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足常乐例子

知足常乐例子

时间:2023-05-30 10:3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足常乐例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大概从我懂事以后,父亲就有意无意地教育我:“人要学会知足常乐,就像你今天只能挣80元,就不要再去幻想能够挣800元。除非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不然那是不可能的。”父亲这样的观点显然已经被许多人所接受了。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它也确实不失为是一种快乐之道。不然历史上也就不会出现陶渊明这样的人了。可是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那是消极的看法。

其一,我觉得现今的社会已不同往昔。现今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生产力活跃的社会。生话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一旦知足常乐,也就必定落后于他人。再看古今中外哪个有成就的人不是从不断进取中成长出来的。想一想如果陶渊明生活在我们当今这个年代,那么我想隐居给他带来的好名声也只会是少部分的人的看法,而更多的人将会将他视为懦夫,甚至落个不爱国,自私自利的坏名气,而这一些都不会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觉得知足常乐不应当是青春一代人所应推崇的一种观念。只有不安于现状,才有不断进步的可能。我们必须记住----心有多高,人生的高度就有多高,心有多广,生命的视野就有多广。80变800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其二,我并不认同在生活中随意地便用“绝对”之类词语。我本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对于经常说“绝对”“肯定”之类的话语的人大多深感厌恶(当然,并不包括我爸)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对事物的判断未免过于绝对化了。不尊重客观而且有点心高气傲的感觉。在我看来我们大可以将事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中存在并且是可以经由人自身各部分所感觉到的事物,我们先且将其叫做现实中的事物 。另一类,则是经由人的思维或意识加工的想象中的事物。前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有“绝对”的,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的血一定是在流动的,我们喝的自来水也绝对是干净的吧!但这只是基于现在进行的一个定点,它并不能代表一件事物的过去与将来,谁也没想过就因为一颗螺丝钉的乎略,而导致美国的一架新式飞机解体,也没人想过泰坦尼克号第一次出航就结束生涯。而后者我想也就没必要多做解释了,谁敢肯定自己昨晚做过的梦一定会实现。如果那是事实,那么天下就可能由于无意释放的仇恨,在一夜之间变成坟场了。所以也请记住一句话:“不是上帝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的思想创造了上帝,不要轻信上帝的诺言。”

第2篇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有的事是喜是悲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想了。开心的度过一天是过了,悲伤的度过一天也是过了,为何不开心的乐观的去面对现实呢?人们要学会知足常乐。我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天,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来花园看玫瑰。哇,花园里开满了玫瑰,妈妈简直都要陶醉了。于是他问两个女儿:“你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姐姐回答说:“这儿太糟了,每一朵花底下都有好多刺,真讨厌!”而妹妹却说:“这儿太好了,妈妈,我喜欢这里,虽然枝条上都有刺,可每个枝条上都有一朵美丽的花,多么可爱啊!”

后来,为了试探两个双胞胎姐妹的反应,妈妈在她们生日的时候送了不同的礼物------在姐姐的房间里放了各种新奇的、五光十色的电子游戏机,而在妹妹的房间里则放了一小袋鱼食。晚上,妈妈走进大女儿的房间,发现她正坐在玩具堆中哭泣。

“今天是你的生日,你为什么哭呢?”妈妈问道。

“我有这么多新玩具,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我还得读懂那么多使用说明书才能够玩。另外,这些玩具要不停的换电池,多麻烦!而且,再新再好的玩具最后都要坏掉,这怎么能不让我伤心呢?”

妈妈又走进二女儿的房间时,却发现她正抱着鱼食高兴得手舞足蹈。

“咦?你高兴什么呀?”

“妈妈,你送给我鱼食,咱们家一定是要养小金鱼了吧,我能不高兴吗?”

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觉得姐姐的观点非常不对,因为她只看到了枝条上的刺和玩具的麻烦,感觉很糟糕,却没有像妹妹一样看到了美丽的花和未来的可爱小金鱼。这就是做人悲观和乐观的不同。

大家一定要像故事中的妹妹一样生活才会美好!

第3篇

人生,说穿了只有几个字。生老病死是状态,喜怒哀乐是情绪,衣食住行是消费。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这还不简单吗?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也许你什么都不缺,可还是很烦恼。人复杂是因为情感和欲望。情感错综复杂,欲望没有止境。童年简单,快乐无比。越长大,心事越重。红尘缤纷,眼花缭乱,反而容易迷失。

人们常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何以至此?因为不操心,不烦神。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心累比体累更让人吃不消。

人人都希望快乐,追求幸福。其实,简单就是快乐,平淡就幸福。只是我们不屑一顾,甚至弄反了。有人甚至认为,简单是苍白的、平庸的、单调的、无趣的、不能忍受的。谁要是说简单快乐,可能要被反驳――站着讲话不腰疼,饱汉怎知饿汉饥。

简单还是复杂?快乐还是忧伤?董玉洁举了一个巧妙的例子。他在《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这篇散文里,将中国一村妇与外国一科学家相提并论,颇耐人寻味。他说,奶奶在1930年就发现,小鸡把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活物认作妈妈,这比奥地利的洛伦兹早5年。可是奶奶没文化呀,不像洛伦兹会总结推广,提出动物行为学理论。难怪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周游列国讲学,奶奶却依然默默无闻,去得最远的地方是15公里外的县城。

一个辉煌耀眼,一个渺小卑微,你看看这亏吃的,多么厉害!好在凡事皆有两面,让人心理平衡。洛伦兹太有名,以致1942年被德军强征为战地医生,后被苏联人抓了,吃尽苦头。到了晚年,据说洛伦兹相当孤独寂寞,没有人再注意他!奶奶虽然经过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动荡,但由于她是小老百姓,并无大碍。奶孙满堂,享年八十有四。

文章的末尾,董玉洁疑惑:奶奶和洛伦兹,究竟谁更幸福?这还真是不好回答。在我看来,大海咆哮是水,小溪潺潺也是水。

民间有个通俗的说法,甘蔗没有两头甜。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系,这就是命运。它不会让人风光得只有甜蜜,也不会令人糟糕得一塌糊涂。大起,也会大落。爬得不高,摔得不重。人生有一些喜出望外与坎坷颠簸,完全是正常的,既不要得意,也不必悲伤。

人活着,体会的是一种感觉,品尝的是一种滋味。无论是奶奶,还是洛伦兹,莫不如此。

何为幸福?幸福就是对愿望的满足。获得是分子,愿望是分母,获得与愿望做除法,商就是幸福的指数。知足常乐不是获得的多,而是要求的少。如果愿望小而获得大,人就会惊喜。如果愿望大而获得小,人就会哀叹。没有愿望的人是悲哀的。有愿望不能满足是痛苦的。有愿望,且能满足愿望,这才会幸福。照这么说,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愉快,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欢乐。

第4篇

父母的生财之道决定他的挣钱能力

恋爱时,风花雪月可餐;婚姻中,茶米油盐度日。从恋爱到结婚,海誓山盟的爱情必将落实到一日三餐的日常,婚姻里,纯真的爱情要用足够的物质来保鲜。

如果你的男友出身一般,但父母仍勤恳工作、知足常乐,这样的寒门可嫁,因为踏实和乐观让人富足,他也会潘磕嫦;如果你的男友家底殷实,但父母投机倒把、唯利是图,这样的豪门别进,因为奸猾和势利使人堕落,他可能坐吃山空。

