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国崛起中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6年下半年,央视《大国崛起》的热播,让中国的观众放眼全球,了解近五百年来的列强兴替之道,与此同时,2006年10月末,在昆明中国广告节上的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一部分优秀的中国广告人、创意人打出了“中国元素”的概念,提倡在广告创意中的民族手法以及民族自信心的重建。
《大国崛起》让观众站在世界角度,认识了中国的位置,从别人的“过去”思考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中国元素”让我们站在民族角度,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进行现代化应用,它既是一次广告界的集体反思,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寻找和民族自信心的一种重建。
如果说《大国崛起》含有很强的启蒙意味,那么,“中国元素”则告诉我们一条使广告业及至中国品牌,自立于世界广告和品牌之林的道路。它的重要意义,绝对不仅限于广告界、创意人方面。
正如“中国元素”的首倡者――梅高广告董事长高峻先生所言,“20年前我们学习西方是应该的,但是现在还在学习他们,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在中国企业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的今天,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但目前的状况是我们自己的声音、形象、品牌,几乎一个都没有。
从多年前反映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中国制造”概念,再到两三年前希望对“中国制造”进行提升而由中国企业界自发提出的“中国创造”概念,再到现在的“中国元素”,我们终于寻找到了改变“中国制造”的被动局面一使“中国创造”落地生根的那一个发力点,寻找到了自我和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的发展可以看到,拥有索尼、丰田等世界级的品牌,才能让你充满民族自信:有韩国那样完整的文化发展战略,才能使《大长今》等韩剧、韩流携带着“韩国制造”风靡一时。21世纪注定是一个更为重视品牌与创意的世纪,我们还没有索尼、丰田,也没有三星、韩剧,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希望的种子,即“中国元素”。
本期封面系列文章,我们采访了以高峻先生为首的九位“中国元素”创意人,也采访了多位国内顶尖的营销品牌专家,邀请来自华人圈的广告人各抒己见,也从中国传统文化和韩国文化战略等角度,对“中国元素”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我们认为,“中国元素”不仅属于广告创意人,也属于营销人,更属于中国企业界。
值得欣慰的是,在外国企业打中国牌的时候,一些中国企业,也开始尝试在广告中加入“中国元素”。像吉利汽车、李宁运动鞋,都在“中国元素”的挖掘与运用方面,带了个好头。当国内很多消费者对吉利汽车不屑一顾时,远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的吉利汽车用原汁原味的京剧脸谱,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驻足;当李宁运动鞋从赵州桥设计上获取灵感时,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现代科技实现了成功融合。
尽管对“中国元素”的认识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但我们相信,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国元素”,并让“中国元素”成为品牌的支撑点,这是共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只有产生更多更强大的中国品牌,“中国元素”这个躁动的灵魂才会有所依附,才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大国规划和设计自身崛起之路的意识正越来越强,既是为了防止自身崛起态势受到压制和阻碍,也是为了尽量巩固自身崛起成果。随着诸多地区大国力量快速上升以及传统大国力量发展相对停滞,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及其推动国际体系转型,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最受瞩目的重大事件。
作为新兴大国的代表,中国在促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和平崛起就是要完成从大国到强国、从地区大国到全球大国、从国际规范被动接受者到国际秩序积极塑造者,最终赢得世界体系核心地位的多重艰巨任务。国际社会的传统大国势必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出让其在现有国际机制中的优势地位,削弱其影响国际社会的能力,进而损害其既得利益。因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如何与传统大国协调立场与利益,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与守成大国的和平共处,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已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对当前的美国来说,如何与新兴崛起的大国实现和平相处,避免共同跌入“修昔底德陷阱”,同时防止自己衰落,避免丧失在国际社会中的更多既有权利,才是最大的战略任务。
大国崛起的准备主要分为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两大部分。理论准备可以防止大国崛起陷入物质主义,单纯追求发展硬实力,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最终陷入非和平崛起的历史悲剧。大国崛起的理论准备不同于单纯地发展软实力,既指对以往大国崛起路径进行阐释与分析,也强调在符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为中国在崛起前和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建设与对外关系提供战略指导,并有可能对中国崛起提供国际合法性支持,让世界乐见或至少不阻碍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的崛起进程是通过内部改革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日益巩固和增强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的过程。中国需要发扬和促进内在的制度优势,在外交实践中勇于创新和转型,实现在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中的融入式崛起。中国崛起绝不能是体系外的自我实现和膨胀,而应是自觉融入国际体系,促进国际体系成功转型的过程。同时,国际体系也不能脱离中国而单独存在,否则将是不健全的,也难以妥善解决全球治理问题。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根据国际和国内新形势的现实情况,有意识地为崛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与实施途径,满足中国崛起历程中与国际社会互动的战略需求。中国崛起可能具有独特性,但作为群体性崛起中新兴大国中的一个,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国崛起的理论准备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契合点。在这种情况,中国更需要有意识和自觉地规划,如何为自己的最终崛起做好充分奠定扎实基础。
当前的中国已经到了历史的一个重要关口,既要在推进国际体系顺利转型过程中国际秩序的总体稳定保障自身的利益,又要彰显国际责任和义务,尽力而为地为全球问题治理提供公共产品,在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过程中与其它国家一道增进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普遍意识,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崛起中的中国的双重身份和利益
什么是崛起中的中国?贾庆国解释说,崛起中的中国既不是崛起前的中国,也不是崛起后的中国。崛起前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虚弱、受人欺辱和在世界上没有多少影响力的中国。崛起后的中国是一个富裕、先进、强大、受人尊敬和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中国。因此,崛起中的中国是在两者之间或两者兼有之的中国。
“崛起中的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在多方面具有双重身份和利益,因此,它的这些身份和利益在多方面也是自相矛盾,甚至是自我冲突的。”贾庆国强调。接着,他又从身份和利益两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相关看法。
从身份的角度讲,崛起中的中国既是计划经济国家,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发达国家;既是穷国,也是富国;既是弱国,也是强国;既是普通国家,也是超级大国。
从利益的角度看,崛起中的中国既有作为计划经济国家的利益(如经济上强调独立自主),也有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益(如经济上重视比较利益);既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在气候问题上强调发展权),也有作为发达国家的利益(如在气候问题上积极节能减排);既有作为穷国的利益(如在国际援助问题上主张大幅增加援助金额),也有作为富国的利益(如在国际援助问题上强调量力而行);既有作为弱国的利益(如在问题上排斥国际干涉),也有作为强国的利益(如在问题上需要国际干涉);既有作为普通国家的利益(如单纯追求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也有作为超级大国的利益(如通过维护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利益)。
贾庆国强调:“崛起中的中国身份和利益的这种双重性和矛盾性对中国处理对外关系构成非常严峻的挑战。一是它增加了中国判断和权衡自己国家利益的难度,如气候问题、贸易问题、国际干预问题;二是它增加了其他国家判断中国对外政策的难度,中国到底要做什么?它们很难得出肯定的答案;三是它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具有更大程度的不确定性,非常容易出现相互猜疑,关系恶性循环的局面。”
传统超级大国or现代超级大国?
