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威尼斯的小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能力目标:了解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正确认读“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威尼斯、从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水城的风情,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小艇同威尼斯城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2.教师准备威尼斯的风光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
(课前板书:威尼斯)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威尼斯吗?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春风,背上行囊,循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脚步,一起踏上威尼斯之旅吧!
师:(大屏幕)播放图片
(在意大利北部的亚德里亚海滨,蔚蓝色的海水中散布着一百多个小岛,勤劳勇敢的威尼斯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些小岛上营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园,整座城市内107条水道纵横交叉。威尼斯有401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水道,连接着10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美称。)
师:美妙的图片,精练的提示语,同时来自大家生活中的资源,那你能说说对威尼斯的印象吗?
生1:我看到了这里有很多的水,还有很多桥。
生2:我知道威尼斯是一座水城。
生3:……
师:是呀,这么多桥,这么多水,那么肯定离不开――?
生:离不开小艇。
师2:说得不错,离不开小艇(师相机补板书:小艇)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关于威尼斯的有关资料、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威尼斯城市的特点。这时,我播放了威尼斯的风光片,通过看录像,观赏异国风光,整合信息,初步了解这座“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
生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感知
(一)理清思路
师:《威尼斯的小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按照“阅读风向标”的提示读读课文吧。(出示课件:阅读风向标)
师:你们找到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字词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重点的词语,读准字音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出示课件:词语棒棒堂)
三、重点研读――探究
(一)研读第二小节,体会写法
1.抓住修辞,体会奇特
师:作者描写威尼斯独特的风情,是从小艇入手的,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把小艇比做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
师: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你们找到了吗?
生:独木舟、新月、水蛇
生:独木舟突出了小艇又深又窄又长的特点。
生:比作新月说明小艇两头向上翘起,外形美观。
生:用水蛇比喻小艇说明小艇在水中十分灵活。
师:多聪明的孩子,抓的真准。(板书 奇特)
2.感情朗读课文。
3.指导写法,写作小锦囊
师:这样独特的小艇,来源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同时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把这样别具特色的小艇呈现在大家眼前,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出示课件:写作小锦囊)
(二)研读4-6小结
师:同学们,旅游的时候,你最喜欢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生:拍照。
师:现在就让我们乘上小艇,走进课文,感受文字为我们记录的美好瞬间吧。请按照“阅读风向标”的提示学习4-6自然段。(出示课件:阅读风向标)
师:最想拍的镜头都拍好了吗?你最想拍的镜头是――读给大家听。
1.研读第4小节,品读文字,体会驾驶技术高
师:哟!你所拍到的是船夫驾驶小艇的镜头,这可是相当难拍的。为什么?
师:对呀,速度快。从哪能看出小艇的速度相当快呢?
生: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师:是呀,飞一般的速度,太快了,没有高超的驾驶技术那可是不行的,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呢?(板书,高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也能平稳地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你知道极窄是多窄吗?
生:一个桌子那么宽。
师:据我了解,威尼斯的河道最窄的仅有1.4米,船夫多了不起呀。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师:像水蛇一样灵活自如穿梭其中。这么复杂的河道,船夫都能驾驶的得心应手,那么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操纵自如呀!
师:同学们拿起书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吧!
(师生合作读)
2.研读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息息相关
师:这段话描写了哪些人的活动呢?
生:商人、孩子、青年妇女,还有老人。
师:人们的生活不仅仅是这四个方面。那么还有哪些人要坐小艇去做什么呢?
生:学生坐着小艇去上学。
生:老师坐着小艇去上课。
生:医生坐着小艇去为病人看病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这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小艇和这里人们真是息息相关呀。(板书息息相关)
3.研读第6小节 感受文字,抒感
(1)体会语言,感受宁静
师:刚才同学们拍到的是威尼斯白天的景象,哪些同学拍到的是威尼斯的夜景。(出示课件)
师:大家读读这段文字,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
(生交流)
(2)教师范读,渲染情境
随着梦幻般的音乐声,老师轻轻地读起了课文:
“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课堂上一片宁静。)
(3)指导写法写作小锦囊
师:夜晚的威尼斯是静寂的,白天的威尼斯则是喧闹的、充满活力的。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更衬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出示写作小锦囊)
(我设计了两次写作指导的教学,一次是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写生动;第二次是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动静结合,使文章充满了生气。,
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把写作知识的教学植根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语文课的教学其目的不在于获得这些语言知识,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
师:人们靠着小艇,忙碌着、工作着、生活着。
师:威尼斯离得开小艇吗?
