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美写景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你们推荐一本书:《恒水河畔的红领巾》。
作文内容丰富,语句生动,优美。
它有写景文章、状物文章、科幻文章、梦想、动物、游记、写人文章、抒情散文、书信、小说、感悟读后感、诗歌、记叙文、说明文……这是应有尽有。
自从有了它,我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连老师也发觉了。
我的童年因有了它而更加快乐,更加精彩!
河南安阳安阳县迈丽学校6兰烨琳六年级:王烨琳
人们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学生通过对写景文章学习,可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审美能力,还陶冶性情,净化灵魂。那么,通过学习,学生如何学习写景文章呢?首先一点是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就离不开“观察”。只有深入细致的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要写好景物文章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以目观物阶段
所谓“以目观物”,就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再现景物。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因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短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例如《醉翁亭记》第二段:写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起来,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阴,(到了秋天)风高霜洁,天高气爽,(到了冬天)水落下去而石头显露出来,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淡雅自然、婉转流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境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三要注意气候的不同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这是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一阶段。没有这个基础,后面的东西便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此阶段,要戴着“有色眼镜”观察景物,描其行,绘其色,把景物描摹准确、细致、有序。
(二)第二阶段——以心观物阶段
所谓“以心观物”,就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去关照景物,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实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是没有的,其中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情景联合,物我一体。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冶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但“以心观物”必须建立在“以目观物”的基础上,即“情语”必须有“景语”作依靠。因此,“以心观物”便成了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写好写景作文的核心、关键。
(三)第三阶段——以理观物阶段
所谓“以理观物”就是在“以目观物”、“以心观物”的基础上悟出一定的哲理,它是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三个阶段,是“观之以目”、“观之以心”的升华。由于学生视野窄、阅历浅,因而,他们由景物所感发、由外物所触动的感悟往往比较肤浅,文章缺乏深度。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以理观物”呢?
第一要“实”。就是在“以理观物”时哲理的体悟要实在、自然,不能生硬、突兀,要在前面情景的基础上实实在在、水到渠成地闪现思想火花。虽说“草木虫鱼皆可悟道”,但是这种“道”也就是所谓的“理”,并非是凌驾于文章之上的抽象的简单的概念,而是贯注于文章体内的活生生的灵魂,是景物形象的晶体,千万不能简单图解,在文章末尾喊一个口号了事。比如《紫藤萝瀑布》,作者由眼前紫藤萝的繁盛景象,忆及许多年前紫藤萝的萧条以致灭绝,于是很实在的发出感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作者惊异眼前盛景,对比以前人、花的不幸遭遇,水到渠成地悟出生命的哲理,由于实在自然,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要“深”。“深”就是“以理观物”时要讲究深刻、深入。那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论”,是不能打动人心的。应在“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入木三分,这样不仅能引起共鸣,而且能产生醍醐灌顶、刻骨铭心的效果。如《岳阳楼记》,作者状写了一段黯景产悲情、亮景生乐感的情形,但并未止步,而是深入下去,进一步指出作为君子应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从而深刻地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哲理。其体悟之深,千载之下,谁堪伯仲,遂成千古绝唱。深刻的哲理在文中画龙点睛,使“景”生辉、使“情”溢彩,但并不是那种故意“拔高”、“贴金”。当然要想状物文的哲理有深度,还必须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来支撑。作为学生这方面先天不足,但是教师要正确引导,科学训练,一定要让学生懂得为人、作文之道,一步一步向这个高峰迈进。
第三要“新”。就是“观之以理”时具有独特地发现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平庸见识或粗糙的世俗观念的诠释,要从常人容易忽略的细枝末叶中发现生命的真谛,也就是“发前人所未发,道别人曾未道”。例如苏轼的《赤壁赋》,文中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在这澄澈优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暂时忘却了忧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作者由眼前的“羡长江之无穷”的江水;“抱明月而长终”的明月;“托遗响于悲风”的清风,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定令读者耳目一新、别开生面,有着一种“反弹琵琶、剑走偏锋”的奇效。哲理再好,感悟再深,翻来覆去,老生常谈,也会令人生厌,这就要启发学生在“观之以理”时具有创新意识,但是又要防止故意追求“奇谈怪论、荒诞不经”的倾向,创新必须以“实”和“深”做基础,由此体悟出的哲理才既有时代的群体意识,又能透射出自己独特见解和鲜明的个性光辉。
总之,景物要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要用作者一双慧眼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在描绘客观景物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
