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节能服务

节能服务

时间:2023-05-30 10:3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服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节能服务

第1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确保实现我省“**”规划纲要提出的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的目标,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28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川府发〔20**〕8号)精神,结合我省服务业发展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节能工作通知如下。

一、增强节能意识,把节能工作摆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节约能源资源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既是当前的艰巨工作,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各级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在抓好工业、建筑业节能降耗的同时进一步抓好服务业的节能工作,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同时更加重视服务业的节能降耗,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年我省服务业发展比全国平均水平滞后08个百分点,与沿海地区比较差距更大。服务业能源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单位GDP能耗“十五”期末为046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反映出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而能耗则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现状。因此应加快服务业发展,在发展中强化节能措施,增强服务业节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高节能水平,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服务业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采取强有力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确保服务业“**”节能目标的实现。

三、服务业节能工作的目标

“**”期间服务业万元GDP能耗降低25%,其中批发零售业能耗降低20%,住宿餐饮业能耗降低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耗降低25%,其他服务业降低20%,全省服务业的单位能耗“**”期末达到或低于全国当年的平均水平,初步建立服务业的节能标准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分行业的评价考核制度,初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服务业节能工作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服务业涉及行业面广,行业之间用能情况差别较大,服务业节能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行业、各部门都要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都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节能工作。

(二)做好节能规划。服务业各行业在做好发展规划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节能规划的编制,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编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三)加快发展节能。加快发展以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按照有关部门测算,如果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如果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GDP就可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在节约中发展,在发展壮大中更加注重节约能源资源是对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贡献。

(四)加快技术创新节能。推广应用节能电器产品和节能灯具。在大型商场、宾馆、写字楼、办公楼等场所提倡采用集中供热、供冷设备。加大对耗能设备的改造力度,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积极发挥科技进步在促进服务业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

(五)强化管理节能。服务领域各企业要强化能源管理,完善计量仪器设备,将节能指标分解到各部门、柜台,单独装表计量,与经营指标同步考核。实行严格的节能目标责任制与奖惩制度。供气、供电、供水、公共交通等行业要强化管理维修制度,减少管网漏失。

(六)抓好典型示范。服务业各行业要在本行业内组织开展评比节能先进企业活动,总结推广先进企业的节能经验,表彰节能先进企业和个人,推动企业的节能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七)强化宣传教育。在服务业各行业广泛开展节能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和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宣传周等多种形式宣传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意义和目标、举措和进展,宣传行业节能降耗的典型事例、法律法规等;在车站、码头和候车、候船室等公共场所张贴节约型社会建设、节能、节水的标语和口号,努力营造服务业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

五、抓好主要行业节能

服务业涉及面较广,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领域,因此,“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是抓好服务业节能工作的关键。

(一)交通运输节能。

1调整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运输结构,鼓励发展高效低耗的新型运力,使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得到发挥,取得最好的运输和节能效益。道路客运方面,鼓励发展大型和经济适用型车辆,提高单车旅客运载能力;道路货运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使用柴油汽车和重型、专用以及厢式汽车,逐步提高其在运营车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大吨位集装箱公路运输;水运方面,进一步加快内河船舶标准化进程,加强水运资源综合利用。

2继续做好综合运输枢纽规划建设。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综合规划港口、站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城市交通和其他运输方式站场,鼓励发展多种联运,构建综合运输枢纽。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发挥现代网络信息平台优势,有效整合各种物流资源,逐步实现“零仓储”和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零换乘”。

4合理控制运营车辆运力增长。对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线路,原则上不再新增运力。鼓励发展网络化快速客运,努力提高运能整合效率。进一步提高道路货运组织水平,降低单车空驶率。水路运输要保持货流平衡,降低船舶空驶率。

5尽快研究制订营运交通运输工具能耗限制标准。对超过标准的营运交通运输工具不予办理营运手续。强制淘汰高能耗交通运输工具,限制技术落后、单位耗能高、环境污染大的交通运输工具进入运输市场。

6进一步加大营运交通运输工具替代能源利用推广力度。结合我省实际,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车辆继续发展压缩天然气(CNG)替代石油技术,提高其在运营车辆中的比重和覆盖面。加快建设城际间的轨道交通,减少燃油消耗量。

7认真研究推广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提升运输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道路、水路运输GPS卫星定位技术覆盖面,改善运营管理,提高交通网络的通行和调度能力。

(二)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节能。

1发展节约型服务业。引导住宿、餐饮、洗染和沐浴等生活服务业强化节约意识,建立节约机制,创新经营方式,开展用电、用水、用气等节能降耗活动。

2积极争创绿色饭店。鼓励发展经济型酒店。倡导餐饮业提供大、中、小份量菜品服务。

3创建节能型商店。对大中型商场制订严格的照明和制冷采暖标准。鼓励在超市、商场等场所推行产品能效标识制度,杜绝无能效标识的家电产品和其他电器产品进场销售。

4引导科学消费。充分发挥流通服务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作用,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变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

(三)旅游业节能。

1实施节约用电工程和节约燃气、燃油工程。旅游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推广和使用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提高节能灯使用比例,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太阳能灯等。在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中要使用高效节能的风机、水泵、变电、空调、冷冻等设备设施,使用变频调速、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淘汰落后机电设备。施工、洗衣、制冰等尽量错开用电高峰。

2实施绿色节约燃气、燃油工程。旅游星级饭店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建设改造中采用节能型建筑设计、结构、材料。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要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气、电、柴油等清洁燃料和先进燃气、燃油设备,采用先进的储能转换技术,提高使用效率。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严禁使用煤炭作为燃料。

(四)科研、教育、卫生行业节能。在科研、教育、卫生等领域重点实施节约用电工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医院等场所推广使用节能灯具照明,推行实验装置特别是高耗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同时注重高效节能设备的研制开发,为全社会节能作出贡献。

第2篇

需求侧节能服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专业性

玉溪供电局按照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要求,成立节约用电服务中心,并设有专业岗位从事节约用电服务相关工作,在云南电网公司节约用电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为客户提供节能告知、节能咨询、节能诊断、节能宣传等服务,同时可以依托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作为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节能项目可研编制、融资、设备采购、监造管理、设备安装调试等服务。通过专业的节能服务,为客户排忧解难。

高效性

需求侧节能服务所专注于国内外最先进、最成熟的节能资讯,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同时,所推广的项目都是经过市场检验及专业认可的节能产品和技术,节电效益较高,据统计节电效率一般为10%~40%。

低价性

需求侧节能服务为客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者融资,向客户提供一系列节电服务,从客户节电效益及政府补贴中收回成本,再用于其他项目建设。客户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并且可以更快地降低能源成本,并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相关收益。

需求侧节能服务管理的具体内容

关口前移,主动告知客户节能

从源头上控制,做到节能从用电报装开始,用电报装是供电企业提供服务的第一环节,工作人员从接到新投资兴建的用电客户的用电申请开始,深入了解新客户的用电需求、用电设备以及用电设施的技术性能,宣传“绿色环保”用电,为客户用电所想,建议用电客户采用节能型的配电变压器及其他节能用电设备。

提高科技运用水平,助推节能服务

加大用电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100 kVA及以上直供客户专变负控覆盖率达100%,负荷监测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95%,并不断完善相关功能,充分发挥其对行业用电的分析预测作用;利用计量自动化管理系统监控客户负荷,对专用配变功率因数在0.9以下的客户进行实时监测,采用力调电费促使客户合理安排优化生产方式和技术升级改造;通过需求侧管理监测系统的应用,将客户节能诊断及节能改造信息及时录入系统,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时性,实现节能业务的在线管理。

差异化服务,引导客户节能

结合实际用电情况,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和农村开展节能服务。利用流动营业厅和宣传展板在广场、社区开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展示,建设“电气化示范小区”引领社会节能;走进中、小学校以及高校开展以“小手牵大手”“节约用电,做生活中的英雄”为主题的系列节能活动;乡镇供电所服务三农,制订农排设备检查计划,对农排设备,农村用户配电室、变压器、抽水机等进行检查并为当地农民讲解科学用电知识,倡导公众科学消费、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把节能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制订大客户走访计划,定期开展客户走访,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搜集客户需求,同时为大客户免费开展节能诊断,举办客户节能交流培训,积极促成客户节能项目建设。

闭环管理,全过程开展节能服务

以往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模式,多为宣传加诊断,管理模式为单方向、不循环的运作模式,很难将节能服务效果落实到实处。玉溪供电局通过不断摸索,形成了“前期调研―节能诊断―项目跟踪―项目支持―项目落地”的工作模式,通过与客户沟通交流、加强项目跟踪、加大节能技术咨询服务等节能服务工作,全过程开展节能服务。

前期调研分为客户沟通筛选、制订工作计划、告知客户三个方面的工作。

客户筛选和前期沟通:节能诊断的大客户选择的依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在节能咨询、节能培训、节能宣传等节能服务过程中发现的生产情况稳定,用电负荷稳定的目标客户;二是国家、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重点推广节能技术或设备所涉及的客户;三是主动提出有相关需求的客户。

