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交技巧

社交技巧

时间:2023-05-30 10:3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交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交技巧

第1篇

1、获得心理医生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有社交方面的恐惧,如果社交的恐惧是比较轻微的,通过一些方式,社交技巧就可以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因为一些内在的心理原因,而没有办法正常的社交。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的寻找心理医生,获得心理医生的帮助。

2、加入互助小组,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有社交恐惧。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现状的话,可以加入一些解决这种状况的互助小组。这种类型的互助小组可以帮助你学习一些社交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交往到一些互助小组的朋友。

3、进行适当的赞美。在日常交往中,如果感觉对社交比较恐惧,这种情况下可以先不用勉强自己。首先可以从比较简单的赞美别人开始,很多人对于赞美都是不厌烦的,而且很多人都喜欢听到赞美的话,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可以先从赞美别人开始,这样会给人留下友好的感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 组稿阶段 策划编辑 社交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25-03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ocial competence of the commissioning editor at the commissioning stage. The commissioning stage consists of four sub-stages: the stage to identify the author, the stage for the author to write on the given topic,the stage to sign the contract, and the post-coordination stage for the work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stages, the methods and skills for improvement of social competence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Commissioning stage Planning editor Social competence Method

社交存在于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成功的社交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完成既定的目标,可能带来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策划编辑来讲,社交的意义更为突出。策划编辑不仅要从容面对各种被动的社交场合,而且要主动社交,自觉社交。一次成功的社交,既可能带来短期的财富,也可能带来长远的影响,不仅关系着策划编辑自身的事业前途,也关乎出版社的生长命脉。

社交在组稿工作中显得最为重要,因为组稿是策划编辑为已有的选题寻找合适的作者并说服作者按照选题意图完成书稿编写的过程。能否找到合适的作者,能否让作者按照选题意图完成书稿,社交的技巧和方法非常重要。笔者将组稿过程细分为寻找作者、写作、签订合同和后期协调四个阶段,分别从这四个阶段着手,探讨每一阶段应注意的社交细节,以期和广大同行交流提高策划编辑社交能力的方法。

1 寻找作者:用心沟通

“沟通从心开始”是中国移动的一句广告语,此广告语很贴切地抓住了沟通的要点,就是任何沟通形式都一定要源于内心,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外在表象。在策划编辑定下选题并开始找寻作者写作之前,应该确信自己已经为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做好了准备,已经站在作者的角度把问题考虑周全。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交流技巧和语言技巧,以保证沟通交流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让对话在友好的氛围中展开。与作者的对话以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为好,一方面能引起作者的重视,另一方面交流起来容易深入。如果条件不具备,先选择信件、邮件、电话也可以。交流前,最好先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态,微笑一下,让作者感觉到你的诚意,态度保持谦虚,使作者愿意与你沟通。

第二,迂回说明约稿意愿,试探作者的兴趣所在。在与作者交谈的过程中,要快速捕捉作者对于选题的兴奋点,就此展开讨论,并注意引导作者,使其就选题展开话题。因为很多时候,策划编辑的选题思路并不完善,与作者的交流会使选题思路更加明晰。所以,尽量让作者多提建议。但作者毕竟不是编辑,并不一定了解出版,所以,在沟通交流过程中,策划编辑应把握出书原则,引导作者思路。但是,策划编辑应以建议的口吻与作者交谈,要让作者觉得主意最后还是由他定,在谈话过程中,不要抢占上风,要尽量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第三,当发现约稿有困难时,比如作者因为时间、稿费等问题对约稿持犹豫态度时,策划编辑应该以一种高尚的出书动机来感动作者。例如,出书立言是造福子孙的好事,是毕生工作的总结,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因为每个人都有被社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出版图书其实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所以,以此说服作者,作者通常都会接受。

第四,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作者观点有偏差的时候,不应与作者争执,有时还要先主动承认错误,让作者占据主动地位。对于必须坚持的原则,可以换个时间、换种形式再与作者沟通解决。

第五,倘若作者实在不接受约稿,可以让作者举荐一些合适的人选。作者拒绝一定自有他的道理,也许他真的觉得有比自己更适合的作者,这样的话,不必强人所难,可以从他那里寻找线索,找到有意愿的作者。

沟通能力是衡量社交能力强弱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着能否物色到合适作者。策划编辑必须通过适宜的交流方法,用心与作者沟通,才能打动优秀作者,为选题实现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2 写作进程:严肃告知,热情鼓励,委婉反馈

策划编辑在为书稿物色到合适的作者后,就需要让作者按照出版要求、读者对象、出版意图进行写作。大家都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写作习惯和思考方式,各不相同,并不统一,但是作为出版来讲,却有一些硬性要求,如体例格式、写作框架等。同时,作者也许对选题的读者对象不十分明确,这可能导致作者的写作与选题意图不一致。所以,在写作阶段,策划编辑需要掌控全局,引导作者去完成作品创作。在写作的不同阶段,策划编辑要用不同的社交方式与作者沟通。

在写作初期,策划编辑必须仔细严肃地告知作者书稿的编写原则及体例要求。术业有专攻,作者对这些编写方面的原则和要求一般都会接受,而且要求提得越认真、越仔细、越严格,越会让作者感觉到编辑和出版社的认真与负责,非但不会引起作者的反感,相反还能树立编辑和出版社精益求精的形象。这个阶段,策划编辑还应协助作者拟定并完善书稿大纲。这个阶段的社交原则,是设法处于主动地位,掌控全局,要求作者理解并接受相关要求。

当写作中,策划编辑采取的社交方式应与编写初期的有所不同。这个阶段,策划编辑仍要控制全局,但与作者交流沟通时,语气应缓和,态度要委婉,因为作者的写作过程通常充满艰辛,需要来自编辑的肯定和精神鼓舞,否则可能半途而废。策划编辑不能打击作者的写作热情,对于已经创作完成的内容,应以赞许为主,同时用委婉的语气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纠正作者错误的方向,使书稿臻于完善。