父母的相处方式感染他的待妻之道

称心如意的婚姻,两个人在相持相携中白头,幸福一生;事与愿违的婚姻,两个人在斗嘴打架中衰老,折磨彼此。你和他将来会是哪一种夫妻?他会是好老公吗?看看他父母的日常就知道了。

你一定过这个故事:周围所有人都说他配不上她。女生去见男方父母,饭桌上男孩父亲为母亲夹菜剥虾的那一刻,她决定嫁给男孩了。因为他父母的恩爱,让她看到了他们以后的甜蜜。

你也肯定听过这个例子:周围所有人都说他配不上她。女生去见男方父母,饭桌上男孩父亲吆喝母亲添酒加菜的那一瞬,她突然就决定和男孩分手了。因为他父母的不平等,让她对夫妻尊重丧失信心。

父母的处世之道影响他的人品性格

恋爱,是被对方的优点吸引;结婚,是对对方缺点的包容。美满的婚姻,从来不是要求对方为你改变,而是自愿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

你能接受他最真实、最自然的样子吗?去看看他的父母吧。

如果他父母忠厚老实,那他一定也耿直善良;如果他父母吝啬抠门,那他可能也喜欢斤斤计较;如果他父母左右逢源,那他可能也是个社交达人;如果他父母自卑怯懦,那他很可能也有社交障碍。

父母的家庭氛围决定他的生活方式

常言道,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的事。一个女人,不仅是嫁给一个男人,也是嫁给一个家庭,嫁给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他的父母开明讲理,不干涉儿女的生活,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如果,他的姊妹善解人意,不逃避家庭的责任,为彼此分忧解难;如果,他有一个父慈母爱、手足情深的家庭,那就嫁了吧!

第5篇

人生态度每一个人心中所秉持的各不相同,耳熟能详的一种就是乐观积极面对世界。

仔细想想,难道什么时候都应该积极面对吗?

有时候,挫折总是猝不及防地在你的生活里出现。乐观主义者会一笑置之,坦然面对。乐观主义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生活这么美好,何必惹人恼。”细细想来也是,为什么人要这么苦难得或者,我们不如做一只躺着晒太阳的咸鱼,无须翻身,反正生活就是这么的美好。乐观主义者以生活美好为借口,享受当下。或者说唯一的目的便是享受。

举个例子,当你面前有一杯饮料,当乐观主义者喝下去后,还有一半,他们会说:“不错,还有一半。”而并不是乐观主义者的人则会觉得:“啊,'只有'一半了。” 那么乐观主义者很满足当下,所以,他们不会去再买一瓶。不是乐观主义者好久好在他们还会去再买一瓶。现在的生活不想以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结果一年到头温饱是个问题,现在的社会生活很富裕了,只要你想要,想吃,想喝,食欲被满足的那种快乐的感觉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人生肯定要有追求,要有远大的目标,否则会让人生陷入黑暗、迷茫、困惑和焦虑。我特别喜欢飞蛾,因为它们的死并不是普通的死。人们总是说,飞蛾扑火,向死而生,多愚昧啊。可是谁不是向死而生的呢?而谁的死亡又是有追求的呢?人们总是追寻着金钱和物质上的满足,却不能拥有者精神上的高度。飞蛾,它们在死的时候,毫无畏惧,向着光明和温暖前行,对死的执着,不免让飞蛾这种生物增添了一丝丝的可爱之情。所以人生要有目标,而我们不能一味的享受当下。

我觉得,第一个提出了乐观主义者的人一定是发现人类贪婪的人,人类嘛,总是得不到满足,汲取着大自然,渴望得到世间万物。但是,这种迫切的渴求造成了我们当今社会蓬勃的高度发展,对历史长河来说文明的膨胀令人不安,但是会非常地惊叹。道家的思想是“无为,自然”,一切顺应天,一切都是注定的……可是,我们是什么物种?人类啊!人类生来桀骜不驯啊,我们就是好奇,好奇宇宙洪荒,好奇着世界每一个角落,才让我们逐渐发现着这个世界的面貌,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但是,我们所知道的不过是世界的一粒尘土,我们虽然只是一粒尘土,但是我们也想在空中狂舞啊!我觉得,未来不是属于那种满足现状,知足常乐的人,而是那种为了心中秉持的信念而不断磨砺自己的人,在苦寒中绽放自己的人。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说乐观主义者有多么不好,而是当今社会有太多人打着乐观主义的幌子,面对生活无所事事,这样浑浑噩噩过完自己的一生,即使你乐观地死了,你不觉得这会很悲惨吗,因为碌碌无为,生命总感觉有着虚而不实的快乐,这种快乐有一种无力感让人快乐不起来。满足现状不代表安于现状,唯有不断挑战自己,并狠狠战胜自己的人,对“懒”说不的人,才掌握着未来。

第6篇

新春将至,新闻人怎么看待和将怎样度过这个春节,他们在春节期间的媒体接触打算如何?他们的过年心态和对来年的期望是什么?本刊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

1 春节期间您是否仍将继续工作?

A 继续工作 9.09%

B 一部分时间工作 39.39%

C 在家里做手头的工作 15.15%

D 完全休假,与工作暂别 36.36%

2 您认为这个春节:

A 是休息调整的好机会 51.52%

B 打破了正常工作节奏,不如不放假 6.06%

C 虽然对工作安排有影响,但7天假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 36.36%

D 其他 6.06%

3 春节期间您是否仍将坚持每天阅读(收看)新闻?

A 是 63.64%

B 否 6.06%

C 有条件就看,没条件就不看 30.30%

4 春节期间,您将主要以什么渠道获知新闻(多选)?

A 电视76.79% B 广播9.09%

C 网络66.67% D 报纸30.30%

E 手机21.21%

5 您打算除夕收看央视春晚吗?

A 打算全部收看24.24% B 不打算收看 15.15%

C 看一部分60.61% D 第二天着重播0.00%

6 您打算收看网络春晚吗7

A 打算收看15.15%

B 不打算收看84.85%

7 告别2009年,您希望来年的工作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多选)?