初步确定节能诊断客户的范围后,由大客户经理采用现场走访或者电话回访的方式,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节能技术需求,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确定最终节能诊断客户名单,为客户开展节能诊断。

制订节能诊断计划:确定节能诊断客户名单后,通过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调取客户电费、电量信息,联系方式等,确定玉溪供电局以及八县公司节能诊断工作的责任人和工作时限,配合节能诊断小组开展节能诊断工作,协调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告知客户:在制订出节能诊断工作计划后,提前告知客户,并按计划开展诊断工作,如遇客户停产、检修等情况,及时滚动修编工作计划,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开展节能诊断服务

2012年以来组织筛选玉溪电网内有节能意愿及潜力的,共涉有色金属、普通工业、化工、水泥、黑色金属、酒店、医院、学校等行业的70家客户,制订节能诊断工作计划和安排,为客户免费实施节能诊断工作。

涉及行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煤矿、普通工业企业、水泥、医院、酒店、学校、商超、数据中心等。按照各个行业“分区实施、区域统筹、逐区完成”的原则进行诊断工作部署,每户平均诊断时间为两天,主要诊断内容包括企业合理用电评价(无功与电能质量综合治理、变压器节能、电机节能、照明节能、变频节能等)、合理用热评价、资源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利用、新能源利用)、电能替代其他能源和产品用电单耗评价等,报告编写和审核、意见反馈、行业数据汇总等工作。(分布统计情况见下图)

70家客户每年总用电量为33.17亿千瓦时,若客户采用节能措施的建议,可实现年节约电量2.97亿千瓦时,年节约费用约为1.52亿元,项目总投资约为3.66亿元,主要节能潜力见下图:

最终经过层层审核后形成统一、规范的节能诊断报告。

传递诊断结果,跟踪实施情况

通过举办“客户节能交流培训会议”,现场向客户交付了节电测试报告,并结合玉溪片区的节能测试报告内容,有针对性地向节能服务工作人员以及大客户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及目前较为常用的节能技术和方式。同时,玉溪供电局根据节能诊断报告的节能建议,积极与客户沟通交流、加强项目跟踪、加大节能技术咨询服务等节能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客户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

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在节能测试的基础上,选取节能潜力较好、投资回收周期较短的项目申报云南电网公司节约用电服务中心。待研究分析和批复后,针对节电项目内容与客户进行沟通和谈判,取得客户认可后,签订节能项目合同,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启动节电示范项目。

政企联动,推动节能项目落地

对于客户采纳节电建议后自主建设的节能项目,玉溪供电局还积极配合市工信委等主管部门参与可研评审工作,在项目取得政府主管部门批复备案后,按照相关规定尽快为客户办理并网批复、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参与项目竣工验收,全过程引导和帮助客户节能。

需求侧节能服务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企业管理取得效益

在办公区域的电源和用水点张贴节能宣传标牌,在机关各部室坚决执行“限塑令”,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灯具和办公设备。针对新购置设备情况,考虑设备功能的同时,必须强调节能功耗。如空调购置节能空调、生产及办公区电灯使用节能灯等。电梯使用严格按规定时间停运,上下班关闭电脑、电灯等电源,形成良好的节能氛围。同时,对本单位办公楼宇实施了绿色照明改造,通过实施项目可实现年节约电量44.95万千瓦时和年节约电费40.64万元。

完成国家需求侧考核指标

2012年,玉溪供电局完成节约电量3 328.8万千瓦时,节约电力0.796万千瓦;2013年完成需求侧节约电量3 253.407万千瓦时,节约电力0.876万千瓦,均达到云南电网公司分解下达的需求侧节约电力电量两个“千分之三”指标要求。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政府专项资金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成实施了“玉溪汇溪金属铸造制品有限公司节能改造”项目,年节电量约为324万千瓦时;通过政府专项资金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云南澄江龙凤磷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1×2MW余热发电项目合同”,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建设,正在调试和试运行阶段,待项目验收正式运行后,年节约电量约为1 200万千瓦时。

第3篇

1.23亿度!这是2005年全球服务器消耗的电能。4年过后的今天,服务器的能耗早已超过了这个数字。来自IDC的统计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数据中心服务器电力消耗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与每年16%的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相比,亚太区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增长速度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

电力消耗的飞速增长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经营成本。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给用户带来日益严峻的成本压力,绿色数据中心的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和重视,很多用户已经采取行动加入其中。作为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的关键一环――服务器节能技术应用现状如何?用户在服务器节能推进过程中,还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给用户、厂商提供富有价值的资讯与借鉴,本刊在读者俱乐部网站推出此次调查。在为期10天的调查中,有275位企业用户代表积极参与进来,为此次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成用户关注服务器节能因认同绿色数据中心理念

受益于本刊行业分布广泛的庞大读者数据库,参与本次调查的用户也体现了行业分布的均匀性。其中有22.20%的用户来自制造业,15.30%的用户来自政府行业,另有12.70%用户来自教育/培训行业。与这三个行业相比,来自金融、能源、物流、IT、电信、商业等其他行业的用户数较为均匀,大多分布在4%~10%之间。

国际金融危机是当前环境下绕不开的话题,服务器节能的话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与IT成本压缩关系密切。但出人意料的是,在问到用户今年关注服务器节能的考虑因素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企业预算紧张”这一因素的用户并不占主流,占到参与此次调查用户总数的比例仅为15.10%。(见图1)更多的用户表示是因为“节能技术取得实质进展”、“旧有设备需要更新换代”等因素选择在今年更多的关注服务器节能,其中有40.40%的用户是因为“认同绿色数据中心理念”。除了服务器节能本身就是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的重要话题,这种局面显然也与厂商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密不可分。

与服务器节能直接相关的就是数据中心机房的运营话题。仅有2.20%的参与调查用户表示,暂无机房。其他用户的机房面积差异较大,其中面积达到200平米以上的仅有11.60%,机房面积为介于10平米~50平米之间的用户最多,达到39.30%。其次是面积50~100平米的机房,22.90%的用户在此范围。面积在100平米~200平米之间的机房仅占11.30%,另外还有12.70%的用户表示自己机房面积小于10平米。

服务器的保有台数与机房的面积直接呼应起来,55.30%的参与调查用户表示自己保有的服务器台数少于10台。22.30%的用户表示自己的服务器台数介于11~30台之间,有22.40%的用户表示自己的服务器台数超过30台,而其中有4%的用户表示自己保有的服务器台数超过200台。

仅有三成用户满意自己服务器节能状况

虽然保有的服务器数量略有差异,但从调查过程来看,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用户都熟知服务器节能的相关技术。在问到“对当前单位所用服务器节能性是否满意”时,明确给出肯定答复的用户仅占到33.40%,而表示非常满意的用户仅为2.90%。比例为62.50%的用户态度略显模糊,认为自己单位的服务器节能性“一般”。另外有4.00%的用户明确表示不满意。(见图2)

IBM、HP、Dell三大国际服务器品牌在参与调查的用户中也最受瞩目,表示拥有这三个品牌的用户数加起来达到参与调查总数的63.80%。联想、浪潮、SUN、曙光等品牌的服务器产品紧随其后,同样拥有一定的支持用户数量。

与庞大的服务器数量相对应的是,用户也应用了多种服务器系统类型。X86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中表示拥有单路或双路X86服务器的用户比例为32.40%,拥有四路及以上X86服务器的用户比例也达到了23.50%。14.20%的用户表示自己拥有RISC小型机产品,安腾服务器用户在调查提供的几个选择中数量最少,仅为9.50%。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刀片服务器的用户数量不容忽视,数量达到14.90%。另外有5.50%的用户表示拥有其他类型服务器产品。(见图3)

在此次调查中,明确表示所有服务器都归放在自建机房的用户比例为70.90%,这与之前提到的绝大多数用户有自己的机房对应起来。此外专业IDC的身影也在调查中显现出来,有11.70%的用户表示拥有自建的小型机房,但有部分服务器托管在IDC;6.60%的用户表示将自有的服务器全部托管在IDC机房。通过IDC租用服务器的用户数量仅为1.80%。(见图4)

7.30%用户已应用虚拟化13.10%用户未接触虚拟化

服务器节能状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电力开销成本。在服务器电力成本方面的花费占到IT支出比例少于10%的用户不足一半,占到参与调查用户总数的44.70%。这一比例介于10%~30%的用户数量达到42.90%,12.40%的用户表示电力花费占到IT支出的30%以上。其中一位来自电信行业的用户表示,电力花费占到其IT支出的70%以上,该用户自建的数据中心机房面积在200平米以上,并拥有总数超过200的多品牌服务器。(见图5)

