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

时间:2023-05-30 10:3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周期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周期律

第1篇

关键词:元素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诺贝尔化学奖;科学史料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5C0094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1]的结束语中写道:“为此,我们应该理解和感谢化学。”这里的“此”,是指化学帮我们树立了“元素观”和“微粒观”。只要学过化学的人提到化学,绝大多数最先想到的是那张具有100多种元素的周期表,然后想到的是最早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从事物理专业的人,如果说请他们列举一位他们崇拜的化学家,很多人会把门捷列夫放在首位。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知识,化学史给人智慧。”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每次在教高一化学时,下学期总会要求学生读《门捷列夫传》,并写读后感。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门捷列夫如此功勋卓著,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呢?当屠呦呦作为第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学生更关注科学研究的贡献大小与是否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相关性。于是,笔者遍寻化学史相关资料,对门捷列夫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论证。

事实上,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表,曾很接近诺贝尔化学奖。1905年和1906年,他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提名[2],但最终都未获奖,原因是评审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认为,门捷列夫的贡献太过陈旧,而且元素周期表已经众所周知,所以不应给门捷列夫颁奖。门捷列夫于1907年去世,彻底与诺贝尔奖无缘(至今,诺贝尔化学奖未授给过不在世的科学家)。

1 当时门捷列夫的贡献真的太过陈旧吗

回顾化学史,有这样一些标志性的事件[3]:

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大纲》中第一张元素分类表;1829年,德贝莱纳发表了《元素按其相似性来分类的尝试》,提出三元素组;1859年,杜马在元素族间寻觅原子量的“公差”,对后来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具有极大的启迪;1865年,纽兰兹发现“八音律”。

1869年,T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70~1871年,他大胆预测了类铝、类硼、类硅三种元素的存在,创排了短式及自然长式周期表;1875年,类铝(镓)被发现;1879年,类硼(钪)被发现;1886年类硅(锗)被发现;1889年,门捷列夫受英国皇家学会邀请,接受法拉第奖章并发表演讲,标志着元素周期律已被世界科学家公认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定律;1894至1898年,5种惰性气体的被发现使发展中的周期表更加完整。从1869年门捷列夫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1900年间,迈耶尔、贝利、巴塞特、汤姆生等科学家尝试排布并发表过其他形式的周期表。历史发展至此,似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经历了30多年,已经开始陈旧了。而第一次诺贝尔化学奖于1901年颁发给了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因为他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然而,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历史还在续写神奇。

神奇之一在于新元素的继续发现。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早在1889年门捷列夫就详细预言过的类碲(钋);之后,锕(1899年)、氡(1900年)、铕(1901年)、镥(1907年)等陆续被发现;瓦尔克在1900年最先发表了经他改革的长式周期表;维尔纳(1905年)、爱默生(1911年)等随着新元素的增加陆续设计出了新的元素周期表;至今,还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周期表的延伸和完善研究。

神奇之二在于发端于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使化学叩开并迈进原子的神秘大门,从而进入揭示元素周期律本质原因的新阶段。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07年,密立根精确测定电子的质量;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的原子模型;1913年,莫斯莱从研究X射线入手,提出原子序数,发现其顺序竟与周期表中元素排列次序不谋而合;1920年,查德威克测定了原子核电荷,恰好等于原子序数。至此,元素周期律发展成为: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而周期性改变。莫斯莱的发现,使元素周期律有了更严密、更科学的基础。

1913年,玻尔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1925年前后,四个量子数的提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核电荷数递增,各元素价电子构型呈现周期性,这才是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所以,纵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前后的100多年科学史,在20世纪初,很难说门捷列夫的贡献太过陈旧了,那时,他的贡献正在物理化学发展史上迎来第二个春天。

2 对门捷列夫成就的一些质疑

有人质疑门捷列夫的成就,不过是前人成果的总结而已,也许别的科学家更应该有优先权。在1880年左右,迈尔就决定从门捷列夫的发现中把他认为是他的那部分分出来。面对这种关于优先权的争论,门捷列夫是很宽厚的。他认为:“伟大的发现既不能被偷走,也不可能被剽窃。可以被偷走的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东西,而伟大的发现,这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胜任的重担[4]。”基于门捷列夫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克德罗夫院士解释门捷列夫的立场的文字了:“根据对该发现的态度能立即发现谁是真正的作者。因为真正的作者首先关心的不是炫耀自己和为自己的优先权大喊大叫,而是关心他的发现能否被其他科学家承认为真理,从而在科学上确立自己的地位。”迈尔许多年后也公开承认他是没有勇气像门捷列夫那样自信地提出有远见的推测的!

门捷列夫由于具有渊博的化学知识,才能做出如此大胆的推测,才能推测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和纠正许多涉及很少被研究的元素的谬见。1869年至1871年,他纠正了11种元素的相对原子量并在周期表中改变了20种元素的位置。但是,他起初被人质疑的原因恰恰正是因为这是一种理论推测。当门捷列夫建造好了周期律这座大厦后,1872年开始停止了相关的实验尝试。因为他惊人地感受到:“下一个30年对看清周期律的本质是没有结果的;单体和复合体的周期性变化服从于某种高级的规律,这种规律的本质,另有原因,现在还没有办法理解,它很可能隐藏在原子和粒子内部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中。”他能绕过那个世纪还不了解的微观世界的规律,创立了第一张周期表,使之成为了解50年后出现的“原子内部力学”的钥匙。这恰恰是门捷列夫的伟大贡献。科学不仅是由公认的准确的结论的总和构成的,而且还是一系列假说构成的。这些假说在于解释、表示和引起尚未确切了解的关系和现象。

3 1905年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归属

从19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评奖开始,评奖委员会开始考虑授给有重大意义的旧研究。但究竟多陈旧的重大发现可以纳入考虑,存在争议。

1905年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门捷列夫均获得提名,然而,最后花落谁家呢?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项提名了三人――贝耶尔、莫瓦桑、门捷列夫。最后授予德国有机化学巨人贝耶尔,因为他在靛蓝、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5]。最早风靡全球的牛仔裤所用的染料正是靛蓝。他的诸多研究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身上的穿着有了更多的色彩,化妆品的种类也变得多种多样。1905年颁奖时他因病未能出席颁奖典礼。他于1917年去世,享年82岁。

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竞争继续在门捷列夫和莫瓦桑之间展开,即“元素周期表”与“氟单质的制取和电解炉”的竞争。起初,整个瑞典皇家评审委员会只有1人赞同莫瓦桑,门捷列夫赢得了多数票。但支持莫瓦桑的那位委员克拉松非常能言善辩。他坚持:(1)门捷列夫并没有预言到惰性气体的l现,在周期表里并没有给它们留出位置。(2)门捷列夫的研究是在把元素按原子量递增排序的基础上,而康尼扎罗在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上阐明了什么是原子、分子、原子量和分子量[6],所以应该两人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但康尼扎罗当年并没获得提名,因而,门捷列夫也不应该被评奖。他推荐莫瓦桑的评语是这样的:“莫瓦桑与同时代的能原创出重大的科学观点的化学家相比,具有更好的实验技能。”今天看来,这句推荐语恰恰道出了莫瓦桑的劣势和门捷列夫的优势。而在当时,实验科学比理论研究有更高的地位。随着克拉松的坚持,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小组只好交由其上一级瑞典皇家科学院投票。随着诺奖揭晓日的临近,1906年10月2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们最终投票是莫瓦桑得5票,而门捷列夫得4票,门捷列夫以一票之差败北。“有人把这一天叫做瑞典皇家科学院威望的最低点。门捷列夫成了千年化学史上像帕拉塞尔苏斯一样的牺牲品”[7]。

