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美文字

优美文字

时间:2023-05-30 10:3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美文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美文字

第1篇

作家郭保林主编的《阅读大中国》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内容丰赡、文字华美、装帧精美的一部大书。这套丛书分四卷:“黄河寻根”、“大江东去”、“长城雄风”、“丝路迷踪”。精选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关于表现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经典美文,构成一幅幅雄浑壮美、绚丽动人的画卷,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浩浩江河就是一部通史,一部流动的文明;长城、丝路又是一部断代史,是凝固和隐形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标志,试想,倘若没有黄河、长江、长城、丝路,“中国”这个概念不就变得空洞和肤浅了吗?这种动与静、骚动与肃穆、温柔与粗犷,构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龙腾精神。

《阅读大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诗的壮美、史的厚重,是用美文讲述历史,是作家、诗人的“百家讲坛”。全书精选了余秋雨、贾平凹、周涛、张承志等150多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200余篇经典美文,将作家关于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所见、所闻、所思,全方位、多层次展示给读者,既有壮美瑰丽的大自然风光,又有丰赡的历史文化;既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又描绘了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的丰富内涵,激起读者历史情怀,引发人们的哲理思考。不同于学者的讲稿或者札记,《阅读大中国》以精湛优美文字,浓郁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诗化散文,或抒情散文,或文化散文,浑然一体;风格绚丽多彩,或雄浑深沉,或细腻婉约,或幽雅隽永,或轻松活泼。精美的语言、绚丽的文字、隽永的构思,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史,领略山川秀美的大自然风光,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使人享受到美的盛宴。

作家郭保林本人十多年来,沿着黄河、长江、长城、丝路多次采风,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这套丛书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取舍得当、篇篇精品、卷卷华章,富有深沉的艺术魅力。同时,每篇作品后面附有精彩赏析和旅游常识,使青年朋友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历史和人文地理知识。

第2篇

诗文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古国,改革开放既让我们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当前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但是,扩大阅读量,读什么呢?我们认为,只要我们这个民族还使用汉语来表达,那么把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的最优美、最经典的诗文传递给孩子,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孩子在心灵最纯粹、吸纳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

第3篇

基本释义:对某事物或者某类事物的真实反映。

例子:该影片是他传奇一生工作的真实写照,而且折射出了一种改变人生的启示,不论种族、阶级和年龄。

相似成语: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写作;生活;观察;感受;思考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深入思考,是写好作文的要旨。为此,语文教师要着重从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 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我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3. 思考要深刻

思考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

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感受、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且进行思考,三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4. 仿写切忌简单模仿

仿写,对初学写作或难于写作者大有裨益,一是起步稳,二是有章可循,作文入门快。我么不妨从仿入手,了解、训练并掌握他们的写作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领略到美文的魅力,但是仿写一定要切忌简单模仿。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为仿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仿写语言优美的文段,先练自己的文字功。

流畅、优美的语言是美文的基础,言辞平淡,味同嚼蜡。若想使自己文采飞扬,先选取描述生动优美,修辞新奇、句式有特点,内容意味隽永的文段下手,可用其好词,仿其句式,借用其物,将其变成自己的语言,积累下来,练写久了,文字表达功力自然会大增。

(2)仿结构,学布局谋篇。

第5篇

相信大家都游过泳吧,谁的清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然而,有个地方没有水,却照样能让人流连忘返,那就是——书海。

或许有人会认为书这种东西索然无味,无聊透顶,喜欢书的人全是书呆子。我想告诉你们:你们想错了!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先撇开他能带来知识这点不谈,它仍像被施了魔法般魅力四射,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什么?不信?那我就讲讲我与书的情缘吧。

小时候的我与众多小孩相同,对满是文字的书充满排斥那些黑色的优美文字对当时的我来说,就像黑色的长腿蜘蛛那样恐怖。与书相比,我更喜欢那“有声有色”的动画片。直到有一天,爸爸给我带来一本和动画片一样有色彩的故事书是,我才对文字产生了一点好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爸爸每天都会拿着它给我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听得如痴如醉、不能自已,这使得我越来越喜欢书。某天我第二次接触书时,发现书中的字不再是“长腿蜘蛛”了,它们变得如此可爱。