生:(齐答)离不开!
师:小艇离得开威尼斯吗?
生:(齐答)离不开!
师:他们真是密不可分。难怪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回归第一自然段)
四、整体感悟――抒情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坐上这奇特的小艇,尽情欣赏这异国的风光吧!(出示课件)相信大家学完这篇课文,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吗?请你写一写。
师:夜晚又一次降临威尼斯,让我们在朦胧的月光下告别这座美丽的城市吧!
师:再见了――
生:(齐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声音渐轻)再见了――
生:(齐读,声音也跟着渐轻)威尼斯的小艇。
师:(声音更轻)再见了――
生:(齐读,声音也变得更轻)威尼斯的小艇。
五、课外延展――积累
出示作业超市:
1.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
2.阅读《威尼斯之夜》,比较一下《威尼斯小艇》与它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课文,题目叫做《威尼斯的小艇》。(板书:13威尼斯的小艇)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威尼斯。(出示部分彩色幻灯片)。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
3.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小艇)。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呢?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布置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威尼斯小艇的样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字词。出示写有6个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2.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边听边想,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指名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
使学生知道,“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
4.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讲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段(第五、六自然段),讲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四、学习理解第二段
1.图文对照,认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出示威尼斯的小艇的幻灯图片)。
要求:边读边想,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2.指名回答:“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3.通过作者对小艇的样子生动地描写,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小艇的美及乘船游览时的快乐感受。
5.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用比喻句进行描写,这样就把小艇的样子写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前四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语。
2.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3.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二、学习理解第三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作者抓住了哪些方面来突出“特别好”的?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2.指名回答: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的?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朗读语气。
三、学习理解第四段
1.默读第五、六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1)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认真体会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
3.检查学习情况。
4.教师小结:
威尼斯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小艇,(板书:生活关系密切)只有在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的时候,威尼斯才静下来。)
5.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这样密切,是什么原因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四、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
(1)作者要写威尼斯的城市风光,为什么以“小艇”为题呢?(小艇是威尼斯独特的风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2)作者在写小艇样子时,抓住了哪些特点?写小艇的作用时,抓了哪些特点?
(3)作者为什么能把威尼斯小艇及与小艇有关的事物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呢?是作者一时一天观察的结果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教师小结。
(1)威尼斯的小艇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平时注意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观看情景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关键词 激活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先学后教是被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实验和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原则。其含义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才去教。因而,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引导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先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预习。
我一般会先让学生做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联系课前的导读及课后思考题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适当做采访、调查并搜集和摘抄有关的图片和内容。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作指引。我还会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知晓自己不理解和最感兴趣的地方去继续查找学习资料。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前,我在课前了解学情时,知道了学生们感兴趣的不只是威尼斯的小艇,还有威尼斯这个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人们的生活情况……而其中对于威尼斯的小艇的制作、船夫的驾驶技术、威尼斯的小艇在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生们最想知道的,而这些知识课文中并没有全部告诉我们,因而我提示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和查阅有关旅游的书籍去帮助我们学得更多。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学生对“威尼斯的小艇”相当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学生说道:“我很想拥有一只‘威尼斯的小艇’,由我当船夫驾驶它,那该多有意思呀!”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既然学生想拥有一只自己的“威尼斯的小艇”,还想当一当船夫,那就先让他们试一试吧!
