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时间:2023-05-30 10:3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再见了亲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志愿军叔叔,不要走啊!小金花舍不得你们!不仅是我,大娘、大嫂……所有的朝鲜人民全部都舍不得啊!小……小金花答应叔叔以后一定乖乖的,不给大伙儿添乱,你们别走了好吗?

志愿军叔叔,您为我们做了多少啊!记得有一次王叔叔您和其他叔叔为了抵抗敌人的攻击,冒着炮火,扛着枪炮,穿过弹雨,与敌人对战到底。可是,敌军太多了,您拼了命才掩护其他叔叔撤退。而您自己却被敌人抓住了。于是,我和妈妈便去就您。妈妈与看守的门卫吵了起来,我则偷偷地跑进关押您的房间里,利索的解开绳子。这时,您告诉我,不要管您,去告诉妈妈,这儿很危险,让我们赶快离开。我不肯,哭着喊着要和您一起走,您没有办法,只好抱起我,拼命的往外跑。跑着跑着,“砰”地一声,惊动了我。很明显,这时枪声。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您的一只手上沾满了液体。低头一看,原来那不是谁,而是血——您中弹了!!!可是,您却说:“没关系,叔叔不怕痛!小金花,我们一起努力吧!”

终于,我们回到家了。可是,第二天却传来噩耗,我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你们全都伤心的哭了。其实,当时我也很难过,但是失去了妈妈不还有叔叔你们啊。妈妈是我的亲人,你们也是我的亲人呀。

志愿军叔叔,你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你对我们朝鲜人命的爱吗?

见了,志愿军叔叔!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叔叔,你们永远是我们最好的亲人!列车呀,请慢点开吧,让我再看看亲爱的志愿军叔叔吧!

再见了,志愿军叔叔,一路走好!

第2篇

在一节车厢的登车处,一位小女孩紧紧抓住一个志愿军的手。她,就是小金花。她用她带有哭腔的声音对志愿军说:“叔叔,你别走!我舍不得你啊!”“乖,松开手。我以后可以再来看你们的呀。”他安慰着小金花。小姑娘抽抽哒哒下了车。

无独有偶,在另一节车厢内,一位老大娘拿着个包裹对另一位小伙子说:“一路走好啊!小兄弟,这是我给你准备的打糕,饿了就吃。爱吃就多吃点,吃完了我再给你邮过去几包;”说完,便忍不住伤心,也哭了起来。志愿军战士看见她老泪纵横的样子,忍住伤心说:“大娘,我走了,您多保重啊!”

一位拄着拐杖的大嫂,背上还背着孩子,孩子已经熟睡了。她也跟一位战士说着话:“志愿军同志,谢谢你们这几年来对我们的关照。等着孩子长大了,我让她亲自去向你们道谢:”“大嫂,您看您又说客套话了吧?我们都是一家子,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再说了,怎么的也是你们照顾我啊。”

列车不顾人民的哭泣声,冷酷地鸣响了汽笛。列车就要开了!许多人抢着跟志愿军握手。可是不一会儿,列车就渐渐远去、远去,最终完全消失在人民的视线中了。

第3篇

我也是五年级的,我也在学 再见了,亲人。

我写小练笔是写:有一天,一位志愿军叔叔在敌占区发现了一个洞,里面有个朝鲜小女孩就要掉下去了,因为小女孩抓着的那根树枝就要断了,而且洞底都是荆棘藤。周围没有任何人,也没任何工具,眼看着小女孩就要死了。志愿军叔叔便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拉住一条荆棘藤,虽然手流血了,但最后救了朝鲜小女孩,可志愿军叔叔自己牺牲了。

你还可以写在战争中,大娘送来打糕,可敌人的炮弹正对准大娘,一为志愿军叔叔奋不顾身的替大娘挡了一炮,结果自己牺牲了。

我只是简略的写,剩下的你得自己编,这样就应该可以有300字左右。

第4篇

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心得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课堂围绕课文题目设计了一些列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们围绕亲人,感悟亲情。主要侧重学习第一段,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主要通过“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来讲述,再从志愿军为大娘做的事情具体感受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亲情”,从而感悟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掌握本段的学法,用于二三两段的学习,学以致用。本堂课的设计流程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自然的上完了。