最终,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因其成功制备剧毒单质氟和电解炉的发明,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从氟的天然化合物萤石在文献中第一次被记载,到1886年莫瓦桑成功制得单质氟,前后共经历了200余年,这在化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莫瓦桑填补了化学史上的空白,他在实验中差点因为氟化物中毒而丧命。1907年2月,他在巴黎去世,享年55岁。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科学史的细致对比研究可以得出,1905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没有授给门捷列夫,是因为他的贡献过于陈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不符合史实的;元素周期表为众所周知,恰恰说明其贡献之大。1905年,拿贝耶尔和门捷列夫相比,显然贝耶尔在有机领域的成就大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这是在化学领域无可争议的。如果站在1913年莫斯莱关于原子序数的发现之后再审视门捷列夫的成就,相信人们会更加认可其足以被评诺贝尔化学奖,尽管莫瓦桑的贡献也不小。只可惜门捷列夫于1907年去世了,永远地失去了被评诺贝尔化学奖的机会。

由此可见,科学家贡献的大小,绝不可以是以一时的诺贝尔评奖来估量。被评上的科学家贡献肯定不小,但没被评上的科学家依然可能贡献很大。我们要学会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贡献,客观地看待其是否获奖。于我们自己做事而言,就是应该踏实做事,看淡名利。

有一位科学家曾意味深长地说:“周期律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化学、物理学、地质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成千上万种创造发明的指路明灯。”

为纪念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伟大功绩,科学界将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元素命名为“钔”!钔最相邻的元素是为纪念诺贝尔的第102号元素锘。

元素周期律,与达尔文的演化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被视为科学上最伟大的整合归纳工作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的J. Emsley博士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评价是:“只要有化学研究,就会有元素周期表。即便有一天与宇宙中的其他文明进行对话,我们确信不同文明形式都可以识别的是一排列有序的元素周期表。[8]”

其实,争论门捷列夫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过程,是深入研究一百多年化学史的过程,是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科学史的过程,是理解科学的暂时性和实证性,追求科学的精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是体会科学本质的过程。这个主题的讨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晶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3.

[2]敬文.发明与创新[J].中学时代,2013,(2):4~7.

[3]张学方,王少亭.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的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31~53.

[4] [俄]斯米尔诺夫著.徐桃林译.门捷列夫传[M].北京:海燕出版社,2004:139.

[5]郭豫斌.诺贝尔化学奖明星故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9~42.

[6]陈德军.门捷列夫[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74.

第2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讲一点化学史,不论从教育或修养两个方面来讲,都有它的重要意义。

化学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虽然现在出版的初中化学课本里提到的多位科学家都是外国人,但是我们仍然不应该忘记我们祖先的卓越成就。因为炼金术发源于中国,直到8世纪唐王朝时,才传入阿拉伯。到公元十一二世纪再传入欧洲。再经过了几个世纪,炼金术逐渐演变发展成近代化学。到了19世纪中叶,近代化学再从欧洲传入中国,可以说是化学回到了它的“娘家”。

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在进行理论思维时,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某种哲学思想的支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因而它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最好方法。在化学发展史上,“燃素说”统治人们思想几乎一个世纪。18世纪最有名望的化学家如普列斯特利、卡文迪许、舍勒等,都是著名的化学家,他们的实验工作是很出色的,对化学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他们都相信“燃素说”。因此当进入到理论领域,就束手无策了。甚至做出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蠢事,正如恩格斯说的,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认识真理。普列斯特利发现了氧气,但他始终不能认识它,而且还反对拉瓦锡的燃烧的氧学说。直到1794年,拉瓦锡去世后,他还在反对拉瓦锡的正确观点。这个历史教训,是对形而上学观点的最好批判。

1860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这是化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有人说这是门捷列夫去玩纸牌时偶然发现的,当真是这样吗?

现在我们引一段1903年门捷列夫所写的一段自述,看一看他当时研究这一问题时的思想方法。他说:“人们不止一次地问过我,我发现周期律……是以什么为根据,以什么样的思想为出发点”。他回答说:“在我自己致力于物质研究时,我在它那里看到两种这样的特征或性质:质量――它占有空间,并且表现在引力中;特性――表现在化学变化中。因此无意中就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即在元素质量和化学特性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而既然物质的质量……最终在原于形式中表现出来,那么就应当寻找元素的个别性质和元素原子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段自述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绝不是偶然的,他是应用了量转化为质这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来指导他的研究工作,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学一点化学史,除了《大纲》所指出的以外,还有一点重要意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习化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向我们的先辈学习科学方法论。哪些方法是正确的,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哪些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放弃或从中汲取教训。例如初中化学课本中介绍的惰性气体发现历史,是很能发人深省的。惰性气体早在1785年就被卡文迪许发现:他在除去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纯净空气里,混入过量的氧气,然后进行无声放电,使所有的氮气都和氧气化合成酸性氧化物,然后用苛性钾溶液吸收。多余的氧气在用焦性铬酸(即联苯三酚)的碱性溶液吸收。经过两次吸收后,按理不能再有什么气体剩留下来,但是实验结果却仍留下大约只占原空气体积1/20的气体不被吸收。这是什么气体?卡文迪许未经过进一步实验就草率地、主观地认为可能是因氮和氧作用不完全而残留下的氮气,把实际上已经到手的科研成果轻轻地放过去,使惰性气体的发现推迟了一百多年。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出现出乎意料的情况,这在自然科学方法论中叫做“机遇”。在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况中,很可能蕴藏着某种重大的科学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寻根究底抓住不放,通过实验找出现象产生的真实原因,切忌想当然地草率作出结论。惰性气体的发现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教授曾经说过:“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为了培养出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化学人才,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讲一点化学史是十分必要和有着深刻意义的。

第3篇

【关键词】惰性 稳态 机制 变革

前言

从纷乱到安定,从无序到有序是全社会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诉求,大到一个国际环境、一个国家现状,小到一个公司管理,一个家庭组成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过程和人们为之努力去实现的目标,以及潜藏着这样的一个周而复始的规律。

然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一个绝对的安定或是稳态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并不恒定的存在着,而是受一种潜藏着的内在规律在周而复始的支配着。黄炎培老先生曾经在延安跟说过这样的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然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时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本文仅就一个公司、一个单位或是部门来阐述这样一种观念并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一、惰性稳态的概述

现代经济学和心理学都起源于18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两者都把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看作自己的前辈,边沁所观察到的一个深刻的心理学现象是,第二杯咖啡或者第二盘菜都不像第一次的那样美好。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奉为经典,变成了备受推崇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是到了20世纪,他们删除了仅剩的这点心理学。今天,经济学家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已经仅限于探索“理性人”假设的逻辑推论。

同样还是18世纪的那些以高傲的理性假设解释人的行为的哲学家,却把动物的类似行为归结于本能。心理学家却幸运地把本能选作他们研究行为动机的起点。这开创了一条他们至今还在走的道路。“本能”这一概念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它因此被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相关概念“内驱力”所取代。

最初,内稳态――有机体像自动调温器一样行动的倾向――只有较狭隘的意义,它的意思仅仅是今天所说的生理内稳态,即器官或肌肉自动的、不自觉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体温和血液的化学成分被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或者眼睛里一个异物被不自觉地流泪冲走。后来,这一概念得到了扩充,因而包括了“心理内稳态”――被各种内驱力所激发的自觉行动。无论如何,这些自觉的行动补充了不自觉的行动,也和它们非常相似:两者的目的都是将有机体的(内外)环境保持在稳定状态,从而有益于生存并感到舒适。

因为生物学本能不能解释所有的行动,这个理论很快得到了扩展,在初级的或叫做生物学的本能之上,又补充了次级的或叫做习得的本能。人们相信,虽然初级本能和次级本能结合起来可以解释所有的行为,但仍需要一个一般性更强的理论框架来补充或取代本能理论。

二、惰性的稳态机制的危害

一个公司或一个单位创业初期自然艰难,凡事也纷乱无序,需要大家团结一心,集思广益,主动创新,努力奋斗,并制定各项激励机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才能使得公司或单位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形成正规化管理,才能使得公司或单位由无序走向有序,由纷乱趋向稳定,从而达到一个制度完善,岗位健全,结构规范,管理链条清晰的稳定状态。稳态是全体同仁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结果。

然而,当一个公司或单位在稳态的环境下运行了相当长的时段后,往往会出现或是滋生出一种与公司奋斗发展相悖的情形,其表象是:

人们在工作时间内似乎有着更多的闲暇,可以唠唠家长里短,可以扯扯闲篇,可以高谈阔论内国外形势,可以低语传递诡秘隐私……其主要精力似乎不在工作上,而是在应付工作,不得已而为之;

或是进入办公室后,沏上一杯热茶,然后躺靠在座椅上翻开报纸,慢读细品新闻轶事、八卦文章,名曰学习充电,实则娱乐自己,优哉游哉;

或是打开工作电脑,将聊天QQ挂在网上,一心可以二用,边工作着,边闲聊着,有人来时,看我在工作,没人来时,则我在闲聊;

或是时不时地煲煲电话粥,时不时地发发短信,时不时地玩玩游戏。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既有利于工作沟通,亦有利于休闲娱乐;

或是借口外出办事,名曰办公事,实则办私事;

即便是每周的办公例会,也不过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总结一下上周的工作,布置一下下周的工作,内容重复,老生常谈,车轱辘话来回转,没有丝毫的新鲜感;

……如此种种,难以一一列举。你说他上班不工作吧,可是他也能基本完成本岗位内的工作;你说他上班在工作吧,可是他的的确确的在机械麻木的对待工作,在浑浑噩噩的应付工作,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透过这些表象,从更深的层面上看,人们的思维是保守僵硬的,感觉是麻木无奈的,行为是熟练机械的;看不到人们以往的积极奋斗精神,看不到人们的主动创新意识,看不到人们的内在激励意志……人们过去很多优秀的品质似乎被什么东西给消磨掉了。

究其根源,人们习惯于一种周而复始的工作状态;人们满足于一种每天不变的工作内容;人们依赖于这种固有的管理模式所创造的轻松环境。人们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激励意志就被这些习惯、满足和依赖所消磨掉了……

我们原来本意上想创造的一种稳态的、有序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却因为“恒定不变”而形成一种固有的工作模式,久而久之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思维惰性,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似乎被一种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工作机制的框架禁锢着。我们被稳态有序的表象迷惑住了:每天公司照常运转,工作照常进行,薪水照常发放,管理井然有序。可是我们却感觉在这种稳态有序的内核里缺失了激情,缺失了创新,缺失了动力。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中谈论的话题不再是工作内容,不再是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提升业绩,而是那些家庭琐事、八卦轶闻、甚至是你我他之间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人的思维以及行为常常会受周围环境影响甚至是潜移默化地支配的,当你适应并习惯所处的环境时,当你满足这个环境所提供的恒定条件时,当你依赖这个环境条件给予你的循环状况时,你的思维就会陷入一种保守的、僵化的、麻木的境况中,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继续奋斗的意志被那样一种机制或模式牢牢禁锢着,可怕的是这种禁锢的机制或是模式就在你的周围无形的罩着却完全不被你意识到并发现到!因为你被这种禁锢的机制或是模式牢牢支配着!

这种固有的模式所形成的运营管理机制我们把它称之为惰性的稳态机制。这种机制即便是稳态的,给人们带来安定感,但是在运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若不加以调整和改变必会给公司或是部门带来极大的危害性,它禁锢人们的思维,固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凝固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消磨人们的意志,懈怠人们的工作,长久以往必会使得公司或是部门缺少发展的生命力或是源动力,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是任何一个依靠公司的发展而生存和发展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三、惰性的稳态机制的再破坏

为了延续公司的发展生命力,不断地赋予公司向前的源动力,我们只能给这种惰性的稳态机制动“外科手术”,破坏它长久以来并延续不变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对运行已久的管理框架重新进行调整和改造,我们把这种改变叫作:再破坏。这是种良性的破坏,同志曾经说过:“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这种“破”就是为了更好的“立”,砸坏原有的不适应再发展的旧模式和机制,建立新的适应新环境新时展的模式和机制,是改变公司环境的最好方法,而且是早改变比晚改变好,自己来改变比市场逼着我们改变好。破坏是会有一定的阵痛的,破坏或是改变一个运营已久的模式和机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我们以改变原有的框架和环境、淘汰一些人作为代价,可是没有办法,这就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法则,任何变革都要付出代价的,都要有阵痛的,刮骨疗伤,断臂求生并不仅仅是文学修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动真格的。否则就难以变革的彻底,就难以真正重获新生。

四、惰性的稳态机制变革的方法

那么我们怎样去进行破坏、进行变革、进行改造呢?这里我仅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进行探索性的阐述。

(一)公司应该导入岗位竞争机制,并使其保持常态化

导入竞争机制就是导入危机意识,让每个岗位责任者或员工都有危机感,时刻保持竞争的状态,保持自我奋斗的状态,保持不进则退的积极状态,保持对自己工作的不满足感。这种竞争机制既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是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机会,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对能力的考核和考验。(本案只做简单的阐述,细化的内容待需要时做出)。

(二)公司应该导入岗位激励机制,并使其保持常态化

导入激励机制就是导入自主进步意识,激发每个岗位责任者或员工主动工作和自主创新意识,时刻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对公司的依赖性。(本案只做简单的阐述,细化的内容待需要时做出)。

(三)设计并制定岗位或员工的百分考核制度

量化不同岗位不同考核内容的百分考核方案并形成制度,对岗位情况提出具体的并以分数体现的量化要求,并对达不到要求的员工提出警告或惩罚措施,对连续不能达到要求的可以采取末尾淘汰的处理方式。凡是能够在经营或管理方面提出创新思路的员工除获得奖励外还可以获得加分的支持;有些基层的、劳动密集性岗位的员工提不出大的创新的思路,也可以提出些改进工作方式和效果的合理化建议,若是被采纳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效建议”,凡是有效建议都有加分的支持。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使员工的思维和话题跟多的向公司及本岗位工作倾斜。(本案只做简单的阐述,细化的内容待需要时做出)。

(四)每隔几年就对既有的公司管理制度和组织框架做一定的适当调整

使之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市场的发展,以及员工们的环境适应感和疲劳感,不断地激发并刺激员工们的工作热情,既要员工们不断产生自我约束力。也要员工们不断焕发自由创造力。从而使公司始终充斥着正能量。

五、结论

惰性的稳态机制必须再破坏:惰性的稳态机制是随着习惯性、满足感和安定依赖感而滋生的,是人们随着“亘古不变”的模式和循环往复的机制而所造就的环境疲劳感和麻木感,这不可能仅凭一次变革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面对这种具有周期律性质的固有模式和机制我们只能不断地进行变革,不断地进行破坏、再破坏……惰性稳态的机制是有着周期律的,我们的主动变革和主动破坏也应该伴随着这种周期律的节奏,并在其没有造成我们企业肌体重大破坏之前就有效的进行变革,激活我们企业的免疫系统,调动我们企业肌体的免疫活力,使之重新焕发青春,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进、不断壮大。

第4篇

地球村的经权相济越千年,商贸通达有了天涯咫尺的效果。

此起彼伏的经贸跌宕,

在全球--

我们看到了诺基亚、柯达、摩托罗拉,或倒下,或面临倒闭或兼并的尴尬。

如果我们回眸2010年时,苹果在手机市场的份额占8.7%,行业利润占比到75%的事实,以及走到今天的市场惯性,一定会很惊叹,但回眸诺基亚、柯达、摩托罗拉这些品牌的历史,他们在高峰期同样有类似这样气吞山河的业绩,究其原因,无疑是其被公众曾高度认可的价值性、 稀缺性、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力量日渐缺失而已。从而形成市场“周期律”。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这个中国历史上很知名的典故,在很多国内外企业的历史寿命中应验。

这为今天拥有优质资本、尖端技术、智德合一的企业有了极好的“起牌”良机。

在国内---

不火的市场让人上火是表象,更深层次,我们更可以看到:

我们看到未能照顾到顾客历史价值、当下价值、未来价值的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奄奄一息;

我们看到缺少学习与成长团队体系、缺少挣钱挣钱再挣钱,省钱省钱再省钱的财务体系、缺少研究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系统机构、缺少内部运营完善流程机制的企业,战略路径在市场上一波三折

我们看到缺少人资选育用留机制、缺少培训逐级成长、缺少员工生涯规划的企业,在我们眼前每每昙花一现。

第5篇

如今,人世间的财富分配究竟在遵循着什么样的法则?

