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艺术

人文艺术

时间:2023-05-30 10:3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文艺术

第1篇

关键词:外国中小学;美国大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

人文艺术素质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心理品质,除了要具有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养成审美的人文艺术精神。

1 国外中小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开展情况

我国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与国外已经有近一个世纪发展历史的通识教育相似。通识教育的构建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大学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理想,其目的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做准备,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通识教育的提出与实践提要改变自19世纪以来教育只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忽视人的全面教育,尤其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倾向。由于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历史比较长,研究充分,在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下面我们对各国开展的人文艺术素质做一些探讨。

首先,在一些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小孩从小学阶段就会接受启发式的人文艺术教育,并且国家从立法制度课程设置上加强对小孩的人文艺术教育。如美国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还通过了教育法令把艺术课程列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使艺术课程获得了与数学、自然等其他核心学科的同等地位。法国通过了《艺术教育法》沏实加强艺术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新西兰明确强调中小学艺术是一门核心课程。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艺术课程是必修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下面以美术课程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脉络。

日本、美国和西欧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普通中学美术课的设置,把美术教育贯穿在青少年教育的全过程中。日本,中学学制为6年。从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都把美术作必修课。美国,中学学制也是6年。初中三年均开设美术课。高中设有美术中学进行专业美术教育。德国,中学学制是6-9年。初中六年均开设了绘画必修课,高中立有专业性的艺术中学,学习音乐、美术专业。罗马尼亚,中学学制是8年。初中四年至高中前两年把美术作必修课,高中后两年分专业学习,设有艺术专业。英国,普通中学类型很多,各类中学均开设了美术课。如文法中学学习年限为5-7年,招收智力较高的学生,主要为大学培养合格的新生,前5年为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是必修课技术中学学习6~7年,前3年开设美术后4年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目现代中学学习5年,以完成义务教育为目的。给学生走向生活做准备,5年都开设工艺美术还有公学学习年限为5年,是贵族学校,培养统治者,绝大部分升入大学深造,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一半学生是公学毕业生,此种中学十分重视包括美术在内的人文学科。法国,中学学制为7年。初中四年都开设了艺术教育美术、音乐课,高中三年均开设有制图、艺术教育和工艺学等课程。

在一些新兴国家的教育改革中也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如墨西哥的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后墨西哥开始了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其中也把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墨西哥教育改革中,不仅把人文艺术素质课程作为小学的核心课程还把它贯穿了整个小学时期。

可见在一些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小孩从小就会启发式的人文艺术教育,加上国民整体的艺术传统和对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当他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具备相应的人文艺术素质。即使如此,在教育发达国家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仍在继续强调人文艺术教育。

2 国外高等教育阶段中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

我们所讲的“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一词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英文GeneralEdu.cation(直译为“普通教育”)翻译过来的。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即有名的“红书”(TheRedbook),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它的理念是广义的,它的载体(主要是课程)是狭义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其实质是“全面发展的人”或“全人”的培养。

由于美国的大学以通识教育为原则,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的且的是训练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或者说大学本科主要是给学生基础性知识,为他们成为专门人才莫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在本科教育阶段强调全面发展,其中人文艺术素质就是主要的加强方面之一。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规定学生要从文学与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科学和数学,外国文化等领域中的每一领域选一至二门课,共八门课程作为共同基础课。这些课程共占学生应学习课程总数的1,4。俄亥俄州立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朴学3大领域选修若干学分有的教授介绍说学生至少要选15个学分作为基础教育课。耶鲁等大学一、二年级并不分科,学生到三年级以后再选定自己的专业,确定主攻的学科。

2007年7月1日。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历史学家福斯特(DrewGilpinFaust)教授上任,作为哈佛大学371年来第一位女校长,她在艺术教育改革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哈佛大学在经过3年冗长的讨论基础上对现行的核心课程,即1970年代形成,已经有长达30年的时间,没有做过大幅度修改核心课程作了大规模修改,通过了的通识课程改革案。哈佛大学临时校长德里克·博克说,此次精心设计的本科普通教育课程改革将进一步加强西方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博雅教育(又译“自由教育”)。新课程中将包括“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质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美国和世界”8大方面的课程与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现有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些新课程将给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并协助他们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而不是只集中在各自所主修的专业与学科上。

具体而言:“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批评的能力,即美学兴趣和解释的能力;“文化与信仰”旨在形成对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经验与数学推理”旨在教学生使用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概念与理论工具,比如统计学、概率论、数学、逻辑学以及决策理论;“道德推理”旨在教学生如何对道德与政治信仰的实践做出推理,以及如何思考和评价有关伦理问题的主张;“生命系统科学”旨在介绍与生命系统有关的概念、事实以及理论。物质世界科学“旨在介绍有关物质世界的关键概念、事实以及理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和宇宙;“世界各社会”旨在考察一个或多个美国以外的社会;“美国和世界”旨在从当代、历史与分析的角度考察美国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以及经济的制度、实践与行为。在这8大课程中“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道德推理”、“世界各社会”都属于人文课程其中“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两门课程更是包含了大量的艺术教育子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明显增加,占全部课程的1/4。

3 国外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明确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要求,重新设计艺术教育评估标准和内容。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首先从国家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明确指导,英美法德等国都有关于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立法,这方面给我们以下启示:

(1)教育主管部门应突出加强对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指导,将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政策指导范畴,从立法上要求,从体系上构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一般性标准,并将其作为评估和考核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以促进、提升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整体上突出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功能。

每年从哈佛等理工类名校走出的一流人才可以说不计其数,这与他们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3个方面。知识方面,应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同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品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进取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等。这就要求我们革新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完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方法,探索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现形式。

虽然国外大学人文艺术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相对完善的人文艺术课程设置,和科学教学目标,并且给予了高度重视。如哈佛大学要求学生修的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占到了学生总学分的25%,其课程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并且规定人文艺术课程只能小班授课每班人数原则不超过25人,同时课程设置随着时展不断革新。因此在我国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探索建立完善的人文艺术课程体系。

第2篇

摘 要:从14世纪到16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传播并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绘画运动震动了整个欧洲画坛。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思想基础概括来说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的出现要求文化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证明人文主义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在这时期的名作中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人文精神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后的绘画艺术飞跃式的发展前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西欧的近代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打开了新的篇章,对后来的欧洲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美术影响至今。

关键词:文艺复兴;绘画艺术思想;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46-01

艺术革命的永恒公式是当一种艺术渐趋呆滞死板,不能再表现时代趋向的时候,必须回返自然。穿过中世纪美术的呆板阴暗,人们对自然和人身价值开始重视起来,对人和自然作出了新的评价。从14世纪到16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传播并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绘画运动震动了整个欧洲画坛,并且成为西欧近代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开端。 “15世纪初那些佛罗伦萨艺术名家,已经不再满足于沿袭中世纪艺术家传授给他们的那些古老的程式。他们运用新方式和新兴趣使得作品在那一时期看上去惊人的真实。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看来,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思想基础概括来说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的出现要求文化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人文主义思想的真正核心就是要提倡“一切以人为本,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的观点在一切以神喻为准则的中世纪则是大逆不道的,那时侯的理想人生就是贫穷、独身和遁世,甚至认为寺院里的一间斗室和从不洗濯的双脚是心灵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不能听天由命地去等待死亡或基督的重现。他们赞扬家庭生活和明智地运用财富,认为适度的物质享受有利于对知识的追求。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它批判了封建教会视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约翰・伯格评论:“艺术是一种权利”,“艺术家意志力来自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信心,以及对他们所认识的社会所抱的一种深度怀疑”。中世纪的绘画是以神为核心的表达,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则开始对神学提出挑战,强调人的现实生活意义,以人性来对抗神性,否定了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意识形态,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在粉碎中世纪精神枷锁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世界,也发现了自己。有人比喻说,以前,人们的视野在观察世界及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所遮掩。这纱幕是由信仰、幻觉和偏见组成。而此时,纱幕被撕去了,人们从睡眠或半醒状态中开始清醒:他们有了“个性”的意识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充分体现着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精神。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热爱自然、歌颂生活、弘扬英雄人物精神的绘画。他们运用神话题材来表现对人间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表现对人的无穷创造力量和智慧的赞美,表现乐观的生活,表现人体美,歌颂自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证明人文主义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在这时期的名作中清晰的体现出来。