但是由于这堂课没有磨过,所以自我感觉不够流畅,问题多多,课堂有点拖堂,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效果也不怎么好。像这样情感浓厚的文章必须让学生们尽情地读和感悟中才能有所体。所以课堂上要学生们能根据老师引导多读多讲,但是在课堂上,由于自身上课的风格问题,老师讲的过多,学生的启发朗读太少,效果自然就不是很好。

其次,虽然是高端学生,字词也是基础,字词没有掌握,课文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本堂课字词教学只是注重教,但是教的效果怎么样还要通过检测才能发现,作为第一课时,这是一点小失误。

最后,小练笔环节,由于老师写作指导没有明确的方法,造成学生的练笔有点空洞,不够具体,小练笔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再者由于时间的限制,点评也是能草草结束,这也是引起我警惕的地方,在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自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感悟;个性化阅读;抒感

执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从课题“亲人”一词入手,紧紧围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这个问题。采用读―找―悟―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尝试如下:

一、抓题眼铺垫情感

首先,揭示课题时,让学生举例说说谁是你的亲人?引出两国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互相称为亲人?其次,注重资料的补充。通过视频短片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有的甚至是生命。”从而为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做铺垫,同时,又激发学生走进课文的兴趣。

二、找事件感知情感

教师让学生自由感知全文前,给W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志愿军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她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把自己感动的情节画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汇报时,在交流和引导中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教师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情感,也了解了课文内容。

三、品词句体悟情感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和“唯一”,充分体现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憎恶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太多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学生品味、体悟,感受其感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由于课文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大娘做的哪些事深深地打动了你?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主要追述了两件事:一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二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五师小学的一名小男生,他说:“老师,我读老奶奶给志愿军洗衣、缝补衣裳时,突然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首诗《游子吟》。”抓住这一课堂生成,正好引导他们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第二、第三段的学习中,教师以引导他们运用第一段的阅读方法自学为主,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引导读抒感

即将结束课时,在背景音乐《送战友》的衬托下,我设计这样的引读:汽笛声响,他们手拉着手说:“再见了,亲人”;他们满含热泪手紧紧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列车徐徐开动,他们还挥舞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列车渐渐远去,他们还在大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这样让他们在体会课文的基础上去感受当时的情景,以读代讲,此时学生心中蕴含的情感也自然而然通过读表现出来了。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新课标积极倡导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课堂做到了以读为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注重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怀义.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环境构建[D].西南大学, 2006.

第6篇

一、以读尝味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四部曲。1.轻声粗读,把课文读通读顺。2.静心品读,通过圈点、批注,勾画出好词佳句,反复读,品出所包含的意思。3.悟读,通过咬文嚼字,悟出文中蕴藏的道理,真理,悟出人生观。4.情诵读,在学生已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情并茂地读,学生在多次与文字的交融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以趣勾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课堂高效省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文本的趣味。

1.唱:我在教学《小白杨》一课时,当讲解“旁边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几棵小白杨正迎风成长”这句时。我随机把这段话改编成歌词,用《小白杨》的旋律进行教唱。

2.演:小学生好动,表现欲强,我在教学《晏子使楚》时让学生把课文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反复咀嚼,分析人物,让人物丰满起来,把人物性格表演得淋漓尽致。

3.画: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会乏味。如我在教《开国大典》时,就让学生当设计师,根据文意画出当时的会场布置。学生纷纷挥笔泼墨,稚嫩的作品把文本演绎得异彩纷呈。

三、以情扬味

语文味的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情感魅力去丰富和强化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紧紧抓住文本主题,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和语句语段梳理,深入到文本内部,层层挖掘,开发出诗情画意,激扬出美好滋味。往往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学生大脑中生成动感情景。从而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产生求知欲望和表达激情。例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高声唱着《小白杨》这首歌走进教室,然后一边唱歌一边在黑板上板书《白杨》,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了,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入情入境,这堂课学生激情高涨,思维活跃,非常成功。

