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材料类专业

材料类专业

时间:2023-05-30 10:36:47

材料类专业

第1篇

摘要:“材料科学基础”是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之间的桥梁。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根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材料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对“材料科学基础”大平台教学进行了探讨,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等原则,对材料类专业“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9-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科学之间更加相互渗透、融合和交叉。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与新的科学前沿理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格局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引导性专业提出,体现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综合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作用,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整合。

一、教学内容优化的动因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中提出的引导性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高校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金属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重新设置,“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其材料类专业是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材料类专业,各成体系。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从各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专业开设“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其重点是无机材料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内容相近;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未单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中大部分相关的理论分散在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中,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制备科学而关于高温烧结、扩散、固相反应和相变过程及晶体结构和缺陷理论则涉及的较少。然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材料也正在向着功能型和复合型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具有大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故必须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考虑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特色,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原则

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具有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其重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用能力;加强相关课程的综合,一起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专业的相近课程,根据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其重新定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坚持先进性原则,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是对结构的认识以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性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外界条件则控制着结构的形成,因此,研究过程是理解结构的重要环节。搭建一个合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根据制定的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①相图及其应用部分。包括一元、二元、三元相图及其应用等内容。主要从热力学方面介绍物相的形成及转变的条件和规律,为材料设计和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确定奠定科学基础。②材料动力学部分。包括扩散、固态反应、相变及烧结等内容。该部分涉及的是高温下材料的动力学过程,是材料在生产、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该部分四个过程的控制对材料的结构形成及材料性能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③材料的结构与性质部分。包括结晶学基础、晶体结构和晶体结构缺陷、非晶态结构与性质及固体的表面与界面,全面介绍材料的内部结构及与性能的关系。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注意了如下几点: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宽基础,打破三大材料的原有界限,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角度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从各种材料的共性规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基本原理出发,同时兼顾不同材料的个性特征,从理论范畴和科学体系层面上进行整合贯通。从固体物质的内部与表面,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过程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固体材料质点的空间排列规律,晶态、结构缺陷和非晶态结构,固体的表面与界面,以及相平衡、扩散、相变、固相反应及烧结等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结构,了解材料结构、组成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教学内容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学生视野。如在讲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后补充讲解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结构;在“烧结内容学习中,简单讲述微波烧结、热等静压烧结等新型烧结工艺等。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材料专业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相关领域当前的科研发展动态,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

第2篇

关键词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f Materials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ZHU Xiufang, ZHANG Hongxia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our university was analyzed in the paper, advanced the opinion that the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ESP) should mean teaching other major in English. Afford several consultant methodologies, in the last some shortcomings and co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SP; teaching re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0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也将更具有竞争力。这对于我们的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教学来说,如何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参与到国际技术经济竞争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全新的挑战。笔者暑假到英国University of Chichester 参加英语教学法培训,感受到先进的英语教学模式,结合目前我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探索更适合我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1 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其明确规定:英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修订后的大纲将原大纲中的专业阅读改为专业英语,新大纲提高了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不再单方面强调英语阅读能力,而是更注重读、听、说、写、译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不仅能顺利阅读各种文专业文献,而且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真正实现“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培养目标。专业英语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集合语言与专业为一身,既涉及科技英语的一般特征,又涉及到一定的专业内容,两者相辅相成。

目前我校专业英语为选修课,合班教学,课堂多为70人以上,甚至达百人。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教学主体,虽然参照了新大纲,但是控制如此规模的英语课堂,多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在上面满堂灌,学生在下面满堂抄笔记的方法。这必然形成“英语教学主体单一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教学方式静态化和教学与生活割裂的局面。”①有些课堂也使用单调的纯阅读或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以上种种教学模式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也没有鼓励学生思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也是学生抱怨专业英语课程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因此,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理论依据

对于“专业英语教学”一直有两种声音,一是以专业为角度进行英语语言教学;一是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个人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英语进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在西方有教育学家结合浸入式教学法(Immersion),形成了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CBI。根据CBI的基本理论,语言是以文本和语篇为基础的,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语言是有目的性的。②Brinton等得出如下结论:“要想使语言学习获得成功,语言大纲应该考虑到学习者最终对目的语的使用”而且“学习者认为使用含有信息的内容且与自己有关时可以提高学习动机,进而能够促进语言的学习”。③

2.2 教学方法及手段

(1)Listen To The Music听音乐。在语言教学中,音乐比语言更加能贴近外语语言学习者,特别是非母语学习者。二语课堂中引入音乐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想法。大量事实证明,在语言习得的语境之下,音乐的引入不仅能从语言上让学习者获益,而且还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兴趣。况且听外语歌曲是在轻松自然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进行的,学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吟唱歌曲的旋律记忆歌词(lyrics),从而记住英语的常见的表达方式及词汇。

(2)Contrast 对比教学法。对于专业英语,学生们的感触最多的就是生词多,难于记忆。多数词汇在日常英语中从未谋面。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英语涉及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高分子材料成型以及材料表面技术等方向。在英语教学中,归纳同一个词汇,在日常普通英语及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举例如表1:

表1

通过对比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增强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不再冷清、沉闷。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认知词汇,重视一词多意现象,强化学生专业词汇记忆。

图1

(3)Task-based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专业英语教学应强调以任务为中心,注重实战性和任务性。简单地讲,此类教学方式是就某一专业问题提出任务,使学生充分运用读、说、听、写、译中的几项技能来完成任务。此类教学方法可为学生营造运用英语的机会和氛围,激发英语的学习兴趣。比如以“材料交易”为例,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出售材料的supplier(供应商),一组学生扮演购买材料的custom(客户),每组内的“供应商”提供不同种类的材料,他需要提供给客户各种材料的结构、性能、工艺、成本等参数,而“客户”需要交流他们购买材料的目的、使用要求及限制成本等因素。学生如图1所示排成两个圆环形,每隔3分钟他们可以换一个交谈对象,最终谁会成功完成交易。从这个环节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们熟悉材料的各项参数的表达,用英语介绍材料的基本性能,完成专业知识领域的信息交流,感受就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欲望。

(4)关注Output。语言的输入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交流信息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能使学生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同时又能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输入(读和听),同时也要重视输出(说和写),尤其对于我国非母语的环境,应为学生多提供表达自我的机会,实现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2.3 考核方式

传统上专业英语的考核形式多为卷面考核加上平时成绩,考核学生的多为“记”和“背”的内容,在考核的项目上偏重“读”,“译”和“写”,而“听”,“说”多为空白。综合来看,如此考核方式不能使学生的真实的整体英语水平得到展现。故对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应加大对“听”及“说”的重视程度,在考核内容上,应加上“dialogue”(对话)或者“presentation”(讲演),展示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2.4 教学内容

目前对于材料专业英语的教材,大多采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该书在内容编写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专业知识的英语版,学生们觉得内容比较枯燥,可读性能不强。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对教学资料进行改革,搜集网上最新发表的材料类的第一语言为英语的作者的文章作为教材。通过研究文章的结构内容,固定描述句式以及常见的材料、设备的标准英语表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在撰写英文文章方面也提供工作基础。

3 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1)师资。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要求专业英语课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水平的英语基础。现在我校基本上是各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经过专业领域系统的培训,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但大多不熟悉英语的教学方法,对于语言类的教学缺乏经验。学校管理部门需加强专业教师的英语培训。我校近几年开展的赴英英语教学培训项目,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福音。这种浸入式的学习,除了系统学习教学法外,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均有提高。但是现有的三周时间无疑使提高程度有限,应该延长学习时间,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2)管理。我校各个院系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学时数各不相同,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基本上处于各系为政的状态。这在学生心目中难免产生专业英语无足轻重的印象。因此,为规范教学应设置“专业英语教研室”, 加强各院系专业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每周召开专业英语教学法研讨会,相互借鉴经验,共同提高,使这门课程有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外教学督导应对课程进行监督,从而保障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校级教育科研项目 课题编号201202y

