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改变生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十一小学五(六)班
作者姓名:邬雨庭(10岁)
张老师妈妈家教室
指导老师:张寿泉
网络,是一把具有好与坏的双刃剑。
——题记
前不久,我们家换了一台新电脑,上网可方便了。不过网络也是有它的两面性。
一、好的一面
说起好,它的好处也有许多。比如:可以网上购物,可以发送文件,方便查资料……所以,这台电脑也是我们家的“抢手货”——爸爸需要用它查阅有关历史和军事方面的文章;妈妈需要用它打文章、写报告;而我就需要用它查我学习资料,聊天。
每当傍晚时,我总是第一个抢到电脑。而这时,爸爸就会来唠唠叨叨,说大家一定要了解一些国家大事。没办江,为了耳朵的清静,我被迫退下了QQ。吃过晚饭,妈妈又说需要写报告了。你说爸爸会怎样?他当然败下阵来啊!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
二、坏的一面
虽然网络的好处有许多,但是它的坏处也不少。相信你也知道吧?如果小学生沉迷在网络里,不仅学习会下降,视力也会逐步下降。而且,关于因网络引起的事件也很多,大多数都是家长不给小孩钱玩网络游戏,小孩就把他们杀害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这坏的一面,不然就害人害己。
我—网络—生活,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们都亲密无间,而正是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
起因:N年前,偶从friend那儿知道了网络这个东东,于是引发了偶的好奇心,也在此时我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
动画——
最初,动画是我最喜欢的,《灌蓝高手》,《多拉A梦》,等多部日本动画片,让我领略到日本动画技术的高超;同时,《宝莲灯》,《西游记》等一系列国产动画片又让我看到国产动画发展的迅猛。
音乐——
音乐是我在网络世界发掘到的另一个宝藏,借网络这个平台,我可以尽情的在《珊瑚海》中畅游,偶尔在《挪威森林》玩一下《野蛮游戏》,无聊时客串一下《海盗》,不时还要防备随时刮来的《龙卷风》,一不留神《蓝色风暴》会把你卷到九天之上,闲暇时,我可以和朋友哼着《夜曲》,站在《台》上,看一场浪漫的《玫瑰花的葬礼》,last,但愿我《YoungForever》。
书——
是我三大宝藏的最后一个,但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
它让见到了陶渊明的朵朵点缀的南山,感觉到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化成的春泥......
它不仅让我领略到古人的文采,又让我畅游于《哈利.波特》,《指环王》的世界中。
而《文化苦旅》则又让我体会到别样的人生,让我知道生活道路上的坎坷。
结果:
网络带给我无穷多的乐趣,让我交到更多的朋友,学到等多知识,也让我见识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它犹如黑暗中的启明星,让我知道,成功并不遥远;犹如湍流中的踏脚石,让我知道彼岸就在前方.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生活方式,网络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多彩的网络精神财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网络,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深入分析并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才能正确利用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途径
1.网络文化通过影响社会环境而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
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网络文化逐渐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和信息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步伐,而知识和信息也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并推动着网络文化的蓬勃快速发展。网络文化的繁荣使世界的产业格局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网络文化渗透到人们社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开始发生改变,不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网络文化就是通过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网络文化通过影响校园文化而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
随着大学校园的网络普及,大学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步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高校传统的办学理念,现代高校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实行开放的校园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高校的学习环境,现代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学生不再受专业、课堂和学校的限制,自由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校园网络文化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学校内部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扩大学生的事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机理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作用机理来实现的。这些机理与网络文化之间相互联系,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
1.凝聚与向心心理
文化本身就具有凝聚的功能,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很容易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并产生共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认同。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认同层次,区别在于文化的内在品质不同,特别是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远。人们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信念和信仰,网络文化就是通过一定的信念和信仰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人们在广泛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融合多种不同层次的文化,达到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2.渗透吸引机理
网络文化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就是通过日常的行为方式参与并接受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则通过人们参与进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网络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认为一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道德观。
3.自主构建机理
自主构建就是受教育者能动、自主的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受外界干扰。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之中,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就是受到自主构建机理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在网络文化里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加工,这是一种内化的过程,不受外在的强制力量。人们通过自主构建机理接受网络文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将外在的文化形态转化为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认识,进而树立自己的思想道德观。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对策
1.确定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原则
