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有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一言千金: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巴结,讨好。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
3、楚楚有致:形容陈列整齐,富有情趣。
4、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贫穷的人不学节俭也会节俭,富有的人不学奢侈也会奢侈。形容环境、习惯对人的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5、富而好礼:富庶而有讲礼教。指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6、朱门绣户:朱门:红漆大门;绣户:雕绘华美的门户。比喻富贵人家妇女的住处。也借指富贵人家。
7、富埒王侯:埒:同等。富有的程度与国王诸侯相当。形容非常富有。
8、铜山金穴:比喻极其富有。
9、富可敌国: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
10、挥金如土:挥:散,出。挥霍钱财像泥土一样。形容人花钱慷慨或挥霍无度。
11、多文为富: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12、锦衣玉食: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13、侯服玉食: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14、财大气粗:①指富有财产,气派不凡。②指仗着钱财多而气势凌人。
15、南面百城:南面:面朝南坐着,指居尊位;百城:上百座城。旧时比喻尊贵富有。也比喻藏书很多。
16、富埒天子:富:富贵;埒:相等。财富与天子相等。形容非常富有。
17、富而无骄:富:富有;骄:骄傲。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
18、陶猗之家:陶:陶朱公,即春秋时楚国人范蠡;猗:春秋时鲁国人猗顿;陶猗:泛指富人。指富有的人家。
19、精神满腹:形容富有才智,满腹经纶。
20、富而不骄:富:富有;骄:骄傲。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
21、腰缠万贯:腰缠:指随身携带的财物;贯: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比喻钱财极多。
22、富埒陶白:比喻极富有。
23、慈故能勇:富有慈善心肠的人,就有勇气。
24、富比王侯:王侯:王爵和侯爵,泛指显赫的爵位。形容非常富有。
25、万贯家私:万贯:上万贯铜钱。贯:古时穿钱的绳子,既钱穿,也指一串钱,一千文为一串,称一贯。形容家产很多,非常富有。
26、杅杅富人:杅杅:广大。学问的渊博,就象富有的财产。
27、生气蓬勃: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28、九折成医: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29、富比陶卫:陶:指陶邑,原为战国时期秦国大臣魏冉的封地,比王室还富有;卫:商鞅原卫人,后封于商。像陶卫一样富有。形容非常富裕。
30、怀才抱器:器:精良的器具,指非凡的才能。指人富有才能和学识,即有用之才。
31、甲兵在胸: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比喻胸中富有韬略。
32、百城之富:形容藏书极多,似拥有许多城市那样富有。
33、国富民康: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34、暴富乞儿:暴:突然;乞儿:乞丐。乞丐突然间富裕了。指非常规的地突然变得富有。
35、才藻富赡:藻:文采;赡:充足。富有才华文采。
36、官久自富:旧时官吏大都贪污,当官久了,()自然会富有起来。
37、日试万言: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
38、胸有甲兵: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比喻胸中富有韬略。
39、抱玉握珠:比喻满腹经纶,富有才学。
40、朱轮华毂:朱、华:形容装饰华丽;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指古代王侯贵族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子。比喻显贵。
41、才望高雅: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42、一掷千金: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43、家财万贯:万贯:古代用绳索穿钱,1贯=1000文,钱很多。形容十分富有。
44、胸罗锦绣:比喻人富有文才或谋略。
45、猗顿之富: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家境富裕。像猗顿那样富有。泛指拥有巨额财产。
46、富有四海:有:占有,享有;四海:指全国。充分享有全国的一切财富。旧时形容帝王最富有。
47、画中有诗:指画里富有诗意。
48、家财万贯:万贯:古代用绳索穿钱,1贯=1000文,钱很多。形容十分富有。
49、兵强马壮:兵力强盛,战马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50、米烂成仓:仓:粮仓。一仓一仓的粮食腐烂了。形容家中十分富有。
51、鸿商富贾:鸿:大;商、贾:商人。十分富有,资财雄厚的大商人。
52、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指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
53、贯朽粟红:穿钱的绳子朽断,仓库的粮食发霉变红。形容非常富有。
54、饶有兴味:饶:富裕、丰富;兴味:趣味,兴趣。形容事物和景物富有情趣。
55、大富大贵:指十分富有和高贵。
56、锦衣玉带:身上穿着锦衣,腰里系着玉带。形容显贵富有者的华丽的装束。
57、资藉豪富:资藉:家产。指家财产业极为富有。
58、贯朽粟腐:穿钱的绳子朽断,仓库的粮食腐烂。形容富有之极。
59、堆金积玉: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
60、戛戛独造:戛戛:形容独创。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
61、贯朽粟陈:钱串子断了,谷子烂了。比喻极富有。
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面对教材中“读读背背”的教学束手无策,既不能准确领会编写意图,也不研究探讨教学方法。有的不加指导让学生重复地读、背,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有的要求学生机械地抄写成语解释;有的干脆将之束之高阁,避而不教。如何有效地进行成语教学,让儿童乐学、易学、活学成语,进而热爱美妙的祖国语言文字呢?笔者以苏教版一下《练习3》“读读背背”为例,谈谈成语歌的教学。
一、 讲述,让成语的形象驻留儿童的心田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有的是古代的寓言,有的是历史上的故事,有的截取古书的文句,有的采用古人文章成句,也有人们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还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练习3》“读读背背”选取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组成成语歌。这四个成语意思连贯,很像一首四言小诗。“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两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有很吸引力。首先,可让学生分别完整地讲述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生生学习、互相影响的作用。完整清楚的讲述使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初具轮廓,学生得以大致理解成语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者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富有语感地详细讲述故事,使得故事的形象逐渐清晰。同时,教者应在讲述的过程中反复强调“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艰难,为初步感受成语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二、 朗读,让成语的精气神融入儿童的血脉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关于成语歌的教学这样建议:“不要孤零零地解释四条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教。要让学生一边读成语歌,一边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力求进入成语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读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是干巴巴地念四个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读,要一边诵读一边在头脑里‘电影’,力求读出感情来,读出韵味来,有一种美的感受。这么一来,儿童凭借语言环境,就能意会到这四个成语的意思。”“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这四个成语,语意连贯,一气呵成,以读代讲,以读悟神。第一,初读成语歌,要读得正确流利;第二,熟读成语歌,要读得有感情,把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艰辛和不容易表达出来;第三,诵读成语歌,要读得有精神,把精卫、愚公遇到困难不害怕、不退缩的精神读出来。课堂上,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表演读等等。通过朗读,学生不仅明白成语的意思,同时,伴随着自己一遍遍铿锵有力的语音语调,成语中包含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气神仿佛股股热血融入了学生的心田。
三、 背诵,让成语的形式固化儿童的表达
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准确记忆成语,教材主编根据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记忆机制“块”的新概念,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成语以韵语的形式编成成语歌,方便了儿童记忆。遵照上述编写原则,应将教成语歌的重头戏安排在“读”和“背”,让儿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以形成牢固的积累,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指导背诵时,应循序渐进,可学生先背,教师再示范背;可采用游戏的方式,譬如教师故意背错,鼓励学生大胆指出错误,引导学生明白成语约定俗成、字面固定的特点;还可以看图背诵,旨在通过图画勾连学生对词语的联想,进一步加深成语与图画之间的意义联系。
