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独立能力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要清醒地认识到古今中外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一致性
在西方国家,很早以前教育工作者就把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认为学校教育是属于教人思考的教育。他们认为好学生的标准,是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多少,考分的高低。
在美国,人们不仅把会思考当作好公民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还明确要求公民应学会“清醒地思考”,做“善于思考的人”。世界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习、研究的优良习惯,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和独立思考上,十分恰当地处理讨论、研究和独立思考的关系,突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它们这一教学理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被誉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不是真正的好学生。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历来都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主张“自求自得”,即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独立思考。宋代教育家程颐则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如果处于被动,不独立思考,必致心中无所得。应该说,我国古代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与国外学者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之本,它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现代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就更为丰富了,也不必在这里一一例举了。
总之,古今中外,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一以贯之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不过中小学要关注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而大学则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认识到了并非就能做到,做到了并非就是做得最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二、 要形成“一个氛围”,做到“三个统一”
全社会要形成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中华儿女共同愿望,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条件。科技创新首先体现在人才创新上,人才创新首要的是人才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所以,全社会要通过舆论宣传、电视网络引导、政府政策倾斜等措施,形成以独立思考为荣、随声附和为耻的道德风尚。同时,要从国家体制和机制上制定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法律和制度,切实保障具有独立思考成果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在实际用人机制上,要切实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位置上,使全国人民看有样板,学有榜样。“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建立一种尊重儿童的自由和保障儿童权利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来规范我们教育行为。”[2]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有独立思考精神品质的人才的氛围,才能有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
全体国民要把思想统一到独立思考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上来。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人类的每一种成就,每一种进步,都源于思维。人类若失去了思考,便丢失了整个辉煌的历史。大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维能力,是人最宝贵的特质,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能力。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最有潜力的人。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语言历史以来,就已证明:一个人聪明与否,智慧与否,主要看他的思维能力。世界上一切成功者,都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的伟大成就,无不是建立在他们出类拔萃的思考力之上的。思考能力决定着人的财富、命运和辉煌未来。只有善于思考,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爱因斯坦在晚年透露了他成功的秘诀是:思考是一切成功的源头。要想使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人,成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就得很好地思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项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者独立地深入思考问题分不开。”故此,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全体教育者要把思想统一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教育教学的主要使命之一上来。教育者使命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传道。不教给学生解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就不会有见地、见解和主见,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和怎样做才是最好。所以,我们必须从“教人信从知识向教人学会思考”转变,帮助学生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智力不发达到智力发达,由社会经验不足到社会经验丰富,最终促成学生不依赖老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先生说得好:“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对学生“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是教育者终身的立身之本,也是其核心之目的。
全体学生要把思想统一到学思统一的思想上来。学思统一,即学中有思,思中有学,边学边思,边思边学,学思结合,相得益彰。思考可以充实自己内心,始终使自己充满活力,更可以使自己的未来充满光明。故此,学生要把思考的权力时时刻刻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即学即思,即思即行”。若要只学不思,那就是死学,其结果只能是照着葫芦画瓢,稍有变通,则就束手无策。若要只思不学,那就主观臆断,空穴来风,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了。
三、 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努力改变现有教学评价方式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教”,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会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不论是从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教学考核,还是从教师的“教”,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学”的程度而定。学校和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情景,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鼓励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信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他的特长和优势就能充分地发展”[3],其独立思考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地培养出来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故此,就得改变以学生学业成绩为确定性指标的评价方式。学校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上来,从本质上改变学生为考试分数而学习。全过程动态考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有效方式,脱离了“教”与“学”的过程考察评价,或只抓住其中的某一点、某一面来评价,都是错误的、伪科学的。教学评价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领导对教学考核与教师之间对教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四、 着力提高教育者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贯彻教学“四项”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同样,要想学生善于思考,首先先生要善于思考。名师出高徒啊!学生在善于独立思考的好先生的感染下、引领下,就能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故此,教育者不仅要从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要从学生质疑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要从民主教学的“一事多议”、“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智慧火花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全面贯彻“四项”原则是指:
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对于“基础型”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元起点、激发动机、类比联想、深化理解、多元表征、达到整合”的方式,来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对于“能力型”的学生,应着重引导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纠错,不断内化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专长型”学生,应适当放手,不必局限于课堂,可给他们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开放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以凸显他们在某一方面智能上的个性优势。
二是赏识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经常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加朋友的情感沟通桥梁,及时、恰当地锤炼学生品质,不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学习、乐于进取的目的。
三是过程教学原则。即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思维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价值。实践证明:加强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对引起学生兴趣、使其领会知识的本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十分重要。
四是“双主教学原则”。即指“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现在学习的动力上,老师的“主”体现在“导”上,也就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丢下传统的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走下法定权威的圣坛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商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放下知识的权威,勇于承认知识有限和不足,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主客二分、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相互构建、共同成长的关系,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5]教师角色的权利主要通过协商、对话来使学生理解教师角色的意图。当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心理相融的关系时,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就能得以张扬。
五、 学生要努力实践,切实践行知行统一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学生更要注重实践。实践,就是指学生“手”(手、脚、口、眼、耳等)脑并用的知行统一。即学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都要进入大脑,过滤、分析、判断其正误,思考其动机、原因、目的及结果,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我们又称之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生要从实践中得到五种收获。一要从实践中发现学问。许多事情我们并不知道,只有实践了,才能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能力和品质。二要从实践中产生兴趣、发展兴趣。无数事实证明,人们的兴趣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产生、发展的。没有实践,绝对没有兴趣可发现和产生,学习也就缺乏积极性了。三要从实践中彰显个体特色。学生个性特色的彰显,尤其是优秀的思维品质培养,都是通过实验、实践或社团活动、校外活动来体现。这种实践的活动越多、档次越高,其个性特征彰显就越明显。四要从实践中检验学习好坏。学生的学习是否正确、正确的成分有多大,都是通过实践来计量的,它是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强、水平高的试金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五要从实践中激发更要“学”的热情和信心。
实践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实践;学生广泛涉猎书籍,也是实践;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更是实践。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有观察体验的学生往往擅长提问,他们在听课时,不仅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会提出为什么来反问老师。
总之,只要我们调动人体的一切器官,去接触、感受客观事物,去测量、思考、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信息,就能达到思行统一、“手”脑并用、科学思维方式和良好意志品质形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金生鈜.“规训化”教育与儿童的权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3] 顾明远.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中国教育学刊,2005(9).
如今幼儿在家中的地位尤其优越,他们常受到爸爸妈妈及其他长辈们的百般宠爱与呵护,所有事情都由长辈操办。因此,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困难时,都会朝长辈大呼小叫,有时哭,有时闹,有时调皮,有时撒娇。如:有的幼儿刚学会吃饭,家长见他一掉饭粒就帮着喂;有的幼儿主动学习干活也被家长抱着不让干,总怕孩子太小干不好;有的幼儿干活还时常受到家长的责骂;有的幼儿胆小怕事,不与人交往,家长也不把这些放在眼里,认为这没什么,孩子长大就好了。其实,这些都是家长不当的教育和过分的溺爱所造成的。我理解家长的爱子之心,同时也为他们不当的教育方式感到可悲,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自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深深地感受到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家长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让幼儿学习穿衣、洗脸、洗手、吃饭、拿杯子喝水等。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然后耐心观察,对幼儿好的表现给予肯定与奖励,对不好的方面应加强鼓励。对幼儿不易记住的事情可编成儿歌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
2.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积极地行动起来,主动接受大人们的教育。幼儿喜欢模仿大人动作,我们便可以设计一些这方面的游戏。
如:教幼儿洗脸,可以先让幼儿学着妈妈的样子洗,然后让幼儿当老师教妈妈洗脸,最后再指导幼儿洗手、洗脸的顺序,边讲解边示范。这样,幼儿的兴趣倍增,动作逐渐协调。然后要求他们天天主动练习,时刻鼓励,收效一定很好。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合理选择他们能够做的事,分阶段进行指导。如:教幼儿吃饭,这些看似小事,但对他们并不简单,我们应循序渐进,先教幼儿右手拿勺,再教幼儿左手扶碗。再教他们用双手拿茶杯喝水,学会用餐巾纸擦嘴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幼儿的进步会很大。
