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千丝万缕绳艺

千丝万缕绳艺

时间:2023-05-30 10:3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千丝万缕绳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中国书法;哲学思想;道法自然;中庸;禅宗;影响

一、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书法字体的演变也形成了系统的体系。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与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起源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之上的。有关汉字的起源众说纷纭,如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汉字的产生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真正奠定书法发展的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商周到战国这一时期,出现的金文也是脱胎于甲骨文。随着时代的变化,直至秦始皇统一了七国建立了秦朝时,中国书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到了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更加完善,字体更加齐全的时代,在小篆的基础上,书法艺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出现了隶书和草书。沿着另一个脉络,出现了草书,这个时候的草书是章草,还没有达到后期的放纵恣肆,只是稍有映带。魏晋时代,二王将章草发展成今草,也就是行书,行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到了唐朝,楷书发展到了,出现了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等著名的楷书大家。总的来说,中国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仅与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哲学思想在书法中的渗透和体现。

二、哲学思想与中国书法的联系

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与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规律。也可以说哲学具有一定的理性性,而艺术更多的倾向于感性情感的显现。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是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理性思维的指导,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哲学思想并不是直接与艺术产生联系的,而是通过美学这一中介才产生的。尤其是中国书法中,更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包括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中庸的思想和佛学的禅宗思想等等。“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提出来的。提出了“人法天、天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永恒存在的,主张一切事物必须遵循其本源,顺应自然,才能使万事万物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儒家的中庸思想,也被古人称为中道和中和之道。关于中庸思想的解释有多种说法,朱熹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佛学禅宗思想也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思想的发展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产生的。这种禅宗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禅宗思想里所体现出的空灵、幽静、淡然、平和等等的各种思想都对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禅宗思想的出现,使得中国书法出现了的新的气象、新的面貌,这种思想与书法的结合,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哲学思想内涵丰富,对各种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更是积极而深远。

三、哲学思想在中国书法中的具体应用与体现

中国书法主要是通过书写者书写汉字,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是性情的流露。然而这种率真、自然的思想情感除了书法家自身的天赋以外,也和自身人生经历、文化修养有很大的联系。当书法家有了很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写功力,再加上大自然对自身灵感的启发,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人书俱老的境界。将哲学思想与中国书法融合在一起的书法家数不胜数。唐代的草书大家张旭从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器等日常生活中领悟了书法的奥妙;同时代的怀素从夏天观云峰随风变化无常体会到草书的变化多端;宋代的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从船夫的长年荡浆领悟到用笔之妙。总而言之,这种类型的书法家主要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思想使得书法大家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妇孺皆知,被誉为“书圣”,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变古法、创新体,开创了今草之先河。他的《兰亭序》“飘若游龙、婉若惊鸿”变化非常丰富,被称为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变化多端,可以说是一帖一面貌,但是他依然能在作品中将哲学思想运用的游刃有余,哲学中的中庸思想就有很好的体现。他能从整体上把握字的章法,也能从局部表现字与字之间的映带、收放。然而,要很好地把握“度”,就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高度、才能达到书法中的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境界。禅宗这种哲学思想根植于我们东方文化这片土壤之中,使得书法艺术产生了更加独特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思想。在书法历史的发展中有不少书法家是僧人,他们用禅来比喻书法,将二者相提并论。认为书法和参禅是同样的道理,讲究心无杂念、静心思考,以达到顿悟的境界。

四、哲学思想与中国书法融合的意义及影响

书法艺术和哲学思想二者的发展是彼此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结果。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书法家能从中领悟出书写时用笔的刚柔相济、阴阳相生的意味;能正确处理书写时黑白的相互关系、笔墨的浓淡、点画的轻重、粗细;能使书法家的心灵得到净化,不贪图名利,真正的追求艺术中的真、善、美,使书法家的情感能够真实的传达,使得性情可以自然的流露。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融入,哲学思想影响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使得书法艺术流派纷呈、光辉灿烂,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像齐白石、张大千、启功等这些艺术大师,成为不同时代的象征,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代表。中国书法内涵丰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各个艺术门类息息相关,它可以称为是纸上的舞蹈,也可以称为是纸上的音乐。书法艺术凝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文化内涵等等,是我们华夏的精髓所在,是我们的骄傲。总之,它里面所体现的哲学思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黄山书社,1990.

