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化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4年高考,全国大部分省市将采用新课程卷。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化学的复习和备考给广大考生谈几点建议。
<--NEWSZW_HZH_BEGIN--><--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
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各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间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明确各个概念和理论模块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懂得它本身揭示了什么,它与其上、下位概念或理论之间是通过哪种“内核”联结的,是衡量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标志。
比如,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既决定了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决定了它的成键特征和所形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进而预示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可能表现。这种关联的“内核”就是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所以高度关注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新课程卷第15题和第31、32题(题略)均是针对这个基础模块命制的,它反映了综合卷突出学科内综合的命题思路,昭示了高考化学复习的方向。
要应对上述命题特点,建议复习过程中做到: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应对下列主干内容之间的关系达到理解或掌握水平: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联系,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原子内各微粒、序数等之间的关系,同一周期内、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2001、2002、2003年高考试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关于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001年)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气)+B(气)=2C(气)
若经2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002年)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003年)某温度下,在一定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B.均加倍C.均增加1molD.均减少1mol
所以,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重在自己总结归纳。
2.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目前流通的复习资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充斥着大量超越新教材要求的内容和题目,考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慎重选择。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是极好的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自身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二、认真落实基本技能,准确表述化学问题
化学用语等基本技能在教材和高考试题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例如热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在近几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中屡屡出现:
(2000年)今有如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g)ΔH=akJ·mol-1
H2(g)+1/2O2(g)==H2O(l)ΔH=bkJ·mol-1
2H2(g)+O2g)==2H2O(l)ΔH=ckJ·mol-1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B.a、b和c均为正值C.a=bD.2b=c(2003年)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1/2O2(g)ΔH=+242kJ·mol-1
B.2H2(g)+O2(g)==2H2O(l)ΔH=-484kJ·mol-1
C.H2(g)+1/2O2(g)==H2O(g)ΔH=+242kJ·mol-1
D.2H2(g)+O2(g)==2H2O(g)ΔH=+484kJ·mol-1
分析上述热化学方程式考题的演变,会使我们认识高考对化学用语以及其他基本技能的考查思路与基本方式,比如是否吃准每个符号及其组合后的含义,是否明确符号内有关数值间的对应关系,是否能把该符号或操作牵连的相关背景知识(像以上热化学方程式试题触及的化学计算基础)整合起来等。此外,化学用语作为学科工具语言,常常设定为综合类题目推断结果的显现方式,对考生提出明确的答题要求。考试中,过程分析正确,但由于表达失误,造成令人痛惜的结果的现象屡见不鲜<--NEWSZW_HZH_BEGIN--> <--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
构成新课程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几条主线与对应的基本技能要求如下表所示。(见下图)
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主线
对应的基本技能
(1)物质(原子、分子、晶体)结构与其化学变化中性质表现的关系元素符号、电子式、化学式(2)元素周期律及其在认识、理解元素与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中的指导作用元素位置表示法、化学方程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电子转移表示法、电极反应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热化学方程式(4)分散系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规律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5)可逆反应特点及反应方向调控规律可逆反应式(6)官能团性质及有机合成反应规律有机物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7)化学反应的实现途径—化学实验的设计原理与操作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装置组合(8)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化学计量符号、化学反应的物料衡算
由上述联系可以看出,化学基本技能是化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答题要求看,化学用语(化学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规范要求以及计算的精确性要求,都较以前有所加强。因此,在化学复习过程中应强化有关训练,避免或减少基础性失误。
1.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规范化学用语,训练科学表述,做到读得懂(试题题目)、写得准(化学用语)、说得明(对象或问题的“然”及其“所以然”)。
2.熟练、准确书写化学用语的前提是多动手、勤检查。平时练习中的“眼高手低”现象是造成考场书写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化学实验的仪器名称、操作术语,元素名称的书写,常常也是造成高考丢分的原因。如2003年考卷中由于不能正确书写铍的元素名称而造成了很多失分现象。
三、努力扩展思维视角,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高考“以能力立意命题,以考查学习能力为重”的命题指导思想,高考化学复习要高度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说明针对理科综合提出的五项能力要求,与化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化学学科培养的四种学习能力是一致的。能力与技能不同,各有其一般形成规律。它不能通过传授形成,而要在过程的体验、在反思与感悟中获得提升。
例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33题):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__。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用__的方法。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__。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__。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__。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
这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能力考查题目,从本题的命题特点,可以获得许多复习启示:
1.立足教材基本实验内容,从Fe(OH)2的“个性特征”作为发散点,考查Fe2+的还原性、Fe2+的水解与抑制原理、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创新实验的观察与解读能力等,具有高度学科内综合的特点。
2.试题各问的梯度和考查指向明显,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方法一做出圆满解答,具有较强的化学实验能力与观察思维能力才能对方法二做出合理判断。
3.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且能用简练的化学术语进行描述。
再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14题):某温度下向100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沉淀物的质量为5.6g
B.沉淀物的质量为7.4g
C.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2g
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g
这是一道融合化学反应、反应热、溶解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考查题目,它巧妙地利用了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过程中伴随的放热效应,对考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进行了有效的检验。
要使自己在高考中能够从容应对此类综合性题目,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复习方法。为此,建议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复习过程中要做到定期回归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达到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对重要概念、原理及重要反应的特征达到娴熟的程度。坚决克服那种复习过程中“重题不重书”的舍“本”逐末现象。
2.要善于采用“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尽可能做到由此及彼、由少及多。如以典型化合物Na2CO3、NaHCO3为“点”进行发散,综合正盐、酸式盐以及其他相关物质的关系、水解原理应用、溶解度、计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以乙醇或乙酸乙酯为例,对有机官能团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糖类间的联系,同分异构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都有助于综合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3.精选类似题目进行专题练习,提高对主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如运用比较、甄别的方法明辨相关概念或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目的、条件、途径及影响因素几个层面的递进分析,建立实验问题及推断类试题的解决模型,利用特征联想、性质沟通等方法实现知识模块的整合,针对实例进行共性与个性、规律与特例、结论与前提、定量与定<--NEWSZW_HZH_BEGIN--> <--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性等方面的辩证思维训练,都会使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四、研究把握审题要领,实现最佳应试心态
高考既是对考生基础和能力的挑战,也是对考生心理状态的检验,其中审题缺失和心理动荡常常是影响考场发挥的两大因素。因此,复习阶段有意识地训练以下几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试题信息解读能力。试题信息解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表现。不会阅读,就不会审题。从历年化学综合试题的卷面反映看,读不准题目、审不清题意,即试题解读能力差是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30题(有机推断题,题略),不少考生由于审题时把握不好“足量”条件的提示而造成失误。因此,应加强审题训练。建议以《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作为审题和解题思路练习模板,通过揣摩命题意图、确定或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逐步熟悉或提高高考常见题型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2.做题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要出现对某种题型的畏惧;遇到熟悉题目不要产生兴奋现象;不要出现因急赶做题而发生慌乱的现象;不要产生遇到难题不能逾越的局面。