在书稿完成后,策划编辑一般会组织专家审稿,然后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并请作者据此对书稿进行修改。反馈审稿意见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审稿意见中肯但反馈方法不好,可能引起作者很大的反感。所以,策划编辑在反馈审稿意见时,要把握住一个角度的问题,就是站在为提高书稿质量的角度上,这个角度是作者和策划编辑的利益统一点。一般而言,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书稿质量高、受读者欢迎,因而容易接受关于提升书稿质量的中肯意见。当然,在书稿修改过程中,策划编辑如果能协助作者做一些辅助工作更好,因为这个阶段策划编辑做的任何工作,都会让作者觉得编辑是在帮助自己,而不仅仅是为了出版。这会让作者更加信任编辑,并可能使作者将编辑视为朋友,从而为以后的图书出版储备坚实的作者资源。

总之,组稿阶段的社交,策划编辑必须掌握主动权,因为这是决定书稿质量和后期销售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这个环节把握不好,书稿内容不过关,后期再好的设计、印装、营销,都难以发挥作用。

3 签订合同:态度坚决守住底线,适当让步实现双赢

书稿完成后是签订合同阶段,这一阶段策划编辑的主要工作是与作者谈判。要使谈判成功,策划编辑必须在事前做好功课,包括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预估书稿的出版成本、销量及盈利情况,明确谈判底线。在谈判过程中,既要努力争取最大的权益,也要留有余地,争取出版社与作者双赢。

首先,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对作者提出的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要态度坚决地予以拒绝,以免造成后期纠纷。出版合同大部分条款都为固定格式,策划编辑只需要重点关注填写内容就可以,但如果作者提出修改个别条款的要求,策划编辑一定要谨慎处理。

其次,要预估书稿的成本、销量及盈利,这样在谈判过程中拒绝作者提出的超过底线的要求时才能心中有数。策划编辑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的过程中,首次商谈可以在底线的基础上有所上浮,但空间不宜过大,然后,经过商量、让步,最终达到预定值。这样,作者在谈判过程中也会获得成就感,是比较常用的谈判方式。

再次,合同最终的签订应留有余地,这主要体现在出版日期及支付稿费日期等方面。策划编辑应该将合同约定在自己有把握完成的日期上,要估计到一些特殊情况,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些细节,比如由于作者原因导致书稿未按期出版的责任归属。当然,在后续的出版过程中,策划编辑一旦发现可能延期出版,就要细心留存文字证据,以备万一产生纠纷时使用。

最后,谈判过程中,策划编辑应尽可能争取最大的授权,包括作品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专有使用权和网络出版权等,这些都是关系到出版社切身利益的权益。当然,向作者争取相关附属权利,也应尽量实现作者与出版社双赢。

4 组稿后期:协调多方利益,避免意气用事

图书进入出版环节,仍有很多需要跟作者沟通解决的问题,所以,策划编辑与作者的博弈依然存在。

博弈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较量的过程。策划编辑在工作中,由于与作者站的利益角度不同、观点差异等原因,不可避免地要与作者进行博弈。即使出版合同已经签订,书稿进入组稿后流程,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博弈也未停止,比如,策划编辑为提高书稿质量要求作者进一步对书稿进行修改完善,为推进出版进度要求作者严格遵守校样修改时间等。这个时候,策划编辑同样应该细致分析作者心理,寻找与作者的共同目标并与之达成一致。如果作者感觉到策划编辑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是为了提高出版质量,那策划编辑的要求通常都会得到满足。但如果策划编辑与作者确实因为彼此所处利益角度不同或观点差异而产生分歧,策划编辑就需要仔细分析作者意图,站在作者角度去思考作者的想法,然后权衡利弊,与作者协商解决分歧。当然,在与作者协调分歧的时候,不论是向作者妥协、让步,还是跟作者争取权益,策划编辑都要有全局观,不能因一时意气用事而毁了全局,要知道有时候一步错、步步错,进而导致全盘皆输。

另外,这一阶段的博弈不仅出现在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而且出现在策划编辑与其他工作人员之间。所以,策划编辑还要注意协调与稿件加工人员、排版人员、设计人员等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以期成功实现选题意图。

5 结 论

策划编辑在组稿的四个细分阶段需掌握不同的社交技巧,但总体而言,策划编辑与作者的交往应本着一个基本原则——互惠互利。策划编辑应尽最大可能取得与作者彼此间的相互信任,通过有效、友好的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将书稿完美地呈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

[1]昌光水.第二期全国科技出版社策划编辑培训班学员论文集[C].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方卿,姚永春.图书营销学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美]格罗斯主编;齐若兰译.编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5]方卿,邓香莲.畅销有理:畅销书案例评析[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 社交 恐怖 社交恐怖症 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社交恐怖症为“对暴露在生人面前或有可能被众人注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职业场合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在一定的社交社交场所,社交恐怖症者会产生出汗、脸红、呼吸困难等典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伴有焦虑情绪和惊恐发作,虽然他们知道这种焦虑是不必要的,但是他们只能回避这种场合无法控制自我。

1 社交恐怖症的影响因素

影响社交恐怖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主要从心理、生理、家庭、社会和性格方面进行分析:

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被人拒绝,或者自尊心比较强,害怕被人拒绝,从而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行为。

生理原因。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认为人体内有种化学物质“5-羟色胺”,该化学物质失调导致社交恐惧症,信息通过这种物质向大脑细胞传递信息,该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会引起恐惧情绪。

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技能,家庭搬迁过于频繁都可能加大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

社会原因。与人交往受到的挫折比较多,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恶劣。

性格原因。 自身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时被看出自己的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与人交往,过分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过分反省。