注释

① 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第3篇

关键词: 材料类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是工科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材料学科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于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材料工程学院自2007年起对材料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及实验内容建立了以改革试点,率先在校内建立了以独立设课为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多年来,我们从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出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对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原有实验教学体系的滞后及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的影响,我院材料类专业在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制定的过程中,总是把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把实验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不能形成较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原有教学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实验项目严重依附理论教学课程。

表1显示了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部分主干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项目严重依附于理论课程,而且从属性较强,规模也不大,有的课程实验项目在内容设置上有重复现象,整个专业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与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衔接,这种实验项目的设置不利于相近课程或专业知识交叉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表1 材料类专业部分主干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1.2实验学时偏少,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我院材料类专业过去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总是把实验学时限定在理论课时的一定百分比之内,再加上实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学时严重偏少,有些课程的实验学时只有4学时,实验项目只有1~2个。从表1可看出,除了实验学时偏少外,还存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偏少的问题,有些课程实验内容由于受实验条件、教材、师资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多年不变,导致实验内容陈旧,与生产实际、科研严重脱节,不能及时追踪生产、科研的最新动向及成果。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实验教师都是对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或示范,而学生则是依葫芦画瓢地操作,这种实验教学内容的陈旧呆板和实验教学方法的落后,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

1.3实验教学条件体系存在不足。

实验教学条件体系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高水平工程师型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讲授,缺少工程实际的历练。部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只能适应一般性技能训练,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的需求;三是校外实践环境不尽如人意。企业由于受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接收学生实习的热情下降,未能担负起与高校共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社会责任,致使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普遍较差,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

2.构建新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

2.1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学院以自身的定位、办学特色及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确立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材料类行业(如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生产一线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材料类工程教育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重基础训练、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化综合素质”为理念,建立“一主线、二保障、三模块、四层面”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一主线”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二保障”是软件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和师资队伍)和硬件保障体系(实验设备和场所);“三模块”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专业综合模块;“四层面”指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层面的工程能力,按“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综合应用―工程创新”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2.2实验课程体系。

在新构建的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建立了以材料基础技能素质训练、材料工程测试技术和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素质训练、设计性专业综合实验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对应上述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及“专业综合实验”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每门课程课时分别为:前三门均为48学时,后一门为4周;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对应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设置了“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性能测试技术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及加工技术实验”及“专业综合实验”4门独立实验课程,这些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全部为学位课程,分别在第5、6、7学期开出。这些实验课程不仅具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而且具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不仅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打破传统的割裂式教育,而且有利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进而推动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3实验课程内容。

实验课程内容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工程素质、创新意识的内涵,在构建新的实验课程内容时,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将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出的教学实验(并结合以前未开设实验的其他理论课程)经过科学的归纳、分类、添加、删减、更新,分别整合到相应实验课程中,每门实验课程内容由不同的实验项目组成,这些实验项目之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组合,而是依据某一主线串联而成的有机整体,并依照理论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介绍如下: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是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化学”、“材料测试方法”、“工程力学”等课程群为依托,以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线,设置材料的晶体与显微结构分析、扩散与固相反应动力学、相平衡及相图、材料的烧结传质方式和机理、材料的物理特性等实验项目,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材料成分、组织、性能三者关系的感性认识,掌握材料组织性能分析基本手段的操作技能。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以“材料工程基础”、“热工过程及设备”、“粉体工程及设备”等课程为依托,以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两个测试技术为主线,即:粉体工程测试技术和热工过程测试技术,主要设置了粉体粒度与比表面积测试、粉体堆积和流动性测试、粉体力学特性测试、粉体粉磨功测试、粉体除尘系统测试、燃料性能测试、材料传热过程测试、工厂烟气成分测试、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平衡测试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粉体工程测试和热工过程测试这两个测试环节在硅酸盐产品(如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等)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了在硅酸盐生产过程中原燃烧料品种及性能、加工机械、传热方式的选择等都会对产品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以“胶凝材料工艺学”、“玻璃工艺学”、“陶瓷工艺学”、“混凝土科学与工程”、“生态环境材料”等专业课程为依托,以水泥、混凝土、玻璃及陶瓷等制备工艺参数及产品性能为主线,设置了相应的实验项目,如: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水泥标准稠度测定、水泥凝结时间及体积安定性测定、水泥胶砂强度测定、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测定、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含量测定、水泥中混合材掺加量的测定、集料(砂、石)性能测定、混凝土坍落度测定、混凝土强度测定、混凝土耐久性能测定、混凝土外加剂减水率的测定、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品质指标测定、玻璃密度测定、玻璃应力测定、玻璃软化点测定、玻璃化学稳定性测定、陶土的可塑性测定、陶瓷白度测定、陶瓷吸水率、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的测定、陶瓷砖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的测定等实验项目。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工艺参数和产品性能的了解,巩固了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

“专业综合实验”是一门具有设计性质、命题式综合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各项实践技能,同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和工艺参数,然后选择相应的实验仪器,直至方案最终实施,如:学生要完成“425硅酸盐水泥的制备”这一命题式的专业综合实验,必须经过从原燃材料选择、原燃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水泥生料制备、熟料烧成、熟料性能测试、水泥制备、水泥性能测试七个实践环节的锻炼,并且要了解水泥生产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如:三率值选取、熟料煅烧温度、冷却制度、熟料f-CaO含量、混合材掺量、产品细度等)对水泥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影响,并在水泥的制备过程中根据实验结果情况及时对这些参数进行选择、调整与控制,而学生经过这七个实践环节的锻炼,能进一步了解水泥的工厂工艺制备过程,掌握并巩固“胶凝材料工艺学”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其他课程的专业知识,弥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未能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对材料成分与组织结构、制备与加工工艺、材料性能三者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3.优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效果

新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的实验兴趣与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学生实验报告抄袭现象逐年减少,彻底改变了以往全班实验报告1~2个版本的不良现象;四是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的热情明显高涨,学生申报的校、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数年年增加,现在学院每年获批的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达15项以上;五是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的热情高涨,如: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参与这些竞赛的学生人次数占全院学生人数的70%以上,并在这些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优胜奖多项;六是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现在材料类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位于全校第一,占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5%左右,2012年金属082班单班考取率高达45.8%;七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全部为自主选题,题目更加贴近工程实际,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更能追踪生产、科研的最新成果及动向,改变了以往论文题目由指导教师选题,题目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实验方法落后,研究内容陈旧过时等现象;八是学生首次就业率近几年都稳定在95%以上,特别是近几年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4.结语

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最终目的是验证与深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内容的改革及实施涉及多方面因素,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诸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和支持,其中,实验体制改革是关键,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是条件,管理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动力。目前,我院材料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内容虽然已进行了初步改革,但还处在尝试阶段,要想真正实现我院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天模,冯大碧,郑忠.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169-171.

[2]杨通,范新会,王正晶.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71-73.

[3]黄学辉,周静,徐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1):114-115.

