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今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在网上知道这个故事刊发的期数之后,立即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张三他们,叫他们帮我在书摊上留意一下,看见了务必得买下来。晚上,张三他们死活把我叫了出去,说得狠狠地庆祝一下。当然,他们使劲地倒苦水,说什么离他们办公室最近的书摊也有一站路,为了这份一块钱的报纸,他们已经付出了十多块钱的车费了。我狂汗,面对这几个耿直的铁哥们儿,除了把他们的啤酒杯频频倒满之外,还能说什么?
为了这个故事,还有这个故事的样刊,他们哥几个先后请我出去消夜五次,花费我人民币三百多块。虽然超过了这个故事的稿费,但是在和他们喝酒闲谈中,又陆续听到了新的话题新的点子,新的故事源源不断地被我写出来,变成了铅字,也换回了银子。而且,现在的样刊根本不用心了。只要把见刊的刊名和期数给张三一说,他一定在第一天上市的时候就给我带回来。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张三除了给我带样刊之外,自己还买了很多《古今故事报》回来,每期都买好几份,自己看完以后,留一份收藏,把剩下的报纸送给我们几个哥们儿看。我们几个朋友都在揣测,这小子是不是也喜欢上写故事了 但是,也没见他透露半句口风。
终于,有一天消夜的时候,除了我们几个老朋友之外,多了一个美女。张三介绍说,这个美女叫王敏,是他已经确定了关系的未婚妻,国庆节的时候叫我们去喝喜酒。王敏听张三介绍我的名字,不由得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作家呀,久仰久仰。老听张三说起你,你的很多故事我都看了。趁卖书之便,先睹为快呀。”
我望向张三。张三笑了,端起酒杯敬我:“哥们儿,幸亏了你呀,不然我和她就没有这段姻缘了。你放心,你这个媒人的红包是少不了的!哈哈……”
他俩和我碰杯喝酒之后,张三才告诉了他追到王敏的经过。原来,她就是张三办公室附近那个书摊的老板,张三去帮我买那个处女作故事的样报,接触几次之后就喜欢上了她。在张三的请求下,王敏答应了他,叫上级批发商一定把《古今故事报》给发下来。自此过后,张三经常以买书为借口去找王敏,并以我的故事作品为他们聊天的共同话题。几个月下来,张三还真把王敏给追上了。
我们大笑。不过,我把我感到奇怪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那么多故事杂志你都买了,但是为什么只有《古今故事报》才是每期都收藏了一份的呢 ”
张三笑了,“我在王敏手里买到的处女刊物就是那张总第548期的《古今故事报》,难道说这报纸对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因此,我每期都要收藏一份。”
王敏也笑了:“不过,他的胆子很小咧。一直等到他来买总第667期的时候,才敢把一束玫瑰花递给我。”
我也忍不住笑了。这两人,怎么都把《古今故事报》的期数作为他俩爱情经历的时间参照物了 于是我提议,叫他们的婚礼不要看什么国庆不国庆了,听说“7”在西方是个很吉祥的数字,干脆计算《古今故事报》总第777期是哪天上市,就在那天举行婚礼得了。没想到这个建议一出来,在座的各位全部举手赞成。
一、历史课特点
我们先看历史课的特点,高中历史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状况,涉及的时间很久远,从人类活动开始,时空跨越度非常大。与别的课程不同,它内容丰富,空间感特别强。因而高中历史知识需要阅读、理解、记忆,其中记忆最重要,然而众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个要素,光靠阅读、讲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那会让学生感觉历史课索然无味,因而历史课教学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得采用形象的、鲜活的历史故事教学法。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作用
1.中国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故事教学法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例如,关于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电视和小说,因而历史课可以通过三国的历史故事,形象地描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然而通过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使学生明白东汉末年政权的腐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政权的解体,国家的分裂的社会状况,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三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理解中国统一是古往今来的历史趋势。
2.世界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国外也有很多经典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恺撒的故事,就能形象地描绘出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使学生理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再扩张、罗马军团入侵埃及、罗马军团对希腊文化的破坏、罗马帝国内部权力争夺发生等等历史事件。
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作用,达到对历史知识整合、贯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点面结合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连贯古今中外历史脉络,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等。
例如,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见到过我国的历史大事年表,朝代更替歌等。事实上历史本来就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以时间为坐标轴,关注这个坐标轴的其他因素,可以将历史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历史时期,古今中外都一样,其发展和进步都是由“导火索”来推进的,把这些矛盾焦点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也就有了结果,因为历史故事往往就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描述。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学生会更易接受,印象也会更深。