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网络信息者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为本,保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方向。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培养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净化网络环境,保证网络文化教育的质量。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行为,提高自身对网络空间的鉴别力,保护自己不受不良网络信息的毒害。学校更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正确学习,提高自身网络思想政治素质。
2.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培养
在网络文化条件下,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培养,加大信息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和鉴定能力,倡导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得可靠信息,掌握驾驭网络信息的主动权。改变大学生传统的信息观念,让大学生认识到信息的强大功能和作用,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
3.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大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侵害,依法打击网络犯罪,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加大技术设备和资金投入,确保高校信息安全;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各负自责,及时沟通,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陶金铭.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2005
[2]王淑芳.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关键词:4G;互联网+时代;业务模式
4G网络是一种超高速的无线网络,较之3G网络而言,无论是网络数据传输速度还是网络稳定性,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不需要电缆,借助移动终端即可连接互联网,享受互联网上的高速网络享受。4G网络最为突出的优势特点就是网络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100Mbit/s,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日常上网需求。就4G网络技术本质特点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智能性、高数据率和高业务质量,数据传输更加安全、智能和灵活,支持多种业务和非对称性业务,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有机整合,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由此看来,加强对4G引领的互联网+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4G移动互联网技术特点
就4G移动互联网技术来看,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快。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网络的要求较高,2G和3G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已经够快,但是仍然难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上网的体验需求,部分移动客户端由于业务特点,导致以往的3G网络已经难以紧跟时展需要,工作生活中需要进一步增加网络数据传输速度[1]。而在4G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崛起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意识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就通信技术来看,4G移动互联网技术采用了更多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功能更为丰富和强大,路由技术作为主要的网络架构,进一步提升了交换层级技术。这些技术整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网络数据传输速度,致使4G移动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移动终端上网方式更加灵活。我国当前的手机等移动终端使用用户已经远远超过计算机用户,在3G网络时代背景下,手机的功能不再局限在拨打电话和收发短信的功能上,而是可以借助手机移动终端连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受网络的乐趣。也正是3G网络的优势,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而在4G时代背景下,手机被赋予了更高端的功能,有如一部掌上电脑,只要是人们能想象到的手机应用,均可以被开发出来为人们服务。此外,4G网络覆盖面积更广,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2]。
2 4G引领的互联网+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1 私家车配置联网设备
车联网主要是指车辆位置、路线和行驶速度等众多信息交互形成的网络。自从车联网加入到互联网这个大家族中后,车联网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4G引领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私家车配备联网设备已经成为必不可挡的趋势。如图1。
2.2 播放速度得到增强
3G网络尽管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网络不稳定,受到地区的限制,如果是在线播放音响和音乐,播放速度将受到严重影响[3]。而4G网络较之3G网络而言,能够更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显著提高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带给用户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2.3 无线医疗系统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逐渐缩短,尤其是在4G网络时代背景下,能够为医疗系统发展和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大大解决医疗资源的局限性。全球范围内,4G网络可以让人与人之间零距离接触,也就是说无论病人和医生之间距离多么远,都可以通过无线医疗系统诊治,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医疗和救护不再是梦想,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4]。
3 4G引领的互联网+业务模式
在4G网络时代背景下,将带给人们移动社区服务,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和自由,移动社区的服务将成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的关键所在。人们可以在移动社区内交流和学习,分享资源,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5]。此外,在3G时代背景下人们就可以借助网络开展移动会议,但是移动会议需要提前预约,在会场设定中,需要对总舵参数进行设置,收集大量的信息,召开移动会议较为麻烦。而4G网络时代背景下,则能够大大改变这种复杂的流程和格局,一键操作即可实现移动会议的召开,无论是安全性还是可靠性都远远超过3G网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4G引领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较之3G网络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闵亮.浅析物联网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J].经贸实践,2015,24(11):182.
[2]刘越.“4G”引领移动互联网创新趋势[J].世界电信,2014,32(9):62-65+69.
[3]汪建.中国联通双4G引领新潮流[J].中国电信业,2014,10(11):44-45.
别了,央视;别了,卫视联播;别了,那个曾经在央视、卫视独领的医药(含保健品)辉煌时代。曾几何时,打开电视,医药(含保健品)的广告扑面而来,似乎医药企业都很有钱,似乎国人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药品、保健品。后来,电视价格年年涨,医药企业节节退。现在,药品传播的主阵地正逐步从央视退到卫视联播,从一线卫视退到到二线甚至三线,能够同时的卫视台数也从最初的几乎全覆盖减到二十家、十家乃至个位数。现在,除了几家颇具实力并且依然“相信品牌的力量”,信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医药企业坚守央视这个传播制高点外,还有若干医药企业在卫视传播的红海里一边搏击风浪、勇立潮头,一边却在纠结迷茫:到底还要不要做电视广告了?怎么做?
