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赤壁唐杜牧

赤壁唐杜牧

时间:2023-05-30 10:3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赤壁唐杜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

答案:

(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阅读练:

⑴三首诗议论的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⑵这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杜牧:兵家用兵 王安石:民心向背 李清照:为人气节(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

(2)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共4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10诗中的周郎是谁?(1分)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3分)

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第2篇

关键词:唐宋诗词 典故 主题类析

用典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因此认识这种现象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理解作者在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所必需。我们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唐宋诗词典故入手,探究语文教材中典故运用的教学问题。这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在经过收集、归纳后,我们大致看到其中有五类主题。

一.咏史怀古

中国文人在创作中,常常喜好运用典故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用典在古代诗文中成为常见的现象。唐宋诗人在这方面表现尤其突出。这其中有不少属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穿越时空,怀念古人古史,发思古之幽情。

1.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全诗以一物(戟)感怀历史,巧用典故“东风之于周郎”、“铜雀之于曹操”以及“二乔”的归属,暗指历史事件赤壁之战中东吴以少胜多,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名句久为人们所传诵,杜牧以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作者旨意并不是在讨论胜负问题,而是对尘封几百年的历史抒发深沉的感慨,既有独到的历史眼光,又具有丰富的情绪。

2.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首联运用“橘皮画鹤”(《列仙全传》)的典故开头,以费t乘鹤随白云飞去,空留黄鹤楼矗立千年来引发作者的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终致引发作者的孤独落寞的思乡之情。这里的典故运用显然增强了时间久远的意味和气氛,以具体可感的典故让人对空灵的情感更加重了体会和质感,如果直接说出就不会有千年不朽的魅力。

1.3李白的《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里李白以三个不同的典故故事,点明自己的壮志之怀。先以“姜太公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其灭商;伊尹一梦,献力于商汤,得以灭夏”这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自己拥有辅助国家兴旺才能。后又以“宗悫的’长风破浪’的雄心壮志之词”来表达自己对从政仍有期待,愿献己之力,为国奉献。只有理解了这些典故才能顺利地理解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

二.忧国忧民

忧国忧民类的诗词多出现在一个朝代的末年或者动乱时期,这一类的诗词多为作者用来抒发对国家兴亡感慨、人民命运的担忧。

1.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上片借“八百里”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王济指牛做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辛弃疾借此典故中王济取胜以牛为赏来表达他的志向,愿取得战争的胜利和将士们共同分享战争的果实。下片用“马作的卢飞快”来祈愿将士们的马都如刘备的的卢一般,风驰电掣。“的卢”刘备坐骑,相传刘备曾乘的的卢马从裹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以此来祈愿战争的顺利,将士们武器装备的优良,能顺利击退敌军,为君王杀敌陷阵,安定民生。身在赋闲的战将辛弃疾以典故表明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在无法实现的现实中,显得是那么的愤懑!

2.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南朝陈皇帝陈宝叔(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花》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杜牧借《花》的典故来讽刺那些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心。这种表述更加深了忧虑的历史沉重感。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片以“孙郎射虎”的典故结尾。《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这里作者以孙权自比,欲报答全城百姓的盛意。下片用“遣冯唐”和“天狼”两个典故。“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以此来承接下面的一个典故“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由于当时时政的不安,西夏屡屡侵犯,如天狼星一般。苏轼以此二则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夙愿,自己何时也能像冯唐一样受到重用,为国家、为人民除去天狼之星(西夏),包国家安定。这些典故的理解显然是理解整首词的关键。

三人生感慨

这一类诗词主要是作者用来表达对时光、人生的珍惜,对美好品质的赞美。教材中含有此主题的诗词如下几首:

1.苏轼的《浣溪沙》“休将白发唱黄鸡”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听唱黄鸡与白日”句。在此诗中作者苏轼反用白居易的“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意思,出奇新意,用“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表达不应颓废对待时光流逝。以此来体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此典此意,对于苏轼的人格以及与白居易的区别必不可少。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此诗运用两个典故,分别是“闻笛赋”、和“烂柯人”。“闻笛赋”源自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惨遭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以此典故来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任P《述异记》)“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刘禹锡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同时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深沉的情感非典故难以传达。

四.思乡怀人

思乡怀人也是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多写思乡念亲、羁旅之思等情感,常见意象有望月、登高等等。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抛出自己对天宫向往,欲去一探究竟; 后又用唐传奇《周秦行纪》中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进一步抛出自己对前往天宫的向往。这两个典故,一则体现了苏轼对自然宇宙的好奇,二则体现了他对人间现实的不满,欲前往天宫躲避俗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以及许浑《怀江南同志诗》:“惟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以此来表达苏轼对人间离别的释然,化之前对人间世事的不满,到回归人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愁事。

五.爱情闺怨

闺怨诗词主要是描写男女爱慕之情或者抒发相思离别之苦。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首联写作者与其想见面的那个人相隔甚远,难以相见,后巧用“蓬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青鸟”(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二典故。《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 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将蓬山喻为他想见之人所处之地,青鸟为他的信使,前往送去他的思恋,即喻作者的思恋之深,又喻相见之难。这样的表述,新雅可喜而又温婉曲折。

