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时间:2023-05-30 10:36:57

第1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元·关汉卿《大德歌·冬》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环球网校课程推荐: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冲刺班,不能错过的得分秘籍!!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1、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D )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1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1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1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1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1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1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1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1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20、《蜀相》一诗是一首 ( B )

A、乐府旧题 B、律诗 C、古风 D绝句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

第3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 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57-04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信息交互,口语交际能力逐渐成为了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有益于在语文教学中发展人的智力。

在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首次出现了“口语交际”的概念: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这一明确提出,具有深刻的意义。搞好口语交际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辨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以及尊重他人、懂得合作等良好的思想品质。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口语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具有合作精神。其中,对于7-9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要求有8项: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言,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随着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发动机、创设情境、培养习惯、训练思维、传授方法,可以结合以下口语交际教学案例进行揣摩和研究。

【案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导入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搜集资料,实地考察

在上课之前,请学生们搜集好有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资料。例如,作者岑参的生平情况、作品创作的写作背景、作者创作的写作主旨等。这些搜集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在教学实施中发挥自主能动性,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动机。

过程:有关送别诗的作品,相信同学们都略知一二。请大家回顾一下以往学过的送别诗歌,同学们能举出若干例子吗?

同学甲:我比较记忆犹新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乙:我特别喜欢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同学丙:我最欣赏的是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同学丁:我记得的是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教师通过激发动机,引入话题,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口语表达的兴趣和愿望,由此引出新课。

亲身经历,模拟表演

在上课的时候,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堂训练。学生派出两位代表,一位扮演作者岑参,一位扮演友人。要求通过揣摩课本内容,明确人物的思想精髓,将自己的体会和联想融入作品的表演中。这些模拟表演工作,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再设情境。

过程:在一片苍茫的白雪纷飞中,岑参即将送别友人,他们正在依依不舍的道别。(联想)

同学甲(扮岑参):今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我与君将天各一方,为国效力。

同学乙(扮友人):岑兄,让我们开怀畅饮,共叙情谊。

同学丙(扮士兵):前方军队来报,请武判官速速归京。

同学乙(扮友人):纷纷暮雪下辕门,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请岑兄多多珍重,我们来日再聚。

同学甲(扮岑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路上切平安。

友人离去,岑参久久凝视。

同学丙(扮士兵):岑将军,武判官已离去多时,请回帐中。

同学甲(扮岑参):快拿纸笔,我要把心中的思念泼墨挥毫,一吐为快。古有《于易水送人一绝》,今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分析: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成功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期待和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勇于实践,激励评价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教师提出的研究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同时,各小组指定各自的代表,将本组的研究结果呈现汇报出来。这些分组实践工作,有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实施激励评价。

过程:大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们可以从它的“奇”字入手,抓住本文的精髓,呈现出作者独树一帜的写作特点。请各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将研究结果展示出来。

同学甲:我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景色突出了“奇”。“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字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句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表现出“奇景”。

同学乙:我认为这篇课文渲染的感情体现出了“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体现出一种“奇情”。

同学丙:我觉得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呈现出了“奇”。例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显出了“奇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显得节奏轻快,感情跳跃。

同学丁:我想补充刚才说的“奇寒”,“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此句描写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也不飘动的情状,突出了天气的寒冷。

分析:教师通过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交流实践机会。在这些分组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会了“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了“合作”,从而逐步形成文明和谐地与人交流的能力。

你争我辩,生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从而促使学生就一个话题展开议论。通过激烈争辩,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生生互动。这些辩论互动工作,有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过程:我们通过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明确了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在这首诗中,请大家就“雪”的意象展开讨论,试分析岑参笔下的“雪”是象征何物?