有效开展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搜集、筛选、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通过不定期的读书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目标迈进。
1立足学生成长,加大阅读教学改革力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要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问题整体感知。我们开设的阅读教学课采用问题式、体悟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自阅读课开设以来,我们一直与图书馆教师密切配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为学生做好阅读指导,为阅读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尽职尽责。学生在阅读教学课程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感受作品的人物之美、自然之美,把握作品的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体会文学之美,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把握好图情教育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学习
图书馆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每年都要对新生进行图书情报知识教育,因为这是学生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前提。包括图书馆的用途、布局、图书的分类、排架、如何读书、选书等,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图书的借还、期刊的阅览、文献的检索等,图书馆教师根据内容设计教学案,理论与实践并重,分期分批次进行培训,并带领学生逐一参观和实践演练,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学校图书馆检索网站上提供了大量的图书馆专业方面的知识,供读者自主学习。总之,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学会使用图书馆。
3做好书刊宣传,让每本书找到读者,创设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做好书刊宣传是读者接受信息最快、最便捷的方法。书刊宣传有很多方式,如校园广播、板报、校园网、口头指导、校园网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全面的知识素养、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洞察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高优质的阅读资源。如好书推荐:向高一、高二学生适当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人物传记、作文技法、为人处世、励志等方面的书刊;向高三学生适当推荐一些高考复习方法、心理调适、各科解题技巧等方面的书刊;向教师们推荐一些各科的教学参考、高考咨询等与教学相关的书刊。师生还可利用校园网进行文献信息的检索,浏览图书馆动态,及时让学生了解到图书馆的信息。
4利用图书资源,进行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确立目标、搜集材料、拓展交流”的阅读指导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阅读教学模式应以教材为中心,精选典范篇章的突出特色,通过同类文章的大量交流,提供写作模板,引导模仿写作,提高学生能力。教学的内涵是根据叶圣陶“课本是例子”的理论,采取“大取大舍、长文短教”的思路, 以教材为核心,以课堂阅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抓重点,广搜集,重交流,重感悟,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先布置学生在自由阅读课上搜集写景的专题段落,抄在统一发放的纸张上。教师课堂指导时,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景物描写为阅读指导目标,师生反复吟诵、赏析四、五、六三段写景文段,总结出写景的一般方法;课堂交流,学生将自由阅读中搜集的优美的写景文段,声情并茂地朗读、赏析。课堂大量的交流、赏析,扩大、加深了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感悟;学生模仿,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将写景方法内化为实际写作能力。这种方法,缩短了教材的处理时间,加大了学生对同类作品的刺激量,使阅读的方法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有条不紊地练,不但拓宽视野,陶冶性情,重要的是在有目的的训练中扎扎实实提高了阅读能力。
5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教学的体会
5.1通过品读经典,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教材每学期只有30篇课文,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品读,学生感受到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增加对历史、对文学艺术的了解。比如:读《西游记》《红楼梦》《简爱》等这些名著,给人善的引导、真的启迪、美的享受。学生的阅读站在了这样一个高点上,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底蕴;通过广读名人著述传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把学生领进图书馆,感受领悟什么叫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什么叫中华赤子,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5.2通过阅读铺路架桥,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图书馆是架设在课内与课外知识间的桥梁。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例如,学了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通过到阅览室查询,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杜牧《赠别》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的美,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5.3通过阅读激活文字,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以往因为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文化积累单薄,导致作文缺乏想象力和文采。但自从把学生带进图书馆之后,让学生通过大量、广泛地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激发灵感的火花,写出了很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学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知识广博,思维活跃,牢固形成深厚的写作素养。