中国人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财富,能否充分地被中国人享用?

美元走势的周期性

作为货币之王的美元,在全球经济形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元引导着全世界金融市场活动的主流,美元指数的波动无时无刻都在牵动着各色人物的心理,USDX(美元指数)的走势也是金融市场中最具争议的话题。

对于美元指数走势周期性的数理统计研究分析(见图一),国际上有些研究机构的观点与笔者的观点相似。例如,著名的德意志银行在其2013年12月21日公布的报告中提出,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指数呈现出平均每七年涨一次跌一次的周期性规律。该规律见其报告的如图四所示,而这正是德意志银行看好2014年美元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意志银行的报告指出,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令美元自2002年起始的跌势被延长,特别是对新兴市场货币;但美元的表现仍符合上述周期。这个周期规律正在影响着市场对2014年美元走势的判断。

德意志银行表示,从上图分析来看,美元指数才位于此轮升势的当中,后市进一步大涨仍旧可期。该行对欧元/美元、美元/日元、英镑/美元,及美元/瑞郎的2014年末预估分别为1.25、115、1.56及1.02。

世界各大银行、投行及著名研究机构在2013-2014年度分析报告中 ,都对美国经济是否进入复苏周期进行了研判,结论是各抒己见,说法各异。而主流报告一般则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进入复苏阶段的初期。

美元的诡异

然而,近期美元的走势似乎并没有显示出上述分析的迹象,利好不断,美元不升反而是跌跌不休,美元的涨跌表现十分诡异!?

美元的诡异表现在业内外增加了人们的疑惑,阴谋论,供需论,霸权论,等等观点纷纷登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阴谋论的市场似乎大一些。

为此,作者用三观法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这里将几年前为光大期货举办讲座而制作的《美元指数趋势宏观分析数理统计模型》,按照三观法的技术原则推演出中观模型图,对于这种分析原理和方法,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尚无发现有人运用,其分析过程与机理见(图五)所示。

从图上看,美元指数近期这一波从2011年5月4日最低位72.70至2014年3月25日,走出了一个典型的圆弧形态,这在技术上意味着多空势力相当,市场分歧正在被充分消化中。但无论市场怎么变化,周期律、利润最大化,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始终在核心层面支配着市场变化的灵魂,正是:万变不离其宗。

从历史价位域分析,USDX现在正经历着上冲前的第5个回撤点位。可以理解为主力多头在谋求彻底揽尽市场利润,即多头在上冲前力求把空头最大限度地吃干吃尽,彻底平抑空头的锐气。这是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市场表现具体形式。

从历史时间域分析,USDX这一波的回撤底位大致会出现在2014年10月份左右,但是在这期间,如果世界上出现了比较给力的题材,例如某种有分量的“危机”出现,美元指数则很有可能沿着图中虚线的趋势快速走出圆弧形态,那时,美元的复苏表现将会显现。即使世上没有特别给力的题材,美元也会按部就班地运行,悠哉地等待“加息”上冲,那么,到了2014年秋冬与2015年其复苏的表现也会显著起来。这是周期律的市场表现的具体形式。

美元贬值的局面终究会有利于代表美国利益的企业更为从容地进行全球布局。媒体舆论对美元跌跌不休的解释为:美国气候的恶劣导致美国经济数据疲软;欧洲央行没有进一步放宽政策;大量的资金流入南欧国家公债市场等等。

但是,近期有几个参数很能使人对美国经济的真实状态心知肚明:

1、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出了120年来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美国制造业平均周工时数统计创出了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来的最高记录;

3、美国建筑活动诸指标已经走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区域。

美元背后的推手

近期美联储领导班子换届,又逢新任掌门人为美联储成立一百年来的首位女性主席――珍妮特・耶伦,其上任来的首次讲话被媒体大炒热炒特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是:美联储今年秋季结束购债,在大约六个月以后可能开始加息。而这些时间节点与作者所作统计推演模型的历史结构比较相似。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萎缩周期之后,美国利率的运作趋势似乎基本走在了通货膨胀的前面,在“利率/长期国债/美元指数/”三者的趋势对比中,利率的引导作用依稀可见。国债是谁都可以买的,汇率是完全市场化的、充分自由的,而利率是人为制定的。

实际上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来说吧,利率好比是如来佛,国债好比是唐僧,汇率好比是孙悟空。老孙看起来很自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吃喝玩乐无所不为,唐僧肉更是各路大仙们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但是,他们都在如来佛的手心里。唐僧肉有那么多妖怪们想吃,但吃进去了吗?孙猴子那么大本事、那么机灵、金箍棒是那么优秀的工具,可他还不是在为唐僧服务么?唐僧只需念念咒语孙悟空就变得乖乖的。

美联储通过制定利率、干预购债进而间接操控美元汇率。这些统计资料显示,美联储对利率、购债、汇率等金融工具运用的水平如今已经达到了娴熟的境界,使得美国有底气担当人类金融文明的领导者,无需仅凭阴谋办事。

第6篇

一、教学情景的分类和创设方法

1.教学情景的分类。

(1)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

(2)真实情景

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模拟真实情景

用于在教学中展现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

(4)合作性教学情景

通过合作教学,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

2.教学情景的创设方法。

进行情景创设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2)情景创设与学习者的特征的关系;(3)情景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即情景创设的可行性。教学情景的创设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生动讲述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质疑问难法和联系实际法。在现实的教与学中,可以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选择创设利用各种情景。例如:在探索型教学中应以问题为指导,创设问题情景,宜用质疑问难法;在课堂讲授教学中用观察演示法、生动讲述法;组织讨论,可以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气氛,这样就创设了合作性教学情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可以创设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

二、教学情景导入新课的运用

好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引课技能运用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思路,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教学情景生活实例引入法。

实例应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但又说不清道理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具有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

在《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豆浆咸的会聚沉而甜的却不会聚沉?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水来?”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解决引课时提出的问题,这样,可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2.教学情景抽象概念形象化。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化学键中的共价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以HCl为例讲:“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且均容易获得1个电子。当二者结合时,都希望得到对方的电子,互不相让,争吵不休。为了解决矛盾,只好谈判,最终获得协议:双方各拿出一个电子配成一对公用电子对共同使用,从而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这样可使学生对共用电子对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也就不难理解共价键这一概念了。

3.教学情景趣味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导入新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解惑析疑的欲望。

在讲《钠》时,这样导入:“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否点燃酒精灯呢?”接着演示“用胶头滴管向酒精灯的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再讲“俗语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呢?因为我事先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实验现象使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呢?”学生非常好奇,急切地想找出答案。于是,因势利导地引入新课。

三、教学情景的创设途径

1.结合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在《二氧化硫》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先是通过历史资料引入本节学习的内容:

(1)1872年,美国化学家Smith首先提出了“酸雨”一词,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酸雨问题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198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省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市南山县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

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学生对酸雨竟然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都非常吃惊,都非常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2.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在《元素周期表》一节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做探索和发现的尝试。

元素周期律是反映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固有规律。从18世纪初期,人类就开始对元素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的深入探讨,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在1869年3月1日,将表面看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已知元素,编制成一张秩序井然的元素周期表,被后人称为“原子世界的地图”,这是科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造。现在同学们能否利用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将1―18号元素设计成一张有规律的表格呢?

第7篇

你是一座雄伟的山,引领我们眺望文学的长河

你是一本厚重的书,启迪我们思考人生的哲理

你有一双强健的臂膀

荆棘路上给予我们依靠

你有一颗无私的心灵

失意坎坷时带给我们祝福

三尺讲台

载不下你许多情

三寸粉笔

写不下你多少思

潦潦几语

道不尽我们的感激

只记得

那伟岸的丰碑的蔽护下

一棵棵小草正接受芳泽,茁壮成长

——致薛伟泽老师

加减乘除算不尽你做出的贡献!

