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姐姐原型

我的姐姐原型

时间:2023-05-30 10:3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姐姐原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零碎玻璃》后记

冷寒依与她的朋友们的故事戛然而止。一串省略号之后的故事,引人深思。现在,我们暂且不去深究。但是它并不代表终止,而是延绵无尽头。

在键盘上敲击下《零碎玻璃》的最后一个字中的最后一个音节,窗外的风忽然止了,雨也停了。打开窗户,一丝凉意涌进来,雨后的空气,很清新、干净,就像我深爱的玻璃一样。

很多人问我,冷寒依是你自己么?所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么?她身边的那些人也是你的朋友吗?

哦,好多的疑问,那么我现在一一解答。

冷寒依,她在我的心目中是近乎完美的,但不是我。我承认,在她的身上也隐隐藏着我的影子:

潜伏在我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叛逆,我一样的冲动、骄傲,甚至张扬。有一些小霸道,小嚣张,有时倔脾气上来,谁也挡不住。  她身上也有许多我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面对人情世故的坦然、冷静,对朋友,亲人甚至仇人的包容。她的宁静淡泊,她的坚持不懈,都是我所追求的。

可以这么说,冷寒依不是我,但又像是我。

舒忆的生活原型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她陪伴我走过了将近十年的寒暑。在《零碎玻璃》中,舒忆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纯洁的女孩子,喜欢和冷镜坤吵架,会对着冷寒依和沐碎凝撒娇,她简直就是一个“孩子王”,是他们的“开心果”。现实中的舒忆——许思晴,她也是一位像孩子一样的女孩儿,她近十年来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欢乐,还有感动。

沐碎凝的原型是我小学的另一个好朋友——万国艳。写《零碎玻璃》的想法也起源于她,名字也是她定。这样算来,她也是半个功臣吧。我至今还记得我们那时许下的约定:为彼此各写一本书。但是现在我写《零碎玻璃》的原因已经远远不止于这个约定了。

她真的是一个可气、可恨又可爱的一个人。我与她的友谊在毕业前夕断裂,在进入初中的开学初愈合。是她让我学会了忍让与宽容,是她教我的这些挽救了我们的友谊。

冷镜坤,一个不太起眼的人物。总是喜欢和舒忆凑在一起,很多都说他“没出息”。呵呵,这点我可不承认。因为他的原型是我的弟弟——那个比我小十岁的“淘气包”。我可不能容忍别人说我的弟弟没出息。

浅夕痕是我完全虚构的人物。我把很多对我弟弟未来的幻想都放在了他的身上: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古道热肠,智勇双全。我真的感觉,我把他想得太美好了。

李菲是半个金思倩+半个何佳莉,梅姐是艳姐姐,惹诩是王璐,她们都是我人生之路的伴侣,记忆中的财富。她们想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而小说中所讲述的那些故事,也不完全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经过了艺术加工。

初写小说,笔触难免有些青涩和稚嫩。这也是很多人对我产生了质疑:你才上初中,就写高中生的生活,不会太幼稚了么?

我觉得未必。我认为,透过一个初中生的视角来观察中学生的生活,或许那才是最纯净的高中生活。

——他们可以是一群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青年。他们的生活可以索然无味,可以妙趣横生,关键在于如何欣赏,品味了。

第2篇

总想将脑海中关于蛇的那些斑驳浅影用简单的文字敲击出来一样,勾绘一幅画,奏响一支曲,流泻一抹彩,留下蛇的文。就在前两天的课上,不禁意间与学生说起了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提及《白蛇传》,善良美丽、贤淑慈悲的白蛇,情深仗义、敢爱敢恨的青蛇片刻之间优柔地在我眼前打开,迷蒙的西湖断桥堤畔,那一袭素白,一柄油伞,美丽的邂逅,几世的情缘。蛇的记忆大幕就在细雨呢喃的深秋徐徐拉开。

这次一定要写,于是几天来纠结于心,发酵,蒸腾,而且是越发的强烈!

遗憾的是,上网百度后,有关蛇的文章不多,赞美之文就更不用说了。相反的是,所有关于蛇的典故,关于蛇的知识,关于蛇的传说,都充斥着贬义。说到蛇,大家都觉怕怕,恶心,我也怕,但不能因为主观的怕,就把所有的罪过归于蛇啊。在西方人的眼里,蛇是往往是毒辣、阴险、凶恶、狡诈、谎言、欺骗的化身,从伊甸园的引诱夏娃偷吃智慧果的蛇到《狂蟒之灾》《巨蟒》等一系列美国大片中的蛇,都让人毛骨悚然,噩梦连连。在我们东方,由于我们性本善良,对于蛇的敬畏崇拜,我们以蛇为原型尊崇出了神圣的龙,虽然有像半人半蛇的始祖伏羲、女娲,像白蛇青蛇这般的美丽,但更多的还是鲁迅笔下的美女蛇那样的丑陋。就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当中亦可见一斑,用上“蛇”字的成语,几乎没有好话。我感到惊讶。

因为深印在我的记忆里,是对蛇的敬畏。

永远都不曾忘记,那个暮色四合的黄昏,妈妈点起香,烧起黄裱纸,神情肃穆紧张,嘴里反复地念着:蛇啊蛇,你有你的路,我们全家可没有做什么孽。我给你点香烧纸,磕头请佛了,走吧,走吧。就这样,有关蛇的第一次活生生的记忆就在妈妈的念叨中生根了。

记得那是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吧,我们正在玩什么似的,忽然妈妈脸色蜡白的从厨房蹑手蹑脚的走出来,轻轻悄悄地抱起妹妹,然后告诉姐姐和我,厨房门外有一条蛇,大得很。我好奇,跳起来,找了截木棍,姐姐捡了根竹枝,要去打蛇。妈妈连连压低声音:别发出声,大得很,大得很。于是在妈妈的带领下踮着脚轻轻的走进厨房,靠近那扇用一大捆柴木当门的侧门,一看,真的很大,以前从没遇过,大约有扁担那么粗,比扁担还长一些的浑身透着黑的一条,高抬着头,时不时吐着分叉猩红的舌,我看着它,它也盯着我,一动也不动,哪怕微微扭一扭都没有。姐姐害怕了,尖叫着,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腿,妹妹反而笑着喊:蛇,蛇。妈妈捂住她的小嘴。我也害怕了,记得当时把木棍抓地更紧了,不由得往后退,因为没有门,能阻挡的仅仅是那捆柴木,我怕蛇“倏地”翻爬过柴木,爬进厨房,咬我。但我又分明的记得它看我的眼睛,诱惑着我去看它,我又靠近柴木看它,蛇,还是那样。于是,妈妈不敢离开,姐姐和我也没离开,其间妹妹睡着了,妈妈把妹妹放到摇篮里去,走动了一下,妈妈、姐姐和我就像三截木杆一样插在里面,也像曾经帮妈妈贴在门上的门神一样,守在那里,动也不动。眼睛直直的盯着蛇,注意它的一举一动,然而外面的蛇竟然也挪也没挪一毫,还是那样高抬着头,时不时吐着分叉猩红的舌,我看着它,它也盯着我。就这样僵持着,一直到夕阳的余辉从蛇身后的那片竹木相生的林子中隐匿消失,暮色迷蒙的林子阴森可怖的时候,妈妈有点站不住了,双手合十,对着蛇说:你走吧,你走吧。我看到了妈妈满脸的焦灼。还是僵持着,僵持着,如果僵持到晚上的话,可想而知,所以妈妈急了,打又不敢打,喊又不敢喊,喊了也没用,因为独门单屋,父亲在很远的铁路上上班,没了法子,就像所有的人一样,最后只剩下祈求了,于是妈妈匆匆的点香烧纸,磕头请佛。我和姐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点香拜三拜,也说:蛇啊蛇,你走你的路吧。说来也怪,等我们这般那样的折腾以后,再僵持了一小会,终于,终于,我们看到蛇折返它粗黑的身躯,并且很快就消失在林子里,隐没在黑暗中。后来听妈妈说,那晚没合过眼,就在那捆柴木旁,守着,守着。

第二天,妈妈说起前天在田里割麦子,捆麦子,然后用圆竹杆被削尖的竹杆头麦子捆,没想到把竹杆头时,血迹斑斑。于是,妈妈解开麦子捆,看见一条小花蛇,蛇腹处断为两截。妈妈把蛇尸挑出来,在田埂边上挖了个小坑,埋了小花蛇,而且按迷信的说法,在蛇尸的三寸处压了几块白石头,这样呢,蛇就不会再出身投胎,就不能来找麻烦。可见妈妈害怕了,所以压了白石头,还说她对着蛇冢说:实在对不起啊,我不是故意的。呵呵呵,妈妈,提起前天的事,是找到昨晚黑蛇来门上僵持那么久的前因后果了,阿弥陀佛,还好,虔诚的点香烧纸,磕头请佛,了却一段孽缘。说得很玄乎,但从此我对蛇很是敬畏。

后来,又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发洪水,有一条怀孕的蛇在水中挣扎着,拼命地想游上岸,一个商贩看到了就卸下扁担,用扁担当桥,让蛇顺着扁担安全地爬上岸。几年以后,商贩的老婆在家打死了一条蛇,并且就随手将蛇尸抛在野外,这下麻烦了。据我们老家的老人说进入家里的蛇是不能打死的,否则会带来祸害。当商贩的老婆在床分娩的时候,在她的床顶有条蛇就等着她生,下来咬死出生的小孩。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来了另外一条蛇,阻止那条要害人的蛇,那蛇不听,它阻止不了,就咬死了它,从而挽救了商贩的小孩。哈哈,又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但却,对于我,又增加了对蛇的敬畏。

敬畏得有时竟会出现在我的梦里,在我的记忆里,以前经常梦中有蛇,佛洛伊德说,梦到蛇与人的有关,我的回答是:瞎扯!但我的确每每被梦中的蛇或是追得无路可逃,无处可藏,或是紧紧地缠着,用那绿森森阴惨惨恶狠狠的眼睛盯着。我想那是童年的记忆太深刻了。人一辈子,最不会忘记的就是童年的记忆。

第3篇

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的最新时尚会上,俊美的男模特端上了一个精致的新年礼物――水晶鞋。你该问了,我的水晶鞋在哪里?“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大小丝毫不差――这就是选择水晶鞋的标准。好像又是一句废话,真是吗?小时候我们在童话书里看到,灰姑娘的第一个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不惜挥刀割掉了自己的大脚趾,第二个姐姐也活生生地切掉了脚后跟,通往王宫的大道一路鲜血淋漓,最后还是穿帮了。何苦呢?问题不是出在她们不够资格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她们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水晶鞋。

《流星花园》里那位几乎完美的藤堂静对杉菜说:“每个女人都应该有双好鞋,一双好鞋可以带你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欲望都市》中的凯莉说得更深刻:“爱情逝去了,但鞋永远都在。”好鞋的魔力是自下而上的。

