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都七中初中

成都七中初中

时间:2023-05-30 10:3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都七中初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都七中初中

第1篇

蔡圳南 简阳阳安中学

陈 晨 成都树德中学

陈 婷 泸州老窖天府中学

丁秀梅 高县来复中学

范晓婷 攀枝花三中

古与璇 自贡蜀光中学

郭婧娴 罗江中学

胡 佳 攀枝花三中

江雯玉 高县来复中学

阚梦梦 南溪一中

李恒天 广汉中学

李 欢 隆昌二中

李 靖 汶川中学

李露思 康定中学

李彦霖 德阳外国语学校

李义财 宜宾一中

梁万玲 泸县五中

刘嘉琦 泸州老窖天府中学

刘思吟 成都树德中学

刘淞月 达州市高级中学

米 黎 德阳中学

邱 敏 汶川中学

舒 玉 德阳孝泉师范学校

宋柯颖 成都石室中学

王丽娟 简阳中学

王梅鹭 康定中学

王馨兰 攀枝花三中

王雅馨 自贡一中

吴响铃 兴文二中

谢虹伊 盐边县中学

谢 渊 广元市朝天中学

杨林桂 隆昌二中

杨晓月 旺苍中学

杨 迎 苍溪城郊中学

殷琪媛 成都石室中学

曾文雯 成都石室中学

曾韵绮 德阳中学

张凤鸣 成都石室中学

张杰雪 九寨沟县中学

张怡然 成都石室中学

张羽迟 自贡市蜀光中学

赵 琳 德阳孝泉师范学校

郑常莉 隆昌一中

周 敏 罗江中学

白 双 德阳孟家学校

曹婷婷 达州第七中

陈 艾 汶川中学

陈川月 达州第七中学

陈雅源 德阳岷江东路逸夫学校

陈裕琪 成都石室联中

邓昕雨 成都石室中学

丁 萌 中江县回龙镇初中

房夏莉 德阳通威中学

付 煜 攀枝花大河中学

郭雨抒 成都石室中学

郝 霞 汶川水磨中学

何 嘉 内江东兴区双桥中心校

何 鑫 高县四烈中学

胡 月 西昌市第二中学

黄靖涵 德阳市第五中学

黄镜百 广元东城实验学校

简宇佳 泸县五中

蒋佳佳 德阳西南工程学校

赖 宇 威远县新店中学

雷晓蕊 西昌市第二中学

李承珍 广汉宏华外国语学校

李江绪 叙永县城郊中学

李小容 高县四烈中学

李雨萌 成都七中

李聿嘉 攀枝花二中

李 正 兴文县共乐初中

廖 欢 隆昌县迎祥中心校

廖 熙 汶川中学

刘 岑 攀枝花十中

刘 梦 中江县凯江中学

卢琪艳 内江九中

吕志艳 屏山新市镇大桥基点校

潘叶秋 绵竹市实验中学

彭兰晰 德阳中学

彭雷宇 威远县竞力学校

彭 柔 兴文县共乐初中

冉云菲 米易县民族中学

唐 柳 米易县丙谷中学

唐小玲 隆昌县双凤镇初中

万辰旭 自贡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汪宇腾 简阳市望水九义校

王罗杨 简阳市平泉九义校

王 芊 青川县姚渡小学

王习文 广元东城实验学校

王志芳 米易县丙谷中学

杨 芳 安岳县八庙乡初中

第2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站在这新学期的起跑线前,我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首先真诚地向我们的同学们道一声:新学期好!同时也要向全体同学特别是七年级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新的学期里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全体教师和同学励精图治,积极进取,在全市人民的面前再一次很好地展示育才人的风采:中考100%合格,86.5%的重点,刷新了全市中考的新纪录,一大批优秀的育才学子已经骄傲地跨入了他们梦想的七中校园;7月的深圳全国数学联赛决赛的现场,一试总分全国第一的奖杯将育才人的荣耀又一次托起在赛场的上空;此外,市第七届艺术节上一个个一等奖将育才人的风采彰显;上海第7届全国头脑奥林匹克科技创新大赛,则让育才人智慧飞扬;全成都学科竞赛初中的一半以上奖牌被我们育才人包揽;四川省棋类比赛、成都市校园小品表演大赛等等比赛则成为我们育才人放飞理想的舞台。

一枚枚奖牌,一项项成绩浸润着老师的心血,同学的努力。在此,我以七中育才的名义向育才的每一位奋斗者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光阴荏苒,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年已经驻足于昨天的日历。而今天新学期的挑战已经将它无尽的魅力展现。站在新学期的起点,掂一掂奋斗的价值,忆一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决心和心愿。我们全体老师正期待着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学们,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它刚好敲响在我国奥运健儿载誉归来的喜庆时刻;庄严的国歌声萦绕在北京上空的喜庆时刻;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见证了北京奥运中国军团的自强不息和奋发有为,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证明了成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气节。20xx北京奥运,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在为之骄傲!当我们在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送上那份最美的祝福时,我们今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是否也奥运健儿自强不息和奋发有为作为新学期的献礼?同学们,愿你们早日成为高中校园里意气风发的骄子,早日走进梦想的大学校园,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令人神往。畅想未来,在我们成长的路上,让我们师生一起,相互支持,把奋斗留给自己,把祝福送给他人,把握现在、成就未来,共同托起祖国绚烂的明天!

七中育才的每一位同学,请拿出你的勇气和斗志,不负自己、不负学校、不负父母、不负祖国的未来!

第3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坐着小舟,顺着江水来到荆门外,准备到楚地尽情漫游。回望从天际涌来的江水,我心中突然一紧:这下就正式告别故乡了。

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从我的身后向天边奔腾而去。随着旷野极目遥望,在远方,天空,平野,高山与江水似乎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一幅绿色与天蓝交相辉映的水墨画。而长江正从这水墨画的源头向我滚滚而来,细看,水花四溅,如同一匹匹骏马在战场上嘶鸣,踏浪而来;又如同故乡的大手朝我微微挥着告别。我看到那双“大手”到了近处,又逐渐拉成一丝银线,从我身边呼啸而过,然后在荒原里缓缓奔流。

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如同一只巨大的铜铃,又如一只温柔的眸子,静静注视着我。水中倒映着皎洁的月影,轻舟荡漾起层层波纹,水中的月亮便随着这波纹轻轻晃动,像是从天上坠入凡间的巨大天镜,将我的心映照得没有一丝杂质。灰白的云层飘荡在山间,飘荡在江上,迷雾交织,幻化出神秘绮丽的海市蜃楼。我睁大了眸子,在这海市蜃楼中仿佛又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低头看着这从故乡流来的江水,水中映出我的影子,心中霎时充满了无限热爱——爱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飘送我的行舟。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二:王可

第4篇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了弥补新课标教材“双基”不足、内容跨度大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进行了校本学案的探索。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主要形式,就是编写《导学案》。在校本导学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界定了学案的概念,分析了学案的基本特点,辨析了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了学案编写的原则、程序和组织方法。基于对学案本质的认识,我们认为学案应致力于建立一种“学的课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什么”与“怎么学”。学案既是一种教与学的课程资源,也是一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二)德育课程序列化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教育活动中经常组织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对学生在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认为课前师生无需精心准备;学生主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题班会课结束,教育活动随之结束。第二,实施中存在缺陷:主题随意,缺乏科学育人的序列;过程表演性强,缺少育人的针对性;内容娱乐化倾向严重,不能很好地明理导行。第三,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在主题班会课上的研究、机制、保障还不够健全,难以提升主题班会工作的研究水平。第四,主题班会“主题”存在的问题:缺少有针对性的主题;缺少合理结构;缺少合理顺序。根据主题班会的问题,学校组织了部分优秀班主任进行专题研究,分别确立了三个年级的主题:七年级以适应和养成教育为主;八年级以青春期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为主;九年级以中考和理想奋斗为主。通过多次主题班会序列化研究课和专题研讨,规范了主题班会课课堂内容、教学程序,提炼了几套常用的教学模式,汇编成《初中学生成长30阶梯》,有效地解决了主题班会课的内容案例问题。

(三)课外校本课程特长化、活动化

1.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语文等学科,每学年都要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七年级历史学科参观金沙遗址,生物学科参观植物园,语文学科参观杜甫草堂;八年级地理学科参观建川博物馆;生物学科参观熊猫繁殖基地;历史学科参观三星堆;九年级化学学科参观污水处理厂。每次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有反馈,有小结,有成果展示。