从电影到电视,从电视到电脑,再到智能手机,在多屏化的今天,人们的眼球似乎越来越集中在电脑和手机上了,电视开机率的持续下滑预示着多屏竞争的趋势。虽然还有曾经沉寂的电影院线也在重出江湖;早已风光不的再报纸、杂志等纸媒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大型LED显示屏及各种流动的、固定的显示屏(其实是户外广告的升级版)正在蓄积强劲的传播势能;遍布县乡市场的墙体广告似也彰显着品牌的无处不在;还有各类的新兴媒体异彩纷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媒体了。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传播媒体也在这大潮中上演竞争、博弈的精彩大戏。也许这大戏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但不管怎样的博弈,网络媒体的悄然崛起正在强势冲击并改变着媒体的格局。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习惯,上网也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和生活方式。传统的医药企业曾经情有独钟的传统媒体及传统的传播方式正在面临新的改变:从关注到观望,从尝试到策略转型。这些改变已经在近两三年发生了而且会在未来的几年里更大规模更实质性的改变。医药企业的网络传播最初多是从网络新闻公关切入的,而尤以外资、合资药企为早。形式则以新闻资讯、学术推广、科普软文等居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传播力度和费用比重也在逐步加大,从象征性试水到5%、10%的尝试投放到与传统媒体平分秋色,还有更甚者基本把网络传播作为主要传播方式且亦取得良好效果,而受到行业及媒体的津津乐道。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但同时受产业政策的影响,药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尤其是本土医药企业,在同一个品类里经会有几个、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竞品参与市场竞争。而新兴的保健品似乎更像快消品。所以在传播层面上,药品、保健品的市场竞争及传播策略比拼并不逊色于快消品。无论是外资、合资医药企业还是本土的药企,不管是做处方药、OTC抑或是保健品,都可以根据公司战略、品牌调性及产品功能诉求,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在网络传播中大显身手,构成多维的传播层级从而形成合力。比如在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做品牌的提升和多频次曝光;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权威新闻网站做新闻资讯、新闻专题及相关活动策划,构成企业及品牌形象的正面形象;在垂直类健康网站及门户的健康频道做专业的产品功能诉求及医药文化传播;在视频类网站做贴片及硬广(其实就是电视广告的网络化而已);在腾讯等互动性强的网站里做互动传播等等,还有独具创意的病毒视频、微博营销、微电影……还有以互联网为平台、依附于网络传播和网络在线支付的电子的商务,是营销与传播,线上与线下最完美结合的新事物,也是最具发展前景、充满无限活力的营销传播态势。
网络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网络传播必将会风生水起,营销和交易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推动着网络的创新和变革,网络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借势、造势并能顺势而为方能大有作为!
我们这一代,没有怎么经历过长辈们的那些艰难动荡的时期,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当中成为了重要的关注者与参与者。
电脑从奢侈品到普通的居家用品,手机从大老板才能拥有的“大哥大”到每个人裤兜里的寻常物件,这些变化都真真切切地在我们的寻常生活当中发生。如果要以10年为一个衡量界线,那么10年之前我们的生活,恐怕还会让很多朋友记忆犹新。虽然那时我们可能已经拥有了电脑,但要上网去“冲冲浪”,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这些新鲜玩意了。从用电话线进行拨号上网,到现在随身的手机、PDA乃至相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松接入网络,比起我们拥有的数码产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上网方式的不断变迁,似乎更能够囊括这些年来我们生活的发展与变化,更值得我们来整理和回味。
网络改变生活
上网方式的变迁绝不仅仅是让我们的娱乐方式或者工作平台有了新的选择,它带来的是人们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不再是报纸杂志,我们进行休闲娱乐的时候不再老呆在电视机旁,至于我们认识他人、联络他人,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困难麻烦,网络上的随时寒喧不仅轻松简单,而且交流可以更加地广泛和深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更容易维护和发挥作用。
当然,上网方式的变迁还让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更加的方便。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的配合让我们的网络应用突破环境的限制;具备网络功能的数字家电让我们不用担心片源的匮乏,只需要通过网络即可享受到取之不尽的海量资源;在星巴克等场所可以随时上网处理商务事宜;在陌生的城市,手机上网即可轻松完成酒店预订;甚至于数码相机这类的功能型产品,很多厂商也在其中加入了网络功能,用户可以在拍摄之后直接将照片或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快速地与朋友进行分享。
需求与变革的相辅相成
虽说网络的普及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但无论是手机的网络化应用,还是上网本概念的出现,这样的变革都伴随着质疑与思考。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究竟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这些多种多样的上网方式和产品到底是噱头,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背后,其核心仍然是市场需求与技术变革的相互关系―随时随地的上网为用户带来的必然是更加方便的操作和更加惬意的体验,用户需要有这样的选择,网络应用不应该被束缚在固定的位置;那么同样的,手机、相机、数字家电等设备的上网能力,也是为了模糊以电脑为中心的网络应用方式,让网络真正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用户的需求促进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变革也让用户有了对更多应用的渴望。比如上网本的出现虽然是用户对笔记本电脑轻薄化不断要求的产物,但它的出现也改变了用户对笔记本电脑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又比如网络化的数字家庭,它是人们因为不满足传统的家庭影院而催生出来的全新概念,但当网络功能真正全面介入数字家庭环境时,巨大的应用潜力仍然让所有人都心动不已。因此,网络化的进程不可阻挡,我们上网的方式也将继续发展和变化,然而这一切,都仍然属于未知的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伦理道德;互联网;冲击
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使命是调整和规范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使其合乎一定的秩序或利益。面临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传统伦理道德常常会难以胜任其应有使命,所以,伦理道德也要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它必须接受和适应新生的事物、现象,调整自身的内容与形式;反过来,新生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原有伦理道德的约束。相对于传统伦理道德而言,互联网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它也受伦理道德的约束, 同时互联网也对传统伦理道德构成了多重冲击。
一、道德主体的缺席
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主体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并且,人的名字总是同他们的社会地位、权力、收入、声望甚至性别、容貌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被人们拿来和某人“对号入座”,总是能找到肇事者、参与者等相关的人物。因此,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主体通常是明显、确定的。然而,在互联网上,道德主体却往往模糊难辨,有“缺席”的倾向。
1. 主体的符号化
