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沟通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设置依据
护理礼仪是护理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护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的职业。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近年来护患冲突明显增多。据调查,临床上80%的护患冲突是由沟通不良造成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设置这门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地位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是护士职业考试科目之一,是一门人文修养课程,属于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主干课。在接受了学校护理教育的学生要打开社会的大门,进入护理行业,并成为一个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需要一把宝贵的钥匙,这就是“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它是护士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课程发挥实践作用的桥梁。
(三)教学内容和目标
根据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情境,整合教学内容。把“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设计成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以下五个情境:礼仪与沟通认知、交往礼仪、仪表礼仪、护际沟通、应聘礼仪。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护理礼仪及护际沟通的基本知识及规范,要求学生具备从事护理专业所必需的职业礼仪修养及与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以及学法的指导、教法的应用,都对顺利实施教学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开课对象是普通大专护理一年级学生,这个学生群体的特点是:高中毕业跨入大学校门,对护理专业及职业形象缺乏基本认识;但他们精力充沛,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动手,对实践教学环节兴趣浓厚。学习特点:以前课堂学习时间较多,以文化理论知识为主,较少涉及礼仪与沟通方面的知识;而高职高专的学习更强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理论讲授法、示范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轻松掌握知识。
2.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为常用护理礼仪及人际沟通的运用。难点是常用护理礼仪及人际沟通内涵的内化及提升,是因为内在。难点突破主要是专业文化“德馨技精博学笃行”所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以及教师本身人格的影响。
三、教学互动单元举例
实训课的展示:规范学生的着装,基本姿势的训练,工作中的行为训练。
(一)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护理工作中沟通的技巧,很好地运用沟通礼仪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沟通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难点是运用所学沟通知识,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
(二)教学过程
1.小组集体备课。让学生通过教材、互联网等作临床护际沟通的调查,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分组提交报告。
2.分小组汇报搜集到的护际沟通案例,根据实践报告简单交流感受。课堂导入:请同学们想一想,导致护患冲突原因是什么,有效沟通的技巧有哪些?由此引入新课。
3.接下来教师精讲护理工作中能促进有效沟通的方法。如采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案例中得到启发。案例:护士小王遇到一个脾气不好、蛮不讲理、要求苛刻的老爷爷,为了能和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小王没有过多安慰的语言,没有过多照顾的行为,而是默默听他在表达,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一案例,教师先启发,再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学会聆听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的结论。
4.通过汇报交流和教师讲解后,最后用5分钟的时间安排课后的任务:每组同学自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围绕沟通礼仪及技巧在临床工作中的运用进行精心的准备。
5.用2学时的时间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完毕后学生进行分析:在这个情境中用到了哪些沟通礼仪与技巧?运用是否恰当?具体材料的呈现,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使用沟通礼仪而产生的和谐人的际关系及不正确的沟通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例证法将本课重难点分析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6.最后用2学时的时间进行沟通考核。采用两个同学一组,一个扮演护士,一个扮演患者,抽签选取情境,进行护患沟通。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加强了沟通礼仪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建坤.现代礼仪教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何浩然.中外礼仪[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人际沟通 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 护理本科
沟通能力不仅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护士职业价值的行为之一。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各个学校办学差异很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研究显示,本科护生普遍体会到《人际沟通》课程结束时仍有大量的沟通知识和技能未能很好消化吸收。沟通对实践的诉求很强,本研究在夯实护生沟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科护生《人际沟通》的教学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全日制四年制护理本科二年级学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方便抽样法。对研究对象讲解此次教学实践的意义、具体内容及安排,采取自愿报名参加的形式。共招募到173名学生,其中女138人,男35人,年龄19~23岁。在完成《人际沟通》课程理论教学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附属医院、社区进行护患沟通实践教学活动,至少每周沟通实践一次,为期一个月。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后采用杨芳宇研制的自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沟通能力。该量表包括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传递有效信息、验证感受和总分7个方面,其信度为0.84、效度为0.84。
1.3具体实践步骤
学校开具实践介绍信,学生与护理部及相关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自行选择沟通对象,沟通主题。临床实践过程中,科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整个沟通实践过程。合理有效地开展护患沟通,具体步骤为交际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其中,以交际性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生的信任度;以评估性沟通确定沟通主题,并进一步制定、完善沟通方案;以治疗性沟通与患者进行实质性沟通。整个沟通过程用录音笔录音,沟通结束后将录音转化为文本,以备临床带教老师和课程专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及指导。此外,通过课程老师与学生之间,生生之间,临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护生与患者、家属的护患沟通的实践,环环相扣,逐步强化护生的沟通意识提升其沟通能力。
1.4教学效果评价
运用全面、综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护生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效果评价包括笔试、沟通能力问卷调查、护患沟通实践报告、汇报等。
1.5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T检验法分析定量资料。
2结果
《人际沟通》实践前后,研究对象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得分在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且总分亦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3.1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现有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沟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国内对于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或关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如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缺乏临床沟通实践的真实体验;或关注于技巧,忽视沟通内容的评判、沟通系统的实施;或关注于沟通结果的衡量,忽略沟通过程质量的监控与反馈。此外,课堂教学的“统一标准”,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活动开展。
3.2实践教学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3.2.1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大部分沟通能力
本研究中实践教学前后,护生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及沟通能力总分方面均有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强调以交际性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所以能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实践演练中,有特定的沟通对象,有真实的沟通情境,能激发护生共同参与的热情,并有意识的应用敏锐的倾听。而评估性沟通的实施,确保护生能确定患者的问题,确定沟通主题及方案。
3.2.2实践教学对传递有效信息与验证感受方面无显著影响
该研究对象为二年级护生,其专业知识及技能尚未完全涉及及掌握,故在传递有效信息及验证感受方面存在不足。
4小结
事实上,沟通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对于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依靠学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培养;另一方面,依靠沟通实践中的积累。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沟通能力,值得在改良护理本科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体系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佟术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J].护理研究,2000,(14):183-184.
[2]Rossiter JC.Caring in nursing: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nurse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2,9(2):293-302.
