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22-11-07 06:5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讨论式;交互式;实践式;探索式

1. 什么是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大纲和目的,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从而形成一套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不同观点与处理,安排以及具有的时态顺序,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2.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分析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改革型的课堂教育模式共同存在、互相作用的局面。

把小学数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教学,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作业的布置与完成。这种模式即单纯的知识积累模式,曾被大多数教师广泛应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和深入研究,在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出局限性。如教学的灵活性,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

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许多地区都进行了不少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究,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3.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框架,是教与学的抓手,便于保证教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是产生教学艺术的基石,降低课堂教学难度,能产生因材施教的效果。

4. 教学模式的选择遵循的原则

无论何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其目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围绕遵循两条线,一条是围绕学生的自学与练习,这是条明线;另一条是教师适应的必要指导,点拨与精讲,这是条暗线。从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出发进行选择;从教学过程的特点出发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从教师自身出发创新便于教学模式。

5. 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是一种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本地的教学实践,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以下是几种教学模式:

(1)讨论式教学模式 。

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一种模式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由于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2)交互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在交流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课堂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3)实践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本内容进行,独特设计。

主要特点: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是组织参与者,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方法、合作。

主要结构:

(4)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学手段主要是启迪,而不是讲授,越是讲的一清二楚,学生越不需要思维。因此好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过程。

第2篇

关键词:交互式课堂教学;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交互式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溯源到对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所谓交互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情境引导,自“定”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表明: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网络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环境。如在讲授《认识时钟》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巧妙地把学生带入钟表店,在钟表世界中,让学生自然融入钟表世界的情境中,去观察各种钟表。边观察,边思考,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制订本节课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源自学生特定的兴趣与感受,源自学生的内心,因而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二、人机交互,自主探究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认知工具,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线索,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个别化学习,独立查找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独自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归纳过程。丰富的资源和各种工具、平台为学生的研究、表达和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三、多边交互,共同完善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的意义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互动性”是小学数学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要求学习者利用网上资源的交互功能与多种交流手段。这种合作化的交流学习,使学习者集思广益,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全面,从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

四、自主评价,全面学习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61-01

一、中职数学教学传统模式弊端

(一)教学现状

1.教材。就目前来讲,中职数学的教材虽然更新,但是仍保留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模式,和职业中学职业特点没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无法结合。另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较多,每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要求,重难点也不尽相同,因此,相同的教材并不能适用于每个专业。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中职学生没有全面了解,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基础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没有活力,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密切,致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知识根本提不起兴趣。老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的效果不够关注,教学效果就不可能提高。

3.教师 。中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数学的老师基本上毕业于师范院校,虽然掌握较强的教学技能和扎实的数学知识,但对中职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够,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专业背景下的教学工作,导致知识之间不能迁移,也无法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4.学生。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中考落榜生,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学生之间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很多学生均有这样一种心理:中职主要为技能、为专业而学,对文化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困扰。

(二)中职数学的研究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作为导向”的方针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比如,目前的中职数学教材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大类,但是在教学上仍然没有细致的分别,并不适应每个专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任教老师已明确数学应为专业服务,为实际应用服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没有形成一定的适用模式。以上分析显示,中职数学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

二、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模式

(一)边讲边补的教学模式

经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数学的学习往往是学了新知识而忘了旧知识,或者是新知识点和前面的知识衔接时,信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边讲边补,巩固旧知识点非常重要。在边讲边补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专业,对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发。

(二)案例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是借助各种直观的手段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启迪学生探究、丰富学生感知、引导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建情感性较强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让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密切的结合,实行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数字的一体化就是让数学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对不同的专业需求采用适应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适应不同的专业要求,使中职数学教育体现出立体化及多元化的特征。

三、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注意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明确中职教育的职业特点,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服务社会,教学重点要落实在实践应用上。所以,数学教学要以辅助作用为主,围绕专业技能辅以合理的数学知识的补充。学校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多能”教师,要给老师必要的培训机会,与时俱进地适应教学新形势。