4.要让幼儿学会坚持,凡是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能推给别人做。培养幼儿要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增强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的能力,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家长除了教给幼儿做事的技巧,还要支持幼儿独立做事。因为家长的任何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幼儿园要求他们做的事,家长不能替他们做。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爷爷奶奶不能包办,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换言之,家长与老师要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条件联系,才能使幼儿早日形成独立生活能力。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会睡、会坐、会玩、会与邻居小孩友好交往等习惯,才会让父母少担心少忧虑。
5.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幼儿自信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有表扬也有批评,但批评也得有度。幼儿年龄太小,协调性差,做事难免犯错,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千万不可棍棒教育。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才会去改正错误。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好榜样,常夸夸孩子的优点,评评孩子的不足,并为他加油,孩子便会越来越努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让我们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之,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一定要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家庭和幼儿园携手,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最终会成为现实。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爱学英语。如何使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觉上英语课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单词、句子、语法等知识,而不是靠测验、考试迫使他们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度的责任感。即使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应当精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不可歧视他们。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思考,这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就灵活,就能举一反三;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启发,学生就容易死记硬背,就会感到学习英语是个负担,逐步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掉队是必然的。第三,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按照一般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英语课的特殊规律进行教学。教师的教法如果符合教学规律,学生学起英语来,不但不感觉困难,而且爱学。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的知识愈多,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就愈强。一旦他们能够自己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决心也就增强了。所以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
一、词汇教学方面――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独立拼读单词和按读音规则记单词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和使用词典的能力
中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是记不住单词。记不住单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英语是拼音文字这一特点。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也讲了读音规则,也教了国际音标,但没有给学生反复实践的机会,很多学生仍然是死记硬背单词。开始的时候,词的数量少,学生死记硬背还是能记住一些单词,这时往往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等到学的单词多了,学生靠死记硬背记不住单词时,教师再来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就觉得晚了。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拼词和记词的能力。
在学了几个同一规则的词以后,笔者板书几个词,分析拼写和读音,从而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出读音规则来。笔者不把读音规则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把什么都讲给学生,而不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习读音规则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拼、记单词的能力。因此,笔者总是结合所教的新词,选几个读音相似的词让学生练。经过三、五个月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在听到或看到符合读音规则的单词自己就能拼读出来,并能按照词的读音毫不费力地记住它的拼写形式。当学生弄不懂词义或词的用法时,就教他们查字典。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时,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得到了发挥。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学习能力的增强,笔者结合教材启发学生注意词的多义和跨词类的用法。还要求学生用词造句,并在所学的语言范围内用英语解释词及句子。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是很有用的。
二、语法教学方面――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归纳、总结语法规律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培养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找出语法方面的问题的能力,以便带着问题听讲
语法教学是为培养语言技能服务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防止过多地讲解语法知识,以致消弱了学生的语言实践,也要防止盲目实践,忽视语法教学。教师除了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外,还要考虑怎么讲语法知识才能既符合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使学生理解某一个语法项目,并在语言实践中正确地加以运用,同时还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地思维,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当学生能自己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进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积极思维,学习积极性也就得到了发挥。
到了高年级,笔者在布置预习课文时,经常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独立思考或互相讨论。也可以先不提问,而是让学生课后自己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由教师讲解。这样教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印象深、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时善于发现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文教学方面――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口头、笔头熟练地运用课文中句型的能力;在高年级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课文是进行听、说、读、写几种技能训练的综合材料。怎么使学生在初级阶段课文简短单调的情况下,而不感到枯燥无味呢?怎样使学生不觉得难学、而继续学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英语是交际工具,学了就要用。不是一般地用,而是熟练地用。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他们实际运用英语能力增强的同时,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普遍提高。