人文主义思想的态度是否定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世纪文化抛开古希腊、古罗马“神人合一”的艺术理念,把神的“人性”特征剥落,使原本纯洁、高贵且具有亲和为的崇拜形象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人本身则被奴化成“绵羊”,放弃肉体和精神上的自我,完全皈依于虚拟的神秘世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先驱马萨乔等冲破这种理念的禁锢,把人重新置于宇宙万物的中心,高度赞扬人的理智和精神;在实践上,他们打破以前的惯例,把艺术以新的形式推向世人面前,尝试拉近人和自然的距离。马萨乔提出著名的“三要素”正是他的这一带有强烈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即朴素而厚重的写实主义;以人文主义为基础,高度赞美人的肉体和精神品质;运用中心线性透视法来处理人物形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内容仍以传统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为题材,但自乔托开始,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都是画家经过认真的观察研究而描绘的,在故事情节性方面表现到位,画面中蕴含着客观的写实和清新的幻想。画家们努力探索如何将世俗现实生活注入神的形象创造中,把神从神坛上拉到人间变成凡人,使自己塑造的宗教人物成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犹大之吻》耶稣的镇定不惧与犹大的恐慌神情形成鲜明对照,故事中的正义与邪恶体现的尖锐冲突,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更让人为追究正义的精神而感动和坚定。在社会丰富变化的生活中,“艺术家一方面追求理想的美,一方面又要终于现实;理想的美,因为他们用人文主义的目光观照自然,忠于现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虽以古典文化为学习的典范,并将之奉若神明,但它的终极追求决非是古代美术的一种简单再现,实质上它是把学习古典文化作为途径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文化,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意识形态在艺术中的反映,它的精髓所在就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复杂的现实场景就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当时的艺术家创造的许多个性鲜明、感情细腻、形象逼真的各类人物以及真实生动的社会生活场景,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他们对人的价值和现实生活予以充分肯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的作品中虽然含有大量的宗教题材,但古代异教的神话以及世俗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也不断地出现,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的女神虽然还面带中世纪式的忧郁,但画家对她美丽身躯的充分展示不仅代表着美神在新时代复活,也代表着一种新的艺术观念的诞生。维纳斯的美丽动人充满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术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

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艺术的早期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期,恩格斯在讲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候写道“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不仅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而且借宗教神话故事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思想感情。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表现在绘画作品中那种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的精神是永恒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后的绘画艺术飞跃式的发展前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西欧的近代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打开了新的篇章,更开辟了一个新的美术时代,对后来的欧洲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美术影响至今。

第3篇

关键词:人文艺术 公选课 对策研究

一、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特点

人文艺术类公选课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学生数量一般在120-160人,授课对象的学科背景复杂,学缘异质性较大,这都要求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必须要具备以下特色。

(一)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以通识教育为主,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正是要秉持通识教育的理念,重在知识的传播和观念的引导,重在学习氛围的创造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重在培养完善人格,而不仅仅是塑造什么样的人,开展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是人之所以是人而后成为什么人的实现方式。

(二)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授课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

人文艺术类公选课针对的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是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选课动机大都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但对该课程的理解往往只限于表面,既不能融会贯通也不能独立解释,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要对整个课程的来龙去脉有全面了解,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案例支撑,既要保证课堂的生动性,又要保证课堂的知识理性,所以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授课内容涉及面广,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大量史实、故事、多媒体影像、音响等,以保证课堂效果。

(三)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授课方法灵活多变,重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是所有课堂教学的整体趋势,而不仅仅体现在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上,但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对参与和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与理工类公选课的区别之一在于其不用大量的工程制图、公式推导等技术性较强的授课方式,贯穿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堂始终的是语言交流、概念理解和图像影音,所以经常且有效的师生互动、简洁明快的课堂表达和随时随地的话题调整及转换是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所必须掌握的授课方式,同时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控制的必要手段。

二、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学生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选课积极,上课消极。

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虽然门类繁多,但主要体现为某一学科的“赏析”、“欣赏”、历史沿革等,趣性较强,同时涉及较多的音频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易于接受,考试压力小,所以同学们选择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热情较高。并且根据笔者2年来的授课经验,选择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学生大部分是理工类学生,但选课是一回事,上课却是另外一回事,大部分学生对公选课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公选课没有专业课重要,可听可不听,因而上课出勤率普遍不高,同时由于公选课大部分的上课时间安排在晚上和周六周日等休息时间,多数学生上课不积极。

(二)教师授课方式单一,难以照顾课堂需求的多样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复杂,层次水平和学科跨度较大,这都对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方法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个人能力的差异,很难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有精准的把握,要么是滔滔不绝的理论使学生一头雾水,从而引起学习倦怠,要么是没完没了的音像资料使的学生以为上课就是看电影,失去课堂的严肃性和知识性。无论哪个方面都会导致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堂教学的失败,必须要两者更好的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原本就有的学习兴趣和继续学习的热情。

(三)缺乏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系统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

在现在推行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公选课作为一个单独的学分模块已经确立,但对这一模块的系统管理尚未实现,公选课无须补考,一般只需修够一定学分即可,这就导致选择的随意性很大,公选课的考评和必修课的考评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如果教师管理的过于严苛,学生会通过网上测评报复老师,这样学生制约老师,老师却难以制约学生,管理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系统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在公选课的选课、时间安排和教师与学生考评上统筹协调,才能切实改变“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尴尬现实。

三、提高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堂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通识教育理念,提高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知。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要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和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目标的认识。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首先应当确立通识教育理念,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有效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才能有针对性的精选和优化教学内容,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进行有序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并取得理想的教学结果。

(二)提要教师的授课技能,加强对课堂的控制。

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除了有深厚的学科背景之外,还要有高超的授课技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本着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课程负责的态度,及时纠正课堂的不良风气,避免这些不良风气大规模传染。只有教师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有效结合,学生原本的学习兴趣才会不断激发,课堂效果才会日益显现。

(三)采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建立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良性评价机制。

首先在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授课时间安排上尽量不要在周末而是在晚上,一次授课时间不应超过90分钟。其次是应在选课前的1到2周内进行试听,然后开始正式选课,主要是让同学对课程和老师有一个整体认知。再次,在公选课的考评必须要注重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多样性和客观独立性,以求评判公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兰春. 王双成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控制与教学策略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2(7).

第4篇

关键词:“自然、生态、人文”;“经济、适用、美观”:景观设计;景

观空间;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5.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50-04

1 概况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湘潭市河东地区建设路口附近、河东大道以北,位置十分显赫,交通十分便利。为满足学院发展的需求、提高品质、美化校园,故对整个校园进行环境设计总体规划,创造一个高标准、高品位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规划总用地面积98100m2,绿化面积42419m2,绿地率43.2%,绿化覆盖率47.8%。

其设计定位原则是生态原则、自然原则、人文原则、“经济、适用、美观”原则。要求做到生态园林、环境优雅、特色独具、经济可行。

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根据设计定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绿化设计着重突出“自然、生态、人文”特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人类希冀与自然达成更高的精神默契,本设计为全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创造了舒适的环境及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空间,以生态、环保为设计主体,创造高品质、高层次的景观空间。在设计中,充分尊重自然地形的植被合理布局,并适应校园的近、中、远期的发展要求,大胆创新,将人与生物、灯光在自然环境下有机融合在生态园林中。以植物造园为主进行布局,适当布置园林建筑、小品。采用手法朴素、简洁、统一、大方,并充分利用植物材料分隔空间、增加层次,使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各具特色。

在规划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生态原则

校园绿化景观设计首先应满足生态要求,起到遮荫、阻隔噪声、提高空气含氧量、调节地域小气候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和吸引师生户外活动,并能在就近的绿地中观赏、学习及交流。其次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适地适树地进行设计。以本土树种为主,选择既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以期达到最佳的绿化效果,使自然的演化进程得以保护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绿意、延长绿期,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做到冬有青、夏有荫、四季有花香,使校园成为“绿化、美化、香化”的生态园林校园。

2.2 自然原则

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充分把握自然的风格,采用自然的素材,以植物、景石为造景主材,用变化的铺地来活跃气氛,创造自然、清晰的景观,且人与绿地之间除地势高差,一般不设路沿,使人与绿化充分融合,使绿地更具亲近感,充分体现其自然的风格。

2.3 人文原则

景观环境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的使用群体,以人为本,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创造宜人的景观空间,并合理地界定各功能的使用空间及景观尺度与层次,创造舒适的视景线,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延续地域文化,创造校园文化氛围,设计根据校园景观空间的功能属性将人文空间分为各种序列,依次处理。