具体写作中,要注意区别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即不仅要区别物种的差别,还要注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正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具有朦胧之美,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清、静而悲凉的,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优美的……
此外,要突出感情倾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境界永远是写景文的追求。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在赠给一位巡抚的《风竹图》上题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风景只因有了人的参与才能成为景物。
范文导航:
太姥山(节选)
黄文山
在天地之间,太姥山是寂寞的。满山的石头,寂寞得听得到彼此的心跳。
一亿年前,当这群石头从海底缓缓升起,就注定了它们一生的命运。它们甚至来不及转动一下身躯,变更一下姿势,就这么被永久地留在世间,用它们的背脊,造型成一座万古不变的山峰。
不变的只是太姥山的石头。对它们来说,每一声悦耳的鸟叫,每一朵多彩的行云,每一棵萌发的草芽,每一个兴奋的游人,都是新鲜的。
太姥山的石头是寂寞的。它们望着山谷里的野花,开得那样热烈,那样绚丽,绿烟红雾,揽尽了一山风流。然而,不过几夕秋声,就凋零殆尽。其实,热闹也罢,辉煌也罢,都是短暂的,只有寂寞如石头才能这样持久。
太姥山的石头是寂寞的。它们望着远方的海,海也是寂寞的。听不到涛声,看不见帆影。晴天,闪几道透明的蓝光;阴天,升一层迷蒙的海气。山,越来越高,海越来越远。除了寂寞,还有什么能填补这无尽想望的每一寸空间?偶尔,一颗孤单的种子落到石头的心窝,它们便会用自己的每一滴血液滋养着它,那岩隙间虬曲多姿的小树,则是石头的又一种生命形式,是它们潜藏的热情,诱发的希望。当小树终于枯萎,它们便重归宁静,默默地等待另一颗种子的降临。
和石头一样寂寞的还有山南山北那一座座或兴或废的寺院。国兴寺,是一座建于晚唐而毁于宋的古刹,即便是废墟,也美得让人怦然心动。尽管早失去翘脊飞檐的宏伟气势,也不复有描龙绘凤的天花藻井,但一行行紧密无间的玄晶础石,依然执著地把亭亭玉柱举向天穹,去拥抱那本属于它的一份蓝天白云。对它来说,灿烂的日子实在太过短暂了,而磨难却漫漫无期。它的每一根石柱都在风雨中站了整整八百年,它的每一道横梁也都在泥土中躺了整整八百年。不知道,后人为什么不愿意再修复这座曾是太姥山三十六座寺院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为什么留一座美丽的废墟给历史,留一段隽永的寂寞在人间?如同殿前侵阶的野草,带着萋萋的雨意,蔓延到游人的心头。
在天地之间,太姥山是寂寞的。寂寞使它的石头生命永恒。
(选自《旅枕无尘》,有删改)
技法借鉴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太姥山的,文中的风景清静淡远,很好地写出了太姥山的特点。文章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写作时借鉴:
1.文章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远及近,层层渲染了太姥山石头的特点。
2.文章情景交融。“太姥山的石头是寂寞的”,既是写景,又是在写人生,形象从容地诉说着作者的人生感悟。
3.文章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真实的景物,也有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
4.文章抓住太姥山寂寞的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描绘,很好地写出了太姥山的特点。
学生走笔:
梅
王 敏
漫步在庭院中,明月的清辉洒在大地上。那透着银光的清辉,湿润而干净,给了天地一份恬静之美。
庭外,几朵梅花傲然屹立在低垂的枝头。北风吹来,我不禁抖了抖身子。望向那几朵梅,北风愈烈,花瓣愈翘,好似与北风杠上了一般,不愿屈服在这强风之下。
都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不错的。在这个雪花纷飞、北风刺骨的冬夜,没有春季的百花争艳,没有夏季的昆虫躁鸣,没有秋季的稻谷报喜,有的只是满眼的白,满身的冷,满心的悲。唯有枝头那几朵寒梅为冬日增添了几分姿色与活力。试想,若是世间没有了生机与活力,那景象是多么的可怕啊!想来,掌管自然的仙人恐怕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在这沉寂的冬日投下几朵冬日的使者――梅,让它们默默地在这个季节御风散香,让冬日生出几分活力来。
深呼一口气,湿冷的泥土带着雪的味道中又夹杂着几缕清香,不浓不淡,足以沁人心脾,可谓真正地体会到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情境了。
抚摩花瓣,冰凉柔软却有股韧劲,一如它坚强刚劲的冲劲儿,给人以启迪:顽强。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夜晚是恍惚的,冬日的夜晚更显朦胧。屋舍零星的灯光通过窗口洒到屋外。照亮了梅清健挺拔的身姿,也照亮了我的眼眸。梅无需比雪的美丽,它在北风中的刚韧就丝毫不逊于雪。
这个冬日有花未眠,给了我们美的启迪。
相似对比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对作文产生兴趣,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才会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阅读兴趣,积累素材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多拓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所学文章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如在教学了《黄果树瀑布》这类写景的文章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同类的写景文章,在同类文章中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感悟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培养阅读兴趣,教学了《三顾茅庐》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了写作素材。
2.热爱自然,仔细观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实地观察大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自然是伟大的、神奇的,它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同时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我们以深思,给我们以遐想,给我们以知识的源泉,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如在教学《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优美语句,作者把落日比作“红灯笼”“跳水员”“顽皮的孩童”,之所以写得这么传神、生动,就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真情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挖掘生活中最熟悉、常见的景象,就会使我们的作文有源头之水,永不枯竭。