儿童时代是学习语言、发展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诵应该说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诵读、背诵,不仅可有效地刺激孩子的记忆力,还能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锻炼记忆力,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四、 推荐,让成语的精彩丰富儿童的生活
中国的成语世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仅靠课堂上传授是十分有限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会使人的语言不断丰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文字的搭配组合,情感的表达,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教学结束,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成语故事精选》,以此延伸与拓展教材,进而培养学生读背成语的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语言。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4 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
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作者:任国鹏
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的、简练精辟的定型短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结构定型,整齐匀称,言简意赅等特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诗文词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是每年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不少考生常常在这道题上失误,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因此这又成为许多考生的一个丢分点、伤心点。除了平日多注意积累、勤查工具书辨析外,目前尚无有效的能迅速提升同学们辨别成语正误能力的方法。不过,分析高考试题中成语试题设置错项的特点,据此按图索骥,或许能打开考生思路,进而提高得分率。
一、望文生义
不明成语的实际意思,只是随心所欲,想当然地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而致误。根据误用情况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望文生义,二是一知半解。经常在这上面设置陷阱,是命题者的偏爱。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裁剪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2006年全国卷1)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二、错用对象
有些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超出其“势力范围”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成语的适用对象缺乏了解,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例如: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分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形容果农家里黄灿灿的橙子,此处用错了对象。
三、褒贬误用
不同的成语,感彩常常不同,不了解这一特点,就会导致运用不当。
(一)误把褒词用于贬义词。例如:“在西方国家的某些地方,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一句中,“蔚然成风”是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属于褒义词,这里却用来指青少年吸毒蔚然成风,显然错误。
(二)误把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例如: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2007年江苏卷)
分析:“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褒贬失当比较明显。
(三)注意褒贬两用的词语
例如:1.格言是需要有丰富的处事经验者才可能感悟出来的话,就如艺术需要熟练方可登峰造极一样。
2.孟买的回收利用更是登峰造极,据说死动物的内脏被用来制作医用缝合线。
分析: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达到;极,最高点。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既有褒义又有贬义。
此类褒贬两用词还有:标新立异、左右逢源、按部就班、得陇望蜀等。
四、谦敬误用
有些成语表现为谦词,有些表现为敬词。谦词要用于自己,而敬词只能用于他人。如分辨不清楚,就会出现主客颠倒,对象失当的使用错误。
例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2010年全国卷Ⅱ)
分析:“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做自谦,用来说“大家”不恰当。
五、表意重复
成语的隐含意义与句子间的语意重复,而形成的表意重复。
例如: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2003年全国卷)
分析:“自惭形秽”的意思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这个成语本身中的意思和用法都没有错,但前面加上“感到”,就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
此类易使成分赘余的常用成语还有:(浑身)遍体鳞伤、(被人)贻笑大方、忍俊不禁(地笑了)、(人民)生灵涂炭、虚怀若谷(的胸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
六、双义单解
有些成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甚至拘泥于思维就会出现先入为主,从而判断失误。
例如: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拭目以待。(1998年全国卷)
分析:“拭目以待”一是形容期望十分殷切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出现,二是表示要等着瞧。这里取第一个义项,是正确的,但多数考生只知其一,因而必然导致误判。
此类多义成语非常多,常见两个义项的有:灯红酒绿、粗枝大叶、空中楼阁、夸父逐日、龙飞凤舞等。
七、然否不分
成语大都源于古代诗文,有一些成语还明显地带其初始语境的特点。所以一些“出身”于否定句式中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句中,而不能用在肯定的句子里。要把握成语的句式特征,不要然、否不分。
如: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人请的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的实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全国卷)
分析:“望其项背”,其意思是指:有希望赶得上或比得上。而此语境需要的是“难以望其项背”或“无法望其项背”,可见此成语只适合用于表否定的语境。
此类用于特殊句式的常用成语还有:一蹴而就(限于否定句)、等量齐观(限于否定句)、同日而语(限于否定句)、相提并论(限于否定句)、等闲视之(限于否定句)、无时无刻(限于否定句)等。
八、不合语法
一些成语,虽然它作为一个固定的短语,其使用位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不是所有成语都可以任意来做句子的某个成分,有的只能做谓语或定语,有的虽然是动词性的,但却不能带宾语。这些,我们必须清楚。要切实把握成语的语法特征,不要滥加功能。
如: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员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2007年广东卷)
分析:“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或自轻自贱。无疑用在这里不合语境,而它属于不能跟宾语的动词,做谓语可以,却不能做状语。
此类语法功能特别的成语还有: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肝胆相照(不能做状语)、大名鼎鼎(只能做定语,不能做谓语)、赫赫有名(能做定语、谓语)、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正襟危坐(不能带补语)等。
九、不合语境
与语境相协是对词语使用的共同要求,成语当然也不例外。命题者对此种错误类型往往情有独钟,屡屡在这上面作文章。
要切实把握成语的逻辑范围,词义反映出的数量的多寡、事理的先后、所属的范围、情态程度的大小,都有着一定的特指。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意义范畴,就会因与上下文相忤逆而自相矛盾。
例如: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2008年宁夏、海南卷)
分析:“全神贯注”指集中全部精力,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件事,跟语境中边拉手边拉家常相矛盾。
有的老师问:“成语歌里的成语,为什么有的在成语词典里查不到呢?”
成语的界说以及成语词典的收录标准向来异说纷呈,宽严不一。目前看得到的成语词典,收得少的只有几千条,收得多的可达两万多条。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取从宽的一说。除了大家都公认的成语以外,也酌收了少量由谚俗等其它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以及正向成语转化的固定短语。小学生学习语文,不是重在给他们建构一个语文知识的系统,而是重在培养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我们选收成语,编写成语歌,着眼点是常用不常用,有无积累价值,而不是界定其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
“在低年级就安排儿童学习成语,是不是为时过早?成语多来自书面语,有的还是典故,儿童能理解得了吗?”