2.学科兴趣小组。为搞好学科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召开学科兴趣小组动员会,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支持;有特长的老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申报了57个项目。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和教师特长的特点,对学科兴趣小组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学科兴趣小组调整为28个。每个小组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数,定内容。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3.班级第二课堂。班级第二课堂,班主任为第一负责人,学科教师参与,内容有价值观的引领、热点时事、学科兴趣拓展、演讲、棋类、辩论等。同时,学校制定了二课堂的底线要求,要求每次开展活动必须有考勤记录、活动方案、期中作小结、期末作总结、学年出成果,并严格考核,及时反馈,评出等级奖。班级二课堂为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奠定了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4.学生社团组织。校学生会、团委会、环保志愿者、文明执勤岗、礼仪示范班、广播站、电视台、心理志愿者等学生社团组织,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课堂教学篇: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一)问题分析和价值澄清

学校力求把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聚焦点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其基本要求是遵循学习的规律,其关键是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鉴于此,我们在分析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讨论,认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相比,滞后于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当部分的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二是教师单向灌输较多,教学方式单一,教学针对性差,课堂效率不高;三是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状况反馈少;学习效率低,学业成就感差;四是教师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路成为全校领导、教师的共识。同时,受全国“先学后教”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经过反复地学习、思考和比较后,学校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围坐式”为外显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1.学生座位进行变革,全校所有班级教室内学生座位改“秧田式”坐法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围坐式”。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进行变革。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挥者、检查者、评价者。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指挥,是活动过程有效性和学生参与程度的检查者与激励评价的实施者。

3.对知识学习的程序进行变革。对于课堂学习活动要做到集约化,具体表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完成的学习活动须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学生个体不能独立完成的则由组内两人合作完成,两人合作仍不能完成的则由本组内完成,本组仍不能完成的则可寻求其他组的帮助,当全班都无法完成时,则由教师引导启发完成。

4.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即改以课本为载体的听讲为以学案为载体的学习活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讲解。同时,针对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是侧重于学生个体的评价,着重于学生个体之间的竞赛,还对评价方式进行变革,改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管理与评价为以小组为单位的管理与评价。进行小组“捆绑式”评价,进一步增强小组的活力与凝聚力。

改革成效篇:学校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龙泉驿区初中学段教学质量考核中,多次名列龙泉驿区前茅;尤其是划片招生后的2013级和2014级,各个学科更是全面完成龙泉驿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在龙泉驿区初中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通过近几年的学月问卷调查,80%的学生对“围坐式”小组合作学习予以肯定,并喜欢这种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组间展示和学生讲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合作探究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题班会序列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班级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志愿者活动、心理健康月活动、“三自”管理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艺术节活动等系列活动,龙泉七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更加自信、自立、阳光、健康,初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大为增强,这都赢得区内外较高的认同和赞誉。

(四)学生的性意识和性道德进步显著

学生们通过学科渗透式教学、观看科普录像、性健康教育展览、实物标本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座谈等多种教育形式,使青少年在温馨、和谐、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全方位多视角地获得了健康文明、科学的性健康知识。9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但比书本上的知识重要;以前很担心的问题,现在不担心了;以前不好意思的事情,现在觉得没什么,而且知道很多想法是正常的。通过性健康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很多困惑,使青少年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在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方面成效更为突出。通过这几年实施性健康教育项目,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第5篇

走进静谧的附外校园,午后的阳光正暖,环抱着整个校园,校园里飘荡着学子的琅琅读书声,不禁让人的心也得到了一种洗礼。不自觉就令人忆起附外的办学理念:“我们,在阳光里健康成长”。附外一直着力打造以“阳光”为主题词的校园文化,让孩子离阳光更近一点,是附外人数年来的执着追求。

当谈到附外近几年来的发展时,刘昌斌校长脸上透露着自豪,他说:“为了实现我们心目中的阳光教育理念,全校师生携手共努力,做了许多许多,而我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同等的收获。我们的进步和获得的成绩是有目其睹的,是为社会所认可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让孩子离阳光更近一点。”

一、培养阳光教师,抓牢学校发展核心

书香“浸”校园,阅读促成长。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助力,阅读是一种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阅读成为附外教师的自觉常态,以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带动学生及家长,师生“其阅读,同成长”,共创“书香校园”。近五年来,附外有200余人次在成都市“十万教师大比武”、“成都市教师读书活动”、“成都市教育改革与研究论文评选”、“成都市基础教育改革成果评选”、“锦江区教师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教师文化征文”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制度先行,活动落实。学校成立了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教师发展个人规划》、《教师读书活动计划表》,从教师培训经费中列出读书活动经费,专设了教师阅览室,精选了《学校转型》等书籍,并自编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开展假期读书活动及“教育教学随笔比赛”,促进反思,解决困惑。校党支部开展了“人人推荐好文”活动,坚持每次组织活动交流心得感悟。

深度研究,阅读奠基。锦江区教师小专题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附外教师小专题研究在锦江区名列前茅。学校秉承“科研强师,根植课堂”的理念,坚持以小专题研究为抓手,以教学研究为中心,以大课题研究为突破,实行教科研一体化。先后开展了“‘口袋式’音标教学途径”、“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提高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课参与性”、“区本阅读课程试教策略”、“‘跟着课本去旅游’初中语文学科统整”等实践研究。成功申报市级课题《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跨文化视野下英语综合性课程开发研究>,致力于以文化理解为目的英语综合性课程开发,让学生能正确地看待中外文化的差异,提升跨文化视野下以文化理解能力为主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跨域交流,形成合力。积极倡导“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组织全校开展“学校转型”、“学科统整”、“课程建设”、“走班制”、“小组合作”等主题学习及研讨,选派骨干教师赴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上海、山东等地学习课堂改革、课程建设先进经验。针对学校情况,提出校本课程建设意见和方案。在区教育局指导下,语文组与田家炳中学、七中育才学校,外语组与师大附中、七中嘉祥,共同完成了区域课程“阅读素养”、“教育国际化”的开发工作。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整体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彰显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开设了“附外讲坛”,分设“青苗分坛”、“常青藤分坛”、“开讲啦”,挖掘教师资源,塑造专业形象,打造教师文化,扩大专业影响力。开展“附外春秋”素材征集活动,挖掘学校历史叙事,书写学校文化作品。使学校文化作品在对外交流活动中逐渐独具文化特色。

二、推行“阳光课堂”,办英语特色学校

学校为规范课堂,提高课堂效益,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行“阳光课堂”,拟定了“阳光课堂评课标准”,加强听课评议制度。落实了教学“五认真”检查。根据学校“阳光课堂”要求,对教师提出了上课要精细,方法要灵活的要求;强调二次备课,使学校的《课堂指南》真正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强调作业分层要求,重点错题的滚动练习,严格控制了作业量,防止题海战术;组织家长、学生跟踪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落实情况;加强了考试、阅卷、成绩反馈环节的管理,提高了诊断效率;组织教师总结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经验,推广优秀教研组的做法;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工作制度,加强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自2011年9月起,学校引进了《典范英语》课程资源。《典范英语》由英国著名教育学家RoderickHunt及多位儿童语文教育专家精心编写,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英国超过八成学校使用。该课程资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英语学习的第一要义,强调“融语言学习于故事和文学读本之中”;教材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学生“精神世界”为重,让学生存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能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并重,从而真正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

实施《典范英语》课程的实验班学生英语学业成绩国家英语课程《Go for it》占80%,《典范英语》占20%。《典范英语》的学业成绩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构成,各占50%。优秀的课程资源,敬业的教师团队,使附外实验班的英语学科成绩在锦江区遥遥领先。

2013年7月,附外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优秀实验基地校(成都仅有两所)。

为了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附外从2012年开始“一班一国探究活动”,即以一个班级代表一个国家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探究的领域涵盖中外文化、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各国习俗及国际交往中的规则意识等。“一班一国”和“阳光・微笑”主题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展,使“国际理解教育”工作在附外得到最本土的研究。

2014年11月,附外被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选为“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究实验学校”。2014年11月1日,在“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成都晚报》以《最地道的国际化教育》为题在“成都模式的国际化教育”专版上,介绍了附外的国际理解教育工作(全成都市总共介绍了六所学校),受到2014亚洲教育论坛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三、开展特色活动,助推学生阳光成长

为了让学生在充满青春活力的环境中阳光成长、全面发展,附外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附外特色的校本活动。根据四季的季节特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特色活动,融品格教育和个性发展于一体,以体验活动为推手,助推学生阳光成长。