在论坛现场主旨发言中,贾庆国提出:“作为超级大国,在领土问题上,中国还需要做一个选择,那就是是做一个传统超级大国,还是作一个现代超级大国?事实证明,传统超级大国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而现代超级大国的做法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美国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其他国家也从中受益,尽管大家对美国的许多做法很有意见。
对此,贾庆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首先,作为介于弱国和强国、普通大国和超级大国之间的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到底应该如何思考和处理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这值得认真思考。
其次,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处理好维护海洋权益与维护其他方面的国家利益之间到底是什么一种关系。维护海洋权益是重要的国家利益,也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在问题上,中国不能妥协,无法让步。但是,崛起中的中国也是一个亟需发展和改革的国家,在经历深刻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过程中,不稳定因素很多,要实现发展和改革,集中精力处理国内事务,因此特别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
维权,维稳,何去何从?
中国在处理海洋权益问题的时候,要审时度势,既要坚决维护中国国家和合法权益,也要为国内的发展和改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贾庆国指出:“任何国家都必须在维权和维稳之间做出平衡和选择。单纯追求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都是不可取的。但是,这种平衡和选择不是不分轻重缓急的平衡和选择。”
他谈到,中国首先是一个转型中的大国,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身份和利益在多方面是双重的和对立的。这种身份和利益的双重性和对立性决定了它在海洋权益问题上要的东西有些方面也是双重和和对立的。由于这些原因,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的内容和方式上需要谨慎选择,要兼顾其他利益,既要维护眼前的利益,更要想着未来的利益。
他建议,目前中国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客观准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深刻认识和处理好维权和维稳之间的关系。现阶段维权很重要,维稳更重要。此外,还要深刻认识和处理好现在的利益和未来的利益的关系。现在的利益是什么?是在维护合法的海洋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国家接受你的作法,支持你和平发展并向你开放。未来的利益是什么?作为未来的海洋大国,中国应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公海和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权利。
二是要明确维权的限度和目标。要坚持维权,也要考虑成本。由于领土的特殊性质,人们在主张维权时特别容易忽视维权的成本。此外,要给自己未来政策的调整留有余地。要从长计议。在维权和维稳问题上,要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在一般情况下,维稳重于维权,维护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海洋权益问题,“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还是一个好办法。过去30年,它给中国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集中精力从事发展和改革的宝贵时间。不能因为别国不接受、占了点中国的便宜就自己也认为这个办法不好。相反,中国现在和未来都需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三是在维护海洋权益问题上,要选择重点,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是兵家大忌。目前是不是可以选择优先处理问题,通过给日本施压,迫使它承认问题是有争议的领土,并通过谈判达成某种双方都能接受的管控方案,最好能就周围海域达成共同开发渔业和旅游资源的协议。
中国崛起是近10年来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现象,近日,益普索针对Ipsos全球在线样本库系统中的会员展开了“中国综合国力与中国崛起的调查”。本次调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了8个国家,即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每个国家的访问对象都是18-64岁的成年公民,最终成功回收7045个样本。调查结果如下:
在回答“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时,8个国家1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超级大国”地位,34%认为中国处于“一流强国”地位,23%认为中国处于“二流国家”,4%认为中国综合国力“仍旧较弱”。另外,20%的受访者表示对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前两者相加,共5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超级大国”或“一流强国”;后两者相加,共2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二流国家”或“国力仍旧较弱”。
8个国家受访者对中国综合国力认同度也不同。南非受访者中,认为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或“一流强国”的受访者比例在8个国家中居于首位,达到66%,高于平均值13个百分点。印度、俄罗斯、英国的受访者持此观点的人群比例也高于平均值。而日本受访者中认为中国是“二流国家”或“仍旧很弱”的比例最高,达到44%,高于平均值1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学历越高,年龄越大,家庭收入越高的受访者越认同中国是“超级大国”或“一流强国”。50-64岁的受访者中,认为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或“一流强国”的比例达到58%,而35-49岁年龄段持相同观点的受访者为54%,35岁以下年龄段为49%。相反,年龄越小的受访者中,认为中国是“二流国家”或“仍旧很弱”的比例越高。高学历的受访者中认为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或“一流强国”的比例达到60%,高于中等学历中持相同观点的受访者为54%,而低学历中持相同观点的受访者占45%。将家庭年收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收入的受访者中认为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或“一流强国”的比例达到68%,中等收入相同观点的受访者比例为53%,而低收入者持相同观点的受访者为50%。
在回答“中国崛起是否使得被访者各自的国家从中受益”时,8个国家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国家在中国崛起中“受益很多”,36%认为自己的国家“有些受益”,26%认为自己的国家“没有怎么受益”,14%认为自己的国家“完全没有受益”。另外,16%的受访者表示对这个问题说不清楚。
在这8个受调查国家中,认为自己国家从中国崛起中“受益很多”或“有些受益”的受访者比例在8个国家中最高的是南非,达到64%,高于平均值19个百分点。印度、巴西的受访者中持此观点的人群比例也高于平均值。日本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国家从中国崛起中“没怎么受益”或“完全没有受益”的受访者比例在8个国家中最高,达到57%,高于平均值18个百分点。
有意思的是,年龄越小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国家从中国崛起中“受益很多”或“有些受益”的比例越高。在35岁以下年龄段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国家从中国崛起中“受益很多”或“有些受益”的比例达到50%,高于35-49岁年龄段的41%,而50-64岁年龄段持相同观点的受访者为40%。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国家从中国崛起中“受益很多”或“有些受益”的比例越高。比如说,高收入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国家从中国崛起中“受益很多”或“有些受益”的比例达到48%。
《大国游戏:看中国如何磕赢世界》
井底望天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9月, 《大国游戏》作者井底望天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理性的探讨,对中国崛起进程中可能遭遇的宏观和微观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上,以中长期的眼光看,作者的基本态度是谨慎乐观。他说:“乐观是因为大格局对中国有利,谨慎是未来的应对做得好不好,我们无法控制。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角色不光是文化复兴和崛起,而是在未来世界格局中扮演―个改变者的角色。这需要主动地,有步骤地去建立―个新的秩序。而不在现有的秩序中,简单地参与,或者替代某某国家的地位这样肤浅的看法。”在《大国游戏》中,作者既对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国际关系、地缘环境等有充分的论述,同时专门开辟章节,历数中国当下面临的内部矛盾,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怎样做大国》
薛 涌 著
中信出版社,2009年9月
在《怎样做大国》中,作者紧紧扣住时代脉搏,就大国经济、大国金融、大国人口、大国民生、大国未来从经济和社会这两大方阵展开论述。经济学方面,作者主要从财富、能源、金融、住房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成为大国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学方面,则把教育、文化作为成为强国的充分条件。中国如何从“大国”提升为“强国”,民众如何从“经济小民”成为“经济富民”、“法律富民”,已经是―道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急迫问题。他强调“强国梦”不仅是中央政府的使命,也是全体国民的职责。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引下,踏踏实实,―步―个脚印,以一颗平常心来“科教兴国”,才能将目前的规模型发展,提高到质量型的发展,而全民素质的提升是“强国梦”的关键与核心!
