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道德意识

时间:2023-05-30 10:3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道德意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道德意识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生 网络道德 现状 教育对策

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的道德素质成为大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生受网络的影响较大,成为网络的重要使用人群。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网络环境。因此,高中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当前高中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研究高中生网络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对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网络道德现状

1.1网络道德意识现状

当前,大多数高中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是正确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比较模糊。一些高中生认为不良网络行为可以存在在网络中。同时,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会使用不文明语言。

另外,有些高中生处于好奇和恶作剧心理,在网络上传播病毒以及不良信息,或者盗用他人信息,严重影响网络安全。因此,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有待完善。

1.2网络道德情感方面

当前,高中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十分丰富,学生对待网络中的不文明行为态度也不一样,并且,很多学生在网络道德情感上比较放纵,经常在网络中使用不文明语言,散步不良信息,为网络玩笑感到愉快等等。同时,部分高中生在网络中经常偷看他人信息,窃取他人的成果,其行为十分不道德,严重影响高中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高中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有待完善。

1.3网络道德意志方面

当前,大多数高中生对网络道德意志的期望较高,希望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能够减少或者避免。但是,在实际上网的过程中,很多高中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在网络中仍然会使用不文明语言或者采取不文明的行为,网络道德意志不够坚定。因此,高中生网络道德意志有待增强。

1.4网络道德行为方面

很多高中生处于好奇或者尝试心理,习惯体验各种刺激,在网络交往中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者制造病毒对他人的网络设备进行破坏,甚至有些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能尝试做黑客,破坏他们网络,盗取他人信息。例如,有些学生使用不正当手段来盗取别人的QQ号,进而进行网络诈骗。高中生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时有发生。

二、高中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2.1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首先,高中学校应积极向学生灌输网络的道德知识,加强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对学生发展以及网络使用的重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网络道德意识的基础上,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道德行为;

其次,高中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加强学生对绿色网络、健康网络的认识,鼓励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高中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外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信息选择和信息使用的正确性。

2.2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

首先,高中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宣泄情绪,避免学生在网络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教育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进行真实地情感交流,进而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其次,高中学校应积极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体验,将网络道德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愉悦的网络道德情感,及时发现并消退学生的不良网络情感。

2.3锻炼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首先,高中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锻炼,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W络,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诱惑,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同时,高中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提高自身的自控E努力;其次,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现状制定网络道德教育计划,采取阶段性措施来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规划,逐渐客服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

2.4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首先,高中学校应积极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管理,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其次,高中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在学生接触网络之前要向学生宣传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进而确保学生文明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1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升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活动中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技术,在这种应用过程中,就会提升他们在网络中有目的、有意识的道德实践活动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关于“上网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及“网络对道德行为的帮助”两个问题中,分别有44%和52%的学生认为网络能够较好的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行为。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使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扩展。

2网络文化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2.1利用网络文化拓展大学生社会道德关系

首先,应当监督与引导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道德关系。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往往会为其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奠定基础,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情感、道德等思想层次上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并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启发,对不断充实与丰富其自身道德意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渐摆脱一些消极的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最终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下建立正确的、积极的社会社会道德关系。其次,应当监督与引导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协调好与自我的关系。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受到自我本身的约束与影响,协调好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保障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一切活动,实际上也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大学生直面的去处理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而是为大学生认识自己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提高其认识能力。通过对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中自我之间的差距,并能够在正确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完善自己,改造与提升自己。

2.2促进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当努力提升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即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并认识与引导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为大学生提升其道德判断力、思维力及注意力提供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大学生道德兴趣、知识与方法的养成,这些都将有力的促进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网络文化下充分利用网络提升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其次,应当努力提升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这也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核心,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大学生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渐加强,这就为其提升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对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中各种关系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改造网络文化的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的品质与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相关调查结果,从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社会道德关系的提升,及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两方面进行研究,望能够为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提供思路。

作者:仝欣 单位:石家庄学院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成因

一、网络道德的概念及其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网络道德的概念

学术上认为网络道德还没有形成统一概念。许彦华认为在网络社会中,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规范合理的网络空间道德体系,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预防网络失德、行为失范,形成一个有序、守法、崇德的人类第二生存空间。[1]严耕等认为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2]