诚然,我们编写教材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不可形而上学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了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生有用的东西。而成悟恰恰是汉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化含量特高,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语文精品,不仅能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郑板桥有一副对联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也应该做到“删繁就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一些树叶,一秋、二秋就落了,唯有“三秋树”上的树叶是不掉的,是耐寒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正是“三秋树”上未凋的树叶吗?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好好抓住的东西。好几年前,朱家珑同志曾打过这么一个比方:“现在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安排食谱,以便让孩子科学地进食,健康地发育成长。但是给孩子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蛋糕香甜可口,孩子大都爱吃。稀饭易于消化,在中国的家庭里大致也是要常吃的。而牛肉之类是高蛋白食品,营养丰富,缺点是消化起来慢一些。如果要使你的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光靠蛋糕、稀饭的营养毕竟不够,还必须补充牛肉这类的高蛋白。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牛肉之类比较难消化就从孩子的食谱中将其取消,那样做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我以为这是颇有见地的。多年来,我们一味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却忽略了开发儿童的潜能,忽略了当今时代儿童知识面扩大、感悟力提高的一面,其结果是造成了我们的孩子语文功底浅薄,文化积淀甚少。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了克服这一流弊,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吸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像“二月花”那样领导标新,敢为人先,大胆冲破这一人为的禁区。
可不可以等学生进了中学,理解力强了,再去背成语歌呢?我以为这是不可以的。国外学术界有一种“文化剥夺”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的某一特定阶段未能充分发展某一方面的特征,那么这种特定特征在生命的较后的各个阶段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思想在动物和婴儿的行为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童时代背会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这便是所谓的“童子功”。如果在他们的记忆高峰阶段被剥夺了必要的记忆刺激,是不是也会产生某些无法补救的损失呢?这就正像《金缕曲》中所说的那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低年级儿童正处在启蒙阶段,识的字很少,没法查成语词典,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成语歌里的成语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然而只要我们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办法总是有的,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差。
我有一个6岁的孙女。有一次她正在画画,我问她:你会画些什么?她说:会画机器猫,画小狗,还会画大自然。我问她:什么是大自然?她说:大自然就是有山、有水,有花,有小鱼……她不是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词的意思,而是用相关的表象来说明她对这个词的理解。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让儿童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是要给成语下一个定义,让儿童把定义背下来。儿童理解成语的过程就是在他们的头脑里建立对象的言语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因而以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作为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当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一、联系课文内容教成语
为了给儿童学习成语提供方便,单元练习里成语歌的内容大都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些联系。我们教学成语歌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如本册第8单元有《司马光》一课,该单元练习中的成语歌便是:“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我们一看便知,这就是对司马光临危不惧、从容应变的赞颂。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成语,只要联系《司马光》这课的故事情节说一说就可以了。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情况危急,别的小朋友吓坏了,司马光却不害怕,这就叫“临危不惧”。他急中生智,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立即行动,这就叫“多谋善断”。他不慌不忙,很能沉得住气,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心”,“方寸不乱”是说他遇事心里不乱,跟“从容不迫”的意思差不多。
又如,“练习7”的成语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蚂蚁和蝈蝈》中的蝈蝈就是这个样子的。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储备过冬的粮食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帮助学生理解这首成语歌,只要联系《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有关情节说一说,让学生大体上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教成语
启发儿童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是理解成语的好办法。如“练习1”的成语歌:“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这几个成语都是描写欢庆、热闹场面的。“申奥”成功那天夜里人们狂欢的场面,儿童仍记忆犹新。教师便可启发学生回忆回忆当时的情景,相机出示成语,解说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当“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是什么情景?(生答:广场上沸腾了,人们伸出两个指头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把鲜花抛向空中。)这就叫“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还有的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这叫做什么呢?(生答:载歌载舞。)广场上的灯都亮了起来,照得广场就跟白天一样,这就叫──(生答:灯火辉煌。)
三、观察相关事物教成语
将儿童带至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讲解,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儿童的头脑里挂起钩来。如教学“练习2”的成语歌“春暖花开/春*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教师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把儿童带到公园里,让儿童观察一下园子里的景物,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出示成语,让学生结合眼前的景物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现场进行教学:春天来了,小朋友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生:风变得暖和了,花儿开了。)天变暖和了,花儿开了,这就叫“春暖花开”。(生:柳树发芽了,地里长出了小草,杏花开了,蜜蜂忙着采蜜……)你看,公园里到处都可能看到春天的景色,这就叫“春*满园”。春天的景色好看不好看?(生:非常好看。)春天的景色很好看,非常美,这就叫“春光明媚”。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热闹呀!春天的气氛多浓呀!这就叫“春意盎然”。
四、凭借语言环境教成语
有一些成语歌,几个成语意思连贯,很像一首四言小诗。教学这样的成语歌,不要孤零零地解释四条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教。要让学生一边读成语歌,一边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力求进入成语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读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是干巴巴地念四个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读,要一边诵读一边在头脑里“过电影”,力求读出感情来,读出韵味来,有一种美的感受。这么一来,儿童凭借语言环境,就能意会到这四个成语的意思。
如第3单元的成语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教。四个成语,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表达了一个中心:抱定一个宗旨,只要坚持不懈,顽强不息地干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教学时,教师可联系《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帮助儿童理解成语歌的大致意思。(关于“愚公移山”,教师可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首四言小诗来诵读。要读得铿锵有力,要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读出来。成语歌的意思明白了,四个成语也就自然理解了。
我们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成语编成成语歌,就是为了便于儿童记忆。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经过多年对记忆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块”的新概念:“人们的记快具有块状结构。人记忆某件事物,总是跟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信息一起,以整块形式来记忆的。”(见张光鉴《相似论》100页)以韵语的形式来记忆成语是符合“块”的记忆机制的。教成语歌的重头戏是“读”是“背”,每一首成语歌都要让儿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因为非如此就不足以形成牢固的积累。有的老师教成语歌,不要求儿童读,也不要求儿童背,只是要求他们查查成语词典,把定义记在书上,这就难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关键词:梳理探究;成语教学;文化寻根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36-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强调:“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在探究活动中,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这既是对参与课程实验的学生的目标要求,更是对引领课程实验的教师的目标定位。以教科书必修2《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语文活动为例,既是培养师生双方在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所教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又是引导师生双方合作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果只把教材的“三个小活动”完成,没有去进行“独特视角的梳理探究”,学生除了概念化的感知,不会有新的所得,活动的深层意义就难以显现。