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指路标,能给教师以更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以最优方式运用这些历史事件需要下功夫。对此,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的关键点与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高中历史课的历史故事教学法最好采用点面交叉法,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时期、地理地域空间、当时社会环境等结合。学生的各种知识都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仅在历史课上,平时读书习惯的培养,文学书籍的积累,这些都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宽。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还要对历史课的内容进行提炼,着重讲解重点教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深度发掘。对此教师上课时,可以抓住典型历史故事反映这些历史知识点。
关于横向联系的交叉点的历史故事例子,比如讲西方世界史资本主义社会大革命时期可以联系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时期,不同的是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后者是个封建制社会,二者的交汇点就是第一次。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可以拓展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故事、阿拉伯国家故事、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知识。这种点面交叉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大大丰富课堂历史教学的知识量。
就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 “八字真经”被奉为神灵,学生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方式令学生压抑;教学流程的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互动,束缚思维,遏制学生创造力,令中国古典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就接受的“残羹冷炙”。如何把枯燥乏味而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好呢?
作为情感艺术的语文,只有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之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的投入。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呢?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的优势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别的不说,就拿教育资源下载这一块,就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内容丰富的成语故事、精彩纷呈的典故给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古典文学的甬道。我们可以在“图、文、声”并茂的动态画面中走进古代文化殿堂,接受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态,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古汉语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词都保存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词义。例如“以勇力事鲁庄公”我们依据“无所事事”等成语中的的解释,可以推出这里的“事”是“做事、效力”的意思。学习《塞翁失马》故事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里的“亡”的时候可以结合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一起来诠释“亡”字“逃跑”;学习“风吹草地见牛羊”是时可用典故“穷途而匕首见”进行纵横比较,加深学生对“见”字通“现”的用法;学习《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辙醉”中的“辄”就联系成语故事“浅尝辄止”,一同学习“辄”字的用法。诸如此类,通过教学资源,运用网络,师生即可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文言文,加强文言实词的学习。
另外,我们可以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1)一词多义现象:
如:道,
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说长道短(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又如:兵 兵强马壮(军队) 纸上谈兵(兵法)
短兵相接(兵器) 草木为兵(士兵)
如: 亡 亡命之徒(逃亡) 亡羊补牢(丢失)
亡国之音(灭亡) 家破人亡(死亡)
唇寒齿亡(掉落、失去)
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文汉语中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义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 ,达到以今解古的目的。
赴汤(热水、开水)蹈火 破涕(眼泪)为笑
乳臭(气味)未干 不名(占有)一钱
(3)通假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
图穷匕见(现) 一暴(曝)十寒 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 疾(嫉)恶如仇 被(披)发文身
A篇