A 有更多能力提升的机会 42.42%

B 人际关系更协调,沟通更顺畅 51.52%

C 工作压力减小,工作任务减轻 36.36%

D 考核更公平合理 39.39%

E 其他 15.15%

8 辞旧迎新,您为过去而遗憾。为未来而焦虑吗?请以一句话说明您的过节心态:

(1)有压力,又老了。(2)经年酿作杜家酒。饮罢孤寒立轻舟,一醉方休!(3)又长一岁,感觉机会减少。害怕身体出问题。(4)期待新年新气象。(5)新闻不老,人在变老。老的是年龄,不老的是心态。(6)作别不快。(7)越来越老了,岁月啊,你慢点儿走。(8)俗缘未了偿旧业,牵牵绊绊难还乡。(9)避喧嚣、静身心。(10)回家啦! (11)知足常乐。(1 2)遗憾属于过去,焦虑属于未来。(13)早死早超生。(14)大众传媒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新闻人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追求。(15)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希望明年多赚点钱买套房子!(1 6)一次有理由的放荡!(17)2009年生活得太辛苦、太辛苦。(18)我在追求未能发掘的新空间,弥补当初的遗漏。(19)过节也是过日子。(20)平常心态看一切,包括过节。(21)希望年终岁首不是遗忘过去的借口。(22)疲惫。(23)平平淡淡,期待新年会更好。(24)在这个变动不居的社会浪潮中,没有焦虑是不可能的。(25)希望过个好节,迎来好的工作开端。

简要分析:

总的来看,春节期间,大部分被调查者仍然勤奋,能“完全休假,与工作暂别”的被调查者不足4成,仍将坚持每天阅读(收看)新闻的占6成以上。

对央视春晚,6成左右的被调查者准备只看一部分。被调查者对网络春晚的接受度不高,84.85%的被调查者不打算收看。

对“希望来年的工作环境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选择“人际关系更协调,沟通更顺畅”的最多。俗话说,“买卖好做,伙计难搭”,新闻人亦不能免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缺点,有个性棱角,就像齿轮有凹有凸,而人际合作就像齿轮闸的配合。如果能短长互补,尊重个性,则齿轮间能互相带动前进;配合不好,要么互相牵制,要么互相疏离。在人自众多的团队,互相合作殊为不易。人际关系确是影响工作的重要因素,不乏因人际问的不和而令媒体大伤元气的例子。

第7篇

1月,是工薪族“收获的季节”。厚厚的信封或银行卡里令人惊喜的数字是对人们辛苦―年的褒奖。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那么,年终奖怎么花才有意义呢?像个守财奴似的每天数数或是上商场挥霍一空,还是把钱用在刀刃上

林健今年42岁,是天津市一家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为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他们公司的工资制度是平时每个月只发给员工基本工资,岁末时由公司一次性把奖金以年终奖的形式发放。今年预计年终奖将拿到13万元左右,时至岁末,又到了该发年终奖的时候了,他想把这笔钱利益最大化,但不知道该如何打理。林健想到了让理财师帮忙规划,于是他找到了我。

申报纳税避免高额处罚

林健按约定时间准时走进了我的办公室。几句话过后,我看出他是个爽快、直言不讳的人。

“李老师,给我介绍些年终奖理财的知识吧。”刚一坐定,林健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在谈如何投资之前,我们先说说纳税的事。”我对林健说。

“纳税不是公司财务部门直接帮员工做的事情吗,个人不用操这个心吧?”林健疑惑地问。

“以前是这样,但从2006年1月份起,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阶层必须单独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今年是自行申报的第一年,时间期限是2007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不算平时的工资,你现在仅年终奖一项就达到了申报标准。”我给对方解释。

“纳税申报是什么意思?我交过税还要报?”

“纳税申报主要是向税务机关申报年所得额、应纳税额、已缴(扣)税额、抵免税额和应补(退)税额等。无论你平常取得各项所得时是否已足额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年度终了后,都得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如果不按时申报,有可能被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3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我给林健详细介绍了纳税申报的知识。

“听您这么一说,纳税申报还真是比较重要,幸亏您跟我说了这事,我还真不知道这个新规定,要是因为这被罚款可真冤。”林健如释重负地说。

提前还债节省利息开支

说完了纳税申报,我开始和林健谈他年终奖的打理问题。“你现在有没有什么贷款?比如房子、车子什么的?”我问林健。

“有,现在身上没贷款的人可是不多,我去年年初买的100多平米房子,一楼带小院的,现在正在装修,等装修完了来我家做客。”一提起房子,林健来了精神。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考虑用年终奖提前还贷。现在一般的理财产品、基金等收益在3%左右,而房贷都在5%以上,并且您刚贷款第二年,本金基数大,利息相应也高,所以在未来四年内一定要争取多还款,使总贷款中的本金基数下降,在剩余的贷款中利息负担就会减小。当然,提前还款还是建立在手上资金比较宽裕,同时又没有更多用途的基础上的。如果你近期有好的投资项目,还是把钱用来投资更好。”我为林健提出了理财建议。

“你说的对,还是提前还贷吧。我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打理这些理财产品,也没有时间去关注投资项目,还是提前还贷更适合我。我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少贷点款心里踏实。”林健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

说起提前还贷,不外乎全部提前还款和部分提前还款两大类。全部提前还款毋庸置疑是最节省利息的方法,但是林健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总共花了96万,首付30%,剩下的60多万分25年还清。一年的年终奖显然无法支付全部提前还款的费用,所以需要采取部分提前还款的方式。

“如果提前还贷的话,一般需要提前一个月向经办银行提出书面申请,银行同意后,即可携带身份证、借款合同以及扣款的存折进行办理。”我给林健讲了一下提前还贷的流程。

“我想起来了,贷款时不是规定还款周期了吗?如果提前还贷,会不会牵扯到违约的问题,再被罚点儿违约金,岂不是得不偿失?”林健担心地问。

“你提到点子上了,我正要说这个问题。目前,大部分银行不会收取费用,但会规定还款的起点额度等等,而每个银行的规定各不相同,同时也存在变化,所以需要你到贷款的银行去咨询。另外,许多银行还推出了房贷新业务。比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个人房贷理财账户’业务,客户有闲钱存入该账户,存款余额超过一定金额以上的部分,将被视作提前还贷。您不妨转按揭到类似的业务账户上,手中有闲钱时能省下大笔利息,想用钱时又可像活期账户一样随时支取。“我介绍了一种适合林健的银行业务,”还有一点在将来也许用得着,就是在提前还清贷款后,不要忘了到保险公司申请退还此前缴交的部分保险金。按现行的购房程序,办理房屋按揭贷款都需缴纳保险金,这笔保险金的第一受益人一般是银行,但当还清全部款项后,购房者就自动成为该保险的第一受益人。购房者提前还贷后,可凭正副本保单、银行开具的《还清款证明》、银行存折到保险公司提出终止保险合同,要求退回部分保险金。“我急忙补上,把问题给林健解释清楚。“这我还真没想到,原来提前还贷还有这么多门道,一来二去也是不少钱呢。”林健高兴地说。

计划消费防备随心所欲

“说完还贷,再说说消费方面。过年了,一次拿到这么多奖金,肯定让人兴奋,这时候就要注意克制自己的购买冲动了。虽然,偶尔透支或在金钱上放纵自己一两次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不要让这种随心所欲成为习惯,尤其要适度控制自己花钱的欲望。另外,最好在春节之前做出书面预算,列出需要赠送礼物的亲朋清单,并对照最初决定的今年的总预算确定在每份礼物上可以花的钱数。带上这份清单去购买礼物,这样能帮助你避免一时兴起在每份礼物上都大大超支。”

听完我的介绍后,林健欣然表示完全采纳我的建议。“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每一个理财专家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被林健的例子又一次证实了。