在时尚界,有一款被誉为“可以穿50年的鞋”,从1957年至今,穿着它,可保证你永远不会落伍。当此大名的正是CHANEL那款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双色鞋。Coco Chanel女士曾说:“只要4双鞋,我就可以环游世界。”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网球、高尔夫等诸多运动都在草地上进行,而黑色的鞋头正是防脏污的不二法门。Chanel女士由此得到灵感,设计出黑色鞋尖、米色鞋身、鞋侧有松紧带的经典款双色鞋。它可以在视觉上起到收缩脚尖、拉长腿形的效果,内侧的松紧设计不但更服贴脚型,也能顺应动作和承受压力。

在此基础上,Chanel女士延伸出万能的4款双色鞋:米/黑双色鞋适用于白天的各式场合;米/深蓝双色鞋适用于夏季的白天;米/深咖啡双色鞋适用于白天的运动休闲搭配;米,金双色鞋适用于搭配晚宴服。

穿双色鞋的明星粉丝甚众,拥有近万双鞋的“茜茜公主”罗密・施耐德(RomySehneiderl也是其一。那幅摄于1964年的照片上,一排女模特清一色跷着长腿,人人足蹬双色鞋,气场之强大,令你过目难忘。

还有一款以鲜红的鞋底而闻名的鞋。1992年的某个下午,著名制鞋大师克里斯提・鲁布托(Christian Loaboutin)盯着女助理脚趾上的红指甲油发呆,突然灵感进发,将最不受待见的鞋底涂上正红色,于是夺人魂魄的红鞋底诞生了!Louboutin说:“红鞋底就像是给鞋子涂上的口红,让人不自觉地想去亲吻。”

很快,这抹红色红遍了全球,细长的高跟、红色的鞋底成为Christian Louhoutin高跟鞋的标签。红鞋底仿佛是一道幸福的魔咒,自诞生17年以来,莎拉・杰西卡・帕克、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等一票明星都踏着它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尽管售价不菲,它的顾客依然络绎不绝。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甚至为他一岁半的女儿定制了一双,价格高达3000美元,红鞋底的魅力可见一斑。

看到这儿,喜欢平底鞋的你是不是有点失望?没关系,还有豆豆鞋没隆重登场呢。奢适主义生活态度的Tod’s豆豆鞋是达观派的经典藏品之一。创立该品牌的Diego先生最初想设计一款极为轻软、有防滑作用、可当“开车鞋”的便鞋,它的原型是Moccasin便鞋,却因鞋底133颗突起的胶质豆豆而有了“豆豆鞋”之称。其中7颗最常见,还被品牌昵称为“跟着脚步的7颗幸运豆豆。”穿上它就像是走在水床上,完全没有压力,要是和高跟鞋交替着穿,那真是完美了。

以上不过是千千万万水晶鞋中的极小一部分。别再上演“削足适履”的悲剧了,新年之际,为了来年走得更顺,灰姑娘和公主们,都去找一双属于你的水晶鞋吧!

第4篇

在观看过程中,我好几次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石娃不怕困难、孝敬长辈、自尊自一爱一、自强的一精一神值得我学一习一。我们在条件这么好的环境中更要加倍努力,做一个坚强、友一爱一、拼搏、奋发向上的人。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请您阅读。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1当我第一次听到电影题目为《背起爸爸上学》时,我的内心震撼了!这将是一部感人电影呀!一个弱小的孩子怎能背起沉重的父亲上学呢?

电影开了,在大家的吵闹声中,我看到了本次电影的主人翁______一个快上小学的小男孩石娃!只见他与姐姐坐在桌子边,等待着命运的裁决。最终,上学的机会还是给了石娃。他姐姐无怨地干活了。当看到这里时我为姐姐叹息,也对石娃产生了成见:石娃因为一位女同学淹死了,从此不敢过河上学,他的爸爸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后,背起他上学了!在父亲的劳累,姐姐冒雨送饭,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他的了奥林匹克化学一等奖。一家人都沉醉在在欢声笑语中。但此时的姐姐已远嫁他人。父亲不久也生病了。此时的石娃已收到了大学通知书,经过考虑,他决定背起爸爸去上学!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场面呀!在场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落泪了!

人们常说父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爱的内涵却是一样的。其实儿子对父亲的那份真爱不也一样吗?一样为了自己父亲的安危,父亲的生活所体现出来。正如文中的石娃一样,因为父亲的中风竟想不上大学了,这不正是石娃爱父亲,为父亲生活与安危所着想的体现吗?其实我认为,想表现出自己对父亲的那份爱,不一定要像石娃一样背起爸爸上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休息时,在父亲工作时,倒一杯茶,说几句话,陪父亲谈一谈学习......都是对父亲真爱的体现。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父亲节,这不正是对父亲真爱体现的日子?也许是我长大了,我认识了父亲的深沉与伟大。因此,今年的父亲节,我决定让爸爸快乐,这将是我们感谢父亲的时刻了!

真爱不在于大或小,不在于背爸爸上学与沏一杯茶,在于的是那一份心,那一份感恩的心,那一份为父亲一切所着想的心!

六月十五日就是父亲节了,我们不需像石娃一样惊天动地地来爱父亲,对父亲说句节日快乐已是父亲最大的欣慰了!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2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有敢于与困难斗争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决不能半途而废。

《背起爸爸上学》是一部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影片。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困山区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石娃,真名叫李勇,于1980年四月出生于甘肃省宁县瓦斜乡永吉村。当时,李勇的父亲已52岁,母亲47岁,老觉得无疑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但对这个农村家庭来说,究竟是喜是忧?谁也说不清。

果真,天有不测风云,石娃的母亲得病不幸去世了,石娃的爸爸石大再也付不起姐弟俩的学费,窘境下就用一把旋转勺子决定姐弟俩的命运。

石娃的姐姐——一个十四五的花样少女。可是现实把不应该加在她身上的担子压在了她柔弱的肩上,她充当了家庭主妇任劳任怨,充当母亲包容慈爱充满心间。作为儿女孝敬父亲,作为姐姐,爱护关心弟弟,影片中的姐姐是让人尊敬的女性。她的牺牲与奉献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可我们呢?我们读书的机会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所以我们当中一部分人“珍惜”这种感觉是从来没有的,更谈不上在这“机会”上奋斗。我们生活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中,父母能满足我们的衣、食、住、行的要求。我们不必为生活而忧愁,这就让我们有些人失去了“珍惜”,失去了奋斗的意志,失去了成功必备的耕耘与奉献,所以他们获得没心没肺。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连这些动物都知道感恩,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感恩并不是大道理,也不是什么大伟业,感恩是发自内心的。爱,理解,沟通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凝聚而成的。

心怀一颗感恩的心,便不会感觉到没有爱,没有理解,没有沟通,要学会生活,就要先学会感恩。感恩使生活更灿烂多彩。从今天起,从现在起学会感恩吧!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3今天老师推荐了一部电影《背起爸爸上学》。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石娃,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孩子石娃自小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转眼间,石娃七岁,姐姐十二岁,石娃该上小学,而成绩优异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贫,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父亲便用一把铜勺决定了弟弟石娃上去学,姐姐则不得不中途辍学。一日,石娃上学路过马莲河,河水因暴雨涨起,父亲将他背过了河,告诉他一定要好好读书。石娃上初中后,姐姐为给家中节省开支,不得不早早出嫁,并从男方出的的彩礼钱中挤出一些钱来供弟弟上学。

石娃刻苦读书,在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考取省城师范学校。但此时,父亲却在干活时不幸摔伤,导致瘫痪在床。重病缠身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去省里安心求学,不想成为孩子的拖累而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石娃为了既照顾好父亲,又不耽误学业,决定背起爸爸上学。清晨,当其他人还在睡梦中,石娃背起父亲,带着简单的行李,走上了去省城读书的路。

有一次下雨,他只能自己走过河水才能去学校,他突然看见一个小姑娘在走的时候被淹没了,他似乎很害怕,自己逃了三天课,回家的时候,逃课这件事被石娃的爸爸知道了的时候教训他了一顿,石娃才知道了学习的重要。在石娃上了中学的时候,不管比什么样的赛,考什么样的事都经常得第一。

石娃考上了大学,但是,为了中风了的爸爸只好不去了,石娃的爸爸每天都唠叨着,所以只好背着爸爸去上学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非常感动,因为石娃为了他爸爸居然可以跳井救他爸爸,还每时每刻都要看一看爸爸怎么样了,每时每刻都关心他爸爸,他爸爸使劲砸他他不在乎,他只在乎爸爸的健康、病。当他跳井救他爸爸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关心父亲的那种心态,他是想回报当年父亲千辛万苦为自己挣学费、对自己的关心。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应该学习石娃的这种爱父之心,想报答父亲的那个精神!石娃真是个好孩子,为了父亲可以跳到井里救他,我们要学习石娃这种孝顺的精神。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4无论走到何方,爸爸的背总是我温馨的港湾。趴在那背上我会不再害怕任何的暴风骤雨,爸爸的背可以为我驱走阴霾,可以让我不再害怕!可这一切都只是小时候的话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那佝偻的背,开始讨厌那背上的汗渍味,开始远离那背……

可是那一天,那一场电影,却让我无法忘怀,也从此让我与父亲的背紧紧相连……

《背起爸爸上学》中的那个石娃,因为抓签得到了上学的机会,而在他家与学校之间相隔着一条河。那河或许让我们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见了会感到害怕,但在那偏远的小山村,那个家境贫寒的石娃,为了获得知识,只能每天渡过这条河去上学。而那一天,天下着暴雨,河流也自然变得更加的湍急了,当石娃和一个撑着花伞的小女孩一起去上学,亲眼看着自己的好朋友被河水冲走,亲眼看着自己的朋友离开这个世界,也许那幼小的心灵从此畏惧了那条河……石娃从此逃课,从此不再渡那条河。可是当父亲知道后,背着石娃再渡过那条河,我看到了石娃眼中的泪水,我也看到了,从那以后,石娃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而父亲的背却更加佝偻了!

后来,当石娃获得一等奖时,石娃父亲的背却又如以前那么挺拔,他为自己孩子的成功而骄傲。也许当他知道,孩子长大了,他的背上就可以减轻些许负担,也就自然挺拔了!石娃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提到了父亲们也提到了自己是如何获得上学的机会的。他说是父亲的背托起了自己的梦,是父亲的背为他驱走了天空的阴暗!所以后来当石娃考上大学后,他在父亲和大学之间难以抉择。因为他的优秀,所以他身边还有许多人想要帮助他,但他拒绝了……父亲为了不拖累他,晚上跳井,但石娃却将父亲救了起来,并决定了:背着爸爸去上学!

也许,背着爸爸去上学,他的背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以前,是他趴在爸爸的背上,现在趴在他背上的却是爸爸。无论怎样,爸爸的背上却总有他的重量,深深的埋在父亲背上的是他小时候留在父亲背上的欢声笑语!