[3]唐丽丽,李孜孜,陈晓勤.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课程反思日记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8-990.
[4]杨芳宇,沈宁,李占江.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的初步研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Schwartz Bercott D,patterson BJ,Lusardi P,et al.From practice to theory: tightening the link via three fieldwork strategi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2,39(3):281-289.
[6]张咏梅,江智霞,肖烨.护生人际沟通知识转化为人际沟通能力的教学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54-155.
【关键字】导游,人际沟通,案例,技巧
一、人际沟通与导游服务工作
导游人员是旅游团中很特殊的一个角色:一方面,作为旅游服务人员,导游工作的本质具有服务性;另一方面,作为旅游计划的组织实施者,导游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管理性,但是这种管理是一种隐性的管理。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导游人员在与游客的人际沟通过程中,策略和方法就很重要了。
二、导游工作中人际沟通技巧与案例分析
(一)认真分析沟通对象的特点
首先,在与游客接触之前,导游人员要分析“他们是谁?”,使用同一种沟通方式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进行沟通,其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1.案例。
湘西地区以土家族、苗族聚集为主,当地的接待贵客的礼仪中有一项就是“拦门酒”,某旅游团去到湘西苗寨后,有几位广东的游客在门口与接待人员争执起来,他们都不胜酒力不愿意喝酒,苗族姑娘非要他们喝了酒再进村寨。
2.分析。
广东地区与苗族的酒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广东人喝酒随意,能喝就喝,不能喝不强求,然而苗族以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不醉不尽兴。广东游客向苗族接待人员推辞不能喝酒时,苗族人对于越是推辞的客人就会把酒倒得越满,因此这样双方都僵持不下。意识到是这个问题后,导游立即向双方解释了彼此不同的酒文化,彼此也都理解了对方的行为。在以后带客人去到文化风俗差异比较大的地区时,导游都应首先告诉客人当地的风俗民情,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二)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
在旅游过程中,导游人员是以预定的旅游活动计划为指导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然而众口难调,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会全盘接受导游人员的旅游活动安排,可是在与游客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去“命令”或“要求”游客遵守旅游团的行程安排,而应该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以“明确受众利益”的前提出发,首先告诉游客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或不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样游客才会乐意接受。
1.案例。
我国西南部地区山路多,火车行驶速度较慢,且由于车次较少所以停靠的车站较多。乘坐火车去广西、云南的游客常常会向导游人员抱怨火车开得太慢了,如果导游人员在这个时候回答“车开得慢去找列车长,我也没办法”,游客的反应可想而知。而导游人员用玩笑式的口吻回答“西南部的山区风光太美了,一路蜿蜒逶迤,可能火车司机想大家多欣赏下窗外的优美风景,所以故意开慢点吧”。
2.分析。
在旅游活动中由于人力不可抗因素导致的各种游客意见是很多的,在这时游客对导游人员抱怨甚至是投诉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耐心听游客发完牢骚后,我们不能认为错不在己就随便敷衍,因为游客在这个时候与导游人员沟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问题的原因,而是希望向导游人员一吐心中的不快,所以在这时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用较幽默的方式向客人解释原因,博得游客的会心一笑后,进而再向游客解释真正的原因,这样与游客的沟通就较容易了。
(三)重视旅游期间的游客心理分析。
旅游团作为一个临时的群体,在短短几天的旅游过程中,也会在相互接触的过程当中,形成一个个的小团体,或者整个旅游团中会出现“非正式领导”人物,而其他游客也会很快形成一定的从众心理。无论是小团体还是非正式领导,这些都会对导游人员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1.案例。
在一次带游客去黄山旅游的旅途中,旅游团内有一位游客积极参与车上的娱乐活动,在团员中的威望很高,大家一致推选他担任旅游团的“临时领队”,在抵达黄山景区用第一餐的时候,导游人员特意当着其他游客的面询问了这位游客对饭菜的意见,他提出了两点小问题,导游当时立即采取了补救措施,其他成员都认为“领队”帮他们说了话,而“领队”也认为导游确实尊重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后面的旅游过程中,导游主动与该游客商量活动安排,听取他的合理意见,也请他配合导游完成旅游活动,当一些游客的意见与活动安排有分歧时,不需要导游出面协调,该“领队”游客首先就亲自去做他们的工作,整个旅游活动下来大家都很配合导游的工作,这里面特殊“领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分析。
旅游团中非正式领导的出现既可能是坏事,但也可能是好事。旅游团里的“非正式领导”游客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该游客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他的言行对其他游客有较强的影响力;二是该游客敢于煽动其他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出质疑,代表旅游团成员发表合理和不合理的意见。所谓“擒贼先擒王”,如果在旅游过程中与该游客有了较好的沟通,这样的非正式领导不仅不会成为导游人员的绊脚石,相反还会成为导游人员的“得力助手”。
三、小结
关键词 护理实习生 临床实习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l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DENG Xin
(Medicin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writer has found that the nursing interns have some universal problems in clinical practice during the clinical student nurses' management. The writer deeply feels the clinical practice situation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in the future mostly depend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habit, and skills in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s from basic education, so the teachers should lay stress on vocational features and train, manage the students with clear target.
