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时间:2023-05-30 10:3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战略研究

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中小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并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其方式

技术创新的内涵。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熊彼特认为: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这个“新组合”包括:一、引入新产品;二、引入新技术;三、开辟新的市场;四、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五、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创新就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创新包括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及自身的条件,组织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研制新产品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以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的方式。技术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一个企业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先于其他企业首次将某一科研成果用于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它是以成果共享、风险同担、资源最佳配置为原则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秘密,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展开竞争,以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重短期轻长期。一些中小企业投资者认为,对于技术创新只能给予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成本太高,而且经济效益不明显。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为3000亿元,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而在发达国家,其所占的比例通常为2.5%左右。同时在中小企业中,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高达97∶10,引进国外技术和购买国外技术经费之比高达121∶10。业内人士指出,中小企业把大量资金投放到技术引进方面,而把少量的费用投入到自主创新方面。

技术创新基础薄弱,资源配置不合理。良好的资金运作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因而导致其在技术创新方面投资能力有限。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都以管理创新和渠道创新为主,真正意义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很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优势在于生产设计环节,而许多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艺设计方面的创新实力明显偏低。

缺乏创新专业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偏低。人才分配不均衡使我国高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留在中小企业的高科技人才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得不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企业高层领导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领导推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就会使整个企业组织缺乏创新活力。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推动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技术支持。

融资渠道不畅通,技术创新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通是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小企业知名度不高、企业实力有限,再加上自身融资渠道不畅通,使其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有些中小企业得不到大型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只好通过民间融资形式解决其资金问题,这种融资方式缺乏法律保护,融资风险大,利息高,既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还会使之背上沉重的包袱。由于资金缺乏,中小企业也就无法在企业内部推行技术创新。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体系

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形成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首先,要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导,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研发的力度,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做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三者并重,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层次;最后,要善于发挥高科技人才的带头作用,对于那些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长期性的奖励,鼓励他们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与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参照国外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功做法,在中小企业之间建立技术创新行业协会,形成资源同享、共同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集体的力量,切实推动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形成一套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机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中小企业推行技术创新的技术保障。中小企业首先要建立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机制,鼓励那些水平高、技术好的高科技人才加入到中小企业团队中来,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建立富有成效的培训机制,加大对高层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最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在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推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在中小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对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加强专业培训,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新路子,进而带领全体员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引导作用,发挥大型知名企业的传帮引带作用,积极组织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以提高其创业存活率、成功率和成长率。

建立资源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所需资源。首先,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资源,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创建中小企业科技产业园,为高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环境保障;其次,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配套设备,从而保障技术创新顺利推进;最后,要建立科学的企业成长评价制度,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尝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其技术创新给予政策倾斜。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坚持以“引进、消化和吸收”为基础,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实践证明,引进技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和费用,帮助企业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为其设计创新、工艺创新以及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指导。中小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对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和战略选择,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通过技术引进及有效地消化吸收,实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挥产学研三方力量,实现技术创新利益共享。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合作创新对推动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发展的目标引领下,在三方利益的共同驱动下,相互遵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现优势互补,并获取各自所需的最大利益,从而实现利益共享。

重视虚拟生产战略,开拓技术创新新路子。目前,虚拟生产战略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企业基本上没有或拥有很少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将其大部分职能外包出去,只保留很小的一个职能部门――“总部”,总部实际上只是一个协调者,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虚拟生产战略”的组织形式,在组织上保留制造中的核心环节,在具体的生产环节上采用外包等方式进行分流,逐步推进技术创新。

第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专利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效率,尤其是发挥专利制度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企业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专利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表现形式,已日益受到中小企业的重视。将技术创新与专利策略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专利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企业新产品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用专利武器,攻城掠地或积极防御,已成为很多中小企业广泛采用的手段之一。

专利制度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专利权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其法律目标是激励创新、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科技进步等,只有取得专利保护,企业的技术优势才能很快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市场优势,进而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了动力。

2.为企业降低技术创新成本。专利信息的充分利用,既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侵犯他人专利,又可以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水平和动向,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起点和效率,有效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大大节约技术创新成本。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情报,可以缩短 60%的科研周期,节约 40%的科研经费。

3.可提升中小企业整体创新实力,增加与竞争对手的谈判筹码。专利权的获得,将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公认的创新体系中得以确认和保护,从而与竞争对手在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实施、转让,以及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活动中取得重要的话语权,并取得有关谈判的主动权。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管理的主要问题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专利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专利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人力资本的制约,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而是由人事、技术或行政管理等部门的人员兼职,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专利管理制度;未与职工签订专利保护协议或条款;未将专利工作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中。

2.不善于利用专利信息,不重视专利的价值评估

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缺乏对专利文献重要性的了解,也缺乏掌握专利信息的手段,从而易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触发专利侵权或被侵权现象,降低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严重削弱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联合攻关或合作开发等创新活动中,部分企业也会出现因为不注重对自己专利技术的合理评估和保护而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白白流失,甚至出现被合作方索取高额专利实施或使用费的现象。

3.企业专利使用效率低下

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虽然获得了一些专利成果,但是却缺乏对专利有效利用的意识和办法,造成专利使用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重申请,轻实施。一些中小企业出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需要或为了取得其它政策优惠而积极申请专利,一旦短期目标实现,专利的实施便遥遥无期,从而造成专利资源的浪费。

(2)视野狭窄,顾此失彼。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国际视野,虽然专利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只申请确了中国专利,而忽视了国外专利的申请,结果自己的专利在国外被侵权,却无法取得法律保护,造成专利效益流失,也造成国外市场的丧失。

(3)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专利权的丧失。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长远专利战略或企业财力所限,因不愿交纳专利年费或转让不出去等原因,中途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专利,从而造成了专利效益的流失。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策略的运用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相对较大,有效的专利策略是中小企业规避创新风险,获取技术创新价值的有效途径。 企业专利策略按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及主动性划分,可分为进攻型专利策略、防御型专利策略。对于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实力,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通常采取进攻型专利策略;而技术创新实力较弱,在行业中不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通常采取防御型专利策略。