看完电影,来世对我们说:“你们也身为子女,你们有像石娃那样的孝心吗?”

是的,我们不需要像石娃那样背着爸爸去上学,但我们也没有石娃那样的孝心,不是吗?

回到家里,我的父亲正忙着为我家盖新房子,那背上有灰尘,有泥土,有汗渍,有岁月在父亲背上留下的痕迹……曾经我也在父亲的背上嬉戏过,曾经我也为父亲的背而骄傲过,曾经我也把父亲的背当作我最宝贵的财富。而现在,我却好久没有再去称赞那背了……

回想起小时候,我总是说,父亲的背上有我的彩虹,趴在爸爸的背上,无论何时,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彩虹!而现在,父亲的背上依旧有属于我的彩虹,只是我已不再去关心那些了……

爸爸,这个对我至关重要的称呼,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那属于我的彩虹,我也再次拥有……只是我也长大了,我相信我的背上也一定有了爸爸的彩虹!

石娃是我的榜样,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总会记住:爸爸的背上有我的彩虹,爸爸背上的彩虹有我的童年,有我的欢声笑语,有我所忘记的一切美好回忆……我的背上也一定有了爸爸的彩虹,我背上的彩虹有爸爸的希望,有爸爸的骄傲,有爸爸含辛茹苦养育我的汗水……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5亲情,永恒的主题,因为很真。看到这影片的名字,就在想,这又将会是怎样伟大的一位父亲?怎么孝顺的一个儿子?

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住着一个名叫石娃的男孩,与父亲,姐姐相依为命。这就是影片的背景,被我们定义成苦难的,这似乎属于司空见惯的。母亲的早逝使他家无法同时共姐弟俩上学,于是,父亲用转勺子的方法来决定谁去上学,而另一个,只能被迫辍学。勺子承载着上学的希望转向了石娃,这个被命运垂青的人脸上却是复杂的表情:自己能够上学固然可喜,但这却是以牺牲姐姐上学机会作为代价的,自己又怎能做到心安理得,毫无抱歉之意。然而,姐姐释然一笑,对着石娃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啊。”然后转身,抬头,不让自己的眼泪落下,用做家务来麻痹自己。她不恨弟弟,她也不怪老天为什么不要机会给她,她知道家里不容易,知道弟弟作为家里的男孩子,理应让她上学,就算勺子转向她,她应该还是会把这机会给石娃吧。

要去上学的那天,姐姐目送他出门,那眼神,有一丝失落,但更多的是羡幕,是欣慰,是祝福。石娃有了自己的新鞋子,父亲送他出去,蹲下一身一子把他的鞋子脱一下来说:“石娃,鞋子等到学堂了再穿,等会要淌水,会脏的。”送到河边,小小的身躯要趟过近百米宽的河,父亲在河边看着他过去,还一边叮嘱着:“不要写错字啊,家里没钱给你买橡皮。”家里的窘迫可想而知。

电闪雷鸣总是预示着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一个风雨一交一加的日子,那条去学校必经之路的河流涨水,石娃和往常一样去上学,走到河边,同桌的女同学正站在那边不知所措,而他看了她一眼,便无所畏惧的把脚伸了下去,坚定地往前走。女同学看到石娃过去了,也不甘示弱地走了下去…石娃不时偷偷的瞄几眼,想必是在心里佩服她的勇敢吧。然而,再次转身,那熟悉的身影却消失了,那一霎那,那种恐惧时难以言喻的,在湍急的河面上看到了那同学的书包和雨伞,他真的吓到了,大叫了一声急忙往回跑,在一间破屋子里找了个角落躲起来。小女孩的葬礼他过去了,看到同学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木板上,他躲在一边偷偷的哭。没法想象,这幼小的心灵遭受了怎样的打击。几天不敢去上学,被爸爸发现而痛打了一顿。爸爸送他去,走到了河边,满脸的恐惧早已显露出来,迫于爸爸的压力,不得不踏进河里,然而,走了几步,终于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一陰一影哭了出来,爸爸似乎明白了,走进河里背起他。“河流有涨的时候,也有落的时候,但学,一天都不能落。”爸爸边走边告诫他。

父亲为了石娃的学费,拼命地工作,一次从拖拉机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脚,但他并没有告诉石娃姐弟俩,到姐姐给爸爸端洗脚水去时发现了,一个劲的说真的没事,已经去医院看过了。把赚到的12块钱一交一给她,说:“给石娃去吧,让他和老师说一声很抱歉又一交一迟了。”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吃着饭,听到了石娃和她姐的谈话:“要一交一30块钱,你让我拿12块钱去,怎么和老师说啊,每次都被老师点名催着一交一钱,面子上很过不去的。”爸爸听到了沉默了一会继续吃饭,石娃气冲冲的走进爸爸的房间拿了什么东西,叫都不叫一声就赌气地出去了。想必父亲当时是心如刀割吧。第二天,父亲便一拐一拐地出去找前几天来找过他的人……

石娃初中读的是住宿学校,那一天晚上姐姐冒着纷飞飘扬的雪花来看他,给他带来了热腾腾的包子,“要好好学一习一啊,咱石娃厉害,年年考第一,要考上大学啊。”姐叮嘱着。石娃马上说:“我觉得爸爸有点偏心,他应该也让你上学的,你上学的话成绩一定比我好。”姐姐制止了他继续说下去:“石娃,不要那样想,爸爸也挺不容易的,多留意一点啊,爸爸现在身一体不太好。”说了几句后,姐姐离开了。那个星期石娃和往常一样回家,路上看到下面的小路上吹吹打打有花轿在行进,他欢呼;起来,也算是对新人的祝福。一路姐姐,姐姐地叫着走进家门,门前贴着的“喜”字让他有点不好的预感,冲进屋子了,看到爸爸和大叔在屋里吃饭,大声嚷嚷:“姐姐呢,姐姐呢?”爸爸平淡地说了声:“嫁人了!是邻村的。”看着桌子上的一叠钱,石娃仿佛什么都明白了,说了声:“我恨你。”就要冲出去,大叔抓住他要打他,却被父亲制止了:“要打打你自己的娃,别打我的。”就任由石娃跑出房门,拼命地去追,撕心裂肺地叫喊,却还是找不到花轿的踪影了。

石娃的成绩十分的优异,高老师推荐他去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并把要一交一的钱给他,说是让他写借条,却在他走出门后就把借条用来插笔,然后扔进了垃圾桶。石娃真的挺幸运的,有这样一位老师默默地帮助他。石娃不负所托地拿了一等奖,在作演讲时爸爸就蹲在学校门口听着,等着他。他出来了,一眼就看到了蹲着的爸爸,他爸站起来了,满脸洋溢着喜悦与自豪。看到石娃的奖状时的激动,双手颤一抖着去接拿奖状,一切,让他很满意。一路上给同村的乡亲们看奖状,接受着同村羡慕的言语与目光,他知道,他的付出很值,很值。

石娃的目标是考师范类中专,因为读师范有每个月30块钱的补贴。他一直怀着这样的目标在前行。爸爸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一天早上,就看到爸爸好像不太好,但爸爸一直说没事,他只能听爸爸的话去上学了。也许是父子间的心灵感应吧,他总觉的爸爸会出事,于是,之后的自一习一课他再也坐不住了,和老师说了一下就急忙往家里冲。真的被预见了,他一到家,就看到村里人在抬他爸爸,是的,他爸爸中风了。中风之后的父亲生活更没法自理了,但还是倔强地想要自己动手。

石娃考上了,考上了师范,高老师亲自拿着录取通知书来给他报喜。那天晚上,村里人都吹吹打打来给他祝贺,本来他应该是最高兴的吧,可是,他想到县城与家有挺远的路,自己去读书了,爸爸怎么办?谁来照顾爸爸?他有去和姐姐说,姐姐说会把爸爸接过去,他总算放心了,然而和爸爸说起时却被爸爸一口回绝。是啊,女儿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他就是有这样的传统观念。父亲偷偷去找村长,想要申请五保户,而五保户的条件便是无儿无女。这事被石娃知道了,说什么都不同意,甚至把通知书扔进了垃圾箱,说是不去上学了,要留下来照顾爸爸。为了不拖累石娃,父亲竟然选择了想要跳井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不给石娃负担。石娃妥协了,他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答应去上学。但他也不允许父亲成为五保户。第二天,村长来了,说是村里人会把父亲养起来,让他安心读书去,还给他捐了些钱,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石娃告诉村长,他会把爸爸接到城里去,自己养,已经让高老师在城里租了一间房子,他会背着爸爸去上学……

石娃,是不幸的,家庭的贫困,母亲的早逝,让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更多的是幸运的,老天给了他上学的机会,更确切的说,是爸爸,是姐姐给了他这机会。这样不辞辛劳,默默付出的爸爸和姐姐,这样为学生着想,帮助他的高老师,还有热心的同村人…他自己的勤奋努力让他有所成就。

第5篇

对于南方作家福克纳的创作,芬克尔斯坦曾指出,“他(指福克纳)是第一个把主要文学才华用于精心制作这种神话的作家。他不是从历史上加以表现,而主要是通过旧南方的蓄奴显贵留下来的当今后代的心灵和思想加以表现。”[2]芬克尔斯坦指的是福氏对于旧南方的歪曲和夸张而提出了批评,上述这段话更多的是指福氏对南北方战争的态度。但具体的创作手段在神话原型方面的具体运用都谈及较少。这里,笔者以福氏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的具体细节描写,总括他在这个理论领域的涉猎。

意象、象征可以说是原型的主要结构因素。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这两种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得十分突出。凯蒂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福氏自己曾声称,《喧哗与骚动》是凯蒂的故事。在讲述她的故事的时候,整个康普生家族,乃至整个南方的衰落史也构列了出来。凯蒂对每个人都意味着“过去”。从班吉和昆丁所失去爱的具体化身的意义上说,凯蒂意味着“过去”。康普生夫妇不允许凯蒂回家,也不允许提及她的名字,她像死去一样,这样,她本人也变成了“过去”。杰生肆无忌惮地虐待凯蒂的女儿小昆丁,因为凯蒂对杰生而言,也意味着“过去”。她的“过去”亦即她形式上和审美上都是“业已不存在”。凯蒂之所以是“过去”,无论她肉体上和道德上都意味着“失落”――纯洁的失落,历史的失落和人格的失落――这也是作者所洞察到的问题的症结中心,亦即贞洁主题的艺术设计;所有这一切的中心就是因为凯蒂不是通过正常的道德方式而失贞的。福克纳的文学设计,或许还没有像凯蒂这么一个占全部比例如此之小的人物,而影响却如此重大的人物。