如何使活动显现深层意义?如“成语与民族文化传统、自然环境、语言特点的关系如何体现”、“文化名人余秋雨不提倡使用成语或反对使用成语,该如何看待”、“成语中有歧视妇女的现象存在,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征”等问题的梳理探究,可能会使师生双方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得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达到“梳理探究”的目标,以下方面我认为值得探究。
一定的民族语言,依存于一定的民族社会;一定的民族社会,是同该民族所在的特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这样,在一定的民族语言里,有些成语的产生,也就带上了该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交通、气候、物产等方面的特色。
例如“蜀犬吠日”(还有“夜郎自大”)这一成语,在其他民族语言的成语里是不可能有的,因为“蜀中山高雾重,少见日光,每至日出,群犬吠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样的现象,为蜀地所独有。下列成语也是汉民族语言所独有的:合浦珠还、泾渭分明、中流砥柱、吴牛喘月、黔驴技穷、得陇望蜀、终南捷径、庐山真面、逼上梁山,等等,对没有汉文化修养的民族是无法理解的。
在汉语里,存在着很多同竹相关的成语,例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立竿见影、管窥蠡测、梦笔生花、箭在弦上、节外生枝、筚路蓝缕、滥竽充数、寄人篱下、功亏一篑,等等。
在其他一些民族语言里,是罕有类似现象的。何以如此呢?就在于中国盛产竹子,不仅是南方,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暖,黄河以北的地区也还产竹。这样汉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鞵,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坡《记岭南行》)正是这种情况,在创造成语时,竹便自然而然引起汉人的丰富联想,而那些生活中与竹无甚关系的民族,在他们的语言里,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同竹有关的成语了。即如“雨后春笋”一词,在英语里,与之相当的是“Like mushrooms”(直译为“宛如蘑菇似的”),在俄语里,与之相当的直译也是“像雨后蘑菇一般”。他们表示的都是同一概念,即形容新事物的蓬勃成长,而其所借以体现的手段是有所不同的。汉语是以“春笋”为喻,英语、俄语是以“蘑菇”为喻,其所以如此,正由于竹这种植物不盛产于英、俄,那么汉人为什么不用“蘑菇”,而用“竹”呢?由于汉人历来都爱好竹,曾将竹与松、梅并喻为“岁寒三友”;而蘑菇一则是它属于蕈类,蕈是高等菌类。而菌常同“霉”相关联,取义有些忌讳;再从汉语构词看属于连绵字,缺乏造词能力;此外“竹”从面子上看远比“蘑菇”体面,这也体现了汉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文化。
一定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基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而有其一定的社会生活状况。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的习俗风尚与。因此,在一定的民族语言里,有些成语也就带有一些特殊色彩。例如:“目不暇接”这个成语就出自《世说新语》一书,在季羡林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中写到,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就像走在山阴道上”,这里就是间接引用了“应接不暇”的成语,表达了季羡林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可惜许多小学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忽略了。再如汉语里的“歃血为盟”、“口血未干”,它们的产生又是由于我国古代有这样的一种风俗,即诸侯盟誓时嘴上涂抹动物的鲜血,以示诚意。在没有这样的风俗的其他民族里就没有这样的成语。再如始作俑者、可操左券、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等,都是古代汉人所特有的风俗,没有这类习俗的民族里,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成语。
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于是,在汉语里便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同佛教有关的成语,如一尘不染、恒河沙数、五体投地、不二法门、不可思议、降龙伏虎、现身说法、味同嚼蜡、佛头着粪、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佛教之外,我国也曾盛行道教,因而汉语的成语也有直接来自道教语言演变而成的,如灵丹妙药、点铁成金、回光返照、万应灵丹等。欧洲各国由于笃信基督教,在他们的语言里也就有不少来自《圣经》,如:A 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誓),To gird up one's loins(磨厉以须),To heap coals of fire on(以德报怨)等。一定的民族语言有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活动背景和情节。这样,一定的民族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成语,都是植根于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伊索寓言》也是欧洲一些民族语言成语的一个源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近代才传入我国,汉语中的成语未曾受到其明显影响。
汉语成语还有汉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山海经》、《太平广记》、《方舆胜览》、《列子》、《论语》、《庄子》、《韩非子》、《孟子》、《枕中记》等都是直接生发成语的中国经典文化,教科书中做了突出说明;此外,我国还是一个富于艺术传统的国度,自古以来就将“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和文物,传之久远,必然会渗入成语中来。例如急管繁弦、弦外之音、胶柱鼓瑟、煮鹤焚琴、紧锣密鼓、举棋不定、棋逢对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等等。
我们的祖先,在中医、中药领域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在成语里也有这方面的体现,如痛下针砭、如法炮制、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着手成春等。各个民族对于事物往往有不同的感情,这种情况多和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相关,在成语中也有充分的反映。例如“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也用来比喻俊杰;“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鸟,被视作“百鸟之王”,以象征祥瑞;“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之兽,古人以为“圣出则见”,当作吉祥;“龟”虽是实有的爬虫,但因其寿命长,也被视为奇特的灵物,称作“介虫之首”。“龟”和“鹤”并举,用来称颂享有高寿。由于世代相沿,流传久远,人们便将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或取“四灵”以命名指称事物;或据“四灵”以雕塑描摹图像;或借“四灵”以作为夸饰之辞。除了龟字用得较少外,龙、凤在汉语成语中用得很广,例如“龙盘虎踞、龙潭虎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画龙点睛、群龙无首、叶公好龙、凤毛麟角,等等。
在各民族语言的成语里,都有取“狗”的形象为喻的。可是,就汉语与英语的成语而言,由于汉人与英国人对“狗”(dog)有着不同的爱憎之感,反映到成语文化中的感彩就泾渭分明。在汉语成语里,“狗”常被用以譬喻卑劣而丑恶的形象。如:蝇营狗苟、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狼心狗肺、丧家之犬等。而英语里对“dog(狗)”则怀有一种喜爱的心理,并视之为“忠实可靠的朋友”,成语里表现的则为褒扬或怜悯之意。
【用法分析】:掉头鼠窜作谓语、状语;指狼狈逃窜。
【成语来源】:明·许自昌《水浒记·纵骑》:“他怎肯网开三面漫相遮,教我掉头鼠窜无宁贴。”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使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diào tóu shǔ cuàn
【成语声母】:DTSC
【掉头鼠窜的近义词】:抱头鼠窜
【成语造句】:
1、接连被杀了几个人,红金龙一伙发觉他们踢到了钢板上,反应过来的他们掉头鼠窜,倒变成了陈风追杀他们,在这地儿上演一出一个人追杀一群人的好戏。
2、躲在后面的以黑山老蝎为首的五毒首领眼见一道人影快速冲来,当即吓得纷纷掉头鼠窜。
3、纷纷不待岳老虎反应过来,便掉头鼠窜。
4、马腾的士兵们看着自己的主将逃跑后,立刻丧失了战意,变成一盘散沙,纷纷掉头鼠窜……
5、晓晓半信半疑的接过佛珠,随即戴在了身上,一旦有了佛珠护体,尸鳖立马掉头鼠窜,有的退到了孔洞深处,有的直接从她身上掉了下去。
6、进城的过程也是荒唐无比,想去关闭城门的喽啰兵们,看到如飞蝗般飞来的箭簇,吓得掉头鼠窜,敞开的城门没有一个人把守。
7、而后面的部队听到前方有异动,早都掉头鼠窜了。
一、对实词使用情况的判断
1,从语意轻重角度辨析
不少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语意上有轻重之别:有的适用于重要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辨析时可结合语境内容选用。
例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责任人必须对此进行
(反省,反思),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辨析]“反省”的语意轻重程度要比“反思”重,根据句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等内容,该句应选程度更重的“反省”。
2,从词性角度辨析
对实词、虚词的辨析,还可从两个词语的词性人手。先分清两个词语的词性,弄懂所选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或所起的作用,然后结合词语的语法功能进行判断。
例《图雅的婚事》正是抛弃堆砌复杂――(隐晦,隐讳)电影语汇的中国艺术片的惯用手法,大开大合,以简御繁,才得到挑剔的柏林电影节评委肯定的。
[辨析]“隐晦”指含意不明显,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隐讳”指因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动词,一般作谓语。此处应选可作定语的形容词“隐晦”。
3,从感彩角度辨析
实词和虚词都有一些词语带有一定的或褒或贬或中性的感彩,辨析时,先要把握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感彩,然后选用那些能和句子感彩协调一致的词语。
例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巴不再是传统的中国故事。木兰的性格被――(窜改,篡改),为的是体现美国的文化价值理念。
[辨析]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属于中性词;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属于贬义词。该句不含贬义,应选“窜改”。
4,从语体色彩角度辨析
语体色彩一般分书面语和口语两大类。书面语具有严密、规范、文雅、庄重的特点,口语则具有自然、活泼、通俗、生动的特点。辨析时,应根据句子的语言特点选用。
例这个星期天去什么地方活动,大家____(商榷/商量)一下好吗?