服务器的电力成本已然成为用户IT支出的重要方面,服务器节能也成为用户关心的热点话题,究竟哪些服务器节能举措是用户认可的?占到参与调查总数26.20%的用户表示,通过购买低能耗服务器的方式更有利于服务器节能的实现;25.00%的用户表示,优化和整合服务器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重新设计机房布局,提高散热、冷却效果的方式也得到了21.90%的用户认可。18.80%的用户表示,通过能源管理工具可以推动服务器节能的实现。选择培训员工适当关闭服务器这一方式的用户数量最少,仅为8.10%。(见图6)

与上述优化和整合服务器等方式密切相关,虚拟化技术在用户中已经得到相当深入的推广应用。表示完全没听过,没有虚拟化应用计划的用户数量仅占到参与调查总用户量的13.10%。表示“很了解,有虚拟化成熟应用”的用户比例为7.30%,有48.40%的用户表示正在接触虚拟化。另外有31.30%的用户表示在未来三年有虚拟化应用计划。(见图7)

逾八成用户表示节能性为服务器选购考虑因素

随着处理器等关键组件的更新发展,用户关注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时钟频率等话题,而是将利用效率提上 日程

用户不必再急于花费巨资购买新的服务器――这更意味着传统IT支出方式已然发生变化。

IT支出方式的变化同样反映在对新设备的考量标准方面,尤其是对于用户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的助力方面,新设备是否具备节能环保的特性正受到更多的关注。

“淘汰能耗高的服务器,采用低能耗服务器。”一位林姓用户这样表示。他所在的单位数据中心面积超过100平米,拥有IBM、DELL等品牌的10~30台服务器设备。

参与本次调查的用户在回答将如何实现服务器节能的问题时,有不少人表示将选择直接购买节能服务器的方式。

在对“服务器节能环保特性占到用户选购考虑因素多大比重?”的回答中,表示无所谓,节能环保不是考虑因素的用户比例为14.90%;相反,认为节能特性非常重要,节能性是选购服务器首要考虑因素的用户比例为8.70%。更多的用户表示比较重视节能特性,优先采购节能性突出的服务器,这一比例为76.40%。

当前市场上的主流品牌服务器产品绝大多数都拥有一系列节能特性,这一点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认可的产品不仅仅是国外大品牌,以联想、曙光、浪潮为代表的国内品牌产品也得到了用户推崇。

与选购节能服务器密切相关的是具体的节能技术,在对“哪些技术更契合自身服务器节能需要?”的调查中,有31.30%的用户将电源管理推到前台,认为这一方式更适合其服务器节能现状。(见图8)凭借22.50%的支持率,虚拟化技术紧随其后,这也与上述提到的虚拟化在用户中的高普及率相对应。认可处理器技术的用户为20.50%,将固态硬盘技术纳入考虑的用户比例达到14.90%。另外,有10.90%的用户输配电设备更契合自身服务器节能的需要。

观念缺失成服务器节能实现最大障碍

用户在服务器节能的实现方式上体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般的灵活性。但在谈到实现服务器节能的困难时,用户坦承的答案也各不相同。

综合275位用户的答案,虚拟化、电源管理、空调制冷、低功耗、机房改造等措施得到的关注和认可最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都能顺畅实施起来。

其中29.90%的用户表示,“观念缺失,单位没有节能意识”是服务器节能实现的最大绊脚石。如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远程医学中心的用户就表示,单位领导节能意识和观念的缺乏的影响不容忽视,即使告知如何节约能源电费也没有用。(见图9)

此外,表示因为费用有限,无力实施节能举措的用户数量达到27.50%;表示由于人才紧缺,没有专业人员实施维护,从而给服务器节能带来困难的用户比例为20.90%;20.50%的用户坦承,无法实施服务器节能的原因是“设备陈旧,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第4篇

进入21世纪以来,IT的能耗问题正在成为业内最热门的话题。据统计,中国2007年全年IT产品总耗电量在300亿到500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总发电量。巨大的耗能引来了各方的关注。

2007年6月,由英特尔、Google等联合25家业界公司和环保机构共同发起的“电脑产业拯救气候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力争降低计算机功耗50%的目标。

在IT产品中,数据中心的耗能最为引人关注。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数据中心的电力成本已经翻番。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却并不高――由于电力成本问题,很多数据中心的机柜使用率仅有50%~70%,有些服务器的利用率甚至仅保持在15%左右,而且约有1/3的电力在电能传输过程中损失。中国每年在服务器产品上消耗的电能成本为136.8亿元人民币,数目相当可观。

面对这一尖锐的矛盾,日前来访的英特尔数字企业部副总裁兼服务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柯克•斯考根表示,要解决服务器的能耗难题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包括服务器处理器、系统平台和机柜等各个环节。

处理器功耗稳中有降

在酷睿架构的至强诞生之后,主流IA服务器处理器的TDP功耗就基本稳定在了90W上下,而45nm产品出来以后,更是降到了70W,低电压产品的TDP功耗则在50W左右。

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主流服务器处理器功耗继续刚性下降已经空间无几,但更先进的工艺(45nm制程)和新半导体材料(金属和高k材料)的采用将能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保证目前处理器TDP功耗的基本稳定。

而未来处理器能耗降低最显著的方面将来自于降低静态功耗和引入移动处理器的节能技术(如Speed-Step),让处理器根据工作负载动态调整其工作频率,以达到最高的能效比。

平台技术挖掘空间巨大

虚拟化技术是提高IA服务器可用性和伸缩性的重要手段。柯克•斯考根认为,虚拟化技术有可能将15%的IA服务器使用率提高到60%,从而提高服务器系统的功率效能。今年下半年,英特尔还将推出6核的Dunnington至强处理器,在插座和芯片组方面与目前的至强MP产品兼容。6核的Dunnington处理器在虚拟化方面的能力将比目前的4核产品有较大的提升,而在功耗指标等方面又要强于8核产品。

在节能方面,服务器存储系统的潜力同样巨大。柯克•斯考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SSD(固态存储),根据测试,SSD存储功耗仅为5W左右,但I/O速度比传统磁盘提高了50倍;另一种是称为FCoE(FC over Ethernet)的以太网光纤通道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把存储和网络数据同时通过以太网传输,以便减少网卡和I/O设备的数量,从而降低系统功耗。

电源管理出效益

在基本的硬件平台采用各种技术降低功耗的同时,有效的电源管理则可以挖掘出更大的节能空间。通过采用从处理器、系统平台到机柜甚至是数据中心的各级电源管理技术,可以实现从芯片、整机到数据中心的多级立体式节能。

第5篇

关键词:节能服务公司;能源效率;节能融资;保理业务;信用增级。

一、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概况。

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特征。

节能服务公司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它的运作机制是通过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其节能项目提供投资或融资,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监测、培训、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通过节能服务公司开展项目,与传统的用能企业通过自己直接投资来实施的方式相比,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①在节能服务行业里,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主要采用的商业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节能服务企业是从客户实施节能项目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中来分享收益, 在整个节能项目正常运营之前,节能服务企业是没有收入的,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阶段继续大量投入之后才能有产出。 收益时间过程的滞后,使其融资特征表现为资金投入的风险性高这是节能服务公司融资与传统融资方式最大的区别。使其融资要求与金融机构追求的资金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相矛盾,金融机构对该领域惜贷,甚至不贷款。

②节能服务公司在本质上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以技术起家,内部资产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为主,缺乏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与金融机构现有的抵押担保要求不符合,这也增大了其融资难度。

③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最终是通过无形的节能量来体现的,能否准确衡量节能量成为它们是否能获得应有收益的关键。这与传统融资方式对资金的收益有准确的市场预期存在区别。

2.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现有渠道。

①银行节能贷款。 这是节能服务公司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它既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也包括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区商业银行的节能贷款。 在节能事业发展初期,由于风险过大,股份商业银行很少参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节能服务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截止 2008 年,它们发放的贷款占总节能贷款额的一半以上, 为超过 2/3 的节能项目客户服务。 “十一五”期间,银行向节能领域共提供了 4884.25 亿元的贷款,但其中只有 8%左右投向节能服务企业, 中小节能服务公司申请节能贷款的拒绝率是大型用能企业的 2~3 倍,当前节能服务企业从该渠道获得的能效资金有限,对其利用还不充分。

②政府财政投入。节能事业发展的初期,由于风险较大、行业技术不成熟等原因,节能项目的资金主要侧重于政府公共资本的投入。目前,中央政府和大多数地方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财政资金,采用贴息贷款、财政拨款、财政补贴、财政奖励等多种方式资助节能项目的实施。

③国际资助。 它主要指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通过提供赠款、贷款、担保等多种方式来支持我国节能项目的开展,它是节能服务公司又一重要的融资渠道。

④探索中的渠道。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节能融资形式也开始出现,如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节能环保基金、融资租赁、CDM 融资等。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金为主,占全部融资的 65.2%,其次是银行信贷,占全部融资的 28.1%。 融资渠道的缺乏、对当前融资渠道利用不充分,已制约了节能服务企业的壮大。