因为凯蒂失贞这件事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事件,作者费心地设计了两个复杂的意象来突出此事的重要:“脏裤子”和“忍冬香”,两者分别代表“堕落”和“性”。作者创作此书之前,自己就有了这种意象。例如,福克纳在弗吉尼亚大学被人问起《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的成因时,他回答说:“我是从描写这幅画开始的,那个小姑娘(指凯蒂)穿着她的泥裤子,爬上树看屋子里发生了什么事,但她的兄弟们则不敢这么做。”[3]这个故事,写进了小说的第一部分,凯蒂和几个小伙伴玩耍,凯蒂的衣服弄湿了,黑小孩威尔许说,“你把衣服弄湿了,回头妈要抽你了。”[4]凯蒂说,她要逃走,“而且永远也不回来。”[4]

“衣服弄湿”和“逃走”就是伏笔。这个伏笔随后展开;例如,昆丁想象凯蒂与他人的性关系发生在野沟里。这毫无疑问是肮脏的地方,弄湿衣服的地方。凯蒂失贞后,给昆丁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脏裤子”意象仍在继续:“沙滩上水没到她的腰腿间在那里拍动着水里还有一丝微光她的裙子已经一半浸透”。[4]这样,“脏裤子”的意象自凯蒂还是个小姑娘时出现,一直到她成年,失贞,这种典型反复出现的意象,即形成原型。

而且,作者还有意识地借助于凯蒂的痴呆弟弟继续发展这种意象。在儿时的游戏里,班吉提到凯蒂身上弄脏了,就哭起来;后来,长大以后,凯蒂屡次与男人幽会班吉碰上就大哭大闹,而在凯蒂结婚走时,班吉又是大哭大叫。……这一切,都在给读者一种暗示,暗示这个意象的内在含意。

“忍冬”香味的出现,暗示性。在小说中,借班吉之口说,凯蒂身上有忍冬香味。[4]因为班吉是个痴呆,他对凯蒂身上所带的这种味道,说不来具体的名字,但指的就是忍冬香。在班吉的意识里,这种香味就是凯蒂的一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个意象一再重复,于是“香味”就成了凯蒂贞洁的象征。

对班吉来说,唯一能把他拉回现实的,就是她对姐姐的信赖,因为他知道她爱他并保护他。所以,班吉对凯蒂的无意识回忆更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染力。下面的例子表明凯蒂的“贞洁”对班吉的影响:第一次,是凯蒂跟一男孩子查理,在后院接吻,恰被班吉碰上;第二次是凯蒂失贞的那天晚上,因受家人斥责,站在门口的时候;第三次是凯蒂将要出嫁,穿上她的婚服的时候,班吉都是吼叫不已,都是因为她身上“不再有树的香味”。在处理这些情节时,作者似乎在暗示读者,班吉不是一个痴呆儿,他思想上有一种既定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由此,悲剧更是被烘托到一定高度。

在昆丁的意识里,“忍冬香”和凯蒂的“贞洁”不像班吉的无意识那样,以一种含蓄的方法暗示出来,而是更直接明了地表达出来。例如,凯蒂失贞后,昆丁跟凯蒂在河边进行了一次痛心的交谈,昆丁这样回忆凯蒂:“特别是那忍冬的香味它进入了我的呼吸……我得使劲呼吸才能把空气勉强吸到肺里,周围都是浓的化不开的灰色的忍冬香味”。[4]

再如,在昆丁自杀的那一天,他的情绪达到了一种狂乱的程度,他回忆过去时,他是这样想象凯蒂与别人的性关系的:“那里弥漫着该死的忍冬香,为尽量不去想那秋季那雪杉那神秘的起伏那搅混在一起的呼吸吮吸着狂野的呼吸那一声‘是的 是的 是的’”。[4]

在设计服务于女主人公“贞洁”这一主题意象,以及这一主题意象对其兄弟昆丁、班吉乃至整个康普生家庭的影响的时候,福克纳精心设计了一个女性神话。女性神话是美国南方贵族从中世纪欧洲那里继承来的一个固定社会标准偶像,女性贞洁就是他们的偶像。以女性贞洁为社会道德中心的社会模式作为一种传统代代相传。当南方的体制价值观衰落的时候,这种“贞洁价值”就变成了旧世界维护者的唯一希望,昆丁就是这么一个人。

《喧哗与骚动》还与基督教和基督精神紧密相联。在表现这些联系的时候,“象征主义”这一手法被反复地运用。象征,就是用来回想、预示或表现某一事物,某一品性或某种思想的具体符号或物体。小说的许多象征来自《圣经》,这些象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写中具体体现或被暗示出来。N・弗莱说,“这种神话的和抽象的文学影响了小说的方方面面。用先兆的手法,或在其初给予一种预示的手法,以完成整个故事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手法以存在的形象化方式,暗示出一种必然发生的命运或暗藏的一种全能意志。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纯文学的设计”。[5]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有这么一个情节,凯蒂在大姆娣死的那天晚上爬上靠房子的一棵树,想知道屋子发生了什么,于是让黑小孩威尔许推他上树,看个究竟;而威尔许说,她这样会挨父亲的鞭子。[4]在这段里,读者应注意这样两句,“你爹关照过叫你别爬树的”,“以后挨鞭子的可是你呀”。

再如:“蛇从屋子底下爬了出来。杰生说他不怕蛇,凯蒂说他肯定怕,她倒是不怕,威尔许说,他们俩都怕,凯蒂就说都给我住嘴,他的口气很像父亲。”[4]当蛇,树和女孩子这些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使得我们想起神话中伊甸园的知识之树的故事。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个象征的原型也随之发展。正像夏娃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离开了伊甸园一样,凯蒂因“不服训教”,以及随后的失贞,也受到父母的惩罚而被迫离开家。凯蒂随后遇到的种种苦难也正是人类祖先从天真到经验的神话故事的翻版。而且,人类祖先的“原罪”祸及子孙,而凯蒂的“堕落”也影响到其女儿小昆丁。

另一个象征是水。水在基督教里是用来洗礼的圣物。洗礼是基督教的一种方式,用此来与上帝联系在一起;它本身就是使灵魂纯净的。凯蒂失贞的那天晚上,连她的傻子弟弟也意识到她的“罪恶”,把她推到洗澡间洗身。[4]

还有更多用水洗身的其他例子。昆丁最终是跳入查尔斯河自杀的,这似乎也在暗示,他最终被“圣洗”而得到上帝的拯救。

小说的结构也是奇特的,也与基督教紧密相联。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复活节周末的三天内。班吉三十三岁的生日也在那个周末。而基督是三十三岁受难、复活的。小说从开始到结尾恰是从圣诞节到复活节,象征基督生到死和复活。这样,班吉就是死去的基督的象征。基督复活那天和班吉的生日安排在一个时间,基督的睿智与班吉的形成鲜明对照。可悲的是,班吉最终也未被上帝拯救,而是被送到了杰克逊疯人院。

小说的第四部分发生在复活节。《圣经・稣路加福音》第24章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皮特,去耶稣墓地看望耶稣,但耶稣已经复活离去,只留下亚麻布;在《喧哗与骚动》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的一天,康普生家同样也是空空如也。小昆丁的房间只留下凌乱的衣服,小昆丁逃走了。耶稣临死,撇下遗教,“你们要彼此相爱”;而康普生家的成员之间都充满了仇恨。福克纳对当代社会基督精神的毁灭的悲痛感由此可见一斑了。

但小说的格调并不是全由死去的基督格调所左右。福氏在微弱的光线之中寻找了人类希望所在,这个希望寄托在黑奴迪尔西这个形象之中。迪尔西比她侍候的人更高贵,因为她最有能力在衰落的环境中,挺起腰板坚强生活。迪尔西的力量源于她基督的人道主义源泉:在复活节的早晨,杰生去追找他“丢失”的钱财;康普生夫人病卧在床上,身旁搁着没有打开的《圣经》;而迪尔西却带着女儿弗洛尼,外孙勒斯特和班吉去黑人教堂听布道。作者对教堂的描写,是“一点点升高”[4]。这又是一种象征的手法。迪尔西的精神游离在一个“万丈深渊之前”的“平坦的空地”更为高远的地方,她找到了基督精神庇护她的栖息地。在听牧师的布道中,“迪尔西脊背挺得笔直地坐着,……两颗泪珠顺着凹陷的脸颊往下流,在牺牲,克己和时光所造成的千百个反光的皱折进进出出。”[4]了解了迪尔西的人格,读者才可能对福氏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说的,人类之所以是不朽的,正是他们有忍耐、牺牲的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叶淑宽.神话――原型与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第6篇

银幕上,吴彦祖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主角配角、正派反派,或是亦正亦邪,他都愿意尝试。不轻易被定型的他,不但能让戏路更加宽广,也让观众对他一直保有一定的新鲜感,永远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除去演员身份之外,那生活中的吴彦祖究竟又是怎样的呢?性格:两面性。从小并不是这么乖

虽然吴彦祖在粉丝眼里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但他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年少时是个彻头彻尾的“坏男孩”,性格具有两面性。他说:“如果你碰到我17岁之前的朋友,他们就会说,我很顽皮,很坏。”

吴彦祖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经常在街上玩滑板,听的是朋克、重金属、饶舌等音乐,喜欢打架更甚于学习。由于吴父老来得子,姐姐们都比吴彦祖大上许多,男神自小在家中备受宠爱。对此吴彦祖亦毫不避讳:“我小时候很自私,很少想到别人的想法,经常因为学习的事情和家里人吵架。”

追求:学武术、学建筑、学当模特,真是蛮拼的

11岁时,吴彦祖爱上了中国功夫。那时候,一部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他看了不下三遍。从那时起,他便对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拜了一名老北京艺人为师,擅长枪和棍。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1995年时,吴彦祖专程飞到北京修习武术。随师傅到北京什刹海武校参加集训,获得了北京国际武术比赛长拳组第五名,太极拳组第六名。如今,拥有功夫底子,对他的演艺事业也大有帮助。毕竟,能文能武的小生演员并不多见。后来,他考上了美国俄勒冈大学,攻读建筑系。在那里,他成立了俄勒冈大学中国武术学会,并成为第一任教练。在这期间,吴彦祖还参加了电影制作班和经常光顾的当地的剧院,从中欣赏到黑泽明和卢・贝松的电影作品,而称他们为“有远见的人”。1997年吴彦祖前往香港,在他姐姐的建议下开始当模特。作为模特的吴彦祖出现在荧幕上的机会始于导演杨凡在大街上对他的海报惊鸿一瞥。之后,昊彦祖便作为男主角之一出演了《美少年之恋》,在大荧幕上留下了那个懵然回头的英俊警察形象。尽管初次出演电影,昊彦祖的举手投足间还带有青涩感,但是仅凭他穿着那身警察制服英挺帅气的模样,已经足以使无数人难以忘怀。

孝子:17岁学气功救病母

吴彦祖能成为“男神”,为他修心养性的原来是吴妈妈。吴彦祖曾多次在接受专访时谈起吴妈妈,他提及母亲作为一位心理学博士,对他影响很大。

吴彦祖17岁时,吴妈妈因为心脏病发进了医院,足足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康复。此时,吴彦祖才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我很后悔,我发现没有对她好,也没有对家庭负责,所以从那天开始,我就变成了一个乖孩子。好好读书,用心考大学。”当时为了照顾母亲,17岁的吴彦祖白天在学校认真读书,下课后则到医院陪伴床前,他甚至还去学习简单的气功疗法,以辅助母亲的治疗。