2 社交恐怖症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根据害怕的对象,社交恐怖症可分为特殊恐怖症和一般恐怖症两类。特殊恐怖症患者仅在一个或者几个特殊的社会场合感到特别害怕,比如当众发言和当众表演等,但是在其他场合中表现正常。他们在特殊的场合中会说话不连续甚至说不出话来,会感到特别恐惧。一般恐怖症患者受到的伤害更大,会引发更高的共病率,他们害怕恐惧大部分的社交情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开会、约会等他们都不能正常活动。

在公众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吃饭甚至去厕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出汗、眩晕、震颤、面红耳赤、心慌等症状,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在众人面前出丑,担心自己被注视成为焦点,病情严重的患者只与家庭成员接触尽量回避其他人,甚至会失去工作能力。

3 社交恐怖症的诊断

社交恐惧症确诊需符合以下各条标准:心理、行为或植物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发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它症状;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突出特征。

4 社交恐怖症的测量

社交恐怖症的测量方式一般分为专用量表和自评量表。专用量表有两种:(1)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 (Liebowitz''s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 (Liebowitz''s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最常用于评定社交焦虑障碍的量表之一,其在临床应用中效度和信度都很高,是用于评估社交焦虑障碍较好的量表。在 Yao SN 等人 1999 年报道的 LSAS 法语版本中,包含了对社会交往中有关恐惧和回避的 12 个项目的评定和对有关操作情境的 12 个项目的评定。(2)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and Distress Scale,SADS),该量表共有28个测量项,主要测量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回避和害怕行为,且Watson and Friend (1969)证实了SADS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自评量表有四种常用量表:(1)害怕负性评价量表Fear of Negative valuation ,FNE)。该量表共有30个测量项目,主要测量他人造成的消极社会评估害怕等级,并能显示出心理测量效度和对测量效果的敏感性。(2)害怕问卷(Fear Questionnaire);(3)杜克简便社交恐怖量表(Duker Brief Social Scale);(4)社交恐怖和焦虑问卷(Social Phobia and Anxiety Inventory)。

5 社交恐怖症的心理治疗

社交恐怖症治疗方法主要有暴露疗法、认知转变、放松技术、社会技巧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暴露疗法。该疗法主要是让患者不断地暴露在令其恐怖的情景,使他们习惯之后减少恐惧。暴露疗法的第一步是建立对患者来说从容易到困难的不同程度的暴露等级。患者从最容易的等级场合训练逐步增加难度。暴露的时间足够长并能不断重复时效果比较好。暴露可以在治疗集会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在现实社交场合得以实现。

认知转变。社交恐怖症患者一般认为他人以苛刻的眼光看待自己,因此具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认知转变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完美主义的非理性的想法和信念,他们的信念和想法对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改变他们的想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焦虑情绪和行为。改变他们不合理的焦虑想法后还需要建立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他们的负面解释。

放松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肌肉的放松与紧张之间变换,快速地缓解紧张。通过放松教会患者应付社交恐怖的生理反应,从而抑制其在社交场合焦虑恐惧等生理唤醒,阻断唤醒对社交行为的干扰。

社交技巧训练。社交恐怖症患者刻意回避社交场合一个原因可能是缺乏社交技巧,该方法主要是教会患者一些社交技巧,比如眼神交流、非言语交流、自我表达等。社会技巧训练包括模仿行为演练、矫正反馈、社会强化、家庭作业。学会社交技能后他们能够从社交训练中获益。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研究较多的治疗社交恐怖症的方法。它综合上述四种方法。CBT依赖于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的联合,包括评估,诊断访谈,对患者焦虑症状和治疗知识的培训。控制实验研究比较了多种CBT,药物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之间的疗效,既有个体CBT又有小组CBT。结果显示,在实验前,实验期间,追踪期间,CBT都比支持性心理治疗更具有疗效。而CBT与药物治疗的比较研究显示,CBT与药物在跟踪治疗上有相似的效果。Heimberg et al.(1997)比较了四种治疗社交恐怖症的方法:CBGT,帕罗西汀,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安慰剂。12周治疗过后,CBGT与帕罗西汀比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安慰剂具有更好的疗效,但它们之间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CBGT比帕罗西汀的优点在于停止治疗后,患者可以很好地巩固疗效。而CBT与其他心理方法的研究也进行了多年。在后设分析中,一系列的研究显示,CBT“效果量”的大约为0.8-1.0,这与单独暴露(ET)差不多。然而,更多的暴露场境可能与更多的症状减少相关。相反,把患者暴露在害怕场合而没有认知转变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汤玥.社交恐怖症的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11.1.

[2] 曹中昌,唐秋美.社交恐怖症的研究进展.山东精神医学,1995.3.

[3] 栗文敏,刘丽.社交焦虑研究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第4篇

关键词:社工;外来工;心灵港湾

一、个案基本信息

服务中心:广州市黄埔区同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个案跟进日期:2015年7月-2016年1月

个案身份:姓名:小峰(化名),男,21岁。

二、个案基本资料

(一)问题表征

案主近一年来情绪不稳定,由于工作及家庭的原因,感觉压力大,经常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并伴随着失眠,案主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案主与家庭成员关系一般,缺少支持,案主感觉孤独;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缺少朋友,在面异性朋友时,会不知所措,脸红。

(二)家庭关系

1、家庭成员:家庭是4口之家,父母在老家做临时工、种地,弟弟在老家读书,就读高一。

2、工作及经济状况:父母是临时建筑工人,收入不稳定,月均收入2500―5000元;案主在广州一家机械制作公司担任技术员,工作强度大,月均收入1500―3500元.。总体而言,案主家庭收入情况尚可,但由于正在建楼,目前经济拮据。