在我原来的预案中,我是想引导学生学习了描写“威尼斯的小艇”的构造特点这部分的时候才让学生们设计并画一画“威尼斯的小艇”的。而现在在预学中学生已经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于是,我很快调整了我的教学策略。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和参考插图,再加上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去设计“威尼斯的小艇”,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先认真多读几遍课文,再仔细观察书本中的插图,然后纷纷做起了“威尼斯的小艇”的设计师。有些学生的“威尼斯的小艇”是画出来的,有些学生的“威尼斯的小艇”是折纸而成的。设计出来的小艇的形状跟文中的插图差不多的,而小艇的外观上各具特色,有画上几条龙的,有画上小孩在游泳的,有画上各色鲜花的……同学们互相欣赏他们所设计的“威尼斯的小艇”,有赞扬的,有提修改建议的。紧接着,我鼓励学生们尝试着当一回船夫,操纵着自己亲自设计的“威尼斯的小艇”在桌面上行驶……这样,学生们对“威尼斯的小艇”更加着迷了,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二、着力诱趣
课堂有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可以从三方面诱趣、激趣:
(1)导入设趣。根据不同文体,紧扣课文实际,用别具风格的形式或方法导入新课,例如讲故事、猜谜语、播音乐、赏图案、透析社会现象等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刺激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课堂气氛自然较活泼。
(2)课中插趣。探究学习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就会容易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倦,注意力也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一点“剂”――播放一段轻松的音乐或穿插讲述一点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典故,既可以舒缓紧张的节奏,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氛围。
(3)结课寓趣。小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使用寓趣式结课,给学生余音缭绕的感觉,教学效果包括记忆效果 就会截然不同。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可以这样结课:据说遇难的鲁滨孙经过努力终于逃出生天,并成了一位富翁,后来还开发了该荒岛呢。经自己这样一提,学生对鲁滨孙的经历充满了好奇,刺激学生主动涉猎课外知识《鲁滨孙漂流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课文主旨。
(4)语言生趣。教师语言要有趣味,因而除了规范语言外,还要鲜明、生动,有较强的形象性,并尽可能做到幽默风趣,振奋学习精神。
三、巧妙设疑激趣,掀起思维创新
乌篷船(节选)
周作人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稍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选文二】
威尼斯的小艇
马克·吐温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读后思考
1.乌篷船和威尼斯的小艇相比较,有哪些不一样的特点?
2.在描写威尼斯小艇的外形时,作者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小艇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
多媒体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的情感,从而让语文课堂插上神奇的翅膀。
一、利用课件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动画、图像、声音或图片整合而成,它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五彩斑斓、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例如我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学生若无法感受地震袭来时人们惊慌失措逃难的情境,也无法想象地震过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和财产的损失。所以在上这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当年台湾发生了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7.3级强烈地震的图片、死伤数据和资料,再配上伤感的音乐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惊恐万分,感动万分。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播放和伤感音乐的渲染,孩子们个个都进入到这一地震的情境中,不但方便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还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运用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小变大,由慢变快,由静变动。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获得入情入境的感受。图、声、文的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因为科普之类的文章比较枯燥无味。于是在课堂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简要介绍了蝙蝠和雷达。于是顺势抛出问题: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对于接下来的探究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在课堂中,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借助动画演示三次试验过程让学生说说二者关系,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特别是在播放三次试验的动画过程中,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哪一个镜头。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
1. 训练听话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其中最有利的就是训练了学生的听话能力。这里所说的“听话能力”,简称“听力”。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威尼斯”因为学生从未去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跟随作者来到威尼斯。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动听的讲解,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威尼斯那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时而为小艇的繁多而惊叹,时而为威尼斯的风俗而震撼。然后,老师趁机问学生,“看了威尼斯的风情图片,听了播音员的讲解,你们对威尼斯有什么印象呢?”学生们畅所欲言,感受良多。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遥远而美丽的威尼斯,不但让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 培养说话能力。说话能力不单是说话的技能、技巧,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和其他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简单、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例子太多了,数不胜数,我之前所列举的所有例子都能体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播放地震图片、死伤数据和配上伤感音乐导入新课时,师顺势问学生“看了台湾地震的图片和资料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吗?”学生感人的回答就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动听的讲解导入新课后,师问“看了威尼斯的风情图片,听了播音员的讲解,你们对威尼斯有什么印象呢?”学生畅所欲言的回答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3. 增强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拓展大量的课外知识阅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后,知道了很多英法八国联军的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课本的知识。这时若老师再用多媒体拓展一些课外学生不知道的罪行知识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步教学法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消除了厌学思想,自学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学困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一、传统教学结构与六步的比较
1.学生被动听课,被动学习,教师讲解为主,一节课学生都在被动地接受,处于压抑状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那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何谈起。
2.课堂上传授重点知识,学生听懂了,就完成任务了,而重要的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忽略了。
3.教师照本宣科,无针对性,达不到因材施教,学生也没有及时反馈,这样怎样提高教学质量。、
4.重复训练,当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吃透只能用课外作业弥补,造成学习负担过重。
5.部分学生陪读现象严重。在课堂听不会,听不懂的,学不会的就请家长或家教来陪读。
而六步教学法要求和主要特点是:
1.交流预习、练习巩固,教师用2分钟的时间通过不同方式交流课前预习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自学奠定基础。
例如我在教授《威尼斯小艇》时这一环节是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与信息。学生知道作者是大作家马克。吐温与写作背景及课文不知的相关常识,这不但体现了主动学生学习还拓展了知识,一举两得。
2.认准目标、指导自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当并有差异,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立目标。出示目标后教师要简单讲解,抽象的目标要配有相对的思考题。进行自学前指导。还以《威尼斯小艇》为例,针对: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光,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这一目标,设计自学指导题有三:
(1)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
(2)“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你说这大街上的汽车指的是什么?
