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时间:2023-05-30 10:3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产阶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产阶级

第1篇

关键词: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理论贡献;思想渊源;价值评判 

     一、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理论贡献 

    (一)在义利观上,主张“工商厚民论”,为近代实业建设寻找伦理精神支持 

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主张“恃商为国本”,倡导要采用机器大生产来发展中国的工商业。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来都是重农轻商,社会经济主导产业是农业和少数手工业作坊。封建统治阶级坚持认为,采用机器生产必然会给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来强烈冲击,结果会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因此,他们仇视和抵制机器生产,提出“机器夺民生计论”,使得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主张受到坚强的反抗。 

    针对这一论断,近代早期资产阶级代表薛福成提出“机器殖财养民说”予以驳斥,认为采用机器生产并不违背以民为本,而是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强调指出“人力不能造者,机器能造之;十人百人之力所仅能造者,一人之力能造之。夫以一人兼百人之工,则所成之物必多矣”这样生产成本就能降低,销售价格低廉,产品竞争力就强,则“四方必争购之矣”。从此商务殷盛,民生富厚,国势勃兴。另一代表人物陈炽认为,西方各国制出各种机器后,“推之于农,推之于矿,推之于工,推之于商,而民用丰饶,国亦大富。’他实际上是从发展机器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的角度,强调发展工商业是养民之道。 

    (二)在财富观上,鼓吹“重商富国论”,提出了农工矿商并重的新型生产伦理 

为使中国走上工商立国的近代经济发展道路,早期资产阶级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商为四民之殿”的观念,鼓吹工商富国,主张国家要出台“重商、富商、恤商”措施。针对当时仍死抱“重农抑商”信条不放的顽固分子,王韬进行了驳斥,他说:“今日而欲办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认为只有学习西方的富强之道·,即“兵力、商力二者并用,则方无意外之虞”。不仅如此,王韬还反对洋务派对商业的垄断,竭力主张“官办不如商办”,允许“民间自立公司”,“不使官吏得掣其肘”。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也对抑商论进行了猛烈抨击。其中,最具影响的是郑观应,他对封建“重农抑商”政策的批判最为尖锐,认为如今的时势不同,“在古寓兵于农,今则寓兵于商”,要想达到抵制西方侵略、实现自强的目的,就只有振兴自己的商务。 

    为使中国资产阶级工商业能够有个好的发展环境,能与洋商相抗衡,马建忠从“恤商”出发,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坚持要求修订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合理关税税则。他把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看成是“中国转亏为盈,转弱为强之基”,政府保护关税则中国“商民可富,晌源可充”。阎薛福成也认为“商情可恤也”。陈炽在《续富国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商之本在农”、“商之源在矿”、“商之体在工”的理论,认为商业的发展是以农矿工等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主张农矿工商全面发展才是富国之源。应该说,陈炽这样全面论述发展经济的各种具体项目,在中国当时是空前的,他的“农工矿商并重”的观点更为集中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观,初步勾勒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大致走向。 

    (三)在群己观上,倡导“以和为贵论”,努力寻求各方利益集团协调发展 

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积极宣扬以和为贵,并作为近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道德准则。这里的“和”指的就是“和谐、协调”的意思。在传统的工商业中历来是“同行如冤家”,各自的技术秘不外传,使得先进的手工业技术无法普及推广。这不仅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缓慢,而且分散的手工业者也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以对抗封建压迫与剥削,加之盐铁等高盈利经济领域长期由官府垄断,从不让私商涉足,导致市场发育不全,经济发展畸形。市场的狭窄,竞争的无序,利益关系协调性的缺失,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国的产生和壮大。 

    兴起后,当时的许多官僚,特别是洋务派中的地主官僚,他们在“求富”的旗号下,借着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以官办、官督商办的形式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工矿、交通业,压制着的发展。对此,郑观应主张政府应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重视商业,裁去困商、限商的“厘金制度”,在中央政府设立商部,在地方设置商务局,规范市场运作,协调各方关系,做到商人“凡有所求,力为保护”。马建忠等大力呼吁要鼓励组建商会、广设公司以协调各商家的利益关系,并且还提出要让工商业者投资官办企业以“扩充资本”,给承办的商人在企业中享受应有的权益,充分发挥商民作用,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经济效益。尽管他们的这些改“官办”为“民办”的主张还只着眼于对“官督商办”的改良,却体现了对寻求各方利益集团经济关系协调的努力。 

   二、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思想渊源 

    (一)传统的“义利观”是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2篇

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时(前)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状况,从中可把握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分析背景时一般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着手,或者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角度考虑。