2.4 经济、美观、适用原则

考虑到此规划不是一个阶段可以完成的,在此我们通过实地踏勘、考察、广泛征集意见,在规划上建议将原来的总体规划作了如下调整:道路的修改,主入口正对着现在的两栋房子,因主人口前市政道路近期不会拉通,主人口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实施,房屋也不可能就拆除,所以我们将规划道路进行修改,这样既可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又不影响美观。另一个设计建议变化的地方就是充分利用食堂报告厅,取消活动中心,通过我们调查,食堂报告厅三层主要为学生活动空间,将近8000m2,活动面积比较宽敞,因此建议取消活动中心这栋建筑,而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增大,学生户外活动范围相对不够,因此,建议将原活动中心位置改成3个户外篮球场,扩大学生活动范围。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校园内现有苗木的保护和再利用,根据现场勘察,校区内原有苗木按市场价估算有15万元左右,我们设计时充分利用原有苗木,相对给学校又节约了一笔资金,同时资源又不会流失和浪费。

3 设计构思

结合校园总体布局,规划校园的景观结构为“一心、二轴、七园”,点、线、面相结合。

一心即教学区为核心雕塑水广场是整个校园的灵魂,水是自然之源、生命之源,在此中心广场充分运用水的灵动性,东西方向水由低至高跳跃式上升,汇集于中间平台,四周线状喷水围绕着主题雕塑“饮水思源”,以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及感恩的心情,围绕人文原则,道路两侧为自然石雕刻的警句名言或名人头像等,增添学校的文化氛围。雕塑水广场右侧为原有教学楼,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点以景石:左侧为云廊书声,位于图书馆前,是莘莘学子课余学习的好地方,廊架的布置、铺装的组合,树下凳的安排非常吸引同学们在此环境下学习,朗朗的读书声及周围的环境,很容易让人理解云廊书声的意境。

二轴即主人口对教学楼一条东西向主轴及次入口至北向的一条次轴两条景观轴,而我们根据这两轴栽植的不同行道树而将其命名为玉兰路及白兰路。这两轴为本校的两条主要道路,也是车辆必经之道,因此在设计上将此道路设置成车道和人行道,将人车分流,亦保证了校园内人员的人身安全。

七园是指与两轴相连的这些景观组团,次入口的拥抱未来,教师宿舍区的春华秋实,教学楼庭院的生命广场,教学楼后的桃花园,樱花园,远香园及运动场。分布在两轴的两侧,力求把环境设计有机地融入到校园的总体规划中去,景观因素的排列简洁而富有秩序。

4 景观设计

4.1 雕塑水广场此为“面”

为体现其主题,一进入校园,跳跃的水柱、抽象的雕塑,很容易让人产生动感,“饮水思源”为这一中心的主题,同时将地面铺装与教学楼区的铺装统一起来,使其更成为全校的中心,精心的水体设计,灵动的雕塑造型,朴实的自然风格的景石雕塑,与简单的植物布置、廊架、花岗岩彩色分格

铺装、灯光效果组合起来,既能突出此中心主题,又能给人以休息活动的空间,同时强调其入口的感觉。

4.2 二轴:玉兰路、白兰路、此为“线”

原总体规划中主道路没有人车分流,会影响师生们的人身安全,所以在此规划中,将主道设计成人车分流。在原有规划道路的基础上稍加拓宽,增加1.8~2.0m的人行道,并在道路中间设置减速障碍,限制车速,遵循人文原则,并且道路两侧的行道树种植在行道旁绿化带中,既能起到遮荫的效果,又增加人行道面积,主轴玉兰路铺装采用与教学楼及主入口相同的铺

装,突出“中心”,而副轴白兰路则采用进口沥青铺装。广玉兰、景叶白兰秀美的姿态分列道路两侧与流线形植物模纹相结合,构成简单又协调的行道空间。

4.3 七园为七个景观组团、此为“点”

拥抱未来、春华秋实、生命广场、桃花园、樱花园、远香园及运动场,七园分别分布在两轴周围。

4.3.1 “拥抱未来”广场由广场植物造景及中心由低到高的花坛、由低到高的喷泉水柱、由大到小的植物排列及中心主题雕塑“拥抱未来”组成,就好像我们的人生历程一样,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财富的增长,最后才有美丽的前程、美好的未来。火烧板、拼花花岗岩铺装,花岗岩的花坛及雕塑基座,木质坐凳、树池,色彩变化、层次丰富的灌木,硬质铺装中的树形优美的桂花及苍劲有力的桩景、灯光布置等构成一个动感强烈、现代、有品昧、有档次的校园活动场地。

4.3.2 “春华秋实”即教师们休闲、娱乐、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用铁艺围墙将其围合成一个独立空间,以确保生活的闲情逸致不受外界影响,教师们向他们的学生们传授知识,向人间播撒种子,让别人开花、结果,这个庭院故以果树为主要树种,如杨梅、桃、柚子树、桔子树、枣树及游道铺装、供老人们娱乐的门球场,供小儿娱乐的游戏场,供人们休息的桌凳,美观的弧形花架及亭子是供教师们休闲、退休教师含贻养孙的场所。

4.3.3 “生命广场”为三栋教学楼的围合空间,多为学生课间的活动场地,所以主要在围墙边用流线形曲线与围墙围合成一条绿化带,而可兼作座凳的树池则可为学生们课余提供谈天说地的好地方。一个是即将展开一场激烈撕杀的中国象棋棋盘,而棋子都已摆在了每个位置“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另一个是正在激战中,两方将士亦损伤不少,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则有待你去参与,喻意为引导学子们了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广场铺装、树池座凳及花坛、小品构成的空间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娱乐的空间。

4.3.4 桃花园、樱花园为教学楼后两块坡地空间,充分利用其空间,布置植物、铺装、坐凳、园灯等小品,组成一个供师生们课余休闲漫步的好地方。一到春季盛开的桃花、樱花,缤纷的花瓣,随风飘散,确有几分世外仙境之感。此地本来寓意为桃李芬芳,但考虑到李树为一果树,且又在开敞的空间怕结果后的采摘而影响果树的形态,地被植物的破坏,所以改为颇受大家喜爱的花桃树、日本樱花。

4.3.5 远香园处在校园的东北角上,在学生们的生活区,此地主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休闲场所,所以在设计上采用现代、明快的手法,将原有池塘中的淤泥挖出来堆成微地形,形成一个地形起伏的山水园。

无论溪流源自何处,重要的是让人看起兴趣盎然,那么它源自于哪里?从致密丰富的丛林深处,淙淙而出,一阵风吹过,荡起微波涟漪,经过一个自然跌级落水,让热情释放于另一个更广阔又平静的梦湖水面上。转折处,植物掩映其间,一座小巧的仿竹桥,连通两岸,踱步其上,俯身可戏鱼,近观则可欣赏,水体与周围起伏绿地自然相连,无刻意驳岸。间或置有钓矶石、浮沉石、几块塑石既装点驳岸,亦打破岸线,海韵滩则更是学生们留连的地方,或坐、或躺,使人们更接近水体,濒临水面的汀步,水生植物、荷花、水竹等的运用,使水体自然可亲。

在竹林掩映间,我们亦可看到竹翠亭的小巧、精致,亭中有一个桌凳或谈心或下棋,坐于亭中,观芳革如菌,聆溪水潺潺。

棕林树丛及紫滕廊架则为学生们晨读提供了好去处,植物主要以香花植物为主,正符合学生们的豆蔻年华。

4.3.6 运动园里有标准的足球场,塑胶跑道,各种健身体育器材,而植物配制周边为杜英列植、杨梅、茶花等散步其中,并设有一个运动场服务室,提供运动健儿们更衣、淋浴的地方,这里也用铁艺围墙围合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具高档次、高品位的标准运动场。

每个园区的主题表现在入口醒目处自然石上的文字。

学生生活区都用铁艺围墙围合成独立空间,便于管理,植物配置上主要以流线型灌木及乔木为主,简洁、精炼、不拖泥带水。

行政办公区因地域有限且为配合其他功能,在合理的利用绿地外将其周围设置成生态停车场,既可停车,亦不减少绿地面积。

5 植物种植

植物种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功能性原则: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决定其所辖范围内小气候的营造,设计在有限的绿地面积内通过植物群落复合结构提高绿量,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②景观延续性的原则:“冬有青、夏有荫、四季有花香、季季有景观”,有季相变化的延续性景观效果,突出不同季节花、叶、果、枝等不同观赏特点的植物单体及群落搭配的特点,丰富景观层次。③乡土树种原则:植物配置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利用自然生态的植物以高雅、优美的意境体现休闲、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为校园的日常工作、生活增添文化、艺术情趣,因此在植物配植时,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5.1 图案化的个性