后来,我不满足每天听一个故事,开始学习认字。从这一刻起,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到哪儿都“书不离手”。

直到现在,我对每本好书都爱不释手。他们能够带你穿越时空,俯视历史的长河;带你屏息静立,聆听鸟儿的话语;带你认识自然,嗅出生命的芳香。

看!你可以通过书这个神奇的窗口,看见诸葛亮舌战群雄的风采;看见中世纪骑士威武的身影;看见鲁宾逊开拓自己生存只路的过程;看见非洲大草原的神秘……

听!你能够通过这个特殊的助听器,听见蝉鸣蛙噪,听见鸟叫虫鸣,听出人生的真谛!

在安静的树林,把自己全身心都教给书,享受着自然与书的双重熏陶,这真是一种仙境般的享受,奢侈得很呀!

沐浴在书海中,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6篇

一、加强小学语文美文朗读训练。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包括停连、节奏、语气以及重音等。教师在掌握这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后,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美文朗读的训练中掌握住这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如朗读中的重音训练,就需要把在朗读时要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如老舍的美文《草原》一课中“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为了强调下文令人向往而恬静的草原美景时,要重读“看到”。而在节奏训练中,节奏指的是朗读过程中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如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以及美丽的景色要使用舒缓性的节奏,语速要缓,声音轻柔。

二、加强美文朗读训练时,要教会学生掌握住朗读的各种基本形式

朗读的基本形式很多,如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范读、交互读、角色假想读、手势导读、推荐读等多种形式。

1 角色朗读。语文教学的亮点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在课堂上的位置,明确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但是,朗读训练光靠技巧的训练是不行的,还需要深入到文本中,在合适的文本中可以尝试角色诵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学生走进文本,把握人物形象,进行美文角色朗读。

2 自由朗读训练。自由朗读训练试用于刚接触美文的初学阶段和学完美文的品读阶段。自由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发现朗读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的段落以及语句侧重朗读训练。

3 齐声朗读和指名朗读。齐声朗读可以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在齐读的训练中,学生要迫使自己聚精会神地读文章,这便于学生朗读美文准确能力的提高。指名朗读要让学生美读。美读的时候,要把作者的情感准确地传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要在教师的导读中理解文章的意思,并进一步把握文章的韵味。个性化指名朗读不但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美文的阅读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4 熟读成诵和配乐朗诵。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交互读、互相接读、教师引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尽快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采用配乐朗诵来增加学生的美文朗读的趣味性。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要求学生不断品读美文的韵味,在追求审美的过程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演绎。

5 教师范读和手势导读。教师范读有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当学生研读不好美文中精彩的片段时,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朗读要求,在难以把握朗读要领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将学生引入美文文本的情境当中。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当学生在教师范读后尝试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手势导读,帮助学生人情入境,学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朗读训练效果。同时,推荐读,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性。

三、加强美文朗读训练,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音形并茂的特点,让学生非常容易便可以进入到美文情境。因此,在朗读美文的训练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朗读。如在美文《爱国将领邓世昌》的朗读训练中,孩子们因为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因此很难读出邓世昌视死如归以及慷慨激昂的豪情。此时,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资料播放当时战争的视频短片。这样,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处境以及心理能够进行换位模仿,将文中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加强小学语文美文朗读训练,教师要有一定的朗读训练的策略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 个性 尊重 体验 愉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个性得到张扬, 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的学习乐园。

一、创建饱含人文色彩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愉快而自由的精神交往、对话与沟通,一切都以浓厚的“情感”为纽带,教师充满着教育的爱心,以温情、理解、接纳的态度,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则在宽容、民主、平和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中享受到伸展个性,自由表达的快乐。

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归纳为“平等、宽容、蕴情”。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都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师生双方自始至终都应在宽容的、极富情感的融洽关系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人文化”教学的基础。

要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甘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劳动者、一个中介者、一个服务者。新接一个班,发现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长此以住,谈何“人文化”教学呢?