对教材中的典故作一些归纳分析,有利于理解其典故原意与作者作意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认识作者的技巧和用意,自然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

我们知道赤壁,大概是读了苏轼的黄州诗词,或是读了林语堂的《坡传》。这两个可爱的老头,把一个当时的蛮荒之地――黄州,写得花团锦簇。明明是苏轼的贬谪之地,却这般多情多义、摇曳生姿。确实,景物只对某些人是有意义的,比如滕王阁之于王勃,赤壁之于苏轼。

赤壁位于古城黄州西北,背靠葱郁群山,面对滔滔大江。矶头楼台亭阁,古朴典雅,掩映在绿树红墙之间,素有“江山如画”之美誉。

赤壁,或曰黄州赤壁,因崖石赭赤,状若悬鼻,亦名赤鼻山,早在两千年前,赤壁就以其雄奇壮丽、“状如三峡”的自然景观为世人称道,并载入汉人桑钦的《水经》之中。举世闻名的三国赤壁之战爆发不久,西晋初年的龙骧将军蒯恩就在赤壁山南营建纪念性建筑一座,名曰“横江馆”。尔后,历代有增建,至北宋宰相韩琦幼年随兄读书于黄州之时,赤壁之上的建筑已是“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了。至宋代苏轼于此写下名震天下的一词两赋后,赤壁从此便和苏轼紧紧连在一起了。

东坡赤壁内门,两旁有清康熙时黄州知府兼书画家郭朝祚的门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极言苏轼的两赋成就直可媲美周瑜火烧赤壁。二赋堂大门两边为辛亥元老黄兴于前游黄州时所书楹联:“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天下英雄相惜,古今一理。

赤壁前后两赋的出名不无缘故,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娓娓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一一表明。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人,坐在月光下闪亮江流上的小舟里。但人之幸运,也在于此,山间明月和清风不用一钱来买,只要用心,就可随时随地享用,这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永远向人敞开她的怀抱。

《前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有多重原因:为人物上的古人和今人的对比而悲;为宇宙间的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悲;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悲。先是借客的发问,欲擒故纵,然后阐述变和不变的二重性。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你若从宇宙永恒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竭,分文不取。周遭的自然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

《后赤壁赋》发生在三个月之后,这中间最奇妙的是,时将夜半,四周一片寂静。两只仙鹤,孤零零的,自东方飞来,伸展着雪白的翅膀,仿佛仙人的白袍飘动。两只鹤长鸣几声,在船上掠过,一直往西飞去,坡心里纳闷,不知又有何事发生。不久大家回去,坡上床就寝,竟得一梦。梦里看见两个道士,身披羽衣,状若仙人。那道人认得坡,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很快乐。东坡请问姓名,二人不答。东坡说:“我明白了。今天晚上我看见你们俩从我头上飞过去了!”两个道士微微一笑。

真是有趣的想象。莫非他在暗示另外一个境界,道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根据中国人的观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浑然不知,但是前生很可能是神仙,下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苏轼,真是一位可爱的中国人。

东坡,黄州,到底是谁成就了谁?

东坡雪堂:陋室仍可心安

北宋元丰四年(1081),贬谪黄州的苏轼因家大口阔难以维持生计,遂通过故人马正卿向黄州府要了五十亩荒地亲自耕种,由于荒地位于黄州城东门外,遂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二月(1082),苏轼在东坡之上,筑草屋五间,房子落成之时,适逢大雪纷飞。诗人有感于雪的品格,将所作之室起名为“雪堂”,并在四壁画满雪花。友人李通叔以篆体书写“雪堂”二字,坡将其作以匾高挂于门额之上。不久,东坡做《雪堂记》:“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极称雪堂之美。

现存雪堂为1986年重建,中间为正堂,东间为卧室,西间为客室。正堂陈列有《东坡耕乐园》《雪梅图》和《雪堂飞雪图》。

东坡在东坡雪堂夜饮后,醉归临皋时有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意欲获得自由的情怀。

诗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余韵深长的节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和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诗人希望自己能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烟波江湖安闲地度过余生。可以说,这既是对隐逸生活的感性向往,也是对孔子所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人生选择的理性认同。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虽是传说,却生动而真切地反映出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其实,东坡的乐观和旷达并不仅仅在赤壁、雪堂,就是在坎坷不平遇雨犹难行的沙湖道中,他坦荡的胸襟和开朗的情绪也感染着千年后的读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前小序作得更是摇曳生姿。“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第四十三站:黄州】

图景・图画

黄州,位于湖北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隋唐以来,曾为“州”“府”“县”驻地。黄州区建制几经变更,原名黄冈县,1990年改建黄州市,1995年黄州市撤销,分设黄州区和团风县。

黄州向有“古名胜地,人文薮泽”之称,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如螺狮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禹王城遗址,唐古刹安国禅寺、宋东坡赤壁、明文峰宝塔等大量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胜古迹。

名迹・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予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黄州快哉亭记

宋・苏辙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演习・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①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荦确:山多大石,荦,读luò。

1.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4篇

常见的诗词风格

在古诗当中有这样一部分诗词,它们不追求词藻华丽,其语言平实朴素,其风格平中见奇。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整首诗显平淡,但在平淡当中却传达出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把握这类诗歌时,要从语言方面下手,在平淡的语言描述中,作者的情感渗透其中。