整个绿地景观环境与绿化采用图案化布局,以求提高绿化空间利用率和形成景观绿化的特色个性,如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双面红(Lorpetalum chinense(R.Br)Oily var.rubra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D等实施密植进行图案模纹造型。

5.2 自然开阔

与建筑平面线条和谐统一,并适当营造一块视觉开阔的构图空间,如乔、灌木栽植边缘,绿地中间铺设大片草坪,草坪上点缀树形优美的大型乔木,如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香樟(Cinpamomum Camphorn)或丛植灌木茶花(CamelIia japonica)、红桎木球、龟甲冬青球或色叶小乔木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红枫(Acer palmatum Thunb cv.Afropurpureum)、紫荆(Ceras chinensis),必要时增添少量景石园汀等园林小品,形成特色鲜明的疏林草地、树石草地、色叶树丛草地景观、花池景观、竹林景观、棕榈科植物景观、孤立树景观、林缘景观等各种不同景观构成的视线开阔的交往空间。

5.3 系统有序

主要休闲场地,(篮球场、运动场、门球场)道路以行道树为廊道,构成绿地的空气通道,采用规则式列植,形成系统有序的组合空间。

6 植物配置

在利用原有植物的基础上,从植物多样性和作为普及生物知识的园地出发,增添约近60个植物品种。

6.1 乔木设计选用广玉兰(Lagersfroemiaindica L),景烈白兰作行道树,杜英和香樟(cinpamomum Cam-phorn)、枫香(uquidamda formosana)、银杏(Ginkgo biloba)等作防护隔离树种,种植在

校园周边,广玉兰(Lagerstroemia indica L)、景烈白兰四季常青、树形优美、花香浓郁;香樟(Cinpamomum Camphorn]四季常青、树形美观、质地细腻,为适应性强的树种;枫香(uquidamda formosana)为落叶树种,树形高大、形态飘逸、春嫩叶舒展、夏绿树浓荫、秋叶色转红、冬枝条苍劲;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质感细腻,树形优美,形态高贵,金桂飘香,芬芳四溢,沁人心脾是作为庭园树种的绝佳树种;还有银杏(Ginkgo biloba)、杨梅(Myrica rubraOour.)、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e Desr,)、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Desr,)、棕榈(Trachycarpus forfunei)、柚子树(Citrus grandis)、桔子树(Cifrus reticulata)、枣树(Zlzyphusu]ube)、合欢(AlbizziaIUlibrissin)、花桃(Pyracatha forfuneana(Maxi-m)Li)、樱花(Prunus serrulata)、樱桃(Prunus pseudicerasus)、垂柳(Salix babyIonica)。

6.2 桩景 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u日桩、红桎木(LorpetaIum chinense OIivvar,rubram]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桩、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桩等。

6.3 小乔木 红叶李(PrunusceraciferaEhth,cv.Atropurpureq)、石榴(Punica granatum)、紫荆(Cercis chinensis)、红枫、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腊梅(Chimonthus prae-COX(L.)jink,)、红枫(Acer paimatum Thunbcv.Afropurpureum)。

6.4 灌木 红桎木(Lorpefalum chinense(R.Br)Oliv var.rubram]球、山茶花(camelliajaponica)、海桐球(Poittosporum tobira)、苏铁(Cycas revoluta)、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iecus)等。

6.5 小灌木 金叶女贞(ugustrum vicaryi)、小叶女贞(ugustrum quihoui)、双面红fLor-petalum chinense(R.Br)Olivvar.rubram)、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Thunb.)Lour var semferfloren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法国冬青(Viburnum awabuk)、金边黄杨、月季(Rosa chinensis)、海栀子(Gardenia jasmlnoidea)等。

6.6 竹类有青皮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ie)、凤尾竹。

6.7 水生植物 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fetragona、水竹。

随着季节的变化,整个校园呈现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

7 结束语

通过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绿化设计的实践,笔者认为:

7.1 校园的绿化一定要从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出发,从为了满足校园内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系列空间要素的需求出发。通过园内的绿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空间。

7.2 校园绿化效果的好与不好,除了与植物的种植数量、种植面积及植物本身的生态组织和形态组织有关外,关键还要从园林景观效果美的角度去把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配置,极力打造出一个安静、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的生态校园。

7.3 根据生物的多样性与校园景观的多样性,出于生态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自然景观。校园景观要有生气、活力,应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

7.4 校园绿化一方面要保护好园内原有的自然资源,并想方设法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绿化美化。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对校园进行理想化的绿化改造使其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个绿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一些原有的自然资源,一定要及时进行补偿,走自然化的道路,并建立校园人工生态系统,保证校园绿化景观效果能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祥明,程文清,北京朝阳公园规划设计获奖方案的设计理念,中国园林,2005(2)39-42。

第5篇

关键词:文艺复兴;美术;人文主义;艺术家;绘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33-01

文艺复兴时期是在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在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摆脱了几千年的枷锁与束缚,在这么一个时代里萌芽,壮大。早在十三世纪时,基督被架在十字架上,死气沉沉的呆板几乎变成主流艺术。而在十四世纪,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萌芽,必将产生与之相符合的意识形态,引起思想和文化体系的重大改变和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涌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还促进了文化领域的发展,而此时的艺术家们的艺术天赋的创造发挥为艺术文化添彩,提升了艺术的价值。此时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对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必然离不开人文主义的主要动力。而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构思与表现的核心即为对于人的极力歌颂和赞美,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美术艺术已不再是宗教神学的奴仆,在题材上开始描绘世俗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即使是宗教神话题材,也注入了人性和人的思想感情,把神变成世俗的人;在表现手法上提倡面向自然,以造化为师,对自然以理性的解释,引进科学的成就塑造艺术形象,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了文艺复兴美术造型的两大支柱。

在艺术史上诞生一个伟大的时代,必将诞生自己时代的作品。文艺复兴的作品绝非是古代的模仿或推进,在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不再是纯宗教绘画人物,而更多了对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深入与研究,绘画背景中出现了真实的城市或者融入更多世俗的场景,将宗教与世俗相结合,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潮深入人心。而伟大的达·芬奇更是独具匠心使作品的主要轮廓线消失,达到层次与色调的多变,让三度空间更加神奇的展现。使人文主义表现的酣畅淋漓,真善美得到宣扬。

艾克兄弟的画中则表现出新的心境和习惯,艾克曾在西班牙跟葡萄牙广为郊游,更多的感受到了哥特式艺术之外的社会质朴景象。由于他个人的经历跟踏实的性格,使他每一副画的背景都是那种从窗户,阳台或廊望出去,熟悉的城市广场和桥梁,弯曲的河流和起伏的山岗取代了哥特式绘画中金色平面和地毯班的背景。

艾克画笔下的《圣母与掌玺管罗兰》,掌玺管罗兰府宅的有柱门廊的后面,可以看到一座城市,城市面目不完全可认,但乌德勒支大教堂的塔楼出现在右后方,否则就可说画面是从艾克的旅行速写中抽出来的各种素材组成的了,这幅画中他把一面塔楼强放在城景前面,对于过往的行人来说是非常恰当的,他们好像要用它来观察成立发生的故事情节。画前部神圣的宗教人物被置于某些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中。当画家让自己的陶醉在抒情诗般的绘画中,为沿雾气腾腾的河水展开的城市作画时,他就把一块凡人的地盘宗教画中。作者出现在画中把自己作为人肉背景,也许作者在生活中喜欢这样眺望整个城市以便放松自己,也许是对于城市的美景流连忘返时而出现在脑海中,这种感觉悠闲自在,把自然风景融入画中显得生动鲜活。

画家用真实的地点做背景,这种趣味在康拉德·维茨在1444年前后作的日内瓦湖景中,他在《基督水上行》描述了真实的湖景,面对萨莱弗山,山景一览无余。日内外市民看到基督在他们那透亮晶莹的湖面上行走,而谦恭的彼得和其他的使徒看起来又很想市民自己的中的一些人在小船上打渔,伴随着吃惊的同时也会盯着这座美丽的山景,松绿色的山峰,密密麻麻的梯田,砌成的小屋,生活气息浓郁。萨莱弗山对于作者来说也许是美景深深吸引了作者,也许这山对于作者有特殊的回忆或者独有的情结,很巧妙地将这种实景与幻影融混。