由于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很少,在专利竞争中地位微弱。专利策略的运用总体上应以防御为主,以积蓄力量,改善竞争被动地位。工作的重心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如何防止侵犯他人专利权;二是如何防止自身专利权被侵犯。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中小企业应建立自己的专利管理体系,在日常经营中提高专利保护意识,综合运用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多种策略防止被侵权与侵权情况的发生。

1.联盟策略

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存在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开发专利技术,往往有时力不从心。由于势单力薄,有的企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被别人利用专利或相关产品分割或抢占。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须跳出固步自封的狭隘观念,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企业间联合或产学研合作,与拥有专利的同类企业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结成专利联盟,重视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专利技术的有偿转让、互惠许可、交叉许可甚至联合办企业,从而通过强强联合,壮大自身实力,抢占市场先机,赢得竞争主动权。

2.市场导向策略

中小企业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导向的原则,从专利的实效性出发,在专利产品开发过程中始终把可制造性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例如,考虑制造的可实现性(含毛坯选择、机械加工工艺、可装配性等);加工的经济性问题(成本与费用);开发周期与效率以及质量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及时淘汰缺乏可制造性的设想或工艺,修正技术创新的方向,同时也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省了开发成本。这种专利的市场化策略将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通过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减少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壁垒,加快专利创新产品上市进程,从而为企业尽快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条件。

3.全过程管理策略

为保证专利市场化策略的成功实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加强对专利的全过程管理,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立项、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建立基于专利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平台,结合中小企业的业务运作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控制流程进行分解,优化专利开发和利用过程,从而提高专利管理的绩效水平。通过全过程的专利管理策略,把申请专利、利用专利和保护专利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借助专利产权交易等策略实现企业资本扩张与市场垄断,将专利管理与利用转化为对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4.引进策略

中小企业应适时根据企业技术开发的能力及经济性的原则,对超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或出于专利战略储备的考虑,或为了加快市场开拓的步伐,对一些成熟的专利技术及时引进,化为己有,能够让企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专利引进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实施的可能性,重点考虑能较好地适应小批量和多品种生产的专利技术。如果是出于专利战略储备的考虑,则应重点关注引进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契合度,或防止竞争对手通过占有这些专利阻滞企业发展的可能性。

5.迂回策略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许多技术领域已被竞争对手的基本专利占领或封锁,如果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十分牢固,且对本企业发展构成制约和威胁,则可以采用迂回策略,实行绕过障碍专利策略。主要的方法有开发不抵触的技术、使用替代技术,或积极开发专利技术,通过吸收、改进竞争对手的基本专利来取得技术创新,并对基本专利进行包围,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再利用交叉许可的规则,取得对基本专利的使用权。这样做可以避免相互间的侵权,从而减少竞争成本。日本就曾成功地运用了该策略,改进了不少美国专利,使其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并少走了很多弯路。

除了以上专利策略外,中小企业还可在研究开发工作开始前采取专利检索策略以提高创新效率;在竞争者对本企业构成威胁时,采取排除妨碍策略,利用竞争对手专利上的漏洞、缺陷或不符合专利条件的情况,申请对方专利撤销或无效,以达到以攻为守的目的;为阻止竞争对手申请、获得专利,可采取专利公开策略,公开一些技术信息来破坏专利申请的新颖性,以保护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例举,中小企业可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采取适合自己的专利策略加以有效运用,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保护技术创新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促进技术进步,保护创新成果方面的法律效力,采取以守为攻的专利策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并通过建立企业专利技术管理能力,建立技术壁垒,促进创新的持续性。相信中小企业在以技术创新为途径的新的竞争理念引导下,合理选择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专利策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一定能够伴随着胜利逐步成长壮大。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2]华鹰:企业专利战略研究[J].学术交流, 2001, (5)

[3]莫守忠等:中小企业无形资本保护与管理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在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技术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能达到的最终效果等领域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涵盖技术创新项目本身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和创新项目产业化生产能否成功等不确定性。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由于许多中小企业主要是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变化中寻求发展机会的,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产业化的市场实现环节,会遭遇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创新技术的市场潜在性、市场成长性引起的。对于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品而言,市场能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的多少,中小企业很难做出准确估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很难把握市场成长的速度与容纳能力的大小,因此难以确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使得企业蒙受损失。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在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资金预期回报、资金的投入及其持续性和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等领域均存在较大风险。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组织风险、意识风险、决策风险等。

(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风险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跨越了企业的界限和控制范围。因此对企业来说,不仅存在着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存在大量的企业不可控制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研究对象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测评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伟星公司”)是一家以中高档纽扣、拉链、金属制品、衣架和塑料制品为核心主营业务的股份公司,是服装辅料行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中国服装辅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世界最大的纽扣生产企业之一。

针对伟星公司进行的技术创新项目,本文从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三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技术风险主要指伟星公司初始设计的技术方案能否成功;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伟星公司的财政状况能否支持创新资金的持续投入;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能否接受伟星公司的创新项目。

以下将针对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构建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技术创新的系统风险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判断矩阵中的数字含义如下:1代表同等重要,3代表较重要,5代表重要,7代表很重要,9代表非常重要。数字2,4,6,8的意义介于上面数字的含义之间。

根据3位专家的意见分别以市场风险为主导、技术风险为主导、财务风险为主导设计了3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三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可以得到三套风险处理的候选方案。根据不同的候选方案,伟星公司能够及时的调整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技术创新、资金使用等,对伟星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在此,采用市场风险为主导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专家赋值表,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伟星公司目前的状况进行风险分析。该分析方法包括:B层对A层的风险、C层对B层的风险以及C层对A层的风险。

下面以A-B层为例,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 采用专家赋值法,对技术风险(B1)、财务风险(B2)、市场风险(B3)三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r。

第二, 将向量标准化,得到:

其中WA-B1=0.1507,WA-B2=0.274和WA-B3

=0.5753分别表示B1,B2和B3对A的影响。

第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λmax=3.0655,,RI

=0.58,

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可以得到:

B1-C1,C2,C3层的

其中WB1-C1=0.279,WB1-C2=0.6491和WB1-C3=0.0719分别表示C1,C2和C3对B1的影响。

B2-C4,C5,C6层的

其中WB2-C4=0.1884,WB2-C5=0.7306和WB2-C6=0.081分别表示C4,C5和C6对B2的影响。

B3-C7,C8,C9层的

其中WB3-C7=0.1047,WB3-C8=0.2583和WB3-C9=0.6370分别表示C7,C8和C9对B3的影响。

根据上述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的W值,可以计算出C层各因素对A层的影响。如C1对A层的影响可以通过公式WB1-C1×WA-B1=0.0421计算得到,详细的结果见表2。

表2中B1、B2、B3下方的数字分别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中的比重,依次为:15.07%,27.4%,57.53%。层次C的总排序一列中的系数即为各单因素的权重。从表2可以看出,新产品的市场需求(C9)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为36.65%,其次是资金投入的连续性 (C5)为20.02%,再次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C8)和技术的难度及企业技术力量(C2),其影响程度分别为14.86%和9.78%。

从上面的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场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中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主要是由于市场风险的累积性。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先进的技术必须与其他环节有效的衔接,转换为新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盲目的技术创新往往会导致失败,企业在技术创新前首先应对各种市场因素做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基础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这会大大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研究对象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策略

图1至图5是对上述定量分析的图形显示,根据图形中的显示结果,结合伟星公司的实际情况,本节设计了伟星公司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走技术相关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场风险

由图1、图4和图5可知,市场风险B3对伟星公司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最大,因此公司应该针对当前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技术创新路线,走技术相关的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场风险。

公司面临的主要竞争劣势是产品较为单一及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因此,为分散市场风险,公司应实行技术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研发和经营销售上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利用公司完善的销售网络,避免单一和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加强研发投入与对外技术合作力度,分摊风险

由图1和图3可知,财务风险B2对技术创新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公司需要重视对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这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项目优先投入,使公司掌握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技术。公司需要在发达地区创建技术开发中心,利用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才优势,吸引一批行业专家和技术研发人才到该中心工作,把伟星技术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服装辅料专业技术中心。同时公司应该主攻拉链生产的关键技术,使拉链的主要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在最短时间内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出中国著名的拉链品牌。

为保持技术不断创新,公司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技术开发合作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造厂商合作,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比如公司将筹划与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公司合作,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设计水平和层次,使公司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借助国外服装设计公司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使“伟星”、“翠珠”品牌能更快地成为国际著名品牌。

(三)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由图2可知,评价指标中的技术的难度及企业技术力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公司除了与员工依法签订用工合同、提供合法的福利条件以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和鼓励员工对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公司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保证公司继续在同类企业中保持领先优势。公司应充分调动各层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形成一种努力工作,锐意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蔡根女,鲁德银.中小企业发展与政府扶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张俊喜,黄荣华,梁立邦主编.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案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瑶.技术创新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科技与管理,2005(4)

第4篇

在亚欧会议中小企业部长级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指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独特优势,是各成员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面对全球性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新挑战,促进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政策法律环境不完善,人才和资金短缺,社会服务不足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欧新黔从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第一、必须完善相关政策。这是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制定实施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如,2008 年即将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率为25%,而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税率为15%,小型微利企业税率为20%;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比例。

第二、必须加大资金扶持。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发挥了政府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开通中小企业板块、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了证券公司股份转让系统和小企业集合发债的试点,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我们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施,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现有12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约10 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研发、工业设计、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服务。从行业上看,仅纺织行业就在130 多个生产集聚区推动了服装设计、面料开发、产品检测、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平台建设;从区域看,仅浙江省建立的工业设计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电镀中心、污水集中处理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就超过100 个。

第五、必须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力资本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我们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放到了更加突出位置,自2003 年以来,多方式、多渠道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近100万名,还连续组织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到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培训。我们积极改善创新环境,吸引大批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创业,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第六、必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创新必须对知识产权实行有效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建设,不断健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了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开展了“中小企业专利行”活动,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会议背景:亚欧会议中小企业部长级会议是由总理在去年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上倡议的。首届亚欧会议中小企业部长级会议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外交部、商务部主办。亚欧会议45 个成员方(16个亚洲成员、27 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欧盟委员会和东盟秘书处)近400 人参加了会议,包括瑞典副首相在内的34 位副部长以上官员出席会议。会议以“创新引领未来、合作促进发展”为主题,各国部长们围绕“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三个议题展开的讨论。会议通过《北京宣言》,反映亚欧加强中小企业合作的决心和共识。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金融支持 创新

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决策迅速、反应灵敏,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和重要源泉。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重要动力。而目前国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能力差,科技投入不足,无法突破资本稀缺的瓶颈。在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和金融资本高度融合,没有有效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创新理论综述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这个概念。早期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包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内)重点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创新理论目前已经形成两大主要分支:一是创新与技术经济的结合,形成以索洛、阿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创新与产权制度的结合,形成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经济学。此后理论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是上述两大理论流派从宏观向微观、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的延伸,是对中小企业进行逐步深入研究的展开。

事实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资金不足就是其一,而金融支持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目前国外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贷政策和风险投资研究两个方面。对于信贷资金,虽然中小企业也向大企业一样以银行信贷为主,但是与大企业相比,很难获得信贷资金,从而影响技术创新。对于风险投资,一些学者认为鼓励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创新的一项重要金融政策。另外,比较金融理论也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进行了研究。该理论从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融资模式的比较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国别金融制度差异。

近年,中国学者也对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金融支持问题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国外理论和成功经验的介绍和比较研究。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目前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等三大主要途径而获得。