吴彦祖还提及,他曾为妈妈在上海的家自己当设计师,姐姐在西贡的房子的图纸也是他设计的。昊彦祖曾在《建党伟业》中饰演,他曾说:“是妈妈的偶像。”所以他在演戏时会经常向妈妈请教。2012年吴妈妈患肠癌,吴彦祖曾在美国陪伴吴妈妈五个星期。吴妈妈情况稳定后,吴彦祖再度投入工作。

突围:男神婚后变得“希望能照顾别人”

2010年4月6日,36岁的吴彦祖与女友在南非举行了婚礼,选择在南非举行的原因是女友在南非的一个小村庄有一间自己的小房子,两人相识之后,会常去这个与外界不相连的地方生活,这间房子就像一个世外桃源里的家,见证着两人长久的情感。谈恋爱谈了8年,结婚已满5年,如今的吴彦祖对爱情对家庭会有哪些感悟呢?婚前,昊彦祖一直把重心放在事业上,除了做演员、当导演、出唱片,他还投资开寿司店,其后更与林建岳合作成立经纪公司,与冯德伦合伙投资突围电影公司。但成为丈夫、爸爸后,昊彦祖发现自己“和年轻时候不太一样了”。他说:“年轻时我总是第一个想到自己,很少去考虑别人,而现在更希望能照顾到别人,比如爱人、家人、朋友,我会想,我能够做点什么让他们开心快乐。”吴彦祖如今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不一样”及照顾家人的孝心。

第7篇

关键词:裂帛;设计师品牌;推广;识别设计

中图分类号:J918;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12-03

一、裂帛品牌

1.品牌历史

裂帛创立于2006年11月,是国内最真实的创作力量之一,裂帛是姐妹俩在淘宝平台上创立的一个设计师品牌。当初,做平面设计的姐姐大风和妹妹小风只因为厌烦了平面设计的工作,才开始自己创业。2006年2月份,裂帛品牌正式诞生。大风小风两个设计师,一个裁缝,一台缝纫机。大风当模特,小风当摄影师,开始了“设计漂亮的衣服,卖给喜欢它们的人”这样的梦想。

2.消费群定位

裂帛的消费群定位是22~37岁的风格化个性女性,不想生活一成不变的人,勇于尝试与改变的人,激情的人。

3.产品风格

裂帛的风格即参照本心、无拘无束,被大众指认为自然风、民族风,却不以其为终点。用服饰延伸着人类文化中,人们对色彩、自然、情感共通的热爱与表达,分享内心生活的感动和喜悦。有着狂喜、神秘、流浪、异域的意态气场,被誉为离客户心灵最近的品牌。 裂帛最想表达的就是:强烈的生活。裂帛不是凭空而来,是对自身生活的提炼,持久的热爱,还有一种尝试与开始的勇气。裂帛,向内行走。向内,裂帛服饰是一切的开始,最终会成为内心层面的“精神的民族”。(如图一)

裂帛行走民族国际化的时尚路线,年轻人的流浪异域情节,民族神秘特征与时尚都市的个性融合,在冲撞的激情中,独奏裂帛的创造与美感。裂帛多用饱和色彩。宽松舒适款居多。面料多以天然织物为主,棉、麻、真丝等。

4.市场表现

裂帛在淘宝上有两个销售平台,一个是2006年开立的C2C平台(以下成为C店),一个是2009年开设的B2C平台(以下成为B店)。C店级别是2颗黄钻,至开店以来销售次达到100万次以上,好评率达到99. 71%。2012年5月份单月C店销售服装件数50000件以上,B店销售服装件数70000件以上。

二、设计管理――品牌的识别设计

1.品牌原型

产品作为品牌设计意念承载的核心载体,直接构成了企业的形象。无论企业的广告如何高妙,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最有效感知,还是在于产品的直接使用。其中具有企业特征的产品印象一旦持久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企业的产品的品牌形象。这是品牌的核心部分了。这里,“具备品牌特征的产品印象”就是品牌的产品识别,它首先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1]

品牌识别虽然是个非常复杂的内容体系,但总是以产品识别为核心。产品是品牌的核心问题,它一方面可以凭借产品的项目品牌体系形成企业品牌形象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产品层级体系的要求决定企业中相关组织与事务,并扩展到产品开发以外的部门。

所谓识别,就是要认识、区别。这就需要品牌在外在的表现上能提供至少一个完整的意象。于是,有了研究意象表达的形态语言学、形态语义学和形态语用学,这是构成完整的意象表达方式的三个分支体系。这是研究形、色、质识别的保障。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品牌的产品从来都不应该是单独存在的,因为品牌总是要在原有的规模上有限地保持、调整、完善、增加产品目录,以获得稳定的或持续增长的销售利润。因此,从产品的企业层中去研究设计的识别特征,就成了设计管理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品牌、项目、主题应该成为设计师们耳熟能详的话题。作为品牌形象来说,鲜明且持续的识别特征显然更符合企业的生存需要。

2.品牌文化

在新时期,产品意味着生产个性品味,个性文化成为产品设计的必然追求。产品成为品牌文化的核心载体。消费者认可的企业形象,是在产品形象上能代表消费品位的特征文化形象。相应的,这种可识别的产品形式文化亦是由产品独特的消费理念及其外在的视觉形象构成。

品牌文化的内核是产品的识别问题,根源是产品外在文化含量的极大丰富使其成为决定购买的最主要的因素,所有围绕产品展开的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强化、传达这一核心信息。因此对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研究,可以从产品的形式文化内容入手。

无论是在一个时期,还是在不同的历史过程中,品牌满足消费的产品都不是单一的。数目众多的产品因为理念的原因,在原型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因共同的识别特性而聚合在一起,在符合及其使用层面形成特有的原型集合;在理念层面,众多的产品概念因其共同的可识别特性在不同的层级形成了各种联系紧密的主题。

我们可以认为,时尚不过是原有文化积淀的加加减减和再次积累而已。品牌所要研究的,也正是在某一生活方面拥有相同文化品位的目标消费群的独特文化积淀的加加减减和再次积淀罢了。通常,我们称之为文脉。[2]

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义产品线,就需要灵活的小批量或柔性生产与之相适应。在既定的个性文化领域内就具有同一文化意象的产品线,在技术层面的限制就可以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内。

从个性文化圈的意象角度来定义产品线,对培养品牌忠实的顾客群和塑造其文化品牌形象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同种文化意象的产品族群表达,使得品牌和顾客在文化圈的研究与构建上真正走到了一起。

3.主题

在每一个产品中,原型和其他的符号手法共同塑造了产品的完整概念。因为原型的存在,品牌的产品概念之间当然地具备某种共同的可识别的文化意念。这些文化意念体现了企业对消费文化偏好的独到理解,并因为产品层级结构特性而呈现出意念群的策略性组合特征。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主题。产品的主题与概念是文化意念在企业的不同产品层级上的不同层面的表现。概念相对的是个体,而主题相对的是组群,通常体现为企业的产品项目。主题的存在,使得概念的管理变得容易起来。

对于多项目的品牌,多主题是非常自然的,尤其是当项目底下如果存在产品族群的分支,那么主题本身也就具备了层级结构的特性,显得越发地复杂起来。

当然,无论它如何复杂,我们同样可以在对其进行分层剖析时,用群的思路来对其进行归类。实际上,这种主题的层级结构的形成根源,正在于对文化消费偏好的逐层细分和对实现技术的价值工程研究。

对目标明确,战略清晰的企业来说,所有的主题反应都是根置于目标消费的文化偏好满足研究,体现为品牌全力倡导和营造的文化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文化的哲学。

三、裂帛品牌推广策略

1.裂帛的品牌识别

我们可以为设计领域中的所有要素冠以识别的头衔,如识别品牌或品牌识别。这是因为,识别是市场竞争的最基本的要求。使用识别、视觉识别是其中的一些方面。产品识别是所有识别的核心体现。识别设计是设计管理的最终追求。识别是设计的灵魂,品牌是识别的一种具体体现。[3]

网络设计师品牌销售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裂帛自创业之初就采用个性很强的民族元素并沿用至今,现在一提裂帛想到的就是民族,提到民族元素就会想到裂帛。这就是裂帛品牌的识别设计。

裂帛的品牌主张正像两姐妹不羁的个性。民族的、色彩冲撞的、不拘泥于规则的……设计师把城市里不盲目追随流行,向往逃离、向往边缘、向往回归的生活态度尽情地表达出来。这种超越服装商品之外的主张也是黏住大批粉丝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鲜明的品牌主张,让裂帛在网络上迅速窜红,每月的销售都在翻番。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月卖出去好几万件衣服。

网络店铺的兴起也给裂帛带来了机遇,裂帛的品牌文化个性鲜明,率真,非常适合现在的人群,时尚的风格,鲜明的个性,与众不同成为现在人们买服装的标准,裂帛作为自由、自我、不被常规束缚的代表,它适合当今青年率真自我的心理,网络作为年轻人的购物平台,为裂帛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

差异化是裂帛的座右铭。裂帛走的是差异化、细分市场的路线。其产品在设计上夸张、大胆、突出个性,这样尽管不能获得所有消费者的青睐,但却形成了一个忠实的客户群。(如图二)

独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识别,因为它与众不同。而识别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文脉,因为它使群体,因为它使群体文化的识别成为可能,而不是昙花一现。裂帛的一个理念是,服装不仅是一个装饰品,还要有内涵、文化。因此裂帛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为旗下的产品赋予了故事、文化等特征,来强化产品的内涵深度。这种差异化使裂帛的分众化道路越走越宽。

2.出现问题

其他服装企业的大量出现给裂帛带来了危机,包括民族服饰的大量兴起,一些品牌服装的网上营销,这些都影响着裂帛的销售状况。客户的稳定与流失成为当前裂帛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裂帛的成功不是唯一,同样很多的服装企业在这个网络平台取得了好多成就,当前的裂帛任重而道远。[4]

对于经营一段时间有一定固定消费群体,裂帛额开始了产品线的拓展,在其女装销售量很好的基础上,推出男装系列和家纺系列。

2011年,裂帛男装“非池中”上线,并在2012年实现盈利,虽然离女装尚有一段差距,但是这是裂帛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类扩张的成功的第一步。裂帛为什么能做男装?对于完成了供应链、商业化运作、组织架构等基础的裂帛,做男装更像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如图三)

不过,刚上的线男装品牌“非池中”并没有走民族风的风格,而是选择了更强调时尚和设计感的风格。在私底下,小风和大风的丈夫也喜欢速写,但是设计师品牌的价格是普通大众难以承受的。“设计师品牌普遍要比市场早3~4年的时间,中国的男人还没到穿非池中衣服的时间段。”小风说。