Key words nursing intern; clinical practice; vocational education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很多医学生都会背诵的医学生誓言。然而,要真正践行这誓言,却需要高尚的医德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做支撑。在近几年对护生临床实习的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各院校护理专业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笔者深感护生临床实习状况的好坏及将来执业状况的好坏,极大程度地取决于在校几年职业素养、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必须突出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和培养。以下,笔者将对护生临床实习中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无菌观念淡薄
无菌操作贯穿于临床护理过程的始终,是提高护理质量、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保证,也是护理教学的重点。但笔者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发现,护生普遍存在着无菌观念淡薄的现象。
具体表现:配药不戴口罩、帽子或不按规范穿戴口罩、帽子、工作服;不按规定修剪指甲;不按规范步骤洗手或进行手臂消毒;已戴无菌手套还摸眼镜、摸口罩,摸头发,用手直接在消毒盒内拿纱布等等。
原因:(1)护生缺乏足够的院内感染知识,没有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2)在护理教学中,教师强调和监督得不够,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例如:上护基操作课时,为保证教学进度,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在学生没有按规范戴口罩、帽子、穿护士服时,老师没有及时要求学生改正,或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却不说明原因,不分析危害。久而久之,学生就不重视规范着装、规范操作了。有时,教师的示范教学也不规范,让护生误以为有些步骤是不重要的,是可以省略的。
1.2 安全意识差
护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两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一是劳动安全。二是人身财产安全。而实习带教过程中,笔者发现护生在这两方面的意识都很差。
1.2.1 劳动安全意识差
具体表现:在实习中后期,自以为各项技术已掌握熟练,在未征得带教老师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对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或擅自省略操作步骤,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等。对差错事故故意隐瞒不报,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导致错过了补救的最佳时机,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在操作过程中不注意自我保护,替病人拔针换药时,手被病人使用过的针头扎到,不做处理或不规范处理,导致自身受到感染。
原因:(1)角色定位不清,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在校学习和临床带教过程中对护生在医疗行为中的身份都介绍得很少,很多护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对自身的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认为实习就是不拿工钱的工作,把自己等同于护士,对病人进行各项操作,一方面又把自己当学生,认为出了事也不过是写检讨认错,受学校处分,所以做事不谨慎,甚至草率马虎。(2)理论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3)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没有真正理解“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真谛,为了避免受到带教老师的批评或病人及病人家属的责骂,对差错事故故意隐瞒不报。
1.2.2 人身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差
具体表现:在校外租住房屋,夜间不注意关好门窗,贵重物品、现金、银行卡随意摆放被盗;不能正确用电用气,导致失火,煤气泄漏。上下班途中不注意交通安全,出现交通事故。不遵守规定,深夜下夜班不在值班室休息,独自回租住地,给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原因:(1)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够。(2)护生长期住校集体生活或在家庭中生活,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良好保护,缺乏个人独自在外生活的经验,缺少防备意识和安全知识。
1.3 人际沟通能力差
现代整体护理的实践表明,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进行沟通。①因此,人际沟通能力是护生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能力之一。但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护生存在人际沟通不良的状况。
具体表现:(1)担心带教老师对自己产生不良印象,遇到不懂的知识和现象不愿或不敢向带教老师请教。(2)人际沟通缺乏主动性和技巧,本来是正确的操作,由于没有跟病人及其家属事先沟通或沟通不到位,导致病人误解甚至投诉。(3)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或缺乏自信,遇到带教老师操作不规范时立刻否定自己的正确操作,按错误的操作做。
原因:(1)学校对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长期以来只以考试分数判定学习的好坏,只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2)护生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护生片面地认为,只要专业技能过硬,就能胜任工作中的一切问题。有的盲目追求“个性”,认为沟通就是妥协,是没有个性和主见的表现。常常采取冷漠对待或逃避正面接触的方式与人相处。(3)人际沟通课程大量灌输理论,实践性教学少,没能引导护生将沟通技巧和理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没能让护生真正体会到人际沟通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对策
2.1 在日常护理教学中强化护生的无菌观念
(1)在护理教学中结合临床实例,加强对医院感染知识的讲授,分析消毒灭菌不严格、隔离措施不得当、无菌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危害。
(2)在讲授无菌操作时,让护生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的内容做空气和咽部细菌的培养检查。通过对细菌培养结果的观察,使护生加深对空气和咽部有大量细菌存在的印象,进一步增强其对手术室、治疗室、婴儿室等场所空气消毒和在医疗操作过程中戴口罩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树立无菌观念。②
(3)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等,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标准化的环境中上操作实验课。同时,在护基操作课中教师要规范示教,对学生的操作练习要严格把关。只有每一次都坚守原则,才能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2.2 加强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1)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针对医疗责任事故,重点学习《护士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详细讲解医疗责任事故的处理流程,使护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明确自身行为的法律责任。
(2)搜集近年来护理实习生出现医疗差错事故的案例,在新生入学教育和护理专业课相关章节的学习过程中重点举例强调。学工、教务部门和辅导员也可以举办“模拟病房”、“人生AB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预设的特定情景,体会如何避免、减少、处理、面对医疗差错事故。
(3)通过思想政治课和职业规划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明确职业特点和职业目标,增强护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4)学工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应当定期开展一些安全知识讲座,印发安全知识手册分发给学生,辅导员应当多到学生寝室巡查,遇到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及时在全班指出问题,分析后果,及时督促整改,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言,不断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
2.3 转变教育观念,全方位提高护生的职业技能
学校和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分清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将护理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各项知识和能力全面罗列出来,细化分解成具体可操作性的单项指标,贯穿于各科课程学习和学校活动中,全面提高护生职业技能。
(1)在新生入学初期,通过知名校友报告会,优秀毕业生交流会,临床见习和暑期社会实践等,让护生从入校开始就认识到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人际沟通能力。
(2)基础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护理礼仪等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人际沟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讲授,既让护生学到专业知识,也让护生同时学会各种情景下与病人、病患家属及其他医护人员沟通的方式。
(3)以赛代练,以赛促学,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校内,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辅导员、学生会、学生社团应当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开展学生活动。同时,要鼓励、推荐学生参加校外的职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拓宽视野,提高技能,找到差距,树立信心。总之,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和平台,让护生在活动中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注释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 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 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 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 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际关系案例。
作为一个职业人,如何能够在职场当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呢?人际沟通分析学(简称TA)便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效的法宝。这个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套通俗、简洁的分析语言和便于操作的方法,而它的基础应用部分可以成为帮助公众改善自身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心理学自助理论。