[辨析]“商榷”是书面语,一般用于较为正式、严肃的场合;“商量”则一般用于口语:此处宜用“商量”。
5,从适用对象角度辨析
不少词语具有一定的适用对象,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有的适用于具体事物,有的适用于抽象事物;有的适用于自然,有的适用于社会。
例诸如“艾滋病”“非典”这样的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____(震荡/振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辨析]“震荡”指震动、动荡,它既可用于自然,也可用于社会;“振荡”指振动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它只能用于自然。该句的语境为社会生活,因此只能选“震荡”。
6,从搭配角度辨析
一些词语如果随意改变它们的搭配对象,就会违背语言习惯,影响语意的表达。和病句辨析一样,实词也可从主谓、动宾、主宾、修饰语和中心语、介词短语、关联词语等搭配角度考虑。
例 近期我市雨水____(充沛/充分),容易引起传染病流行,因此消毒预防工作不容忽视。
[辨析]“充沛”是“充足而旺盛”之意,根据搭配习惯,一般说“雨水充沛”“精力充沛”“感情充沛”;“充分”是“足够”的意思,一般跟“条件”“理由”搭配。此处选“充沛”才能与主语“雨水”搭配。
7,从谦敬角度辨析
敬辞多用于尊重他人,谦语多用于自我谦虚。有时,近义词的选用也可从谦敬角度人手。
例这不过是朋友们的(过誉,赞美)之辞,他们希望我不要辜负师傅的栽培。
[辨析]“过誉”是“过分称赞”之意,可用于表示谦虚的说法。该句说话者所表达的是一种自谦之辞,因此宜选“过誉”。
二、对虚词使用情况的判断
1,从语义关系角度辨析
对关联词和一般连词而言,要快捷而准确地判断它们的使用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弄清楚所连接句子(或词组)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事实证明,不管在何种年代,人民____(不但/不单)是一支战斗的队伍,还是一支生产的队伍。
[辨析]从上下句的语义关系看,“战斗的队伍”和“生产的队伍”应该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不但……还”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单……还”才是表并列的关联词,此处应选“不单”。
2,从强调内容角度辨析
有时,句子强调的内容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反过来也一样,选用不同的词语,也可以强调不同的内容。因此,正确把握语境的内容,揣摩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选用此类词语的前提。
例4月2日,东亚、汇丰、渣打、花旗首批4家完成本地法人银行注册的外资银行____(一起/一齐)开门迎客,正式为中国内地居民提供人民币零售金融服务。
[辨析]在“同一时间”的一致行动(强调“时间”),应用“一齐”(此时“一齐”可用“同时”代替);表示“在同一场合”的一致行动(强调“地点”),则用“一起”(此时“一起”可用“一块儿”代替,如“等一下,我跟你一起走”)。从“4月2日”等信息可看出,该句强调的是4家外资银行“同时”“开门迎客”,因此应选强调时间的“一齐”。
3,从已然与未然角度辨析
分清事情是“已然”(已经发生)还是未然(将要发生),也是辨析选用词语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虽然,即使)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____(但/也)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辨析]从句中“提出了”可看出,“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的“理论或模型”已经是一种事实性情况,“提出了”是一种“已然”行为。“虽然”是一个表示承认事实的关联词语,而“即使”是一个表假设让步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条件是尚未实现的事情(未然)。因此该句应选“虽然……但”。
4,从使用习惯角度辨析
有些意思非常接近的词语,如果孤立地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很难区别它们有什么不同。对于这类词语,我们可以结合语言环境,根据它们的习惯用法来辨析和选用。
例包公作为封建社会的优秀
人物,其忠义、公正、廉洁形象
(历来,从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传诵。
[辨析]“历来”和“从来”意思差不多,但“历来”习惯上用于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则多用“从来”。该句是肯定句,应用“历来”。
三、对熟语使用情况的判断
限于篇幅,且其他类型的熟语辨析方法都有相通之处,因此下面只着重谈谈成语的辨析。
1,从成语义和语境又是否一致角度辨析
成语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换句话说,一个成语必须用于适合它“生存”的语言环境,才能发挥出它独特的表意功能,否则很有可能弄巧成拙。因此,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
辨析时,我们尤其要注意以下类型的成语,因为这些类型的成语最易造成和语境义的不协调,甚至相冲突。
①似是而非的成语。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字面上差别不大,含义却大相径庭,稍不注意,很容易混用。如: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能睡觉或睡不着觉);目光如炬(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目光如豆(形容眼光短浅);不胜其烦(使人无法忍受的那种繁琐)――不厌其烦(形容人有耐心,不嫌麻烦);不可理喻(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可理解)。
②近义成语。有些成语,在含义和用法上存在着既“大同”又“小异”的特点,而这“小异”,往往就是此类成语的根本区别,也是命题者考查此类成语的着眼点。如:前赴后继(赴:上去)――前仆后继(仆:倒下);鱼目混珠(用于物)――鱼龙混杂(用于人);安分守己(偏重于规矩老实,守本分)――循规蹈矩(偏重于墨守成规,不敢变易);半途而废(偏重在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浅尝辄止(偏重在“浅”,不深入)。
③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些成语,若按字面上的常见义去理解,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得出跟它的实际意义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判断。如“危言危行”,它的正确含义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端正,正直),其中的“危”,易使人误解为“危险”。汉语中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如:差强人意、目无全牛、休养生息、涣然冰释、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火中取栗、不可理喻、不刊之论、不足为训、文不加点、一文不名、不绝如缕、江河日下。
④有使用前提的成语。部分成语的释义包含有该成语的使用前提,如果运用时忽视了这一前提,则会导致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一致。如:谈笑自若(前提: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含义:跟平常一样说说笑笑)、大快人心(前提: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时。含义:大家非常痛快)、有口皆碑(前提:只能用于既成事实的好人好事,即“已然”之事。含义:人人称赞)、安之若素(前提: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时。含义: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拍手称快(仇恨得到消除时拍着手喊痛快)。
⑤有褒贬色彩的成语。不少成语是有感彩的,如果忽视其感彩,也会造成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一致。褒义成语用于贬义语境,或贬义成语用于褒义语境,是高考中较为常见的设误类型。如容易褒义贬用的成语: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比喻名声在一时广为传扬。噪:传扬)、惨淡经营(比喻作画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或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开拓并从事某项事业。惨淡:费尽心力)、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有头有脸(比喻有名誉,有威信)、有口无心(嘴里爱说,心里没什么)等等。容易贬义褒用的成语: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明哲保身(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采取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好好先生(一团和气、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直、只求相安无事的人)、处心积虑、趋之若骛、无所不为、巧言令色、巧立名目、好为人师。
⑥有谦敬语气的成语。成语中也有不少谦语敬辞,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错位的毛病。如常用于自我谦让的成语有:敬谢不敏(比喻因为不聪明无才能,恭敬地表示谢绝)、一得之见(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见解)、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作对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说的客套话)、狗尾续貂、笨鸟先飞、洗耳恭听、雕虫小技、才疏学浅等等。常用于尊重他人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高抬贵手(恳请别人原谅或饶恕)、卓尔不群(用于称赞别人非常优秀,超出常人,与众不同)、金玉良言、金枝玉叶等。