(3)认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抓住小艇的特点来描绘的?
把揭示教学目标与指导自学结合起来。
3.主动自学、了解学情,学生根据目标的要求,依据课本、课外辅助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学生要注意观察及时鼓励和督促,促进高效地完成任务,及时表扬效果好。对学生要做适当点拨,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几句悄悄话。教师讲话不宜过多,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个别点拨,淡化全面辅导,提倡学生互相讨论。发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4.自学反馈、互学互帮,教师针对自学中暴露的问题,一些共性的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精讲,讲解时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用一把钥匙开一类问题的锁,做到授之以渔,能举一反三。这一环节要与自学检测和讨论订正相结合。还以上文为例:《威尼斯小艇》小艇样子奇特试着用表格的方式或提纲的方式让人一看就知道船夫驾驶技术好,这就要求同学们互相讨论研究达成共识。
5.精心点拨,引导发现,这一环节课本上的精彩部分要引导学生去挖掘,那些美丽的修辞,细节的描写,作者感情的摄入,朗读的指导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威尼斯小艇》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句话精彩在哪?(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亲切自然。
6.测评总结、完成作业,学生听懂了不一定学会,会了也不一定做到。做是最好的学,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做到真正掌握。训练时间要充分;训练内容是用刚学到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的效果要达到学生掌握当堂内容,并略有拓展性的练习;训练后要适当布置延伸一些的作业。教学本节之后要有高度、概括性总结,阐述新思路,新观点,使其起到巩固当堂所学,提高的作用。
二、六步教学法的主要优点
1.六步教学法的预习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真正想学愿学。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为提高能力,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
2.目标环节,是学生心中有数,学有目标,使学生自己能根据目标与自己的基础结合完成相应的目标。增进学生的成就感,克服了厌学心理。
3.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节省了教师时间和精力,由于学生会的教师一律不讲,重点与难点的重心凸显,提供了充分时间保障,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一、换词比较
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哪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课文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三、增删比较
一、生本对话,激发灵感
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要读书。正如张田若教授所言“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阶段要强调朗读和诵读,通过读出声音来与文本对话,如果能做到感情朗读,那是与文本有较高层次的对话了。如何去跟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使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这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给予引领与培养的。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认真阅读,使学生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通过认真阅读,唤醒学生自身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反复思考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创设了以下的对话情景:
师:(给大家观看了威尼斯城的风光课件后)同学们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
生:想。
师:好,那就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
学生在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了解文本带给他的对于威尼斯的新印象,在做读书符号的时候感悟、体验、解读文本,得出了对文本的初步认知。所以当老师再提问时,学生有了很多创新鲜活的话题。
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样子很美,行动灵活。我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发现的。
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只香蕉、像一弯新月、像一把镰刀……
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品味,获得独特的阅读见解,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之处,领悟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由对原文的认知升华变成对原文的改造,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的碰撞产生了火花。
二、生生对话,思想交融
阅读教学为学生对话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因此必须让对话走到学生中间,即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生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在碰撞,在交融,一起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在执教《扁鹊治病》总结全文的时候我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其中一个学生发言说他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他认为扁鹊不应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桓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这位学生的看法很有见地,也唤起我要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请你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己的生命。”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桓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经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就这样你来我往,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体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一、积极创设情景
课堂上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创设情景,化静为动,是多媒体的优势,能很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在语文教学中,动感的画面,色彩鲜明逼真的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有极大的作用。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我课前做了一只小艇,上课时,我把小艇展示给学生看,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了威尼斯城市的风景画,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同学们,你们都游览过许多城市,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游览一座与众不同的水上城市―一威尼斯。看,威尼斯城市到了,我们一起欣赏威尼斯奇特的风光,小艇在威尼斯有什么作用呢”,等等,教师用语言、画面创设情境,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学习积极性极高。又如教学《我的战友》,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设疑问难,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针对“一动不动”设计这样一连串疑问:为何一动不动?怎样做到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假如动了,后果会怎样?教师在层层设疑中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二、组织合作讨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言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人类破坏地球资源的资料。课堂上,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展示。有的学生出示文字资料,有的出示图片,学生边展示图片边进行生动的解说。