又如我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我紧紧抓住“我鼻子一酸”一句,问学生,什么原因使“我”鼻子一酸,鼻子一酸是什么滋味?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体会?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紧紧抓住“雪中送炭”一词,让学生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文中“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送“炭”是怎么送的,展示了一位什么样的大娘?这样就让一个词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了。

四、以嚼品味

味是嚼出来的,要让语文味的分子充分散发,就得咬文嚼字,就像泡泡糖一样,不咀嚼就不会体会到它的芳香。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008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尝试运用“四读一练”教学法加强对学生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四读一练”教学法是由“初读课文―细读课文―深读课文―精读课文―综合实践”五部分组成,这一教学法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一、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是“四读一练”教学法的基础阶段,通过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从中发现问题,作好质疑记录。为此,教师在课前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设置疑问,激活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在导入课题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初读课文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自读课文,明确“亲人”指的是谁,文中具体写了哪些人,并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对弄不懂的问题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有了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学生的朗读充满激情,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细读课文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细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的“读、议、评”,让学生把理解、体会和想象到的说出来。教学中,笔者播放一段平壤火车站送别志愿军的影视视频,并用充满深情话别的口吻范读课文,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依依惜别的场面中,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具体指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用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使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深读课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深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学生打好“初读”基础,完成“细读”之后通过板书回顾全文,理清文章线索,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为了便于学生操作、易于理解,笔者在归纳《再见了,亲人》的思想内容时,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女性,作者为什么要从众多人物中选择她们作典型?2.她们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她们代表谁?3.课题中的“亲人”指谁?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和“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分别代表什么?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梳理线索,较好地掌握归纳课文内容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就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精要,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并通过品评、鉴赏,体会文章“写得怎样”。这一教法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语文知识与创新思维的联系点,通过品味文章的意韵与特色,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指导学生探讨文中的好词佳句,如祈使句和反问句、精彩片段等,品评、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接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想志愿军回国时与朝鲜人民深情道别的情景,再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对课文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既体会了重点语句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也初步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

五、综合实践

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巩固积累所学的知识,提高其语文实践运用能力。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读熟全文,对文中的精彩句、段要熟读成诵,并摘录下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笔者还设计了以下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后填空。

大娘几夜没合眼,为志愿军 ,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 ,为救伤员,失去了 ;为了救出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失去了 ,她是多么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 ,失去了 。八年来,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结下了 ,所以,他们互称 ,因此,课文就以《 》作题目。

2.根据“雪中送炭”的意思,请在下列括号里填上最恰当的字。

雪中送炭――雨中送( )――

锦上添( )――好上加( )

3.小练笔:这篇课文是从志愿军战士的角度对朝鲜人民深情道别,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再从朝鲜人民的角度对志愿军战士写一段道别的话。

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地大量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8篇

再见了,老师

在我印象中,我们就像是在茫茫大海里夜行的小舟,而老师就像引航的灯塔,不断地引导我们穿过了无数个激流,绕过了无数个暗礁。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使我从一个调皮的玩童,变成了一个有知识,讲文明,爱集体的学生。此时,又不由地使我联想起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老师多么像春蚕和蜡炬呀……敬爱的老师,您与我们朝夕相处,生活了六年啊,要知道,有多少往事令我难以忘怀。

记得,刚入学时,我还只是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用怯生生的眼睛望着与我同龄的学生,望着整个陌生的教室,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孤独。是您,王老师,您伸出那只满含慈爱的手把我领进了知识的殿堂,让我和书本交朋友,教育我们爱祖国、爱人民,您在生活上对我们更是无微不至,不论谁遇到什么困难您,身体上有一丁点不舒服,您都会义不容辞地去照料。虽然你不是我们的亲人,但在我们看来,您比我们的亲人还要亲。王老师,虽然时间能冲淡一些事,岁月能抹去一些记忆,但我会把您对我们的这份情永远铭记在内心深处,一个最闪亮最耀眼的地方。

