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天祥的名言

文天祥的名言

时间:2023-05-30 10:3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天祥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天祥的名言

第1篇

名言名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

名言名句作为中心论点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论点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拖沓冗赘,词不达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替代,那就会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给人一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受。 若把名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够开宗明义,统摄全篇。 例如:章炳元的《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题目就是怀特黑德的名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使文章显得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好的题目能为写好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作文的重要一环。

名言名句还可以作为分论点使用 。如去年的高考作文,有位考生拟定的题目是《移植记忆≠获取能力》,在论述了“即使记忆真可移植,也只能是移植知识”之后,作者又灵活化用名句提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分论点,论述移植记忆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即便靠移植记忆得到了某些知识,也不可能提高素质。 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不要妄想凭空“嫁接”!全文论述呈递进关系,结构严谨,论点明确,说服力强,真正让人领略到了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

在论述中引用名言名句作论据,效果显著 。因为名言名句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一名句既可作为论点“近墨者黑”的有力论据,又能作为引子引出自己的议论、评价和感受,开拓思路,达到进一步论述的目的。如在论述“磨难,生活的馈赠”这一论点时,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强者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这时,我们自然会从名言中汲取力量,悟出道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便接踵而至了。 此外,名言名句还是行文中的点缀,能使文章平添几分亮丽的色彩 。如的《谈骨气》一文在引用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论述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骨气的时候,引用了他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有力表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要把碧血丹心奉献给抗元复国事业的英雄气概。因诗句极富感染力,而增强了文章的感彩。

对于名言名句,我们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关键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随手拈来,为我所用。 把名言名句作为论点使用时,一定要以准确为前提,不可勉强为之,以免立意失误。 把名言名句当做论据使用时,则要求我们平时在这方面的储备非常丰富,并且对其内涵把握得十分准确。这样才有可能运用得当,妙笔生花。

第2篇

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5、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6、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8、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9、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10、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11、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12、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1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14、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15、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18、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19、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2、祖国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常香玉

23、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24、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25、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26、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2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28、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2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3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2、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33、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34、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3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36、爱国如饥渴。——班固

3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9、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4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第3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对翅膀,也许他会在你人生的道路上夭折,但是那是为了铺垫你未来的辉煌。记得这曾是小时候妈妈教给我的第一句话.

书的殿堂是由妈妈给我推开。现在仿佛记得妈妈在教我那篇日记学者写的儿歌“小豆豆,种地下”,耳畔偶尔会依稀想起那时对书的渴望,也大概是那时,我喜欢上了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和那些流垂千古的名言,在书中,我体会到李清照那“人比黄花般瘦”的悲凉;体会到苏轼“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志凌云;更体会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至死不渝。

我翱翔在那保尔 柯察金的黑色天空中,陪他度过每一个悲凉的时刻,那一刻我们仿佛已化身书中一个小小的人物,哭声、笑声仿佛都是自己。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说书是我梦想的翅膀,在飞行中不能夭折,就好像我不可一日无书一样。

知识是财富,那么书籍就是一切财富的根源。就象马克思说的“与其用华丽的外表装饰自己,倒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他人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展现。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也可以向他们一样自由翱翔在充溢书香的天空。

【评语】天空太大,心灵太虚,往往难以下笔。本文的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巧妙地从童年读书谈起,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依托,娓娓道来,入耳入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阅读名著后的感悟,有自己的心得。实在佩服小作者的才气和阅历,没有日常的厚积,哪有如此难得的薄发。

指导教师:于庆玉

第4篇

一、挖掘词句 情理并融

从语言文字入手,用风格独特、耐人寻味的语言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古人云,“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文道统一”。其实,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的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与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件经过、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从而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课堂教学中,如结合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对学生及时予以启发诱导,能收效显著。

譬如教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只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点睛之句,便能让学生读懂宁死不屈、笑赴刑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豪迈气概!