这里我们说的“故事新编”,也被人称为“旧瓶装新酒”,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它既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我们发现有些考生使用的如下故事新编的方法既新奇又实用,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在原故事的结尾处继续发挥。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故事新编的续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续写,它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譬如,曹冲称象的故事,说的是曹冲少年时的聪明才智。要进行故事新编,则首先明确要表现现实中的什么问题。你可以表现应试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伤害,也可以像作家凌鼎年那样,用漫画式笔法状写当今“炒作成风”的浮躁世态,还可以表现家庭教育问题等等。
二是在原故事的空白处下工夫。我们知道,优秀的作品,总是给读者留下了一些可资想象的艺术空白。发挥创造才能,巧妙想象并放大这些空白处的细节,从而写出值得玩味的新编故事。也可以“故事”为引子,以今日之事去推测“故事”的空白部分,形成一线串珠纵论现实的格局。
三是运用现代思维嫁接原故事。具体写作时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将“故事”人物与现实嫁接在一起。或时空错位,如《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或以今拟古,借古讽今,本来只能是现在发生的事,却让“故事”人物去做,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B篇
写“故事新编”这类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一定要熟悉“故事”。考生朋友们一定要把握原著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连续得上。“故事新编”的起始点是一个“旧”字,必须借助部分原有的故事因素。如果完全另起炉灶,目中无“古”,就难免牵强附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2. 一定要大胆“新编”。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升华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或者时空错乱,或者古今杂糅,或者中外互通,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熔于一炉,安排到现实社会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
3. 一定要跳动时代脉搏,有现实意义。那种完全无视话题,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编乱造、严肃不足、油滑有余的作品,除了博得一笑之外,只会给自己带来“惨不忍睹”的结果。“故事新编”必须是借旧瓶装新酒,借故事之尸还时代之魂。作者借“旧瓶”充分展示语文素养、文学积淀,还不够,必须用它来装“新酒”,灌注时代精神,写出好的作文。
1、《老井》《老井》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87年出品的剧情片,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吴天明执导,由张艺谋、梁玉瑾等主演。该片讲述了为弟弟换娶亲的钱嫁给年轻寡妇喜凤的孙旺泉与巧英姑娘的微妙感情,以及孙旺泉带领老井村村民成功建成水井的故事。
2、《古今大战秦俑情》《古今大战秦俑情》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秦俑》,是由程小东执导,巩俐、张艺谋、于荣光主演的古装奇幻爱情电影。影片分别以秦朝、民国及20世纪7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秦朝郎中令蒙天放与少女韩冬儿的三世爱恋。
(来源:文章屋网 )
故事照亮了我们的人生,哲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一个小故事蕴含了精湛的哲理,一段小感悟浓缩了人生的真谛……。亲爱的顾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一本十分好看的书:《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
这是一本充满着哲理的书,书上主要的内容都是鼓励我们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小故事,而且在每篇故事的最后,都会有一段总结性的小感悟,点明了故事的中心,浓缩了智慧的结晶。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它拥有着一件华丽的红衣裙(封面)和颗颗耀眼、闪烁的宝石(文字)。一个醒目的白色大标题方方正正的印在了封面的正中心《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许许多多的人都喜欢看这样一本充满着智慧的书。
《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一书共收集了200多则古今中外最精彩的故事。内容涵盖了自强自立、努力奋斗、专心致志、坚韧不拔、冒险尝试、坚定信念、积极进取、灵活处事、团结一心、注重品德、孝顺父母和宏大宽容的方方面面。里面的故事形式多样,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果你认同了我的介绍,那么就快来选购这样一本《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吧!
新疆博尔塔拉精河县第一小学五年级:李嘉欣
《论语》就是德经,主要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因为《论语》是古文,难度比较大,学生兴趣不大。我在组织学生读《论语》时,抓住每一个机会来结合教育。
有一次,班上的小梁迟到了。我他:“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小梁愤怒地说:“都是那个该死的她!”我愣了一下,因为小梁是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家里没有第二个人,那个“她”显然就是指他的母亲。这是对待母亲的态度吗?我随机一动,问:“你们有没有发现父母为你做过令你感动的事?”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纷纷举起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有一次我晚上醒来,看见妈妈为我盖被子。”“那天下着倾盆大雨,但爸爸却冒雨帮我买回我要的书。”……接着,我又问:“为什么父母会这样做呢?”“因为父母爱我!”小李兴奋地说。“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我接着问下去。“孝顺父母。”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读《论语》中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已学文。”意思是:年少后生,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走出自己居室就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说了就要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化。难懂的古文加上现实的生活结合,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要孝顺父母。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读《论语》中:“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等句子。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孩子们流露出了孝顺之情。我就是抓住每一个时机,引导学生阅读《论语》,悟出当中的道理。