二、加强训练,提升习作技能
1.续写
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续写前,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续写作文要求的是广义上的“真实”,所以它允许而且要求我们沿着一定的轨道去虚构、去想象。在教学完《爱之链》这篇文章后,引导学生续写“乔伊醒来之后……”,学生在续写时能紧紧围绕文章的故事情节展开,并适当地想象,将整个故得更加丰满、更加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2.仿写
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实就是模仿他人的句子和习作进行训练。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仿写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写时还要加以创新。
3.改写
改写,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基本上不作改动,大都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例如改变文体,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等,改写是对形式和内容的再创造。但是,无论改写什么样的作品,必须理解原文,体现原文思想情感。因此,在引导学生改写文章前必须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心。如在教学完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将陆游与小儿子子聿的对话内容写出来,并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学生能根据古诗的中心,较好地表达出在寒冷的冬夜,陆游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体现出陆游对儿子的期待,也警示我们后人:学习要不遗余力才会有收获,要亲自实践才会增长见识。通过这样的改写训练,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合理选择练笔内容,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练笔的实效性?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精心设计练笔的内容:
一、有效抓住课内读写结合点,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双提高
(一)仿写,由课文学写作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要阵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从阅读教学入手。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文本为例,《泉城》一课,就是很好的写景文章。课文先总起概括介绍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的主要特点,再抓住重点,主要介绍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最后再概括总结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在分别介绍各名泉时,又按照位置、大小、主要特点的逻辑顺序,把各泉向读者一一展开来写。这样的总分总结构和位置、大小、特点的逻辑介绍顺序,让同学们明确了景物介绍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学习这一课后,我直接让同学们利用这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学校的美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还比较有效,一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学校景物,并能抓住重点,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典型景物。
(二)赛写,由词语积累学写作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要求。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标画出课文好词好句的同时,引导大家学习灵活使用优美词句。所以,我开展赛写系列活动,就是写一段话,能够恰当的用上课文中学到的词句。通过赛写,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巩固了对优美词句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密切联系课外生活情趣点,提高表达和展示的欲望值
生活从来都是写作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巧妇”也需要“有米之炊”。而让学生有话可说,重要的一点,就是密切联系课外生活情趣点。
(一)亲身参与,激发表达欲望
我校开展的“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就是很好的生活素材。每月,学校为当月过生日的师生过集体生日会。在生日会上,学生表演节目,老师为同学们分发蛋糕和食品。会后,让同学们写感恩作文,然后推举出优秀习作,分发生日赠书。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怎能不文思泉涌、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呢?
(二)接轨节日,促进展示提升
近年来,西方节日的庆祝活动,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这一天,各商家大搞节日经济,老师也应及时接轨节日文化,引导同学们学会感恩,学会感谢。所以,感恩节前一天,我让同学们写感恩作文,让同学们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谢。这样,当同学们大声的读出自己的谢意时,他的展示欲望被激发。他的写作也得到了提升。
三、积极顺应学生成长特性点,注重学习和成长的双重性
小学时段,正处于孩子们生理和心理成长的拔节期。尤其是到小学中高年级,孩子们变得更加注重在同学面前的形象,更加的爱面子,有烦恼、有心事不再像低年级那样给老师说,这时,有的表现出了一定的叛逆心理。这时,老师在关注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孩子的成长特性和情感需要。
(一)写情感日记,释放心情,储存心事,点燃写作激情
小学中高年级,当学生表现出有一定的心事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写情感日记,把自己的心事,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释放了懵懂的心情,又储存了青春年少的心事。如果老师再加以渲染,告诉同学们,如果大家认真写,努力提高,可以尝试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如果信任老师,可以让老师当你的第一位忠诚的读者。这样,孩子们的写作激情怎能不被点燃呢?