第2篇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具有平面化、装饰性、寓意性等特征,它与现代平面设计在艺术形式表达方式、寓意的造型手法、强烈的民族特征等方面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性;传统民间剪纸语言元素可以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和标志设计中。

关键词:

现代平面设计;剪纸艺术;课程教学;借鉴

一、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剪纸又可以称作为刻纸,还可以称其为窗花或剪画。剪纸在汉代之前已开始萌芽,汉代造纸术发明以后,剪纸很快得到发展并普及,至明清时期民间剪纸艺术已达鼎盛。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取材简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剪纸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装饰性,还具有驱邪避害、求吉纳祥的美好寓意。传统剪纸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化特征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不具备像其它画种所能表达出的特点,例如复杂的画面、光影效果、体积感,以及纵深度和起伏感强等。剪纸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将生活中的物体与景象三维立体形象转化为二维平面形象,画面的构成方式以点、线、面为主,线条简练概括、删繁就简、层次压缩、以少为多的处理方式,使画面内容具有重点突出,虚实相称的平面化效果。

2.装饰性特征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主要用途可以作为窗花、灯花、墙花、门笺及顶棚花等,剪纸在这些领域中的运用展现出了具有重要的装饰性特征。民间剪纸的产生及流传,与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活动关系密切,喜庆节日、婚丧嫁娶,质朴的劳动人民用剪刀剪出美丽鲜艳的图案贴于墙壁、门窗与灯笼之上,用以装饰和渲染喜庆的气氛。其作品内容和选题上可谓不拘一格,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又有动植物等。作品通过剪纸艺人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大胆取舍,进行装饰性的艺术处理,使其线条流畅,色彩鲜明。

3.寓意性特征

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上比较内敛,剪纸作品在内容的表现上其实就是民间艺人个人情感的表达。【1】作品常具有深刻的吉祥寓意,最常见的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形式有“年年有余(鱼)”“松鹤延年”“多字(籽)多福”“连(莲)生贵子”等等。

二、中国民间传统剪纸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联性

现代平面设计通过其点、线、面基本形态的相互关系,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从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不管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题材与艺术风格如何变化,它的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都是以平面结构来体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用点、线、面的方法构成不同的艺术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的体现。【2】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作品在内容的表达上,主要依据内容的需要,将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时空相组合,根据图形的需要再进行合理、大胆地变形夸张,以此来表现艺术的美感。作品中所使用的一些艺术语言(如对称、重复、发射、平衡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平面设计的构成特点。现代设计与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有着可谓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是剪纸艺术的美好的寓意,给当代艺术设计带来新的设计思路。现代设计在创作过程中会参考传统民间剪纸的造型并对其进行再创造、提炼和运用,使其符合现代设计的时代特征。传统剪纸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具体还可以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现代设计的造型手法有着写意、简洁的艺术特点,而传统剪纸正是写意重于写形,写形重于传神,却又不以形为枷锁,随心所欲。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与现代设计可谓不谋而合。第二、民间剪纸用富有寓意的造型手法来展示具有吉祥意义的主题,而在现代设计中,设计者可结合自己的设计思想,借用传统剪纸中某些具有象征寓意的语言元素,并加以变化和创新,使其既显示出传统图形的神韵,又能体现出现代设计的韵味。第三、中国民间剪纸植根于民俗活动,有着丰富的表现题材,内容包括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图腾崇拜、戏剧人物、动物植物等等,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工艺作品集。【3】而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也在极力将剪纸艺术中的一些有着鲜明个性和强烈民俗特征的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从而设计出很多众所周知、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设计作品。

三、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语言元素在现代设计教学的运用

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中进行有益的吸收和借鉴。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平面化、装饰化、表意性的语言特点,可以使现代平面设计避免概念化和标准化,使设计作品在思想内涵与视觉语言上具有原创性和多样性。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其表现手法,还可以启迪现代平面设计工作者的创作灵感,从而丰富现代平面设计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1.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统民间剪纸语言元素的借鉴和运用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借鉴剪纸的镂空元素镂空服装特定部位,使服装具有朦胧、通透的艺术效果。传统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给现代的服装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灵感,在时尚的现代服装设计潮流中,服装设计师将传统剪纸元素与服装设计巧妙结合,将时尚与传统合为一体,在视觉上使人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在服装设计教学上可借鉴剪纸元素:贴图和镂空。贴图的表现方法如将盛开的花朵(如牡丹)等与飞舞的蝴蝶剪纸图案贴印在现代的服装上,既个性又时尚,使现代性与民族性有着完美的结合,使人印象深刻。