第4篇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摘 要:如何使得卓越工程师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目标,而专业课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基础。文章以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为试点,对专业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教学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贯穿工程实例、强化主干结构、理论素质并重、注重创新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旨在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材料工程师培养途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52-03

收稿日期:2014-11-27

作者简介:汤玉斐(1982—),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材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西安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应用试题库建设”(xqj130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西部地方高校,是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2010年来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印刷工程)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重点学科、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教学传统,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本专业“重工程实践,重应用培养”的传统特色,致力于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的需求,辐射全国新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试点,针对如何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下,应试教育的风气仍然浓厚[2],特别是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全部精力都倾注于课程考试或者撰写实践报告,以取得学历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些都阻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课任课教师在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以及考核聘任标准的驱动下,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略了对其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训练。

(二)与实际生产脱节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与实际生产要求脱节,部分知识点严重落后,同时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而不是具体的应用和实践,实验课又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针对工程问题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内容,随后的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的时间较短,感性参观多于动手实践。此外,毕业设计内容陈旧或来自于基础研究课题,导致材料工程师培养易于成为“材料研究生”培养。

(三)单一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目前专业课基本是在教室通过黑板或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灌输,缺乏与实际生产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列举的实例也不能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使得多门专业课程独自为战不能有机结合,课程的考核常采用期末一次性试卷考试,使得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最终沦为基础理论课,无法发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而且,试卷多以填空、判断、问答、计算等为主[3],很少涉及应用系统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只能考查到知识点的记忆和特定假设条件下知识的熟悉度,这都与卓越材料工程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缺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教育产业化的作用,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在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的限制下缺乏弹性,难以出现杰出的创新型人才[4],虽然高校通过多种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纯校园式的科技活动容易使得学生将比赛成绩化,过分追求奖项而忽略了竞赛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

二、开展“贯穿工程实例、强化主干结构”的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对工程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静态的课堂教学无法直接满足企业对于材料工程师的要求,我们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对学生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工程意识培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入最先进的专业技术,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是卓越工程师班教学改革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强化主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通过走访与材料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校友、教师和部分在校学生,邀请企业专家、校友、教师座谈等形式,对材料卓越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具体方案为:首先,强化材料科学的主干课程,特别强化实践环节,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新课程体系直面工程,在强化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提高专业知识点讲授学时与工程实验实践学时的比例。其次,新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精简,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关联知识间的孤立讲授,特别整合和削减部分选修课,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及适应新材料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学内容大量增加相关专业技术进展,更新或重构相关知识点以适应快速的技术发展。

(二)实施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卓越材料工程师班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采用小班教学、单独授课的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或实验相结合,开展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要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具体以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讲授,工程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金属材料的相关专业课中,以典型的轴承、齿轮、钢件等产品为实例,从各零件的选材、金属的熔炼、成型、设计加工、热处理、性能测试和表面处理等六大部分贯穿了第3学年14门专业课程(图1所示),任课教师通过教学法研究或集体讨论备课将产品涉及的知识按照制备工艺主线有机结合,通过产品的制造过程驱动学生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还强调讲课与实践同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同步在实验课进行验证,然后在第4学年前往本专业的实践基地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在实际车间对该典型产品应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生产,掌握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达到生产实践以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考核可以判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的目的[5]。目前有关考核方式的改革呈多元化趋势,其方法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报告等多目标综合评定,形式又大都以开卷、闭卷、多试卷交叉等,来满足差异化专业课程的要求。本专业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推行全程化的评价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采用小工程案例设计、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等方式,学生组队分工完成设计并进行答辩考核,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60%。例如在“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在金属的结晶、铁碳合金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等章节设计3次工艺设计,要求卓越班学生每5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报告,并随堂进行答辩,成绩占总评的45%。此外,降低了期末试卷考试的比重,同时结合行业的要求,以工程实例的方式命题,取消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记忆类题型,增加判断、计算、论述以及产品设计等,使得考核重点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为主,让考试更好地服务于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材料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专业教研室聘请了6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卓越工程师班的兼职教师,协助完成日常教学、讲座以及实践环节,同时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必须前往大型国企、工程训练中心、实验中心等锻炼3—6个月,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例如,新进教师在培养环节必须前往东方电气集团、吴江工业园企业等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这些举措使得卓越班专业教师队伍日趋合理,为培养高质量卓越材料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体系构建时强调理论与素质并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原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方式上进行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训练,同时注重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模式的培养。与此同时,培养过程中还穿插进行专业课实验教学、开放性课题实验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第1阶段在材料卓越班学生入校后即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主要安排参观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初步了解专业内涵,培养专业兴趣,树立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第2阶段首先在西安理工大学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基础工程训练,培养基本的车、铣、刨、锻、磨各类材料工程师的基本功。随后进入2+4+16+18模式的企业实践环节,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其中2周的认识实习与大型国企(金堆城集团、西安远东公司、西安西电集团、陕鼓集团、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合作建立训练基地,以短期实习等方式与目前材料工程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的目的;4周的生产实习在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践训练基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等环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连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积累工程实践经验;16周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时,与大型国企构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平台,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每人配备1名企业导师,使卓越班学生能够借助该平台,在机械设计、热处理、表面强化、粉末冶金、分析检测等方面全面训练,培养与提升创新意识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最后18周的本科毕业设计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选取企业目前面临的工程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创新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推进卓越计划,本专业在构建、改革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内容方面均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包括长春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东方电气、济南二机床集团,西北轴承股份集团、陕鼓集团、西安福莱特热处理公司等,同时,企业每年会派遣2—3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为卓越班学生教学,内容涉及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第4学年实践环节中企业会为每名卓越班学生配备1位企业导师,类似于师徒的传帮带模式,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二)开展以创新意识为导向的科技活动

鼓励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竞赛活动,通过竞赛项目的启发式专业教学,提高解决工程或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教研室积极帮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制定参赛课题,动员专业课教师开放专业实验室,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2011级卓越材料工程师班29人中就有3人获得国家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5人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人入选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人获得省级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70人次获得各类课外学术活动及其他奖励。

(三)开放专业实验室,引导自主实践创新

增加材料卓越班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学生资助开展和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提供条件。材料系积极与学院协调采取措施,加大公共及专业实验室向卓越班本科生开放的力度,鼓励教师吸纳卓越班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解决企业难题等,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先进陶瓷材料实验室开放了陶瓷材料成型创新综合实验,方案具体为: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合成小组,自行设计一些常见陶瓷材料并能制备出样品,即提出使用材料的性能要求,设计配方,进行基本的样品制造(粉体混料、成型、加工和烧结等),最后做出一个样品(产品),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创”的基本条件和环境。目前,通过该实验卓越班学生已有9人申请了中国专利,4人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实施完全学分制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以典型工程产品或实例贯穿整个专业课教学体系,突出工程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教学思路。不仅可以为实现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提供实践经验,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可以为其他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阳勇福,林海燕,王晓峰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8).

[2]李永斌,张同心.大学考试方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3]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

第5篇

关键词:实地考察;教学理念;创新能力;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54-04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我国工科院校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具有知识面宽,受益面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创新性强,要求会动手、能操作等特点,是工科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加强通识、衔接社会、实现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该系列课程经历了缓慢而坚韧的“六五”至“八五”15年间(1981―1995年)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后来,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后期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以及连续多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使得该系列课程改革从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大跨度变革开始,逐步深入到系列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技术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此调研目的是找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长期发展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以形成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措施。

一、调查方法和具体举措

调研范围为:华北地区7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华东地区8所高校,包括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北地区6所高校,包括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西北地区6所高校,包括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被考察对象既有“985”、“211”工程院校还有一般院校。调研方式采用了以实地考察,与所在高校教学院长和相关任课教师直接谈话交流,当场填写调研报告以及收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文件为主,以随后电话、邮件资料证实和补充为辅的形式进行。其中调研报告内容具体包括:系列课程的上课学期,系列课程的理论学时数,系列课程规划教材采用情况(包括“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在系列课程讲授内容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反映的比例,系列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数(包括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数)以及系列课程的建设情况等内容。

二、实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图1表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具体上课学期。由图1(a)、(b)可知,各地区《工程材料》课程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上课学期基本在第4学期或第5学期。个别院校把这两门课程开在了第6学期或是第3学期,甚至是第2学期或是第1学期。由图1(c)可知,各地区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基本是在第6学期上课,个别院校安排在第5或第4学期。众所周知,《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属于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应该以金属工艺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导论以及金工实习等公共通识课程和金工实践课程为前期基础课程。这些先修课程是学生学好《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核心和基础,而《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学习又反过来从工程应用角度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安排在第4或第5学期符合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规律,而第6学期、第3学期,甚至是第2学期或是第1学期的课程安排就缺乏理论依据。而且,根据“认知实习―理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探索性认知实践”这一工程知识认知和掌握的基本规律[1-3],《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理论课程也应该安排到金工实习(一般都在第2或第3学期进行)之后。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个别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各自为政”的教学管理体制约束课程设置。例如,一些院校机械专业的《工程材料》课程是由材料学院的材料学专业课教师讲授,《材料成形工艺》基础课程是由材料加工专业的教师讲授。这样就产生了由于行政所属不同造成的课程设置缺乏统一和科学管理问题。