春之放歌――体验创新,缤纷科技季

春天是一首歌曲,唤醒大地,绽放生命。附外人在春天里创新思维,体验科技魅力。三年来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成绩突飞猛进,全情投入,全面参与,赢得了“成都市科技基点校”的称号。成都市科普竞赛团体特等奖、成都市第34届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团体一等奖、成都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现场竞赛一等奖…..各种奖项让附外学子在科技季里扬起自信的风帆。

夏之物语――与世界同行,相约英语节

夏天是一片绿叶,绿树浓荫,遮阳送爽。附外人掬一捧绿,走进英语节,触摸世界。2010年4月,附外第一届英语节和大家见面;2015年4月,第六届英语节如约而至。五年来,从当初的初具雏形到如今的颇具规模,通过不断继承、创新,英语节已经成为附外师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逐渐成为附外素质教育的一张名片。《时代教育》、《中国新闻网》等媒体都曾对学校的英语节作过相关报道。

秋之韵律――强健体魄,活力校运会

秋天是一首动人的旋律。秋天里,“阳光”、“活力”成为校园的主题词。33年来,附外人坚持不懈,举办了33届校运会!强健体魄,阳光成长,是附外人永恒的追求。阳光体锻,阳光大课间,阳光足球,成为附外一抹靓丽的色彩。成都市大课间录像比赛一等奖、成都市跳绳比赛一等奖、成都市学校足球甲级联赛暨成都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初中女子组一等奖、成都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让阳光洋溢在附外学子的脸庞。

冬之情怀――涵养书香校园,醉心读书节

冬天里,温暖的阳光洒满附外,与经典同行,与名家对话,书香溢满附外,品格在阅读中升华。读书节的闭幕式是附外人最期待的,那一天是附外人享受文化大餐的盛大节日。课本剧《鸿门宴》、舞蹈《赵钱孙李》、古典诗歌朗诵会、汉字听写大赛…..一一被搬上了舞台,阅读成为冬天的附外校园最流行的色彩,“读书节”成为附外学子在寒冷的冬季里最暖心的期盼。

附外人会如同向日葵一般,为了让花盘中所承载着的希望离阳光更近一些而不停转动!

语录

刘昌斌校长:近几年,全校上下一心,管理严谨,教风正,学风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校园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根植阳光文化,凸显外语特色,品质初成!我们将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以阳光文化理念为指导,将学校办成一所阳光文化特色突出的名副其实的独具特点且具有较高品质的公办外国语学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翟霞教授感叹到:教师和学生的表现精彩绝伦!(《典范英语》研究课点评)

成都市优秀科技辅导员李平老师: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多元智能发展,我校的科创活动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了创新能力发展的机会。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高兴。

首届宏志班班主任刘浩老师:附外教师耐得住寂寞,淳善坚忍,令人感动。

第6篇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到了那连绵小雨繁密而又不绝时,数月天气都不会放晴。雨丝如同银针从天上掉落,狠狠地刺入大地,扎入旅人彷徨的心灵。这时的风如同灰色的猛兽,在天空、大地、湖面上奔腾怒号,鼓动着黑暗的巨浪,从远处看去,海水如同连接着天空,以破竹之势吞噬着河岸。原本迸发着热浪的太阳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难道是被那浊浪排空之景给吓着了?夜晚,如同绝美缎带般的灿烂星河也不知流向了何处,难道是被这阴风怒号之声给阵住了?那踊跃着的兽脊似的山岳,也因充斥着天空的阴暗隐没了形体,整个世界不论白天黑夜都处于一种压抑、沉闷、恐怖的气氛之中。商人和游客也没法前行,船上的桅杆站不住身板而倒下,船桨划不动铁水而断折。登上岳阳楼,看到这样的景色,人们恐怕会感到被贬离国都,凭栏而望,思乡之情化作泪水混含着惆怅。人们担心他人议论自己,惧怕他人批评指责,这种心情就如同阴云之上有把巨大的铁锤,悬悬欲坠。怀着这份心境,望向四周,满目凄凉。听风,观潮,感慨万千,不禁长叹而涕下!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而到了春天,春风和暖,如同温润的丝绸溜过树梢,日光明媚,如同希望的种子洒向大地。湖面没有一点波纹,安静地如同一面明镜,倒映着天,倒映着岳阳楼,使人不禁生疑:水中,可是有另一座亭台楼阁?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湖水与天色相接,一股翠绿浩浩汤汤地奔腾而来!沙洲上的鸟时而振翅高飞,时而停息于树,发出的啼鸣有如佩环,清脆地敲击着游人的心房。美丽的鱼在水中自由畅游,给这一碧万顷之景添上了几处斑斓的妙笔。岸边与小洲上的花草,青葱、翠绿,幽幽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钻入肺腑,洗涤着不安与污浊。是夜,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天幕是一片深沉的蓝,皓月当空,清辉泻千里,举头仰望,仿佛可以在那轮明月中瞥见亲人的笑颜,自己脸上也浮上欣慰的笑容。湖面上倒映着细如碎金的月光,水波缓缓流动,带动着那抹金色舞动起腰肢。而无风时,水中静默的月影像是沉入水中的玉璧,又如一只璀璨的眸子,与星河之上的月亮遥遥相望。晚归的渔家收着渔网,唱起了丰收的欢歌,而不远处的渔父也不由自主跟着附和,自然与人融于一起,这样的快乐哪里有尽头?!登上岳阳楼,游人们自会感到心旷神怡,忘掉了荣辱,在清风的微拂中把酒对月,欢饮达旦,一片祥和喜悦之景。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二:王可

第7篇

关键词:排球传统项目学校 经验 体会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47-01

1 开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的一些客观经验

1.1 在岗教练员勤勤恳恳,运动员顽强拼搏

在岗教练员的无怨无悔的辛勤劳动和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训练,是开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条件。开封各个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开展排球运动的开始,多数是在露天的土场地上进行艰苦训练的,遇到连绵阴雨天气时泥水飞溅,天气干旱时尘土满天飞。可以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在岗教练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更不计个人名利荣辱得失,工作在业余训练的前线阵地。学生们更是刻苦训练,以实现人生价值,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为最高目标。学生们努力训练,以提高技战术水平作为第一目标任务。同时,以提高自己排球技战术水平,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一致努力下,开封各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向各高校、省体校和省队输送了大批苗子队员,进入专业队的有:姚静文、王静、赵静、谢国臣、王进、马丽娟、王婷、张燕等。如今的河南省女排中的杨爽、张洋、,河南省男排中崔建军、陶军、于雷、秦矛、刘威等等队员,都是从开封各排球项目传统学校走出去的。

1.2 一条龙的训练模式

20世纪80年代,开封四中和开封中山路一小凭借着一条龙的训练模式,解决了运动员出口的瓶颈。开封市七中和开封铁中是完全中学,在岗教练员多是从初一挑选队员,6年的系统训练培养是这两个学校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正是由于开封七中、开封铁中和开封六中是完全中学,开封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才得以可持续发展。

1.3 健全的领导机构

开封市四中在开展排球运动之初没有排球场地,随着参与排球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多,学校修建了两块排球场地,成立了学校排球队,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1990年,开封市七中重新建立排球队,并由河南省体委挂名为省级排球传统项目学校。随后,开封七中进入中国中学生排球协会,校长担任协会副主席。开封七中自此开始了排球快速的发展历程。

2 开封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点滴体会

2.1 以学校为突破口,推动开封市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和谐有序发展

开封市各企业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各企业已经分不出来更多的精力去开展排球运动。若发展学校排球,不少有带队经验的教练员拥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并且可以在教学训练中深入。

所以,作者认为,开封市的排球运动要想更进一步,要以学校作为切入点。

2.2 完善激励机制

前文提到,要把发展传统项目学校,壮大教练员群体和加强奖励措施作为主要工作任务。有很多方法可以激励学校进行校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例如:

(1)外出比赛时保证资金和制定配套的补助办法。访谈发现,教练员认为只要自己不赔钱,运动员认为家里只要不交钱,能发一身球衣和一双鞋就行了。

(2)比赛成绩应该与职称评定挂钩,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3)业余训练计教练员的课时量,或者直接对业余训练进行补助。

(4)结合运动员的成绩,给教练员相应的一定奖励。

2.3 各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的衔接

访谈过程中,有一个多年从事学校排球训练的老教练针对教练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说,教练员有“三像”,像指南针、像一面镜子、像催化剂。非常显然,教练员对一所学校排球业余训练的壮大和开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开封3所排球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情况不容忽视:开封铁中的主教练是外聘教练,没有正式编制。而以前开封铁中的教练正是由于没有开封铁中的事业编制,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而无奈离开。开封六中的教练随着学校高中部的合并,而教练员走向领导岗位。