教学中,我坚持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点滴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获取成功,尝到喜悦。我尝试了差异教学,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只要有点滴进步,就予以表扬,如:“其实你很聪明,再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说得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完全能学得好!”等等。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每当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时,我总是融入其中,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则认真倾听,尤其是学困生的发言,我便予以肯定,从积极参与方面予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上变得活跃起来,人人参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充满人文活力。

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才干不仅仅在于学识,还在于营造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下顺畅地表达思想,在涓涓情感溪流的沐浴下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教学中,教师鼓励的目光,赞同的眼神,肯定的手势,饱含深情的讲述,抑扬,顿挫、舒缓有致的朗读,循循善诱、暗含期待的发问,还有那富于美感的多媒体技术,以及那种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了宽松的、令人愉悦的人文环境。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那丰富的潜在智慧,那心灵深处的对语言文字的认同,犹如源源不断的甘露琼浆一样喷薄而出,与老师产生深深的共鸣。师生共同创造的正是极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沙群岛俏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千奇百怪的珊瑚,海参,大龙虾,三五成群的鱼,滑稽的海龟,栖息在茂密树林中的能歌善舞的鸟,配以婉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美。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我说,“你们想去看看吗?” 在俏丽的风景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提供蕴含人文因素的优美文本

现行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此外,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味,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引导学生涵咏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推荐--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

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让学生当众朗诵,说出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全班已形成了读书、品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四、搭建展示人文素质的多彩舞台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群书”,领悟语言,品味文字,遨游于自由、灵动的精神世界,在多时空、多角度的背景下展开教学还仅仅是“人文化”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只有到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人文风采,彰显自我的人文素质这一层面,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人文化”的教学。

在这一层面立足的是人,关心的是人,要表达的还是人,这才是“人文化”的核心。在这一层面,学生所享受到的精神的自由与欢乐才是最可贵的,因为,这里的自由与欢乐是学生经历了外化--内化后,再次由内化--外化的过程,是他们自己真正的自由与欢乐,是经历了他们自身创造性发挥后的自由与欢乐。

第8篇

一、在语感障碍处多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这种能力是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语感障碍,由于作者的语言习惯不同,文本就会出现多种特点,而学生因语感差异引起的在文本朗读中的障碍,是一种最本质的语感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教师有充分敏感的认识的。教师应抓住这些障碍,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充分去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来读,如听老师范读、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同桌互读、录音朗读、赛读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易读错字、易漏读字、易多读字、易读断句的地方多练读,直到学生能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多遍的准确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这样长期坚持地阅读,才能使语言、文法等一些隐藏于语言文字背后的规律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被学生所获取。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语言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语言优美处多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描绘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有的展现精妙绝伦的名胜古迹,有讲究韵律的诗歌,有充满趣味、富含哲理的童话故事……教师在阅读中,应从整体把握,不能以简单的肢解去学习这样的美文。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除了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外,还要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及“弦外之音”。“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有其道理的,对于美文,只有一遍又一遍地整体地读,才能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

如教学《九寨沟》时,通过朗读描写九寨沟迷人风景的句子,那蓝天、白云、雪峰,森林、湖水相互交映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便会读得入情入境。也只有一遍又一遍地读才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思考,才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学生在感受文本美的同时自然引发潜藏在内心的对于美的体验和界定,于是便产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绘,他所描绘的美在何处的思考。所以,言辞经典之处,语言优美之处必然得读,而且要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感知意境美,能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正如《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的那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如果我们的美读能够“写气图貌”、“属采附声”,就能达到“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的最佳艺术之功效。

三、在宣泄情感之处多读

卢梭曾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那么教师要想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就必须发展和培养好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之前,不光只是认真备教案,备学生,更要注重自己对课文的朗读,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每篇文章都表达着作者的一份独特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找准文章中作者最突出表达情感的地方进行训练。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深入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情感宣泄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刻的理解,还要能通过语言的传递,促使学生能情不自禁地有感而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更要引导学生把敏锐的心灵和内心的经验情感调动起来,通过朗读充分地宣泄出来。