(二)学生方面

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由浅入深,注重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适应社会并走向社会,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教师方面

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教师要储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因为中职教学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只有教师掌握了专业知识,才能让数学和其他专业知识衔接起来,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心和耐心,使学生在被关爱的环境下好好学习。

总之,中职数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而定,结合本校各个专业的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选用相应的教材,实现数学教学为专业技能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第4篇

当今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行为为主导,而忽略了受教育者学生,这与“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就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新教育理念。

一、“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当“收音机”前的听众,而是先要开动自己的脑筋,通过自己的自学去获取知识。这里的“先学”是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去自己探究、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去解决。最终解决不了的,反馈给老师。“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独立去学习,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并根据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了解和总结学生感到疑难的问题,并启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解决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多了,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备课

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好“先学后教”这对教师的备课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先学”是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

首先,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学生的自学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其次,要考虑到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第一,要备起点。所谓的起点,就是结合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新知识的要求,设计好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引申点,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自学。学生的起点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第二,要备重点。重点是新知识的主要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内容为中心,辅以例题、知识点讲练,引导学生在自学时能够理解重点内容。第三,是要备难点。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注重分析教材,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第四,要备链接点和疑点。链接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疑点,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学生搞懂链接点和疑点,才能把新知识理解透彻,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网,从而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创造好自学条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不仅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他们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新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创造出自学氛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自学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2、教师应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知道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有回答不出的问题做好标记,有待于教师解决。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更有利于自学。另外,想要学生达到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时刻督促学生,并辅以练习,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相应的自学习题,让学生通过做习题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巩固了已了解的知识,才能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出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体会掌握新知识的快乐,并能活学活用。

3、教师应加强小组交流自学,重视“后教”

第5篇

关键词:

【正文】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

居宏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2010(09):71-72]

1.1、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生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上展现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感到直观有趣,学习情绪倍增,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自主探究。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联系实际,巧设陷阱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分组做倒水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圆锥容器盛满水到入同样大小的圆柱体容器内,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小组到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淌出来了,淌出来了!”,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刚好灌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个问题引发议论,学生自觉参加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操作感知手段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兴奋。

1.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操作做好记录。有小组说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等到多个小组都有这样的认识以后,教师说:“这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迁移尝试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自由地发展,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张素霞. 关于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 (04) :159

]

1.3、合作交流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型合作教学理念。合作交流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用土豆做学具,让学生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轻松地把握了长方体的三个知识点,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2、效果显著

2.1、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了教学教研水平。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合作成功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到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体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充分的相信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在这样的开放型的探究中,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个性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交互讨论;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34-002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从理论研究层面逐步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所以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其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信,得到能力的培养,决定因素不光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课堂结构,即教学模式的选择,就是课堂教学的系统结构达到优化组合。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

教学模式的选择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以教学理论为指南,以实际操作程序为实践,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无论是构建还是运用教学模式,都是教师练功的好途径,它既能促进理论的提高,又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二、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行为,已被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教育理念所取代。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的必然之路。

首先从学生状况看,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差,学习基础薄弱,参差不齐。来中职就读的学生,大部分由中考分流而来的。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都比较弱,他们既没有最基本的数学基础,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比较零碎,不能把前后的知识点衔接起来,随着教学难度的逐步增加,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形成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学生在思想上的放弃,产生数学无用论。不少学生不仅数学成绩差,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从进入中职来学习的那天开始,就认为可以不学数学,数学对学习技术没有什么用处。这种思想导致许多学生不用心学数学或根本不学数学。而学生只会被动地在课堂上作为听众的角色,也要被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替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的重点只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上;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积极的发挥。

三、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明确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追赶世界教改的潮流,切合时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发展将呈以下趋势:

1.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教学的主体地位。“主导”和“主体”是相辅相成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地位是否充分地发挥。

2.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围绕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的是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的是教育的民主与平等。我们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做事”的过程,是完成职业实践任务的过程。