基督诞生是画家50岁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耶稣诞生的场面,是在室外大自然阳光直接照射下展现的,而没有常见的宗教画中那种神秘的光源。人物后边的牛棚跟牛多么世俗化的场面出现在画中,画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乡村风光,在明快的晨曦中,圣母马利亚跪拜新生的耶稣。画面色调灿烂纯朴,有抒情意味。这个色调温暖,是整个画面都充满人性的温暖,背景中的乡村风光更是让人觉得轻松自在。

文艺复兴的绘画中,这种绘画背景丰富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描绘了宗教故事,体现了当时时代思潮,更是将一种自身独特的看法跟品味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绘画当中,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一张文艺复兴的复古宗教故事,同时也能领略到欧洲的风情跟社会风俗,美景跟故事融合在一起,体会不一样的心境,体会当时的人文主义,体会真、善、美的风韵,别有一番风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艺术可谓是永不停止的艺术潮流。

第6篇

宗教与艺术都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们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首先,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其次,它们都带有情感特性;其三,它们都运用想象和幻想把握世界;其四,它们都借助形象表达自身;其五,它们都注重对人的研究;其六,它们都具有审美价值。

基督教是最具世界性的宗教,它产生于古罗马时代,发源于巴勒斯坦,出自于犹太教,并有组织的渗入于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之中,到了公元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将其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开始风行于全世界。基督教对欧洲的艺术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中世纪,连文艺复兴时期也不例外。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人文主义是人们公认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人文主义”是人们用来反对上千年宗教束缚的有力“武器”,然而,对于基督教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很多文章阐述得很含糊,尤其是基督教对文艺复兴艺术所产生的积极的作用更是很少提及,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人们常说文艺复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更是在借助和利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从信仰维系方式向理性维系方式的变动,使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主要是取自基督教文化的思想资源;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更是表现了基督教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所谓的反对宗教,其实并不是反对基督教这个文化体系本身,而是针对基督教教会对不合时展的清规戒律(如: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的固守,及教会和教士利用基督教来实现个人邪恶目的的行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宗教学者,甚至还有教皇,如果说他们反对基督教,无疑是不正确的。其实,坚信上帝的存在仍然是当时文化的主流,否定上帝存在的人仍然被称为异教徒。

文艺复兴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发展,首先,体现在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世的一切都是痛苦、黑暗、虚假和不平等的,而天国则是光明、真理、善良和平等的),同时,也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精神和、神性和人性,乃至“善与恶”成为了人自身的二元对立。过去人们常常强调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是用人取代神,这只是表面的看法。如果说中世纪人们更倾向于人和上帝对立的话,那么,此时更强调这种对立存在于人自身,是人内心的矛盾性。于是,人自身的善与恶、情感与理性就变成了新的二元对立。

第二,人文主义者进一步突出了对人的自身的复杂性的认识。在原始社会,人是按自然本能行事的人。古希腊人被誉为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是按本能欲望生活的人,所以,他们率直、本真。中世纪人们开始按照精神需求生活,基督教的出现,是人脱离自然本能的羁绊而走向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标志。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开始把人类的精神需求和肉体欲望联系到一起,这是人对自己认识的深化。

第三,时代变了,对基督教本身的理解也必然发生变化。比如“上帝”这个概念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对那些遭受现实苦难的信奉者来说,是“救赎”力量的象征;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初期思想文化的核心,“上帝”变成了必须服从的、令人敬畏的“威权”的象征;而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上帝”这个符号越来越成为抽象的“至善”和“至爱”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重新阐释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完成了把“上帝”从至高的“威权”和“最终的惩罚者”变成了“至善”、“至爱”的终极价值的最初转换。

三、基督教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契机和动力

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契机和动力,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内容、风格等也都受基督教的影响。如果说中世纪的艺术是以图案化的形象图解基督教教义,那么,文艺复兴艺术则采用较逼真的手法赞颂上帝。文艺复兴的艺术重视表现人的形象,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造的生命,突出人的尊严与人在万物中的中心位置,其目的还是为了赞美上帝的创造力,并非反宗教。

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和佛罗伦萨画派始祖的乔托属于圣弗朗西斯教派。他的艺术创作多与宗教活动有联系,最有名的作品是在帕多瓦阿雷纳礼拜堂创作的38幅壁画,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其中《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是最有影响的杰作。乔托采用古典手法,使宗教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眼前。佛罗伦萨画派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波提切利的作品以宗教题材在数量上居首位,艺术风格和样式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尤其是他1500年的绘画作品《哀悼基督》,其中,体现的宗教激情达到了悲剧的顶峰。

文艺复兴的盛期的艺术三杰都为罗马教廷的教皇服务过,从事了大量的宗教艺术活动。莱昂纳多•达•芬奇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完成的绘画作品不多,代表作中《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都是基督教题材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作,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他最重要的绘画作品是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记》,后来他在同一地点历时六年完成了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1546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虽然整个教堂综合了几位建筑师的智慧和辛劳,属于米氏的设计成份比其他几位都要多。拉斐尔最有名的是大量的圣母像,色彩配置以红、蓝两色为基调 (红、蓝色分别象征天主的圣爱和真理),代表作《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是古典艺术的典范之作。

四、基督教信仰支撑起了文艺复兴美术在精神上的高度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而言,基督教更是他们进行创作的精神支柱和灵感来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人与神互为对照的独特思想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品格。对神性的理想犹如灯塔一样鼓励和指引艺术家在精神的迷雾中进行道德批判和哲学思考。

宗教中的“神”代表着人在品格和成就上的理想,对神的信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在西方文化中的伦理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思想内涵与宗教主题也经常发生联系。文艺复兴艺术家从基督教信仰中体会到的人道主义的关爱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促使他们在创作时重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高尚情感,保证了当时作品较高的艺术品位。

当时的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坚持爱上帝与爱人的一致性,追求世俗幸福与天国幸福的一致性。从许多优秀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上帝之爱”与“人间之爱”合一的趋势。如:提香的杰作《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画中新娘手拿花瓶,象征尘世短暂的幸福;维纳斯手托上帝之爱燃着的火焰,象征天国永恒的幸福。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画中的女神脸上挂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使维纳斯并不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女神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还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由于艺术家的这种信仰和追求支撑起了文艺复兴美术在精神上的高度,使之成为古典艺术中高不可及的典范。

总之,基督教文化和文艺复兴艺术一脉相承,文艺复兴时期所展现的宗教艺术的繁荣,正是基督教思想在摆脱了封建的思想专制后发挥出的文化创造力。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是基督教文化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割裂了基督教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社会的变革之间是如何统一起来的,也就看不到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变革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法)热尔曼•巴赞著:《艺术史》,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严摩罕、姚岳山、平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3]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

第7篇

文艺美学研究的新收获——评《文艺美学研究》

邢建昌的《文艺美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是在文艺美学学科性质普遍遭受怀疑和解构的氛围中诞生的学术新著。可贵的是,这本新著不是笼统地论证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合法性,而是在积极回应现实挑战的过程中,寻找文艺美学独有的生存空间,以对流俗的社会文化现实敢于说“不”的姿态,高扬文艺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精神力量,在对时代“急难”的敏锐感受和积极的求索之中,培植、呵护与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样,作者既避开了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否存在的孤立的论证,又提供了一种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时代人类关怀自身的“知识”。在对这种“知识”的叙述过程中,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也就显示出来了。

正是从这样一个思路进入,邢建昌在《文艺美学研究》中将 “文化研究与审美阐释”、“美是艺术的法则吗”、“大众文化对审美观念的影响”、“艺术与技术”、“超越后现代文化逻辑”等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可以说,上述每一个问题都牵扯到当下语境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理解。选取这些问题本身就显示了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思索热情。在“文化研究与审美阐释”一章,作者首先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旨趣等方面廓清对文化研究的种种误解,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文化研究在中国,颇有点历史性出场的味道,是人文学科回应社会挑战、转换批判武器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学理论内部知识生产和叙述方式发生危机与分化的产物。在高度评价文化研究的意义的同时,邢建昌也坚定地指出西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流行,决不是拯救陷入危机的文学理论的灵丹妙药,充其量是开启了一个研究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文化研究的新的维度。因为文化研究关注的是广义的文化现象,分析的是凝聚在文本上的权力、阶级、种族和身份的政治因素,目的在于找寻文化内部可能的改造社会的力量。就其方法来讲,文化研究使用的主要是解构主义的方法、后殖民主义的方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与审美的精神和旨趣背道而驰的。而如果用文化研究替代审美阐释,则会阻断我们对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体认,干扰我们对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区别的判断。这里的关键是充分认识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价值,不能把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建立在对大众文化特别是大众消费文化性质的确认基础上。这种思想,对当前文学研究中的一些混乱认识具有明显的纠偏的意义。