释疑:人性中的“两面三刀”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其中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的“三我”之间的交往。
一是父母自我状态,指我们从父母或其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顾名思义,一个人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而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时则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那种特别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常常运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而那些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别人的人,则常常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
二是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而处于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
三是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从人际沟通分析理论的角度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恰当的自我状态的人。
解惑:我们都在“捉迷藏”
“心理游戏”也是TA的主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暧昧的交流与沟通,TA称之为“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心理游戏是在成人间无意识发生的。人们最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戏剧三角”,也就是每个人常常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轮流扮演这样三个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和受害者。
戏剧三角游戏中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游戏中人们的位置是不断变换的,迫害者可能变成拯救者,而被害者可能变成迫害者,拯救者也可能变成迫害者或者受害者。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对关系疏远的人,我们往往能够比较体谅对方,如果对方对自己偶然误解,也会表现出大度的理解。但是对关系亲密的人,我们却常常表现出狭隘的一面,一点儿容不得对方对自己的误会,总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想,“应该”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在和亲友相处时常常玩要别人猜谜的游戏,结果当然是常常让自己和对方都失望并且疲惫不堪。
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隐藏沟通的方式邀请别人玩心理游戏的,要想避免这一点,我们自己就需要学习在与别人交流时尽量少使用隐藏沟通,并且学习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
改善:安抚别人,接受安抚
针对自我成长这一重要问题,人际沟通分析学中的“生活定位”概念极为重要。它是指一个人童年时确立的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基本信念和结论,这种信念会成为此人日后作决定和实施行为的准则。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定位通常有四种类型。
一是“我好,你也好”,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也是好的。换言之,就是对世界与人充满信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会与别人共同追求双赢。
二是“我好,你不好”。有这种生活定位的人会表现出一种防卫态度或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常常处于偏执、愤怒的状态,这是一种输家的人生定位。
三是“我不好,你好”。有这种生活定位的人有以下两种生活方式:自卑、依赖、无力感、自我放弃、无主见,极度服从别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赞许,此人会在无意识中选择持续扮演“受害者”。
四是“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样的人不敢信赖他人,有很深刻的被遗弃感和消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他整个的人生都是在重复上演拒绝这出戏:拒绝自己、拒绝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拒绝。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的生活定位,每个人通常都拥有四种生活定位,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哪种定位的比例更高。
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TA理论的哲学假设之一就是:“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安抚才能生存”。安抚分为正面安抚和负面安抚。所谓正面的安抚是指能够使接受者感受到愉快或安慰的抚慰,而负面安抚给接受者的感觉则是不舒服的。
关键词:案例分析;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据徐双敏等人研究,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四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突出。在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进行心理诊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了情绪状态和认知方法,使其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一、一般资料
1.基本情况
朱某,男,19岁,新疆人,汉族,高职院校大一新生。来访者身高175cm左右,穿着整洁,体态正常,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无心理咨询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文静、内向,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自述与母亲关系亲密,大一时几乎每天给母亲打电话,有时一天2~3次。母亲漂亮爱打扮,非常宠爱自己,小学时还是母亲给自己洗澡,初中时才没有再跟妈妈睡在一起,为分床还生父亲的气。因父亲经常出差、内向不善言辞而缺少交流,在家时与父亲说不上两句话就会有冲突。爷爷大男子主义,家里都是爷爷说了算。小学时就被认为女里女气,初中时因脸上长满痘痘,被女生嘲讽,受伤害大,为此妈妈还多次与班主任交涉。性格变得较内向、孤僻,没有要好的同学。
3.个人陈述
两天前坐公交车手机被偷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对同学谎称手机坏了。现在考上的高职院校不好,学生素质差,想要退学,羡慕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喜欢寝室同学,没有共同话题。自己喜欢打扮,想做较完美的自己。认为寝室同学脏、乱,不爱卫生,没有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适应。自己在寝室没有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告诉室友,怕被嘲笑或瞧不起。这次手机被偷后又后怕又内疚,但是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人关心。最近几天觉得特别孤单、无助、伤心和烦躁,希望通过咨询找个人倾诉,调节目前的负面情绪,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4.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眉目清秀,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因手机被偷的负性事件主动求助,表现出希望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来访者因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和同学交流少,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因负性事件导致的剧烈情绪波动(害怕、内疚等),希望从心理咨询中获得帮助。深入交谈后发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自卑与自大并重,对外界环境与人多有负面评价。也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如在和咨询师的交谈中,常表现出急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却很少静下来倾听对方的回应,常不礼貌的打断谈话而转到其他话题。自己也提及生活中不知道该和别人讨论什么话题。在交谈过程中,表情自然、能与咨询师对视。
二、诊断
1.诊断结果
根据该来访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无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混乱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悲伤、烦躁等负面情绪。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来访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来访者因手机被盗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而因为人际交往不良导致缺乏社会支持而出现孤单、伤心、烦躁等,时间在一周之内,病程较短。
总体来看,来访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初中时被女同学嘲笑导致在人际交往上的退缩、自闭;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闭孤傲处世,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来帮助应对。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对人对事负面评价居多。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后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1.1具体目标: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1.2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2.理论原理和方法
根据求助者状况,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进行心理辅导。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角色扮演的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咨询中通过情景模拟,要求来访者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在本咨询中希望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情绪困扰,使用角色扮演法来学习和练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五、咨询过程