3、家庭互动情况:父母关系疏离,经常发生争执,持续多年,母亲多次提出离婚;案主与父亲关系较差,难以沟通,日常在广州基本不与父亲交流;较之其他家庭成员,案主与母亲关系尚可,每个月会有1-2次的电话交谈,但案主觉得母亲更看重的是自己能否每月寄钱回家,对自己不关系。

(三)人际社交

案主较自卑,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强,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会经常因为小事与同事发生争执。有一个经常交往的朋友,但案主甚少主动向他倾诉心事。

(四)支持网络

与同事关系一般,有一个经常交往的同事,缺乏情感交流;家庭成员都在老家,沟通频率较少,每个月电话通话1―2次,对案主工作生活漠不关心。

三、问题分析

(一)案主离开老家来到广州工作,与亲人关系一般,社交圈子狭窄,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在遇到困境时,案主缺乏支援,感觉孤独,导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

(二)案主身材矮小,而父母偏爱弟弟弟弟的行为,让案主觉得自己是被“嫌弃”的,自己必须要更加努力才能获得亲人的关注及认可,这也是案主出现非理性信念的原因:我是失败者,唯有更加努力才能获得认可。

四、服务计划

(一)目标

增强案主的改变动机,强化其正能量;鼓励案主参加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子;协助案主处理非理性信念,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

(二)介入理念

1、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薄弱,这是案主被问题困扰的核心,在个案服务中,社工需协助案主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通^邀请其参与社区的社交活动,重构支持网络,让案主有信心解决当前的困难;

2、社工在辅导过程中,应将人本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起来,首先通过真诚、无条件关怀、同理的技巧,让案主在舒适的环境中表达、倾诉,舒缓个人情绪,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疗法的技巧,让案主认识到非理性思维带来的影响,学会处理非理性思维的方法,以解决问题的根源。

五、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协助案主表达、倾诉。开展活动,社工运用探索―描述―宣泄的技巧,通过2次的面谈,陪伴案主,倾听他的心声,协助他表达情绪与不满,其负面情绪得到宣泄。

第二阶段:增强案主的主体性,强化其改变的动机。通过第一阶段的辅导,案主负面情绪慢慢减少,案主态度较积极,并能清晰得表达出个人的期望。社工对于案主的改变表示肯定与鼓励,协助案主理清服务目标,共同制定行动计划。社工与案主订立了三个细化目标:参与中心义工活动,拓展社交圈子;学习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学习处理非理性信念的方法。

第三阶段:问题介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目标一:参与中心义工活动,拓展社交圈子。案主成为中心的义工,定期参与义工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案主认识了住同一栋员工公寓的3位朋友,偶有联系,并且还会相约每周打羽毛球。目标二:学习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寻找案主在成长中的“闪光点”,重构故事,让案主更全面看待家庭关系,并教导与家人沟通的技巧。目标三:学习处理非理性信念的方法。社工运用CBT治疗技巧,教导案主辨识个人的非理性信念,学习掌握ABC,区分情绪、行为、思维的三角关系,在面谈后布置家庭作业,结合生活的例子不断强化学习成果,最终案主让案主认识到其负面情绪及行为源于个人核心信念:我是失败者,唯有更加努力才能获得认可。

第5篇

关键词:社交;暗箱分析;定位;栏目设计

一、杂志理念

社交,即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在当代社会,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一个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更需要培养和加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自己的人脉网,但是一些人由于自身内向的性格或者有过失败的社交体验等原因,他们通常会选择逃避现实的社交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虚拟社交空间上,试图找到良好的社交体验。

本杂志致力于打造一系列栏目,帮助读者通过案例了解长期逃避现实社交的危害,重拾想要参加现实社交活动的信心,掌握一些社交技巧,通过与读者互动解决社交问题,帮助读者与人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二、市场细分

针对在校大学生,我通过制作发放问卷的方式,得到了257个有效问卷答案,并计算出数值和频率显示统计结果。下面我们将根据问卷结果进行以下分析以便得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确定的依据。

(一)细分的主要依据

市场细分是指将整体市场划分为成不同的细分市场的过程,它是营销者认识消费者异质需求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每一类消费者的需求,从而通过分析,确定目标市场。

1.按社交动机细分市场

大学生通过社交,可以维持原有的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的人际关系,并且通过上大学能够扩展自己的人际圈。

社交的动机除了以上谈到的维护原有人脉与扩展人际圈外,还有通过社交塑造良好形象和影响的动机,比如说大学生在为了给人留下自己所期待的印象,往往会留意自己的形象,从容貌、谈吐到一举一动,这样可以通过增加对方对自己外在内在形象的认可而达到某些目的,这些目的可能有很多,比如对方是自己比较钦佩、尊敬、喜欢的对象,或者只是想要单纯的影响到对方等。

因为人是一种群居生物,人的内心存在一种归属感,人们需要得到一个群体的支持和认可,所以他们需要通过更加活跃的社交表现来寻求社会支持与归属感,所以这种动机也存在。

2.按学生角色细分市场

所谓按照学生角色细分市场,就是按照大学生在学校这个群体的不同角色进行划分角色不同他们的社交圈就不一样,在此我们主要分为如上图三类。

(二)目标市场的确定

根据以上市场细分依据的分析,我认为目标市场确定在有某种明确社交动机的市场,这种分类方式更为具体。

三、消费者暗箱分析

在消费者暗箱分析这个环节中,我主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学依据的参考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便“对症下药”。

在对于消费者暗箱分析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来进行统计分析:

你平常更喜欢哪几种交流方式 [多选]

如果您喜欢的交流方式有通过社交软件,那么您使用该方式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多选]

注:类别1:和老朋友和同学保持联系,33,40%;类别2:结交新朋友,40,48;类别3:希望通过网络社交塑造良好形象,32,39%;类别4:希望找到有共同兴趣的人,65,78%;类别5: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55,66%