3.如何解决

(1)定位

①消费者定位

裂帛的市场定位是追求时尚又怀旧,具有异域流浪情结,不拘小节随性自然的年轻女性。而这样的群体恰恰又是整个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购买力较强,且对品牌的依赖性也很强,争取到这样的客户,只要品牌不断保持创新,就不会失去。

②品名定位

裂帛一名取自台湾女作家简祯的一片散文《四月裂帛》,创始人介绍因为喜爱简祯文字里的心性,所以起名叫裂帛,英文是Rip。字面意义是撕裂丝帛、撕裂礼服、撕裂规则,“撕裂那些委屈而难以割舍的情感,撕裂常规的苍白人生”。后来,“裂帛”品牌的意义又延伸为“向内行走”,即寻找个人内心更深层的东西,如同裂帛官网的品牌文化介绍文本中所说,“在凝视中放倒自己于大地”。 品牌名的小众化使裂帛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从而也使得品牌理念越加清晰。其中的文艺气质与当代女青年独立自主的意识相得益彰,自然具有高识别度。

③功效定位

舒适自然本真一直是裂帛宣传提倡的着装理念,模特展示出来的奔放的气质也令其潜在客户动心,这一定位为裂帛赢得了不少口碑。

④观念定位

裂帛的品牌理念是本真、释放、理想主义的表达,追求的是“向内行走”,即关注内心的成长,“把衣服当作生命颜色的表达”,回归天性,从而在社会中建立自我位置感。这样的品牌理念及其对消费者穿衣观念的引导极具现代性和个性化,符合市场需求。

(2)品牌扩张设计,追求风格统一

第8篇

关键词: 《爱》“灰姑娘情结”黑人女性

作为具有自觉的种族和性别意识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通常围绕着黑人女性的生活展开,描写她们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艰难地生存和勇敢地抗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边缘上求自尊,2003年出版的小说《爱》也是如此。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以其一贯的凝重而不失活泼的叙事话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西海岸的黑人家族的故事,重点讲述了这个家族里的几个黑人女性――梅、西德、克里斯廷、L和朱尼尔的生活遭际和自我反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貌似传统的话题:“灰姑娘情结”――出身低下的漂亮女人从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强于她的男人那里寻求帮助。本文以梅、西德和克里斯廷为重点,分析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灰姑娘情结”。

一、“灰姑娘情结”探源

《灰姑娘》在西方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世界各民族文学中都有其表现和变体,有着700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在《格林童话集》中收录的那个故事。故事情节众所周知:美丽而善良的灰姑娘Cinderella不幸幼年丧母,过着贫苦的生活。在仙女的帮助下她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摆脱了可恨的继母和两个异母姐姐的欺侮,在王子举办的宫廷舞会上充分表现了自己,得到王子的垂青,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正如美国当代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所言:“也许全部民俗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5,P151]作品对正义、善良、美丽的歌颂和对邪恶、虚伪、丑陋的鞭挞,代表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因而其博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成为童话中的经典。作为经典童话,《灰姑娘》的影响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它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更是内化为人们尤其是女性潜意识的一部分,即心理学所说的“灰姑娘情结”。心理学上将灰姑娘依附男性以寻求庇护的被动心理称之为“灰姑娘情结”。

通常来讲,“灰姑娘情结”包括下列元素:第一,由于父爱的缺失,女性必须另找一位男性以取代其地位。在童话《灰姑娘》中,Cinderella的父亲像花瓶一样只是一个摆设,他同样处于Cinderella的后母的掌控之下,根本无法保护Cinderella。Cinderella内心渴望着得到父亲的关爱和保护,王子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他是Cinderella的拯救者和保护人。第二,母爱的缺失和来自姐妹的竞争。Cinderella的生身母亲去世较早,随后她受到继母的虐待,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随继母而来的两个异姓姐姐也对她百般欺辱,凡事都要和她争个高下。因此她亟需从家庭外部寻找帮助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而这个外援就是王子。第三,善恶终归有报,Cinderella最终以她的善良和美丽打动了王子,幸福地和王子生活在一起,而邪恶的继母和两个姐姐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灰姑娘情结”就是将女性放置在弱者的位置上,让男性处于强势地位,由此女性必须依赖男性才能生存。这是一种典型的男性话语霸权。“灰姑娘情结”中的这些元素在梅、西德和克里斯廷的生活经历中均有所体现。

二、《爱》中的“灰姑娘情结”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黑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在美国长期遭受剥削、歧视和奴役,是白人种族主义者眼中的“他者”。黑人女性的地位则更低,她们在外受到种族和阶级的歧视,回到家里还要受到黑人内部男性的性别压制,是黑人男性权威的顺从者,处于一种无奈的“失语”状态。赫斯顿在《她们的眼睛望着上苍》中对此有一段精辟的描述,女主人公珍妮的外婆对珍妮这样说道:“孩子,我看到白人统治了一切。也许在大海的更远处也有可以自己说了算的黑人,但我们看不见,也就无从得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事:一个白人将一个包袱丢在路上让黑人捡起来。黑人捡了,可他并不自己拿着,而是顺手将它递给他身后的女人。在我看来,黑人妇女真的就是这世间的一头骡子。”[1,P167]

在重压之下,部分黑人女性丧失了自我的人格和独立,丧失了创造力,梦想着如灰姑娘般得到男性的救赎。《灰姑娘》中的王子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大量的财富,如同救世主一般拯救了的灰姑娘。《爱》中的科西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众多黑人“灰姑娘”拯救者的角色。他是一位在当地有很大影响的黑人企业家,拥有一个度假圣地和一个旅馆。他在人们眼中不仅仅是一位成功人士,更是一个慈善家。“他的心像圣诞老人一样。如果哪家无法负担葬礼,他就悄悄地与殡仪馆联系。他与治安官的友情把许多孩子从手铐下营救出来。多年来,默默无语地,他为中风病人付医药费,为他孙女付大学学费”。[3,P103]由此,他赢得了黑人社区尤其是他的家人的崇拜和敬重。

科西的结发妻子去世后,西德成为他的续弦。她如同灰姑娘般的美丽,也像灰姑娘一样从小生活贫困,“从来没有用过两件餐具吃饭,从来不知道食物还可以分装在不同的碟子里。睡在地板上,星期六还要在浴盆里用姐姐们洗过的脏水洗澡”。[3,P75]父母之爱在她来看也是遥不可及。美国的黑人社区有着重男轻女的陋习,她由于是女孩子,因此在平日里便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父母把所有的关爱和一切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给了她的哥哥们,留给她的只有贫困和无知。西德从来没上过一天学,是一个地道的文盲,这才有了小说开头时她招聘女秘书以篡改科西遗嘱的那一幕。因此,在被父母卖给科西时她没有感到丝毫的难过,反而感到一种解脱。因为富有、慷慨的科西在她看来就像童话中的王子一样是她的拯救者,能带给她安全和梦寐以求的体面生活。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科西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完美,他的私生活一直放荡不羁,经常和一个叫克莱修的来往,他甚至在和西德的新婚之夜仍然同克莱修在沙滩上鬼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德在科西的内心里是无足轻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西德尽管生活富足,却并不快乐的原因。尽管如此,西德平日里对丈夫仍然是惟命是从,甚至在他去世三十年后仍然在怀念过去和他在一起的日子。

和西德一样,科西的儿媳梅和他饭店的服务员维达也是两个深受科西影响,丧失了自我的黑人女性。她们同样来自于贫困黑人家庭,因为科西的关系才过上了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生活。梅平日里负责打理科西的饭店,她很珍视这样的工作机会,没日没夜地忙碌,甚至为此给仅三个月的女儿断了奶,交给饭店的厨师L照顾。由于她兢兢业业的劳动,饭店才有了后来一段时间的繁荣。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后期,由于她对运动造成的社会动荡有些无所适从,进而精神失常,科西对她的态度由器重转为鄙视,并把饭店交给西德管理。对此梅在精神正常时颇有怨言,但她把这一切都归罪于西德,认为西德是一个善于勾引男人的,“约翰逊家族的女孩都善于干那些掀裙子的勾当”。[3,P13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思想被男权社会的道德伦理观所同化,在她看来科西这样的男人是无可指责的,而他娶西德是受了她的勾引。这种逻辑其实是荒谬的,如果科西洁身自好,一个十二岁的懵懂少女怎么能勾引到他呢?维达也是一个勤劳的黑人妇女。她对科西崇拜得五体投地,不允许任何人对他提出任何批评,即使是在他去世几十年之后。这是因为科西给了她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社会名流,哪怕待遇比在罐头厂装鱼还低,她也心甘情愿。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黑人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强烈愿望,而这种愿望本身有时候又使她们不得不依靠处于强势地位的男性,从而阻碍了对自我身份的寻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就像在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现代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仍然没有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取得完全的独立,她们依然期待着外界的事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缺乏自信、畏惧独立、寻求庇护、期盼依赖的被动心理,依然困扰着现代女性,并阻碍着她们独立意识的觉醒,使她们难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要摆脱受人摆布的边缘地位,实现自我的独立,现代女性首先必须摆脱依靠男性生存的“灰姑娘情结”。

参考文献:

[1]Bell,Bernard W. The Afro-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

[2]Bressler,Charles E.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9.

[3]Morrison,Toni.Love.Canada:Alfred A.Knopf Canada, 2003.

[4]柯莉特・陶琳著.叶芸君译.灰姑娘情结.台湾:银禾文化出版社,1988:121.

[5]斯蒂・汤普森著.郑海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51.

[6]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兰州:民族出版社,2006.

第9篇

神经错乱了似地,把六六的《蜗居》翻出来重新过了一遍,恍惚间,有那么一丝的不真实感,似乎是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未来,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

海萍和苏淳,是典型化了的凭着自己安静、拼命奋斗的白领,在故事中呈现的是为一套自己的房子,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依然会是如同目前这般拼命奋斗,那时,是为他们的孩子。他们都是都是来自不怎么好的小城市,想在江州这块土地上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片天空,不得不说,这本身就是一个说不上是错误的错误。要是没有海萍,我想苏淳这一生,或许就在他们那个老家的小城市里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过完了一生了吧,正如他所抱怨的那样:在老家,混到现在,最起码也混到鸡头了吧!这是一种骨子里透出来的贪图安逸,注定了的是他的结局。所幸,他遇到的是海萍,那个有点疯、有点冲劲的女人,所幸,他还是个好男人,疼爱老婆,本分,懂得迁就。海萍是个不太安生的女人,或许,海萍海藻俩姐妹都是吧,从骨子里都生着不安分的因子,只是,她们的不安生呈现在了不同的方面,海萍希望做大城市的人,然后兢兢业业的到一边去奋斗;海藻的不安生,或许是个预料之中的意外,只是,这一切的根源……说来,海萍多少是有点悲剧的,一开始,因为各样的原因,孩子跟她疏远,不知道当她知道那个小东西觉得妈妈抱抱都是一种惩罚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心里是不是翻了五味瓶;后来,还要忍受着她最爱的妹妹做着一个小三,而她自己却无能为力;其实,最过于悲剧的是,她所做的所有努力,由她所牵扯出来的一些东西,她失去了的,换回来的,却不是为她自己,起码,故事中所告诉我们的,就是如此。

海藻,是一杯让人上瘾的毒药,没有解药。或者说,她和宋都是。小贝中了毒,尽管他只是闻了闻,可是毒却是渗入骨髓,可悲的是,他却不能一直喝着它。宋和海藻的纠葛是个错误,从相识都一样,是个错误!他们都是毒药,然后混合,倾倒出来,没有谁乐意去尝一口,却有那么多人受到伤害,或致命,或痛苦,包括他们自己都是。海藻拿她最珍贵的两样东西,换来的是一时的刺激与物质上的满足,我一度不能理解,那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因为她姐姐?那只是个虚弱无力的谎言!而且,我曾试图去找那么一些能说的过去的理由帮她开脱,只是,这些到了最后,都是那么的无力!宋,是个极为失败的男人。他借竿而上位,自以为操控了一切的玩弄权术,忘记了他还有一个女儿,还有一个老婆,可以说,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海藻身上,他因为愧疚和怜爱,体现着他的责任心,然而在他自己老婆孩子身上,他甚至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忘恩负义之姿!