在互联网上,人们惯于展示的不再是容貌、衣着、谈吐、声望等现实生活中的特征,而是一串串符号。同样,人们的网络交往对象也只能是一串串符号。这些符号可以被赋予各种意义,包含各种信息,但要追究其深层信息很难,试图把网络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一一对应更是不可能,因为互联网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特性, 常常使人和网结合表现出随机、偶然、毫无规律性。在网络社会中,绝大多数言论、行为,都无法归结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人,最多只能找到言论、行为的源头———某一串符号。
通常,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有一个正当的名字、一个正当的身份,当他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地点工作、学习时,他将无法再在另一时间、地点出现,即所谓“分身乏术”。而在网上,一个网民可以匿名, 也可以拥有任意多的网络名(或用户ID),可以赋予每一个网络名一种职业、一种性格,他能够在网络时空中任意驰骋,“分身有术”。多重身份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使人疲于奔命,在互联网上却是一种时尚。由行为主体的符号化所导致的身份多重、行为多变,使得主体自己也常常难以坚持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因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常常是“情境主义”的,它们的适用性会根据时间、形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旦改变的频率过快、幅度过大,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常常会显得无所适从。例如一个网民在虚拟社区A 中所感受到的是自我奋斗、自强不息;在虚拟社区B 中又被互相帮助、同舟共济所吸引; 在网站C 中又加入“强者为王”的游戏。在反差巨大的角色转换中,行为主体固有的基于身份的伦理道德观念会受到动摇。
相应地,现实生活中观点明确、立场坚定的道德主体也会随着符号化的过程陷入模糊、犹疑的境地,道德主体的伦理意识、道德标准与价值判断也会在符号化所造成的分裂、多元倾向中趋于淡薄,甚至产生回避、退缩的现象。
2. 人格的虚拟化
与主体符号化直接相关的一个现象是网络人格的虚拟化。随着三维动画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互联网世界中的虚拟环境越来越逼真、富有吸引力。网民在日臻发达的网络社会中,也经历着种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变化。主体身份的符号化使得网民有时几乎成为网络活动的“局外人”,他们进行网络活动时,只需借助键盘、鼠标等计算机设备来操纵那个在网上代表自己的符号,现实生活中“心动身随”的状况被改变。有的网民甚至常常觉得无法控制自己在网络交往中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强烈的人格观念、责任观念时常被网上的虚拟气氛冲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给予别人的印象、对自己的人格表现十分重视,总是竭力维护和争取尊严、荣誉,因而在日常行为中总是努力按照理想塑造自己的人格, 严格遵守生活中的种种准则、规范,唯恐自己的人格受损。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匿名、化名的机会,使人隐藏在电脑屏幕的一串串字符之中。由于身份可以被掩盖、伪装,所以很多人开始忽略自己的网络人格、忽略自己在网上的行为与表现。一些人甚至从根本上否认网络人格的存在。
人格“虚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会使原有的人格意识趋于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树立的人格理想对行为的影响力也趋于减弱。随心所欲、随波逐流在网络人格中所占的比重渐增,崇高、高尚、坚强等传统的人格塑造模式常常被忽略,表率、榜样的作用也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网络人格的虚拟化使得传统伦理道德常常难以确定所要引导、约束和规范的对象,道德主体与道德准则之间常常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格局。
关键词:网络 高校 基层团组织 创新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对高校共青团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网络时代如何创新性地开展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对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和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网络给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基本单位的院系基层团组织,也受到了网络化的深远影响。一方面,网络给高校基层团组织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网络自身的多元性、即时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1 减弱了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功能
信息革命改变了团员的学习、生活方式,团员青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需求趋于淡薄。信息技术搭建了许多新的交流平台,如Email、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团员更喜欢通过这些新的平台参与学习和交流,虚拟的交往方式弱化了现实交往的意识和需求。大学生团员以虚拟化的网民自居,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团支部的概念,对现实生活中的团组织缺乏归属感,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功能面临挑战。
1.2 冲击了基层团组织的教育权威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基层团组织具有传达政策,信息的功能,在团员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增强了团员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在网上,团员可以在“个人小事”和“国家大事”中获得同样的、平等的发言权。这些使团员的主体地位在网络中得到强化。相反,共青团组织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权威受到挑战。[1]
1.3 增加了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复杂性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团员青年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人生观方面,“个性”主义膨胀;在世界观方面,技术主义倾向愈加浓厚;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表现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导向多元化、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利用信息网络不断进行价值观念的渗透、政治思想的宣扬、宗教理念的传播。[2]在这些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团员青年的政治取向、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降低了对最高价值信念和终极人生目标的追求。这些现象增加了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复杂性。
1.4 改变了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随着网络的发展,团员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关注的问题、思维的特点、发展的需要都成为基层团组织必须关注的内容。同时,网络的普及和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使广大团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联系状态,如果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选择不当,就不能有效地吸引和团结团员,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网络时代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网络化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基层团组织创新建设,对于对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时展的客观要求