情或事不直接写出,恐怕是东方人固有的特性,更是古代人典型的性格,通过其他事物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含蓄地表达了时代沧桑、人生巨变,抒发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此类诗歌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字里行间的情感总能让人言欲未尽。

不留雕琢痕迹,浑然天成。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自然清新,但内涵丰富。此类诗浅显易懂,但说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韵味无穷。

既讲究词藻,又强调对仗,色彩绚丽,工稳和谐。如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两两相对,且一句一景,独立成画,色彩缤纷。此类诗歌,虽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但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腻还是让人领略到真切的情感。

气势豪迈壮阔,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奔放。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长河荡涤千古的风流人物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边对景生情的豪迈。

特定的表达意象

与别离有关:如杨柳、长亭、浮云、明月、扬花、柳絮、孤蓬、灞桥、易水等。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友人将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远,此种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又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柳”“扬花”“离亭”牵拽彼此的惜别之情,惹动了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

与乡思有关:秋风、归雁、杜鹃、落花、明月、枯藤等。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使百草凋零,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必然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秋风”引发“乡思”。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的秋天,风景独特,南飞的大雁却无半点留恋之意,由此触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

与情操志向有关:松、竹、梅、菊、兰、蝉、荷花、大鹏等。如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月”“松”象征隐居者高洁的情怀。又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抒发自己高洁傲岸,但遭人妒忌的愤懑。

与自己身世命运相关:落日、西风、残照、贾生、屈原等。如杜甫的《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落日”指自己已到暮年,也有身处逆境之意。

典型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爱憎。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思悠悠人生,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失意苦闷的情怀。

情景交融,将情感融于景物。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景物中包含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凭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这种手法多为诗歌词曲所用。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种具体事务的描绘,表达一种志向,寄托一种情操。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词明写梅花,暗寓人事,表达了诗人不肯同流合污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借对历史人与物的缅怀、凭吊、讽喻现实,寄托情怀。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的靡靡之音,使陈朝灭亡。杜牧借这一史实对当时不以国事为重,反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李广故事,既表现了对汉武时国威远播的向往,又显示了对当时变幻莫测的世事的担扰;既表现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仰慕,又蕴含了对唐将庸碌无能的谴责;还希望能有英才良将克敌戍边的期待,可谓言简义丰,意味无穷。

第5篇

关键词: 王若虚 “健” “意” 文笔

作为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重辨析、重评论,是王若虚文论的外在形式,其贯穿于经学、史学和文学之间,同时又相互统筹,左右兼顾。就其作品而言,现存《滹南遗老集》四十六卷(包括续编一卷),其中除《诗话》三卷、杂文及诗五卷外,全都冠以“辨”字即为明证。就其文论的内部着眼,“意”则是关键所在。王若虚甚为推崇其舅周昂对文“意”的看法:“文章以意为之主,以言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1](P437)这里的“意”,其实就是文章整体呈现出来的充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思想情感。“意”的重要性就在于从宏观统摄全局,以保持文章焕发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而“意”的最终实现,则必须依赖于微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完美配合。文章的整体形式风貌――“健而和”,便是其中至关重要且内涵丰富的因素之一。

作为文学批评范畴的“健”,源自《周易》中卦辞提出的“天行健”命题。《周易》对乾坤二卦的解说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P277)《周易》卦辞提出“天行健”的命题,是中国古人上观天文、下观地理发现的自然运行法则,强调的是自然运动的刚劲强健、锐不可挡的变化发展趋势。“健”则反映了这种变化发展的刚健强劲程度。

王若虚认为,为文之时即便立意新颖、言语恰切,但若文辞欠佳,亦会严重影响文“意”――整体美感的表达。如:“退之《三器论》,以为阶太平之治,归天人之心者,不在是。其言惬当,出人意表,在韩集中当为第一。然辞采不足观,亦如《范蠡招大夫种议》,故不入内篇,惜哉!”[1](P343)王若虚对文章文辞之美的追求,集中体现于“健”字。但是,当“健”与“意”发生抵触,自然还是毫不犹豫地以“意”为重。如他说:“王仲至《召试馆中》诗有‘日斜奏罢《长杨赋》’之句,荆公改为‘奏赋《长杨》罢’,云如此语乃健。是矣,然意无乃复窒乎?”[1](P482)

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诗话这一批评形式在文学领域逐渐变得蔚为大观,“意”则是宋代诗话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对“意”的表达和描述中,“健”的范畴亦屡见不鲜。如梅尧臣《续金针诗格》云:“诗有三本”,“一曰声调则意婉,二曰物象则骨健,三曰意圆则髓满。”又如范温《潜溪诗眼》云:“李义山‘海外徒闻更九州’,其意则用杨妃在蓬莱山,其语则用邹子云:‘九州之外,更有九州。’如此然后深稳健丽。”[3](P288)