3.重视课堂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方的评价体系已逐步建立。

4.“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发展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单一媒体”课堂教学走向“多种媒体”齐上阵的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5.师生地位趋向合作化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反映到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就导致了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四、教学模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要符合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当知识掌握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时,可以更多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系统讲授和系统训练。

2.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切忌学生主体成为空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正在逐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在很多时候,它还只是一句口号。充分自主成了放任自流,小组合作只是高耗低效形式化,探索研究缺少思维挑战,从而造成了一种“假主体行为”。老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变革,却没有真正思考这种新的教学行为的目的与实效。

4.避免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式只图花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当前,很多教师剑走偏锋,在竭力提倡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的只是教学形式多样化、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的东西,反而不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联系学生知识经验实际,往往因追求某种外在的形式而偏离了教育的因材施教基本规律。

五、“目标-合作-评价式”教学模式的尝试

如何使我们的中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师生和谐合作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笔者在职业学校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经过几年的探索,根据以上原理,进行了“目标-合作-评价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我们发现:曾经让学生望而生畏、昏昏欲睡的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有效性明显提高,学生逐步能够“动起来”、课堂气氛逐渐“活起来”、学生经常“笑起来”(学生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

1.教前诊断,设置预习提纲――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并根据诊断结果,合理地设置预习提纲,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导引下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课的被动局面,使学生领略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幸福,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新课的动机,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基。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和谐、适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舒适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徜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适当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3.展示目标,进行定向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从而成功达标。

4.自主探究,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根据任务,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引发学习需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互帮互学,保证全组学生都能完成预定的任务),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握学习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点拨,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字为自身所内化。

5.目标检测,掌握达成情况――通过任务检测,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成情况。达成情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了任务;第二层次在第一层评价的基础上,注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6.目标评价,及时反馈矫正――师生通过各种形式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层评价(自评、互评与点评),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矫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另外,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使其在不断建构与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应于各种情况的灵丹妙药,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教学模式也是要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和绝对领先的教学模式,只有深入研究,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讲究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各成功模式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卿成.课堂教学改革新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6

[2]林六十,高仕汉,李小平.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4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学形式;解决思路;全面发展

对于广大的初中生来说,数学就是学习上无法逾越的“鸿沟”,它好比美术界的“梵高”,让人难以理解,就好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硬塞”给同学们,让他们不断的忆,而对于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1]。如果一味的采用传统教学,那么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永无出头之日”了[2]。因此,要想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根据中国当前的教学形式进行摸索,而这也是目前每位初中数学老师应该考虑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背景

传统教学不断的深入老师心,要想在短时间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是不可能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教学战略已经成了教学创新的主要任务。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对于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进度一手操控,传统的教学已经开始处于“老龄化”,无法在给教学带来新的花样,但新课改的深入,就是接替了传统教学的任务,它主要是以培养同学们兴趣为基础,以他们为主体,让他们能在课堂中解放天性,不断的去开拓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和探索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3]。

三、改进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方法

1.情景教学;生动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任务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课堂是首要任务。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给同学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环境[4]。例如:在进行“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时,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先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图形有哪些,比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然后老师就可以引入教学内容,同学们知道的都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图形,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多姿多彩”的图形,那么请问同学们谁能找出多变行的图形呢?这种情景的设置,会让同学们对图形的印象更加的深刻,引导他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学习更加的轻松。

2.主动开展互动模式

师生之间要进行互动,才能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的友好,老师要在授教的时候一定要处于主动状态,不断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把他们当成课堂的主体,正确的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教学难点,首先老师不能打“退堂鼓”,要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去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纷纷说出自己对这些难点的看法,根据他们的意见来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老师给出例题:3x+2y=8①,2x-2y=4②,根据这样方程组,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按照步骤进行解题,把两个方程式进行组合,即:①+②:5x=10,x=2,然后把x=2带入第一个方程式,即:6+2y=8,2y=2,y=1,既而得出答案。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让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同学们再次遇到困难时,会主动跟老师请教,从而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掌握解题方法。