根据以上统计出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进行交流,而在使用社交软件进行社交的这个大学生群体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希望通过社交软件能够找到有共同兴趣的人,或者是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希望得到社会上其他的人的认可。下面,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一下在校大学生社交需求的几种动机产生的心理学依据。

价值心理动机。大学生的社交看似简单随意,但是从深层次分析来看大学生的社交都要满足一些功能或者动机,比如说维持关系结交新朋友、找到志趣相投的人等,为了能够使社交达到很好的效果,他们就会相应的选择一些能够方便他们进行社交的工具来提高他们的社交效率,更好的满足社交需求。

习惯心理动机。因为人是一种群居生物,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而社交就是维系人类之间关系的一种媒介,通过社交可以是人类之间更好的建立联系,所以可以说社交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习惯,这种习惯是从人类的基因中带来的,自然就会有习惯于社交的心理需求。

四、定位

(一)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内容,本杂志已将《社交大师》市场细分为以社交动机为细分依据的目标市场,同时通过消费者暗箱分析明确了在校大学生社交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维护原有人脉与扩展人际圈、通过社交塑造良好形象和影响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归属感。

因此,本杂志可以有如下三种定位,即偏重于帮助大学生如何维护关系结交好友的《社交一点通》、偏重于完善自身形象和影响的《大学生形象塑造大师》和偏重于让那些逃避社交的人重新拾回社交信心重返现实社交的《大学生社交大师》。经过权衡最终定位于《大学生社交大师》。

(二)关于定位的分析

根据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分别有78%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社交软件找到有共同兴趣的人,有66%的大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由此可以表明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网络虚拟社交平台的原因是为了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融入他们的群体,得到他们的认同,这表明了在现实中有更多的人由于自身性格内向或者有过失败的社交体验等原因而逃避现实的社交,希望从虚拟空间寻求社会支持与归属感。因此,说明这个大学生群体对于推出《社交大师》有着很大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产品来满足他们在现实中寻求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的需求。

五、栏目设计

(一)栏目一:大师社交案例

在本栏目中,我们杂志工作室将向读者介绍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的真实案例,然后由专业的社交大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社交难题的方法和措施。该栏目旨在告诉读者不能因为某些原因永远的逃避现实社交,因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一定会对这个人的心理造成伤害,通过社交大师的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使读者认识到现实社交的重要性并对看杂志接下来的栏目产生兴趣。

(二)栏目二:大师社交激励

在这个栏目中,我们的社交大师将扮演一个人生激励师的角色,用更多积极而富有正能量的语言和成功案例去鼓励那些因为有过失败社交体验而逃避社交的大学生重新拾回信心,鼓起勇气,更加活跃的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还有对于那些因为自身内向的性格和不善于表达的大学生,我们成功大师也将会告诉他们社交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要勇于迈出第一步,从上课积极发言开始,从积极主动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开始,从每一次演讲开始刻意的锻炼自己。

(三)栏目三:大师社交技巧

在本栏目中,大师将为读者介绍更多的社交技巧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每一期杂志上都会重点介绍一种社交技巧,比如在语言上如何表现得善谈而不生硬,在思想上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而发现对方喜欢的话题等,由此使读者通过积累社交知识而在今后的社交中充分体验社交的乐趣,满足社交的需求。

(四)栏目四:大师社交互动

在本栏目中,杂志方将留下“社交大师”的邮箱以便读者可以随时提出他们在现实中的社交问题或困惑,大师将对每一期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并在下一期的该栏目中进行反馈。(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阿姆斯特朗・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解决儿童社交障碍的方法:勿养成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1、父母做甩手掌柜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孩子在最需要与母亲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时候,父母尤其是母亲若即若离,孩子的安全模式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人际关系发展的核心基础。

如果孩子在安全感形成的头三年没有与母亲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孩子以后就很难成为一个很有安全感的人。他在自我怀疑的同时,也很难对周围的人产生信任的感觉。

2、家长过分溺爱

父母事事包办,处处让步,让孩子在家什么事都顺风顺水,没有阻碍。一旦进入集体环境,失去了家庭庇护的大环境,孩子就会觉得事事不会做,处处不顺心,小朋友们还相互争抢玩具,孩子当然会被这种场景吓坏,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识过这种场面,当然就会畏缩不知所措,自然不会喜欢这种社交环境。

3、生活范围不够开放

很多家长带孩子,怕疾病传染,怕公共场所不够卫生,怕人多了太乱,于是很少带孩子与外界接触,孩子成长的环境几乎就是在家里或者安静的公园,孩子缺乏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这样孩子进入像游乐场,幼儿园这样的集体环境,孩子一是害怕这么多人会不会对自己有威胁,二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三是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加入大家。

4、缺少正确的沟通

孩子的世界会有很多的第一次,而且孩子的第一次往往都伴随着失败和挫折,此时需要父母给予不断的鼓励。因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还不完善,一旦受到阻碍或者不顺,很多时候孩子就会自我怀疑和选择放弃,下一次再面对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但是不幸的是,此时的父母往往也是不冷静不宽容的,很容易给孩子贴上“胆小”、“笨”、“没用”的标签。我们要知道,孩子在社会化的最初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未成熟,缺乏自我评判能力,他们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尤其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很重要。因此在孩子遇到社交困惑时,父母要先接纳了孩子当下的状态,给孩子最安心的支持和肯定,孩子才能从父母身上汲取足够的勇气和能量,去面对一个新的面孔或环境。

5、孩子的自卑源于父母的比较

理解和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在孩子犹豫不前的时候,一句“怕什么呀,你看比你小的妹妹都知道打招呼,你还不如妹妹勇敢!”这样的话只会让正在做斗争的孩子更加自卑和胆怯。

所以,不要与别的孩子比较,可以纵向的做对比。比如鼓励孩子“宝贝真是进步了呢,今天虽然没主动打招呼,但是妈妈看到你微笑了。真是不错!下次试着招招手就更完美了!”