“意”主要是就整体内涵而言,那么“健”则偏重于形式风貌。王若虚说:“《桑榆杂录》云:或言醉翁亭用‘也’字太多,荆公曰:‘以某观之,尚欠一也字。’坐有范司户者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必此处欠之。荆公大喜。予谓不然。若如所说,不惟意断,文亦不健矣。恐荆公无此言,诚使有之,亦戏云尔。”[1](P408)又说:“欧公散文自为一代之祖,而所不足者:精洁峻健耳。”[1]P412王若虚所推重的“健”,是与“气”相联系的。他对司马迁百般指责,但对其“辞气近古,有战国遗风”[1](P385)的优点却能客观看待,直言不讳。从《孟子》“浩然正气”说,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说,“气”与文章的关系愈来愈紧密,以“气”论文,自然是文论家们惯常的做法。晚唐杜牧提出“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4](P124)的主张,体现了文学由粗到细、由低到高的自然发展过程。王若虚高举“文以意为主”大旗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文论中“气”的概念,正是体现出其于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继承中的发展。

以王若虚为代表的金代文论家推重“健”,可以说与北方地域文化亦是分不开的。“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由于统治者明确的功利目的和北方儒学重实用的传统,因此三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趋向明显地不同于南宋。辽金元文化对北方文化传统的承袭,也包括了对北方文学传统的接受。文化价值体系对于传统的取向直接影响到文学对于传统的体认和选择,就辽金元文学而言,它实质上是对《诗经》以来包括建安文学、北朝文学及北宋文学中北方文学传统的承继和发展”。[5]王若虚尊杜重苏,杜甫的“健笔凌云”说,正是概括庾信入北朝后吸取了北方文化的丰富营养,熔南北文化于一炉的诗赋审美特征。明代杨慎曾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绝,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绝,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总纂升庵合集・庾信诗》)清人沈德潜也说:“北朝诗人,时流清响,庾子山才华富有,悲切之篇,常见风骨。是时徐(陵)、庾并名,恐孝穆华词,瞠于其后矣。”这一点,无疑也是深得王氏之心。

金朝开国之初,尚武野蛮,先后灭辽与北宋,进据淮水以北人文荟萃的中原地区,其诗文在第一期接受北宋的巨大影响。北宋诗文的高峰是在苏轼主持文坛的元v时期,苏轼为人的气度与风范所彰显出的亲和力,让北人颇为崇仰;而他为文的雄浑自然、充沛浩荡,则与北人粗犷、朴直、遒劲的气质更为契合。这一点,在词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金人直接秉承苏轼所创立的立言之体及其所特有的刚健之气,形成了鲜明的北宗风范。对于苏轼的豪放词,我们若是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看,便会发现其中包涵着典型的北方文化质素。“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6](P1559)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7]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为代表,“东州壮士”和“关西大汉”作为一种象征,所代表的正是一种雄壮、刚健、爽朗的北方地域文化精神。

“健”是王若虚认为文章不可缺少的外在风貌,但仅有“健”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说:“邵公济云:‘欧公之文,和气多英气少;东坡之文,英气多和气少。’其论欧公似矣,若东坡,岂少和气者哉?文至东坡无复遗恨矣。”[1](P413)“英气”,指刚健、硬朗的文风;“和气”,指为文的平和雅正。王若虚在肯定苏轼文风豪迈、雄健的同时,并不认为苏文缺少“和气”,这与他一贯尊崇典雅尚实的文学主张是相一致的。正是如此,他才批评柳宗元《捕蛇者说》“恶语多而和气少”,[1](P404)批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有“雅正之累”。[1](P393)

当“健”与“雅”实现和谐,文章的辞采气韵便达到顶峰,会更有助于整体文意从字里行间展现出来,创作者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气象”,亦会油然而生。这种情形,正如王若虚自己所说:“夫经义虽科举之文,然不尽其心,不足以造其妙。辞欲其精,意欲其明,势欲其若倾。故必探《语》、《孟》之渊源,撷欧、苏之菁英,削以斤斧,约诸准绳。敛而节之,无乏作者之气象;肆而驰之,无失有司之度程。勿怪、勿僻、勿猥。而并若是者,所向如志,敌功无劲,可以高视而横行矣。”[1]P538对“不得预文章之数”的科举之文尚且要求如此,那么,王若虚心目中真正的文章更应该是“和”“英”并举、“雅”“健”相谐。

参考文献:

[1]胡传志.滹南遗老集校注[M].辽宁:辽海出版社,2006.

[2]李微.四书五经[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3]王大鹏.中国历代诗话选[M].长沙:岳麓书社,1985.

[4]陈允吉.杜牧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赵维江.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J].文史哲,2005,(1).

[6]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第6篇

摘要 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要用形象思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意境即指以作品的形象为土壤,加入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由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而产生于欣赏者头脑中的一种美感境界。它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构建的。

关键词:诗歌形象思维意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I1207.22文献标识码:A

诗,是美的精髓,美的华彩。一般说来诗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最集中的艺术概括,最饱和的思想情感,最丰富的艺术想象,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这四点最终又归结表现在诗歌的形象性之中。诗歌要写得有形象性,必须用形象思维来创作;读者要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进而领会意境美,也必须用形象思维来欣赏。

所谓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一般有三种形式:(1)光写形象,思想感情蕴藏在形象之中。(2)既写形象,又直写思想感情。(3)句面上直接写思想感情,形象隐藏在后面,形象中又蕴藏着更深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先看第一种形式,即光写形象的。