半满半空

蔚 泓

完全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一样。

心理学家认为,看见杯子是“半满”的人,显然比看见杯子是“半空”的人心态要积极和乐观。从管理学上来说,看见杯子“半空”的人,往往具有创新的潜质,可以从这半空的杯子里发现填满杯子的创业机遇。经济学家往往会把杯子里的“水”当作“效用”来理解。50毫升的水在经济学家的嘴里,往往被描述为50个效用单位。经济学虽然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之上,但它根本没有考虑人的心态。同样是经济学家,面对装了50毫升水的杯子,乐观的经济学家看到的是有50个效用单位,而悲观的经济学家的反应是,天啊,还差着50个效用单位呐!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一只自己的“杯子”,都盛着属于自己的东西,有财富,有爱情,有名声以及诸如此类的各种身内身外之物。我们时刻都在关注自己的“杯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方法,有的人是在掂量它已经装了多少东西,更多的人是在惦记还有多少东西没有装进去。在当前这个追求财富的年代,人们对自己“杯子”里的内容,关注最多的是财富。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即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人们也总是认为,如果自己可以比

现在更富有一些,一定可以更加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的人均GDP早就翻了两番,也就是说现在的年轻人比自己的上一辈富裕四五倍,但却并没有感觉到比上一辈幸福四五倍。幸福的程度与财富的多少并不成正比,而是完全取决于看待财富的态度,取决于你看到人生的杯子里是“半满”还是“半空”。

“半空”心态的富翁,未必比“半满”心态的工薪阶层快乐和幸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富翁与渔夫的故事也许可以佐证。故事说的是某一天,一个整日忙忙碌碌的富翁抽空去海边度假,在沙滩上碰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渔夫。渔夫正惬意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问渔夫为什么不去捕鱼。渔夫问干吗要去捕鱼?富翁说你多去捕点鱼,就可以多赚一些钱。赚的钱多了,就可以穿锦衣华服,可以开名车,住别墅,还可以像个绅士一样去海边度假,在海滩上晒太阳。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沙滩上晒太阳吗?渔夫说完,扭头晒自己的太阳去了。被晾在一旁的富翁目瞪口呆,郁闷得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富翁与渔夫的故事,我在好几个场合都听人讲起过。不同的人讲,有不同的深意。大部分人都认为渔夫根本不了解富翁的生活,认为富翁的生活质量远远高于渔夫,所以像渔夫这样不思进取地一个100毫升的杯子里,倒上50毫升水,从数学上来说,“杯子是半满的”和“杯子是半空的”没有任何差别。但无论从管理学、经济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的意义却贪图目前的安逸,虽然也在晒太阳,但与富翁度假晒太阳相比,晒太阳的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两个人晒太阳的机会成本不一样,富翁的机会成本大,而渔夫的机会成本小,所以大家认为富翁晒太阳就比渔夫晒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此,渔夫应该更加勤奋地去多捕鱼,像富翁那样积攒了很多的财富后再去度假晒太阳,人生才更有意义。

多年以来,学校和舆论都在时刻教育我们,对待工作要像日本人那样敬业,像香港人那样玩命,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教育和舆论多年引导的结果是,我们的财富真的越来越多,但快乐和幸福感并没有随之增长,有的甚至有所下降。因为我们比以前更忙,忙着去供那也许永远用不着的第N套房子,忙着去换更气派的车子,忙着去增加账户上的存款数字,忙着去开辟另一单生意……忙碌的结果是赚了很多的钱却缺乏安全感、总觉得朝不保夕。因为每个忙碌的时刻都还要担心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前程和孩子的教育,担心不会失业,担心万一生病或意外时有没有保障,人们处于普遍的焦虑之中。由于老是觉得不塌实,于是想赚更多的钱,结果更加忙碌。与亲友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陪伴长辈和孩子的时间越来越短,空巢老人和寄宿孩子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便捷,朋友之间却越来越疏远。曾经喜悦和幸福的感觉在忙忙碌碌中就被慢慢地稀释掉了。我们的眼睛紧紧盯着的依然还是自己“杯子”外的财富,我们依然只看见自己财富的“杯子”那“空着”的部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打量“杯子”中已经拥有的,就会发现,拥有的已经超过了需要的。当拥有的超过了需要的,财富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就会因为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而大打折扣。

第8篇

于丹讲〈论语〉》用白话诠释经典,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作者用最朴素语言,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讲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人们说过的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使我学会如何用孔子的话理解生活,使我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重塑自已的人生观,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学会快乐。

原来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如今我们二中学校每天吃晚饭时间都播出于丹讲《论语》,2013年在北师大读博入学时,于丹教授给我们博士班上过《国学》课,现在每天傍晚在二中校园内观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仔细倾听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了。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通过她的讲座,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她阐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内容,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观看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教授用白话诠释经典,让我感悟到的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让我对《论语》有了认识,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学会快乐。令我感触颇深。

其中之一,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同事、朋友、邻居,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到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

其中之二,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告诉了我,如何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在工作和生活中,会经常会遇到不足和遗憾,那么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如果纠缠,那只能加重苦痛。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个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其中之三,一条小街上三家裁缝店挂牌子的故事,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君子。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对自身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追求自我理想和目标的时候,心中始终要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心中始终要怀有长远利益,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要学会认真倾听,能理解和尊重每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观点。 书中这样的小故事讲了很多,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与通往这座佛像的用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的故事让我明白内心要平和,要看到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有不同的快乐,要知足常乐。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许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的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模棱两可。《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总会遇到一些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人。他们自以为懂得一点就夸夸其谈,其实这样的人很可悲。他们显示的其实正是他们所缺乏的。《论语》里的故事教育我:为人处世一定要低调、谦和,切忌妄自菲薄或自视甚高。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为人处世虽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自高自大,不要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高看自己,小看别人。做人要谦和、宽厚,千万不可恃才傲物。人不论地位尊卑、财富多寡、文化高低、体貌美丑、衣着丽陋、职务高低,人的自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人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一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自尊,应该用心去维护自己的自尊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自尊。不管别人尊不尊重你,首先你自己一定要尊重自己。只有自尊的人才懂得尊重别人,也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松——自尊,不失其青翠;竹——自尊,不失其节操;荷——自尊,才会出污泥而不染;梅——自尊,才会孤芳凌霜众人赏。

人的自尊其实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修养:自尊是从不趋炎附势、背躬屈膝;不会为尘嚣所乱心、不会为诱惑而动摇、不会为权贵所折腰。 拥有自尊、时刻维护自尊的人做人的准则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基本的人格;真诚正义,善解人意,助人为乐,是为人处世的前提;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是与人交往的准则。幸福不分贫富,自尊自信不依赖他人。

为人处事靠自己,背后评说由他人。有时我们太在意耳边的声音,决策优柔寡断,行动畏首畏尾,最终累了心灵,困了精神。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指点点;即便你一塌糊涂,亦能听到赞歌。能够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不必纠结于外界的评判,不必掉进他人的眼神,不必为了讨好这个世界而扭曲了自己。我可以没有条件,没有运气,但我不能没有憧憬,没有志气,没有自信。而我