3.抗干扰能力。包括陌生题型的出现、个别难题的阻碍、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4.自我反思能力。如学会建立错误档案,学会根据考试范围进行学习状况检索,努力做到做一题,进一步。
科研思维和精神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学生明显在科研态度方面不重视,实验的严谨性方面意识不够,实验操作过程随意,对实验结果和分析不在意,此外对实验室规则、有害物质处理等方面也不了解不重视。与高中时期的独立性和竞争性学习环境不同,大学生无论在理论课程、实验操作还是社团活动等,都应当注重团队配合意识,复杂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实验和科研领域尤其需要重视团队意识。学生的团队意识缺乏,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面对不理解的理论问题或复杂的实验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团队力量解决。
2教学改革内容和方向
长期以来,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基础化学与临床医学并无直接联系,无法投入足够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当努力挖掘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倾向于临床医学教学,让学生明确,基础化学对基础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意义[3]。同时在实验教学方面,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科研思维培养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形成,此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进行大幅度改革,以适应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2.1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
从教学内容看,应侧重对与医学联系紧密且易于理解的内容重点讲解,如渗透压、胶体、电解质、缓冲液等,而适当删减原子结构、共价键与分子间力、化学反应热等理论性较强而与基础和临床医学关系相对并不密切的章节[3]。形式可以多样化,课堂讨论式、研讨式[4]、比喻和对比式教学法[5]、PBL教学法[6]等都可以应用。设定一些与医学相关的讨论题目或问题,如肾性水肿和渗透压关系、溶液酸碱度与机体酸中毒和碱中毒关系、配位化合物与抗癌药物的关系、水溶液与医药学应用的关系、自由基与疾病关系等,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即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明确基础化学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又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疾病的症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等;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制作PPT,与大家进行讨论,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甚至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撰写综述、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4]。转变基础化学教学目的,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化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应用于临床理论和实践,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医学实践,熟悉讲授式以外的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2.2实验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通常只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内容,学生和老师都不十分重视,但实验教学对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非常重要[1]。实验教学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和强化理论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以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因此可在实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设定新颖的与临床和实际应用相关的实验题目或实验场景,让学生自己查找实验方法和步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验证性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惰性思维。在重视实验教学基础上,辅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8]。
2.3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要求,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定。终结性评定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结束后的考试,对学生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在内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定,作为今后个人评价的参考。而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测验、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通常不计入终结性评定,而只是用于督促学生学习及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另外也可以依据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终结性评价前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目的性。目前认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非常重要,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应当引入。对于实验评价,应当反映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如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团队意识、实验操作规范程度、科研创新意识等,因此可在课前采用预习报告形式对学生的实验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过程熟悉程度、注意事项了解程度等进行评价[9],也可以在操作考试的基础上,引入笔试、口试等评价方式[10]。上述实验评价,可以作为终结性评定,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督促学生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应当重视考试成绩的分析和反馈,分析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反馈给学生,或用于改进自身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3结束语
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37-02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是由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共同组成的,以实验操作为主。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又该进行哪些改革性探索,本文将以此为主进行综述。
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观察、理解、综合处理数据和撰写报告等化学方面的能力,进行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化学人才,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能够从教学实践出发,培养实用型化学人才,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化学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够为学生操作化学实验打下坚固的实验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创新实验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日后从事科研教育以及化学化工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基础化学实验探究方式
1.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巧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1)多媒体教学法。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深奥难懂非常前卫的化学实验,而这些实验可能由于器材不足或者教学条件有限,不能正常进行。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flash软件或者具体的动态动画进行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动态性的实验,完成具体操作,这样既可以拓展化学领域的实验范围,又能摆脱传统器材不足的限制。另外,可以尝试成立网络实验室,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巧设生活教学法。生活无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所发生的化学现象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或者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而加强对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成分的装饰材料,如,花岗岩、建筑基岩、水泥成分,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物质,但和化学息息相关,水泥中硅酸盐成分,装饰材料大理石、花岗岩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实验研究对象,通过这些,不仅让实验更加贴近生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3)师生互动学习法。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当中,加强师生互动,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例如,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内容讲解,引出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参与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共同总结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引导式、询问式、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实验情景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情景法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实验情景法,就是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巧设实验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例如,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加深学习的兴趣,比如运用可乐空瓶、碘片、蒸馏水、大苏打粉末,通过巧妙设计让“可乐”变成“雪碧”。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硫化硫酸钠与碘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视觉欣赏中也可以加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改革基础化学实验内容。进行基础化学实验,教材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的对基础化学内容进行探究更新,才能不断的为化学实验注入新的血液,才能让化学实验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而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化学实用型人才。(1)改革实验操作模式。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以验证实验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因此需要在实验内容形式上进行改革,可以增加一些自主创新型的实验,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为主,这样能够不断完善实验体系,增强实验内容的多样性。自主设计实验主要是采取综合性的实验技术,学生围绕课题内容,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经过老师审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自己设计的化学实验,并总结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样的实验内容形式,可以提高学生操作实验的独立性,培养其实验的缜密性,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改革实验课程内容。传统基础化学实验,往往以教学为目的,忽略了实验的实用性,这就很难培养出实用性的化学人才,因此基础化学实验改革,需要将实验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实用型的化学人才。在选取实验内容时,可以将一些接近生活的实验题材编入教程,例如,土地咸碱性的测定,水泥成分的测定分析,建筑装饰材料大理石成分的测定,以及工业污水的处理实验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贴近日常生活,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自己的日后的发展方向。