(二)用书信传情,抒写意见,表达建议,缓解情绪对立
一、注重兴趣培养,突出主体体验,让学生乐于习作
习作教学中的习作兴趣尤为重要,只要具有了这一点,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写出优秀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
环视我们周围,很多孩子恰恰缺乏对知识的自我发现和亲身体验,缺乏探究的动机、兴趣和习惯。这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主动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发现与尝试。
二、加强语言训练,提高思维水平,让学生善于习作
“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习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学生习作中缺乏条理性,说话做事颠三倒四,不符合语言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选材立意过于刻板。怎样才能在语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呢?“习作指导主要的功夫就是在习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 。阅读重在吸收,习作重在倾吐,习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要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
1.重视整体感悟
我们学习语文大都要经历“直觉—积累—顿悟”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在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想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
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是熟读感悟、熟读精思。
2.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语文课堂上融合多种学科,学生就会处于“自然放松”而又“集中精力”的状态。如教学写景文章时,可以给学生配上音乐,请学生想象一下文章美丽的景色,美美地朗读课文……语文课上充满情趣,课下学生还会感到回味无穷,这就大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重视语言积累
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最佳期,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这样学生就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会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
4.重视迁移运用
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应注意以课文为基础,向外延伸,鼓励学生不断练笔。在读中悟、悟中写,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淡化习作技巧,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勤于习作
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1.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引领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发现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养成修改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教给了孩子多种常用的修改符号,让孩子写完文章后,精心阅读自己的习作,利用修改符号对文章进行修改,可删可添,修修减减。
3.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首要条件。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前几天,带学生出门时,路边的工人正在修剪冬青,大剪子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蛮有意思。于是我组织学生停下脚步观察,孩子们在用自己的眼睛观看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有的学生说出了“刀斧神功”“技艺纯熟”等词句。
四、创设宽松的氛围,提倡个性化习作
【案例描述】镜头一:百家争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想要上好一堂课,清晰、完整的教学设计思路显的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我们分两个阶段:
1.11月25日,小组成员针对课题《满井游记》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探讨,五个组员各抒己见:如宋建河老师针对“如何在一节课里完成这课内容”, 提出“基础知识和文意探究两手抓”的构思;叶彩碧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应注重“读”:一读读通,二读读懂,三读读意,三读读情;孙霜老师认为“在品读语句时要落实重点字词”; 鲍春燕老师认为“文意理解的重点是对写景句子的品析,如何把这一亮点体现在教学中”等等。我们决定五个组员采用同课异构方式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随后,各自形成教学思路方案稿上交组内探讨,在组员们相互磨合下,由叶彩碧老师执笔,初步定下教学设计方案框架:即课堂教学思路:一、导入新课,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课文,美景追踪;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妙处;五、品读课文,理解思想感情;六、拓展阅读(比较阅读);七、课堂总结;八、作业布置。
2.11月28日,叶彩碧老师出示教学设计方案稿,交组内探讨。小组成员围绕教学设计方案稿中的整个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问题的预设以及上课实际效果等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大家认为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①导入新课:在导入语中介绍写景文章是学生所没学过的,学生的会不知所措,即没达到教师引题的目的,课堂可能会出现了短暂的尴尬沉默。这样的导入语不干脆。我们建议导入语改为既不拖泥带水又能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这部分中目的是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但在内容上只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对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毫无涉及。这样,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就忽略了“积累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应在要在课堂上落实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
③在问题的设置上:如在“品读课文,理解思想感情”环节中,问题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作者游览前中后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悟?3.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别起什么作用?这四个问题的设置设置过于粗线条,内在联系不强,没做到环环紧扣,水到渠成效果。我们觉得可以把问题简化细化为“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游玩的?你能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窥察出作者的心情吗?”。“通过赏析,我们感受到了满井的早春如此之美,作者的心情如此舒朗,而作者来这里之前知道吗?你从何得知?”“在城里,他“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问题就精练多了。
镜头二: 去粗取精,完善细节