第9篇

1.《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中国自然哲学典籍,阐明自然宇宙之理,人生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被列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称为中华第一经。

《汉书・艺文志》中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这一观点在二千年来基本未变。三圣是指上古伏曦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系以经文,近古的孔子传十翼。显然,《周易》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从西周至战国由“卜筮”或哲人共同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

2.《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医易相同”和“医易同源”之说,中国唐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充分说明了《周易》对中医学的重要影响。在养生学方面,《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l.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素问》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这就是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整体模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更能体现中医养生学的整体调节优势。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易・系辞下》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卦辞中指出:“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周易》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居安思危的预防为先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健身原则。

3.奠定了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易经》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理论,使中医养生的理论更完整。除上面所提到的,还有很多理论原则亦源于易经。如,万物本原的天道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阴阳和调的平衡观,顺应天时的达生观,柔静顺缓的静养观,抑阳益阴的调养观等。

道家养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老、庄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产生过重要影响。

养生理念: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以柔为贵、弱者变强和重人贵生。

1.道法自然

宇宙自然。为什么条条江河归大海?为什么春去冬又来?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地球围绕着太阳,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依照某种规律旋转着、运行着,片刻不息?这,便是宇宙,便是大自然。

“道”的内涵。“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和运动变化的法则。简言之,易学旨在论一阴一阳之道。《周易》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情以至于命。” 其核心内容是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依据。《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规律仍为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无论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分离,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2.清静无为

老子倡导的静神养生观,其精髓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少私寡欲”和“无为处世”。“少私寡欲”是养生的内涵,“无为处世”是养生的方法。

虚静。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繁忙中静下心来。故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他极力倡导“无欲”、“无求”、“无知”、“无为”的思想。其意是指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朴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无为。《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在生生化化中反复运转,但无论怎样运转变化,都是源于“道”的本体,事物的对立面正好体现了“道”的运动。这句格言告诉了“有道无”又从“又到无”的深刻哲理。指导人们共同实现“无中生有”、“有生万物”的目的。

《道德经》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其义是修道者要天天反省自己,减少杂念,直至没有杂念,就能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名言,不能望文生义,要领悟它的精神境界。

“无为处世”的含义有如下三点: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含有一种相生相成的道理;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贪欲、杂欲,但不能没有发展。没有杂欲是一种美德,但创新是一种社会责任。若仅仅满足安贫乐道,止步不前,幸福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在无为中生存,在有为中发展”。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稳定的生活。

3.以柔为贵、弱者变强

老子对“道”的解释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所讲的“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弱”,老子恰恰看到弱而无用的东西之大用。例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强”,“洼则盈”,“曲则全”,“后其身而身先”,“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守柔曰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的相反相成的“相生”原理

老子的“相生”思想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相互为好,相互共存,相互共赢的含义,有包含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法则,即“有无相生”之义。

“弱”和“强”是相反相成的。正如《老子》第二章指出的“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现实世界中所有价值和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弱者变强”的原则

对于“弱者变强”老子不是主张用人间的斗争和竞争。因为老子认为“弱者”本身,就是为了打破人类社会竞争和斗争所带来的反作用。老子虽讲“柔弱胜刚强”,但这里所指的“强”,并不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强者所胜。这里的胜,包含着相生,即排除斗争和分歧的,结束斗争的“相生”的胜利。不是战胜“强”的“弱”,并成为强的东西,而是追随“反者道之动”的道走向“相反相成”。实际生活中以柔克刚的例子很多,如,“滴水石穿”,“以弱胜强”,“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等。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经常处于柔的状态,则可避免过早衰老。这种贵柔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守柔曰强”健身的方法

中国传统的健身术也是以柔见长,如导引、气功、太极拳、导引保健功等。

4.重人贵生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提倡乐生、重生,鼓励人们去争取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形成了修炼观点。

性命双修的思路

“性功”,即指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命功”即指对身体保健的修炼。全真派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将形体的修炼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

形神兼养的思路

庄子养生主张养形和养神并重,倡导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 《庄子・达生》曰:“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刻意》曰:“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其作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对防病健身很有价值。1975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上有男女锻炼的不同姿势44式,为研究先秦导引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众术合修的思路

道家在理论上强调“生道合一”,在实践上重视众术合修,这是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子练玄玄功,称为玄玄上帝。后世道家功法很多,如炼丹、服气、导引、房中、服饵、画符咒语、环境等等。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封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影响很大,自然也影响到养生学。

养生理念:修身养性:仁德、孝道;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饮食养生:美食、卫生和兴趣广泛:“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修身养性

倡仁德――施“仁”于人。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讲孝道――敬老爱幼。《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寿”。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勤奋好学的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2.中庸平和

“和为贵”的人生理念。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孟子・尽天下》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赞扬其弟子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艰苦作风,抨击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的丑恶行为。

因人而宜,养生“三戒”。孔子根据人的年龄不同,总结出著名的养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确为经验之谈。

顺应天道,养气中和。西汉前期儒家大师董仲舒将中庸思想和养生相结合,强调养气中和。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种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以中和之道养身健体的思想是颇有道理的。

3.饮食养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饮食卫生,并提出饮食原则和宜忌,这是我国养生文献中有关饮食卫生的最早记载。

饮美

《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这种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使饮美,烹调味美,可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有利健康。

饮食卫生

孔子在饮食卫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进食卫生提出:“食不言,寝不语。”这些饮食卫生要求对健康是有益的。

4.兴趣广泛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能享73岁的高寿,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奇迹。除了他科学地遵循养生原则和方法外,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也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的确是对他一生的生活概括与总结。孔子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诗、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活动都非常有兴趣。他十分欣赏“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乐曲。正是这种广泛的爱好,陶冶的性情,促进了健康长寿。

《皇帝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生命认识的大量知识,对于养生从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生于本,本于阴阳”。

《灵枢》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本质的认识是唯物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2.对生命规律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充分注意到了性别上生理区别。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以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以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又详细论述了衰老变化的过程及其衰老的各种表现,为防病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3.顺应天时的整体保健观

《黄帝内经》把人体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强调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等顺应天时的预防保健的观点。

4.提出了养生原则和方法

第10篇

在《老大的幸福》中,周浩东演老二傅吉安。老二是房地产老板,在外买卖做得风生水起,在家是几个兄弟的主心骨。老二财大气粗,说一不二,回老家上坟的时候,觉得范伟演的大哥在老家过得不好,大手一挥就给哥哥连根拔起,“空投”到了北京,这才让老大有了一系列让人捧腹又心酸的经历。《老大的幸福》火了,甚至一些房地产论坛也请他,去给企业家们讲讲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周浩东哭笑不得,别说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连自己的房本上还一直写着别人的名字,最近才刚刚想起办过户。周浩东拿着油墨未干的过户合同直奔咖啡厅,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许多周浩东这个年纪的男演员除了演戏之外,大多会在业余时间开些买卖。周浩东却说自己没商业头脑,唯一做买卖的经历是多年前开过一个广告公司,公司开了一年,却因为琐事太多,他连想都没想就给卖了。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评价周浩东的外貌、形体、演技都可以打85分,却没有一样可以打120分。正应了这话,周浩东演艺之路极其平顺,几乎没有重大挫折,他演了无数电视剧,却多年处于“熟脸”的状态中,亦不烦恼。多年以来,拍戏最令他开心的,不仅仅是拍戏过程本身,还有和哥们喝酒聊天,游山玩水的经历。