所以,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应共同担起责任,尽早考虑教练员的青黄不接,避免出现因教练员退休或者流失而解散运动队的非常无奈,尴尬场面。

2.4 畅通“一条龙模式”选拔与培养渠道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业队),“一条龙模式”的运动员选拔与培养输送渠道,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一条成才之路。事实中,这种“一条龙模式”式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解除运动员和家长的后顾之忧,疏通体育优秀人才输送的“瓶颈”,吸引更多的运动爱好者参与,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1980年开封市中山路第一小学,由河南省体委挂名排球传统项目学校;1981年与开封四中联合办学,形成小学—中学训练一条龙模式。1983年开封四中又与郑州航空工业技术学院挂钩,至此,开封中山路一小—开封四中—郑航空工业技术学院三个学校,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完整的一条龙成功运作模式。可以说,这种一条龙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开封市排球运动的发展最为成功经验模式。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开封市没有一所小学和独立的初中开展业余排球训练。追根到底,本文笔者认为是和教练员缺失有关系,以及教练员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有直接关联的。因此,疏通“一条龙模式”的选拔和培养渠道,首先要完善相关的制度。

2.5 扩大宣传、吸引社会资金

本文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做起:(1)由各级主管单位牵头,扩大各级比赛的影响力,为各参赛运动队创造较好的氛围;(2)传统项目学校自身注重运动队的宣传和建设,通过冠名权、球衣广告等各种形式获取资金赞助。此外,应该打破传统观念,在吸引社会资金时走出地区限制,可以吸收非本地企业对运动队进行冠名或做服装广告等。

3 结论

(1)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封市排球达到建国后的第一个高峰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开封市排球运动的萧条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封排球逐渐恢复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开封市排球运动建国后的第二个高峰;21世纪以来至今,开封市排球运动呈现下滑趋势。

(2)排球运动发展的教训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发展的变化;二是教练员的变化。这两个变化都可能引起以学校的排球运动开展和发展的动荡。

(3)学校发展的经验是:教练员兢兢业业,运动员刻苦训练;完善的传统学校法规、制度;健全而有力的领导机构;一条龙的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 袁伟民,张彩珍.中国排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2]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1949-1998)[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3] 袁伟民,李志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地方卷)(1949-1999)[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第8篇

教育的终极使命可以归结为使人幸福,关于幸福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人做过很多的阐释。无论怎样,在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大多通过教育来完成的。作为施教者的农村教师,大多不十分富裕,他们忙碌在田地和课堂之间,奔波于家庭和教室之中,脸上剩下的是疲惫和痛苦,他们的意识与当代社会脱节,不能掌握信息技术。现在,尽管他们的工资上涨,但他们仍感到迷茫和困惑,如何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幸福,又怎样让他们把幸福感传授给学生,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教师,大多与外界隔绝,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头戴美丽的光环,脚踏一方熟悉的黄土,但是他们肩挑家庭和学校的重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偏高,这无形的压力之剑直指农村教师。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虽然他们有了比较可观的收入,但心里的矛盾愈加明显,社会、家长、主管部门对农村教师的期望值又高,以为工资上涨就能带动他们素质的上升,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和当代的“土皇帝”们让农村的教师们手足无措,他们的意识还没有转变过来,茫然之中,他们无处下手,以前的教法学生不适,现代教育技术还没学会,谈何幸福?他们生活在茫然之中,如何让农村教师找到一条幸福之路,通过笔者对河北和四川的农村教师的调查,以下办法或许有可取之处:

一、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村教师找回幸福的温床

国家中小学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国内14个地区168所学校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2.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的教师属于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而农村教师的心理状况尤为严重,教师的心理大多不健康,又谈何幸福呢?他们又怎能把这种幸福的理念传给学生呢?

其实社会和政府不仅仅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还应该对农村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多一份尊重就能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健康的教师,各方面的福利应该向农村教师倾斜。

而教师的直接领导――校长则肩负着这一重担,一个称职的校长不但要会管理学校,还得给农村的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靠学校文化底蕴去管理教师,而不是全凭权利和制度管理,优秀的校长大多信任老师、尊重老师,急老师之所急,不是以领导者自居,反而成为老师的勤务兵。成都育才七中的教学质量位居成都市初中教育的榜首,除了师资和学生素质的因素外,这离不开七中的校长对老师包括对门卫的尊重和关心,让老师生活在温馨和睦的校园中,让老师乐教,我想这样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和谐的校园文化也能让农村教师找回幸福感,“同行是冤家”虽有道理,时下,学校需要的是团队和合作,需要资源共享,闭门造车只是死路一条,教师们应互帮互组、合作探究,才能打造优良的教师团队。

二、农村教师主动争取幸福感才是他们获得幸福的根本

所谓主观幸福感指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和体验,是反映某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

外界的种种压力虽然阻挡农村教师获取幸福的生活,但教师不能坐以待“闷”,愁也一天,乐也是一天啊,何乐而不为呢?去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真正意义所在。

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到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活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挥洒下热泪。”因此,教师这门职业是净化人类的心灵,把如此重大的使命交给我们,应该感到一种幸福的使命感,并且要坚定自己的幸福信仰。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广泛兴趣。作为教书育人者,不但在知识眼站在时代的前列,而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各种球类、棋琴书画等,在球场上与老师、同学们打成一片,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还能融洽了关系,把不高兴的事丢在球场;而下下棋、练练字、作作画,还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不但如此,还能结交一批球友和棋友。

第三,教师应该拥有宽容的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家庭生活、教学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如果与家人邻里、同事同学斤斤计较,那是自寻烦恼。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可以直接体验到学生的朴实之美、真诚之美、智慧之美,当学生理解你所讲的知识,在语言和思想上又能模仿并超越你,你幸福的感应该是难以言表的。

俗话说:“仁者无敌”,其实质就是宽容待人,如果教师宽容待人,不但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尊重,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会在内心中产生对你的尊重,就会喜欢上你教的这门课,有句哲言:“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教师的心中如果真的爱着学生,就会善待他们的错误。

第四,教师应该在成长的旅途中体验到幸福感

“每个教师从从事教育的第一天开始,他也跟随者学生一起不断成长”,教师只做蜡烛去燃烧自己,做春蚕来耗尽自己,这种意识片面的,因为我们得补充自己的能量,没有天生的优秀教师,大凡优秀的教师都能平等对待自己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汲取营养,当然,我们要更多地阅览专业书和文学书,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

只有教师立志高远、肩负重任,懂得人生的价值:给予比索取更为快乐,明白我们不但是在教书,又在育人育己传道,正如陶老所言:先生不应该教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们不应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地穿梭于课堂和家庭之中,应该放下包袱,乐观向上,因为我们肩负着时代的巨大责任。

教学十载,看见大多数老师厌生、厌教,年纪轻轻的却愁容满面,还有的丧命于黄泉之下,年老的等着退休,年纪轻忙于琐事,没有高雅的幸福教学观,有感于易敏老师之《简论教师教育幸福之获得》,做此篇,以期广大默默奉献的农村教师幸福地活着,幸福地教书。

第9篇

辟“捆绑发展”蹊径

在我国“传统”管理的单一体制没有得到有效改革和消除的背景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也是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最大障碍。

一、破“传统管理”格局

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推进,武侯区城乡教育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逐步凸显。城郊教育与城区教育水平落差大,城乡教育的非一体化发展格局,制约和影响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大量进城务工劳动者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迫切要求,以及区域群众“择校热”的升温,成为区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打破这种阻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格局,武侯区大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中小学收归区教育局直管,对城乡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城乡一视同仁,成为全省第一个告别农村教育的区县。

二、走“捆绑发展”之路

为快速提升城郊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武侯区推行了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实施了“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学校管理办法。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送课下乡,拉手结对,而是将城区12所优质学校和城郊所有的12所村小结成办学共同体,以强带弱。整合、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文化浸润、课程引领、建设学术共同体和课堂纵深跟踪,从管理体制上保证扶助民工子女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推动城乡互助走向文化融合,实现管理一体化、师资交流经常化和教育教学联体化。

同时,创新评价机制,对城乡捆绑学校实行“一体化考核评估”,每年重点考核城乡捆绑学校运作机制和城郊学校发展水平,促使结对学校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从考核机制上保证了扶助弱势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1.捆绑帮扶的“三互”模式