要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首先应收集一些当时的社会发展信息。(1)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和准备。(2)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英国的海外活动,使英国逐渐变成了大西洋航运的中心。英国积极开拓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使作为英国“民族工业”的传统部门――制呢业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英国的制呢业中,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进行经营的手工工场。随后,在采矿、制革、酿酒、金属冶炼和加工、建筑、造船等行业中,手工工场也相继建立起来,其中采煤、炼铁、造船等行业手工工场的发展尤为迅速。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手工业、农业中出现了雇佣工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一些原有的贵族也演变为新贵族。新贵族即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他们拥有大量资本并将其投资于手工工场,因而同其他资产阶级成员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3)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及其子查理一世,大肆鼓吹“君权神授”,巧立名目,任意征税,搜刮钱财。这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导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剧。

从上面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背景有:(1)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2)思想上,文艺复兴为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与准备。(3)阶级力量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两者之间因相同的利益而结合为革命的领导阶级。(4)政治上,由于封建专制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二、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原因即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一般可从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两个方面人手。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掌权,要发展资本主义,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而17世纪时,英国国王却在鼓吹“君权神授”,竭力推行封建专制,这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的阶级矛盾。当时,许多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是英国议会下议院的议员。英国国王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经当众宣布:我不允许议论我的政权;君主制是地上最高的制度,君主是上帝派来统治人民的总督。国王查理一世上台后,经常不顾议会的反对任意征税,还一度关闭议会。为了搜刮钱财,他还把持肥皂、盐、酒、煤等商品的专卖权。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并迅速激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外因)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内因),激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三、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

条件是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与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基本相同,但相对来说分析条件时更侧重于分析有利因素。

在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不仅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而且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借此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海外贸易,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迅速聚敛了大量资本并获取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一部分封建贵族受巨额利润吸引开始转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牧场或投资手工工场,这些人被称为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他们都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而此时,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并取得革命的领导权,向封建统治者发起挑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第3篇

1、周朴园和繁漪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繁漪是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2、鲁侍萍是被剥削的下层劳动人民,和周朴园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摘要]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往往是以人格面具为基础的。无论现实还是小说,都是人格面具下的世界。无论拥有何种身份,处于何种地位,为了维持自身利益,人们往往需要带着人格面具生活。曼斯菲尔德笔下的短篇小说《一杯茶》中,阶级关系中隐藏着的复杂的人格面具得到完美展现。

[关键词]人格面具;阶级关系;伪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32-1.5

一、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Carl Gustav Jung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在精神分析中指的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往往是以人格面具为基础的。所以无论现实还是小说的世界,都是人格面具下的世界。我们戴着人格面具表现着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

二、阶级关系中的人格面具

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人格面具的产生与寻求社会认同有很大的关系。它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因此,人格面具必然是社会的产物,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状况,社会上同一地位的人就会带有共同的人格面具。资产阶级下,人们的地位不同,社会底层人民要按上层社会人的期望行事,人们表现出来的人格表象都是一种公开的面具,真正的自我人格是包裹在面具之下的。

店主和罗斯玛丽。小说的主人公是资产阶级的富太太罗斯玛丽。小说开头就强调她们家富裕,接着形象的介绍到“如果罗斯玛丽想要购物的话,她就会去巴黎,如果她想要买花的话,会在最好的商店买一车的花,她会在商店里用盛气凌人的派头说:‘我要那些、那些和那些……’”这样从概括到细节的描写使得资产阶级上层富足的生活尽现我们眼底。像罗斯玛丽这样的资产阶级富太太自然就成了商店的常客,因此店主人就会带上热情谄媚的面具蓄意迎合、讨好、赚取钱财。

文中提到罗斯玛丽常到一家小古玩店买东西。心里上,罗斯玛丽认为店主人非常喜欢为她服务;行为上,不管罗斯玛丽什么时候来,店主人都对她鞠躬致意;表情上,罗斯玛丽看到店主人以能与她讲话,流露出的感激之情;语言上,店主人用低沉的尊敬的语气跟她讲话;形象上,店主人“将他那没有血色的手怯生生地探向那双红润而光艳的十指。这样罗斯玛丽盛气凌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与掌柜的低头哈腰、谦卑恭敬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店主人作为一个普通商人,地位不高,迫切摆在她面前的是积累财富,提高地位,因此只要能为他带来财富的人就是她热情周到的服务对象。他不见得有多么喜欢罗斯玛丽,他在乎的只有罗斯玛丽这一阶层的人给他带来的经济利益。他明白罗斯玛丽这样的有钱人,是拿得出钱的,也许这次不行;他明白罗斯玛丽这样的人是虚荣的,即便购物时也想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觉得自己很重要。所以店主人要做的就是假装自己是真诚的,是以为她服务为荣的,他戴上虚伪的人格面具,从语言、行动等方方面面来稳定自己的客源。