《头等强国――中国的梦想、现实与战略》
刘 涛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9月
作者刘涛在书中理智地阐述了中国到底成了“巨人”,还是患了“巨人症”?结论是,中国的优势不可避免,比如地缘优势、经济体量,甚至发展模式;中国的难题可以解决,比如中国与世界最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的5个鸿沟:经济鸿沟(“质”的,而非“量”的),金融市场鸿沟,高科技鸿沟,体制鸿沟和软实力鸿沟。他认为第―个被填平的将是经济鸿沟;金融和科技鸿沟早晚也会被填平。难一点的是体制鸿沟,最难填的是软实力鸿沟。但只要不急于求成,渐进而不激进,像精卫那样,海都能填,还愁“沟”填不平?要想让中国的发展持续下去,第一当然是保持住现有规模,并维护稳定;其次,把经济上的活力延伸为有秩序、可持续的精神活力、社会活力和政治活力。如此,中国就有福了。
在互联网世界里,国土无疆,人员无限,同时又有着一个无形的信仰,因为在网络空间上,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每一个人不管他财富高低,社会地位如何,只要他能够上网,他和任何上网的对方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互联网世界才真正实现了人类千秋万代所追求的平等和自由。
目前,“大国崛起”这个话题的热度依然不减。专家聚在一起时喜欢争论,在原来平起平坐的大国之间,哪个大国突然间起来了呢? 其实,历史上留下来的著作当中,关于各国崛起的著作很少,至今还让大家记得的多半是某某国家的衰亡,如罗马帝国的衰亡,大英帝国的衰亡等等。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历史长河当中的一页。
现在又谈大国崛起的时候,表明很多人的心目中有悠悠大国梦,大国梦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但是在我看来,很多人没能意识到另外一个大国的崛起,这个大国是无形的,而且“国土无疆”。
一本书的名字概括了这个国家的定义:世界是平的。可以说,它挑战了所有政治意义的大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的无形存在,挑战了所有大国的边界。它有自己的语言,而且它的语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所以国土无疆。它的语言是0和1的无穷组合,克服了所有语言对人类思想的限制。其实,英语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语言,成为世界第一大语言,是因为它只有26个字母。而音乐实际上比英语有更强大的冲击力,是因为它只有七个音符,互联网世界所有的源码都基于两个字符,因此更有统治力。
在互联网世界里,国土无疆,人员无限,同时又有着一个无形的信仰,因为在网络空间上,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每一个人不管他财富高低,社会地位如何,只要他能够上网,他和任何上网的对方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互联网世界才真正实现了人类千秋万代所追求的平等和自由。
但是和所有现实的大国一样,互联网世界也有自己的上帝,互联网世界的上帝也像圣母、圣灵、圣子一样有他在尘世间的肉身。比尔・盖茨实际上是互联网时代的圣子,也就是宗教领域所说的上帝的信使,或受难的耶稣。
大家可以想像,现代人的生活被三个屏幕所控制,大屏幕是电视,小屏幕是电脑,越靠近大屏幕的人越傻,越靠近小屏幕的人越聪明,而越靠近小屏幕的人,他对互联网世界的依赖越强,自然而然的是这个世界的聪明人都臣服于互联网世界的统治。互联网和上帝,无形的有形的两样东西在统治着当今世界,这是人们所没有意识到的现实,要拜访意大利的人先要拜访梵蒂冈,拜访布什前先要拜访盖茨,这都意味着宗教般的崇拜和信仰。
互联网世界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证券市场产生的。在最近几十年,证券市场的每一次奇迹都几乎和高科技有关,每一次泡沫都创造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其实,证券市场通过非理性繁荣创造的泡沫财富,就像各国财政部在发行纸币一样供应着世界每一个国家。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国家,国土无限,信仰无形,财富无穷,这个世界在挑战着当今这个有形的国度,这样无形的国度在挑战当今世界上任何概念的大国。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大国崛起其实是互联网世界面对现在所有大国的崛起。互联网世界已经深深融入了现实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财产结构、权力结构。所以这个世界法力无边,通过创新改造人类。
当人们在讨论大国崛起的时候,每个人都以自己受局限的思维、受局限的语言和受局限的判断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经济的感慨。其实各个人都是在借此机会抒情写意,就像当年描写各种帝国的衰落一样感叹。人类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如何面对互联网,当人们在这个国度控制下,享受着各种创新、财富积累狂欢的时候,很少有人想到这个世界威胁着整个社会,威胁着现实社会各种政治、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在大国崛起的时代,中国成长的路依然艰难。
(作者为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面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民众感叹:中国崛起何其艰难!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威胁全球的金融危机等,无不牵动着国人的心。2008年拉萨“3・14”烧暴力事件和不久前发生的乌鲁木齐“7・5”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尤其令人震惊。
任何大国崛起都并非一帆风顺,即使是在财富与实力上升最快的战略机遇期,也会遇到重重考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GDP总量比1978年增长14倍,在30年中,年均增长接近10%,被经济学界称为“中国奇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构成体系化的“中国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者以“国家生命周期”来表述这种过程,认为一个曾经灾难深重的国家必将在经历漫长的调整期之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进而迈入经济强盛期,即通常认为的大国崛起。
由起飞走向崛起的道路异常漫长而曲折,其中需要经历种种磨砺,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衡量这种难度,值得我们探讨。本次“特别策划”采取公众问卷调查和专家深入分析的方式,以期对民众心目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度进行一个别开生面的讲述。
我们提出如下文所述的六个简单明了而又涉及根本的敏感问题。在短短3天时间内,问卷得到了数万名网友和读者的热情支持与反馈。广大受访者纷纷通过网络问卷、电话、邮件及访谈等形式,表达对中国在特殊国情下发展难度系数的认识和对中国实现崛起梦想的坚定信心。
专家一致表示,我国作为一个主张和平崛起、主要通过内生力量发展壮大的国家,完全不同于以往其他以战争崛起的国家。中国在前进中面对着各种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任务异常艰巨。学者认为,和其他大国一样,中国的崛起有着自己的目标、基础和优势,也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困难、问题与掣肘。中国崛起的特殊之处何在?崛起的“难度系数”究竟有多大?如何减少中国崛起之路上的坎坷?本期“特别策划”将对此展开论述。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成霸业者,必欲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对于大国崛起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可以说,大国崛起都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中完成的。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增多,国际环境对中国崛起的影响亦是越发重要。能否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所处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国际环境进行外交战略的选择分析。