一位老师上《黄鹤楼送别》,学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她这样引导学生读:“这‘孤’字,是一份孤寂,一起读;这‘孤’字,代表着彼此牵挂,读;这‘孤’字,代表着缕缕相思,读;这‘孤’字,透露出的是那深厚的友情,读。”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诗句,把学生情感推向,让他们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寂,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生命在阅读中成长,而浓浓的“语文味”也在这不露痕迹的诵读中体现出来了。

四、在启发想象之处多读

语言文字,因其本身的平面和含蓄常常使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产生一定的空间。很多时候,一个句子,一个标点,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这些地方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展开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敏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

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末尾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如何?小羊的遭遇会是怎样的呢?文章虽然结束了,却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要让学生想象合理,在教学中就要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狼的凶残,小羊的温柔可怜。通过深入交流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得到了充分展现,学生出于对小羊的喜爱,很多都希望能有奇迹发生,那么一则则精彩而又充满童趣的后续也就随之展现出来。

总之,在课堂上抓住这样那样的研读点,进行细致透彻地朗读,才能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博大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思考。

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综观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在语文课堂上,这些课文都值得去好好阅读,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去好好听其声、辨其味,好好掂其分量、触其心跳,这样必能使学生读出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读语文之乐趣。只有像这样在课堂上读起来,才能还语文教学之本色。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黄莹.还小学语文课堂“读”之本色.陕西教学,2010(10).

[3]欧阳赞华.让语文教学“读”占鳌头.教师,2011(13).

第9篇

一、迁移理论内涵

所谓迁移,是指即一种行为对另一种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是一种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模仿过程。任何学习和实践都会受到已经存在经验的影响和作用,只要存在学习,就会存在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巩固和发展,又是提高、深化和促进学习的条件,学习活动与迁移效应密不可分。迁移有正向迁移和反向迁移两种,正向迁移是指前学习活动对后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正向迁移;否之,就是反向迁移。但是,无论是正向迁移,还是反向迁移,两者都有正负之分。两种迁移的正负区分方法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起推动和促进作用时,则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起干扰或抑制作用作用时,就称为负迁移。

二、小学语文写作中的迁移学习理论

将迁移理论应用于学习中,就是迁移学习,是指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时,对其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俗地讲,学习迁移其实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外一种学习活动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将迁移理论引入其中,有效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写作效率和写作能力。迁移学习,可以是学习者运用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在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后实现的。其本质就是表现新旧学习活动的共同本质。

三、迁移学习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实践

将迁移学习应用于小学语文写作中,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和组织什么教学内容去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小学生的官能训练。通过训练小学生的记忆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官能,并加强训练,使其整体官能都得到发展。如,小学生在学习语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背诵精选美文,提高小学生的表象存储和记忆能力;通过对精选美文的结构分析、写作背景分析、写作角度分析等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通过体会精选美文的表达方法和文中蕴含的情感,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因此,迁移在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反复学习训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转移到其它学习内容上去,使其它官能及整个官能都得到发展。

2、前后写作内容共同要素训练。学习迁移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写作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由于前后两者写作学习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元素,二者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此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学习迁移。当然,即使是精选美文,它在后写作的过程中,它们之间除有共同因素外,也有不同的因素。故,前后写作学习活动可能产生正迁移,也有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为了促进小学生写作学习的迁移,防止干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科学地习得精选美文之间的共同元素,并分析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

3、精选美文的概括训练。小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学习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元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必要前提。所以,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使学习产生正迁移,关键在于对前后写作活动内容中的共同因素的概括化。前后两种写作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虽然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是充分条件。写作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多样化和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同时也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中,要善于去总结和分析精选美文的本质和规律,即写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产生广泛的学习迁移,使小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背景上,通过把握、体验和理解现实情况后,就更能够应用经过概括了的经验和感受去解决和整合后写作过程中的新问题。如在教学《松鼠》一文时,教师就紧紧抓住写松鼠外形特征的那段文字,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情感,领会文本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即兴写作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用上本文的写作方法和积累的好词佳句。有了美文方法的引领,孩子们的习作中出现了很多优美的词句,观察的视角也开阔了许多,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前后两次学习活动之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见把握好精选美文的概括训练,有助于小学生写作产生正迁移。