信息网络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它用精密的电子元件和严密的电脑程序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的共青团的发展,必须适应作为经济基础的信息网络的发展。[3]同时,信息网络的发展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社会的信息网络化导致了高校的信息网络化,高校的教学、管理、科研、校园文化等工作无不与信息网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必须不断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前所未有复杂环境和艰巨挑战。
2.2 宣扬主流思想的需要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体系中,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严重削弱了思想教育的效果,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中的交流交锋表现得尤为突出,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来自网络亚文化的强大冲击。[4]丰富多彩的虚拟生活吸引了团员过多的注意力,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声音,因此,必须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
2.3 团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高校的网络化建设,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高校的信息优势,共享信息网络化的成果。网络时代,团员青年思想动态和成长状况更具复杂性和多变性,必须通过网络手段直接反馈团员思想动态和成长状况,增强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提高共青团的工作效率。网络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巨量信息资源,必须整合利用网络信息,丰富共青团的教育资源。网络不断改变团员的活动内容和范围,必须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才能拓展共青团工作的空间。
3 网络时代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
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各种挑战,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才能在网络化迅猛发展的大潮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应用;学生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阶段,教育在这期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育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盛行让中学自主获得教育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网络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计算速度、办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些不良的信息载体,怎么利用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从各种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其积极地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中学生对网络的正确应用
计算机网络具有跨空间性、双向交互性、多极主体性等特点,而且网络的使用,客观上要求中学生树立开放平等的观念、注重效率观念、全球化观念等现代的思想,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积极主动的关注各方面的信息,扩展了视野的同时也丰富的自己的生活,这深深的影响了中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学生能够大胆的抛弃一些陈腐观点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形成个性化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意识。
在学习方面,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弥补上课老师讲课的不足,有些中学生对老师讲课讲到得一些问题比较困惑,父母不懂的条件下,使用网络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将其作为同龄人炫耀的资本。在很多的中学院校中,中学老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应用网络,布置一些必须应用网络才能完成的作业,比如搜集某些资料、制作网页、发送电子邮件等,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对网络学习更有兴趣。另外,网络的发展彻底改变的学生阅读的方式。传统的中学生如果想读一些文章或者名著,必须去图书馆借阅,有时也会有借不到后者图书馆不开放的情况。网络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图书,学生阅读更加的方便,在家就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并能通过QQ等网络聊天的方式和同学进行交流,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娱乐生活方面,网络的发展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中学生不仅通过网络观看自己喜欢电视节目,而且选择性的玩一些益智的游戏,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的自制力以及抵抗诱惑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中学生,有些家长扮演指导和教育的角色让学生更好的应用网络。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阶段,他们渴望交流和渴望得到更多信息,网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宽松的生活舞台,他们在网上更自由的和不同地方的中学生进行交流,更好的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进行了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中学生整体水平。
二、中学生对网络的不良应用
中学生对网络应用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过度的沉迷于虚拟空间。网络空间中个体都是虚拟的,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是一个“隐形人”,中学生长期和这些“隐形人”交往,逐渐丧失了一些现实世界的实际交往的能力,出现人际障碍,并出现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低落、精神不振等情绪,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网络上经常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传播不良文化等不道德的行为,影响了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甚至对一些历史事实产生扭曲的认识,这使中学生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其次,中学不正确的接受网络文化。网络文化通常是指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进行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中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接受能力还没有挑选性,在面对大量的、高速呈现的信息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辨别真假与好坏,导致肤浅的接受,认知能力逐渐出现钝化,最终成为“现代信息接受工具”,而不是“现在信息的认识工具”。另外,网络文化中包含中大量的人们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所作的言论,里面有很多过激的言辞和一些对实际事实夸大化,中学生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些不客观真实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片面的看待世界,消极的处理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