戏里戏外的二哥

《老大的幸福》凝结了范伟三、四年心血。对于扮演二哥傅吉安的人选,范伟心中本来打算用在《绝不放过你》中的任程伟。但导演李路更喜欢周浩东,觉得他更像有钱人。范伟没再坚持,周浩东一到片场,赶紧跟范伟主动打招呼:“范老师,跟您合作我很荣幸。”范伟也马上说:“跟你合作我也荣幸,我看过您很多戏。”两个人没费劲,就成了朋友。

傅吉安是周浩东所有演过的角色中最有钱的一位。周浩东设想傅吉安出身于东北小城,成绩很好,父母双亡,由哥哥一手拉扯长大。他以前滑冰很厉害,还得过奖,大哥在他睡觉以后,偷偷到水泥厂扛大包,才给弟弟攒出一双冰鞋的钱。看着哥哥辛苦,傅吉安最终奋发图强,刻苦打拼,终于跻身成功人士的行列。

傅吉安对大哥千好万好,却对其他兄弟比较淡薄。比如老四找老二投资拍电视剧,他以古装戏无法植入房产广告为由,一口回绝。周浩东一度认为这个情节有点太狠,在他看来傅吉安身上有一种矛盾的性格:人前好面子,其实内心很脆弱,以前是呼风唤雨的老板,公司破产后却痛哭流涕,乃至要去自杀。老大曾经跟扮演明月的孟广美说过,老二这个人的心上有一道门,这道门是锁上的,你要想办法把它给打开。

说起兄弟情谊,周浩东不自觉地谈起了自己的家庭。巧的是,周浩东在家也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弟弟。周浩东跟哥哥年龄比较相近,弟弟则比他们小很多。在家里,排行老二的周浩东反而更像戏中的老大,兄弟之间有了矛盾,他总是扮演“和稀泥”的角色。

周浩东的哥哥是远近闻名混小子,人送外号“驴打滚”。弟弟年纪太小,没人跟他玩儿。通常是两个哥哥在一起玩,弟弟在后面悄悄的跟着,保持五十米的距离,也不敢走近,躲在不远的一个墙角后,只露一个脑袋看着。哥哥们一回头看他,他立刻就把脑袋缩回去。周浩东怕弟弟孤单,就变着法子哄着哥哥,带弟弟一起玩儿。晚上在家吃饭,菜一上,哥哥弟弟就会把菜一抢而光,周浩东总拦着他们,等爸爸妈妈落座再动筷子。在性格上,周浩东更像弟弟,因为俩人都是巨蟹座。周浩东以前是歌唱演员,后来弟弟也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了东方歌舞团的一名音乐制作人。

不折腾不较劲

周浩东为《老大的幸福》做了许多宣传,这在他入行近二十年来并不多见。周浩东以前并不太宣传自己,直到最近,他才觉得名气可能也还是需要的,于是在重庆卫视主持一档叫做“龙门阵”的节目。

周浩东一直非常幸运,没有电影拍的时候,就准有广告拍,没有广告拍的时候,就准有电视剧拍,反正没有体验过断档的焦虑。周浩东第一次走在街上被认出来,就是他拍了“杉杉西服”的广告后。“不要太潇洒哦!”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广告语。

周浩东有一帮影视圈的铁哥们儿,天山电影制片厂的过华导演便是其中之一。两个人合作七年,每次过华拍戏,周浩东总是男一号的第一人选:《青春出击》《生死救助》《生命斑马线》《危险连线》《秘密天道》《冰山上的来客》……拍传销题材影片《黑梦》的时候,周浩东正好在拍别的戏,于是黄海冰就替他演了男一号,饶是如此,过华还是让周浩东客串了一个大领导的角色。

每次接戏,只要一看拍摄的地方特别好玩儿,周浩东就格外兴奋。这些年,借着拍片,周浩东玩遍了祖国各地。他最喜欢的地方,始终是新疆。除了美味的羊肉串和手抓羊肉,更让周浩东流连忘返的是那里的美景:蓝天、白云、草原、雪山和沙漠,周浩东喜欢荒凉的景色。拍张纪中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时,大部分戏都在浙江新昌拍,剧组住在半山腰的酒店,山上有许多瀑布,经常一推开窗,漫天云雾,远处的人,仿佛走在云里,真的成了飞檐走壁的大侠。

周浩东从不跟自己较劲。他曾做过许多年歌唱演员,后来因为不喜欢舞台上的紧张感,考上电影学院,转行做了影视。在影视剧中,周浩东也格外偏爱现代题材的电视剧,因为在现代戏中,他的状态更接近生活。就算是古装戏,他也尽量让观众更轻松一些,在《射雕英雄传》中,他演的丘处机有很诙谐的一面。在《少年冒险王》里,他演卫百里,随时随地都很搞笑。

周浩东总结,现代人最大的不幸,就是随时随地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老大的幸福》里傅吉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情感上受挫,让傅吉安不得不变得坚硬,对下属很严厉,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开电梯的小姑娘也要骂上一顿。而在周浩东的生活里,他几乎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大事儿。

周浩东举例孙红雷,当年被赵宝刚臊得想从地缝里钻进去,所以后面的爆发才更有力量。他没受过这样的压迫,所以从来没有卧薪尝胆的抱负。除此之外,周浩东还把自己的不争不抢归结为他出身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没需要他去争抢什么。周浩东信奉知足常乐,上电影学院的时候,他受一个哥们儿影响,喜欢上了研究哲学。做演员以后,周浩东更喜欢跟港台班底合作,那种放松和专业的状态让他很享受。《江湖恩仇录》《少年冒险王》都是让周浩东愉快的拍摄经历。

不过,在周浩东散淡的个性中,并不缺乏激情。周浩东模仿能力比较强,在KTV里,他模仿孙楠、杨坤、张学友、齐秦、童安格……几乎可以达到真人原唱的程度。他小的时候画画,能从早上一直画到夜里两、三点,课本上都是各种各样的漫画,所有的老师都榜上有名。他同学的爸爸现在还管他叫“小画家”。除此之外,周浩东练小提琴、钢琴、吉他,也经常练个通宵达旦。

第11篇

1.勇于超越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

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的观点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达到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持续成长。一个在生理上已经趋近成熟的教师,在心智上仍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一个人的潜能是无可估量的,但一些教师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失去激情、使命感和兴奋感,进入工作上的“高原期”,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常关注消极的负面的人和事。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首先要唤起教师的自信心。因为“在每一个教师身上,都有一种创造性地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它熊熊燃烧起来,于是,就能造就出一位对教学作出不少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工作上充满灵感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师”,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都要勇于实现“自我超越”。

2.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的发展方向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一个专业化的高中语文教师一是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足够的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艺术;三是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四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由此,专业化的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建设的方向就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2.1更新语文理念。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教学对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中交往、互动、合作。

2.2扎实专业知识。包括:①人必备的生活和普及教育知识;②熟悉的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如天文、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美学及理科的一般知识;③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④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⑤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这是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建设“学者型”、“专家型”语文教师队伍的需要;⑥掌握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

2.3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管理过程。语文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主化。其过程是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解剖自己,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倾听、调控、完善,并因材施教。

3.浏览时文,开阔眼界

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新一代青少年接受时尚最快,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就无法与学生沟通。举个例子说,上世纪80年代不读金庸、琼瑶、三毛,便难与学生交流;现在我们不知韩寒、郭敬民、罗琳,便难与学生对话。

4.阅读经典,厚实积淀

语文课程承担着提高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除了中小学教材要选择大量经典作品外,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成为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通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中学生尚且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更何况语文教师呢?