二、分析人物 领悟真情

纵观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诸多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道德的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剖析,挖掘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可以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灵魂,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人物”的甜酸苦辣。

譬如,教读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作者以“火柴”为线索,对无名战士的动作、神情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教学中,启发学生仔细体会这个无名战士忠诚的崇高品质,谁不为之动容,为之热泪盈眶呢?这样,让这种人物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撞”开他们的心扉,占据他们的心灵,就能使他们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增强他们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及其文明古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

三、品读名句 感悟真谛

在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寓含人生哲理的语句,大多都是伟人、名家思想品质的升华,言简意丰,深刻隽永,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保尔・柯察金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名言警句,使学生明白应当怎样做人和如何敬业,才能找准理想与人生的最佳坐标。

四、发挥想象 体验豪情

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陶冶情操,领会意境。诗歌语言优美而凝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特写镜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只有反复吟咏、想象,才能品味出其中的诗情画意,感受其中独特的意境美。如一代伟人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几句:“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描写北国壮丽雄伟的雪景,意蕴丰富,气势磅礴。教读时,要求学生思考文中的“望”字,写的却是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尽管作者的观察点很高,但也无法望及“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显然作者借助了想象。而且,原本静止的“山”和“原”却又“舞”又“驰”动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呢?通过讨论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为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五、创设情境 情满篇章

第5篇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剑,也是源于江南的吴越。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间,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呜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桥边苏小小,还有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秦淮河上的桃叶渡……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那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诉,弦乐清丽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又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而顽强的水,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杭州的栖霞岭,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占尽风云。那山间的飞瀑,山下的激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据说古代铸剑,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几经反复,才铸成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而持戟呐喊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发挥到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铮铮侠骨。明末的秦淮八艳是有力的佐证,清末的秋瑾则是最优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第6篇

“遥远的地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世界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相信这首歌我们一定耳熟能详,但我还是每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总是激情澎湃,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骄傲。千年前,一条巨龙从东方土地上升起,千百年的辉煌,千百年的劫数,千百年的伤疤,今天,千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共同期待巨龙的觉醒!

我想,世界上第一个下地直立的古猿一定来自中国;我想,世界上第一束火把一定是从中国冉冉升起;我想,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一定是中国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造力,有思想的伟大民族。

人类真正征服海洋,是因为有中国的指南针;人类真正使文化普及,是因为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人类之所以攻破封建的堡垒,是因为中国的火药!

我骄傲,我自豪,皆因我是中国人。

我想,中国人民定皆血气方刚;我想,中国人民定皆顶天立地;我想,中国人民定皆智勇双全;我想;中国人民定皆宅心仁厚。

中国人民爱国,爱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曾记否,文天祥同国并存亡;曾记否,郑成功收复台湾,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曾记否,铡刀的底座已被鲜血染红,无数仁人志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骄傲,我自豪,皆因我是中国人。

黄河是我们的血脉,长城是我们的脊梁,申奥的成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

黄色的土地给我的肤色打上了烙印,黑头发,黑眼睛,向世界宣布:“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看!新时代的火炬要在我们的手里传承!中国复兴的重任落在我们双肩!未来出现在我们的双哞!

小时候,大人们总是跟我讲龙的传说,如”画龙点晴”、“叶公好龙”、“屠龙之技”……总是令我入了迷。心中的龙变得无所不能,威力无边,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翻搅起四海云水……长大了,小时候脑海里清晰的龙变得模糊起来,直到现在学了一个单元的有关龙的知识,我才记起小时候对龙的无比崇敬,也知道了龙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上。

尽管龙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它还是存在于我们的心目中,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那是龙在轰鸣;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

龙的子孙万”、“龙的传人”,这表示了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因自己是龙的传人而为整个中国感到自豪。愿意中国能像龙一样腾空飞速前进!龙啊!曾觉醒又沉睡的龙啊!定将再次觉醒在我们这一代!