罗斯玛丽和讨茶钱的姑娘。年轻时髦的太太罗斯玛丽讲究衣着、诸事不缺,而她在雨中偶遇的底层阶级的年轻姑娘史密斯则又黑又瘦,不得已而向罗斯玛丽讨一杯茶钱。面对这一小小要求,这位富太太没有直接给这可怜的姑娘茶钱,而是想象着让她好好体会一下世俗的“温煦人情”。曼斯菲尔德细腻地察觉到若罗斯玛丽给予了这姑娘施舍、照顾,以后她便可以向朋友炫耀。资产阶级上层为了显示自己独特的地位,往往将对下层百姓的慈善活动看成是一种风雅,一种自我标榜的形式。小说前面提到了跟罗斯玛丽来往的人都是她物色来的,有真正的头面人物也有艺术家,她之所以专门物色了这些人围在她的身边,并幻想向这群人述说这个穷苦的女孩的事情,就是想向别人展示她仁爱的一面,在这个面具下,她可以表现理想化的自己,显现自己的高雅和优越的地位。而且有面前的命苦的姑娘比照着,她打心眼里感觉到了优越感,觉得自己生活甜美。但事实上,当她将女孩领到家以后,忽略了女孩最迫切的解除饥饿的需求,而是做些无关表面上的关心,直到在女孩的再次恳求下,她才吩咐赶紧上些茶和白兰地。女孩的恳求撕开了罗斯玛丽那充满仁慈和同情的行动面具,我们得以窥视到,表象后面隐藏的资产阶级虚伪的人格。

故事层层进展,面具越来越明晰,正当罗斯玛丽陶醉于乐善好施的之中时,她的丈夫菲利普回来了。她向丈夫解释史密斯小姐就是个捡来的,明显地表现出对史密斯小姐的不屑。当听到菲利普说女孩美得惊人时,她所有的满足感消失了,马上将贫女遣走了。这一前后对比彻底的展现了资产阶级的伪善面具。

菲利普与讨茶钱的姑娘。资产阶级关系下的人格面具也体现在菲利普和讨茶钱的史密斯小姐的短暂的接触之间。菲利普是拥有财富的资产阶级上层,是最具代表性的资产阶级形象。当他注意到地板上的外套和帽子时就认定了史密斯小姐只是个穷姑娘,决定将她打发走。但他没有明说,只是礼貌地请妻子来书房,并还象征性地询问史密斯小姐是否会介意。他知道史密斯小姐是没有发言权的,又怎么会介意。他只是带着资产阶级一贯的貌似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史密斯小姐这样的下层人物。在他与妻子罗斯玛丽独处时,就暴露了对妻子这一做法的强烈反对。“他嚷道:‘你究竟要对她做些什么?’”“你疯了,根本不能这么做。”这一连串的反应都是菲利普对给予下层百姓实质性帮助的反驳。当然了,菲利普夸奖了史密斯小姐漂亮,但这只是他用以规劝妻子的一种手段。听到已经打发走后,作者没有写他有任何反应,可见在他看来这是正常的,穷人和富人就要有生活的差异。作为资产阶级的上层对穷人所表现出的关心和帮助只能是无关痛痒的,但是还要让下层人民感受到,上层社会对他们是尊重的,关心的。这样上下层的地位才能维持,上层的特权利益才能够得以保证。

社会上的人所戴着的人格面具是与她们的社会角色相一致的,都是基于社会要求的结果。曼斯菲尔德融进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描写了人格面具下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存在地位而所表现出的不同面貌。揭示出这种内心感受的根源就是经济地位的不平衡。她们不自觉的启用了心理防卫机制,表现出了与真实人格不同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黄国胜.人格面具理论[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4).

[2]李晶.解析曼斯菲尔德小说人物中的人格面具[J].文化研究,2009(下旬刊).

[3]卢睿蓉.从《一杯茶》析曼斯菲尔德的讽刺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7).

[4]曼斯菲尔德,陈良廷,郑启吟译.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第5篇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做出的资产阶级允许的调整,可以说是被逼无奈。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其对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起点已大大高于二战以前,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了挑战,同时也为资产阶级管理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促使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第三,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益的主张和斗争发生了作用。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资产阶级展开各种形式的不懈的斗争,工人强大的政治攻势和斗争,迫使资产阶级做出重大让步,进行某些社会改革。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在资产阶级的“努力”下,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显示出了一定的生命力,但是这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变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结构,仍然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以国家所有制和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二战后,资本主义产权结构调整中,股份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发展使资本更加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首先,资本主义股份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股份制的确提高了资本占有和使用的社会化程度,使原来各自独立的私人资本联合起来,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是,股份制只是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和资本的经营方式,与资本主义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股份制本身是中性的,不可能改变其本质。