中国发展的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一,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受到重创,许多人士担心“金元帝国”会出现1960年之后的第二次美元危机,美元深陷信任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降低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国失业率不断攀升创历史新高,美国民众的购买力也同时大幅下降。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金融危机虽然也对我国产生了连锁影响,但是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重创。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各项措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负责人的大国,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有人提出用人民币代替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政治经济化国际经济政治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崛起营造了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国家都想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速列车,亚洲的新地缘经济因素是中国保持其稳定的基本条件,同时中国参与和推进亚洲多变合作机制,则是亚洲的新地缘政治因素开始形成的标志。1
第二,冷战结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是冷战后,地区热点却不断增多,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硬性划分一条敌我界限,无论是明的还是暗的,只会适得其反;友好国家十之八九会选择置身事外,采取某周不偏不倚的立场。2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是不会贸然与中国为敌的。亚洲不存在必要的战略和政治条件,可以把所有国家结合起来,除非中国采取大规模的挑衅行动。
应该说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的发展是有着诸多的益处的,对于这些优越条件我们只需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对话,减少对抗,避免均势对抗;坚持和平崛起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军事同盟,不走片面军事崛起的路子,对霸权主义进行必要审慎的斗争,充分把握时机。下面我们重点谈一下有关中国崛起的不利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选择。
中国发展的较为不利的国际环境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这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对最出口贸易的严重依赖。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外部市场消费能力下降,对我国的出口行业造成极大破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国已过了“人口红利”的时代,人力成本显著增加,许多外资企业纷纷转移投资地点,转向人工成本更为低廉的越南,缅甸等国家地区,使我国大量民工面临失业。东南亚,中亚等国纷纷与我国争夺外资,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道路越来越崎岖。加入WTO后,由其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断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对我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提高产品准入门槛。不仅美国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欧盟、印度、巴西、日本等国也不时采取此种措施,打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目前看来,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出口行业越发不利。
第二,我国家是个海陆疆界都比较大的国家。和我国接壤的国家,前苏联解体之前有12个,解体之后有15个。这样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性。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对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安全影响重大。南海地区存在诸多岛屿归属争端问题,菲律宾等国也不时向我国挑衅。西部地区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与印度边界还没有清楚划分。海峡两岸形势更是时好时坏。周边国家的局势已经颇为复杂,在加上美国等霸权主义国家的从中作梗更是使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扑朔迷离。美国强硬派以新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理论为主导理论,其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美国周边地区建立“预防性遏制”的网络。其主要迹象如下:在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实行渗透并扩大其军事力量存在和大量准入;全面强化以日美安保同盟为核心的亚洲同盟体系;提升台湾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逐步将台湾重新纳入西太平洋岛屿链的盟国防务体系;以日本和印度作为其亚太战略的两大支点;控制与石油储藏资源和管道以及海上航线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里海地区和南中国海;调整核武器,把核武器从威慑手段提升到可以使用的作战手段;加快北约东扩,实现欧亚两端的盟国体系向中间联接。这样危险的周边及国际环境迫使我国的任何行动举措都必须谨慎。
第三,冷战虽已结束,但西方世界从未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只不过现阶段的手段方式更为隐蔽。冷战结束后同时也是计算机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美国引领了这次新科技浪潮,从中大获裨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计算机 都在应用美国微软公司的软件操作系统等,这样美国政府也就很容易掌握许多他国个人企业政府的机密。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冷战后,世界各国意识形态不再针锋相对,各国都大量引进和吸收外国科学文化。好莱坞的大片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占领了我国电影市场的大部分票房,虽然这些大片标榜着独树一帜,但无一不充斥着美国的思想和价值观。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中国,对我们的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摇滚乐,嬉皮士,奢侈品等也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来。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些侵袭。许多原有的价值观开始受到怀疑和否定。
第四,9.11后国际形势变化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国际规范的变化,本文主要想强调的国际规范的变化是指双重标准的国际规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默许。大国采取双重标准的政策是国际政治中的普遍现象,一般是大国一方面自己采取双重标准政策,另一方面批评他国采取双重标准。3比如,国际社会在防止伊朗和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却默许了印度发展核武器。国际社会在防止导弹技术向美国的敌国扩散时,几乎没有大国反对美国与盟友进行反导弹技术合作。种种事实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依据身份差别执行国际规范。大国强国可以做的事,小国弱国是不可以的;盟国可以做的,敌国是不可以做的;国际社会开始用双重标准作为判断标准。