3.改革考核制度。科学的考核制度不仅能够公正、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成绩,而且有利于强化基础化学实验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在改革考核制度方面,可以借鉴大学考核制度,将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实验占一部分,最后笔试占一部分,每进行一次实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次评定,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平时考察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程度,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及时进行指导,笔试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测试出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安全知识、药品反应现象以及实验报告书写等方面的掌握状况。
这种考核方法,改变了传统考核的单一性,能够更加公平、合理地体现出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的掌握程度,同时体现出考核制度的客观性、公平想和真实性,确保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三、总结
优化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实验,完善考核制度等方式,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基础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能够为社会不断的培养实用型化学人才。当然,基础化学实验的改革探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具体教学环境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化学实验人才,推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世.加快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建设[J].石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赵超.近十年我国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出版社.2011.2.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开放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已从单纯的学历要求,转向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来源于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开放实验是现代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势。近年来,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对林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课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利用现有资源对林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开放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基础化学实验课的现状与问题
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配合了化学理论的教学,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系统性,对学生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化学学科是林业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平台,调查表明,目前林业高等院校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1)多数化学实验课程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依附于理论教学,难以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要求。(2)开设的实验内容与林业院校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实用性不强,没能贴近社会与生活,很少联系现代生产实际。(3)教师讲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或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机械。(4)大多数学生为低年级学生,在动手、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较欠缺,仅靠课堂内实践远远不够。
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实验模式中,学生课外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没有得到充分引导;学生实验处于被动状态,很少创造性地改变实验步骤或对实验条件进行多种尝试;实验内容缺乏吸引力,挫伤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2 建立基础化学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实验是上课时间和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可由学生自行选择的一种教学方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还可以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效益。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林学、生物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结合学校基础化学实验室的设施条件,针对非化学专业学生,开展了开放化学实验教学的尝试,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发展的空间,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总结实践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改革。
2.1 确定化学实验的开放教学内容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时,考虑将基础训练和创新培养相结合、必要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要实验项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开放实验教学内容选择综合设计性实验,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综合性。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由教师设计出贴近生活和现代工业生产实际、与林业专业有一定联系的实验内容,涉及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面较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门基础化学实验课都开设2~4个可供开放教学的实验项目,如无机化学实验:测定物质的化学反应热、海带中碘的提取;分析化学实验:食醋酸度的测定、鸡蛋壳中钙含量测定、水的硬度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测定;有机化学实验:油脂的提取及鉴定、植物挥发性油的提取、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物理化学实验: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测定、溶胶的制备净化和稳定性测定。同时,学生也可自主选题,确定一些感兴趣的实验项目进行开放实验。
2.2 确定化学实验开放教学的方法
改变传统的课时限制和进出实验室的时间规定,采用课堂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向学生开放实验。实行半开放的模式,在实验时间上,不是完全由学生决定,而是提供学生可选择的时间段。充分运用校园网络资源,将化学实验开放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把实验电子课件、参考教案、实验装置照片、基本操作电教片等在网上,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网络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实验内容,示范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提醒重要的注意事项。
实施开放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植物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为例,我们提前一个月布置课程任务,让学生查阅文献,在满足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条件下,根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预习报告。由教师组织班级学生集体讨论,对每种方法涉及的实验原理、具体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实验模式兴趣很高,积极查找资料,提出了各种实验方案。如在材料的选择上,有树叶、菜叶或花瓣;提取中采用了常温研磨法、直接溶剂萃取法、加热搅拌溶剂萃取法等;分离上采用了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分析上采用了分光光度法分析、紫外光谱法。学生普遍反映,经讨论分析,感觉思路更清晰,能有目的开展实验。讨论后,学生向教师预约实验时间,实行课内学时有限开放实验,提供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操作,把实验中的每个重要步骤及出现的实验现象用相机拍摄下来,作为原始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做PPT文档,并进行汇报交流,鼓励有创新成果的学生。通过综合设计实验,开放实验教学,使学生真正得到创新性的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
关键词:化学 医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46-02
化学与医学的密切关系早已被人们所认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学和现代医学的关系更加紧密。美国化学家BreslowR就曾指出:“考虑到化学在了解生命中的重要性和药物化学对健康的重要性,在医务人员的正规教育中包括不少化学课程一事就不足为奇了。……今天的医生需要为化学在人类健康中起着更大作用的明天作好准备。”因此,在高等医学的教育中,不论我国或国外,化学历来都作为重要的基础课。
医用基础化学是高等医药类院校一年级的第一门化学课,其内容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而选定,主要包括:各种水溶液的性质、相关理论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规律性及其应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滴定分析,分光光度法等现代的一些分析方法简介。根据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相关领域打下较广泛和深入的基础。
教学实践活动,从古至今都在人们的研究中、实践中、总结中、改进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教学理论也随着时代主题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等都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过多年医用基础化学的教学实践和不停的思考和探索,如何把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下做了几点总结和探讨,希望对教师教学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也希望能与其他从事类似教学工作的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
1 教学的整体性和条理性
经常会有这样一部分同学,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专研精神。他们常常对书本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个知识点花过多的时间,专研得很深。当所学内容越来越多,知识点也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不能理清头绪而开始犯难。《医用基础化学》是一门知识体系非常严密,逻辑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一条主线,在学生的头脑中绘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这一轮廓学习、理解、丰富教学内容。这就好比画一棵大树,首先应把树的主干画出来;其次再把树的更细小的枝干画下来;最后填充更多更复杂的绿叶。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非常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条理性,抓住一条主线,然后有条理地把各种教学内容组织起来。