在读完这段话后,小梁惭愧地低下了头,其他的同学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从心中产生了孝顺父母之感。
二、故事激趣,引出宽容之心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恕”就是宽恕。懂得宽恕别人、体谅别人,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然就能宽恕别人,这时你真正做到了用心待人,所以你能包容别人所做的,体谅别人的心情了。
班上有两个同学因为不小心撕烂了作业本而闹得不欢,这件事令他们耿耿于怀,本来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当我知道这件事后,就给学生讲了《争吵》这个小故事:
克莱谛一不小弄脏了“我”的作业本,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作业本弄脏了,因此,我们就吵架了。“我”很后悔,却没有勇气承认错误。最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和“我”重归于好。
听完故事后,我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因为这个故事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很接近,所以他们很容易掌握故事的道理。我就进一步引导,让学生也逐渐明白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子教给大家的一样,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无比宽阔的一片天空。
三、适时点拨,培养仁爱之感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宝藏,是人类文明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人文精神的荟萃。如果说,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的良心,这一点也不过分。文学的精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毫无疑问是对后人精神的滋养、熏陶,是锻造、培育现代国民的精神、灵魂和人格的最宝贵的资源。
弹词是盛开于明清的艺术花朵, 明清女性创作的弹词作品集中体现了女性创作上的独特思想和意识,是研究古代女性创作心理和创作特点的珍贵材料,在弹词的起源上众说纷纭。
变文说,持这一说法的是郑振铎、阿英、叶德均等。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提出“弹词的开始,也和鼓词一般,是从变文蜕化而出的。”阿英先生《弹词小话引》:提出 “弹词之来源为佛家的变文。”诸宫调说,主要是赵景深、李家瑞先生观点,赵景深在《弹词选导言》中说“弹词的直接渊源是宋金元的诸宫调”李家瑞就此观点继续分析道:“诸宫调是一种带说带唱的俗曲,在宋代很流行,其文体说白则纯是叙事,歌唱则纯是代言,说白和歌唱的文字,分行排写,不标白唱等字。弹词也分叙事代言两体的,说白连写,歌唱断句,亦分行排写,两种俗曲体制的相似,大略如是。”陶真说,这一观点由谭正璧、陈汝衡两位先生提出。谭正璧在《中国文学进化史》中提到陶真进化为弹词的观点,他由宋代“说话” 受到启发,说话由话本进化而成元、明人的通俗小说,唱本则由宋代的陶真进化而成元、明人的弹词。陈汝衡明确提出 “弹词远出陶真,近源词话,既不是唐代变文的嫡系,更与宋代诸宫调无关。”
笔者认为说弹词起源于变文和诸宫调欠妥:首先起源于变文说忽视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并称,诗与歌最初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即古代民间歌谣总集。七言诗,早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唐代诗歌出现大量七言作品。俚曲由于不受重视,唐代以前记载很少,但是可以看出,到唐代,已经形成了用七言杂以三字歌唱的形式,这些说明,并不是唐代变文独有和独创,并且变文是为宣传宗教服务的,而后来的弹词主要唱风花雪月,二者大相径庭,只根据形式说弹词起源于唐代变文未免牵强。其次《诸宫调》在形式和特点上与弹词差别甚远,它与后来杂剧更为接近。今存诸宫调有12世纪初金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演述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弹词的形式,早在唐代已初具雏形,宋代诸宫调才兴起。另外诸宫调一个显着的特点是有不同的宫调,而后来的弹词没有。况且诸宫调的乐器“罗敲月面,板撒红牙”(太平乐府 卷九)与弹词的琵琶和三弦完全不同。因此说起源于诸宫调也是不确切的。
笔者倾向于最后一种,弹词出于陶真为主的民间说唱,是一门拥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形式。“陶真”又作“淘真”,是宋元明说唱伎艺的一种,流行于民间,受百姓喜爱。其词最早见于南宋时期记述临安(杭州)民俗风情的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盛录》:“唱涯词只引子弟,听淘真尽是村人。”“淘真”在宋代文献中仅此一见; 元末昆山人顾坚曾作有模仿淘真的作品。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着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
明代以后关于陶真的记载增多,陶真的特点也渐渐明朗。乐器上使用琵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0“熙朝乐事”中说:“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内容上古今小说平话:蒋一葵《尧山堂外记》提到“杭州盲女唱古今小说、平话,谓之陶真。” 周楫《西湖二集》卷17《刘伯温荐贤平浙》“入话”中说:“那陶真本子上道:‘太平之时嫌官小,离乱之时怕出征。’”