1、风险投资

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开始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的实践探索。1999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表明了政府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决心。此后,各种风险投资机构争先建立,风险投资金额不断增加。2007年风险投资金额达到398.04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增加177.2%,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风险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风险资本总量、来源渠道、产权自由交易制度、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和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等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1999年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通过无偿资助、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鼓励并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创新,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能大量吸纳就业的科技创新型产业项目,用于扶持和促进各种所有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首期额度为10亿元,于该年6月份启动。但是,创新基金存在支持覆盖面低,支持对象多元化程度低的问题,而且,基金大多投向了资助项目(企业)的扩张期和成长期,种子期融资水平不足。

3、商业银行、信用社、民营银行

目前,我国的城乡信用社、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都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支持对象,尤其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更是乡镇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此外,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各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均建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中小企业信贷部,配备必要的人员,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是,银行信贷支持严重不足,尤其是作为发放贷款的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科技创新的支持还很有限。

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政府运用互保、联保、贷款保险和多渠道筹资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初步建立,为促进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贷款融资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不仅总体上实力过小,且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较为突出的缺陷,比如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等,严重制约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贷款余额达到7.37万亿元,但对中小企业贷款仅占8.5%。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全国贷款余额中的比重,已经从1996年11月的7.5%下降至2008年11月的3.8%;目前,有80%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行融资进行开办和扩张。可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比较低效。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路径

1、风险投资创新

完善风险投资基金,要将政府原来的各类科技基金作为政府引导早期投资基金,开辟多样化资金来源渠道,扩大风险资本规模,并由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人士投资、管理,通过杠杆效应放大资金量。

一是开辟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要强化政府风险基金的导向作用,实行宽松的准入政策,吸引大型企业集团、保险机构、金融机构等进入风险投资业。继而允许一般企业法人和个人参与基金发起甚至基金管理,逐步发展到以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类型投资基金等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出资为主阶段。另外,也可引进国际资本开展风险业务,对于符合条件的风险投资机构,享受国内风险投资企业同等税收待遇。

二是实行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风险资本规模。1969年,美国政府将资本收益税率从29%增加到49.5%,此后风险投资规模由1.71亿美元降到1975年的1000万美元。当美国政府在1978年将资本收益税率从49.5%降至28%时,其风险投资规模迅速增至5.7亿美元。可见,资本收益税率与风险投资规模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因此,要通过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风险投资环境,对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风险资本规模。

2、金融机构创新

以四大国有银行和股市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存在“规模歧视”“所有制歧视”,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十分困难。因此,组建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机构,是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为了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综合实施了各种相应措施,其中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工商公会中央金库利用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具体而言,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金融实力可与中小企业相当,或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专门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此种银行的资产管理方式相对便捷、效率更高,对贷款质量的跟踪监控力度也明显强于大型商业银行。另外,也可通过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的整合,加快对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使其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3、担保体系创新

首先,尽快推出信用担保业相关法律法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但由于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较多,所以不排除某些部门利用职权或职务、制度上的漏洞,也影响到了专业担保人的合法权益。为促进我国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要尽快推出信用担保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担保行业发展,切实保障专业担保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我国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总体思路是:以由政府出面成立的永久性的信用担保公司为主体,以商业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为辅助,构建中央一级,省(市、区)一级,地级市一级的三级担保体系。

另外,建立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互动机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较多具有短视性而不愿为潜在成长性好但经营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实质就是控制和分散信用风险,要有效实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建立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的互动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4、资本市场创新

只有完善和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为科技进步提供现实有效的资金融通。2004年5月2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了中小企业板块;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上市。可见,我国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目前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规模较小,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还不够,在资本市场上直接面向社会筹措的技术创新资金对于整个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来讲只是杯水车薪。国家应尽快完善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相关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二板市场”健康发展。此外,我国还应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到香港、美国NASDAQ股票市场等境外创业板上市,在获得资金的同时,扩大企业的影响。

5、政府优惠政策创新

一是中央银行在再贷款方面向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予以倾斜,增强它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能力。二是国家以补贴的方式促使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贷款利率,使中小企业可以适当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向金融机构贷款。三是改进现有的利率制度和贷款制度,建立风险与利益相对称的信贷机制,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四是提高国有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目前小型企业信贷部的贷款份额应占到各银行贷款总额的1/3以上,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五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实行股份制的中小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

【参考文献】

[1] 毕克新、郭文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中外比较[J].商业研究,2005(21).

[2] 杨爱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金融支持[J].国外建材科技,2004(1).

第6篇

[关键词] 科技型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各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1)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主体。根据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25日的数据显示,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2)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到2003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比2002年增加14%。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46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6%。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用于技术创新资源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虽然技术开发成本较高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一定的疑虑,但大多数的企业决策者已经意识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产品的核心要素,是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力,并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优先发展战略。然而资金筹集困难引发的资金短缺成为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障碍。同时,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成本过高也使得部分行业企业出现了流动资金短缺的状况,当企业的经营性资金存在困难时,也就更谈不上投入技术创新以寻求未来收益了。

(2)技术开发人员,尤其是中高级技术开发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才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大部分新兴城市,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企业投资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等局限,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尚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较难留住中高级人才;同时,熟悉工艺技术的高级技工短缺更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3)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直到1999年才创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的对象主要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如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其他类型(如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特别是工艺创新问题重视不够。对全国5万家不同企业的调查显示,有60%的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持乐观态度,但当让他们选择怎么干时,多达73.3%的企业选择用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企业。这表明,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急于投入的不是高新技术,而是如何在现有产品和技术上创新,以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功能。

2.信息不畅妨碍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

信息平台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对于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获取,从而妨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和转化活动。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企业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并不通畅,获取的行业技术信息不及时且较为凌乱;另一方面,技术交易平台的不完善也妨碍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再创新活动。

3.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外部学习能力较弱

开拓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评估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吸收能力的强弱。中小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传统行为习惯和创新行为模式的影响,往往不重视组织学习,或是一开始就选择依赖外部技术资源的路径,使企业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传统。其结果是,企业在技术与产品上都是国有企业的克隆,微观上与国有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宏观上造成了产业结构雷同,投资则属于低水平的重复。