二、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障碍的成因。

1.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原因。

①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在缺陷。“合同能源管理”需要由节能服务公司对节能改造项目预先投资,并通过分享项目完成后所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收回投资并获取利润。于是节能服务公司要想获得发展,首先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其在所实施的项目获得收益前维持生存。 但是,节能服务公司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实施一两个规模不大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后就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②节能服务公司缺乏可供担保的资产,融资信用不足。 传统的融资方式一般都要求相应的固定资产进行担保,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担保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的方式,但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没有充足的抵押品,资信强度低,也很少有其他机构为其提供担保。

③节能服务企业分布散,融资规模小、成本高。 节能服务企业单笔融资规模相对大型企业较小,这使得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这些企业存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分布比较散,导致金融机构对贷款的管理难度大。

④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收益难以衡量。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来自实现的节能量的市场价格,它等于节约的能源量乘以单位能源价格。 我国企业的能源审计体系还不完善,节能量很难被准确衡量,导致金融机构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前景持怀疑态度。 它们常常以节能项目没有明显的增产、节能收益不明显为由,拒绝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申请。

⑤节能服务公司技术不成熟,融资风险大。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节能服务行业技术尚不完善、规模过小,尚未形成强大的行业联盟。 而金融机构发放资金时一般会选择一些技术成熟、复制潜力大的项目,以控制融资风险,它们很少涉足节能服务公司开展的节能项目。

2.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我国节能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政府已制定一些与节能融资相关的政策,但是政策的扶持对象主要针对大型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改项目,财政奖励资金及补贴都有节能规模限制,一般要求项目的年节能量在 5000 吨标煤以上, 这样使政策主要向规模较大的企业倾斜,政府并没有制定专门支持规模较小节能服务公司的政策、法规。

3.金融环境因素。

①金融机构和节能服务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节能服务公司普遍存在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同时财务制度也不健全,财务报表缺乏可靠性等问题, 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运营情况缺乏了解,使得节能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关于企业真实价值或投资机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②多层次化资本市场缺乏,节能服务公司难以在现有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③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困难,节能服务公司有效的融资渠道受阻;④融资产品缺乏创新,没有适合节能融资的金融工具。

三、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障碍的解决对策。

1.政府为节能服务公司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①改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信用环境。应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对那些经过第三方机构确认取得节能效益的项目,如果用户拒绝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节能效益,则应将其列入信用不良记录名单,从而形成必要的制约机制,使其承担违约的信用风险;②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的流通、变现渠道。如:通过能源环境交易所这类机构,设计适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的交易产品,让这些资产有一个公平公正的交易机制和变现渠道;③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规模注定了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将成为其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融资渠道。政府的任务:其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中小金融机构能同大型金融机构在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其二,政府应减少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行政千预,使它们能够依法自主经营;其三,在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引导,使它们明确发展的方向。

2.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必须探索适合的信用增级方式。

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缺乏可作抵押的固定资产,主要采取信用融资的方式,节能服务公司获得有效融资的关键在于提高信用等级,其主要方式有:①建立规范的信用体系;节能服务公司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信用意识,因此,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有效的信用体系是这些企业增信的根本途径; ②运用金融工具增信。 节能服务公司可以利用保函、票据贴现等金融工具来增加自身信用级别。在与关联企业发生交易时应尽量采用票据结算的形式,以便利用信用较好客户的商业票据作担保进行融资,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已开始实行了应收账款抵押业务; ③利用第三方担保。

节能服务公司最重要和有效的信用增级方式就是第三方担保。 我国目前还只有一家专门针对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的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还不能满足发展中的节能服务产业对担保的需求。

3.金融机构应发展适合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特征的产品。

①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特点,探索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的方式,积极将“保理”工具引入到节能服务公司融资中来;②各类金融机构应以项目融资为核心,设计针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特点和要求的金融产品。各级政府则需要为这类金融产品建立必要的风险分担机制,以提高金融机构进入节能领域的积极性;③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利用国内外各种提高节能融资能力建设的技术援助,从内部培养开展节能融资业务的能力,并且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该业务,对相关人员实行“尽职免责”,以消除由于该领域风险过大,工作人员在贷款时存在的顾虑。 参考文献:

[1]Nan Zhou, Mark D. Levine, Overview of current en-ergy-efficiency policies in china [J].Energy policy,2010,38(2):6349-6452.

[2]刘长毅。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模式研究及其在派威公司的应用[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30-41.

[3]郭星溪。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8):73-78.

[4]万诗英。节能产业融资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 ,2011,(03):

54-56.

[5]周伏秋 , 刘志平 . 促进节能融资的政策建议 [J]. 中国能源 ,2008,(08):05-07.

[6]刘武朝,彭光敏。节能产业融资机制的创新研究[J].环境保护,2008,(03):52-54.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网络服务器;集群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14102

1网络服务器集群的特点

集群服务器系统的特点是可扩展性较强,并且能够逐步扩展到更大规模的系统当中去。节点机是一个中档或者是低档的完整服务器,具备较强的通用性。对于超级服务器来说,其节点机体积较小,属于特制,并且组装在大机箱之内,节点机之间使用的连线不长。群集的节点机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工作站、CP服务器或者是CP机,相互之间的联线较长,组装不紧凑,使得其通信效率不高。但是因为通信效率的偏低,使得其成本也偏低,并且能够对计算机中现有的资源进行运用,因此比较普及。

超级服务器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可用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以及易用性,也就是所说的SIJMA特性,同时,它也具备着单一的IP地址、文件系统等映像特征,以及具备服务器聚集的相应功能。服务器的聚集功能使得超级服务器具备了多种多样的服务,同时可管理性也较高。聚集模式在有效避免Client/Server模式及Mainframe/Terminal模式缺点的同时也集成了两者的优点。集群服务器系统主要指的是能够通过互联网络的高性能将一组或者多组的结点计算机连接一起,且能够独立成为一个单一的系统,提供可用,并且具备高性能的服务。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特征:其一,整个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单一的系统映像;其二,整个系统具备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其三,互联网络(连接了各个结点)为结点之间提供了可扩展、高可靠性以及高性能的通讯服务等。

2节能技术与度量指标

能耗,顾名思义就是对于能源的消耗,而电能的耗用是以千瓦小时为单位。能效则是对于能源进行利用的一个效率指标,能效的得出是通过性能与能耗相除得出。对于一个节能系统来说,需要在确保系统具备高性能的前提下,确保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在相互耗电量相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系统性能提高;其二,在系统的性能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将耗电量降低到适当的量。

需要注意的是,能源效率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是不具备排斥性的。为了确保能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在确保吞吐量以及对执行任务的时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前提下,为了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优,可以将一些资源关闭。Brown等在进行能效问题处理的时候,为了最优化的问题,通过对硬件资源系统化的动态调整,可以在确保能耗降低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设备的调整。Rivoir等对于能耗的认为则是采取相互之间互补的方式将其解决:在设计系统的初期阶段就要进行能效的考虑,或者是在运行的时候考虑到实际的环境变化或者是负载问题,对系统进行恰当调整,来与能耗管理相适应。

2.1节能技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将节能问题的最优化加以解决。

2.1.1系统组件需要全面检查

为了将节能做到最好,首先需要明确电量到底是消耗到了什么地方。在计算机系统中,电力一般消耗于5个组件:磁盘、处理器、I/O设备、芯片组以及内容。只有将每一个系统的能源使用都加以改善,才能确保整个系统达到节能效果。

2.1.2对可管理电源硬件的使用

电源硬件可管理性的提高,能够确保能效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动态电压(属于一种电源的管理技术)将硬件元件的电压进行调整,当处理器的电压降低时,能量消耗将呈现平方级减少。

2.1.3系统能耗模型的建立

节能系统的创建,首先需要对系统整个结构和耗能模型进行了解,从而了解运行阶段的电力实际消耗,进而对整个系统的能耗进行控制与调整。

2.1.4获取和衡量系统性能

在不同的负载情况下,系统都需要能够正常执行任务,从而根据系统性能,确保系统能量消耗值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1.5构建能耗优化器

节能系统中还包含了能量优化,其负责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对于硬件的节能配置。

2.1.6降低峰值功率

Barroso等进行的试验表明,在进行低速运行的时候,服务器与桌面处理器所消耗的能量是峰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大约有70%的峰值功率被节约。Tsirogiannis等进行的试验则表明了在空闲状态下大约有50%的峰值功率被消耗。

2.2度量指标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成本相比十年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对于大型集群的数据中心及系统来说,维修费用占据总成本费用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总拥有成本属于经济上的技术评价标准,其主要在于判断产品所使用的直接或间接成本是否有利于消费者的使用。在这方面主要有两种绿色的系统标准能够对度量指标进行节能衡量:其一,能效比,主要是对计算机结构或者是硬件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种评价指标,是基准性能值与平均电力消耗的比值。在计算机的领域当中,性能指标一般都是采取每秒钟的浮点运算数或者是百万指令数进行计量;其二,电源使用效率,在确定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时,通常都采用电源使用效率来度量。电源使用效率由一个专注于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绿色网格建立,致力于测量数据中心的效率和生产力。计算使用效率的主要方法是进入数据中心的总电量与计算机设备耗电量的比值:

电源使用效率 =总电量/IT 设备耗电量

IT设备中包含了计算机、网络或者是存贮等设备。总的电量则包含了在支持设备正常消耗时所使用的电力,如电力的传输、冷却系统以及其它设备等。大中型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一般在2左右,也就是在如服务器等计算机设备上所消耗的电能为总能耗的一半。当电源的使用效率越来越接近1的时候,也就表示整体的使用效率也就越来越高。

3网络服务器节能技术应用

3.1优化系统层的能耗

在计算机的单核或多核系统中,电能消耗的硬件控制可以通过电压的调整来完成。有学者提到,降低系统的能耗,可以采取相应策略来实现控制磁盘的速度、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目的。Merkel等人认为,降低内存的能耗可以通过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技巧进行调度来完成。在多核的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存在内存之间的惊蛰以及受电压设置等方面的约束,调整频率后的效果将受到一定影响。

3.2对应用层的能耗感知

在计算机系统技术方面,应用层的能耗感知已逐渐成为了当前的热门研究话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最底层的优化能源,从很大程度上来看,是对准确估计应用能耗的依赖,而绝大多数的数据参考及信息都只能够通过应用程序的估计来完成;其二,在完成相同计算任务时,多数程序都会采用不同的执行路径来完成。依据底层系统能耗的实际情况,能耗感知计算机的应用程序能够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在节能方面也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机会,而目前对于能耗的研究主要是对Web服务的集中研究。Horvath等人认为,在多级服务的管理上应用DVS,需要建立分布式的电源管理服务,在点对延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整体的能源消耗将最小化。Web服务器中,Elnozahy等人提出了DVS利用的3种策略进行节能:其一,DVS的单独使用;其二,在低负载期间进行批量请求;其三,当存在较大的负载变化时,需要将批量请求与DVS相结合。而这些策略的有效使用,都能够在耗能节省平衡以及考虑到系统响应的前提下,实现计算机对应用层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买京京,龚红艳,宋纯贺.集群系统中的动态反馈负载均衡策略[J].计算机工程,2008(16) .

第7篇

关键词: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A

1吉林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的政策和理论基础1.1政策基础

党的十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5a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吉林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吉林省节能“十二五”规划》,制定《吉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

吉林省能源资源种类虽然较多,但从已探明的储量看,仍属于能源资源欠丰富的地区,常规能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足0.3%。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较低,油气大幅增产的空间不大。水电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装机总容量已占到可开发建设容量的80%左右,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且开发的难度较大。而作为吉林省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的煤炭,其供需矛盾更为突出,自给率不足40%,且地产煤炭的质量较差,热值较低。2012年,吉林省工业企业煤炭产量仅为6310.45万t。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吉林省的GDP平均增速在10%以上,而能源的供给产量增速不足2%,能源供给的缺口越来越大[1]。

同时,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医药产业、石化产业、电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这些主导产业均具有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特点,如果不进行绿色升级,将进一步加剧吉林省能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大力在吉林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尤其是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并使之更好、更快地融入汽车、医药、石化、电力等产业将会对吉林省经济的绿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理论基础

在国外,针对节能环保服务业的研究开始的很早,Shippee(1996)[2]从营业、需求管理项目减少、市场竞争、节能服务公司与公共事业间的关系、新产品与服务等5个方面分析了节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指出节能服务公司能够为商业和工业客户提供充分有效的节能服务,并且未来将有大量节能服务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出现具有公共事业特点的新型节能服务公司。

Vine(1999)[3]实证分析了美国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指出服务公司需要进行服务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通过投资于兼并,最终成为超级节能服务公司(super ESCO)。同时他提出,公共事业部门重组将影响节能服务业的格局。

Goldman(2005)[4]等人基于面板数据对美国节能环保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节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逐渐增加。

同时,也有不少国外学者关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

Ellis(2010)[5]便指出,所有国家的节能环保投资都受到了能源价格的影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还面临着诸如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等障碍。他从融资困境、较高的管理和交易费用、政府能源政策制约、节能知识不足、人力资源短缺、客户对内部解决方案的偏好、对EPC商业模式的质疑等7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节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在我国,随着国家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学界也开始在节能环保服务业领域进行大量研究。陈柳钦(2011)[6]通过对合同能源管理基本运作机制、基本类型及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的分析,得出在我国强力推进节能工作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空间极大,节能服务产业会迎来蓬勃发展的结论。

韩岳峰(2014)等人[7]运用脱钩模型分析了吉林省2006~2011年5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脱钩偏离度概念,对吉林省4大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脱钩状态进行偏离分析。得出绿色技术开发和绿色政策实施是吉林省产业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点的建议。

2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迅速,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截至2013年年末,吉林省共有54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在国家备案,服务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城市污水净化、污水处理厂脱磷脱氮、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型火电厂脱硫脱硝、电除尘、袋式除尘等多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被广泛的在吉林省内推广和应用。但该数量离吉林省节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节能服务公司的数量达到200家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从技术创新上来看,吉林省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吉林省节能环保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其R&D投入仅占总收入的1.6%。而在发达国家,如德国,节能环保服务业的R&D投入占其总收入的3.1%,约为制造业R&D投入的1.7倍,是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R&D投入的1.94倍。通过对全球较大的节能环保跨国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后,其R&D投入更是占到其收入的8%~10%,作为新兴的生产业,其高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

无论是扩大产业规模还是进行技术创新,都绕不开资金问题。然而吉林省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从全国财政奖励资金拨付情况来看,吉林省仅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好于国内尚未拨付资金的浙江、福建等8个地区,但与国内财政资金拨付较大的山西、湖南等省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其中,2013年山西省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64个,拨付财政奖励资金约8200万元,湖南省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36个,拨付财政奖励资金约6500万元。从融资方面来看,吉林省绿色信贷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绿色贷款困难,缺乏流动资金以支持绿色升级改造的问题。

3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结合目前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状况及相关研究,资金的大力支持是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吉林省需要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服务业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构建完善的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创新投融资运营机制,扩大投融资规模,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样化。笔者从政府、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具体剖析提高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资力度的路径。

3.1政府是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运作的指针

3.1.1吉林省政府需要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依托于吉林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建立节能环保共性技术和通用设备科研基地等,通过创新的技术获得更大规模的国家财政支持,从而培育一批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节能环保服务龙头企业,使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以技术为依托,以资金为支持,实现健康高速的发展。同时,政府需加大对节能环保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注重平台的搭建,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节能环保服务交易平台。进一步促进组织先进、成熟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交易,降低节能环保服务贸易的交易成本。

3.1.2吉林省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和企业投资进入节能环保服务领域,并在政府办公楼节能环保改造、公共设施节能等领域加强政府采购力度,加强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由政府注资 组建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公司,对碳排放管理,污染权配额等进行市场化运作。盘活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存量,优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资本结构;政府主导设立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基金,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对吉林省大规模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针对中小企业,在政府提供一定资金补助及政策优惠的同时,基金对其提供基础的创业和发展支持,努力孵化一批具有活力的节能环保服务新型中小企业。

3.2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作为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的市场主体

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可以从企业内部整合资本存量和加快资本增量扩张,壮大企业资本实力。同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间要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机制,通过加强合作,实现资本共享和优势互补。具备条件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和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可以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做大做强,同时引进更多的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为节能环保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同时,相关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组成企业协会,架起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扩大节能环保企业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削减市场竞争给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3金融机构是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运作的中坚力量

开展多样的金融创新活动,将有力的推动节能环保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如银行业除了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等传统业务外,可以推出适应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如节能量收益权质押、环保效益质押节能环保合同收益质押等无形资产的质押方式。保险业也可开展绿色保险等,为节能环保服务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节能环保效益保险、节能环保设备保险等,作为合同能源管理的补充,控制节能环保服务的风险,更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在条件成熟时,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对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进行投融资,将进一步扩大节能环保服务资本市场的规模。

参考文献

[1]方恺,沈万斌,董德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吉林省能源足迹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3,36(01):186-193.

[2]Shippee GE.The Future for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Changes and Trends[J].The Electricity Journal,1996,9(06).

[3]Vine E,Nakagami H,Murakoshi C.The Evolution of the US Energy Servicee Company(ESCO)Industry:from ESCO to Super ESCO[J].Energy,1999,24(06).

[4]Goldman CA,Hopper NC,Osborn JG.Review of US ESCO Industry Market Trends:an Empirical Ananlysis of Project Data[J].Energy Policy,2005,33(03).

[5]Ellis J.Energy Service Companies(ESCOs)in Developing Countries[R].IISD Paper,2010.