1.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因手机被偷导致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中主要围绕手机被偷及学校学生素质等来访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会谈,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第二个方面用接纳、共情、理解和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三搜集了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和咨询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
第二次咨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资料,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目前最大的困扰。在本次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评估,通过协商与来访者确定了咨询目标。随后制定了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
三个任务:一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二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三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三至六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调适。
2.1合理情绪疗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手机被偷心情不好也不愿对他们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寝室同学从来不主动招呼我,他们肯定讨厌我。2)手机被偷,很丢脸,他们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我活该。
造成的结果:不想和寝室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感到孤单、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寝室同学从不主动招呼我,一定代表他们讨厌我吗?我自己是否经常主动招呼他们?2)手机被偷我是受害者,觉得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被偷而感到丢脸。人们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现在缺乏社会经验并不意味着以后也缺乏社会经验,只要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的。我的手机被偷了,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吗?还是只是我害怕他们会嘲笑我?我希望了解别人遇到手机被偷的情况是如何应对的,但是我又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我怎么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呢?也许他们会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因为害怕被嘲笑所以错失这个机会。就算他们会嘲笑我,那又如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被别人嘲笑或讨厌,这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来访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来访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自己情绪不稳定,对一些人和事常常进行负面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敏感,但是又对他人苛责过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所以觉得别人会讨厌自己和嘲笑自己,其实是自己形成了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出来访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自卑,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咨询,来访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2.2角色扮演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咨询师先扮演来访者寝室同学,对来访者手机被偷一事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来访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帮助来访者看到不同的视角,从自己对同学态度的负面想象中跳出来,看到其他可能性。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来访者扮演寝室同学,咨询师扮演来访者,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咨询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对周围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对手机被偷的人有何看法。引导来访者从中获得支持信息,并合理看待负面评价。
2.3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针对来访者情况,提供人际交往的相关看法以供参考。
热情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对你会开放;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在与同学交往中,如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宽容谅解:周围的同学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对许多问题也会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人际沟通中常用技巧:聆听;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技巧;学会欣赏别人等等。
3.巩固与结束阶段
共进行两次,回顾咨询中涉及到的关于来访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对初中时导致来访者性格改变的负性事件进行简单梳理,引导来访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并帮助来访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最后建议来访者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
经过几次咨询,来访者汇报心情好多了,觉得手机被偷的事情造成的情绪波动已经平复,对人际交往悲观失望的情绪也已经得到一定调节。在生活中尝试转换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就读学校、寝室同学有更为正面的看法。也尝试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咨询师提供的人际交往技巧,虽然有时不是特别有效,但是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准备继续去图书馆借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认为这些书对自己会有帮助,将会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交往技巧。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在保密情况下联系来访者辅导员询问情况,了解到来访者近段时间参加班级活动较为活跃,班上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反映朱某更为合群,开始和同学有一定交流,情绪状态较好。
3.来访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咨询师评定
第一、对咨询师提供的信息接受度较高,认可关于不合理信念的说法。咨询后能够举一反三的使用ABCDE模型,识别并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进步一认识,开始尝试用更为正面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同学。第二、来访者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轻松,虽然对人际交往还有一定担忧,但对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很感兴趣。第三、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开始能够考虑到咨询师的感受,比第一二次咨询时更能耐心聆听,打断谈话时更有礼貌和节制。表示愿意尝试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总结
本例表面上看是因为应激造成的情绪问题,但其实质是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缺乏人际支持而积累的后果。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人格特点和具体的应激事件对其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处理,在咨询中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较好的处理了来访者的认知偏差,结合角色扮演、人际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并发展了人际交往技巧,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主体
从项目过程来看,高校科研项目科研分为申报立项、执行控制和结题验收三个阶段,知识转移随着科研活动的推进而发生。在这过程中,知识转移的主体分为两种:其一为知识的拥有者,可称之为知识提供方;其二为知识的接收利用者,称之为知识接收方。依据团队构架和项目流程,在高校科研团队中知识转移的主体主要分为四大类:
第一,个人。不管是项目主持人、还是主要参加人或是一般参加人,都可以是知识转移的主体。
第二,小组。近年来高校科研项目来源渠道逐渐拓宽,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则根据研究内容或因跨组织、跨领域现象的出现把项目团队划分为各小组。这些小组则为另一层级的知识转移主体。
第三,将整个科研团队视为知识转移的主体。即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为结题验收时,对外输出的科研成果,也可以视为整个科研团队综合实力的表现。
第四,项目的验收方或研究成果的利用者。目前科研项目由单一的纵向基金管理部门资助向多部门多层次横纵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项目的验收方和利用者不再是单一的资金管理部门,它可以是各企业方、咨询方。
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个人、小组、团队、项目验收方或者成果利用者均可以是知识的提供方也可以是知识的接收方,知识转移活动频繁地在这四类主体之间发生。
2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原因
从知识转移活动本质来看,高校科研团队发生知识转移的原因有二:其一为知识转移主体双方存在知识势差;其二为接收知识的一方承认另一方的知识价值。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一)存在知识势差
在知识转移研究领域里,在知识转移研究领域里,知识势差是指在同一时点,对于同一个参照系而言,两个个体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势能的差量。其中,所有物质都有由高流向低的倾向性。
在高校科研团队里,根据科研人员研究领域专长和研究能力,逐渐形成层级式的团队人员架构,产生项目主持人、主要参加人和一般参加人的角色区分。团队人员的知识势能层级分布与人员架构层级大致相似,项目主持人最高,一般参加人相对较低。但存在一种特殊情况,专家顾问在总体知识势能上低于项目主持人,甚至低于个别一般参加人,但是知识的转移方向却是由专家顾问流向其他人。这是因为每个主体各自掌握的知识具有特殊性导致知识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各自势能的方向性不一致。例如,专家顾问与项目支持人相比,由于专家在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导致专家的知识结构和数量低于项目主持人,从而整体知识势能较低。但专家在特定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要素层次上具有高势能。这样的情况导致在该层次上专家顾问的知识势能高于项目主持人,因此知识则由专家向项目支持人转移。由此可见,不仅在整体势能上有高低之分,在不同要素层级上也存在知识势差,即在这过程中既可以发生整体的单向转移,在要素层次上也会发生反方向的转移。