网络道德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是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会的新特点而发展的。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密切相联,网络道德受现实道德影响,但又不同于现实道德,网络道德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而更强调网民的自律,又因网络道德及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尚无明确规定使得其界定并不规范、清晰。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1.对新鲜事物敏感

当代大学生有着自身强烈的性格特点,他们善于追逐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善于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取心。他们善于捕捉网络上的各类消息,并通过QQ、微信、微博等各类渠道相互影响、相互感染。

2.网络信息依赖

当代大学生获得各类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他们对网络有着特殊的依赖,包括知识的获得也有很多来源于网络,网络是当代大学生交流和沟通的生命线。

3.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度差

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人云亦云。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分析

(一)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为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1.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冲突。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传统价值观逐渐弱化,加之,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与行为失范。

2.网络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和开放性。虚拟的网络世界网民可以畅所欲言,各种信息可以以各种形式传播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某些大学生不能用理性的视角解读一些事情,其相互感染性又是引起不良思想泛滥的又一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开放自由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自身的弱点

1.大学生道德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和自我意识。但道德意识相对薄弱,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网络的虚拟性助长了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意识和行为,诱发种种道德问题[3]。

2.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大学生的生理成熟往往与心理成熟滞后形成矛盾,对世界的认识会同客观世界产生矛盾。不成熟的心理很难调节这个矛盾,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于是,网络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的主要场所。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1.大环境影响。当前,我国各方面都在经历着转型,社会上各类不良思潮,包括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腐败现象从不同程度、以多种方式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而网络又是新型事物,其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规范的网络道德不易形成,加之,没有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使得网络失范现象频发。

2.网络法律体系不健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明文规定的法律去规范网络行为。规范网络行为单纯依靠网络道德远远不够,还需要网络法律的强制力。

(四)网络道德教育落后

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网络为高校的德育提供了新途径,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在利用网络教育学生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没有传授网络道德规范,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肆意利用网络,制造网络信息垃圾等[4]。

2.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与滞后。网络道德在家庭中尚未被家长重视,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尚没有网络,无法指导和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即使是城市家庭,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也比较缺失,但随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不断渗透,家长应建立起网络道德教育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净化网络道德环境,重塑高尚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薛伟莲,刘权威.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34卷第2期.

[2]邱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I].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第25卷第1期.

第4篇

因特网的发展,让人们在信息、交流、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捷和便利。同时,因特网以其简易的操作、快捷的反应、广泛的影响力、互动的优势、丰富多彩的内容等优势,强烈冲击着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载体。网络凭借BBS、OICQ、E—MAIL、BLOG等技术支持途径实现对大学生道德索质培养载体和模式的创新,在大学生道德培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BS的独特功能使它成为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开放空间。在BBS论坛里,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因而成为反映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晴雨表。大学生是文化水平及理论素养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一般紧跟时展的脚步,思维活跃,生气勃勃,有自己的独立见饵,在关注新情况、新问题的同时,他们也变得务实,更关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学生中最新的动态,显示出校园突发事件的端倪。

高校的BBS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一个敏感地带,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中的有些热点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总是最早反映在上面,可以让我们从中掌握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和趋势的新动态。BBS的讨论功能增强了大学生自我道德评价能力,拓展了道德素质教育者的教育空间。道德教育培养所追求的是人格力量的强化,道德教育必须通过自觉的修养,把外部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榜样转化为道德良心、道德信念、道德需要。在BBS上通过激烈的讨论,受教育者增强了自我道德评价能力,从而做出自我判断、自我选择。

BBS的讨论功能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BBS的讨论功能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为教育者可以成为一个讨论区的组织者,引导、规范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由学生自己建立健康、规范、积极的道德规范和共识。这样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更利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从而将被动的接受变为自觉教育。自觉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内在的自律。道德意识从本质上讲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驱动的,是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是人真正体现人的本质的一种需要。每个人都需要社会道德的承认与尊重,并从中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OICQ作为大学生道德培养的互动手段,提供了大学生道德意识实践基地,及其张扬个性、审视自我的平台,从而在培养大学生自主道德意识上发挥了作用。通过OICQ,大学生得以实践自己理想中的道德意识,并按照此种意识反映在网络的各种活动中,进而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