化学类课程逻辑性强,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紧密,从每一本书目录中的每一章节的标题,整本书的教学内容就能展示一个清晰的轮廓,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反复琢磨教学内容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这些联系总结出来。只有教师自己胸有成竹,才能给学生画出一幅好的图画。才能让学生逐渐的理清书本知识的脉络,快速地掌握重点环节,在逐步拓展内容中,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还能够使学生开始学会自己画主干,进而画枝干,最后是绿叶。这对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的条理性及整体性都是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的。
2 教学的启发性
一个受欢迎的教师首先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他们在教学中不仅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能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启发诱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想象力,智慧和创造力,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敢于思考,勇于开拓,这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学的启发性可以有多种形式,因为它本身就需要不拘一格。比方说,在提出一个问题时,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去寻找答案,哪怕答案显而易见,也要求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角度去思考。人的思维总有一个定势,但可以尝试打破这一定势,看看结果会如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却用巧妙的办法,让他们的头脑摆脱思考。事实上,这样做会使学生的头脑日益迟钝起来”。因此在教学中也可以打破一些定势,少灌输多提问,留给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去尽情发挥。
少灌输多提问是启发学生的一条好的途径。但是,提出怎样的问题这本身对教师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要求教师不仅对教学内容滚瓜烂熟,还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和见识,因此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使自己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医用基础化学》结合了化学和医学的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更贴近医学方面的应用,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尽早接触、了解和关心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的趣味性就是通过各种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新鲜,有趣,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从而能对教学过程积极响应。任何学科,学生对教学的趣味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乏味的课堂常常看到昏昏欲睡的学生,而趣味性高的课堂,学生不仅在高度的兴奋中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从而能够紧密与教师相配合,同时也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此时你能看到神采飞扬的教师。教与学在这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更加协调,教的更好,学的也更投入,这样的教学通常收效也特别大。
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学的趣味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代教学的各种工具,如: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等极大的帮助了教师。教师可以利用书本、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及Internet等各种工具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甚至是更为有趣地讲解某一部分内容。但是最最需要的还是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阔的眼界,良好的表达能力,甚至心态,说到底也就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得到更完美的体现。
《医用基础化学》作为一门化学学科,其本身的内容要比一些文科类学科稍微沉闷,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下更多的功夫,另外,教师也可适当弱化自己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利用书本、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及Internet等各种工具和学习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可以相互合作,还可以和教师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学生由此处于主动思考,探索的地位,这样也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新鲜,有趣,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
4 教学的实践性
学生们完成学业,走入社会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学校里学的的东西应用于工作生产当中。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在学校时学习成绩很好,各科考分也很高,在学校是优秀生,三好生,然而一旦走上社会需要运用所学于实践当中之时,他们却一筹莫展,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高分低能”。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在教学中把好这一关非常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或者通过制作一些形象实用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形象的解读理论知识,或者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更直接的组织学生到工厂,医院等实地参观学习。
针对医用基础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多去医院参观实习就是两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教师和学校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要为学生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今天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一种理论都可用于指导实践,而在实践中也可逐步探索理论,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才是社会上最需要的人才,才能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和第一推动者”。教师肩上的担子是如此的沉重却又如此的有价值。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位教师在学习、实践、积累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只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核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理论考核分两次,一次是针对CMT教学内容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展开测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综合题。前三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共80分,综合题一道,分值为20分,目的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是面向全校2011级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均是传统考试题型,总分10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次的理论成绩,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全部在实验组学生中展开,共匿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结果表明,CMT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基础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正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见表1。
2.2理论成绩分析
由表2得知,在CMT教学内容测试中实验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2.48,p<0.05),说明CMT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表3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亦证实了这一点(u=3.72,p<0.01)。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实验组同样表现优秀,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1)。
3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治疗原理,但因其知识点繁杂、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4]。对医学生来说,没有比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CMT引入生物化学教学,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3.1教学案例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性CMT要求的教学案例是从临床搜集的真实的复杂病例[5],对于医学知识掌握甚少的大一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也很难就复杂的临床病例做出准确的分析,最终必然会因为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使教改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病例都是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摈弃了过多的干扰因素,适当降低案例的难度,同时保证其真实度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需要教科书以外知识较多的病例,我们同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实践表明,以上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3.2CMT尽量不要在新授课中引入
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CMT在临床课程中均是在新授课中应用,先由学生课下预习、自学或者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的一步步解决来学习新知识。我们开始也借鉴上述方法,但遗憾地发现,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甚少,教学气氛惨淡。我们转而在学完相关章节后引入临床病例,将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已学的跨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和靶向性。这才是医学基础课程引入CMT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3.3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CMT教学质量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基础医用化学论文范文欣赏:
【摘要】本文针对大一医学生各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从精选实验内容、优化实验项目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小结。