其次,资本主义的国家所有制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有制是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所有制形式进行的具体调整。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而国有,也仅仅是少数资本家的共同拥有,国家所有制是一种维护少数资本家利益的制度。

(二)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及工人受奴役和雇佣的地位没有改变

第一,当代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分化,越来越多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监督者、调节者和操作者的工作,日益向社会的中间阶层迈进。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部分改变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但是,我们深究福利制度本质就会发现,其资金是国家通过税收把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集中起来然后分配给社会收入不高的居民,以改变他们收入过低的状况。所以,福利最终是拿工人的钱来“安抚”工人,其最终目的是为稳定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防止社会的低收入者因为分配的不公而形成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

第二,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制度。表面上看,工人也成为企业的主人,而事实上,工人根本无法摆脱受奴役、雇佣的地位,这只不过是资本家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而已,使用这种手段,可以激励劳动者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资本家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消除及其派生的三大矛盾也没有改变

第6篇

1、资本主义民主的定义:

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中所创立的民主,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2、资本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

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确立了议会制、普选制、两党制,公民享有各项自由权利等制度,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

3、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民主,作为对封建专制的否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使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得到破除,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渐确立了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观念,也使人民群众在实际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4、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大量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或者一无所有,或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民主,资本的多少和财产的多寡在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

2、维新派是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因受中日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地租资本化;土地所有权资本化;土地使用权资本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2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理解的重要理论基础,而马克思的土地资本理论则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可或缺的内容。马克思的土地资本理论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下土地私有制的理论思考。基于马克思土地资本理论的分析,马克思土地资本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当前对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流转,以生产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形式进入市场经济,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增收,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对于马克思的土地资本化思想探析,本文主要从地租的资本化、土地所有权的资本化和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三个角度,并结合当下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内容,进行探析。

一、地租的资本化

土地资本化实际上是以地租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当土地作为一项资本权利进入市场,并且这项权利能够带来一定收益,这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资本化的过程,土地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产阶级强制将农民与土地分离开来,就造就了土地的相对独立,这种独立使得土地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被投入市场,并取得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是以地租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是资产阶级进行剥削的主要来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也存在地租,在农业文明下,地租体现的是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实际形式,主要是以劳役(农民无偿提供劳动)、实物(土地的出产物)和货币地租这三种主要形式。每种地租形式,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反映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实物对于劳役的代替,反映着地主阶级对于奴隶主阶级的瓦解,货币形式代替实物的形式,恰恰是资产阶级对于封建阶级的瓦解。

对于马克思土地资本化思想的研究,对于货币地租形式的分析,显然是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的。货币地租产生于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将土地租借给农民阶级,农民通过劳动收获农产品,满足自身的生活和生存需要,作为回报,农民向地主阶级上交货币。货币地租与实物地租的既是区别也是意义的地方在于,货币地租极大的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商品经济实际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货币地租“从产品地租到货币地租的转化,要以商业、城市工业、一般商品生产、从而货币流通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为前提”,货币地租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一规律也造就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从而土地让渡的可能性和土地的让渡,会随着这种转化而变为本质的要素,因此,不仅从前有交租义务的人能够转化成独立的农民所有者,并且城市的以及其他的货币所有者也能购买土地,再把土地租给农民或资本家,并把地租当作他这样投人的资本的利息形式而加以享用;因此,这种情形也会促使以前的剥削方式,所有者和实际耕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租本身发生变革。”货币地租使土地成为独立的资本要素,造成了土地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也进一步造成了地主阶级的瓦解,资产阶级可以通过商品交换一样集聚土地。地租作为土地资本化的表现,货币地租产生于封建社会,可以说是地主阶级自我挖掘的坟墓,自己埋葬了自己。而在资产主义社会,土地失去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少数农场主的生产资料,而更多的时候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通要素而已,当然这一过程伴随着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丧失了土地,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属。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瓦解,找到这一源头,进而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的解放找到理论基础。

二、土地所有权的资本化

马克思的土地资本理论基础底地租理论,而在马克思看来,地租实质上反映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地主阶级的,地租是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的超额收入。土地要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不再单一是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不同形式的土地具有不同形式的用途,因而,作为土地所有权的所有者,地租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但是,“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又是以土地所有权,以某些个人对某些地块的所有权为前提。”土地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现形式是以地租为载体的,地租代表着所有者的而所有权,而土地所有权的变化也离不开货币地租的作用。土地所有权与地租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地租的获得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而土地所有权的获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压迫,对于土地的强制获得。土地成为只属于自己的独占的财富。基于上文的分析,地租的变化实际上是反映着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而“单纯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权,不会为土地所有者创造任何地租”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土地所有权也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地租,地租的实现代表的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价值,而政治意义上的所有权代表的是土地所有者的占有权利。因此,土地所有权与地租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的认识。