以玉林小学与太平小学为代表的学校探索形成了“三互”捆绑发展模式,即“行政互派、教师互动、学生互访”。通过短期项目研修、长期定岗交流和校级干部易岗,实行行政互派管理;通过交流互动、培训互动和研讨互动实行大规模的教师互动交流和教研;通过混合编班、结对互助实现学生互访。通过这一操作模式,农村学校以城区学校为坐标审视工作,从观念、行为到质量与城区学校逐渐接轨,较为滞后的村小迅速发展为达到城区中等水平的城市小学。

2.捆绑融合的“教育共同体”模式

由川大附小和龙爪小学为代表的学校,将行政驱动的被动捆绑,创造性地管理融合为教育共同体。通过捆绑两校的情感切入、文化浸润和两校的统筹管理,川大附小成功实现品牌的输出,整合形成新的分校优质资源。2007年,龙爪小学在新校址上更名为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而川大附小也形成了下辖四个校区的办学集团,集团统一管理,逐渐形成“生活教育”校园文化,确保了优质教育的辐射和输出。

3.捆绑、松绑、脱绑的“线型”模式

由科华中路小学与凉井小学为代表的学校探索形成线型捆绑模式。即“管理一条线”、“活动交互线”、“品牌并行线”。捆绑发展中,在理念文化、管理制度、队伍建设、资源调配、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体系、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根据两校校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统筹管理,在常规活动中实现时间交互、空间交互和人员交互,在品牌方面形成各自的学校品牌。也就是说在一套班子管理下,以不同的管理方针,实行两校互惠平行发展。

目前,由“线型”模式帮扶的城郊学校很大一部分都由相对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为现代化的特色学校。比如,由红专西路小学捆绑的永兴小学,现更名为武顺街小学,该校已经是武侯区的窗口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郑增仪,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等领导曾给予高度评价。由科华中路小学捆绑的凉井小学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城郊学校马家河小学。由武侯实验小学捆绑的九龙小学,借助新建校舍和区域资源,打造成为践行陶行知思想的行知实验学校。

搭“校际联盟”平台

“校际联盟”最早是武侯区基于校际之间开展教师专业研修的一个民间的、自发的、学术性组织。搭建校本研修高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师素养。联盟以学习为美德,以研修为特征,以合作为盟约,以创造为天性联合研修,实现各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多赢。其核心价值在于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尤其是搭建区域乃至全国研修平台,关系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中的核心均衡――师资整体水平的优质均衡。

一、补“校本研修”短板

在义务教育“县管”体制下,大城市中心城区教研工作的重心正由县(区)一级的整体性教研向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教研转移,但这种教研体制存在弊端:区域整体教研的功能缺位,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衰减、形式较单一;校本教研的效益缺损,专业引领薄弱,组织形式陈旧,评价视野局限;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缺失,同伴互助窄化,专业交流匮乏。因此,如何形成介于县(区)一级的整体性教研和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教研二者之间的大校本研修方式,成为教师研修方式的新呼唤。

武侯区通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独创出介于区、校两级教研之间的一种集教研、教师专业提升于一体的研修方式。校际联盟解开了长期束缚教师研修的桎梏、弥补了学校校本研修的短板;在师资素质、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力地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

二、搭“联盟研修”平台

1.组建区域内的“校际联盟”

2007年4月成都市武侯区发起了校际联盟的号召,当时,川大附小、华西小学、棕北小学、机投小学、科技园小学、武顺街小学共六所盟约学校积极响应。发展至今,校际联盟共有九所学校: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计算机实验小学、金兴北路小学、机投小学、科技园小学、武顺街小学、磨子桥小学分校、马家河小学、新苗小学。

2.组建全国性的“校际联盟”

2012年成都市武侯区进一步扩开联盟学校范围,将全国各地联盟学校以及武侯区学校组成的“校际联盟”形成一个整体,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山东、甘肃、新疆、湖北等地共同参与其中,利用高平台共同进行研修提升、共同享受研修成果。北京朝阳师范附小、辽宁大连女子中学、天津海河中学以及成都市西北中学、成都市玉林小学等40多所全国各地中小学签订教育学区联盟。

3.共享“联盟研修”成果

共建学校联盟共同体,共享优秀管理经验。每年在联盟学校中开展全国现代学校管理学术交流活动,以开放的胸襟,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教育观念互通、优势互补、思想互融。进一步树立和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想。

共建干部教师交流机制,共享名优教师资源。联盟内建立定期教师互派、跟岗学习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统筹各地名教师、名校长、名教研员、名教导主任、名德育主任。用研修平台开展全国“五名巡讲”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人才互用并用,平等互助。

共建学生互访制度,共享优质学校资源。全国联盟学校定时开展学生互访交流活动,利用外校的特色教育资源,让师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参与不同学校特色课程,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实现优势互补。推进教育高位均衡。通过研修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促进武侯区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共建科研攻关平台,共享教育教学成果。通过学区联盟科研中心平台,以教育科研课题为抓手,实现教育发展研究合作。共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共享教育研究资源,推广科研成果,提升教育均衡品质,有效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共建数字化校园,共享网络资源。构建校际联盟网上一体化平台,实现空间上的突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加强交流合作。通过网络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动态实时共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创“名校集团”引领

所谓“名校集团”,是指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战略举措。

一、转“资源稀缺”劣势

当前,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从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层次上升到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预期和追求,其核心矛盾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量需求和对学生成长殷切期望与教育优质资源稀缺的现状存在的较大差距。成都市教育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名校集团发展战略。武侯认为,这是现阶段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的、最优制度选择。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武侯对名校教育集团的定位是:名校教育集团是有共同文化理念、共同管理制度、共同质量标准和共同服务对象的发展共同体,能通过品牌扩张、集团管理、优配资源、合理流动等手段,实现优质资源的覆盖,满足老百姓对公共教育服务需求。

名校集团是武侯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优质资源满覆盖的途径之一。它与“捆绑发展”、校际联盟、城乡互动联盟等发展方式一起,构成了武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的发展体系,但他们之间各有侧重,各有不同。名校集团是“捆绑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校际联盟和互动联盟只能作为名校集团的有益补充。

二、以“龙头”引领发展

2009年,武侯区先后组建了小学名校教育集团3个,初中、高中、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各1个,七大名校教育集团共涉及成员学校44所。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名校教育集团包括12中、棕北中学、龙江路小学、川大附小和玉林小学等5大教育集团,集团教师人数达到1582人,占全区教师的39%,学生总数达23211人,占全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7%。武侯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名校集团发展战略,推动棕北中学、棕北联合中学加入“成都七中教育集团”,促成锦城外国语学校、双楠实验学校加入了“成都石室教育集团”,为整体提升武侯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武侯区品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武侯区共计有师生6000余人享受到七中教育集团、石室教育集团的优质教育资源。

1.建立准入审批制度

武侯认为,名校集团的学校应该是办学文化与之相近,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与之相当的资源共同体。名校集团龙头学校是在教育文化理念、学校管理制度、服务质量水平、学校特色和社会认同等方面实现了超前发展,是全市认可的品牌学校,教育集团内的成员学校应该是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与龙头学校相接近。所以,武侯建立名校集团的审批和准入制度,避免出现因为集团成员学校跟不上发展节奏而影响整个集团形象的问题出现。武侯遵循“五个相近”的准入原则,即“办学理念相近、办学条件相近,公用经费相近,教师素质相近,管理水平相近”。申请加入名校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应该具备硬件、师资等软件上与名校的水平接近,够条件的准予进入,不够条件不硬性发展为成员学校。

以成都市金花小学加入川大附小教育集团为例,金花小学在改造前,虽然学校发展较快,办学水平大幅提升,但硬件条件相对较差,不能达到与川大附小集团相适应的标准;改造后,新校舍按高标准建设,由于起点较高,与川大附小教育集团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基本一致,达到集团准入标准,双方都有牵手的意愿,金花小学便顺利加入川大附小教育集团,更名为川大附小江安河分校。

通过严格的准入审批,武侯保障了名校品牌的质量,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与名校相当的优质教育服务,其满意度、信任度不断提高,更多家长愿意就读名校集团的成员学校,以前蜂拥选择龙头学校的情况有所好转。

2.大力推进内涵发展

名校集团是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发展所有学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高位均衡,才是真正目的。一个区域不是只需要几个大集团、大校长就够了,那样的话反而禁锢了多数校长的思想,我们应该培养和发展更多校长的办学理念,激发更多校长的办学追求,为更多的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有的学校适合于集团发展,我们就培育发展成集团,而有的学校不适合于集团发展,我们就不应该盲目地发展成集团,单体学校的发展也是实现教育高位均衡的途径之一。名校集团发展应关注内涵,关注质量。