OICQ给予学生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学生的身心成长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各形式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表现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表现正是在这种对是非、善恶不停地进行评判和抉择的过程中,在他们的内心不断产生新的矛盾、新的需要,从而促使其道德逐步地发展和完善。网络将对他人的影响权完全交给大学生,通过个人的联络技巧、上网的时间、思想观念的水平甚至是网络的使用技巧,根据自己喜好的内容平等地交流。把道德行为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其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责任感和道德感将不断提高。

OICQ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道德本身与外部客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大学生的道德要经受住诸多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外部因素则居于次要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人际交往的平等。因此,平等就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想。而恰恰足这种交往的平等性,促进了大学生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

E—MAIL是大学生道德培养的信息平台,是大学校园师生交流的直通车。良知的觉醒是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前提。为此,每一位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应当想办法去直面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要充分利用年轻人在道德哲学上表现出的知觉性,通过一些特别能打动人的内心的手段,以教育唤醒存在于大学生的本性中的与生俱来的东西,激发他们内在的良知和自律约束力。E—MAIL就是实现这种交流的一种手段。它为大学生创建了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已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需要,又克服了现实交流的种种障碍。从而使大学生表达出了许多在现实社会中所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与想法;使大学生摆脱了课堂的群俸压力和群体规范,消除了大学生惧怕提问、担心出丑的潜在心理压力通过电子邮件,教育者可以在没有众目睽睽的宽松环境之中了解大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内心世界,学生也可以向教育者袒露自己的心声,实现施教与被教的真互动,从而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开辟一个崭新的实践领域。

BLOG是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创新,是全员参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共享平台。BLOG的使用者被称为BLOGGER,可以随时到BL0C目录集网站登记。这样,其BLOG标题就会出现在日录集里,其他人如果对这一主题感兴趣,就可以登陆阅读、同复信息与作者交流,或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意见,与之形成链接。从这个意义上看,BLOG更像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个人出版社。对于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者来说,可以把BLOG建设成数字化、平等的教育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者可以从学生的El志中及时捕捉真实的思想动态,进而加以正确的引导,利用BLOG的大环境以及教师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感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受到影响。在BLOG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看似自由地聊天,实则是潜移默化。教育者可以通过“博客”这个特殊的通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通过不断的教育感化,对学生灌输教育思想,进行心珊疏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BLOG技术同时可以促进教育者与家长之间的沟通。BLOC的内容更新容易,还具有网络留言和引用跟踪的功能,因此可以完拿充教育者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还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这也有助于形成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化和社会化。

第5篇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第6篇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乡级中学。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家中配备电脑,接入了互联网已不是稀罕的事情。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约有80%的学生家庭拥有电脑,家庭已经联网的占90%以上。而且,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因此,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生成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层次调查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生成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本次共向中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7%。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知一个令人忧心的结果,有25.8%的学生认为网络上不需要讲道德或者对于需不需要讲道德持无所谓态度,说明有一部分学生的道德观受到了冲击与影响;有65.8%的学生认为,自己周围的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网络的冲击;有3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60%的学生认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言论是自由的,不需受任何的约束,信息观点自由表达;35%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中既然不是实名,那么做什么都

可以。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本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这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干预,面对网络上良莠掺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对黄色及其他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要长期、不断地唤醒学生对互联网应尽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坚持宣传、教育、激励,达到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

在学校中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防止他们“网络成瘾”、让他们克服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学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

三、教师应当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

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1)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2)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在于,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应加强道德法制宣传力度,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第7篇

1、学习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2、使用网络文明语言,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3、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

4、正确处理好上网与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自觉以工作、学习为重,反对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反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网聊;

5、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要坚持客观、公正、自由,发表客观、真实的信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网络;道德意识;校本课程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科技信息领域的作为就是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网络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上更是明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使学生们的道德意识严重弱化,甚至做出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加强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其必要性。

一、网络对初中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1.初中生的道德意识越来越淡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所作所为都要受到各种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但是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拥有一个甚至几个自己喜欢的虚拟身份,在网上进行各种活动,而不用担心会有人认出来或受到处罚。久而久之,就使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越来越淡薄,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频频出错,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来。