(二)价值认可
在高校科研活动中,价值认可是发生知识转移的必要因素,即知识的利用方要认可另一方面所提供的知识的价值。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小组团队,所拥有的知识及掌握程度各有不同,知识势差普遍存在,因此知识转移双方对知识的价值是否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是否成功转移。
3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内容
随着科研活动的开展,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不断积累。根据性质和功能定位,可做如下划分:一方面,根据Polyani提出的分类方法,从显性-隐性维度对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进行划分;另一方面,根据该项知识在科研团队中的功能和应用层级,从核心知识-日常管理知识维度进行划分。具体如表1所示:
4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工具
针对不同的知识,高校科研团队运用不同的转移工具。一般来说,编码化的策略有利于管理咨询企业显性知识的转移,而人际沟通的策略则有利于内隐程度较高的隐性知识的转移。结合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的可编码化程度,可从编码化策略应用程度和人际沟通策略应用程度两个维度,把知识转移工具划分成三种类型。
(一)编码化知识转移工具
编码化工具主要以文本化和编码化为基本策略,即将知识系统地加以编码处理以文本形式输出。在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编码化知识转移工具主要用于申报书、中期报告、典型案例等这些显性知识的转移,常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小知识库和电子邮件。其中,电子邮件是高校科研团队使用得较多的转移工具。它可以实现科研人员之间、科研人员与项目验收人之间的远程和即时交流,交流的内容以文本形式呈现并保存下来可供后续反复查看阅览,整个过程操作便捷。
(二)人际沟通型知识转移工具
隐形知识内隐在科研人员的脑中和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中,很难通过编码化的方式进行输入输出,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实现知识转移。常用的人际沟通型知识转移工具包括研讨会、实地调研观察和聘请专家顾问。
(三)编码化-人际沟通型知识转移工具
编码化知识转移工具和人际沟通型知识转移工具之间并不是独立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科研人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频繁的交流可以对编码化知识转移工具形成很好的补充;另一方面,编码化知识转移工具可以给内隐程度高的知识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例如文书材料虽然仅能反映出显性知识,但从它的来源处可以寻求到该知识的拥有者,借此可以找到背后隐性知识的来源。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以例为鉴是常用的编码化-人际沟通型工具。在向他人叙述之前的研究例子时,讲述者会将一些理论模型和方法论融入其中,知识的接收者则在具体的例子中逐渐体会和领悟到这些方法模型。由于研究例子来源于知识提供者本身丰富的研究经历,因此与其他隐性知识转移的方式相比,它会更具象而被容易了解,因此给知识接收者更容易掌握,以便运用到日后的研究中。
5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本体层面
在知识本体层面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和专用性三个方面:第一,内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影响最大的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它不易于借由规范化的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和传达,而存在于内隐于人员的脑中和行为习惯中。而隐性知识往往是最重要的知识,是解决研究问题的关键。因此,研究人员要善用各项沟通工具的搭配使用,减弱内隐性带来的解码和编码的难度。第二,复杂性。解决某项研究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某一项单一的知识,而是需要多领域知识的贡献。研究问题越深,项目规模越庞大,所需要的知识就越复杂,但这些知识很难在某一个研究人员身上得以全部体现和掌握,因此需要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来传授和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共同攻克某个研究难题。第三,专用性。知识的专用性指的是这些知识用于特定的环境和实践中,难以迁移到别的领域进行运用。在高校科研项目里,这些专用性知识更多的是针对研究对象和项目验收方而言。正是由于这些专用性知识的存在才使得研究存在必要性,并构成这只研究团队区别于其他的团队的优势。
(二)知识主体层面
在知识主体层面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主体的转移能力、转移意愿、吸收能力和接受意愿四个方面。
第一,转移能力。转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人员所拥有的该项知识的价值独特性,知识价值越独特则吸引力越大。其中,知识的价值体现在:该知识是否不可复制以及是否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其二该研究人员清晰表达、编码和传达该项知识的能力。
第二,转移意愿。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积累主要来源于各研究人员和小组的贡献与分享,他们的转移意愿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输出。
第三,吸收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科研团队自身和研究人员本身已有的知识与新流入知识的关联程度;二是转移双方的相似相容性。例如两位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相似,另一方对这些新流入的知识就较为熟悉,那么知识的转移障碍就越低。
第四,接受意愿。研究活动本身就是知识在不断更新的过程,科研人员工作的开展和未来的发展都需要不断的扩充知识储备。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团队自和研究人员自身对知识的接受意愿都普遍较高。相比起来,项目的验收方意愿相对较弱。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拓宽,最终成果利用方的身份越来越复杂。这些利用方在利用研究成果同时往往会引起自身的变革,出于对未来变化的怀疑和对变革的抵制通常会导致他们隐瞒部分信息,或只接受部分新知识的流入,最终导致研究成果欠佳。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 人际冲突
大学宿舍是个微型的“小社会”,据相关调查统计资料显示,除去睡眠时间,大学生每天有4.85小时在宿舍中度过,其时间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居首位。是大学生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大学生心理、人格上的不健全不成熟,较为匮乏的人际交往知识技能,性格、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差异,以及彼此之间的利益竞争,是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处理是否及时、妥当,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离不开学校、家长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1]
一、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现状
2013年度广州高校调查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资料显示,有64%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5%的学生认为寝室里的室友不能互相关心帮助、相处不融洽。现阶段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猜疑、妒忌等不良心态造成的关系紧张
在大学里,一些在综合素质相对凸显的同学常常成为学生中的焦点,如平时言行过于高调,就很容易引起同学的妒忌和猜疑。另一种情况是,在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各种奖助学金评比、困难补助申请等,也会让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性妒忌心理。
2.贫富差距产生的心理鸿沟和感情隔阂
每个同学的家庭背景都不相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往往有一种优越感,有时表现得比较自我,而家庭贫困的同学内心又比较容易自卑敏感,因此宿舍里这两类人很容易形成敌对。[2]
3.个体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的矛盾冲突
在集体生活的宿舍里,有的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集体卫生从不关心,对轮流值班搞卫生的安排置之不理,坐享其他室友的劳动。这些恶习都会引发舍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些同学生活作息时间紊乱,常常深夜开灯看书、玩游戏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有时就会成为寝室人际关系不和的导火线。
4.小团体主义破坏寝室人际关系
有些同学争强好胜, 虚荣心和功利心较强,喜欢拉帮结派,在寝室里结成小集体、孤立其他人,长久以往会很容易导致宿舍成员交流减少,被孤立的宿舍成员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孤僻,从而破坏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二、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分析
引起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有单方面的原因 ,也有双方或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不健全,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内在心理原因。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感情容易冲动和变化,自制力较差。在人际认知上,大学生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狭隘性,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等认知偏差随处可见。他们与室友在相处的时候更多是跟着感觉、心情走,遇到矛盾时不能妥当解决,易造成在人际交往的场合被动、孤立的境地,也会因为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2.日益激烈的社会竞蔓引起大学生个人利益竞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重要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是否获得过各类奖、助学金,是否是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各类优秀称号, 是否参加过兼职社会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就业竞争和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标尺和资本。部分大学生在明争暗斗过程中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比如通过调拨离间、造假拉拢、拉帮结派,至动用家长关系等途径 ,千方百计来打败竞争对手。这种为了私利而展开的不公平、 不正当争使表面上祥和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充满了火药味.