3.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每位同学的基础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也是不同层次,老师就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去掌握和了解每位同学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在教学中,老师对待每位同学都要采用不同的思路进行,根据他们的基础展开后期的教学,比如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让他们能够明确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信心;基础较好的同学,就能让自己再提高一个层次。老师也可以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他们每位同学遇到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分析,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符合大家的需求,这种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不但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还能减轻老师在教学中的阻碍,从根本上直接控制教学问题的产生。

四、结论

总而言之,面对如今的教育,无非给广大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要在最快的时间内,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从自身做起,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培养同学们对于数学的积极性,深化教学方法,从长久的教学中改进不足之处,与同学们之间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模式更加的符合时代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初中数学课堂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郑银萍.应用“慧学云”平台开展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8:30-32.

第8篇

信息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教育信息化改革以来所涉及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实际讨论和动手操作之中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发挥如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所带来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抽象性、逻辑性特别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难以用语言向小学生讲解清楚。将这些抽象、专业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就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将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如以往学习《圆的面积》时,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尽可能多的等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实际上学生很难做到,理解起来也非常的不容易。现在,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这一个过程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之后,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利用,为教与学的资源共享和家校联系创造了快捷便利的沟通渠道 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最大限度地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方便师生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料和学科教学的最新信息,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获得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校讯通、手机短信或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这些信息工具,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发送给学生家长,使家长和学校零距离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来说,手机和互联网是儿童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最便捷的平台,也是父母协助学校对孩子的远距离教育的一种直接方式,能使家校及时配合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运用多媒体,转变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较少,很多时候学生会趴在课桌上等老师把板书写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项不足,节省了老师的体力,也使学生能够一直专注于教学内容。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的社会,现代化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的同时,还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技术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大力推动下,2015年国内中小学互联网的接入率高达87.1%。然而,在偏远山区的中小学互联网教学使用率几乎为零。许多地区只有镇小或镇中才开通了网络、有相应的教学设备,优秀的教育资源却十分匮乏。想要这类中小学教育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信息化教育就要避免流于形式,不仅要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要改变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F代化教学。因此,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突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

目前,国内许多中小学都完善了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系统,引入云教学系统。这些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将全国名师的教育资源共享到学校,运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形成“教学高效、学习主动、数据可视、互动个性”的智慧教学。如安庆外国语学校的刘老师说:教学系统的最大特点不是它能带来众多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像卢梭所说的那样,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师利用系统课前进行备课和布置作业,课中根据学生情况个性化指导,课后智能测试和答疑,教学更高效。

结束语

第9篇

新课改实施以来 ,“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作为新课标试验地的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课标面前,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去继承自己已有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能做出新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思索。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 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知识不再是通过教师传统的说教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借助教师引导,主动地采用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思维探究方式获得。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云东学校 474650)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设疑;质疑;释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24-01

新的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成绩。

一、 设疑――培养学生联想思维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学则须疑。”有疑,就会有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一个良好的问题,会激起学生解决的欲望,从而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其联想思维,这是成功的关键一步。设疑要集中在那些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又要照顾其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要紧扣课时目标,能对整个课堂起到统摄作用。课堂教学伊始,要以问题作为切入点。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创设问题情境,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有意设计。要把握语言的艺术性,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自己的教学设计铺平了道路。例如,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教学中,平铺直叙地介绍其性质定理就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要创设问题情境,效果就不一样。在草原上有ABC三个村庄,现在要为他们设置一个物资供应站P,使其到三地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物资站应建在哪里呢?把图画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尝试,让他们体会到单凭测量或者观察是远远不够的。然后指出,如果掌握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知识,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通过设疑,让学生充分联想,从而活跃课堂,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自热也就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质疑是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其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往往存在不同层次的困难,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讨论等环节完成。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可从承上启下质疑、疑难问题质疑、自学质疑等方面入手。第一,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可以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去讨论和发现。如果学生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才能有新思路、新设想,而不能把时间限制得太紧,这样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情境,不能让有限的时空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提出问题未必是在课堂上,可以在实验中、课外活动中,这样更自然,印象也会更深刻。第二,创设问题途径,启发学生质疑。古语有云,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要解决的问题上,也就是教学的关键点,教师可以集百家之长,让学生独立探讨或者相互讨论。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小障碍,以便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思维活跃,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突破和解决。第三,教给学生提问的角度和方法。为使学生的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难,教给学生提问的角度和方法。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有的时候容易偏离主题,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给学生把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钻研教材,针对课本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一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概念、定理、公式有什么含义,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运用公式等。