转贴于

  在对时代的“急难”做出积极回应的同时,文艺美学作为人文学术特殊“知识”的人文品格得到了彰显。在作者看来,文艺美学表面看是对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的理解方式,深层看则是对人的感性生命存在的一种人文守护。离开了对人的感性生命存在的关切,文艺美学学科存在的根据大可怀疑。这样,文艺美学学科本体的设定,就不是一个实证的问题,而与心灵归依、伦理信仰有关。这一思考,正是建立在作者对时代“急难”的积极求索过程中确立的一种自觉的立场。它使我们认识到,文艺美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根据,不在于回答物质世界存在的根据,而在于追问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昭示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邢建昌在对文艺美学所遭遇的种种问题的澄明中,完成了对文艺美学学科本性的张扬和文艺美学对当下问题所独有的阐释力的建构。既不执著于理论体系的抽象思辩,又不一味顺应,让理论消融到世俗生活流之中,从而保持住了文艺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应有的理论浓度和精神品格。《文艺美学研究》在为文艺美学研究拓展一种可能的空间的同时,也使我们最大程度地体会到了理论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

第8篇

作者:郑伟单位:黑龙江大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觉艺术主要是以14世纪至17世纪的意大利及北欧部分国家盛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建筑、雕塑以及工艺美术品等为主,作为物质文化的基本组成,视觉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物质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被看做功能性的物品,通过精心选择的意象服务于明确的宗教或世俗目的,通过特定形式传递着信仰和价值观。比如,遍布市井街区的教堂及壁画形成的反复且持久的日常经验就起着维系着群体意识与的作用,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氛围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督教艺术形式的变化中可以逐步显现出人性精神的高扬。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隔代复兴,这一时期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张力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不同于中世纪宗教观念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复兴时期除继承了古典时期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外,对世俗化倾向、个人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等人文主义的新观念的表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主题、题材的选择、宗教人物及世俗生活、宗教意蕴的表达,以及空间、色彩、线条等形式要素描绘的图像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透过符号语言可以揭示文艺复兴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处在中世纪和西方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表现出的独特文化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90%以上是以宗教为题材或者为宗教服务,但是世俗化的倾向仍然可以从宗教绘画中描绘的家族事务和贵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建筑及工艺品中的宗教意象也往往是为世俗生活的目的,而非宗教的目的服务。艺术创作除了在精神内涵上表现人的觉醒之外,在形式方面,比如透视法的使用也是通过平视的视觉方位彰显了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流行的肖像画和家族形象画同样也是个人主义高扬的表现。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彰显的文化价值。对希腊理性主义传统的继承使这一时期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对几何学、解剖学、数学、透视等原理的运用,不但使艺术家成为博学广识的通才,对艺术鉴赏者的知识要求也极高,理性主义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同时艺术家地位的凸显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和学术观念。

文化价值可以体现人对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人的信念和理想等精神内容要通过外在的现实性展现出来,而艺术可以很好地承载这一使命。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意识占主导力量的时代,但是其中蕴藏着对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批判和对人性、欲望、现实生活的美好期待。虽然这一时期还没有从基督教的社会文化母体中嬗变出整个社会的现代性,但是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念暗含在其中,通过视觉艺术建构起来的话语在社会文化交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伦理精神。这一时期重新建立起来的人的崇高地位和尊严,至今仍是支撑人类价值观念和实践原则的重要支柱。

通过对文艺复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视觉艺术的符号、形式、意象、宗教题材、世俗化特点以及宗教意蕴的表达等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对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隔代复兴,但是它在继承了古典时期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同时也表现出这一时期特有的、通过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二元张力形成独特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它对世俗化倾向、个人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等人文主义的新观念的表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透视这些艺术载体背后人的意义和价值,用理性的反思重新界定视觉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走向的建构性,可以促使人们要更深入地思考视觉艺术对于人类文化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意义。

第9篇

关键词:教材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探索

一、新课程指导下,对教材使用的理解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一个工具,教师的授课内容要以教材为本,但并非是全部。尤其是高中美术鉴赏,“照本宣科”会成为课堂的大碍。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深刻研究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灵活运用教材,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内容选取和整合,这是教材研发的一个项目和内容。无论教材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劳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比方说分类整合,绘画类鉴赏、雕塑类鉴赏、工艺类鉴赏、建筑类鉴赏等等,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每个类别中再进行整合,去繁取精,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进行鉴赏。可以按时代分类鉴赏也可以分其他类别鉴赏,这样就不会出现教学内容的“死板”。以下是我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课的内容理解和处理。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在整个西方绘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讲绘画鉴赏必然不会错过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特别多,且不说文艺复兴分为几个时期,又分为不同的地域和风格特点。不仅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鉴赏,恐怕教师也会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也绞尽脑汁地想过这一问题,怎么能把文艺复兴的绘画精髓通过一节课或者两节课就能讲出来?于是,我就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进行精减,就像裁一个漂亮的图案,把无关紧要的地方裁剪下去,留下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最后我精简到用文艺复兴三杰的故事、画作鉴赏来讲出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精髓。

二、新课程指导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解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如何达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课为例,本课中我运用到很多种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1.精彩导入情境。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会使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会使学生积极的、活跃进参与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导入风格,本课伊始,我用名家名言导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紧接着就顺理成章地进行本课的下一个游戏环节——档案整理。当然这个游戏是有的放矢的游戏,是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设置,它是贯穿本课的一条线,在下面文章中我会谈到。在学生兴趣兴起之余再“添柴加料”,学生完全被吸引了进来。

2.小组合作探究和游戏等方法能轻松让学生参与到看似枯燥的教学中。前文提到过我在名人名言引入后的“档案整理”游戏。我是这样操作的,把代表三位画家的关键词打乱,让学生整理归位,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地都参与了进来,而且小组合作一起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能检测到学生自学的效果。而后再通过档案词的解释完成对艺术家的介绍,学生知道的不再重要,学生不知道的详细介绍,这样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巨大贡献。这个方法要比单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枯燥地讲要好得多,此方法让我获得了一些教学感悟。

3.巧妙突破重难点。一节课中,教师要用一定时间来定格一课内容的重难点,来想如何突破重难点?当然,在教学中每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所以重难点的定位可能就会有所偏差,我认为这不是特别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用最巧妙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对于这一问题,本课中我的理解是,既然是代表文艺复兴整个时期来讲,那么,要把整个文艺复兴的精髓、意义、价值要讲出来,这个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了。文艺复兴的精髓“人文”既是精髓,也是文艺复兴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我把作品如何体现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定为本课的重中之中。如何突破呢?思来想去,最后意识到很简单,集结到一个方法——对比法。我将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与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一起排列到PPT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当我把问题提出来,图片放出来,学生一看就都明白了,对比见效果,立竿见影。在对比中学生很快能观察和感受到文艺复兴绘画的不同,也能了解到“人”的重要。那么在三位画家的画作中是如何体现和表达“人文精神”的呢?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当然这也涉及三位艺术家的风格问题,我们不妨将“人文精神”先放下,风格解决了,自然“人文精神”如何体现出来的也就解决了。我的方法还是对比,百试不厌。当我把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出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紧接着我将三位画家的三幅代表作品排列出来,“柳暗花明又一春”,学生马上看出三位艺术家作品中对人物塑造和表现的方法有所不同,感受也不一样。这时也用到课堂之初的档案词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理性科学、强壮力量、温柔母性几个档案词竟概括出了三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恰恰就是这几个词体现着“人文精神”,到此,本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第10篇

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不要和怎么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文艺理论,是学术界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对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不能只做简单化的指令性理解,而需要做坚实的学理性论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文艺理论研究而言,从原则上和总体精神上说,是适用的。强调和倡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对优化作家、评论家、理论家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结构,对提高文艺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对培育大众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建构他们渴望和向往“公平、正义”的理性意识,从而推动文艺和社会的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应当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启蒙还是一个未竟的事,更需要高举起科学和民主的旗帜。我们的文学艺术应当富有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时也应当富有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时代精神是空疏的,没有科学精神支撑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不可思议的。任何国家的民族和人民,如果不具备科学精神,是站不起来的,是软弱的,愚昧的,甚至是可怜的和可悲的。