笔者认为,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做知识的主人,这样就能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摘要:社会中的很多问题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去面对。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有义务与责任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关键词:独立能力;自信心;适应社会;动手机会
俗话说得好:“真理来源于实践。”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我们亲手操作,之后才能清楚或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在生活中,我们很多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否理解了这句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在前面跑,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端着饭碗,在后面跑或追,嘴里不停地说:“再吃一口吧。”“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些学习很好的学生,让他们扫地扫不干净,拖地不会拖”不久前,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煮鸡蛋到学校,但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剥掉鸡蛋外面的壳。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试问一下,这些孩子如果失去了成年人的庇护,他们的生活将怎么办?这份责任又有谁来承担呢?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群体,离开了社会这个群体将无法生存,并且要学会适应这个群体。父母不能永远跟随在孩子的左右,孩子迟早都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以这就要求父母爱孩子爱的要有度,教育孩子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再采取恰当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适应将来的社会,能够应对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家长需要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我觉得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而现代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相对优越,许多事情大人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免不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造成了有些孩子面对剥鸡蛋皮这样的事情都有问题,所以作为为父母有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责任与义务。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呢? 首先,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后,便有了独立完成事情的愿望,如自己洗衣、做饭、做清洁。而这时的孩子往往由于骨骼发育并不强眩也由于没有经验,动作会缓慢而不怎么协调,或想做好事却反而成了坏事一桩。例如衣服洗完后,领口、袖口照样的脏;做饭,饭糊得一塌糊涂;做清洁,反而把花瓶给摔破了;等等。这时有的父母往往会心生厌烦,有的甚至会大声训斥孩子“不会做就不要做”。也有的父母因为有“自己小时吃过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的思想,而让孩子过舒适的生活。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而难以让孩子体会到依靠自己的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而这许许多多“善意的帮助”却泯灭了孩子的自信心,又如何让孩子独立生活呢?所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会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其次,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父母都要肯定和鼓励。面对同一挑战和竞争条件,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培养自信心是帮助孩子博取成功的首要一环,而且进行得越早越好。 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哪怕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家长一定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孩子自己洗了脏衣服,作为从未洗过衣服的孩子,尽管他洗得并不干净,但家长也应说:“会自己洗衣服了,真不错。”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孩子洗衣服要注意哪些问题。而面对孩子其他做得不好的一些事情,也同样不要指责他笨手笨脚,或当众挫伤他的自尊心,而应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就会促进孩子自主、自立个性的发展。 最后,家长应尽可能创造一些让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如过节了,要清理房间,你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来个竞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最漂亮。”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使他们愿意自己劳动,在劳动中无形地提高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应该让孩子成长为一株独立支撑的大树,而不是让孩子成长为靠大树遮风挡雨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草。家长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想出多种方法,让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去应付时代的挑战。
学习走路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摔跤的,而且在千万名孩童之中,很可能还会有一两个摔得很重。据说,有一位母亲因此坚决不让她的孩子学习走路,那孩子果然没有摔过一次跤,身上也没有一丝疤痕,但是,他最终变成肌肉萎缩,一生要坐轮椅。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在走路时磕磕碰碰,把家里所有的家具都包上厚厚的海绵,这样,即使孩子摔在上面,也感觉不到丝毫的疼痛。父母往往关心孩子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却忘记锻炼他们心灵的勇敢和坚毅。在过分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过于敏感、难以承受挫折和打击。 正如《格言联璧》所说:「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溺爱,最终会害了孩子。 自然界里还有许多引人深思的事情。例如,在小狐狸的成长过程中,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会耐心地教他们觅食和生存的本领,而一旦成年,爸爸妈妈却又毫不留情地将小狐狸们赶出家门。看到小狐狸那恋恋不舍的身影,是否觉得狐狸父母真是太无情了。有智慧的父母会理解狐狸父母的良苦用心。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自立,而不是一味地纵容、姑息,包办代替。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很多问题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去面对。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独立性,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培养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并持之以恒,我想你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很优秀的。西方有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的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的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父母抓好孩子开始阶段,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环节,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就等于开启了孩子幸福和成功的大门,让孩子长大以后具备开创幸福和成功生活的能力与素质,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这也是我们身为父母和教师的希望。为此,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与独立生活的重要性,为孩子的将来的生活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独立意识 -案例分析-家庭案例-案例分析-家庭案例-禾苗网校 禾苗网络校园.