在经过几次集中研讨打磨和改进之后,我们欣喜的发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流畅,环环相扣,重难点落实,教学效果变的良好了许多。但新问题又在产生,特别在教学细节方面有所忽视,具体表现在:1.导入新课部分:以“天气”导入,天气会随着时间而变,这个变动性太大。导入语还需改进。2.在落实文中句子翻译环节:即“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这一环节所出示的句子中应用红颜色标志出重点字词,以便引起学生的关注,更好掌握重点字词。3.教师问题的过渡上,语言衔接不够紧凑,缺乏语文老师的优美性:如在要求学生配乐朗读时,教师是这么说的“我们一起跟着音乐齐声来读全文”,这样的语言就显得过于贫乏。我们不妨改为“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旋律,再次走进满井,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虽然字义变化不大,但显得有韵味。4.教师课堂评价语还需丰富生动;5.有关作者人生经历资料的引用过于繁琐,应适当删减。6.在“总结课堂”的环节中的老师寄语有些拖沓,还需精练。而且最好不要看着读而应流利背诵。
总的说来,教学内容精简扼要,教学目标明确,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深入浅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此堂课的最大“瓶颈”就是难点 “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落实。潘老师就难点设计了如下问题:“在城里,他‘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可能答是气候寒冷,教师追问仅是天气的原因吗?请从文中找到答案?)”这问题设计的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指向不明确。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面对老师的这一问题反应有些不知所措,不知从什么地方入手答题。在课堂上,他们的回答就有些答非所问,思路混乱,表意含糊不清。教师在这部分没能如愿达到自己的预定目的,难点没能得以落实。
【案例反思】当两周的时间过去,得知没能进入下一环节时,磨课小组的成员有着诸多遗憾,也许是某些环节我们做的真的还不够完善,但磨课、讨论的过程已经让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新的理解:
1.尝试从学生角度理解教学中的“困惑”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对学生的问题意识。
2.努力用贴近学生生活引领课堂教学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针对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学习策略;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93-01
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重要指标。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中友好相处,拓展思维,勇于表达自我观点,学习他人长处,弥补个人不足,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贴合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合作氛围
受教学环境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的一些学生羞于在师生面前表达自我。对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一改先前被动学习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调动他们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交流互动,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这篇课文时,考虑到文章的描述对象“蜻蜓”在农村较为常见,学生会对蜻蜓有比较深的认识,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2~3人,让他们讨论关于蜻蜓的话题,比如样貌、生存特征、生存季节、食物种类及自己捕蜻蜓经历等。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讨论状态,有学生说蜻蜓有一个大大的头、两对翅膀,身子长长的;有学生说自己曾将蜻蜓捕捉后放在自家的蚊帐中,让它吃蚊子。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积极合作,相互沟通,主动表现自己,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把教学融入合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游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真正实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篇课文是典型的写景文章,介绍了我国的著名景点九寨沟,文章中应用了大量优美的写景词语,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按照作者描写的地点来相应地描述其景色特点,再让相邻而坐的学生分M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给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开展“你提问题我回答”的游戏,两组学生互相提出关于《九寨沟》内容的问题。每次回答正确的小组计1分,错误不计分,5分钟问答时间内得分最高的一组获胜。这种游戏式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学生会为了小组的荣誉积极表现,会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强化学生的讨论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推行合作学习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切合教学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化学生讨论意识、提高学生思维深度与合作能力的效果,使得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口号,要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提升能力。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使学生能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懂得诚实做人、宽容待人、诚信待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第一,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第二,“我”留下的字条上有什么内容?第三,如果你是小红车(被撞车)的主人,看到字条会怎么做?因受课文描述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出现定式倾向,特别是回答第三个具有自由发挥空间的问题时,学生们纷纷表示会像小红车主人那样打电话给撞车人表示自己的感谢,不追究任何责任,并表示人和人之间要多一些诚实与信任。面对这固定思维模式的答案,教师反问学生:“同学们,假如我们的车子被他人碰撞,我们可以在要求他人正当赔偿的基础上再表示感谢吗?”当时班级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开始有学生响应:“可以,这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要求赔偿,也可以不要求赔偿。”教师可以对这一回答给予肯定,强调要求对方赔偿是我们的权利。在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们打开思维的闸门,纷纷表达个人观点。有学生表示要求赔偿,但不会要求全额赔偿,因为当时天气恶劣,撞车人并非有意为之;有学生表示会追究责任,但会和撞车人见面进行沟通,希望能成为朋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习主人公诚信待人、不逃避责任的精神,也应该学习小红车主人的大度与宽容。另外,处理生活事务时,我们在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顾金花(1993-),女,江苏南通人,二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家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 培养 阅读能力
一、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事实证明,如果把学习兴趣的诱发和平铺直叙的教法画等号,而忽视教材自身因素的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难以持久。因此,要使学生爱上汉语文,培养阅读兴趣,必须重视教材中乐学因素的控制和运用,以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记叙文,让学生充当角色表演,进入文章叙述事件中,体会语言文字对故事情节再现的功能;对于蕴藏深刻道理的文章,利用文中插图或通过多媒体重现故事内容,体会语言文字对深刻道理的阐述功能;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再现情境,让他们享受浏览名胜古迹、祖国山河及自然风光的乐趣,体会语言文字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功能。