5.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计划

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计划是非常必要的。真实地剖析自己,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量体裁衣”,制订长期、中期、短期计划,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完善与修订,不能与学校的发展脱钩,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并向着目标不断迈进,最终使自身的发展达到最佳境界。

6.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吸收先进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努力扬长避短。不仅如此,反思还可以让我们拥有务实的态度、敏锐的眼光、进取的精神,这对于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是极其重要的。反思要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实践是对反思的践行。反思只是一闪而过的思考与认识。要使其提高能力,还要实践,要勇敢探索。当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深有体会时,应该及时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运用并内化;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反思改进之法后,应该在实践中演练,验证自己的所得;当自己有新的教学观点时,也应该及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归纳,形成先进经验或理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理都是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提高中形成的。教育教学自然也遵循这个规律。

第12篇

她对笔者说,她最要感谢的一是她的母亲,二是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其实,她真正最要感谢的是她自己,因为是她的坚强,才击退了病魔。

现正在康复中的她,愿能早日重返大学校园,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以早日报效社会和双亲。

支教途中,突患恶性淋巴瘤

家住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斋公山路9栋5单元503室的邵晓思,1990年1月29日出生在黄石。父亲邵望生,1962年出生;母亲陈少珍,1964年出生。邵望生在黄石万达金卡上班,现月薪2000元左右。陈少珍自1994年在黄石床单厂下岗后,只得在市区内到处打零工,月薪1500元左右。邵望生夫妇就邵晓思一个孩子,家庭虽不富裕,但也乐乐融融、平平安安。

2011年“五一”前夕,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邵晓思,跟随学校的老师、同学一起,到安徽省的边远农村支教。

邵晓思支教的地方,蚊子比苍蝇还要大,每天晚上吵得人睡不着觉。要走40分钟的路才能挑到水,等回来时水就只剩下一半了。但那里的山村孩子特别的可爱与单纯,在邵晓思去支教之前,孩子们从来就没受到什么教育。这些可爱、单纯的孩子好可怜。邵晓思如此的想。她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倾肚而出地传授给孩子们,也让这里的孩子们有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殊不知,病魔就在这时打碎了她的幸福生活,并生生地把她向死亡逼去……

这天,正在上课的邵晓思突感不适,呼吸不过来,吞咽时有阻塞的感觉,且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愈来愈严重。邵晓思预感到不妙。当天上完课后,邵晓思便向老师请了假,于第二天急急地赶回到黄石。她在妈妈陈少珍的陪同下,到黄石市中心医院作检查。医生给邵晓思作了一些基本的检查,其结果没查出什么问题。邵晓思回到家后,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并发了7天的高烧。邵晓思第二次进了中心医院,医生把她作为慢性咽炎治疗,仍不见好转。又把她作为急性扁桃体发炎治疗,打了7天的针,邵晓思仍然发高烧,在医院接着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才稍有好转。

6月26日早上,邵晓思在起床时,无意中摸到自己的脖子上有一个疙瘩,一个不小的疙瘩,但没有痛感。当天,邵晓思吃东西时吞咽不下去,晚上也睡不着觉,并伴有咳嗽。第二天,她在妈妈的陪同下,第三次去黄石中心医院。给邵晓思检查的是一位老年医生,他认为疙瘩不可能有7.5厘米那么大,可经过做了CT后,事实证明确实有那么大。医生惊呆了,并亲口告诉邵晓思,说她患的是纵膈胸腺肿瘤,属恶性淋巴瘤。

邵晓思一听,当场就吓得哭了起来。

哭过之后,坚强面对着病魔

见女儿哭了起来,陈少珍也眼泪滚滚。

7月30日,邵晓思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了武汉,进了武汉总医院,在心胸外科做了三天的详细检查,其结果与黄石中心医院的一模一样。这次,邵晓思没有哭,因为她已知道自己患上了什么样的病。

当邵晓思随着护士来到肿瘤科病房时,她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所有的病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因为化疗没有了头发,像和尚、尼姑们那样。整层楼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机,更谈不上有什么欢声笑语了。人们都像哑巴那样,脸上没别的什么表情,有的只是悲伤和忧愁。还有一位老人因为化疗吐了一整天,其实也没吐出什么,就是一直的吐……

邵晓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不忍目睹的一幕。这时的她真是太害怕了,母女俩相拥而哭,引来了周围人们的一片唏嘘声。

鉴于邵晓思的病情,医生说必须尽快做手术,否则会危及她如花的生命。决定8月3日给邵晓思动手术,帮她把母瘤割掉。

这天,邵晓思躺在手术台上,做了全麻。之后,医生便开始为她做手术,动了刀后,主刀医生却说这手术没办法做下去了。因为邵晓思的病情不够做手术的条件。原来,做这种手术的患者,必须把一根氧气管患者的喉咙里,而邵晓思的肿瘤发展太快,已严重挤压和堵住了咯气管,氧气管不能来,氧气管插不进去,那是绝对不能做手术的。医生建议邵望生、陈少珍夫妇把他们的女儿邵晓思带回家算了。

为了挽留女儿的生命,邵望生夫妇再三恳求。经过医生们的一再商议,最终决定第二次给邵晓思强制手术。在动手术前,医生就跟邵晓思母女俩提醒,手术能不能成功,就要看邵晓思自己的坚强与否;医生再怎么的努力,也要靠邵晓思的意志的支撑。

邵晓思第二次躺在了手术台上。她的父母全都在手术室门外焦急的等待,早已是泣不成声了。医生给邵晓思动的手术为开胸手术,医生把她的胸骨打开,把整个胸腺切除了,胸腺淋巴瘤也切除了,心脏和肺部周围的淋巴瘤都被切除,心包也切除了部分,那切除的部分用国产的一种胶补起来。她的血管也重建了。医生用不锈钢丝绑着邵晓思的胸骨,钢丝永远不用取出来。她的整个上半身用绑带紧紧绑住,身上插着两根引流管。手术的伤口长达25厘米。手术共用了9个小时,手术很成功。医生、护士和邵晓思的父母,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悬到喉咙口的那颗心重又回到了原来的既定位置。