解决儿童社交障碍的方法:社交技巧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就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时间是最长也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好榜样。

给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激励孩子的交往兴趣和欲望

现在大多是独身子女,其实他们很渴望能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玩,所以我们的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创设孩子与孩子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绝不能借口文化学习的重要而忽视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

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孩子的社会交往包括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和孩子与成人的交往。孩子与成人交往比较容易,因为成人一般能猜出孩子的意图。成人主要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所谓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儿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交往行为,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技能,而在交往中,懂礼貌、会合作、分享、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欢迎。

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父母们总是急于让孩子尽快掌握成人交往的技巧,其实,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正确面对孩子的交往冲突

第7篇

幼儿社交能力沟通技巧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更是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是幼儿阶段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之一。因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一、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社交能力是幼儿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包括同伴、家长、教师等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有效、适宜的沟通技巧与能力,主要包括交往的主动性与交往策略。社交能力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促进幼儿能力平衡

不管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逻辑能力的形成,幼儿个体的练习远远比不上群体练习效果好,在群体的学习行为中,幼儿可以互相模仿和互相学习。这种群体行为,一方面,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对幼儿社交能力也有促进作用。通过社交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大地促进幼儿多元化智能,提高幼儿智力发展的平衡性。

2.促进幼儿情商提高

情商是控制情绪的能力,通过幼儿社交能力的练习,有利于形成自信、乐观情绪,克服急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在群体社交活动中,幼儿社交能力的基础就是自信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幼儿的社交能力得到迅速地提高。同时,优异的社交能力形成,其实也是在铸造优秀的情商。

3.促进社交文化形成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和强国的标志,是有开放的社交文化环境,人与人之间是开放和互动的关系,这种开放的社交文化对中国未来领导世界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交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熏陶,在幼儿阶段就提倡培养社交能力,对幼儿成年后社交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大力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对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交文化环境、铸就大国社交文化,都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幼儿社交能力欠缺的原因

目前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社交缺失与社交能力弱化的根源在于幼儿阶段社交教育缺失,幼儿社交能力缺失有幼儿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原因。

1.性格遗传因素

幼儿社交能力的缺失,有一部分是由于幼儿遗传性格造成的。幼儿如果长时间、反复出现持续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就表示有社交恐惧症的嫌疑了。直系亲属中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比直系亲属中无社交恐惧症的高10倍之多。可见,生物遗传因素是导致幼儿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之一。

2.家庭因素

家庭是造成幼儿社交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是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造成幼儿社交能力的缺失。中国社会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儿缺少玩伴,习惯于在封闭个体空间活动,造成了幼儿社交能力低下。二是家庭教育重视幼儿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就业和生存竞争,家长们对学龄前儿童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社交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

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妨碍了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一是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不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教师主导课程和课堂环境,普遍是灌输各种知识,幼儿的自我表现和群体性表现机会减少,社交能力得不到锻炼。二是教育环境以园内为主,缺乏与社会的互动,不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长期在园内接受教育和参与游戏,无法提高幼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遏制了社交能力的提高。

4.社会因素

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的不健全,造成了幼儿社交能力培养困难重重。一是缺乏完善的幼儿社会保护机制。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和系列制度保护幼儿、回避社交风险。二是缺乏友好的幼儿社会保护环境,全社会远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幼儿在社交交往中走丢或者是遭遇拐卖的风险较大,造成父母只能减少或禁止幼儿社交活动来回避风险。

三、塑造幼儿社交能力的措施

要塑造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幼儿社交活动提供条件,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不断形成和完善。

1.改善家庭社交氛围,培养幼儿社交习惯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社交环境是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基础。一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社交能力。父母学习社交知识,长期坚持以身作则使用在幼儿身上,变成一种家庭的社交习惯。二是创造各种社交机会和氛围。通过邀请其他幼儿到家里来或参加其他家庭社交活动,给幼儿打造群体性活动的机会,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三是让幼儿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公众场合,在加强保护的条件下,让幼儿接触和交往陌生人,参与游戏或活动,克服社交畏惧感。

2.加强幼儿社交教育,提高幼儿社交能力

幼儿教育中,要结合社交能力的培养,设计各种课程和游戏活动。一是教育活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表演等手段,指导幼儿进行交往,使幼儿建立交往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初步学习交往的策略。二是生活活动。生活活动中发生的交往是真实的、自然的。如洗手、喝水、上厕所等是否按顺序进行,不抢先、不挤别人;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用动作、语言帮助他。三是游戏活动。利用创造性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开设“娃娃家、民俗茶吧、超市、书吧、各个悟益智区、美发店、医院”,等等,在这些活动区中,幼儿充当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幼儿去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了合作、解决冲突的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注重家园配合。经常与家长联系,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游戏、元旦家长与孩子一起包饺子活动,使家长了解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式方法等,不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8篇

1.1 概述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SP)又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通常在青春期起病,是以在他人面前进行社交活动或做事时惧怕出现羞辱和难堪的场面为特征的一种能够长期蔓延的慢性焦虑障碍。由 Marks和Gelder首先描述,直到1980年DSM-Ⅲ出版后社交恐惧症才成为精神科的专业术语[1]。患者表现为在社交活动中存在持久而明显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出现逃避行为,并造成社交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SP每年患病率为8%,终生患病率约13%,男女患病率为11%和15%,女性高于男性(3:2)。然而这些数据很可能低于真实的情况,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患病者害怕与人接触,担心自己的状况被别人发现而拒绝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可惜社交恐惧症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治疗,常因起病早而损害重。很多社交恐惧症者自幼害羞,性格内向,有社交恐惧倾向。而在青春期最为明显,30岁后发病较少见。