你用知识的甘露,

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

你用心灵的清泉,

润育我们情操的果实。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

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

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

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你和泥土一样质朴,

你洒下辛苦的种子,

善良会长成参天大树。

——致陈福强老师

政治无非一本书,

治课有方两月熟,

张显魅力三人睹,

越鸟南栖四方殊,

张越爱吾!

——致张越老师

长发、笑魇、青春,

大千世界,“娜”一瞥惊鸿,

不知是幸运,还是注定的际遇

我们遇上了你,

今夕何夕,

你是那学海的摆渡人,

将我们引向彼岸的万紫千红,

此处彼处,

我愿做成长的记录者,

记录下我们相处的短暂曾经。

历史,并不会被遗忘,

而会随时光逝去愈显珍贵,

如同你

如同我们的“历史”,

多年以后

我仍旧记得那些青春年华

纵使岁月斑驳也不曾忘 !

——致柴千娜老师

地煌了无限,

理心头,

相乃人宾,

林豪把天香,

予万史留芳然。

地艳艳煌煌子弟,

理心头黄鹤之情,

相为我师指天下,

林林晓生最高明!

难忘他振奋的笑容,

常凝那奔波的身影,

相渺渺烟波,

林林总总,

因理而存,因地而生,

在他的课堂上,

去体现地理的美妙与灵动,

也因为他,

每一秒都成了永恒。

——致孙相林老师

三尺讲台,洒下的全是知识,

一方黑板,书出尽为真理,

神奇的浮力托出您深入浅出的讲解,

微小的电荷载着您辛劳疲惫的背影,

抛出去的是活力,

电磁作用的是热情,

您就在三月春风里侃侃谈来万有引力,

您就在六月夏水里悉心讲解动能定理,

时光的年轮,

磨灭了您的青春,

在将来,

您一定会拥有桃李满天下的辉煌。

——致李秋燕老师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

您带领我们在物质世界里畅游,

笑颜盈盈,温情脉脉,

您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之门;

在元素周期律的变幻中,

我们循到了人生的规律;

在化学能的转化中,

我们懂得了变通的道理;

那化学键的断裂声,

是您编奏的美妙乐曲;

那化学反应颜色的变化,

是您描绘的绚烂画面;

是您,

用勤劳的双手培育出知识之果的香甜;

是您,

孜孜不倦地助我们飞向蓝天!

——致郭媛英老师 

生物,

这是一个残忍却温暖的学科,

那些冰冷的器械,血淋淋的器官,

颤栗着我们的骨骼肌,

刺激着我们的视觉神经。

而您,娇小可爱的您,

用您的热情和耐心,

融化了宏观和微观之间的隔阂,

用您彻夜不眠的辛劳,

紧密了班集体的每一个细胞,

用您青春活力迸进了火热的鲜血,

是您,让器械不再冰冷,

第8篇

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英国科学家牛顿及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及电磁感应原理的发展;原于-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律;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及其生物进化论学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及微生物学的创立;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合作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物理学的相对论。

2.能力目标:

①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思考:为什么近代时期被人们称为知识革命的时代?从而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列表反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进了生产发展所引起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

②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概况,结合工业革命,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③近代时期,众多的科学家所以能作出重大贡献,除了客观条件外,还由于他们的努力以及他们具备的优秀品质,如他们的勤奋刻苦、执著追求,牛顿的虚心精神,巴斯德的爱国思想等,都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的优良品德。

教材分析

1.重要人物:

牛顿,法拉第,门捷列夫,达尔文,居里夫妇,爱因斯坦

2.重要词语:

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生物进化学说,物理学的相对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对力学的贡献和达尔文创立牛物进化学说。

难点: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解析几何学、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于结构学说、化学元素周期律、生物进化学说、物理学的相对论等。

知识结构

*

[复习提问]

14世纪,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答: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标志,从此欧洲进入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和启示。文艺复兴不仅在当时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变革,而且成为近代文化的先驱,近代文化在它的基础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通常把世界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从1640年到1870年,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时期从1871年到1917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帝国主义最后形成的时期。近代第二时期的文化在第二册世界历史课本里阐述。本节课我们所讲的是17世纪以来三四百年的科学和文化的成就,首先我们来了解自然科学革命。

(请同学阅读课文提示)

[讲授新课:]

一、数学和物理学的进展

(1)解析几何学的创立

数学在17世纪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使用了小数来表示分数,代数符号已经规范化。代数是进行着数量关系的研究和运算,它原来只是算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符号体系的被引进,使代数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首先用字母做符号的是法国数学家维叶特。后笛卡尔改进了维叶特的符号体系。笛卡尔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已十分接近,表明代数符号已基本实现规范化。符号的规范化,符号体系的建立,使代数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笛卡尔在数学上的又一大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几何学进行着空间形式的研究,如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解析几何学的所谓“解析的”,其意义实际是“代数的”,它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即形和数的结合。

(2)微积分的发明

提问:微积分的发明者及意义。

教师特别强调: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随着解析几何学的建立,必然导致微积分的产生,微积分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

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干扰,进行等速运动,就可以用一条直线来描述,用初等数学就可以求出它的运动速度或者所走过的路程。可是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不但运动速度每时每刻在变,而且椭圆的方向处处在变。怎样来计算行星在无论哪个时刻的速度呢?用什么办法来精确地描述椭圆的方向变化呢?科学家牛顿和莱布尼茨在研究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出路。

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作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到无限小的时候,就是微分的概念。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许多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的路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科学家从这些基本要领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也好,上古和中世纪的代数学也好,都是一种常量数学,微积分才是真正的变量数学。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使人们习惯于常量计算,但是只要稍稍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人们遇到的就是大量的变化着的事物。现在有了微积分这门变量数学,对变化着的事物进行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就有了可能。所以,微积分的发明不仅在数学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的认识史上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牛顿在1665年发明了微积分,但他只是把研究结果通知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莱布尼茨最早关于微积分的笔记写于1673年,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发表于1684年,比牛顿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时间要早。于是,就引起了关于微积分的发明权的争论,欧洲大陆的数学家们站在莱布尼茨一方,英国的数学家们站在牛顿一方,双方剑拔弩张,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在牛顿和莱布尼茨死后,经过调查证明:双方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独自发明的。

(3)牛顿和力学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小字部分:牛顿简介。

再请同学看书归纳出牛顿的科学成就,教师填表格。

牛顿在科学上重大贡献有很多,在

本课课文中主要指的是发现运动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反映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牛顿把力学确定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

请同学思考:牛顿在物理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教师归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牛顿以前有许多科学家对力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牛顿本人的天资和刻苦努力。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充分表现了牛顿的谦逊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4)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

提问:电磁感应原理的发明者、时间及作用是什么?