【关键词】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面向医学院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等,涵盖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等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实验课是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环节,鉴于中学阶段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训练很少甚至空白,如何在大一时利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已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高校针对化学各专业学生进行的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及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普遍建立了“基础实验-中级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条龙的实验教学体系,时间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将这些成功经验照搬用于医学生的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需要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挑选实验内容,更得考虑在有限的实验时数内,通过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与实践,激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基础化学实验“水质总硬度测定”[5]除了自来水样外,增加了岳麓山泉水、白沙井水两个样品,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通过水质硬度大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
在“熔点测定”[6]实验中,除了练习毛细管法外,还将显微熔点测定仪以及数字化熔点测定仪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经典方法的同时认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待实验经费较充裕时可以考虑购买,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常压蒸馏及沸点测定”[6]除了蒸馏工业酒精外,将另一样品溴苯改为汽车防冻液,因为溴苯毒性大,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另外,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横向整合,纵向打通”,重视课程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性[1],将《基础化学》理论课中学习的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与《有机化学》课程基本操作训练联系起来,既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又补充和完善了防冻液的基本性能[7]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及时将文献中介绍的新知识、新方法及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中。例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将催化剂由浓硫酸改为一水合硫酸氢钠[8]及TiO2/SO42-固体超强酸[9],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改进。同时,该实验对产品的表征除了根据馏液的沸点外,将折光率的测试改为确定样品密度,只需在称量产品质量后量取产品体积即可,操作简单易行。产品沸点以及产品密度相互佐证,提高了产品表征的可靠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一般遵从学生预习、老师详细讲解示范以后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或似懂非懂,导致实验过程不顺利或影响实验结果。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或其它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如何创造条件使平衡右移?反应完成后最经济有效的除去杂质方案?产品的表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等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参与讨论,或者由某一学生演示实验装置的安装、分液漏斗的使用操作等,使每位学生都能用心参与,不再有旁观者,进而对实验方案、操作步骤以及原理都有充分地认识,做到动手前对整个实验过程思路非常清楚、实验时心中有数。
对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或者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通过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并得到解决方案,比如“分子模型操作”实验中,有学生对含两个相同手性碳的酒石酸化合物的球棒模型与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以及内消旋化合物、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概念理解感觉有困惑,指导老师在学生做好模型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回忆Fischer投影式书写规则,再结合模型进行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接着借助内消旋酒石酸分子模型说明对称面、对称中心的定义;最后和一对对映体的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内消旋化合物的含义。“乙酸正丁酯的制备”,直接回流法和分水回流法哪种方法产率较高?建议和同组同学商量后选定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合成产品产率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整个班甚至整个年级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水质总硬度测定”实验,有些滴定后的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返红?分水回流法制备乙酸正丁酯,分水器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点漏,如何补救?等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分析可能原因并通过实验确认结果如何。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组同学的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实验过程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实验会产生哪些废物?如何处理?另外,节水、节电、节约试剂,比如蒸馏装置,相对两组冷凝水串连并将冷凝水开到最小;乙醇可反复用于“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是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些做法。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利用实验录像素材,结合PowerDirector、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视频以及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11-13],可以保证在较少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化学实验知识。目前已完成实验视频5项,包括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等,并已应用于2012、2013级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效果良好。逐步开展和完善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是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任重而道远。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提升,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对问题的兴趣进行实验,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的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2]肖小华,邹小勇,张杰鹏,等.基础化学实验(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3,28(4):36-38.
[3]付颖,叶非.基础化学系列实验课程体系优化[J].大学化学,2013,28(2):25-28.
[4]朱莎娜.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86-187.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适当精简原有课程内容。在我校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理科专业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数为32学时。在授课学时数有限的条件下,既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工业与化工生产过程的有关知识,又能领会该课程核心内容———“三传”的精神,我们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精简选修课程(如物理、物理化学)中已学过的内容。例如流体静力学、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吸收过程的相平衡等。其次,不同章节中部分原理的理论推导过程(如伯努利方程式)进行弱化,直接导入结论,把理论推导过程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另外适当削减以设备设计为目的的有关工科专业视为重点的教学内容。
2.将课程内容分为主讲内容与略讲内容两部分。主讲内容放在具有代表性的三传单元操作上,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精馏与吸收。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三传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思想方法,会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略讲内容如沉降、蒸发、干燥等单元操作则只要学生有一般了解,而且可以因专业、因人而异。如需了解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可自学加教师课外辅导的办法进行。
3.适当增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因而课程讲授内容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在传质分离方面,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已在许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在相关章节的补充讲解,非常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趣味教学。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概念多、物理量多、公式多、计算多,课堂讲授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吃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该课程主讲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化学工程基础课程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增强,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把日常生活现象、工厂实例和书本知识相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由日本福岛核事故、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引入流体流动单元操作;由火山喷发解释抽象的静压能概念;由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能热水器引入热传递;由海水晒盐引入蒸发单元操作;由实验室倾倒纯净水引出物理虹吸现象;由石油的炼制引入精馏单元操作等。通过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及工厂实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双赢。
2.引入课堂讨论。《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传授化工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会想、会用”等三个转变。为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一种平等、相互激活的课堂讨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课堂讨论课的教学一般应分三个步骤:第一步,设置问题,一般是授课教师有目的提出一个小型讨论专题,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同学们。第二步,同学们讨论,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行相关论证,其他同学也可说出自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可对他人观点进行评议。第三步,教师总结,依据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现场归纳总结。课堂讨论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还能充分挖掘师生之间互动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流体输送机械一章节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讨论专题“农田灌溉时,离心泵为什么不能安装太高?”,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并自觉地应用前面所学习的流体流动能量守恒方程式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由自主的就加深了对“气缚、气蚀”现象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及魅力所在。