1.2 DSM-Ⅳ诊断

根据DSM-Ⅳ标准,关于社交恐惧症诊断标准,李某符合轴Ⅰ症状标准,此患者虽有强烈愿望想与人交往,但与人接触就心慌、手脚出汗。轴Ⅱ:性格内向、不愿与人多说话。轴Ⅳ:事业很糟糕、工作后不想上班、与父母接触交流少、人际关系很差,逐渐自我封闭,自觉十分痛苦。严重影响个人功能,对社会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带来显著苦恼,病期大约长达10年左右,无器质性精神障碍,因此,可以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2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病理

社会恐怖症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性特征所决定的个体的自我评价过低 ,对自我缺乏自信。而个体自信心的不足主要是不良家庭环境和失败的社会经历所导致的。目前认为,描述SP成因的最佳模式应为:遗传因素占1/3,环境影响占2/3[1]现就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2.1家庭社会因素

家庭是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实现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双亲的性格及家庭的负面事件,易造成儿童内向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自我封闭,其社交技能往往很差。性格内向易造成失败的交往经验,表现为在社交活动中更加谨慎和关注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表现为害羞和行为抑制,破坏交往气氛,增加交往失败的可能性。反之,自信心的缺乏会强化交往失败,交往失败强化性格内向。如此恶性循环,将促使个体采取“回避”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封闭倾向渐深,最终演变为社交恐惧症这种心理障碍。

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与外界接触。社交恐惧患者过分羞涩,缺乏社交能力、避免新的社交场合或冒险行为,害怕受到嘲笑,拒绝和批评在社交场合常感到无能为力。Chartier、Walke等研究发现,儿童期经历的一些负性生活事件都有增加儿童患该病的风险。许多成年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是以往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受到的挫折居多,是挫折和创伤性体验的结果,表现为一种过分的社会境遇性恐惧。而李某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训斥“小小年纪不要脸,不知廉耻”,影响了李某的一生。

自此,李某不敢与同学交往,不敢与人对视,虽有强烈的愿望想与他人交往,但以后遇有类似情形而发生条件反射,伴随焦虑和躯体症状,如心慌、手脚出汗。李某与父母接触交流极少,事业很糟糕,人际关系很差,如不能回避当时场合,患者需忍受极大的苦恼。这种恐惧情绪还常常发生泛化,导致交往失败、导致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缺乏强化交往失败、更加剧性格内向,把自己孤立起来,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经过一定的心理治疗,完全可以治愈。 转贴于

2.2 心理因素

社交恐怖症患者大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处境或外貌没有信心。并且,他们有许多消极的自我概念和期望。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显示:社交恐惧症患者本身个性特征是内向含蓄,缺乏自信、自卑,敏感多疑,情绪激动、易烦,紧张、焦虑,抑郁、忧虑,依赖性强等。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在一些持续紧张情绪和长期的内心冲突作用下,中枢神经活动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社交焦虑发生。个性特征的形成与患者儿时开始的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密不可分。患者自小得到父母的拒绝否定过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父母的过分干涉阻碍了个体独立性的形成,依赖性增强。但又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情感温暖,使他们焦虑、 忧虑,在社交中缺乏安全感。加上父母过多的惩罚,使他们自卑,在社交中担心自己行为被人指责。对别人的否定特敏感,渴望别人赞誉,害怕失败和被外界否定及受到惩罚。这种逃避型的行为致使她渐渐自我封闭,不跟他人交往、说话,最后发展为社交恐惧。

3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护理

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它不是因脑内损伤或体内的病理变化引起的 ,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要克服社交恐惧症,首先要分析自己并战胜自己。其次,勇敢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重建社交技能。要克服社交恐惧症,最关键的就是要拥有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时言行自然,无所畏惧。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为:

3.1 改变错误认知

运用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首先,改变患者错误认知,消除自卑感,要对自己有信心,不必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应对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适应过程,只有让他自己不断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引导自己,才能预防这种病态,心理逐渐成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首先就要改变错误认知,患者不妨问问身边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真实印象,并逐渐用合理的信念去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3.2 培养社交技能

社交恐惧患者由于长期未与他人交往,往往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因此,患者要有意识地学习社交技巧,如言谈举止要文明,态度要诚恳大方,学会倾听技能,学会赞美别人,还要适时幽一默等等。

3.3 转移注意力

社交恐怖患者往往过于关注自我,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面,就可以暂时忘却自我。患者还可以参观养老院,孤儿院或医院等场所,亲眼目睹他人与自己相类似的处境,就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助或与众不同了。

3.4 勇于面对各种社交场合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训练阻断恐惧,进入松弛状态,用交互抑制原理。首先让患者学习放松技巧,掌握后要求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其次,在患者的配合下建构焦虑等级,要求每一级剌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驰所拮抗的程度,每一等级的刺激量要恰到好处,各等级之间的级差均匀。然后,让求助者想象引起恐惧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逐级而上,直到患者的最高级刺激,逐渐使患者对原来引起恐惧的情境脱敏。因此,社交恐怖患者只有强迫自己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接触不同的人,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社交障碍。

3.5 为患者创造环境

建议家属多予以支持、鼓励、认可,多些情感温暖,减少惩罚,避免过分干涉。身边好朋友多倾听、鼓励,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重树信心,增强自信。

参 考 文 献

第9篇

在众目睽睽之下与同伴耳语是很不礼貌的事,耳语可被视为不信任在场人士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不但会招惹别人的注视,而且对你的教养表示怀疑。

不要失声大笑

尽管你听到什么“惊天动地”的趣事,在社交宴会也得要保持仪态,顶多报以灿烂笑容即可,不然就贻笑大方了。

不要滔滔侃谈

在宴会中若有男士对你攀谈,你必须保持落落大方的态度,简单回答几句即可。切忌忙不迭向人“报告”自己的身世,或向对方详加打探,要不然就要把人家吓跑,或被视作长舌妇人。