地租的资本化主要以土地价格的形式显现,土地作为资本要素接入到生产领域,作为资本利息,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前提下提前支付的土地地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权的经济意x在于土地所有权成为单独的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权属于资产阶级,而实际的使用者则是无产阶级,这一分离使得“在苏格兰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在君士坦丁堡度过他的一生”。

三、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的所有权是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正是这种分离才使得上文中马克思所提到的在苏格兰和君士坦丁堡生活成为现实。这种分离是土地资本化的必然要求,土地所有权的经济意义在于土地所有权成为单独的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权属于资产阶级,而实际的使用者则是无产阶级。

土地所有权的资本化是土地资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所有权的重要体现。土地所有权第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土地的资本化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然而,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其本质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也就是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基A上的。因此,在马克思土地资本化思想的指导下,对于我国当前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公有制是对立的两种土地所有制,土地作为先天而存在的自然资源,就有社会属性和价值,同时这种社会属性是与其不同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土地的私有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一制度造成了农民阶级地位的当下现状,也形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土地的私有制和土地的资本化,使得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剥削,剩余价值的获得更加隐蔽,成为进一步奴役人民的工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资本化从性质上而言,就具有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资本化的所不具有的优点。这也是马克思的土地资本化理论面临的时代课题。综观,整个人类历史演进,尤其是封建社会末期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土地的私有化会加剧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的冲突和对立,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其出发点正是对于人民权利的尊重和认可,并不是以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为目标。同时之所以我国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也是离不开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我国自建国初期就面临着土地尤其是耕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而国家统一所有土地,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最大价值的。这也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科学规划的优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土地作为占据全国百分之六十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土地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制度,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土地所有权的资本化本质上是土地使用权获得收益的资本工具。土地的使用权的收益的获得来源于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把土地收益还原为资本价值这个资本化过程,是土地估价问题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土地的资本化,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内涵和目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目的并不是对于剥削价值的再创造,但是也需要创造出能够能够带来对等的资本。

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基础的,我国当前正在尝试着对于这一问题的梳理,而且也在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出台和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形势的不断创新,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9篇

我的公婆都是知识分子,他们都信仰上帝。公公还是留学法国“镀过金”的,他认为外国货都比国货好,甚至给自己的儿女都起了有外国风格的名字来作为爱称。他经常说凭本事吃饭,教育儿子走只专不红的道路。婆婆是个有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家庭妇女,平时所谈的就是三姑、六舅、二大爷,再不就是张太太长、李太太短。我爱人虽然不信上帝,但也受到一些影响,他的家庭观念太强。因此,在有些问题上我们就争论不休。比如:有一年春节,我们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前,公婆要祈祷,虽然他们知道我们青年人不信教,但要我们陪他们站着。当时我不愿意站,便离开了饭桌,等他们祈祷完后我才入座。我爱人觉得不信上帝是应该的,但陪着站一站也没有什么关系,何必叫老人不痛快呢!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如果我们不是立场鲜明、寸步

不让,而是迁就、含糊,那公婆就会得寸进尺,今天他们叫我们陪站,可能明天就会要我们一同上教堂去向上帝忏悔哩。

最近,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和爱人讨论:如果公婆中有一人去世了,另一个要求用宗教仪式来安葬,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主张不能顺从。当然,现在应该做很多工作打通他们的思想,但如果公公或婆婆思想不通,坚持要搞宗教仪式,而我们又阻拦不住,那我们只好退出,决不参与宗教活动。可是我爱人说,“儿女应该孝顺老人,我们按照宗教仪式去安葬,也不能就此说明我们落后了。”这个问题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还没有得出结论。

我觉得,我们革命青年不应该参加任何宗教迷信活动。对于来自这方面的压力,也应该有力地斗争。

青年人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的对象。剥削阶级父母总是用父子母女之情来拉拢儿女,诱使儿女服从他们。我们要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人生观,但资产阶级父母却用无形的上帝来溶化我们的革命意志,向我们宣扬资产阶级人生观。可见,家庭里也存在着阶级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是作坚强的革命战士,还是作顺从剥削阶级父母的羔羊,我们应该很好地选择。

编辑同志,你们的意见怎样?希望你们研究后予以答复。

北京 王洪

王洪同志:

我们认为你的看法是正确的。

第10篇

关键词:艺术收藏;资产阶级新贵;艺术中心;转移

在影片开始后不久,一批现代主义作品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当时,女主角Rose和女仆一起整理行装中的绘画,而这些画作显然出自雷诺阿、莫奈、毕加索这些现代主义大师之手。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些有关于现代主义的理念开始频频出现,Rose在言谈中随口引用弗洛伊德的话,牧师在倾斜的甲板上为人们祷告,圣象四角僵直的遭受灭顶之灾,暗含着上帝死了这样老生常谈的现代主义箴言……一组组相对简短的镜头却可以给我们一个关于现代主义艺术自欧洲向美国传播、扩展、转移的真实历史过程的启发。