3.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解决各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开发、设计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结合工程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要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当前毕业求职的需要,学生对知识有“实用性”要求非常迫切。工程实例的引入,一方面使授课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在化学工程基础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初涉工程领域的学生而言,由于对化工操作过程及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不易讲清过程机理、复杂设备内部结构和流体内部运动状态等内容,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形象逼真地再现设备操作现象、设备内部结构及流体运动规律,使得复杂结构直观化,抽象概念简单化。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离心泵的叶片结构、填料塔及板式塔的内部构造等,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另外,一些动态实验现象如离心泵气缚、气蚀现象、板式塔液泛现象、雷诺实验等也可在多媒体教学中轻易实现。这些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一种很强的实物感,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还可以大大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提高基本技能上,对有限学时条件下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非化工专业化学工程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考虑到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之外,适当进行部分实验性教学,特别是仿真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建议学校在这一块能给予关注。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胎教以及学前教育就很重要,但是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又过于片面,很多人都将学前教育的重点放在唱歌、跳舞、朗诵等才艺上。可是在一定程度却忽视了对学龄前幼儿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所以,在现代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的学习仍然主要集中在文科学习中,而本该作为基础课程的化学课程的教学却缺乏系统性和职教性,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在工作中很好的应用其所学的知识,没有真正的将科学素养的培养带入学前幼儿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切实落实国家教育部对幼儿教育的目标。作为化学教师,在面对幼儿和中学生时,教学的对象发生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相应的发生变化,所以,应根据学前幼儿的教学目标对学前专业的学生的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真正的学有所用。下面就对幼儿课堂增加相应的基础化学知识提几点建议:
一、系统化、职业化和生活化知识体系的培养
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所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相应的发生变化。根据学前幼儿的学习和心理特点,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选择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使得所学知识可以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并且可以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运用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将食物放在冰箱中可以保存更久的时间?”;将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与幼儿营养相联系,解释“为什么不可以挑食,什么食物中存在什么营养?”、“儿童如果重金属食物中毒是应该怎么紧急处理?”;运用卤素中氯气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喝自来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础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最显著的特点,通过实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能熟练应用于解释实验现象。在学前幼儿基础化学课程中增加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实验药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流程以及实验操作方法,避免选择危险性大的实验。并且在预作实验时,应充分考虑实验的危险性,运用自己所学的基础化学知识,将个别危险性或毒性较大的药品和实验仪器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替换,确保学前幼儿和教师的实验安全。
三、虚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上一段中讲过化学实验虽然是化学课程的核心,但是由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使得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增加针对虚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运用虚拟技术将一些危险性较大,却比较重要的实验(例如:儿童如果重金属食物中毒是应该怎么紧急处理?为养的小金鱼换水之前为什么要先将水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为什么雷雨过后田里的土壤更加的肥沃?等等)用虚拟的手段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和废液,确保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前幼儿的实验安全;另一方面运用学前幼儿感兴趣的动画形式来表达实验和解释实验原理,可以更好的贴合学前幼儿的学习心理和生活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设计、创新趣味实验能力的培养
通过趣味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前幼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为了减少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所带来的危险性,除了可以用虚拟实验的方法外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设计和创新趣味实验来培养学生兴趣,避免危险。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从小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在每一个演示实验之后,和学前幼儿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更好的试验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更好地表达,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另外,在设计实验时应尽量使得实验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让学生觉得实在玩,而不是在做实验:在药品方面,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醋、果汁等来代替化学实验药品中的酸、碱、盐溶液;在实验仪器方面,可以用眼药水瓶等来代替滴瓶、用筷子等代替玻璃棒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实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好像在过家家,在玩耍中学习,开启幼儿教育的新模式,推动科学素养的培养。
五、小结
综上所述,增强对学前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首先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就显得刻不容缓,并且会逐渐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使得当前的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特色性,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知识,增强能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我国中科院士,有机化学家戴立信教授曾指出:"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和全方位的,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到处留下了化学研究的足迹,享受着化学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能源、材料、环境等众多问题的挑战,给化学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在此过程中,有的物质或某些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因而,通过检验的方式来有效的控制和减小这些不利影响,保证社会各行业质量的稳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化学检验是以抽样检查的方式,使用化学分析仪器和理化仪器等设备,对试剂溶剂、日用化工品、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涂料染料颜料、煤炭焦化、水泥和气体等化工产品的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及中间过程进行检验、检测、化验、监测和分析。化学分析检验的目的是利用可靠的、简便的方法和灵敏度高的仪器设备,将样品中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有害成分快速测定出来,并能准确地进行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为卫生监督和卫生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检验正逐步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1.化学检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类社会的许多重大进步都与化学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密不可分,抗菌药物磺胺的发现,结束了人类单纯依靠天然药物的历史,开创了现代合成药物的新时代;合成氨工艺的发明,突破了人类完全依靠天然肥料的制约,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丙烯合成异丙醇,实现工业化生产,催生了现代石油化工的发展;绿色化学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化工污染环境和高耗能的状况,为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途径。如今,化学已经渗透在经济、科学等社会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化学学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服务能力的检验检测机构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良好的检验检测机构能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标准化的计量测试和产(商)品检验技术服务,同时也为相应的执法部门提供履行职责的技术保障。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国家检验检疫局和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形成了一个具有规模的检验检测市场。