根据这些记载,说明明代陶真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形式,由男女盲人唱古今小说、平话,伴奏者多为琵琶,唱词为七言诗句。从乐器和形式上,陶真和后来弹词已经非常接近。清代后关于陶真记载很少,“陶真是宋明间南方和两浙一带讲唱技艺和文学的名称,清代只偶一使用。而弹词是从明代嘉靖间到现在江浙一带称讲唱技艺和文学的名称,但在明代还未统一。”
关于“弹词”的确切记载,最早见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0〈熙朝乐事〉中记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盖人但藉看潮为名,往往随意酣乐耳”。这点说明弹词和淘真一样为民间娱乐形式。从弹词乐器来看: 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弹词家普通所用乐器,为琵琶与三弦二事,间有用洋琴者……”“弹词,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以弹唱者也。”可知为琵琶和三弦。而从形式和内容上来看,天虚我生《自由花弹词 序》中说:“夫弹词之体例多矣,或用科白,或用说白,或用七言韵语……。”可知唱词为七言韵语。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弹词基本特点:地域上,流行于南方;乐器上,一般是琵琶和三弦,偶尔用洋琴;形式上,七言韵语,中间偶杂三字。前面我们已经得出陶真的基本特点,即由男女盲人唱古今小说、平话,伴奏者多为琵琶,唱词为七言诗句,陶真的成熟形式已和弹词非常接近。由此笔者推测:陶真宋元流行与民间,已经形成后来弹词基本特征。这种说唱形式在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又吸收了诸宫调长篇巨秩的特点,形成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即今天所说的弹词。
由于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既精通外语又有精深儿童文学素养的专门人才――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很少与国外交流,长期以来几乎是在一种“与世隔离”的状态下,独立特行,自说自话, 致使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错失了不少与国际对话、交流、互补的机会,这显然是十分令人遗憾的。舒伟曾留学英国,精通英语,对英美文学造诣颇深,难得的是,他又十分爱好儿童文学,而且有志于儿童文学研究。现在,舒伟的新作《中西童话比较研究》面世了。
这是一部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学术品位颇高的专著。舒伟以古今对话、中西比较、宏观微观互补的多视角、多层面复合研究法,选择中西童话的本体论比较研究视角,对童话的特质和根本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今对话包括古老的童话历史与当代童话研究话语、中西古代神话与当代童话理论观念之间的对话;中西比较包括古希腊、古中国童话,以及中国的《山海经》《西游记》与英国托尔金的《魔戒》及其童话观的比较;宏观微观互补则贯穿于全篇,呈现出一种宽厚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气度,并有精细缜密的个案剖析。虽然全书有二十余万字,但读来却使人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又如漫步苏州园林,景随步移美不胜收之感。特别是此书对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对弗洛伊德、荣格学派的童话心理学与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的阐释,所具有的学术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舒伟的这些阐释,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对于深化中国童话与儿童文学、文艺学研究,拓宽学术空间,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
这里,我想就托尔金的童话观多说几句。在中国的文学观念和语境中,文坛对童话常有误解,认为那不过是“小狗叫、小猫跳”的“幼儿文学”。而实际上,童话是人类文学大系统中的一种高级文体。童话从本质上说是小说,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是一种既吸纳了古老的神话思维特征又具有现代性小说叙事特征的独特文体,兼具神话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与小说叙述故事的灵巧艺术的双重优势。托尔金在《论童话故事》中提出,童话应当具备“幻想、恢复、逃避、慰藉”四种因素;童话的本质在于人类愿望的满足性(托尔金:“童话故事从根本上不是关注事物的可能性,而是关注愿望的满足性。如果它们刺激了愿望,在满足愿望的同时,又经常令人难忘地刺激了愿望,那么童话故事就成功了”);童话的创作、构思应巧妙地将神话意识想像与童话的小说艺术手段融合贯通,创造出既反映“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而又异于和超越这一世界的“第二世界”(The Secondary World),使文学真正成为人类的诗意栖居地与精神乐园。因而童话决不是向幼童讲述的道德故事,“把童话故事降低到‘幼儿艺术’的层次,把它们与成人艺术割裂开来的做法,最终只能使童话受到毁灭”。托尔金的童话观念对于中国文坛尤其是儿童文学,可以说是“耳目一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童话,更新童话理论,进而促进童话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古已有之的类似于《魔戒》那样的幻想性作品,例如《西游记》的童话特色。
舒伟老老实实读书做学问,坚执中国话语、问题意识、原创品格,向中国儿童文学界、学术界奉献了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他数年的心血终于转化为可以让整个中国儿童文学界、学术界共享的精神“公器”,自然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源远流长的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是几千年来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孝”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一、品读古今中外孝道故事
