据来源的可能性,以及按活动或机构部门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核算指标的能力;③经济结构,主要是非正规部门的范围及核算能力;④实施和发展2008SNA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数量和知识水平(ISWGNA,2011)。在1993SNA实施过程中,联合国提出了六阶段评估法和三个数据集方法用以评估各国实施情况(Eurostat,2011;蒋萍,2007)。联合国200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2%的会员国实施了1993SNA,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转型经济体、西亚发展中国家、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国家都达到了第二个实施阶段。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ISWGNA)指出,由于需要更及时信息以便做出适当的政策反应(如弥补金融危机和信息差距),编制季度国民账户、开发预警和商业周期指标、高频率综合业务周期指标等的重要性上升,2008SNA要求对实施阶段和数据集的范围标准进行调整,例如,扩大最低要求数据集的范围,纳入按行业或支出构成计算的GDP名义值和物量值的季度账户,以及整个经济和世界其他地区直到借出净额的综合季度账户(ISWGNA,2011)。经修订后的六阶段评估法和数据集方法可用于分解2008SNA实施目标和评估2008SNA执行状况,二者共同构成2008SNA执行目标结构与评估信息系统(分别见表2、表3)。按照联合国的方法,第一个数据集是最低要求数据集(MRDS),采纳1993SNA的国家已能覆盖;最二个数据集是建议数据集(RDS),建议所有国家都编制;第三个数据集是理想数据集(DDS),如有可能应当编制(Eurostat,2011)。根据拟达到的实施阶段,实施2008SNA可设定不同的分解目标:①分行业按支出法和生产法估计GDP,主要结果是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现价和不变价GDP及其构成、生产、中间消耗、行业增加值,此目标对应第一阶段,允许一国达到MRDS的部分要求;②估计国外账户的其他部分;③估计国民总收入和雇员报酬、混合收入、生产税等其他基本指标;④分行业就业数据、估计供给和使用表(SUTs)、生产账户、按机构部门生成收入账户;⑤估计机构部门的所有账户序列、国外账户;⑥估计机构部门金融账户;⑦估计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实现某一实施阶段则能够生产与之对应的一组关键核算表,对应不同层次数据集,特定的实施结果反映了各国的核算能力差异,其中分解目标②、③④对应里程碑2,达到MRDS的要求(ISWGNA,2011)。随着实施目标逐步增加,核算的复杂程度上升,第一个目标要求最少的数据,目标越复杂要求更多数据来编制核算账户,但是,复杂目标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国家发展提供更现实的描绘,更适合用于政策制定和分析目的。
2.组织。2008SNA的高效实施有赖于对相关工作和行动的良好组织,具体包括:①核算部门的组织,国民经济核算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核算部门应该设置在经济统计的核心部分,政府为2008SNA执行提供充足的经费保证与资源支持;②动员和发展人力资源,实施2008SNA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专业化要求高,核算部门应积极参加国际、地区组织的培训项目以及有关研讨会和工作小组;③明确不同部门在实施2008SNA过程中各自的主要任务与职责,如政府账户一般由财政部编制,金融账户一般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④建立2008SNA执行的协调机制,实施2008SNA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统计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促进与国民账户数据的一体化(ISWGNA,2011),中国实施2008SNA应特别注意加强和改进统计部门内部及与其他部门(包括行业统计、贸易、金融、农业、教育、医疗、价格等)间的协调与合作,从概念、分类、数据来源与收集数据、指标设计、统计口径等各个环节保证一致性,提升核算工作效率与数据质量。#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