⑦有特定对象或范围的成语。不少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用法上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使用不当便会出现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之间的“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致使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协调。如:汗牛充栋(用于形容书籍多),鳞次栉比(用于建筑物),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琴瑟之好(用于夫妻之间),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人老珠黄、沉鱼落雁、秀外慧中、风韵犹存、嫣然一笑(专用于女性),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只用于形容“人工”的精巧)。
2,从是否属于多解成语角度辨析
大多数成语的含义、色彩和适用对象都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不少成语含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意义或语体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含义满足不同的表达需要。如“轻描淡写”:既指“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如:安祺在小说中虽不是主角,但作者刻画这一形象时并未轻描淡写),也指“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如:这事后果如此严重,你竟然就想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此类成语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倘若我们不了解其语义的多重性特点,答题就容易产生判断上的以偏概全。如: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如果我们只了解“短小精悍”用来“形容文艺作品或发言简短有力、内容充实”这一含义,不知道它还可用于“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这一用法,就很容易把该选项当做错误选项看待。
类似的多解成语还有:灯红酒绿、淋漓尽致、指手画脚、沁人心脾、如虎添翼、歌舞升平、秀色可餐、高山流水、左右逢源、瞻前顾后、亭亭玉寺等等。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十分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每一册每个单元的练习中都安排了"熟记成语"这个训练项目。成语教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几个教学实例来谈谈成语教学。
1.激发兴趣 表演成语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我在备课时更多地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欢声笑语的语文课上学到知识。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练习三的成语:心花怒放、捧腹大笑、哄堂大笑、前仰后合……这些成语都是表现人物神态和心情的。上课时,我先领着学生把成语读正确,然后直接告诉他们:"这些成语都是表现人物神态和心情的,你们想把这些成语演出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稍作准备后,一个同学跃跃欲试,要表演"捧腹大笑",他到位、夸张的表演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趁热打铁:"刚才课堂上的情景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同学们异口同声:"哄堂大笑"。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他们在愉快的表演中熟练记住了这些成语,增加了学生的成语积累。
2.巧用谜语 乐学成语
谜语和成语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谜语的谜底就是成语。教学时,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谜语入手,激活学生的情绪。在学生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再反过来让学生编谜面,老师和其他同学说出谜底。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练的成语: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根有底、有始有终、有口难言、有恃无恐、有求必应、有志竟成。上课伊始,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猜。生:什么谜语呀?师:航空公司开业,打一成语。学生不解。师提示:是和乘飞机有关的。接着师出示第二单元八个成语。(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根有底、有始有终、有口难言、有恃无恐、有求必应、有志竟成)同学们,老师出的谜语,谜底就在这八个成语之中。生:谜底是"有机可乘"。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航空公司开业,就有飞机可以乘坐了。(学生豁然开朗,显得特别兴奋)师:对!祝贺你。(师和生握手)但老师要向你问一个问题:"'有机可乘'的意思是有飞机可以乘坐吗?"生:不是的。师: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生:它的意思是,有机会可以利用。师:你说得很对!"有机可乘"的意思是有机会可以利用,有空子钻。理解成语不能光看字面,要深入到成语的内部,从整体上去把握,还要联系有关句子进行理解。(熟读八个成语)师:现在我们来说说其余七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大致说出成语的意思,并通过朗读,熟读成诵)师:请同学们编谜语,老师猜谜语,好不好?生:好。师:你们从其余七个成语中选择一个,(水平高的可以二个、三个)编谜语。老师来看看哪位同学设计的谜语最有意思。(给学生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说谜面,我来试着猜谜底。如果老师猜不出,你们就来帮忙。生:哑巴。师:有口难言。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师:有志竞成。(学生的^答~`案还有:头尾都不缺――有始有终;有便宜可占――有利可图;树根长到了底――有根有底;有嘴巴,没有舌头――有口难言;画家卖画――有利可图;树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有根有底;胆大包天――有恃无恐;就怕你不开口――有求必应。)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猜谜语活动,不少谜语编得非常精彩,不记下来很是可惜。现在把你认为有意思的谜语记在书上,回去考考爸爸妈妈,好不好?生:好!(学生整理谜语)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编谜语的形式触及了学生的情感,因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就能编出许多有趣的谜语。通过编谜语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品尝到了学习成语的乐趣。
3.编写故事 理解成语
在成语教学中,教师既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教材的优势,又要创造性地是有教材。教材中练习中的很多成语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组成语实际上就隐含了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故事帮助学生获得对成语的印象,获得感悟。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练习一的成语: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春节到了,小明家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门上悬挂着彩球、彩带(张灯结彩)。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充满了欢乐气氛(欢聚一堂)。小明从电视上看到,不光是我们中国,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在欢度春节(普天同庆)。他们有的跑旱船,有的舞狮子,高兴的合不拢嘴(喜气洋洋)。
4.创设情景 运用成语
熟记成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虽说教材未作运用的具体要求,但教师时时处处要有渗透运用的意识。成语教学中,在学生大体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语境,激活学生刚刚存入的成语,让学生产生顿悟,脱口说出刚记的成语。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练习八的四个成语:火树银花、数不胜数、灯火通明、观者如堵。师:这些成语向我们展示了节日的奇妙景象,它们可是一个大家族!在平时读书的时候,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成语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些,送给你们作为新年礼物:人流如潮、人流如织、万人空巷、灯火辉煌、张灯结彩、川流不息、水泄不通、车水马龙。老师领读以后,问:"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感受过这种气氛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畅说。师:在我国的传统佳节,到处火树银花,张灯结彩。在一些特殊的时刻,人们也爱放烟花、爆竹,在大街上聚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大屏幕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热烈庆祝的场面)师:2001年7月13日晚上,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刚刚传来,天安门广场就沸腾了。广场上灯火辉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挥舞着红旗,呼喊着,奔跑着。人们尽情歌唱、纵声欢呼,一束束礼花在空中尽情绽放,一声声礼炮在耳边奏响。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样子,选择一个情景说一说、写一些吗?试试看,看谁用得好,用的多。学生练习写