法拉第是自学成才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他出生在英国一个贫困的铁匠家庭,只上过两年小学,十二三岁曾以送报获得微薄收入辅助家庭,14岁当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在七年的学徒期间,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的书籍,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法拉第由于对电磁学作出的贡献,而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从此,人们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动机、建造起巨大的水力和火力发电站。人们利用电能推动工厂机器运转,利用电力为人类服务,推动了一系列新机器和新产品的研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面貌。电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化学和生物的发展

(1)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一个贫穷的家庭,年轻时干过农活,27岁时成为曼彻斯特新教学院的数学和自然教师。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但他不屈不挠的勤奋自学使他对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808年,他提出了近代的科学的原子论。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小的微粒一原子组成的;每一种物质都由自己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按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不同的元素原子量不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是有缺陷的,但道尔顿不愧为现代自然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子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1811年,阿佛加德罗在论文中提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分子是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

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合理地解释了很多化学现象和定律,给化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2)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说明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引起广泛重视的原因。

(3)达尔文的进化论

关于生物是神创造的观点,称为“神创论”;关于生物物种是一成不变的观点,称为“物种不变论”。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但在18世纪中期以前,这些错误观点的盛行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除社会宗教原因外,生物学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原因。

林耐(1707年-1778年)是18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总结前人作过试验的基础上,拟定了最初的生物分类学,但他认为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

法国学者布丰(1707年-1788年)为进化论的前驱者。他的进化观念最初由观察化石得到启发。他拒绝接受上帝创世的说法,对整个自然界提出了一种发展的观点。他把生物界与地球的历史联系起来,断言有机界并不是以现有的形式被创造出来,而是有自己的发展史。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年-1829年)于1809年出版了著名的《动物学的哲学》一书,明确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把生物进化思想卜升到理论的高度。他在书中指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不是不变的。他还指出,在自然界,生物物种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牛物科学的最大成就。它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从达尔文开始,把生物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且从发展的观点对生物进行研究。

进化论的提出,在人类整个思想史上也是划时代的大事。17世纪的牛顿把上帝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虽然牛顿承认了上帝的第一性),现在,进化论又把上帝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恩格斯在1883年总结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比喻是对达尔文的最高评价。

(4)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巴斯德是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他开创的生物学分支——微生物学,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面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三、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科技进步

(1)发现放射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深入研究了X射线,后人为纪念他,也称伦琴射线。伦琴这一发现,成为人类探索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的重要开始。因发现X射线,伦琴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2)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及其夫人玛丽·居里,在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物质铀(1896年)以后,对放射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98年7月,他们从铀沥青矿中含鉍的部分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大人的祖国波兰);同年12月又在含钡的部分发现了另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其放射性强度要比纯铀强900倍。以后,他们又在极其恶劣和简陋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健康,艰苦工作了整整4年,终于在1902年从数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微量的氯化镭,并初步测定出镭的原子量是225。居里夫妇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等重要成就,而与发现放射性铀的贝克勒尔共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德国出生的犹太血统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19世纪末,由于电磁学方面一系列的新发现、新实验同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矛盾,物理学出现了危机。当时老一辈物理学家都企图用修补漏洞的办法来维护经典理论框架。科学界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爱因斯坦,却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对物理理论的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解决这一危机。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四维时空)同物质分布的关系,指出了物质问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即时空弯曲)而引起的。相对论的捉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相对论既是原子内部的微观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大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相对论的提出,使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课堂小结]

1.结合表格小结所学内容,巩固新知。

2.请学生思考:牛顿和达尔文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是什么?两者对比,其共同性的东西又是什么?

[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一、二、三。

[教法建议]

1.由于本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的人名及事件较多,故教师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语言准确,板书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边讲边问边填。

2.讲授时最好以启发式讲解为主,配以简明的表格和适当的电教手段,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

第9篇

那顿时的感悟,那会心的一笑,那深入思考后的释然??是情理之中。

自然的风吹过耳际,清澈的泉流过脚畔,大自然无言地向我们启迪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的趣味关系。

“枯松倒挂倚绝壁”,你是否惊叹过山松的不可思议。看那虬劲的枝条彰显出生命的出人意料,纵然有雪压青松,它依然指向天空。因为它的根比枝更顽强,深深扎入岩缝,吸收着大地母亲的精华,不要怀疑,要知道当一颗山松的种子落入岩隙中,就注定经历着困难的洗礼,这就是情理之中。

冰心曾说:“人们总是惊羡于花儿的明艳,却不知道那种子当初经历了怎样的血泪的洗礼。”

的确,当布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向前延展时,背后一定有荆棘和鲜血的铺垫;当天际出现美妙的彩虹,呈现水天一色的鸥翔鱼游时,之前一定经历了一场摧天坼地的电闪雷鸣;当登上山巅,惊叹于积翠如云的空。

自然说每一个出人意料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必然的情理,这是会心一笑的真理。

社会的大潮涌动,在历史和现实的海岸也有许多相同的道理。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源于门捷列夫的一场梦,苯环的发现也是源自一个盹,这的确有些出人意料,但如果两位科学家没有潜心研究,深入思考,哪有梦醒后的顿悟呢?

清朝初期皇上大臣一直在做天朝上国的美梦,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昏了清朝统治者,他们纷纷张大了眼睛,表示出人意外,但是背后那腐朽的封建臭泥土上不分明揭示出情理之中吗?

奥运会上女网双打冠军是名不见经传的李娜和孙甜甜,西方媒体纷纷冠之以“希腊神话”,但两人平日的刻苦训练不是给这胜利一个情理之中的理由吗?

第10篇

苏教版《化学2》第四专题“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从化学学科在物质及其变化研究、新物质合成方面的贡献,化学科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扩大视野,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能选择更多的选修模块开展学习。

这节课是本专题的第一课时,简明揭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不要求接受大量新的化学具体知识,不能把这堂课上成“科普知识讲座”, 重点应放在知识的整合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上。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1)能举例说明(如人们对酸碱的认识)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发展;(2)能举例说明化学理论的建立在帮助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引入课题――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师:数学老师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幻灯片),物理老师说:物理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石(幻灯片)。那么化学老师该怎么说呢?

化学老师说,化学是一把钥匙,板书(化学,钥匙,物质世界)。这把钥匙打开了物质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幻灯片打出标题。

点评:以化学与数学、物理的对比突出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主题――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第二环节:以火为引子贯穿古今,导出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来看两幅幻灯图片。师:这两幅图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钻木取火。师:取得火种,给人类的祖先带来了什么作用?生:有了火种以后,不仅使人类的祖先们在黑暗中得到光明、严寒中取得温暖,而且还可以抵御野兽的袭击。人类用火烧烤食物,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师:火,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分界线(幻灯片)。你知道现代汉语词典中火是怎么解释的吗?停顿,学生思考一下。师:没查过吧,我查了。

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演示幻灯片)。我们学过物质燃烧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生: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达到着火点(幻灯片)。师:可是古代的人们对于燃烧的认识却是神秘而模糊的。在十七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叫燃素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幻灯片)。这种燃素说整整统治了一百多年。可是它却无法揭示金属在燃烧后质量增加的事实。直至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西(演示幻灯片)通过化学实验,即著名的空气中成分的测定实验,证明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作用,了燃素学说,建立了氧化学说,拉瓦西用实验事实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这句话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的法庭(演示幻灯片)。

下面我们就用化学实验来鉴别这三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可用的器具与材料有pH试纸、比色卡、表面皿、玻棒、试管(演示幻灯片)。想想如何来鉴别它们。学生分组实验。请一位学生讲一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下面我给大家做了“蓝瓶子”实验。在锥形瓶中加入100毫升水,加入2克左右葡萄糖,再加入0.5~2克氢氧化钠,滴加3~5滴亚甲基蓝溶液,这时混合溶液呈蓝色,塞紧瓶塞,振荡锥形瓶,蓝色溶液变成无色,停止振荡,溶液又恢复蓝色;循环操作,蓝色和无色就交替出现。师:你肯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循环的颜色变化吧。答案就在这本书上。展示《实验化学》,高二时你可以选修《实验化学》,它将带你领略化学实验的千变万化。板书(选修,《实验化学》)

点评:古人的钻木取火,十七世纪的燃素说,拉瓦西提出的氧化学说,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化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又使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想象古人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科学家一种谬误的艰难。利用三种盐溶液鉴别实验中用到的酸和碱能使pH试纸变色的性质为下面的酸碱理论做一下铺垫,更是为了说明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而“蓝瓶子”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高二学生选修《实验化学》出点力。我想这样的设计有趣味性,又不乏科学性,学生又动了一回手,课堂气氛应该不错。

第三环节:由碳酸氢钠属于哪一类物质引出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继而引出化学理论的发展。按物质的分类,我们应把碳酸氢钠归为哪一类物质?学生:盐类。可是有人认为:碳酸氢钠是酸碱两性物质(演示幻灯片)。我们来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请同学们参考书本第87页“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学生看书。并解决这么几个问题:(1)阅读了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之后, 你有何感想(2)写出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NaHCO3溶液分别与盐酸、 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 NaHCO3是否可称为酸碱两性物质?为什么?依据的是什么理论?(演示幻灯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人们对酸、碱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适用范围从水溶液到非水溶液,随着化学的发展逐步走向深刻和全面。请两位学生把问题(2)中的离子方程式写黑板上。学生回答问题(3)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碳酸氢钠是酸碱两性物质。碳酸氢钠与酸与碱的反应,即它接受质子和给出质子的过程。