事实上,欧洲现代绘画及其所代表的现代艺术观念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传入美国 。1913年,“军械库艺术展”引起了轩然大波,展览前,美国人所能接受的最前卫的欧洲艺术只到印象派为止,而在这个展览之后,他们一下子把收藏作品的年代提到当前,立刻就开始动手收购当代欧洲艺术家的作品。这次展览可以说对美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以至半个世纪后,美国现代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仍感慨万千的写到:“五十年前,著名的军械库艺术展震惊了纽约人,使他们意识到并亲眼看到,当艺术世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之时,他们自己的世界仍在沉睡。可是,直到看到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我才如释重负地大笑起来。我感到千斤重担已经卸去,对此我感激不尽。”此后,短短数年,大批欧洲现代艺术作品进入美国。纽约逐渐发展成为与巴黎比肩的现代艺术重镇。

不难发现,在这一历史演变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功臣,那就是一大批的艺术收藏家。他们并非出自贵族世家,而是所谓的New Money,即资产阶级新富(布朗太太),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涉足艺术收藏,这也是美国当今博物馆有数量惊人的欧洲艺术精品的原因之一。 而这些美国的资产阶级新贵之所以能够收集大量的艺术作品,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心向美国转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原因可以从内、外两反面来分析。

从外部条件来看,首先,这些资产阶级新贵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伴随美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成为国家威望的象征。政府为树立国际形象,成就文化大国的梦想,在 20 世纪初期实行了两项财政政策:免除所有外国艺术品进口税和国家财政补贴艺术机构,此举激发了美国富豪建立艺术博物馆的热情。现代艺术的庇护所—纽约现代艺术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应运而生,它们传播、展示现代艺术,成为美国现代艺术的先锋场所。

其次,二次大战使欧洲国家的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在法国,尽管社会政治生活没有崩溃到像德国那样,但社会经济严重倒退,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而当欧洲还弥漫在战火的硝烟中时,美国却因两次世界大战获得暴利,工业产量跃居全球第一位。这些资产阶级新贵抓住机遇获得巨额财富,为购买收藏艺术品奠定了基础。

从内部的影响因素来看。首先,不排除其附庸风雅的企图,在获得大量财富之后,资产阶级新贵们往往会积极融入上流社会,并购置一些艺术品来彰显自身品味。不过,他们较之于旧贵族来说,举止上不那么装腔作势,思想上也不那么因循守旧,容易接受新事物。这就使得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阶级对于怪异的现代艺术采取了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

此外,这些资产阶级新贵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亲和性。从创作内容来看,机器工业、现代城市开始进入现代艺术的表现领域。飞机,汽车、甚至于机器厂房都成会绘画的表现主题。而且,当现代艺术家力图拓展其表现手段时,机器与技术的发展显然赋予他们深刻的启示。这特别表现在现代艺术家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全新认识和感受上,从名字就可以看的出来,比如光线主义、立体主义。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与这些资产阶级新贵在某一时期有着相对一致的内在精神。在泰坦尼克时代,人们从大机器生产时代感受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影片中,从设计师到船长乃至普通乘客,无不为泰坦尼克的雄伟而骄傲。就像当时站在船头大声喊着“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的Jack一样,面对着技术、工业的迅猛发展,很多艺术家都曾经产生过一种激扬飞跃的感觉。这种对大机器时代的肯定也使得以此为内容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资产阶级新贵产生共鸣,他们正是在机器工业时代积累大量财富,跻身贵族行列,因此,对于这类作品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收藏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热情。

可见,《泰坦尼克》不仅创造了商业电影的奇迹,也用一组组简单的片段让我们回想起那段艺术中心转移的历史,促使我们去探究其身后宏大复杂的背景,从而在为过去唏嘘感叹之际获得对于未来的些许启示。

参考文献:

[1]宋全城.欧洲移民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

[2]王瑞芸.美国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

[3]余丁.美国现代艺术的市场与收藏[M].中国美术馆,2007.