第10篇

尤今,新加坡女作家,原名谭幼今。其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异国情调和鲜活的现实感。她以写游记小说见长,梁羽生先生曾评价其作品:“古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我似乎也可以说尤今的小说是‘小说中有游记’。”主要作品有:《沙漠中的小白屋》《迷失的雨季》《太阳不肯回去》《尤今小说精编》等。

《烘焙心情》被选用为201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卷阅读材料,《追寻书籍的味道》被选用为2011年湖北省潜江市中考卷阅读材料,《香伯》被选用为2013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卷阅读材料,《榴莲》被选用为2013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阅读材料。

足尖上的美丽

永不融化的雪山

尤 今

六月,我来到了土耳其西南部一个美丽的小城Denizli。那传说中永不融化的雪山,便在距离Denizli17公里处的攀木加力(Pamukkale)。

我们抵达时,已是夜晚时分。在我们下榻的旅馆里,住了一对来自荷兰的年轻夫妇。据那和气的妻子告诉我,他们两人到土耳其来,最想要看的,便是攀木加力这座不融的雪山了;她的话使我恨不得在浓黑的夜色中立刻飞赴攀木加力。

第二天,天色蒙蒙亮,便已坐上开往攀木加力的巴士了。远远地,我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炫目的白,好似洪水一样由头飞泻而下。巴士停在离山头不远的车站,我跑向雪山。眼前的白,越扩越大,愈大愈阔,终于,我整个人都浸浴在无边无垠的白色里了。头上,是灼热无比的夏阳,然而,脚下迤迤逦逦的尽是霜雪!

这个地方,在土耳其语里,有一个极美丽的名字,人人都称它为“棉花堡”。它像足了雪山,然而它只是石山。覆盖在山头那一层“皑皑的白雪”,只不过是河流里积存的钙盐罢了。在攀木加力,有许多蕴藏着丰富矿物质的温泉,它们由高处流经石山,日日、月月、年年,把温泉里的雪白的石灰沉淀滞留在石壁上。起初,只是薄薄的一层,然而,经过了千年万年的累积,便由薄而厚,形成了目前这种犹如白雪覆顶的绝佳状态。

更妙的是:在河流长期的冲击下,石山被割切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有些地方,像人工开凿的梯田,一级一级、整整齐齐地连天而去;有些地方,又像是刻意建成的游泳池。

山头山脚,全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重重地顿足,频频地跳跃。有的还神经质地用手去敲、戳、挖、击,然后,满足地惊叹:“哟,真的不是雪,偏又那么像雪!”

许多游客换上泳装,载浮载沉地体验温泉浴的美妙滋味。我还躺在温凉的石山上,看书,看人,看雪,度过了一个上午,还有一个下午。

然后,太阳那炙人的热力,突然没有了。太阳以缓慢的步伐一点一点地退入灰黑的天幕里,就在它即将沉落的一刹那,整个天空,忽然绽放出一种斑斓的彩光,好似千条万条五彩的飞蛇在山头乱窜,原本白着脸的雪山,转瞬间像喝醉了酒般,酡红惨绿,变幻不定,这种要命的美,简直把我的魂儿都勾走了!

如果能够把攀木加力的美作个具体的形容的话,那么,我觉得白天的攀木加力像个

;夜晚的攀木加力呢,却像个身着花裳的,成熟而妩媚,她静待着久别的情人,情人出现的那一瞬,她脸上迸发出的美,着实叫人永生难忘!