这一类诗歌有的通过咏物来塑造形象,有的通过写景来塑造形象,还有的用叙事来塑造形象。

1咏物的。如虞世南《咏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写蝉在高桐上鸣。《庄子・秋水》上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所以桐是高洁的;蝉靠饮露为生,露是清淡的,“淡泊以明志”。因而这“居高”不但地位高,而且还须品格高,如此声音才能传得远,而不是借助秋风一类的外界条件。诗人以此自喻,借鸣蝉栖高桐、饮清露的形象表达出来,这就是形象思维。

2写景的。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诗通过几种景物的互相映衬,显示出环境有声的空寂,有光的幽暗,暗示作者那闲暇几至无聊、寂寞近乎幽冷的心情。这一组景物及其内部的种种联系,就构成了本诗的形象。这一形象自然和谐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这也是形象思维。

3叙事的。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一开头写饮酒饯别,并问友人将要到哪儿去,友人回答说,他因失意要归隐南山。诗人知道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你了。其实你何必为尘世的失意而不快呢?功名利禄终有尽时,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足以供你享受排遣的了。此诗通过对饮酒饯别、询问、劝慰的叙述,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的“诗酒别友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对隐居的羡慕,对自己荣华富贵的否定和对现实的不满。这也是对形象思维的运用。

第二种形式是既写形象,又直写思想感情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联通过写景塑造了一幅壮阔雄浑的景象(形象),把万里河山高度集中地凝结在寥寥十字之中,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胸襟为之一开。下联既是叙述“欲穷千里目”而登楼的过程,也是议论,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现了进取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思想感情)。

第三种形式是只写思想感情的。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仅末句有形象,但这形象并没有直接传达出思想感情。诗中还隐藏着另一形象。当时作者随着武攸宜北征契丹,参谋军事,他屡献奇计,但不但不被采用,反而遭忌受贬,被降为军曹。一次登上幽州台,诗人想起燕昭王在台上置金招贤接纳天下人才,不禁感慨油生,叹息自己遇不上燕昭王那样的明主。我们把作者的处境与时间、地点联系起来,就可以唤起黄金台、燕昭王、乐毅等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另一首《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林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可看作本诗的注脚。以上这些意象又组合成一个兀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放眼历史长河,胸怀大志,才能出众却因报国无门而独自悲泣的高大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悲壮的心情。

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形式借以反映现实、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如上所述,诗歌更是把它视作生命线,而三类诗歌中的形象思维又各有特点。第一类分别用人、景、事或三者结合塑造形象,思想感情完全不写到字面上来,要读者从形象中去分析体味。但是,形象总会透露出种种信息,或象征,或比喻,暗示、引导读者去理解其中意蕴。当然,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形象的感知和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但差异只会也只能是形象所提供的意域范围之内的,否则就牵强附会了。

一般说来,第二类诗歌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因为这类诗大都是前一部分写形象,后一部分揭示形象所蕴含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思想感情。但是,一首好诗并不会把形象当作标本来解剖,剖开五脏六腑一览无余地摆在读者面前。两部分尽管联系紧密,单同时也往往是含蓄隐晦、浑然一体的,其中的款隙肯綮还要靠读者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领会。

第三类诗歌比较难理解一些,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直接抒情,往往会不知所云,只有把作者的经历、遭遇、处境及写作时间、地点等背景意义联系起来,才能挖掘出第二层的形象。找出了形象,就同读第一类诗歌差不多了,所以这是关键的一步。当我们找出了黄金台、燕昭王、乐毅等形象,再回头读一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那悲壮、苦闷、愤激的心情便能从自己心中涌出,不由得喟然长叹,对诗人产生无比的同情和惋惜。

但不管是哪一类诗歌,其形象的创造都必须靠想象来完成。

诗人在创作时,大脑中总是浮想联翩,意象如电影画面般涌现,即处于古人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状态,并且意象愈来愈具体、生动、鲜明、个性化。诗人用各种艺术手段予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后,凝聚汇集,融为一体,创造出艺术形象和意境。意境中的虚实并举、情景交融、物我相化,都是以想象为桥梁和纽带得以沟通和连接的。如清人查为仁在《莲坡诗话》中记一高僧雪隐居山中,曾有诗云:“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诗人久居山中,寂寞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跃自然与人类的界限,以山为友,赋予无情不动之物以人性,使寂寞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这和李白以月为友,“对影成三人”相似。显然,如果没有想象,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不直接提供活生生的形象给读者,读者必须在先弄清语言含义的基础上,根据诗句提供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把形象“复原”出来。所以想象不仅是创作,也是欣赏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欣赏者要读出诗味,领会意境,必须用形象思维的艺术想象,而不能用科学的逻辑想象来读诗。

如杜甫《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位生物老师说:“两个鸟儿鸣,求偶也;白鹭成行飞,觅食也。”如此读来,意味全无,只能增长一点生物学知识而已,这是用生物学家的想象来读诗。实际上,诗句表达了作者久经漂泊后得到暂时安宁时的恬静愉悦心情。

又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朝的许说:“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歹。”这是用历史家的想象来读诗。如果是史书,作者不关心国家兴亡、人民命运,只惦记着两个美女,思想确实大有问题。然而这是诗歌,不是历史,诗歌要求言近旨远,言少意多,二乔都被掳了,东吴还存在吗?诗人在说这一仗关系重大,却是靠了东风的帮助才侥幸取胜。

又如对岳飞《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句,有人说,岳飞抗的是金,应该说“踏破山海关,笑饮金人血”才对,并由此怀疑本词作者的真实性。这是用地理学家的想象来读诗。做诗往往借古讽今,说汉指唐,作者为什么不能用贺兰山借代山海关,用匈奴借代金兵,用卫、霍自比呢?