第7篇

A. 元宵 B.寒食 C.春节 D.中秋 E.重阳 F.端午

2.“锱铢必较”中的“锱”和“铢”作为重量单位,哪一个大?( )

A.锱大 B.铢大

3.请按顺序排列以下各地支:( )

A.申 B.丑 C.午 D.亥 E.戌 F.子

4.《水浒传》中的“浒”意思是“水边”,对吗?( )

A. 对 B.不对

5.一般两个闰年之间相隔几年?( )

A.2年 B.4年

6.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7.我国古时候称经商为“端木生涯”,“端木”,指端木赐,他是孔子的弟子:( )

A.子路 B.子贡 C.子张

8.“八斗才”最早来形容谁文才横溢?( )

A.曹冲 B.曹丕 C.曹植

9.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那么一更约为多长时间?( )

A.一个半小时 B.两个小时 C.两个半小时

10.温室效应是空气中的哪种气体含量过高所造成的?(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11.享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的名山是:( )

A. 泰山 B.衡山 C.华山 D.嵩山 E.黄山

1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为了怀念哪一位历史人物所写的诗句?( )

A.项羽 B.关羽 C.诸葛亮 D.岳飞 E.文天祥

13.我国古代称“弱冠”表示男子的年龄是:( )

A.14岁左右 B.16岁左右 C.18岁左右 D.20岁左右

14.有一份报纸,为了吸引广大读者订阅,就在报纸上登载了一个广告。广告旁边有一副对联,这对联是改动了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成的。你能推断出这副对联被改动的是哪两个字吗?新对联又换上了哪两个字呢?

15.在下列作家与其作品、国名之间连线: 惠特曼 《约翰・克里斯朵夫》 俄国

罗曼・罗兰 《浮士德》 德国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美国

歌德 《草叶集选》 法国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语文知识竞赛从本期开始了!这次竞赛试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经哲的知识无所不包,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朋友的参与意识,并全面提升读者朋友的“大语文”素养。具体参赛办法如下:

自本期起,每期将刊登中学生“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和答题卡一份。你只需填好答案并剪下答题卡(复印无效),将答题卡贴在信封背面寄回大赛办公室,随信附50字左右简介及照片一张,以便获奖后刊出,每位参赛同学需另寄参赛费5.00元(截至次月15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我们每期将在答对的读者中以抽奖形式产生一名“每月一星”,奖品为《中学生规范词典》一本和纪念证书。并将答案与获奖名单于次期一同公布。我们会认真登记每位同学的来信,参加全年答题而未获奖的同学,将会在明年初得到一份精美礼物。

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语文世界》“中学生大语文知识竞赛”办公室收 邮政编码:100010 咨询电话:010-85110029

第8篇

1、信寄托情感,言表达欢乐,思念之情却无法遮掩,唯独在那月圆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2、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3、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

4、一轮圆月心中挂,一块月饼嘴边尝,一方圆桌齐围坐,一家团圆心中乐。

5、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6、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7、用玻璃蘸取月球土壤浸出液,放在PH试纸上,纸上隐现了父母的背影。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9、人圆月圆心圆,人和家和国和。

10、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12、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节;那丰硕的果实,每一个都满载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那随风轻舞的枫叶呀,每一片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绝唱;风轻拂,星低诉,举杯邀明月,遥寄相思赠嫦娥。

1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5、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16、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17、品香甜的月饼,聊琐碎的家常。望皎洁的明月,这便是中秋。

18、月饼合家团圆,月兔送吉祥,月圆人团圆事事圆满。

19、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2、神州奋起,国家繁荣,山河壮丽,风调雨顺,江山不老,祖国常春!此国庆佳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也愿健康快乐伴你一生。

2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24、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成长,就是祖国的繁荣。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25、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6、小时候,中秋是一个月饼,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长大后,中秋是一杯浊酒,我泯一点,你泯一点;而现在,中秋是一轮圆月,我看一眼,你却不在。

27、邀君共赏秋佳月,把酒共话当年时。

28、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9、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30、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31、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3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5、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3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37、墨色沉,月花影,听取月中嫦娥吟,看尽树下水袖舞,赏析宫中笑花靥,尝遍世间园月饼。

38、同一个世界,观同一片晴空,赏同一轮满月,拥同一个中秋。

39、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42、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4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5、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婵娟。