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真正认识到破坏地球的严重性,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合作学习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合作学习机会很多,可让学生合作朗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品的意境,感悟优美的语言文字。比如在教学《将相和》这课时,要求学生分小组明读训练。教师一布置下去,学生就忙开了,开始分配角色。然后进行有声有色朗读训练。比赛时,学生个个精神焕发,有的还配上动作。通过有表情地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领会了蔺相如、廉颇、秦王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到蔺相如和廉颇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三、巧妙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疑问。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诱发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自主地探索,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探索。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我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找出中心词后进行一次简短的对话:“和”是什么意思?(和好)“说明了什么?”(说明以前有过不和的事)“到底有哪些不和的事呢?学生探索问题情绪激发后,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有的朗读,有的讨论,有的动手找答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阅读兴趣浓厚,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思考,在“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生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四、引领画面切入
在传统的教学意义中学生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被动活动,也就是在教师王宰课堂的情况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告诉、被灌输、被教导作的地位。学生被迫参与,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活动严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今天我们语文科主体性教育提出的活动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家卢梭指出:“对学生不要教这样或那样的学问,而要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是学习者占有、内化人类文化成果,实现主体能力发展的必然途径。如我教《十里长街道总理》一文时,播放录像用视屏幕把学生带入1976年1月11日长安街上催人泪下的场面实况,尔后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活动的积极性:
师: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时,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生甲:敬爱的总理,您被“”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起来,让他们永远跪在您的坟前。
生乙:敬爱的,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怀,不会忘记您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小扬眉,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由于我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调动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让大家自由地抒发真情,导入了主动活动的境界。
五、注重场景布置
课堂活动,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端。传统的课堂能参与活动的只能是少数几个“尖子生”,大多数学生被冷落在活动之外。而当代的活动教学,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自主的活动,并保证在活动中获得发展。这种“全员性’的特点能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例如我教《丰碑》一课,在引导学生参与课文分析对,为了扩大参与面,我把教室当作翻越的云中山,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一个演将军,一个扮军需处长,一个当警卫员,其余的都是战士。然后按照故事发展的情节,让学生亲自体验,痛快地把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敬仰、内疚的感情表露出来,也把一个先人后已的军需处长扮演出来。这种让学生个个参与的课堂主体教学代替了以往教师的说教,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知识。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98-02
总书记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完善学生知识、学识、能力、人格和生命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的情绪变化并不是呈直线流动的,而是呈波浪型起伏。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兴奋点,避免进入情绪低谷,失去学习主动性,便是教改的一大重点课题。
1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因此,要想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使课堂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把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他们容易理解,乐于接受。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教师要设计导课环节,以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把学生带入创新思维的王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索兴趣。另外,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就要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兴趣信息,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我们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
2创设情景,培养自我完善
情景不仅指存在于现实,同时也包括暗含的境界。情景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景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就是指我们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情景,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可见,课堂中贯穿情景活动,是使学生主动探求,诱发其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教学任务不知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位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探测和猜想,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增强创造信心内,激发创造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幽深的原始森林里,优美的古典乐曲缓缓响起,画面右下角无声的出现—个视频窗口,里面不断变换出森林里的白桦、落叶松、小野果、人参等原始森林的奇景,画面循环反复,乐曲典雅悠长,于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被打动心扉,浓厚的阅读兴趣油然而生。 随着铃声的响起,大兴安岭的全景图展现在眼前:奇风峰怪石,古木参天,群岭起伏,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此时,对林海学生已经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正文的学习。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地位。
3在实践中创新,培养自主、想象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 》时,因2、3自然段讲述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及“我们”乘船游览的快乐感受。所以教学中我采用“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读课文第2自然段,一边想: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并请同学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出示原文描写,学生很自然地就认识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享受到了想象的乐趣。