2.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民间剪纸语言元素的借鉴和运用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启迪学生把传统民间剪纸语言元素以及吉祥寓意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来。所谓包装设计,直白地说,就是将商品的包装进行设计、策划,使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欣赏价值。不管是在商场柜台,还是在繁华的街市,各种商品的包装可谓风格迥异、形态万千,使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包装都有着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消费观念:要求商品从单纯功能性转向功能性与审美性并重。如传统剪纸中的图形符号中所表现出来的虚与实、具象与抽象的艺术语言正好被现代包装设计所使用。【4】剪纸中的各种艺术语言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是被约定成俗的,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包装设计中运用这些吉祥寓意图案,如:鱼、莲、牡丹,及一些抽象娃娃等,就会赋予商品一种美好的寓意。

3.现代书籍设计中传统民间剪纸语言元素的借鉴和运用

在书籍设计教学中,学习借鉴传统剪纸的平面化特征、装饰性特征及寓意性特征,进行书籍设计活动。在现代的生活中,书籍的阅读是人们增长知识的来源之一。但书籍阅读的知识性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人们对书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性的层面上,悦目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现代设计工作者从传统艺术中寻求书籍的设计语言,最为大众化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中的美好寓意、极强的装饰功能等等,它起着传播礼仪、颂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书籍设计中剪纸语言元素的运用也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不仅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还有助于读者对书籍内涵的深入了解。

4.标志设计中的传统民间剪纸语言元素的运用

现代标志设计的基本功能是用图形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它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诉求力会高于语言文字的功能,因此它被现代社会各个方面广泛运用。在现代的标志设计教学中可以使用传统剪纸语言元素,运用传统剪纸作品中富有象征意义或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图案,提炼加工后加入新的视觉传达设计语言元素,使其具有新的功能。例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其原形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中的凤凰形象,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加以简化而已。同时其形状又是英文VIP(尊贵的客人)的艺术变形,在颜色的选用上,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大红、象征着吉祥、幸福、祥和和圆满的寓意,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又是太阳之精,是人间祥瑞的象征,以此为标志寄托着国航人真诚服务社会的情怀和对安全至上的永恒追求,同时也是对乘客的一张吉祥与幸福的祝愿。而中国银行标志的设计也充分体现出了剪纸文化的内涵,从红绳和古钱这两个不同的元素着手,巧妙地使红绳与钱孔结合而构成一个“中”字,也是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的范例。

结语

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一座蕴藏极其丰富的宝藏,它对现代平面设计起着借鉴和启迪作用。它具有民俗生活所赋予的文化品性,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蕴含着许多后现代设计观念及艺术特征。【5】将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与现代的平面相比较,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作品中透露着大量的现代平面设计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课程和教学中,借鉴和研究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图形表意性、平面化和装饰性的特点,可以使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具有新的设计语言。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剪纸时要避免简单复制和拼凑,而应该结合学生的设计思想,借用一些具有寓意的剪纸样本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或是将传统民间剪纸中的一些艺术语言进行变化、重组和创新,使其既有现代平面设计的意味,又体现出传统图案的神韵。

作者:周晓梅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参考文献:

[1]陈伟萍.论中国民间剪纸造型[J]南京建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2-56.

[2]魏郑清.传统剪纸纹样在平面构成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档案,2010(5):92-93.

[3]朱亚.民间剪纸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4):165-168.

第3篇

关键词:学生;体质;学校体育;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97-03

Abstract:Physical deterioration of students had closely related to achievement of school sports objectives. In order to reach a comprehensive school sports goals, it was necessary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to establish a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life-long physical 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because of youngsters physique about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Secondly,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should devote to form a system which enhancement of teenagers physique was a systems engineering, mainly through focusing on changes in values, implementing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reating a good environment, only this way, the periodical goal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strengthening physique for young students could be fully achieved.

