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冯志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观《冯志远》有感
每当我听到冯志远这个名字时,在我脑海的另一侧便会走来一个双目失明、衣着中山装的学者老人,他,就是把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一位人民教师——冯志远。电影《冯志远》的镜头一个个闪过我的眼前,于是,冯志远这个优秀人民教师俭朴的、催人泪下的事迹就在我脑海里重新演绎,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下午,就发生在我身边,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热泪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电影《冯志远》主要讲了主人公——冯志远放弃了上海的幸福生活,来到宁夏教书,这一教就是42年,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沙漠中的孩子们……
常言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要说,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冯志远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楷模,民族复兴的脊梁——
一、他是当代教师的楷模
冯志远所在的中学条件非常简陋,但他却能凭借简单的手段,创设魅力语文课堂。记得冯志远在教《海燕》一课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还请文老师用手风琴做伴奏。新奇的情景式课堂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绿芽。冯老师用情景教学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火,我想,从后来他的学生多达一万多人可以作为证明。
冯志远用纤弱的身躯,支撑着顽强的教育信念。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以及生活条件的恶劣,他的视力急剧下降,终于有一天,他彻底瞎了!然而,他仍旧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身患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的那天……
这难道不是当代教师的楷模吗?
二、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梁
来到这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鸣沙中学,面对着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都悄悄地离开了学校,但冯志远却没有走,并承担了学校教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他简直成了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背着,背着……
42年的教育生涯弹指一挥间,年近古稀之年的冯老师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告别他心爱的讲台。我无法忘记的是那最后一节课。在会堂里,几千名学生含泪听完冯老师在宁夏的最后一堂课,他的语言、他的语调、他的深情向我们诉说,他依恋这片他一生教灌的土地,更依恋这里的千千万万个孩子。
[关键词]社会进化;文明光谱;影片主题
纵观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影展的全部27部影片,就主题来说,看似五花八门、千头万绪,然而如果将其归结还原为时代生命的与涌动时,就会发现,它们是如此准确而清晰地呈现着不同社会、不同时代最尖锐的矛盾与对立以及人们最首选的生命冲动与精力投放。如果将目光聚焦在作为影展主体构成的18部较为严肃的、现实题材的创作,则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文明光谱――从落后到欠发达再到发达、从野蛮到较低的文明再到较高的文明的社会进化的光谱。如果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则几乎可以如同读出标尺上的刻度一样准确地辨认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文明进化水平,而不至于为各种夸张的宣传和狂妄的自我表白所干扰与迷惑。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不仅指出了人类个体的需求构成是由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超越自我等不同层次的需求构成的,而且指出:作为人类的群体――一个国家或社会,其多数人的需求层次,是与其特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的:在落后的、不发达地区,生理的和安全的需求成为社会主要的和首先的关注点,而在发达地区,尊重与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才可能构成首先的和主要的兴奋中心。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层次也会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也就是说,社会的文明进化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具体需求结构,当人们如“吃饱了撑得慌”般追求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甚至“匪夷所思”的东西时,不是因为他们天性就更优秀、更高贵或者更空虚、更无聊,而只是因为那些生存的、安全的、社交的需求已不成问题,说白了,还真的就是因为“吃饱了”于是而有了更多的“闲心”;反之,当人们总是更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蝇头微利,几不知灵魂、信仰为何物时,也并非这里的人们生就的低俗与鼠目寸光。当然,即使日久年深已经成了习惯乃至“传统”与“特色”也绝不是什么伟大光荣的事,只不过是因为解决温饱还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与最大的幸福。总之,看似个体生命需求的凡人琐事,呈现出的却是社会发展、文明进化程度的刚性条件与限制。简单归结一下就是,简单低下的人生需求对应着社会文明的低水平,复杂高级的人生需求则意味着社会进化的更高的文明程度。凡此种种,本届电影节国际影展影片均一一呈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通观全球大势的好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观自照的绝佳视角。
委内瑞拉送展的《还乡》、毛里求斯送展的《乡情》、伊朗送展的《期盼》等影片构成第一阶梯,主要反映的是人的生理与安全层面的生命需求。
影片《还乡》表现的是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交界处的一个残酷的故事。一个所谓的准军事组织的疯狂的土匪行径,使十岁女孩舒立瓦拉背井离乡,陷入超级流浪之中。那完全是一个血腥的、暴力的野蛮世界,生命几乎没有任何秩序性保证,舒立瓦拉的流浪也远较三毛的流浪更加险象环生,不禁让人想起“宁做太平犬,不为乱离人”的古训。影片对此有近乎残酷的直观呈现。连同略显粗粝的镜头与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拉美世界未死方生亦新亦旧的进化现实。《乡情》讲述的可以说是一个“拆迁”的故事。正如送展影片附带的简短资料介绍的那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毛里求斯的甘蔗轧糖厂关门,马尔克和他的工友们面临着下岗和动迁,如何维持生计成了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生计问题?就是一日三餐的问题。片名定为《乡情》更多地强调了“故土难离”的情感主题,然而更沉重也更具现实意义的无疑还是影片的“生计”主题。时代进化的脚步大概总难免会踩伤一些人,需要考虑的也许只是如何给予必要的补偿,如何维护公平和正义。可能正是因为对情感主题的偏爱,影片未能更充分地展开这样一个“生计”主题。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中国开发商的镜像,是颇为值得认真对待并思考的。《期盼》以两伊战争为背景,表现的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般的意境。儿子参战去了,老母日思夜想、倚门而待,最后终于等到的却只是儿子骨骸的一小部分。影片超越了战争本身的对错,而极力凸显慈母对儿子的期盼,在伊斯兰文化的世界里已是清楚无误的情感与立场的表白。片名叫《期盼》,期盼什么呢?当然是和平,是平安日子里的母子相守。作为伊朗人,做此想、有此作,不亦宜乎?