古今中外孝道故事是天下百姓“行孝”实践水平的高度体现,又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校本课程读本中选编了有关孝道故事,如:考叔“纯孝”感庄公、缇萦至孝感文帝、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代父戍边、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为病母洗尿裤、孝子孔繁森等。让学生明确孝道的内涵、起源与演变,懂得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升华人际关系、完善人的品格的道理。选读部分健康有益的孝行经典:《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图》《劝孝歌》及《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和具体事迹以及普通百姓孝行事迹。把学校每年评选的孝敬长辈好少年的具体事迹列出来供学生阅读,了解自己身边的“孝星”。了解一些有关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明确孝敬长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以至身边的同龄人,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继承和发扬。
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孝道教育
我们有效地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向父母长辈谈心解忧愁、做好事分担家务,进行节日问候,与父母同庆生日,向长辈奉献小礼物、问寒问暖等活动,既做父母的子女又做父母的帮手,还要做父母的朋友,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尊重之情。结合“老人节”和节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用省下的零花钱为老人买上营养品,用自己的双手为老人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用自己童稚的心向老人祝福;用自己甜美的歌喉、优美的舞姿向老人们献上一台台文艺节目,使老人们犹如回到了家,回到了童年,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当同学们用手抚摸一双整日里在田间劳作、有些粗糙甚至长满厚厚的老茧、深深的裂口的脚时,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和母爱、父爱的无私与博大,也为以前的不懂事感到内疚。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给家长洗脚,看似简单,但在家庭中的震撼是强烈的,“举手之劳,却有点惊天动地”。它不但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父母。一位家长在信中写到:“我本人深感惭愧,虽已过而立之年,虽已为人父,却没有给老父母洗过一次脚。愧疚之余,我不禁赞叹这道‘家庭作业’出得好,就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从我做起’,给父母洗一次脚吧”。
三、评选“十大孝敬长辈好少年”
每年开展一次“十大孝敬长辈好少年”的评比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悌要求,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悌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自己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接受历史名人、伟人的好思想、好品德,使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美德行为。充分发挥家庭、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家庭、面向社会进行调查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的表现,促进孝悌美德的形成,并付诸于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实践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要求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孝悌的观念,在行为上学会关心、尊重父母等。每学期利用主题班会,进行自我汇报,请家长召开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行他评,在此基础上全校进行总结评比出“十大孝敬长辈好少年”,并将事例进行公布宣传。我校首届“十大孝敬长辈好少年”评选活动于1997年2月开始,十几年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受到了舆论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孝道教育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使学生沉浸于美德熏陶,不仅铸造了学生的灵魂,也进一步优化了教育氛围。我们力争让每位孝敬长辈的好少年就像一朵盛开的花,让他们的美丽和芬芳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为将这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孝行天下》,创办了“孝报”,“孝坛”,“孝刊”等多种栏目。
希望以上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孝敬长辈的好少年!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学)
1.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因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这样给学生讲道:鲁提辖,名鲁达,提辖是他所任的官职名。他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就不由得燃起怒火。为了搭救落难的金氏父女,见义勇为,三拳打死镇关西,因而丢了官职,被迫去做了和尚;因他直率豪爽,蔑视一切清规戒律,大闹了五台山,只好到相国寺去看苹果园;又为搭救林冲,大闹了野猪林,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得到二龙山落了草,最终被逼上了梁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他的第一次亮相。那么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又是怎么打的?打的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就会兴趣高涨,津津有味的阅读了课文。学完本课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推荐了课外读物《水浒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培养了阅读能力。另外,我还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书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给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名人传记》、《西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阅读方法主要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