最后,沉溺于游戏空间,出先网络成瘾的现象。网络对中学的巨大负面影响已经得到了世界各界的关注,民盟北京市委对北京的600多余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88%的学生玩电子游戏,其中14.8%的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所谓的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的使用网络而产生的明显的社会、心理、生理损害的行为。网络游戏在近些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学生上网的主要时间用于玩游戏,网络游戏的内容大多低级、荒诞,充斥着裸的利己主义和冷血拜金主义,沉迷其中的中学生正受到这些精神污染,使他们失去理想,失去道德感,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失去做人的起码准则,这种“电子垃圾”和“精神”正在与学校、家长、与社会争夺我们的中学一代,如果中学生接受了这种潜移默化的灌输,为自我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中国的未来可想而知。另外沉迷游戏的中学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视力严重下降,心灵扭曲甚至出现犯罪的现象。
随着人们时代的迁移,科技的发展,网络也走进了人们的家中,成为了人们沟通信息以及查阅资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为人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缤纷的世界。
当你们看着可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上快速的列车,接听着越洋电话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像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家里经济条件都好了,买电脑也不成问题了,我们可以利用电脑从网络上查询一些需要的学习资料,只要一会儿工夫就可以搜索到,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精力。不像以前还得去图书馆到处翻查书籍,有时还根本查不到。
有了网络,在空闲之余,上网听听音乐,放松心情;有了网络,可以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有了网络,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大事;有了网络,我们可以尽情的去浏览网页,去欣赏优美的文章,去领略其中的精彩,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可以肯定,网络的功能是应用最广的,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但这么多好处的背后,却隐藏着许许多多可怕的隐患。网络有时候像是一只魔爪,把你一步步引向犯罪之路。现在我经常在新闻、报纸上看到许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使学生变得神魂颠倒,上课精神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耽误了学习。甚至为了上网在网吧一夜不回家,没钱时就去偷,骗,还去抢劫,严重的扰乱了社会治安。
网络既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好处,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坏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的双重性,我们只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上网时间,让电脑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那么这个社会该是一个多么文明、美丽的世界啊!
高三:kinkin222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一、当前网络环境给汉语言发展带来的困境
(一)网络流行语给汉语言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科技的开展,催生了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带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众多的的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流行语言的出现,一方面使人们的网络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以及丰富化,另外一方面网络流行语言的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言文学中的词汇量,间接的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使人们对汉语言文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更深的喜爱,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言对汉文学语言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改变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言,它所呈现的则是当前时代下青年人的对个性的追求,在语言形式方面独具一格。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脱节
传统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我们很容易能够感受到其教学模式几乎只是一种简单的平面式的传授教学过程,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下,汉语言专业基础教学则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传统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的本质是用于交流与沟通,语言的学习起源于生活,但语言的作用也是服务于生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就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总结生活词汇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新一代学生对汉语言独特的感知和把握方式。
二、在网络平台中传播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特征
(一)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效性和便利性的特点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也使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更加高效化。在当前网络时代下,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处处都离不开网络,同时,在教学中也大量的使用了互联网资源,网络资源已成为当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汉语言文文学的教学,教师与老师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查阅与浏览各N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以及学生已获得的网络学习资源,也能通过互联网下的新媒体进行时时的共享与交流,这种学习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对当前汉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另外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高等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能够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网络中的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编排,同时网络环境下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资源,能够被老师以多种多样的结构与顺序组合出出来,最终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新媒体的出现使汉语言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另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的教学与学习更加的依赖网络资源,长久以来,也使互联网资源成为了当前高校中汉语言教学资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解决新媒体下汉语言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网络流行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言也在不断地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与多样化,同时使汉语言文学也在随之而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也在变革与进步,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言的大量涌现对汉语言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击,此时,教师应该发挥他们的指引作用,指导学生恰当的对待络流行语,同时,也不能一味的对网络流行语言进行否定,而要客观地看待汉语言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不只是负面的,另外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在网络流行语中,使汉语言词汇更加丰富,使部分汉语文学中的部分词语具有了新的含义,这对汉语言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的时代的需求。但在新媒体下的网络流行语中不乏有些低俗的词汇,影响了汉语言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低俗的的词汇进入书本,另外在当前的网络流行语中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规范,教师在对学生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规范的引导。