文学应当追求真善美,但真是善和美的基础。脱离真的美是虚美;脱离真的善是伪善;脱离真的情是矫情。理应旗帜鲜明地反对“瞒”和“骗”的文艺,反对创作、评论和理论中的造假行为和大忽悠现象。

文艺学和艺术学,不论属于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既然是科学,必然追求这门科学或学科的真理,探索规律,确定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工作者实际上都是人文科学工作者。诚然,这种人文社会科学,并非像自然科学那样,不能要求具有数学的精确性。文艺中的科学精神不是通过哲学范畴演绎客观规律,而是尊重文艺特性并通过虚构、想象和幻想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把生活真实转换为心理真实与艺术真实表现出来的。典型的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出生活真理和把握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科学精神。

在文艺理论研究中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尊重文艺的特性,而且特别应当理好文艺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社会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相互关系。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当代西方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两大社会文化思潮。科学主义的内涵主要指认知领域和科技领域中的科学主义,还包括语言层面的科学主义。一些西方学者和作家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大社会文化思潮隔裂和对立起来,通过表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和冲突,宣扬社会历史理性和科学技术成果对人的压抑和捉弄,从而否定科学精神。这种社会文化思潮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理性的制衡和科技成果的不适度转化,使人处于被驱动和被屈服的状态。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表现了机器对人的噬咬。荒诞派戏剧《椅子》和《万能机器人》等作品表现了物化世界和机器功能对人的挤压。人成为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化世界的附庸和奴隶,人成为被否定和被异化的人。这些理论和作品反映和表现了科学技术成果的非人性转化所造成的人的生态的恶化,是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的,对启示和推动科学技术怎样朝着宜人的、肯定人的、提高人的方向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然而,必须指明的是,一些西方学者和作家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理解无疑是有片面性的。他们只看到科技成果的不合理转化,否定人、压抑人,造成人的异化和人的生态的恶化。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科学和人的关系历来是具有两面性的。科学精神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样具有肯定人、提高人的智慧、延伸和增强人的能力,使人享受科技成果感到幸福和快适的一面。科学和科技成果本身同样是具有双重性的。核能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关键在于掌握在什么人的手中。科学和科学精神不是抽象的,科学和科学精神都是人的科学和科学精神。人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矛盾实质上可以还原为、转化为、表现为不同人之间的科技利益和价值意志的冲突。关键在于不断调节和建构人与科学的和谐关系,因为人与科学的矛盾实质上是在科学和科学成果的占有和再占有、分配和再分配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科学和科技成果转化得是否合理和适度,关键在于建构科学与人、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键在于推动和促进科学和科学技术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朝着有利于国家的强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

现在处于科技主宰世界的时代,科学理论、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越演越烈,以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为支撑的军备竞赛令人忧虑。落后必然被欺压挨打,这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表现出了中国科学家们制造“两弹一星”艰苦卓绝的丰功伟业,只有被强大的科技力量武装起来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抬起高傲的头,挺起坚韧的脊梁。这类作品通过塑造老一辈科学家的英雄群像,不仅讴歌了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赞颂了强烈的科学主义精神。这些科技界的领军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通过他们的科学精神体现出来的。

第11篇

关键词:工人文化宫;群众文化;带动作用

群众文化在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对群众的教育、文体、培训、娱乐等社会文化培育。工人文化宫是群众进行文化教育与娱乐活动的重要基地,在其中进行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将会事半功倍。本文就如何在群中文化中发展建设文化宫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带领群众走向新的文化主义。

一、群众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我国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国家,群众文化覆盖广泛,且参与人数众多,是时间最悠久,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组织形态。群众文化来自民间流传的文艺知识,是从劳动中升华的知识,劳动中塑造的艺术,其形成与繁荣都离不开群众的学习与传播,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开花结果。

原始社会中,劳动者在空余休息时,为了表达精神思想与对神明的敬意,编创了狩猎类型的舞蹈,创建部落的文化图腾来瞻仰天上的神明[1]。在原始社会像奴隶社会过渡过程中,舞蹈的性质从文艺转化为了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在新阶段不仅发展了乐舞、具有工艺观赏性的艺术品,还随着民间祭祀与歌舞诗歌的兴起,形成了与统治阶级对应的民间文化体系,虽然那时的封建社会不乏孔孟之道大行其间,但是最受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还是生活中的文化娱乐,因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的艺术形态,同时产生了很过流传百世的脍炙人口的诗歌文化,如唐诗、宋词等艺术精华,元曲也是经由民间杂剧进行加工去粗提炼出来的艺术珍粹,许多清明时代的民间小说,经过时代的演变,仍是我国文化中的瑰级作品,经久不衰[2]。

在近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是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残酷年代,群众文化也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繁衍下来。带领下的我党非常重视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广大群众进行通俗作品的创作,并由此发展了解放区群众的大合唱团队,在抗日斗争当中,借住大气凛然的《黄河》进行曲,激发士兵的热血斗志,同仇敌忾,谱写战争传奇[3]。也在指挥作战中创作了大量荡气回肠的名篇佳作,经久流传。在建国以后,我国的文艺事业更是得到迅猛发展,评书、相声、小品、快板等艺术形式纷繁发展,艺术家也对旧的文艺形式进行更新,使其焕然一新,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形态需要。

二、当前时代工人文化宫的优势

(一)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优势

1977年相关文件对文化宫的性质进行了重要的界定,即工人文化宫是举办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的重要场所,市政府进行差额补贴的公益属性的文化事业 ,隶属于工会的文化组织,在建立发展文化宫与群众的关系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是开展群众业余活动的正式正规的场所,更是培养群众建立良好的文化娱乐精神的重要机构。文化宫因为依托于工会,在文化活动开展中,可以和工会共同举办文化活动,实现工作对接。

(二)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优势

工人文化宫配备有完善的文化娱乐设施,一般都会设有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室、歌舞室等相关空间和仪器设备,为文化宫开展群众活动提供了便利的设施和舒适全面的活动空间,有利于举办多种形式,数量繁琐的文娱活动。并且文化宫的建设地址处在城市的核心地带,方便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学习,并且文化宫的活动是公益性质的,无条件群众举办活动,可以吸引很多群众前来观摩和学习,加大文化宫的工作责任[4]。

(三)开展文化活动的人才优势

因为文化宫经常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其中,也都需要人民群众进行编排、组织和演练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文艺骨干,扩充了文化宫的人才队伍,为以后的文化组织储备了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由于文化宫的活动经费有限,在工作人员体系中,很难请到数量完善,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但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在自发的排练演习中,形成了良好的文艺素养,掌握了专业的知识,把来自基层的热情与力量挥洒进文化宫的活动安排中,促进了文化宫的发展,也激发了人民群众向来自身边的榜样看齐的力量,不断发挥学习功能,培养自身的文艺素养。

三、文化宫对群众的带动作用分析与改革

(一)改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市场经济效益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人文化宫在新的经济体制下也受到冲击,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为了能更好的发挥文化宫带领群众学习文娱的作用,需要在宏观上改善陈旧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在经营理念上要保持公益性质,即坚定公益服务的核心,减少大众在文娱活动中的投入,减轻生活负担,使民众身心愉悦的参与进来。将工作重心落实到为民服务的政策上来。文化宫也是自付盈亏的组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举办文化活动或培训项目进行盈利。其次,文化活动开展要联系民众的精神需求,文化宫与工会要紧密联系策划好文娱工作,并积极听取群众心声和建议,改正完善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活动[5]。

(二)加强人才建设

文化宫提升文化活动的建设力量,就离不开专业人士队伍的建立,在扩招原则上要遵循专业人才与骨干人才同等晋升的机制。一方面,公开社会招聘,吸收优秀的文艺专业人才,提高文化宫文艺队伍的整体素养;另一方面,因为文化宫的资源分配有限度,没有过多的资金招贤纳士,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文艺活动等挖掘表现优异的人才,应积极进行招纳和培训,充分调动这些人员的文艺组织热情,加强文化宫人才服务建设。

(三)探索新的文化服务形式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工人文化宫在新形势下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新新形势的文娱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文娱活动需求,从具体的活动内容来看还可以扩充诸如摄影、书法、音乐、体育、等以前没有涉猎多的文娱内容,同时也可以另辟蹊径,开展关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节目诸如刺绣、剪纸等来源民间的文化活动;或者根据生活需求开展服装设计、插画、茶艺等修身养性的文化活动。从形式上可以开拓讲座培训,文化沙龙和文艺会演等形式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还可以设置不同的临时性活动,并且不要局限在文化宫的固定位置,尝试走出文化宫,走进社区与街道,或定期组织文艺汇演为福利院老人送去温暖和慰问

四、结语

文化宫是搭建工会与群众的重要文化桥梁,文化宫选址便利,公益为民,可以积极的吸引民众在业余生活中投身到文化宫的文艺活动中,并在日常的活动中丰富自己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文化宫也要在新形势下积极改革创新,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娱活动,积极走出社区,听取民众意见,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将文化宫的文娱活动组织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荣霞.新形势下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探析[J].戏剧之家,2016(10):265-266.