还有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句,明代大学者杨慎说,千里之远,你杜牧看不见、听不到,怎知有“莺啼绿映红”?应改为“十里”才对。这简直是书呆子糊涂一时,忘了“想象”为何事。不说十里,即使一里之距,也仍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哪怕万里之外、百年之后,却是可以凭借想象进行描绘的。

以上种种谬误,都是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点,不用艺术思维去读诗所造成的。对这个问题,清代的吴乔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说明了诗歌中材料与主题、形与意的关系及其与散文的不同: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而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可见,写诗就要有酿酒的技术,巧妇烧饭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读诗就得有品酒的技能,不能拿酒当饭吃,否则你就享受不到诗歌的美。

总之,形象思维不仅是创作者,而且是欣赏者进入诗歌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是打开意境大门的金钥匙。而意境,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是衡量诗歌艺术的最高标准。

“意境”一词,是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来的。所谓意境,是以作品的形象为土壤,加入了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由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而产生于欣赏者头脑中的一种美感境界。意境产生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是作品中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必须蕴含深厚的景外之情、弦外之音;虽有形象,但不能激发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强烈的情感活动,进而达到审美理解,作品仍然不可能有意境,所以形象美不能代替意境美。一首诗全是抽象的议论或概括的叙述,哪怕字字珠玑,固然不可能有意境;而“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以及《红楼梦》中薛霸王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之类,形象是够生动的了,因为没有景外之情、味外之旨,因而同样是无意境可言的。

要而言之,意境创造在作者方面的要求是情、理、形三者的统一,即形象不但要灌注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而且要与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相结合,显示出艺术家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并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只有这样,才能扣动欣赏者的心弦,激发他们的艺术想象,产生无穷的意味,从而构成深邃的意境。

意境的构成对读者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对着目不识丁者诵唐诗宋词,固然类似于对牛弹琴,而只能吟出“一夜北风紧”的王熙凤之流,即使智商再高,也不能领会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意蕴。所以,就作品而言,有没有意境,自然不以人的欣赏能力为转移;而读者要欣赏作品的意境美,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较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一个不知杨梅为何物的人,是不能“望梅止渴”的,狐狸看到葡萄就想到甜,吃不到就说酸,这只狐狸肯定是吃过葡萄的。

欣赏者的生活经验和鉴赏实践越丰富,就越容易接受作品形象的引导和刺激,很快进入角色,生发想象,在头脑中构成意境。特别是当作品中的形象与欣赏者的经验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时,欣赏者会产生如同别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的感觉和他乡遇故知的激动,就像庄周梦蝶,物我两忘,所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是也。显然,这时你对意境的理解也就最充分、深刻。例如,假设你颇有才能,成绩显著,却因忤怒上司而不被重用甚至倍受打击,此时你读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对作者的感情就会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作品自然就体会得较深。

总之,形象思维对欣赏者而言,是一种由外而内,从具体感性形象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形象中的情和意的思维方式;对作者来说,是借助感性材料,通过想象移情于景或触景生情,塑造出情、景、意交融的艺术形象,从而表情达意的思维方式。而形象思维的结晶就是意境。

参考文献:

第7篇

沾了文人的气息,作为古老乐器的箫便也有了灵气与情感。在中国绘画的艺术长河中,除却了山川风貌、社会风俗等被大量表现于绘画中的物象,代表着情感诉求与表达的各种乐器也占据着相当的位置。在数千年的光阴荏苒中,箫从产生到发展,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衍生出独特的箫文化。在诗歌、绘画与精神的领域里,箫扮演着一种看似虚无缥缈但却又涤荡心灵的角色。而其中,绘画中的箫则更是给后来者提供了较为直观的精神揣摩。

明清时期,中国的仕女画发展至繁荣鼎盛的局面,可谓是名家辈出。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不仅继承了传统仕女画的精华,在题材上也更为广泛,诗词意境、历史故事、民间传奇等等显得生动灵活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们对诗书画的喜爱,在知识与乐律上的修为表现在绘画上则体现出表象之外的一种意境追求。

《吹箫图》明代,唐寅,立轴绢本设色,纵164.8厘米、横89.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图中的人物面容娟秀、体态端庄,与静谧中入神吹箫,画面中似有低缓、圆润的箫音丝丝流出。此图具有唐寅早年人物画的特点,又继承了五代和宋人工笔重彩的传统,兼有写意笔法。敷色浓艳鲜明,对细部的刻画一丝不苟,颇具新意。

《吹箫女仙图》明,张路,绢本墨笔,纵141.3厘米、宽9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在开阔的岸上,一女仙盘腿而坐,面部朝向波浪,双手持箫,正依节而吹,其仪态悠闲淑雅。在仙女的旁边,有一仙桃于坡石之上,勾画出一幅美妙的仙境世界。江海扬波,萧声悠扬,起落的波浪和玉萧声声充满和谐的韵律。仙女的身后古松挂藤,好像随着女仙的萧声摇荡飘曳。画中虽然没有描绘琼楼玉阁,但仍然使人感到清幽美妙。