图2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理论课学时数。由图2(a)、(b)可知,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平均学时基本在30~40学时之间,而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门课程分散在22~50学时之间。另外,4个地区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平均学时基本维持在50~60学时。总之,各地区《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以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平均学时分别为37.6学时、37.2学时、49.5学时。与“十一五”之前相比,系列课程的理论课学时明显减少了,这与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高能力”要求下的缩减专业课学时、拓宽知识体系是相一致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不断增加,而学时却不断缩减的矛盾。这就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总结该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相关的矛盾。例如,如何处理好精讲与以点代面的关系、课内教师讲授与课外学生自学关系、MOOC与反转课堂的关系等。

图3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规划教材采用情况。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工程材料》课程基本都采用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而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工程材料》课程少有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图3(a)所示。在《材料成形工艺》课程上,全国各地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比例相对要少,图3(b),在调查的16所高校中只有6所院校采用了国家级教材,仅占37%。另外,各地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基本都采用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因为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所以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的高校基本都采用自编公开出版的规划教材或选用优秀的规划教材。部分高校没有采用规划教材的主要原因是通过使用自编或一般教材,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还是在编排顺序上都符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另外,《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材种类与数量的快速增加,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提供了优越的可选范围,也反映出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侧重点的不同。

在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中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比例的调查中可知(图4所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一部分西北地区的《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比例较高,华北地区有3所、华东地区有2所高校在教学内容上注入的先进知识体系超过30%,而东北地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一般低于10%。另外,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方面,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反映了一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但华东地区高校的教学内容中,反映先进教学内容的比例在5%~10%,相对低一些。在调查的所有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的最新内容不足5%,图4(a)、(b),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最新内容只有5%~10%。这个结论与当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大工程背景下,工程领域对工科人才的先导性知识和能力体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工科人才的创新潜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低靡现象,需要工科院校的教务部门、相关的任课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要求。

在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开设实验项目数的调查中可知(图5所示),《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验项目基本在2~4项之间,但各地区《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实验项目数非常分散,如图5(b),有些地区高校的实验项目达到了4项或6项,有些高校根本未开设实验。另外,在被调查的东北地区4所工科院校中,无一所高校开设相关的实验项目。总之,各地区《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以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平均数分别为2.2项、1.7项以及2.6项。在开设的实验项目中,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数就更少。具体来说,《工程材料》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1项、0项、0项、2项;《材料成形工艺》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0项、0项、0项、1项;《机械制造基础》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2项、2项、4项、0项。

清华大学基础工程训练中心傅水根教授在多次的报告中指出[4],直到今天,在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重软件轻硬件”的传统习惯势力和偏见仍普遍存在。随着国家提出大工程背景下的“中国制造2025”,“教育回归工程,教学回归实践”成为当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5-7]。因此,我们应当摈弃“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落后于时代的教学理念[8]。《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最具代表性的系列课程,因此,该系列课程应该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的操作能力。但从目前的调查中可知,高校对工科院校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国家对工科院校的期待水平。

图6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建设情况。由图可知,除了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还处于校级精品课或一般课程之外,全国范围内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建设情况喜忧参半,即有不少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一般课程,但从该系列课程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来看,课程建设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强。

三、结论

从以上实地调查中可知,尽管《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工科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加强通识,衔接社会,实现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但从以上各地区工科院校的实地调查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各地区部分院校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在学期安排上缺乏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个别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各自为政”的行政教学管理体制制约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针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不断增加,而学时却不断缩减的矛盾,要求教学主管部门通过认真分析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相关的矛盾。

3.必须扭转工科院校“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以理科的培养模式替代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错误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

此外,调研还存在不足和改进方向。此次调研是课题组在实地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调研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数据可靠性。但调研院校只有21所,从全国范围二百多所工科院校的角度来说,此次调研的数据还不够充分。因此,今后的工作方向是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把《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情况分析做到更加有理、有据、翔实、信服,为该系列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加客观的数据。另外,有些调研内容的界定是课题组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可能缺乏专业认同性。例如,如何界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教学内容,如何认定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等。因此,调研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也是今后与相关专家进行探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武静.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7-11.

[2]刘思嘉,王冬.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意义与实施条件探究――于默会知识理论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79-182

[3]孙康宁,张景德,李爱菊.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15,(1):38-43.

[4]傅水根,张学政,要家枢,张万昌.论“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方向[C].探索工程实践教育,2007:159-161.

[5]李志华,陈正伟,朱建华.德国“双元制”模式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72-174.

[6]周玲,孙艳丽,康小燕.回归工程 服务社会:美国大学工程教育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6):117-124.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部门 专业技术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45-02

Reflec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ecialized Technical Archive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epartments

Feng Tao

(Liaoning Provincial Envirnmental Momitoring & Experiment Center, Shenyang Liaoning, 11016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 specialized technical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epartments are in urgent need of standardized and digital management.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brief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pecialized technical archives,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specialized technical archives based on practical instances and problems, that is, the scope of archiving, standardizing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filing of documents, and carrying out digital work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specialized technical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and role of archiv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epartment; Specialized Technic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明确要求,“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g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保存人员的资格、技能和经历等档案”。为了符合实验室评审要求,提高环境监测的管理水平,笔者单位于2003年建立了环境监测人员专业技术档案。专业技术档案基本满足了监测工作的需要,在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评审考核、监督检查、执法、验收监测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必须加强专业技术档案的管理。

1 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现状

1.1 档案意识不强,领导重视不够

从2003至今,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由办公室负责管理。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先后有6位同志负责专业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其中5名同志是兼职。由于他们不懂档案专业知识、没有管理经验,档案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在每年收集、整理专业技术档案过程中,部分同志档案意识不强,不愿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不认真整理个人专业技术档案。

1.2 案卷整理不规范,档案管理水平落后

专业技术档案是人事档案的一部分,是对人事档案的补充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档案收集难、卷内材料没有系统鉴别和整理、案卷质量不规范等问题。部分同志对专业技术档案的作用缺乏认识和重视,不及时归档、归档材料不齐全、内容不完整、分类不准确、各类别之间无标识、无页码、无卷内目录、材料排列混乱、装订不整齐、未填写备考表等问题。档案工作缺乏监督检查,档案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1.3 档案利用率低,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

档案管理人员服务观念守旧,服务手段落后,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档案利用率低。每年借阅专业技术档案的人较少,利用档案的目的主要是工作查考,如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检查工作、执法监测等工作,而真正查阅用于人才选拔、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档案材料几乎没有。由于利用档案的人数少,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服务意识,只重视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工作,疏于档案的开发利用及信息化建设,致使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未充分发挥出来。

2 加强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的工作思路

2.1 制定专业技术档案归档范围,确保案卷齐全、完整

(1)建档范围。凡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建立专业技术档案,包括干部和从事监测工作的工人。

(2)归档范围。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专业技术档案文件材料大致可分为11类。

第一类,履历材料:干部简历表、干部履历表等。

第二类,学历材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结业证书、继续教育证书等。

第三类,专业技术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推荐表、评定表、资格证书、外语考试合格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文件等材料。

第四类,科技成果材料:课题技术报告、课题鉴定材料、科研成果登记表、课题成果验收证书、课题获奖证书、专利证书等材料;

第五类,材料:发表学术论文、论著、书籍及获奖论文证书等材料。

第六类,年度考核材料:专业技术年度考核评价表、年度个人总结、述职报告等材料。

第七类,奖惩材料:各种先进人物登记表、先进事迹表彰、嘉奖、通报表扬及荣誉称号等材料。纪检、监察等部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个人检查、受处分方面材料。