Key words: student; physique; school sports; goal; achievement

1 前 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关注。自1985年以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体质现状,我国也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体质调查的结果表明,虽然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同比有所增长,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几种常见病的患病率下降,但青少年学生体能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其中2005年与1995年的监测结果比较,学生在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等方面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为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这使得众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或大声疾呼吁请关注,或出谋划策试图使这种局面得到改观,更多的人在分析和思考。那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根据学校体育的固有特性及其与学生体质之间的联系,分析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缘由,寻求改善这种状况的对策更是责无旁贷的。

2 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的责任

2.1 体育课程目标宣示了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体育的本质属性和学校体育的目标所决定的。尽管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内涵的描述多种多样,但基本的共识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要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御能力;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健身和卫生保健习惯,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校体育基本价值的整合。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地将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等作为大学体育的课程目标。毋庸讳言,无论哪个学段,体育课程目标都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极为重要的内容,学校体育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职责,它通过搭载在各类教学文件中加以宣示,从而成为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试想,如果学校体育目标得以真正达成的话,那么青少年体质测试的结果也完全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状况,但现实与我们理想的目标却有着如此大的差距,症结何在?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加以审视。

2.2 学生体质状况反映了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程度

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所必须达到的标准。诚然,这个标准是有层次的,是渐进式地逐步达成的,在正常情况下,构成学校体育目标内涵的指标参数呈现出不断向上的态势,应该是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当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反映出作为学校体育目标核心指标的学生体质持续下滑时,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从体育的本质属性来看,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目标中追求的核心价值,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与否同学生体质的增强有着极高的相关性。如果仅仅从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来看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情况的话,无疑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这些年来,虽然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得到明显的增长,但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和近视率却居高不下,反映学生锻炼状况、体质与健康水平的肺活量和身体素质等则明显滑坡,体质综合评价水平下降,现实的情况离我们学校体育目标的既定标准还相差甚远。在学校体育的理念日趋明确,师资水平逐渐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的今天,这无疑是令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缘由何在,症结在哪里?学生体质状况可以反映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程度,但通过体育教师和学校的努力能够使学校体育目标达成不理想的状况得以根本扭转吗?我们体育教师不能不对此加以全面的考量。

2.3 学校体育面临挑战

达成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师始终要致力为之的基本任务,这是职责使然。但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却和很多因素密切相关。除教师的作用以外,学生主体的体育需求、参与的程度、体育活动的条件、社会的体育观念等等,都会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产生影响。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学校体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体育基本知识,要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得到思想教育和品格培养,但这并不是学校体育的全部,更不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唯一环节,除了上好体育课以外,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就更加复杂了。有人统计,我国仅有8%的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高中生也仅有10.5%,我国每天锻炼两小时的学生只占6.3%,以上数据都远低于美、日等国同类学生[1]。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表示,“全国66%的青少年学生表示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接近44%的青少年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成为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主要因素之一[2]。此外,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价值判断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们大都拥有望子成龙的心理,恨不得让孩子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怕体育活动占去了学习时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全然不顾体育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良好的素质结构构建的积极意义,甚至还有家长为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而出具假证明的现象,一门心思都想待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再说。当然,学校体育设施不足的客观现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调查研究反映,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北京等地也曾有媒体报道,由于很多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不足,以马路为体育锻炼和比赛的主要场地者不在少数。北京一所小学,40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篮球场,平时的体育活动就是跳绳和踢毽子[3],狭小、连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场地和单调的活动内容,这当然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相去甚远。凡此种种,对学校体育目标达成和学生体质增强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还面临诸多挑战。

3 改善学生体质的辩证思考

3.1 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质改善的中心环节

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学校体育的成效是密切相关的。虽然学生体质的下降是由众多纷繁复杂的因素所导致,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学校体育所能涵盖,但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既担负着重要的法定责任,又对学生体质的改善拥有种种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质改善的中心环节。

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生体质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肩负着从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角度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素质结构的责任,这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着眼点和追求的基本目标,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虽然决定学生体质状况的因素很多,但学生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是主体,是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作为教育者,体育老师是应该、也是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责任人。

第三,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是最好的师生互动场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可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学习、体验和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体育兴趣和体育需求,提高运动技术和技能,发现和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第四,学校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锻炼时间,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提供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材。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拥有熟悉的环境,选择活动项目和把握锻炼时间更为主动;可以寻找志趣相近的同伴,有助于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可以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安排一些集体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以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强度和效果。

第五,学校体育是一个既有严密的组织、又有充分的自主性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遵循教学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方法论的教育,体验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进一步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有针对性地改进运动技术,发展身体素质,强化运动技能,这个过程仍然具有体育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体质事半功倍地得到增强成为可能。