化学理论的发展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化学1和化学2中也学习了一些化学基本理论。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化学1第一专题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大家是否记得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最早提出原子学说的是谁?是道尔顿(演示幻灯片)。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是一个实心球。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什么?电子,他提出电子是镶嵌在原子中的,就象葡萄干夹在面包里一样,称为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也叫枣糕模型。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展一样。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电子是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

到了二十世纪,科学家们用量子力学方法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演示幻灯片)。

化学2 专题1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谁提出的?生:门捷列夫(演示幻灯片)。那么还记不记得什么是元素周期律?第7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演示幻灯片)。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人们把已经发现的元素按一定的规则排呈元素周期表(演示幻灯片)。现在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我们还学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哪些?生:有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这位笑容可掬的学者就是价键理论的先驱鲍林(演示幻灯片)。

人类对物质结构研究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技术,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演示幻灯片)。如果你对这方面有兴趣,请在高二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演示幻灯片,板书)。

点评:第二环节中出现了碳酸氢钠,第三环节就利用碳酸氢钠是不是酸碱两性物质展开讨论,结合书本中的交流与讨论,设计几个问题,借此了解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从而引出化学理论的发展,最后引导学生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这样的设计把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自然地联系起来,又自然地把理论的发展带出来,还复习了《化学1》和《化学2》中已学的化学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金属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过程

(演示幻灯片)这是一个古代的陶器。你知道古人是怎样学会制陶的吗?学生思考。师:其实最早的陶器是人们在偶然中发现的。人们发现泥土制品经过火烧变得坚硬牢固,遇水也不再会变成泥巴了,这样人们就学会了制造陶器。后来,人们又发现某些石头在烈火中会烧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属,经过长期摸索之后,人类又学会利用矿石、木炭冶炼金属。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归纳出哪些冶炼金属的方法(演示幻灯片)?生:第一种方法,热分解法。

幻灯片上打出氧化银和氧化汞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幻灯片)炼丹图。大家肯定听说过古代的炼丹术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不畏烟熏火燎,炼丹术士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发现了不少记载和总结炼丹术的书籍。

炼丹术最早的研究的材料就是红色硫化汞及其反应2HgS +O2=2HgO+2S(在加热条件下) (演示幻灯片)。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在秦始皇的墓中就灌入了大量的水银以为“百川江河”,而这些水银主要是从硫化汞提炼的。

生:第二种方法,热还原法。

你能举出哪些金属是用热还原法制得的吗?

铜,铁。请学生写出冶炼铜、铁的化学方程式(演示幻灯片)。你们知不知道铁大约是在什么年代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吗?学生思考一下。师:答案就在书上。请同学们看书本86页的交流与讨论。人类大规模开发和使用铜是在约6000年前,大规模开发和使用铁是在约2500年前。

锡和铜是在差不多时候被开发和利用的。古人将锡石(SnO2)与木炭放在一起烧,锡便会被还原析出。

并且古人还在铜中加入锡,制成了颜色呈青灰色的合金,叫什么呢?。生:青铜。青铜与纯铜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呢?生:具有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的优点。师: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我国出土了最大的青铜器,叫什么?生:司母戊鼎(演示幻灯片)。

除了铜和铁之外,我们在化学1中还学了哪些金属的冶炼?生:钠、镁、铝。师:请分别写出它们的方程式(演示幻灯片)。归纳一下用了什么方法。生:电解法。师:金属的冶炼方法与金属活动性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可讨论)。

生:汞和银属不活泼金属,用热分解法;铁铜中等活泼,用热还原法;钠、镁、铝,性质活泼,用电解法。师:(演示幻灯片)不同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

师:现在大家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什么金属越活泼,开发利用的时间就越晚了吧。请学生来讲。生:金属越活泼,越不容易被还原,冶炼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越高,只有化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发利用。

师:如今人们对金属及合金的利用相当广泛,你能举出例子来吗?学生讨论,举例。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这些都是人类对金属合金的利用。(演示幻灯片,有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卷门、音箱外壳、休闲桌椅等;有大的建筑,如南京朗诗城市广场、新的中央电视台,还有航天飞机等)。

师:科学家还制造出了记忆合金,储氢金属,泡沫合金(幻灯片)

泡沫合金:含有泡沫气孔的特种金属。如:向熔融的铝合金中通入空气,然后加入发泡剂如氢化钛可形成泡沫铝合金。它有质轻、隔热、吸音的效能。

储氢合金:Ti-Fe和La-Ni合金能大量吸收H2。为推动H2作为能源的实际应用可起到重要作用。

记忆合金:Ni-Ti等合金,在较低温度下受力发生变形后,当加热某温度时,形状会恢复到受力前的形状。

点评:这一环节与第二环节的火遥相呼应。由于用火,人们发现了冶炼金属的方法,结合学生学过的几种金属的冶炼方法,以及书本中的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出金属的活动性与人类开发、利用这些金属的时间先后的关系。又把古代的炼丹术和青铜稍做介绍,溶历史于化学中,突出了历史的发展中化学确实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最后几种合金的介绍给学生新奇的感受,他们不得不折服于化学所创造的物质。

第五环节:结束语成为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纽带,使两个课时顺利过渡。

自从化学这把钥匙打开了物质世界,人类就一直在试图创造更多的新物质,以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说化学又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下节课我们将做详细阐述。

点评:介绍几种新合金,目的就是从金属自然过渡到这些新物质,为第二节课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做好铺垫。

作业设计:

1.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下列三个观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 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③B. ①、③

C. ②、③D. ①、②、③

2.人类使用材料的增多和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材料与化学制备无关的是()

A. 石器 B. 青铜器 C. 铁器 D. 高分子材料

3.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B. 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人们可以制造更多物质,丰富物质世界

C. 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地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化学对此无能为力

D. 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弱酸根都是碱

B. 酸式弱酸根既是酸又是碱

C. 不可能一种物质既是酸又是碱

D. 氢氧根是碱

5. 19世纪,化学理论建立了哪些有代表性的科学成果?思考这些成果对人类进步产生的影响。

教学反思:

1. 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这样,课堂的预设性不会那么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但此举需要学生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否则可能会出现冷场。

2. 此教学设计的结尾是把课题自然过渡到第二课时――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我之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到这一单元两个课时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但这样的设计也许会让人觉得最后没有能突出点明主题。我想,整个设计的过程就已经把主题,即核心观念融合渗透进去了,最后的刻意点题反而觉得画蛇添足,不如考虑这一单元的整体性,让它成为这一单元两个课时的纽带。

参考文献:

[1]王磊等.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

[2]王祖浩等.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6.

[3]王祖浩等.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47.