《吹箫仕女图》明,薛素素,绢本水墨,纵63.3厘米、横24.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薛素素生卒不详,明代的女书画家。吴(江苏苏州)人。名薛五,以字行。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号雪素。其是为万历年间的金陵名妓,姿容雅艳,能诗善书并且精通音律。此画中在花园一角,曲栏围绕,一仕女正端坐吹箫,整个画面呈现出宁静优雅的格调。

《乔元之三好图》清,禹之鼎,卷纸本设色,纵36.5厘米、横107.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图主要表现学者乔元之的生活意趣。画中乔元之踞榻而坐,后面的案几上书卷堆积如山;左边三个女乐人正吹拉弹唱,而右侧他的妻子和女仆抬出一瓮新酒。书籍、酒坛、女乐寓意着书、酒、音律“三好”,充分展示出主人公豪宕放纵,不拘一格的性格特征。乔元之的面部用写真法绘出,勾染细腻,具肖像效果。仕女用笔也较工整,设色清丽,反映出作者另一种秀媚古雅的风貌。

《月下吹箫图》清,费丹旭,立轴纸本设色,纵136厘米、横56厘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此图疏梅朗月,青竹秀石,烟笼水面。茵茵芳草之上,雍容典雅的仕女正在吹奏洞箫。画面工写结合,疏密并存,浓淡相宜。松沉静远的箫音流淌于笔墨之间,将箫的特质与绘画自然地融合到一起。

《松溪吹箫图》清,任颐,立轴纸本水墨淡设色,此图为写诗意之画,诗意委婉清幽,含几分伤感,画亦随之同调。任氏作画用笔多激亢,节奏感强烈,而本图却平和简静。物动态十分入情,女子低唱的面部表情与手势刻画得尤其精微传神。柔润婀娜的运笔,更烘托出此图所画诗意的深沉情境,实为其晚期绝妙佳作,极耐人寻味。

《靓妆倚石图》清,改琦,立轴绢本设色,纵83.2厘米、横27.1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图中奇石厚重、翠竹青郁,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手里持着玉箫却无心吹奏,心事重重的倚在石上出神,“春愁满腹无人说,哪有心情摩玉箫”。细腻的笔触与清雅的设色,再配之以愁肠思绪的箫,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在这些画作中,都无一例外的将仕女与箫融在了一起,或表现宁静淡雅的意境,或诉说满腹愁绪与苦闷。箫的气质与画中情感的绝妙融合带给人另类独特的精神境界。自古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如果说封建社会的阶级身份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那么箫便是凌驾于这道鸿沟之上的绝对例外。一箫在手,便没有了世俗的种种差别,有的只是于箫声中表现出的情感差异。在流传至今的绘画之中,乐器的身影可谓频繁,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的箫,也注定了要与绘画擦出耀眼的火花。

箫的声音朴质天然,丰富豁建,能高昂清越,能圆润柔和,能粗犷奔放,能松沉静远……而松沉静远的箫音,则给人以清幽遐想的气氛,使人排除杂念,进入忘我的境界。月下吹箫,风景、人、箫,这是一种何其令人向往的情感栖息地。在古代社会,箫所具有的文化品位是相当高的,甚至于可媲美于拥有“奇、古、透、润、静、圆、匀、芳、清”九德的古琴,在历代文人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艺术都不曾吝惜对她的描绘,“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泣孤舟之嫠妇”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赤壁赋》将箫的神韵归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危声合鼓吹,绝弄混笙}。管饶知气促,钗动觉唇移。箫史安为贵,能令秦女随。”刘孝仪这首诗中的便引用了“吹箫引凤”的传说故事。故事中所说,在秦穆公时期,有一位叫箫史的人有着很高的吹箫技艺,能于箫上吹出鸾凤之音,而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十分喜爱吹箫,后来秦穆公将弄玉嫁与箫史,并筑高台给他们居住。数年后的某天,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升天而去,成为带箫修行而成仙的人。这则故事也被收录于《列仙传》中。而另一则故事说的则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巧施张良之计,差人月夜用箫吹奏楚曲,从而瓦解了楚军的斗志,一举击溃了楚军。故事真假虽不可考,但却传递出了世人对箫的重视与喜爱。

古人重视修身养性,其中比较常见的便是于音律中陶冶性情。苏轼曾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被视作君子、节义的代名词。而箫、笛等乐器的制作材料也广泛地采用竹料,这其中不能不说受到了古人认知上的影响。玉,在古时也被称为是品格、德行的一种象征,“君子比德于玉”,箫的材料也当然囊括了玉,玉与箫二者的结合,表现出宁静致远,污泥独清的思想境界。

第8篇

阅读下面的古诗答题。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到

_______。

②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

2.(广东省课改区)

品读下面的诗歌,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供选题目:微风惊雷浪花落英

题目:_______

细雨 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3.(湖北省黄冈市课改区)

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甲] 乡愁 (节选)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①“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______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_____。

②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

③放飞思绪,想象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

“断肠人”的倾诉:______________

4.(湖北省荆州市)