3.2 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阵地,努力达成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达成学校体育目标和增强学生体质具有一致性。但是不论是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还是学生体质的增强,仅从学校体育的层面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的身份来看,通过学校体育来增强学生体质是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必须承担起责任。但学校体育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同周围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学生体质的问题必须置于系统的视阈下加以考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一些观念和认识方面的误区对学校体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扭曲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导致了培养目标的异化。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即使学生最终成为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质量的优劣,都要以此为标准来全面评价。但时下人们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时,最常见的参照系莫过于升学率和统考分数排名了,中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有多少,高考上一本和二本的情况怎样,统考排名是否列前茅等等,成了教育质量高低的准绳,与学校和教师的切身利益也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因此,升学率和统考排名就成了许多学校和老师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异化成了升学率和统考排名。于是,为了升学率和统考排名,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有悖于教育规律的手段应运而生,体育课被忽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的现象就司空见惯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受到了冲击,学生的体质受到了影响。

第二,片面的成才观弱化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望子成龙,希望孩子上最好的中学、大学,拿研究生文凭甚至博士学位等成了许多家长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常常是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仿佛只要这样,孩子就能成才。而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一味地强调文凭,全然不顾这些岗位是否真正需要高学历,高学历和高素质能否划等号。家长的好高骛远加上社会上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推波助澜,使争取高分成了学生的第一要务,青少年学生爱好活动的天性被外因所抑制,全面发展的需求被弱化,身心发展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的基本认识被忽视。

第三,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了对体育价值的漠视。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命力旺盛,一般情况下,大都不会出现大的疾患,参不参加体育活动在身体上暂时还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把这些时间花在学习上可能更有价值,能产生现实的效果。殊不知健康的根基需要长期构筑,锻炼与不锻炼的效应是滞后的,青少年学生的表面健康导致了人们学校体育价值的漠视。

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家庭教养的过于溺爱和娇惯现象等导致的生活无规律,偏食、挑食,怕苦、怕累等现象,对青少年体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学生体质的下降,与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有着直接的联系。

4 结 语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己任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把下一代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毫无疑问,他们要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生存和发展,健全的体魄是至关重要的基本条件,青少年体质关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年强则国强”,切实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我们必须辩证地思考,有效地推进。

4.1 以学校体育为主战场,以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优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达成学校体育目标

观念是先导,没有正确的观念,相关的工作将是盲目的。体育活动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的工作活力的有效途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法国颁布的《体育法》提出,“体育活动是每个公民身体协调发展、保持健康和增强体质的基本因素,也是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但人的体质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保持都是不能一劳永逸的,需要人们终身不间断地参与体育活动,以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这就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终身体育意识。当然,体育活动的参与除了意识以外,还需要科学的锻炼手段和稳定的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和发现最适宜自己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并逐渐把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转化为稳定的间接兴趣,主动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掌握科学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形成必要的终身体育能力,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是大有可为的。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中的几个方面我们都要认真地加以把握。首先是要运用最有效的宣传方式,使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形成共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往往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智慧。第二是要处理好体育课程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关系,要明确体育教学是为终身体育服务的,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练习手段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第三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和统一要求的传统教学观念主导着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充斥着强制和命令,统一的要求和刻板的程式化等使学生的个性被禁锢,主体性无从发挥;因而运用符合体育教学规律、能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的着力点,亦是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第四是卓有成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体质不可或缺的场所。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组织的有效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关的场地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要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多个部门的齐抓共管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只要我们以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下力气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就

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崇尚体育的信念和热爱运动的习惯,具备科学锻炼的能力,使学校体育的功能顺理成章地向全社会伸延,从而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圆满实现。

4.2 以价值观的转变为重点,以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为主要措施,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增强营造良好的环境

平心而论,健康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体质下降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出现体质下降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人们价值判断的失误。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而牺牲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挤占体育课,忽视学生的体育需求,不是人们认为体质不重要,而是觉得拿高分,上好学校是当务之急,可以为人生理想的追求迈出坚实的一步,非常现实。然而,除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长远影响不说,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而对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本应是众所周知的,两者并不矛盾,但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体育的价值被严重地低估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被降低,学校体育的功能被弱化,在这种情况下,转变或者说回归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然,导致体育价值低估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的,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和严峻的就业情况使得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应试”而出现偏离,弱化学校体育有时也是学校屈从于种种压力的无奈之举。毋庸讳言,学校体育形势的改善与社会认识的提高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为了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规,表达了要提高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意愿,明确宣示了全民健身计划要“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这是从国家的高度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可资利用的有力武器。我们要以贯彻这些法规为契机,维护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这些法规落到实处,真正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增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但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运用真情和智慧,使系统内部形成合力,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校体育目标就可以全面达成。

参考文献:

[1] 马北北.国民体质监测显示青少年体能连续十年下降[N].中国青年报,2010-3-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