4.自身积累的薄弱使企业抵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很脆弱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效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这种风险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技术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能力较弱,只能进行单一技术产品的开发活动,很难从事多种途径的产品技术替代研究,一旦一种技术创新失败,则意味着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的失败。在市场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将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能力有限,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短缺和缺少市场经验,中小企业难以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实现技术开发投资的超额回报。

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工协作的观点

为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改变其在资源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缺陷,若干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成合作创新体,或者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进行分工协作,能够对各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以及由技术创新所引起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成合作创新体之后,在合作创新过程中有利于隐性知识、先进技术等在合作主体间扩散,使其技术学习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合作创新能够形成整体优势,最终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获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韩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的选择[J].中小企业,2005年第9期,第43―46页

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动力 对策

技术创新及其动力机制理论概述

技术创新理论一般研究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创新理论最初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英国学者弗里曼指出:“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诸步骤”。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指出:“创新是迅速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社会经济实力”。我国学者傅家骥则认为,技术创新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基于上述理论,按照诸生产要素及外部环境因素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前,技术推动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是驱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产生和开展的根本动因。1966年,美国学者施穆克勒提出市场需求拉动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源自于市场需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莫厄里和罗森堡在提出了“技术推——市场拉”双重作用模式。此后,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政府行为、企业家创新偏好等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张钢等将技术创新的动力分为企业内部动力与企业外部动力,而傅家骥教授将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分为包括国家的宏观激励、企业内部的激励的两个层次和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与结构、政府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四大因素。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大部分。外部动力有科学技术的推动力、社会需求的拉引力、市场竞争的激励力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等,而内部动力则包括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内部激励机制等。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是所有外部和内部动力构成的合力。

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障碍因素

当前,制约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产权制度、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问题,而企业内部因素更多的是激励问题。

企业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是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主要障碍。尽管绝大部分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但相当一部分企业中仍然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政企关系仍然不清。这种不彻底的产权改革,单一的产权关系,致使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界定不明确,不能为实施创新的企业提供有效激励,更无法保障创新的生产效率,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中小企业基本法,更没有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门法律法规。现行的法律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也不够。在知识产权、财税、金融等政策方面,中小企业本身“身份”上的歧视未完全消除,在司法实践上存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待遇。

市场机制运行欠规范。市场需求引发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技术创新,使创新成为可能。而我国目前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整体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企业之间的待遇差别、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得不到有效遏止,中小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创新企业与非创新企业收益差别不大,从而使创新成果无法达到规模经济,市场回报过少。

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企业还远远没有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主观上由于大多中小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是大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事情,即使要搞技术创新,也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和推动;客观上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决策带有行政干预的色彩。此外,由于自有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不畅,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从而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的内部激励不足。中小企业内部激励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创新者缺乏足够的激励,创新的奖励未能制度化,无法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中小企业受传统思想、平均主义思想的束缚,收入分配制度没能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价值、以及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未能从收入分配上体现出来;技术成果、人力资本所应有的产权地位和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还未能体现;这些都不利于激发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骨干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选择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从内部机制上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为此,要深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激励其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明晰产权主体,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对中小企业的资产产权进行界定;确立法人产权,实行政企分开,使中小企业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中小企业要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必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

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支持保护作用。政府要通过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说,制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证其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专有性,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执行力度;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加速技术创新;制定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建立起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融资渠道。

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竞争不规范,使这种外力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大市场秩序,营造一个崇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消除行政壁垒,解除地区和部门封锁,取消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待遇差别和歧视,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使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而不是凭借某种特权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从而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和公平。

树立创新意识,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机会,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的产品或改进产品,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的新供给和采用新的管理方式与组织形式的自主过程。因此,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使“自主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必须深化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激励形式,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有效的企业内部激励制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增强其技术创新动力,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是关键所在。因此,要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改革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对创新员工进行物质激励,应按照效率优先的分配准则,实行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制度,拉开收入差,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使员工按智力投入获得收益。

综上所述,目前政府必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小企业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与政府共同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项保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J].科研管理, 1994(1)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模仿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07-02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研究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和模式。因此,中小企业如何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及技术创新概述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估算,我国中小企业总数约为5651万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技术创新成为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之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尽管他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和创新理论,但他并没有给出技术创新的严格定义。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索洛(1951)在《在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的来源与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该理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上的一个里程碑。弗里曼(1982)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中提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骥教授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供给来源或者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方面,孙艳(2002)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与高校、科研单位等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陈抗(2006)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博弈模型。”年志远(2004)根据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认为“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学界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式创新和创新网络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和适用性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二、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按照不同的范畴可作不同的分类,按照技术创新方式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一是自主创新。主要指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出新的产品或工艺,并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过程,是一种激进型的创新。自主创新创新幅度大,获得收益较高,企业在市场上处于领先者地位。但是进行自主创新成本较高,研发经费投入较多,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较大。二是合作创新,主要指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间)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合作研究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其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资金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以资金、人才、成果的形式进行合作,也可以是技术需求方、技术中介和技术供应方三者之间进行合作。三是模仿创新。主要指创新主体模仿自主创新主体的思路和行为,吸收、消化自主创新的产品和工艺,或直接购买自主创新的产品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进而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或工艺的创新行为。

本文拟从“智猪博弈”模型,结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探求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三、“智猪博弈”模型及其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智猪博弈”的背景:假设猪圈内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圈内一头是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的按钮,按一下按钮,就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这一行动将付出2个单位成本。若大猪先到,则大猪吃9个单位,小猪吃1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则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若同时到,则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大猪和小猪都只有两个选择,按或等待。不同选择组合下相应的矩阵为(如图1)。