国际社会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出现了新趋势,就是国际规则是约束既定对象国家的,而并非所有签字国都需要执行条约;国际行动的合法性也将更多取决于采取行动国家的性质,而不是采取的行动是否符合国际规定4。例如,对朝鲜这样的“流氓国家”可以实行军事制裁,但对以色列这样依靠美国的国家在战争中使用违反国际规定的武器,就没有采取军事制裁。
这样的双重标准双重规则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非常不利的。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正当权利,阻碍我国的正常发展。
外交战略选择分析
第一,中国发展必然选择和平崛起的道路与方式。西班牙的崛起模式是“海权+殖民扩张”,荷兰崛起模式是“海权+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英国的崛起模式是“海权+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美国的崛起模式是“海权+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力”5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以及各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的建立,毫无疑问中国不可能通过殖民扩张,进行暴利商业贸易,建立海上霸权的模式来实现在现今时代的崛起。中国只能融入现今国际社会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和希特勒时期的德国都毫无节制的对外扩张,妄图现有的国际体系,称霸世界。但他们穷兵黩武的结果是帝国很快瓦解。与暴力大国挑战现存国际体系和秩序,最终消耗掉崛起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结果不同,英国在实现崛起后,总体上和平的对待现存的国际体系,通过对欧洲大陆实行均势战略,维护了崛起成果至一战前夕。美国19世纪完成崛起之后,也遵循了孤立主义的原则,没有过早卷入欧洲的纷争中,也没有挑战现存国际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英美维持崛起果实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制定了正确的应对战略,实行平衡战略或有限孤立政策,不过分卷入直接的战争和权力斗争之中,更不寻求以武力改变现有国际体系,从而获得相对安宁的发展环境。6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分析中国发展必须遵循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原有西方式的零和崛起。
第二,巩固“周边外交战略”加强“泛周边外交”。我国复杂严峻的周边形势迫使我们要及其重视周边外交。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表达了“我们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7开始建立起我国致力于和周边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合作的周边外交框架。使我国的周边外交战略不在是仅仅以发展自身经济为目标,向致力于周边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系统的、全面的周边外交战略方向转变。
所谓“泛周边外交”,就是把中国现有的周边外交的概念和地理范围扩大,把整个欧洲大陆、中东、大洋洲等都纳入中国周边外交的范围。8和欧洲大陆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有利于化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堵,同欧洲国家更多的进行贸易往来等。与中东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是出于为我国的重要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着想。中东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未来中国的发展命运都要高度依靠石油这种战略资源,如果不能搞好同中东石油国家的关系,将会对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消极影响。大洋洲看似与中国的关系部密切,但随着中国经济安全线的不断延伸,它的作用日益加强。
第三,提升软实力,增强中国声音的影响力。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东方国家、发展中国家、曾经的体制外的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崛起。9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与主要的西方大国社会政治制度完全不同。诸多的差异与不了解就必然造成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和压力。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加大力度宣传自己,使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努力发展我们的传媒事业,使我国的传媒也能真正在世界掌握话语权。而不在是任由西方媒体歪曲我们。
2006年底,《大国崛起》在央视热播,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它透过15世纪以来葡、荷、英、法、日等九个历史上的世界大国的崛起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力图“以史为鉴”,给当代中国发展一些借鉴和思考。
在《大国崛起》的每集都会出现这样的字幕:“爱国者特约,大国崛起”。同时画外音道白:“全球爱国者为中国经济助力、为国家崛起奋进!”一如《大国崛起》这部片子的高收视率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一样,一方面,市场上的所有人对华旗资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旗”,爱国者为其下属企业)的市场成绩有目共睹,而另一方面,却又对这个企业充满了争议和担心。
崛起的基石
国家的崛起,究其根源,其实是经济的崛起,经济崛起是国家崛起的内动力。
那么,如果一个企业想崛起,其内动力又在哪里呢?
2006年,华旗U盘的销售位居世界第一,MP3、MP4的销售业绩为全国第一;华旗音乐下载网站并启动无线业务;“贵宾王”卡片式U盘采用跨界营销取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介入文化创意产业;与F1牵手……
2006年,华旗的任何一个段落摘取出来,似乎都能让主导市场的IT消费群和影响市场的IT记者激动,再加上华旗一直以来高举“民族品牌”这面大旗,更是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只是,“吸引”和“崛起”是两个含义完全不同的词汇,前者可以通过“作秀”达到企业宣传的目的,而后者却建基于企业深厚的综合实力之上。换句话说,华旗可以列举很多事例、数字向人们证明其目前在中国IT业中的市场地位,但它缺少了一个让人们信服华旗具有强大而又持久的生命力的逻辑支点。如果这一逻辑支点是华旗目前力推的“1+1=11”增值理论指导下的某个项目,或者是“贵宾王”,那么其市场逻辑推演的结果到底是“吸引”还是“崛起”,就很值得商榷。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冯军在北京中关村开始了他的IT之路探索,为了让电脑散件更好卖而致力于做“品牌统一机”的时候,他或许想象不到,10年后,会有很多企业站出来和他一起做中国人自己的IT品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数不胜数的企业由于技术、资金、市场、渠道等方面的问题而折戟沉沙,只有冯军仍在孤军奋战。历经数年鏖战,击退了本土品牌的低价围攻,跨越了国外品牌设立的市场壁垒,华旗在爱国者在移动存储方面超过了IBM,在MP3领域超过了三星,其MP4超过了法国爱可视。可当华旗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喘口气的时候,却发现市场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MP3、MP4等IT硬件产品利润之低薄,让华旗“销售量第一”荣誉头衔的实际含金量大为降低;其次,移动存储市场在经历过2004年的井喷之后,2005年增长开始放缓,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低价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华旗总裁冯军坦言:“我们在移动存储市场的份额在2003年达到顶峰(接近40%)之后开始出现衰退,目前连续几年保持在30%左右的市场份额。”同时冯军也认为:“中国企业虽然也处在技术扩散加速的时代,可我们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还不具备把握快速技术扩散,并能生成自身技术实力的能力。”如此情况,逼迫着华旗在诸多成绩面前必须居安思危,并且有所突破和改变。
红色营销是华旗的独门武器吗?