同学甲:我认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是指恶劣的气候环境,渲染一种奇寒的氛围,烘托出友人送别的艰难困阻。

同学乙:我反对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岑参笔下的“雪”象征皎洁的友情,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表现作者与友人之间亲密的情谊。

同学丙:我支持反方的看法,比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雪景,雪的奇寒和奇情都跃然纸上,个人倾向雪象征奇情。正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与友人的高洁志向和远大理想都溢于言表。

同学丁:我也支持反方的看法,在表现内容上,我更主张雪中送炭的象征。作者通过雪来表达真挚的感情,这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令人拍案叫绝。

分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互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口语交际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扣紧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通过以上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我们发掘出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作用,学生能够在课堂口语交际中快速实现思维的扩散,语言的整合、编码和运用。具体来说,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智力因素

1.提高注意力,培养记忆力。口语交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听说的能力,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能理解对方所说的话。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通过锻炼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的迁移,可以提高注意力,培养记忆力。

2.锻炼联想和想象力。口语交际对于学生而言,是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听是由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说是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两者可以实现符号和形象的联结和转化,从而完成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分析。

3.强化思维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听话不仅要理解对方的表层语义,更重要的是能明白话语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说话要得体,思想要有逻辑性,语言要准确,这些都是思维品质的表现。学生通过对语言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可以提高自己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非智力因素

1.树立自信,明确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具有强化作用,能塑造出主观鲜明的自我形象。

2.培养情绪和情感。口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而情境主要是通过师生的情感互动营造的。情绪与情感作为师生从事口语交际活动时产生的体验和反应,它包括心境、激情、道德感、美感等因素,学生在教学情境的调动下,能够产生交流共鸣,进而推动口语交际教学的和谐发展。

观望时下,现代教育引入了“MS-EEPO有效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所谓“MS-EEPO有效教育”是旨在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有效教育的一种思想、理论和操作体系的总称。这种庞大的教育体系,涵盖了新的教学方式所组成的理论范畴、技术方式所组成的操作范畴以及方法范畴。其共有十种基本形态: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备课方式、管理方式、考试方式、诊断方式、技术方式、认证方式、控制方式。有效教育是新三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方式是备课、上课、观摩、听课、评课,通过看中学、做中学、活动中学、团队合作、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等方法手段实现教师的培训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具体来说,“MS-EEPO有效教育”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促进团队合作交流。在有效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不是大班,也不是小班,而是单元组形态。单元组是机动灵活的、是经常变化着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主要表现在团队上。团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组织形态,团队里没有差生,只有角色与分工的不同。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交流中,可以优化口语交际教学训练,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有助于学生实现主动积极、自主能动、主体观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效益。(2)迅速推动实践运作。学生的年龄以青少年为主,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在活动中学、在动静转换中学、在图文结构中学、在情景故事中学、在做中学。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就在其中,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将听、看、讲、想、做、动、静7个要素依据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进行不同要素的组合、排列,实现快速促进学生的口语实践、交流合作。(3)有效呈现学习效果。有效教育的表达呈现有肢体表达、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神态表达、图文结构表达和情境故事表达。口语交际教学能够在可视状态下使用有特定含义的肢体语言或非可视形态下的声音传递,其教学调控比较便捷、有效。通过针对学生的交互训练,突出教学相长的功效,集中呈现学习的效果。

根据“MS-EEPO有效教育”的变革理念,我们可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践运用,以下是有效教育的课堂案例。

【案例】《将进酒》一课导入有效教育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通过以上有效教育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在课堂实施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化和巩固。有效教育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和策略,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在呈现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更为显著。

这就是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及探索。正如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应强调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性,强调口语交际的实践性,强调从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加要不断地加强探究和运用,最终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发展和创新突破。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阎利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第5篇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度虑)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12.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1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1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15.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1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1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第6篇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

6、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唐 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讲解古诗不能像讲解古文那样逐字逐句分析,而要抓住关键,用心咀嚼,以点带面,总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1.抓住诗眼巧引导

诗眼,也就是诗歌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或语句,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老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2.抓住妙语悟诗情

诗歌中的妙语包括诗句中精美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字以及诗中的名句。有些诗歌没有诗眼,此时就应抓住诗中的妙语,对这些妙语仔细品味,一样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花溅泪”“鸟惊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鸟性”“空人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啼”“愁心”等。这些词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二、旁征博引,巧妙开拓

就诗论诗,往往还不够。这时就需要旁征博引,推及其他。

1.联类比照,以诗教诗

联类比照就是把相同类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辅助此来讲,达到以诗教诗的目的。如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以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联系起来讲。三首诗的基调都是思念伤别,但因人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个“意”把千言万语都包容在内,用一个“同”寓意一切尽在不言中,深切地表达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诗人用想象的笔调浪漫地表达出了思友之情;岑参是把送别的情融在写边地之景中。这样讲,不仅使学生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更透彻,而且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2.渗透生活,定向延伸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名句内涵丰富,含义深邃,是作者彼时彼地对实际生活感悟的概括,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迪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定向延伸,将现实生活的信息注入名句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探究这些句子,从而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名句,达到古为今用、拓宽视野的目的。