在市场经济中,大企业相当于大猪,中小企业相当于小猪,按电钮相当于进行技术创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判断对手的实际情况,就自己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行选择,通常都有两种选择,自主创新和等待模仿创新。现假设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在进行一项创新,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为c1,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为c2,由于二者自身情况的差异,c1r2;故大企业的净收益为r1-c1,中小企业的净收益为r2-c2,且(r1-c1)>0,(r2-c2)>0。当大企业创新而中小企业不创新时,大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同上,中小企业利用其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技术的外溢性对新技术进行模仿,仍能获得r22的收益,且由于节省了研发费用,使得r22>(r2-c2),当大企业不创新而中小企业创新时,中小企业成本同上,但由于技术的外溢性和大企业能大规模生产,所以中小企业只能获得r23的收益,且r23

如图2所示,对大企业来说,当中小企业选择进行技术创新时,由于(r1-c1)>r12,所以创新是大企业的更优选择;当中小企业选择不创新时,大企业知道除非自己能有效控制市场,否则选择不创新就有可能面临损失全部市场份额的危险,所以创新仍是大企业的更优选择。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当大企业选择进行技术创新时,(r2-c2)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有其突出的优势:一是中小企业建成资金少,建成周期短。二是组织机构简单,决策机制灵活,对市场需求的多变性适应能力强。三是生产总量少,适合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试验。

同时中小企业也存在以下方面的劣势。一是资金方面。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少,仅仅依靠自身的资金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高投入。在银行贷款和市场融资方面又处于明显的劣势,企业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较少,资信等级程度不够,难以达到银行发放贷款的限度,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发行股票或债券。风险投资公司也会考虑到风险因素较少的把资金投向中小企业。二是资源方面。创新人才的缺乏,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就要求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有高素质的创新人员。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端知识分子都集中在政府、国家企事业单位等机构。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整体上比较落后,利用率低,这就造成资源限制和极大地浪费,也制约着中小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三是风险方面。中小企业在风险承受能力上较大企业相比较差。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只能进行单一的研究开发,很难像大企业一样在进行研发的同时从事其他类似的研究,以便替代和补充,从而分散和降低失败的风险。

五、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和“智猪博弈”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现阶段最优选择。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以模仿创新为主,以合作创新为依托,最终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俊喜,马钧,张玉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9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 .M);施瓦茨 (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 Clark(1985) 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 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 Smith,1 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

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10]徐 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849

第10篇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始终保持行业前列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之争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各个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上普遍选择模仿的策略,并且在这样的策略下形成了一种价格竞争和产品规模竞争的方式,造成一种高耗低率的一种情形。同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政府也相应的制定了一些关于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政府直接给予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手段。但是由于政府虽然在促进企业创新的角度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虽然得到了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补贴,实际上却不进行创新。这使得国家资源的流失以及给中小企业的创新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关于创新策略的分析,然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监管措施。

二、同级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假设,现假定市场上只存在两个生产同种产品的两家企业A和B,其A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而B则是一个模仿跟随企业,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候对对手的信息已经充分的掌握。

两个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是存在先后顺序的,因而会形成一种“动态博弈”。根据上面所做的假设,企业A 具有自主创新的优势以及主动创新的能力,B企业则缺少创新的能力,只能跟随A的创新进行模仿,设两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均为Q。首先A有两种选择方式:创新或者不创新,然后B根据A所做的决定进行自己的选择:模仿或者不模仿。开始时假设A不进行创新,那么设单位产品的利润为R,那么此时B也不会进行模仿策略,A、B两的收益均为R*Q。设用Q1表示A进行创新而B为进行模仿时候的销售量,用Q2表示A进行了创新时B进行模仿时的销售量,假设A刚进行了创新后,其单位产品的利润为2R,企业的创新成本为C,而B的单位产品利润则为0.5R。那么当B进行了模仿策略后,A原有的市场份额会被B所占有,此时销售产品的单位产品利润下降为R。根据上述的分析假设可以得出来,A进行创新并被模仿后的收益为(2RQ-C)-R*(Q1-Q),B企业的收益为0.5*R+R*(Q-Q2)。如果A选择创新而B选择不模仿时,那么A的收益为2R*Q-C,B的收益则为0.5*R*Q。以上分析结果可以通过表1表示出来:

从上图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B会选择模仿策略,因为Q>Q2,所以R*(Q-Q2)>0,从而0.5*R+R*(Q-Q2)>0.5*R恒成立,但是如果A 不进行创新,那么B不会进行模仿,所以该同级中小企业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为(创新,模仿)和(不创新,不模仿)。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企业,国家和市场互动的结果。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促进了企业需要加快进行技术创新,使得技术创新不单是企业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政府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来直接激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并且双方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可能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可能会拿了政府给予的补贴却不进行技术创新,损害政府的利益。本文根据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构建了双方的博弈模型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一)为了方便研究,现做如下几点假设

在该博弈过程中只存在政府和中小企业,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且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企业的策略选择只有两种:创新和不创新,相应的政府的策略选择也是只有两种:监督和不监督。

(二)现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说明

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Ca;政府实施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监督成本:Cb;政府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不进行创新时所接受的罚款:F;中小企业的产出:Y;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的福利:Q;中小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后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I;政府实施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q;政府实施了监督措施而中小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而被罚款的概率P。

(三)双方的博弈过程分析

当政府不进行监督措施时,中小企业具有自主选择技术创新的权利。当政府给予中小企业以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补助时,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此时中小企业因为进行了技术创新而需要相应的承担一些成本Ca,此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为(Y-Ca),而政府因为此时不实施监督措施,因此不需要付出监督成本,所以政府获得的收益为Q。但是实际的现实情形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很可能会光拿着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和优惠等,中小企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去考虑政府利益,暗地里不进行技术创新,那么此时中小企业的利益为Y,政府由于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而使得中小企业偷懒不进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损失为Q。为了避免发生中小企业拿了政府的补贴却不进行技术活创新,政府需要选择进行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当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了监督措施,那么中小企业按照规定进行了技术创新活动,由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为Ca,此时中小企业收获的收益为(Y-Ca),而政府因为实施了监督措施也要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Cb,那么最终政府和社会获得收益为(Q-Cb)。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侥幸想法,他们可能会认为政府不会抓到他们不进行技术创新,所以,中小企业会选择偷懒而不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由前面的假设,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监督措施,而中小企业却不进行技术创新被抓住处罚的概率为P,所以中小企业由于不进行技术创新而被抓住罚款的金额为P*F,那么此时中小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为(Y-P*F),政府由于进行了监督措施但却没有获得成效,因此此时社会损失的成本为(Q+Cb),其最终的收益为[P*F-(Q+Cb)]。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过程也可以通过下面表3直观进行展示:

(四)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分析

如果假设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短期的合作关系,博弈的双方都分别具有两个不同的选择策略,无论政府选择监督或者不监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不创新是最好的策略,此时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中小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时,政府的最优的策略是不监督,所以该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是(不监督,不创新)。但事实上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长期的关系,所以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选择创新的策略选择,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自己的创新策略选择上,不单单要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还要兼顾政府和社会,只有在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身利益。

根据上述参数的假设,设政府实施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q;中小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后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I。

1、首先假定中小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后进行技术创新概率I是已知的常数,那么此时政府进行监督(q=1)和不监督(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令上面两式相等,及UI(1,I)=UI(0,I)得,I*==1。从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当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大于I*时,政府可以选择不进行监督策略。当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概率等于I* 时,政府可以选择监督策略或者不监督策略,但是当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小于I*时,政府的最佳选择策略是选择监督。从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概率结果I*=1可以看出来,I*的大小和政府的监督成本Cb、政府进行监督的效率P以及中小企业被政府罚款的力度F有关。政府的监督成本越小,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活动的概率就越大;政府的监督效率以及中小企业接受政府罚款的力度越大,那么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越大。

2、其次假定政府进行监督的概率q为已知的常数,那么此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I=1)和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I=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令上面两式相等,及Uq(q,1)=Uq(q,0)得,q*=。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政府实施监督的概率大于q*时,中小企业的最优选择策略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当政府实施监督的概率小于q*时,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开张或者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根据政府实施监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概率表达式子q*=,政府实施监督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政府进行监督的效率以及企业所接受的处罚力度有关。与政府的监督效率和中小企业所接受的罚款力度成正比,而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成反比关系。

据此,可以通过上述的博弈模型得到中小企业和政府的期望效用函数。

政府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整理上式可以得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为:

I*=1-Cb/(p*F) q*=Ca/(P*F)

根据以上的博弈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小于(1)时候,政府的最优策略选择是实施监督;当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大于(1)时候,政府的最优策略选择是不实施监督。同理,当时政府的实施监督措施的概率大于()的时候,中小企业的最优策略选择是进行技术创新;但当政府实施监督措施的概率小于()的时候,那么中小企业的最优策略选择是不进行监督。有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提高政府的监督效率,加大处罚的力度以及减少政府实施监督的成本都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中小企业之间进行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相互竞争,竞争是在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如果市场法律不健全,市场竞争处于一种混乱无章的状态,法律法规不能够保护创新企业的合法权利,那么市场上面必然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损害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利益。我国目前虽然针对这一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还需要加快有关市场竞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维护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激励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好的发展环境。

(二)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监督措施

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所有的中小企业的所追求的利益目标是不同的,政府在进行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措施时候,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监督对象选择不同的监督方式。如果政府对每一个中小企业全部采取同一种监督手段,这是不现实的方式,而且也会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监督成本,造成监督效率的下降。因此,政府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只注重当期利益的中小企业,对这些企业加大实施监督的力度,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行时时监督。

(三)改善技术创新监督,降低监督成本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不断加强, 各国政府重视和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促进本国经济振兴, 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偏低, 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能有效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把握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 推动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一般是指新技术的开发或应用, 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创新。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长期跟踪研究, 中小企业的技术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 技术开发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3%。包括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和与高技术相关的工程咨询、技术咨询公司。这类机构通常规模较小、企业存续时间较短。(2) 技术领先使用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0-15%。其中部分公司本身具备有效的研究开发能力, 能够依靠本身的力量来实施或使用新技术;其他公司的研究开发能力则较弱, 主要依赖外界的技术支持。(3)技术跟随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80-85%,是中小企业的主要部分。这类机构相互之间在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很大,绝大部分分布在低技术制造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成为支撑江苏GDP快速增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发展倍受关注,但融资困境一直是阻碍个私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分析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其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寻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一、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随着江苏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江苏的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日益扩大,遍及工业、农业、运输、科研、信息、文化、商业服务等诸多领域,新兴成长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私营经济较快增长的亮点。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年底,[1]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总数23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50万家,注册资本7400多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上交税收增长幅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以上百分点。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总量达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税总额2162亿元,增长27.9%;固定资产投入4000亿元以上,增长30%多。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将达到33000个,销售收入将达到220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8%;全部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60%。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市县,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地方财政和税收的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是江苏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小企业技,在此推动下,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据省社科院的一项调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约占全省的2/5。近5年来江苏中小企业开发的市级以上新产品达1万多个,并出现以下特点: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2004年,我省各地科技局、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和有关单位积极加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组织推荐力度。经科技部、财政部审查,我省有105个项目入选,获得7010万元的资金扶持。截止2004年,我省累计有62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获得45442万元的资助。

(二)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沃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区企业达19366家,其中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70家;累计利用外资129.68亿美元;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50亿元、区内生产总值1338亿元、利税494亿元、财政收入193.7亿元、产品出口额254亿美元,技工贸总收入、区内生产总值、利税、财政收入、产品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3%、25.87%、38.76%、16.75%和49.41%。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始出现集群效应。即在某一区域内相同产业的企业高度集群,例如吴江的纺丝业、扬中的低压电器业、武进的灯具业、丹阳的眼镜业南通的绣品业等,充分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深化专业分工和社会协作,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但是,总体上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然有待加强。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中,中小企业只占46.8%,其中占企业总数90.62%的小企业新产品产值只占21.46%。这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品档次偏低,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据国家对365家小企业的1157种主导产品情况的分析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2.73年比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0.5年还高出2.23年。其中70年代之前投产的产品有293种占25.32%。若按产品水平划分达到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水平的产品有752种,占67%,其余1/3的产品处于80年代初期以前的水平[2]。因此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刻不容缓。