第8篇

关键词:云计算; 负载平衡; 节能感知;资源分配;CloudSim;CloudAnalyst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6199.2017.01.031

1简介

云计算的发展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网格计算、 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等,这是一个新的脱颖而出的模式,是以高效的为用户提供服务为前提的模式[1]。由于它的如基础设施服务 ,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的卓越性能,云计算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并使用。通过不断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效率,同时向不同的消费层次提供各项服务,云计算环境已经成为数据中心的主要力量。

云算中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是一个具有挑战性且复杂的问题,这需要性能卓越的服务器。节约能源对于确保未来云计算是可一种持续的资源是相当必要的[2]。近些年绿色计算的宣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多办法,其中许多工作基于功率效率(电源效率)展开,如节能处理器,硬件支持DVFS技术等,也有其他方法来降低虚拟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3]。通过虚拟化技术可实现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相隔离,它包括将单个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的裂分模式,也包括将多个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4]。当虚拟机上运行的移动信息从一个网络节点到另一个网络节点时,需要应用虚拟机的快速迁移技术来平衡工作所产生的负载。

虚拟机管理是提高云计算数据中心效率的关键问题。许多研究工作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不同的资源分配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成本和效率水平[5]。因此,如何找到一个高效的资源分配策略,特别是针对有限的能源的分配,同时消耗较低的能源消耗,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篇文章当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该算法重点研究考虑网络延迟和能源消耗的动态资源管理。我们认为在云计算环境中的用户的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答时间也是这个实验的关键点。这篇论文的贡献在于以下俩点:第一,在相同功率条件下,我们的方法降低了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提高了用户的服务质量;第二,在相同的响应时间内,我们的方法又能有效的降低能量功耗。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7年3月

第36卷第1期李爽:基于云计算服务质量感知的虚拟机节能管理研究

2研究背景和相关工作

在云计算中,能量感知一直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近期的研究方式是通过关闭不活跃的服务器来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文献[6]定义了一个高效节能云计算解决方案的体系结构框架和原则,然后又介绍了高效节能管理的虚拟机分配算法。王晓莹等[7]提出的资源分配和使用可变时工作负载和异构多级应用的能源管理的自适应模型方法。根据文献[8]的论述,该作者使用新的自适应粒子游动来优化的虚拟机配置,以使空闲服务器的处于省电状态。

很多工作围绕负载平衡结合若干的途径能解决节约能源的问题。前人通过使用关闭计算机电源的方法并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且此种做法只能在理论层面实现。在文献[11]中,作者建议使用局部优化的随机爬山算法来动态分配进入服务器和虚拟机的工作。文献[12]解决了在云计算环境下基于使用映射-规约编程模型的资源管理问题。赵剑锋等人的论文[8]将资源调度模型转化为具有负载均衡目标的有向化多背包问题。文献[14]提出了一种资源调度模型,它使用的概念资源服务比率作为目标函数,而不是任务完成时间,然后采用分布估计算法(EDA)做了验证。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他们提出的调度模型比EDA的资源服务比率算法的效率平均提高了至少1.004,最多1.793倍。

3利用改进遗传算法的资源配置

为了节约能源和提升用户的响应时间,在这部分中,我们首先描述一个系统的模型,然后我们介绍能源损耗的定义,最后,我们提出一种采用改进能量功率的遗传算法的优化算法。

3.1系统模型

本文定义的系统模型与以往有俩种不同:首先,不同于大多数的节能系统如在文献[6][7]中提到的,注重考虑CPU和RAM的负载平衡,本文着重从用户方面考虑网络延迟和应答时间;第二,云计算可以跨越不同的地理数据中心,所以与文献[10]认为数据中心是一个单一的物理位置不同,我们假设数据中心分布在多个地区。

在本文的系统模块中,数据中心层是由不同地区的物理网络连接的,如图1。每一个地区的数据中心一般是由N台如计算机、服务器这样的等独立机器组成的节点集,这些个独立的机器集合被描绘成集合 P= {pm1, pm2, … , pmN}。这些节点集的通讯是通过全互联通讯子系统(如图1)连接的。节点集中每一台节点机器都是独立的,可以单独的打开或关闭。在每一台机器上,都安装了基于内核的虚拟机虚拟化软件,可以运行N个独立的虚拟机管理程序集,这个集合被表示为集合V= {vm1, vm2, …, vmM}。在这个模型中,个人机上面运行的虚拟机管理系统可以被终止、重启、或从其他个人机集合中迁移。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就像在许多系统中,当执行一个接收资源的任务时,消息可以从一台机器传播到另一台机器。当虚拟机管理集向其他地区移动的时候,我们的模型需要考虑延迟时间。

4实验结论

在这部分中,我们以云分析(cloudAnalyst)基准的评估价值来测量相应时间和能量消耗。

4.1实验环境和设置

考虑到CloudSim和CloudAnalyst是在公开资源已被广泛的使用开放源码,我们选择它们作为基准来仿真实际执行的情况。CloudSim [12]支持新兴的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并提供了以下新的特点:(1)支持大规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建模和仿真,包括一个单一的物理计算节点上的数据中心;(2)它是一个用于数据中心建模,服务器,调度和分配政策的独立平台。CloudSim众多的特性中有如下俩点是本次实验的基本点:(a)有助于创建和管理多个、独立的和共同托管的虚拟化服务在数据中心节点上的虚拟化引擎的可用性。(b)在处理内核的空间共享和时间共享分配之间切换到虚拟化服务的灵活性。CloudAnalyst[13] 是墨尔本大学开发的研究项目,目的是根据用户和数据中心的地理分布,去评估社交网络工具的支持率。在这个项目中,用户群和支持社交网络的数据中心都是有一定特点的,那就是都基于他们的位置;而用户体验的参数,是可以通过使用社会网络应用程序和数据中心的负载来获得的记录[14]。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置了六组用户基数(如表1)。其中“Name”列代表世界六大洲,在不同地区每组用户都是包含在同一个时区,而且每一分钟都会发出新的请求。峰值的时间从3到9。这里假定为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非繁忙时间的线路上。每个模拟数据中心的主机由5台虚拟机机构成,配置了512M的内存,10G存储和1000兆的带宽。

4.2实验结果与分析

如4.1部分中提到的场景和配置,我们的模拟实验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我们证明了网络延迟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第二、我们的算法与DVFS[15,16]从相应时间,能量消耗,虚拟机集的数量和合并适应性方面进行比较

为了在用户响应时间方面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分三种情况监测:首先,我们使用一个0区域的数据中心DC1,我们得到的结果总体平均响应时间是292.05毫秒,数据中心处理时间是0.28毫秒。第二,我们使用区域0、1、2的三个数据中心作为用户基数区域,结果如图3(a)所示。最后,我们在每个区域都部署一个数据中心,结果如图3(b)所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当数据中心虚拟资源的数量减少时,响应时间可以大大减少;同时,处理器处理任务的时间不会节省很多。

(2)能源消耗与任务完成时间不成比例。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假设一个毫秒的能量消耗是k,那么平均的能源消耗应该是292.05k < 158.72k*3 (图3a) >50.08k*6 (图3b)。

图3(a)使用三组数据中心

图3 (b)使用六组数据中心

图3实验结论对比图

本文算法与DVFS算法的比较,如图4所示,a图是响应时间,b图是能量的消耗,c图是虚拟机迁移的数量,d 是合并适应性。我们模拟实验的结果比其他两种方法节约了更多的能量,尤其体现在:

(1)通过图4(a)中所示,第1组和第2组测试,我们的算法与DVFS几乎有相同的响应时间,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开始的虚拟机集中的数据量比较少;在第3组和第4组数据中,我们的算法的响应时间高于DVFS;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的算法比DVFS慢了一些,主要是因为虚拟机集在不同地区迁移,而DVFS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当小云朵的数量增加到2000的时候,DVFS算法的响应时间下降了。

(2)通过图4(b)的表示可知,我们的算法比DVFS节约更多的能源,当虚拟机集的数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算法优势明显。

(3)通过图4(c)中描述,我们的算法数据迁移的数量更少。

(4)通过图4(d)中的结果表明,在合并适应性方面,我们的算法胜过DVFS算法。

(a) 响应时间

(b)能量消耗

(c)虚拟机迁移数量

(d)合并适应性

图4本文算法 与DVFS算法比较图

5结论和展望

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一种在云环境下优化分配动态资源的方法。主要工作集中于在云计算中的能量和响应时间,在CloudSim应用和CloudAnalyst基准的帮助下,我们证明了该算法的优势所在。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的实验有俩点优势:它在减少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以及给云计算提高绿色平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我们使用负载平衡改进了响应时间。这个工作也主要考察了能量消耗和响应时间,我们未来的工作主要将在研究性能集成其他参数,如CPU、内存和网络。此外,未来我们将使用并行计算技术改进我们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六,虚拟化云计算数据中心能量感知资源分配机制[J],计算机应用,2013,33( 12),86-90 .

[2]王金海,一种基于能量感知的云计算环境下虚拟机部署策略[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4,22(1),73-76.

[3]英昌甜,云计算环境下能量感知的任务调度算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2,29(5),188-192.