化学检验行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全社会对使用产品的质量、对生活健康水平、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比如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中的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穿的衣服和室内空气是否含有过量甲醛、工厂排出的废水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或者手机电池是否会爆炸等。这些庞杂的"认知"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活复杂化和认知水平现代化后的产物,全社会对QHSE(质量:Q、健康:H、安全:S、环境:E)的要求的不断提升是化学检验行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化学检验行业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制定各种产品标准以满足社会需求。因而,化学检验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化学检验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质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共生共存、相伴相携,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连、息息相关。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铿锵脚步,踩踏着经济全球化的坚实鼓点,质量,越来越成为芸芸众生追求幸福的目标所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所在。各行业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社会质量。控制好质量,就是为生活把关,是对每个生命负责。化学分析检验对产品质量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是监督质量的眼睛,是控制质量、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化学分析检验。化学检验包括食品检验、化妆品检验、能源检验、肥料检验、卫生药品检验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检验的方法和设备也在不断提高。在检验中,越来越多的精密仪器使检验更加科学、快速而准确。如电子天平、显微镜、大量的光学仪器、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等。X射线衍射、原子光谱、极谱电化学、红外光谱、放射性等化学检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检验工作者拥有了一系列以测量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现代仪器检测方法,分析检验的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先进的技术丰富了检验的内涵,形成了现代检验分析技术,建立了许多高层次、高性能的化学检验方法,为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信息。化学检验的严谨,不仅确保了人们衣食住行的用品安全,同时还推动着新事物新产品的产生,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化学检验行业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检验,化学分析检验在各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化学检验工作会不断发展新的检验手段,进一步提高分析检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全面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1.1理论教学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高级生物化学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前者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的阐明,后者主要侧重于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技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基础理论-临床科研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首先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和现状,帮助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接着具体讲授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完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在临床案例和科研论文情境中讲解各种疾病或技术,总结和提炼具体案例中的研究思想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对于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对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部分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加深理解。②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具体科研文献进行讲解。③疾病的发病机制,该部分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系统介绍,可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案例分析[3]。强调关注疾病具体的分子机制。由于生物化学发展非常迅速,由此衍生出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最新成就、最新进展不断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实验教学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更新整合
现有实验内容我们对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去除陈旧过时的实验,下一步将尝试:
①在每个实验开始引入合适的案例,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实验意图,有效地和临床、科研联系起来。
②尽量保证实验内容的连贯性,比如前次RNA提取实验获得的RNA可以作为下次RT-PCR的模板。
③为了使实验内容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对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两个实验,均增设高剂量组,通过正常样本和异常样本之间的比对,加深学生的印象。
④在高级生物化学实验安排中,尝试将有内在联系的多个实验整合为综合性实验。如可将原有的质粒抽提基础上增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连接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克隆的筛选,整合为完整的分子克隆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加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也要注意提供合适的科研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⑤依托我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开展创新性实验,尝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2全面优化调整教学方式
2.1理论教学方式
基础医学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与自学能力,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模式,可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方式。
2.1.1PBL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每年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规模在40人左右,而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使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采用PBL教学模式。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案例的提供,一些具体的科研实验也可以作为案例,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1.2启发式教学采用“简述-自学-总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讲课的主动性。例如酶的竞争性抑制章节中,可让学生主动查找临床上以竞争性抑制为原理的药物,让学生加以比较,加深学生理解。
2.1.3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例如在讲解了DNA的生物合成的基本内容后,把整个班级分组,让每组学生主动查阅与逆转录有关的文献和最新进展,制作成PPT,每个组派一名代表用20分钟时间去讲解逆转录章节的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2.1.4加强英语授课比例在科研工作中,无论是查阅文献、撰写科研论文还是学术会议交流,对专业英语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尝试全英文PPT,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尤其是专业名词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2.2实验教学方式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基础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内容合理衔接,避免了实验内容重复,减少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突出了实验的应用性教学。通过基础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化学实验;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改革
化学学科是化工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化学类课程是培养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核心课程,化学类实验教学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化工类院(系)中,一般把化工类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称为基础化学(又称四大化学)课程,基础化学课程都是地位非常重要、实践性非常强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缺乏整体考虑,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各自独立设置,缺乏有机联系,部分内容重复;每门课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工太明确,相互融合和贯通不好,实验内容零散[1]。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要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新型科学仪器、新技术的详细了解和掌握[3]。为了更好地发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并开设出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这些改革明显地提高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工程能力。
1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以前,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各成体系,存在着内容重复,例如天平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内容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中均有,在实验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必须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基础化学实验课中验证性实验项目较多,综合、设计性的实验很少,对应用性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学生训练的机会很少,这种传统的实验体系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制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时,虽然将分析化学实验在原有的容量分析实验基础上增加了仪器分析,但总体上仪器分析学时较少,仅开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等3个实验项目,无法满足学生对现代仪器使用的需要,远远不能跟上科技进步和仪器发展的步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明显重视化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现代绿色化工、化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化工领域要突出做好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4]。基础化学实验中存在着危险性、污染性、高成本、不直观性等问题,使很多基础化学实验过程难于在实验教学中具体实施或者即使进行实验也很难看到现象的本质。同时,实验中涉及的大型仪器设备造价昂贵、运行成本高,在教学中难以广泛使用,而且绝大多数仪器核心工作部件封闭,在工作状态下不可以观察其工作过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愈来愈丰富,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下扩充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对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目前,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已将化学领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采用模拟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等生成逼真的实验场境,在虚拟的情境中完成真实情况下难以甚至不能实现的实验已成为可能。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作为真实实验的重要补充可扩展,具有仿真性、沉浸感、安全等特点,与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做法