第一,文化浸润,引领集团学校发展。龙头学校将品牌文化输出到成员学校,扩大优质资源规模和品牌影响。武侯注重成员学校对龙头学校品牌文化的认同与接纳,强调在传承自身学校的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龙头学校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办出个性和特色丰富集团办学品牌的文化内涵。龙江路小学的愉快教育理念,川大附小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名校集团内形成文化认同,成为集团发展的共同追求。

第二,制度渗透,推动集团学校发展。建立和完善名校集团发展制度体系,有效推进名校集团内各成员学校人文、科学、现代的管理制度建设,整体提升集团学校管理效能,带动集团学校办学效益的不断优化。例如: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各成员学校借鉴龙江路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师备课管理、备课本作业本交流、教研组建设、教研课改革等方面,实现了各成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第三,交流合作,促进集团学校发展。一方面,加强集团内的干部教师交流力度。名校集团龙头学校输出干部教师268名,同时,成员学校、区教育局共派出308名干部教师到龙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武侯通过定期开展名校集团成员学校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组织开展专题报告、行政座谈、顶岗任职等形式,不同程度地让集团学校干部参与到各成员学校的管理中去,为成员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指导和支持。据统计,名校集团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共224次,开展讲座64场。

3.加强督导评估

名校集团要名副其实,不是“挂牌集团”、“利益集团”、“生源集团”。名校集团要以成员学校的整体提升为目标,以高位均衡发展为价值追求,形成多方共赢发展战略和推进方案,并为之付出积极的努力。武侯制定了《武侯区名校集团考核评估草案》,坚持有利于推进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集团成员的办学效益和水平,彰显各成员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原则,对名校集团实施专项督导,考核集团发展水平。在去年的综合评估考核中,名校集团的成员学校的考核成绩都很不错,呈现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学区共进”机制

2012年,为有效推动武侯区各中小学办学更具特色,教育质量更加优化,文化建设更有品位,积极落实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落实武侯区委、区政府教育要努力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全面现代化的窗口、充分国际化的先导”的工作总体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决定成立武侯区学区联盟,行学区互动机制。

一、破“各类教育”间的壁垒

当前教育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基层单元,保持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市民学校和各类社区教育服务机构等教育链条的连贯性,打破原有各类教育之间的传统壁垒。武侯区提出以“高中拉动初小幼”的推进策略,积极探索以学区为单元的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以此逐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提高国民素质的“大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

武侯区按照相对就近、名校集团统一、数量相对均衡的原则将辖区内学校划分为三个学区,实行“学区共进”机制。第一学区为华西坝・望江教育领先发展学区,第二学区为蜀汉城・双楠教育优化发展学区,第三学区为武侯新城・198教育特色发展学区。民办学校均划分到三个学区中,确保各学区学校所数、学生总数相对均衡。在基本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实现机制创新,通过管理、运行、督导、奖励补偿等机制建设,实现学区内学校的深度联盟,组团式发展。

二、建“学段贯通”学区机制

学区互动机制,其实质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贯通中小幼,辐射社区和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区域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有效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学区内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拉动区域学校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助力区域教育加快发展、领先发展、科学发展。

1.资源“三共享”

武侯区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区联盟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三共享”:即学区内学校已有的运动场、信息技术设备、图书馆等硬件共享;课程改革成果、课程设置体系、自主开发课程等资源共享;成立学区家委会,相关社会资源共享。学区联盟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域内学校的互动合作,推动成员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文化打造、考核评价、生源联动等方面深度互动。

2.人事统筹管理

学区机制促进了管理职能下沉,学区内各学校管理干部可以在学区内不同学段、学校之间交叉任职交流。管理干部熟悉各阶段的管理体系;实施学区统筹教师安排,实现学区内学校教师合理流动和相对固定教师走教,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做到专科专教,均衡配置师资,制定每年10%的教师在学区内交流的目标任务;学区内引进外籍教师,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增加效益。

第10篇

8月8日,王骏纬将飞越太平洋,只身飞往美国。

一个高二学生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王骏纬的家庭教育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个疑问,在和王骏纬父亲王根面对面的交谈中,记者看到了一个普通孩子不普通的成长经历。

激情教育,“在路上”成功将孩子拉出游戏泥淖

10岁以前,王骏纬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平常。如果非要找出和普通孩子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玩电子游戏出类拔萃。

那时的王骏纬,每天放学回家后“哐啷”把门一关,便开始在自己的房间里打《传奇》。平时沉默寡言,可一提到电子游戏,他便精神焕发,口若悬河。

怎么才能让儿子戒除电子游戏瘾,王根为此伤透了脑筋。那时候,王根在四川大学工作,王骏纬的妈妈曾淑蓉在华西口腔医学院工作,下班回家时都很晚。儿子是否在家打过电子游戏只能靠经验判断。每天下班回家,王根总要伸手摸摸电脑,如果发烫,可以断定儿子一定又背着他打《传奇》了。而且每次电脑的状况都无一例外地发“高烧”了。那段时间,王根一进家门有两个固定动作:一摸电脑,二打王骏纬的小屁股。

王骏纬挨过几次打以后就有经验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里的电脑再也不发“高烧”了,这让王根高兴极了。可过了些日子,他发现王骏纬的学习成绩还是很一般,甚至有倒退的迹象。一天,满腹狐疑的王根提前回家,悄悄打开门,房间里的一幕让他大吃一惊:王骏纬坐在电脑前玩得正欢,一台电风扇正对着电脑主机“呼呼”直吹,电脑显示器上则摊着王骏纬自制的冰袋。

这一次,王根没拿王骏纬的屁股出气。他清醒地意识到:现在再打也没用了;即使这招被父母发现再也不能用了,儿子还会想别的招;现在他在情绪上和父母越来越对立、越来越冷淡,几乎不会主动与父母说话,如果再打下去,情况恐怕会更糟。

揣摩多日,王根想到了“激情教育”。他要想办法让儿子爱上学习、充满激情地学习,从而忘掉《传奇》。

接下来的日子,王根天天跟儿子灌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大道理。可是,往往是王根在进行“激情演说”,儿子却在撇嘴或心不在焉地抠指甲。儿子心里装的还是电子游戏,家里不让打游戏了,王骏纬就跑到网吧去玩。为这,王根几乎绝望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几天思索下来,王根发现自己的“激情教育”存在三个问题:其一,学习的激情必须被一种精神力量激发,否则即使唠叨一万遍,儿子也会觉得“激情”与他无关:其二,日常生活中,儿子接触电脑实在太容易了,家里不让开电脑,他可以去同学家、去网吧,儿子根本就没有脱离这个环境的机会;其三,由于自己忙于事业,很少和儿子在一起,在儿子心里,父亲是一个陌生概念,试想一下,有谁能轻易接受一个“陌生人”说教?再加上每次他和儿子谈激情,姿态总带着父亲的威严,儿子一看父亲,先就生出三分敬畏,甚至恐惧,他又怎么能接受这样一张嘴里说出来的激情?

找到了原因,王根重新规划他的“激情教育”,第一步是“在路上”。

一个周末,王根带着儿子坐车来到离成都有50多公里的双流县籍田镇。到达籍田镇时已经是上午11点,王根告诉儿子,他现在身无分文,他们回家只能步行了。

在路上,开始时,王骏纬不愿理睬父亲,可走着走着,他慢慢地话多起来,开始向父亲诉说自己的苦恼。王骏纬说,爸妈每天都很晚才下班,周末又经常加班,自己觉得很孤独。只有打电子游戏能够让他快乐起来,所以他离不开电子游戏。

听着王骏纬抱怨,王根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恼火。他先向孩子道歉,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骏纬,不是爸爸妈妈不管你,而是因为实在无法从工作中抽身。不是爸爸妈妈不让你打电子游戏,而是打电子游戏耽误学习。学习不好,即使以后捡垃圾也比别人慢呀。”

一句小幽默把王骏纬逗得“格格格”地笑起来。这一笑,就开启了父子俩愉快交流的心锁。步行了不到20公里,两人已经无话不说,不像父子,更像是一对推心置腹的朋友。

在接下来的路程中,王根指着附近的山川河流说起了古今风流人物,从秦王扫六合到诸葛亮治蜀,从祖冲之到詹天佑,从到。说话当中,王根惊喜地发现:平时对名人故事充耳不闻的王骏纬竟竖起耳朵听得聚精会神,还时不时地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了不起?王根趁机从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南阳、发奋学习,说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他告诉王骏纬:这些人之所以名留史册,无不因为他们少年时期就胸怀天下、刻苦学习。“其实你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杰出人物,但是必须从现在起就远离电子游戏,像他们一样好好学习。”说得王骏纬鸡啄米似的频频点头。