第11篇

关键词:《唐顿庄园》 婚姻选择 贵族阶级 社会等级制度 资产阶级

《唐顿庄园》是由英国ITV电视台出品的历史时代剧,2010年首次播出, 不仅在英国本土上大受好评,更是将英伦风带往了世界各地。《唐顿庄园》宏观地展现了在历史变迁时期大英帝国的大气磅礴,其深厚的文化沉淀成为该剧之所以风靡全球的成功关键。

《唐顿庄园》以20世纪初英国乔治五世在位时约克郡一个虚构的庄园――“唐顿庄园”为背景,讲述由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的家产继承问题所引发的种种爱恨纠葛,呈现了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1],人物特点鲜明,剧情跌宕起伏。通过其故事情节的推进,真实反映了英国各阶层在工业革命前后的种种变化,尤其是贵族阶层。本文从罗伯特和柯拉、玛丽和马修、西波尔和布兰森这三对夫妻着手,梳理其中所展现的婚姻观与婚姻类型,进而管窥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变革。

一、英国社会等级制度

英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发展历史悠久。一种说法是将这种社会等级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三种等级。另一种说法把这三个阶层分为了上层贵族阶层、普通市民阶层和劳动人民阶层。光荣革命后近一个世纪里,英国社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层:以大地主所有者为核心的社会上层,以小地主、农场主、专业人员、商人为主的中间阶层,以小农、农业工人、城市贫民、城市劳工等为主的社会下层。[2]这样一个社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社会。[3]由此,人们在择业、社交和婚姻方面,遵循等级规范。上层社会、中产阶级和劳工阶层,界限清晰,绝不混淆。[4]

19世纪末,英国农业收入锐减,在一战后,政府加重了土地税收,很多贵族不得不出售庄园甚至土地来缓解经济压力。工业革命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得到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远远超过了传统贵族。新崛起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得政治上的特权,利用财力优势,购买爵位封号。这样一来,拥有爵位的人多了起来,而其爵位价值也逐渐下降。贵族虽有光荣的头衔,却缺少支撑门面的钱财,他们明显地感受家道中落,入不敷出。[3]因此,英国传统贵族逐渐衰弱,社会等级制度也逐渐松动,摇摇欲坠。

二、交易式婚姻――罗伯特和柯拉

在英国,贵族群体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婚姻市场,有着颇为灵活的“婚姻价格”。总的原则是要有利于家族的巩固与上升。[5]因此,即便在平时的社交活动中,他们的子女一般也是在与自己等级相当的人中间活动,而不愿屈身俯就等级较低的人。[5]尽管贵族之间的婚姻具有强烈的排外性,但婚姻中另一重要因素却逐渐地松动了此种限制,这就是婚姻能否改善自己的金融处境,[4]而新崛起资产阶级凭借起绝对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正陷入财政危机的传统贵族的青睐。工业革命之后,贵族群体为了获得经济上的补偿,因而出现了资本家新贵的女儿特别“抢手”的现象。[6]

这在《唐顿庄园》中也有所体现,拥有贵族头衔的罗伯特与拥有可观的财产的美国大亨之女柯拉,两人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异。但唐顿庄园的前格兰瑟姆伯爵,在面对财政经济危机时,让自己的继承人罗伯特迎娶了柯拉为伯爵夫人。婚后,柯拉的财产很快全部用于了庄园运转。

诚然,在普通人眼里,贵族作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们的优质生活一直受到大家的效仿,很多普通人也向上流社会看齐,绞尽脑汁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因此要想成为上等人,就要模仿贵族的一举一动,不可因举止粗野而被人看出卑贱的出身背景。[3]传统贵族正利用资产阶级新贵的这种观念与迫切需求,与其“互补”联姻,甚至将其选择范围扩大到了美国等北美国家。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固有的依靠社会阶级产生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受到了冲突,贵族对于其子女婚姻对象的选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同等阶级。资产阶级新贵的崛起不仅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等级构成,也影响着贵族子女的婚姻选择。但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在起作用,与资产阶级新贵的联姻只是为了某种交易,子女仍需要听从父辈安排,为家庭做牺牲。

三、继承体制下的旧婚姻――玛丽和马修

从中世纪开始,英国和欧洲的家庭就开始遵循封建继承法,尤其表现在贵族阶级中,继承家业的,必须是家中第一位男孩。如果家中没男孩,那继承权就要转给家中的血缘关系最近的一名男性亲戚。从社会等级方面来看,究其根本,封建继承法从侧面反映了女性的社会等级低于男性,导致其没有继承权。

《唐顿庄园》的故事发生之时至1825年之前,英国的财产继承权仍然延续着中世纪的封建继承法,在贵族中尤为明显。[7]故事焦点集中在格兰瑟姆伯爵的产业需要一位男性继承人,所以玛丽的婚姻问题使全家陷入紧张状态。由于森严的财产继承制度的限制,撮合远方侄子马修和大小姐的婚姻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保住家产的方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英国的财产继承权仍延续着中世纪的封建继承法,不动产及土地庄园房屋等依照长子继承制,没有儿子则由一名血缘关系最近的男性亲属继承,所以大多数贵族都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自己的继承人,这样一来,不仅使自己的女儿有了依靠,同时也保留住了家产。正是由于这样的种种附加条件,给玛丽和马修的婚姻,在一开始就蒙上了不纯粹的色彩,埋下了坎坷波折的伏笔。他们的结合正是当时大时代社会主题下家产继承制与情感婚姻冲突的结果。