根据现代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在反复论证利弊的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首先,及时调整了部分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合并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天平室,将原有的天平集中管理和使用。调整的结果完全能够满足基础化学实验的需要,且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天平室还可对其它学生实验开放,既避免了重复购置,又提高了天平的使用率。总之,显著地提高了基础化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了基础化学实验主讲教师的力量,采取从事理论教学教师都要担任实验主讲教师,新到校的青年教师直接先到实验室专职做1年以上的实验主讲教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行主讲教师制度,实验主讲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修订、实验教学过程的把关、实验教学考核的实施;对首次指导实验的新教师和首开新实验的教师,实行试讲试做工作制度。加强师资力量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三,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对基础化学实验内容进行重组,使实验内容合理衔接,删除内容存在低水平重复的实验,突出基础化学实验的应用性,减少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了技能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第四,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基本构建了两大层次教学资源:第一层次———以强化双基教学为主导的基础化学虚拟仿真,该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置主要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实验的实训,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知识,掌握基础技能,强化基本操作能力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根据虚拟现实教学的特点,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对实验基本操作类内容加强练习,保障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物实验的安全。本层次为学生开设虚拟仿真实验内容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室准入、无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分析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有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物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第二层次———以强化应用能力为主导的大型分析仪器虚拟仿真,该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置主要以化学相关的仪器分析课程为主,包括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及其它大型仪器等实验项目的设置,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查阅、动手、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常用大型分析仪器的结构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等,掌握仪器分析中仪器维护、样品处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了解仪器分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化工行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3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了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按照“强化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注重应用”的原则,构建注重全面素质、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现有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内容,增加接续性实验;减少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发新技术实验内容,增加了化学仿真实验。将过去单独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完全融合统一考虑。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课为60学时,与改革前两门实验课的学时总和相同,但在实验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安排。在定量分析的实验方面,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像分析天平、酸度计、电导率仪等常规仪器的正确使用,精选了实验内容与阴、阳离子定性分析鉴定相结合的元素性质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典型元素不同价态化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同时,能利用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和鉴定。开设了多个综合性实验及1个初步的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除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外,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方面实验也进行了有效改革。物理化学实验新开出了燃煤质量测定1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的测定、二元液系相图及工作曲线的绘制2个设计性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十分注意将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统一考虑,有一些理论课内容与实验课内容联系紧密,放在实验课上讲,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做实验,既丰富了实验内容,又缓解了理论课时间少内容多的矛盾。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分别构建了基础化学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大型分析仪器虚拟仿真实验。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的优势和特点集中解决各部分在实物实验中的瓶颈问题,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互搭配,形成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突出了虚拟仿真实验的灵活高效性、安全环保性,以及涵盖面广和成本低廉的特色。首先,在基础化学虚拟仿真实验阶段,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具有的可重复型的特点,学生在虚拟实验工程中,可以反复练习,不拘泥于实验时间、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限制,更好地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解决了学时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矛盾;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可视化特点,使学生在虚拟实验中观察到经典化学实验难以跟踪、肉眼甚至仪器无法观察的分子微观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更真实和形象的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揭示化学的本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绿色环保、仿真度高、交互性强的特点,突破传统实物实验的限制,达到实验过程绿色化、实验手段现代化和实验结论科学化的效果,让学生在安全、低毒、环保的实验环境中获取知识。其次,在化学实验仪器工作过程中仿真及虚拟操作训练,突破封闭化仪器设备内部结构及运行机制的不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掌握和深刻理解。因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价格和运行成本昂贵。同时,大多数仪器核心工作部件封闭,特别是在工作状态下不可同时观察其内部工作过程。这些特点严重制约学生对仪器工作原理、运行机制的理解和掌握。而即时学生实际能够上机操作,时间也非常有限。化学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以仪器原理的逻辑顺序为依据,以可视化的反应仪器工作过程,增强学生对仪器原理和工作过程的理解,提高了大型仪器的操作能力和仪器利用率。虚拟仿真实验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解决了设备不足的矛盾,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效果
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经过实践、完善、提高,广大师生对实验教学改革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教师一致认为,基础化学实验课开设技能性、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锻炼动手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国家教育部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要开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在对学生毕业前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收获较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是实物实验的补充,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互搭配,形成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突出了虚拟仿真实验的灵活高效性、安全环保性,以及涵盖面广和成本低廉的特色,以虚拟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知识载体和实物实验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强化虚拟实验与实物实验协同培养化工类人才,利用课内外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了虚实结合的化学实验新途径。近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3部特色实验教材,已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师反映良好,并被评为学校优秀教材。
5结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中基本技能和综合实验的训练,对实验内容、实验的方法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优化。增加综合性实验数量,并不断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用到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以适应面向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基础化学实验项目绿色化建设,从实验药品与溶剂的选用、原子经济反应、产品与工艺的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对已开出的实验项目进行全面改造,真正达到绿色化要求,增加绿色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按照现代实验教学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科技水平,建设高度仿真、极具代表性的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丰富实验教学资源,降低实验教学成本,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更好的完成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以虚补实”,对代表性的过程,要尽量建立“实物”,通过实训阶段,实现“虚实结合”,强化学习效果。对于复杂过程,以虚补实,实现“虚实互补”。
作者:沈国良 张梨黎 朱海峰 赵文凯 侯玲 薛斌 张静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望喜,秦中立.整改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6,2(1):60~62.
[2]高世萍,翟滨,于长顺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6,(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