[2]天津北辰德育教育网 家长学校 学生天地,网络(http://miao66.co),2011.
一、关注学生本位,培养独立思维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从他”行为,关键在学生不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缺少或失去主动思考的热情,未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或者找不到独立思考的途径与方法,人云亦云,盲目信任别的同学。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应该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
1.创设自由的课堂氛围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有利环境。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就处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使得学生也愿意进行独立思考并表达。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发表各自意见,使他们养成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与习惯。
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有表达的心理安全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级教师夏青峰的观点是在课堂上倡导“三个允许”: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允许学生插嘴,因为许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在插嘴中迸发出来的,再就是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坚持“三个鼓励”: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思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他的做法无疑给了学生极大的独立思维空间。
2.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对待学生要有耐心,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充满期待,这样,他们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被调动,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知识的探索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出示一张表格:
一个同学提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买3个足球和2个排球一共要多少元?
大部分学生答案:42×3+38×2=202(元)。
只有一个同学的算式是:40×(3+2)+2。
全班同学都笑了,老师没有急着表态,而是鼓励这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名同学说:“我把每个足球的42元给每个排球2元,这样,每个足球和每个排球的单价都是40元,那么,足球和排球一共有(3+2)个40元,最后还有一个足球多2元,不就可以算成:40×(3+2)+2。”
看似一个错误的解答,却折射出学生独立思维的成果,因为老师的信任而没有扼杀学生的这种独立思维成果,所以老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二、关注教学设计,引导独立思维方向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全面考量,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条件,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1.材料供给多样化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案例】图形的对称
师:想不想知道以前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生(齐):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表格与图形,通过折一折,完成表格。
(表格里涉及图形名称、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三项内容)
……
小组汇报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另一种认为不是。
师(笑着):谁是谁非,大家来用事实说话。上前面来折一折手中的三角形。
生1:大家请看(演示),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无论怎么折,折痕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认为不是的同学一阵欢呼!)
生2:同学们看好了(演示),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两边完全重合了,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两边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
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3:(恍然大悟)两个三角形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了?
生3:第二组同学手中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而我们组的不是等腰三角形。
原来,老师放在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却因为材料的差异性引发了一场辩论赛,是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表达不同观点的机会,使得他们的观念得到沟通,思维得到碰撞。
2.问题设置效度高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表达不断提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经常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独立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参与中体现思维力度。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使教学过程产生质的飞跃。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在学生得出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数出方格的个数,可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后出示: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1:15格的大,因为15格最多。
生2:15格的大!
(有一部分同学也陆续说15格的大。)
生3:都有可能,因为格子的大小不一样。
……
师:同学们,你们赞成哪一种想法?