王老师,你还记得吗?那是星期五,刮着猛烈的狂风,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我发了高烧。您一摸我的额头,显得格外着急,几次与我父母联系,可是怎么也联系不上,您的眼神中满含焦急和慈爱,毅然背起我向门外跑去,“老师,您干什么 ?”“我骑车送你上医院车送你上医院。看,你都烧成那样了。”“不”我在心中默默想着。您前几天刚因为肺病作过化疗,现在又要骑车送我上医院这怎么受得了?“老师我自己能上医院。”我大声说着。不容我分说,您一把把我抱上自行车后坐,骑着车向前行驶。这时我看到您那原本乌黑的头发,已掺杂了许多白发。我知道其中也有一根是为了我,这些白发中包含着您对学生的心血、精力和慈爱。外面的天冷极了,但我的心中始终是暖烘烘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我多么希望这些风能够停止,多希望这些风不再吹打您那饱经风霜的脸。坐在自行车后坐上,我的心里酸酸的、苦苦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严谨检查,给我挂了点滴,这时医生对您说:“孩子她妈,孩子已经没事了,您放心吧。”我看见你的脸羞红了。医生她是我的老师,不是我的妈妈,我在心中默默说道。过了许久,我终于挂完了点滴。刚要出门,您的肺病又发作了。我看见您的脸忽然涨得通红,眉头也紧皱起来,双手吃力得捂住肚子。我急得大喊救命,您被送进了医院急救……

转眼间,我已成为一个毕业班的学生,转眼间,我已长高了一大截。再也不像儿时那样莽动,那样调皮,那样疯狂。我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团结,学会了互助,学会了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而今,再过四个月我就要离开那陪伴了我6年的母校,那个让我成长,让我放非梦想的地方。再见了亲爱的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母校的一草一木,十年后的今天,我一定会重返母校,来看一看,看一看那棵和我们一同成长的小树……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会忘记您的,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您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材,教师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一定会把握现在的分分秒秒,不让自己的年华虚度,不让自己的光阴白白溜走,人人都说老师辛苦,老师辛苦,但是作为一位启蒙教师就更辛苦了,老师我会记住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让它陪伴我一起走完以后的路。再见了,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老师。

第9篇

站立街头的我,回望送行的您们

酸楚,弥漫了整个心的轮廓

为了不被发现

我依然用不紧不慢的脚步走出您们的视野

我的阿姨、叔叔和张哥啊

是您们给了我家的幸福、亲人的感觉

龙庆峡里有我们登度的身影

国贸八十层我们悄悄走过

世界公园里我们合影

老字号一条街记住了我们的欢乐

饭桌前、黄昏后

漫步明长城遗址的情景依然在脑海中闪烁

…………

时光不因我们的幸福而停滞

北京也不因单纯的豪华而美丽

这方土地,生活着像春天一样给人幸福的人

微笑啊,一直在我们的脸上荡漾成幸福的花朵

坐上了南下的列车

心依然留在了北京,留在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留在了让我们安然入睡的家里

留在了阿姨——母亲般的脸上

第10篇

关键词:反问句;陈述句;肯定形式;否定形式

一、对问句的再认识

含有问号(?)的句子包括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大家要区分清楚,以免混淆。

(1)疑问句是指提出问题的句子,也可以说是心里有疑而发问的句子。

如:①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假如没有灰尘》)②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再见了,亲人》)③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

(2)设问句是指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的句子。

如:①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白杨》)②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记金华的双龙洞》)③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詹天佑》)

……

(3)反问句是指明知故问(心里清楚而反过来发问)的句子。

如:①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难忘的一课》)②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将相和》)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见了,亲人》)

……

二、重点谈谈“反问句”

【反问句的类型】

(1)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所谓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是指反问句中含有肯定词(会、能、是等)的句子,它表示否定的意思。

如:①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祖父的园子》)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不会追得上”。②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梅花魂》)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不是玷污得的”或“是玷污不得的”。③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再见了,亲人》)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不能忘怀”。

……

(2)否定形式的反问句。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是指反问句中含有否定词(不会、不能、不是等)的句子,它表示肯定的意思。

如:①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②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青山处处埋忠骨》)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父母也悲痛”。③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晏子使楚》)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水土不同”。

……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方法: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④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实战:

(1)将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我们从上面已经知道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所以它改成的陈述句是否定句。