第八类,任免材料:干部人事任免文件、关键岗位任命文件、授权文件等材料。

第九类,人员能力确认材料:培训证书、持证上岗资格证书、国内(国外)学习鉴定材料、培训资料、培训报告、研修报告等材料。

第十类,人员监督记录材料:质量监督员在日常工作的各项监督检查记录。

第十一类,其他材料:职务竞聘演讲材料、演讲比赛材料等。

2.2 加强专业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工作,保证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档案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档案的宣传、培训工作,各科室和专业技术人员要重视档案工作,要认真配合档案人员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补充工作,确保专业技术档案的内容不断更新、完善。

2.2.1 专业技术档案的收集

根据专业技术档案的特点和来源渠道,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收集方法。

(1)集中收集。

围绕单位的例行工作进行集中收集。根据单位工作安排,办公室等部门每年都在固定时间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评先进评优秀、年度专业技术考核、年度工作总结等工作,人事劳资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收集上述档案材料。人事劳资部门需对档案材料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合格后在材料上加盖公章,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将材料移交档案室归档。

(2)随时收集。

针对某项工作任务和活动进行随时收集。为了及时补充档案材料,凡已结束的工作任务随时收集随时归档。如课题结题材料、培训证书、持证上岗考核证书、出差报告、干部任免文件、奖惩文件、新进人员档案等材料。专业技术人员、人事劳资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档案材料的收集,档案材料需经相关部门审核确认,加盖公章后,由专业技术人员移交档案室归档。

2.2.2 专业技术档案的整理

专业技术档案参照《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进行整理,实行一人一档,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人员协助专业技术人员将收集齐全的材料进行分类、排序、编目、装订,文件材料经过系统整理后立卷归档。具体整理方法如下。

(1)卷内文件的排序。

卷内文件材料要按类别进行排序。每一类中的档案材料要根据材料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材料之间的衔接或材料形成的时间排列顺序。新补充的材料要根据材料内容放入相应的类别后排列。

(2)类号和页码的编写。

卷内文件材料排列好后,应在每份材料的右上角编写类号和顺序号,如第三类第一份文件在材料右上角写三-1。每份材料的右下角编写页数,以件为单位编写页数。

(3)卷内目录的编写。

文件材料整理好后,要对每类文件材料编制卷内目录,放在卷首方便查找。卷内目录包括:类号、材料名称、材料形成时间、份数、页数、备注等栏目。

(4)案卷号的编写。

为了迅速、准确地查找档案,要对专业技术档案案卷进行科学的排列和编号。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按内设机构、职称排序。按单位内设机构排列,将同一部门的专业技术档案,按其职称由高到低进行排列。

2.3 开展专业技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大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适应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开发利用专业技术档案,运用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专业技术档案数字化信息库。兼职档案员可利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电子档案,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实现专业技术档案网络化、动态化管理。

专业技术档案能够全面、翔实地记录一个人的德、能、勤、绩等信息,档案人员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档案的价值和作用,要利用专业技术档案信息资源,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如论文汇编、科研课题汇编、花名缘缺嘌泄ぷ鳎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决策以及监测工作提供服务,为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及实验室认可评审等工作提供依据、凭证和参考。

当前,中央决定对省级以下环保监测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各级监测部门应充分认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要以此次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专业技术档案的管理,加大档案宣传力度,增强职工的档案意识,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档案人员做好专业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为环境监测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服务。

3 结语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环境监测队伍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各个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众多,管理好、利用好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尤为重要。档案人员要更新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服务观念,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档案管理水平,在监测工作多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让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参考文献

[1] 宋炳政.检测机构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实践[J].兰台世界,2016(S1):128.

[2] 刘蓓,王笑玲,谢萍,等.试论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的收集和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75-576.

第7篇

关键词:“大材料”;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65-02

近年来,国内外材料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以及效率更高的加工工艺不断涌现,这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材料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培养出更具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材料类毕业生,也成了当前设有材料专业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

20世纪80 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渐将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上来[1]。而国内类似中北大学这样的绝大多数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遵循小专业模式,即按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进行细致的具体分类(如金属、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分别学习材料结构、性能、加工、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由于不同专业间彼此界限分明,知识体系缺乏相互联系,致使学生除了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相当了解外,对其他材料领域知之甚少,特别是在涉及学科领域交叉或新材料开发方面倍感吃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显然,“小材料”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借鉴欧美诸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模式和体系,国内的一些高校以“大材料”为背景,开展了一些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

中南大学的李红英教授等研究了通过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大材料”类人才培养的方式[2],提出“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材料类大学科人才培养理念。李红英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多维立体学习模式的建立上,主张通过多层启迪和学术活动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创新与探索欲望。其研究较为宏观,缺少培养体系内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具体改进措施和方法。

国防科技大学的张为军博士等研究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方法[3],提出了以“大材料”的思想,按一级学科组织人才培养。张为军的研究虽然针对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但其突破学科界限的思想以及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等方法,可作为“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借鉴和参考。

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毕凤阳研究了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模式[4],即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分级项目运作机制,将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过程细化为三级项目,并提出了项目内容设计和实施保障的做法。毕凤阳所研究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与中北大学材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类似,其方法可以作为“大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实践环节设计的借鉴。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大材料”背景下,如何将本科生的培养统一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上的研究很少。虽然当前的研究对于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缺少实施载体和具体的运作模式设计。而且,“大材料”背景下,对材料类所有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又难以实现,必须选择一个过渡的载体。所以要进行详细的研究,真正设计出以一级学科为统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育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在内的“大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新模式的设计

本研究依托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软硬件教学条件,进行“大材料”类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设计。研究的实施对象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班,以点带面分层次进行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丰富第二课堂等。

(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重,确立培养目标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五个本科生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大多在工厂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但是进入到985院校深造的学生很少。所以,项目的研究拟通过分层次培养模式,以“大材料”为背景,以一级学科为统筹,通过实验班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并重的研究应用型人才。然后,以实验班为辐射,逐渐使所有专业向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过渡。

(二)重基础强专业,设计课程体系

实验班组建时拟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选拔,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为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框架仍遵循中北大学教务部门的规定,分为基础教育课、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三个类别。与当前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基础教育课中课程更加齐全并且选取长学时课程模块;另外两类依据材料专业的特点设置课程群,在保证学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建立时间与课程之间的矩阵关系,增加学生选课的范围,目标是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宽泛的专业知识。

(三)多层级项目化运作,优化实践教学

目前中北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军训、金工实习、两课和社会实践、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其中军训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沟通、团队协作能力,而其他环节培养学生材料性能组织分析、成型工艺设计等专业动手能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区别最终在毕业设计或论文环节中体现,所以可以把其他环节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准备。在此,将毕业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级项目,而其他环节作为二级项目。确定每级项目内容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可实现项目化运作。

当实验班学生开始分研究方向时,首先则按照不同方向组成项目组,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基层学术机构设置确定指导教师,使本科生导师制得以落实。其次,由导师确定不同项目组成员的毕业设计题目,即完成一级项目内容的确定。再次,以毕业设计题目为导向,确定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等环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组织性能测定表征、加工工艺设计等,即完成二级项目内容的确定。最后,由导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并将完成的工作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撰写论文。

(四)组织与参加并进,丰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组织和参加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对于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大材料”学科群中开展各种培训、各类竞赛、各种展览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训练的参与面。院士讲坛、院长论坛、博导对话等多层次启发思维和开阔视野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学科前缘和科学研究方法,也使敢为人先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渗入思维并化为自觉行动。以不同的项目组为单位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巩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效果,锻炼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能力。联合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展示专业教学的成果。通过组织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拓展知识面,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

三、以实验班为辐射,加强新模式的深入研究

目前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培养体系包括实验班、一本本科生、二本C类本科生等不同层次,如何科学设计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多数高校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验班“大材料”背景下的培养新模式研究和实践,逐步地向其他培养层次辐射,旨在共同提升材料类本科生培养的水平和适应性。首先,确定“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类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分层次培养机制。由于招收学生的基础不同,要相应地制定其培养目标。其次,明确研究载体即不同层次本科班的培养体系,以实现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体系和第二课堂活动相互贯通。再次,确定课堂教学课程中不同属性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以及在培养进程中的位置,从而实现厚基础强专业的教学目标。最后,建立实践环节项目化运作机制,将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使本科生的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得以共同培养。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和2012级实验班实施了新的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选拔而成立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学生知识基础更加宽阔,并均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在新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要逐步明确实践教学环节中项目化运作的具体形式,各级项目中包含内容;导师和实验教师联合评分方法,以及如何将毕业设计内容分解到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及参加创新创业实验和创业计划大赛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2]李红英,李周,范晓慧等.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大材料工程型创新人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3).