在动手术之前,医生曾告诉邵晓思及她的父母,说邵晓思极可能手术后气管受影响,以后不能跟正常人那样的说话了。邵望生夫妇为此曾伤心不已,就算手术成功,唯一的女儿也将是个残疾人。好歹毒的病魔啊!它硬是要从父母的心中挖走他们唯一的骨肉、唯一的希望、唯一的企盼。

殊不知,手术后的女儿跟正常人无异。邵晓思的父母喜极而泣,齐齐涌到女儿的身边,含泪亲吻了女儿……邵晓思的手术极成功不说,而且她恢复得挺快。她进重症监护室后,只呆了短短的40个小时,就转到了普通病房。两根引流管插在肚子里,邵晓思无法平躺着睡觉,只能坐着,直到2天后引流管拔了她才能睡下。拔引流管当天她就去做检查。她没有用轮椅,只在妈妈的搀扶下慢慢地走下去,尽管她无法站直身子,只能弓着背。彩超医生必须要在伤口处检查,邵晓思真的好痛好痛,但她咬紧牙关坚持住了。

动手术的医生对邵望生夫妇说,邵晓思的手术特别的麻烦,她用她让人匪夷所思的坚强创造了第一个奇迹。手术后,她的说话发音系统跟正常人没一点区别,这也跟她的坚强意志又是分不开的,她创造了第二个奇迹。邵晓思的乐观与坚强在医院里出了名,医生常常拿她作为一个就在自己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去开导别的病人。邵晓思一下子就成了病人们的榜样和楷模。

手术后的第14天,邵晓思就转入肿瘤科做化疗,从右手臂的上臂上打一种叫PICC的针,这种针长约40厘米,一直要插到心脏的叉口。这样的做化疗,要做4个疗程,约需5个月,从8月份一直做到12月份。在这期间,邵晓思还做过15次的放疗,她的脖子两边因做放疗都被烧黑了……

邵晓思的同病房有位阿姨,只做过4次化疗,死活都不肯再做第5次了。邵晓思便引用医生开导她的话来开导这位阿姨:“精神是最好的药物,没有了精神,再好的药物也代替不了精神。一旦精神没了,那一切就都没了。医生是牵着你扶着你走路的人,现在就看你自己迈不迈步子了。”

邵晓思做过化疗后,她一头一尺多长乌黑的头发,就像秋天的落叶那样,一把一把的掉。邵晓思很痛苦,在家中她第三次哭了。陈少珍很心疼女儿,抱着女儿一起哭。后来,邵晓思下狠心让妈妈把她的长发全部剪掉,剩下的只是很短很短的了。即使这样,那很短很短的可怜的头发仍在不停地掉。3天后,头发就掉光了,成了光头。

在家休养的日子里,邵晓思仍无法平躺着睡觉,陈少珍就用家里的棉絮做成一个坡度让女儿睡。由于棉絮太厚,她夜里常常被热醒。手里植入PICC不能侧身睡觉,只能这样坐着睡,这一“坐睡”一坐就是3个月。她的背脊骨很痛,后背也被磨破了皮。但坚强、乐观的好女孩邵晓思仍每天坚持自学,抽空还看一看电视。她确信自己能战胜病魔,让病魔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傻瓜才会去跟它“约会”呢。

死神拜拜,盼能早日返校园

2012年2月初,邵晓思的病再次发作,她于2月7日第二次来到了武汉总医院。

邵晓思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还有救吗?”医生马上回答她:“傻孩子,怎么没希望呢?你本来就是个坚强无比的好女孩,怎么能如此的问我呢?”这种病特容易复发,复发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让人措手不及,快得让人手忙脚乱,快得让人希望全失。它的复发还会影响到身体上别的部位和器官。一般的病人是两年后复发,而邵晓思只5个多月就复发了。乐观、坚强的邵晓思暗暗的给自己安慰:就当作是提前复发了,以后再也不会复发了!

2月13日,邵晓思在武总医院普通外科做第三次手术,接受甲状腺肿瘤切除。碰巧的是,邵晓思在打麻醉的时候,她碰到的竟是第一次、第二次给她打麻醉的同一位麻醉师,这是位28岁左右的女麻醉师。邵晓思很惊异,女麻醉师更惊异,她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的对邵晓思说:“这位小妹,没想到你竟还在人世呀?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呢!”

算起来,这是邵晓思的第三次手术了。

“你的心态和精神如果不好的话,对你的治疗是绝对没好处的。”邵晓思谨记住了医生的金玉良言。

武总医院肿瘤科的所有医生和护士,几乎个个都认识邵晓思,且人人都喜欢她。邵晓思,不愧是名女大学生,更是一位坚强无比的巾帼英雄。

健康人的白细胞是4000至10000,而邵晓思的却只有300,几乎算是没有了。医生就在邵晓思的右胳膊上打能增加白细胞、让白细胞强行生长的针,一天要打10针,还要兼顾着打葡萄糖。这样的时间一长,邵晓思的胳膊上就再也没地方扎得下针了,因为她的胳膊的肌肉全是硬块。陈少珍就把土豆切成薄片贴在打过针的地方,第二次再打针的时候,贴过土豆片的地方就扎得进去针头了。

邵晓思的血管天生就细小,极不容易找到血管。护士第一针扎下去,没扎准,抽出来再扎第二次,第二次扎针比第一次更痛。邵晓思跟护士,两人都出了一身的汗,一位是痛的一位是急的。一针、二针、三针……护士都不忍心再扎了,但邵晓思却平静无事地对护士说:“护士,你扎吧,扎吧,我挺得住的,你放心!”

因邵晓思身上的癌细胞有3%侵犯到了她的骨髓,她必须要做骨头穿刺手术。邵晓思先后做过3次骨穿,给她做手术的医生忍不住的惊叹道:“好丫头,好多男性患者做骨穿都还哭个不停,没想到你这小小的丫头竟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你的眼一闭一眨的就过去了。真是难得!真是罕见!”医生、护士经常到她的病床前,摸着她的脑袋说:“丫头,挺一挺就没事了。”别的医生和护士都说:“邵晓思这丫头真是太坚强了!”

做完三次骨穿后,邵晓思体内的病灶没了,那侵犯到骨髓里的3%的癌细胞也没了。这何尝不是由坚强女孩邵晓思创造的另一个奇迹呢?

经历过生死劫的人们,大都有了一些人生的感悟,邵晓思也不例外。她认为“钱、权等一些外在的东西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和生活快乐!”“癌症病人的世界也是可以充满阳光的。”“你的身体在接受着痛苦,精神上也在接受着痛苦,你的所有亲人也都在接受着痛苦。因为你的生命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所有的亲人的。”“上天给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了你另一扇窗,就看你自己去不去开窗。”“上天给你设了一道擎天高坎,但同时也给了你一双腾飞的翅膀,你只要稍稍用点力,你就能轻松地飞过去。”邵晓思已对名利没啥感觉了。

邵晓思在动完第三次手术后,医生叮嘱她不能吃辛辣食物、剩菜剩饭、咸菜腌菜等。医生还笑着打趣邵晓思:“丫头,你这辈子有可能要跟美味佳肴绝缘了,只有看的份了!”但邵晓思足够知足了。不是有句“知足常乐”吗?

坚强的邵晓思最终跟死神作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