再出示表格中的图形加以验证,强调比较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2011年2月13日《福建教育》编辑部钟建林在主持题为“小学数学预习,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时,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曾经负责了几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的前期组织工作,几乎每次都有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提前预习……
不让学生预习,那就剥夺了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的数学思考方面有一条: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经验告诉我们,上公开课的多数教师都是教师中的精英,他们都如此干扰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我想其他的教师也会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因何而起,如何让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让学生乐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1)教师认为只有完全控制住学生的思路,教师才是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如果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的去思考问题,那就是教师引导的“不到位”,导致教师把学生有错误的思路看成是丢人的事,以至于教师宁愿那些有独特想法的学生不要预习,少思考些,或者即使这些独特的学生有想法了,也不给他们在课堂上讲出独特想法的机会。这样,课堂就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中了,教师就获得了自己认为“成功”的课堂,所以教师想上“成功的课”,就不想让学生预习。
(2)教师没有正确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在公开课中,教师会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都考虑在内,但有时听完课后还是会觉得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知识的获得,侧重点并没有真正转移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来,使得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思考等理念都流于形式。
2. 教师没有处理学生天马行空思路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课堂不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但在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技能还需要时间来积累。
三、问题的研究价值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既然“凡为教,目的都在达到不需要教”那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也应该如此。他还指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可见,与教师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相比,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如果教师把精力都花在教学生有限的知识上,不仅学习效果不如人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想拥有自学能力,首先要能独立思考,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多的好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 转变思想认识。
为了能够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顺利开展,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
(1)树立教师的教育目标。教,为达到不需要教。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从不会独立思考到会独立思考,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有限的数学知识。虽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一样,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要从小学抓起,否则让学生养成依赖老师获取知识的习惯是不利于其一生的学习的。
不要小视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考习惯在小学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生。但如果相反,在小学还是以知识为重心,那么学生也会把精力都放在知识本身上,而丧失了探索知识的能力,又置身于恶性循环中。如果教师都能真正理解和实施新的课程目标,给学生搭建真正有利于学生充分从事独立思考活动的平台,才能够保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2)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自学。学生学习数学不单单是为了学习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寻求数学知识的方法。小学生要从小确立独立思考的目标,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找准了目标,学生才会为自己的思考能力自豪,而不会为获得一点点知识骄傲。找准了目标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学生重视结果的现状,而且还能使学生有动力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自学的能力。
2. 教师建设。
(1)明确教师的职责。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从事数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勇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给学生一条通往无限知识的路,如若不然,就是把有限的知识放在他手上。
(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把教师的引导侧重点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上。教学不能只发挥其知识储存的功能,而应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本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可以充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载体,但它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至关重要。
把华应龙老师的融错教育应用到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中来,有效利用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产生的差错资源,才能解决学生独立思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要怕学生出错,不出错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想要的过程,不是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探索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聆听到儿童思维真实的声音,才能找到学生思维方式中的问题。
那怎么应用融错教育呢?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页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哪根绳长时,课前就给每个同学发那两根绳,让学生自己预习,探索比较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过了,就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教师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就有想法可说了。即使有的同学探索过程有困难,也没有关系,那就让学生说出他的困难,听听其他同学对他的困难的想法;如果有的同学思考方法是不准确的,那就听听其他同学对他的不准确之处提出的质疑,共同讨论出能站得住脚的方法,这就是一个思考辩证的过程,使得大家的思考更加深入,对正确思维方式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果全班学生辩论过后还有困难或是不准确的地方,那就是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时候了。
(3)教师要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活动。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提供足够的时间,光靠课堂那点时间是不够的,课堂的时间是给老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时间。那怎么能更好地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呢?我们应当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个指导:
第一,课外预习,课内讨论。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课外预习过后,我们就能把课堂时间更多地投入在更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上,教师的教学重心也可以更多地转移到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上来。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入。
第二,家庭集疑,学校解疑。在预习的时候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活动,把所有的困惑记录下来,这样课堂上就能够和老师、同学们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探讨和解决自己的困惑,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及时反馈。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教师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相互联系,贯穿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把评价重心从学生学习的知识这单一方面转移到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也会从只注重学习有限的知识这个误区中走出来,更加注重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能力及方法。
1.要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
(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
3.1 认真听讲,独立思。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3.2 仔细观察,用心去。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3 规范地写、准确地读。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3.4 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从中提炼文章主旨和段意。通过学习,获取别人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的经验,从而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也就是说把阅读当作认识、了解、观察、感悟、思考人生社会,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现代阅读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体系传播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目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范围逐渐广阔,思维逐步发展,阅读的内容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同时自己也乐其所乐,与作者同乐,达到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作者情感共振,从而实现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教师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应用语言的本领。