第8篇

【关键词】宽口径材料成型 控制工程 发展 要求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时新设立的一个专业.该专业涵盖了原来的部分机械类专业和部分材料类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机械科学、材料科学、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加工原理、材料成形过程自动控制、成形工艺过程及装备设计及先进材料工程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研究类型或工程技术和管理类型的高级人才。

高校经历了十多年的反复调整、建设与实践,一些涉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问题得到逐步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在坚持加强基础知识,扩展适应领域,进行宽口径的通才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根据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来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专业人才。

一、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对原本按行业领域和材料加m m序设置专业的一次改革.对我们学校来讲这种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首先由教育部颁布专业目录,我们再根据新的专业内涵制定宽口径的培养方案,按照新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组织和实施,培养符合宽口径的专业人才。经历了十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实践,我们认为,这一专业教育的改革客观上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飞速发展。对应于原窄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工业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更新换代非常缓慢,产品品种单调.一种规格型号的产品甚至连续生产几十年.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按照有限技术和工艺模式安排加工和生产.常常只需熟悉和掌握一种工序足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在学科发展和交叉的带动下,新技术、新工艺大量涌现。这要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更多地熟悉和掌握产品的各道生产加工艺。

(2)学生的适应性得到加强。目前学生就业不再是在原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设置时按行业不同、实行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订单式培养,而是一种双向选择。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涵盖铸、锻、焊等相关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就业的专业。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较大程度地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拓宽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应与学校特点和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

虽然国内各高校在建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时的基础不尽相同,在该专业设置初期,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是普通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高度一致。这种高度一致,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发挥。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立初期.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涵盖了原铸、锻、焊的专业主要课程,并不设置专业方向,其初衷是厚基础、宽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设置对原有的基础考虑不足,没有注重特色发展。在原铸、锻、焊3个专业的“锻”方向上,我校无论师资还是教学实验设备都比较薄弱,即使在我校的工业训练中心,塑性成型加工手段也是不足的。与“锻”不同,“铸”、“焊”两个方向上,我们的师资较强,教学实验设备仪器较为齐全,专业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也主要涉及“铸”、“焊”两个方向。

三、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置以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将原铸、锻、焊等相关专业中分别设置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工艺课程整合压缩为《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虽然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建立十多年了.但其专业课程教师还基本是原铸、锻、焊等相关窄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因此,各校的《材料成型理论》或《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大都分为几个部分,由多个教师共同承担.这种授课方式影响到课程的内在联系性和教学上的连贯性。我们认为,随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立,对专业课教师也应提出新的要求。学生的专业面加宽、适应性增强,原专业体制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应还守着“铸造”或“焊接”的有限知识面.也应加宽自己的知识面。由于《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是在精简、压缩原“铸”、“锻”、“焊”课程的内容,更突出了3者的基本原理、基础工艺,专业课教师应该掌握和熟悉所有这些内容,一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师应能很好承担《材料成型理论》或《材料成型工艺》课程。

第9篇

1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对原本按行业领域和材料加工工序设置专业的一次改革,对我们学校来讲这种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首先由教育部颁布专业目录,我们再根据新的专业内涵制定宽口径的培养方案,按照新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组织和实施,培养符合宽口径的专业人才。经历了十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实践,我们认为,这一专业教育的改革客观上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飞速发展。对应于原窄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工业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更新换代非常缓慢,产品品种单调,一种规格型号的产品甚至连续生产几十年,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按照有限技术和工艺模式安排加工和生产,常常只需熟悉和掌握一种工序足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在学科发展和交叉的带动下,新技术、新工艺大量涌现。这要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更多地熟悉和掌握产品的各道生产加工工艺。以我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某种铝合金焊丝为例,完成这样一个课题涉及了铸、锻、焊。首先需要设计焊丝的成分,成分设计必须掌握焊接原理和工艺。其次需要我们根据设计的焊丝成分熔配铸锭,这又需要掌握相关的熔炼铸造技术,这些相关技术掌握不好,铸锭成分不容易达到成分设计要求,铸锭缺陷多,直接导致熔炼铸锭及成分检验的次数增加,研发费用增加,研发时间延长。最后需要将铸锭挤压和拉拔成焊丝。挤压和拉拔工艺制定不当难以制出合格焊丝,实际上,有些设计的元素加入量影响到材料的塑性,使材料难以拉拔成丝。我们认为此课题的开展与完成很好体现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专业内涵和要求。

(2)符合通识教育规律要求。当前高等教育中,工学各专业的外语能力、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得到强化。在学制不变的条件下,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不可能达到原铸、锻、焊的专业要求。实际上,现阶段由于企业在工艺、技术方面的保留,以及技术、工艺的飞速发展,宽口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没有必要,客观上也难以达到掌握专业技术的“专才”。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专业知识和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应更注重授学生以“网”,而不是给学生以“鱼”。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宽口径的培养方案是可以为学生将来从事铸、锻、焊具体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学生的适应性得到加强。目前学生就业不再是在原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设置时按行业不同、实行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订单式培养,而是一种双向选择。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涵盖铸、锻、焊等相关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就业的专业。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较大程度地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拓宽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

2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应与学校特点和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

虽然国内各高校在建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时的基础不尽相同,在该专业设置初期,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是普通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高度一致。这种高度一致,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发挥。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立初期,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涵盖了原铸、锻、焊的专业主要课程,并不设置专业方向,其初衷是厚基础、宽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设置对原有的基础考虑不足,没有注重特色发展。在原铸、锻、焊3个专业的“锻”方向上,我校无论师资还是教学实验设备都比较薄弱,即使在我校的工业训练中心(工厂),塑性成型加工手段也是不足的。与“锻”不同,“铸”、“焊”两个方向上,我们的师资较强,教学实验设备仪器较为齐全,专业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也主要涉及“铸”、“焊”两个方向。基于这一现实基础,我们于2008年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设置进行了调整,在专业必修课《材料成型理论》和《材料成型工艺》中,只讲授和加强“液态成型”和“连接成形”内容。为保持拓宽专业知识面,与塑性成形课程相关内容在选修课程中开出。同时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特点,通过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逐步由黑色金属基础向有色金属加工成型技术拓宽。

3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置以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将原铸、锻、焊等相关专业中分别设置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工艺课程整合压缩为《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虽然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建立十多年了,但其专业课程教师还基本是原铸、锻、焊等相关窄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因此,各校的《材料成型理论》或《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大都分为几个部分,由多个教师共同承担,这种授课方式影响到课程的内在联系性和教学上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与《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对应的涵盖铸、锻、焊等内容的教材多年前已经出现,但现有的这些教材都还没能通过一个主线将各部分内容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教材大都用“成形”的概念,如“液态成形”、“塑性成形”和“连接成形”做主线,但在教材内容中又不可避免地使用“铸”、“锻”、“焊”的概念,并使分属原来“铸”、“锻”、“焊”课程的内容在《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中相互穿插。这又给一门课程分为几个部分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在授课内容衔接方面带来困难。此外,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教材都还没有很好地明确“液态成形”、“塑性成形”和“连接成形”作为非去除的加工工艺方法在原理上、工艺上的内在联系。久而久之,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作为个人不能又熟悉“焊接”,又熟悉“铸造”;由一位教师难以承担起《材料成型理论》或《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我们认为,随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立,对专业课教师也应提出新的要求。学生的专业面加宽、适应性增强,原专业体制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应还守着“铸造”或“焊接”的有限知识面,也应加宽自己的知识面。由于《材料成型理论》、《材料成型工艺》是在精简、压缩原“铸”、“锻”、“焊”课程的内容,更突出了3者的基本原理、基础工艺,专业课教师应该掌握和熟悉所有这些内容,一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师应能很好承担《材料成型理论》或《材料成型工艺》课程。