3年前,江南春的分众传媒为他赢得了财富,也猛地敲了一下中国众多埋头苦干型企业的脑袋:原来这样也是可以赚钱的。今天在国内大型机场的广告牌上,在高档写字楼的电梯广告上,人们可以看见江南春憨厚的脸上露着精明的微笑,他手里举着一张华旗的卡片式U盘“贵宾王”。而“贵宾王”的出现同样也敲了一下大家的脑袋,原来IT产品还可以这么卖。
事实上,在2006年岁末,华旗除了收获市场销售业绩以外,还因为“贵宾王”营销创新活动收获了两个营销大奖。2006年,华旗出资赞助了央视“我的”活动,此次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由于华旗的爱国者在此次活动中巧妙地进行了品牌嵌入和媒体传播,达到了不错的效果,至今仍有影响力。
此外,华旗在2006年还开展了其他各项营销活动,其中包括:
爱国者MP3+爱国者音乐网:爱国者在中国MP3市场上的销量高居榜首之时,华旗推出了正版音乐下载网站―爱国者数码音乐网。
爱国者数码相机+数字水印技术:爱国者自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水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数码图片上,以此填补了中国数字图像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空白,使得数码相片可以作为直接证据并获得版权保护。
爱国者MP4+文化创意产业:华旗着手实施MP4硬件产品与文化创意产业的1+1=11的增值模式,成立了自己的动漫设计公司,2006年7月,爱国者杯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动漫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同时,华旗还与影视业、体育界携手,进行品牌推广,如赞助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的拍摄,以及赞助体育赛事F1大奖赛。
在这样的一些片段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这家IT企业的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营销元素被赋予到传统的硬件产品上。
然而,一些市场人士却对华旗的营销举措提出了质疑:在“我的”活动中,爱国者的红色营销并没有与消费者形成真正的互动,传播的嗓门很大,但是对销售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华旗在网站、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动静不小,但市场反应并不强烈;而其与影视和体育赛事的合作也让人持观望态度,毕竟这不是扔钱贴片做广告就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体育营销方面,扔给F1的钱一把火烧掉之后,很难说对其品牌有什么积极意义。
但无论如何,华旗在2006年的品牌提升以及所取得的销售业绩还是堵上了一部分人的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华旗推出了“贵宾王”,相对于以往所有的IT产品,“贵宾王”的营销模式取得了重大突破。
营销的可能和不可能
如果营销一个新产品,并为此设想销售模式,一万个人可能会有一万种想法,当然,具体实施的效果肯定也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这一万个人中,只有100个人知道怎样才能在技术上把这个新产品做好,并领导一家IT公司有所突破。而冯军常常提到的大唐、中兴、华为,显然都是那“100个人”中的人。
至于冯军自己,当然也在这“100个人”之列。最近他常常提及他的“1+1=11”理论:方向相同、定位不同的两个1相加,可以获得最佳结果,等于11,实现增值,最终实现合作伙伴合理利益的满足,营造一个共同成长与和谐
发展的环境。在这个公式中,华旗是一个“1”,华旗的合作伙伴则是另外一个“1”。二者定位不同,方向相同,便形成了1+1=11的增值模式。
“贵宾王”则是对“1+1=11”模式的具体阐释。
“贵宾王”是一个有着6张名片厚的卡片式U盘,除了方便、美观之外,其独特的功能还在于,携带“贵宾王”可在签约餐厅享受贵宾优惠服务。目前,华旗的“贵宾王”已经覆盖到全国25个城市的4000余家知名餐厅,其中包括中西餐厅、酒吧、茶馆、咖啡厅等,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就餐需求。“我们希望能够打造出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与客户建立一种长期的紧密关系。”华旗资讯移动存储事业部战略总监周晓冲说,“‘贵宾王’用餐能打折的增值服务并不是终点。”
“最好的前景是集合所有的娱乐资源,到那时你会发现我们实际上做的不再是U盘,而是信息平台运营商。”华旗负责“贵宾王”项目的一位高级经理介绍说,“整个公司的资源都有意地向‘贵宾王’倾斜。但另一方面,在产品战略、销售业绩等方面,‘贵宾王’的任务也非常重。”冯军亲自挂帅督导“贵宾王”项目组的工作,并把“贵宾王”和数码相机当国者业务模式转型以及品牌国际化的“核武器”。
据华旗公关部介绍,如今“贵宾王”的合作伙伴已经由单一的餐饮业拓展到了美容院、酒吧、KTV等休闲娱乐场所。爱国者“贵宾王”U盘已开始为企业提供定制标识服务,中国石油、大中电器、中国银行等众多企业已经将“贵宾王”作为“企业名片”。这些重量级企业之所以对“贵宾王”青睐有加,是因为“贵宾王”以极具亲和力的美食及休闲娱乐做纽带,同时又有U盘存储的实用功能。
华旗此举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营销,而是有了几分企业转型的味道。事实上,在IT硬件产品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华旗迫切需要通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来带动硬件的发展,拓展硬件的发展空间,而“贵宾王”或许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以IT销售渠道商身份跨出第一步的华旗,在走过了销售、研发、营销阶段(这三个阶段虽各有不足,却都还可圈可点)之后,也必然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在华旗的“营销”阶段,《我的》也好,《大国崛起》也罢,或者是其他,无非是在扩大其品牌影响力,说到底,摆脱不了玩“术”的味道。而面对产品利润空间的挤压和市场萎缩等问题,产品可拓展的空间也在缩小(做网站等其实也是为了给产品拓展空间),于是转型便成了华旗这样的IT硬件生产商的必然选择─―而这恰恰不是简单的营销所能完成的使命。
值得期待的品牌崛起之路
华旗在自主品牌建设上的付出和努力是值得尊重的。而在这条道路上的坚持,也将成为华旗崛起的先决条件。如果从以往IT硬件产品的生产、销售来看,华旗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但随着市场对IT厂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华旗是否能够走过又一拨风口浪尖,还有待市场验证。
再回到华旗赞助播出并饱受争议的《大国崛起》,且不论这部纪录片的视角是否偏颇,摘取的史实是否“断章取义”,但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播出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个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民族是不可能崛起的。因此,是否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行走是华旗能否“崛起”的另一个条件。至少从目前的各种迹象可以看出,华旗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史,生产方式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进步,社会组织形态的进步催生了国家的形成。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和保障,国家拥有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就掌握了繁荣崛起的硬实力。
2015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对我国的复兴崛起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必将成为全球资源消耗第一大国,全球能源消耗第一大国,全球人居工程及水利工程建设第一大国。目前我国与之相应的企业有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大唐电力、华能国际、系列煤炭央企、水电公司、矿业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等特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基石和保证,是代表国家产业走出国门的先头兵,这些领域的技术革新也应纳入国家战略,不然,我们的制造业就没有坚强的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也就没有了坚强的保障。
国家硬实力,是国家正常运行所需物质财富、能源以及生存环境的生产保障能力,是第二产业的全产业链,亦即工业的全产业链。若要确保上述国家硬实力自主、独立、先进和强大,我们就必须发展“自主可控,技术超越”的工业体系,打造“中国工业2025”。我们建议将“中国工业2025”提升为国家战略,使得“中国工业2025”战略与中央的“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通过发展国家硬实力,来保障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家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国家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而实现国家的复兴崛起。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经济先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多数国家的发展以农业、贸易和殖民地掠夺为主,只有英国抓住了因蒸汽机的发明而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制定了保护创新的专利法。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领导世界发展潮流100多年直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可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崛起。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推动了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美国有爱迪生、斯泰因梅茨、特斯拉等电力电子技术发明家,有以GE为代表的全球领先的电力电子企业,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并成为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的全面影响,美国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强国。
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晶体管、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明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一次工业革命中,日本抓住了机遇,并发展为全球经济强国。
两个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诞生了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强国。
以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核心技术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悄然到来,欧洲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提出了“工业4.0”战略,该战略旨在尽量保留德国工业存量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美国以GE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全面、深入地引入工业领域,重塑智能工业新时代。德国和美国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推动力认知是一致的,他们如此力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都是希望掌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确保其自身在全球经济的领先优势,都有着深厚的国家战略考量。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态势和速度在全球展开,必将深刻改变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格局。中国是一个民用互联大国,是一个互联网技术人才大国,同时,我国也将成为全球工业容量第一大国。我国目前的工业体系都是以欧美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我们没有旧技术的历史包袱,没有存量技术负担,我们有新技术,有新人才,也有巨大的市场;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我们的国家有信心也有能力以工业互联网技术为驱动力,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国工业2025”战略发展,建立起我国“自主可控,技术超越”的强大工业体系,在新的一百年内,我们伟大的国家一定会傲然崛起于东方!