46、我们都是一块拼图,而主题则是团圆,而我们所拼成的圆图名为——家庭。

4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9、小时不识月,胡作白玉盘“何不做一轮皎月,与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50、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51、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5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53、庆国庆,齐欢乐,家要和,国要兴,普天同庆。

54、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

55、香饼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56、如此皎洁月光。那些人,便住在这月亮之中,托起的是满满的故乡,只望这中秋明月,许我无数牵挂。

5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58、以真诚为半径,以感激为圆心,画中秋圆圆的祝福,赠与家人。

59、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第9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

激发个人潜能、创造力和发掘个人??在动力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要精神目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很难有人说清楚一个机体中蕴含着所烧潜能力量。当一个人的潜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发挥、应用,便会得到惊人的效果。如高中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西周历史时,可给学生讲解80多岁的姜子牙在溪边直钩垂钓遇到周文王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段的历史状况,并通过该故事让学生奋发向上。除此之外,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魏晋这一阶段的历史时,指引学生背诵曹操的名言名句,进而无形中让学生奋发向上,并在这种激励下逐渐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使得自身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累积知识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高中生形成人生观和性格的主要阶段。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一个人在高中阶段便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如果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历史课程的时候,适当的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及励志史料,并通过古代名人将相的激励,便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能力和学习品格。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西汉同匈奴战争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时,可为学生讲解苏武牧羊的故事,这样很好的培养学生民族荣誉感。教师在讲解南宋灭亡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时,为学生讲解文天祥的英雄事迹,并指引学生背诵文天祥的经典诗句,有效的鼓舞学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特别是爱国情怀,这些素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资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教材,从而推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记录着我国悠久历史的发展过程,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事件进行组合、排序,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并立足于国情,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世界观的形成。

(二)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一生教书育人,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无以计数的学生,是祖国教育事?I的掌舵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品质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因此,应重视对教师人文科学和人文文化的培养和熏陶,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

(三)不断发掘历史教材中的闪光点。

高中历史老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素材,或者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延伸拓展,讲述先进人物的人文精神,震撼和滋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影响。例如,在学习的时候,向学生突出强调伟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而对历史中的唯心主义,则应该采用公正、评判的态度来分析解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其中的利和弊。

(四)多种教育方式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历史老师可采用多种教育形式结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演讲、辩论等,或者是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并在这一探索发现的过程中,给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领略其中的优秀人文精神,并不断影响自身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五)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们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借助一些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都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教师们可以借助这些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正视历史人物,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故事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能够把学生快速地代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假设教师们不借助历史人物来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而是一味地对学生说教,那么,学生就不会对教师的教学感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六)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就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只有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详细地理解,才能够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做到详略得当。教师不仅自己要认真阅读教材,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认真地阅读教材,给学生灌输再多的道理,学生不能够理解和消化也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来阅读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七)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之后,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够保证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够只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比较浅显的,要适时地给学生扩展一些课外知识,课外知识的扩展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个更准确地理解。

第10篇

[关键词] 课堂 思考 实践 提升 受益

“学生是关键”这是一个教学共识。就语文教育教学,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然而,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仍是不太关注学习者,不了解、不“认识”学生,不在意学生心中所思所想,更不研究学生的学习认识和成长规律,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从学生出发”的,更不是“以人为本”的。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任何课堂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只有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其中乐此不疲,教学才具有效性。那么,语文教学怎样让学生有所收获,终身受益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求教于方家。

一、关注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让学生做思考的实践者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太恰当的现象:一是教师提问之后立即让学生进行交流,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在提问之后不断给学生提示,使本来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提示”变成令人厌烦的“唠叨”,干扰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过程,挤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就是让课堂有相对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巩固品味、想像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心绪。师生研读文章时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给学生“留白”,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应将解决问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耐心引导,等待学生通过认真的独立思考、充分的交流探讨进而展示智慧的结晶;而不是面对问题提出后一时无人回答的短暂沉默,就心急如焚自顾自地开展自我教学预设环节,居高临下旁然无顾地自我解说。比如,教学《琵琶行(并序)》一文,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紧紧抓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为谁而泣”这一主问题组织教学,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泣”字背后蕴涵的丰富情感。有位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泣”字做了全方位的阐释:“泪,是心灵最好的释放。白居易用泪挥洒着心中的万千思绪。感伤离别之泪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流;孤寂凄凉之泪因“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而流;哀怨愁苦之泪为“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而流;怜悯感动之泪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而流。泪,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发了同病相怜的真挚情感。白居易的泪为琵琶女而流,为江山社稷而流,更为总结的人生而流。”