2、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上的成功靠动机的激发,而对汉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愉快的能充分展示潜在能力的情境,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汉语文学习成功的愉悦感,促使学生爱好汉语文,增强汉语文阅读兴趣。
3、创设意境,培养兴趣
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树立榜样,培养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书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是不够的,而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教师首先要对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且要把这种兴趣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成为他们可以模仿的对象,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课外知识,课余兴致勃勃地给学生讲一两个故事,总会感染着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于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及时表扬,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
学好汉语文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还要学会长期积累。而做读书笔记无疑是最好的积累方式,是读写之间的桥梁,它容易使学生成为“乐之者”。刚学做笔记,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摘录好词佳句做起,即把文章的优美词句或最使人感动的地方,随手摘录下来。如果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就可以对文章加以评点。如文章写得好,好在哪儿?怎样好?文章为什么使人感动等等,把读后的感想写下来。此外,对选材典型,构思新颖别致的文章也可以用编写提纲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知识的获取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学获得。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一是长期指导。要在、各篇课文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法。比如教学生寻找文章的突破口时,可以从课文中心句、词出发读懂课文围绕中心写了一件或几件事,从几方面写的,再代出重点词句,体会中心。也可以从标题中重点词、中心词出发,理解课文围绕重点词、中心词写了什么事,写了几方面,再体会重点词句,把握文章中心。当然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教材实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总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多许多更进的方法,但只要我们能很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肯定有一个新的突破。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再是小概念上语文教学,而是一种大概念上的能力培养。处在一个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学生的要求愈来愈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将会影响其一生,尤其是小学阶段怎样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点。这个习惯的形成,不仅是说我们的学生能经常性的阅读,而且会善于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能够将内容进行分析、汇总、记忆直到运用,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能力,只要我们在平常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注意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既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扎好根,也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效果,只要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不再会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低而绞尽脑汁,费尽心血。
参考文献:
[1]张毅,浅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出国与就业》,2011
[2]马琳睿,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商情,200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现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
一、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如果把学习兴趣的诱发和平铺直叙的教法画等号,而忽视教材自身因素的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难以持久。因此,要使学生爱上语文学科,培养阅读兴趣,必须重视教材中乐学因素的控制和运用,以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记叙文,让学生充当角色表演,进入文章叙述事件中,体会语言文字对故事情节再现的功能;对于蕴藏深刻道理的文章,利用文中插图或通过多媒体重现故事内容,体会语言文字对深刻道理的阐述功能;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再现情境,让他们享受浏览名胜古迹、祖国山河及自然风光的乐趣,体会语言文字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功能。
(2)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上的成功靠动机的激发,而对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愉快的能充分展示潜在能力的情境,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学习成功的愉悦感,促使学生爱好语文,增强语文阅读兴趣。
二、创设意境,开拓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体验、去探索、去想象,从而获得感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写海滩上贝壳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几个贝壳,再问学生贝壳有哪些颜色,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贝壳和已有的对颜色的认识会说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如淡绿的、黑色的、半黄半紫的、白色的等等,然后再问贝壳会有哪些形状,提醒学生可以用“像什么”来说,学生会说有的像宝塔、有的像蜗牛、有的像甲虫等,这样就把贝壳的颜色、形状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脑海中。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贝壳的千奇百怪,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又如《荷花》一文中第四段着重描写荷花的动态美,还写了蜻蜓和小鱼给荷池增添了情趣。此段中最后两句写“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雨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阅读中应善于抓住这两个概括性的句子,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神思,对蜻蜓的快乐和小鱼的梦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想。也可进一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参与进来,它们都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想象如果自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不但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树立榜样,培养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书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是不够的,而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教师首先要对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且要把这种兴趣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成为他们可以模仿的对象,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课外知识,课余兴致勃勃地给学生讲一两个故事,总会感染着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于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及时表扬,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