第11篇

在市场经济体系内,一个人的财富来源除了遗赠,还来源于他对其他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他一旦做到这点,作为交换的一方,就会获得财富,或者说,谁越能够让更多陌生人满意,谁就能获得更多财富。这是市场经济的通用法则。但是,这似乎难以解释不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按产权学派鼻祖巴泽尔的分析,产权分为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这是交换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先界定商品归属,谁有出租收益权和自由转让权,不然,交换就不能发生。当前大部分国家的国民都有这个权利。

但是,在不同国家间,这些个人权利的保护或界定有着巨大差异,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究其原因,可能主要应归于历史,而不仅仅是国民性、或地理位置、或气候条件、或人种等。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体制,城市人不只是平均收入高于农村人,连生命价格都不一样。拿罗斯福“人的四项基本权利”来说,城市人的自由权远高于农村人,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城市人的职业选择自由权都远超农村。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一些权利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如言论自由权、迁徙权、自由选择职业权、经商或交换权等。这些权利的提升和完善,是35年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源。

在人的基本权利无法保障的国家,个人财产权首先不能得到保障,连交换的可能都没有,否则就要违法,甚至丢掉性命。同样,在生命权得不到保障的地方,由于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没有人想着生产,这在很多种族仇杀地区能得到有力证明。当市场主体没有办法表达自己思想时,交易成本就会增加;在一个地方,当市场主体难以生存,或一个判断失误就可能饿死,就没有人敢进入市场,只能拼命进入政府或类政府机构;当市场主体不能自由思考,创新对这个国家就是水中花、镜中月;当市场主体时刻担心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时,生产就是居于太后面的事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民的普遍富裕程度,取决于国家公民的权利丰富程度。两者关系是既充分又必要。我们可以观察世界上的富裕国家,他们的公民个人权利同样“富裕”,反之亦然。

在这个基础上,无论对未来中国长期走向,还是短期破解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困局,界定并保护公民权利都是唯一必然之路。只有越来越丰富的个人权利得到保护,才可能实现创新,才可能降低交易成本,才可能提高经济效率,才可能不断实现帕累托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可以说,现在的所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似乎都面临着两面挨耳光的窘境,或者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已失效。从根子上逐渐匡正整个经济系统、社会体系和政治系统,才是解开中国问题症结的希望所在。如果继续深入,那就涉及到一个宏大问题了,即:如何保护、归还中国公民的个人权利!这些权利汇集为国家权力,牢牢掌控在一群人手里,这些权力在吴敬琏所说的权贵资本主义体系下,镶嵌着、包裹着层层的特殊既得利益。如果说天赋人权,那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未真正有过实践;如果说人赋人权,那就意味着国民与特殊权力掌管者之间有必然的斗争,当前来看,这种斗争有望通过顶层权力机构的主动归还或简政放权来消弭,比如放开言论、打破户籍制度、实现县级自治等,都是当前可以继续深入探索的路径,否则,如果被动,这个国家可能面临着又一次的大规模混乱。

总之,明晰了经济发展与公民权利之间关系后,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由认知转为实践。其实,这种实践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改革开放即市场化这30多年,就是这一认知不断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论证了二者关系的科学性。所谓改革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从权利角度来表述,就是人民与国家在权利、权力的不断博弈和角力过程中,进入了均势时期,往左,国家获胜,意味着中国改革的倒退和集权的加剧,重演中国历史的死循环悲剧;往右,公民获胜,意味着中国改革的突破性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从目前看,我们还是有望打破左的周期律的。

第12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发展前沿

化学是一种广泛运用于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自然科学,是一种基于原子、分子层次,进而对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而无机化学作为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及分支,细致研究了无机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相关化学。例如:碳氧化物、硫化物、碳酸及碳酸盐都属于无机化学的研究范围。

由于当前科研工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多个领域的研究都出现相互渗透并且相辅相成的现象。目前,无机化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偏向新型的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以及对新研究领域的不断探索,并对其进行持之以恒的开辟和建立。

例如,生物无机化学是生物学和无机化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固体无机化学是21世纪大热的新型研究方向。

1、无机化学的发展进程

早期的人类在发展中逐渐学会了使用闪电击打木头致燃烧而产生的火到后来的“钻木取火”也就是使用一定的技术使化学元素充分地为人类所用,当然那时的技术还是较为低级的,不够成熟的。再到后来的古代中国煅烧陶瓷,锻造青铜器,直到这时,人类才真正地开始使用“高级”的技术,运用化学原理和知识技术将某些元素转变为性质不同,用法不同的物质。由于最初的化学研究多为无机物,所以近代无机化学的开始也标志着近代化学的开端。

近代化学始于英国的玻意耳、法国的拉瓦锡以及英国的道尔顿。玻意耳对化学基础做了许多基本研究,比如氢气、磷的制备,金属酸的反应以及燃烧反应等。他着重强调了元素和与合物间差别所在,为化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拉瓦锡再使用天平测量之后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同时,他确定了物质燃烧是基于氧化作用,了持续百年之久的“燃素说”,以此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而英国的道尔顿则提出了原子学说,说明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的原子所组成。由此,化学这门科学正式宣告成立。

19世纪30年代时,化学领域已知的元素已达60多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这些元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从而发现了元素周期律。随后,他将已知的元素按性质进行分类,并绘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对以后化学的人工合成新元素以及各元素之间的性质类比、寻找替代元素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元素周期表也对无机化学的现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理论支柱。无机化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解决材料、能源、生命、信息和环境等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在1945年核弹,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成熟后,原子能技术、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大大地推动了无机化学的发展。

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同样运用到了大量物理方法和数学定量计算,正在由一个单一学科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迅猛发展。例如:二茂铁的合成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二茂铁是最早被发现的夹心配合物,二茂铁的合成打破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界限从而开始复兴无机化学。由此,无机化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同其他化学学科分支一样,从描述性科学向推理性科学过渡、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从宏观向微观深人。

2、无机化学的研究及运用方向

2.1生物无机化学

生物无机化学是现今无机化学学科中一门运用较广泛的分支学科,它是生物学与无机化学的交叉产物。其研究对象多为生物体内的金属(和少数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之广,从分子颗粒大小来说,其涵盖了从生物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从研究的系统来看,它又囊括了从单独的生物分子到整体生物体系。而近年来,研究者们又开始了对细胞层次的研究,并且逐年扩大对其的研究规模与研究力度。

而我国对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稀土元素生物无机化学、药物中的金属及抗癌活性配合物的作用机理、金属离子与细胞的作用、生物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中,在研究金属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作用、生物大分子与金属配合物的相互作用、生物矿化、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以及无机药物化学等方面都具有了相对成熟的研究团队与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并且,研究队伍也趋于年轻化。

对生命过程的研究是生物无机化学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生命过程的核心之一是能量的转换,而能量转换的中心过程是电子的传递,因而生物电传递成为近年来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包括以微生物培养基为电解液的生物原电池研究以及对生物电的利用。

我国的生物无机化学是在国际学术潮流引领之下,初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光中,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且涌现一大批愿为科学献身的年轻人才。而从长远来看,我国生物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将趋向于生物大分子更深层次的研究,并且逐步在国际无机化学领域展露头角。

2.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使用一定的化学技术从源头彻底治理或减少现代工业和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对大自然有明显危害作用的副产物,而不是先污染再治理。

近年来,研究开发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来生产所需要的化工产品等等已经成为绿色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比如对新型制冷剂的研究,当人们已经意识到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效果明显的氟利昂对环境有着极大的伤害,例如,氟利昂会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等等。就开始了对新型制冷剂的研究。比如碳氢化合物特别是丙烷已经在石化工业大型制冷装置中应用多年。因为丙烷具有优良的热力性能,相对分子质量比氨大,但不及氟利昂中的CFC、HCFC、HCF的效果显著。除此之外,还有能够防止白色污染的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等。因此,绿色化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2.3固体无机化学

固体无机化学是一门由固体物理、无机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固体无机化学趋向于研究无机化学材料的性质、组成、结构、制备、功能等一系列相关领域,属于现今无机化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门,运用较为广泛的学科。

在该领域,研究人员们不断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合物,如:C60 、纳米材料、火箭助燃剂N2H4等等。同时,研究人员们也在原电池,电解池等方面广泛应用了固体无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并获得了较为重大突破,可以使化学物质在电流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能量以及物质充分地为人类所用。而在对盐类水解的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们发现便于找到元素内在的性质和微观数据的方法,从而引导人们制造出更加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材料,在无机化学中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作用。在固态物体中,有着比液态和气态更复杂的结构,所以对固体无机化学研究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3.结束语

面对不断加快的生活脚步、面对不断提高到人民生活需求与对自然改造的要求、面对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的高速崛起、快速发展的挑战,化学作为“前辈”学科也在不断地进步出新,努力设计出新型品种来满足国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更加简单。当然,对化学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造福国家,造福人类,尽管人们也已经发现了许多,但是,大自然是无穷无尽的,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等待我们的探索。虽然这很困难,但是我相信,我们在国家和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我们的任务,推动国家的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杨频,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化学通报,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