从双流县一路走回成都,整整花去八个多小时。回到家里天已擦黑,王根累得一头倒在沙发上,但王骏纬似乎还沉浸在“在路上”的兴奋之中,一到家就拉着母亲,向她转述父亲讲的那些历代风流人物故事。说到父子俩翻丘陵、趟小河、找水喝等种种困难情景时,王骏纬更是神采飞扬、得意非常。王根欣慰地发现,“在路上”让孩子体验到了电子游戏以外的乐趣。

“在路上”进行过几次后,王根发现儿子身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父子之间的冷漠和对峙消失了,王骏纬有什么心里话都主动跟他说,而他的建议王骏纬往往能够愉快地执行;第二,受杰出人物精神的鼓舞,王骏纬内心似乎找到了依托,找到了学习方向,学习一天比一天来劲;第三,以前钟爱的电子游戏现在已经可有可无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已经在孩子身上依稀可见。

屡败屡战,“差生”在失败中长成“不败小巨人”

王根觉得,现行的应试教育太过于看重分数,实际上,孩子日后的发展,综合能力比分数更重要。他发现王骏纬对航模兴趣浓厚,就把他送进了航模班。

进航模班当天,王根告诉儿子:“要做就做最好的。”可是,学习才几天,王骏纬就蔫头耷脑的,闹着不去航模班了。王根问他为什么。王骏纬说:“有好几个同学都比我优秀,和他们比,我屡战屡败,我没办法做到最好。”

王根笑着对他说:“别泄气,爸爸觉得你还是最好的。”

“爸爸骗人,我屡战屡败怎么可能是最好的呢?”

于是,王根给儿子讲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然后说:“刘邦和项羽打了一辈子仗,他只赢了一回,但他赢的是

最后一回。屡战屡败并不可怕,敢于屡败屡战,那就是英雄气质,你现在虽然输给了别的同学,只要有这种英雄气质,爸爸相信你能赢得最后一回。”

尽管那以后,王骏纬还是经常在航模比赛中受挫,但他再也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激情四射。经历过数次失败之后,王骏纬在成都市一次青少年航模大赛中拿到了一等奖,并且入选成都代表团参加1999年8月在桂林举行的第四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模大赛。

在桂林看过其他城市代表团的精彩试飞后,成都代表团的几名选手几乎都产生了放弃比赛的念头:和别人比起来,他们的航模无论在外形还是性能上,简直就不在同一档次。眼看第二天就要比赛了,成都代表团将输得毫无颜面,基本上逃不过失败的结局。但是,王骏纬偏不服气,夸下海口:拿不到奖项,我三个月不吃饭。

当晚,王骏纬跑到上海和广州代表团的房间,凭着一张巧嘴,又拉关系又套近乎,最后装出一副谦逊样,要求学习拆卸对方的航模。在拆卸过程中,王骏纬暗中掌握了对方航模的关键技术。回到自己房间,他连夜改装航模,一直装到次日凌晨4点。结果,在第二天的比赛中,王骏纬操纵的航模拿下了一个优胜奖。别看仅仅是一个优胜奖,正是它实现了成都代表团在全国性青少年航模大赛中零的突破。

王根一直注重教育和国际接轨,注重综合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大关注考试分数的高与低。王骏纬小学毕业时,手风琴已经达到了业余八级水平;英语口语水平亦大大超越同龄人;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王骏纬多次在成都市范围内问鼎“小发明奖”。但是,王根特有的教育和国际接轨、注重综合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却让儿子在小学升初中时吃尽苦头。

王骏纬虽然在综合能力上超出同龄孩子一大截,但是每次考试他的分数并不拔尖。2002年,王骏纬在考重点初中时屡屡受挫。先是报考成都七中不中;然后又报考成都外国语学校还是榜上无名;最后报考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却在考试前两天害起了腮腺炎。他这一次考试败得更惨,数学只考了37分,语文也只有60分。这一次考试之后,王根也有点心灰了,开始多方奔走,希望靠走关系、交赞助费将王骏纬送进重点中学。

他正四处活动时,王骏纬听妈妈讲起了这事,毫不客气地对王根说:“爸爸,你平时跟我说,人就应该有屡败屡战的气势,你这样做不是挫我的气势吗?我告诉你,即使你把关系走通了,我也不去!”

听了儿子的话,王根反倒很高兴。他觉得自己这些年来的“激情教育”没有白费工夫。

第二天,腮腺炎还未痊愈,王骏纬又参加了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的第二次补录考试,勉强以超出录取线3分的成绩中了榜。

在进入中学的第一天,王骏纬告诉父亲:“放心,这远远不是最后一次比拼,我虽然输在起跑线上,但最先冲线的那个人一定是我!”

儿子的这一番话,让王根听得心潮澎湃,他看到,当年那个沉溺在电子游戏中的孩子,身上已有一股英雄气在纵横奔涌。

果然,在初中一年级的期末考试中,王骏纬勇夺年级第一名。在此后两年的初中生活阶段,王骏纬从未掉出年级前三名。在同学们眼里,王骏纬就是“不败小巨人”。

舍我其谁,17岁男生傲视群雄打动美国名校

王根说,虽然初中阶段王骏纬已经很出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教育跟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王根就开始注重扩大王骏纬的国际视野。不过,他也明白,国际化视野不是说有就有的,它必须首先跨过外语这道门槛。

在成都的锦江之畔,每周二、周五晚上都会有一个“英语角”。为了提高儿子的口语水平、开阔视野,从王骏纬12岁开始,王根就雷打不动地每周两次把儿子带到“英语角”。

谁知,平时浑身英雄气的王骏纬一到“英语角”就夹起尾巴不敢吱声。去过两次,他就再也不敢去“英语角”了。他对父亲说:“在那个地方,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笨小孩,嘴笨、思维也跟不上。他们流利的口语和广博的见识,让我一开口就颜面大失。”

面对怯阵的儿子,王根这样开导他:“你现在要面子,那么你将来就没有面子;现在不要面子,你将来就会有面子。天鹅美丽,但它们小时候无一例外都是丑小鸭。如果你有种,就大胆去开口。”

王根一席话再度激发了孩子的激情“爸爸,从今天开始,我把‘面子’扔进锦江。”

从那以后,锦江之畔的“英语角”多了一个往来穿梭、谈笑自若的翩翩少年郎。

13岁时,王骏纬就能够用英语与老外们自如交流。尽管儿子大有进步,王根并不满足,在他看来,儿子目前的英语永平仅仅是个基础,他希望儿子在这个基础上往上再往上。为了让王骏纬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形成全面的英语思维,一天,王根拿回全套四册《新概念英语》教材,对儿子说:“骏纬,你能不能把这四本书全部背下来?”王骏纬看着这四本共1000多页的书,毫不犹豫地说:“爸,我能!”

王骏纬答应得挺痛快,但背完前两册之后,他有些吃不消了,委婉地向父亲表达了不想再背下去的念头。王根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笔,在第三册《新概念英语》的扉页写下几句话:“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骏纬,你能吗?”当天,王根又听到了儿子朗朗的读书声。

高一还没过,有一次王根陪儿子去“英语角”时,说:“骏纬,两年之后的高考,你能考什么大学?”

王骏纬奇怪地看了父亲一眼,问:“爸,你问这话什么意思?清华、北大,难道你觉得我会有多大问题?”

王根说:“别得意,在国内参加高考你没问题,但SAT考试,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美国高考’你敢考吗?”

父亲的话刺激了王骏纬的好奇心,他想,能和美国高中生较量较量,那倒是挺好玩的。

从那以后,王骏纬就开始作参加美国SAT考试的准备,并积极地通过互联网与美国的巴顿大学等名校保持联系,主动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综合素质。王骏纬生动地比喻说:孔雀不展示自己的尾羽就是一只鸡,有漂亮的尾羽为什么要夹在屁股下?