不要说长道短

饶舌的女人肯定不是有风度教养的社交人物。若在社交场合说长道短,揭人隐私,必定会惹人反感,让人“敬而远之”。

不要大煞风景

参加社交宴会,别人期望见到一张可爱的笑脸,故此忌情绪低落,表面上应笑容可掬,周旋当时的人物、环境。

不要木讷肃然

面对初相识的陌生人,可以由交谈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开始,若老坐着闭口不语,一脸肃穆表情,与欢愉的宴会气氛便格格不入了。

不要在众目下涂脂抹粉

在大庭广众下扑施脂粉,涂口红都很不礼貌,若是你需要修补脸上的化妆,必须到洗手间或附近的化妆间去。

第10篇

1、对于不必要的社交,糊弄学的社交是必要的。

2、糊弄学,指的是以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

3、糊弄学主要针对的是那些生活中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弄弄子们分享经验、求助糊弄技巧、交流“糊人糊事”,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巧妙的心思糊弄过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讯:关于如何开展成功的社交营销,讨论颇多。搜索“社交营销”,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成功案例;同时,还有不计其数的社交平台管理工具,帮助广告主管理社交平台上的营销活动。与此同时,广告主甘愿花费数百万以换取粉丝数。

什么造就了成功的社交网络营销?是工具?是技巧?是花费?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根据BI Intelligence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真正决定输赢的,是谁在社交网络中首先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活跃。可是目前来看,大多广告主却都在观望,看最新兴起的某个社交网络热潮能否成为下一个Facebook、Instagram,或者微博、微信。事实证明,这一做法远不如一开始就投入到新兴的社交网站中。

BI通过对83个面向消费者的全球知名品牌与其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粉丝数量、基于品牌投入社交营销的时间,对营销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下是几点重要结论:

在社交媒体中,存在积极的“早期采用者效应”。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早投入,就意味着相对于后来者有更多的粉丝。简单的统计数字、散点图和趋势线,都显示在热门社交网中,活跃时间与粉丝规模有明确的相关。

“早期采用者效应”的显著与否,受到品牌知名度高低的影响。超级大品牌存在逆势情况:一些家喻户晓的全球品牌,无论其加入早晚,无处不能迅速积累起大量粉丝;相反地,早期采用者效应对于那些不那么知名的品牌更加重要。品牌在社交网络的活跃时间与粉丝数量之间的关系,在二线顶级品牌上表现最显著。这些并非家喻户晓的品牌,更需要尽早投入社交网络,占领先机。尽管如此,即便是大品牌也不宜过多地踌躇犹豫,因为其有能力承受平台告吹之后的损失。

当然,早投入并非意味着万无一失。研究中涉及的早期投入品牌,也并未获得较好的营销效果,粉丝数量低于平均值。不过分析表明,早期采用者将有更大的机会超越顶级品牌实现的营销效果。

国内微博兴起于2009年,时至今日已发展四年有余。所谓“先机”之说早已不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企业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已有4.3%的企业开展了微博营销。另外,早在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超过三成开通了官方微博。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近日来关于微博活跃粉丝数、原创微博数量的种种负面消息,企业的微博营销应当尽快摆脱重营销轻服务的现状。(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文/高爽)

第12篇

唯美画面

2.5D场景+3D人物,游戏内所有画面均为CG级水准,辅以立体音效,全面模拟宽屏大银幕效果,展现同类产品中世界顶级的视听效果。目前这种网游还比较少,但是是发展趋势,3D的游戏的用户视觉体验更加舒适。

任务系统

目前任务的时间轴分布比较合理,分为主线任务、委托任务以及穿插着各种小游戏,对于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移动端用户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如果,能够在任务提示的信息处理上继续完善下,进一步减少玩家的操作量那就更加完美了。

战斗系统

战斗系统采用的是回合制战斗系统,但这种战斗系统需要玩家有一定的技巧性,适用于游戏技巧型玩家。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游戏需求,回合制游戏的战斗系统最大的特点是战斗简单,而龙战又摒弃了很多传统回合制的耗时弊端,通过独特的技能系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新手指引

游戏在新手引导方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点击主线任务后,游戏上下出现黑边,弹出剧情对话框,给人很直观的感觉;功能引导方面也很到位,随着主线任务的进行,玩家一步步去了解新的功能和玩法。只是游戏在点击主线任务后,可能是因为网络原因,弹出剧情对话框有些慢,出现这种情况,心急之下会多点几次任务引导,结果出现多次剧情切换,导致体验不佳,所以最好弹出对话框的速度要调快一些。

核心特色系统

屠龙是游戏的主线,玩家在不同实力阶段会挑战不同难度的巨龙,玩家需费尽心思才能战胜巨龙,但能获得很高的成就感。个人竞技场算是游戏的核心玩法之一,它给予玩家丰厚的奖励,吸引玩家去了解战斗,了解角色属性,从而更快地提升实力。阵营战是游戏的灵魂,黑暗与光明的对决,决定着两派玩家的荣誉与利益,它能带给玩家与朋友一起游戏的乐趣,而不是一个人在玩单机。家族是体现游戏结合SLG的主要方向,加入家族后,会有多个建筑物,由家族成员贡献价值来提升建筑物等级,提升等级可以让家族成员获得很多道具的制作与购买,所以进入家族也很重要。

社交系统

社交关系有好友关系、阵营关系、家族关系,游戏拥有完善的的社交关系网络。社交动作主要是相互的组队、战场、PK等,目前社交动作比较丰富,而且阵营的设定会促进不同阵营间的交互。目前的交流方式就是通过不同频道内的自由交流来达到协同作战,比如进行组队之类的互动操作。而离线社交的话,目前主要是通过邮箱对未上线的用户进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