2.初中生的责任感越来越弱化。在现实世界里,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中,学生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作业写不完,那么就必须承担写不完的后果;撒谎了,就会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等等;可是在网络世界中,不管你是骂人还是撒谎,没有人去追究你的责任,于是这些心智未成的中学生们,便在网络的世界中肆无忌惮的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用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不可以”。长此下来,中学生的责任观念就随着他们日渐沉迷于网络世界而越来越淡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3.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扭曲。在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含量是巨大的。它在向人们传递有用信息的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垃圾甚至是黄色信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还不强,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西方国家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还有大量的黄色信息也趁机涌入,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不思进取、追求吃喝享乐。有些中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受到黄色暴力信息的毒害,经常打架斗殴,甚至合伙抢劫,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安定和违法犯罪的事情。一项关于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调查显示,沉迷于网络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原因之一,这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对初中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学校是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1.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上课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讲道德,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醒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或游戏的时候也要讲道德。例如,苏教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筑起“防火墙”,这一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老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就由题目“防火墙”出发,引导学生注意,在上网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而且还要讲究网络道德,不能不负责任的乱说一气等等,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在课程编写过程中,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虽然一直都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其目的是普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电脑知识的掌握,但是一直以来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盲目地以为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只要会使用各种操作系统,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而无须去遵守什么网络道德,更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承担什么责任。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重视道德教育这一部分,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一名守法的网民。

3.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些学校可以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学生历史责任感教育;有的学校地处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就可以利用当地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等等。苏州中学利用本校及本省的优势,建设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校本课程,在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进行加强培训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会得到解决,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将会更加健康,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会更加自觉。

参考文献:

[1]张金秀.我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研究[J].青海教育,2009(3):45-46.

第9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师范生;师德

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是构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生力量。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建立在师范阶段师德养成教育基础上的。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是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师德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形成,但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养成的过程。在师范生师德形成期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加强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师范生师德的养成大有助益。

1新时期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曾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建设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客观需要,具体到教育层面,实质上就是师德养成教育的过程。师德养成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在岗教育两个阶段。其中职前的师范教育即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教师师德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1.1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提高师范生自身素质的切实需要

师范生在入学之初,很多人对教师职业的性质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是模糊的,不了解拥有良好道德品行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师范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更要通过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让师范生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自觉地接受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通过师德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的师德素养,使他们形成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只有如此,他们未来才能把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铭刻于其内心深处,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1.2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绝大部分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为学生的成长默默奉献。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偏颇,师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导致整个教育事业受到极大影响。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形成道德情感,养成职业道德自律,给这些准教师提前上好道德的“枷锁”,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更科学地开展教育活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拥有这样一支注重提升道德修养的后备力量,对其未来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校园文化对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作用

师德的养成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知”是师德认知,是指对师德规范的认知和对越轨行为的判断;“情”是师德情感,主要指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意”即道德意志即遵守师德的信念;“行”就是师德践行。其中,师德践行是目的,师德认知是前提,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师德行为的促进剂和稳定剂,它能从心理机制上减少违反师德的越轨行为的发生。这四个阶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养成的过程。而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与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其一,师范生刚刚走出中学校门,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其二,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践行师德规范缺乏实践环境;其三,师范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对师德规范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既需要考虑其学生的特点又需要考虑师德自身发展的规律,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价值冲突和实践渠道,加强学生的情感冲击和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其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师范生精神品质的塑造,主要依靠文化环境的引导、熏陶,逐步形成心灵感应,精神升华,观念认同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可以用生动的形式将教师的职业理想培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教育和师范生的人格发展结合起来,将教师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平凡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为师德的内化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从而影响师范生师德的养成。

2.1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取向起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它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建筑景观、校训校貌、校规校纪、校风学分等,可以创设出一种精神气候和文化氛围;开展以师德养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释放师范生的情感。师范生不知不觉就会被校园文化所展现出来的风采所感染,逐步被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上来,成为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人才。校园文化让师范生在“尊师重道”的精神感召下,确切地领悟到应该提倡和弘扬什么、反对和避免什么,怎样做是对的,哪些意识和行为是错误的,从而对其价值观、行为取向起到引导作用。

2.2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情感起凝聚作用

校园文化还可以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形成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成为一种凝聚力,可以将学校师范教育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时期的积淀而形成的稳定追求、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传递给学生,使师范生提前体验到职业道德情感,并具有了教师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最终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他们将来成为师德高尚的优秀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意识起固化作用