伊朗送展的《父亲的自行车》和古巴送展的《与你同甘苦》构成第二阶梯,表现的是较之基本的温饱与安全略高一些的如面子、体面之类的生存需求。
《父亲的自行车》是一部精致又温馨的佳作。哈米德每天骑着父亲留下的旧自行车上学,为此而受到同学的嘲笑。他一直渴望母亲能给他买一辆新车,然而母亲以微薄的收入尚无暇顾得上他的窘困。母子为此事有误会和摩擦,而随着哈米德的成长,他终于懂得了母亲,也懂得了生活。《与你同甘苦》是根据古巴著名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一部轻喜剧风格的影片,表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哈瓦那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家庭生活。妻子误以为丈夫要涨工资,于是买了一直想买的电冰箱,结果工资未涨,不得不退还冰箱,同时又要死命维护自己的面子。从自行车到电冰箱都已不再是生活的最低必需品,而只是为了使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所需要的。有时更只是(已是)面子、尊严的需求。而这意味着人们已开始有了比吃饱、穿暖、活下去略高一些的期望了。看似微小的进步,即使煌煌华夏,就绝大多数人来讲,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儿。
俄罗斯送展的《白色苔原》与韩国送展的《庆州》以及伊朗送展的《三鱼图》共同构成第三阶梯,表现的是人的情感、社交类需求与追索。
《白色苔原》讲的是遥远的俄罗斯北方苔原地带涅涅茨人的游牧生活。独特的风光与民俗,让人联想到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然而,这风光也好,民俗也罢,都只是舞台、背景,处于前景位置的始终是青年人的情感问题,是青年对于爱情、友情的选择与忠诚。《三鱼图》表现的是伊朗上流家庭的生活。受到丧子打击的埃尔罕被诊断患有脑瘤,手术则可能丧失记忆,而她又不愿失去对儿子的记忆。是否手术,使其陷入了两难选择。最后她在亲情与爱情的力量鼓舞下,走上了手术台。这当然是一种更加富贵化的、更加奢侈的情感诉求与寄托。
新西兰送展的《锡安山》与奥地利送展的《属于我们的生活》构成第四阶梯,开始表现自由意志层面的追求。
《锡安山》可以认为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代沟”的故事。青年图瑞是一个摇滚乐发烧友,在繁忙的农场工作之余,一直坚持着参加著名的鲍勃玛利巡演的梦想,一有空闲就忙于和同伴进行训练,为此与坚守传统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父亲处在了尖锐的矛盾之中。说是“代沟”片可以,看成是文化冲突片也没错,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如何,影片讲的都是人们在衣食无忧之后,甚至也超越了一般的面子、尊严的问题之后的新企盼、新追求。也就是说,它是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已经是涉及自由意志与自我实现的东西。《属于我们的生活》以一种更加另类、更加极端的方式,表现的同样是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的主题。菲利普与莎拉相识于网上,相约自杀,于是一起踏上了出游的旅途。显而易见的是,他们之所以不想再活下去,绝不是因为没有吃、没有穿,也不大可能是因为受到了什么侮辱、失去了面子或尊严,虽不排除当事者个人的某种心理误区,也不能不说这的确是一种极端乃至偏执的方式,但是,归根结底,终究是属于“不自由,毋宁死”的自我选择。就这一点来说,也许这部影片的名字是起得最恰当的。
紧接着就该说说第14部影片――日本送展的《去看小洋葱妈妈》了。它与阿根廷的《探戈的荣耀》有一点类似,也是讲述对老年人特别是患病了的暮年老人的救治与关爱问题的。区别在于《去看小洋葱妈妈》更直接、更正面地观照和表现了这一主题。耄耋之年的三枝婆婆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记忆日趋衰退,说东忘西、颠三倒四,直至分不清过去与现在。日本是较早进入老年社会的国家,也是较早直面老年人问题的社会。著名小说《恍惚的人》对此有更细腻也更严酷的表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老人问题,已不是一般的儿女是否孝敬父母以及如何抚养父母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里的老年人问题,都不是子女不抚养或抚养不起,而是别有繁难、别有苦痛的新问题。其中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都不是个人的道德修炼或家庭内部的努力所能应对的。这是人类的新问题,只不过是发达国家先行遭遇并开始认真面对了而已。
最后说一说第17部影片《狗眼看人间》和第18部影片《全权委托》。匈牙利德国瑞典合拍的《狗眼看人问》讲述的是,由于政府偏爱纯种狗,对杂种狗苛以重税,导致人们纷纷遗弃杂种狗,而小女孩莉莉不愿看着自己的爱犬流离失所,极力抗争的故事。有资料介绍说影片是从狗的视角看人性的冷漠,而本文要强调的则是影片具体题材正面表现的社会现实。放入前面展示的那个社会进步的文明序列,就会发现,它的位置就在《去看小洋葱妈妈》的后面。它传递的信息是,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不仅老人和儿童将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人们的善良与关爱已经推及动物甚至植物。对于只能在“坐稳了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之间盛衰兴亡的民族来说,这是怎样一个文明的落差呀!说来黄皮肤的孟轲倒真的很早就注意到动物的幸福与人的幸福的相关性,因而说过“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的话。然而,何以文明古国却至今仍不免“易粪而食”“小悦悦惨剧”呢?波兰送展的影片《全权委托》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些许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