(选自《生命与爱》,有删改)

美文共赏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汪国真语)随尤今在灼热的盛夏去土耳其看雪山,岂不快哉?它,白天,素衣飘飘,活泼热情;黄昏,盛装妩媚,有着夺人魂魄的美。作者煞有介事地卖关子介绍雪山,使人深信不疑,到后来,读者不禁失笑,那分明是像足了雪山的石山嘛。巧妙的悬念、铺垫,尽显行文的波澜;它千呼万唤始出来,作者极尽描写之功,或以游人的言行侧面点染,或描绘光影变幻中的绮丽山色,尽显“棉花堡”的魅力,令读者赞叹不已。

阅读训练

1.写法感知――第二段写年轻妇人告知“我”的话以及“我”闻听此言的感受有何作用?

2.信息提炼――根据第四至第五段内容,填写“雪山”的成因。(每空均为六个字)

温泉流经石山( )( )河流切割石山

3.妙句仿写――请你结合第九段语境,在文中的横线上续写恰当的内容。

眼眸中的辉煌

昙 花

尤 今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

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放射状,枝上巍巍然挂着即将灿烂开放的花蕾。

我和朋友,坐在厅里,喝茶、谈心。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聊着,最后,索性闭口不语了。

在全然的寂静中等。意识渐渐地陷入半朦胧的状态中。忽然,响起了一种很轻微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好像蝴蝶振翼欲飞时所发出的声响。迅速睁开眼睛,盆里的昙花,灿烂地、绚丽地、快活地、无羁地开放了。

花,很大很大;色,非常非常白;味儿呢,浓郁强烈。

我看,我闻,我惊叹。

立在枝头上的昙花,顾盼生姿,得意非凡。它尽情地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然而,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它的大限到来。不作无谓的留恋与挣扎,它迅速萎谢。众人齐声叹可惜。

独我,羡慕它。

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

生命虽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选自《快乐的塑泥人》,有删改)

美文共赏

昙花的绽放是一首惊艳而绝美的生命之歌。昙花的一开一落,只是茫茫宇宙的刹那,“辉煌而来,辉煌而去”,于它而言便是诗意栖居的一生。花犹如此,人何尝不是?眼眸流转,随作者的期待、赞叹、羡慕而情感起伏;在隽永、唯美的词句间,体悟作者所诠释的生命意义,便有了嚼橄榄般的回味。

笔端下的执著

给他们一个梦

尤 今

大地有耳朵吗?有。我相信有,是因为母亲说它有。

母亲绘声绘色地说:“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

天上的云有眼睛吗?有。我相信有,是因为母亲说它有。

母亲煞有介事地说:“善良的云,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它在天上飘来飘去,一看到人间发生不平的事、不乐的事,便簌簌地掉泪,我们把这泪唤为‘雨’。”

海洋有嘴巴吗?有。我相信有,是因为母亲说它有。

母亲言之凿凿地说:“海洋的嘴巴大大的,当它唱歌的时候,海涛便穿着镶上花边的裙子,一进一退地跳舞;海鸥呢,听得入神,看得入迷,在海洋的上方盘旋不去。”

树木有手脚吗?有。我相信有,是因为母亲说它有。

母亲口沫横飞地说:“树根是它的脚,树枝是它的手。你们可不要随意踏它的脚,更不要随便扭它的手,它会痛的哟!”

母亲随口编造的故事,为我的想象力装上了一对美丽的翅膀;而那个声色娱乐匮乏的时代又赋予我一颗单纯的心,使我得以充分地沉浸于故事所带来的童趣里。等我初通笔墨而跌入由文字所酿造的醇酒内,我才醺醺然地发现:文字的世界能将你带到云深不知处,让你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扩展到极限。

从此,痴痴地迷上了文字,难以自拔。

现在的孩童,不相信大地有耳朵,浮云有眼睛……不相信,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忙得没有讲故事的余暇和心情。不相信,也是因为泛滥的资讯过早地戳破了他们童稚的梦。

能扭转乾坤的,只有文字。把亲爱的孩童化成一只只可爱的绵羊,将他们放逐到文字广袤的草地上,让他们尽情地、尽量地嚼食文字的绿草,当文字的嫩草在孩子的味蕾上泛出让他难忘的甜味时,阅读便会让他终生上瘾。长期以来,我伏案埋首,孜孜不倦地写,一心只希望以文字为读者的精神世界开拓出一片又一片怡情养性的草地。

孩童与成人,都需要精神的草原啊!