《小学语文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我愿意在课堂实践中,和所有的同行们一起思考、开拓创新。
关键词:修辞;教学;成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67-02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即四个音节,多带书面色彩,在逻辑上一般表示概念,在语法上能充当句法成分,基本上相当于词。修辞是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在成语言简意赅的表现形式下其实隐藏着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有着比较丰富的修辞内涵。因此在修辞教学中,成语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教学研究对象。
一、平仄相调
现代汉语声调有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语调长而平缓,合称为平声;上声、去声语调短而曲折多变,合称为仄声。平声是扬,仄声是抑,所谓的抑扬顿挫就是指平仄相调。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对应,可以构成汉语的音律美。文学泰斗、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就讲过:“‘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因为前者是两平两仄,有起有落;而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这是修辞教学中会遇到的语音修辞的问题。在对词语进行选择时,若从声音上考虑,就会注意平仄相调的问题。若把视线转移到四字格的成语上,会发现平仄相调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平平仄仄”的形式,如“瓜熟蒂落”、“风调雨顺”、“虚怀若谷”等,也有“仄仄平平”的形式,如“力所能及”、“草木皆兵”、“背井离乡”等。既有“仄平仄平”的形式,如“混淆视听”、“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等,又有“平仄平仄”的形式,如“蛮横无理”、“精卫填海”、“完璧归赵”等。甚至还有“仄平平仄”的形式,如“满城风雨”、“绕梁三日”、“恃强凌弱”等,当然也有与之相对的“平仄仄平”的形式,如“人定胜天”、“停滞不前”、“头破血流”等。由此可见,虽然成语短小,音节有限,但是它在字音上却高低相间,交相呼应,使声音趋于平衡、稳定,节奏分明,音律优美。对成语有了这种层面的关注后,学生对成语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其学习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二、叠音自然
叠音,就是音节的重叠。音节一经重叠,不但能产生音韵美,而且能增强描绘感和感彩。古代诗词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正是因为叠音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把李清照晚年悲惨的境遇刻画得相当成功,并且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同样的,这也是在修辞教学中从声音角度对词语进行选择的问题。作为可以选择的语言材料,四字格成语的叠音现象不容忽视,也是叠音自然的范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两个音节的重叠,如“悲悲切切”、“沸沸扬扬”、“唯唯诺诺”、“满满当当”、“形形”等;第二种是一个音节的重叠,这种情况又可以分成两小类,一是成语首个音节的重叠,如“斤斤计较”、“字字珠玑”、“娓娓动听”、“惺惺相惜”、“孜孜不倦”等;二是成语最后一个音节的重叠,如“议论纷纷”、“天网恢恢”、“信誓旦旦”、“想入非非”、“温情脉脉”等。以上这种叠音现象在四字格的成语中可谓是不胜枚举,也正因为有了音节的重叠,所以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表意也更加确切,情感还得到了升华。再次从声音角度对成语做出了如此观照后,学生更加感叹成语的博大精深。
三、色彩各异
在修辞教学中,谈到词语的选择时,除了声音方面,还有色彩方面也是一个切入点。色彩有感彩和语体色彩之分。汉语成语来源广泛,有的来自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来自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有的来自诗文语句,有的来自口头俗语,所以在表意方面十分生动而形象,这往往成为人们使用成语的驱动力。而从色彩角度来考察成语的话,对学生来说是有着新鲜感和趣味性的。首先看看成语的感彩。感彩简单来说就是褒贬色彩,反映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立场和态度。如果成语选用时不关注感彩,就会引起误解,甚至会使人感到爱憎颠倒,立场模糊。例如:“文成公主是一个胸怀大略,聪明而智慧的女子,当她离开长安时,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唐代比较先进的经验、文化带到藏民中去广为传播。”整段文字原本是赞扬文成公主的,但是“处心积虑”却含有贬义,指长时间地刻意盘算,这与初衷相违背。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难,但要选择一个最佳的表达方式,一时之间也颇费心力。最后有同学提出用带有褒义的“殚精竭虑”替代,这不失为一个较为妥善的改法。然后看看成语的语体色彩。语体就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一系列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语体类型可以分为口语语体、广播语体和书卷语体三大类。比如同样是表达“死亡”的概念,“一命呜呼”属于口语语体,比较诙谐;而“与世长辞”属于书卷语体,比较庄重。这个时候让学生继续搜集诸如此类的成语,学生的“战斗意识”也空前高涨。
四、辞格丰富
修辞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修辞格的教学。修辞格是一种语言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常规并逐渐形成的固定格式。修辞格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我们习以为常的成语也包含着众多的辞格,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因此在修辞格教学中,成语依然是宝贵的值得挖掘的对象。在成语中常见的辞格有以下几类:
(一)比喻
比喻又称“譬喻”,即打比方。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或描摹甲事物。典型的含有比喻的成语有“胆小如鼠”、“冷若冰霜”、“繁花似锦”等,这几个成语都具备了比喻的三个构成因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所以是明喻。而“人山人海”、“金玉之言”、“枪林弹雨”等成语中只出现了本体和喻体,因此是暗喻。至于只有喻体的“琴瑟和谐”、“骑虎难下”、“一丘之貉”等成语就属于借喻了。由于比喻的使用,成语就能用最短的篇幅刻画生动可感的形象,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当了解到比喻的存在以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列举其他含有比喻的成语,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比喻性成语的认识。
(二)对偶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接近、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两个语句成双作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许多四字格的成语都是对偶的结构,如“铜墙铁壁”,“铜墙”和“铁壁”都是偏正结构,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符合对偶的要求。又如“水深火热”,“水深”和“火热”都是主谓结构,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同样体现出对偶的特征。含有对偶辞格的成语还有“根深蒂固”、“养精蓄锐”、“万紫千红”、“发号施令”、“丰功伟绩”、“左顾右盼”、“精雕细刻”、“心平气和”等。因为对偶的存在,成语看起来整齐醒目,读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实践证明,老师做了示范以后,学生对含有对偶的成语可谓是信手拈来。既深化了对成语的认识,也加强了对辞格的理解。
(三)排比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等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在含有排比的四字格成语中,排列的项目一般是单音节词,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个动词的排列,例如“望闻问切”、“吹拉弹唱”、“切磋琢磨”等;也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形容词的排列,例如“轻重缓急”、“酸甜苦辣”、“老弱残兵”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名词的排列,例如“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油盐酱醋”等。这些成语在排比的作用下,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很有表现力。在让学生形成对排比性的成语的认知时,学生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和动力。
(四)夸张