谢谢大家。
【关键词】中国对外战略 国家利益 利益冲突 利益平衡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国际局势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政治经济旧格局加速瓦解,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呈现出多中心化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对世界各国来说,机遇多,挑战也多。对我国来说,主要有“三大机遇”、“五大挑战”,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实现“四大平衡”。
中国对外战略面临“三大机遇”
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带来的机遇。一是新兴国家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源泉。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经济增速数倍于西方大国,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年增长6.3%,金砖国家增长8%,发达国家仅2.6%,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近80%,真正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复苏的“生力军”。而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2/3。
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稳步扩大。20世纪70年代,七个发达大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总量是2/3。到了2013年,新兴国家占世界GDP的总额达到了52%,超过了发达国家,外贸占48%,外汇储备占80%。这是千年力量格局的大调整。19世纪崛起的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美国的崛起是上亿级的,21世纪新兴国家崛起是十亿级、甚至几十亿级的,涉及范围广、规模大、影响深,亚洲龙、非洲狮、美洲豹都在崛起。这种大变局是前所未有的。其中,金砖国家在这一变局中影响最大:人口占世界的40%,GDP占世界的25%,外汇储备4400多亿美元,占世界的1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0%,2015年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35年将超过七国集团。
三是新兴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显著提升。20世纪的政治舞台,主要表现为联合国和七国集团。随着两大集群实力的变化,这一状况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发达国家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攻守易势”。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其中,最突出表现在:第一,G20逐步取代G8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第二,新兴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的影响力有了一定提升,投票权、话语权都在上升,新兴国家的人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任职越来越多。第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争夺激烈,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第四,金砖五国、上海合作组织、非盟、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区域性组织已经成为扩充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新平台。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中国借机扩大影响、拓展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只要中国精心谋划,将世界发展的机遇转化为中国发展的机遇,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美国陷入东西两线带来的机遇。北非、中东经历了阿拉伯之春后,现在依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阿拉伯世界处于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寻求适合自己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期。美欧一直想主导中东局势,但是从争夺的结果来看,美欧并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埃及、也门本来是美国的势力范围,阿拉伯之春之后,美欧在埃及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在利比亚,美欧虽然赢得了战争,但是没有赢得民心。叙利亚、伊朗也没有按照美欧的意愿走。美欧要想搞定中东北非,不是一日可为。美欧在北非、中东尚未脱身,现在又摊上乌克兰问题,让美欧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面对面对抗。应该说,对美国来说,中国是潜在对手,俄罗斯才是现实对手,美欧在这一地区与俄罗斯的争夺将长期化,美国要想在东西两个方向游刃有余,难度很大。美欧在欧亚大陆、欧非大陆边缘带一时难以脱身,我地缘战略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在东西两端难以兼顾,再平衡战略面临困境,美欧在边缘带的行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国在亚太地区对我的压力,同时,俄美都希望我国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因此,东西两股力量在边缘地带的相持对我国有利,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周旋空间。
在国际上我国可以运用的手段增多所带来的机遇。我国的实力扩展很快,我国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手段来对外部施加影响。GDP总量我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2006年,美国是127个国家最大贸易国,中国只有70个,到了2012年,中国达到了124个,美国只有了76个。最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2012年已经增加到77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对外投资国,过去五年平均增长25%。目前中国对外投资总规模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未来五年还要投资5000亿美元。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的机遇,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都希望与中国的发展相挈合,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同时,市场、产品、投资、人流等等,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武器。我国除了可以通过一定的军事手段来维护和扩展自己的利益外,还可以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以利服人”。
中国对外战略面临“五大挑战”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减弱带来的挑战。新兴国家在经历前些年的快速增长后,它们的后发优势、市场优势和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禀赋优势正在逐步下降,新兴市场国家正面临着外需疲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通胀压力上升、以及资本外流、国际收支逆差增大的压力,很难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新兴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源动力在减弱。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有所复苏,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策刺激,这种刺激将难以维持。美国经济复苏在货币政策逐步转向中性以后,能不能持续有待观察;日本的结构性改革阻力很大,效果如何不容乐观;欧洲的弱复苏因为受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重债国的牵制,弹性有限。因此,发达国家也难以重新承担起世界经济增长源动力的重任。在世界经济不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如何开拓中国对外战略新局面,为中国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冷静观察,巧妙布局。
发达国家想重夺国际规则制定权带来的挑战。随着发展中国家集群与发达国家集群在已有国际组织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稳定、气候谈判等等重大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已有框架下不易调和,美欧受到的牵制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贸易投资谈判的进程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即所谓的“两洋”战略,目的就是想摆脱世界贸易组织的控制,建立一个新的能够为美国主导的贸易投资框架。美国的“两洋”战略如果获得成功,必然对世界贸易投资体制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可以继续保持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主导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贸易投资门槛,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贸易投资的竞争力,重新夺取贸易投资的主动权,这无疑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产生强大冲击,对此,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
美国、日本对我牵制力度加大带来的挑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重欧轻亚的战略。随着亚洲的崛起,美国逐步调整其战略,实行欧亚平衡战略。9・11事件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的冲击很大。欧洲衰退了,亚洲却在不断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成为拉动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元素。美国认为,中国是9・11事件中得益最多的国家。反恐期间,美国人忙着反恐,中国则闷声发财,中国借助9・11事件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拓展自己在亚太的影响力,势力崛起很快,美国人感到,他们在亚太的影响力受到威胁。奥巴马上台后,宣称他是美国第一个太平洋总统。先是提出美国重返亚太,后来改称再平衡战略。再平衡则平衡东西两端,平衡中国。平衡东西两端就是解决因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战略向西倾斜的问题;平衡中国就是平衡因为中国崛起引发的不平衡问题。美国再平衡战略着力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强化美国在亚太的军事控制,主要是加强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越南、蒙古的军事关系,保持在泰国、新加坡的军事存在;二个是强化美国对亚太的经济控制―主要是推动TPP。美国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面临来自美、日等国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巧为周旋、趋利避害,是对中国智慧的考验。
利益冲突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中国的利益拓展迅速,利益冲突全方位化。世界的市场、资源都是有限的,蛋糕只有那么大,怎么分看实力,你分多了,人家都会有意见,认为你抢了他们的市场,抢了他们的就业,抢了他们的资源,或者是提高了他们的成本。所以中国与世界的矛盾,不仅是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也有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比如在贸易方面,有70%的投诉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印度、墨西哥、巴西,都是投诉大国。再如,当前我国实行发展转型,日本、美国等国都很关注,都在分析我国的经济转型对它们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我国产业升级必然会危及他们的市场。在利益冲突全球化情况下,中国对外战略面临如何科学确定战略重点、领域,合理配置战略资源,实现点面结合、整体联动的难题。