3.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大学宿舍中,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家庭成长背景,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部分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按照自身条件将自己归类,倾向于与同类属的同学交往,而那些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贫富差距影响了成员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三、解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对策
目前的研究认为:总体上,我国大学生寝室人际气氛良好,但是部分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而震惊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更让我们每一个人记忆犹新。如何处理寝室内部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同时在课余时间开设人际沟通系列专题讲座,向大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艺术、以及应对人际冲突的策略等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针对大一新生进行宿舍人际关系学专题讲座 ,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 ,引起大学新生对宿舍人际冲突的重视,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尽快融入宿舍集体生活。
其次,家长应加强对子女宿舍生活的必要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和从未有过宿舍集体生活的学生家长,学生上学期间家长更应该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给予适时的关注和帮助。平时注意保持与子女的有效沟通,促进其社会化。
最后,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技巧,乐观、主动地去面对人际冲突,而不是一味的回避矛盾和忍让,要把冲突的解决当作是提高自己解决人际冲突能力的机会。除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际冲突 ,大学生更要学会建设性地解决冲突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构建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法学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法学教育模式的确定应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学教育,只有美国是纯职业教育并设在研究生阶段,其培养目标是职业律师。多数国家的法学教育则是设在本科阶段,实施的是“通识教育”,我国也是如此。我国高校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而职业品质内在地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职业信仰和思维方式,外在地表现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一个合格的法学本科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起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素质,即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和认同职业伦理、恪守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2)法律素质,即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3)人文素质,即广泛的知识背景、工具性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其中外语和计算机是最重要、最普遍的技能。人际沟通是法律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每一个法律工作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从某种意义说,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的人不可能成为好的法律职业者,甚至无法从事这种职业。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相对轻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现在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以前宽了许多,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都从事专门的法律工作,有许多会充实到各行各业中去。与此同时,建设法治国家,要求法学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并将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法学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工程,没有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便没有现代法治的根基。因此,对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与革新的基本思路
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其缺陷与不足主要是:其一,法学课程的开设主要以部门法学科的划分或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为标准,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开设的很少。也就是说,这种课程设置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不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并重,不是理论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模式。其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以及各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条文的分析必须与事实的认定、人际关系的处理、利益的冲突、特定的文化和道德风尚以及种种社会状况相联系。其三,我国法学教育重视理论课的开设而轻视应用部门法学课程的开设,涉及市场经济、比较法和国际商法的课程所占的比重不够,有些课程的内容也急需要改进与充实,与此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
基于以上存在的缺陷,对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法学教育宗旨的改革为前提,即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同时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条文的数量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不断增加,其修改和变化的速度同样令人目瞪口呆。倘若要把这些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其实,法学教育的真谛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使用法律,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如果我们现在只给学生灌输这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在他们毕业后这些知识的实用性就会大打折扣。与其相反,实践性法律课程则致力于训练学生如何在解决具体案例中学习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是如何找到和使用法律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背几条法律条文。也就是说,学生学到的是能动的方法,而不是机械的公式。这种实践课的主角是学生,由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来学习法律和技能。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学生不再是作为旁观者去听、去看、去跟随,而必须主动去做。由于这种模式给学生的主动性大,从而使其收获也大。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而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是一种由上向下灌输式的模式,总是力图引导学生找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很少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生怕因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有出入而不能通过考试。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于服从教师给予的真理,而不去思考“真理”的多样性和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他们习惯于被动的思考而不是主动的思考,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而不会想所谓的“标准答案”并不存在。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并不追求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相反,它引导学生对案件和问题中的各种变化因素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的教案不能随意改变案件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分析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 学生 沟
通能力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8-02
当今社会,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调查群体,调查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回收率94.75%,学生分布在生物、动物科学与园艺等8个系。其中农村生源点76.3%,城市生源点23.7%。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行设计的高职在校生沟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共计10个题目。内容涉及自我的沟通能力评价、主动沟通意识、沟通对象的选择等6个方面。问卷设计参考了大量文献,并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
二、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自我沟通能力评价较低
问题1: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如何?结果:很好(36%);一般(53%);较差(11%)。数据表明,认为自己交流能力很好的占36%,少数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交流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能力评价一般。
(二)学生较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调查问卷针对学生与身边关系最密切的人的主动沟通意识设计了问题2至问题5,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平时能主动与父母及教师沟通的学生不多,分别占44%、42%;主动与亲戚沟通的比例更少,仅占21%;学生更愿意选择与同辈主动沟通,但比例也仅占54%。这说明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问题6:与教师或父母有不同意见是否会主动提出?结果:会(30%);偶尔会(49%);不会(21%)。数据表明,与教师或父母有不同意见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主动沟通,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识,甚至有21%的学生选择放弃沟通,这凸显了学生在与教师或父母沟通中的被动性。
问题7:你是否会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结果:会(10%);偶尔会(31%);不会(59%)。数据表明,学生很少主动与陌生人交流。59%的学生不主动与陌生人交流。这说明学生缺乏与陌生人主动交流沟通的行为与意识,这也从侧面说明学生缺乏对社会群体的信任。
(三)沟通对象首选朋友或同学,与其他对象存在沟通障碍
问题7: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首选与谁沟通以解决问题?结果:父母(17%);教师(7%);亲戚(5%);朋友或同学(62%);其他(9%)。数据表明,选择朋友或同学为首选沟通对象的占62%,而选择最能带给自己人生指导与帮助的父母、教师及亲戚为对象的却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与朋友或同学之外的对象存在沟通障碍。
(四)学生进入大学前缺乏沟通知识的培训
问题8:在进入大学之前是否参加过人际沟通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结果:有(14%);没有(86%)。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参加过沟通知识的培训,这也正是学生缺乏沟通能力与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学生有提高沟通能力的强烈意识
问题9:是否愿意参加学校或社团举办的活动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结果:愿意(62%);看情况(27%);不愿意(11%)。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学校或社团举办的活动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这表明他们有提高沟通能力的强烈意识。
(六)学生有明显的通过人际交往提高沟通能力的意识
问题10:最希望通过哪一种组织的活动提高沟通能力?结果:社团、协会(32%);学生会、团委(24%);老乡会(18%);班级(16%);其他(10%)。数据显示,人数越多的团体以及与自己越不熟悉的人群被选择的几率越高,说明学生有明显的通过人际交往提高沟通能力的意识。
三、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
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上述问题可归纳为个人认知、个人心理及社会环境三方面。