①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再见了,亲人》)方法:首先将反问语气词(怎么)去掉,接着把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最后把问号改为句号。改后的陈述句是: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否定句)②反问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的吗?”(《梅花魂》)改后的陈述句是:1)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不是玷污得的。”(否定句)2)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的。”(否定句)③反问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猫》)改后的陈述句是: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双重否定句)

……

(2)将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我们从上面也已经知道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它改成的陈述句是肯定句。

①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见了,亲人》)方法:首先把反问语气词(难道)去掉,其次将否定词(还不足以)改为肯定词(已足以),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改后的陈述句是: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已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肯定句)②反问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改后的陈述句是: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肯定句)③反问句: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改后的陈述句是:对呀,我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肯定句)

……

【方法提炼】

①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否定句)②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肯定句)

第11篇

回想那过去自己,仅仅只是一头普普通通的战象,只有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光辉,其他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友谊,没有亲情,因为我的战友、我的亲人们,和我一起杀敌的战友们、亲人们啊,他们都倒在了敌人的枪下!……

我也曾经受过重伤,但是我被波农丁救了上来。朝阳啊、大地啊、天空啊,你认为我是幸运的吗?虽然我是幸运的,但是现在,仍然逃不过死神的召唤……

我不认为我幸运。习惯了枪林弹雨,习惯了战友和我那浴血奋战的气息的我,只想要这种对于我来说轰轰烈烈的生活啊!

我宁愿和我的战友们呆在一起,,一起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一起牵着手走向死亡之路,不想……一个人苟活在这无趣、无亲人、无友人的世上!

我已燃,将要走向漫漫长路,再见了,各位父老乡亲,各位朋友们,为了我多年心中的梦,我期待着和同伴们一起………

亲人们,同伴们,我来了,等着我……

第12篇

学生在阅读中与课文里人物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人格与人格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交往。利用课文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有目的引导学生体验、欣赏和感悟课文里人物心灵之美,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出精彩的课堂,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有了些许感悟,愿与大家享而共之。

一、审美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上课伊始,学生还可能沉浸在课间的愉悦之中,心中浮躁,若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势必效果不佳,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的心收回来。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在血与火的历史上,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意,他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当离别的哭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当志愿军从车窗外伸出手,探出头跟亲人再见时,当列车越开越远,想想再也见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一段激情洋溢的话语,立刻把学生带到难忘的告别场面,为感悟志愿军和和朝鲜人民刻骨铭心的一幕幕真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不同的文本表达不同的感情,这就要求教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定下一个与文体内容相协调的感情基调。

二、审美要选好切入点

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一些经典范文,是美的化身。学习课文切忌教者思路不清,思维跳跃快,一会儿讲词,一会儿讲句,一会儿内容分析,如天女散花,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这样的课非但不美,而且杂乱无章。选准一个美的切入点,就要选准“美”的所在,然后以“美”为中心,一以贯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璞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心情的“美”。那我们应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野”字上。

三、审美要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语感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还要求学生具有各方面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有深刻的生活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科的学习都在学习语文。语感的培养要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朗朗书声,又要默默沉思,要把语言还原成形象。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整篇文章的基调是悲伤的,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去读,但回忆总理生前往事时,就用高亢、自豪的语调去读,让学生在时而低沉时而铿锵的语感中去感悟送行场面凄凉的美,从内心深处对总理产生深深的敬意。可见审美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四、审美水平的培养要循序渐进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阅历有限,审美水平也只在基本层面。这就要求教者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挖掘学生美的潜能。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先让学生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中感受美,然后抓住“正是这样”这句话引导学生感悟出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最后体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风情、境界的美。

五、审美培养允许学生合理误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对文体的理解总是一种“误读”。因为它不可能与作者意愿完全重合,它总是带着学生经验、思想与认识水平印记。如对“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理解是教育人要勤奋,而有的学生却说成“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我们无法用成人的眼光评判孰是孰非,只能鼓励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不过“误读”应具有合理性,并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比如那种完全背离文本,认为“狐狸花言巧语骗乌鸦嘴里的肉是最聪明”的叛逆性误读是不可取的。

六、审美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