尽管儿子豪气冲天,但王根不如儿子那么自信。毕竟巴顿大学“少年班”每年只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招收45名奖学金学生,其中仅有20名享受全额奖学金。

2007年1月27日,王骏纬去香港参加了SAT考试。公布成绩时,王骏纬以1960分的高分深深打动了巴顿大学,校方先后多次盛情邀请王骏纬去美国参观、面试。

2007年3月30日,17岁的王骏纬谢绝了父母要陪他去美国的好意,只身前往位于美国麻省的巴顿大学参加全额奖学金面试。

在美国,王骏纬不愿被动地等待面试,他“先发制人”,主动与主考官接触,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一位考官看着这位稚嫩的中国考生说:“你在中国成都的那所中学可能是最好的,但到了巴顿大学,你可能是最差的。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王骏纬用流利的英语答道:“考官先生,你说的可能是真的。但是我宁愿做大海里的小鱼,也不愿意做池塘里的大鱼。何况,我不见得就是一条小鱼。”

王骏纬的回答锐气中不乏谦逊,那位美国考官大为惊讶。面试结束之后,考官们给王骏纬下了这样的评语:“卓越的才华,必将写下壮丽篇章。”

面试结束回国一周后,巴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从大洋彼岸飞到了王骏纬手中。未来几年,王骏纬在巴顿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费用都由校方全额提供,每年为5万美元。同时,因为王骏纬英语能力出色,巴顿大学还破例让他免考托福。而且,按照巴顿大学的培养模式,三年后,他可以直升更为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

第11篇

一、营造富有承载力的创生情境,激活学生的创生动力

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创生动力,富有承载力的创生情境能激发学生持续不断地创生。情境的承载力,是指情境既具有趣味性与鲜活感,也包含了具有引领价值的知识与问题。

在《力》的课例研究中,第一次课我用“大力士拉飞机”的视频引入,学生看完后感觉非常震撼,起到了“提神”作用,但对本节课的创生学习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种情境没有承载力,是低效的情境。第二次课我创设了两个学生站在两个滑板上相互推的游戏情境,学生对这一情境非常熟悉,容易产生共鸣,在游戏中很快形成了“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的感性认识,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建立起相关概念。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还会从“两位同学后退的距离是否相等”、“两位同学是不是同时后退”的现象观察中,生成“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相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不是同时产生的”等问题,从而强化了情境的创生功能。

在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环节中,我设计了“站在滑板上的同学推一下墙”的情境,同学们观察后明确提出:墙对人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人从静止开始了运动。但人对墙推力的作用效果却没有一位同学能够得出。我想:之所以学生不能从实验中得出墙发生形变的结论,主要原因是墙发生的形变不明显,不容易观察。于是灵机一动,从学生的分组器材中拿一个气球来代替墙,让刚才演示的同学再推一遍。这一次,大家都能异口同声地答出人对气球的推力作用效果是使气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以此为基础,再利用墙作对比,学生在两个情境的对照中顺利生成了“力一定会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结论。

从《力》的情境创设看,富有承载力的情境首先必须具有亲和力,学生有相应的生活基础才能很快进入情境,才能激活课堂创生的动力。其次要有知识性,富含知识的情境才具有创生的价值。第三是具有探究的空间,富含探究空间的情境才具有课堂创生的可能。第一次“大力士拉飞机”的视频情境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缺少知识性与探究的空间。

二、设置富有思维张力的创生性问题,引领学生的课堂创生

创生性问题,是指能引发创生欲望,激活创生思维,形成创生成果的课堂提问。创生性问题的设置要注意问题的准确性、引导性和适恰性。准确性,是立足学习任务,结合情境特点科学地表述问题;引导性,是指问题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有层次地创生;适恰性,是指问题难易适度,能够创生,问题出现的时机恰当,有利于推动学生持续创生。

在《力》一课中,我在开始游戏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滑板游戏中隐藏了哪些力学知识?”学生一脸茫然,因为这样的问题太笼统、太模糊。学生缺少力学知识,不知从何答起,后来把这一问题改为:“在游戏中一共有几个力存在?”学生开始猜测,有的认为是一个,有的回答是两个,还有回答四个、六个、八个的,因为人和滑板之间、滑板和地面之间都有力存在。但是,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谁找的力更多,偏离了教学目标。对此,我将问题改为:“注意观察他们的动作,思考:在两位同学之间一共有几个力存在?”这样,学生的观察点集中在了两位同学身上,得出了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一系列概念。

在课堂小结时,不少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种小结问题缺乏创生性。为了增大课堂小结的创生可能,我将小结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图片展示运动员借助助跑器起跑的一瞬间,并据此提出问题:“通过这张图片,你能发现多少与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基本上都能借助照片回顾本节课所有知识;然后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本节课除了带给你新的力学知识外,你还有方法、技巧或其他方面的收获吗?”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学会了转换法;有的说知道了看问题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比如微小形变自己就发现不了,但形变确实存在;更有甚者谈到了学习只要努力肯定会有进步,只不过这个进步有时太小,像微小型变一样不易被发现,但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

从上述片段可发现,创生性问题的设置根据功能的不同,其发散或聚焦的程度会有差异,但无论何种问题,其表述一定要准确,问题隐含的探究点一定要引领学生思维,让学生“跳起来就够得到”,只有这样的问题,才具有课堂创生的引领功能。

三、在追问中引导学生探究,促进课堂的深度创生

深度创生的课堂,是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课堂。探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质疑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只有引导和诱发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探究,学生的思维才能跟随学习进程不断发展,精彩的深度创生才能在课堂上不断涌现。

在《欧姆定律》一课中,我们想探究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有位同学设计出了一个定值电阻与电流表串联的电路图,他解释说:“我只要增加电池多做几次试验就可以了。”老师问同学们:“他这种方法能达到探究目的吗?”在多数同学表示可行时,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的眼中闪过一丝迟疑,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我于是追问:“这种方法有没有不够完美的地方?哪位同学有更好的改进思路?”在老师的追问中,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了电压变化是成倍增加的,具有特殊性;增加电池的方法需要太多电池,实验可操作性不高等问题。随着讨论气氛的高涨,学生们独自得出了与课本上相同的实验电路——用电压表改变电压。此时,我再追问了一句:“我们怎么知道电压变了多少呢?”在这一追问下,电压表水到渠成地出现在了电路中。

在《力》一课中,探究相互作用力是否同时产生时,一位同学在讲台上展示并讲述了自己的实验思路及探究过程,老师抓住时机追问:“大家觉得他的实验能说明问题吗?”大家对实验表示认可后我继续追问:“我刚才看到很多同学的方法和他并不相同,参照自己的方法,你觉得这个实验还能改进,还能更加完善吗?”通过这次追问,同学们又活跃了起来,创生出了各种新奇的思路,有的说用左手施力,右手不动;有的说要两只手同时拉……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了耀眼的创生火花。

从这两个例子可看出,老师追问的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诱发学生不断探究,并为学生探究难点搭建适当阶梯,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深度创生。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教学;发散思维;任务型教学

人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要以思维的发展为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以他的思维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和培养他们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反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引领教学。创造性教学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建立创造性人格,形成创造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一般而言,在学习初中的英语课文后,我会要求同学两两假设相互碰面,一同学向他同学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要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的事件。通过这种训练,初中学生会逐渐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会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这样,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心理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有关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这里的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只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理,英语教学就好像给予学生钓鱼的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的主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好服务工作,而不是当教学的主角,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培养起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演主角,教师要甘当配角,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做好引导服务工作,起到衬托作用。在相互交流的英语双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说、精做,做一些教师必须做的,说一些教师必须说的,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做,培养起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上,应注意与这种理念相衔接,以便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是人的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探索一个适合实施讨论式、质疑式教学的具体方案或模式。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新的见解。当然,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及相关的材料中挖掘出蕴涵着发散思维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大胆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效地独立思考,再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而进行全班集体讨论,再由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过滤掉错误的结果,筛选出正确的结果。其实,培养学生的英语发散思维的方法是比较多的,如创设情境、游戏法、竞赛法、看图说话法、比较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不同的英语句子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等进行选择。英语教学过程既是一种教育过程,又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拓展学生的语言实践空间

要培养学生快速扎实地掌握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采用针对性较强的任务型教学,拓展学生的语言实践空间,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这里说的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语言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成为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ircle)和后任务(post-task)三个部分。在前任务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在任务环阶段,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对话互动,进而习得语言;在后任务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知识。在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为此,教师应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生动有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还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跳一跳”,这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保证。任务型教学不但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更是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和强化学习动机及兴趣,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体验学习价值等的有效教学途径。

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语音、语调、语法方面的准确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交流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地去尝试口语交流活动, 还要容忍学生在尝试口语交流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尤其是不能取笑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在鼓励中纠正他们的错误,在鼓励中让他们改正错误,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作者单位: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参考文献:

[1] 杨溢.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驾驭好初中英语[J]. 文理导航(下旬刊), 2010,(02).

[2] 丁素梅. 英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教师的要求[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0,(02).

[3] 张晓娟.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究[J]. 中学英语之友(下旬),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