学生如果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辞劳苦地奋力攀登巍巍书山,如痴如醉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举出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以启发学生读书。例如我常给学生讲马克思刻苦读书、孔夫子韦编三绝等故事,以此激励学生勤奋读书,同时,教师还应告诉学生,读书贵在点滴勤。古今中外,凡有大的成就者,无一不是惜时如金,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与朋友约会,朋友未能按时赴约,他便不停地来回踱步思考问题。半小时后,朋友赶到向他道歉,他却感谢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个研究重要科学论题的时间。可见,善于利用时间,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一笔可观的财富。
4.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生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虽并非为学生编写,却是学生所应该读的书。如古今中外一些文学名著。另一种是专为学生提高读写水平而编写的书,如各种作文书、介绍写作的书等。这种书学生读后勤加练笔,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还有一种是以课内学习的知识内容为线索,扩展开来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等,如语文读本。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201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悦读天下书系海石子文丛书》中的第一本《史海泛舟》是河南作家协会会员申全贵的作品。
申全贵是我的同乡,也是我敬仰的兄长。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武汉铁路局机务段工作时,就常有诗文作品在许多报刊上发表,我因和全贵兄的弟弟是中学同学所以知道这位从家乡走出的“作家”、“秀才”,并读过他的作品,当时同样做着文学梦的我,私下将全贵兄引以为学习的榜样。后来全贵兄因婚姻回到家乡工作,在县政府做文字工作多年,担任过副县长、市工业局副局长等职务。
他任副县长时,我们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我不知道全贵兄在艰苦繁杂的基层工作中,是否找到了与信笔而书、驰骋情志、从事文学创作同样的乐趣?全贵兄退休后随女儿去广州生活,在享受习习南风和天伦之乐的同时,选择了从读史入手,观照现实的读书写作方式。在浩瀚无际的历史典籍的阅读中,他获得了写作的灵感。而长期艰苦繁杂的基层工作的磨砺,又给了他品评社会、体味人生的经验和底气。以历史的阅读,思接千载;以写现实的情怀,神游万仞。十年一剑,于是成就了《史海泛舟》一书。
《史海泛舟》共收入107篇文章。作者在《自序》中描述自己的写作是“驾一叶扁舟,随意漂游于史海”,“沉思遥想,撷一段史实以喻事理;兴之所至,发几句感叹以抒情怀。悦史感时,以古鉴今,时而激愤陈辞,时而抑郁低吟,时而无语长叹”。作者《自序》中短短的几句话,将《史海泛舟》的写作主旨、叙述模式、行文风格交代得十分清楚。
悦史感时,以古鉴今,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与写作立场。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史绵延不绝的国家,也是一个最重视历史文本与史学传统的国家。写史的如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著述目标,治国的如唐太宗,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言。现实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种继续。通古今之变,明兴替得失,仍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本分和责任。
《史海泛舟》的作者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其对共和国的热爱和对共和国的忧虑同样强烈。因此他对历史的阅读,处处显露着悦史感时、以古鉴今的立场。他的《“信”,国之宝也》一文将战国吴起“偾表为仕”、商鞅“徙木赏金”、晋文公“出兵伐原”等几个以信立国的故事讲述完毕,然后对当下社会信用缺失的现象予以鞭挞。《教化,国家之急务也》一文引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教化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的论述,演绎出作者对现实教化颓坏的深深忧虑。焦灼沉重的文字中,读到的是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撷史实以喻事理,发感叹以抒情怀,是《史海泛舟》一书最为基本的叙述模式。《召父杜母》一文,写西汉南阳郡太守召信臣、东汉南阳郡太守杜诗,因治政有方,爱民如亲,被称为召父、杜母。这也是后来“父母官”的来历。作者认为:父母官是百姓对有惠政的地方官的称誉,后人不察,常以居高临下的“为民作主”、“爱民如子”去诠释“父母官”的含义,实在是与父母官的本意大相径庭。
此类文字,历史故事的选择排比,见出作者的阅读深度,但历史故事只是一个话由,作者最看重的还是历史故事的诠释中所蕴含的与现实相通、发人深省的物理事理。《疯狂必至灭亡》写东汉人梁冀飞扬跋扈朝中二十余年,不但所有官员侧目而视,连皇帝也惧怕三分,最后引起众怒,被汉桓帝设计除掉。作者最后议论道:“横行朝野,一朝覆灭。”梁冀得到他应得的下场。后来的董卓也是如此。
在《史海泛舟》中,作者事理情怀宏论的叙写,感时鉴今幽思的阐发,时而是激愤陈辞,时而是抑郁低吟,时而是无语长叹。其行文风格虽有变化,但沉重的话题偏多,轻灵的情思少见。
读《史海泛舟》,我一直猜想这种由读史而来的沉重压抑的情绪,是否影响了作者的健康。因为在《史海泛舟》出版不久,作者便以64岁的年龄长辞于世。看到作者留在《史海泛舟》封口上的照片,微胖,疲惫。我为作者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谨以此文纪念一个乡梓故里的兄长和他写作的一生。
(作者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