或许,最悲剧的,莫过于小贝了,或者说,他很无辜!可是,他也活该!整个故事中,最接近白领生活的,或许是苏淳夫妇了,可是,在我看来,所看到的最贴近现实的,就是小贝。看着小贝与海藻的相识,我突然想起一句歌词来: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他们爱的纯洁,小贝也是,在小贝的世界里,除了海藻,不存在第三个女人,当然,第二个女人是他妈妈。而且他坚信他和海藻的未来,尽管现在还比较艰苦,可未来一定美好!小贝称得上是一个好男人了,会做饭,给海藻吹头发,处处为海藻着想,处处让着海藻,只是,他…哎……他相信海藻,包括谎言。说实话,我不太忍心看到小贝发现海藻背叛他,背叛他们纯洁的爱情的现实,他在那一刻,还坚信着他们有未来,。可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他发现她和宋偷情,他转身离去,她却没追,半推半就。这一段被剪辑成一个视屏,然后用《燃烧翅膀》做背景音乐,说实话,每每看到这儿,就忍不住的心疼,为海藻,也为小贝!怪不得有那么多我熟识的人在寝室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个,诚然,确实有值得看的悲剧成分。小贝的离开是个必然,然后,找到新的生活,只是,伤口却永远愈合不了。在海藻怀上宋的孩子,走在大街上,转身,看见一个背影,我不确定那就一定是小贝,可是,至少来说,他还好。她转身,得到一个背影,一份别人的幸福,一份悔恨!

如果说,在整个故事中,最喜欢的人的话,我倒是喜欢来自美国的Mark。作为一个少部分戏份出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强的责任心,光明磊落,或许他是喜欢他的老师——海萍的,可是,他同样知道,她有家庭,有丈夫,有她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多次机会,可是他终究是止乎礼,我喜欢他这样的光明磊落。

其实,往回追溯,我倒认为,引起这一切的,是海萍,是她的好强也好,虚荣也罢。只是,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无奈,当它发生之后,就什么都迟了。这一场由房子引起的闹剧也好,悲情也罢,它最后还是回到了好人好报,坏人受到惩罚的归结点上:宋去世,海藻孤身离开。

许是没有接触社会太深,尽管他们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一大堆的原型,可我终究是不愿将它道破。

人生就像是一场烟火,短暂而多变。而烟火,却是一场虚华。我转身,已经看完一世的烟火。

第10篇

——杨丽萍

2012年3月6日晚,豪车品牌法拉利在昆明设展。应邀前来参加车展的杨丽萍一出场,她手上挎的那个大“菜篮”就立刻秒杀全场,成为镜头的焦点。杨丽萍面对记者自豪地说:“这个菜篮子是我母亲在田间劳作时的工具,我非常喜欢……”

在杨丽萍的艺术道路上,贫穷的母亲倾其所能支持女儿事业;在杨丽萍和丈夫闹离婚时,母亲百般撮合,最后两人重修旧好。杨丽萍对母亲充满依恋,特意在洱海边为母亲建造了一栋豪华别墅,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走下舞台,像母亲一样当个农民,陪母亲一起种菜、喝茶……

2012年5月15日,本刊特约记者在洱海边采访了杨丽萍的母亲杨仙果,听她讲述了母女间感人至深的故事。

帮母亲撑起贫穷的家,

倔强女儿一鸣惊人

杨丽萍出生于云南大理洱源县玉湖镇,母亲叫杨仙果,父亲叫杨印宝,都是洱源县玉湖镇白族人。杨丽萍5岁时,父母离婚。杨仙果一人带着杨丽萍姐弟四人来到西双版纳,孤苦无助。杨丽萍不忍看母亲受苦,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做饭、喂猪、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

杨丽萍6岁时,经常背着四妹杨丽梅喂猪、做饭、下地劳作,杨丽梅比别的弟妹要胖很多,杨丽萍却很羸弱,常常东倒西歪站不稳。村里人见到后都同情地说道:“唉,造孽呀,这伢子太可怜了,这是蚕豆背豌豆嘛。”

杨丽萍在农垦中学读初一时,碰到西双版纳州歌舞团来慰问演出。当时刚满13岁的杨丽萍正站在操场的桌子上,带着同学们一起做广播体操,她新芽吐绿般的身材和朝气蓬勃的气质,一下子打动了歌舞团朱兰芳团长。朱兰芳像发现了宝贝般,当即和校长商量要带杨丽萍去歌舞团,杨丽萍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但当她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时,杨仙果却坚决不同意。

在杨仙果看来,唱歌跳舞没有什么前途,她认定唯有读书考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可杨丽萍根本听不进去,她固执地对母亲说:“我的人生要像孔雀精灵那样美丽和精彩,就必须跳舞……”

母女俩的脾气都很倔,最后还是母亲先服软了。杨丽萍在歌舞团训练很辛苦,常常无法回家。时间久了,母亲忍不住翻山越岭,偷偷来到歌舞团看女儿排练。在歌舞团,她发现女儿住在仓库里,地板上还长着草,不时有老鼠跑过,条件十分艰苦。看到女儿排练时那陶醉而快乐的神情,杨仙果的心在落泪,她把刚做好的荞麦粑粑放在女儿床上就离开了。

虽然杨丽萍在跳舞上很固执,其他方面却十分懂事,每月的工资她大部分都交给母亲,让她来养家。怕家里的菜不够吃,闲暇时,她还在歌舞团周围找了块荒地种菜,收获后拿回家给母亲。

当时,杨丽萍经常随着歌舞团到乡下演出。走在山寨间的小路上,猴子、鹿、野象出没不穷,不过最美的是孔雀。西双版纳的孔雀是绿孔雀,比动物园常见的蓝孔雀体形小,可是更美丽,开屏时,光线从尾巴上一点点嘎嘎地放射出来,十分壮观。最让她目眩的是孔雀时的情景,大群孔雀在荷花池边慢慢展开尾巴,尖叫声声,像在跳一场集体舞蹈,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慢慢地,杨丽萍眼中的孔雀幻化成了一个个舞蹈精灵,美丽无比,让她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她纤细的手臂一点点延伸,四肢放肆地在田野中舒展舞蹈……一个以孔雀为原型的舞蹈雏形在她心中一点点形成。

后来,杨丽萍所在的歌舞团要到缅甸等国家演出,需自备演出服,杨丽萍做不起700元一套的“孔雀服”,急得直哭。杨仙果知道了,把女儿给她买的飞鸽自行车和西铁城手表便宜卖了,又借了几百元钱,为女儿订制了一套漂亮的孔雀服,帮女儿圆了出国演出的梦。

那次,杨丽萍出国演出回来,给妈妈和弟弟妹妹带回4个大苹果,她把最红的一个递给妹妹说:“姐姐现在没钱,等姐姐哪天跳舞跳到北京,就带你们去吃香喷喷的北京烤鸭,外酥里嫩,可好吃了……”其实,杨丽萍也没吃过北京烤鸭,她是听别人说的。

可是,杨丽萍不久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27岁那年,她在春节晚会上的一曲《雀之灵》一鸣惊人,被作为特殊人才调到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

女儿跳舞跳成了大明星,还跳到了北京城,这是杨仙果做梦也想不到的。杨丽萍背着行装离家那天,杨仙果沿着土路一直把她送出去好远。离别时,母亲殷切地看着女儿说:“丽萍,我悄悄去观察过,看到孔雀跳舞的时候脚步特别有力,是那种咔嚓咔嚓的感觉,就像赤脚踩在木盆里的火炭上;孔雀跳舞时向着太阳一点一点移动,你以后跳孔雀舞的时候,也要注意,头要始终向着太阳……”

杨丽萍没想到,对舞蹈不感兴趣的母亲竟亲自去观察孔雀跳舞,她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的事业,无论自己飞得多高,其实一直没有离开母亲的视线。杨丽萍搂着妈妈动情地说:“妈,等我在北京有了房子,就把你们接过去住。”“妈,你看好我那块菜地,以后等你老了,我还要从北京回来陪你,和你一起种菜……”

撮合女儿感情复合,

“孔雀公主”实现艺术梦

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杨丽萍尽己所能减轻母亲的负担。在她的资助下,弟弟考上了中央戏曲学院,三妹杨丽燕因为酷爱设计,杨丽萍把她送到服装设计学校上学。几年后,四妹杨丽梅也考上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学美术很花钱,每学期的学费要1600元。当时杨丽萍每月工资不过一百多元,她省吃俭用,总能第一时间替妹妹交上学费。

第11篇

这些作品都与“生存”相关,Philippe创造了相对善意的、没有绝对淘汰的战场。它们都很酷,入门简单,又好玩,而这个创造者而非操纵者的“小小世界”的“上帝”,现在就在《DICE》的面前,这场让我们迫不及待的对话开始了。

和我们的读者来个自我介绍吧。我们都很好奇你是如何成为一名桌游设计师的?

我和我的妻子、儿子住在Bruxelles(布鲁塞尔)。我同时拥有数学以及社会学双科的硕士学位,也对计算机与美术有所学习。要知道我的孩提时代基本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我有三个兄弟跟两个姐姐,快能开俱乐部了)。大概20年前我的兴趣就从棋类转到了桌面游戏上。那时我经常玩一些德式桌游,当然也有美式桌游(Avalon Hill line)。但当你玩久了以后,就会发现有一些“元素”可以作为很好的桌游题材,但是如果这个桌游并不存在,你就得自己去创造它。于是当Apogee(Vinci的初版名字)在巴黎获得设计奖的时刻也就成了我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说真的比利时的桌游文化氛围如何?