当学生能理解到这个层次,我想这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讲解要深刻得多。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留白”,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教学就会得到升华。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悟”出来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师的“讲”不等于学生的“学”,语文教师的“能”也难给予学生需要的“力”。只要我们注意课堂的留白,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因势利导激发思考,少一些肢解与分析,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甚至可以保护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二、搭建学生有效思考的台阶,让学生做思考的提升者

叶澜也曾经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和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死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这样看来,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思考的实践者,只是教学的第一步。而学生进行了怎样的思考,思考是否具有深度与广度,通过思考是否提升了自我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水平,则是教学中有效思考的关键。学生的思考准确到位固然可嘉,但课堂中深入剖析文本、把握文章精髓的问题,也许大多停留在问题的表层而缺乏深入的本质剖析,也许仅具有创新思路而缺乏精准恰当的表达,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有效思考的台阶,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升。

而搭建有效思考的台阶,则需要教师督促自己课前萃取教材精义,通晓学生认知;帮扶学生课上解读文本,感知文本精华;引导学生课下走入生活,感悟文本情怀。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对教材作出符合学情的创造性的解读,结合教学过程的精巧设计,将“教本”真正转变为“学本”。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候,笔者仅仅抓住“夜缒而出”中的“缒”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设计如下几个问题:①“缒”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注释轻松完成,这是思考的起点。②“缒”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学生想象场面:准备绳索――把人栓牢――专人在高处抓住不放,把人安全放到地面。这个问题难度也不大,但学生通过推想使“缒”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为下面思维是深化打下基础。③为什么要 “夜缒”④为什么要 “夜缒”?大部分同学从事理上推想,立即回答,为避人耳目。但这是简单的推想。教师在此时要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使他们学会根据原文的已知信息和隐含信息对事物进行符合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我借机引导学生结合原文中的“国危矣”解读当时郑国局势千钧一发的严峻性,结合“今急而求子”体会郑国国君的极度无奈、无助和惶急的心情,推断出“夜缒”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然性。此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归纳的练习,把思维成果及时整理和巩固:国都被围,危如累卵;郑国将亡,国君求贤;刻不容缓,老臣出山;孤注一掷,外交斡旋;夜缒秦营,铤而走险;离间秦晋,纾解国难。事实上,第四问是个比较复杂的,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思维训练上还是文章内容理解上都会有清晰的收获。

以上这四个问题基本解决了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问题,“夜缒”的结果学生借助注释大都能够读懂,后面的学习难点不多。但是核心人物烛之武的形象如何分析?我继续设问,鼓励学生在前几个问题探讨的基础上解决这个教学难点。⑤“夜缒”的风险是什么?学生经简单推想得出结论:会出现各种意外,包括生命危险。⑥烛之武显然不适合“缒”,可他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夜“缒”?教师借此引导学生通过补充资料和原文推想烛之武的人生经历,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得出结论:烛之武虽然受过国君的不公正对待,但是在郑国危急存亡的历史关头,能够舍身奋智,临危纾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充分彰显了他的宽恕情怀,他的大智大勇,他的忠君爱国。

选择恰当的“契合点”,教学就有了抓手,就有了凭借。有了这个点,就能找出潜伏在文本中的一条线索,可以把文章内容全部贯穿起来,重点、难点一并解决,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训练效率。

三、追求有效课堂教学,让学生做终身受益者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听下来,发现课堂设计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但课终人散,只要稍加思考,若有所失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我们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让人困惑。对此,于漪老师也曾表示出同样的困惑:学生学到了什么?好像学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花里胡哨一阵,没在脑子里留下多少痕迹。这样的课堂笔者以为是没有多少实效的。