夸张就是有意言过其实,使语言超过客观事实的一种修辞方法。四字格成语中的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夸大的成语有:“天翻地覆”(形容变化非常之大)、“一目十行”(形容阅读速度之快)、“气吞山河”(形容气势极其雄伟豪迈)、“胆大包天”(形容胆量极大)等。缩小的成语有:“九牛一毛”(形容极大数量中的微不足道的数量)、“轻于鸿毛”(形容价值极轻或毫无价值)、“弱不禁风”(形容身体很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羊肠小道”(形容曲折狭窄的小路)等。当然上述成语并非只是含有夸张这一种辞格,还有可能通过其他辞格来实现夸张。比如“羊肠小道”,就是比喻和夸张的集合体。在引起学生对此种现象的关注后,学生一方面意识到辞格使用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更加懂得成语的魅力所在。
(五)借代
借代就是说一个人或事物时,不直接把他们的名称说出来,而用另外一个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又叫“代替”或“换名”。成语中的借代种类还比较丰富,例如“红颜薄命”,“红颜”是指女子美丽的容貌,特指美女,这属于用人物的特征代替人物。又如“大动干戈”,“干”和“戈”都是武器名,代指战争,这属于用事物凭借的器具代替事物。再如“行将就木”,“木”指棺材,在这里属于用事物的属性代替事物。再比如“岛瘦郊寒”,“岛”和“郊”是指唐代诗人贾岛与孟郊,成语是借诗人的名字来代替诗人的作品,这属于用事物的创作者代替事物。同样含有借代的成语还有:“青黄不接”、“烽火连天”、“手无寸铁”、“大兴土木”、“纨绔子弟”、“布衣之交”等等。让学生解读以上成语的借代所在,往往会使学生对它们产生全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修辞教学中以成语的修辞状况作为教学切入点,既能深化学生对成语的认知,又能强化学生对修辞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启主.现代汉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成语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19-01
成语教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1 激发兴趣表演成语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我在备课时更多地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欢声笑语的语文课上学到知识。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练习三的成语:心花怒放、捧腹大笑、哄堂大笑、前仰后合……这些成语都是表现人物神态和心情的。上课时,我先领着学生把成语读正确,然后直接告诉他们:“这些成语都是表现人物神态和心情的,你们想把这些成语演出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稍作准备后,一个同学跃跃欲试,要表演“捧腹大笑”,他到位、夸张的表演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趁热打铁:“刚才课堂上的情景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同学们异口同声:“哄堂大笑”。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他们在愉快的表演中熟练记住了这些成语,增加了学生的成语积累。
2 巧用谜语乐学成语
谜语和成语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谜语的谜底就是成语。教学时,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谜语入手,激活学生的情绪。在学生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再反过来让学生编谜面,老师和其他同学说出谜底。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练的成语: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根有底、有始有终、有口难言、有恃无恐、有求必应、有志竟成。上课伊始,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猜。生:什么谜语呀?师:航空公司开业,打一成语。学生不解。师提示:是和乘飞机有关的。接着师出示第二单元八个成语。(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根有底、有始有终、有口难言、有恃无恐、有求必应、有志竟成)同学们,老师出的谜语,谜底就在这八个成语之中。生:谜底是“有机可乘”。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航空公司开业,就有飞机可以乘坐了。(学生豁然开朗,显得特别兴奋)师:对!祝贺你。(师和生握手)但老师要向你问一个问题:一有机可乘的意思是有飞机可以乘坐吗?生:不是的。师: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生:它的意思是,有机会可以利用。师:你说得很对!“有机可乘”的意思是有机会可以利用,有空子钻。理解成语不能光看字面,要深入到成语的内部,从整体上去把握,还要联系有关句子进行理解。(熟读八个成语)师:现在我们来说说其余七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大致说出成语的意思,并通过朗读,熟读成诵)师:请同学们编谜语,老师猜谜语,好不好?生:好。师:你们从其余七个成语中选择一个,(水平高的可以二个、三个)编谜语。老师来看看哪位同学设计的谜语最有意思。(给学生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说谜面,我来试着猜谜底。如果老师猜不出,你们就来帮忙。生:哑巴。师:有口难言。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师:有志竞成。(学生的答案还有:头尾都不缺――有始有终;有便宜可占――有利可图;树根长到了底――有根有底;有嘴巴,没有舌头――有口难言;画家卖画――有利可图;树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有根有底;胆大包天――有恃无恐;就怕你不开口――有求必应。)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猜谜语活动,不少谜语编得非常精彩,不记下来很是可惜。现在把你认为有意思的谜语记在书上,回去考考爸爸妈妈,好不好?生:好!(学生整理谜语)
3 编写故事 理解成语
教材中练习中的很多成语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组成语实际上就隐含了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故事帮助学生获得对成语的印象,获得感悟。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练习一的成语: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春节到了,小明家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门上悬挂着彩球、彩带(张灯结彩)。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充满了欢乐气氛(欢聚一堂)。小明从电视上看到,不光是我们中国,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在欢度春节(普天同庆)。他们有的跑旱船,有的舞狮子,高兴的合不拢嘴(喜气洋洋)。
4 创设情景 运用成语
巨人学校总部 指导教师李雅琴
今天上作文课的时候,李老师神秘地说:“同学们,我这个作文老师改行了!”“改行了?”我惊讶地说。同学们都在想:“数学?”“英语?”真不知道李老师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李老师接着说:“没错,我这个作文老师改成数学老师了。”我想:数学老师应该上数学课呀。大家都很惊讶,有的人说:“耶!我最喜欢数学课了!”有的人说:“太棒了!数学是我的强项。”还有的趴在桌子上叫苦说:“昨天我可上了五节数学课了呀!”而我确是个中立者,什么课都想上。
“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山万水÷()花齐放×()万火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千)山万水÷(百)花齐放×(十)万火急”=(百)发百中”李老师笑了笑说:“不错,不错,可还有别的答案”“啊!”我恍然大悟:百字打头的成语还有好多哩。”如:百废俱兴、百家争鸣、百里挑一、百年大计等等。“好!那你们也用成语写等式。谁写的式子用的数字成语多,就被评为数学小状元。”李老师又说。啊!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李老师是让我们用成语做数学题呀。我拍拍胸脯说:“没问题!”
同学们都开始埋头苦干,杨晶举着铅笔敲了敲脑袋,皱着眉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李佳隆却不慌不忙,三下五除二,就写了很多成语。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听见笔写在纸上发出“刷刷”的声音。
最先写出答案的是我,李佳隆和杨晶。老师要我们上黑板上写。李佳隆写的最多,【(一心一意 二龙戏珠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一本正经-四海为家)÷五湖四海】×万水千山÷万紫千红=十万火急。天啊!?足足16个,而且一至十的数字全用上了。厉害!我写了一串成语可是答案算错了,很是惭愧。杨晶最惨!写了一堆成语,硬是没算出答案,所以数学成语小冠军就是李佳隆了。
不过,老师说,今天的结果只是暂时的,以后还要开展这样的活动。同学们跃跃欲试,准备回家积极准备,在一决高低。
今天这节作文课真让我们大开眼界,我真正感到,我所积累的成语只不说是成语世界里面的皮毛、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已,成语世界太奇妙了,走进去将其乐无穷。
不过下节作文课,李老师又该改回当作文老师了。
点评:
真是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呀!小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把这堂生动的“数学课”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从文章中能够感受到同学们是多么喜欢这种上课形式,多么感兴趣,也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博学多才和积极上进的精神,语言生动流畅,如果语言能够再简洁一些就更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