(一)个人认知方面
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长期处于学科应试状态,社会阅历比较少,对自身沟通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人际关系相对较为淳朴,遇到的沟通问题相对较少且简单,没有体会到需要提高沟通能力来应付复杂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前,学校及父母为了学生的前途较注重应试学习,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较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忽略了人文素质的修养等原因,导致农类高职院校学生较缺乏沟通能力的培养,对自我沟通能力评价较低。这也导致学生的个人认知方面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同龄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长辈进行有效沟通的积极意义。此外,由于社会上一些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缺失信任感,学生对社会较缺乏信任,对他人较缺乏信任,不敢轻易与陌生人交流沟通,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正确认知与信任他人,妨碍了他们积极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构建。
(二)个人心理方面
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提高沟通能力方面的培训、传统辈份等级礼仪关系、与师长存在思想上的代沟、与父母和教师缺乏相处时间等原因导致农类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父母及教师进行沟通,心理上排斥同学和朋友以外的人。此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信息环境比较狭窄等原因,导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往往较多地存在自卑、害羞、嫉妒和孤僻等心理障碍所导致的沟通障碍。
(三)社会环境方面
农类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前面对的农村生活背景及大社会背景,致使他们沟通能力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都较低。进入大学后,他们接触社会骤然广阔,人际关系丰富及社会信息量膨大,使他们提高自我沟通能力的意识趋于强烈。
四、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应采取可行性措施,切实提高农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家长在孩子面前权威欲较强,孩子较缺少表达自我的机会,造成学生普遍存在与父母的沟通障碍。同时,这种现象也反映在师长之间。学生与父母及教师的沟通障碍将来有可能影响到职场上与上级的沟通障碍,甚至与社会其他各阶层的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从观念上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家长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地教育他们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经常与其进行沟通。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平等沟通的意识。
(二)开设沟通类课程,并将沟通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育
将沟通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开设沟通类课程。具体的课程内容包括:沟通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自我沟通、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的方法与技巧等,普及沟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剧表演法等具体方法开展教学,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课外鼓励学生提高沟通技能。同时,将沟通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育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加讨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安排小组学习项目,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
(三)加强沟通心理素质的培训,提高学生自我沟通能力
自我沟通是信息的自我交流,是自己问自己,自己跟自己说话,即自我心理调节。良好的自我沟通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掌控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人格,平衡自己的心态;做到人生豁达,与他人和谐相处。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障碍引起的。这些心理障碍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为此,学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客观、合理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科学理智地管理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宽容、合作、坚韧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自我沟通的能力,从而获得与他人良好沟通的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社团活动以及宿舍文化活动等。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提高沟通能力的广阔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获得与他人、社会广泛接触的机会。农类高职院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扩大覆盖面,利用宿舍、班级这些基础单位开展活动,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吉忠,项新新,王娟.浅议高职农村学生的特点及人性化管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5)
[2]朱书华.提高沟通能力 规划美好人生——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成功(教育),2009(11)
[3]于志英.浅论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0(11)
[4]毕奎奎,李忠胜.加强高校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促进素质全面提高[J].湘潮(下半月)2010(12)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24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07级护理专业2个新疆班学生93名,1班45名,2班48名,均为女生。年龄最大23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为19.5岁,均为参加全国统考入学的学生。学制5年,前3学年在新疆伊宁卫生学校学习,第4学年进入我校继续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学生1班为实验组,实施案例教学法;2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由同一教师按同一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授课,保证授课内容同步。2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平均智育成绩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实施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课后学习采取内容拓展式案例教学法。
(1)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课程组教师利用假期分项目、有目的地到医院收集有关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编案例,并根据课程项目、任务、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妊娠合并心脏病”章节时,学生在内科护理学中已经学习过心脏病病人的基本护理知识,本章节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围产期的孕产妇。首先教师选择几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典型案例发给学生,同时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然后学生以小组(4~5人)为单位,讨论妊娠与心脏病的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最后学生进行发言,汇报讨论结果,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但不发表结论性意见。通过讨论,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同时锻炼了其临床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课外内容拓展式案例教学。以学生思考为主,重在应用。如学习“孕期保健”章节时,教师给出教学案例,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孕妇孕期常见症状、自我监护方法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制订有针对性的孕期保健计划,并能指导孕妇自我监护。这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或询问教师,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对照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课堂教授法,即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配以多媒体课件,教师按预先准备的教学程序,将教学内容有步骤地讲授给学生,以达到教学目的。
1.3效果评价
1.3.1考试成绩
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妇产科护理学理论考试,统一命题(案例分析占成绩的30%)、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1.3.2问卷调查
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实验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同情况,共发放45份问卷,无记名填写,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
1.3.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2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用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注重的是教师、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双重双向的活动构建。通过设置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拉近了学生与临床的距离,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其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全部学生都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3.2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围绕具体案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巩固和运用知识的过程[2],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思考问题,将理论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便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最终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表1显示,实验组期末理论考试与案例分析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表2显示,实验组100%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3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课程,学生积累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成能力[3]。案例分析是一个预实践的过程,对案例中病人病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等的观察和思考涉及临床多学科知识,学生通过对案例中复杂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深入分析,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为其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表2显示,实验组93.3%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3.4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含有临床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多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学生在复杂的问题情景中逐渐形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提高了自身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2组学生案例分析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而课外内容拓展式案例教学把教学内容向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面延伸,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