(选自《名刊卷首语精选》,有删改)

美文共赏

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孩提时,母亲以编故事的方式将美与爱的种子撒在“我”单纯的心灵池塘,“我”乘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童稚的梦中。读罢此文,相信你会在想象丰富、灵动优美的文字中领略到作者弘扬的“文字扭转乾坤”的苦心,其言谆谆,其心切切。

阅读训练

4.标题探究――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第11篇

一、抓住语言韵律来品味

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佳作,它们大都具有动人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这种优美的旋律通常表现为几个明显的特点:高低强弱,富有变化的声调,匀称而且整齐的音顿,缓急错落有致的语气等。诵读起来,其音韵和谐,富于变化,而且抑扬顿挫,让人觉得悦耳动听。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效引导学生感受其音韵之美。例如:“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二泉映月》)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炼优美,饱含感情,语调有抑扬顿挫之美,给人以语意畅达的感觉。连用四句,充分揭示了泉声的内涵,揭示了阿炳内心的世界。对于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领会内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这样一来,学生不光理解了句子表面意思,而且也感悟到了文字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能够充分关注到句子的节奏之美,读出其中的韵律。学生的语感训练也就在阅读教学中“稳当落地”了。

二、借助生活体验来感知

语言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密切关联,那么,学生的语感便会有了滋养的物化背景。可以想象,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教师也不能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学习资源,那么,学生很难对语言文字产生敏锐的感受能力。这样,教师教得生硬,学生学得就会粗糙。无法与文本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感训练也就无法植根于课堂了。例如教学《七律·》这首诗,学生对历史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这样,学生便会在情境中培养和形成他们的个性化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三、通过关键点来揣摩

翻开苏教版语文教材,读着这些经典美文,我们总感觉到:词句并不难以理解,甚至,只要引导学生读上几遍就可以了。但是,正因为这样的认知,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忽略了文中的关键的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理解与感悟。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诵读过程中,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然后,再将这些关键点放大,采用替换比较、引申探究、挖掘含义等方法仔细品读欣赏,这样,让作者独特的构思,巧妙的遣词造句,为学生所了然于心,从而让学生的语感得到锤炼。

如《爱如茉莉》一课中所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老师把“直奔”换成近义词“跑到”,让学生读读现在的句子,再读读原句,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学生体会出句中的“直奔”一词用得十分贴切传情。本来,爸爸出差归来,身心疲惫,急需休息,但一知道爱人住院,不吃饺子,不听谎话,更不稍息,便直奔医院,“直奔”一词既表现爸爸没有耽搁,行动快迅,又表现了他担心爱人,心急火燎,夫妻之情在“直奔”二字中充分体现出来了。这样一来,学生明白:为了使自己的表情达意更加准确,就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不断比较,不断品析,不断揣摩。这样,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通过语言描绘来想象

文本所呈现给学生的只是静态的文字,尽管每篇文章都配上了形象的插图,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对话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也就能更加容易感知文字的温度,洞察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元素。

第12篇

关键词:英美专业 英美文学教学 教学策略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旨在通过阅读英美文学原著,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语言能力和英语专业素养。它不仅能培养掌握基础的英美文学的特点、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更能培养学生英文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随着中国入世之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地将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三大块:(1)专业技能(读、写、听、说、译);(2)专业知识(包括语言学和文学等课程);(3)相关专业知识(包括外交学导论、西方政治制度、商务和金融管理等课程)。大纲中肯定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地位,明确了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向,在英语专科、本科教育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必要性

文学作品是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文字结晶,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又是艺术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明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于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门外语不仅仅只是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英语,能接触到其他国家的人文特色和思想。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而且也是跨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要想学好英语就应深入语言环境中,感受社会文化氛围。