三、释疑――实现高效课堂

释疑过程首先是一个调控过程。根据教材的要求,对于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要重点突破,全方位处理,通过联想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矫正学生的思维误区。释疑要有技巧,教师要起到主要作用,但并不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而是“画龙点睛”地点拨。以问题为起点,点拨为手段,最终达到释疑的目的。有时需要精讲,有时也需要精练,精讲不一定少讲,让学生思维活动起来,过程中伴有精练。练贵在解疑,点拨是对课堂联想的提升。人们总是倡导讲练结合,关于讲和练的关系,到底孰多孰少,要根据课的类型,复习课和新授课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类型的课,也要因学情而异,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精讲精练。释疑环节,学生是演员、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是配角,是相声中的捧哏演员,真正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难解惑。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要讲究艺术,有时候可以装点儿糊涂,在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上让学生重复思考,发现问题的区别,从而加深印象,避免考试中做错。实验表明,释疑可以见教师的真功夫,不仅要求教师有雄厚的知识储备,也要求教师有出色的教学艺术,好像给学生搔痒,把握火候,恰到好处。

四、结束语

设疑、质疑和释疑,需要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需要教师的点拨,而不是无师自通,但不再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而是对他们启发引导,让他们学懂、学会、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我区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四)应用拓展反思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双主体;教学模式;实施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双主体”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由被动、服从转变为和谐、互动. “双主体”即是说新课标下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学的主体发展,整合了“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这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同,而是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两者都是主体. 这种理念的提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深远.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理念的关键环节,“双主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教学效率最大化.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双主体”教学模式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自主预习是实施“双主体”的前提与基础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教学目标,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预习非常重要,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课前先让学生预习,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理解,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预习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空间,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兴趣要浓得多,同时学生也会想方法解决问题,如讲授“探索勾股定理”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中的三个正方形,并试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预习会发现数方格可以计算正方形面积,也发现了三个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数方格的过程中发现最大的一个正方形面积要通过割补来计算. 通过预习教师也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但课前预习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如果过多会造成学生负担,使学生望而却步.

二、目标引导是实施双主体的关键

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会制约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学习目标,不能顺利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任引导者,根据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设计出难易程度相关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等完成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可以让学生预习时仔细看图形,在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发现求几何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通常是把图形展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寻找两点在展开后的位置的技巧,学生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想到把图形展开. 目标引导过程的关键在于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不会,让学生思考浪费时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就会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传授者而不是引导者,学生是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体.

三、小组合作是实施双主体的重要途径

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解决的方法都不同,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能在相互了解、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图形与证明”时,传统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个别学生跟着老师说,一些学生能听懂,其余的学生全是观众,一节课下来教师在表演,学生在观看,但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不佳.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首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让原来孤立无助的学生融入小组,在小组激烈的讨论中,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不自觉地问同学、问老师. 其次小组合作能优化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发言,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能让学生完全自主讨论,自己作为旁观者不管不问,要时刻关注小组的讨论进展,及时地给予指导,并收集小组讨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最后的总评做好准备.

四、大班交流能推动双主体的发展

小组合作中各组讨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大班交流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各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果学生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给予讲解. 如讲授“圆周角的性质”时,一般来说学生会做填空题,但涉及证明题和计算题时就无从下笔,教师可以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弄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习圆时就会有一个解题示范,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是提高双主体效果的重要环节

每节课下来多少会存在一些优势与不足,课后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于积累经验,找出不足,从而提高“双主体”教学效果. 实施“双主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反思:1. 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哪些学生切实掌握了所学内容?哪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呢?2. 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不高?教师有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生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 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数学“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