二、 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中小企业因资金来源、技术人员、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使得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产生了许多障碍和种种困难, 寻找和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之一, 既包括市场融资的困难, 也包括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从市场融资来看, 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 间接融资是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目前, 我国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 由于国家证监会对中小企业上市资格有严格的规定, 发行债券成本又很高,直接融资难度很大, 向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正门难入, 边门交易成本很高, 其结果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实质上很难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 只能凭借个人的积蓄或者很高的成本和风险从非正式的资金市场获取资金。

(二)技术设备落后,创新基础条件较差。统计数据显示,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分别为20.43万元8.65万元和5.00万元,小企业仅为大企业的1/4,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为落后,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资本少,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由于没有资金更新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全国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的,50%以上设备属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其中,20%以上的企业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3]

(三)企业规模限制,抗风险能力不足。由于规模限制,中小企业的产品品种和设计都难以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使是已经生产出的新产品,由于投资规模不足或是由于技术力量不足,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也常缺乏必要的保障,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活动空间。虽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高于大企业,但风险往往也更多些。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很难同时从事多种途径的替代研究,以相互补充,降低风险;之二是由于中小企业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之三是中小企业还常常承担大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消费者和企业往往依靠中小企业去探索那些潜在的市场,当然这些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通常是较大的。

(四)缺乏政府支持。尽管各级政府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 但由于其资金有限, 只能把有限的财力首先支持国有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只能等待大企业没有涉足的行业和项目。即使如此,政府资助往往还有申请资格的严格审查, 而中小企业又很少或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政府部门所要求的各种表格、报告等各种工作, 真正能得到资助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和不完善。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调查显示, 信息缺乏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 如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咨询顾问等服务。

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市场、资金、人才是决定成败的三大关键性因素。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国内外经验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才能满足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但是,实际上中小企业取得外部资金支持十分困难,例如,作为中国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40-50%,但对其贷款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4] 从理论上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客观原因:

第12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231-02

一、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技术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首先提出了创新概念,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由此可知,每一项创新的经营决策,必定取决于技术可行性与市场需求的组合。而要实现这一组合,必须有第三方在资金方面的某种承诺,即广义上的投资。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要素资源,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以保证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常常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这成为其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一个突出现象。

风险投资是一种向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它支持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科技含量高、风险大、具有快速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融资体制,它是连接资本市场和企业的一座桥梁,具有市场筛选、产业培育、风险分散、政府导向、资金放大、有效治理、要素集成、激励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和更新文化价值观的功能,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能有效增强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缺乏技术创新资金.资金短缺经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较大;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资信程度不高等弱点,而银行从降低贷款的风险出发,不愿过多经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的政府,其资助项目又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这导致中小企业既无力投资于产品的研究开发,又无力聘用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加难以保证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费用。上述种种因素,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很难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2、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设备落后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那么人才就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人才极为匮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又一大因素。目前我国从事R&D的科技人员只有38%在企业,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在大企业,真正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就更少。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加上社会观念和认识的偏差等因素,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所导致。此外,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有很多是从大企业淘汰下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资源浪费严重。而

正是由于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改造十分繁重,才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进行技术创新。

3、缺乏技术创新的信息中介和服务网络.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其中信息中介和服务网络的作用至关重要。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普遍面临信息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极度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同样也是广泛而深刻的,缺乏市场信息,企业无从寻找创新机会,更无法保证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这时候需要发挥信息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是市场机制运行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它们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通过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特定的服务。而我国目前中介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彼此独立,协同程度低,且行为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完整支持其技术创新的服务网络,在科研与生产的连接问题、技术成果的转化问题、风险资本的运营问题方面缺少中介机构的咨询和帮助,大多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法专注于产品创新,分散精力,技术创新成功率低。

4、缺乏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法制环境不健全.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活动,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法律法规。这说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正日趋完善,然而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相比,仍缺少包括技术创新在内完整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而国外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佳绩,与政府全方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美国在1982年就用立法手段保障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确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以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另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尽管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仍然不少,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很难得到保护,经常发生知识产权被盗的现象,由于知识产权被侵害,中小企业发明者就会丧失从创新投资中获取受益的机会,增加技术创新的风险,这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发展风险投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1、积极拓宽风险资本的筹资渠道,实现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多元化.我国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本结构存在缺陷,这也决定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风险偏好较弱,不愿意投入具有高风险性的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不愿投入风险较大的前期研发活动。对此,要放宽对风险投资的限制,引导保险金、养老金、企业、个人以及外资进入风险投资业,扩大我国风险投资的规模,优化风险投资的资本结构。

2、完善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筹资一投资一管理一退出。而又以投资和退出两个环节为关键。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要求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和投资公司进行运作,以获取高收益。在投资环节中,要明确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范围和方向,将风险投资与常规投资区别开来,要加强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信用担保等积极引导风险投资资本投向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投资后管理,发挥其增值服务能力和项目监控能力,优化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另外,要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资本增值,因此风险投资活动需要一个可靠的投资退出机制作为安全保障。要建立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形成投入一退出一再投入的风险资本良性循环。

3、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相融合的网络体系.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风险投资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也是推动风险投资发展的强大动力,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方面,中小企业有着“技术”优势,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凭借其“资金”和“人才”优势,两者的结合恰好实现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关键要素。为促进两者的融合,国家需要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相结合的优惠政策,需要培育整个社会良好的创新氛围。另外,还要构建完善的信息和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并以此推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发展体系,实现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双赢”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计财处

参考文献:

[1]张景安.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