(二)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的出现丰富与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查找各种所学的资源,因此,在未来要想使汉语言得到更好地发展也必须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将汉语言教学引入互联网平台是汉语言走向现代化必然趋势,在当前部分高等院校中,使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进行汉语言教学正是汉语言走向互联网的验证,因此,在当下以及未来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就是将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德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人们带来的便捷,充分使用互联网资料库与各种资源,使其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言学习基础与发展基础,同时更好地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与喜爱,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理论;意识形态
DOI:10.15938/ki.iper.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D641;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32-05
理论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政治发展和国家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1]互联网思维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特性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网络技术改变了现实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网络交往模式,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虚拟环境,带来理论教育范式的转变。
一、互联网思维中理论教育转向
1.虚拟符号化环境
意识形态要成为现实物质力量,必须深入考察分析社会环境,并从社会基础出发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实现意识形态的社会目标。现实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教育对象为现实性的人本身,教育活动从现实因素出发,考量教育效果。网络空间中理论教育环境呈现出流动性、不确定性、多变性特点,技术更新代替自然因素,信息传输打破地理距离,网络据点替换居住空间,文化背景重于生活习性,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实现从现实到虚拟的转换,决定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节奏。“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2]互联网思维中的理论教育既要注重作为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重视作为客体人在虚拟环境中的符号化演变,也就是说人在虚拟环境中符号化特质凸显出来,对人的主体性产生反作用。网络空间中人的符号化形式由主体人选择和支配,主体人根据技术水平、个人取向、社会需要等变换自身在虚拟环境中的行动,并通过符号来体现出自己的情绪心理、价值判断、交往倾向等。符号就是主体人意愿和期待的表达,网络空间中的符号轨迹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体的行为模式,给主体自身带来言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符号化是将人的现实性存在转变为虚拟性存在的关键,虚拟化的符号实质就是人的存在性分化的开始,由此人以符号为依托从事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在虚拟环境下的主体活动方式、交往模式与心理体验产生改变,理论教育环境随之变化。
2.双向度教育理念
在网络空间中,传统意识形态教育遭遇极大的困境和挑战,一方面教育者无法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效果,教育针对性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信息海洋中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教育难度大大增加。要改善网络空间理论教育效果,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互联网思维中的意识形态教育要注重:第一,互动理念。要将价值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考虑意识形态教育受众的接受度问题,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变换,从单向度灌输为主转向双向互动为主的教育过程。第二,主导理念。网络空间中的理论教育必须要有坚定的价值坚守,不能放弃植根于自身社会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民众期许等核心价值,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核。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变化,不能改变价值内核,失去意识形态方向,否则可能丧失意识形态主导权,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稳定。第三,发展理念。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元化是事实性存在,而且多元价值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极端的意识形态教育思维难以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广泛认同,要想不断扩大理论的社会认同度,必须要对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利益的价值范畴进行吸收和改造,使之成为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元素。
3.用户型教育模式
互联网思维中理论教育模式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创设情境、感官体验、互动交流、案例剖析等综合化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思维的理论教育中,要把人放在中心位置。而且,要意识到网络空间中人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群体性存在的人。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服务和价值观念面临着用户的选择和判断,要接受用户的挑剔和责难。理论要在网络空间中凸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就要尽可能地吸引和感化用户,需要跨界思考,从用户心理出发输出理论信息,设计理论传播,推销理论观点,在网络空间中重建理论话语权力,才有可能把握主动,占据先机,成为网络空间的理论主导者。互联网思维中的理论教育模式要学会运用受众接受模式,对受众关注、关心的现实问题及时作出理论阐释和分析,坚持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灵活应对形势变化,将理论转化为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特别要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教育平台,[3]整合优秀师资力量、教学案例、教育资源等,塑造互联网时代的理论教育新范式,从而占领虚拟空间中知识普及和思想启蒙的阵地,更好地适应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新方向,进一步释放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追求的理论魅力。
二、互联网思维中理论教育关系
1.国家主体