学好语文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还要学会长期积累。而做读书笔记无疑是最好的积累方式,是读写之间的桥梁,它容易使学生成为“乐之者”。刚学做笔记,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摘录好词佳句做起,即把文章的优美词句或最使人感动的地方,随手摘录下来。如果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就可以对文章加以评点。如文章写得好,好在哪儿?怎样好?文章为什么使人感动等等,把读后的感想写下来。此外,对选材典型,构思新颖别致的文章也可以用编写提纲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落后贫穷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激烈碰撞,农业经济作物的升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作为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具体执行者,农村教师也面临着发展的迷茫和无奈。想要从本质上改变教育质量,必须走一条与城市教育发展不同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育资源,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位低,工作得不到认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很多乡村中,有一种思想比较泛滥,很多孩子家长认为:孩子学得好是孩子的功劳,学的得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家长把教育孩子成才看成是教师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好像与家长没关系,只要一送进学校,家长的义务就尽到了,很难和教师配合,管理孩子。这些使很多农村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在于其他行业的比较中,教师的报酬和福利较低,尤其是在非重点的小学,社会地位低,住房基本上得不到解决,生活压力大。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让农村教师心里感觉不平衡,不愿把所有的心思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从而对小学农村师资造成了不稳定因素,谋求另寻出路的教师较多。
(二)年龄大,知识结构单一
西部农村小学很多处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和部分适龄儿童向中心小学的流失,乡村学校的规模逐步减少,教师编制整体压缩,新的血液没有办法供给,从而出现几个教师坚守一所学校很多年的现象,这些教师基本上是民办教师转正,自学意识不强,进修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的速度过慢,使得知识陈旧,单一,很难顺应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过着半教半农的生活模式。农村教师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的逐步单一。
(三)学历低,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每年都有一批批学历高,知识渊博,教学理念先进的年轻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但真正去边远乡村的教师很少。农村大多数教师是高中、中专、大专文凭,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少,继续进修较高文凭的教师也很少,这些原因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影响了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农村小学教师很少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能是一些农村小学还没有完整的多媒体设备,甚至少许农村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些优美的写景文章,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图文并茂,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净化自我,陶冶心灵,提升自我。
(四)编制少,教学任务繁重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3∶1,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该标准进行上下调节。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新进教师的工资发放。当地县级政府也限于财政紧张无法放宽编制。对各个学校来说,县域内的中心学校、完小、教学点等绝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师缺编问题。而中心学校、完小的办学条件较好,加强中心校的建设又是大多数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首要目的。这就导致整体短缺的情况下中心学校、完小的教师缺编程度较轻,偏远地区教学点处于最差的境地。
二、改变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提高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渠道。
比如,组织教师分层次和特长去已经具有成功经验的学校去集体参观教学、听课,培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综合素质,让农村教师成为教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能手,提升自我,增强农村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县级各部门提供给乡村教师各种优惠政策,如保障性住房政策向边缘地区教师倾斜、提高边缘地区艰苦补助费用等,从而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二)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改进农村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
加强县城与边缘地区教师的交流与互帮,譬如,对某县的小学教育力量进行集中整合,组建互帮学校和互帮对子,加大县城小学优秀教师到乡村小学教学帮教的力度和乡村小学教师到县城学习、教学的规模,在互帮学校中,逐步打破学校限制,编制统一落实,模糊城乡差异,可以形成两个学校,一个课堂的独特教学模式,使教学力量在融合中提高,在互帮中进步。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奉献精神逐步增强。
(三)统筹规划,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及年轻教师到乡村工作的力度。
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和函授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同时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四)把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城里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支教,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并在政策上予以照顾,对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小学教师,加大福利补助,优先职称评定和职务调整。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使政策落实到末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学问题,才能缩小与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