目前我们多给学生提供的是英文原著、原版电影或偶尔有外教进行辅助口语教学,这些方法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方面中有着一定的作用。英美文学中蕴涵着英语中的“精品”,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只有通读、多读文学原著,才能了解到英美民族文化和英美人民生活的人文社会环境。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 充满着优美典雅的十四行诗以及绘声绘色的戏剧语言和幽默睿智的小品文句;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 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 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 在英美文学大海洋里有不同时代、 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 在英美文学大海洋里更具有充满文学色彩的语料词库, 如描绘千姿百态人生的词句、 富于哲理启迪和催人奋发的警句名言。

在英美文学里, 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翱翔于历史的隧道里, 亲历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在乔叟的作品里, 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宗教的神圣、神权的至高无上、人类的无奈;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当时人们欢呼中世纪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的高大、人对科学对知识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文艺复兴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据此, 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开展英美文学授课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 塑造其完美人格,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使之成为较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多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直接接触原版文学作品的方法之一,学生兴趣广泛,可供选择的文学作品量偏大、范围较广。当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想让学生接触各类文学作品,既包括文学史也包括文学作品赏析,同时在教学中涉及广度和深度,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出版可用的英美文学教材内容仍多为外国古典作家作品,现当代作家作品偏少,译著的时间都较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材偏离当前的社会生活,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当前教学中,可用的教材资源也停留于诗歌或节选的文学作品片段,能使用的原版的图像、音频材料也较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能让学生获得有效、实用的教学内容,这是授课教师授课的关键。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

当前课程考查中,大多数专业教师仍采用的是闭卷考试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以笔记、练习等书面学习方法为主。这种学习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在学业成绩的评定中,仍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评价体系单一,不全面。传统的评价考查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不够全面、详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情分析

当前的大学生为“90后”,他们学习依赖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仍以教师的教和完成作业为目的。学习目标较淡薄,对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更无法意识到英美文学课程对其学习和沟通等能力方面将发挥的作用,学习中缺乏内动力。

三、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

(一)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从学情分析入手,选择与学生情况相符的书籍进行教学,使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并进一步开始与作品文字、作者进行“对话”、“交流”,尝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向、艺术语言、社会特点等,领略作品的文字美、意境美、艺术美等。教师在授课中时,应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继而能阅读、分析、理解原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作品,开拓专业视野、拓展专业思维、提升学习理念。

(二)用经典原著把握学生关注度

英美文学史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他们有许多名著脍炙人口,至今广为流传。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国内流传甚广,学生对这类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在学习中以这类作品为基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名著中闪烁着文学巨匠们的思想的火花、人性的光芒和其对社会的思索。专业阅读后,学生能从中获得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共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感悟人生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情境再现互动教学

当代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参与意识都较强,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授课任务布置任务。授课前,可以提前布置阅读任务,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对学习内容进行先期的阅读和准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习惯。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将经典的文学作品由学生进行情境再现式的互动教学,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人物扮演,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文学作品魅力、人物情感变化以及社会民俗的变化发展等。

(四)多纬度导入文化知识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文化主题为教学内容,结合使用纸质教材、网上超文本资源和电影录像创设文化语境的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其教学原则包括系统性、比较性和真实性,相应的方法为分层系统法、列表比较法和真实交流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仍旧以教师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多以视频、图片等方式,以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五)改进课程评价体系

闭卷是通常用的评价考查方式,这种考查方式倾向于记常见的知识点,而对学习活动的过程评价较少。在课程教学中,应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评价,例如闭卷考试、课堂纪律、回答提问、课程论文、学习心得等多种方式,围绕着教学目标,对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多元化考查。

四、小结

大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更要突出英美文学的授课地位,通过多项教学改革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重视英语专业与社会、自然和人自身协调发展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英语专业素养,以实现培养高素质英语应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小迪.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校园英语,2012(11):34.

[2] 李碧云.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刍议[J].洛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1-13.

[3] 肖燕姣,曾洁.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43-150.

[4] 苗佳.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