[4]钟潇柔,基于动态遗传算法的云计算任务节能调度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I大学,2015.

[5]侯伟,云计算中基于遗传算法的能效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BELOGLAZOV A,ABAWAJY J,BUYYA R.Energyaware resource allocation heuristics for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data centers for Cloud computing[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Volume2012,28:758-760.

[7]WANG Xiaoying DU Zhihui,CHEN YiNong .An adaptive modelfree resource and power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multitier cloud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12,85:163-168.

[8]JEYARANI R,NAGAVENI N,VASANTH R R,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daptive power-aware virtual machine provisioner (APA-VMP) using swarm intelligence[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Volume,2012,28:811-821.

[9]SHARIFI M,SALIMI H,NAJAFZADEH M.Powerefficient distributed scheduling of virtual machines using workload-aware consolidation techniques[J].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2012,1(61):46-66.

[10]MONDAL B,DASGUPTA K,DUTTA P.Load balancing in cloud computing using stochastic hill climbing-a soft computing approach[J].Procedia Technology,2012, (4):785-786.

[11]HUANG Chennjung,GUAN Chihtai.An adap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scheme in cloud computing[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3, 26(1):382-389.

[12]WANG Rui,BAI Qinghua,BAI Youjia,et al.Research on Semantic Metadata Model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J].JCIT: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7(21):658-661.

[13]CHEN Danwei,ZHANG Ji,XUE Qinghan.Virtual Resources Scheduling Model for Cloud Computing[J].JCIT: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7(23):658-661.

[14]ZHAO Jianfeng,ZENG Wenhua,LIU Miu,et al.A model of Virtual Resource Scheduling in Cloud Computing and Its Solution using EDAS[J].JDCTA: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6(4):105-107.

第9篇

北京的供热事业已历经50余年发展历程。“十一五”期间,全市供热面积从2005年的4.3亿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6.3亿平方米,供热面积增长了1.47倍,城市热化率已达到95%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供热城市。自2002年华通热力在北京地区首家推行供热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始,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等单位共同推进北京市供热领域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市容委将采取多种渠道的推广活动,积极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重要意义和可观效益,提高全市供热行业对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商业模式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营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有利氛围。

一、合同能源管理定义:

合同能源管理[1](――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

二、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模式比较及优劣分析

EPC模式根据节能改造投资者的不同和节能设施所有权归属的不同,基本可划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四类类型。实践中,也有部分合同能源管理由以上4种基本类型的任意组合形成的合同类型。[2][3]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吴道洪博士表示,“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各有利弊,节能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多种多样,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扶持多种模式,让节能服务公司选择最适合的服务方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在项目期内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双方分享节能效益的合同类型。节能改造工程的投资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或者按照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合同约定的比例共同承担。项目验收合格后,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并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节能效益分享型是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模式类型。但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受企业的诚信、经济效益、企业产量变化、能源价格变化等约束比较大,风险相对较高。

2.能源费用托管型

用户委托节能服务公司出资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双方约定将该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交节能服务公司管理,系统节约的能源费用归节能服务公司的合同类型。发展障碍表现在奖励标准偏低,按照《关于开展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按照360元/吨标准煤的标准,向节能服务公司一次性拨付实际财政奖励资金。而工业领域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奖励达到600元/吨标准煤,非工业则高达800元/吨标准煤,与之相比能源费用托管型的奖励标准偏低。另外,还存在着政策竞争问题,国家和北京市都拥有相关的节能技改奖励政策,用能单位可以申请节能改造,并获得财政奖励,这也挤压了实施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的操作空间。

3.节能量保证型

节能改造工程的投资由用户承担,节能服务公司向用户提供节能服务并承诺保证项目节能效益的合同类型。项目实施完毕后,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若达到此前节能服务公司承诺的节能效益,用户一次性或分次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服务费,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效益,差额部分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适用于项目周期短,有能力在短期内支付节能效益的项目类型,且合同中约定的节能量价格一般为固定价格。适用于诚信度较高、节能意识一般的企业。但是仅仅靠主观历史经验确定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承诺的节能量及额外节能收益分配比例是不合理的。如果想要专业、科学、精确的界定基础能耗、节能量等相关数据,就一定要引入第三方能源审计公司,而这一点在目前的国内恰恰是非常欠缺的。

4.融资租赁型

此类型特点为引入第三方融资公司为项目提供资金,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设备由融资公司投资购买,融资公司再出租给用户,依据合同约定,用户定期向融资公司交纳租赁费用。节能服务公司负责改造能源系统,并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测量验证节能量,负责确保达到约定的节能效果。合同到期后,节能设备的所有权转移归用户所有,以后用户继续使用所产生的节能收益也全部归用户所有。

三、影响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1、资金方面――融资难是首要障碍

合同能源管理的一大特点是项目合同周期长,这就会影响到节能服务公司短期的获利能力,从而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周转。然而在国内,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最早都是以技术力量为基础筹建起来的,拥有强有力的技术实力的同时却并没有雄厚的资金能力。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作为新兴产业模式,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内节能服务公司基本处于快速增长期或者成立初期,规模普遍都较小。而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是一种资金密集型业务,每个供热项目的一次性投资额都较大,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供热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狭窄,多采用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单一渠道,普遍面临融资压力。融资渠道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供热行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然而,应该注意到的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加深,行业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潜力认识提高,一些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到合同能源管理的领域、意识到这一商业模式将会带来的收益,并相继推出了各自人性化的服务。

2、技术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为有节能需求的企业提供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非常广泛,涉及设备管理、法律法规、金融融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需要一支具有强大技术研究能力、过硬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的员工队伍。而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中大多数公司还面临着规模偏小起点偏低、人员综合素质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的局面,这使得很多节能项目并不能获得预期收益、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于这一模式的态度,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政策方面――与现行制度存在矛盾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运行和推广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外,国家节能专项贷款、行业需求管理专项基金等财政支持是合同能源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然而在我国很多诚市尚缺乏系统性的适合本地市场的财务管理、财税减免、金融支持、政策性奖励等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缺乏时效性。与节能服务产业相比,很多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小城市对EPC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还不够及时;奖励资金申请流程繁琐、不规范。另一方面,国内财税方面的制度问题影响了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效益分享; 会计处理

合同能源管理(EPC或EMC)是由能源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用能企业提供节能诊断、融资、节能改造、运营维护、培训等服务,并通过与用能企业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实现获利的一种节能投资方式。合同能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它是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这种机制降低了用能企业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企业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合同能源服务行业作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的重要产业加以积极推动。我国自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

一、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的特征

根据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签订的具体协议内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有多种类型。目前成熟的模式主要有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与节能效益分享型。但在国家政策支持层面和实务操作层面,基本以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为主。2010年底的《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指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签订《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的格式和内容需要符合《合同法》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等规定。《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该办法支持的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在项目期内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双方分享节能效益,期间节能改造工程的投入和风险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项目建设施工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节能效益首先保证节能服务公司收回投资成本;然后双方按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用能企业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客户享受。

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用能企业在零投资、零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节能效益,以节约的能源费用在合同期内分期支付节能改造项目的建造和服务成本。

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先垫付资金为用能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承担资金使用成本和投资可收回性方面的风险,但可以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因为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投资收益远高于仅建造(出售)节能设备或提供相关节能技术所获取的利润。

三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投资建设的节能设备在合同期内其所有权属于节能服务公司,使用权属于用能企业,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在合同期满后,用能企业从节能服务公司取得该节能设备的所有权。

二、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相关业务的现行会计处理

《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定,“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予以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企业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尽管上述规定对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作了一定的规范,但远不能满足企业进行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需求。这导致实务中企业的会计处理出现较大差异。部分企业按照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核算,部分企业则按照建造—经营—转移(BOT)模式进行核算。目前用能企业对节能设备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作为分期付款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处理

有些企业认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设备,可以看成是一种销售活动,即节能服务公司将其控制或拥有的节能设备出售给用能企业,其价款在整个合同期间予以分期收回。因此,这些企业将节能设备作为分期付款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

(二)作为租入的固定资产处理

有些企业认为,在合同能源管理中,节能改造需依赖特定的节能设备进行,在合同期内节能设备由用能企业使用和管理,但所有权仍属于节能服务公司,尽管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条款表现为效益分成,而不是租金的收付,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签署的协议所包含的交易虽然未采取租赁的法律形式,但该交易就经济实质而言属于租赁业务。因此,这些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中对租赁业务的解释,按照租赁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三)采用建造—经营—转移模式处理

建造—经营—转移(BOT,build-

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通过合同授予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有些企业认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有着明显的建造—经营—转移这一过程,与上述建造—经营—转移模式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参照建造—经营—转移对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四)作为长期摊销的费用处理

还有一些企业认为,由于未来的节能收益不能准确确定,每期的节能收益都不相同,如果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则按合同期平均计提的折旧与每期的节能收益不配比。因此,这些企业在合同期间将节能设备的投资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合同期限内按与确认收入相同的基础进行分摊。