对外战略面临两难多带来的挑战。我国正处于将强未强或者说是大而未强时,对外战略上两难多。对于绝对强国来说,对外战略拥有充足的经济手段、政治手段,乃至军事手段,对外战略可以以我为主,强势力量决定强势外交。弱国可以随大流、跟着走,其对外战略不易被质疑。将强未强、大而未强,既不能像弱国跟着大国走,也不能像绝对强国那样以势压人,必须在超级大国、被超越国家以及国民期待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所作为,对国际社会施加足够影响,以满足国民追求大国地位的期待,又要避免过分刺激超级大国、以及被超越国家,避免让其感受过大的威胁。如果搞不好两方面的平衡,超越力量制订过高的战略目标,就可能树敌太多,使自己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不能随着实力的增强,在国际社会更加有所作为,就会面临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因此,平衡好两方面是对中国对外战略的严峻考验。
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实现“四个平衡”
在维护、拓展我国利益与避免过分刺激相关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战略回旋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维护、拓展国家利益的力度必然进一步加大,维护国家利益的强度、力度将进一步增强,拓展利益的领域、地域都会不断拓宽。由于我国在陆域、海域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冲突,要维护好这些利益,必然会与相关国家发生矛盾甚至冲突。这就要求我国在维护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善于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既坚定维护国家、,又避免因领土、海域冲突影响到国家发展大局。比如,在市场的拓展、资源能源的拓展、国际话语权、定价权的拓展等等方面,对于双边而言可能是互利互赢的,而对于第三方而言,则可能不一定是互利互赢的,由此也可能产生冲突,对此必须努力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消除一些西方国家的焦虑和疑虑。
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在满足国内期待与满足国外期待之间找到平衡。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国际国内对中国的期待都在提高,但是两者的目标不同,认知也不同。国际上一些国家和一些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最大的贸易国,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经是大国、是强国。国际观察人士在观察中国时,更多的时候不是看人均,而是看总体,所以国际上有一些国家和人士认为,中国不能与发展中国家看齐,必须承担大国责任,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在对外战略上,中国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必须接受国际的监督。从国内来看,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期望国家在国际社会有更大作为,赢得更多的尊重,在国际社会有更大的话语权,要更加坚决地维护、拓展自己的利益,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强国的风范。中国对外战略必须平衡国际国内期待上的落差,既在一定程度消弭国际的负面声音,维护国际良好形象,又能够防止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保持国内稳定。
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平衡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各领域影响力显著上升。中国产品、中国投资、中国市场、中国声音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差不多影响着世界每一个家庭生活。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中国投资的诱惑力,日益震撼世界。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义务。在经济领域,要求中国政府在市场准入、关税、汇率、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在进出口配额管理、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外贸经营权管理、对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海关管理、外汇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有些更加甚至要求中国放弃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承担发达国家一样的义务。在政治上,要求中国政府在维护国际安全、承担联合国会费等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有节奏地逐步增加自身承担的国际义务与责任,比如,在气候谈判、多哈谈判等问题上,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更多的支持,在联合国发挥更加主动、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又要坚持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立场,顶住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在气候谈判、多哈谈判等涉及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利益的谈判中,坚守发展中国家立场,有节制地履行、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贸易大国 贸易强国 现实差距 贸易战略
一、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的现实思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条件和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国经济越来越外向化,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在统计数据上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二、对外贸易战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比较优势理论是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做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而该理论无法来解释当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仍然能够获得发展的现象。这一问题由大卫·李嘉图通过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后来,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波特对竞争优势的研究经历了从企业和产业层次向国家层次、从参与国内竞争向参与国际竞争演进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三、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崛起及影响
1.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们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轻纺产品加工贸易。在198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达到了1116.8亿美元,这一增长水平既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长,也高于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2.中国迈向贸易大国的发展阶段
“八五”是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阶段,“八五”期问,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平均增长19.5%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高速增长水平推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7%,上升到1995年的2.9%,在五年的时间罩,我国外贸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
3.中国作为贸易大国而崛起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从而使对外贸易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中国的供求已经能够左右国际市场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表明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4.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将不可避免地在许多领域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并且,中国的需求大大拉动了东亚各国的出口复苏,成为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现实差距及原因分析
1.中国GDP总量大,但人均GDP很低。而中国虽然在世界上已经成为GDP大国,但是人均GDP不论是与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相比,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大,但是人均贸易量低。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的贸易总量以及人均贸易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3.对外贸易结构的差距。当前世界贸易强国的突出特点是服务贸易的高度发展,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贸易强国的突出特点,也是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贸易强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
4.对外贸易条件的差距。贸易条件指数(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随着中国作为对外贸易大国的崛起,中国对外贸易具有了大国规模,这使得我国出口扩张难度增加,因其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其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明显恶化。
五、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战略选择
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初级产品和附加值不高的工业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高附加值工业品生产为主的先进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这是发展的重点。
2.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培育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拥有自主品牌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目前采用的都是贴牌生产,形成了对国外品牌的依赖,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当前“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现状,必须积极培育和创建自主品牌。这也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必然要求。
3.加大政府支持,加快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4.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力争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动权。国际标准制定权之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至高点和焦点之一。而我国标准整体水平偏低,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的竞争力。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不得不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为中国产业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取得新的“话语权"。
5.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在低端环节,外贸增长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益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我国外贸竞争力现状分析.经贸论坛.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