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企业的适应性

我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原热加工类专业为基础,在专业建立初期,不设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的通才式培养模式,同时加强基础知识,扩展适应领域,但随后培养模式一度又回到设置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由原铸、锻、焊专业向新的材料成型专业转型时还难以完全摆脱原有的专业痕迹,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没有适应专业的变化,仍然按照行业特征来招聘人才。但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立十多年后的今天,部分企业来我校招聘,仍然明确要求学“铸造”或“焊接”专业,这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显得有些脱节。造成这一脱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宽口径的专业自身,其中有企业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通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有很好的适应性,但通才到企业后是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培养为“专才”,企业在高校招聘人才应当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持企业技术的连续性,实现工程技术人员新老交替。企业招聘学“铸造”或“焊接”专业学生,而且要求很快“上手”。我们不禁要问,企业原来的“专才”哪里去了?铸、锻、焊是相对比较艰苦的专业,若企业长期维持铸、锻、焊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对低的收入水平,是难以维持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性的。有一个企业连年接受了我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多名学生,学生在工作几年后又都陆续跳槽了,所以企业又不断地招聘学生,急需学生上岗。国内不少企业生产的产品总是易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整体性能水平不高,与这些企业的分配制度,与企业不能很好培养与稳定各阶层技术人员,特别是基础领域的技术人员不无关系。

第10篇

论文摘要:水泥基类课程是土建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几年课程教学的思考,提出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以便促进新时期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水泥基材料;教学;工科专业

所谓水泥基类材料是指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类材料,主要包括混凝土、砂浆以及其他有关水泥类的材料总称。与这类材料相关的课程包括:《建筑材料》、《道路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胶凝材料学》、《混凝土学》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力学、岩土、水工、材料工程等相关工科类专业。涉及面广、课程教学要求差异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细心加以区分,容易造成这类课程的开设质量不佳,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的开课目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本文特提出几点教学探索。

一、精读教学大纲

目前,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给学生授课的学时数也在逐年压缩。但是,水泥基类课程是工科类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的主干基础课程,如果学习效果不佳或者达不到相应的学习预期,则会影响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认真研读各专业对该类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就业环境要求,采取有区别的对待教学内容和层次要求。如,对于水工专业学生来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土木工程专业有所区别,二者的主导规范有差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利部《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中规定砂、石原材料以饱和面干为基础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而土木建筑业和交通行业规范中的砂、石原材料以干燥状态为基础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安排,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避免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相互混淆对学习不利,同时也将导致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难以适从的感觉。再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土木工程等专业中,以抗弯强度指标进行路面混凝土设计时,只作为掌握要求;但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来说,大纲则要求达到应用要求。这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在混凝土耐久性、水泥、砂浆等内容环节均存在大纲和专业要求差异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学上根据不同专业教学大纲的细微差别,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内容深度的教学是做好相应专业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务必加以重视,切勿为了授课简化而不加以区别,造成各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困难。

二、认真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是目前大学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水泥基类课程体系复杂,内容各异,且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而且授课基本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灌输式”方法教学。这样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相应专业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水泥基类课程很多章节需要调整上课顺序,不能按照教材的章节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比如,在普通混凝土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均将外加剂部分归结为混凝土原材料章节中,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将外加剂部分放在原材料部分教授,效果很差。笔者在连续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将其先后顺序按照教材顺序和调整顺序进行授课并在期终考试课程中进行知识运用考查,发现明显有差别。按照原因顺序授课,学生对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无法理解,应用性的考试题不足10%的学生能够答出,但是在混凝土主要技术性质讲授后进行外加剂授课的话,对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非常好,几乎所有学生能够回答出相应的题目。究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和易性部分内容如果没有接触,对于外加剂如何提高混凝土施工和易性的内在因素无法理解,很茫然,因此在授课时需要将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先于混凝土外加剂进行。除了这部分内容外,还有一些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也需要进行精挑细选后才能进行课堂教学。

课程内容组织好后,下一步就是认真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需要重点关注了。

本科学生学习水泥基类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选择、应用材料,而不是为深入地研究材料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就是如何选择和应用材料环节。但是,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前提是理解材料性能和性质。因此结合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应突出两个重点,即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功能。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质是研究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共性问题,应详细讲授材料性质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材料功能是水泥基材料是否合理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使用,因此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质无疑是教学重点内容。此外,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增加介绍新材料、新工艺,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讲解,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2]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和章节中增加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建材方面的内容、国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有关环保型胶凝材料知识;在混凝土章节中穿插高性能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等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大纲的细化是授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细化是教学大纲细化的实践,是做好教学的根本,因此,认真组织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三、强化试验教学

对于水泥基类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然而,目前,水泥基类材料课程对试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课时所限,试验室资源以及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等共同造成试验课的开设存在不足的问题。因此强化现阶段试验教学需要加强进一步的认识。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试验课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试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水泥的“初凝”、“终凝”等一些没有严格定量的概念,学生区分和掌握比较困难,通过试验就能很好掌握。再如混凝土试验,让学生自选水泥品种,根据自己设计的混凝土种类、强度等级等性能自定方案,独立完成,由此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分析能力。在试验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切磋,预测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现象、总结试验成果。同时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以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实际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到建材市场、设计部门等进行调研,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是与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四、推动项目教学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创新人才,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培育十分重要,必须在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增加科研初步训练的特定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学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讨论会。此外,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展以项目带动教学的科研活动,进行开放试验性活动。我们在2008年曾经发表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综合开放性试验实践性环节设计研究》开放性论文,通过推动项目教学活动,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且对水泥基类材料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潜力。推动以项目为载体的开放性试验教学环节,通过开放性试验项目的设置、动员、申请、实施到总结结题全项目实施过程的培养,对一大批学生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成功运用,使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升华。

以项目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方法,将会在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及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生活,为推动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11篇

根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发〔2012〕119号)精神,为做好2012年度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评审条件及有关政策

(一)申报评审条件。

严格按照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有关规定执行,主要文件目录见附件1。

1.凡申报2012年度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人员,必须在2012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实践能力考试中成绩合格或在2011年度考试中成绩合格。申报人员原则上应按考试专业申报相应专业的专业技术资格。

2.评委会设置及评审的学科专业参见《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学科分类表》(附件2)。

申报临床、中医、口腔、预防等专业主任(副主任)医师资格的,必须具有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并已登记注册,执业范围应与申报专业相符。

申报妇女保健专业技术资格,医师资格证书为临床类的,在妇产科专业高评委会评审,公共卫生类的在预防医学专业高评委会评审医学全在线申报儿童保健专业技术资格,医师资格证书为临床类的,在儿科专业高评委会评审,公共卫生类的在预防医学专业高评委会评审。

执业类别为临床类,拟申报预防保健专业主任(副主任)医师资格的,统一归在预防医学专业高评委会评审。

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也可在各临床或预防医学专业高评委会评审,通过评审的人员取得“卫生系列(副)主任技师”资格。

3.根据原省人事厅、省卫生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方式的通知》(粤人发〔2005〕311号)要求,2012年所有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均须进行答辩,答辩内容由答辩委员根据申报者的申报材料确定,每人答辩时间约为15分钟。答辩时间安排及答辩地点另行通知。

4.职称外语条件执行《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2007〕120号),并根据原人事部《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37号)和粤人发〔2007〕120号文的有关规定,2001年广东省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单不作为职称外语条件的有效依据。