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内化、从内化到信念、从信念到行为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整个学校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产生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使师范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师德的感染和熏陶,逐步树立起了教师职业的尊严感和快乐感,使得高尚的师德成为师范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需要,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得到就会固化下来。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路径

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努力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有些已经初有建树,有些还不能尽如人意。在探索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途径时,如果能够以师范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营造校园环境引导师范生师德养成

文明有序、整洁优美、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师范生的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师范生师德教育起到熏陶和启迪的作用。师范院校可以从绿化、美化、师范化和特色化几方面着手,通过校园布局、景观绿化、建筑雕塑等,在自然环境的建设上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构建师范特色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丰厚人文底蕴、特色鲜明、和谐高雅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学校要大力开展德育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体育、艺术等活动,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心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2凝练大学精神融入师范生师德养成

大学是广大师生思想的家园,大学精神充分体现、弥漫在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等。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通过办学理念、校训、学风教风、讲座等价值层面成分的融入,凝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这种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能够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进学校,让学校形成催人奋进的校风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净化师生心灵,淳化师德,让广大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从教理念,形成健全的教师人格,影响和感染师范生师德养成。

3.3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师范生师德养成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数据、全方位开放、全动态交互沟通等特点,对青年人具有极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工作、学习的需要,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普及给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学校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顺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建设,让师范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师德资源,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如BBS、微博、微信等增进师范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与学术交流,丰富师范生的师德建设。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师范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营造校园环境、凝练大学精神、利用网络文化这三方面着手,合力打造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大有助益的校园文化平台,这将对提高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成师范生培养目标,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子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2]黄懿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性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3):145-147.

[3]彭智平.试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文化自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81-83.

第10篇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声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勘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生信息道德现状,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教育和情报一起,被定义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两大基本职能。所以,履行教育职能是推进高等教育前进步伐的重要举措。

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将信息素质纳入素质教育之中,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信息素质是有力地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信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为宗旨的教育,它包括计算机技能和信息技能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教育。综合有关信息素质教育的各种论述可以看出,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则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加工者、传递者以及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其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信息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坚决抵制各种、迷信、谣言、欺诈和其他虚假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培养信息良知和尊重基本人权,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正当使用与合理发展信息技术,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三类主体之间的关系等。

1大学生信息道德现状

大学生是目前使用网络信息最重要的人群之一,但由于大学生仍处于成熟与非成熟之间,尤其是道德价值还没有定型,因此,在网络信息德德判断上极易出现偏差;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冲击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图书馆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多,真正上网查找资料用于专业学习的比较少,对网络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发邮件、看时事新闻。有些大学生因“网络成瘾症”而逃课,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玩游戏,阅读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信息,以至损害生理和心理健康。还有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自己不作研究,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用经剪贴和技术处理而成的所谓论文来应付老师。更有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在BBS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冒用别人的IP地址、盗用别人的帐号,甚至因好奇而充当了黑客.网络已经成为一些人本性和本能毫无掩饰的发泄场所。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要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道德素质。当前,随着全社会对网络信息道德问题的日益重视,高校网络信息道德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大学生熟悉信息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具有良好信息道德素养的人。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各种功能,发挥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尤其是让大学生明确网络的负面影响,严格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道德素养。

2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

2.1信息道德观念的教育

信息道德观念的教育主要是大学生对信息的看法、认识以及对信息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问题。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但网络的存在是基于现实的,所以在大学生接触网络时就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正确对待信息网络和使用信息技术,从思想观念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努力创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

2.2信息道德意识的教育

信息道德意识是对信息的能动反映。它包括明确目的、正确利用网络功能、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努力规范和限制网络行为等内容。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发展完善,对网络上良芳不齐的信息分辨能力不强,如果不加以引导和限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会在浩瀚的网络中迷失方向,沉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游戏、网上恶作剧等。因此,要用科学的信息道德意识占领他们的头脑,引导他们学会对信息的正确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2.3知识产权法的教育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要注意遵守知识产权法,保护作者的权益,指导学生在利用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时,要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切忌剿窃他人成果据为己有;要注意在信息条件下的数字化版权问题,因为在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复制变得越来越容易,著作权也越来越容易受到侵犯。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教育.努力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3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3.1信息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已全面开展。“信息检索”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但必须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革,增设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在讲解电子计算机检索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信息安全、信息道德及道德规范、信息法律法规等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为立足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道德5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到学而有所用,学而有所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奋斗、进取的精神以带来校园文化的深刻变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接受程度。信息检索课在使学生熟练掌握检索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遵守各种网络道德规范,通过对广大学生道德良知的启发和唤醒,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抵制有违伦理精神和社会道德风尚的信息行为,维护网络世界的有序发展。