二、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资源
1.重视教材人文内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本,同时也是学生立身的范本。打开教材,就如观赏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从不同的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范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在涵养性情、陶冶健康个性和审美健康情操上有特殊作用。
2.丰富语文学习渠道。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心理学上称之为人的“一般能力”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上是一种运用信息和知识采取理智行动的能力,而促进学生观察、捕捉信息,分析、理解信息,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的重担极大部分发落在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身上。这一工作尤其需要从小学做起。
三、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关键词:独立思考;学数学;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义
独立思考是指不经过外界的援助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出结论解开问题的过程。对于人们来说,独立思考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有人帮助你,因此,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加能够把工作和学习做得完美。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格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和段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也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小学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因为当今社会更注重的是人们情商的培养,独有高智商还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具有高情商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因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数学一直是教育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但是数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小学老师通过耐心的引导和帮助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遇到困难就找老师问家长的习惯。但是,当今小学校园里许多数学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都是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仅仅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工作停留在一个比较表面化的阶段,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思维还不够成熟,如果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真正把知识学习透彻和真正地掌握,完全忽略了独立思考的培养。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数学的难度比较大,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就盲目地增加作业量,导致小学生每天做数学作业的时间花的过长,而且在一个长时段里学习数学知识导致学生厌烦数学,数学作业变成一种压力和负担,久而久之,学生的意识中就只是为了尽快完成数学作业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最终导致小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思考数学题,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培养学生们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比解答正确一道题目更加重要,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会影响到以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成效,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归还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生应该是一个课堂的主体,教师为了学生而服务的,从小学阶段开始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改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这样对于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思考和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学生热情和兴趣。教师还应该引导和帮助小学生自主地探讨问题并且能够自由发言,让学生们敞开思维,教给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数学这一门学科对于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来说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应该努力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要将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并且还要挖掘教学内容,创造出更加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是一个开心和热爱的情绪,而不是抵触和抗拒。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锻炼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讨论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讨论,因为下课时间具有轻松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可以无形中帮助学生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程度的不同让他们进行分组探讨,并且教师还要对学生探讨的结果进行评定和分析,最后给出评价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再次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最佳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教师应该提高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老旧的教学观念,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培育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国数学的现在和未来 [J] 中译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
[2] 臧雷 试析数学思想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J] 1998年第五期.
[3] 满小莹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探微及教学探讨 [M] 小学数学出版社 1999.
网络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更在悄悄促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开展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的能力的教学改革活动,那么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活动的前景又如何呢?
一、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的能力的本质
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的能力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国,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北师大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是吸引孩子兴趣的工具,所以推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自学模式无疑会受到孩子的欢迎。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发展的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因特网对人的影响,现代人更需要具备能够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提炼所需信息,形成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要求与认识,人们开始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许多学校建造了研究型教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一人一台电脑,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
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大多侧重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的方式,对于学生为主体,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所以开发、应用网络学习资源,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
三、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活动的具体实例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能力实际上分为两个阵地,一是校内,其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以几节示范课为例:如合肥市安居苑小学的袁强老师在上《节约水电》一课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点击电脑上有关生活中用水用电的介绍,再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通过水电表模拟软件认识水表电表的读法,最后再自己点击电脑课件,了解周围水电资源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从而树立节约水电的意识。在盛桂红老师的《比例尺》一课上,同样安排同学通过小组合作点击不同的图片,感知比例尺的特点,或自己点击“知识屋”观看讲解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练习时也是让学生自己点击练习题,根据课件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在这二节课例中,教师提前设计制作的交互课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课件的直观和美观性起到吸引学生兴趣的作用,而它的交互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最后的练习也能第一时间给学生的学习做出反馈和评价。