[2]李庆荣.论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11(02):109-110.

[3]吴兆相.工人文化宫在加快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4):32-33.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转型

党的十以来,国家已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文化艺术产业群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而肩负着培养艺术文化人才使命的艺术高职院校,也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众所周知,高素质文艺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专业技能的学习,也离不开艺术人文的熏陶。可是由于目前艺术专业教学最为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在艺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公共文化课的现象。大学语文课作为艺术高职院校传统的公共文化基础课,也时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因此,如何正确定位大学语文在艺术类专业院校存在的价值,探索艺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转型发展的可能,增强大学语文课程在艺术专业学生眼中的魅力,成了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的课题。笔者力图结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浅析艺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向“人文艺术教学”的转型。

一、完善功能定位,体现前瞻性与科学性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基础课。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基础性、工具性与审美性、人文性的统一。艺术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转型的关键是体现课程定位的前瞻性,实现从单一课文教学到培养学生艺术人文底蕴的跨越,形成比较完善的将人文通识教学与艺术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针对艺术高职类院校的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应主动改变以往作为辅工具学科的地位,积极将知识体系与艺术专业课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专业教学服务,为专业教学铺路,为专业教学拓宽思路。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自身艺术综合素质。因而,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功能定位应为“人文艺术教师”,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定位为人文艺术课程。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转型是科学性的:不是取消语文教学的独立性,完全“唯艺术专业是瞻”,而是将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职业道德、审美品位等有效地渗透进文化课堂的教学;不是将大学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理论教学模糊化,而是在继承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基础上,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现过程中,体现鲜明的艺术职业学院文化教学的特色,真正实现相辅相成。

二、调整教学目标,体现艺术专业性与创新性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在高中都极为系统地学过语文课,在识字、语法、词汇、修辞及相应的文学知识掌握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没有升学压力的艺术高职院校,语文老师不是教学生某个技巧、某类知识,为他们将来就业、谋生做准备;而是教学生怎样更好地认识他人、接纳自我、体悟人生、融入社会――这才是大学语文课的真正魅力。所以,教学目标转型应该定位为: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基本人文通识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为在舞台上刻画角色性格心理提供帮助。而教学难点则是:怎样寓艺术职业熏陶于语文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一个具备高素质人文素养的艺术演员的特征不仅在于“演技”,更在于拥有丰厚的艺术积累,真实地展现形态各异的内心世界和情绪风貌;不仅与观众,更与自己进行情感对话,使观众得到精神世界的满足与艺术审美的愉悦。在最高层面上来说,人文艺术素养决定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品质,从而决定了其艺术之路的长度与宽度。为此,笔者认为还应特别提出能力目标,即以艺术表现为参照,重视学生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展现,辩证、多角度看待人文艺术作品及身边的事物,帮助他们树立主流而不刻板、正面却不单调、积极但不盲从的“三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正确及时地运用相关语文知识为自己的艺术创造服务。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而且对学生所学的艺术专业要有热情与研究。

三、分析特殊学情,体现针对性与“双赢”性文化通识教育在艺术高职院校难出好成绩是常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极认识导致学生不重视

大部分学艺术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而这些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一致认为:文化课程学不好是木已成舟,而唯有学好专业才有好的出路。因此,必须针对这种观念的片面性与误导性,凸显语文对人生发展、专业教学的引导与辅助作用,来积极转变学生及家长对语文学习、对文化课程学习的消极认识。

2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艺术生总体上是一个喜好新颖、追逐时髦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效仿兴趣。但是,对于一些语文教材,他们大多称为“骨灰级”的课本,很多语文知识见过、学过就是没用过。现在的高职类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根据艺术高职生的特点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却是凤毛麟角,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成绩偏低且性格孤僻、不擅长去寻求帮助的学生而言,更难以接受常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最后他们只能放弃学习。

3文化与专业难以齐头并进

学生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艺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尤其是舞台表演类)相较于理科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对学生的心力、体力的要求非常高。很多学生反映经历了专业技能课、早晚练功课的“折磨”之后,都希望好好休息、好好放松――而此时一般是上文化课的时候,加之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一些文化老师的不理解,他们的文化学习兴趣自然降至最低点。如果要扭转局面,就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结合艺术作品来教大学语文。惟其如此,才可能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的“双赢”。

四、践行教学改革,体现立体化与双师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转型策略,笔者认为必须从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整体地作出改革,而不是单独一方面的调整。具体概括,就是依据“三化一组合”来进行大胆的尝试:

1教学内容特色化

语文老师要了解、热爱艺术专业,找到与学生共鸣的结点,并努力培养自己的艺术特长。艺术高职院校的语文老师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天天与艺术专业打交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闲暇之余可以有意识地去艺术专业课堂观摩、学习。平时利用网络媒体掌握艺术文化的最新进展,了解艺术市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还可以与专业老师保持紧密沟通,交流心得。总之,唯有与艺术专业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才能避免教学无针对性或与学生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跳出所选定的教材内容框架,根据自己的判断删减语文教材指定的学习内容,增加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艺术人文教学内容。比如,针对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介绍世界名著的同时,就可以引入名著改编戏剧(影视)的欣赏、讲学;而减少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加大经典演讲稿、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词的学习,就是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最好选择。当然,编写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最终的目的,但也要考虑不同艺术高职院校的侧重与办学情况。

2教学方法多样化

认真研究双板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教法,微课、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模式,对固有的教学知识组成进行碎片化重构,再实现数字资源化。按照与艺术专业课“共建共享、移动互联”的原则,依托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和掌上大学云平台,建设艺术人文教育资源移动学习平台,努力实现课程教案、教学PPT、正式教学视频、“第二课堂”视频、相关知识点资源全部上网。最大限度打通语文课文与艺术作品的隔阂,以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为中心来构建艺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格局。当然,我们要明确:多样化的手段只是为达成体现艺术专业性与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服务。

3教学考核立体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校企合作专家适时评价和管理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成效。课程考核把学生满意率、艺术专业教师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最终综合成绩参考语文教师、艺术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多方意见,以1∶1∶1∶1的比例综合给出,凸显过程考核评价。以笔者的尝试为例,面对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学语文考核就从“听、说、读、写、演、评”六项能力入手,前三项环节以学生互评为主,后两项环节邀请专业老师、家长代表共同打分。这样的方式虽然操作较为烦琐,但将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考核统一了起来,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两翼型双师组合”

人类文化起源千差万别,但“诗、乐、舞”原为一体无可争议。可以说,最早意义的文化传承,应该也是将广义的语文与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教学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职业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分类也趋于精细化。“两翼型双师组合”的推出正是基于这一文化起源的大胆尝试。“两翼”是指:艺术与人文是学生飞翔的两翼,缺失一翼或两翼发展不均都对学生发展有不利影响。“双师组合”是指在课堂上,由语文教师和艺术专业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教学任务的组合。比如,面对广义的舞台表演类文本的语文教学――戏剧、舞蹈、音乐表演的剧本,以及音乐、台词鉴赏和毕业应聘文本设计――表演专业教师难有站在人文艺术宏观角度的理论分析;文化老师长于高屋建瓴的鉴赏品评,却不能在学生面前感性展现。所以,可以将专业表演教师请入语文课堂,互取所长,针对具体的“唱、舞、演、诵、赏、评”等教学任务,通过现场示范、交流品评、鉴赏研讨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率。该组合的适用范围虽有局限,但却是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立体化改革的一大亮点,即使在拓展语文教师综合人文内涵方面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