正在稳步发展。游戏已经不是专属于儿童的了,现在这里也有了许多桌游俱乐部,周末游戏聚会等等。

你是怎样把《Vinci》发展成如今鼎鼎大名的《小小世界》的?都做了哪些让它成功的改动?

它不单单是一个升级。我保留了基础系统并从此开始工作。我喜欢那个“能力+名字”的点子,这能让“会飞的矮人”或“善于外交的骷髅”这些以前只会想象一下的东西都能成真。同时,我也希望游戏易于上手,不能太过繁琐——除了核心规则之外。《小小世界》并不比《Vinci》简单,但是一个游戏不能仅仅面向专业玩家,所以山脉指示物替代了之前的规则。当然,风趣可爱的绘画风格也提供了很大帮助。

你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新版《EVO》在规则上有所变化吗?

我经常先考虑游戏的前半部分,开始的时候场上恐龙很少并且试图从一开始就能让每种恐龙都有所区别。要知道,0跟1的不同要比1跟2的不同有意义得多。游戏设计是 从基因竞拍阶段开始也是同样原因:一开始就会有不同的物种产生。那些被摸出来的新的基因会加大这些不同。(《EVO》中每轮游戏开始时都会从一个袋子里随机摸出不同的基因标志为恐龙提供不同的进化方向和能力)

我认为用来战斗的“角基因”相比其他基因价值不高,为了考虑到进攻玩家的成本(攻击方需要额外花费1点行动力,但是每个玩家起始时总共只有2点行动力而已),因此新版《EVO》中我使“角基因”的使用变得更加有趣。

至于获得不同基因的方式则选择了竞价系统,它会让玩家们在获得基因的过程更加激烈多变。

好吧,那咱们再来聊聊《小小世界》,其实中国很多玩家都是首先通过这款游戏认识你的。看起来这款游戏很好地走在了美式桌游和德式桌游之间。你是怎样看待《小小世界》与《Risk》这类经典的美式冲突型桌游之间的比较的?你又如何把《小小世界》介绍给一个从未听说过它的人?

哈哈,这是一场充满欢乐与友好的战斗!在整个游戏中玩家不会一直处于一个绝望的位置——不会中途被踢出局。而且玩家是发自善意地在战斗:战斗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生存。也就是“不好意思,这跟个人感情无关”的意思。

《小小世界》现在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体。而独立的《小小世界:地下城》又是怎样诞生的?虽然我们可以在Days of Wonder的网站上读到它的说明书,但是在中国的玩家中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机会见到这款游戏。那么《地下城》与原版《小小世界》有何不同?

一开始这款游戏基于两个创意:首先,我想在游戏中加入一些地理元素,“河流”元素已被证明其导航和防御性能非常得好。其次,《小小世界:地下城》是一个标准的幻想故事——强力的魔法物品由一个文明传承给另一个文明(也可能是抢来的),这都必须要在幻想世界中发生。

《小小世界:地下城》给玩家开启了一个新的可能性:统一宇宙的不同游戏。好奇一下,在未来这个地下城版图会有一系列单独的扩展包吗?

这可不好说啊,哈哈。

在采访其他设计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经常以“私房规则”和最终规则的对比作结。关于《小小世界》,你有什么“私房规则”吗?

游戏的基础设计已经完美地实现了我想要的了。一些改变是很容易做的,如果玩家更偏好长时间游戏,增加两到三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的“私房规则”就是更多的扩展,每个扩展都会带来独有的乐趣。

《小小世界》有着许多的种族和能力,作为设计师和玩家,你有个人偏好吗?

我喜欢Troll族和Amazon族,无论攻击还是防御能力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还有诅咒能力,不过这不是我设计的,是一个粉丝的创意。必须说他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惊喜,这跟以前的各种能力都有很大区别。

尽管大部分人的目光会聚集在《小小世界》系列作品上,但你的新作《奥林帕斯》(Olympos)却给玩家们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来谈谈这款游戏的设计是怎样开始的吧。

第12篇

艺术治疗是指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造过程及当事人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反应,帮助个体分析、解决心理问题的服务。专业的艺术治疗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其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了以治疗为目标和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两种取向,发展性艺术治疗属于后者。早期的发展取向的艺术治疗主要服务于发展落后的儿童。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将发展取向的艺术治疗引入了学校教育系统,服务范围也拓展为所有正常学生。发展性艺术治疗是指:基于积极心理学立场的、面向所有正常学生、以促进其人格健康成长及潜能开发为目标的艺术治疗。由于理解的差异,学术界通常将艺术治疗分为狭义的艺术治疗和广义的艺术治疗。狭义的艺术治疗主要用于西方语境,特指以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手段为媒介的治疗活动。广义的艺术治疗则指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心理剧、舞蹈、文学、电影等所有艺术形式的治疗活动。

艺术具有非语言沟通的特质,去功利的艺术活动是人们最喜欢、最易于接受的。根据这一特点,艺术心理治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且安全的活动氛围。人们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自主地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和渴望,自由、自然地展示自己的内在世界。心理咨询师在和来访者一同“游心”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听到的是来访者内在的真实声音,因而更容易理解、接纳来访者的感受,把握其内在的心路历程,也更容易在此基础上与之进行沟通交流。

小学儿童的语言能力还不够发达,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水平较低,这使他们很难在理性层面上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思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互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感受到许多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就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互动和学习、生活。艺术治疗恰恰能够绕开语言表达的限制,使他们在自由地抒情写意的过程中进行无害的情绪发泄和意愿表达。而团体的艺术治疗活动,更能有效促进儿童之间人际交流、沟通与合作,丰富他们的交往手段和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我校艺术心理治疗初探

1.对既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于2008年我们建立起了以“彩虹乐园”为名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同时全校班主任担任兼职心理教师。彩虹乐园里设置了咨询小屋、心理小报和“太阳花活动小组”园地。咨询小屋主要用于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小报》围绕学生们常常出现的问题,通过简单易懂心理小故事、了解自我的小测试、放松的开心一刻等栏目,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与引导。“太阳花活动小组”园地,是我校彩虹乐园与山大心理系大学生共同协作,为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建立的活动园地,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与聋儿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读书正音,悉心呵护听障儿童的幼小心灵。

自从彩虹乐园开放使用以来,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都有学生来做客,与彩虹姐姐一起谈心,交流同学之间交往中的困惑,消除学习上的压力;还常常以信件的方式与彩虹姐姐畅谈心里话。彩虹乐园已经成为学生们信赖的朋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回顾既往的工作,我们也意识到,由于观念落后和心理咨询室条件的限制,能够接受彩虹乐园心理服务的学生还是少数,我们的心理服务还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甚至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给予他们防患于未然、有针对性的帮助。

2.融入艺术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小学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我的天然、有效的工具。正像罗宾所说的那样:“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来访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只有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的话,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所以,艺术治疗兴起以后,就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心理教育中,并分化出以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为取向的心理辅导形式。艺术治疗的手段与途径有很多,例如绘画、音乐、舞蹈、沙盘等。目前为止,我校主要采用了团体绘画治疗和沙盘游戏治疗两种方式。

(1)团体绘画治疗。绘画艺术疗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心理技术。它能够透过个案的涂鸦作品、命题绘画和国际标准绘画测试等手段,将人们内心的困扰和症结呈现出来。绘画是一种走近心灵的过程,对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绘画创作、绘画作品本身,以及将绘画作品用言语表达出来,都能起到独特的心理治疗效果。因为绘画是儿童的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儿童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情绪特征等。

由于师资和硬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们主要开展的是团体绘画心理辅导。我们分别在不同年级段试点,利用美术、班会课进行以“房、树、人”为主题的绘画心理测试,并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在作品中呈现的共性问题,诸如:情绪的理解与表达、对自己的认识与倾听、同学间的友谊与人际交往、与父母关系的处理等,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并在这一过程中,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进行个案辅导。

通过进行“房、树、人”为主题的绘画测验,我们听到了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在理解、接纳他们的同时对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我们也在学生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他们的优点、优势特质等,对他们进行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2)沙盘游戏治疗。在进行绘画心理治疗的同时,我们又接触了同属艺术心理治疗范畴的沙盘游戏治疗法。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在大学和成年人的心理诊所,它也深受欢迎。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使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一盘细沙,一瓶清水,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治疗师的关注与投入,来访者的自由表现与创造,这些构成了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就在这简易的设置中,内心世界的呈现,心灵的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也成为可能。

征集沙具和沙箱。在学校QQ群里向全校班主任发出倡议,请老师们发动学生把自己家里不再玩了的小玩具赠给学校作为沙盘室的沙具和沙箱,老师和学生们送来大包大包的玩具,我们进行筛选、清洗、消毒、晾晒,然后分门别类摆放在彩虹乐园的一个书架改成的沙具架上。向学校赠送玩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培养其奉献精神。孩子们的玩具数量上有优势,但在类别上有局限性,尤其缺乏原型沙具。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下,我们又购买了昆虫、十二生肖、雕像“鬼推磨”、食物玩具、小士兵,塑料的小辣椒、小橘子、成串的花生和樱桃、草坪、陶瓷的小桥、亭子、乌篷船等部分沙具。我们自己也时时留心搜集可以作为沙具的东西。同时,我们还依照国际规格的尺寸,向家长求助,征集可以用以心理治疗的箱子。我们把学生家长赠送的塑料箱清洗、消毒、晾干待用;把大纸箱稍作改装,用塑料拼插的小地毯,铺在纸箱底部,用天蓝色即时贴把纸箱里里外外都贴上,营造出水的意向。

沙子。我们使用的沙子是建筑用的黄沙,我们从学校和自己家里找到了合乎治疗标准的沙子,然后自己动手清洗、筛选。多次淘洗后,再用84消毒液把沙子浸泡、消毒、晾干。有位教师还通过在上海的大学同学筹集到了细细的雪白的石英砂,晶莹剔透,衬着天蓝色的沙箱,美轮美奂!

一盘细沙、一堆玩具,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内在意愿的温馨的心理场,加上老师给予的陪伴和鼓励,使得孩子有了调整自己的意愿和力量。这正是沙盘的神奇所在:通过自由和创造性的游戏,让来访者的无意识过程以一种三维的形式得以视觉化的呈现,经过由此而塑造的一系列的意象,本人的自性化过程会被激发和实现。

二、开展艺术心理治疗的体会及认识

1.艺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的水平。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绘画作品、沙盘体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释放了压力与困惑,有助于其主动发挥自我的内在能量,实现自我的价值。

2.艺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人际交往的兴趣。受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社会交往的能力比较差,交往技巧也很单一。艺术治疗活动中,轻松、愉悦的绘画能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放松、投入状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的动机水平逐渐提高。

3.艺术治疗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艺术活动以全面尊重人的自由精神和丰富人的情感为根本特征。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限于认知活动的层面,更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遭遇挫折而积累较多的负性情绪。艺术活动正是学生宣泄负性情绪的最好方式,对学生的情感起到净化和提升作用,并通过情绪与情感的调节实现其对学生人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