在讲授信息检索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向广大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意愿情感等个性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程以外向学生渗透积极、有益的网络活动,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网络知识讲座、网页设计比赛、网络短信作品大赛、动画制作大赛、电脑编程大赛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热情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因此,任课教师要首先做到“为人师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自觉注重自身的网络行为,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准。

3.2开展网上道德教育

校园网是学生进行检索课实践的主要网址,学校一般将各种检索数据库放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在进人图书馆主页前可设置一个弹出窗口,该窗口可以设计成一个涵盖学校制定的有关规范网络行为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例如《关于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若干意见》、《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手册》、《校园网用户违纪处分规定》等,特别应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范围、上网内容等做出详细的规定。这些法规和条例通过张贴在校园网最显著的位置上,使师生一进人校园网络就能清楚地看见,以唤起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3.3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大学生信息道德的促进作用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杰出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师生,他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图书馆对他们来说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阅读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为校园文化提供着丰厚而源源不断的物质与精神滋养,在形成大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习质量,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而深远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个性养成,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指导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优劣,学会提炼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抵制那些有害的信息,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伦理道德、拒腐防变教育的目的。

3.4丰富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促进大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第12篇

许多学生喜欢上网,利用网络进行德育不失为一条新的教育途径。

一、网络“手拉手”,引导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我校借助校园网的建设来开辟德育新阵地。在这个新阵地,可以传达上级精神,展示学生风采,倾听大家建议,反映家长心声。我校与北京和平里一小结成“手拉手”互助学校,利用网络为学生搭建“手拉手”活动平台,新颖的形式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开阔了眼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我们在“成长论坛”上开设互动专区,并利用网络开展“异地同上一节课”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在一系列的网络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良好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产生了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的内在需求。各科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二、学科整合、联动,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

网络聊天是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教师可上网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教育和疏导,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我校采用的教材中有与社区活动相关的知识,我们就以“共同规划和谐社区”为主题,让我校的一些班级和北京和平里一小的“手拉手”班级开展中队交流活动,在网络上共同展示同学们在社区学习、调查、实践的活动成果,互相交流。我们通过这个活动,让两地的孩子从不同角度,多层面、跨地域地了解社区,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社区、城市乃至国家建设的参与意识,从小树立为国家建设出力的观念。

“共同规划和谐社区”活动分成五步来做。第一步,以“我们心中的社区”为题,请学生对心目中理想的社区进行描绘(以学生的手工画或电脑图画作品形式),两地的学生在网络上共同展示各自的作品。第二步,回顾语文课文中涉及的社区知识,让两地学生深入探讨他们心目中的好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三步,以“了解身边的社区”为题进行社区调查,用视频展示两地学生的调查片段,并用调查表呈现调查结果。第四步,两地学生利用网络来进行讨论,看大家对自己所在社区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第五步,分小组写出对自己所在社区的建议书,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推荐优秀的青少年网站,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学生上网之初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他们还处于自律能力、鉴别能力不强的年龄。作为教师,我们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中青网等。我听到有的学生说:“要是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哪有时间浏览?”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多上内容健康、适合儿童的优秀网站,就可以帮助孩子们远离不良网络信息,让他们在网上学到更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成长。

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预防各种心理障碍

媒体上多次报道过学生长时间上网对身心造成危害的事例,有的孩子因此患上了孤独症,甚至有孩子因疲劳过度猝死在网吧。孩子对网络过分依赖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应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在学生上网前就教给他们一些健康上网的知识,提醒他们过长时间上网会对身心造成损害,有可能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为了预防各种心理障碍,我们在网上论坛建立了“我对老师有话说”“我对家长有话说”“我对同学的心灵之语”的交流园地,让学生在这里倾诉内心的烦恼,就遇到的难题向老师或家长求助,同伴之间分享成长的快乐,从而有效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总之,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是一条新途径,我们应当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引导,把德育工作与他们喜爱的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优势,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努力帮助青少年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自律的习惯,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