教学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扮演“船夫”、“导游”,有能力的学校播放威尼斯风光录象片,边演边介绍,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教师是知识的一潭活水,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放飞理想,体验快乐,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使孩子们生活丰富多彩,才能把课堂变成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放飞的天空。
4在讨论中创新,培养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这样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在教学《穷人》一文 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穷人光善良,有同情心能解决问题么?桑娜今天抚养了邻居的孩子,明天别人的孩子也每了父母,她还能帮么?”一语激起满座哗然。当时,我没有因为他的发言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而恼怒,而是及时抓住契机,因势利导,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说说你的想法。”我的一席话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没等我说话,同学们就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讨论了起来,看到同学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渴求找到答案的欲望,我心中按捺不住欣喜。很快孩子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找到了答案:“老师,桑娜夫妻虽然勤劳,但他们生活的社会太黑暗了。”“他们受剥削、受压迫。”“他们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当时的黑暗统治,才会幸福,西蒙也不会死去。”…….学生们富有个性的见解,创新思维的不断闪现,更激起了我对新课程深入钻研,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信心。
5在发展中创新,培养自主探究
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对于学生能独立获取的知识,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主动获取新知。
如在教学《海豚救人》时,为了深化主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拓展课内知识,我问“信息时代,同学们知道的知识一定很多,除了课文上的内容外,你还知道有关海豚的知识么?”学生一听,激情高涨,有的说“海豚的体形与鱼相似,体长2——2.4米。”有的说“海豚的大脑非常发达,有人认为它比黑猩猩还聪明。”有的说“海豚是名游泳能手,它游泳的速度很快。”…..
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思维异常活…….就这样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不但深化了主题,让孩子的思维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65-01
一、质疑,让课堂色彩斑斓。
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热情地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如此一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能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以及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在学了张继的《枫桥夜泊》后,有的学生对第一句提出疑问:“月落”、“霜满天”已是深夜,怎么会有“乌啼”?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学习《跳水》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学生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像这样的疑问可谓色彩斑斓、颇具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二、争论,让课堂活力四射。
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
在语文课堂上,“争论”将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还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的发言和老师结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有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利大于弊”。由此一场激烈的课堂争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论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书到用时方恨少,争论常使思路清”。教学中,教师应提倡争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见解,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三、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课堂表演最能激活课堂的生命力。” 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恰当地运用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置课堂表演环节。
1、再现式表演。
在《猫》这一课中,理解“屏息凝视”一词,我并没有单纯解释词义,而是让学生们做出这种表情来。当讲到猫高兴时的表现,则让熟悉猫的同学学一学猫“丰富多腔”的叫声。一个学生饶有兴致地“喵喵”叫起来,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惟妙惟肖。我巧妙地运用了表演这一方式,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对文本的解读有结合起来,既理解了词语,又唤起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也由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被调动和主体意识的复苏,充满了生气。
2、创新式表演。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超越文本,利用表演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安排了“船夫招揽乘客”这一表演活动。我没有采取惯用的“独角戏”的简单方式,而是让两名“船夫”展开竞争,多名“乘客”自由选择,从而使得表演活动的趣味性更强。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船夫甲:哎!南来北往的乘客注意啦!我的小艇是正宗的威尼斯小艇,名字叫做“欢乐号”,因为它会为您带来欢乐。您坐在软软的皮垫子上像坐在沙发上一样。我的行船速度极快,操纵自如,再窄的胡同我也能平稳穿过,毫不手忙脚乱。我还能作急转弯呢。如果您觉得我的小艇适合您,就请上我的小艇!
船夫乙: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不坐你后悔,坐了后悔没有早坐!我的小艇是威尼斯最美也最舒服、最快也最安全的小艇。摸摸这皮垫子,多软,都能当蹦蹦床跳!(同学们笑起来,有人插话:可别跳到海里。)我有十年的驾驶经验,驾驶技术绝对一流,别的船夫都管我叫“轻功水上漂”。我的收费全市最低,残疾人免费,小学生半价。大家快来坐我的小艇!(下面几名乘客选择小艇,“船夫”与“乘客”展开对话。)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即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这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伏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的比较体味,学生对“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哪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并要求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里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是在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得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但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也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地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憎恶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还有一种是增加比较。如在教学《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有一句话“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教学这个句子时,在句子上添词变成“连长,让我去炸掉它吧!”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出课文的句子用得好,因为能够表达出请求任务时的坚定,毫不犹豫。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