在面对马修的问题上,其实是当时英国整个贵族阶层的一直看法。作为贵族阶层,他们高高在上,看不起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以及劳动阶级,甚至有一种鄙视。[6]然而在工业革命后,社会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社会阶级构成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崛起,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逐渐获得了社会认可与尊重 。在《唐顿庄园》中,马修凭借其自身奋斗与人格魅力,最终也获得了唐顿的认可与接受,并与玛丽结合。

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与封建继承制相辅相成,在各个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社会民主思想的传播,不仅封建继承制度受到冲击,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也进一步被动摇,但要完全摆脱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并非易事。

四、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婚姻―西波尔和布兰森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也掀起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变革,自由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女权运动更是促使了众多女性追求平等与独立。

在唐顿庄园里,西波尔就是典型的时代新女性,她的行为和思想都透露出对英国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的冲击。她善待家里的仆人,连没有丝毫盛气凌人的贵族模样,甚至连性格孤僻,尖酸刻薄的男侍托马斯都对她以诚相待。同时她非常关心人权、女权独立和平等,和司机布兰森一同观看政党拉票活动,支持女权运动。西波尔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同时,更是大受其影响,勇敢成为传统社会里的“异类”,而她与布兰森这段跨越社会等级与阶级的婚姻也是社会民主思想改革的产物。

西波尔虽然出生于传统的贵族家庭,却丝毫没有被传统等级观念所同化,她一直渴望成为一名独立的女性,不仅提倡男女的平等,更是更高程度上的人人平等,而正是这样的追求,使她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时代先驱。西波尔反对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鼓励女性工作,支持女性的自强和独立,建立自己的经济来源。她广泛阅读,热爱政治,了解实事,敢于表达和父亲相悖的观点和见解,追求没有阶级限制的真知和知识。她不受别人的主宰和安排,崇尚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因共同的价值认同与政治理想,不顾家人的反对,勇敢挑战贵族社会等级传统,与身份卑微的布兰森结合,这无疑是对森严苛刻的传统贵族社会的等级观念的极大挑战。

从西波尔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女权运动的思潮对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与冲击,它使大批的女性觉醒,并开始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求与追求,主动争取在男权社会中得到公平的对待与公平的地位,尤其在自主选择婚姻方面。可以看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婚姻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逐渐脱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的限制,并逐渐淡化了传统的“门户之见”。

五、结语

通过对《唐顿庄园》里三种不同婚姻选择的分析,不难发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因工业革命与女权运动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贵族阶级的婚姻选择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单一地注重婚姻双方社会等级的匹配,还考虑了其婚姻是否能带来可观的了经济支撑,而一部分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青年人,直接抛弃了旧有的社会等级观,崇尚自由恋爱,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唐顿庄园》在逐渐松动的英国社会等级制度下传递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主流价值观,这对于我们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面貌具有重大意义,对我们领略大英帝国的文化特征也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雯.《唐顿庄园》中的女性主义表达[J].当代电视,2016(1):52-53.

[2]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霸权崛起的几个要素 [J].历史教学,2008(14):11-15.

[3]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64-313.

[4] 方晓.从《唐顿庄园》看英国文化特征[J].电子世界:学术交流版,2013(18):221.

[5] 杜浩.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的婚姻状况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0(27):83-86.

第12篇

党的十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当前政府完善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推动规范文明执法、解决发展中各类社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解决当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中国梦的蕴育和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依法行政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思想和法律原则,它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依法行政早在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斗争之初就已经被提出了,在资产阶级进行掌权之后逐步形成体系,慢慢成长为管理国家的一把利刃,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行发展并延续至今,前前后后历经三百余年。

依法行政缘起于新型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其直接的思想理念源自英国。资本主义最初的过程总是发生在英国;英国是资产阶级世界的缔造者 。英国在其光荣革命之后,资产阶级于1689年通过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随后,在1701年又制定颁布了《王位继承法》,从而开创了国王监朝而不理政的虚君制度,并极大地限制王权,使依法行政开始了实践的道路。

所谓依法行政,从字面理解就是要求政权的实行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而为、受法约束,同样依法行政也是行政法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德国的行政法学家奥托迈耶是最早提出依法行政的明确要求的人,他把依法行政的原则又细化成了三个子原则即法律创制原则、法律优先原则以及法律保留原则。他提出的这一系列原则都从法治的角度确立了依法行政的内容和做法,至今被广大学者所推崇。

但是在我国,我们所认为的依法行政与其原有的含义是有些出入的,我们更注重依法行政在行政执法问题的表现上,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被泛指包括政府自身之力在内的整个行政法治建设。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当前政府完善依法行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