第8篇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译文:不要担心前方的路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6期

第10篇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以《〈诗经〉两首》的教学为例。这两首意蕴丰富的诗歌,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受起来有一段心理距离,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赏析呢?笔者在课堂上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这样引入:“同学们,当你将与朋友分离时,脑海中是否会悄然忆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场景?当你看到电视中兵戈相接,尸横遍野的画面时,心中是否涌起‘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今天,就让《〈诗经〉两首》再次进入我们渴求美的心灵。”这两组情境都曾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他们的心里储存着曾经的一丝感受,以此引入对《〈诗经〉两首》的品读,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就显得比较自然。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为降低学生解读古诗文的难度,笔者在施教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笔者以“诗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陷入”诗人创造的“奇”境之中,深入诗歌,赏析八月飘雪奇、梨花比喻奇、白雪入户奇、生活苦寒奇、沙塞夸张奇、乐器饯宴奇、战旗冻结奇、路转峰回奇等妙境。接着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猜想此时岑参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奇”境之中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大胆发表见解。学生回答“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为其山路绵延无尽而发愁”“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啊”……学生在对“奇”字的感受之中完全投入在悠悠不尽的意境中,充满奇情妙思。

三、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既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笔者先布置任务:体会作品虽用物象构成,但形式和内容都令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意境,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利用电脑显示诗中的景物图片,并播放二胡乐曲《望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体验过的郊外景色。接着让学生自学:学生身处忧伤的音乐中联系离家军训想家的心情,感受曲中的物象,笔者强调此时是游子身处其境。然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作者面对此景的情境和内心的活动等。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愁绪中,完成学生景与情的交融。课后,学生写下对此小调想象的情景和感受。这样教学的效果当然会比“满堂灌”要理想。

四、联想想象,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教师就善于设计有利于学生“顿悟”的情境与过程,引导他们在赏析中主动联想想象,将诗中的“形象”化为心中的“意象”,正确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深入拓展探究文本,促使学生完成思维的质的飞跃。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笔者问:“由‘千树万树梨花开’‘风掣红旗冻不翻’你们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春》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把树枝都压得弯下了腰,就像大雪压在树枝上的景象。”“‘风掣红旗冻不翻’是‘万白之中一点红’,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笔者说:“看来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看雪景很投入,联想很美,描绘很棒。其实‘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差不多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堪称奇绝,是咏雪之千古名句。‘冻不翻’大家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寒冷,南方人闻所未闻!所谓东北人冬天出门尿尿要带一根棍子,是夸张吗?其实是衬托出天气的寒冷。‘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

五、比较鉴别,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第11篇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第12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袭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瑟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下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上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翻席古卷,青铜饕餮,盘龙腾凤,饮一杯浊酒,波澜万顷,感慨万千。送一位故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窗外,八月北风惹来漫天鹅黄,惹冻一池春水,北国一夜银装素裹,枝头也绽出梨花,细看,似花非花,似雪又非雪。

素胚雕琢的玉壶,背釉色渲染,,玉般通透,斟一杯酒,敬与友人,一饮而尽,痛快!

帘外北风挟细雪,湿了三丈帘幕,斜风更兼细雨,湿了窗外件件铁衣,将士持弓举号,凝目远方,十年军戒生活,驰骋沙场,纵横北疆,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唯有那份亲情在心底私藏,寂寞想家时,就用它来驱走身上的寒冷,融化脚下的坚冰,在心底暗暗承诺,打完这场仗,就马上回家。是的,马上回家……

耳边传来乐声,似已被那大雪染白,锈哑回肠,是瑟琶?是胡琴?是羌笛?还是将士的怨声呢?或是或不是,让人说不清。或许,那便是乐声给人的触感,丝润都让人把握不住,回味却让人猜它不透

算来应是日暮,竟忘了此番相会的目的。大雪纷纷扬扬,辕门积雪,白皑皑的一片,红旗冻卷旗杆上,风挚亦不动。送君出轮台,无言相顾望。风雪声声无止意,走马步步深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