语文有效教学过程追求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分让语文成为为学生发展奠基:一方面,学生在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言语技能的掌握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到多知;另一方面,学生丰富了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要学生在参与中,真正受益。如一位老师教学《指南录后序》时,在追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修养的培养,并把这种修养内化为精神情愫,外化为行动准则。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之后,提出了如何看待文天祥的生死观的问题,学生由文天祥历数十八种险恶遭遇联系到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认识到仁人志士对生死的处置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以家庭、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原则的。文天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早已是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不是要苟活,他完全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难而不惜死中求生。让学生明白于此,教师又给学生介绍了托尔斯泰的名言:“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死的终极考验上,把握住思想的脉搏,才可以看出伟大和渺小、光荣和耻辱。更进一步的是,我还引导学生用人文精神来看生死观,让学生在讨论后总结:直面生死,必须经得起考验。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主要包括:第一,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的美丽;第二,必须明白生与死的关系,在生与死的对比中,获得对于生命价值的启示;第三,必须具有不怕死亡、战胜自我、维护正义的精神准备和行动策略。

第11篇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笔非常丰富的遗产,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目的是将传统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经济社会创新型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历史科学的传统道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教学新课标规定的德育逐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尤其是通过学量的优秀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历史教学要通过讲授历史杰出人物和社会英雄的故事,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镜鉴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2. 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写进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3. 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典型人物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我国历史上一向有爱国主义的传统,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精神文明遗产。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于事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看法,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时代感。这种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阶段的历史,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通过这种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今天超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从而引起他们对祖国未来建设产生正确的认识,更好地担负起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任,形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前途充满无限光明的信心。进行这种教育,可利用的历史知识也是十分丰富的,我国的四大发明就是很好的内容,听了这些讲解后,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12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先人在生活和实践中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浩瀚的史书典籍,而且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等。尤其是历史上的名人名言、诗词曲赋、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充满了丰富的智慧,蕴涵着深奥的哲理。如何让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不仅是政治教师的责任,更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大家交流共享。

一、巧用成语典故,激趣促思导之以行

我国古代成语典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在教学中巧用成语典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方法、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意识的作用》一框时,引用了“画饼充饥”“掩耳盗铃”“望梅止渴”来说明意识虽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是不能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引用“按图索骥”“郑人买履”来说明一个人做事情、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而不能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谈兵”“胸有成竹”等成语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通过在教学中引用成语典故,既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从而使教材中的哲学原理进入自己的思想深处,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引用名言警句,明理释疑深化主题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等,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留下了不少真知灼见、富含智慧、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能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能深化主题。如在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引用范缜的名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导入课题,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关系如何?“形”和“神”关系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范缜的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形”指的是“肉体”,“神”指的是“精神”;先有“形”后有“神”;肉体存在则精神存在,肉体毁灭(不存在)则精神毁灭(不存在);“形”和“神”关系问题的实质就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范缜的这句名言说明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先有存在(物质)后有思维(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哲学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三、引用古典诗词,立疑激趣达成目标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教学中引用古典诗词,不仅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立疑激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新课导入时引用,能点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他们带入情境,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探求新知。如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自制的幻灯片“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些诗句分别体现了什么哲理?通过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引用古典诗词,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实现。(1)在讲授新课中引用古典诗词,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哲学原理比较抽象,而诗词具有形象、生动、具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这些古典诗词,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如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引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向学生发问,这些诗句体现了什么哲理?通过分析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新课中引用古典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自主探究能力。如学习《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时引用“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影响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等哲学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3)在新授课中引用古典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古典诗词是文人情感的抒发和价值观的体现,从我国古典诗词宝库中不难搜寻出给予我们正能量的经典诗词。如在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引用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句来说明一个人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爱国精神,从诗中体味人生价值的实现。

总之,在教学中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师的素养和能力要求更高,因而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胸有成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运用自如,增强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起到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