第11篇

【关键词】 节能服务商; 合同能源管理; 会计处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模式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交易结构

合同能源管理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在此背景下,一种综合性的、专业的能源服务商(ESCO)应运而生。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节能服务商往往是设备制造商或者主要经销商,通过这种业务模式可以带动核心设备(或部件)的销售,还可以通过搭配技术输出,带来顾问咨询业务的额外收入,通过分享大部分的节能收益来获得除了设备销售与技术型劳务输出外的额外收益,该收益来自用能方节约的能源费用分享。

作为交易对手,用能单位运用合同能源管理能在不增加企业支出的情况下实现节能改造,免费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同时,用能单位还不承担项目资金、技术风险,安享节能收益,获得无风险回报;在双方约定的分享期结束后,还可以获得节能服务商原先安装的节能设备,免费独享设备余值及其带来的节能收益。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双赢的商业模式,在“十一五”期间起步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商已超过2 000家。“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以市场化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明确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宏观扶持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奖励、税收政策相继;企业节能责任进一步落实,继“十一五”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之后,国家又推出“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除受益于产业政策支持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商业化内生动力增强,大型企业开始进入节能服务市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望成为节能服务产业主流模式,市场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其会计处理规范化需求也日趋明显。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运营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发生在节能服务商与用能单位之间,主要有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运营模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由节能服务商全部或部分出资并提供服务,双方通过合同约定节能指标及检测和确认节能量(或节能率)的方法,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合同结束后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用能方所有,用能方的现金流始终为净流入。

2.节能量保证型

由节能服务商全部或部分出资并提供服务,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若节能服务商提供的设备与技术未能达到承诺的节能量,将由节能服务商赔付未来应全部达到的节能量方面的经济损失,或者由用能方向节能服务商支付服务费及其所投入的资金。

3.能源费用托管型

节能服务商按合同规定的标准,为客户管理和改造能源系统,承包能源费用。双方在合同中规定能源服务质量标准及其确认方法,不达标时,节能服务商按合同给予补偿,节能服务商的收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用能方的经济效益来自较以前能源费用(承包额)的减少。

二、会计处理难点与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上的难点

2007年开始执行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但其中没有1项准则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业务模式制定相应的处理规范。自从近年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蓬勃发展起来后,节能服务公司的会计处理开始出现混乱,缺乏横向可比性。

一些公司认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类似于租赁,节能服务商相当于把设备租赁给用能单位,通过类似于收租金的方式获取节能服务收益,因而采用了租赁会计准则,但这种处理方法需通过折现法计算最低付款额并进行摊销,不仅计算复杂,也未考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分享金额不确定性特征。另一些公司认为根据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一般要确保节能服务商未来分享的节能服务收益覆盖其投资并略有盈利,在技术可靠的情况下,一旦工程竣工,其应分享的收益就可基本落定,因此他们选择按照建造合同准则来进行会计确认,这种方法显然误将其投资于特定节能服务项目的投资成本理解为收益,既不准确也不合理。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本质及遵行的原则

1.业务的会计本质属性

采用租赁准则或者建造合同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节能服务商,其实在更深层次上没有把握住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本质属性与原则。

首先,在投资设备的所有权关系上,节能服务商往往是节能设备的唯一投资人,也是技术提供方,可谓是出钱又出力。通常在双方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中约定的节能收益分享期内,设备由用能方占有和使用,但所有权归节能服务商,这就要求由节能服务商入账并计提折旧。

其次,在收入的确认方面,会计上要求节能服务商将所投入的设备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用能方;节能服务商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对该设备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应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节能服务商;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对照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就可以知道,节能服务商事实上在双方约定的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末以前,一直保留有对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及主要设备的继续控制与管理权;同时,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中往往并没有对节能收益分享期内节能服务商的分享收益进行确定,需等到约定的结算周期末才能通过特定的计量与计算方法计算得出(影响因素包括设备系统节能效率、实际运行时间、用能量等),也就是说,在分享期末以前,节能收益的金额不能可靠的计量,相关成本也可能不被可靠的计量,可见采用建造合同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存在明显的瑕疵。

2.应遵循的原则

既然现行准则体系中未对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规范,就应该给予对该业务模式的会计本质判断,结合主要的会计原则分析拟定一个可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些会计原则应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配比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每一约定的收益分享结算期确定当期应当确认的收入或者营运成本,而不管本期是否实际收到应分享的收益金;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我们在判断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时,应根据业务的本质进行判断,而不是仅根据表象认定适用租赁会计准则或者建造合同会计准则;配比性原则即要求将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应确认的收入与其成本进行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就是要将节能改造过程中初始投入的设备与构造物形成的固定资产与竣工后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损益区别开来,尽可能提供高度可靠与相关的信息。

三、会计处理过程应用案例

根据对合同能源管理交易结构、商业运营模式及其会计本质与应遵循的会计原则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在收益分享期结束前,节能服务商投资的所有成本应视作其固定资产,后续运营费用视作其损益,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末才能确认期营业收入,同时按照分享收益期为限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当期营业成本。收益分享期末,节能服务商将该相关固定资产进入清理,将残值计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例如,A节能服务公司为B用能单位进行工业三废燃烧炉改造(用于生产蒸汽)节能技改服务,技改设备投资3 000万元,人工及专家技术咨询费60万元,全部由A公司投资。根据合同约定,改造完成后实际产能为90吨/小时,每天保底运行10小时,B公司按照每吨蒸汽36元的价格向A公司购买蒸汽,远远低于该公司自行利用燃煤锅炉的蒸汽生产成本,A公司需派专人在B公司进行设备维护与监测,每月工资5 000元。该设备设计使用寿命8年,蒸汽使用费按月计量结算,双方合作时间为5年,期满后该设备免费由B公司所有,并由其自行进行生产维护。

(一)项目建设期的会计处理

由于在分享收益期结束前,A公司享有其投资的设备等所有权,因此应视作A公司自有固定资产管理,分别初始投资的设备款3 000万元与人工及专家咨询费60万元依次纳入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账户核算。

四、小结

采用上述会计处理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把握会计本质与核心基本原则,对新业务模式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该会计处理方法的好处在于摒弃了运用租赁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也纠正了运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对节能服务公司实际节能收入的扭曲。

作为用能单位,该业务模式对其原有模式影响不大,只是原先购买煤炭等燃料动力的费用从燃料供应商那里转移到了节能服务公司,仅仅是付款对象的变化,且金额还有小幅度节约,有利于降低其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 吴迎恺.关于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的探讨[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4).

[2] 徐华新.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相关会计问题研究——基于企业节能效益分享型业务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2(24).

[3] 朱莲美,钟云龙.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2(2).

第12篇

提要: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在我国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进程比较缓慢,面临着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和社会认知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我国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通过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节能量跟踪等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按合同约定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式引入我国。当时,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以推动我国广泛开展节能工作。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然而,面对国内庞大的节能市场需求和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的成功实施,节能服务公司却远没有像预期那样的快速发展,相反,这些节能服务公司目前的处境相当被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原国家经贸委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增款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并于1997年成立了3家示范性的能源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1997年到2006年底,北京、辽宁、山东3家示范企业的能效投资逐年稳步增加,累计为405家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1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能源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2亿元人民币,而客户的净收益是能源服务公司的8~10倍。这些项目产生的节能能力每年达151亿吨标准煤,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每年达145万吨。这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是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二期,并将继续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其目标是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推动我国新兴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化发展,以此帮助我国扩大能效项目的国内投资,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在项目二期实施期间,累计节能量约为3,533万吨标准煤,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342万吨。

虽然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够等。

1、政策方面。(1)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明显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2)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不规范,缺乏评价标准。能源服务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等。同时也缺乏评价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节能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2、融资方面。(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多数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产出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有回报,企业要进行后续投入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中小企业,又是新生的企业,商业资信度相对较低,很难从银行获得商业贷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资金不足,大量好的节能技改项目无法实施;(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授予信用额度低。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常常无力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和足额的抵押。因此,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信用度水平存在质疑,授信额度很低。此外,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银行缺少对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这更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

3、能源服务公司方面。(1)能源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强,缺乏运营能力。节能服务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全新的,又比较复杂,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缺乏综合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计划制定能力、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后期管理能力等,降低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2)缺乏权威的节能量核准手段。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但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上,经常难以与企业达成一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

三、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能源服务清单,清单具体包括项目描述、功能描述以及示范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服务清单的传播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扫清信息障碍和认识障碍。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担保计划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并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要对EMC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运作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资金提供主体的差异,这里的节能专项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支出负责。财政支出突出了政府对节能事业的重视,同时财政支出的金额大,作为担保基金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保证。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应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两级节能项目担保基金有不同的职责,国家一级的主要负责国家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可以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后援支持;而地方节能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EMC项目的支持,负责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各个地区的EMC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均的现象出现。

四、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国际上新兴的节能新机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EMC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有助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