这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的特点是网络资源是预设的,这种课程和传统课程的区别在于学生有了自己操作计算机的机会,多了作出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多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习顺序的机会,最后在练习时能感受更多的趣味性和反馈的及时性。
一、创设环境,乐于思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众多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的?热萁?行有效的整合,将相关的内容将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的学习,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时就将“时、分、秒”与“年、月、日”这两节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让学生全面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等量关系时,我便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日与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将大的时间单位进行细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也让学生对时间有整体宏观的感知。如1年=12个月=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31536000秒。当然,这些复杂的乘法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得出的,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其中简单的等量关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使得小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二、给予时间与空间,善于思考
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索的一个个有探索价值的问题,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课堂交流与讨论才能深入,才能有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节的内容时,在教学了角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组内的成员要互相出题,在画图与测量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有些学生为了增加测量的难度,故意画了一个与水平面不是平行的射线,并在此引出了相应的一条射线,这样的实践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指导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方法的获得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教师的具体指导;二是靠自身经验的总结、积累,这两者都十分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可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教材很多,具体的思考指导也很多,但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分析,这些指导都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方式为依托进行的。“同化”和“顺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认知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他们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时,如何独立地进行“同化”和“顺应”。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并逐步加大学生在其认知过程中的独立性。
“同化”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纳入”的认知过程。当新的教学知识学习时,学生要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有关的信息,并利用检索出的有关就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改造,达到“同化”的目的。因此,指导学生在“同化”过程中独立思考,应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检索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相关信息的方法,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来认识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方法上。
一、 启发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英语的意识。首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独立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独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其他人的事情,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其次,要以班级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范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体会独立学习英语能力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创造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观念认同。再次,要指导学生克服懒散等旧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自控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第四,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欲望和习惯。对情趣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和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况下独立地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学生有了独立学习英语的意识,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探究、感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意识越是浓厚,“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就越强烈,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在这种潜意识作用下逐步提高。
二、 制定体现“因材施教”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独立学习
教师要从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客观实际出发,以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为原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预设和生成符合学生个体的基础性和挑战性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一目了然。在教学8A第四单元的有关动物的词汇时,我们在确立掌握书本内动物词汇的基础目标前提下,还提出了掌握有关动物的外貌、特性、能力等词汇的挑战性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实现中,用积极的评价给每个学生以激励,把“Good! Not bad! Well done! Excellent! Good work!”等肯定性评价挂在嘴边。在不同的场合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深情的“It doesn??t hurt to try.”鼓舞学生敢于拼搏;以幽默的“Cheer up! 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燃起学生新的希望;以热烈的“I??m proud of you. I think you??re the cleverest student in the world.”激励学生向新的高度冲刺。通过目标的分层实现,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了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而这种成功的满足感无疑会变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强大内驱力,激发学生强烈的独立学习热情。
三、 细化学习过程,指导学生独立学习方法
为对学生独立学习方法实施有效指导,教师应该将英语学习过程分解为连续递进的阶段。首先让学生有充分的课前预习,基本熟悉课堂学习内容,扫除新课中的知识障碍,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其次,明确单词记忆的规律和技巧,突破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难关。比如,在学习关于人物外貌的词汇时,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樱桃小丸子”“一休哥”和明星韩红等人物,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四、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独立学习,以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升华学生独立学习
中学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外来素材,如果教师只用讲述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既抽象又乏味,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将这些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那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还很容易掌握。例如:我在讲授主体公园时,我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多数没有到过迪斯尼乐园,所以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的影像资料的精彩部分和有关迪斯尼乐园影视作品的精彩片段,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并制作了“Disneyland in the World”课件,先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世界各地迪斯尼乐园的不同风格和不同主题。学生在观看了课件以后再阅读课文,这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形象、更具体,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更多、更丰富。
每学期举办几场英语为主体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喜悦。
1. 英语朗读比赛。就已学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语言规则去朗读,参加人数不限,可自愿报名参加,同时组织学生评委进行评分。这种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阅读能力大有益处。
2. 英语角。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利用下午上课前30分钟的时间,组织英语角活动。每一次的topic内容都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也可让学生大声朗读或背诵课自己喜爱的诗歌,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些内容既拓展了课本知识,又来源于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