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O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5.(湖北省襄樊市)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似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6.(湖北省孝感市)

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 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D.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囤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入。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7.(江苏省南通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

8.(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完成①―③题。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①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 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 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

③同样是写梅花,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______________

9.(江苏省无锡市)

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赠从弟①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 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10.(江苏省泰州市)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完成下列各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③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

11.(江苏省扬州市)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济南市课改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 现出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 _______的情感。

13.(四川省资阳市)

品读下边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

①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小,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们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②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浙江省温州市)

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现解错误的―项是( )

[甲]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乙]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

B.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产点出了春雨的细小迷蒙。

C.乙诗中的“客舍”足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

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十情。

15.(成都市课改区)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诗人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

16.(福建省莆田市课改区)

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

17.(广西河池市课改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

18.(广西玉林市课改区)

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9.(河南课改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

20.(沈阳市课改区)

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1.(四川省课改区)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______________

22.(广西河源市)

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回答有关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时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等内容的《》签订一周年。)

①“强看山”中,“强”的意思是_______。它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

②诗中押的是一韵。

③读了这首诗,令人联想到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唐朝诗人_______写的《春望》一诗,诗的颔联“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与丘逢甲《春愁》诗同样的感情。

23.(广西桂林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①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的诗则_______,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②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以为例的一句是:

③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4.(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古诗答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这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②全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巧妙而有层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时间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25.(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新诗答题。

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它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它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①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深刻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_______。

②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

③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______________

26.(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

27.(湖南省常德市)

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

28.(江苏省宿迁市)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厂山涧的_______。

②“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

29.(四川省内江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本诗作者是_______(人名),诗中表现诗人处境的同语是_______,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_______。

②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

30.(西宁市)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

31.(云南省曲靖市)

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1豉:豆制品。2萁:豆茎。

3然:通燃。

①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

②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

32.(云南玉溪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②题。

次韵梨花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

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

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释: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

笼月:被月光笼照。

①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_______,实则赞美梨花_______的品质。

②诗的第一句是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作者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

33.(浙江省湖州市)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醉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A.诗的开头写道“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万里愁肠”,表达的是一种思念母亲、思念故乡的无奈而又惆怅的情感。

B.诗的结尾说“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写出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著及期待着早日团圆的虔诚。

C.这首诗言约意丰,辞藻华丽,并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D.这首诗结构别致,句式参差不齐,把一个词甚至单个字排列成行,使“醉汉”的醉态与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十分契合。

34.(四川省乐山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内容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哈尔滨市)

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36.(昆明市)

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37.(甘肃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答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①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②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表现了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贵州省毕节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①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新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②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①望 山河 草木花鸟

②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意同即可)

2.(略)

3.①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意近即可)

②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欣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思准确即可)

③“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意近即可)

4.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5.D

6.D

7.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8.①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②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③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9.C

10.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意思正确即可)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③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1.①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意思对即可)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12.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②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13.①C

②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言之有理即可。)

14.D

15.①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16.《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全诗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17.①D

②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8.BC

19.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②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20.C

21.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2.①不忍心(强忍悲痛) 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痛苦万分

②an

③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①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 ③B

24.①唐 张继

②D

③B

25.①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意思相近即可)

②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③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26.是“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27.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②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28.①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写出3个即可);幽静(能体现“静“即可)

②a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b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29.①陆游 僵卧、孤村 不自哀

②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感情至死不渝;处境凄凉、艰难也“不自哀”,即使梦中也在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意合即可)

30.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的句子;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时刻”来表述原因即可。

31.①“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

②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32.①洁白 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

②崔护的诗,把“人面”放在前,是用桃花衬托姑娘的美丽。这里把“桃花”放在前面,是突出桃花的红艳,从而反衬出了梨花的雪白

33.C。

3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己乘船经过天门山时的所见所感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一个“出”字,使静止的山峰有了动态美。全诗用“碧水”“青山”“白帆”“红日”,勾画出一幅色彩明快、美丽壮观的山水画

35.C

36.D

37.①D ②B ③“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38.①描绘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39.①A

第9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4、十大置疑角度

5、做题指导

时间:10课时

步骤:

第一节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

一字,说出诗眼。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

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

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

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

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

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

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

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

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

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

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年·全国〗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年·全国〗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

〖1997年·全国〗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年·全国〗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00春季高考〗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春季高考〗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春季高考〗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北京高考〗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春季高考〗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200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

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

情感?答: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陕西、内蒙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

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

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

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

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

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

见。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

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

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

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

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

与景的关系。答: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

理由。答: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之十五: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附:参考答案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

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6分)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

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陕西、内蒙

16.(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

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答案

12、1.C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

》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

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答案

16.(6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6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

“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

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参考答案:

16.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

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

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6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

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参考答案: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

酷寒,怨景色单调。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答案

16.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

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

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

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

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

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

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

理即可。

之十五:上海卷

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五)

第二节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

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

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

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

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

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

“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

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

、“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

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

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

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

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

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

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

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

"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

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

,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

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

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

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

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

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

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

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

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

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

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

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

正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二、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

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

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

“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

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

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

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

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

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

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

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

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

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

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

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

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

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

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

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

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

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

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

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三、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

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

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

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

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