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为政权辩护,提供政权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不同性质国家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争夺话语权,意识形态主体必须要适应网络空间传播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手段,在网络意识形态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作为网络空间理论教育主体,其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第一,国家共同体变化。国家共同体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家。在现实社会中,国家共同体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基于现实生产关系的社会基础,也出现了基于网络关系的社会结构,国家共同体构成的关系基础更加复杂多变。第二,国家影响力变化。国家实力基于生产规模和效率,国家实力越强,越有利于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但是,国家实力并不等同于国家影响力,尤其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影响力,国家需要将现实实力转换为网络意识形态主导力,才能进一步延伸自身网络话语权。第三,国家治理变化。国家权力行使方式随着网络空间出现而改变,要巩固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变换治理方式。现实社会治理更多地依赖于纵向权力结构,网络社会治理必须转向横向多元结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发生变化。第四,国家关系的变化。国家关系根本上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关系不仅受现实利益所影响,而且受网络空间利益关系所驱动。要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要协调不同国家在网络空间的利益需求,寻求最大公约数。
2.受众客体
网络空间理论教育客体即受,其与现实社会被教育者之间差异表现在:第一,人数规模扩大。网络空间的无边界性特质将意识形态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彻底改变了人数的地域局限性。现实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可以通过对受众人口的精准控制,提升教育的影响力。但是,在网络空间中,人数规模大幅提升意识形态教育难度。第二,人员结构复杂。从教育对象的利益诉求来说,网络空间中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等交错纵横,不同利益主体都会在虚拟空间中表达主张;从教育对象的社会意识来说,网络空间中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新儒家、民粹主义、传统、创新等诸多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从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来说,网络空间中不同民族文化、国家历史、社会习俗等都可以广泛流传;从教育对象的政治倾向来说,网络空间中政治价值、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等都有显著差异,影响着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政治生态。第三,人缘关系多变。现实社会关系在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中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网络空间中的人缘关系不稳定性大大增加,这一方面是由网络社会的技术基础所决定,技术更新改变网络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从网缘关系本身来说,主体的匿名性和非现实往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难以保证交往关系的真实可靠性。
3.传播机制
“网络空间中虚拟主体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主体际意义上的新型的主客体关系”。[4]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横向的传播机制,传播主体无法控制所有传播环节,只能在传播技术和交流互动中诠释信息,通过对受众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转变其思想,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在认知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要尽可能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展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了解网络受众的思想需求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契合点。在情感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要回应网络受众的情绪心理,摆脱意识形态高高在上的单调形象,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来贴近被教育者,充分考虑民众网络情感表达的个性化,找准情感共鸣点,激发其内在情感动力。在意志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不仅要在网络空间让受众接受思想观点,而且要从内心产生持久地认同和坚持,这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既取决于意识形态本身的价值主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受众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看法所影响,教育者要在网络空间中保持理论的影响力,就要将意识形态与受众的网络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发挥认同作用。在行为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要通过其网络行为推动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普及化,这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和归宿。要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受众的利益需求相互联系,让其在实践意识形态行为中逐渐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
三、互联网思维中理论教育话语
1.动态场域
在网络话语系统中主体之间的对话语境不再是主体间的场域关系,而是多维关系的组合。网络话语系统不是“我――你”之间的对话,而是“我――你――他”之间的对话语境,这里的“他”不仅单指某个人,可能是其他多数人。也就是说,网络空间理论教育不可能是两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必须要面对教育过程中来自他者的话语干扰,这种干扰对于对话本身既可能有推动性,也可能有侵蚀性。在网络空间理论教育场域中,对话空间是动态空间,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争夺话语权力的过程,彼此都在扩张自身的话语建制逻辑,设计对话进程。网络话语系统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性,封闭性是指网络话语在独特的虚拟空间中形成的话语规则和话语逻辑。开放性是指网络话语与现实话语系统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从网络空间理论教育场域的构成来说,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场域中信息知识的普及化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存储量有限,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占据着知识普遍化优势,可以利用信息知识优势来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和控制被教育者的认知思维方向。但是,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可以同时拥有对普遍化知识或信息认知和运用的权力,信息知识优势对于教育主体来说已经消失,无法通过信息知识垄断来操纵受众思想,支配受教育者行为。而且,在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中,新技术在不断更新创造民间话语体系。论坛、贴吧、QQ、微博、微信等都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建构出的舆论场域。在网络舆论场域中,教育主体不再是话语规则制定者,其必须要适应网络舆论生成的规律,把握舆论发展的节点和关键,顺应舆论发展方向,疏导民意,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