5.根据原省人事厅《关于明确当前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若干问题的通知》(粤人发〔2007〕197号)的规定,符合专业工作岗位条件和资格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同时或不同时申报两个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但不得同时或不同时申报同一系列或同一专业的两个资格。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转换后要申报现岗位专业技术资格的,应在现岗位工作满一年以上,并提交反映现岗位的工作业绩,同时将原岗位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表作为申报现岗位专业技术资格的附件一并提交,不得用原岗位的业绩申报现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

(二)有关政策。

1.事业单位的申报评审工作,要按照国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意见精神,严格执行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提高申报和评审质量,并逐步实现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

2.国家公务员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已过渡为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不论其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应严格执行原人事部《〈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具体说明》(人职发〔1991〕17号)、人社部发〔2011〕90号文,以及原省人事厅《关于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具备国家公务员身份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问题的批复》(粤人函〔2005〕301号)、粤人发〔2007〕197号文有关规定,一律不予受理。

3.从国家部委、军队和外省(市)通过组织调动、转业安置或个人自主来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按我省的职称政策申报评审高一级别专业技术资格医学原专业技术资格需按《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外来粤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确认的暂行办法》(粤人发〔2010〕306号)的要求进行确认。

4.突出贡献人员申报评审按《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突出贡献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暂行办法》(粤人社发〔2012〕38号)执行。

5.所有申报人员在提交申报材料时,需提交在现工作单位缴交今年度连续半年以上的社保凭证原件,并由社保部门加具业务专用单,复印件一律无效。缴交社保单位与申报单位不一致或不连续的,不得申报。

6.申报材料的填写及审核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有关规定执行。2012年的论著鉴定仍采用“双盲”形成进行,提交鉴定的论文需盖去姓名后再复印。申报材料准备及装订的有关要求可在省卫生厅公众网站载。

二、申报程序

(一)个人提交申报材料。个人填报的表格见附件3,有关表格可在省卫生厅公众网站下载,表格规格及填写以表格上的要求为准。

申报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对照我省的职称政策和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要求,认真、客观、如实申报,并按要求一次性提交全部申报评审材料(过后不得补充和更换),送单位审核和公示。

申报人提交的论文必须是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根据《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发表的论文的期刊属于“一号多刊”的,该论文不能作为有效期刊是否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许可,可登录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查询,查询结果随同论文、论著材料一起上报。

凡未如实申报和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取消当年申报(或评审通过)的资格,并从下年度起3年内不得申报,视情形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

(二)单位审核。单位组建由人事职改干部、技术主管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审核评价小组”,对申报人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工作表现及申报材料的真实可靠性等提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意见,在《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和《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申报评审卫生版表三)》相关栏目加具意见。

申报人所在单位应认真审核申报材料,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审查申报材料的合法性:申报材料是否依法取得,是否符合执业类别与执业范围的规定。同时,还要审核申报人所申报的资格与其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是否相符,申报专业和考试专业及实际从事的专业是否相符。

2.审查申报人材料的真实性:申报材料是否与申报人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论文、业绩及所起的作用、年度考核等客观事实相符。

3.审查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申报的基础材料、业绩成果、论文著作等是否完整提交,评审表必填栏目是否空白(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业绩成果、论文和时效等),是否如实填报负面情况,是否如实填报同时或不同时申报其他系列(专业)的资格及其名称。

4.审查申报材料的时效性:申报人提交的所有申报材料的时效均截止到2012年8月31日,其后取得的业绩成果、发表的论文、考取的计算机模块合格证、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取得的学历(学位)证及执业资格证等,不得作为2012年评审的有效材料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应注明原因,及时退回。

申报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应及时将申报的有关材料,特别是申报人的《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申报评审卫生版表三)》和单位的投诉受理部门及电话,同时其他申报材料应放置在单位会议室等公共场所,以备查验。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受理主要由单位人事(职称)部门负责,接受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凡经受理查实存在弄虚作假和其它违规行为的申报材料一律不予报送,并按有关规定处理;对举报问题一时难以核实的,应如实注明,先行报送,但不得停止核查,核查结果应及时报送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

公示结束后,由单位纪检(监察)或人事部门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用表八)和《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申报评审卫生版表三)》上如实加具意见并加盖公章,作为申报材料的一部分一并报送。

(三)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核报送的材料,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审核数量。当场清点申报材料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与送评材料目录单的记录是否相符。

2.审核程序。重点审查申报程序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委托评审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单位公示是否规范,有关证书、证明复印件是否有审核盖章,申报时间、公示时间、单位审核时间之间是否矛盾等。

3.审核条件。按照省的职称政策规定和资格条件的要求,逐项审查申报人是否符合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范围和条件。有严格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限制的专业,还要审查申报人所申报的资格与其执业类别是否相符,其业绩是否依规取得。

对经审核不符合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的申报材料,及时说明原因,并将材料按原报送渠道退回,同时书面告知申报人。

三、申报材料受理时间及地点

2012年9月6-7日为受理省直、厅直属单位申报材料的时间,受理地点为省卫生厅办公楼南座4楼会议室(广州市先烈南路17号);9月16日为受理各市、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申报材料时间,受理地点为广州市南沙资讯科技园(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大道南2号,联系电话:)。逾期不再受理。

各市各单位受理申报材料的时间由各市各单位自定。

四、评审收费

按原省人事厅《关于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粤人发〔2007〕35号)执行。每人收取评审费580元(含各市送审费用),论著鉴定费200元,共780元;需要参加答辩的人员另收取答辩费140元;申报人上交的费用缴交财政专户已提交申报评审材料但因不符合要求而被退回的,一律不予退费。 省(厅)直有关单位收取的费用全部上交,各市留存的送审费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其它要求

第12篇

一提到机械类专业,大家就不免将它们和工厂里满身油污,手拿冰冷坚硬“铁疙瘩”的工人联想到一起,很多人因此在机械类专业面前望而却步了,转而去填报一些热门专业,直到三四年后看着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才后悔不已。

目前,就业市场上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毕业生就业的结构和地域都非常好。《201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显示,2012年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位)中,机械类的七大专业全部榜上有名,其中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服务工程三个专业位居前十之列。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极端制造业中,所谓极端制造业就是一大一小,大是指汽轮机、大型挖掘机、万吨水压机等大型动力机械的制造;而小是指光刻机、小卫星、小机器人等精密仪器的制造。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也是各企业争夺的目标。

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机械类专业拥有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八个专业。此外,其他一些专业在学习上或者在工作中也都或多或少的会与机械打交道。比如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在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的制造上,该专业可以在传感、测量、控制和信息化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而材料类专业则是机械制造的基础,毕竟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另外还有能源动力类专业,机械的运转几乎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

目前,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上,比较好的大学都提倡大类教学,就是在一二年级时统一上机械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基础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通过基础课的学习,让你在机械制图、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以及编程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到了三年级再根据专业的兴趣进行专业分流。专业课就五花八门了,各有所需,有的偏力学、有的偏机械、有的偏能源、有的偏材料。

在就业方面,很多人觉得机械专业对口工作不“体面”。然而,他们都忽视了机械类专业所具备的广泛适应性。机械类专业并非全部都只是和硬邦邦的机器打交道,比如在设备维护、数控维修、环保设备设计等领域,工作人员都是在电脑前完成工作的。同时,机械类专业还涉及不少交叉学科,比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就是材料、机械、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成型设备与工艺、成型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控制、质量检测和可靠性评价等。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即便是在工厂、矿井等场所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辛苦了。一些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生产场所是看不到人的,挖掘、洗煤等工序都是自动化的,最后经传送带运输,直接装到火车上就发往全国各地了。在一些机械厂里,以前一看就是脏乱差的典型,经过机械智能化后,现在已经和电子厂没有什么区别了。

机械工程师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小到螺纹的旋向、螺距、牙型、公差配合、精度等,大到一部机器的类型、用料,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设计制造。如果你怀揣着一个机械梦,欢迎你成为一个讲“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